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7:09

物理化学论文

物理化学论文篇(1)

2理论联系实际

虽然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但也是从大量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把物理化学中的抽象的概念,理论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渗透压的时候,可以介绍临床使用的0.9%生理盐水,以及与血浆渗透压的关系。在讲电解质使胶体聚沉的机制时,可以介绍“卤水点豆腐”,卤水中主要含有MgCl2,豆浆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蛋白质具有胶体的性质,胶体遇到电解质会发生聚沉,所以豆浆遇到卤水会变成豆腐。在讲开尔文公式的时候,可以解释土壤含水保湿的机制。在讲表面张力的时候,可以和学生一起做肥皂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表面张力和力的方向。物理化学实验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实现了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在讲到多组分相图的时候,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能直观的理解这章内容,但是通过实际操作双液系相图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这章内容的理解,使教学效果更加完善。比如在讲到燃烧热时,在强调只有1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才是燃烧热,以及根据各物质的燃烧焓求算反应焓以外,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燃烧热测定》实验的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堂内容,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将基础理论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随着现代科技逐渐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的内容,应将教学知识扩展,将课内与课外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把学科发展前沿的新技术和新成果渗透进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程不再敬而远之,而是自发地想要学好这门课。例如超临界流体萃取这一高新技术结合了物理化学中的溶解度定律,分配定律以及焦耳-汤姆生效应等理论;现代文明离不开磁性材料,如家用电器,磁悬浮列车,发电机等,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铷铁硼永磁材料是利用凝固点降低原理和二组分体系相图等技术设计的。在介绍表面活性剂时,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石油开采过程,简单介绍一次开采,二次开采等概念,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吸收新的知识点。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比如,在讲到催化反应动力学时,就可以介绍教师的关于催化剂制备的科研项目,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其中,从查阅文献开始,设计实验方案,最后进行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物理化学论文篇(2)

2充分使用标准简洁普通话教学,增强师生互动

少数民族学生多数汉语基础差,听课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顾及这些民族学生,授课中要控制好合适的语速。少数民族学生先把汉语转化为自己的民族语言再进行思维和分析。理解记忆需要一个过程,用标准普通话讲授,授课内容深入浅出,避免个人的方言,避免冗长的句子和生僻词语,以及文言文和歇后语。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吃透教材,掌握知识点。另外,在讲授临界状态时,CO2临界温度与压力对应关系,即P-V图,让学生提前预习,课上师生互换角色,少数民族学生充当“小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促进物理化学专业课的学习,同时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其锻炼机会。

3综合利用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不高,教学过程中,完全依赖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学生会觉得是在“看电影”过眼烟云,热力学公式特别多,公式推导这个环节,切不可图省时省力,离开传统的板书演示。一定要在黑板上认认真真地详细推导和讲解,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度,掌握推导的技巧和技能。当讲授Bi-Cd相图,用步冷曲线绘制相图时,用动画flash将课本中的文字和简单的插图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视听语言展现在学生面前,可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采用“精讲多练”,注重讲授习题的解题方法

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反映,“物理化学课上讲的能听懂,课后看书也能看懂,就是做题时不知从何下手”,或者,不知该用哪一个公式合适。解题时学生缺乏灵活应变能力,原来题目上稍微改动一些条件、更改一下数据顺序,学生就束手无策。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备课时准备些有针对性选择题、判断题,课上教师讲授完新课,及时让学生练习,加强对概念,定律的理解。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这些题必须记笔记。在做作业之前,多举各种类型的例题,让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学生若抄袭作业一次,从平时成绩中减去3分。利用课外时间专门给学生安排习题课和辅导课,并详细分析讲解作业习题。在讲解化学平衡习题时,给学生讲清楚,在解题以前首先必须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分析的一般步骤是: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式,并配平;写出反应物或产物的起始浓度或压力;找出反应物或产物的平衡浓度或压力;写出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物理化学论文篇(3)

一、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意义。

我们所指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的、编拟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优化物理教学是指教师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用动态的观点,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如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和教材内容,运用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去制定教学目标、编拟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

优化物理过程,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在教学实践中,既重视知识传播,又重视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和心理调整,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我们承认,掌握知识和积累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吸取知识过程形成的思想观念、方法及精神、品质和意志,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知识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学,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心渔”,必要时还要“与之同渔”。要尽可能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

