重症医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6:27

重症医学论文

重症医学论文篇(1)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住我院重症医学科患者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病情均符合重症医学科收治条件。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0.5±10.4)岁;脑血管意外患者20例,普外科术后患者28例;观察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52.5±10.2)岁;脑卒中患者21例,脑血管患者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重症医学科常规护理。

1.2.2观察组:在采用重症医学科常规护理同时,给予人性化护理,人性化护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2.1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服务首先,护理工作者要亲切称呼每位患者,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在2小时内,对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同时向患者介绍管床医生及责任护士,让患者了解相关医务人员,让患者充分获得安全感及信任感,为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基础。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服务,要求护理工作者以公正的态度、客观的语言,亲切和蔼的医德医风,耐心、细心、热心的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避免出现重大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

1.2.2.2实施护士长负责制及弹性倒班制对于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而言,护理工作具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繁琐等特点,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更是如此,同时,重症医学科还具有患者病情危重、需要较细致的为患者护理等特点,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院采取护士长负责制和弹性倒班制结合,在充分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性的同时,让护理人员有较充足的休息时间。我院重症医学科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领导下,在护理工作中配备一、二、三级护士负责制。一级护士由科室护士长担任;重症医学科内建立2到3个护理小组,护理组长由主管护士和高年资护士组成,由护理组长构成二级护士组成,负责主管本组护理质量,指导低年资护士开展工作。三级护士由低年资护士组成,每个小组由3~5个护士,由护理组长领导开展工作。所有护士均需按时上下班,由护士长统一安排管理,护理组长配合工作。同时,由护士长制定相应工作规则,统一安排工作。在保证护理工作规范化、秩序化的同时,保证为患者提供高质量、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1.2.2.3安排轮休制度充分保证护士休息时间护士工作强度大、工作任务繁重,为保证护士休息时间,应充分考虑护士个人需求,安排轮休制在保证护理工作者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外,有时间可以进行进一步自我提高,强化业务水平。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7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我院重症医学科为患者进行治疗,在开展人性化护理后,观察组对整体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比对照组满意度有大幅度提高。经问卷调查,观察组总体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满意度为92%。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的比较,见表1。

重症医学论文篇(2)

1.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ICU住院时间较长、侵入性操作较多、抗生素使用时间长、种类较多等均是导致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具体见表1:

1.3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感染均在3天内消失,治愈率为100%。

2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高龄、侵入性操作、ICU住院时间过长、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联合使用种类较多等是导致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高龄患者机体较为衰弱,机体抵抗力较差,因此极易受到外界感染,而接受有创性检查及治疗患者,机体正常防御技能受到破坏,导致细菌侵入人体难度较大,患者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在侵入性操作中,一些消毒灭菌不合格医疗器材的使用等可诱导感染的发生,甚至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为了抵抗细菌感染,患者多会采用抗生素治疗,然而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过长、抗生素使用种类较多等均可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进而导致感染发生,因此针对上述因素,医护人员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预防及护理干预,减少感染的发生。护理对策:

①重症监护室工作人员工作较为繁重,医院要加强对其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健康教育,同时由院内指派专门感染检测员对其工作进行监督及指导;所有侵入性操作所需使用的器械、工具等均需严格消毒并拔管。

②保证ICU内良好的室内环境,在不同患者之间采用屏障进行分隔,医院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安装空气层流设备,对空气污染进行杜绝,室内每天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定期消毒清洁室内器械及设备。

③所有进入重症监护室内人员均需适应专用消毒口罩、衣帽及拖鞋等,进入病房及操作前均需严格洗手,医院需要配备手部专用消毒剂;患者使用的废弃物放进密闭、专用袋子内送往专门的垃圾处理中心进行操作。

重症医学论文篇(3)

危重症医学专业飞速发展,却面临着基层医院危重症专业缺口断层[1],基层危重症专业人员“非专业”的尴尬[2]。继续教育--危重症专业进修医生培训无疑成为基层医疗结构青年骨干们提升专业知识最好的捷径[3]。因此加速危重症医学专业医生的高效培养,是目前解决人才资源短缺的有效可行方法。作为一家大型教学医院,怎样让进修医生满载而归、学有所得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2017年在我科进修的学员中开展理论—临床—专业拓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已取得不菲的教学成绩。

1具体教学方案

1.1教研组成员

所有教学组成员均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重症医学科主治级别以上医生。具备重症教学师资要求。

1.2学员组成

全体2017年度危重症医学专业进修医生。

1.3教学方式

多媒体理论教学,仿真模具实践技能操作练习。

1.4教学内容

总教学时长为半年,进修医生进入临床后,以临床一线医生身份参与管床及科室倒班。并在前两月时间内利用下班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系统培训,要求掌握重症患者早期识别、评估与转运,及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每周一次新进展理论报告会(外文综述或文献新进展研究),使学员了解最新学科研究进展及新技术临床开展情况。每周一次教学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要求学员熟练掌握病理生理基础理论,学会索引及目录,学会文献查阅及制作PPT病例展示,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并指导临床科研及论文书写。使用仿真模具进行心肺复苏、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深静脉置管等技能教学,要求学员能熟练进行紧急临床抢救。

1.5教学评估

包括进修结业理论考核及操作考核了解学员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结业晚会PPT汇报及论谈会了解学员对进修期间教学安排认可程度。

2讨论

重症医学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29-02

重症医学是一门发展极快的新兴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症医学的实践基地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其特点是疾病急、危、重以及多学科交叉;正因为如此,重症医学的教学有别于一般的医学课程,更具有难度和挑战性。重症医学的专科研究生是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应重视对其临床思维能力、科研理念、医德医风、伦理学和沟通技巧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就重症医学的研究生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 重视整体观念、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1.1 理论授课形象化

理论授课主要是让研究生对重症医学专业有个大体上的认识,为以后进入临床实践做好必要的理论和心理准备,理论授课重点讲授重症医学的主要收治范围、病种、特点以及救治规范。教师还应该根据自己在实践中累计的经验,尽可能的列举一些特殊的病例,可以通过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形式,在系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各种危重症病例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但可以激发研究生对重症医学这一相对崭新和陌生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初步的了解,还能有助于缓解和减轻学生从理论学习进入临床的紧张和不适应,为培养研究生整体观念和临床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临床授课案例化

