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6:13

师德师风论文

师德师风论文篇(1)

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但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学术和行政的种种权力,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颇深,师道尊严使学生在教师面前往往会失去自我,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平等观念几乎完全为师道尊严所替代。在教育这一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间的双向交流的关系。向学生灌输平等意识,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觉醒,并在学习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其主体性,这是大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内心深处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意识又逐步觉醒和发展,这样才能进行主体与主体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达到教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效果。

好的师德师风的另一个具体表现,是师生之间要倡导民主,并且教师要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

师德师风论文篇(2)

3、对教师说,最好的报达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但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学术和行政的种种,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

4、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5、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颇深,师尊严使学生在教师面前往往会失去我,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平等观念几乎完全为师尊严所替代。在教育这一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间的双向交流的关系。向学生灌输平等意识,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觉醒,并在学习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其主体性,这是大学教师义不辞的责任。教师在心深处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意识又逐步觉醒和发展,这样才能进行主体与主体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达到教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效果。

6、好的师德师风的另一个具体表现,是师生之间要倡导民主,并且教师要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

7、民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但是,在传播、播种文明的校园里,却有部分教师缺乏民主意识,可见教师倡导民主并身体力行的必要性。但师尊严的流毒依然至深,认为学生尊重教师是天经地义,却忽视了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和教育管理中,对学生过多地指责和否定,指责学生学习不努力、生活散漫、胸无大志等等。即使这种指责是善意的、有根据的,学生在心深处也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学生的需求和个性被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而且有的批评和指责带有主观武断的色彩,缺乏在相互新生的基础上讨论的民主氛围,本质上不是主体与主体间的交流。显然,民主作风是确立和发展学生主题性的基础,是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师德师风论文篇(3)

1.“为人师表”:作为“理念人”的青年教师

美国社会学刘易斯•科塞在其著作《理念人》中认为,知识分子是理念的守门人,也是意识形态的启蒙者。理念的人虽然屡遭拒绝和歧视,却依然在很多世纪中成为西方思想史上的开路先锋。而我国古代的伦理思想中对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样也有着丰富的论述。传统文化中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具体的要求:首先是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就是说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影响学生,讲求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次是关爱学生,有教无类。如孔子所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就是说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学会从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学生,并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再次是提升专业水平,热爱教育事业。《师说》中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是传授一种理念、道理、规律,授业就是具体的专业技术知识,解惑则传递一种人生智慧。最后是修身明德,锤炼品格。《大学》中开篇就阐明了古代知识分子所应追求的方向即“明德、亲民、至善”,追求的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远境界。近现代,教师的道德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20世纪50年代,广大高校青年教师洋溢着极高的革命热情,他们强调政治、崇拜英雄、注重精神、以苦为荣。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受“”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主体意识被消磨殆尽,他们只能无奈地跟着阶级斗争新动向随波逐流。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全方位变革,中国社会发生巨变。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阶层分化日益突出,地域发展、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使得高校青年教师形成了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转型加速,在激烈的社会大变革中,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也相应发生了转变,从一元到多元,从主导型向大众型,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从“利他不利己”到“利他亦利己”转变,在这一系列的转变中,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个体逐渐受到关心和尊重,既关心国家、集体利益,同时,又兼顾个人利益的利己又利他的道德价值取向逐渐形成。

2.“利益诉求多元化”:“经济理性”主导的青年教师

社会转型论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的多元化直接导致各阶层社会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尤其表现为出现很多新阶层。高校青年教师虽然不是新阶层,但是作为社会转型中的知识分子,同样受到受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利益最大化等法则影响,利益诉求也呈现出多元化,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开始出现分化、下滑,主要有以下表现:

(1)教书育人责任心不强,师生关系松散。师生关系是衡量一名教师是否做到敬业爱生的标准,教师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负有主要责任。当前高校师生之间除课堂教学接触外,课余时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很少,尤其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既要忙于发论文、评职称,又要忙于照顾老人以及子女教育,往往忽略了教书育人这一作为老师的首要责任,往往在匆匆忙忙完成教学任务后,根本无暇与学生交流。

(2)学风浮躁、缺乏诚信,学术道德滑坡。当前高校学术功利化现象比较普遍,少数高校青年教师出现了学术道德滑坡的状况,突出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学风浮躁,为了尽快晋升,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存在求名争利、心态浮躁、不求甚解、治学不严谨等现象;二是学术不端,为求目的不择手段,缺乏诚信意识,在学术上表现为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等行为。

(3)以教谋私,腐败现象滋生。在高等学校,教师有一定的自,还有部分“双肩挑”的教师拥有更多的权力,出现。主要表现为:一是“钱分交易”,在各种考试中,向学生漏题、泄题或送“人情分”谋求私利。二是“导师经济”,随着在职人员大量攻读研究生,有权有势的学生便成为某些高校教师的经济资源,导师为这些学生大开绿灯,降低录取标准。

(4)缺乏团队精神和批判精神,职业发展动力不足。目前,少数高校青年教师国家、集体意识较为淡薄,以自我得失为中心,不注意与他人团结合作,有的甚至存在自闭和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心理,常常人云亦云,得过且过。

二、“理念人”的回归: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探析

1.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增强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

开展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学习教育。围绕“如何做好教师”、“做怎样的教师”等主题,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依托“院士论坛”、“学者讲坛”等载体,充分发挥院士、国家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等学术大家的引领示范作用,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以教研室、课题组等为单位,通过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引导青年教师自觉充实业务知识,提升教学技能。加强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纳入青年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激发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2.帮扶助力青年教师发展,提升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青年教师、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制度,及时发现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困难,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关心关爱中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完善青年教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年教师自我调适能力,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应对工作压力。三是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为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业绩特别突出的青年教师创造破格晋升机会,纳入学科领军人才和后备干部培养体系。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分配政策时适当向青年教师倾斜,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推行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传帮带”等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业务发展上的指导。切实提高青年教师收入待遇,减轻经济压力。

3.发挥实践和典型示范作用,激励引领优良师德师风养成

积极开展青年教师道德实践活动。鼓励青年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与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学习考察以及提供技术服务,使青年教师在实践锻炼和服务人民中提升道德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上好一堂精品课、精读一本理论书、帮扶一名困难生”的“三个一”活动,加强教风建设,努力使教学过程、工作过程成为良好师德师风形成的主要途径。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一是在教师中树典型,精心培育选树一批群众认同的青年教师先进典型,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先进事迹宣传,通过榜样引领,提升其他青年教师的道德自觉。二是促使青年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道德典型。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应当培养“道德知识”的观点。要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首要职责和中心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使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4.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完善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监督考核机制

推行师德公开承诺。要求青年教师进行师德公开承诺,针对自己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突出社会、学生和家长关注的师德建设中的重点问题,自觉接受学生、家长、领导、同事等的共同监督,促使教师在确定师德承诺内容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新内涵,进一步提高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完善教学优先保障机制。强化政策激励,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指标,提升教学的学术地位,促进广大教师潜心教学、倾心育人。坚持教学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强化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制度为保证、激励为牵引的建设方针,促进教师具备爱岗敬业、精心施教。完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完善师德评价内容和方法,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查处机制,构建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

作者:王国军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

一、构建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制的意义和作用

师德师风建设并不是新名词和新概念,它是一个耳熟能详的陈旧话题。但是,它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新的时代条件和任务赋予了高师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新的目标和要求,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条件。《意见》指出,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培育优良学风,引导高校青年教师自觉抵制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倾向,志存高远,不慕虚名,静下心来倾心育人、专心治学。总结过去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普遍经验可以看到:凡是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建构起比较成熟、完善的制度体系,实现了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机制化、常态化的高校,师德师风就好;反之,则时好时坏,甚至长期不佳。面对新的时代条件,特别是建设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积极回应社会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出现众多问题的关切,切实关注、关心和关爱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必须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下“硬”功夫,尤其需要切实探索出一条长效机制建设之路。从长效机制在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来看,它不仅仅能够在整个高校内部形成广泛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的舆论氛围,而且能够使师德师风建设从抽象走向具体,从表层走向深层,从务虚走向务实,使师德师风建设不再成为一阵风,不再“软”,真正持续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通过制度、机制的建构,真正使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有效,成为贯穿学校事业发展、贯穿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全过程的工作,成为一项使青年教师真正受益、使学生得“实惠”的工作。