二、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内容:

1、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社会需要,既要确定基础素质的素体培养,又要有能力培养,使学生所收获的不仅是物理知识本身,而更重的是学习物理的方法,例如:“磁现象的电本质”一节,不仅让学生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是:“磁铁磁场和电流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运动形成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基础和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形式,假说是否正确要看其能否解释实验现象,导出的结论能否跟实验相符合,在物理教学中逐渐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发展的道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2、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现行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只有利于教师教职工,而不利于学生学,造成了教学的强制性。学生学习了不少书本知识,却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具备现代化教材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学习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例如:《原子核能》一部分,内容抽象,平淡无味,若适当介绍世界上各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核能发电上取得的发展,介绍我国正在建设中广东大亚湾和浙江秦山核电站的有关情况,指明发展核电以后以适应现代化建设事业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对核电建设采取的政策和措施。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授课效果。

3、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要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充分做到信任学生,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让他们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到的东西用听觉……等,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地流入学生心田,滋润学生成长,如“感应电流方向一楞次定律”一节,每三人一组,每组备有:原副线圈各一(外面有明显的绕向标志),导线若干,灵敏电流表,电源、电键、滑动变阴器、然后教师发下实验用的讲义,教师重点指出以下几点:

a)什么是原电流、原电流方向、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

b)原电流与原电流磁场的方向由学生自己控制;

c)每次实验时应明确其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d)感应电流方向由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向测出,教师应重点指出,电流从哪一端流入,指针就偏向哪一端;

e)在测出感应电流方向后,画出副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磁场;

f)根据作图结合实验中的具体条件,找出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电流磁场方向间的规律;

g)在实验小组内相互讨论总结出规律,先用自己的语言写文字结论,然后再与课本对照,并找出楞次定律中的关键字句;采用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讲授法课堂效果能提高35%。

4、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让学生用已有的ε=U+U'''',I=U/R知识自己推导出I=ε/R+r,这样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因此要在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化的基础上,大胆构建适合本校本班教学实际,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并进行优化组合,绝不拘于某一种教学方法,更不要机械地照搬某种“最佳”教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每种教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知识的传授,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只有多法结合,配合使用,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及时了解教学方法的新变化,熟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明确其效能,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物理化学论文篇(4)

由于学生对相关的高等数学和中学物理知识的应用理解欠深入,产生对物理化学的畏惧,如物理化学在公式的推导、概念的理解及原理的应用较多地涉及高等数学中的偏微分方程,其次是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还未能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常拘泥于细节的纠缠而难以认识该门重点课程的总体结构,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我校为大专层次,85%的学生在高中为文科生,物理和化学的基础不得而知。而物理化学总课时为30课时,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按照教学目标,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对学生和任课教师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必需在教学内容上做出合理的取舍及必要的补充,否则就会满堂式的灌输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这样的方式学生受不了,也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1.2内容的取舍和补充

首先是结合开设的其它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将重复的内容(如化学平衡和电化学两章)删掉不讲,学生自学。其次是要对授课内容做到重点突出,重点内容细讲,让学生弄懂,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反应热的计算,主要讲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燃烧焓,其它四种计算方式,只做简单的提示,以学生自学为主。对前后有联系的概念,必需讲透,为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不能赶进度。如相平衡的基本概念学习时,组分数K的计算是个难点,必需结合例题将独立的化学平衡R和浓度限制量R'讲透,因为自由度f的计算涉及到组分数K。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基础内容,减小学习难度。大专学生基础不好,物理知识和高等数学知识的欠缺,灵活运用物理和化学基础知识的能力不强,使很多学生在做习题时知道使用哪个公式,就是算不出结果或是计算出的结果与答案相差甚远,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慢慢地失去了学好物理化学的信心,不再愿意动笔做习题,上课情绪也不饱满。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用极少的时间,及时地添加部分必要的基础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如热力学第一定律中常用到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V=nRT,该公式中的体积V,在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中溶液的体积一般是以升(L)或毫升(mL)为单位,而公式中主要是立方米(m3)为单位;其次温度T,平时用的是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T=摄氏温度(℃)+273.15K。又如物质体积的计算。

