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6:16

军事思想论文

军事思想论文篇(1)

陈赓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军事工程学院的首任校长兼政委,其在“哈军工”践行的一系列治学观点和原则,开创了新中国军事工程技术教育之先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为建国初期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陈赓军事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以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代表的思想,点燃了中国军事思想开始变革的信号弹。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仿制西方的武器装备,开启了以增强军事技术力量为核心的“自强”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后,清政府全面改革军制,组建新军,创立武备学堂,派遣留学生,直接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军事技术以及思想理念。至此军事变革的触角开始深入到思想层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推倒清政府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军事思想的发展进程。孙中山意以先进的军事理论指导武装斗争,并系统的提出了现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特别是在“三民主义”明确阐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战争观,反映了其对现代战争的新认识。

陈赓亲身经历着这个时代的变化,并在脱离湘军后开始接触并学习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1922年陈赓进入由创办的自修大学学习,随后又在党领导的上海大学听课并光荣入党。在追随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未来革命道路的不断探索过程中,陈赓开始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与拥有先进军事科技国家面对面的直接对抗,使得陈赓切身体会到了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二、陈赓军事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陈赓军事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他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实践思想为指导,进而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教育思想体系。

陈赓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吸收主要包括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实践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涵义是人的体力、智力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运用,以适应不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需求,同时人的道德品质和审美的情操高度发展;这诸方面的发展,在一个人的身上是充分、自由、和谐、统一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要义所在。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曾就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创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拟定了纲领性意见,其中都特别强调要把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陈赓的军事教育思想的诸多理念,譬如自由而开放教学环境的打造,重视“又红又专”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的开展都是基于对马克思经典理论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形成的。

三、陈赓军事教育思想的文化渊源

陈赓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湘军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深受曾为湘军将领的祖父的影响,到自己加入湘军的实地锻炼,青少年时期的陈赓,对湘军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也为他“重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湘军的主要将领曾国藩致力于组建一支具有道学理念的文化队伍。在具体的治军过程中,湘军将领更是时刻不忘以正统儒学武装自己的队伍,充分展现了湘军以湖湘道学为灵魂的文化治军风貌。

除此之外,陈赓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他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就读黄埔军校期间,认真学习共产党员执教的政治课夯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926年,陈赓前往苏联学习政治保卫工作和群众武装暴动经验,从而进一步的接触了苏联无产阶级军事文化并为其日后在上海敌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纵观陈赓军事教育思想形成的文化渊源,从崇尚“从戎”的家庭教育,到强调“学术与经世”相结合的湘军精神,再到富有“革命精神”的马克思主义,陈赓一步步形成了关心军事、重视学术与人才,聚焦社会变革的思想,推动了其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

四、陈赓军事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任何先进的思想的诞生,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更需要亲身实践经验积累。陈赓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其由就读黄埔至创办军事工程学院长达数十年所积累下的丰富的实践经验。

就读黄埔军校时,陈赓就致力于实践其思想理念。在校期间,陈赓积极参加镇压商团变乱等革命活动并不忘及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为党组织吸收新鲜血液,在校内经常组织进步学生与分子进行辩论。奉命前往苏联学习保卫工作和群众武装暴动经验后,陈赓更是将学习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主管中央特科情报工作期间,营救了大批被迫害的中共党员,演绎了许多传奇故事。

长征前期,陈赓任干部团团长。陈赓以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多年实践积累出的战斗经验,在长征途中确保了党中央的安全,屡获奇胜,赢得了“这个陈赓,可以当个军长!”的美誉。这一时期,陈赓获得了实际的办校经验。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神头岭伏击战”为代表的诸多经典战役充分展现了陈赓的英勇善战。更重要的是,在朝鲜战场,陈赓面对“世界上最凶恶的,有高度现代技术装备的美帝国主义”,清楚的看到“我们的军队还有弱点,这弱点就是缺少技术装备,没有高度的机械化”归国后,陈赓主持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军事工程学院。从筹建军事工程学院到管理军事工程学院,陈赓的军事教育思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趋于成熟。他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中心”等诸多思想理念,正是这些观点组成了陈赓军事教育思想体系,为我国军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军事思想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57-02

恩格斯的生活,有许多丰富的地方,因为他参加了许多的军事活动,他对军事活动的体验很深刻,因此后来写了许多大量的军事著作。恩格斯在他军事科学上的杰出贡献,在当时的德国和欧洲赢得了“军事评论家”的赞誉。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在他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军事哲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理论界对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研究机构颇多,他们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理论界关于恩格斯哲学军事思想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对我们更好飞学习和了解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是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对发展我国军事科学思想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我国学界对恩格斯的哲学军事思想的研究颇多,对其综述的方式很多,可以按照时间顺序、问题的研究顺序、内容顺序等,鉴于能使读者对恩格斯的哲学军事思想有一个条理性的了解,笔者按照内容大概对学界的研究概括了以下几点。

一、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

对于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我国研究者普遍认为,恩格斯的军事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他们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恩格斯和马克思将一生的宝贵时间投入到了军事理论的研究,同时进行了多次的革命实践活动。恩格斯最终总结出了武装斗争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内容,这些理论和规律使得后来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理论建立了起来,并且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恩格斯有专门的军事知识和理论素养,同时又有直接的实践经验,他对军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因此他的研究成果显著,文章颇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因此被后人誉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1]。

恩格斯在军事哲学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以夏征男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科学的战争观的研究和总结。战争和军队是军事科学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极其重要的问题。进行战争不能没有军队,因此要建立强大的军队武装力量。恩格斯在军事科学研究中总是突出这两个问题,因此,把他们作为科学战争观的重要问题和内容来研究。第二,全面论述战争和军队的各种因素问题。恩格斯指出战争和军队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复杂体。只有正确理解他们之间各种复杂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好战争,把握和指挥军队。这一理论为武装斗争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三,“在军事学术一般的战略战术原理和原则领域,揭示了军队作战行动的客观规律,大大丰富了整个军事科学的内容。”[2]以单秀发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恩格斯的主要贡献在于:“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军事研究中,在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军事观的基础上,第一次使军事理论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3]

二、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的内容研究概要

恩格斯用其一生宝贵的时间进行军事理论的研究,并且写出了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其研究价值极高。恩格斯的军事理论著作大约占他全部著作的四分之一,其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多,他的军事著作、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论和实践经验构成了他军事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对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年研究者所涉及的领域如下。

1.历史唯物主义的战争观

关于这个问题,杨春长在他的文章中做了详细的论述。他首先提出,恩格斯明确指出战争的根本原因。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战争本身也是一个频繁的交往形式”的意思是“战争能够反映出人们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目的不是对象,但人类改造和征服了它,它是通过对物的改造——生产所决定的。”[4]唐旭指出:恩格斯具体阐述了我们必须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确定战争的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的关系问题。他说:“暴力可以朝两个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和经济发展之间就没有任何冲突,经济发展就加速了。”[5]第三,明确了战争的政治经济本质。夏征难指出:“恩格斯明确指出战争根本是为着十分明确的物质的阶级利益而进行的,战争的政治目的直接决定战争约性质。”[6]第四,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对于这一思想,单秀发做了详细论述,他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于是他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概念,他把人民本身参加的战争称之为“真正”的战争。”[7]恩格斯指出,如果一个民族想要取得独立,就必须采取暴力的革命,只有这样才能使小民族战胜大民族,最终获得真正的民族独立。

