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部学生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2:37

信息技术部学生会

信息技术部学生会篇(1)

《世界教育信息》:信息技术在美国乃至全球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着教育发展和科研进步。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信息技术部与各学院共同协作,全力引领技术的发展,为学校师生作出了很大贡献。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北岭分校信息技术部的情况。

希拉里·贝克: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在加州州立大学系统的23个分校中,乃至在更广的高等教育领域里,都被视为科技领域的领导者。北岭分校是加州州立大学系统中最早使用互联网语音传输协议电话系统,并且最早将电话留言和电子邮件整合到一起的学校,同时也是虚拟服务器、台式电脑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引领者之一。

北岭分校信息技术部(Divis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为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高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和服务,以满足大家的需求。信息技术部由学术技术部(Academic Technology)、用户技术支持服务部(User Support Services)、行政与网站信息管理部(Administrative and Web Information Systems)、基础设施服务与信息安全部(Infrastructure Services/Information Security)四个部门构成。除此之外,项目管理办公室为IT各部门提供服务支持,并协调全校范围内的网络业务及相关事务。信息技术部的许多技术人员都在为全校学生、教职员工提供基础设施支持和服务,其中学术技术部主要为教师提供服务,IT服务中心(IT Help Center)主要为学生提供帮助。

为更好地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CSUN由信息技术部牵头制定校园信息技术规划。2010年,学校制定了校园数字发展总体规划——《2015年信息技术愿景》(IT Vision@ 2015),确立了今后5年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2015年信息技术愿景旨在了解北岭分校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体验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该愿景将促使相关技术和服务更具选择性和自主性,同时也将减少应用新技术所需要的时间。

二、各部门相互协作,引领技术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信息技术部各部门如何为师生提供高效、安全的技术设施和服务?

希拉里·贝克:学术技术部门旨在促进信息技术和教学之间必要的合作,并提供学术技术、服务支持和技术培训。学术技术部下设教师技术中心(Faculty Technology Center, FTC),负责提供教学技术支持,帮助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技术中心使用学习管理系统、网络会议、视频制作、视频流等技术手段,协助教师设计在线学习或混合式学习课程,帮助教师设计和开发更具吸引力的现实或虚拟的教学环境。此外,教师技术中心还负责协调新技术的应用。

用户技术支持服务部门通过电话、网络、亲临现场等方式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技术服务。IT服务中心负责处理有关电子邮件、电话、无线网络、学生系统、认证密码和其他技术问题。该部门为教职员工提供学校设备的租借服务,运用软件工具提供远程的技术问题诊断和软件安装服务,并且通过网上技术指导和教程,以及一些面对面的培训课程,为学校师生提供相关技术培训。该部门还提供教室技术支持,为全校在230间“智能”教室上课的教师提供服务。“智能”教室都具备同样的技术设施,包括计算机、电脑连接口、投影仪和灯光控制器、数据投影仪和屏幕。

基础设施服务部门为校园数据中心、有线和无线网络、虚拟和实体服务器、数据存储、垃圾邮件过滤、电话和语音信箱、教职员工邮件以及信息安全等提供服务支持。信息安全部门为全校师生提供安全知识培训,并确保安全策略与规程的实施。

行政与网站信息管理部门为学校大多数的行政管理系统提供网站服务和与应用程序开发相关的服务,比如学生管理系统、财务和人力资源应用系统、学校门户网站(myNorthridgePortal)、数据仓库以及其他一些如教室管理系统和文件管理系统等行政管理系统。该部门还维护校园身份管理系统与网站服务体系。

信息技术部拥有两个基础数据中心,其中有400多台服务器由信息技术部管理,约70台服务器由各学院的技术人员维护。除此之外,还有约160台服务器分布在校园各个角落,由各个学院的技术人员进行放置并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的数据中心还配置了有关网络和电话的基础设施设备,网络路由器和交换机则分布在校园150多个数据储存室中。信息技术部还管理着3.2万多个有线网络端口,1800多台无线接入设备,200多台网络交换机和路由器,6500多部网络电话和300多部应急电话。

信息技术部有90多名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着眼于全校范围的系统和服务。此外,还有200多名各类技术员工在全校各部门或各学院提供技术服务。一些技术人员为财务、人力资源、学生应用程序和网站管理提供分析性技术支持;一些技术人员为各自学院的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和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另外一些技术人员侧重于教师研究方面的技术支持,以及各部门网站维护。图书馆的技术人员管理图书馆的各种应用程序及数字档案。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整个信息技术部技术项目的实施,为关键技术方案提供项目管理指导,并且统领学校业务的持续性规划。

三、信息技术将改变教育模式

并推动科研进步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哪些影响?