二、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内容

强化师德建设重在激发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我们要根据《意见》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学习师德规范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完善师德评价内容和方法,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失德失范行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定期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激励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结合以上这些目标要求,笔者认为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应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一)学习教育机制学习教育机制是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这一机制就是要建构起相关的学习制度,使师德师风的学习常态化,融入到青年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虽然师德师风已有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内容要求,如《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但师德师风的内容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而且具体要求往往需要结合各个时期具体的条件,因此,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德师风的知识内容要求和学习要求,不能局限于诸如职业道德规范具体条款内容的学习,而要将师德师风相关要求也作为学习的内容。必须指出的是,构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机制要联系青年教师专业知识、业务知识的学习,要联系青年教师的晋升、深造和发展,要联系青年教师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具体实际,特别要注意结合他们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手段。

(二)示范引领机制师德师风建设既关系个人,更关系集体;既是个体性要求,更是群体性目标要求。因此,既要求教师个人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更要求形成一种群体性学习效应。这就需要构建一种示范引领机制,使抽象的目标要求有“具体示范”,使个人的学习提高有“参照”。构建示范引领机制需要抓好两个方面:一是校内外典型示范教育相结合,既要通过形成报告会、学习讨论会制度,充分利用校外典型教育的资源,如全国和省市模范教师等的突出事例来加强教育引导,又要制定和完善校内优秀教师和师德师风标兵的遴选制度,通过师生共同遴选在师德师风方面作出表率的教师,形成身边的学习典型,发挥好典型的“现身说法”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二是示范引领的方法手段系统化、科学化。在以往的典型教育中,报告会形式较多,手段方式显得比较单一,模范和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校青年教师个性鲜明,紧跟时代潮流,对网络、微博、微信等新技术手段应用娴熟。我们在构建示范引领机制的过程中,在方式手段上必须整体着眼、系统规划,尽量构建开放多元、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示范引领方式。

(三)激励约束机制激励和约束是两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要素。一种制度或机制如果没有激励和约束这两个要素,也就很难在运行中切实发挥作用。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青年教师自身面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压力,往往会对他们自觉加强师德陶冶和师风养成造成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起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而言,构建激励约束长效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约束机制。要将师德师风的相关要求与高师院校加强青年教师队伍教育培养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形成学校和各二级单位协同配合、有效实施的奖惩制度,使师德师风的“软要求”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制度体系的“硬约束”,从而使青年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自觉践行目标要求,发挥表率作用,真正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二是利益调节机制。追求合理的利益是每一个青年教师的权利,这种利益诉求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而合理利益的实现和维护需要学校创设相关的制度和机制。高校在建立利益调节机制的过程中,要将师德师风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纳入利益分配和调节的各个方面。《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要完善师德评价内容和方法,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查处机制,探索构建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要对师德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良的,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失范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上述要求为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指明了方向。

(四)考核评估机制

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内容丰富、涉及面宽、持续进行的一项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但是,为了准确检测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找到不足,进一步改进和提高,需要对师德师风建设状况进行考核评估。同时,这种考核评估也是为有效实施对青年教师的奖励和督促提供依据,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对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状况进行考核评估需要注意几点。首先,要科学设置考核评估的指标体系。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要求有的可以具体和量化,有的则不宜量化。而且,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在一定意义上说应有更高的目标要求,尤其体现在对学生的示范引领上。因此,制定考核指标必须从高师院校青年教师的具体要求和各方面的具体实际出发,突出科学性和针对性。其次,考核评估过程要体现长期性与阶段性、过程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必须有各个阶段的目标要求。因此,考核评估过程要坚持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同时,因为个体的差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考核过程中,必须坚持过程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再次,要构建有效的反馈沟通机制和渠道。考核评估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要通过考核评估总结成绩,也要通过考核评估找到问题和差距。考核评估的情况必须及时有效地反馈给青年教师,使他们对自身的师德师风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特别是清楚存在的差距、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今后更好地改进和提高。

(五)监督保障机制

没有监督,单靠青年教师个人的自觉不足以使其自觉践行师德要求,形成良好的教师风范;也不足以使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取得应有的成效。建立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离不开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此,应主要该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社会舆论监督。高师院校本身是培养教师的摇篮,社会对它充满期待,也对其师德师风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一种外在的监督,也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方面。二是校内师生监督。在高师院校内部,师生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也有一定的标准和具体的要求,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构建校内师生舆论监督机制就是要通过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等方式,形成一种舆论压力,同时也使之成为一种现实的约束力量。

三、构建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方法路径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长抓下去。在全社会范围内,既要创造良好的尊师重教外部环境,又要靠教师的自律自强赢得尊重。构建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是一项简单易行的工作,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精心实施。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实际,提出如下思路和建议:

(一)准确认识和把握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要求

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要求,国家和各地的相关文件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但是,这种目标要求是着眼于整体和长远,对具体某一类别高校的具体目标要求,还需要相关的学校具体分析和认识。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是培养教师的“母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高身正”等要求是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普遍要求运用和体现到了高师院校教师身上,这是一种更为具体和贴切的要求。对青年教师而言,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而且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因此,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既有普遍性要求,也有具体的目标指向和要求,需要我们科学、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是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结合每所学校自身的传统和优势,突出师德师风的传承要求。如前所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高身正”这些要求对高师院校具有普适性,但具体到每一所学校,则应体现自身的传统和优势。比如,云南师范大学传承了西南联大的衣钵,在挖掘西南联大历史底蕴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发掘出联大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的独特优势,并将这些历史积淀下来的元素融入师德师风的现实性要求之中,这样会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联系具体学校教师的构成和特点,特别是他们的具体工作来阐释师德师风的具体要求。当前,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需求,但针对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又有一些更为细致的要求,甚至不同年龄的青年教师也有师德规范方面的细小差异。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分析,并有的放矢地加以落实。三是帮助青年教师正确理解“自我”和“他我”在师德师风践履上的差异性。“他我”道德标准是作为“行为示范”的主体,应该体现出超越普通人的道德标准和要求;“自我”道德要求是教师作为具体的社会人,所具有的“普通”的一面。如前所言,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应该具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又不能忽视甚至否认青年教师有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追求。因此,我们要帮助青年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师德师风践履过程中“自我”与“他我”的差异,使之分清时间和场合,分清“他我”和“自我”,既能够率先垂范,又尊重作为普通人的存在需求。

(二)整体认识,突出重点,系统规划,分类分步实施

高师院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包括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我们在构建这些制度体系时,必须着眼于整体性目标要求,突出重点,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丢了西瓜捡芝麻”。同时,在设计和建构具体制度的时候,不能只顾其中的某一条措施,而必须系统规划,处理好长期与阶段、整体与局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当然,由于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做长期的努力。同时,制度体系建构受制于诸多方面,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要与其他方面的制度体系相衔接和协调,因此,在具体建构制度体系时,要考量分类分步实施。具体而言,一方面,每一所高师院校都要站在对祖国和人民负责的高度,认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在全校形成高度共识,营造人人关心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将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要求贯穿于学校的相关规划之中,将具有一定弹性的“软”要求落实到整个学校的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力争能够形成各方配合、有机协调的全方位育人机制。此外,要把握分类分步实施的具体要求,既有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期和全局性规划,又有针对青年教师的专门的实施办法;既有普遍性教育提高的措施,又要有具体的甚至针对个人和特殊群体的“帮扶办法”;既要有奖励刺激,又要有制度约束和惩戒,通过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阶段性强化到整体性突破,真正实现高师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性。

(三)充分发挥专家优势与青年教师的主体作用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宽、影响深远的艰巨任务,也是一项专业性和科学性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在建构其制度、机制的过程中,不能够仅凭兴致行事,成为相关部门的“拍脑袋”工程,而是必须充分发挥高校专家聚集的优势,尤其要发挥好名师的示范作用和德育专家的优势。既要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和一批德高望重的教学名师的言传身教和行为示范影响青年教师,又要善于在青年教师之中进行长期的培育和挖掘,树立一批师德师风的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其他青年教师。同时,在设计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等工作中,不仅要充分发挥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专家的优势,使政策制定有支撑、执行落实有基础、目标考核有效度、奖励惩处有依据、提升发展有空间,而且要对青年教师“宽严相济”,即:在师德师风方面严格要求,但在评职称、学习深造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和照顾,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同时,既然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那么,青年教师既是目标对象,更是主体力量。因此,在考量和制定相关的制度体系时,必须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尤其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意见。各级工会组织要在这方面发挥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作用,积极搭建起学校、学院与青年教师沟通的桥梁,真正成为青年教师愿意信、信得过的贴心人。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召开学校、学院以及系部的青年教师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吸纳青年教师参与制度的建构和实施,使他们真正成为掌握自己前途的主人,成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不仅成为参与者,更要成为受益者。只有将青年教师的利益和发展与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的严格要求有机结合,既通过物质和精神的鼓励和支持,又通过创设有效的制度、机制予以保障,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才能不仅如火如荼地开展,而且真正取得实效。