这些思想对无产阶级执政国家的军队建设有重要意义。

2.论述了军事技术对战争影响的双重性

马杰和唐凯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的意义》中,文章中提到:“恩格斯认为,军事技术是战斗力,军事技术的发展可以变革作战方式,从而加剧新的军事力量的失衡,诱发新的战争。”[8]“只有两种情况,阻碍了这场可怕的战争爆发:第一是,军事技术的空前发展,新型军事武器的发明和运用。甚至没有时间使用军队比另一种新的发明,更绝对没有可能已经预料到的结果,不知道究竟是谁在获得最后的胜利”[9]。恩格斯认为,限制的军事技术的战争中的作用是不认为它本身,但是,他的强大出乎人们的预料,甚至使得使得政治都无法控制。

3.科学的方法论

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以关勋夏为代表,文章指出:“恩格斯在进行军事研究过程中总结和使用了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成为构成其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具体有以下两点。

第一,对战争的社会属性进行了研究。恩格斯辩证的进行研究战争的社会属性,他从战争和社会的外部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二,从内部的军事行动,探索作战方式。恩格斯的作战部队和军事关系的矛盾运动的作战方式变化的内在原因。他说:“所有的军事组织和作战相关的负面取决于两种材料和武器,也就是说,根据质量和数量的居民,并取决于对手。总之,恩格斯学习军事,是一个访问之间的关系,内部和外部电缆的军事行动。他看到的是个人事情本身之外的环境,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一个不断运动的军事世界[10]。

三、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对当代的影响

对现代的人来说,虽然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但他的军事理论思想仍然没有过时,尤其对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各种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解和处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1.正确地指导我们认识当代军事战争形式

湖南社科院的卢厚才老先生指出:“各国对利益冲突所引发的军事冲突都应该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加之世界一些国家的领土争端、宗教矛盾、民族冲突、文化渗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诱发战争和制约战争的因素也随之增多。”[11]

2.指导人们正确地预见未来战争的前景

恩格斯在军事科学上的预见性,主要是他一贯面向未来,不崇拜军事权威,不断地解放思想的结果。在晚年目睹了军事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形之下,提出了科学的军事思想。这种科学的军事思想成为我们学习的指南。恩格斯根据多年研究和考察军事实践活动的经验,要求我们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军事科学上随着军事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进步。

刘志广先生指出:“在当前,尤其要注重从时代特征和国家政治目标的高度抽象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在高技术条件下,仍然要重视精神因素的作用,把握好精神因素向物质力量转化的机制,”[12]这一过程的实质内容和主导线索是由无到有、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发展。

3.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的指导意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学者安军说:“深入研究和学习恩格斯的军事技术思想,对促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3]。在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军队人才综合素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军事创新能力。为了加强军事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这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之间的关系问题,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军事人才。

总结

通过对我国学界对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我们对他科学战争观和处理军事问题方法论的研究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治的民主化和国际社会新秩序的逐渐形成,国家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在知识化经济时代,信息安全、经济安全与环境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虽然不是绝对和平的今天,有局部冲突存在,但我们争取持久和平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因为和平是人类的福音。

参考文献:

[1]夏征难.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研究[J].国内哲学动态,1986.

[2]单秀发.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概述[J].军事历史研究,1987,(4).

[3]杨春长.马恩列斯军事理论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12.

[4]康旭.探析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12.

[5]夏征难.深入开掘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奠基者的遗产——《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研究》评价[J].中国图书评论,2011,(9).

[6]马杰,唐凯.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意义[J].科技信息,2011,(5).

[7]关勋夏.恩格斯《战争短评》的军事哲学[J].军事历史研究,2003,(1).

[8]安军.论辩证法思想[D].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10.

[9]赵正,朱亚宗.方法论视野下的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军事思想论文篇(3)

一、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一种是将其视作一成不变的的教条而执行,另一种则是根据现实情况对其加以发展创新并灵活运用。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来讲,是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视为教条,还是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是两条不同的思想路线,是事关军队发展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紧密联系中国军事斗争的实际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从而不断推进自身的发展壮大。1929年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重要思想。在艰苦的斗争实践过程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注重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通过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使全军指战员从思想上达到空前的团结,从而成为推进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有力的坚强柱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革命过程中,整合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精髓和现代革命军事斗争精神,批判的吸收国外军事理论,融会贯通形成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的军事理论体系——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飞跃,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体系的基础。

纵观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赢得军事斗争胜利的历史可以证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和军队建设的首要任务。胡主席在2010年7月出席全军党的创新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根本,加强军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贯彻胡主席这一重要指示,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官兵的头脑、指导官兵的行动。学习是多方面的,而首要的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指导军队建设。在现今官兵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多样化的形势下,要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必须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发展一步,理论武装就必须贯彻一步,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观点统领全军官兵的思想和行动,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意义在于,建立和缔造了党在斗争时期,实现民族解放的军事指导理论及优良军队传统。它的诞生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导理论走出了一条具有创新性的、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标志着党在军事领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一飞跃,面对的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主要回答了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武装和夺取武装斗争胜利,以及在取得全国政权后如何建立现代国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以革命者同时也是学习者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和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经历着血与火的洗礼。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过程经历了“轻视军事”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认识转变、从不懂得战争到驾驭战争并取得胜利的重大转变。此间的根本经验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武装全军,把学习作为军队建设的一件大事紧抓不放。使得这支在创建初期基本上是以文盲和半文盲组成的队伍迅速变成了一支英勇善战的人民武装力量。马克思在《致达哥贝尔特奥本海姆》提到: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带着具体问题去学习。问题就是思维的动力。我们党在长期战争实践中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跟据中国革命实际提出的“论持久战”,“十六字方针”成为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而其实质就是围绕着实际问题进行学习,把学习运用到实践。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我党、我军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期间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推进学习型军队建设依然有很多启示和借鉴意义。今天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斗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多数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以直接学习借鉴,但我们可以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把学习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工作岗位作为学习实践的有效平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这也要求我们全体官兵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广大官兵只有结合工作和部队建设实际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好信息化条件的军事斗争准备要求,不断推进军队建设。

军事思想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116-02

萧劲光(1903-1989)是新中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海军的缔造者。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萧劲光将个人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萧劲光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党和军队的宝贵财富,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一、萧劲光生平研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史研究得到全面复苏和发展,党史军史人物研究进入繁荣时期,原始资料的整理和挖掘取得重大进展,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的文集、传记等相继出版。对萧劲光同志的研究,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八九十年代,萧劲光研究主要以相关的资料搜集、整理为主,相继出版了一批传记、回忆录和纪念文集等。进入21世纪,萧劲光研究达到一个高潮,大量的作品纷纷涌现。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对萧劲光的革命生涯和军事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是进一步研究萧劲光生平和军事思想的重要学术资源。

萧劲光长期担任我军的重要领导职务,我党自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期间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他大都亲身经历过,所以他的生平经历也成了学术界较为关注的一个话题。纵观近30年来国内对萧劲光生平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20世纪80年代先后出版了《萧劲光回忆录》和《萧劲光回忆录(续集)》,这两本回忆录是由萧劲光同志生前亲自参与编写审定的,是研究萧劲光的第一手资料。此外,海军司令部专门组织人员,对萧劲光生前的有关军事方面的论著、讲稿进行整理,编撰出版了《萧劲光军事文选》,是研究萧劲光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这两种资料以及其他一些档案资料的公开,为进一步研究萧劲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产生了一批传记、纪念文集。编写传记是人物研究的重要方面,关于萧劲光的传记主要包括:张炜、俊岐的《萧劲光大将》,胡学庆、孙国的《大将萧劲光》,李庆山的《开国大将萧劲光》,王晓建主编的《开国大将》,张洋的《萧劲光大将》和《萧劲光大将画传》,吴殿卿主编的《萧劲光传》和《在关怀下成长起来的萧劲光大将》等。此外,在其他一些军事著作中,也有关于萧劲光生平的记录,如《中国人民将帅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36位军事家》等。其中,吴殿卿所编的《萧劲光传》一书,对萧劲光的军事革命生涯进行了较为详细和系统的解析,对萧劲光的军事思想做了梳理,并附有大量珍贵史料和萧劲光生平大事年表,对研究萧劲光生平和军事思想有较大参考价值。