希拉里·贝克: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发展和科研进步。学生和教师们不断探索,使用新技术探求、分享新知识,进行学术的互动交流。各大学都在不断改进技术,将互动式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工具结合在一起,满足不同学科的需求,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更加灵活的学习环境。高科技的学习空间、虚拟软件图书馆和移动技术使得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实体教室。不断改进的基础设施和应用软件必将助科研一臂之力,也必能推动学术合作。我认为,信息技术对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

第一,学习方式和地点不再受限制。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信息技术使面对面授课、混合式和纯网上授课的配合使用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将以更多的方式弥补面对面教学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并通过模拟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地点不再受限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学生和教师相遇就是一个学习机会。学生、教职员工利用信息技术分享数据,处理图片、图形和模型,探索互动式的内容。师生可以将设备(如平板电脑)带到教室,通过无线网络方式就课程内容进行交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将与教学相互融合,为师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加强师生之间的广泛交流。

第二,富媒体①(Media-rich)和虚拟技术的应用。北岭分校设有多处学生团队合作基地,且配有高技术设备。学生在虚拟实验室协作进行模拟实验,完成自己小组的项目并向大家做报告。此外,学生还可以在校园外使用不同的移动设备采集数据,记录观察内容,观看视频资料,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师生无需到学校,也无需购买专业软件,就能利用虚拟图书馆中的专用软件或内容来完成作业。信息技术促使静态的、以书为基本教材的课程教学转变为数字式、富媒体化的互动式课程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新的教学方法,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样化。

第三,信息技术推动科研进步。在许多学科领域中,有效的技术设施和支持如同实验室和图书馆资源一样重要。越来越多的教师期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分析数据、建立问题模型、获取信息资源和研究设备以及寻求合作伙伴。研究者将其学术研究成果通过视频、声音及文本资料等多媒体技术进行保存。今后,教职员工将利用信息技术寻找、联系合作伙伴,并可以随时查阅其他机构的电子资源。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大学将进一步提高网络建设能力,教师将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科研工具、数据集和计算资源。

四、教育信息化是多元化学习的推进器

《世界教育信息》:教育信息化必将改变学习者和教育者的教学体验。在您看来,高校应如何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

希拉里·贝克:教育信息化应该被看作是多元化学习的推进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媒体资源,使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机会进行同步或非同步的交流互动,进而得到及时的反馈。正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学生们无论是为获取证书,还是为获得传统的本科学位,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参加不同类型的项目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证书。

在加州州立大学这个系统中,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学位,其中通过纯网络学习获得学位的课程项目有50多种,这为全职专业人员、决定换工作的人员及国际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加州州立大学将开设在线“瓶颈”课程(“Bottleneck”Courses)②,这就意味着在加州州立大学某一个校区学习的学生能够有机会上另一个校区的网络课程。这种变化是随着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的出现而产生的。由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大学开设的网络公开课使得一流的教育资源能够以低成本有效地惠及普通大众。所有这些变化都说明,我们的教学技术在变革和应用上已经到达一个临界点,教学技术最终将能更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为他们进入职场做准备,并帮助他们拿到学位。

ICT将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包含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ICT为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为更广泛的人群带来了知识。高校应积极构建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系统与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利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内容,建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社区网站、学习网站与学习软件资源,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师生通过网络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辅导、教学测评等活动的要求,帮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

教育信息化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了优质教学体验的机会,教师要对技术充满信心并熟练掌握技术,学校也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ICT技能,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报告会、公选课、媒体宣传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五、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

《世界教育信息》:为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有些学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平板电脑,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您认为教师应如何应对挑战?