作者:李明芳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三)

一、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党和政府寄予的希望

2007年8月31日,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广大教师提出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2009年9月7日,第25个教师节到来前夕,总理对广大教师提出三点希望: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三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近些年来,各级部门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

为加强和改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近年来各级党政部门、高校和社会作出了诸多探索和努力。首先,是高校领导层面的努力。具体表现:第一,制定出台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如《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纲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第二,对师德师风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并把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努力和成效作为对高校评估考核的一项指标。第三,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每年教师节前后都会组织各种类型的评先、评优活动,授予高校教师各种级别的“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师德建设标兵”、“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其次,是学校层面的努力。诸如设置领导机构,进行制度建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营造舆论氛围等等。第三,是社会和学术层面的努力。近年来,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高校人员学术的腐败、教学的敷衍以及言行不端等现象时不时在网络上曝光,还有社会人士专门设置了从事高校打假和反腐的网站,如新雨丝网站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为净化高校教师队伍、监督高校教师的行为、揭露高校内的腐败现象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三、优良师德师风的体现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优良师德师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私奉献,甘为人梯。古希腊哲学家曾说过:“对精神的追求,是追求神圣;对物质的追求,是追求平凡”。一个师德高尚的老师所追求的就是一种甘当蜡烛、甘为人梯、甘为铺路石的精神,表现为对名利的淡泊,对事业的追求。我们常说的“三尺讲台,两袖清风,一身粉笔灰”、“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等都是对教师无私奉献的写照。二是忠于事业,热爱学生。黑格尔说:“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必须充满对学生的爱。三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师者,人之模范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正如同志说的:“老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四是求真务实,不断创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十桶水。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教师十桶水也不能满足学生,所以教师应变成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永葆青春活力,不断与时俱进。目前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敬业精神不强,责任感淡薄,有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到心未到,出勤不出力;有的上课照本宣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停课,漠视学校的纪律。二是岗位职责不全面,教书与育人相脱离。部分教师只满足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不闻不问,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不批评教育;三是学术研究浮躁、缺乏创新精神。在教师考核和考评中,为满足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的权重评价指标,为了评职称和晋升职务,许多功利性的“科研成果”应运而生。四是专业教学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某些教师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学手段单一,要么是传统的“黑板+粉笔”形式,要么是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要么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五是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师表作用,表现难为人师的现象时有发生。六是自律意识薄弱、他律不能发挥作用。目前高校教师在自律方面有所欠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不一定做到,不能在言语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七是政治信念不够坚定。有个别教师缺乏理想信念,只盯着名利地位、荣辱得失;有的以离经叛道为时髦,借口学术探讨,在课堂上、讲座中公然散布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观点,攻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八是缺乏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有些教师缺乏与同事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不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协作提高,没有团队精神和意识,而是相互妒忌、彼此挖墙脚。九是形象欠佳,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的教师缺乏人文修养和教育情怀,有些教师语言不洁、衣装不整、行为不雅,不认真备课,讲台上任意发泄、考试中送人情。

四、高校师德师风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对策建议

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一是师表意识淡化。缺乏自律精神,道德信念迷失,道德行为弱化,语言粗俗、仪表不整,举止不端。二是育人意识淡薄。将“教书”与“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不闻不问,对学生违纪行为视而不见,对学生缺乏爱心。三是道德失范。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下,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看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过于看重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动力不足、激情不高、业务不专、改革意识不强、工作不规范。四是心理浮躁。教学上沉不下心来,满足于应付了事;学术上专不下心来,热心于走旁门左道,造假舞弊;学习上鼓不起劲来,沉醉于享乐和钻营;改革上提不起神来,习惯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客观方面的原因:一是优秀教育传统受到轻慢。老一辈教师那种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的工作境界,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学术气节,悲天悯人、关爱学生的人文情怀以及“教书先教做人”的育人意识渐行渐远。二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为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个体的选择和发展提供了多元化价值取向;又将一些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带入了校园。三是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多元化信息和西方错误思潮冲击着一些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致使部分教师言行过激且表里不一。四是网络文化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挑战。网络信息和文化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难辨真伪,以及其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给传统教育中的师德师风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五是对师德建设的认识不足,管理相对滞后。不少高校把教学、科研作为中心工作,教师业务方面既有量的要求,又有质的要求,很具体,而思想道德方面却存在迁就、宽容,没有质和量的要求,这就致使一部分教师忽略了自身的师德建设;学校没有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对教师的服务、理解、信任、尊重不够,严重挫伤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六是制度导向出现偏差。在官本位倾向、职称评审学术导向等因素的影响下,重机关、轻一线,重教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重名利、轻修炼,重硬性指标、轻软性考核的现象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领会中央精神,抓好《规范》学习宣传,全面落实师德规范要求。总书记200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希望老师们加强师德修养,淡泊名利,甘为人梯,认认真真教书,扎扎实实治学,带头营造良好学术风气。”根据总书记的要求,各高校应将师德规范要求落实到教师日常管理之中,抓紧制订或修订本地本校的师德规范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校外兼职兼薪规范等配套政策措施。

二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在综合考评的基础上,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目标管理体系中,并相应建立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对师德表现突出的,要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佳的,要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表现失范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树立先进典型。榜样对人的鼓舞作用是巨大的,可以通过宣传师德先进典型,举办师德报告会、组织师德演讲活动、征文活动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师德的良好氛围;将教师权益保障与责任义务要求相结合,科学引导和规范教师言行,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

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努力实现制度化、规范化。首先,各高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推进观念、体制和制度的创新,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途径、机制等方面做到与时俱进;其次,通过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广大教师真正将外在的制度规范融入内在的道德理念,真正做到依法从教,使师德建设进一步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二是将最低要求与最高理想相结合。要通过学习在全国涌现出的师德先进典型,引导教师追求更高的师德理想,让所有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师德理想的教育,树立正确的师德目标,从国家、民族的高度热爱教育事业。

三是以教风学风促进师德师风。从学校管理的角度,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观念、方法、手段等内容的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学习教学理论、研究教育规律、进行教学改革的自觉性、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科研地位,鼓励教师不但要成为学者,更要成为教育专家;高尚的职业道德能使学生“亲其师”,广博、精深的知识修养能使学生“信其道”。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高校要改变过去教师只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师德观念,充分考虑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享有的权利,让教师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应从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积极开展贴近教学、贴近生活实际的师德建设活动,切实帮助广大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广大教师树立共同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的奋斗精神,才能激发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从而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白明政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四)

一、问题分析

(一)青年教师对自身职业认识不足

干一行要爱一行,要投入一行,高校部分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缺乏认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观念没有真正树立,只管照本授业,不注重解惑,不爱生,也不关心育人,更不善于用观念开导、情感沟通、排忧解难的方法来解决学生中的有关思想认识问题、情感问题和知识疑难问题,而是敷衍塞责。甚至出现部分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热衷于从事第二职业赚钱和“学术走穴”等牟利活动,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

(二)青年教师的职业纪律不强

高校部分青年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不是以身作则、笃行身教,比如,擅自缺课减课请人代课、随意调课停课迟到早放、任意评卷打分评奖评优;胡乱向学生推销教材、复习资料和各种商品,甚至权学、钱学直接交易索要钱财,或者利用学生家长的权力或财力谋取个人私利,如此等等,师表尽丢、尊严尽去。

(三)青年教师的利益导向异化

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科研奖励这是毫无争议的一个过程,但纯粹将这个过程结果化,扭曲其本身的含义,为了科研而研,为了职称而教,为论文而论文,低水平重复研究拼凑撰写一些毫无新意、毫无特色、毫无价值的所谓研究报告、论文、著作与教材。撰写的目的仅作为领导向上汇报业绩、参与高校排名和教师个人评职称、扬名气、获奖赏和敛财的资本,对科技增量毫无贡献,对知识传播和文明传承毫无作用。

二、对策建议

古训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核心,教师也毫不例外。只有能实际做到崇高的师德与精通的教学技艺完美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为人师、为人师表。教育部推行师德师风“一票否”的制度,很大程度会鞭策、规范教师时时刻刻严于律己,修身养心,面对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能出淤泥而不染,始终能站在职业的本质要求下,做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规范和细化师德教育制度提高青年教师师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师德教育,一定程度上,对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和规范,滋生其师德实效的低下。为此,要切实加强和规范师德教育制度的建设,力争细化,并不断提升师德建设水平。学校应该把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列在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总纲中,是必不或缺的一部分,要认真落实和贯彻,使得师德教育要常态化、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力争做到从根源上克服师德教育随意、懒散、主观等现象,依据相关的制度规定,结合青年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职业规划和特征,安排好师德教育的培育内容,使其培育贯穿于终身教育。