纪念类作品方面,主要是王祖尧等主编的《一代元戎》,该文集收录了相关纪念文章57篇,从不同角度回顾了萧劲光在革命年代南征北战、在海军建设时期呕心沥血的光辉人生,既是从不同侧面反映萧劲光的思想、品质和作风,也为深入研究萧劲光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材料。此外,在萧劲光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军委郭副主席发表了《一代名将,百世楷模——纪念萧劲光诞辰一百周年讲话》一文,全面介绍了萧劲光的光辉一生和历史贡献,深切缅怀这位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革命前辈。这些年还陆续发表了一些采访萧劲光子女的访谈录,从亲属的视角再现萧劲光的风采,也是研究萧劲光的一个重大进步。

三是产生了数量众多的论文。萧劲光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较大进展,除了有一批质量较高的传记问世,大量论文的发表也是一个重要体现。虽然这些论文大多是考察萧劲光生平经历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但这同时也是从侧面印证党史军史相关事件的重要佐证材料,无论是对萧劲光个人研究还是对整个党史军史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这些论文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萧劲光历史经历的研究。如杜玉臻的《萧劲光两度留学苏联始末》,主要介绍了萧劲光赴苏联留学的前因后果;马宏骄的《萧劲光与李德的斗争》,主要论述了萧劲光与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作斗争,并因此遭受了不公正待遇;黎善坤的《、连整萧劲光》,主要记述了萧劲光在期间遭受和“”迫害的情况。二是关于萧劲光军事活动的研究。如周鲍的《首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筚路蓝缕建海军》,则主要体现萧劲光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筹建海军;李柱江的《萧劲光在延安的战斗岁月》,主要介绍萧劲光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留守部队司令员,保卫延安的军事经历;盛平的《萧劲光在衡宝战役中》和《萧劲光在平津战役中》,主要讲述萧劲光在衡宝战役和平津战役中的作用;吴殿卿的《军旅生涯从中将起步》,主要介绍大革命时期萧劲光从苏联归国之后开启军事生涯的经历。

军事思想论文篇(5)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历史上,每当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等发生革命性变化时,总需要一批杰出的理论家以其极富创造力、前瞻性和敏锐性的见解,引领人们对未来战争的思索。恩格斯指出:“当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我们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当前,在军事理论创新上还有一些影响思考和创新的观念桎梏,需要更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胸襟和果敢的胆识予以冲破。

紧迫的忧患意识、灵敏的备战触角是激发军事理论创新灵感的火花。主席指出,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突出地讲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普通大众可以安享太平,军事理论工作者却要始终关注和思考战争。思虑战争,才能减少战争;准备战争,才能打赢战争。忧患意识、战争观念和尚武精神的弱化,必然影响军事理论创新的超前性、实战性、实效性,进而导致军事斗争准备不足。因此,军事理论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敌情观念,强化战备意识,以临战姿态谋划军事理论创新,树立主动遏制战争的思想。有了这种战备紧迫感和敏锐触角,才能激发超越自我不断创新的动力、激情和灵感的火花。

摆脱历史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是繁荣军事理论创新的前提。在我国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军事活动波澜壮阔,军事思想文化灿烂辉煌。从东方兵圣《孙子兵法》到军事思想,许多神机良谋至今令世人惊叹。这是我们军事理论创新的丰厚根基和思想滋养,我们既要充分学习和汲取这些优秀传统理论,也要避免沉溺于经典,徘徊于经典。过去曾给我们带来过光荣但有些已经滞后于时展的理论,并不能保证我们打赢下一场战争。在传统、权威的老本本上打转,只会阻碍我们思考的头脑和探索的脚步。要克服高山仰止、望而却步的思维智障,善于结合新的形势任务、主要矛盾和实践需求,超越经典勇立新说,防止思想上的“晕轮”效应,从一味阐释先贤、解读经典中走出来。摆脱作茧自缚、囿于框框的保守心态,突破经典文献中个别论断的禁锢和束缚,运用开放的思维、辩证的眼光分析和发展传统理论,树立信息时代的战争观、胜负观、时空观,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与军事强国的差距,毫不懈怠地推进军事理论创新。

勇立新说、敢讲真话是军事理论创新必备的学术勇气和责任担当。军事领域作为最具变革性、颠覆性的创新领域,必然要求军事理论工作者具有不拘一格的思维和勇于变革的精神。历史上我国长期处于封建专权统治之下,“独尊儒术”及把儒学教条化,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抑制了理论创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上下数千年表现为思想沉寂,学术上以阐述、解读为主。这种唯命是从、自缚头脑、崇拜权威的思维有很强的惯性,是军事理论创新首先要突破的思维障碍。无数事实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孕育新思想、产生新对策、开辟新天地。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就是要敢于标新立异,善于独立思考,尊重个性创造。军事理论工作者要培养敢于讲真话的勇气和独立的人格,保持为真理而不计个人得失的冲劲,敢于提出和表明自己的独特见解,有胆量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二、军事理论创新呼唤“桅杆上的守望者”

信息化条件下,军事理论创新更加表现为战争“设计师”的作用。过去是“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现在是“有什么理论打什么仗”。从一定意义上讲,战争结局在军事理论创新那个环节就已经决定了。要提供打赢未来战争的先进军事理论,必须大幅前伸军事理论创新的视线,在超前性、预见性上下功夫,培养更多“桅杆上的守望者”。

登高而望远。理想高远、肩负大义才能深谋远虑。只有把军事理论创新的基点放在促进人类文明、民族进步、国家兴旺上,目标追求才会高远。为此,要培养理论工作者立志为国家、为民族做大事的大爱大义,树立世界眼光,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确立宏大的观察视野,不断增强理论创新的战略性和前瞻性。要始终把创新目光聚焦时展前沿,敏锐感知时展脉动,科学认识时代方位,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超前性。要密切关注强国军事战略调整和军事理论创新动向,超前思考谋划未来军事发展的趋势、思路和有效对策。要善于借鉴运用科学的思想理念和研究方法,改变重微观轻宏观、重历史轻现实、重静态轻动态、重纵向轻横向、重定性轻定量的问题,切实使军事理论创新的思路由小变大、由近及远、由单调向丰富转变,努力构建起世界领先、具有中国气派的军事理论创新成果。

厚积而薄发。学识深厚、兼收并蓄才有卓越的创新成果。知识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历史上凡有伟大创新的理论家,无不是“辟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之所以能写出不朽的著作,得益于他们长期大量的知识积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环境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军事发展呈现出相互借鉴、融合吸收、自成特色的发展趋势。西方许多崭新军事理论的提出,都融合了各国军事理论的精华。这就需要军事理论工作者要自觉培养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克服闭目塞听、浅尝辄止的局限,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当前,我军军事理论创新质量不高,有分量的成果不多,甚至出现东拼西凑、相互抄袭等问题,与知识积累不深厚,视野不开阔有很大关系。只有通古识今、学兼百家、博采众长,集知识之大成者,才能融会贯通、奇思顿悟、灵感频现,创造出高质量的理论成果。

