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基础设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4:55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篇(1)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green infrastructure as a has the natural areas and internal linkage of open space network, human and wildlife habitats for migration channels and clean water, natural, activity place, has the important natural ecological value, can become guarantee the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between benign circulation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framework.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w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the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metho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green foundation design planning ecological system

1 景观绿色基础设施概述

1.1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生态的稳定程度是由种群活动的自由度决定的,而被城市建设隔绝了的斑块型绿地,严重限制了生物种群间以及种群内部个体的接触和交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使种群的生存和进化都受到了抑制,孤岛效应的产生直接影响着种群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的稳定平衡。在这一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从景观环境及其设施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为人与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迁徙通道及净水源在内的自然活动场所,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价值,可以成为保证社会、经济、环境间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作为一项重大的公共服务项目,绿色基础设施能够将自然元素融入社区,促进野生生物的繁育,在增加生态稳定性及多样性的同时,减少了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

1.2 绿色基础设施的组成

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自然资源、再生性生态元素及风景要素,是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与其他自然区域,绿道、公园与其他保护区域,以及农场、牧场、荒野、循环土地等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环境资源的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以公园体系和循环土地为例,公园体系包括自然区域、公共公园与运动场等,在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的同时,对生态资源进行了保护,而对垃圾处理场及矿地等区域进行重新修复与改良,形成的循环土地也对改善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所有构成元素中绿色基础设施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网络中心,这里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着起源地或目的地。而连接这些中心的廊道则起到了保障生物迁徙顺利进行与风景连接等重要功能,其形状、大小与分布均取决于被保护资源的类型、尺度及其地域性。连接廊道包括:绿道走廊(沿河流、铁路等自然景观或人工要素建设的线性开放空间)、绿带(受保护的自然土地、本土生态系统或发展结构功能的农业性风景等)、风景连接等,这些连接廊道除生态功能外,通常还具有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休闲功能、文化功能、甚至是生产功能。

2 景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

2.1 规划理念与原则

2.1.1 规划的主动性

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使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在经济市场化的客观规律下,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用地与经济用地相比,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然而,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公共空间,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也和水电、道路等必要的基础设施一样,对城市发展的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应在规划中主动寻求和恢复被扰动的自然生境,积极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平衡,规划中应使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先于其他专项规划,保证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

2.1.2 功能的多样性

除生态保护功能外,绿色基础设施还应提供高品质休闲娱乐场所、净化水文与空气质量、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魅力等多种附加功能,体现绿色、视觉以外的复合型功能优势,给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以水质的优化为例,城市地表覆盖硬质化和地表水流的渠化会带来诸如洪水频率和洪水量的改变,以及水体污染等问题,而绿色基础设施能够让城市的水文过程重回自然。例如滨河的大面积绿地可以作为洪水来临时的滞洪区,减少洪水的危害;结合道路和水体设置的绿地可以减少暴雨径流带来的大量污染物。

2.1.3 建设的弹性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应做好积极应对城市发展准备,以多尺度、多模块、多样性的弹性设计而非标准模式建设生态环境。由于城市中人文、经济甚至气候等条件中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保证生态网络不会随着时间与城市背景的改变而丧失其生态功能,必须在设计之初就以不同的规划尺度建成功能多样、稳定度高、适应性强的网络体系,以便在其中某个部件出现功能缺失的情况下,通过系统的自发调整进行补偿。

2.2 规划方法与程序

首先,应有计划地维护线状土地的利用,使其成为连接自然遗留地与公园等系统的廊道,将“绿色孤岛”连接起来,并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框架,以发展整体系统风景,减少发展造成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不利影响。其次,应考虑将城市、郊区、荒野等连接起来,并将城市内的各部分绿地网络化,成为多尺度联结绿色的空间体系。再次,连通是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核心,通过描述、定义自然资源价值、开放空间网络功能,基于场地的生态、社会、经济联系,规划力求减少洪灾、将腐蚀和沉积作用减到最小、在预计中的暴风雨期不增加场地多余物、阻滞地表径流、保护野生植物栖息地。同时,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

此外,规划程序也是影响建设成果的因素之一,因此应从已经有一定规模的绿道体系开始,通过资源评估、规划、GIS分析等进行进一步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并通过各相关管理部门的相互合作以及研究与规划部门制定可实施性的保护、建设、弥补、维护方案,最后再实施全面的建设工程。

3 景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1999年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其在城市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开始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如美国马里兰州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历经了10年以上的实践,并取得了可观的生态效益与丰富的经验。

在我国,城市景观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前期调查和试验较多,但还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应用与推广。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城市绿地普遍呈现尺度单一的状态,抑制了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效益的发挥,使其无法体现在改善宏观环境、保障物种迁徙等方面的功能;在市场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收益在短期内明显小于其他经济商品,无法得到政府与开发商的重视;我国公共参与制度仍不完善,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常由单一部门主导完成所有专项规划的编制,不利于体现规划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此外,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需要不同地区、不同城市间的协调合作,但权责利益分布的不平衡可能产生协调不当或地区保护主义,导致生态廊道在某些地域被中断等问题,使绿色基础设施体系难以在全区域范围内实现。

有鉴于此,政府应自上而下深化认识,加强不同部门间的交流合作,引入更多不同背景的专家参与规划建设,并打破行政藩篱,调整土地政策,建立多尺度、多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系统,促进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海龙, 李迪华, 韩西丽. 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 城市规划, 2005, (09).

[2] 陈靓. 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格局分析方法及模型[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3).

绿色基础设施篇(2)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Management of Urban Storm water by Green Infrastructures

Wang Yangsheng

(Shenzhen Sanzhoutian Tongluojing Reservoir Management Division)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analyses the main technical measures and benefits, and Hydrological effect of urbanization and Hydrological effect under green infrastructures. Introduces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international green infrastructure, finally by comparing the traditional storm water management and Storm water management under green infrastructures ,and the urban’s green infrastructure implementation and storm water utilization strategy, to explore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storm water by green infrastructures..

Keywords: Green Infrastructure, Urbanization, Storm Water Management

1 绿色基础设施概况

1.1绿色基础设施发展与演变

第一个定义:1999年,在保护基金和美国农业部林务局领导下,美国由联邦、州和当地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工作组制定了培训计划、推广绿色基础设施,以使其纳入地方、区域以及国家的规划和政策中。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s,GI)定义为国家自然生命支持系统——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其他自然区域,绿道、公园和其他保护区域,农场、牧场和森林,荒野和其他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以及提高美国社区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荒野和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广泛接受的定义:一个自然区域和其他开放空间相互连接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该网络有助于保存自然的生态价值和功能,维持洁净的空气和水源,对人类和野生动植物大有裨益。(美国,麦克 A. 贝内迪克特和爱德华 T. 麦克马洪,2001);特殊的定义:在加拿大,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完全不同于英美等国家,是指基础设施工程的生态化,主要是以生态化手段来改造或代替道路工程、排水、能源、洪涝灾害治理以及废物处理系统等问题。(Moffatt, 2001)

另外,美国保护基金会(Conservation Fund)的马克·本尼迪克特(Mark Benedict)与艾德·麦克马洪(Ed McMahon)(2006)将绿色基础设施定义为:一个有战略规划与管理的荒野、公园、绿道、保护地役权以及具有保护价值的使用中土地的网络,能够支持本地物种,保持自然生态过程,维持空气与水资源,并为美国社区与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做贡献。

最近,随着人们需要解决城市雨水径流的水质量影响的问题,响应《清洁水法(Clean Water Act)》以及其他相关条例的要求,一个全新的绿色基础设施定义应运而生。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绿色基础设施指“利用或模拟自然过程以渗透、蒸发(通过蒸发或植物将水回归大气层的过程),或重新在利用场地产生的雨水或径流的系统与实践。”佛罗里达绿道委员会与美国保护基金会的定义着重大型景观元素,例如公园、自然区域、绿道以及使用中土地(农业与森林),而EPA更偏向将城市环境中的小型景观——绿色屋顶、树木、雨水花园、植被沼泽、口袋湿地、渗透种植器,植被交通安全岛,等等——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典型组成部分。

基于雨洪控制利用在绿色基础设施中的重要地位和具体工程应该,西雅图公共事业局提出了一个更为专业的术语——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GSI)[2],主要是指针对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一类绿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渗透铺装、绿色屋顶、蓄水池、绿地等。

与绿色基础设施相对的是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由道路、桥梁、铁路及其它确保工业化经济正常运作所必须的公共设施所组成的网络,是由大量钢筋、水泥构筑的基础设施网络。长期以来,灰色基础设施造成了生态廊道被切断、气候系统破坏、城市防洪系统脆弱等一系列问题,另外,灰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高,施工难度大工期长等。对现有灰色基础设施的升级与绿色化,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现有灰色基础设施的升级与绿色化包含生态公园、城市绿道、绿色街道、绿色停车场、绿色屋顶等内容。

1.2绿色基础设施实施主要技术

根据应该尺度及区域元素特点,绿色基础设施可以分为区域尺度、社区尺度和场地尺度三种不种尺度。研究和分析国内外关于绿色基础设施相关经验[1,3-6],总结绿色基础设施的典型技术措施、技术特点和功能效益(表1)。

