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护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22 07:14:06

重症护理论文

重症护理论文篇(1)

1.1.1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method)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性思维大师AlexFaickneyOs-born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是一种发掘集体智慧,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群体决策时,要召集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规则,尽力创造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由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1.1.2经验总结法所谓经验,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知识或技能,经验并非科学,带有偶然性和特殊性,经验总结法是研究者和实践者经过一番总结、验证、提炼和加工等一系列工作得到结论,经验总结观点一定要鲜明、正确,既有先进性、科学性,又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是教育科研历史上最早使用的方法,迄今为止,经验总结法获得了科学的内涵限定,其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1.2对象近3年以本课程理论、实验、见习、实习的主要授课及带教老师,急诊医疗专家(医生代表),近3年我校毕业、在附属医院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共15名,通过头脑风暴法,构建以素质为导向的《急危重症护理学》体验式教学模式。

1.3研究过程运用经验总结法,对我校历年来本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势、特色、亮点,进行提炼总结,为头脑风暴会议参与者提供与议题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外界动态。头脑风暴会议过程中主持人只主持会议,对设想不作评论,保证会议的自由气氛;由2名记录员,通过记录和录音对会议全程如实地记录,要求不带个人观点、不评论。会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以实现《急危重症护理学》素质目标体系和我校护理专业培养方案目标为准则,构建以素质为导向的《急危重症护理学》体验式教学模式。

2结果

2.1优化教学内容护士在面对急危重症病人时,不仅需要熟悉各种疾病或症状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还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多学科的医学与护理知识,既需要护理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又需要急救护理技能的“精”和“尖”,只有这样才能在紧急情况下,准确判断、快速反应,对病人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治与护理。该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完成《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导论》《成人护理学》等主干学科学习,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课题组在结合我校护理本科培养方案对学生知识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后,以《急危重症护理学》素质目标体系为指导,以第3版《急危重症护理学》为教材,经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本教材共包括20章内容,删除与《成人护理学》《基础护理学》等课程重复的第17章(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与护理)和第20章(急危重症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应用与护理),整合第11章(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与第12章(急性中毒),并对第4章(ICU的设置与管理)、第10章(常见各系统急症)、第13章(常用抢救药)和第14章(危重症病人系统功能监测)进行章节内部调整,最终纳入教学计划共17章内容;在完善修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明确每一章素质目标,使素质教育目标更明确、更具操作性。

2.2构建“基础—整合—提升”三段螺旋上升教学体系本研究以素质目标体系为导向,以体验学习理论为指导,将本科课程学习分为三步螺旋式上升的阶段,即知识与技能学习阶段、知识与技能整合运用阶段、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的素质提升阶段,总体设计遵守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热爱护理事业职业情操;良好的护士形象;高度的责任心、慎独严谨的品行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主动求知和继续学习的意识;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评估病情、分析及处理问题等能力。

2.3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通过文献分析,研究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结合本校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选择,以体验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的体验式教学体系。如讲授法:通过多次集体备课监控、提高讲授课质量,要求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条理清楚、准确简练,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要求应尽可能与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发生联系,达到利用最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知识的目的。启发提问法:通过启发式提问,有效组织课堂,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思维活动,从而尽快获得新知识,要求“问题”具有刺激性,能激发学习兴趣。讨论法:以问题为基础,通过师生、学生与学生间反复语言交流、观念交融和思想交锋,实现相互学习、共同完善,甚至达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想境界。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探索性学习任务,为主动学习创造平台,促使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独立探索及合作意识培养。案例分析法:以临床病例为素材编写案例,学生通过研究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在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要求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案例设定场景,学生按设定岗位的职责、岗位、任务、工作程序等提出观点和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互动与创新教学、寓教于乐以及全真模拟为主要特征。虚拟游戏法: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构建虚拟教学场景,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实验,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对象参数,轻松、自然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实现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游戏法寓教于乐的特点,运用前期开发的具有游戏特点的虚拟教学软件开展教学,试图获得降低学习压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目的。陶冶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熏陶和感染,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感化,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共计76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践40学时。

3讨论

3.1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合理性本模式的构建是在对教师进行体验学习理论及素质目标体系培训基础上进行的,参与模式构建的教师则是通过访谈和调查筛选出来的,头脑风暴会议过程中严格遵守自由畅想原则、以量求质原则、综合改善原则、延时评判原则,对各位教师提供的意见不批评、不评价,对各种意见、方案的评判放到最后,从而为教师创造自由、活跃的氛围,为其解放思想、各抒己见、激发想象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尽情发表意见,以便收集各种不同的思想,教师除提出自己的意见,鼓励其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强调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和相互完善,确保了本研究所构建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科学性、合理性。