临床带教实践中,各级医师都应加强带教意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对危重病面对的各种具体和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采取启发和诱导提问等方式教学。例如,对于一例肺炎合并脓毒症,进而演变为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危重患者,在一开始教师先不要对患者的病情做全面具体的分析,要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去分析和思考患者病情的发展特点,有条理地分析患者从肺炎起病进而发展为脓毒性休克的病情演变过程,给予学生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自己学会应用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来分析和思考患者为什么会从肺部局部的病变,发展为多脏器病变,具体哪些脏器系统发生了功能不全、其程度如何,发病机制是什么等问题,学生充分思考和回答后才给予分析总结,并介绍脓毒症的临床防治要点和具体治疗方案,再结合脓毒症的治疗指南,介绍脓毒症救治的临床路径和前沿观点,着重培养学生对危重患者多脏器功能不全的诊治思路,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1.3 临床考核技能化

在目前,学生在临床实习完毕后,学校或教师往往对理论知识的考试比较重视,而却忽视了操作技能的考核。重症医学恰恰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仪和呼吸机的使用、动静脉穿刺术等操作技术是重症医学专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生命的主要手段。然而,来自日本对36所医学院六年级3303名学生的调查发现,80%的学生不能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1]。我国现阶段的医学生教育现状亦不容乐观,由于部分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再加上执业医师规范化诊治,以及患者和家属的自我保护和法律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很难进行充分的操作实践,随着重症医学的不断发展,CRRT肾脏替代治疗仪、PICCO连续心输出量监测、ECMO体外膜肺氧合、MARS人工肝支持系统等已应用到ICU的临床救治,这些治疗和监测手段要求专科医生掌握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的操作技能。为此,我们在研究生的临床带教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操作技能的示范、训练等,还要强调基本技能的培训和考核,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重症医学各种抢救技能的能动性,同时也大大提高学生的信心,只有掌握了重症医学基本技能,学生才能进入重症医学科“医生”这个角色,而不再是没有抢救技能的“旁观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改变了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被动局面,因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加强科研素质培养

重症医学论文篇(5)

2中西医汇通思想对眼科的渗透

民国年间,因西医的眼科手术和解剖等优势,社会对西医学的日渐认可,在一些学习过西医学,对中医学仍然怀有民族感情的医家身上,中西医汇通思想表现得较为明显。如浙江奉化陈滋(1878年—1927年),幼年从祖辈读经史,后于杭州同仁医学堂毕业任上海同仁医院翻译,并从事著述。1910年东渡日本习内科、皮肤科及五官科,辛亥革命后任沪军都督府医务处长。1912年初再度赴日,专攻眼科,同年10月回国在沪开设上海眼科医院,眼科造诣颇深,主张中西医互学,每于余暇,博览中医典籍,采集良方〔8〕。1921年出版的《陈氏评批〈银海精微〉》序中已先就眼科解剖部位及病症名称中西兼论,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后所著《中西眼科汇通》,经其子陈任整理,上海眼科医院总发行,1936年刊行。陈任于序中谓此书乃其父一生经验及学理融会贯通之作。全书包括病证,中医眼科处方集、附录3部分。病证从眼睑病、泪器病至外伤和其他共分为13章,各章病症并列中西医病名,辑古代眼科文献中相关病症内容,于“滋按”中表明其见解,述中医治法、古方及西医新法。前8个章节以西医眼科解剖由表及里的顺序分类论述78个病症,后5个章节讨论以眼机能障碍为主的眼病共20个病症,合为98个病种,中医眼科处方集收载内服方864个、眼药方(点、洗眼外用方)95个、外用药方31个。全书中西眼科内容并载并论,文字达20余万字,在近代眼科特别是中西医汇通史上有着重要学术地位。惜陈任的思想已由其父“中西医学汇通之素志”向“今之问题不在中西医学之汇通,乃在研究中医有无科学之价值”转化〔9〕,但他在附录部分所撰稀奇之眼病一束、眼科学上名词之讨论,中医眼科手法之研究,尤其是在“眼科学上名词之讨论”中对中西眼科名词进行分类对比研究,在中西眼科名词对照表中将100余种中医眼科与90余种西医病名并列对照,实开中西医眼科名词术语对比研究之先河,颇有助于临床。其他类此者如《开明眼科》、《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眼科学讲义》、童绍甫《眼科讲义》等。《开明眼科》共上中下三卷,晚清•胡巨瑷(字荫臣、荫丞)撰,其子子恒“博采西法以附益之”,现存1924年铅印本。全书内容中西医眼科内容混杂兼容,上卷总论对眼病病因、病机从中西医互参角度探讨,载西医眼科检查法、西医治疗方药,幷述西医疾病分型、症状、病因、疗法、预后、手术方法、眼底图谱等。中卷、下卷论中医眼病52症,书末附眼科方剂歌括30余首,及英文名。梁翰芬《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眼科学讲义》(与《广东光汉中医学校眼科学讲义》异名同书)(1929年),上下2册,列眼病72证,每症列病因、证状、治法、方解诸项,主张“脏腑络病说”,其主体内容系传承中医眼科理论,同时也杂参西医理论知识,如认为经络即西医神经。中国医学院童绍甫《眼科讲义》(1937年),1937年中国医学院刊印,为《中国医学院讲义十三种》之一,正文述中医眼科理论,继按外障、内障列症论述症状、辨证论治及预后转归,其中也有部分西医眼科知识,卷末附“眼科中药学”,实为中西眼科汇通之著。四川乐山徐庶遥(1909年—1982年),20世纪30年代在四川国医学院授中医眼科,其《中医眼科学》总论列西医眼之解剖生理病理,论治病症的病名用药等内容皆中医内容,其“遥按”中医之外又杂以西医认识。此期西医对眼部解剖的认识,沙眼、视神经炎等西医眼科病名,以及传染病预防知识等开始为更多的中医学者所接受,如徐庶遥所编《中医眼科学》在总论绪言之后即论西医眼球构造。童绍甫《眼科讲义》卷首载西医眼解剖图,概论中论及欧美各国沙眼预防,各症中首列沙眼病名。由于西医眼科检查仪器具有的长处,一些中医也开始购置西医眼科设备,借助检眼镜对内眼进行观察,使中医诊断水平得到提高,其中最为突出者为浙江鄞县陆南山(1904年—1988年),20世纪30年代陆氏在上海办眼科诊所,在外用眼药配制方面采用了一些近代制药工艺〔10-11〕。唐由之1947年在杭州开设“昆吾眼科诊所”,广东李藻云在岭南行医,他们在从事中医眼科临床时多对西医眼科知识有一定的吸收,同时也运用一些西医眼科的医疗手段。