2精心设计授课内容的引入和讲解,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是兴趣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动力所在,物理化学授课老师尽可能将书本理论知识与中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直观、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贴切、简单易懂的举例引入和讲解。在新课开始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找到所学内容能解释的现象,做到有的放矢。在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引入:首先展示一张高级轿车并设问(看到高级轿车有什么感觉?),调动学生情绪(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再展示一张汽油油价表,学生发出人们常说的“车买得起,养不起”的感慨,在此基础上再提问(如果汽车不需要提供能量就能自己跑该多好,此种设想能否实现呢?)引出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方式和研究内容。又如在化学动力学的新课开始时,从每次服药的药量、每日服药的次数和保质期是怎么来的引入,此种引入方式过渡自然,还可以为后续学习内容做好铺垫。虽然物理化学知识抽象,但是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却可以用物理化学知识来解释。如:表面现象与水滴成圆形、干毛巾吸汗、干旱时锄地;化学动力学与药物的服用量、生物酶;胶体与人体血液;相平衡与酒精提纯、盐融雪等等。将物理化学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联系起来,通过启发式提问和图片直观的刺激,激发学生探求事物本质原因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就达到了成功的一半。

3利用框架式教学将教学内容系统化

物理化学知识点多、定义多、公式多,让初学者摸不着头脑,因此每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定义、公式,首先讲明概念的产生背景与条件,分析一概念内含的几个要点,再讲概念适用的范围与条件,使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及应用有所了解。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引导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点按层次地安排于框架结构中,使之层层有序、步步可循,使学生了解各知识点的位置和彼此的关联,便可从内容的逻辑结构中获取贯通的知识。如热力学第一定律可设计附图。

4多媒体教学与板书辅助教学有效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其中多媒体应用最为广泛。多媒体能将图像、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结合在一起,能把一些微观的、用传统方法无法表达清楚的信息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示出来。多媒体的直观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有效地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加课堂信息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可以将抽象概念和实验过程形象化、简化公式的推导过程、习题讲解便捷化、图标内容生动化。例如毛细现象实验、表面张力的实验视频、油和水的分层情况、胶体的聚沉等运用多媒体教学,既节省了时间,又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播放过程一晃而过,播放过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记忆不深。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究竟是多媒体还是板书更受学生青睐?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倾向于教师在黑板上以板书的形式进行公式推导和例题解答;对于那些理论性较少且偏重于介绍性的知识,学生则倾向于教师以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我们不能断定板书和多媒体孰优孰劣,应以物理化学各章节内容的特点来确定我们要采取的教学手段。如果是需要学生归纳或推导的内容,黑板板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板书辅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自主空间很大,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难度及知识拓展的广度,为学生提供质疑、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对遇到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和知识的归纳时,运用边讲解边板书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考的方向。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知识归纳,状态函数熵、吉布斯能、亥姆霍兹能定义公式的推导和计算等。根据教学内容,将多媒体教学与适当板书有效结合,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效率。

物理化学论文篇(5)

2两组分液态完全互溶系统的相图

虽然二组分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依据组分在液态的互溶情况各有其特点,但液态完全互溶系统构成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4]。对于这种相图,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图中各相区的组成、相态和杠杆规则外,还注重让学生学习气相线和液相线的绘制方法和细节信息。其绘制过程如图3所示,先配制不同比例的二组分混合物,再升高温度测试混合物的熔点,通过描点—连线得到相图。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绘制相图读取相图细节信息的全面能力。通过学习绘制相图,可使学生对相图的全部信息有较深刻的认识、理解及较好的运用。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此类相图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我们通过物相点随温度的变化的实例,讲解其液相与气相及组成在该过程的演变情况。重点分析了第一个气泡点产生的压力、组成及最后一滴混合液消失的压力、组成,以及其逆过程这一难点。并将相图理论与工业精馏装置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

3具有转变温度的二组分固态部分互溶、液态完全互溶的液固平衡相图

具有转变温度的二组分固态部分互溶、液态完全互溶的液固平衡相图,是学生学习中最难掌握的内容。我们通过讲解物相点的降温过程的物相变化和步冷曲线的绘制,并借助动画展示具体过程,使该部分内容更加形象和生动,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4相图在金属材料中的应用