重症护理论文篇(2)

 

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而急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病猝死事件中占80%,突然发生脑卒中,会使患者致死、致残,大多数家属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意外。但是有研究表明,在发现病症时,及时和有效的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病痛和降低发病的风险,此外,治疗后采取有效护理手段对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1]。自2007年以来,我院采用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112例护理论文,均经CT或MRI确诊,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有关脑卒中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以下几点: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起病2d以内, GCS≤8分;低氧血症或需要呼吸支持者;实施各种有创治疗手段者[2]。按照患者及家属自愿选择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3.5岁,脑出血13例,脑梗死43例;对照组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4.1岁,脑出血14例,脑梗死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即按照传统的神经内科及神经内科的治疗和护理手段进行杂志网。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神经内外科医生及康复治疗师、专科护士共同协作下实施重症监护,具体操作为:脑卒中患者入院后,护士立即协助病人完成头颅CT检查,24h内(一般在6h内)完成心电图、血常规、胸透、水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凝检查。必要时进行颈动脉多普勒和超声心电图检查。将重症脑卒中患者安置在卒中病房,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护士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对体温高于38℃的患者即刻进行系统的降温治疗。建立静脉通道护理论文,给予脱水降颅内压处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卒中单元常规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血糖、气道和通气管理、血压的观察及护理、控制体温、高颅压的处理。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应从急性期开始,只要不防碍治疗,不影响抢救,马上就可以行康复治疗、保持良肢位、体位变换(翻身)和适宜的肢体被动活动等,而主动训练则在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且精神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开始。卒中的康复治疗由卒中小组针对不同患者而进行,应着重于认知功能、耐力、社会适应力的恢复,为延长主动活动时间,可采用循环式训练和组成训练的形成。患者入院24h常规进行理疗,每天30~60min。专业治疗每天20~40min,应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康复、语言康复、心理康复、健康教育及其他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意识障碍程度Glasgow昏迷量表(GCS)进行评定,每天评分一次,直至患者评分达到15分或出院杂志网。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构成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进行护理后,GCS评分为(14.52±1.25)分,对照组进行护理后,GCS评分为(12.55±6.48)分,两组比较,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两组比较,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n,%)

 

组别

n

肺部感染

尿路感染

压疮

发生率

 

 

观察组

56

1(1.8)

1(1.8)

2(3.6)

 

 

对照组

56

2(3.6)

3(5.4)

4(7.2)

9(16.2)

 

 

x2

 

 

 

 

 

 

 

 

4.94

 

 

P

 

 

 

 

 

 

 

 

重症护理论文篇(3)

 

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而急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病猝死事件中占80%,突然发生脑卒中,会使患者致死、致残,大多数家属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意外。但是有研究表明,在发现病症时,及时和有效的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病痛和降低发病的风险,此外,治疗后采取有效护理手段对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1]。自2007年以来,我院采用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112例护理论文,均经CT或MRI确诊,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有关脑卒中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以下几点: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起病2d以内, GCS≤8分;低氧血症或需要呼吸支持者;实施各种有创治疗手段者[2]。按照患者及家属自愿选择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3.5岁,脑出血13例,脑梗死43例;对照组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4.1岁,脑出血14例,脑梗死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即按照传统的神经内科及神经内科的治疗和护理手段进行杂志网。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神经内外科医生及康复治疗师、专科护士共同协作下实施重症监护,具体操作为:脑卒中患者入院后,护士立即协助病人完成头颅CT检查,24h内(一般在6h内)完成心电图、血常规、胸透、水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凝检查。必要时进行颈动脉多普勒和超声心电图检查。将重症脑卒中患者安置在卒中病房,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护士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对体温高于38℃的患者即刻进行系统的降温治疗。建立静脉通道护理论文,给予脱水降颅内压处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卒中单元常规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血糖、气道和通气管理、血压的观察及护理、控制体温、高颅压的处理。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应从急性期开始,只要不防碍治疗,不影响抢救,马上就可以行康复治疗、保持良肢位、体位变换(翻身)和适宜的肢体被动活动等,而主动训练则在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且精神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开始。卒中的康复治疗由卒中小组针对不同患者而进行,应着重于认知功能、耐力、社会适应力的恢复,为延长主动活动时间,可采用循环式训练和组成训练的形成。患者入院24h常规进行理疗,每天30~60min。专业治疗每天20~40min,应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康复、语言康复、心理康复、健康教育及其他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意识障碍程度Glasgow昏迷量表(GCS)进行评定,每天评分一次,直至患者评分达到15分或出院杂志网。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构成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进行护理后,GCS评分为(14.52±1.25)分,对照组进行护理后,GCS评分为(12.55±6.48)分,两组比较,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两组比较,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n,%)