重症医学论文篇(6)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1-0004-02

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药因配伍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誉为“经方”。然“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尤其随着近现代医学兴起,不少医师更对经方临床运用望而生畏。彭万年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在医疗、教学与科研一线工作近40载,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精深,尤擅用经方治疗疑难疾病且疗效卓著。笔者有幸侍诊,受益良多,现将彭万年教授临证运用仲景经方思路总结介绍如下。

1整体观念识病诊治

仲景创立了中医学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体系,成为了中医临床治病独具特色的优势特点,同时,在《伤寒论》中也有很多辨病识证诊疗用药思路[1],比如《伤寒论》的篇名“辨……病脉证并治”命名就是辨病辨证综合诊疗的体现,可以看出,在辨别疾病的基础上进行疾病诊治也是中医学临床的重要内容,仲景对疾病的认识,都是将疾病统一在一个包含了对疾病病因、病位、病势、正邪力量等的综合判断的模式之下,是一种对疾病整体的、动态的综合判断模式[2],彭万年教授在繁忙的诊疗中也常教导学生,中医临床诊病辨证固然重要,更要重视辨病,辨病和辨证的灵活结合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思路。辨证论治重视疾病的证候特点,或者从病因出发,或者对疾病性质的认识,或者是对疾病发展阶段特点的特殊认识;辨病则更要重视对疾病的整体全部演变过程的把握。辨证论治中证候相同可以一方治多病,异病同治,这是中医学一大特色;辨别疾病,认清楚疾病,同病异治,一病用多方,结合现代医学观点就是进行疾病的辨证分型论治,这也是基于对疾病本质的更深刻更全面认识,也体现了中医学的疾病诊疗整体观念思路。比如仲景治疗消渴“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肺胃热胜,津气两伤用白虎加人参汤;如“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为肾气亏虚所致,则用肾气丸。彭万年教授根据自身临证经验,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仲景治消渴病十大法,并且指出治消渴不能唯重养阴润燥,必要时需使用祛湿清热法[3]。

2个体化诊疗辨证选方

辨证论治源于《黄帝内经》,经《伤寒杂病论》确立,成为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主要方法。方证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是经方临床运用的特点特色。仲景治病特别强调辨证施治,如“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金匮要略》)。仲景的经方方证运用思维就是“有是证,用是药”,务必要“汤证相应”。彭万年教授在经方运用中教导学生,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即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分辨出证候,并拟定治疗方法,确定治疗法则和方向,但是经方在临床运用中,不仅是要辨证,更重要的是要精通于辨别经方方证特点特色。每一个经方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适应范围,经方与适应范围的结合则称之为方证,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经方方证是以经方为主确定的证候治疗系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辨证施治以确定疾病的属性、病因作为治疗法则为目的,临床经方的方证治疗思路更简洁明确,目标更直接,是一种临床更为便捷的辨证论治方法,只要熟悉了仲景的经方方证思维方法,掌握经方运用辨证要点,临证就能效如桴鼓。比如经方真武汤,方证主要病机为肾阳虚导致脾阳虚,水湿不运内聚,其中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水湿内停是标,方证相符,临床既可以治疗糖尿病肾病,也可以运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等不同疾病。

3特征性主症用药

辨证论治是经方临证运用的重要思路和方法,但由于经方不同于时方的独具特色,在临证运用中还具有另外特点,仲景在用柴胡汤证时也曾明示,“伤寒、中风、有柴胡症,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就是明示后人不必死搬硬套待证候齐全,抓住主症即可使用。彭万年教授临证运用经方也经常强调,经方不仅要辨证论治,也要注意抓住主症,“证”与“症”均为中医经方临床施治要素,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多种症状的病理概括,但在临证中的“主症”则较“证”更为简明和直观,临证也更容易抓住主症。主症大多是疾病的主要症状,也大多是患者的主诉,与疾病病机密切相关,往往多是证候本质的反应,在所有症状中,全身的或特别严重的或患者最感痛苦的症状就是主症,经方临证时只要抓住主症,就可以果断遣方用药,多可以药到病除。从经方角度看,每一个汤证也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症候群,从性质上分,其中有“主症”,也有“次症”、“或然症”等。临床上也并不是经方方证所对应的所有“症”都同时出现。在仲景经方的论述中,不但证候确切,主症大多也是明确清楚,如太阳病证候是恶寒、头项强痛而脉浮,其中恶寒就是太阳病的主症;再比如寒热往来则是少阳病主症。经方临证善于掌握主症,果断遣方用药,常可收到直中靶的之效。

4灵活机动对症化裁

经方临证严谨古已有之,经方临证主症虽说“必见”固然重要,但是对某些汤证中或出现或不出现的证候,仲景也详细列出“或然症”,或用“随症治之”的方法灵活增减药物,这样就更增加了临床治疗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准确性。如针对真武汤,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利者去芍药,加干姜……。针对小柴胡汤证,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针对仲景经方中的“或见症”,以及有不少医生在经方使用时原方原量,正如有些医家所云“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5],不敢变更增减一味,不敢越雷池一步,彭万年教授认为经方临证应灵活机动对症化裁,“或见症”一般而言可以视为仲景经方的加减用药、对症用药,符合仲景“随症治之”之意,主症反映疾病的主要病机,“或见症”反映疾病的具体夹杂变化,两者相辅相成,主次分明,全面考虑,才能知方善用,而且在实际临床中,针对具体的患者应更加灵活应对,仲景“或见症”也可能就是“主症”,或者在疾病演变中逐渐变为“主症”,同时仲景经方应用一直在有条件的发展变化着,知常达变,才能领会经方运用实质。

彭万年教授非常重视中医临床经典的学习和继承,在经方临证中高屋建瓴从疾病整体入手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思路,注重辨证论治善用经方方证诊疗疑难疾病,抓住主症体现中医临证精髓,在原方基础上随症加减用药,既遵守仲景原意但师古而不泥古,值得认真学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郝万山经方活用的体会[J]中国医药学报,1995,10(2):47