希拉里·贝克:当采用新技术时,教师们将有机会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改进教学方式。新技术的利用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投入学习中,也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实际上,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并不是因为技术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上课的录像来理解艰涩难懂的学习材料,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测试学习情况。

北岭分校非常注重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教师能力建设,教师技术中心为教师提供有关新技术的培训,比如举办面对面的研讨会,提供在线学习资料,进行一对一的专业辅导。此外,课程再设计研究所(Course Redesign Institute) 每年都会为一些教师提供为期两周的课程学习,帮助教师改变原先面对面的授课方式,使其掌握混合型授课或网络授课。

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提高学生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有一个名为“数字故事”的博客,记录了我校教学技术革新的成功案例,其示范性的做法可以在校内外宣传推广。

今年秋季,北岭分校将发起名为“我的CSUN平板电脑”(myCSUNtablet)的活动,计划在7个学院的70名教职员工和近1500名学生中试行使用平板电脑教学。这些年来,技术正在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并具有灵活性,平板电脑已经成为个人应用技术设备革新的一部分。为了向准备今年秋季使用平板电脑开展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些技术支持,我们已经举办了平板电脑基本操作方面的研讨会,主题涉及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应用软件,以及如何收集、使用及创建共享内容等。

六、加州大学北岭分校

将加强与中国大学的信息技术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北岭分校与中国的交流拓展到了信息技术部门间的正式合作,您能介绍一下合作的具体情况吗?

希拉里·贝克:北岭分校信息技术部首先与上海师范大学开设了教师与学者交换项目,并且就两校信息技术队伍交流签署了合作协议,其内容主要包括:上海师范大学信息技术部每两年派出一名IT人员到北岭分校信息技术部进行为期数周的工作交流,以进一步了解北岭分校的IT组织系统及相关专业知识。现在,上海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的一名技术人员正在北岭分校进行交流访问,主要学习北岭分校的技术和程序,了解技术领导力和基础设施管理。通过合作,两所大学的IT部门都将有所收获,同时也可以增进两所大学之间的关系。

此外,我们还与华中师范大学的信息技术专家开展了信息化的相关合作,并与南京理工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信息技术部启动了类似的合作。比如,2012年,北岭分校为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20名访问学者和青年教师举办了一个IT研讨会。我们还会不断加强与中国其他大学开展信息技术合作,为中美教育信息技术的交流合作与发展作出贡献。

信息技术部学生会篇(2)

1.1 在信息意识方面,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信息主体意识,部分学生上网目的不明确,大部分同学有较强的信息财富意识

笔者以南昌县莲塘三中2012-2013学年在校高中生抽样调查结果为例,分别从“信息技术与资源对个人成长作用”、“信息技术课开设必要性”、“课余时间参加网络知识讲座”、“获取信息主要来源”、“寻求网络信息资源”、“上网主要目的”、“认同‘信息等于财富’”等方面做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信息主体意识,能认识到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课程和各类培训、讲座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部分学生对于使用信息技术、网络获取信息缺乏一种积极的态度,上网目的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成熟性,上网只是为了聊天、玩游戏等,把上网当作一种消遣方式,他们没有意识到利用网络资源来帮助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大部分同学认为,在信息社会中拥有有价值的信息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1.2 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方面,学生基本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但网络知识相对匮乏,信息能力还相当薄弱

同样上述调查结果为例,分别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常用软件的掌握情况”、“常用网络功能”、“网络知识主要来源”、“辨别健康信息”、“快速从网络获取所需信息”等方面做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掌握得较好,这说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己经有了较大的影响;学生上网时常用的网络功能主要是游戏、聊天室等;有部分同学从未访问过教育网站;部分同学信息敏感性弱,缺乏分析鉴别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学生能经常、迅速地从网络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的中学生占小部分。

1.3 在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绝大多数同学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有待加强

面对不良的网络信息,如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大部分同学持“排斥”、“有点反感”、“了解一些无所谓,有自己的看法”的观点;对于上网出现时的使用盗版软件、不守信用、说粗话等行为有的同学持“可以理解”与“管他呢,别人又不知道我是谁”的观点;有五分之一的同学崇拜黑客,也想成为一名黑客,其社会责任意识还有待加强。

2 高中生信息素养影响原因分析

2.1 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不良,表现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认识不清及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重视不够