4.1在金属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在工业生产和科研实践涉及到的金属材料通常为多组分的平衡系统,所以其相图更为复杂。为了得到材料的拟服役性能,需要对材料进行设计和加工。相图在材料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设计奥氏体不锈钢时,为了得到单一奥氏体组织,需扩大相图中奥氏体区,使其在冷却过程中不发生γ-Feα-Fe的转变。根据相图,改变系统的组成,增加稳定奥氏体元素,如Ni、C等是最常用的方法。当然,为了系统的平衡,其他元素也需做相应的改变。应用相图时,为了提高设计组织的准确性,需要考虑平衡相图与实际相图的差别。

4.2在金属材料加工中的应用在金属材料的热加工过程中,随着加工温度的不同,其物相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可通过控制轧制参数和冷却过程,改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组织类型,得到高性能的金属材料。例如,在钢铁生产中,热轧钢板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TMCP)工艺,通过加大压下量增加累积位错,为相变过程提供更多的高能量相变形核点,以得到细小晶粒组织,提高钢的强韧性。通过控制冷却速率,可改变相变后的组织形态,在650℃以上发生相变得到珠光体和铁素体组织,在450~600℃区间主要得到贝氏体组织的钢材,在更低温度下发生相变得到马氏体组织,不同的组织赋予材料的不同的性能[5]。4.3在金属热处理中的应用相图不仅在金属材料的设计和加工中具有指导下作用,而且在材料的热处理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在金属材料的退火、淬火和正火中具有重要作用。淬火过程主要是控制冷却速率,使相变温度发生在较低温度区,得到低温转变组织。正火温度需在γ-Fe相区,需要根据相图和化学成分判断其奥氏体化温度,从而确定正火的加热温度。严格的说,确定热处理的升温速率和降温速率也需要参考相应的相图。通过相图在金属材料领域的应用的介绍,学生对本专业和学习物理化学的重要性均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显著提高。

物理化学论文篇(6)

2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准确掌握,这样才能把握好教学总体思路,突出教学重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梯度,使难点简单化,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动脑思考,师生互动以达到教与学的共鸣,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授课水平也是十分关键的。有的教师自身水平有限,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有些教师只教学,几乎不从事科学研究,所以出现教研不结合的情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教学与科研有效结合起来,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学生会产生怀疑,这门课程几乎就是公式的推导,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用得上吗?笔者多年来从事半导体纳米晶的科学研究,比如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学习的时候,我会告诉学生,化学势在晶体成核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势必须达到某一个具体值,成核过程才会发生,成核之后的生长过程,化学势又不能过高,否则容易产生其他过程的自成核,降低化学势的有效手段就是降低单体浓度和反应温度。对一个抽象的理论,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如怎样由热功转换的不可逆性的开尔文说法到理解一切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怎样由热传导的不可逆性的克劳修斯说法到理解一切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比如,通过讲述各类永动机的不可能实现性,进一步阐释任何事物的进行都具有一定的方向和限度的实质。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尊重接受知识的主体,紧抓教学要点原则。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才能在教学课堂中游刃有余,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从而顺利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反复完善自己上课的技巧,将物理化学的知识烂熟于心,分清主次,紧抓重点把基本问题讲透彻,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传统的物理化学教学,往往枯燥无味,学生甚至上课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渗透压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提问:你们知道海水制盐的淡化原理吗?给植物浇肥,肥料浓度过大往往导致植物死亡是什么原因?甚至,当课堂上遇到一些问题时,我会给学生留一些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查阅一些资料,阅读并总结出答案。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趣味性和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将文字、声音、图画、视频结合起来,更加生动有趣,教学内容也大大增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一些枯燥的知识点可以较为生动的展现出来,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我们要摒除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勇于尝试新的、有利于传授知识的方法。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吉布斯自由能的教学中,采用板书学生很难理解,可以采用三维动画,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很直观的让学生掌握这一抽象概念。当然,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难控制教学的进度,一堂课下来,二十多页课件往往不知不觉就讲完了,学生思维跟不上,难以对其逻辑性进行理解。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结合一些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好相应的编排,这样上课过程中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总之,应当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手段的优点,扬长避短,充分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化学论文篇(7)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如何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如何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如何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论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物理化学论文篇(8)