[2]王维武《金匮要略》的识病模式简释[J]中医药学刊,2002,20(6):783

[3]宋爱军,陈丽兰彭万年教授治疗糖尿病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6,24(5):793

重症医学论文篇(7)

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进展

1.1 病理因素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医学理论体系的差异,古代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对其所引起的肥胖、眩晕、心悸、真心痛、中风等继发疾病的认识;二是对其病理因素“湿浊”、“痰凝”、“瘀血”等的认识。若能将这两方面的理论融汇贯通,即所谓“溯传统理论之源”,便可促进形成目前较为完整的中医辨证论治高脂血症的理论体系。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常等直接或间接影响脏腑,使其功能失调,脂肪代谢紊乱,形成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成为高脂血症的重要致病因素。张占柱[1] 认为本病属中医学眩晕、胸痹、中风先兆、肾痹等范畴,多责之于痰、瘀、虚三方面。龚一萍等[2] 认为痰瘀胶着是本病的病理特点;肝郁气结痰凝是本病的重要因素;脾虚不运,脂浊停滞是本病的关键。李文彪等[3] 认为血脂乃水谷之精微,源于脾胃,主要为膳食中的 膏脂。杨智敏[4] 、于克娇[5] 、周美芳[6] 均认为本病病因很多,但多与生活嗜好、情志、脏器虚损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属中医学痰浊、血瘀范畴。丛华伟等[7] 将部分患者的发病特点与辅助检查综合起来分析,发现该症的产生与肝脾失调密切相关,强调肝脾失调是产生高脂血症的主要病理基础,“痰”、“瘀”是其病变之标。

1.2 发病机制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其意为诸如消渴、卒中、半身不遂等症多是一些体质肥胖之人,或嗜食膏粱厚味所致[8] ,其中已寓对高脂血症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目前众多学者如陈志惠[9] 、吴卫红[10] 认为肝脾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藏精与血脂的生成、代谢、平衡关系密切,而脾失健运是最重要的病理环节。于文涛等[11] 结合杨牧祥教授的观点,指出高脂血症的形成与肝、胆、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胆、肾功能失调为本,痰瘀阻滞为标。本虚标实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日久脉络受损,引发心脑血管病。朱巧等[12] 、岳增辉等[13] 均认为本病的产生以脾肾为根本,与痰浊瘀血相关,多以虚、痰、瘀、滞4字概括,以脏腑气虚、痰瘀气滞为主要病机。任合秀[14] 指出,本病属本虚标实或阴虚阳亢血瘀之症,其正虚当以心、脾、肺之气虚,标实当以痰浊瘀阻、气滞血瘀为主。杜国玲[15] 指出本病与肝、胆、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痰湿、痰热、痰瘀内生,气滞瘀积,阻塞脉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是产生本病的关键病理基础。昌炳如[16] 、浦斌红[17] 指出本病总为本虚标实、邪实正虚之症。虚主要表现为脾肾阳气 亏损,或肝肾阴血不足;实主要为湿浊内蕴,久则成瘀,终至痰瘀互结,发为本病。

2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

2.1 论治法则 高脂血症的治疗应根据饮食不节、过逸少劳的外因,肾精亏虚、肾阳衰弱的内因,谨守脾失健运、清浊不分的基本病机,围绕湿浊、痰凝、瘀血三大病理产物,进行标本兼顾、补泻并施的辨证论治。其论治法则可归纳为:健脾除湿泄浊,贯穿始终;填肾精温肾阳,培补先天;化痰祛瘀通络,截断病势。吴同启[18] 从肝脾论治本病,提倡健脾化痰、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法,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于志强[19] 将本病的治疗总结为:健脾化痰除湿法、清热化痰利湿法、活血祛瘀涤痰法、疏肝理气活血法、滋补肝肾活血法、通腑泄热涤痰法。姜文良等[20] 根据脾肾亏虚、痰瘀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提出治当健脾补肾,活瘀通络,祛湿化浊。徐岩等[21] 主张多采用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豁痰通痹化浊、温通心阳等。

2.2 辨证分型 张伦忠等[22] 指出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基本趋向一致,即痰浊阻络型、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脾虚湿盛4型。治法以化痰降浊、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益气健脾法最为常用。王兴国等[23] 观察了102例高脂血症患者,总结出本病分为,①肾阴虚证,治宜补益肝肾,方选左归饮加减;②肾阳虚证,治宜强壮肾阳,以右归饮随症加减;③脾虚湿困证,治宜健脾祛湿,以平胃散为主方加减;④气虚血瘀证,治宜补气活血,以八珍汤加减。钱卫东等[24] 通过抓主症的方法,将本病分为以下5个证型:①痰浊阻遏证,治宜健脾化痰,药用法半夏、茯苓、陈皮、山楂等;②气滞络瘀证,治宜理气活血,常用药物水蛭、丹参、川芎、白芍药等。③脾肾阳虚证,治宜健脾补肾,药用何首乌、女贞子、菟丝子、杜仲。④阴虚阳亢证,治宜滋阴潜阳,药用天麻、石决明、枸杞子、桑寄生等。⑤肝肾阴虚证,治宜滋阴养肝,药用山药、麦门冬、生地黄、沙参、龟版等。

2.3 单味中药 王宇辉等[25] 通过临床研究总结出降胆固醇(TC)为主的中药有:泽泻、人参、川芎、山楂、陈皮等;降甘油三酯(TG)为主的中药有:黄芩、黄连、刺五加;对TC、TG同时发挥作用的有:大黄、何首乌、绞股蓝、银杏叶、葛根等。另有研究证实,枸杞子、何首乌、泽泻、决明子、山楂、丹参等药物的有效成分有显著降低TC、TG和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26]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芩中的黄芩素、黄芩甙可降低高血脂模型动物的血清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游离胆固醇的含量;泽泻主要含泽泻醇等,对家兔实验性高脂血症有降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山楂中的山楂黄酮具有降血脂作用[27] 。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何首乌能降低胆固醇,减少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阻止胆固醇的血内沉积,减轻及缓解动脉硬化的形成,阻止类脂质在血中滞留或渗透到动脉内膜,还具有改善微循环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28] 。黄芪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滞性等作用。大黄可增加肠蠕动,促进肠内脂质排泄,其中的儿茶素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内皮致密性,限制有害物质的进入,从而降低血黏度,减少脂质沉积[29] 。

