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防护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7:10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篇(1)

助产士的每一项工作均关系到母婴安全,而产程中风险又是不可预见的,责任的重大常使助产士处于一种高度的紧张状态中,同时随着产科服务模式的改变,患者对助产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致使其要不断的更新专业知识,更增加了其紧迫感。这些因素都会使助产士产生疲惫感,影响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防护措施:助产士要注重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应保持自身心神健康、掌握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多与朋友沟通适当宣泄不良情绪。主管部门要关心助产士的身心健康,多组织郊游等户外活动,从而使助产士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体魄,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2饮食作息因素

助产士夜班工作紧张而繁重(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常致使产妇多在夜间临产或分娩及夜间工作人员少),三班倒扰乱了助产士生物钟节律,分娩过程的连续性常致使助产士不能按时进食或8小时就根本无进食时间,长期超负荷工作,脑、体并用的劳动等,造成助产士心力、体力同时过度透支。有研究表明长期值夜班的女性患皮肤癌和乳腺癌的机率比普通女性高,这与夜间灯光会使褪黑素分泌减少有关,助产士长期倒班,成为乳腺癌的高危人群。防护措施: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助产人员的配备要充足,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避免超负荷工作,保证助产士的睡眠、饮食及体力。

3工作性质因素

在分娩的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的站立低头操作,长此以往会导致颈椎病、胃下垂及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建议在操作不太紧张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一些保健运动,例如做颈部摇摆动作并变换一些姿势,使颈部肌肉得到放松、休息,从而防止颈椎病的发生。站立时应保持双脚与肩同宽,不定时的双替放松,有利于促进双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必要时穿高筒弹力袜软底鞋,有利于防止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形成。

4感染因素

分娩过程自始至终都在于血液与体液接触,HAV、HBV、HCV、HIV等传染病威胁着助产士的健康。防护措施:应经常对助产士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及防护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从心理上要把每一位病人都看作传染病人,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为了避免传染病的血液传播,保持皮肤的完整、无破损至关重要。特别是对急入产房未来及检测肝功及乙肝五项指标产妇,更要从思想上重视。台上各种操作要规范,切不可图简便。对有可能发生体液、血液飞溅和粘膜暴露等危险时,应使用防护具。行肛查、内诊、人工破膜等,接触孕产妇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羊水时均应配戴口罩、乳胶手套。安全使用锐器,缝合会阴组织时避免手被针刺伤,如被刺伤立即脱掉手套,从伤口近心端至远心端挤压出血液,用流动水清洗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换新的无菌手套且必须是双层的。据调查研究表明,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两层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故戴两层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72h内作HIV、HBV等检查,当怀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当怀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检测HIV抗体,并做后期复查[1]。术中血液不慎溅入眼内应立即用盐水棉签擦洗干净,并滴氯霉素眼药水加以保护。

5环境因素

产房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相对密闭,存在着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物品的消毒都要用到碘酒、酒精、甲醛、戊二醛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这些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呼吸道都存在着不良影响,易引起哮喘、职业性皮炎、机体免疫力下降。现在大多数医院采用灭菌王刷手,其有效成分为双氯苯双胍乙烷,含氯剂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2],因此在术毕应及时有效彻底清洗双手及双臂,防止氯离子的继续吸收。分娩阵痛采用的笑气,为吸入性麻醉剂,长期接触可能造成肝肾病以及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较高浓度还可致自发性流产。因此要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严格规范操作,进行消毒操作时,穿戴不渗透的个人保护装备。戊二醛应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减少与有害气体的接触[3]。

总之,各级管理人员及助产士自身,要了解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意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有效降低职业危害,以促进健康,提高工作质量。在安排工作时对孕妇、乳母及月经期助产人员尽量给与照顾,避免其接触化学消毒剂等有害物质,安排其他工作。最大限度的提高助产士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篇(2)

【关键词】门诊输液室;血源性传染病;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59-02门诊输液室是患者进行门诊输液的首要场所,门诊输液室具有人员流动性大和患者数量多的特点。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在频繁地整理医疗垃圾、拔针、打针和加药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带有传染病菌的医疗器械和患者,所造成的安瓿割伤接触患者血液带来的血源性传染更具有严重性和普遍性。为了进一步改善门诊输液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掌握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院对门诊输液室护士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察和实验。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实验以我院门诊输液室的80名护士为实验对象,回顾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之间,门诊输液室护士的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率和相关的影响因素。护士年龄范围在20岁至5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4.5±0.5)岁;护士工龄在5个月至30年不等,平均工龄为(14.5±0.5)年。其中,实习护士40名,占50%;护士6名,占7.5%;护师10名,占12.5%;主管护师22名,占27.5%;副主任护师2名,占2.5%。护士文化程度为中专39名,占48.75%;大学专科24名,占30%;本科学历17名,占21.25%。

1.2方法: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门诊输液室护士的职业防护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表经临床医学护理专家反复多次讨论和修改设计而成,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为护士的基本自然情况,如工作年限、职称、学历、年龄和性别等;第二部分为门诊输液室护士职业接触发生的处理情况、类型、原因和是否进行报告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对护士自身职业防护意识水平的调查。调查问卷由调查小组负责在门诊输液室进行发放,同时向被调查护士讲解问卷每个条目的实际意义和具体的填写方法等,由护士进行自行填写,其中,实习和进修护士在离科前填写,本科护士则在年底时进行填写。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的有效率为100%。另一方面,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之间所整理和收集的护士自行填写的职业接触记录文件进行调查和分析,经过分类整理,从中筛查出相关内容。2.结果