表1 绿色基础设施典型技术措施表

Tab 1 Typical technology measure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应用绿色基础设施可以是单项措施,也可以是多项技术相组合。应用绿色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管理城市雨洪,是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新理念与方法,与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相比,其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低,还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能为居民提供具有美学和生态功能的城市景观。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具有防洪减灾、减少径流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水资源几大功效,能够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三重共赢局面。

1.3绿色基础设施的效益

综合国内外研究与具体案例[1-3],总结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多重利益,主要有以下几种:

(1)环境:绿色基础设施能够吸收雨水,减少径流与相关的影响,如洪水与侵蚀;它可以有效管理雨洪,达到城市水资源充分利用效果;它可以通过移除空气与水中的有害污染物,改善环境质量;它能够通过减少机动车排放的矿物燃料废气,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以及封存与储存碳,缓解气候变化等

(2)经济:绿色基础设施能够在景观管理、娱乐休闲以及旅游业等领域上创造工作与商业机遇;已有多个研究表明,绿色基础设施能够促进当地商业区的零售销售额与其他经济活动[1];它能增加房产价值[1];它能为社区吸引游客、居民与商业;它能降低能源、医疗保健、以及灰色基础设施的成本消耗,创造更多的资金用于其它用途。

(3)社区:绿色基础设施能够通过提供户外娱乐机会,以及是散步或骑车作为人们生活的常规,为人们带来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能改善环境条件以及它们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它能为人们聚会与社交提供场地,营造社区精神;它能提升城市与郊区发展的美学质量;它能为公共艺术与文化价值的表达提供机会;它能将人们连接到自然。

1.4城市化与绿色基础设施

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快速扩张,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工业规模不断增加,导致城市水资源日趋紧缺,而排污量日益增加,城市水体恶化。城市扩张同时,建筑物密度不断加大,不透水面积扩大,雨水下渗减少,雨洪径流系统增大、径流量增加、汇流时间缩短,大量雨水径流短时间内集中到排水系统,加大了行洪压力和污水处理负荷,洪峰形成时间提前和峰值加大,导致城市洪涝灾害日益加重。雨水下渗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生态环境变差,同时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问题也突显。

绿色基础设施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途径,是一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对城市化带来严重问题的反思,是对灰色基础设施的改造与补充。绿色基础设施的实施,改造城市水文效应,恢复自然水循环,构造人与自然和谐。对于绿色基础设施,我们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它可以实现涵养水源、雨洪利用、防洪减灾、净化水体、美化环境等多重目标,可以减少对灰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减轻城市排水和水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水污染,补给地下水,缓解地面沉降等一系列问题。

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和具体实践[1,5-7],对城市化水文效应和绿色基础设施水文效应进行剖析,绘制对比图(图1、2)。

图1 城市化水文效应

Fig 1 Hydrological effect of urbanization

图2绿色基础设施下水文效应

Fig 2 Hydrological effect under green infrastructures

1.5国外绿色基础设施的工程实践

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掀起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热潮,经过多年推广,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美国多个州已有不少成功的应用案例[1]。

纽约市及其伙伴城市都有过使用自然的方法成功复合水质量标准的长期记录,并实现了可持续的可量化的协同效益。例如,在卡茨基尔(Catskill)与特拉华州(Delaware)流域,纽约市、纽约洲、社区以及各环境组织一致同意,与依靠末端处理与高能耗过滤系统相比,保留绿荫面积与自然缓冲是保持饮用水清洁的更好方法。自从1991年纽约市申请放弃使用卡茨基尔与特拉华州系统的过滤要求开始,DEP已经投资超15亿美元并投入大量人力来维持水源水的原始质量,且到目前为止,已经摆脱了对过滤工厂的依赖,成功节省了超100亿美元。DEP所做的努力包括在由EPA签发,由DEP及其流域伙伴包括纽约洲、各流域城镇以及各社会组织执行的《过滤回避决议之内(Filtration Avoidance Determinations)》。同样地,自从90年代起,DEP便一直依靠斯塔顿岛(Staten Island)“蓝带”系统(Bluebelt system)的湿地与各种自然区域来吸收街道上的雨水径流,从而摆脱了对排水系统的需求。

20世纪早期,奥农达加湖地区因商业和度假胜地湖而兴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多元化的工业发展导致严重污染,根据美国环保局的调查,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湖泊就被怀疑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该州于1997年,开展一项行动计划,提出了以下几种减少废水污染湖泊及其支流的方法:改进和升级污水处理厂设施;消除或减少的CSO系统的影响;并建立一套监测程序,对区域内水质改善项目的作用效果进行评估。1999年到2008年全县开发的ACJ执行计划,主要集中在改善与米特罗(METRO)污水处理场设施相关的大量灰色基础设施项目。根据这一阶段的计划,全县完成了数十个项目,包括维修老化的下水道基础设施,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独立的暴雨和卫生下水道,建设米德兰区域处理设施(RTF),主要目的是将收集的雨水在进入下水道之前,进行低水平的处理。通过新的GI项目,全县每年可以拦截处理约250万加仑的雨水。到2018年,经过GI方法改造的雨水管理方案将帮助全县综合污水溢流(CSO)系统总拦截指标达到95%。县政府计划将GI纳入长期规划,使得奥内达加县成为全美的第一个,将推行GI策略纳入行政司法命令一部分的区县。

2 深圳绿色基础设施与雨洪利用

深圳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830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51亿m3。由于本地水资源总量不足,以及地表水资源开发率较低,70%以上用水主要依靠境外调水,根据《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圳2015年和2020年用水需求量分别存在2.5亿m3和5.0亿m3较大缺口。深圳不仅缺水,水环境方面也有待改善,例如:雨污混流、错接乱排造成水体污染;污染负荷超载,水生态破坏;防洪排涝仍存在薄弱环节,如河道阻塞、排水管网淤堵、部分雨水管网负荷有限,导致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等。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洪涝灾害依然是深圳面临的三大水环境问题。近年来,深圳为解决水环境问题,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深圳市福田河综合整治工程[10],通过河岸生态改造、沿河截污、初雨处理、水质净化、清淤疏浚、生态补水、湿地恢复、植树绿化、景观营造及水文化建设等措施,促进防洪达标、改善河流水质、恢复河流生态、构筑景观文化,打造具有深圳城市特色的滨水休闲空间和城市水系生态廊道;深圳侨香村、大运村雨水利用工程[9],采用屋面集水、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性路面铺装等多种雨水利用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2.1建成区传统雨洪与绿色基础设施雨洪模拟

深圳高速城市化,沿河沿海低地多为高密集建成区域,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河道淤塞严重,行洪能力降低,而且建设的雨洪系统多为传统灰色基础设施,近年来全市洪涝灾害更趋频繁,经济损失急剧增长。

传统雨洪系统条件下,暴雨径流汇流快,河道与排水系统水位迅速抬高,排洪压力增大,易造成积水与河岸侵蚀(如图3、4)。对传统灰色基础设施改造后,暴雨后雨水被绿色基础设施(如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洼地和湿地等)吸收后缓慢排放,减少径流,截留污染,提高水的质量,又提高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和审美价值(如图5、6),适合在深圳高密度建成区推广。

图3 传统雨洪系统

Fig 3 Traditional stormwater mangagement

图4 传统雨洪系统中河道水位

Fig 4 Water levels in the canals under traditional stormwater mangagement

图5 绿色基础设施下雨洪系统

Fig 5 Stormwater management under green infrastructures

图6绿色基础设施雨洪系统中河道水位

Fig 6 Water levels in the canals under green infrastructures

2.2全市绿色基础设施实施策略

新建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屋顶、地下截留箱、碎石铺地、雨水花园、有孔管道、绿色停车场等;

已建成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道路两侧雨水花园、居住区雨水花园、滨水湿地保护和开放式连接、绿色开放空间连接、屋顶处理、停车场改造等;

高密度居住区绿色基础设施改造策略:透水停车场改造、管道系统与地下存储罐、生态湿地以及生态保留地建设、绿色街道等。

2.3全市雨洪利用策略

深圳降雨量丰富,但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其中多年平均4~9月份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85%,由于雨洪资源时空不均匀性,加之地形地貌条件导致降雨径流在境内的滞留时间过短,雨洪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近几年全市地表水资源开发率在25%~30%之间。据统计,全市中小水库171座,总库容6.11亿立方米,水库集雨面积约576km2,而全市山地面积974km2,约50%山地雨洪资源还无法集蓄利用。经研究分析,全市雨洪利用可通过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①提高蓄水工程蓄洪能力。深圳多数水库常年较低水平运行,全市水库总蓄水量仅约为2亿立方米,仍有较大蓄水空间,可通过加固扩建等方式提升水库蓄水能力,加大拦蓄径流力度,较大程度利用雨洪资源,利用引水工程、渠道、河道等收集自然状态下水库无法收集到的雨洪资源;

②提升河道雨洪资源利用。深圳大小河流共310条,因河道未得到治理、水系被破坏、水污染等原因,河道水未能较好利用,应通过河道综合整治,提升河道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生态补水等能力,提升河道雨洪资源利用。

③城区雨洪资源利用。深圳城市化水平较高,建筑密度较大,传统灰色基础设施已无法解决城区水资源匮乏、水资源污染和洪涝灾害三大问题,应加大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绿色停车场、蓄洪池等,利用雨洪资源、净化雨水和防洪排涝。