(二)完善和创新教师评价体系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的开展,良好的教师评价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评价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对教师的正确评价会引导、规制着教师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行为,当然,若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和完善,会产生负面不利的评价后果,会打击甚至影响其青年教师的职业选择或后续发展,因此,青年教师评价体系对师德有着促进和制约的双重功能。肯定的是,科学完善、先进可行的评价体系对提高师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高校处于膨胀发展时期,招生规模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校也大量录用一些青年教师进入到校园,很多都是直接上讲台,对其的考核,多是停留在科研课题、、出版专著。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和专著出版的级别就直接等同于质量,也就是级别越高,按照界定就是质量越高,科研水平的层次也就越高。但可能产生的就是,这种纯粹数量化和所谓标准化的评价是否促成学术道德下降,抄袭或学术造价则层出不穷,扭曲或丑化了教研本来应有的目的。事实上,还会出现的就是教师忙于所谓的科研则会一定程度影响教学。客观地讲,良性的科研会促进教学,但要因青年教师的选择和喜好来评价,现在有些院校已经把青年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和双型,由青年教师依据自身条件和情况来选择,笔者比较同意这种做法。一定意义上,对科研的评价,应该侧重于是否有创新性或实践效果,比如在技术、方法、概念界定等方面,要替代单一使用简单的数量评价,改变阶段准成果评价为最终成果评价,改变结题即刻组织专家评价为延期滞后由市场评价。教学评价要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映、受欢迎程度,学生是检验青年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因为他们是直接受益者,是不可替代的检验者,而且这种评价是老师看不到的,防止青年教师对不良测评结果的不满而抱怨。如果是双型的老师可以采取科研与教学评价平行的方法,可以选择赋予不同或相近的评价比重,得出综合的评价结果。

(三)树立和推广师德典型的示范效应

对于人才云集的高校,可以说是青年才俊们聚集的地方,学历高、底蕴厚、朝气足、战斗强,而且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要注重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树立。可以通过师德师风的教育,充分发挥师德典型的榜样力量作用,渲染和示范整个年轻群体的发展,促进其道德情感的升华。师德典型榜样的树立是来自于生活,是实践教学和科研的典范,不是高高挂起的画幅。要让榜样平民化、生活化,让青年教师清楚,自己也可以做的很好,榜样就在身边,很好地鞭策和促进青年教师的进步。如果把榜样完美化、高调化、浮夸化会产生反面不良影响,也无法起到根本作用,会大打折扣。最后,要关注和交流青年教师的内心所需,包括教学职业、科研障碍和家庭生活等方面,通过一线调研,真正了解和体会青年教师所需才能有针对性采取措施。高校的青年教师普遍学历高、知识面广、思维也活跃,开展研讨会或座谈会,整理出师德方面出现的典型显现和暴露的典型,针对具体问题组织青年教师进行研讨,深入剖析和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问题的实质,解释行为的危害性,以促进青年教师的深入思考,从而增强他们对师德规范的理性认同。

作者:梁毕明 于晓红 单位:吉林省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五)

教学实践证明,影响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即师生之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相互认知,情感亲密、融洽,行为统一、友好、默契。在高职院校中,由于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和学生之间仅限于课堂上的交流,私下交流并不常见,往往出现一个学期下来教师只认识个别学生的现象,并且高职学生层次不一,有部分学生厌恶学习,因此会受到教师的冷落,学生和教师之间很难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二、提升高职教师师德素养的对策

一、培养教师良好的敬业精神

对于教师来说,由于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工作内容的自主性,敬业精神的高低对工作效果的影响尤其显著。一个富有敬业精神的教师,应当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不忘“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作为高职学校的教师,其所面临的群体是一批高考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容易丧失对未来的信心,从内心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这就更要求高职教师有爱心和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成才成人。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并带动学生之间互爱互助。只有在这种互爱的气氛中,孤独的孩子才能得到温暖,冥顽的孩子才能被感化,有心理障碍的孩子才能逐步消除心理障碍。

二、注重教师之间的典型示范作用

道德建设离不开典型的示范。优秀教师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人物,是活的教科书,是一般教师学习的榜样。因此学校要善于利用现实中的典型人物来教育老师,每年度可以评选出一批“最美××系(部)教师”“践行师德师风模范”等先进典型人物,并开展师德建设方面的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宣传在师德建设工作中做出成绩的个人和集体,弘扬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表形象,这是构建师德建设的舆论保障。

三、创建师德师风建设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能对教师起到激发和推动作用。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价考核制度,准确判定、衡量师德水平和师德建设的绩效,重视对教师教育水平、教学效果和教学态度的评价,研究并制定完备的师德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杨真珍 单位: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河南工程技术学校)

(六)

一、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

无论是普通型高校,还是研究型高校,教师都是立校的根本之所在,而师德则是教育的神髓,只有拥有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学子,也才能培养出更多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研究型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直接影响着学校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决定着教育事业改革的成败。为此,研究型高校应当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来抓。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校领导必须对师德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将其纳人到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当中。可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由其全权负责整体工作方案的编制和组织工作,并建立职责明确的工作机制,这有助于促进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

大量的实践表明,在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过程中,制度不但是根本保障,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从本质上的角度上讲,可将师德看作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为此,研究型高校应当以国家颁布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如《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师工作规范、职业道德规范以及行为准则,借此来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提供可遵循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这有助于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开展与教师专业背景相结合的师德建设

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还要具备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这使得教师职业道德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特色。为此,研究型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应当从教师专业特点出发,重视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尊重教师、敬佩教师,树立教师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应当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机会,使教师在学术交流中,不断提高专业道德水平和学术能力。

四、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就研究型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而言,其属于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除了需要校领导和各个部门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之外,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建立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体系,这里的四位一体主要是指学校、教师、教学督导和学生,并借助校领导随堂听课、教师互评、教学督导以及学生评教等方式,对教师师德进行监督,若是教师违反了学校制定的师德规范,则应当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果情节比较严重,且造成恶劣影响的,应当坚决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其二,应建立完善的师德培训档案,并建立层次分明的师德教育培训机制,这有助于确保师德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三,强化考评与监督机制。学校可以制定合理有效的师德建设考核办法,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将考评结果录人到教师档案当中,以此作为教师晋升、评优的依据;其四,引人竞争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如可对师德高尚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深造和学术梯队的选拔上予以优先考虑,对于师德较差的教师应实行待岗学习,若仍无起色则应给予下岗处理。

作者:李南成 单位:四川西南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学院

(七)

一、浙江某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及总体评价

1.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2012年,该校通过开展“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活动,使“人之子女,吾之子女;人之健康,吾之健康”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在全国上下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热潮之际,该校一位老师救人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教育报》等10多家媒体称其为“最美教师”。该校以此为契机,广泛宣传此老师救人的先进事迹,讨论如何做让学生满意的人民教师,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动员全体师生员工进一步弘扬社会新风正气,增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2.学生对师德师风建设现状总体评价

(1)师德师风总体评价较好。学生认为,绝大部分教师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得到学生的基本认可。“您认为本校教师总体师德师风状况如何?”,16.5%选择“很好”,57%选择“较好”,25%选择“一般”,1.5%选择“较差”。在师德师风方面做的最好的老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分别占55%、24%、13.5%、7.5%。对本校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均占41%,满意只占14%。对本校教师的育人意识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分别占35.5%和43.5%,满意只占15%。对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分别占到39.5%和41.5%,满意只占10%。

(2)师德师风水平稳中有升。“您认为和以前相比,当前学校的师德师风水平?”,基本没有变化占41.5%,有所上升占37%,而有所下滑占21.5%。调查同时显示,教师课后愿意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占55%,一般的占38%,还有7%的教师课后不愿意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调查还显示,在专业教学活动外,教师和学生主要进行交流的内容为就业问题的占44.5%,没有什么交流的竟占19%。关于师德师风规范要求的对象,88%的学生认为是全体教职工。

3.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现状总体评价

(1)师德师风总体评价持肯定态度。教师普遍认为,绝大部分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品、师德,能做到为人师表、投身教育,能以个人的人格力量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来影响和教育学生。“您认为当前高职院校总体师德师风状况如何?”,48%认为较好,43%认为一般。评价本校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6%认为很高,41%认为较高,45%认为一般。55%的教师认为本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一般,35%的教师认为本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较高,而认为很高的只占3%。关于关心学生的方式,38%的教师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35%的教师认真组织教学。具体到对学生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关注的程度,十分关注的占46%,一般性关注的占到47%。