2.1门诊输液室血源性传染病危险因素分析。门诊输液室护士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针刺伤、安瓿割伤和接触患者血液等,其中,针刺伤18例,占22.5%,安瓿割伤63例,占78.75%,接触患者血液75例,占93.75%。80名护士实验期间血源性传染病的平均发病率为6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门诊输液室血源性传染病危险因素分析[n/%]

危险因素护士人数发生例数发生率发生次数构成比针刺伤801822.5%363.7%安瓿割伤806378.75%40141.4%接触患者血液807593.75%53154.9%合计968100%2.2门诊输液室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环节。经过调查分析发现,门诊输液室护士血源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整理物品、配药过程、回套针帽、更换头皮针以及按压棉签和拔针的过程中,其中,发生率最高的环节为按压棉签和拔针过程,占46.83%,具体数据,(见表2)。

表2门诊输液室血源性传染病发生环节分析[n/%]

危险因素整理物品配药过程回套针帽更换头皮针按压棉签和拔针合计针刺伤5(14.7%)-6(17.6%)13(38.2%)10(29.5%)34(3.6%)安瓿割伤98(25.2%)271(69.7%)-20(5.1%)-389(41%)接触患者血液36(6.9%)--46(8.7%)444(84.4%)526(55.4%)合计139(14.6%)271(28.6%)6(0.6%)79(9.37%)(46.83%)949(100%)3.讨论

职业防护是降低门诊输液室护士血源性传染病发生率的基础,职业防护意识越高,防护措施越完善,护理过程的安全性也就越高。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门诊输液室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都能够及时上报,但安瓿割伤和血液污染的上报率却较低,这不仅充分暴露了门诊输液室护士职业防护知识不足和自我防护意识较差的问题,更是职业接触伤害问题发生的首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职业接触伤害的发生率还与护士的职业经验存在直接的联系,护士职称越高、工作经验越丰富,职业接触伤害的发生几率也就越低,其所采取的主动防护行为也就越为规范和有效。由于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关于职业防护知识的教学较为匮乏,导致实习护士普遍缺乏相关的职业防护知识,防护意识较差,所以,医院和相关的护士教学单位应该加强护理防护知识和防护意识的培养,使其具备完善的职业防护技术,如举办职业防护培训班和学术讲座等,从而提高门诊输液室护士的整体职业防护能力和意识。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合理有效地配置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和知识培训,能够显著降低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几率,提高护士职业防护的有效性。参考文献

[1]郑恒燕.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09,05(11):159-160.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77-01

为了解产科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完善预防措施,笔者于2013年年底对贵阳市3所三级医院中的90名产科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分层抽调,临床一线的产科护理人员90名,每所医院均各30名作为调查对象,收回的有效问卷85份,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3~50岁;工作年限5年及以上的49人,工作年限不足5年的36人;初级职称64人,中高级职称21人;本科以下学历16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69人,。

1.2调查方法

采用逻辑斯蒂映射回顾性调查,问卷内容为:

(1)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2)基本问题:过去一年经皮损伤史、黏膜接触史、造成职业暴露的原因、是否参加过职业暴露预防培训、是否穿戴医学护具等(3)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基本知识考查:主要包括医院暴露基本知识及产科暴露基本知识。

1.3统计方法:影响因素采用逻辑斯蒂映射回归方法进行分析

2统计结果

3结果讨论

3.1影响因素与职业暴露的关系(1)工作年限较低的产科护士比工作年限高的产科护士更易发生职业暴露,最大可能是因为工作年限低的产科护士缺少工作经验,技术操作不熟念导致意外皮肤损伤,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较低等[2];(2)学历较低的产科护士的职业暴露情况比较高学历护士严峻,主要是因为学历较低护士的专业知识面不广[3],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3)职称较高的护士的职业暴露明显低于初级职称的护士,多是由于护士职称低的工作年限较低、工作经验不足、操作技术娴熟性较差;

3.2防范措施 (1)革新并推广安全医疗器械,由于多数护士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都是由于皮肤损伤和粘膜接触引起,因此完善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很有必要[4]。加强个人防护产品,如戴用新型材料制成的G-VIR手套[5],已有实验证明G-VIR手套比双层普通手套能够更好的预防针刺伤。使用安全注射装置并完善废物处理系统,设置专门锐物收集器、废物排放及焚烧场。 (2)开展预防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活动和讲座,使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和了解职业暴露的风险和危害,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医院定时进行相关知识的考核以及不定时的进行实践抽查,及时纠正医护人员的错误操作,加强护士的个人素质。(3)采用法律干预和行政干预,强制性的要求给医护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条件。制定规范安全操作规则,加强法规性和强制性,提高护士安全预防的顺从性。免费为医护人员注射疫苗,如HBV,目前HAV、HIV还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

参考文献

[1]何松勤.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临床医学.2008,28(20):119-120.

[2]陈丽平,史蕾.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现状.全科护理.2011,11(1):75-77.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R875【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05-01

传染病科护士长期护理传染病病人,工作压力大,再加上一些其他的主、客观因素,他们的职业暴露潜在危险非常大,如何提高传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是我们迫切需要讨论的问题。

传染科护士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对各种危害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强防护,对职业暴露有应对措施。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淋病、梅毒、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病趋势呈上升状态。因此,传染科病房护理人员在护理行为中危险性相应增加。为了保证传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避免、减少职业危险,应制订出更有效的防护措施[1]。

1 护理中常见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的危险因素:针刺伤或锐器伤最常见。在传染科临床工作的护士,很大程度地发生过针刺伤或划伤,如果不慎被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等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就有被感染HBV、HCV、HI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潜在危险[2]。