 

组别

n

肺部感染

尿路感染

压疮

发生率

 

 

观察组

56

1(1.8)

1(1.8)

2(3.6)

 

 

对照组

56

2(3.6)

3(5.4)

4(7.2)

9(16.2)

 

 

x2

 

 

 

 

 

 

 

 

4.94

 

 

P

 

 

 

 

 

 

 

 

重症护理论文篇(4)

1.2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如今专业化、科学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已经成为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关键内容,重症医学科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较严重,生活不能自理,同时还要限制非医务人员的探访,家属也不能长时间陪在患者身边,从而增加了患者的恐惧、孤独和焦虑感,这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护理人员还要主动做好患者生活护理,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向患者做好宣教及康复指导,这样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1.3观察和评价指标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前后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本文采用了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相关护理之后,观察组满意27例,比较满意6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97.06%;对照组满意19例,比较满意10例,不满意5例,满意率85.29%。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重症护理论文篇(5)

脑出血是指非创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主要是脑内小动脉或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实质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脑出血急性期是指发病3~4周,此期病人极易发生脑疝、中枢性高热、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应激性溃疡、褥疮等并发症,从而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在脑出血急性期对患者进行系统而有效的护理,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该病的救治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68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所有病人均经头颅CT后确诊,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本组男152例,女116例,年龄25~79岁。

二、病情监护及护理

2.1常规监护病人安置在NICU监护室内,头部抬高15°~30°,头部置冰帽或冰袋,保持肢体功能位置,躁动不安者加床挡,取下假牙,以防误入气管,连接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电、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的变化,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2颅内压监护脑出血急性期,病人颅内压急剧上升常常诱发脑疝而死亡,应充分了解颅内压增高的各种临床征象,警惕脑疝的发生。内科常用的降低颅内压的方法有:①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取头高足低位,避免用力排便、压迫眶上神经及过度活动头部。②应用高渗脱水剂:20%甘露醇、甘油果糖注射液。③其他:速尿、地塞米松等药物的应用。在应用脱水剂时应保持快速静脉滴入,观察血压和尿量变化,注意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钾的补充和心肾功能,并准确记录出入量。

2.3病情监护

2.3.1意识、瞳孔的监护意识障碍是脑内损害程度的直接反应指标,若发病时虽有意识障碍但程度不重或逐渐清醒者预后良好,若发病时意识障碍较轻,但很快加重者预示病情危重预后较差。意识障碍的程度与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部位、脑干受压及脑水肿的程度有关。对于脑出血昏迷的患者,病情的判断及预后的估计尚应结合眼球运动、瞳孔对光反射和昏迷持续时间进行综合评估。患者眼部体征的变化还可提示脑出血发生的部位,如两眼注视病灶侧,瞳孔正常大小,对光发射存在,提示右内囊出血;若瞳孔中度缩小,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可伴有眼球震颤、眼球分离及外展麻痹,提示小脑出血;若眼球固定,双侧瞳孔散大或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提示病情危重。因此,护士要观察患者瞳孔的大小、是否对称及对光反应等变化,每2小时观察意识瞳孔状态并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2.3.2生命体征的监护①体温脑出血患者常累及下丘脑、桥脑而阻断下丘脑对体温的正常调节致使体温极度增高,可以物理降温,采用冰袋冷敷头部及温水擦浴,每4小时监测体温一次。若因感染所致体温升高,则应对症处理。②脉搏呼吸脉搏弱时提示可能有循环衰竭现象,脉搏缓伴呼吸深而慢说明颅内压有升高的趋势,严密观察呼吸节律、频率、幅度改变,脑出血早期呼吸深而慢,如病情恶化,可表现为快而不规则的呼吸或呈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等,说明呼吸中枢受到损害。③血压密切注意血压的变化,适当应用降压药物以控制过高的血压,可防止再度出血。一般应使血压徐缓下降到脑出血前原有的水平,切不可降压过速、过低,以免引起脑供血不足,加重脑损害。