思远而谋深。谋划超前、构想领先需要宏阔的战略思维。今天的战争是昨天理论指导的结果,明天的战争是今天战争理论设计的“样品”。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军事变革实践和紧迫的历史使命要求,迫切需要大幅超前的军事理论的牵引和指导。如今西方军事强国都把预先设计未来战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军队,作为军事理论研究的重点。当前我军的军事理论创新,以解决当下现实问题为重点的应用性创新成果显著,但研究设计未来战争、大幅超前创新的重要成果不多;有的军事理论研究者疲于应付大量的现实问题研究,难以展开对未来前瞻性问题的思考;一些学术评判,过于关注当下的成效和对实际工作的推动,使大家的眼光局限于现实问题之中,缺乏长远眼光、战略谋划和统筹布局。

习惯俯视的人难以看到蔚蓝的天空。解决问题是管理者的责任,而理论者却要预见问题。专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化解眼前的矛盾,但却容易影响对明天的研究,甚至造成未来的被动,从而丢掉主动权。现代战争周期短、频率快、速战速决,没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条件和可能,一种理论只能指导一场战争。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理论创新,需要增强战略意识,树立前瞻眼光,科学统筹近期、中期、远期军事理论创新发展规划。一是要对战争和军事威胁进行科学预测,特别是预测未来战争的可能样式、作战对象、爆发地区、持续时间等等;二是对我国可能面临的安全环境、军事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我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科学的预测,从而提高军事理论创新的战略起点,以大跨度超前性的创新成果,有效发挥其对实践的先导和指引作用。

三、军事理论创新呼唤“万马奔腾”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创新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工程,仅靠几个专家学者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聚各方贤达之智,汇合成一股军事理论的思想洪流,才能确保军事理论创新繁花争艳、生机勃勃,也才可能孕育领先世界、引领未来的重大军事理论创新成果。

打造主体力量多元化的军事理论创新格局。从国内外军事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看,军事理论创新主要集中在“四大机构”、“力量”上。“四大机构”是军队领导机关、军队院校和科研系统、民间思想库、新闻媒体;“力量”是具有丰富作战治军经验的高级将领、供职于专业研究机构和院校等单位的军事理论专家、以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军队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开放性创新思维的研究生学员、处于军事实践第一线的部队官兵、关心军事的民间人士、具有丰富经验的退役军人。这些力量构成了当前军事理论创新的主力军。当前在军事理论创新上力量薄弱、协作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推进军事理论创新,需要盘活创新人力资源,通过给政策、给项目、给经费、给时间、给信息等手段,充分发挥“四大机构”、“力量”的科研优势,形成军事理论创新的热潮;启动民间思想库,引导和鼓励新闻媒体、地方院校、民间研究学会及个人积极参与军事问题研究,形成多个群体、各个层次相互弥补、密切协作、充满活力的军事理论创新大军。

创造宽松自由的军事理论创新氛围。宽松、宽容、争鸣的学术氛围是军事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不断发展,正在于有各种思想观点的争鸣碰撞,《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什么是人民之友》等都是争鸣甚至是论战的产物。当年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要鼓励学术民主,使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各种学术思想充分发展。军事理论创新呼唤最新鲜、最超前、最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思想,这些成果的产生需要学术民主、思考独立的沃土。要开展广泛的学术争鸣,鼓励不同观点充分争论、交流而不强求一致,允许多种军事思想学派共存,加强与外国学者的学术交流,让主流军事思想在充分讨论互动中自然形成,减少体制和文化给创新造成的障碍,为各种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提供肥沃土壤。要按照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开展学术研究,尊重学术民主,提倡个性思考,破除下级服从上级、迷信权威、唯上唯书等陈旧观念,倡导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尊重创造、遵循规律的良好导向,给思想“松绑”,给创新“解压”,提高军事理论创新的鲜活度。

搭建灵敏高效的新奇思想的集纳平台。当前军事理论创新呈现出明显的整体性、集成性特征,要求军事理论概念集群化、思想观点体系化。如外军提出的“战略瘫痪论”、“快速决定性作战”、“内聚式联合”等理论,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观点,而是一系列“思想群”、“概念联合体”。民间零散的军事思想,带有偶然性、间断性、无序性的特征,但往往代表一种新兴理论的趋势,及时把这些思想和观点吸纳到军事理论创新的视野,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机械化战争理论雏形最先出现在英国和法国,但首先被德军挖掘并成功运用于实战,创造了“闪击战”理论。要依托信息平台,打造由多个创新主体及相关制度组成的网络体系,将多种创新要素和力量融为一体。建立及时吸收国内外各种知识信息的资源整合机制,搭建以交流、展示、吸纳各类军事理论“思想火花”为主要职能的论坛性集智平台,加强科研体系内外诸要素的组织和整合,提升军事理论创新的集纳能力。

四、军事理论创新呼唤绿色循环“快车道”

军事思想论文篇(6)

凝聚功能是把军队内部各要素凝聚在一起以形成向心力的功能。凝聚功能是军事文化软实力的基础要素之一。军队作为国家政权的最终强制手段,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集休,特殊的使命任务要求军队成员围绕共同的目标,贯彻统一的意志,忠实地履行职责,不折不扣地执行领导层的决策。凝聚力是军事文化软实力作用的最直接体现,是军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军队就不可能形成应有的战斗力。

一、提升军事文化动员力

动员力主要是指先进的军事文化对内产生的鼓舞士气、砥砺意志、激昂热情的一种力量,突出表现在国家或者军队在出现突发事件,如战争、灾害等涉及国家和社会安定的事件时,能够把军心民意动员起来。而落后的军事文化是不能产生强大持久和广泛的动员力的,只能欺骗和愚弄军民。无产阶级战争观认为,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顺应道义伦理,因而能够赢得民心士气。用先进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指导革命战争,用积极向上的军事文化贯穿战争始末,必然能够激发广大民众和官兵为正义而战的战斗热情,必然能够产生强大的动员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最好的例证,而用“伟大的人民战争”这样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民心士气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早在1953年5月,在《论持久战》中全面、具体的阐述了政治动员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政治动员应采取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他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战争,没有普遍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这里所说的政治动员,是指要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使每个士兵每个民众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官兵头脑,凝聚军心,统一思想,不断巩固和促进先进军事文化的动员和凝聚作用。我军八十几年的成长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关于战时政治动员和战场宣传鼓动的经验做法,形成了丰富的军事文化软实力资源。在今后的军事训练和军队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和发扬我军优秀的军事传统,并不断发展创新能够鼓舞激励广大官兵的动员力量,不断凝聚军心鼓舞士气,让人民军队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坚强堡垒。

二、提升军事文化支撑力

军事思想论文篇(7)

DOI:10.15938/ki.iper.2015.03.03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3-0127-03

“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也指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1]

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的通识必修课,其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其重点内容具备强大的育人功能。具体表现在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国防观念和国际安全意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感。普通高校在通识课教学安排上将军事理论课纳入到必修课范畴,正是要让它发挥育人功能,同时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高度重视。但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笔者近几年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军事课教师对利用军事理论课这个教学平台开展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军事理论教学就是要传授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己无关;二是认为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淡化军事主题,影响军事课效果,是画蛇添足;三是认为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出力不讨好;四是担心融入过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令大学生反感,对穿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存顾虑;五是个别军事课教师因教学能力尤其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功力欠缺,不能将二者有机整合,教育生硬,言不载道,影响教育效果。针对上述一些军事课教师存在的思想认识,我们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强化军事理论课教学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

1.从国防建设的需要,实现立德树人使命

从目前国际形势看,国外敌对势力把我国青年学生作为重点,对他们进行价值观输出以及文化渗透。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一个和平的年代里,长期的和平造成他们国防意识淡薄,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大学生更是缺乏起码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常识。因此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强化其育人功能,既是完成军事理论教学的任务之需,更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