1.2生物性的危险因素:护士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组织器官以及其他感染性材料,而这些都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1.3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护士的工作不再局限于治疗、护理,还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且社会对医疗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法律又对医疗事故制定了更严历的惩罚条例。 护士工作繁琐,频繁倒班,且不少医院护患比例严重不足,所以护士极易身心疲惫,再者传染科病患者存在脾气暴躁情况,这些来自多方面的不良因素对传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的影响较大。

2 应注重职业防护的环节

2.1 护理操作前,护理人员按规定洗手,否则手上带有许多细菌、病毒,如意外损伤则易受感染。

2.2 护理操作中,采集标本、注射及输液治疗是护士日常的基本操作,如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易造成职业暴露。

2.3 护理操作后,在整理用物、丢弃废物时,弃物处置,分类不规范。

3 护士职业防护措施

3.1建立健全护士防护措施,规范传染科护理操作环节,提供专门理论学习和相关技术操作培训,使执业人员对相关疾病了如指掌,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3.2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科室安排安全质量分析会,进行职业安全教育,传授考核每位护士“职业防护”工作流程,指导护士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正确处理。

3.3 加强护士消毒隔离观念 ,每日对各病房进行60 min紫外线空气消毒。进病房操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3.4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护士的职业决定了要遵守、服从医生,无形中降低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信度。护士的职业工作压力大,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生活不规律,时常面对和感受患者的痛苦,如病痛的折磨、高额的医疗费用、生活质量下降等。大家要对护士给予全方位的关怀,使其在护理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护士还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涵养,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每一天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篇(5)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护士是医院不可或缺的群体,护士的服务对象不同于一般服务行业,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均有特殊性。在临床护理服务工作中,护士面临诸于生物、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的职业危险因素,常处于职业暴露中,自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应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2006年9月1日,《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开始实施[1]。我国卫生部于2009年3月2日了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2],该导则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预防控制措施、个人防护用品以及职业接触后的评估、预防及随访等作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在工作中享有职业防护措施是护士的重要权利之一,同时在工作中遵循职业防护的原则,做好职业防护,也是护士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义务。笔者就妇产儿医院护士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进行问卷进行调查,探讨护士在职业防护中应遵循的义务和权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成都市妇产儿医院工作至少3年并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的临床护理人员,不包括:进修护士、实习护生、办公室护士、辅助科室护理人员。本次研究发放问卷731份,回收691份,回收率94.53%,其中有效问卷679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8.26%。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护士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均包括"基本知识"、"护理操作中防护"、"职业暴露后处理"、"职业性接触化疗药物的防护"4个维度。①职业防护知识共31个条目。每个条目有"正确"、"错误"及"不清楚"3个选项。其中共17个条目为正确的知识,选择"正确"记1分,选择"错误"及"不清楚"均记0分,其余14条目为错误的知识,选择"错误"记1分,选择"正确"及"不清楚"均记0分;②职业防护态度共15个条目,选择"完全不重要"记1分,选择"不重要"记2分、选择"一般"记3分、选择"重要"记4分、选择"非常重要"记5分;③职业防护行为共43个条目,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等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及职业暴露后处理。条目1~20,22、24、26有5个选项,分别为"从不"、"偶尔"、"有时"、"经常"、"一直",选择"从不"记1分、选择"偶尔"记2分、选择"有时"记3分、选择"经常"记4分、选择"一直"记5分;有两个条目采用反向赋分。条目27~43是职业暴露处理相关条目,先对是否发生过相应职业暴露做出判断,如"是"则填写对应的次数。

5名专家对问卷的条目和内容进行评价,问卷总体平均CVR=0.8806。抽取50例护理人员进行预调查,进行信度分析,整个问卷的Cronbach's 系数为0.837。

1.3资料处理 采用SPSS13.0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的统计方法、Pearson相关检验。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年龄20~55岁;来自部级医院313例(46.10%),省级医院63例(9.28%),市级医院202例(29.75%),区级医院101例(14.87);职称为护士292例(43.00%),护师266人(39.18%),主管护师121人(17.82%);教育背景为中专71例(10.46%),大专471例(69.37%),本科及以上137例(20.17%)。在工作中接触过化疗药的护士240例(35.35%)。

2.2态度和行为子问卷调查结果 见表1。

表1是态度和行为,其中行为得分为所有护士均填写13个条目得分。将各子问卷得分换算成百分制后,态度得分80分以上的护士占99.71%,行为得分80分以上的护士占63.62%。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接触患者后洗手或卫生手消毒"、"用后锐器放入锐器盒"条目得分分别为(4.04±1.11)分、(4.54±0.65)分、(4.81±0.62)分。其中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能做到100%洗手或卫生手消毒的护士仅292例(43.00%),接触患者后100%洗手或卫生手消毒的护士421例(62.00%)。

在被调查对象中有241例(35.49%)发生过629次职业暴露,其平均上报率仅为26.55%。在工作中接触过化疗药的护士240例(35.35%),"在配药中心配置化疗药"得分均为0分。

3 讨论

3.1护士的权利 护士享有职业防护的权利,医院应提供其职业防护所需的设备。实际工作中,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护士职业防护依从性较低,行为较少。如医院均未建立正规的中心配药室、化疗药物无专人管理和配置,都影响护士的职业防护。护士获得防护设备及正确使用防护设备,直接影响护士的职业防护行为[3,4]。因此,医疗机构应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及物品,保障护士的防护权利。