(2)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您认为和以前相比,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认为有所下降的占54%,认为基本没有变化的占31%,认为有所上升的只占15%。“您认为教师对学生的主要职责?”,89%认为只是管理,10%认为教书并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教书育人的竟然没有一个人。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中,56%的教师花费在教学上时间最多,28%的教师花费在科研上时间最多,16%的教师花费在社会服务上的时间最多。在专业教学活动之外,教师经常和学生交流的占63%。具体到交流的问题,53%的教师选择学业问题,28%的教师选择就业问题。

二、师德师风存在问题

1.价值取向偏差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因素对教师队伍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原有的价值观念也发生着改变。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人生价值取向趋于“中性人格”,表现为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调查显示,部分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动机并不是热爱教育。

2.敬业精神欠缺

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热爱教师岗位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无时不在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有的教师不思进取,不注重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有的教师学术浮躁,不注重理论和社会实践研究;有的教师只愿“耕好自留地”、不愿“种好责任田”。调查显示,部分教师职业荣誉感和优越感欠缺。

3.育人意识淡漠

鲁迅曾说:“教育根植于爱。”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按说,大学教师要既做“经师”,又为“人师”。但是,目前有的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教师不愿做学生工作。

三、沿海卫生类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三字经》云:“教之道,德为先。”如何建设师德师风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制定统一师德规范

师德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制定统一的规范。对沿海卫生类高职院校来说,学生从事的工作关系到人的生命,“爱”与“责任感”应该成为贯穿师德规范的核心和灵魂。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责任感是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制定师德规范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规律性、层次性、规定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师德规范可以从政治思想、业务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四个方面确定,具体可以包括:爱国爱校、依法从教;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精心教学;严谨治学、协同创新;服务社会、仁爱健康;为人师表、行为世范。

2.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就是将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具体化、规范化,通过量化的、可考核的指标评价和把握教师师德师风状况,并把这种价值判断反馈给教师,促进师德师风不断完善。因此,要突出师德师风考核,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将指标量化,重点考核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思想情操、教学成果、为人师表等方面。沿海卫生类高职院校在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教职工年度考核、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岗位聘任、学习进修和评优评奖中应将师德师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和依据。3.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有科学、规范的制度予以保证。要健全教师准入制度、师德师风建设培训教育制度、师德师风建设考核评价制度、师德师风建设监督制度。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务评聘、各类人才选拔、教师资格认定等必备内容和重要指标,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努力营造奖勤罚懒、优升劣汰的环境。特别要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制度,重点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师德素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通过完善考核评价制度调节,适当减轻教师科研压力,让教师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学,思考育人。

4.营造教学相长氛围

学校领导自身师德水平的提升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前提。学校领导带头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得到教师的拥护。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具体思想及修养,多关心学生生活,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港台地区职业院校平和、互相尊重和理解的融洽师生关系为学生自由、全身心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沿海卫生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授定期在图书馆值班、教授担任班主任工作等,让学生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流学习;可以通过完善校领导、中层干部联系班级和学生制度,定期深入班级和学生,了解学生情况,关爱帮助学生。

5.创造良好工作生活条件

为教师提供安心、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是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考虑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教师的业务能力是师德师风的核心,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发挥“传帮带”作用很有必要。沿海卫生类高职院校要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培养,多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要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委员会等作用,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加强指导。要帮助教师排忧解难,多为教师办实事,加强人文加怀。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他们的付出和所得相平衡。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成长与发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会让身临其中的教师产生“校荣我荣”的自豪感,从而全心全意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沿海卫生类高职院校要培养教师仁爱思想、健康理念、生命意识,充分利用国庆节、党的生日、教师节等国家重大纪念日、重大活动所蕴藏的丰富的师德教育内涵,对教师开展师德教育,不断增强师德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在2013年3月17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主席说得好:“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有梦想才有追求,有梦想才能创新,有梦想才会进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既是高职院校的梦想,又是每位教师的梦想!

作者:崔雨 单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党办

(八)

一、主要问题和原因

在工作中缺乏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某些老师只看重课堂教育,不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对学生的人生没有一个引导作用;某些老师自身素质有问题,其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没有起到一个带头表率的作用;某些老师在工作中只是把教育学生当作一个普通工作,缺乏奉献精神,注重个人利益。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在时代快速改变的今天,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和拜金主义的流行,使得老师不断的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冲击;在我国教育模式下,往往在对老师的选拔上只看重业务水平,忽略思想道德。这样一来就出现了老师只在乎职称、科研成果、学历,不在乎自我道德修养;大量青年教师涌入教师行列,由于其工作经验的缺乏,加上受西方文化和传统不良文化的影响,而校方又不注重对其师德师风的培养,最终导致教师整体师德师风的下降;在只重视学生分数的今天,学生考多少分已然成为评判一个老师好坏的标准。如此一来,青年教师得不到一个好的培养;对老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不到位。如今教育形势下,对老师思想教育工作不仅没有增加,还一年一年的减少,有些教育部门和学校甚至直接忽略。对老师的工作要求多,关怀少,缺乏思想教育也是导致师德师风下降的原因。

二、党支部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

在学校管理期间,党支部要从老师实际出发,想老师所想,急老师所急,处处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一些鼓励表扬,少一些责怪惩罚。既要给老师压力,又要保护其心理健康。让广大教师积极主动的奉献自己,在学校的发展中获得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党支部协同各党员干部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校园出发,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党支部可定期组织一些关于老师师德师风教育研讨会,营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民主活泼的研讨环境、互相尊重的团队环境。让老师之间,老师和党支部之间各抒己见,一起研究如何提高师德师风。在对老师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党支部还要多多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学习活动,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加强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党支部要深入教育前线,挖掘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先进教职员工以及先进教学事迹,并大力宣传出去,提倡广大教师向他(她)学习。对有失师德师风的行为,且屡教不改的老师,党支部要严格的做出相应的处罚。在搞好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党支部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积极贯彻党内民主化。在学校工作中,充分听取教师意见,落实好民主和集中的统一工作。再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创新党支部对教职员工的管理体制。以制度的形式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工作。在这一制度上不断创新,让师德师风的建设不断的完善。党支部应在思想政治工作和各种行政管理工作上找好结合点。围绕思想教育,配合行政工作,建立科学有效、操作可行的约束机制。

三、结语

党支部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建设师德师风是时展的要求,而教工党支部是广大教工先进性的代表,所以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党支部发挥应有的作用是理所当然的。

作者:张帆 单位:四川西南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学院

(九)

一、在高校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到校园教书育人环境的建设,关系到推进和谐社会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几年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专业青年教师和青年辅导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培训就走上教学的讲台和岗位。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中的比例迅速增大,给高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活力,改善了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增强了教学科研力量。高校青年教师的主流是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谦虚好学,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广大的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也在随之变化。在师德师风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如表现在上课敷衍了事、拜金主义严重、学术上急功近利、对学生缺乏责任心和爱心、对老教师不够尊重等现象,暴露了个别青年教师学术专业钻研不够、道德修养不足、个人追求和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

二、切实增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各级党组织领导尤其是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性,把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重要日程上来。在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建设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政治上主动引导、专业上着力培养、生活上热情关心,促进广大青年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2.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机制

根据有关指导意见和办法,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师德师风建设规划,把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各高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委员会、工作小组等,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将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各学院任期目标责任制,与教学科研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举行以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的建设行动计划,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办法,促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培训和提高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自我修养意识。

3.加强模范引领作用,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修养意识

学校领导、各单位负责人、学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为学校青年教师作表率,不但要对他们进行专业上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也要引领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及时纠正。同时通过开展高校青年教师先进人物评选活动,积极宣传典型人物和事迹,以优秀青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党员为旗帜,激励他们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爱岗敬业。着力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修养的自觉性,引导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

作者:黄丹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十)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是教师最基本、最核心的任务。没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就不会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也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所以,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认真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实施,也随之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固化,不能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出现了“新瓶装旧酒”的现象;还有部分教师是不能准确地把握新课程基本理念,不能有效地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而出现了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的现象。所以,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教师精心打造的高效课堂中获得全面的发展,最终做好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论文篇(4)

2006年3月中下旬,在张伟良校长的亲自指导下,我校连续两次对我们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了师德师风教育,由杜汝霖教授主讲。在培训中,70多岁的杜教授不辞劳苦,声情并茂的回顾了他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讲述了他们老一辈教师高尚的师德师风,传授了我们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激励我们青年教师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应该树立师德,端正师风。

听完报告以后,我思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这要求教师既要有博大精深的学识,又要有德高望重的操行,满腔热情地投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一名高校辅导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和教育观念。