2.4并发症的预防

2.4.1褥疮的预防不宜做大幅度翻身,宜用软垫于患者一侧臀部肩部等骨突出受压部位,每2~3小时将软垫移垫于另一侧,动作宜轻柔,尽量不牵动头部,翻身时忌拖、拉、推。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每周用温水行床上擦浴,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及臀部。昏迷患者应慎用热水袋或冰袋,以免引起烫伤、冻伤。

2.4.2肺部感染的预防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定时翻身叩背促进排痰,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给予NS20mL+糜蛋白酶800万U+庆大霉素24万U,雾化吸入,每日两次,有呼吸困难者,及时行气管切开,认真做好气管切开的护理。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一次吸痰不超过15s。

2.4.3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每日更换尿袋,每日消毒尿道口和会阴两次,保持导尿管的通畅,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必要时做尿培养,定时,训练其膀胱功能。

2.4.4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主要是上消化道出血,常与脑出血的严重程度相关,病情愈严重发病率越高且出血量越大,观察患者意识、面色、肢体温度及生命体征变化,呕吐物和大便情况。置胃管的病人,鼻饲前抽吸胃液,观察胃液颜色、量、性状,实验室检查如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血红蛋白等,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腹胀、肠鸣音活跃、躁动、呃逆、尿量减少等,要警惕消化道出血。

三、讨论

重症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工作是细致而繁重的,关系到患者的生存。护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过硬的技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微微。脑出血及其并发症的内科治疗[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5,11(5):233.

[2]李谦。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中国临床医药与卫生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442.

重症护理论文篇(6)

本院心血管内科现有各类护理人员16名,均为女性;年龄22岁~47岁(30.4岁±6.5岁);工作年限2年~28年(12.5年±3.6年);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8名。

1.2护理管理

1.2.1护理风险评估

在护理前,对病人进行护理风险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病人疾病风险、用药风险、设备风险和护理人员专业素质。通过风险评价,掌握病人可能发生风险的高危因素,并且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升护理的针对性。

1.2.2护理技能培训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对以前的护理风险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召开护理经验研讨会,相互交流护理心得。在注重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同时,强化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努力提升病人及家人的护理能力。

1.2.3仪器日常监测

仪器故障是导致护理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护理管理中,注重仪器的日常监测,由专人进行仪器维护,并且定期检查,保障仪器正常运转。规范仪器管理与使用,加强仪器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考核。

1.2.4其他管理措施

重复操作、疲劳操作是护理人员产生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积极优化护理人员配置,防止护理人员疲劳操作。探索四班倒模式,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管理,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消除职业倦怠。

1.3效果评价

以本院2013年4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为界,比较2013年4月—2014年3月(实施后)和2012年4月—2013年3月(实施前)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和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其中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量表进行。量表分为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很满意和满意例数占全部病人例数的比例为满意率。护理风险发生情况以本院临床病历资料记载为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护理风险是在护理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护理风险虽然难以预测,但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是可以控制并显著减少的。护理风险管理以降低护理风险事故为目标,是集合了风险因素评估、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模式,较单一的风险干预可以发挥更为突出的价值。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后,本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在实施风险管理前,事故发生率为7.89%。实施风险管理后,事故发生率为2.14%。管理实施后的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研究结果还证实风险管理的实施还可以显著改善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实施风险管理后,病人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6.26%,较实施前上升了16%。护理风险管理之所以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率,并且提升病人的满意度,可能与下述原因有关:①护理前的风险评估。护理前进行风险评估,可以较好地预测可能发生事故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护理,从而提高了护理的质量和效果。②技能培训提升了护理技能,有助于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③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则提高了他们的护理能力,为降低事故风险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3小结

在目前的临床条件下,要全面避免护理风险并不现实。但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干预,减少护理风险则是可能的。从本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要强化护理风险管理,需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①要将风险评估作为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相比于普通病人,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的病情严重,病人个体差异大,发生护理风险的危险因素更多。因此,需要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具体的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比如合并有高血压的病人,在护理中要做好血压的监测,防止血压的突然变化带来各种意外。