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前景展望

高脂血症是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西医对本病的研究和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长期用药所引起的肝肾功能、肌肉损害及停药后血脂反跳等副作用仍是本病治疗的难题。因此,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中药毒副作用少的优势,应 用中药复方制剂或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广阔的科研前景。当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进行了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治疗经验,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然而,通过系统回顾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现状,不难发现中医辨证论治本病至今缺乏统一规范的现实。因此,建立高脂血症规范化的辨证诊断标准,以适应中医临床、科研等各方面的需求,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同时,应当加强有效方药的筛选,研制不同剂型的中药降脂制剂,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从而使得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占柱.从痰、瘀、虚论治高脂血症[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9,14(6):50-51

[2] 龚一萍,宋国平.试论脏腑功能失调与高脂血症形成的相关性[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8):7-8

[3] 李文彪,刘星,张蕴慧.高脂血症病因与发病[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5):336-337

[4] 杨智敏.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3):3241-3242

[5] 于克娇.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和治疗现状[J].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00,2(4):79-80

[6] 周美芳.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88例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1):43

[7] 丛华伟,王忠玉,王玉凤.从肝脾论治高脂血症[J].中国中医药报,2005,3(1):53

[8] 占新平.高脂血症中医辨证治疗的体会[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1):46-47

[9] 陈志惠.高脂血症中医证治研究概述[J].福建中医药,1993,24(4):56-59

[10] 吴卫红.调脂饮治疗高脂血症6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4):279

[11] 于文涛,李进龙,田元祥,等.杨牧祥教授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的经验[J].河北中医,2006,28(3):165-166

[12] 朱巧,张颖.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探 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9):834

[13] 岳增辉,严洁,常小荣.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2):63-64

[14] 任合秀.试论高脂血症中医辨证思路[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2,11(2):89

[15] 杜国玲.中医辨治高脂血症之经验[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5,6(7):582

[16] 昌炳如.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探讨[J].中医研究,2005,18(8):3-5

[17] 浦斌红.浅谈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J].甘肃中医,2000,13(5):4-6

[18] 吴同启.从肝脾论治高脂血症60例[J].陕西中医,2004,25(2):133-134

[19] 于志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六法[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2(2):119

[20] 姜文良,郭茂峰.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73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5,25(10):64

[21] 徐岩,杨萍珠.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815-816

[22] 张伦忠,陈兰玉.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河北中医,2005,27(7):551-553

[23] 王兴国,杜洪柱,刘华光.辨证分型治疗高脂血症102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5(9):3-4

[24] 钱卫东,朱学云.高脂血症中医辨治体会[J].江苏中医,2000,21(12):14

[25] 王宇辉,周超凡.中药降脂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3):184-186

[26] 宋立人.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90

重症医学论文篇(8)

目的初步建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辨证标准。方法选择2005-06~2007-06于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4家医院肝病科收治入院的重型肝炎患者,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方法,研究建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辨证标准。从多角度实现变量的筛选和证候标准的制定,为该病的中医证型辨证确定较可靠的依据。结果八十多个症状条目经6种方法筛选,最后保留42个对重型肝炎9个证型有意义的变量。3种及以上方法都被选择“+”的可被纳入证候标准。结论该研究所建立的重型肝炎证型辨证标准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际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 重型肝炎; 辨证规范化; 中医证型

中医辨证的证候诊断是由特定的症状、舌象、脉象组成的,属定性的“软指标”范畴,传统证型证候诊断标准主要来自部分专家讨论和集体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开展证候标准研究,因研究方法不尽成熟和样本量等问题,结论一直有争论。本研究从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方法的角度,通过对重型肝炎证型证候标准的研究,从方法学进行探讨,为重型肝炎的证候标准提供依据。

1 方法及步骤

1.1 证候调查表的编制

1.1.1 症状、体征的规定由有关专家、教授、医师组成研究小组,广泛参考国内重型肝炎证型与证候有关的症状,初步提出包括主症(身黄、目黄、尿黄)、腹胀腹痛、发热、胃肠道症状、体力下降、出血倾向、神志改变、二便、舌脉等几方面变化的八十多个条目,对症状、体征的测量和量化等级做了明确的规定。

1.1.2 证型证候标准的确定参照广西中医肝病治疗中心与湖南国家肝病中医药治疗中心单病种质量目标管理讨论稿制订。前3个中医证型[毒热炽盛型、热毒入营(血)型、热入心包(痰热闭神型)]最早见于《肝炎论治学》[1],第4个证型(湿浊蒙蔽痰迷心窍型)见于《中医传染病学》[2],第5个证型(寒湿发黄型)见于《中医肝胆病学》[3]。其它:凡入选病例不能按上述5个证型辨证时,先参照1997年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证候标准归纳证型,若失败则参照毛德文等[4]关于病证结合模式执行。

1.2 研究对象选择选择2005-06~2007-06间,就诊于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广西扶绥县中西医结合医院肝病科住院486例病例。全部病例经理化、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重型肝炎患者。排除兼有其他脏器有严重疾病者,符合条件者共412例。

用“相对辨证标准”对160名重型肝炎患者进行预调查和证型辨证。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由4位高年资的副主任医师逐一访问受试者并填写,对部分不典型病例的辨证,由研究小组讨论后确定。本研究共确定412人数据资料。经辨证分型: 毒热炽盛型86例,热毒入营(血)型47例,热入心包(痰热闭神)型43例,湿浊蒙蔽(痰迷心窍)型21例,寒湿发黄型21例,湿热蕴结型51例,瘀血发黄型46例,脾肾阳虚型23例,其他型74例。

1.3 建立证型证候标准的方法

1.3.1 证候标准建立的原则[5~7]①代表性:即应较全面地包含某类证型的常见症候群情况。②特征性:某些症状体征的出现,提示很大的可能是某类证型。③可操作性:症候群项目不能太多,鉴别作用小的变量无必要在标准中。