3结语

我国城市普遍面临雨洪管理不力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而绿色基础设施实施是一种管理城市雨洪的重要途径。绿色基础设施对现代化城市具有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重功效,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绿色基础设施是对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改造与补充,是对城市化带来严重问题的反思,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减少对灰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维修成本。通过绿色基础设施涵养水源、雨洪管理、防洪减灾、截留污染等方式,可以减轻甚至解决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水资源匮乏、水资源污染和洪涝灾害三大问题,同时构筑景观文化,打造具有深圳城市特色的滨水休闲空间和城市水系,建设“和谐”“绿色”和“低碳”城市。

参考文献:

[1] David C.Rouse,AICP,and Lgnacio F.Bunster-Ossa. Green Infrastructure: A landscape Approach[M],2012

[2]Tracy Tackett Seattle’s policy and pilots to support 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A].2008 international Low Impact Development Conference[C].Washington Environmental and Water Resources Institute of ASCE,2008

[3] Benedict Mark,Edw and M Mahon.Green Infrastructure[M].USA:Island Press,2006

[4]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2版)[M]彭梦月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周艳妮 尹海伟.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可持续发展.2010.8

[6]张伟等.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J]中国给水排水,2011.2

[7]沈瑞.城市水资源化利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绿色基础设施篇(3)

中图分类号:V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178-02

新型城市化建设推进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涌现,大量资金主要来源于全国各地地方政府的投资和金融机构平台的融资。而这两个方向暴露出很多的问题,首先政府负债问题会越来越大,将来偿还会越来越难,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只会拖延我国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其次,这种比较单一的方式使得项目运行效率比较低,从而加大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风险。由此可见,项目股东的多元化有利于改进生产技术和提升管理经验,促进我国政府投资体制的改革。另外,中国正面临着能源和环境两大灾难性的危机,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使得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为解决公共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了“绿色增长”的可持续范式,作为可持m发展的前沿理论,对缓解能源和环境危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 PPP模式对促进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意义

(1)PPP模式的实行有利于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能够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减轻债务负担。政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模式中,政府既是项目直接投资者也是项目的借款人,不能以地方政府为主体发行债券,由此建立城市建设发展投资公司并以此为主体发行债券,或向银行进行商业贷款。但这种做法项目成本高且风险大,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PPP模式的核心为以项目的经营收益为保证,引入私人投资者参与,通过适当的政府优惠政策进行的一种融资模式。它既为公共基础设施提供了庞大的资金需求,同时又大大减轻政府的债务负担,改善财政收支状况。

(2)PPP模式的实行有利于合理分担项目风险。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巨大,周期漫长,参与者众多,合理的风险分担方式是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分配与收入结构相匹配。在PPP模式中,根据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不同特点,把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处理该风险的一方,从而使整个项目的系统风险最小化,实现利益最大化。

(3)PPP模式的实行有利于约束政府行为,打破政府垄断的局面。基础设施项目具有公共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私人投资者的引入,由政府垄断的局面向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模式转变,给社会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平台。

2 绿色增长演化历程

20世纪6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在带来巨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学者研究视角由不可持续轨道向良性发展轨道转变,绿色增长作为典型的研究理论经历了四段式演进历程,如图1所示。

3 绿色增长的实现路径

绿色增长不是单一性的技术改革,而是要求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范式的角度上转变。技术创新、投资方式和政府政策是实现绿色增长的三个重要来源。技术变革涉及一系列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及对传统技术的替代;投资方式主要指由单一的政府投资向政企合作的模式转变,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有利于提高项目运行效率,促进社会监督水平。绿色增长的实现不仅需要结构性变革和技术效率的提升,还需政策的支持。政府政策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要点,传统的绿色增长政策主要包括研发补助和污染定价,随着实践的推进,诸多学者已经开始从市场、技术和环境三个领域对绿色增长政策进行探讨:(1)市场政策主要围绕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中原材料价格低、质量差不利于绿色化转型展开;(2)技术政策是指提高环保产业科技水平,保护知识产权,调动科技创新积极性;(3)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公众参与监督的地位。促进公共基础设施的快速绿色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增长为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快、稳、高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成为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矛盾的重要手段。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应关注如下问题:(1)绿色增长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绿色运动,需要社会公众共同监管,构建客观评价体系也成为实践必须解决的问题;(2)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通过制度体制的设计,有效地推进绿色增长的实施;(3)PPP模式在实践中有盲目发展的趋势,对待PPP模式需要冷静的态度与科学的分析。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社会福利水平仍有待提高,绿色增长是科学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11):5-13.

绿色基础设施篇(4)

1.绿色经济

1.1 绿色经济的基本概念

绿色经济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经济是黄色经济和传统工业经济是黑色

经济而言的,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理念。绿色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绿色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的宇宙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人们不合理地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就会向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该从线性特征转向反馈特征。20 世纪 70 至 80 年代开展的环境保护运动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在我们的研究视野之外。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零敲碎打的做法才有可能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绿色经济战略。

实际上,绿色经济是兼顾发展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一体化战略。一个理想的绿色经济系统通常包括资源开采者、处理者(制造商)、消费者和废物处理者,他们之间由于存在反馈式、网络状的相互联系,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

2.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及内涵

2.1 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英文说法有ecocity、ecologicalcity、ecopolis、ecoville、ecovillage等),又称生态社区。1980年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并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解决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对策。

3.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相关内容

3.1 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的提出及内涵

生态基础设施一词最早见于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中。MAB的研究推动了生态城市研究在全球内的进展,它提出的五项原则也奠定了后来生态城市理论发展的基础。这里生态基础设施主要指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此后,有西方学者将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表示栖息地网络、自然政策规划等方面,都是从环境资源及生物的保护角度加以引用。

3.2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生态基础设施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系统的基础性结构,由关键性的生态系统所构成,它保障为城市和居民持续地提供自然产品和服务,并使我们的后代能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保障了城市的生态安全,维护了城市的生态卫生,也在城市生态产业代谢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同时促进了城市生态景观整合,培养社会各阶层的生态意识。

4.生态城设计策略

生态城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是把景观作为生态基础设施,使多种多样的自然和文化过程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融合在一起,为居民提供多样、便捷的服务,为城市的空间发展提供引导。

(1)用以水为主的生态基础设施构成城市的基本肌理。沿现存水系和地形构建生态基础设施,使雨水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在这片土地上,同时净化雨水。通过对不同的降水强度模拟来确定池塘和湿地系统的面积和类型,以便所有的雨水都能保留在原地并且对当地的水系统产生微弱的影响。这不仅将减少地下排水管道的建造费用,同时还保护或创造了本土动植物和湿地植物生长的栖息地,比如莲花、茭白、荸荠 、菱角和竹芋。

(2)将公共空间与生态基础设施整合在一起。设计三种不同级别的绿色廊道或河道廊道:主廊道宽120到150米,它能够在强降水时吸收来自整个区域中的径流;次级廊道宽60到90米,它能够在中等强度降水时吸收来自分水岭支流的径流;三级廊道宽20到30米,可吸收小强度的降水。

4.1生态城市的构建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发

4.1.1生态城市的构建有赖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前瞻性建设

国外有学者提出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的理念,认为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先行考虑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样,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有前瞻性,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美国的“蓝宝石项链”――由波斯顿的公园、林荫道与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被连接起来的绿地系统,这个早在一百多年前规划时仍在郊区的一块绿地,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也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

4.1.2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注重“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综合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如果能够合理规划和建设,就能够在优化城市结构、整合城市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从根源上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5]问题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城市结构,不健全不到位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建设优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从而整合城市结构,可保留必要的天然或人工的城市绿地成为城市绿肺或绿心,或以河流、铁路、公路、农田防护林为载体建立城乡连续的生物廊道网络,给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新鲜的“氧气”,这在优化城市结构、缓解工业化带来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上将发挥重要作用。

5.结语

在中国,对于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思想方法的探讨不断出现,主要集中在对于城市湿地系统、森林生态网络等方面,一些城市在城市发展战略中也提出了和生态基础设施相关的概念。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的提出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轰轰烈烈进程中对于人地关系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标志着人类在追求生态城市道路上的又一大进步。

生态城市的建设在中国正火热开展。国内外建设生态城市也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效果。而运用生态基础设施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条新思路。我国关于生态保护的研究范围比较广、内容也比较全面,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完全具备了进行系统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和研究的条件。总之,运用生态基础设施来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我们还有相当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绿色基础设施篇(5)

杭州是我国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提出了“一主三副、双轴六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规划建设六片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六条生态带”是防止城市无序蔓延和扩张,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自然资源的重要保障区域,是杭州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主体部分,是杭州实现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

1、解读“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GreenInfrastructure,简称GI)是近些年来两方国家提出的关于生态保护和城市及社区建设方面的新术语,它是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nation’s natural life support system)——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其他自然区域绿道、公园和其他保护区域。农场、牧场和森林荒野和其他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空气与水资源以及提高美国社区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荒野和开敞空间所组成的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其核心精神为:由自然环境决定土地使用,突出自然环境的“生命支撑”功能,将社区发展融入自然,建立系统性生态功能网络结构。