2.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实现立德树人使命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面对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冲击,使得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缺乏、心理素质欠佳、艰苦奋斗意识淡薄等问题。教书和育人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守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本人带有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影响作用。军事理论教学因课程性质及内容的特殊要求,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传递正能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军事理论教学要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用革命传统塑造学生、用国防成就激励学生。[2]因此,必须站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强化军事理论课育人功能,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3.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实现立德树人使命

十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再创民族辉煌,而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关于中国国防历史的内容,正是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国防历史上的兴衰,秦、汉、唐及清前期国防强大,清末的衰退,以及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国防屈辱的血泪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过长期艰苦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国防不断强大,党的十又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激励着中华儿女努力奋斗。军事课教学通过国防史的讲解,能够使青年学生能够认识中国梦、理解中国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自觉勤奋学习,把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统一起来。

二、强化军事理论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

1.军事理论教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凝聚功能

凝聚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群体成员在认识上趋向一致,情感产生共鸣,形成内在凝聚力的功能。增强凝聚力,最重要的是靠共同的信念。邓小平指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3]

大学生国防观念的培养是军事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它直接来源于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对国家利益的关心重视。这种情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上最朴素、最真挚又最一致的共鸣点,只要加以适当的教育引导,就能凝聚起他们思想上的共识,汇聚青春智慧、凝聚青春力量。

2.军事理论教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导向功能

所谓导向功能,就是运用启发、教育、诱导、批评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种种迷茫、彷徨乃至认识上的偏差。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保证其健康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军事理论教学中的许多教学内容,对学生都有明确的思想政治导向功能。如中国革命胜利和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绩,成为马克思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最好注解,因此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进而对这些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产生认同,具有明确的理论导向功能。再如通过介绍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飞速发展,客观分析我军与发达国家军队之间的差距,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3.军事理论教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激励功能

激励就是通过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促使人们奋发向上,努力去实现目标。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每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思想的启蒙、思想的升华。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极大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为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证。

在教学中,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不屈抗争、抵御外侮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几次自卫战争的胜利以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现实挑战等教育内容,都会涤荡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奋发进取。

4.军事理论教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审美功能

卢梭曾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4]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大量鲜活生动的历史事实和现实事例,使革命军人的阳刚之美、舍己为人的行为之美、无私奉献的心灵之美、忠诚报国的灵魂之美能够不断地撞击青年学生的心灵,使其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分清美丑,矫正大学生的审美趣味,摒弃低级、庸俗的审美观,促进审美素质的健康发展,让其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三、强化军事理论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措施

1.锻造教师队伍,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更具有主动性

军事教师要实现军事理论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使自己成为理论知识的传播者、思想道德的示范者、学生人格的影响者。

(1)要端正认识 当前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存在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军事教师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采取综合措施,但是有三点必须特别强调。首先,要用法规引导。要组织军事教师系统学习《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国防教育法》等法规文件。这些法规中明确规定了军事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其次,要用机制激励。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纳入军事理论教学课程评价体系之中,使其成为评判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指标,不断强化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再次,要树立典型。通过示范引导,激励广大军事教师自觉把教书与育人、智育与德育统一起来。

(2)要筑牢根基 军事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基本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要求军事教师必须信念坚定、忠诚于党、热爱祖国、热爱教育。军事教师只有加强政治学习与修养,跟上时展和理论创新的步伐,才能永葆政治上合格、思想上过硬,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

2.优化教学内容,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更具有针对性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博大的科学体系,而军事理论教学也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1)要深刻领会《大纲》精神 《大纲》是开展教学的基本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虽然几经修订,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却始终如一。这不仅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等部分有规定,在各章的教学目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如《大纲》在军事思想一章的教学目标中就明确要求“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这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只有从根本上了解、掌握、领会《大纲》精神,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选取教学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2)要挖掘整合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军事课的育人功能,可以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介绍国防历史的内容,就涵盖了古代中国国防建设的辉煌史、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中华民族百年的抗争史;介绍军事思想,就联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荣史;介绍战略环境,就可以说说我国和平崛起,大国地位的确立,这些都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只有对这些潜藏的素材进行深入的挖掘整合,才能从军事理论知识中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实现军事课的育人功能。

(3)要及时补充、丰富教学内容 国际战略形势、军事理论和科技是在动态发展的,教学时,教师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必须根据理论发展和形势变化、政策调整,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在大纲规定的教学范围内把国内、国际的时事变化,以及大学生最关注的热点问题纳入教学,使教育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与学生产生共鸣以实现教育的树人使命。

3.创新形式,拓宽军事课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课堂内教学做到严肃活泼。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吸引力不强,实效性不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教育方式的单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上要注重方法手段的改进,教学手段上要灵活多样,从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应该积极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开辟教育新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为军事课教学实现育人功能搭建更多的平台。

课外教育活动由于有课堂内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而深受学生喜爱,是实现军事理论课育人功能的有效载体。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开展灵活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比如校园内可开展国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书画摄影展等活动;校园外可组织学生到部队慰问演出,增进军民友谊;组织学生到部队体验军旅生活,强化作风;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继承革命传统;举办军事夏令营,磨练意志;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军事比赛,为校争光;加强与社会合作,建立校外国防教育基地,等等。通过实践受到教育、提高素质。

党的十以来,主席关于国防军和军队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思想。这些思想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国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军事课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军事课教学的自身优势,强化军事理论课的育人功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国家和国防建设培养输送“忠诚、管用、好用”的可靠人才,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军事思想论文篇(8)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具有多种涵义。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义达166种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样性、复杂性可见一斑。我国学者对文化也持多种见解,但从主流来看,大都从思想、精神层面来理解其内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反作用于实践的社会观念体系,主要包括神话、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要素。所谓文化分析,从广义上说,指的就是从上述要素或要素整体与军事活动的关系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认识和理解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式。

根据上述对文化分析的理解,通过考察军事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军事研究过程中,文化分析与经济分析一样,是人们观察和透视军事活动的一种古老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人类最初在神话中描述战争的进程,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和领悟,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朴素的文化分析。艺术、道德、宗教、科学等众多文化要素既是人们创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军事活动的一个个独特视角。其中,道德和宗教与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更为人们所关注,成为古代军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两个基本方面。从道德文化来看,早在商周之际,人们就开始考察道德与战争、军事之间的关系,从道德视野来解释军事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仁为胜”的战争指导思想以及“以礼治兵”的治军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思想体系的完善及其在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增强,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诸如“仁、忠、孝、礼、信”等道德范畴点缀在军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从道德视角剖析军事问题的认识传统。从宗教文化来看,早在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就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探讨战争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战争根源论,这种观点成为夏、商、周三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念,并对以后的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分析在古希腊、古罗马也曾占据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纪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为观察一切现象的基本认识形式。人们从宗教出发,解释战争的起源、根据以及军队建设的法则。长达两百多年的十字军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波兰条顿骑士团战争以及胡斯战争等都被视为宗教战争。对英法百年战争、意大利战争的分析也常常被纳入宗教视野。这种分析方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观点中找到其思想印记。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冲突论”以及把“9·11事件”归结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的观点,虽然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社会材料,但从其思想实质来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中世纪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从文化要素而不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分析和研究军事问题;第二,与经济分析或技术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军事活动规律的更为根本的方法。这两个特征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第一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导倾向不是从文化要素而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即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分析。这种变化,从理论根源来看,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粗略地说,文化人类学萌发于16世纪,形成于19世纪初叶。这门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文化整体来研究社会的发展历程、比较不同社会间的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近代西方世界在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商业资本输出等一系列活动中,接触到了许多不同于他们的种族和民族,为了认识这些种族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习惯,仅仅通过分门别类地分析该社会的神话、艺术或宗教等意识形式是难以达到的,它需要一种把这些文化要素统一起来的综合性概念及思维手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及文化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概念及方法运用于军事研究。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卡·恩伯—梅·恩伯夫妇在其《文化的变异》一书中,就曾从文化视角分析和探讨战争问题,给人以诸多启示。美国的另一位文化人类学家罗思·本尼迪克特,则不仅注重对军事、战争进行文化分析,而且还运用其研究成果干预政府决策。她曾给美国政府递呈过“日本文化的一些类型”的调查报告,认为日本文化适合自我管理,而不宜采用直接军事占领的管理方式,这一建议对于战后美国选择管理日本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她根据调查报告写成的《与刀》一书,也因此成为文化人类学名著,从文化视角分析战争、政治问题的力作。