1.3.2 变量筛选及方法本次研究证型辨证的变量有80项,因此应剔除对鉴别作用小的变量。①因子分析:对各症状体征变量做因子分析,并做最大方差旋转,得到各变量因子的载荷系数,因子载荷系数≥0.5 的变量,认为是对证型分类贡献大的变量;②数据挖掘技术中决策树分析:用已知证型分类做Y 和各症状体征为X ,采用决策树分析方法,筛选出对证型分类贡献大的变量,通过比较训练集和校验集样本数据的分类,决策树筛选的变量对不同证型正确分类为91.54%和85.43% ,说明筛选的变量对证型的辨证有意义;③单因素χ2检验:用已知证型分类与各症状、体征做单因素的χ2检验,如 P< 0.05 ,认为某变量在证候分类上有辨证意义;④专家重要性评价法:本次课题研究邀请了18 名课题组外中医有关的专家,请专家们对症状、体征在各证型中重要性做排序,最重要排序为1,依次递减。计算重要性评分(如平均数分及标准差);⑤各症状、体征出现率评价法:计算各症状特征的频率,如某症状在某证型出现率≥50%,认为是某证型中常见的症状、体征;⑥logistic回归:用已知的证型分类做Y ,单因素χ2检验结果P<0.10 的变量做X ,采用logistic 回归方法,筛选出对各证型鉴别有意义变量(P≤0.05 认为对证型鉴别有意义)。本研究规定如某变量在辨证中排序平均分≤4,而且标准差较小,认为该指标对证型辨证的重要性大。

其中方法①~③、⑥找出对证型辨证特征性和贡献较大的指标。方法④和⑤找出对辨证常见的和重要性大的指标,结果见表1。

1.3.3 证候标准的建立采用6种方法对重型肝炎中医证型包括主症(身黄、目黄、尿黄)、腹胀腹痛、发热、胃肠道症状、体力下降、出血倾向、神志改变、二便、舌脉等几方面变化的80多个症状体征进行计算和筛选,4种及以上的方法都认为有意义者,作为证候标准中必选的项目,只有3种方法有意义者, 结合专业知识酌情考虑。

2 结果

2.1 变量的筛选见表1。表中用“+”表示按上述筛选方法和筛选标准被认为有意义的变量。其中方法①~ ③是对全部变量(不分证型)进行筛选的结果,方法④~⑥是按证型分类进行变量筛选的结果,由于篇幅的关系,仅列出毒热炽盛型 (A)和热毒入营(血)型(B)的最后选择结果,见表最后两列。

八十多个症状经6种方法筛选,最后保留42个对重型肝炎9个证型有意义的变量。3 种及以上方法都被选择“+”的可被纳入证候标准。

2.2 证候标准

表1 重型肝炎中医证型症状体征变量筛选结果(略)

方法①主成分分析,方法②决策树分析,方法③χ2检验,方法④专家重要性法,方法⑤频率评价法,方法⑥logistic 回归

2.2.1 毒热炽盛型的症状①主症:起病迅速,发热或高热,重度身目尿黄,色鲜明,迅速加深。②次症:精神萎靡,头晕沉,可昏睡或躁动不安,肢体困重,极度乏力,食欲大减,恶心呕吐,胁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小便黄赤。③舌脉象:舌质红绛,苔黄或黄褐厚燥或焦黑起刺,脉洪大或弦数。

特征性症状体征:重度身目尿黄,迅速加深,极度乏力,大便秘结,腹胀满,舌质红绛、苔色黄和厚(其中舌苔黄或黄褐厚燥或焦黑起刺在几种统计方法中都显示对热毒炽盛型的作用最大) 。

2.2.2 热毒入营(血)型的症状体征①主症:发热不退或入夜热甚,重度身目尿黄,色鲜明,迅速加深。②次症:小便短赤,心烦不寐,神志时清时昧,时有谵语,腹胀如鼓,鼻衄,牙龈出血,皮下瘀斑、呕血、便血,可闻及肝臭。③舌脉象:舌质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弦细数或细数。

特征性症状体征有:入夜热甚,重度身目尿黄,迅速加深,时有谵语,鼻衄,牙龈出血,皮下瘀斑、呕血、便血,舌质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数。

3 讨论

目前确定中医证候标准的方法很多,但尚未达成共识。本文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方法对证候标准的建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笔者认为证型辨证在缺乏金标准前提下,标准的建立应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与专家问卷相结合,从大量研究对象群体角度上,结合统计学的方法,找出证候的分布和组合规律,客观的制定出证候标准,结果才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8]。

重型肝炎(肝衰竭)属中医“五衰”之一,为临床上的急危重症,具有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极高等特点。经过几代肝病学者的潜心研究,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可是当我们仔细揣思以上成果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时就不难发现,在重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和需要深化的领域,其中重型肝炎中的“三化”(症状及体征的标准化、辨证规范化、疗效评价的客观化)研究无疑首当其冲,而建立症状及体征的标准化为重中之重,急中之急,成为限制中医在重型肝炎领域发展的瓶颈。迄今为止,针对本病的研究,由于其证候群丰富,变化多端,在辨证过程中常较难把握,因此国内中医界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临床报道较为混乱,互有抵触,不利于本学科的交流及发展。

建立证型辨证标准将对规范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诊疗实践起到示范性指导作用;对开展重型肝炎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技术平台;对提高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提供技术支撑。我们对此项工作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尝试,采用几种统计学方法相互验证结果和相互补充相关信息的思想,来筛选变量和寻找出对辨证贡献大的指标;同时还采用外部标准即多个有关专家对各证型症候群的评分,验证证候的标准,从多角度实现变量筛选和标准的制定,为证型证候标准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也为辨证规范化及疗效评价的客观化打下基础。该研究中所建立的重型肝炎证型辨证标准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际情况比较一致。

【参考文献】

[1] 钱 英,冷方南,程绍恩.肝炎论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65.

[2] 李家庚.中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328.

[3] 王伯祥.中医肝胆病学,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4.

[4] 毛德文,谌宁生,孙克伟,等.重型肝炎中医治疗特色分析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2,1(5):53.

[5] 申维玺. 论中医“证”的现代医学属性和概念[J].中医杂志,2001,42(5):307.

重症医学论文篇(9)

Advances of internal Chinese medical therapy in senile osteoporosis

ZHAO Dong,ZHANG Bo-xin, DAI Qi.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Senile osteoporosi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sorders among the aged and severely threats the health and life quality of the senior population. Internal treatment with Chinese medication of senile osteoporosis has obtained satisfactory results in our clinic practices. According to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invigorating kidney to strengthen bone, nourishing spleen to benefit energy and promoting circulation to dredge collaterals are therapeutic principles and guidance for senile osteoporosis. With improved recognition and detailed clinical study,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nal therapy with Chinese medication of this disease have been applied more broadly. Early prevention and r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medications are essential steps to slow dow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senile osteoporosis, as well a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health of the senior population.