绿色基础设施主要体现为一个保护和开发的框架,它们构成一个既有“网络中心”(hub)又有“连接廊道”(link)的网络系统。网络中心决定着绿色基础设施,为迁往或途经网络中心的野生动物和生态过程提供起点和终点。网络中心包括湿地、森林、公园和可重新修复或开垦的矿地、垃圾填埋场或棕地等。而连接廊道则将整个系统紧密地连接起来,使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得以正常运转。连接廊道包括沿河流发展的线性绿道、农田防护林网、铁路、公路两侧绿带等。也可能包含文化元素,如历史性资源、提供游乐机会而且保有在社区或区域中能够提高生活品质的风景好的视域,包括街景和游乐走廊等。由网络中心和连接廊道组成的绿色基础设施是共同维持自然过程的网络,它们的规模、功能和形状是随着保护资源的类型与尺度而变化的。

2、杭州生态带内新农村生态格局现状分析

2.1生态带内村庄概况

至2009年底,杭州市区现辖有40个乡镇,全市区共有行政村690个。主城区之外共有600个行政村,其中,萧山片区的村庄数量、密度是市区中农村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特别是萧山东部村庄居民点十分密集。

2.2 生态带内村庄建设现状

村庄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乡村生态景观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福曼和戈登认为景观生态结构是景观生态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组成景观生态的结构单元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型村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就是把景观生态单元与设计学的形态构成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乡村生态系统的生态基质建设现状

生态基质是景观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根据调研,生态带区域内乡村生态系统的生态基质主要是林地基质、农田基质,此外,部分地区的湿地也构成了乡村生态系统的生态基质。

其中生态带区域内林地生态基质主要以山体林地的形式存在,由于村庄缺乏有序规划,只注重村庄建设用地的规划,忽视了林地的重要生态价值的保护。林地边缘常常被视为“无用”的过渡空间而被常规的村庄规划所忽视,不但导致了这些有价值的生态恓息地的逐渐减少,而且使发展建设过程直接威胁到林地基质的内部生境。生态带区域内的农田基质保护相对较好,部分区域由于村庄自然发展形成的较大规模和较高密度的村庄布局也造成了农田生态基质显示出一定的破碎化趋势。此外,随着杭州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带区域内村庄的发展建设,一些地区的湿地受到盲目开垦、污水排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出现了一定脆弱性特征。

(2)乡村生态系统的生态廊道建设现状

从生态带区域内村庄生态廊道的建设基础来看,主要包括河流廊道、道路廊道两个类型。在乡村生态系统中,村庄建设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是乡村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新建、扩建农村住宅及地面构筑物等村庄建设活动,使得生态带区域内村庄道路基质被破坏,河道被污染……

(3)乡村生态系统的生态斑块建设现状

村庄建设用地斑块是村庄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斑块,此外还有植物群落、农田、公共绿地、街道绿化、节点广场、村落庭院斑块等等。这些斑块在现状建设中,也都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村庄节点广场斑块是村庄内户外活动场所,由于无规划的建设用地,这些广场斑块被垃圾或是其他功能所占用……

2.3 生态带内村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生态带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生态带区域内的村庄对生态带的发展以及对杭州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杭州生态带整体建设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生态带区域中的农村建设,使得目前杭州生态带内农村建设问题日益突出。

(1)规划不合理,布局混乱,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增加了保护土地的压力。

(2)村庄等级规模差距小,中心村地位不突出,建设较滞后,无法引导区域一体发展,生态带内部绿色基础设施难以形成整体。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较薄弱,有待加强,以便能更好地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4)村镇环境质量下降。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使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严重。

(5)村镇及村镇周围自然景观退化。在城镇化进程中,自然景观大量被人工景观代替。自然景观的萎缩直接导致城市区域绿地面积减少,自然环境的舒适程度和美学价值降低,原本就脆弱的乡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化、破碎化、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3、生态带内新农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思路与对策

杭州生态带内型农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首先要完善生态带内村庄个体生态建设,建立村庄群体生态网络系统,并将之纳入杭州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整体框架中统筹发展。

3.1分区建设

根据生态带内与新农村协调发展思路及指标要求,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六条生态带范围,生态带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总体框架主要从宏观市域尺度和中观生态带尺度出发,对现有生态带进行客观评价,针对生态带的用地条件与主体功能,划定了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三类用地,并对生态带的控制单元进行划分,提出保护控制要求及实施建议。

3.2具体对策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大力开展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载体,以改路、改水、改厕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违章建筑及危房拆除、“空心村”整治、裸墙治理、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构想:

(1)保护战略性资源

林地、农田基质是乡村景观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是乡村生态本底的最主要的两种用地。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控制聚居密度,防止不当的开发和过度的土地使用对生态本底的侵袭和干扰。

以山体林地和农田为主要生态基质的村落,首先需明确村域范围内的村庄布局与建设用地界线,控制住宅建设用地,对林地和农田用地进行系统规划。保护林地基本结构,保护与恢复林地边缘空间,构建动植物生存场所,保育林地内部生境。遵循有效保护、适度开发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

(2)建立完善的生态网络结构

绿色基础设施是相互联系的绿地空间网络,其目的是将各种要素连接起来,提供保护性的网络。因此需要建立充分的斑块和廊道把乡村中每一处林地、绿地、河流、山地都纳入生态结构之中。

首先,立足于村庄已有房屋、设施和自然条件,通过政府经济与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参与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形式,保护乡土特色和传统文化,分期分批有序地改造、整治村庄的公共设施和公共环境,在居民点之间建设公共绿地,增加村庄内绿地面积,即可以使居民点之间得到有机联系,又可以提供更多的村民间交往活动的绿色空间。

其次,作为链接绿地斑块的廊道,村庄中的河流与道路系统需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对于河流廊道,严格控制过度开发和建设,通过调整规划控制线、护岸宽度、绿地布局等方法进行整体保护。有关学者研究显示:当沿河植被宽度大于30m时,能够有效过滤污染物,增加河道生物并有效地降低气温;当其宽度为80一lOOm时,能较好地控制沉积物及土壤元素流失,综合减少农业营养物质流失和保护鸟类栖息地;为保证城市河道的基本生态功能,河流两岸的植被缓冲带宽度应至少lOm。村庄内的道路廊道应建立合理的路网系统,改造断头路,加强道路廊道的连通性。次级村道尽量使用可渗透的材料基质,碎石铺地这些多孔洞、多缝隙的材料可以让雨水自然渗透,苔藓青草自由生长,从而使人造的景观融入自然环境之中;同时还应注重道路两侧绿化带的保护与控制。

(3)生态恢复与生态补偿

最大限度地恢复和创造自然生境系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倡种节约自然资源、涵育生态环境的营建模式——小系统、短距离的营建模式,以使经济资本、生态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综合能耗达到最小化,减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相对于城市地区大规模统一建设,杭州新农村建设应是一种“小系统”而非“大系统”的建设方式,使其中各种工作、能量运作及转换之间的距离最短,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用生态工艺,分别治理村落污水,并用于农田灌溉,以保障整个村域生态环境安全。村庄河道如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可利用水生植物与浮游生物的净化功能稳定生物链。

(4)保护乡土文化景观,体现山水空间格局特色

杭州生态带内部分村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还保留着传统村落的形态、布局与功能,呈现出典型的以家族为核心的农村社区特征,宗祠、寺庙成为村民的心埋寄托场所;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特征也表现得比较充分,村舍、菜园、农田共同构成乡村田园风景;井台、池塘、风水树等村落公共空间,承载着乡村的生活方式……诸如此类基础设施,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住居环境。

传统村落选址大多靠近水域,形成了以自然山水为依托的山水空间格局。在杭州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村舍建设、农田开发或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应从维护村落的山水格局出发,遵循有效保护、适度开发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原始的自然山水环境,构建山、水、人和谐相处的新农村图景。

结语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精明保护的典型战略,对国土安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通过对生态带内村庄的生态基质、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三类基础设施的保护与建设,以完成村庄整体的生态化建设,从而保育和维持杭州城市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为杭州实现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 3

[2]周艳妮,尹海伟.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可持续发展,2010.8

[3]谭文勇,阎波,邓蜀阳. 景观与生态设计方法在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思考[J].规划设计理论,2009,9

[4]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付喜娥, 吴人韦. 绿色基础设施评价(GIA)方法介述——以马里兰州为例[J].中国园林, 2009,9

绿色基础设施篇(6)

一 缘起

缘起于一则令人心痛的新闻:作为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自然绿地“华中之肺”神农架林区,其河域因建100座水电站而被肢解断流。造成这一恶果的直接原因是当地居民的贫穷[1]。这不由的令人重新审视人对自然保护与开发态度上的取舍亦或平衡的问题;更令人深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问题。

对于前一问题,可借鉴始于150年前美国的自然环境保护运动。那场运动的肇始者是被誉为美国现代园林之父的奥穆斯特的。奥的突出贡献是一确立了美国执业园林师与建筑师平等的职业地位(189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大学的园林专业(1901年);三竖立了保护与连接自然资源环境的生态财富观念,以波士顿“翡翠项链”项目为典范(也是现代城市GI概念孵化的温床)。那场环保运动的后续发展过程,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奥的公园运动实践为发端,以梭罗等浪漫主义文学家宣扬热爱自然的呐喊声为催化剂,到缪尔(John Muir)组织民间社团把保护自然的理念推广深入人心为高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对自然功利性地保护即以谋取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为理想;第二阶段是以卡逊(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一书的畅销及其引发的社会反响为高潮(60年代),以国家荒野法案的成立为标志,特点是对自然非功利性地保护,即只保护不开发。

从美国环保运动的历程以及今天所取得的成效来看,要挽救神农架林区的生命,如果想采取平衡“保护”与“开发”的方法,那是神话。必须只保护不开发。那么,在禁止开发的前提下,林区内相当于一乡镇人口的山民该怎么生存?这可借鉴北方城市鄂尔多斯市政府保护鄂尔多斯大草原成功的案例。草原的农民和牧民虽然失去了农田和牧群,但他们在城市里找到了就业机会,生活比以前好得多。弃牧长草、退耕还林确实能挽救正在衰亡的自然生境,但同时也增大了邻近城市的人口密度。那么在控制城市土地面积不扩张的前提下,如何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以容纳密度愈来愈大的人口呢?