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重在建设、以人为本的原则,使青年教师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提倡爱国爱教、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我院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思想教育。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形式,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我们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广泛开展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教育,增强我们青年教师自己抵制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的能力。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解疑释惑,引导人们振奋精神,开拓前进。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这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推动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措施。为了促进我们青年教师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就应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崭新的教育观念、先进的教育思想、现代的教学手段使自己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二、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我认为要做好辅导员工作,首先应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辅导员是在系党总支、系行政的领导下,在学工处、团委指导下,具体负责本系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高校教师。其具体职责有:

1.组织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2.深入学生实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特点、学业成绩、综合素质、性格特征、家庭情况等,关心学生成长,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3.培养学生骨干,指导学生干部开展各项工作。

4.根据学校和职能部门的工作要点,制定本系相应的工作计划和相关制度,探索学生工作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5.有计划地组织并指导本系学生开展各种比赛、文娱及社团活动,组织指导本系学生的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6.协助党组织做好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和发展工作,做好“推优”工作。

7.配合任课老师抓好学生的专业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学风,指导班干部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勤工作。

8.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做好“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奖学金”、“文明宿舍”等的评选推荐工作。做好学生学期鉴定、毕业鉴定工作。

9.及时了解和处理本系学生突发事件,配合宿管中心做好学生宿舍管理与纪律教育工作。

10.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特困生、贫困生的调查摸底与资助工作,配合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助学贷款的申请、调查、推荐与发放工作。

三、关于如何做好一名高校辅导员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定的一环,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工作的工作者。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辅导员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新情况,结合本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体会与思考,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必须要研究学生的需要,进而通过研究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来激发广大学生的动机,引导其行为,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我校大部分学生年龄在二十岁左右,学生的自立意识较强,对自己未来人生目标已有强烈的追求欲望,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判断能力,具备了追求理想的较好的自我勉励、自我控制能力。这是我们实行“以人为本”教育的现实依据。为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满足学生被认可的需求,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特长。学生非常需要师长、朋友给予适当的赞许、认可,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帮助学生认清优势、特长,并主动地引导其发扬光大。人的发展往往不是单项的,而是具有内在连带的,一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往往成为全面发展的突破口。

第二,满足学生受尊重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人格。引导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学生珍爱自己的人格,才能产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心理。

第三,满足其求知和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达到其人生追求的目标。高等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最终目的,是至高无上的,这些年来我特别注意在工作中转变以往以管理为主,教育为辅的工作理念,牢固树立了“一切为学生的利益着想、一切为学生的成才着想、一切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的服务意识。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我院创建了学生成才激励机制,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增强提供服务。如《工程学院学生综合测评及奖学金评定细则》、《工程学院“学生推优入党”制度》等。二是有选择地介绍我院历届校友中有成就的人物,邀请他们回校作报告,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现实的人生向导服务。三是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环境服务。四是积极搭建社会实践的舞台,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供服务。每年的寒、暑假都结合同学的专业为其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

(二)坚持用爱心、真心和责任心,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辅导员情感的投入就是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我们辅导员要从情感入手,坚持用爱心、真心和高度的责任心与广大同学平等相处,真诚相待,才能做好繁琐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自己的学生并能够深入到他们之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用自己诚挚的感情激发学生,与他们保持“零距离”的接触,这样才能形成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与共鸣,也才能得知真情,掌握第一手的情况,从而为自己正确的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在新生入学过程中,我用爱心来温暖每一位同学,让“同学来了能开心,家长走了能放心”;在同学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用真心来对待每一位同学,让“同学学习生活能安心”;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我用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每一名毕业生,尽心为每一名毕业生联系到舒心的工作,让“每一名毕业生离校时能顺心”。

师德师风论文篇(5)

现如今,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样也推进了高校的蓬勃发展,而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做好学校各个环节的基础建设工作,而教师作为学校的主要引领者,是高校长远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保障。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仅仅使得青年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同时也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及时地解决学生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困难,进而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不仅仅培养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也保证了学校的和谐发展。

1.2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保证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于学生而言,在实际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不仅仅面临着学习上的压力,同时也有着生活上的压力,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更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导向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保证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建设,进而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加以培养,并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建设,进而保证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教师是高校的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师的立师之魂,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对教育质量有直接影响,同时对人才质量的高低有直接影响。教师不仅履行着知识教育的职能还兼具道德教育的责任,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更易与学生打成一片。对学生日常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来说,一直都属于中坚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服务作用。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来看,大部分青年教师道德修养较高,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本着关心爱护的态度做到了高校教师该做的一切职责。但必须承认的是,一些院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缺乏正确认识,不够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没有看到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对高校建设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将青年教师纳入党政管理干部选拔和培养体系之中,导致一些青年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同时高校青年青年在自身职业认识上存在一定困惑,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教师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敬业精神不足,工作上不愿意进取,较少关注自身工作能力和理论提高及学习。理论素养和岗位意识的不到位,容易使青年教师以临时抱佛脚或应付的态度对待工作,导致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受到冲击,没有起到教师该具有的“德高”“、身正”“、尽职”等师德师风表率作用。此外,也有部分青年教师创新精神不足,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不断地向年长的教师请教,这就不免地传承了年长教师的一些惯性思维,进而难以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创新。

3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

3.1加强对青年教师工作的重视,提升其职业认同感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重要部分,高校应加深对青年教师地位和性质的认识,并提高对青年教师工作的重视程度,让青年教师对自身职责有更明确的认识,提升其职业认同感,发挥青年教师在鞭策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提升了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才能促使他们对自身师德师风建设之于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有更深认识,在日常工作的实处落实教师应该具备的热爱与奉献精神。此外,青年教师在准确定位了自身职业性质及对自身职位有了认同感后,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学生中“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身份,做好自身的基础教育工作,对自己的人格加以完善,并注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借助于自己独特的言行举止和特殊的气质性格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积极地融入学生的思想世界,对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实际感受进行充分的了解,以高尚的师德师风来正确引导学生,在教师职位上实现自身价值,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德师风建设。

3.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引领青年教师走向专业化

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便能成功的,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做好长期打算,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培训,将其师德建设培训制度化,引领青年教师走向专业化。高校应坚持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将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岗前培训的重点内容中。同时还应做好对青年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日常培训,可对青年教师举办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训练等日常培训,以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思想政治素养、辅导工作能力等的提高。高校教师要处理的日常事物较多,教师必须具备精炼的业务知识和榜样性的师德师风,学校必须注意对复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就青年教师自身而言,也必须清楚认识到师德师风和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性,不断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并在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工作的基本原则,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严以律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恪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并获得学生的充分尊重,进而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实际的工作作风全面加强,树立高尚的人格和品格,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影响学生。

3.3对考核机制进行完善,促进青年教师道德责任感的强化

对高校来说,科学考核导向机制的建立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将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对考核机制进行完善,根据青年教师师德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对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指标进行统一的界定和规范。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除包括过硬的政治素质、较强的岗位意识外,还包括端正的品行、精炼的业务知识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青年教师的考核指标。在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考核指标进行明确后,高校应从青年教师日常工作入手,提高师德考核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加强对其师德教育的导向性。另外,高校还可以把青年教师的师德考核结果与其学历的提高、职称的评定等统一起来,重视典型示范和舆论倡导的影响,对具有先进师德师风的青年教师着重宣传、表彰,而与之对应的考核不过关的教师则给予相应惩罚或淘汰,以此促进青年教师道德责任感的强化,充分发挥考核机制在青年教师道德责任感强化方面的作用。

3.4关心青年教师生活和发展,为其提供良好健全的保障机制

高校学生各项工作琐碎、繁杂,需要大量精力和时间的投入,青年教师大多为刚刚进入社会不久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本着对职业的热爱自己心血和青春,向学生和学校无私奉献的同时也会关注自己未来的出路。高校应对青年教师发展加以关注,给予他们切实关心,深入调查和了解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和教学中的难点、突破点等,做好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并对关于青年教师的评优评先、外出进修、职称评定等进行明确的政策制定,使青年教师看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工作。高校需对青年教师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关注青年教师的日常生活、业余文化生活等,给予青年教师生活和工作更多的帮助,及时解决其面对的一些个人无法左右的问题,建立良好健全的保障机制,尽可能地为青年教师提供便利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并尽可能满足青年教师的合理需求,让青年教师可以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和希望,从侧面促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

师德师风论文篇(6)

二、准确把握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要求,明晰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任务

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是要激发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校情,了解国情;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教育教学纪律,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以良好的教师形象影响和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高职院校广大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职业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自觉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全面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楷模。