②技能培训必须要结合护理人员、病人及家属。

虽然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但是在护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部分护理工作需要病人及家属实施。尤其是随着护理理念在临床护理中不断得到推广,病人及家属的护理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护理质量。本院在护理风险管理中,除了提升护理人员的技能外,还通过健康教育等手段,让病人及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技能,提升他们的自护理能力,以形成有效的配合。从实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重症护理论文篇(7)

随着临床营养治疗学的不断发展及肠外营养液配制水平的提高,胃肠外营养支持方式亦由20世纪70年代的以中心静脉为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以周围静脉为主。新生儿由于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或由于某些严重疾病的影响,不能耐受肠内营养而处于营养不良的危险中,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我院儿科从2004年1月~2006年12月,对44例危重新生儿经周围静脉进行胃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并对出现的表浅静脉炎、高血糖、低血糖等并发症,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4例新生儿,男26例,女18例,出生日龄0~11天,孕29+5~40+6周,出生体重1050~3650g;其中出生时重度窒息4例,颅内出血3例,消化道出血1例,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3例,肺透明膜病2例,硬肿症4例,早产适于胎龄儿23例。开始静脉营养的日龄2~11天,使用周围静脉营养时间2~25天,平均9天。

1.2方法

采用4.5~5.5号头皮针或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取头皮或四肢周围静脉作为输液通道,将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混合为一组溶液,用输液微量泵在24h内均匀输入。

二、结果

2.1治疗结果

治愈39例,好转4例。患儿体重每天增长15.17±5.25g。1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仅使用胃肠外营养治疗2天便死于呼吸衰竭。

2.2并发症

在44例危重新生儿周围静脉营养支持疗法中,出现的并发症有:表浅静脉炎3例,高血糖症1例,低血糖症2例,经及时落实各项预防和控制的护理措施,患儿症状改善。

三、并发症护理

3.1表浅静脉炎

静脉炎是限制周围静脉营养应用的主要原因,表现为穿刺部位的皮肤发红、局部肿胀、皮肤温度升高。预防和控制的主要护理措施有:①穿刺局部皮肤严格消毒,普通钢针穿刺输注时常规24h更换输注部位,输液器应每天更换。②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使用灭菌透气的透明膜粘贴敷料固定穿刺针,每3天更换1次,更换时要使用含有效碘0.3%的茂康碘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燥后贴上透明膜,留置针一般保留1周左右[2]。③在配制营养液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营养液现配现用,如暂时未用,应放在4℃的冰箱保存,输入前1~2h取出置于室温下。④保证营养液的单通道输入,或将所需药物通过三通管于接近患儿血管处输入,避免与药物过多混合;禁止在营养液输入通道进行采血,输入其他药物等,以防止发生细菌污染、栓塞等。⑤穿刺部位皮肤出现渗出、红肿时,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至红肿消退;每4h测量体温1次,一旦患儿发热、发生静脉炎,应留取余液作细菌学检查。

3.2高血糖症

本组发生1例高血糖症,测血糖为16.5mmol/L,患儿表现为嗜睡、尿量增加。考虑为早产儿糖耐受能力差,输入的静脉营养液葡萄糖浓度过高,输注速度过快而引起。经调整葡萄糖浓度,减慢输入速度,使用适量胰岛素等处理后血糖下降至4.5mmol/L。预防和控制的主要护理措施有:①精确计算营养液的量,含糖浓度不宜过高,足月儿勿超过12%,早产儿≤10%;②静脉营养液要持续24h均匀输入,用微量注射泵控制速度、勿过快或过慢。早产儿输入葡萄糖的速度为4~6mg/kg·min-1,足月儿输入葡萄糖的速度为6~8mg/kg·min-1[3]。③输入营养液最初的1~3天,每天测血糖2次,血糖平稳后改每天测血糖1次。④根据血糖测定结果,使用适量胰岛素,抽吸胰岛素时剂量要准确。⑤详细记录出入量,尤其注意尿量变化。

3.3低血糖症

本组发生2例低血糖症,均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血糖分别为1.9mmol/L及2.2mmol/L,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反应差、不哭。经及时调整葡萄糖输注量及输入速度等处理后,2例患儿血糖恢复正常。其预防和控制的护理措施有:①做好输液巡视,每30min~1h观察并记录输液情况,避免因注射针头阻塞、输液导管反折、输注部位渗漏、水肿等因素造成营养液输入突然中断或输注速度减慢而导致血糖降低。②输液过程中不可人为中断营养液的输注,停用营养液时应逐渐减少用量而不要骤停。