3.2护士的义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正确执行防护措施,是护士的义务。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安全,更有益于患者的健康。护士正确的职业防护可防止自身免遭针头等利器的侵害,还可因严格执行洗手措施而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接触患者或患者周围环境并未做到100%洗手或卫生手消毒的护士,众所周知,洗手是预防院内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也是医院管理部门及护理管理者日常所所强调的,我国卫生部还于2009年4月1日颁布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对手卫生的指征和方法进行了规范,明确要求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和患者后应洗手或卫生手消毒[5],但被调查的护士并未达到这一要求。而使用后的锐器即时放入锐器盒是避免锐器伤的重要措施之一,不仅保护自己,也避免给其他同事造成伤害,据美国CDC统计显示,安全装置可避免62%~88%的锐器损伤发生[6],然而本研究显示尚有11.78%的护士在使用锐器后未能每次都放入锐器盒。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有按流程和原则进行操作的义务,这应成为护士的基本职业操守,这也是保障自己和他人权利的前提。

3.3制度与规范 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相应的制度,保证护士的职业防护权利;规范执业防护行为,强调护士职业防护义务。如上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建立血液暴露防治通报网络系统(EPINet),及时处理血液暴露及针刺伤[7]。通过立法,明文规定护士不得回套已经污染的针头、抗肿瘤治疗时必须穿防护服,戴口罩、护目镜和一次性手套等,医疗废物正确处理,以规范护士的职业行为,提高职业防护依从性,减少职业暴露[8],从制度上保障护士获得职业防护的权利,规范并落实职业防护措施,强调护士防护义务,真正保护护士、保护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S].北京,2006,6.

[2]卫生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S].北京,2009,3.

[3]酒井顺子,江智霞,何英,等.护理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调查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7B):1812-1814.

[4]周建伟,罗阳.护士标准预防的健康信念与行为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8:3-4.

[5]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北京,2009,4.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R9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91-02

【Abstract】Objectiv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threa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nurses,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prevent HIV infection.Methods Applications for full nursing care and control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training of nurses before the operation of the work environment risk factors, use of security tools, always monit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s of nurses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standard treatment.Results Nursing care before and after full development of basic knowledge of 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otective of skills to master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oom nurse AIDS epidemic the number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standard treatment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Full nursing care and control will be applied to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prevention,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nursing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evention of AIDS-related knowledge, awarenes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nurses with HIV and AIDS patient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professional nursing staff exposure protection awareness,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nursing staff.

【Key words】 Full care control; nurses; AIDS; occupational exposure

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护理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与HIV/AIDS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接触的机会很多,护理人员的艾滋病病毒(HIV)暴露机会也相应增加[1],但由于目前AIDS还缺乏有效的药物治愈,一旦感染其后果十分严重[2]。为了降低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威胁,将全程护理控制应用于艾滋病护理人员职业防护,以减轻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心理压力及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提高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知晓程度,降低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现报告如下。全院204名临床护士。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照组及对照组分别为2007.10~2009.9及2009.10~2011.9在传染病区工作护士,全院临床护士均参加培训。护理人员年龄、职称、从事本专业工龄及工作性质等方面在统计学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沿用传统管理模式对护理人员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培训方式、防护设备上不做统一要求。

1.2.2 实验组:由课题小组成员对其实施全程护理控制管理

1.2.2.1 事前控制: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①评估护理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制定培训计划。②开展形式多样培训方式,如采用专题讲课、讨论、开动脑筋、小组活动、示范教学、角色扮演、个案学习、宣传专栏及知识手册,对新进护士必须进行强化培训等。③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④做好护理人员入科宣教,包括科室收治病种,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及暴露防护情况。⑤保证足够的医疗防护用品贮存。⑥将职业暴露补救防护药品放在医务人员2小时内能拿取的地方。

1.2.2.2 事中控制:①操作前强调对工作环境因素风险评价,使用安全性能工具,如艾滋病患者输液尽量采用针管回缩式静脉留置针,静脉采血试管用塑料采血试管。②随时监控操作规范及标准预防落实。③保证护士良好的精神状态,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④医疗废物严格分类处理。

1.2.2.3 事后控制:①职业暴露后要立即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并由科室其他人员监督其完成。②及时报告院感科及护理部,并进行职业暴露备案登记存档管理。③医院及科室加强发生职业暴露后支持系统,对暴露后护士给予人文关怀。

1.2.3 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护士一般资料。②护士对艾滋病知识的态度和行为,被调查者根据问题选择“是”或“否”。③ 艾滋病知识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的基本知识13题、传播途径7题、职业防护知识10题分共30题。问卷均为单项选择题,答案选择是或知晓、否或不知晓,每答对1题得1分,答错为0分,满分30分。

1.3 统计方法:采用SO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正态资料用t检验,计量非正态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护士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见表1。

2.2 护士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情况见表2。

2.3 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比较见表3。

2.4 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后规范处理情况比较见表4。

表 1 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X±S)

表2 护士对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比较(n=204)

表3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比较

表4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后规范处理比较

3 讨论

3.1 提高了护理人员对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知晓率

从表1显示,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培训后护士对艾滋病3部分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明显提高,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有培训前的(59.2±17.31)提高到培训后的(88.72±16.46),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541,p0.01)。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有培训前的(50.08±4.64)提高到培训后的(83.33±17.21),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735,p<0.01)。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有培训前的(54.56±16.73)提高到培训后的(93.77±18.2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532,p0.01)。通过规范培训,护士掌握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总体水平均有较大提高,与相关文献[3-5]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3.2 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

从表2显示,护士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及担心职业暴露培训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0.588,p<0.01),但仍有51.5%的护士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及担心职业暴露。造成护士对艾滋病恐惧的原因,首先是到目前为止艾滋病尚不能彻底根治,另一方面,护士对某些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误解,也可导致对艾滋病恐惧。资料显示,护士对艾滋病病人歧视心理培训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50.790,p<0.01),愿为艾滋病病人提供护理和帮助的培训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 7.905,p<0.01)。护士本人感染了HIV病毒能正常生活者培训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 7.089,p<0.01),会感到绝望、甚至自杀者培训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 4.477,p<0.05)。护士本人感染了HIV病毒会选择隐居者有培训前的26.5%下降到培训后的20.6%,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 0.981,p>0.01),但可以看出通过全程护理控制护士在对疾病的接受态度上正向一种积极的方向转变。