以国外发达城市为鉴,加速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二 绿色基础设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功能

1 绿色基础设施的特点

作为一种城市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的概念是相对于灰色基础设施(如水电管网和城市道路)提出的。所以与常规基础设施比较,更易理解GI的首要特点----连通性(connection)。如同单个水箱、水管不能称其为基础设施,只有在相互连通成为一个城市的自来水网络的基础上才能被视为“基础设施”;城市绿地也只有在连接成网络时才能被称为基础设施而产生良好生态效益。GI网络从形态上通常包含3类区域:网络核心区(hubs)、连接廊道(links)和小型场地(site);核心区指大型的较少受外界干扰的自然生境,比如美国马里兰州的GI体系规定其面积不小于100公顷;而小型场地还具有游憩的功能。GI连通特性的意义不仅在于生态学方面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还在于能够提供城市居民方便贴身的绿色享受而不必依赖交通工具郊区远足或偶尔去趟公园。

GI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尺度性。GI的尺度可以从一棵树、一个屋顶、一盏路灯(近人尺度)到整个城市甚至跨省的自然资源的保护与规划(区域尺度)。基于美国GI定义的提出(1999年8月):“GI是我们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其它自然区域,绿道、公园和其它保护区域,农场、牧场和森林,荒野和其它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空气、水资源以及提高美国社区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荒野和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2],以及2005年英国Jane Heaton Associates的文章《为可持续社区的GI》的内容,可见英美的GI概念偏重于宏观区域尺度。而基于Sebastian Moffatt的《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的发表[3](2001年5月),尤其提到GI的一体化特点:起始于单个建筑这样小的尺度,然后根据需要向建筑之外延伸;在建筑的层面上,一体化可体现在墙、屋顶、入口和其它建筑的组成要素上。可见加拿大的GI概念侧重城市以内的小尺度。因为尺度的微小,所以容易深入到工程技术上的“绿色”化。

2 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1 宏观层面

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看,促成可持续的途径有二:一是低碳途径,一是生态途径。具体看低碳途径又分两方面,一是汇碳途径,一是减碳途径。具备汇碳功能是园林植物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地中的植被、湿地和微生物来吸收和固定,所以增加绿地一定可以增加碳汇率。洛杉矶的模拟研究显示,一棵乔木每年吸收的碳有4.5~11kg,可节约能耗相当于每年少排18kg碳。纽约市的树木每年可吸收383亿吨CO2相当于燃烧153亿吨标志碳的排放。采用复层群落式种植,将不同根系深度的植物配置在一起可使单位面积植物的碳汇量最大[4]。城市主要的汇碳设施是GI系统里的网络核心和连接廊道。但是即便城市的GI核心区及廊道区面积足够大,对改善整个城市空气质量的作用仍然微不足道,因为城市大约三分之二的温室气体由汽车造成。比如80年代的洛杉矶登记在册的车辆有300万辆,每天释放几千吨烟雾,其中大约600吨为碳氢化合物,400吨为氮氧化合物。所以低碳的另一途径是直接减碳,这意味着减少车辆通勤。通过研究比较,单位时间内私人汽车、工具车(如卡车、货车、工程车)和飞机的排碳量最高。尤其私人汽车的快速增长对城市空气带来的高碳量与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必须得到发展,这对矛盾何以解决?可以利用城市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地以及建筑底层的地下空间开辟私车停车场并支持减免停车费的同时增加通勤费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这一矛盾。联合国人居中心某著作中有位学者指出超过20人/公顷密度的城市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才恰当,因为私车过多并不能增加通勤速度,甚至严重堵车时开车不如步行快。为了限制汽车通勤,相应的从园林设计角度应多设计绿色的自行车道、增加步行道宽度、缩小机动车道宽度。如新加坡,为了鼓励居民骑自行车和步行,国家公园局推出Park Connector项目以形成地区的自行车网络。另外,利用园林绿地发展都市农业也可一定程度上缩减货车通勤距离。

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途径是生态途径。生态的核心就是循环。比如自然界水-汽循环过程相伴随的空气自净能力及相关的生态修复能力,在城市里失衡。原因是城市50%以上甚至90%的区域是非渗透地表即道路、广场、地面停车场等硬质铺装地和建筑物占据的部分,严重影响雨水通过地表渗透回流完成自然界水循环的方式。所以从园林规划角度,只有增加绿地面积才能增加城市自净力、减缓洪泛压力、避免地下水资源枯竭或变流从而减少人类城市对自然的负面影响。促进水-汽循环最有效的做法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的面积以及地面袖珍绿地的面积,如日本东京规划2000~2015年市区将会建设1200公顷屋顶花园(同时还有减小市中心热岛效应的好处)。一个衡量可渗透地表密度的重要参数叫GPR(Green Plot Ratio)即“绿色容积率”。一般根据灌木覆盖密度认为合理的GPR可折算成31;而草坪的GPR是1,且养护费用高、氧气制造力低下、不支持鸟类和昆虫的栖息故“生态效益几乎等于零”[5] ;由浓密树冠的树木所覆盖的地块GPR高至61甚至101。同一地块有屋顶花园设施的GPR远大于没有屋顶花园的;且拓展型(expensive)屋顶花园的社会效益远大于精密型(intensive)的,比如北京市政府通过园林局发放200元/m2资金用于老旧建筑屋顶增加拓展型绿化的做法值得学习。

2.2 微观层面

把GI放在微观的语境里,它可以是一棵树、一排路灯、一条街的排水沟盖子和树篦、公园里的休息长凳或广场的喷泉水池。所有这些城市设施都可以严格遵循3R原则为了最大限度地在某一环节上有利于生态循环。从利于循环的角度,它们被认为是“绿色”涵义的,这不同于宏观层面GIS影像下视觉色彩的“绿色”。

例如,德国以玻璃瓶、塑料瓶、纸盒纸袋和塑料泡沫袋4个图形代表不同材质垃圾,以便于垃圾的分类投放,在Recycle(回收)的环节上体现了环卫设施的“绿色”。

照明设施的“绿色”可通过利用洁净零碳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实现。据报道,深圳盐田公园8000m2的照明面积,仅采用太阳能每年可节电8万多度,相当于减排2.2万吨碳。

建筑周边的树木可有效降低建筑的能耗。据报道,亚特兰大CBD区的树木提供的遮荫,每年可为城市节省280万美元的电费;爱丁堡的防风林可使办公建筑的供暖能耗减少16%~42%。

园林设施在不能地表渗透排水的硬质铺装上如广场,首要考虑的是收集雨水,预防洪泛。比如阿尔芳(Alphand)设计的巴黎Monceau公园的地漏盖子,可以精确地引导雨水通过它的狭槽,用最经济的方式收集并排走雨水;再如意大利Campo广场边缘的石质座凳,是最受人们赞赏的园林设施,因为在干燥的季节它只是座位和空间边界,而在雨季它可以迅速的收集降水量达60cm深的倾盆暴雨雨水。其次要考虑雨水的循环使用,作为园林设施观赏用水和园林植物灌溉用水。比如高迪设计的居尔公园架空广场边沿的座椅靠背到地面的蜥蜴头喷嘴,是雨水从天空到地面的“长途旅行”路线;再如英国伦敦80年代的交流广场喷泉,利用雨水、台阶、蓄水池、喷泉喷嘴、水泵的组织,展示了水流运动产生的视觉魅力;异曲同工的现代作品还有哈弗大学的泰纳喷泉。

三 结语: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的必要性

从游牧生活的原始部落,到定居生活的农业乡村,再到以王权为中心的古代城市,最后到以商业为中心的现代城市,这是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而建造聚居环境的本能驱动。最终,城市成为最高级的聚居方式;而在西方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里几乎都有“工业革命”的插曲,它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恶化城市环境卫生,更糟糕的是由环境恶化引起的普遍消极的情绪。这种消极,在文艺形态上表现为鼓吹“高尚的野蛮人”回归旧社会的浪漫主义幻想;在社会学意义上表现为两极分化,即有钱人向往中世纪城堡庄园主生活而离弃城市,选择郊区建造自己的别墅花园“王国”,城市则成为穷人的“集中营”。后者是霍华德提出城市改良模型的直接原因,但他的理论错误在于目的是为了疏散日益膨胀的城市人口。

今天可以肯定的是:人口的集中,是城市的第一特征且是必须的。只有集中,才能活跃经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前述神农架山民的生存问题;只有集中,才能避免城市无限扩张,控制普世城占地球总陆地面积之础设施建设必须首先可持续。现在面临的现实是灰色基础设施日益老化,而绿色基础设施的比率,从而减少城市对自然的影响;只有集中,才能更方便的收集垃圾,促进消纳垃圾产生新能源的绿色产业;只有集中,才能更方便地建立卫生和用水用电系统并且提高能源利用率。综上,城市的发展命运,要么是死亡,要么是可持续。热爱并享受城市便利生活的人们理所当然地选择“可持续”,那么支撑城市实体的基建设明显落后。所以提高GI建设的速度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陈勇,王昱晔.一百座小水电站肢解神农架河流[N].楚天都市报,2011-8-15(A1~3)