从文化整体来观察和分析战争、军事的认识方式,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从方法论来看,经历了由技术分析向制度分析和文化分析的转换。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官员、学者主要从技术、物质层面思考军事问题。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坚船利炮,于是有了“师夷之长技”的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经过33年洋务运动的武装,我们有了坚船利炮,当时中国海军舰队的吨位占世界第七位,然而在甲午战争中又败给了排名第21位的日本舰队。这样,人们开始把思考的视角转向制度、文化层面,认为军事上的失败主要不在于技术及武器,而在于制度与文化。中国要想实现军事上的真正振兴,必须进行制度与文化的变革。这种从制度、文化层面对军事问题的透析,深受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赞赏。

从第二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出现了一种越来越强的价值趋向,即不再把文化分析看成是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最为根本的方法,而看成是多种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造成这种变化的理论根源是唯物史观的出现。在古代甚至近代,文化分析之所以被视为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根本方法,原因在于,人们把文化看做是社会的灵魂和核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用这种历史观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分析来认识军事活动,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与唯心主义的文化史观不同,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出发,揭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发展动力。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不是社会结构中的最本质的内容,它只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层面,文化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只是社会合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科学地阐述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建立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得以产生,成为人们正确认识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

文化分析作为观察和认识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了忽视和冷遇。从1949年至1978年间,我们没有出版过一本文化学或文化史著作,从文化视角考察军事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按照庞朴同志的说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片面地理解唯物史观,认为唯物史观只讲经济、政治,不讲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外文化交流的拓展和深化、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日渐增强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也悄然复兴。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界、军事理论界曾围绕文化与军事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主题讨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

一是文化与战争根源。这方面的讨论主要围绕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展开。亨廷顿把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划分为七大或文明,认为未来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一观点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关于文化与战争根源问题的讨论。围绕这一论题,我国学者在几年内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介绍、分析或批判性文章,表达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立场。二是战略与思想文化。学者们讨论这一问题的视野非常宽广,既有对世界多元文化与多极战略格局的宏观思考,又有对国家军事战略与其民族文化关系的微观探析;既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一些美洲、欧洲国家传统战略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又探讨了印度、日本、东南亚各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传统对其战略思想的影响与作用;既思考了中国古代战略思维的特色及其文化因素,又剖析了战略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深厚的民族优秀文化底蕴。三是文化与新时期中国军事发展。学者们发表了大量文章,从不同侧面分析新时期文化与战斗力的提高、训练效能的增强、军事理论的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等关系,阐述了军队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或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可见,90年代以来,文化分析已经成为军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拓展和丰富了这一时期军事研究的内容及空间,而且对于推动未来军事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科学文化的作用,准确地把握新时期军事发展的脉络及特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与原则。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科学文化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它催发了高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起了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成为一场军事革命,从而给世界军事发展带来了广泛影响。在这场军事革命中,文化及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精确化、智能化及系统化发展,而且在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军事理论、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军事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正在引起军事形态的变化,尽管人们对这一新的军事形态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如有的称之为信息化军事形态,有的称之为知识化军事形态、智能化军事形态,但人们都认识到当代科学文化及高技术的发展,是产生新的军事形态的基础。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战争》一书中认为,文化知识正在成为军事战斗力的核心资源,未来战争将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以各自的文化知识战略为指导的、以知识战士为作战主体的新型战争。可见,科学文化在当代军事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缺乏或忽视文化分析的视角,看不见或低估科学文化的作用,就难以全面认识当前军事发展的基本特征及趋势并做出科学的应对决策。

其次,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巨大作用及其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思想文化属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阶级、国家的政治意识及价值追求的理论反映。如果说科学文化带来了武器装备等因素的变革和进步,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水平及效能的话,那么,思想文化则带来了军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正因为思想文化在军事活动及军队建设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敌对双方相互对抗的“软肋”。考察近代以来的世界军事史可以发现,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渗透与反渗透、扩张与反扩张始终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而且这种冲突与斗争随着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出台,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以及文化交往的增多,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加剧的态势。美国的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等书中对这种思想文化冲突与对抗的景象作了详尽的描述与分析。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坚持文化分析视角,大力研究新时期军队思想文化建设的特点及规律,切实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警惕和防止西方国家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略,保持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认清和发扬我军注重先进文化武装的优良传统,增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信心和效能。在冷战之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显示了巨大威力。它使各国更加注重武器装备建设,同时也为“唯武器论”思潮的复苏提供了契机。在美国军事革命的讨论中,有一批颇有影响的“新技术论者”。他们把战争的胜负归结为武器的质量及武器装备系统的优化程度。这种观点在我国军事认识中也有所反映,认为我军武器装备落后,在未来战争中难以取胜,因而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信心不足。我们承认,先进武器在战争中具有重大作用,但先进武器只有与掌握了先进科学文化及技术、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军人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并保持正确的使用方向。战争从来就不仅仅是武器与武器之间的对抗,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综合力量之间的较量。我军具有在注重发展武器装备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并用先进文化武装官兵夺取胜利的优良传统。坚持文化分析,对于认清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在大力发展先进武器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

十几年来,我们在对军事问题进行文化分析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推进了军事研究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军事思想论文篇(9)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具有多种涵义。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义达166种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样性、复杂性可见一斑。我国学者对文化也持多种见解,但从主流来看,大都从思想、精神层面来理解其内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反作用于实践的社会观念体系,主要包括神话、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要素。所谓文化分析,从广义上说,指的就是从上述要素或要素整体与军事活动的关系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认识和理解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式。