3.3 提高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减少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

从表3显示,全程控制前后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护士职业暴露由控制前10人,占护士的21.74%,下降到控制后3人,占护士的5.26%,下降了16.48%,控制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 6.266,p<0.01)。从表4显示,全程控制前后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后规范处理由控制前的30%,提高到控制后100%,控制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 4.550,p<0.05)。从资料显示,通过全程护理控制,护理人员艾滋病及艾滋病防护知识有了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规范了护理人员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行为,有效地降低了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

小结

全程控制是科学的管理模式,是使整个护理活动中的每一环节实行风险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程序,使整个护理活动的每一环节都能掌控其中,使之不超出管理范围。本资料显示,将全程护理控制应用于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知晓率,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有利提高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全程护理控制前后护士对AIDS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比较,控制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护士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担心职业暴露。特别提醒是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仍将存在,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级别护士选择不同需求培训方式,帮助护士正确理解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不断改进护理安全用具,以提高护士艾滋病职业防护和暴露后的正确应对能力,将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更好地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优质、平等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国英,应菊素,王晶,等.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及其对策的调查研究.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428.

[2]刘保池,郭瑞章,李敏.艾滋病临床研究与咨询.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01.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11-03

Nurses 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training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Hu Xiaoying,Fan Xiuqiu,Yeying Wu,et al.

【Abstract】 Objective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nurses in 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level of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training needs of the situation, to further provide the basis for targeted training. Methods Tak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204 of hospital nurses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pre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cognition skills, training needs and training effectiveness survey. Results Nurses on 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was low;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of nurses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AIDS-related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protection skills to master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90% of nurses in AIDS-related knowledge and the need for training, 100% of the nurses need knowledg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evention training. Conclusion Nurses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skills, lack of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control, should formulate a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raining, to enhance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of nursing skills.

【Key words】Nurses; AIDS;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otection; training

随着艾滋病在全球的传播蔓延, AIDS在我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1]。由于护理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与AIDS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接触的机会很多,护理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暴露机会也相应增加 [2]。?虽然相关报道经各种形式穿破皮肤暴露HIV血液感染的危险率大约为0.3%,但由于目前AIDS还缺乏有效的药物治愈,一旦感染其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加强护理人员AIDS知识、态度和职业防护技能的培训,对防治艾滋病,避免医源性感染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本院204名护士为对象,通过调查,了解护士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展开科学、全面系统的培训,受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本院注册在岗临床护士204名,均为女性。职称情况:初级163人:其中:1~3护龄护士71人,4以上护龄护士52人,护师40人;中级38人;高级3人。科室情况:内科152人,外科19人,门急诊15人,社区6人、其他科室如手术室、供应室、内镜共12人;90.1%护士曾经接受过相关培训。

1.2 调查内容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艾滋病相关知识及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以下3方面:①护士一般资料:包括护龄、专业技术职称及学历。②对AIDS知识的态度和行为:内容包括恐惧及担心职业暴露、对AIDS病人有歧视心理、愿为艾滋病病人提供护理和帮助、感觉自身知识缺乏、愿意接受更多AIDS知识教育或迫切了解AIDS病人的防治知识及不幸感染HIV后态度,被调查者根据问题选择“是”或“否”。③ AIDS知识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职业防护知识3个部分共30题。问卷均为单项选择题,答案选择是或知晓、否或不知晓,每答对1题得1分,答错为0分,满分30分。④培训方式采取讨论、开动脑筋、小组活动、示范教学、角色扮演、个案学习、专题讲座、宣传专栏及知识手册,被调查者根据问卷选择“需要”或“不需要”。⑤培训内容以艾滋病基本知识、职业防护知识及技能、职业暴露后处理程序,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分批、分阶段教育,培训覆盖面100%,被调查者根据问卷选择“需要”或“不需要”。

1.3 调查方法

根据问卷,采用现场匿名书面调查方式,在答题前述明调查的目的、内容、方法、意义及要求,让调查对象在统一时间内单独填写,答题时不给任何提示,问卷当场收回。发放问卷212份,回收有效问卷204份,回收率96.2%。回收后对调查问卷逐一核查,归纳整理,统计分析。

1.4 数据处理

获得资料先输入Microsoft Excel2000软件,在进行逻辑检查,经检查数据资料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t检查、x2检查对结果进行描述与分析。

2 结果

2.1 护士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见表1。

2.2 护士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情况见表2。

2.3 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训方式需要见表3。

2.4 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训内容的需求见表4。

表3 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训方式调查(n=204)

表4 护士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的需要(n=204)

3 讨论

3.1 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

从表1显示,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有培训前平均19.8分提高到培训后平均27.1分,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231,p

3.2 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存在偏见

从表2显示,尽管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工作在我医院普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护士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及担心职业暴露有培训前的73.5%下降到培训后的51.5%,培训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3 选择适应不同层次护士培训形式及方法