[2] 吴伟,付喜娥.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5(24)

绿色基础设施篇(7)

在我国工业品生产和食品消费中农产品一直占据很大比重, 农产品主要指粮食、棉麻、油料、肉类、果蔬以及乳、蛋、糖。农产品绿色物流是指融入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物流活动,强调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不变质不受污染和实现增值以及物流操作、管理全程的绿色化。具体包含农产品绿色运输、农产品绿色包装、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农产品绿色流通加工等内容[1]。农产品绿色物流涵盖了与农产品相关的生产、流通、消费领域。

一、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现状

农产品绿色物流在发达国家发展较为迅速。它实际上是农产品物流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冲突的一种产物,同时也是农产品物流今后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国虽然农产品绿色物流逐渐引起了注意,但和国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则更加滞后:

(一)初步具有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和开发意识,但农产品绿色物流思想还没确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绿色观念的深入,近些年来绿色产品倍受消费者欢迎。广西抓住市场机遇重视绿色产品的认证和开发,到2010年8月13日共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书151个(见表一),只占全国总认证书15917个的0.95%,获绿色食品认证的主要是大米、机制糖、鲜果和啤酒等产品(见表二)。

广西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总体落后,人们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观念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思想并没有确立。当前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的绿色经营消费理念已初步树立,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还没有。农产品经营者提供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甚至绿色服务;农产品消费者追求绿色消费、绿色享用甚至绿色保障。可就是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环节没有引起重视和关心。由于目前广西农产品的生产还是以个体农户为主,每个农户受文化经济条件所限,相当多的农产品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经营方式相当落后粗放,加工方式大部分停留在初级方式而无法升级,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当低。农民则只关心农产品的最终产量和价格,对于像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环节没有也无法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缺乏绿色物流思想,导致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腐烂、变质、霉变等浪费现象严重,绿色农产品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实现。

(二)物流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农产品绿色物流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道路和货运场站及物流集散设施是农产品物流主要的基础设施。近年来,虽然广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物流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农产品绿色物流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道路方面,承担农产品物流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铁路、航运和空运。广西目前农产品交通道路方面:一.据调查近10%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这些村的农产品没法外运,农村公路的通达率有待提高;二.贯穿广西境内的只有南昆、湘桂、焦柳、黔桂、黎湛5条铁路干线,大部分广西农村地区还没通铁路;三是广西机场本身数量不多,能用于农产品物流的飞机少。

货运站场及运输设备方面,目前广西在货运站场的建设方面力度不大,缺乏专业化的汽车零担货运站和集装箱中转站,承担农产品物流的货运站场主要是一般的普通公路货运站。

而农产品运输载体主要是中型卡车、农用车、三轮车,这样的运载工具不仅能源消耗大,而且容量不足,更不能保护好农产品[2]。

物流集散设施方面,首先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得到发展。目前广西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以城市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已经形成,但是农产品市场结构中集市贸易占主体,批发市场主要分布在南宁和柳州几个大城市,批发市场的保鲜、加工、运输、仓储等绿色物流配套设施少,建筑老旧且交易方式陈旧,市场服务单一和市场法规不完善等。其次是仓储设施陈旧。广西农产品以亚热带果蔬为主,对保鲜储藏会有特别的要求,但目前广西的仓储设施不论在数量结构还是技术水平上都不能满足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的需求[2]。

(三)物流技术得到提高,但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水平低下

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广西农产品物流活动得到了较大发展,物流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但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水平仍然低下。

1.农产品绿色运输。农产品绿色运输是指通过运输实现农产品空间位移时,采用绿色运输策略,包含合理选择运输方式、运输工具;有效规划运输路线,避免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对流运输等无效运输[3]。目前广西不合理的运输现象大量存在,据调查有些农产品从海南运到南宁的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再运到湖南的长沙,这不仅加大了农产品物流成本,还很难保证农产品的鲜活性。

2.农产品绿色流通加工。农产品流通加工是指根据终端的要求对农产品进行分类、清洗、包装等活动。绿色流通加工要注重防止加工中的货损,尽量将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的流通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3]。发达国家果品加工能力已经达到生产能力的70%以上,广西农产品现阶段仍然以自然形态进入市场,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广西年产鲜果在450万吨左右,但经过流通加工的只有60多万吨,还不到生产能力的20%。

3.农产品绿色包装。农产品绿色包装强调“适度”包装,既反对过度包装,造成包装材料浪费,又不能为追求低成本,采用劣质包装材料,影响人体健康[3]。目前广西农产品包装仍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运输包装大多用的是塑料编织袋和麻袋,农产品销售许多根本没有包装,至于保鲜型包装相对更加落后。

二、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物流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在人们渴望绿色生活、在党和国家吹响又一轮西部大开发号角的时期,推广农产品绿色物流对广西经济发展具有不一般的促进作用。针对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制约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因素。

二、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物流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在人们渴望绿色生活、在党和国家吹响又一轮西部大开发号角的时期,推广农产品绿色物流对广西经济发展具有不一般的促进作用。针对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制约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因素。

(一)农村自然、文化及经济条件使农产品绿色物流思想难以确立

2009年末广西农村常住人口2952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60.8%,分布在12918个行政村;广西农业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2%,而文盲的比例达到了3.83%;2003-2009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095元、 2300元、2490元、2770.5元、达到3224.1元、3690.3元、3980元。广西农村人口数量多,居住分散,农民文化程度低,农民人均纯收入少,这样的自然文化和经济条件使农民难以接受新技术、新观念,更不能正确认识农产品绿色物流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促进作用,因而农产品绿色物流思想在广西农村难以确立。

(二)农村基础设 据调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4项一级指标中,广西位列第一的有4项,排位二、三名的分别为4项和1项,位居倒数第一的有6项,倒数二、三名的分别为5项和4项,排位4~6名的总数为15项,超过排位在1~3名的9项,而且排名第一的4项指标中,除沼气池项目外广西的项目优势并不明显,说明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处于中偏下水平” [5]。

2009年11月,广西爆发了震惊海内外的“爱心香蕉”事件。当年广西香蕉种植面积达110多万亩,总产量210万吨,比上年增加84.5%。香蕉大量上市后,市场需求萎缩,价格最低0.12元1斤,不少蕉农因为采摘费用比卖出价还高,宁肯让香蕉烂在地里。最后在中央和全社会的共同帮助下,以“爱心香蕉”的名义消化掉了囤积的香蕉。“爱心香蕉”事件暴露出广西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农产品物流体系还十分脆弱。因为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产品生产止步在自然收获阶段,缺少了加工、配送、储存等供应链增值环节;因为缺乏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化、专门化、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增值服务,大多数农民不但承担着农产品生产功能,而且承担了本应由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承担的销售、运输、加工、储存等功能,流通效率低下[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无形中限制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总体发展。

(三)绿色物流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

绿色物流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绿色物流机制的完善需要从社会和企业两方面着手。广西绿色物流机制的建设缓慢,首先从社会方面看政府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政策规范和管理功能没能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广西的物流业仍然是实行分散的、分行业的管理方式。由于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这种无序发展造成物流行业资源配置巨大浪费。同时,广西针对物流行业在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制订和颁布也很少。其次从企业方面看农产品企业物流外包的动力不足,并且第三方物流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广西物流业目前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物流企业规模小,而且分布范围范围广,大多数以自办物流为主。专业化程度低,常规物流发展还很不健全[6]。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方利润源”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观念影响,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抓住本企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主观认为有利可图就自建物流系统,农产品企业则更加突出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绿色物流机制的这些不完善制约了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伟媛, 发展浙西南山区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科技,2008,(5).57-59

[2]唐运艳,广西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南宁,广西大学,2007年

[3]郑颖,农产品绿色物流实施探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0).37-39

[4] 李万青. 从广西“爱心香蕉”事件透视我国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j].江苏商论, 2010,(05).61-62

[5] 黄若君, 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11).22-36 [6] 李春香, 广西发展绿色物流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09,(2).24-29

绿色基础设施篇(8)

在我国工业品生产和食品消费中农产品一直占据很大比重, 农产品主要指粮食、棉麻、油料、肉类、果蔬以及乳、蛋、糖。农产品绿色物流是指融入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物流活动,强调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不变质不受污染和实现增值以及物流操作、管理全程的绿色化。具体包含农产品绿色运输、农产品绿色包装、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农产品绿色流通加工等内容[1]。农产品绿色物流涵盖了与农产品相关的生产、流通、消费领域。

一、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现状

农产品绿色物流在发达国家发展较为迅速。它实际上是农产品物流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冲突的一种产物,同时也是农产品物流今后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国虽然农产品绿色物流逐渐引起了注意,但和国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则更加滞后:

(一)初步具有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和开发意识,但农产品绿色物流思想还没确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绿色观念的深入,近些年来绿色产品倍受消费者欢迎。广西抓住市场机遇重视绿色产品的认证和开发,到2010年8月13日共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书151个(见表一),只占全国总认证书15917个的0.95%,获绿色食品认证的主要是大米、机制糖、鲜果和啤酒等产品(见表二)。