信息技术教育的前身是计算机教育,受其影响信息技术课程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在近两年的高考中,信息技术虽位列考试范围之中,但所占比例甚小,导致信息技术课往往在学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2.2 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不完善,表现在教师不够专业、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及信息道德教育力度欠缺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年轻化,使得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先将操作演示一遍,然后学生上机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道德和伦理是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一直以来,在每节信息技术课中,教学目标和要求大多是要求学生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而对信息道德和伦理教育则很少体现。

3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形成信息能力、培养信息情感的主要场所,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3.1 要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

当今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必须要让学生意识到有信息意识的人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更加快捷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也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以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方式传播所需要的信息。若缺乏信息意识,没有信息素质,就会变成信息社会的功能性文盲,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

3.2改变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新课改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更要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更多的信息与学习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一贯的“演示―练习”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我们教师的教学智慧,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创造出适合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可以通过一个小任务就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就达到了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3.3精心课程设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上狠下工夫,把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精神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具体要求中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只注重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外,还要包含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而后者应该摆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如怎样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对个人信息和著作权的保护,对信息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等。通过解决问题和进行项目研究,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

信息技术部学生会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93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越来越重要,新时代对“文盲”的判定已经不是不识字,而是不懂电脑技术。但在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反而对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不重视,部分学校一周只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有的学校甚至将信息技术课改成其他课程。另外不少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他们的水平有限,对学生的疑问难以解决,教学质量不高。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为重要的阶段,而学校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学生从初中毕业之后只懂得计算机的简单操作,而不懂得其他的操作,正是因为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者、老师都对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探讨,本文根据笔者自身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总结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一)对信息技术课程不够重视,课时被其他学科占用

社会的发展逐渐加快,网络技术的运用与普及已经是一个大趋势,对学生在学校的信息技术学习也理应重视,不让学生在从学校毕业之后对计算机、互联网一窍不通。当前我国初中教学中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实际上信息技术课只是一个摆设,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不够重视,甚至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计算机老师。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忽视,各学科教师开始“分割”信息技术的课时,一周只有一个课时的信息技术课被其他学科霸占,学生唯有的一周一次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也从此丧失。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上逐渐成为热门,计算机更是成了很多人必不可少的物品,人们的生活、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引起学校、老师的重视。

(二)教师队伍不够专业化,不能解决学生的部分问题

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不足,导致了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老师,所以也就出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即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信息技术老师,当然,很多老师也可以进行信息技术的简单教学,但无论如何不能完全代替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对于教材上的部分内容,兼职的老师未必懂,而一旦有聪明好学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兼职的老师却无法用专业的知识进行回答。一方面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会认为自己的老师都不懂,自己也就不必认真学;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普及程度较高,学生无法在学校学到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在离开学校之后这部分学生在必须要运用计算机来处理一些问题时就会陷入两难,首先是计算机技术一窍不通,其次是部分工作必须在计算机上完成。

(三)师生缺乏交流

俗话讲“三人行必有我师”,尤其对于一门技术而言,“艺高者为师”,部分学生可能在家庭里就学过相关知识,也不乏信息技术方面极有天赋的学生,所以并不是由老师来进行讲课,老师就全部都懂,很多知识点可能学生掌握得更深刻,从而就有更必要在教学中进行师生交流。但在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不知道和学生接触,或者是不愿意和学生接触,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再加上信息技术课本来就少,老师上了一学期的课不认识班上的学生的现象十分常见,老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是埋头教书,却不管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或是能否听懂。

二、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

(一)重视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增加课时

在当前初中教学中,应试观念还很重,对于考试的科目,老师自然认为是重点内容,而信息技术却没有纳入中考和高考计划中,所以信息技术也就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课外兴趣。这就需要学校能够改变这种看法,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信息技术的课时。如果不能确保增加课时,也要能保证每节信息技术课都由信息技术老师来教授,而不是将信息技术课沦为其他学科的自习课。在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信息技术课程都处在边缘位置,很少被学校、老师重视,在新世纪人们对于文盲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即不会使用计算机的才是文盲,这也从侧面表明了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从学校毕业后不会制作表格、不会制作PPT,更有甚者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不太懂。这不能认为是学生学习不认真,这是教育的失衡导致了学校对信息技术的不重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二)培养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