从表3显示,护士在选择培训方式上,传统的培训方式,如专题讲座、宣传专栏、知识手册等过于正式和严肃,选择人数不到50%。83.4%护士选择讨论方式培训,这种培训方式优点可以确保老师与学员双向对话,是回顾经验巩固学习的快捷方式。76%的护士选择开动脑筋方式培训,开动脑筋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技巧,帮助学员在短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提出观点。70.1%的护士希望通过小组活动方式培训,这样允许学员深入探讨问题,实践解决问题的技巧,养成独立学习,鼓励团队合作,分享观点和经验,互教互学。86.3%的护士选择示范教学,这样可向学员展示特殊技巧或实践方法,如静脉安全针的使用,这样容易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对某种方法进行实践应用。82.8%的护士选择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可以使学员从不同角度体验曾经可能熟悉的情形,如护理人员针剌伤暴露后的处理,了解掌握护士职业暴露后处理程序及暴露后潜在的心理、社会及情绪影响。85.3%的护士选择个案学习,个案学习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或常见个案,如给艾滋病患者进行静脉置管,在保证置管质量同时如何做好职业防护,这样可以锻炼学员解决问题技能。国内各医院的护理管理者也在探讨着培训内容与形式,逐步完善护理继续教育工作。但在课程安排上过多关注基础医学知识及医学前沿知识,内容大同小异,忽视了以问题为导向,学员动手能力及个人解决问题能力培训。从表4显示,护士在选择培训内容上,除传统的艾滋病基本知识学习目标外,97.1%的护士选择掌握职业暴露后处理程序及应急预案,尤其是100%的护士选择艾滋病职业防护及技能知识培训,因此要加强护士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以满意护士临床需求,防止或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

3 小结

随着艾滋病在全世界的迅速蔓延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几率的增加,如何尽快提高临床护士的艾滋病相关及防护知识,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本次调查显示,培训前后护士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及AIDS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率有显著差异。培训前后护士对AIDS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比较,培训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护士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担心职业暴露。培训形式、方法以及内容,护士趋向于选择采取讨论、开动脑筋、小组活动、示范教学、角色扮演、个案学习等方式培训。因此,应加强护士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根据护士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帮助护士正确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提高护士的AIDS职业防护和暴露后的正确应对能力,将AIDS职业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徐文严主编.性传播疾病的临床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5;

[2]徐国英,应菊素,王晶,等.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及其对策的调查研究.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428.

[3]李秀兰,陈征,丁丽英,等.对北京护理人员HIV/AIDS的知识、态度调查和HIV/AIDS医源性暴露风险评估.中国健康教育,2002,18(2):73-75.

[4] 杨红叶,刘琼,那文艳,等.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训需求与实践.中国护理管理,2008,8(10):53-56.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篇(8)

【摘要】  目的 调查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以便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大量回顾文献,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急诊护士在2009年8月-2010年8月的一年内发生针刺伤的情况,由专人负责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结果 过去一年内总的针刺伤发生率为92%,针刺伤发生频率较高的操作环节为“套针帽和套安瓿”、“处理用毕的针头”和“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职业防护教育接受率为81.6%,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为42.5%。结论 急诊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较高,且缺乏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改善教育体系、优化管理流程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急诊;针刺伤;调查分析;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pricking wound of the er(emergency room) nurses, and analyze the data to provide the basis of the prevention measures.methods after interviewing a lot of literatures, we 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the rate of pricking wound of er nurses. the distribution and collection of the questionnaires are finished by special person.results the rate of pricking wound is 92%, and the rate of receiving the occupational prevention education is 81.6%, and the rate of knowing about occupational prevention knowledge is 42.5%.conclusion the rate of pricking wound of er nurses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y lack the occupational prevention education, so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optimizing the administration process is the key of decreasing the rate of pricking wound.

[key words] emergency; pricking wound; survey and analysis; nursing

职业性暴露是近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而又危险的职业性暴露[1]。WWW.133229.coM另有文献披露: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的流行率也在上升[2]。国外也有文献指出:由针刺伤引起的职业暴露是一个医疗领域颇受重视的问题,针刺伤可以引发多种传染病[3]。所以,护理人员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而急诊科由于患者流动性大、硬件设施有限等原因造成护理人员更易发生针刺伤,本研究旨在调查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现状,以期为针刺伤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调查以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所有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她们在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发生针刺伤情况、职业防护教育和职业防护知识四个板块,以便全面了解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状况。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具体方式为调查性研究,在大量回顾国内外文献并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应用方便抽样收集资料,对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具体应用均数、标准差、频数、卡方检验等统计方式分析数据。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发放问卷90份,实际回收87份,问卷回收率为96.7%,经对问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发现,问卷的有效率为100%。总共调查87人,其中男性1人(1.1%),女性86人(98.9%),平均年龄为(29.2±5.2)岁,平均工龄为(8.7±5.8)年,将工龄分为<10年和≥10年两组,经卡方检验发现针刺伤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为10.431,p值为0.005﹤0.01。具体的学历和职称结构见表1。表1 急诊护理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

2.2 针刺伤发生率和影响

过去一年内总的针刺伤发生率为92%,其中发生1~2次的为32.2%,发生3~5次的为28.7%,发生5次以上的为31.1%,详见表2。表2 针刺伤发生率

2.3 针刺伤的发生环节

针刺伤发生频率较高的操作环节为“套针帽和套安瓿”、“处理用毕的针头”和“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发生率分别为43.7%、48.3%和46.0%,详见表3。表3 针刺伤的发生环节发生针刺伤的环节

2.4 职业防护教育

有71人(81.6%)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接受途径大多为医院职前教育49人(64.5%),只有8人(10.5%)从学校接受职业防护教育;56人(64.4%)认为职业防护教育很有必要;40人(46.5%)表示如果医院开展职业防护教育培训的话,一定会参加。

2.5 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

只有42.5%的护理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且针刺伤上报率也仅有24.1%,详见表4。表4 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