(三)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是:极少数教师理想信念不坚定,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爱岗敬业精神不强;个别教师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治学不够严谨;个别教师教育方法简单、行为粗暴;个别教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等。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坚决反对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的行为;坚决反对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坚决反对在考试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

三、进一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不断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

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是要健全和落实长效机制,创新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宣传,健全师德师风考核,强化师德师风监督,注重师德师风激励,严格师德师风惩处,推动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遵守职业道德,承担育人之责,永怀仁爱之心。

(一)强化师德师风教育。

高职院校要坚持和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创新理论学习的方式和载体,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建立教师思想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教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帮助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地域优秀文化的重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包括人文精神讲座和论坛、社会科学及人文系列读书竞赛活动、教学技能比武等,培养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教师基本职业情感和职业情操,培养教师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使命感。

(二)健全师德师风规范。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使教师自觉遵守法纪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术规范,在项目申报、学术研究和成果鉴定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引导教师自觉遵守科研道德,在全院形成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术风气。进一步严格教育教学规范,完善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工作规范,明确推优评奖、思政教育、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严格师德师风考核。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系(部)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在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中,应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把教师的师德师风作为一项重要指标,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在资格认定、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任、派出进修和评先评优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表现不佳、在完成学校专业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及教学建设与改革等工作中态度消极、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的教师由各系部进行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按程序报学校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

(四)强化师德师风监督。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坚持领导干部和教学督导听课等督教、督管制度,充分发挥督导团的重要作用,定期抽查教师教学各环节的情况,及时把握每位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的工作情况,督促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在督导工作中,要着力在“导”字上下功夫。同时,建立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在教学楼和宿舍区设置师德师风意见箱,及时了解师德状况和教师、学生的心声,使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能及时反馈到职能部门,将教师的教风及时反馈给教师。

(五)完善教师培养机制。高职院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予以落实。一是实施新进教师培训计划。在引进教师时,严把入口关,既要重业务,更要重品质。新进教师

必须参加岗前培训,熟练掌握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二是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要将师德师风纳入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的内容,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上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三是实施教师培养计划。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以提高教师教育能力为重点的培训活动,推动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四是实施教师下企业锻炼计划。严格执行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进一步提高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

(六)加强师德师风宣传。

高职院校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师德行为和高尚品德,激发广大教师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要实施先进典型引路工程,对认真履行师德义务表现优秀、教书育人成绩显著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定期开展“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奖项的评比和表彰活动,实施“教学名师”奖励计划,开展“师德师风标兵”评选活动,树立先进模范,广泛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广大教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形成树先进、学先进、争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师德师风论文篇(7)

(一)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薄弱,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与公立高校不同,民办高校大多采用合同制聘请教师,没有事业编制对教师的吸引力大。办学资金的不足导致师资力量欠缺,兼职和外聘教师队伍比重较大,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较多,教师总体质量不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形成科学的教学梯队。另外,当前民办高校教师教学任务重,职称评定困难,舆论压力大,社会认可度不高,一些教师只是把民办高校作为自己进入公立大学的垫脚石和培训基地,进来培训好之后就选择离开,造成教师队伍流动范围较大,师资力量匮乏,使得民办高校人事部门在教师的选拔和培养等方面往往忽略师德因素。教师队伍不稳定和高素质教师的补充困难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二)民办高校教师集体荣誉感不强,缺乏教育工作的奉献精神。

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部分教师过于看重个人价值和利益,以合同雇佣关系为由仅仅把教师工作看成是一份谋生职业,缺乏从事教育工作的奉献精神和爱校护校的集体荣誉感。部分老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断谋求校外副业,无心钻研教学业务,终日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教学态度,上课期间自由散漫,举止粗俗,口吐脏话,损害了教师队伍的形象。教师师德观念薄弱、行为不端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三)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功利性较强,学术道德滑坡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很多科技创新和学术成果都来自高校。民办高校教师除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进行学术研究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因而从事学术研究的道德是高校师德师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缺乏科学精神,存在浮躁心理,难以潜心研究学术。一项关于“我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主要目的”的调查显示,近3/4的教师将晋升职称作为科研的主要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某些教师不仅抄袭他人思想甚至不惜剽窃他人成果,这不仅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科研发展,而且败坏了教师道德,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新时期民办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新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在意识形态领域新旧观念也在不断更替,多元化价值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在这种形势下,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加强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的前提。

所谓“教书育人德为先”,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专业队伍,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往往重于个人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可以引导教师专心教学,潜心研究,进一步增强他们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民办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当前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民办高校教育的发展是以社会需要为前提的,使学生既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师作为高校学生的教育者及管理者,担负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水平、治学态度、道德风范和举止言行,直接影响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质量,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德品质,才能培养出品行优秀的学生。

(三)师德师风是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的保证。

学校是大规模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基地。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更低,在招生就业方面都存在劣势,这是许多考生及家长宁可报公办高校的专科也不愿意报民办高校本科的原因。民办高校竞争力弱是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此背景下,如果民办高校不注重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不肯在其培养人才的环境上下工夫,就会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巨大障碍。

三、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师德师风的有效对策

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需要,而且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依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应从注重教师发展需求、确立师德量化评价体系、树立优秀师德楷模等方面,规范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良师德师风。

(一)重视教师发展需求,倾注更多人文关怀。

物质上的清贫一直是教师的真实写照,教师待遇的提高一直比较缓慢。因此,国家在加大政策扶持民办高校的同时,还应加大教育经费对民办教育的保障。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县级及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只有真正解决了教师的生活之忧及其对自己成长、发展和完善的进取要求,认真解决教师关心的住房、社保、医保和晋升等重大问题,才能够使教师队伍稳定团结,使师德师风建设深入人心,得到教师队伍的支持和拥护。民办院校竞争力相对于公立院校更弱,因此更要从教师的感受出发,加强对教师的关怀照顾,满足其情感需求,努力把学校办成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真正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管理留人”。

(二)强化师德教育,建立师德建设培训机制。

民办高校要注重对教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教师招聘、入职到走向成熟等各个阶段,都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通过价值观引导不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将道德考核作为选拔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严格把好教师招聘的道德关。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在岗前培训阶段应注重其职业道德的培养,逐步培养其热爱学校、服务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教师晋升时应注重其学术道德的考核,加强教师的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此外,民办高校还应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制度,尤其是对学校班主任、负责人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

(三)营造师德建设氛围,树立优秀师德楷模。

当前民办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于自己心目中的师德典型比较模糊,缺乏对师德师风的具体认知,需要发挥榜样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引领作用。民办高校应积极开展以师德师风为主题的评选活动,鼓励全校师生参与活动评比过程。此外,新时期的民办高校还应充分发挥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功能,弘扬先进师德。通过多种渠道大力表彰先进、树立优秀师德楷模,营造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良好氛围,引导民办高校教师弘扬读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好风尚,争做道德高尚、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在师生中和社会上有良好声誉的先进分子,真正成为师德的楷模和学生的表率。

(四)确立师德量化评价体系,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科学有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就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师德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依据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民办高校要因地制宜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不断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方法。要把师德状况纳入岗位聘任、职级评定、业绩考核、奖惩管理等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中。对师德考核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加强批评教育对极个别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教师要依法惩处,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对侵害学生的行为零容忍。

师德师风论文篇(8)

高校是先进文化形成的源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不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更是道德建设的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特殊的积极作用。教育学辞典中,教师定义为“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和专业人员”。因此,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目前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影响

当前,高校都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效果,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上是好的。但各类社会思潮给教育和教师带来极大的冲击,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种种问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敬业精神不强,存在功利思想。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方面,教师为了增加课时津贴,疲于应付教学,忽视了教学质量以及对学生在学习和做人方面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减少,不利于直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个别教师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越来越浓厚,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某种程度的偏差,对物质金钱产生过多追求,过多地考虑个人利益,也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2.育人意识淡薄。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只注重业务知识的传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对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置之不理,不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看法。因而,当大学生的思想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指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上的各类现象,致使大学生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术不够严谨,学术风气不够端正。迫于学术和专业技术评聘的压力,高校教师存在剽窃,抄袭,照搬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在做学术时敷衍了事,态度不求严谨,将学术研究功利化。部分教师存在抄袭学生的科研成果,这样的学术风气扩散了到学生中间,在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上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4.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上存在不足。部分教师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课堂讲课内容集中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才能发挥。部分教师缺乏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意识,课堂上教育学生要遵守法律,遵守社会规范,严以律己,但生活中不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言语粗俗、举止不雅,甚至违公德,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心目中的形象。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要着力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着力解决教师在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仅教会学生各种技能和知识,也要解决学生在成长中存在的各种疑问。但是,部分教师在观念上仍然存在问题,认为上好课就是好教师,把教师在育人方面的责任片面的从教学中分离开来,或者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解为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跟任课老师无关。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变这种错误管观念,要让教师在工作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树立师德师风的先进典型。要善于树立一批思想素质过硬,热爱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典型人物,达到利用现实中的先进典型教育教育大学生的目的。通过师德标兵的评比、“三育人”等评选先进典型活动,激励先进,树立先进典型,推动整个师德师风建设发展的示范作用,提高教师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样在鼓励教师们加强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同时,也给学生树立了榜样,使学生认识到崇高的思想品德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肯定。3.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制度。师德师风建设不能仅凭简单的说教,必须从制度上予以保证。高校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师行为,在实施师德规范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师的引导,调动教师接受规范的内在积极性,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是非观念、杜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师德评估标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把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放入教师岗位考核指标中,将师德师风与聘任、职务晋升、评优、奖励等挂钩。