【Key words】 Senile osteoporosis; Bone rheumatism; Bone fistula; Internal treatment with Chinese medication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严重的威胁着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 syndrome,OP)是骨量减少伴有骨组织微结构破损所致的骨脆性增加,易发生微创性或无创性骨折的系统性骨胳疾病。临床症状多为腰部及四肢的疼痛、畸形、肌肉抽搐等。骨质疏松症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经常被忽视为劳累或体力下降所致,少有系统诊治,致使老年人群骨折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目前骨质疏松症尚无公认的根治方法,故防大于治。中医文献中虽无“骨质疏松症”病名,但多数学者认为其应归属于“骨痿”、“腰痛”、“骨痹”、“虚劳”等范畴。文献经典中也有大量的相关记载。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依据古籍经典,结合临床实践,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治法方药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本文则对近年来收录于CNKI-CHKD中,有关中医内治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

1 中医内治法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肾精亏虚,骨失填充 《素问•上古天真论》日:“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1]《内经》中的这段文字形象地描述了人体生长发育到衰老的生理过程,也说明了肾精盛衰与人体骨质坚韧程度的密切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在骨”,又“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精之所生……髓强则骨强”[1] 。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腰为肾之府”,而腰痛作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之一,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肾精亏虚是骨质疏松症的根本所在。

1.2 脾胃失调,生化无源 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受纳腐熟,布散水谷精微达四肢百骸,故称“百骸之母”。《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是故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1]。《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1] 。”

脾胃后天之精可以补充肾脏先天之精,濡养筋骨。若脾胃失调,则精微不布,脉络无充,四肢不得濡养而骨质空虚;或气化失司,气不行血,血不化精,则新骨不生。《灵枢•决气篇》云:“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则骨属屈伸,泄泽不利……胫酸耳数鸣” [2]。表述了脾胃失司则牵连于骨的道理。

《素问•痿论篇》与《灵枢•根结篇》亦有治疗痿症,独取阳明的观点。可见,脾胃虚弱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也有相当的影响。

1.3 瘀血阻络,致痛不通 骨质疏松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即腰部及肢体的疼痛,且疼痛持久、痛定不移,正符合瘀血致痛的特点。《灵枢•本藏》有云:“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2]清•唐容川认为:“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障而痛,所谓痛则不通也[3] 。”

骨质疏松症多发于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不足。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脉中,使经络不通、气血不畅。瘀血一旦形成,不但在局部产生疼痛症状,而且加重气血运行障碍,营养物质不能濡养脏腑,筋脉骨骼俱失其养,进一步增加了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

亦有学者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肝肾亏虚为本,瘀血为标[4]。瘀血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所以活血祛瘀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防治的方法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1.4 肝失疏泄,无以濡养

众所周知,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相生。肝主筋,肾主骨,筋骨相连。《临证指南医案•瘘•邹滋九按》曰:“夫痿证之旨……盖肝主筋,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而筋骨拘挛[5]。”

肝脏与肾脏紧密的关系使得在肝脏出现病理变化时,必然殃及至肾脏,因此若肝失条达,阴虚内热,热动生风,筋脉抽搐,筋病及骨;若肝失疏泄,脉络凝塞,骨失所养,骨质不坚。

2 中医内治法对骨质疏松症的辨证论治

针对上述4种常见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也大致分为以下4种。临床应用则更为灵活,多以这4种辨证为主,结合患者自身体质及其他因素,变化量裁,具体应用。

2.1 肾精亏虚,故以益肾填精为法,强健腰膝 《难经•十四难 》云:“五损损二骨,骨痪不能起于床……损其肾者,益其精[6]。”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中以选用益肾填精法的研究最多。或用成方酌情加减,或是自拟补肾强骨之剂,均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卢巍等用自拟补肾健骨汤对80例45~70岁的老年女性进行了临床观察,认为补肾健骨汤不但对骨质疏松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明显小于雌激素类药物[7]。李陈凤应用右归饮对60例中老年患者进行了研究,经过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疼痛症状消失,复查骨密度测定,所有患者的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8]。周丽珍等观察了40例老年患者,应用通补强骨汤,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且骨密度及血骨改素显著增加[9]。类似的研究还有,昝强等人选用了强骨汤[10];孙湘用加味左归丸[11]等益肾填精之法,同样得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常用的药物包括淫羊藿、骨碎补、巴戟天、杜仲、补骨脂、菟丝子、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或主补肾阴、或主补肾阳、或阴阳双补,益精填髓。

2.2 脾胃失调,故以健脾和胃为法,以养先天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提到:“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下流乘肾,……则骨乏无力,是以骨痿。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太阴少阴,此阴盛阳虚之证[12]。”同时还提出了脾胃并重的治疗大法,成为了后世健脾益胃治疗骨质疏松的理论依据。脾胃论治的方法重在健脾,或辅以益气,或兼以化湿。主要涉及的方药有 参 苓白术散、八珍汤、四君子汤、温胆汤、二陈汤等,随证加减[13-16]。经临床研究证实,对以脾虚症状明显的骨质疏松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显著。常用的药物包括人参、黄芪、升麻、白术、茯苓、山药、大枣、甘草等健脾和胃,益气化湿。

2.3 瘀血阻络,故以活血祛瘀为法,通调脉络 血瘀是骨质疏松症的致病因素,同时又是病理产物,瘀阻经络,必然加重病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渐” [17]。以上可见,血瘀是骨质疏松症的加重因素[18]。各种导致瘀血的成因或多或少会影响到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变化。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注重活血祛瘀,也应注意消除产生瘀血的机制。针对瘀血阻络,刘擎国用自拟益肾活血汤治疗了21例患者,有效率达76.19%[19]。罗世东等选用桃红四物汤为基处方对67例脊柱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20]。常用的方剂还包括桃红汤、身痛逐瘀汤等活血祛瘀的方剂[13、21]。主要的药物有桃仁、当归、三七、丹参、红花、赤芍等。

2.4 肝失疏泄,故以补肝养血为法,肝肾同补 《张氏医通 》有云:“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22]由此可见,在补肾益精外,补益肝血同样对本病有重要的意义[23]。临床所用的治疗方法中,单独治肝的方药较少,多为上述3中治疗的同时酌情加减,故肝肾同补,疏肝健脾或是养血柔肝。代表的方剂有十全大补汤、参茸补血汤量裁等[24]。

总之,中医辨证论治,即充分的考虑到骨质疏松症的共性-肾精亏虚,又照顾到了患者个体差异--阴虚,阳虚,脾虚,肝郁。临床实践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多的患者会是几种证型兼而有之,偏重不同。应用中医理论,治疗骨质疏松症,已被大量的基础实验及临床实践证实,可以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减少骨折发生率。如能早期预防,提高人们对本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便能更有效的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真正的节省社会医疗资源。

参 考 文 献

[1] 何永,马君,何敬华.黄帝内经素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2,35,11,69,143.