0前言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广泛、深入的批判和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的深刻批判,揭示了异化、物化现象的秘密,也为我们认识现代性的限制及其缺憾提供了新的维度。在马克思理论的视野下解析异化、物化理论和现代性理论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变迁有重要的启示,为我们审视我国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总体来看,目前在我国现代性并未完全确立,与此同时,伴随现代性而来的异化、物化现象正在为我国社会所认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在对异化、物化现象和西方现代性解析基础上思考我国的现代性问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物化”现象解析

(1)劳动异化、物化。劳动过程及其产物不属于劳动者,成为与其相对立的一种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劳动异化。劳动异化首先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而属于另一个人。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企业中,这种异化是明显的。公有制本质上不会产生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异化还表现为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过程不属于劳动者而是属于另一个人,劳动过程的片面性,使劳动者片面发展。因此,劳动者只是由于外在的压力而劳动,他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只要外在压力解除,他就会逃避劳动。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私有制企业的劳动中,同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异化还表现为人与人的异化,即劳动不仅生产物质产品,还生产另一个与他对立的人。在私有制企业中,这另一个人就是企业主;在“公有制”企业中,这另一个人就是种种特权者。

(2)市场异化、物化。商品生产是一种异化的生产。在这里,异化表现为“个人力量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也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掩盖,物统治着人。“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是商品异化的典型表现。商品交换形成市场。市场不是各市场主体自愿联合的结果,而是各市场主体活动自发形成的结果。市场一旦形成,对于各市场主体来说,是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不是人在驾驭市场,而是市场在驱使着人。

(3)职业异化、物化。工作的职业化是强迫性分工的结果、表现。职业对人来说是一种外在强制的力量,使人片面地甚至畸形地发展,如马克思所说:“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

(4)政治异化、物化。我们的国家政权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从本质上说,人民政权和共产党不会产生政治异化。但在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社会矛盾和社会利益的分化必定会这样那样地反映到国家政权和党内来,商品交换原则也会渗人政治生活中。局部的政治异化己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事实,表现为党和国家的某些干部的贪污腐化,,主仆颠倒,利益错位,横行不法,欺压百姓,等等。如果我们不引起警惕,党和国家政权的整个异化的危险性也是存在的。因此,在“”结束不久后人们争论的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异化、会不会产生异化的问题,到了今天,历史已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2正确看待当代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异化、物化现象

我国是处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在它的初级阶段,表现了历史因素巨大的复杂性。改革是对原有历史条件的一种改革,它会在某些方面抑制某些异化现象,同时在某些方面发展着某些异化。从总体上说,异化有其历史进步意义,因为它表现了现实历史条件的进步。马克思虽然预计到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有一个过渡时期,但这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成熟,从而为共产主义准备好了物质基础以后发生的,因此,那个过度时期结束,人类进入共产主义,异化现象也就消失了。然而在现实的历史运动中,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出现的。由于作为历史起点的生产力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共产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而且远低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水平,因此,这个历史过渡时期将是很长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它的初级阶段,异化将不可避免的存在。

实行市场经济不仅是我国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而且也是我国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经阶段。我国虽然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但却不能逾越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而且,正是因为它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才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完成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商业化、工业化、现代化。而市场经济同人的异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和手段,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以独立的主体从事活动,他的劳动及其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得到社会承认,他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价值转化为物的价值,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的关系形式,物对人的支配不可避免地发生,人与其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就会仍然存在。

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原发型市场经济是自发产生和发展的,它既神奇般的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使人改造自然的力量迅速发展,发挥出巨大的正面效应,同时,又将其负面效应放纵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它使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作为异己的五的力量反过来支配人,使人成为社会关系的奴隶。疯狂的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为社会的不治之症。在这种异化的社会状态下,任何人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最悲惨的是无产阶级,他的劳动成为典型的异化劳动。尽管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用计划手段医治社会的异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只能在有限的程度和范围抑制异化,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异化问题,这是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私有制基础决定的。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因而社会生产的发展是在国家计划有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防止了社会经济行为的自发性对社会生产的冲击。所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会重蹈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覆辙。然而也应当承认,只要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我们只能限制它却不可能完全消除它。