3 讨论

3.1 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现状

每年全世界约有10万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由于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4],而在临床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等基本操作均由护士完成,所以她们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5],这样的数据和结论不得不让临床护理从业人员感到震惊,针刺伤的发生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后果,所以调查针刺伤的发生率和潜在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文献报道,护士的针刺伤年发生率为80.6%[6],李映兰等调查护士针刺伤的5年发生率为97.9%,77.3%的护士每年发生针刺伤1次以上[7];一项对急诊护士的调查显示,在最近一年的工作中,被针刺伤过的人占被调查者的90.3%[8],本研究中针刺伤发生率为92%,和上述文献基本一致,这说明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没有本质性的改善,笔者认为,有三个潜在因素:其一,医院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没有足够的保护装置防止护士发生针刺伤;其二,由于护理人力的短缺,临床护士大多工作量超负荷,使得她们为了完成工作而忽视一些防护环节;其三,护士本身缺乏防护意识,对针刺伤的危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实,国内外都一致认为医疗从业人员是针刺伤的高危群体,国外文献报道:医学生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群体,这让他们处在发生乙肝、hiv等传染病的高风险中,并认为改善上报系统、改进上报流程应该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9],对于这一看法,笔者深表赞同,医务人员的安全执业环境应该成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让临床护士没有后顾之忧,并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工作。此外,一旦发生针刺伤后,很容易发生致病性感染,如果能及时上报则可以做出最有效的处理。所以,改善上报制度和流程,鼓励护理人员上报针刺伤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杜茵茵认为工龄是影响针刺伤发生的可能因素[10],而本研究显示两组工龄的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工龄是影响针刺伤发生的潜在因素,护理管理者可根据这一点对不同工龄的护士做针对性的培训。此外,不同学历和不同职称之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我们在针刺伤防护方面不能以学历和职称作为衡量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能力的标尺。

3.2 针刺伤的发生环节

杨荣坤[11]曾报道,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环节有:(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患者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患者注射时);(3)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本研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前三个环节是 “处理用毕的针头”、“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和“套针帽和套安瓿”,发生率分别为48.3%、46.0%和43.7%,与上述文献所述基本一致,这说明针刺伤的发生环节存在某种共性特点,不仅给所有的护理人员一个警示,也给护理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防范的依据。国外也有文献指出:不适当放置的用过的胰岛素针头会给机场工作人员带来职业暴露的危险并引起一系列传染病[12],可见控制某些危险环节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针刺伤的发生,这样的环节管理是一劳永逸的管理举措。

3.3 针刺伤的职业防护

朱秋群[13]指出,在护基教学中加强护生的自我防护教育已刻不容缓,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于护生的职业防护教育是极其重要的,这对护生来说不仅是启蒙教育也是培养防护意识的重要方式,而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大多数卫生院校缺乏职业防护教育课程[14],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有81.6%的护士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接受途径大多为医院职前教育49人(64.5%),只有8人(10.5%)从学校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这再次印证了上述文献的报道,这样的现状值得卫生院校的领导反思,课程改革似乎已不可避免,同时,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医院对于护士的职前教育非常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的教育漏洞。

调查结果还显示:只有42.5%的护理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且上报率也仅有24.1%,这不仅凸显了职业防护教育的严重缺乏,同时也反映了医院针刺伤上报流程的不足,引起了上报率的低下,本研究中有51.2%的护士认为“即使上报了也没用”,这应该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改善上报流程,优化后续处理,只有这样才会鼓励更多的护士上报针刺伤。

3.4 针刺伤对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影响

有文献指出:91.69%的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感到担忧和恐惧,她们均希望得到单位领导的重视并给予落实到位的政策[15],本研究中有77.0%的护士表示发生针刺伤后对心理有影响,与文献所述差异不大,这样的结果再次证明了针刺伤的危害,不仅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护理管理者应该积极关心发生针刺伤的护理人员,特别是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应给予支持和有力处理措施,打消他们的心理顾虑,创造良好的工作心境。

4 小结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旨在了解急诊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现状,并进一步了解了这一群体职业防护的相关情况,研究结果给了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优化管理流程,改善防护设备,最终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是造福所有医务人员的壮举。

【参考文献】

   1 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7.

2 李毓琴,李蓓敏,吴燕.780名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当代护士,2007,5:90-92.

3 commentary: needle stick injuries & the health care worker - the time to act is now.indian journal of medicine research, 2010, 131: 384-386.

4 邓敬.临床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新进展.当代护士,2008,7:9-11.

5 刘芙芸.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及防护对策.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3):206-207.

6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7 李映兰,李丽.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及职业安全管理探讨.护理学杂志,2006,21(2):52-54.

8 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

9 giriag k sharma, marta m gilson, hari nathan, et al.needle stick injuries among medical students: incidence and implications.academic medicine, 2009, 84(12): 1815-1821.

10 杜茵茵,叶荣森.传染病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环节及其处理情况调查.世界感染杂志,2006,6(5):447-448.

11 杨荣坤.医务工作者发生针刺伤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基础医学论坛,2008,12:1128-1129.

12 dorevitch s, lacey s.e, abelmann a, et al.occupational needle stick injuries in a us airpor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0, 52(5): 551-554.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篇(9)

多年来对护理人员多强调奉献精神,自我防护意识没有摆到应有位置,致使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知识缺乏。门诊换药室护士承担着急诊外伤患者清创缝合、脓肿切开引流、拔甲、压疮换药等,不可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受到各种病菌以及化学消毒剂、紫外线、锐器等意外伤害,故门诊换药室护士自我防护十分重要。本文就换药室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防护措施。

1职业危害

11生物性损害由于门诊换药室人员流动大,多为未明确有无传染病患者,护士在处置伤口时直接触创面,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的血液、脓液、分泌物极易污染护士的手、工作服、面部、眼结膜等,另外处置过程中被刀、剪、针等锐器误伤,护士在防护工作不到位、自身抵抗力低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各种感染,特别以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主。我国是乙肝、丙肝高发区,由于锐器损伤,很容易被乙肝、丙肝、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一次性感染。据资料统计,0004 ml污染HBC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率为03%,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率为18%[1]。