4.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培育。首先要求教师提高道德认知水平,认真学习师德基本理论和师德规范提高明辨道德善恶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学校应主动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近况,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可定期在教师中开展思想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和优秀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增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使命和责任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是教育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手段。高尚的师德师风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督促学生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总之,在建设好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前提下,才能更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师德师风论文篇(9)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目前,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高校专任教师六成以上”, 他们大多在入职前未经过系统的有关教师职业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因此,在当前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有赖于优秀的大学文化来引导,同时,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大学文化的一部分,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发展。

1大学文化与师德师风的关系

1.1大学文化及其功能

关于大学文化,学术界和教育界观点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大学文化是工作、生活、学习在大学这一环境中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围绕大学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活动共同参与、创造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建筑风格等的文化形态。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主要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其核心应当是精神文化。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在大学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发挥教育、导向、凝聚、辐射、约束和激励等功能促使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具备共同思维、共同的价值观、共同伦理道德观念和共同的教育精神。

1.2师德师风的内涵

师德师风是一个人文概念,有其特定的文化意蕴,它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师的道德品质、行为风尚、教育理念、治学态度、学识涵养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高校内部教师进行价值选择的结果。师德和师风两者之间有着内在逻辑性。其中,师德指向的是教师内在的精神品质,侧重于反映教师个体的品德修养;师风指向的是教师外在的行为风尚,侧重于反映教师群体的行为习惯。因此,师德师风是从教师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内在和外在两个角度,辩证而全面地反映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风尚。师风是师德的外在体现,师德是师风的内在要求,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师德师风具有时代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3大学文化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关系

大学文化是组织文化在大学运行中的文化体现,其设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师德师风建设在大学的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作为大学校园里知识、文化和真理的传播者的教师,是物质文化的主人,是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实践者,是精神文化的体现者,必定成为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和守卫者。因此,优秀的师德师风对大学文化的构建可以起到引领、创新、继承的作用,是大学文化的最好体现,也是大学文化构建的重要基础。同时,大学文化又通过无形的精神感化对师德师风形成施加影响,发挥教育、导向、凝聚、辐射、约束和激励功能。

2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状况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主体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热爱教书育人事业,关心关爱学生,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当前高校的教师选拔和培养机制、教育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导向性问题,高校教师的准入渠道多元化、海归人才的增多等多种原因,使得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少数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2.1政治观念不强,理想信念不坚定

理想信念是支撑高校青年教师角色认同、履行责任,爱岗敬业的原动力。当前,少数青年教师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更是缺乏自觉和热情,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强,特别是少数海归人员表现的更加突出,这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对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也影响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完成。

2.2价值观错位,品格影响学生式微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扩充、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才能切实履行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责任。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个体必须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时处处做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担负起传道的责任。然而,“当前在高校青年教师中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广泛流行,特别是部分青年教师过多看重个人利益,把教师这份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工作的社会价值,不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扩充”,无心钻研教学科研,甚至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搞社会兼职和商业活动。有的青年师甚至学术造假;有的青年教师言行不当,衣着不得体;有的青年教师工作作风疲沓,对学生缺乏沟通关心,对同事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2.3重科研轻教学,育人意识缺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当前,在高校一定的科研指标的压力下有的青年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之间不能很好的分配精力,重科研轻教学,或者教学也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量而上课,缺乏职业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效果,不关心学生,教学质量滑坡。或没有认识到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对与学生深入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既缺乏本领又缺乏热情,不注重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不过问不研究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3以大学文化建设引领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文化的基础是道德,教师是大学文化的主要依托和载体,当前,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推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改革创新,“必须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通过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发挥大学文化的教育、导向、凝聚、辐射、约束和激励功能,促使高校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具备共同思维、共同的价值观、共同伦理道德观念和共同的教育精神,把大学文化内化为自身的内心体验,外化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

3.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就是大学的“制度性文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把大学章程作为大学的“基本法”,通过制定章程彰显大学的办学理念,使之成为引领大学组织文化、凝聚大学组织力量的基本保障和大学依法治校、理顺内外关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法律依据。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在制度设计、机构设置及管理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到青年教师群体的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广大青年教师体会到制定各种制度的目的是促进他们发展,而不是束缚、限制他们发展。在各种制度建立之前,要充分征求广大青年教师的意见,保证给广大青年教师参与权。尤其是科学制定教师的评价标准,避免出现单一的、功利性的以量化为标准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要紧密结合他们的个性特点和成长性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精神和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奠定科学的制度基础。

3.2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结合高校的人才发展趋势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一要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入职教育或岗前培训,要通过教育培训使新入职教师详细地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等,使新进教师能够通过了解校史校情,增强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使得学校精神得以永续和传承,成为青年教师共同的文化自觉和精神追求。二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师德师风标兵和教学科研骨干的作用。可以通过遴选长期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老教师、教学科研骨干作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的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具体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在指导的过程中将优秀的师德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为人师表,站好高校的讲坛。三要加强组织文化建设,通过加强各类教学科研团队、学术组织、文体协会等组织建设,发挥教师组织贴近青年教师实际的优势,积极反映青年教师的实际需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广大青年教师在各类组织中结交朋友,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文化生活,由个体层面的师德素养促进群体层面师德水平的提高。四要利用各种载体扎实有效的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努力加强教师综合素养的培育和提升,鼓励广大教师潜心科学研究并成为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培育广大教师探究真理、理性批判的高尚品格和科学精神以及报效国家、团结协作、关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

3.3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为青年教师创造气质高雅的物质文化环境。一要加强文化景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性的真善美,突出浓郁的学术气息,。二要完善文化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和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的青年教师活动中心、学术文化交流中心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体育文化设施,加强互联网的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三要提供满足青年教师基础需要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充分尊重和肯定教师的劳动,改善教师工作、教学和研究的条件,特别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福利保障等,为青年教师安心教学科研创造条件。

(四)加强行为文化建设,规范和引导青年教师行为方式。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最终要落实和体现在广大青年教师的行为之中。一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在各种公开场合注重仪容仪表,注意自己的教师身份和育人角色。二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教师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强化文明行为,养成文明习惯,引领社会风尚,树立高雅的审美观和健康的生活观。三要动员引导广大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总之,高校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生存尊严、人的理想追求,通过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引领广大青年教师以教育事业发展为核心,进行完美人格的自我塑造,努力养成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敬业精神、自律精神和协作精神,为培养造就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12号

[2]周杰.从文化视角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2(8)

师德师风论文篇(10)

2不断完善的激励制度

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逐渐引导青年教师养成符合社会、学校所倡导的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促使青年教师形成符合学校期望的师德师风观念和行为,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可以从三个面努力:一是构建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青年教师的发展与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相关科研成果直接相关,而学校整体的教学、科研等基础条件以及评价的科学性、学术研究规范和公平性都决定着青年教师能否发挥其科研主动性。学校应尽可能创设条件,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奖励。二是重视情感激励机制。这要求学校的领导和管理者与青年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切实解决他们在学习、个人发展以及思想等各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营造团结、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增强其归属感。三是学校在工作津贴、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等直接关乎教师利益的方面给予青年教师一定扶持政策,并逐渐提高薪酬待遇,快速改善生活物质条件。

3科学的评价制度

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要靠教育引导,更多的依靠靠科学的评价制度为保障。要将师德师风评价作为其重要措施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考核体系。考核是评价的基础,在考核中应尽量量化各考核指标,重点考核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成果和职业道德,并将考核结果分为若干等级,并及时公布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等级给予相应的奖惩。二是建立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价体系。应建立科学完整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应包含为人师表、教学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内容。只有公平、公开、公正的科学评价过程才会有效激励教师切实提高师德师风水平。

上一篇: 地球科学论文 下一篇: 会计专业导论课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