[2] 刘更生.灵枢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136,31,173.

[3] 唐容川著.刘新点校.血证论.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9:91.

[4] 邵波.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江苏中医药,2004,25(10):15-16.

[5] 叶天士著.临证指南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7:525.

[6] 牛兵占.难经译注.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4:56.

[7] 卢巍,褚小刚,彭太平.补肾健骨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江西中医药,2004,35(259):27.

[8] 李陈凤.右归饮为主治疗骨质疏松症60例.广西中医药,2003,26(5):28.

[9] 周丽珍,马元.中医通补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国临床康复,2003,7(1):74-7.

[10] 昝强,朱超,屈强,等.强骨汤治疗肾虚型骨质疏松症56例.陕西中医,2006,27(8):957-8.

[11] 孙湘.加味左归丸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临床疗效观察.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5):36-7.

[12] 文魁,丁国华.脾胃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

[13] 王和群.中医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内蒙古中医药,2007,(3):2-3.

[14] 鞠华,许秀芳,岳端亭.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治.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3):213-4.

[15] 袁瑛,袁兵.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6,12(2):204-5.

[16] 李畅居,辛俊平,邓淑铃.骨质疏松的中医药干预进展.中国热带医学,2006,6(8):1468-70.

[17] 王清任著.周计春点校.医林改错.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1:53.

[18] 赵治友,邬亚军.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思路与治法研究.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275-6.

[19] 刘擎国.益肾活血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21例.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5):63-4.

[20] 罗世东,邓振中.中医药治疗脊椎骨质疏松所致腰背痛67例.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4):43-4.

[21] 刘晋河.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与消渴兼证“骨痿”及其中医治疗.中国临床医生,2006,34(6):11-2.

重症医学论文篇(10)

重症医学科的教学基地作用吸引了大量的学员前来学习,但这些学员的来源、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用一刀切的方式教学,势必影响教学效果。[2]我科根据学员的来源及水平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进修医生、本院轮转医生、实习医生,下面就我科的经验,浅谈重症医学的分层教学。

1.进修医生带教

外院来我院进修医生一部分在当地医院从事过重症医学,进修以提高业务水平,另一部分为其他科室医生,为组建ICU来我院学习。他们的基本特点是学历不高,基础较薄弱,对新技术、新进展及指南掌握不深,但临床基本操作,如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技术有一定基础。对于这样的学员,我科的做法是每周一次的重症医学理论学习和新进展培训,夯实学员的理论基础,在日常的查房中贯彻指南,但也不盲从指南,有疑点鼓励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对已经掌握的基本操作进行规范化培训,加强学员的无菌意识,减少操作并发症的发生[3];向学员传授重症医学的新技术,如PICCO,IABP,ECMO等,使其能更深层次的了解疾病本身,并给他们实践的机会,便于熟悉掌握,也有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重症医学的进步。我们的目标是使每一个进修医生回去后能独立进行重症患者的治疗,成为重症医学的一粒种子,在当地生根发芽。

2.本院轮转医师

我院其他科室轮转医师基本特点是学历较高 ,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基础知

识较为扎实,但缺乏横向思维锻炼,在处理危重症患者时,往往从本专业出发,其结果是在疾病诊治过程中抓不住主要矛盾、缺乏整体性。在重症医学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应当提倡“整体思维”的模式,强调患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判断病情和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整体观念。以重症急性胰腺炎为例,胰腺炎除了可以引起胰腺自身的改变之外,还可以引起其他脏器的损害,出现出血、shock、DIC、ARDS、AKI/ARF,甚至MODS。有时对胰腺炎并发症的治疗甚至超过胰腺炎本身的治疗,所以,我们不能只注重控制胰腺炎本身,而应该从整体入手,稳定患者内环境和生命体征,在纷繁的病症中分清轻重缓解,抓住重点,挽救生命[4]。此外,还应该教会轮转医生如何分辨危重病人,如目前已认为呼吸频率加快可以作为病情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够提前判断病人病情变化趋势,对保证患者安全,减少隐患都有重要意义。

3.实习医生

实习医生刚刚结束理论学习,开始接触临床,安排重症医学科的医生讲授重症医学相关知识,带学生参观ICU病房。安排学生观看心肺复苏教学视频,并用教学模具进行心肺复苏演练,使学生对重症医学形成了深刻的印象甚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习过程中引导他们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治病救人,培养学生整体看待疾病和病人的观念,传授常用的抢救技术和仪器的使用。可以将涉及重症医学的相关知识,例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以及输血、外科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外科营养、外科感染、心肺脑复苏等有关内容并入重症医学实习授课当中,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5]。还可以让学生亲眼看见疾病的发展过程,如失血性休克中血压、脉搏及心率的变化,与课本中的描写相互对照,增强记忆。在实习中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可教会学生分析病情,归纳病例特点、总结诊断依据及制定诊疗计划等,使其掌握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训练其临床思维能力。病例讨论的过程就是对疾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能力锻炼与提高的好办法。

重症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朝阳学科,同样重症医学的临床教学也在不断发展中,我们只有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和探索,才能取得进步。儒家有云:因材施教,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员的不同程度,给予相应的教学方法,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进一步促进重症医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芳, 黄东晖, 韩云. 浅谈ICU的临床带教.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1,10(5):611-613.

[2]石松菁, 林兴盛. 危重症医学教学思路的探索.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62-64.

上一篇: 金融学位论文 下一篇: 从消费心理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