12化学性危害消毒灭菌剂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缓慢的,没有迅速表露的症状,容易被忽略,一些消毒剂有强烈刺激性,对皮肤、黏膜、呼吸道都会造成一定损害,如双氧水、过氧乙酸、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液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疼、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

13物理性损伤紫外线常用于室内空气消毒,照射时如防护不挡,可引起电光性皮炎,严重的可引起放射性白内障,高浓度臭氧吸入可引起胸闷、肺水肿等。

2防护措施

21生物性损害的防护养成良好习惯,操作前检查双手有无皮肤破损,正确洗手,按照普通预防把所有患者按阳性对待,接触患者体液均要戴手套;进行各项操作时集中注意力,尽量避免针头的分离与重套;手术刀片的按卸必须用持针器;术后处理锐器时,应格外小心,应放置利器盒中,锐器收集到容器3/4时关闭盒盖。一旦刺伤皮肤,用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压伤口,挤出血液,再用肥皂水、流动水冲洗,擦干并用碘伏或酒精消毒,采取合理预防性治疗,换药室护士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必要的预防接种。熟练掌握操作技术,严格操作规程,必要时带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脱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把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22化学性损害的防护加强室内通风,定时开窗换气。换药室护士配置和使用消毒剂时,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掌握消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注意事项,浓度准确,盛消毒液的容器要加盖。

23物理性损害的防护紫外线开关应按在室外,最好安装电脑定时开关,自动控制消毒时间,严禁紫外线消毒时人员进入消毒区,减少对人体的伤害,紫外线灯管更换、测试时要戴防护眼镜。用前,认真检查,如有破损、失效、不洁净不得使用。

3讨论

换药室护士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通过不同途径,学习、了解职业危害的相关信息和理论,不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充分利用各种防护用具和屏障,减少各种危险行为,最大限度的保护医务人员,使职业危害降到最低,从而更好地为患者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戴青梅,王莉英.医护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532534.

[2]李建,姜青峰.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02.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篇(10)

国外有研究显示,在最有职业危害的相关科室中,分娩室排在第2位。助产士因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缝针、刀剪)损伤等多种危险因素之中,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在待产和接产过程中极易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排泄物,在进行会阴伤口缝合、人工破膜、采脐带血及各种注射时,极易发生针刺伤。在乙肝、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性疾病日益增多的今天,助产人员的职业防护非常重要。通过对助产人员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

资料与方法

2007~2011年在我院产房工作过的助产士11人。

方法:自行设计问卷,为助产士发放问卷,每年1张,共55份。问卷内容:为职业暴露的时间、种类、方式、暴露部位、防护用具的使用及暴露后的处理。采取回顾性调查,结合院感科职业暴露上报单。发放问卷55份,回收55份,回收率100%。

结果

发生职业暴露53例,其中羊水、血液喷溅入眼睛17例,入口鼻5例,污染皮肤7例。锐器伤24例。被血液、羊水、分泌物污染的高达55%,发生锐器伤达45%。助产士接受过职业防护培训45%,未接受过培训55%。

讨论

通过对我院助产士发生职业暴露的调查,被血液、羊水、分泌物污染的高达55%,助产士在进行会阴缝合术、抽脐带血、注射催产素等操作时,发生锐器伤达45%。主要发生的原因是:职业安全意识不强。接生过程中近距离直视操作,羊水、血液喷溅污染,刀片、针头锐器伤。为HBV、HCV、HIV孕妇接生时助产人员未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急诊接生时未采取标准预防,特别是在急产或胎儿宫内窘迫时,因争分夺秒救治,一些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戴手套和穿隔离衣等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对助产士的健康构成较大的威胁。处理医疗垃圾不规范,操作不规范。

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有1.3亿人;性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助产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与血液、体液、羊水等接触较多,经常接触血液、体液是不接触者的2.4倍。助产士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几乎所有的助产士在工作中均有过接触史。这些均为助产士发生血源性疾病感染埋下隐患。

做好职业暴露的防护:1对助产士进行职业安全培训,增强助产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牢固树立“任何患者的血液及被血液污染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潜在感染危险”的观念,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是成功的、有效的、经济的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策略,也是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最有力措施。2规范操作流程,注射器使用后禁止取下针头或套回针头帽,直接放入锐器盒。3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医疗机构应为助产士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护器械并督导使用,助产士本人能够主动、正确使用防护用具,才能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急诊接生时做好标准预防,戴护目镜、穿防渗透隔离衣。做好产前血源性疾病的检查,为HBV、HCV、HIV阳性孕妇接生时,助产人员要穿防渗透隔离衣或戴防渗透围裙,戴护目镜或面罩,戴双层手套。助产士手部皮肤有破损要戴双层手套,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4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5接生操作要规范,缝合会阴时有助手协助,尤其在遇到不合作的产妇时特别要注意。6医疗废物处理规范,针头、刀片用过后放入利器盒。7提高助产士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避免过度疲劳,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8建立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和登记上报制度。如有羊水、血液、尿液不慎污染面部和身体时,应立即用大量的肥皂水和大量流动水清洗;污染眼睛时,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眼睛。发生锐器伤时,立即轻轻挤压,用肥皂和大量流动水清洗,再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认真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向院感科上报,评估职业暴露程度,必要时进行血液监测和预防性用药及观察。

通过采取以上防护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助产士职业暴露,保障助产士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Beltrami EM,Williams IT,Shapriro ON,et al.Risk and management of blood borneifnfections In henalth care workers[J].Clinical Micribiology,2000,13(3):385-407.

2孙建芳.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10,10(3):36-37.

上一篇: 教育科研论文 下一篇: 美育工作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