3“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对异化和物化的消解

(1)科学发展观对物化的控制。从哲学上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物化现象的有效控制。

科学发展观在发展问题上把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深刻、正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在新的时空和实践背景下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回答;科学发展观在我国未来发展的问题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坚持了历史辩证法;科学发展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和谐共生”关系。具体来说,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经济发展不会自动带来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一定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始终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和谐共生发展,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及时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公正公平。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条件下,逐步理顺各方面的经济社会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和创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持续巩固。

科学发展观提升了个体作为主体的价值,把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彰显了个体的价值,强调了人体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的发展观,为个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乃至个体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总体指导性原则和方向;科学发展观倡导协调发展观,为个体合理兼顾各方面素质,防止走向片面和畸形发展提出了指导;科学发展观倡导可持续发展,为个体系统合理规划和设计自己人生生涯,实现人生发展最优化,提供了发展的目标和发展路径。

(2)和谐社会对异化的消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它拓展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科学内涵。

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要以人的发展目标为基础与核心。社会的发展不仅关注物的目标,更加关注人的目标,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人是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和谐的目的。社会和谐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我们的方针政策既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政治和文化指标;既要关注社会指标,也要关注自然和生态指标。它是各项指标的有机结合。片面性的指标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害于人的发展。总之,就是要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表明,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福,王永山.从异化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对人的存在状态发展之路的马克思主义解答[J].南京师范大学报,2005,(3).

[2]罗赛.“现代性”批判的两种不同定向[J].教学与研究,2005,(7).

物理化学论文篇(9)

比如讨论问题:如果火车匀速行驶于直的轨道上,里面的人在某个地方竖直向上起跳,落下时会在哪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个性化见解。于是,学生既积极发言,也对他人观点进行质疑辩驳,充分发挥各自创造思维,在多向交流讨论中,获得了清晰的认知。另外,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度,通过个性化的提问、协调材料等方式,予以不同引导与指导,让同学们更好的适应教学步调,形成独特的学习风格与能力。这样,以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更好地满足同学们个性化学习需求,迈向个性化、全面发展。

二、个性化作业,创新练习形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作业看成巩固知识的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练习要求统一,缺乏弹性与个性,学生只是被动完成,久而久之,厌烦作业。实际上,在练习中,学生也表现了明显的个性差异,教师要考虑学习者的不同智能,精心设计层次各异的作业,增加选择性,让学生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促使其充分发挥潜能,在原有基础上上升到另一个层次,强化综合能力。

正如教育家昆体良所说的:“教学要培植个人的天赋特长,要沿着学生的自然倾向最有效发展他的能力。”所以,在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作业与练习的个性化,变革作业内容与形式,更充满趣味、更多样化、多元化,让学生充满兴趣,有自由发挥、个性施展的空间。如设计分层作业,包括难度不同的必做题与选做题,或者收集与整理有关素材,自编题目或试卷,交换自测与批改,布置开放性、实践性作业,延伸拓展教材内容,让学生发挥个人才智,形成个性化学习成果。

如自选器材进行物理小实验,完成物理科技小制作,譬如制作向心力多媒体表示器、简易电动机等。让学生完成独具特色的演示文稿、角色表演等,如教学“电磁感应”知识点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参阅相关素材,编排《法拉第》的历史剧,通过表演形式分别展示这位物理学家有关生平、实验研究过程等。这样,通过个性化作业,既巩固所学知识,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物理化学论文篇(10)

0引言

“物理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制药、材料和生化等专业的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物理化学”课程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理论和实验手段来解决化学反应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在化学变化中所遵循的规律.物理化学是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尤其在理科、工科化学系列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物理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公式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内容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1-2],同时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小,造成学习的畏惧感,学习效果不理想.鉴于物理化学在化工相关专业知识结构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尤其对后面要学习的“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和“催化原理”等课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物理化学”课程的建设对高质量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多年来,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物理化学课程组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在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完成“物理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验收工作,成效显著.“物理化学”课程团队被遴选为学校重点建设的课程团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以实践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1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侧重工程实践导向