教师队伍专业化不足将会制约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即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学校也相对比较重视信息技术课,但缺乏专业的老师,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效率无法提升。所以就有必要培养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这样对于学生的教学和学校的互联网管理都有一定的帮助。而对于非专业的或是专业程度不高的老师,学校可以采取比较宽松的处理方式,即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使信息技术教师的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师生互相交流,平等相处

信息技术部学生会篇(4)

但是,目前要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医院管理领域以及临床诊疗中,还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障碍,一方面缺乏同时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医学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临床医护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方法、理论和观念缺乏了解和掌握。因此,各医学院校和研究机构,在开展常规的医学信息学学位教育之外,还应该积极开设医学信息学相关的人才培养和培训。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

据介绍,“全国医学卫生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标准”目前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分为医院医务人员、医院信息管理人员、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医疗卫生部门管理人员四个方面,根据在校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特点,在职人员各自工作范畴的不同,制定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养标准和信息技术操作标准,最终目的是实现对医疗卫生单位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和考评,以期能在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应用过程中发挥促进性作用。

信息技术部学生会篇(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2-0038-04

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机实验课程阶段。学习内容为Basic语言编程及常用工具软件,时段从1980年至2000年。第二阶段是信息技术课程形成阶段。信息技术被纳入课标,信息素养被列为培养目标,学习内容为“基础必修+5门选修”,时段从2000年至今。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将在“立德树人”总方针的指导下,借鉴国际前沿发展成果,厘清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内涵,明确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形成稳定的学科概念体系,这一时段将从2017年秋季开始。由于各阶段信息技术发展的时期不同以及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同,所以课程思想也在不断地演进发展中。

第一阶段: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二文化

1981年,在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WCCE)上,苏联学者伊尔肖夫院士提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二文化”。受此影响,在我国部分高校学者及教育专家的建议下,教育部于1982年决定在5所大学附中进行计算机选修课实验,并编制了第一个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试验性教学大纲,由此开启了我国普通高中计算机教育的历程。

1985年,在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WCCE)上,美国东田纳西州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系科尔教授提出,“计算机课程的目标必须使参与者使用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198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第二个计算机课试验教学大纲,引入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等应用软件,开课年级向初中发展;1994年,又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并确定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18所学校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实验学校;1997年,又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进行了修订,把计算机课程分为可选的若干模块,开课年级从高中到初中,一直延伸到小学。一个以“计算机工具论”为主导思想的普通高中计算机课程架构,在我国正式成形。

而此时,国际上已经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且基于信息素养的教育正在世界各国逐步兴起。早在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Horton)就提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养课程, 提高人们对电子邮政、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从此以后,信息素养教育就逐步成为美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方面,信息能力、媒体素养和ICT能力成为要达成的三大核心目标。英国在1988年将“信息技术课”列入国家统一课程,并在1998年拟定了中小学信息教育目标和课程评价标准。日本在1999年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每年一度的信息学水平考试已成为仅次于高考的全国第二大考试。澳大利亚也提出培养七项“学以致用”的关键能力,其中包括搜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想法与分享信息的能力。印度在1998年制订了要成为“全球信息技术超级大国”和“信息革命时代先驱”的目标,十分重视信息教育和信息产业。

面对国际上信息素养教育的兴起及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发展的现状,国内一大批专家、学者纷纷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建言献策,力求发展。

南国农老先生认为,“教育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能力,也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但是要特别重视信息能力的培养”。

李克东教授提出了信息素养的三个基本要点: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传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利用”。

王吉庆教授把信息素养诠释为“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等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

李艺教授等学者则把信息素养进行了分解,认为“信息素养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部分组成。其中,知识为其他五个部分提供基础准备,评价调控为其他各个部分(包括知识部分)提供必要和重要的形成保证。因此,知识和评价调控这两个部分组成了其他四个部分的共同承载;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三个部分有机相联并呈现一定的层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精神的领航,渗透于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中并相互影响,六个部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尽管学者们对课标中提出的信息素养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其中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成为共识的要素,为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的信息技术课程思想确立了基调,为这一时期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将“计算机课”变更为定位更加准确、内涵更为宽泛的更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课程”,并要求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之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发生了重大变化: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之一;而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列为技术课程之一的独立学科。之后,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理念,即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并由此设计了以《信息技术基础》为必修,以《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为选修的“1+5”模块的内容架构,一个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较为完善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就此建立。