总之,新生儿周围静脉营养是治疗危重新生儿营养及代谢支持的安全有效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做到加强输液巡视、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做好各项临床监测,积极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特别应加强对早产儿的观察与监控,确保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顺利完成,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重症护理论文篇(8)

患者不仅身体上处于危机状态,精神上也承受很大的刺激。ICU的特殊环境和管理制度及患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所承受的种种痛苦体验,导致患者心理上出现很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对患者疾病的恢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现将笔者观察的218例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对象为2008年7月年10月手术后入住河南省肿瘤医院ICU的大于岁小于82岁的患者,平均年龄51岁,入住时间大于24h且无精神障碍。本组患者218例,男例,占61%;女84例,占39%。

1.2研究方法设计自制表格218份,内容为:影响患者术后心理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包括您怎么看待自己的疾病、您手术醒来护士和您怎么交流、您对我院ICU的环境怎么看、切口疼痛、气管插管刺激、留置尿管的刺激、卧位不适和噪音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在术后第一天晨对每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影响因素可单选也可多选。发放问卷份,收回218份,经过汇总,其中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176例(80.7%),缺乏有效沟通158例环境陌生120例(55.0%),刀口疼痛例(59.6%),气管插管的刺激90例尿管的刺激110例(50.5%),卧位不适例(32.1%),报警噪音刺激92例(42.2%),身体暴露70例(32.1%)。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患者缺乏足够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护士对患者是否进行过有效沟通是影响患者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患者对环境的陌生以及尿管的刺激也是影响自身的重要原因,对于患者的各种不适我们也应该有足够的重视。

二、护理措施

2.1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手术后清醒的患者要向患者说“手术很成功,你现在在一切生命体征很平稳,大手术后的患者都要在观察,你没有什么问题的,请您放心。”特别是对我们肿瘤专科医院的患者,本身的疾病就让患者及其家属非常绝望,所以我们一定要给患者重获信心,坚定战胜疾病的勇气。

2.2加强ICU的护患交流介绍ICU的环境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手势、口形、表情、语言表达切忌只注意监护仪器而忽视患者的感受。进行各种操作前,均向患者事先解释,以取得患者的支持和配合。对不能进行语言表述的患者,如呼吸机治疗的患者、气管切开的患者,可用手或纸笔书写的方式进行交流,及时给予解释,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介绍ICU病房的环境以便患者快速融入环境,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疾病痛苦。

2.3气管插管刺激全麻术后麻醉未清醒患者带气管插管入ICU后,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或气管导管内吸氧。由于导管对咽喉壁的局部刺激和压迫,吞咽和咳嗽时的异物感,以及吸痰时吸痰管插入过深,操作时动作粗暴,致使患者难以耐受而躁动不安。气管插管本身可抑制吞咽活动,削弱了食管对反流胃内容物的清除功能而易使反流的胃内容物吸入胃内。机械通气对胃肠道也有影响,也可能造成反流和误吸,引起患者不适。为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不适,我们应对术后意识清楚肌力恢复,自主呼吸规则的患者及早拔管;对不能拔管、意识清醒患者,加强沟通,解释保留插管的原因和重要性,嘱患者放松,消除恐惧、紧张的心理。对意识不清者,应合理使用镇静剂,并给予合适的肢体约束,防止意外拔管。自气导管内吸痰时动作宜轻柔,插入不可过深,以免刺激气管黏膜引起不适。

2.4留置尿管刺激尿管刺激是术后患者疼痛及不适的主要原因之一。尿道有丰富的神经支配,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分布于整个尿道,交感神经纤维传递疼痛、触觉及温觉。因此患者留置尿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尿急、尿痛等不适感。麻醉清醒后患者常诉尿意,应耐心向患者解释,告知患者尿意为尿管刺激所致,尿液已由管道排在袋内请患者放松,待可以自解小便时即可拔出。

2.5切口疼痛术后未清醒或未完全清醒的患者使用大剂量的纳络酮拮抗阿片类药物,使体内的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完全消失,从而造成切口疼痛。全麻苏醒后随着镇痛药物的作用逐渐消失,患者常感到切口疼痛,而术后疼痛是一种恶性刺激,可使机体应激性增高、代谢增加、氧耗量增加,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这时应向患者解释,减轻焦虑,并报告医师应用镇痛药或者使用镇痛泵减轻患者的痛苦。