广西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总体落后,人们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观念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思想并没有确立。当前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的绿色经营消费理念已初步树立,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还没有。农产品经营者提供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甚至绿色服务;农产品消费者追求绿色消费、绿色享用甚至绿色保障。可就是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环节没有引起重视和关心。由于目前广西农产品的生产还是以个体农户为主,每个农户受文化经济条件所限,相当多的农产品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经营方式相当落后粗放,加工方式大部分停留在初级方式而无法升级,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当低。农民则只关心农产品的最终产量和价格,对于像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环节没有也无法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缺乏绿色物流思想,导致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腐烂、变质、霉变等浪费现象严重,绿色农产品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实现。

(二)物流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农产品绿色物流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道路和货运场站及物流集散设施是农产品物流主要的基础设施。近年来,虽然广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物流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农产品绿色物流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道路方面,承担农产品物流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铁路、航运和空运。广西目前农产品交通道路方面:一.据调查近10%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这些村的农产品没法外运,农村公路的通达率有待提高;二.贯穿广西境内的只有南昆、湘桂、焦柳、黔桂、黎湛5条铁路干线,大部分广西农村地区还没通铁路;三是广西机场本身数量不多,能用于农产品物流的飞机少。

货运站场及运输设备方面,目前广西在货运站场的建设方面力度不大,缺乏专业化的汽车零担货运站和集装箱中转站,承担农产品物流的货运站场主要是一般的普通公路货运站。

而农产品运输载体主要是中型卡车、农用车、三轮车,这样的运载工具不仅能源消耗大,而且容量不足,更不能保护好农产品[2]。

物流集散设施方面,首先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得到发展。目前广西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以城市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已经形成,但是农产品市场结构中集市贸易占主体,批发市场主要分布在南宁和柳州几个大城市,批发市场的保鲜、加工、运输、仓储等绿色物流配套设施少,建筑老旧且交易方式陈旧,市场服务单一和市场法规不完善等。其次是仓储设施陈旧。广西农产品以亚热带果蔬为主,对保鲜储藏会有特别的要求,但目前广西的仓储设施不论在数量结构还是技术水平上都不能满足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的需求[2]。

(三)物流技术得到提高,但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水平低下

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广西农产品物流活动得到了较大发展,物流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但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水平仍然低下。

1.农产品绿色运输。农产品绿色运输是指通过运输实现农产品空间位移时,采用绿色运输策略,包含合理选择运输方式、运输工具;有效规划运输路线,避免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对流运输等无效运输[3]。目前广西不合理的运输现象大量存在,据调查有些农产品从海南运到南宁的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再运到湖南的长沙,这不仅加大了农产品物流成本,还很难保证农产品的鲜活性。

2.农产品绿色流通加工。农产品流通加工是指根据终端的要求对农产品进行分类、清洗、包装等活动。绿色流通加工要注重防止加工中的货损,尽量将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的流通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3]。发达国家果品加工能力已经达到生产能力的70%以上,广西农产品现阶段仍然以自然形态进入市场,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广西年产鲜果在450万吨左右,但经过流通加工的只有60多万吨,还不到生产能力的20%。

3.农产品绿色包装。农产品绿色包装强调“适度”包装,既反对过度包装,造成包装材料浪费,又不能为追求低成本,采用劣质包装材料,影响人体健康[3]。目前广西农产品包装仍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运输包装大多用的是塑料编织袋和麻袋,农产品销售许多根本没有包装,至于保鲜型包装相对更加落后。

二、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物流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在人们渴望绿色生活、在党和国家吹响又一轮西部大开发号角的时期,推广农产品绿色物流对广西经济发展具有不一般的促进作用。针对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制约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因素。

二、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物流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在人们渴望绿色生活、在党和国家吹响又一轮西部大开发号角的时期,推广农产品绿色物流对广西经济发展具有不一般的促进作用。针对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制约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因素。

(一)农村自然、文化及经济条件使农产品绿色物流思想难以确立

2009年末广西农村常住人口2952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60.8%,分布在12918个行政村;广西农业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2%,而文盲的比例达到了3.83%;2003-2009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095元、 2300元、2490元、2770.5元、达到3224.1元、3690.3元、3980元。广西农村人口数量多,居住分散,农民文化程度低,农民人均纯收入少,这样的自然文化和经济条件使农民难以接受新技术、新观念,更不能正确认识农产品绿色物流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促进作用,因而农产品绿色物流思想在广西农村难以确立。

(二)农村基础设 据调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4项一级指标中,广西位列第一的有4项,排位二、三名的分别为4项和1项,位居倒数第一的有6项,倒数二、三名的分别为5项和4项,排位4~6名的总数为15项,超过排位在1~3名的9项,而且排名第一的4项指标中,除沼气池项目外广西的项目优势并不明显,说明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处于中偏下水平” [5]。

2009年11月,广西爆发了震惊海内外的“爱心香蕉”事件。当年广西香蕉种植面积达110多万亩,总产量210万吨,比上年增加84.5%。香蕉大量上市后,市场需求萎缩,价格最低0.12元1斤,不少蕉农因为采摘费用比卖出价还高,宁肯让香蕉烂在地里。最后在中央和全社会的共同帮助下,以“爱心香蕉”的名义消化掉了囤积的香蕉。“爱心香蕉”事件暴露出广西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农产品物流体系还十分脆弱。因为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产品生产止步在自然收获阶段,缺少了加工、配送、储存等供应链增值环节;因为缺乏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化、专门化、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增值服务,大多数农民不但承担着农产品生产功能,而且承担了本应由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承担的销售、运输、加工、储存等功能,流通效率低下[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无形中限制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总体发展。

(三)绿色物流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

绿色物流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绿色物流机制的完善需要从社会和企业两方面着手。广西绿色物流机制的建设缓慢,首先从社会方面看政府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政策规范和管理功能没能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广西的物流业仍然是实行分散的、分行业的管理方式。由于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这种无序发展造成物流行业资源配置巨大浪费。同时,广西针对物流行业在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制订和颁布也很少。其次从企业方面看农产品企业物流外包的动力不足,并且第三方物流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广西物流业目前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物流企业规模小,而且分布范围范围广,大多数以自办物流为主。专业化程度低,常规物流发展还很不健全[6]。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方利润源”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观念影响,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抓住本企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主观认为有利可图就自建物流系统,农产品企业则更加突出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绿色物流机制的这些不完善制约了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伟媛, 发展浙西南山区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科技,2008,(5).57-59

[2]唐运艳,广西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南宁,广西大学,2007年

[3]郑颖,农产品绿色物流实施探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0).37-39

[4] 李万青. 从广西“爱心香蕉”事件透视我国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j].江苏商论, 2010,(05).61-62

[5] 黄若君, 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11).22-36 [6] 李春香, 广西发展绿色物流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09,(2).24-29

绿色基础设施篇(9)

关键词: 城市商务区;低碳;绿色;设计

中央商务区(Cential Business Distiict,即CBD)一般地处一个城市的中心位置,是一个城市高端产业的集聚区。作为一个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的区域,其开发无疑将导向高强度与高密度的地块开发模式,缩小区域内部如绿地、水体等生态要素开发,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与现代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成矛盾。如何既注重经济效益的开发,又注重生态文化效益的开发,成为现代CBD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弹性格局两方面来论述现代绿色低碳CBD的设计。

一、基于绿色基础设施(GI,Green Infrastructure)构建的CBD低碳规划

据有关专家统计,一公顷城市绿地每年吸收一氧化碳量为5-15吨。基于GI构建的商务区低碳规划是指改变传统建设模式,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商务区发展的战略性空间框架,在合理确立功能构成、建设规模的同时立足于基地的生态特征,构建与地区交通、建筑、绿色空间复合交融的生态弹性格局作为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减少碳排放,实现CBD高效能、高效率、低排放发展。具体的实施策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绿色基础设施作为CBD可持续发展基底。发展区域综合、功能联动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作为CBD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底,提高CBD碳汇容量,实现CBD低碳可能,创造自然和谐的魅力宜居之城。

2、绿色基础设施与地区交通系统的结合。将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与城市交通系统相结合,最大幅度的发挥绿色植被固碳释氧、减噪降温作用,打造宜人尺度的城市街道系统与魅力步行空间,形成绿色生态低碳的地区交通系统。运用“机非分离、各得其所;打造枢纽,无缝衔接;公交优先,宜人慢行”的交通规划理念,通过采用“机动车主干道+林荫大道+步行道”的交通系统实现交通系统环境友好与高效运作的目标。

3、绿色基础设施作为游憩开放空间系统。营造连续贯穿室内外的绿色活力空间一一生态建筑绿色理念和绿色开敞室外空间。室外场地下构建“广场一街道一公园”的城市活力空间体系,室内场地则通过绿化屋顶、垂直绿化结合能源技术的运用,实现建筑低能耗运作的同时营造工作在大自然之中的高级环保办公环境。

4、绿色基础设施承载城市文化。对CBD开敞空间进行文化表征上的保护,并采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时尚转化,实现其功能更新后的活力更新,也保留了城市最重要的文化记忆与精神。绿色空间体系体现城市文化与地方精神,彰显城市魅力,突出CBD魅力橱窗的特质,建设生态娱乐型CBD与体验型CBD。

二、构建生态弹性格局的CBD

构建生态弹性战略格局不同于一般性对生态过程的描述与控制,而是立足于生态效益,兼顾土地经济效益,将生态过程通过核心辐射区、固碳斑块、游憩廊道等核心控制要素进行表述与控制,希望解决中心商务区的经济密集开发模式与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