相比而言,我校开设化工专业的历史较短,所用物理化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我校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使用的《物理化学》(第五版、南京大学傅献彩等编写)教材,以相应的《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南京大学孙德坤和沈文霞等编写)作为学生的指导资料.在授课的过程中,虽然也积极拓展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与化工实践过程联系不密切的矛盾.但随着我校化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如果继续使用偏重理论教学的物理化学教材显然不合时宜.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契机,基于实践导向的新教材的选用成为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从2014开始,精选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写的《物理化学》(第五版)[3]工科教材作为我校化工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天津大学编写的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增加许多与实际工业生产相关的知识点,如真实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二组分液体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和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以及多相化学反应等,目的是帮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科思维的养成.另外,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将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和电解与极化作用3部分内容合并为电化学,将化学动力学基础和化学动力学基础合并为化学动力学,既优化教学内容,又适当降低理论深度,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实践视野.本教材在我院近几年的使用过程中,获得学生良好的反响.

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对工科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的抽象性,注重通过演示与基本原理相关的实验现象对接实践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直接关系[4],更好地突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授课过程中,除讲授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外,还注重把从事物理化学方面的科研体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到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物理化学在生活和化工行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加快适应工业生产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5].

2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实例说明理论

由于化工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与生产实践更加紧密相连,所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物理化学内容抽象、公式多而杂,在课堂讲授中要更加注重结合具体实例来阐述理论内容,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讲授界面现象中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时,用他们所熟悉的人工降雨和暴沸现象来说明开尔文公式,只有水蒸汽液化凝结成新相小液滴(凸液面),小液滴逐渐长大才能从天上落下雨滴.由于新相小液滴刚开始很难形成,即水蒸汽的过饱和蒸气压pr非常大,天空中的水蒸汽气压很难达到pr,因而需要采用人工的方式提供小液滴形成时的凝聚中心,大幅度降低pr的数值,使雨滴顺利形成.同理,液体受热气化形成新相小气泡(凹液面),小气泡逐渐长大才能从液体里逸出,但新相小气泡开始很难形成,即液体过热也不沸腾,是因为液体中的小气泡压力很小达不到外界大气压的数值,因而需要向液体中加入实验中常用的沸石(孔中含空气)增加初始小气泡的大小,使气泡压力很快达到外界大气压值,保证气体从液体中顺利逸出,避免形成过热液体,引起事故.总之,利用具体实例讲授比较抽象的物理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理论中更接近实际生产和生活,激发他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潜能.

3多方位理解实验原理,提高动脑与动手能力

伴随着物理化学理论教学内容的调整,也将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例如: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反应热的形成,如果不能及时地移除多余的热量导致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将对化工生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反应过程中温度的测量与调控在化工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涉及到多种类型的温度计(如玻璃温度计、贝克曼温度计、热电偶等)用于测量反应体系的温度.作为温差测量的贝克曼温度计,广泛应用在恒温槽的组装和性能测试、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实验中.由于精密电子温度测量仪器的普遍使用,使得贝克曼温度计在实验中的利用率逐渐降低,但它仍可以作为一种简便的辅助仪器使用.另外,温度效应常常在实验中有所体现.如醋酸-水-氯仿三组分系统的相图绘制实验,其成败与温度的关系比较密切.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也并不清楚隐含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中,温度影响到各组分间的溶解度,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无法观察到明显的浑浊现象,导致不能很好地判定滴定终点.因此,如果能够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相图,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萃取过程,理解相图中物系点和相点的概念,对于化工产品分离条件的筛选起到良好地指导作用.其他的实验项目,例如: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活性炭比表面积的测定、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等,温度的影响均不可忽视.

合理的安排实验是保证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的前提.但由于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较多,普遍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循环的方式开展实验.如果物理化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在同一学期开设,在循环实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实验项目早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则显得非常被动,对实验理论一知半解,造成他们更多地关注实验操作过程,只动手、缺乏动脑,实验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将实验课的开出时间较理论课程滞后一学期,先让学生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再开展相关实验.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试讲实验内容、回答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依托我校的安徽省化学工程实训中心,还可以进一步开设与物理化学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化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4结语

通过对我校化工专业本科生“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改革结果,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才能提高学生利用物理化学原理知识综合解决化工实践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玉成,杜金艳.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J].广州化工,2015,43(2):161-162.

[2]胡碧茹,吴文健.《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2):113-115.

上一篇: 护理毕业生论文 下一篇: 资格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