在此阶段,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符合本世纪初教育的主流思想。课标的实施在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规范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从2002年至2012年,我国普通高中共毕业7600余万学生,目前他们已逐步走入社会。这些学生受到的信息技术课程熏陶及普通高中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统计局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指标体系的监测结果显示:2000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仅为0.494,处于信息化发展低水平阶段,而到了2012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上升为0.7560,接近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并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我国的第一类地区(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6个省市)在2012年的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达到0.92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2倍,在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中属于中高水平行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立及实施在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第三阶段:“立德树人”框架下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2012年,党的十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2013年5月,林崇德教授领衔5所高校96名研究人员经过一年的研究,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报告》,研究认为,课程应从社会参与、文化修养、自主发展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于2013年组织的一项关于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也表明:明确规定不同学段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以及应达到的素养水平是目前各国研制教育标准的共同趋势。近年来,美、英、德、日、俄、韩等国纷纷制订了新的基础教育课标,以此来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科学技术应用。

2013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实施现状调研”,其调研的重点之一是课程的定位,其内容包括信息素养的内涵如何理解等问题。对此,有80%的受访者认为,虽然课标有信息素养的定义描述,但大部分人对信息素养的内涵掌握得不够确切。课标中对信息素养的叙述过于笼统,不细致,没有准确的标准来判断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操作性较低。

不少受访者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使用这个工具去做什么东西,而是理解技术背后的一些分析能力,这有助于学生以后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问题,但困难的是,无论是课标还是教材,都还没有真正引领教师、学生去挖掘技术背后的东西。信息技术课程要重视技术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培养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其他学科无法获得的知识与能力。由此可见,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表述及挖掘技术背后的思想,已经引起了基础教育界教师和教研人员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课程及课程思想的局限。

这一时期,国际上的信息技术教育思想正在发生变化。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提出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概念,即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这一观点立即在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引起极大反响,学界开始思索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的关系,并开始思考把计算思维引入信息技术课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先生认为:科学思维主要分为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和计算思维三大类。计算思维无处不在,当计算思维真正融入人类活动的整体时,它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有效工具,应被人人掌握,处处都会被使用。自然,它也应当有效地融入每堂课中。2010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这开启了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在基础教育领域,计算思维的思想和方法也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009年7月,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李国杰院士表示,计算思维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它不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还应当使每个孩子在培养解析能力时除了掌握阅读、写作和算术之外,还要学会计算思维。2013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李锋博士也认为:发展学生“数据抽象、模型建设、自动化实现”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重要内在价值。2015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教授指出:现代学生要掌握学科背后的思维,让他们从学习知识技能走向培养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会学生使用一种或几种工具,而是让他们成为“数字公民”,对数字、系统、计算、数据库等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2015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钟柏昌博士指出:以计算思维为指导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内涵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克服“狭隘工具论”的影响,而且有利于将计算思维塑造成一种基本的学科素养,凸显其基础教育的价值。

国内外教育思想的变化,促使人们不断地拷问: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全部内涵吗?这样的内涵能不能真实反映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思想?是否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能不能形成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信息技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仅以意识、能力和伦理道德来衡量信息素养,会缺少信息技术课程最为重要的核心,即课程的思想、科学的思维方式――计算思维。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应在发展计算思维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能力方面进行改进,让计算思维成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思想,让信息素养充实而丰满,从而在“立德树人”框架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架构中,完整地构建以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和计算思维为基本思维的科学思维的培养体系,真正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李艺,钟柏昌.信息素养详解[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

[3]南国农.新世纪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推进“14345”工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

[4]董玉琦,解月光,孙启林.信息技术教育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张家军,张兰.国外中小学信息素养课程设置及启示[J].基础教育,2009(9):56-6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

[7]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R].2014(04).

[8]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01):7-11.

[9]李国杰.应使每个孩子学会“计算思维”[N].光明日报,2009-07-27.

[10]钟柏昌,李艺.计算思维的概念演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15(07).