1、优化网络、强化绿核。由CBD生态现状的存在优势与面临机遇所决定的优势一机遇SO战略,根据CBD现状与城市生态学原理,对于现有分布均匀、形式多样的绿色空间应该加以优化,使其形成更加系统的有机生态网络,与此同时强化网络中的绿核,发挥其核心辐射的功能,促进CBD生态过程的发生与完善。

2、区域系统、固碳绿斑。以北京CBD东扩区案例为例,考虑到生态过程的时空连续性,从区域层面看待CBD东扩区的生态绿色空间建设,包括借用朝阳公园等周边大型核心绿地的构建CBD的区域性绿色基础设施,在CBD关键节点与现状绿化状况较好的地点如人民日报社的周边绿地、一道沟绿廊沿岸绿地以及已建成新光天地中绿化状况良好的中心景观绿地等中安插布置固碳战略绿斑,形成区域系统的生态绿色空间网络。

3、垂直绿化、指标控制。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绿地斑块的面积经常由于建设用地的胁迫与土地价值的市场级差被不断缩小。为了更有效的进行场地绿化并实现碳氧收支平衡的最小碳汇绿地面积,通过分解到每块土地的绿色容积率控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的绿色容积率进行控制与平衡,将空中花园、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形式综合考虑。

4、斑廊贯穿、战略互补。通过确定发挥生态效应的最小面积与宽度,对CBD生态绿色空间的核心区面积与廊道宽度进行建设指引。当区域绿化覆盖率大于30%时,绿地对热岛有较明显的削弱作用,覆盖率大于50%,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用极其明显,因此建议区域绿化覆盖率应达到30%—50%。当绿地规模大于3公顷、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其内部的热辐射强度明显降低,基本与郊区自然下垫面热辐射强度相当。绿廊宽度大于30米时,具有较明显的降温降噪作用。绿廊宽度大于12米时,物种多样性开始随宽度增大而增高,因此建议设置面积大于3公顷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同时结合交通系统构建绿色廊道,其中机动车主干道旁绿地宽度大于30米,次干道旁绿地宽度大于12米。由于斑块之间距离小于500米生态效应较好,500-1000米属于中等,大于1000米则较差;踏脚石斑块绿地面积建议在0.5到1公顷左右。

三、结语

CBD的科学建设为我国城市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城市CBD的建设要在绿色、生态、人文的理念下,建设成低碳、环保、节能、节地,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重要的高端产业集聚区。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8,18(3)

[2]罗永泰,张金娟.我国中央商务区发展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4, (2) .

[3]王文礼,杨星,.绿色容积率:建筑和城市规划的一种生态量度[J].中国园林,2006, (9).

绿色基础设施篇(10)

二、绿色会计的内涵

绿色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不同于传统的会计,而是环境会计,它是一门集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观、现代经济理论、以及传统会计学于一身,它的中心是如何补偿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的耗费,并在方法的辅助下,以货币以及实物计量为主要形式、辅之文字表达,从而反映、考核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对于传统会计来说,计算的对象的本质都是具有财产所有权的物品,并对它们进行货币计量,并将其在报表中反映出来,而绿色会计则主要针对的是没有财产所有权的空气、臭氧层以及水等事物,虽然它们没有财产所有权,但是对人们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活和存在不可或缺的东西,它们不是传统会计关注的内容,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以及损坏也不能计入企业的经营成本中,这样一来企业的成本虚减、利润也虚增,但是实际上却是建立在破坏和牺牲环境的基础上,换来的经济利益。

绿色会计也是会计的一个分流,它将环境以及会计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通过会计理论来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稀缺性,呼吁人们共同保护人类共有的财产,因此在此基础上赋予给它价格和价值,从而掌握其损耗的情况,并对其给予一定的补偿,使社会经济单位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使其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坚持科学发展观,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在水利工程中引入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水是自然社会中最基础的自然资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型经济资源,水利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在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阶段,经济社会对水利工程都有不同的要求。现如今,水利工程的主要目标就是防洪、防灾,而且还要保障生态和水资源的安全。在这种要求和目标下,对人们的治水思想、思路、方法以及体制和政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绿色会计引入水利工程中,可以把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纳入到工程成本中,从而对工程成本进行全面地统筹,在此基础上利用一定的办法控制成本,从而保护生态,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就是利用水资源,还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还没有达到运用水利工程来保护生态环境的标准,不是循环利用的水利。我国的很多水利工程投入使用之后,往往会出现泥沙淤积,而且对水质以及水库小气候造成了负面影响,对水文特征以及水生物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水利工程一旦建设不当就会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积极地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我国也应该积极吸收优秀的经验,将发展与治理同步进行。政府不仅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强环境方面的立法,从而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将绿色会计纳入水利工程建设之中,从而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水利施工中绿色会计的计量方法

绿色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因此也要运用会计理论来对环境中的因素进行计算,它主要是将环境要素按照一定的方法折算成货币,主要运用的计量方法有模糊教学法、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替代成本法。而替代成本法是最常用的,也是最适合水利工程的一种方法。

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项目申请―可行性研究―立项―初设―施工详图―招标―建设―竣工等环节,传统的会计并不是贯穿于整个环节的,而主要针对的是项目建设,而绿色会计则是从项目申请一直到项目竣工都积极参与在其中,全程关注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将这种影响在替代成本法的基础上进行计量,比如说,恢复原状所需要花费的成本要纳入总预算,并作为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法,并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时刻关注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的变化,从而不断调整施工和成本,并在最后竣工阶段调整环境影响的成本,使其更加接近实际成本值,并将其作为后期恢复环境的依据。

五、在水利施工中引入绿色会计的作用

1.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绿色会计通过其特有的计量方法,可以将空气、臭氧层、以及水等自然资源转化成相应的货币,并在此基础上将其纳入到水利工程的总预算中,通过将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货币化,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环境的无价,从而促进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环境的保护,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保护水生态的平衡。

2.促进水利项目合理化

水利项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牵涉到很多环境,而且涉及到的资金多、周期长,而且对环境以及社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每一个环节都关乎工程的质量。绿色会计贯穿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在项目申请的时候就对其进行了仔细地研究,研究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并对工程建设的每一步都进行科学论证,对每一个因素都进行了综合考虑,从而保证了水利项目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保证水利项目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促进施工方法科学化

绿色会计贯穿于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因此施工环节也不例外,绿色会计通过对环境和工程的细致研究,将影响货币化之后,可以促进人们考虑建设成本,以及恢复成本,在综合考虑的情况下,可以促使设计人员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法,从而保证施工的科学进行,控制工程的成本。

4.促进水利设施与环境相协调

绿色会计通过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积极参与,通过对项目立项的指导、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会促进水利工程与实际生态环境相结合,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从而使水利工程更加适合生态环境,只有二者相协调,才能不给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保证生态以及水利设施的共同协调发展。

六、加强绿色会计在水利施工中推行的措施

1.普及绿色会计理念

为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加强绿色会计的引入和使用,首先要对绿色会计的理念进行宣传。绿色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面临的是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众多的社会问题,因此要想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就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为此政府应该在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激励各个大、中专院校增加与绿色会计相关的专业,从而为社会培养绿色会计专业人才提供教育支持。绿色会计人才的培养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适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发展生态经济的目标。

水利工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还停留在利用水资源的最初的层面上,并没有认识到水利工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更没有完全认识绿色会计的作用和重要意义。为了将绿色会计引入我国的水利施工建设中,首先就要加强绿色会计理念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绿色会计的意义和内涵,从而促进其了解绿色会计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不仅如此,还要加强对相关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以及设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通过专业的理论和实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提高人们的环保主动性。

2.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

对于我国来说,绿色会计还是一门新兴学科,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绿色会计的理论以及多元化的计量方法体系了解地还不是很透彻,它作为会计的分支,但是与传统会计不同,它所面对的对象十分复杂,计量环节也具有难度,因此绿色会计在我国还没有实现与实务相结合的突破,在实务操作中没有相对应的理论进行指导,从而导致绿色会计在水利施工中难以实施,存在了盲点。为了改变实务操作中的理论盲点,我们必须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对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计量标准,从而确保绿色会计理论和实务操作相结合,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3.开展绿色会计试点工作

在水利工程中推行绿色会计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阻力,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遵循从简、易到繁、难的顺序,在绿色会计的试点的设置的基础上,实施最简单的项目,在开始实施的时候,可以使用两本账共同进行的方法,以传统会计账本为主,以记录环境资源损耗的绿色会计账本为辅,在不断地实践中,完善和发展绿色会计体系,使之不断适合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不断积累我国绿色会计实施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绿色会计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从而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绿色考核、奖惩制度

为了保证绿色会计的有效实施,可以建立绿色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将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消耗以及保护和损失的费用统统都计入到考核之中,绿色考核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督。除了绿色的考核制度,还应该建立绿色的奖惩制度,奖励积极实施绿色会计的人员、以及实施绿色会计取得良好成效的人员,对于破坏生态以及不积极实施绿色会计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惩罚,在绿色的奖惩制度的监督下,有利于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热情,促进其更好地在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施工过程中引入绿色会计,从而为绿色会计的实施提供了保障,最终有利于保证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美术职称论文 下一篇: 水利工程概算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