根据上述对文化分析的理解,通过考察军事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军事研究过程中,文化分析与经济分析一样,是人们观察和透视军事活动的一种古老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人类最初在神话中描述战争的进程,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和领悟,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朴素的文化分析。艺术、道德、宗教、科学等众多文化要素既是人们创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军事活动的一个个独特视角。其中,道德和宗教与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更为人们所关注,成为古代军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两个基本方面。从道德文化来看,早在商周之际,人们就开始考察道德与战争、军事之间的关系,从道德视野来解释军事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仁为胜”的战争指导思想以及“以礼治兵”的治军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思想体系的完善及其在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增强,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诸如“仁、忠、孝、礼、信”等道德范畴点缀在军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从道德视角剖析军事问题的认识传统。从宗教文化来看,早在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就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探讨战争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战争根源论,这种观点成为夏、商、周三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念,并对以后的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分析在古希腊、古罗马也曾占据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纪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为观察一切现象的基本认识形式。人们从宗教出发,解释战争的起源、根据以及军队建设的法则。长达两百多年的十字军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波兰条顿骑士团战争以及胡斯战争等都被视为宗教战争。对英法百年战争、意大利战争的分析也常常被纳入宗教视野。这种分析方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观点中找到其思想印记。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冲突论”以及把“9·11事件”归结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的观点,虽然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社会材料,但从其思想实质来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中世纪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从文化要素而不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分析和研究军事问题;第二,与经济分析或技术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军事活动规律的更为根本的方法。这两个特征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第一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导倾向不是从文化要素而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即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分析。这种变化,从理论根源来看,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粗略地说,文化人类学萌发于16世纪,形成于19世纪初叶。这门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文化整体来研究社会的发展历程、比较不同社会间的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近代西方世界在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商业资本输出等一系列活动中,接触到了许多不同于他们的种族和民族,为了认识这些种族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习惯,仅仅通过分门别类地分析该社会的神话、艺术或宗教等意识形式是难以达到的,它需要一种把这些文化要素统一起来的综合性概念及思维手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及文化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概念及方法运用于军事研究。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卡·恩伯—梅·恩伯夫妇在其《文化的变异》一书中,就曾从文化视角分析和探讨战争问题,给人以诸多启示。美国的另一位文化人类学家罗思·本尼迪克特,则不仅注重对军事、战争进行文化分析,而且还运用其研究成果干预政府决策。她曾给美国政府递呈过“日本文化的一些类型”的调查报告,认为日本文化适合自我管理,而不宜采用直接军事占领的管理方式,这一建议对于战后美国选择管理日本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她根据调查报告写成的《与刀》一书,也因此成为文化人类学名著,从文化视角分析战争、政治问题的力作。

从文化整体来观察和分析战争、军事的认识方式,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从方法论来看,经历了由技术分析向制度分析和文化分析的转换。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官员、学者主要从技术、物质层面思考军事问题。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坚船利炮,于是有了“师夷之长技”的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经过33年洋务运动的武装,我们有了坚船利炮,当时中国海军舰队的吨位占世界第七位,然而在甲午战争中又败给了排名第21位的日本舰队。这样,人们开始把思考的视角转向制度、文化层面,认为军事上的失败主要不在于技术及武器,而在于制度与文化。中国要想实现军事上的真正振兴,必须进行制度与文化的变革。这种从制度、文化层面对军事问题的透析,深受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赞赏。

从第二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出现了一种越来越强的价值趋向,即不再把文化分析看成是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最为根本的方法,而看成是多种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造成这种变化的理论根源是唯物史观的出现。在古代甚至近代,文化分析之所以被视为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根本方法,原因在于,人们把文化看做是社会的灵魂和核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用这种历史观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分析来认识军事活动,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与唯心主义的文化史观不同,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出发,揭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发展动力。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不是社会结构中的最本质的内容,它只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层面,文化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只是社会合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科学地阐述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建立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得以产生,成为人们正确认识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

文化分析作为观察和认识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了忽视和冷遇。从1949年至1978年间,我们没有出版过一本文化学或文化史著作,从文化视角考察军事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按照庞朴同志的说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片面地理解唯物史观,认为唯物史观只讲经济、政治,不讲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外文化交流的拓展和深化、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日渐增强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也悄然复兴。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界、军事理论界曾围绕文化与军事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主题讨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

一是文化与战争根源。这方面的讨论主要围绕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展开。亨廷顿把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划分为七大或文明,认为未来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一观点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关于文化与战争根源问题的讨论。围绕这一论题,我国学者在几年内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介绍、分析或批判性文章,表达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立场。二是战略与思想文化。学者们讨论这一问题的视野非常宽广,既有对世界多元文化与多极战略格局的宏观思考,又有对国家军事战略与其民族文化关系的微观探析;既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一些美洲、欧洲国家传统战略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又探讨了印度、日本、东南亚各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传统对其战略思想的影响与作用;既思考了中国古代战略思维的特色及其文化因素,又剖析了战略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深厚的民族优秀文化底蕴。三是文化与新时期中国军事发展。学者们发表了大量文章,从不同侧面分析新时期文化与战斗力的提高、训练效能的增强、军事理论的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等关系,阐述了军队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或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可见,90年代以来,文化分析已经成为军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拓展和丰富了这一时期军事研究的内容及空间,而且对于推动未来军事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科学文化的作用,准确地把握新时期军事发展的脉络及特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与原则。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科学文化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它催发了高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起了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成为一场军事革命,从而给世界军事发展带来了广泛影响。在这场军事革命中,文化及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精确化、智能化及系统化发展,而且在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军事理论、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军事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正在引起军事形态的变化,尽管人们对这一新的军事形态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如有的称之为信息化军事形态,有的称之为知识化军事形态、智能化军事形态,但人们都认识到当代科学文化及高技术的发展,是产生新的军事形态的基础。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战争》一书中认为,文化知识正在成为军事战斗力的核心资源,未来战争将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以各自的文化知识战略为指导的、以知识战士为作战主体的新型战争。可见,科学文化在当代军事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缺乏或忽视文化分析的视角,看不见或低估科学文化的作用,就难以全面认识当前军事发展的基本特征及趋势并做出科学的应对决策。

其次,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巨大作用及其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思想文化属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阶级、国家的政治意识及价值追求的理论反映。如果说科学文化带来了武器装备等因素的变革和进步,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水平及效能的话,那么,思想文化则带来了军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正因为思想文化在军事活动及军队建设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敌对双方相互对抗的“软肋”。考察近代以来的世界军事史可以发现,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渗透与反渗透、扩张与反扩张始终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而且这种冲突与斗争随着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出台,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以及文化交往的增多,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加剧的态势。美国的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等书中对这种思想文化冲突与对抗的景象作了详尽的描述与分析。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坚持文化分析视角,大力研究新时期军队思想文化建设的特点及规律,切实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警惕和防止西方国家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略,保持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认清和发扬我军注重先进文化武装的优良传统,增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信心和效能。在冷战之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显示了巨大威力。它使各国更加注重武器装备建设,同时也为“唯武器论”思潮的复苏提供了契机。在美国军事革命的讨论中,有一批颇有影响的“新技术论者”。他们把战争的胜负归结为武器的质量及武器装备系统的优化程度。这种观点在我国军事认识中也有所反映,认为我军武器装备落后,在未来战争中难以取胜,因而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信心不足。我们承认,先进武器在战争中具有重大作用,但先进武器只有与掌握了先进科学文化及技术、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军人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并保持正确的使用方向。战争从来就不仅仅是武器与武器之间的对抗,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综合力量之间的较量。我军具有在注重发展武器装备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并用先进文化武装官兵夺取胜利的优良传统。坚持文化分析,对于认清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在大力发展先进武器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

十几年来,我们在对军事问题进行文化分析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推进了军事研究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军事思想论文篇(10)

军事文化是军人智慧的集中体现,是蕴于军队内部的“软实力”,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浪潮,军事文化日益成为军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高屋建瓴地提出的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新要求,为培养武警官兵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注入了新鲜血液。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运用先进军事文化,开展教学实践是每名政治理论教员认真思考的课题。