信息技术部学生会篇(6)

【分类号】G633.67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要求标准不断提高,以计算机系统技术与网络应用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逐渐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无法避免的趋势。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重点掌握,不但能够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有用的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知识,同时能够让学生可以明白现阶段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无法脱离信息技术,让他们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将信息技术作为未来日常生活与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技能。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

1.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不足

在高中课程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重点都倾斜在数学、英语、语文等相对比较重要的学科课程,因为信息技术课程在高考中有所涉及,已经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加入到实际的教学任务中去。然而,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无法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具有同等地位,一般在学校中的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基本都是一身兼多职的

2.教学课时的设置不足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总课时应当在70――140个学时,相应的折算到每一周的情况下,信息技术课程每周要有2――4 个教学课时,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每周只有一个教学课时。在部分教学制度不严格的学校,每周只安排一个课时的信息技术都有可能会被其他科目的老师所挤占,安排上相对比较重要的课程,例如数学、英语、语文等。因为教学课时的严重不足,教师根本无法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课程教材的章节内容在这仅有的几个教学课时里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讲解效果,大部分老师只可以在开课的前几节课中象征性地讲述一些题外话,后面阶段直接安排学生自习。

3.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有差异

由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学生,从小就可以接触到计算机,可以熟练地使用各种计算机系统软件完成打字绘画等各种基础性的操作,然而另外一些学生因为家里没有计算机,能够接触到计算机的机会不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差异对老师的教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另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枯燥乏味,在他们进入高中阶段之前,他们进入计算机机房关注的只是电子游戏或者看电影、网络聊天等,很少学生会踏踏实实地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

4.信息技术的师资力量较差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国社会对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具有一定的要求标准,这阶段的学习是学生积累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标准。面对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样需要不断发展,教师的实际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更新,教师的能力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大多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仍然是比较传统的老师,教学方式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对于新技术的学习掌握存在不足之处,这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对策

1.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直观认识对信息技术教学应当有一个系统全面的直观认识,不能受到传统模式的升学教育观念所限制,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能够通过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而并非是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为了能够实现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应当从两个方面来着手分析,一方面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学习工具,将信息技术和日常阶段的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有效地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是需要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交流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作用,通过信息技术的系统学习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的自主学习。同时,应当注重专职教师的能力培养,学校需要为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发展提供全面的基础条件,不可以因为信息技术的教学课程不在高考的考试范围之内而直接忽略信息技术教学。

2.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实行分层化教育

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在教学课程开展之前,老师需要通过基本形式的测试与访谈等各种方式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摸底调查分析。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组,将接触过计算机并且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分成一组,计算机使用较少、基本操作存在困难的学生则成为另外一组。教师根据具体的分组情况来确定适当有效的课程教学计划,.这种分层化教育的方法有利于克服由于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从而形成的教学困难。

3.灵活运用课程教材

课程教材的作用是辅助学生学习的载体工具,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合适的学习内容,比如现阶段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中没有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概述,例如Word 文档的实际应用,然而Word 文档在学生未来阶段的学习与工作过程中都会有非常大的实际作用,老师可以适当地增添部分相关应用知识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做到灵活地运用教材、重视教材,充分有效地运用好教材,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4.认真设置练习,加入竞争模式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地设置课后练习,从而能够实现对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加深巩固目的,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需要注重多元化的分布特点,除了可以设置部分选择、填空、简答等各种基础题型,能够适当地加入部分需要进行动手操作的题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学校可以适当地组织举办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种趣味比赛,为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能够适当地增加部分奖励机制,以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信息技术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老师应当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防止产生不必要的误区,结合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更好地达到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从而培养一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

信息技术部学生会篇(7)

自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来,全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各级学校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期”工程建设的完成,全国所有的中学(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和大部分城镇小学都具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但是,当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基本达标后,却作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渠道──信息技术课程却越显边缘化,是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边缘化现状

(一)课程开设不规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是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意义不言而喻。早期,由于大部分农村学校和西部部分省(市)的城镇中小学不具备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基本条件,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也就无法实现。有条件的学校,在没有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也就非常随意,开设与否?怎么开设?随意性较大。当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具备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与师资时,不仅没有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反而显得十分随意,加快了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