2.6卧位及噪音ICU的每张床都铺有可充气式床垫,由于某些故障或使用不当,充气后床垫凹凸不平或充气过硬,患者从未睡过此种床垫,觉得很不舒适,影响睡眠。我们应及时询问患者卧位是否舒适,根据情况调节气垫床充气软硬程度。及时协助患者变换卧位,采取舒适合理的卧位。控制病房噪声,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为降低噪声工作人员应做到走路轻、讲话轻、开关门轻。监护仪的报警声应尽量调低。抢救危重患者时应注意保护周围患者。规定家属探视时间,并做好宣教,以共同保持病室安静。

2.7减少患者身体暴露入ICU患者大都全身,而且由于工作原因,护士可能注意监护和治疗较多,忽视了患者本身的存在,损伤了患者的自尊。所以在做任何治疗或护理操作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要尊重患者,必要时应用屏风遮挡或让其穿上病服。同时,做好晨、晚间护理(如为患者温水擦浴或清洗手脚、按摩经常受压部位皮肤及各种基础护理,这样不仅可给予患者和安慰,还可增进护患感情。

在ICU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护士所接触的不仅是先进的重症监护设备和患者的疾病,更应该看到患者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多与患者沟通,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使患者在一个家庭式的氛围中好好养病,树立战胜一切疾病的信心。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层次和临床应对能力,参加不同形式的培训,鼓励护士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班以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景晓敏1ICU患者情绪障碍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2005,2(10):29

重症护理论文篇(9)

进入NICU的患儿是无陪的,封闭式地接受治疗和护理,家长探视也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不是迫不得已他们均不愿让患儿自己呆在医院。他们会产生紧张、恐惧、不信任等心理,担心患儿的病情,担心NICU的护士把自己的孩子弄错了等多重心理。如果医护人员不注意自己的服务态度,不能耐心解释治疗、护理的必要性,就有可能导致家长的不满意而引起纠纷。

1.2护理记录不严谨(1)新生儿入出院护理记录不规范;(2)护理记录不准确、不及时;(3)护理记录不能体现护理行为;(4)护理记录连续性差;(5)无报告医生患儿情况的记录。

1.3查对医嘱、执行医嘱不严谨(1)随意篡改或无故不执行医嘱;(2)医护双方互相交流不够,个别医生只管开完医嘱就走人,造成开医嘱与执行者不衔接;(3)医生开医嘱的剂量有误;(4)医生漏开医嘱。

1.4护理过程疏忽大意

新生儿均是没有任何生活和自理能力的特殊患儿,有病情变化快、无家属陪护等特点,如果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不注意细节,动作粗暴,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导致烫伤、抓伤、感染等或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造成失去最佳抢救时间而死亡等。

1.5执行制度不严谨(1)巡视病房不及时;(2)护士擅自向家长介绍患儿病情;(3)服务意识滞后。

2应对措施

2.1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与护理人员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管理者还要重视风险意识教育,科室不定期将其他医院发生护理事故的追踪报道收集后供护士参阅以加强警示。经常对护士进行职业责任感和“慎独”精神教育,强化职业责任感,在学法的同时也学会尊重病人的权利,了解自己的义务,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益。

教育护理人员要善于举证责任倒置。当护理人员因各种原因成为医疗诉讼中的被告时,护理人员应认识到医疗纠纷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并非完全由自己承担,应当强调患方对于损害事实和损害行为的举证责任。患方虽然比较容易举出损害后果证据,却也难以界定该损害后果是疾病的自然转归、是正常医疗行为带来的必然后果,还是存在错误医疗行为并由此而导致。如果患方不能就损害事实和损害行为举证,则要承担败诉的后果。此外,当护理人员提供证据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和不存在医疗过失后,若家长提出疑异,应当就此举证。

2.2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

NICU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服务心态,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热情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的需求。

2.3加强制度管理,提高护士素质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项目、新的设备,要求有科学合理的常规和规程来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护理的各项操作和行为都要遵循医疗规章制度,执行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保证护理措施的实施,促进患儿的健康,遵守法的规范。

护士长要严格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操作流程。护士长每日督查,及时发现各种护理隐患并采取相应护理整改措施。

2.4规范护理文书,提供有力“书证”