1 深化先进军事文化认识,练好过硬有力的教员内功

“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要把发展先进军事文化落到实处,只有紧密联系学员的思想实际,才能体现教育的时代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要求教员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深入实际,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1.1 加强教员思想建设,提高职能意识,确保传播思想的正确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思想上的坚定,必须首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政治理论教员的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育人的效果,关系到培养学员的质量。所以,政治理论教员要从“为国育人,为部队育人”的角度出发,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及时研究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一是联系实际学原著。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文化的宝贵结晶,是我们坚持文化科学性、先进性的根本保证,是在发展先进文化的进程中,判断是非、辨别优劣、去伪存真、激浊扬清的强大思想武器。当代中国先进军事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传播先进军事文化的过程中,针对个人实际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邓小平、、、等同志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巨大理论和实践贡献的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有关论著,力求从根源上弄清弄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力戒学习中的形式主义,不懂装懂。二是与时俱进学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对我们解决教员、学员的思想问题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每当我党有重大理论创新、重大政策调整时,要采取政治理论教员与领导干部同步学习的办法,让政治理论教员先学一步,为教员在思想认识上的深刻理解打下基础。三是围绕使命学决定。总参总政以及武警部队政治部的有关决定、要求,是我们搞好教学的基本依据和法规,作为教员必须熟悉掌握上级有关的指示精神和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符合部队官兵实际,使先进军事文化真正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为此,要组织教员学好总政总部关于弘扬先进军事文化的一系列文件和有关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使大家明白肩上的重担和努力方向,增强使命意识,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1.2 加强教员对实际问题分析的理性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具体能力。同志曾经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不联系实际,不能用理论正确地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而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断然是不会有什么成效的。因此,我们针对一些教员阅历少,很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清讲透理论问题,一些教员只能泛泛谈论学员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情况,要对教员进行先进军事文化的专题辅导。一些解决不了的或带有整体性的问题,一方面要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实际工作者进行辅导;另一方面要走出校门到兄弟院校去听报告和进行请教,从不同侧面完善教员的知识结构,加深教员对先进军事文化的理解。

1.3 鼓励教员深入生活亲身体验,提高解答实际问题能力。先进军事文化的传播要想真正贴近基层部队、贴近学员的思想,教员必须深入到基层部队和学员中间去,亲自观察了解和体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口去尝一尝。这是最直接的经验。为此,要建立以下两种制度:一是教员的课前调研、课中随机调查和课后跟踪问效,以及专项问题专题研究制度;二是教员下部队和学员队代职相结合制度。通过调研,使教员及时掌握基层官兵及学员对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疑问,缩短教员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2 挖掘先进军事文化内涵,构建系统前沿的教学内容

先进军事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学员学得不够扎实深入,特别是对最新成果学得不够全面系统的现象,要深入挖掘先进军事文化内涵,坚持“突出根本的、吸纳最新的、充实发展”的原则,不断优化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2.1 紧贴时展,把最新理论成果及时纳入教学。对党的创新理论中提出的先进文化思想要深刻领会,对军队中挖掘出的先进军事文化要深入学习理解,依据上级文件精神梳理重要理论观点,在第一时间进入《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忠诚卫士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要通过介绍党和政府以及军队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拓宽学员思维方法,使广大学员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的光明前景。

2.2 紧贴学科实际,把先进军事文化多层纳入教学。为增强教学的系统性,要根据不同内容和学科特点分层次进入。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基础理论课中,突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切实在真学、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引导官兵自觉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行动的先导,把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在《忠诚卫士修养与法律基础》、《军队基层政治工作》、《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等课中,注重融入优良传统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使官兵找到精神寄托的家园,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从我军伟大的战斗历程中汲取营养,同时,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创新和培育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

2.3 紧贴使命任务,把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具体要求连续纳入教学。要根据部队的任务使命和对部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按照《中央军委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意见》的要求,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哲学社会科学在军事领域和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础》课,要开设“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哲学思考”等专题;围绕军事文化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实践要求,组织专家教授进行集中辅导,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演讲比赛。通过理论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读书讨论、影视讨论等相关配合活动,使学员懂得先进军事文化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军队的巨大作用。

3 强化先进军事文化实践,实现多维立体的育人形式

由于学员处于人生的关节点,思想的转型期,所以,在运用先进军事文化的教学中,除了采取显性课堂直接教育这一主要形式外,还通过校园内部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对学员情感、心理、认知进行间接性教育。

3.1 借助网络,搭建学员自我教育的平台。网络教育是学员自我教育的新型载体,是解决学员自主学习时间不同步、可利用的空间不同步、认识问题的程度不同步的有效运行机制。源于此,要加大对校园网的投资力度实现网络信息终端“进队、入班、到床头”,走开利用现代传媒传播先进军事文化的路子。在思想工作信息网站内,增加“先进军事文化”专栏。专栏不仅要包括国家领导人及专家关于先进军事文化的论述,总部、司令部、学校领导的讲话阐释和学习体会,教员的教案、论文,学员的体会心得等,还要有诸如西柏坡、华北烈士陵园、晋察冀革命根据地驻地红色教育资源的相关资料,及社会各界涌现出来的舍己救人、自强不息等代表了优秀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及事迹,学员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我教育、交流学习体会、疑难问题解答等。在交流对话中,增设院校领导、教员与学员的在线交流热线,相互之间可以及时进行学习交流。总之,通过运用网络这一虚拟化的重要教育载体,不仅要加大教育的信息量,拓展教育空间,而且要使学员在隐匿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能充分展现学员个性,实现思想碰撞,在思想碰撞中提高学员的认知水平和辨析问题的能力。

3.2 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多种活动,净化学员心灵。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党的方针政策的重大调整和新理论新政策的出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时机,发挥好这些有利时机的教育作用,对学员的心灵净化,激发学员的爱国热情、增强学员的忧患意识和培养学员的无私奉献精神,起着不可低估的功效。为此,院校要在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党的方针政策的重大调整和新理论新政策的出台之际,组织学员进行深入社会实际参观学习。如清明节时,统一组织学员到烈士陵园献花宣誓;在抗战胜利纪念日,组织学员到晋察冀华北军区司令部、潘家峪、梅花镇等纪念馆参观,使学员亲身感悟,深刻认识军人肩负的神圣职责“七一”组织新党员到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等革命圣地入党宣誓,返校后,发挥学员各自的特长,以弘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为主旋律,组织他们编排相声、小品、知识竞猜、演唱等文艺节目,激发学员的爱国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

3.3 注重校园环境熏陶,强化学员的素质养成。生活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人的思想道德形成的外部因素。因此,在进行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对校园环境的优化整合,使学员在熏陶中受到感染,由外在的认知转化为自觉的行动。院校党委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院校建设的重点工程,使广播、影视、黑板报、橱窗专栏、文化长廊等现实化的教育载体与课堂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互补,构成和谐的育人氛围。在思想素质教育方面,为使学员始终以先进军事文化思想作指导,每个学员队要配备《邓小平文选》、《文选》、《十报告辅导读本》和历史伟人传等资料;丰富图书馆有关先进军事文化方面的藏书量。在道德素质教育方面,为使学员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院校的橱窗专栏要张贴改革开放成果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党的主要领导人的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在提高理论素质方面,为锻炼学员的理论思维,开通由学员负责主持并设置编排节目内容的“学员之声”广播站;在每周定期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及时开展影评比赛活动。在增强慎独意识方面,院校的道路两旁矗立反映先进军事文化的标语、灯箱,学员队的会议室、教室悬挂着伟人、英模画像,成为学员“凝固的教材”、“无声的老师”,使大家处处都能感受到先进军事文化的熏陶,使学员能够时刻自省、自励,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

弘扬先进军事文化是当前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武警院校,政治理论教学要以时不待我的责任感,紧密联系部队实际、学员思想实际,积极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把教育更加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真正使弘扬先进军事文化的过程,成为促进政治理论教育不断创新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有效履行教书育人光荣使命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徐学明等.军队政治工作学原理.黄河出版社,1990:47~56

2 杨林雄等.连队政治工作教程.出版社,1994:94~96

3 苏战宝等.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社会化的几个认识问题.政

上一篇: 保健服务论文 下一篇: 消费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