临床护理记录是衡量护理质量高低的标志,是医生观察诊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记录本身也能成为法庭上的证据。自施行的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患者有权复印或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等客观病历资料。这就要求护理文书记录要严格认真,做到客观、真实、及时、准确。所以,一切护理活动都应遵守“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录做过的”,严格按照体系文件流程规范每一项护理活动,并如实记录护理活动与效果,不要任意涂改和篡改记录。强调不能为书写而书写,要求记录忠于事实,做了就必须写,确保各种记录的及时、准确、完整。质控护士、责任组长要严把质控关。

2.5合理安排人力,杜绝护理安全隐患

护理部要合理调整护理人力,在护士短缺的情况下,一定要充分考虑和照顾到无陪科室,以消除可以避免的人为隐患。科护士长要充分利用好护士人力,儿科护士要大部分能胜任NICU工作,实行弹性排班,保证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专科护理准确、到位,防止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重症护理论文篇(10)

医院重症医学科基本概况:置病床数10张,拥有护士22名,年龄18~40岁。工作年限1~18年。本科3名,大专13名,中专6人。主管护师2名,护师6名,护士14名。床护比1∶2.2。

1.2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625例,年龄16~78岁,平均49.5岁。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

1.3观察指标:

开展优质护理前后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在患者(神志清醒)或者患者家属的配合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仪表仪态、健康宣教内容、患者的需求满足情况、服务态度等各项满意度,每个项目都以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的评价来测定。另外根据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及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考核标准进行质量、绩效考核。

2具体实施方法

2.1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氛围: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关于医院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让护士人人熟悉实施内容并认真贯彻实施,按照标准定期进行考核,对照自身找差距,统一认识提高服务观念,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护理服务理念,按规范落实各项护理工作。

2.2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

病人入住后,护士应热情接待,采用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流,认真采集病史,了解患者既往健康状况、饮食生活习惯及心理活动情况。加强主动服务意识,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尽量消除陌生感,减轻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检查、治疗、护理工作的时间,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工作中保持镇静,操作熟悉、忙而不乱,尽量减轻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认真执行医嘱,迅速配合医生完成抢救。

2.3提倡主动服务:

由于重症医学科病房不同于其他科室,有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定时探视制度,患者没有家属陪伴,患者的治疗、生活起居全部依靠护理人员,患者会出现孤独、焦虑、无助、恐惧等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认真询问及倾听,落实晨、晚间护理,提供患者的各种生活需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及使用监测设备的必要性,使其安心治疗,在实施操作前,向患者讲解操作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带来的不适等,取得信任和配合。

2.4结合学科特点,将制度落到实处:

根据各班职责,结合科室人员的情况,实行具有专科特点的弹性排班,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使护士保持最佳工作状态,精力充沛有条不紊,以保证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的持续、深入、有效开展。实施护士分级管理,推行护士长指导下的组长负责制。制定工作流程,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建立入院前、入院时、住院、转出或死亡后全程服务规范,保证患者得到高效、全方位的护理。落实首问、首听、首看负责制,各种问话有回应及落实;监护病情到位。完善探视制度,根据患者病情实行人性化的探视管理,接待探视家属,要求笑脸相迎,规范迎接用语。积极采纳病人及家属的合理的意见及建议,完善及改进工作流程,提高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严格护士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护士薪酬、晋升、评优相结合。

2.5加强医患、护患有效沟通:

医患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能使医患双方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全面地了解患者病史,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性的治疗,使病人得到更满意的服务。

2.6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技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士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丰富知识结构,切实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夯实基础护理,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推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增进医患和谐。

2.7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严格落实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做好教育评估,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从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心理调节、功能锻炼等多个方面,让患者掌握相关保健知识,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以促进患者自我防护。同时,护士在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边实施边讲解,适时地、有目的地将躯体护理与健康教育融于一体,使患者及家属容易接受和记忆,同时可促进和改善护患关系,使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提高满意度,让健康教育要真正服务于患者。

2.8完善科室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质量:

根据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及要求,细化人性化服务工作流程,对传统的排班方式及工作分工进行改革,加强程序化管理,实施以责任护士包干病人的排班模式,使人性化护理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加强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安排外出进修及参专科培训,保证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科室质控小组重点检查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落实情况,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提出可行性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3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前后,病人满意度分别为70.13%及93.29%,差异显著(P<0.01);护理质量、绩效考核平均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果说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确保了护理安全,护患关系得到改善。表1中率的比较用X2检验,得分的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上一篇: 个人工作 下一篇: 生产部工作思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