(二)教学内容不系统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应该有较为完备的、统一的课程内容。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除进入课改实验区高级中学外)一般都是以一定区域(省或单列市)的教研部门进行编辑出版。根据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与编排形式来看,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更谈不上教材内容的大致统一。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校在无法选取理想教材的同时,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执教教师想上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随意性就更大,其课程教学质量就不言而喻了。

(三)课堂教学很随意

由于课程开设不规范,教学内容不系统,从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知道到底教什么,如何教,信息技术课堂就成学生聊天、游戏的课堂。从而造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了顾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产生了抵触情绪。信息技术课程无用论便在人们心中逐渐萌芽,造成一部分学校,特别是高、初中学校取消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四)教师地位较低下

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中考、高考科目,信息技术也就成为副科,加上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信息技术“高手”,只要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事,比如网络、广播、电视、计算机有关的,甚至打字文印之类的杂事都是信息技术教师承担。信息技术教师授课时间难于保证,就更谈不上信息技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这样,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得到不良性发展,学科得不到重视,其地位在整个教师队伍中也显得比较低。

二、边缘化成因

(一)课程定位模糊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也才短短的几年时间,其理论与实践研究都非常浅薄。虽然高中已经颁布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也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其培养目标也明确的规定了下来。但是,许多学校还是完全按照原来计算机课程进行开设的,特别是在社会、学校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信息技术完全是一门技术性的课程。加上,现在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傻瓜化”,技术难度不高。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难度大大降低,培训的需求也相应降低,学校按照纯技术类培训课程的思路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就显得没有必要,造成信息技术课程无用论,促进其边缘化的原因之一。

在课程定位模糊的情况下,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内容划归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模块。经过几年的实践,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没有固定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只是成为一门设计理想,却严重脱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实际,无法实施的课程,使原本稚嫩的信息技术课程进向即将消亡的边缘。

(二)课程认同度低

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将目标定位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中心,但是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纲要)》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来看,其目标的描述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上。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是什么?怎样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缺乏可操作性。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否是信息技术一门课程能够且唯一的功能?其他学科可否替代?都缺少必要的论证。

现在许多课程专家、学者将信息技术归类为工具性的实践课程,那么试问:学生运用计算机绘制一幅图画,在绘制的过程中,是绘制的技术(工具)特性的掌握重要还是运用工具创作作品本身创意设计、实现过程更重要?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许多学科教师、行政领导、学生及其家长却以为前者更重要。在多数人认为前者更重要时,就如同教会学生握笔写字的方法没有两样,那么,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没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认同度降低,甚至引发人们对该课程的存在的意义持怀疑态度,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就在情理之中。

(三)教材质量低下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而且是从原来计算机课程发展过来的,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缺乏必要研究的情况下,匆匆忙忙,凭借一腔热情,在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下便拼凑出了以“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说明书式的、活动式的教材。我们不能说是“任务驱动”或“主题活动”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是我们没有透彻的理解“任务驱动”、“主题活动”到底是什么?在一时间里造成许多教材将“单击鼠标”确定为“任务”,“打一个字”也确定为“任务”,一节课下来多则几十个“任务”,少则也有上十个“任务”的现象。当“主题活动”在被少数专家推荐使用时,大部分教材也马上将教材翻版全是“主题活动”式。每当尝试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或方法时,大部分教师在没有亲自实践并取得成功的经验时,却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者认定该理论和方法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救命稻草”,不切实际的夸大该理论或方法的作用。在这种浮燥的心态下,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主要蓝本──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质量不仅没有提高,而且把一线的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者折腾得“找不着北”,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情况就不言而喻。

另外,许多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选择、知识点的确定等方面没有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水平方面把握好难度系数,小学、初中内容不仅重复,甚至有小学教材比较初中教材的难度还大得多。致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完成教材内容,打消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欲望与热情。

(四)教师职业定位不清

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有计算机或相关专业背景,他们关注技术发展比研究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其学科发展方向更感兴趣。信息技术教师关注技术本身发展是其职业发展、课程变化所必须的。但是,信息技术课程理论及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信息技术课程不是把中小学培养成为网络管理、计算机维修或相关行业的专门人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况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固然重要,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落实也缺一不可,否则,信息技术课将会还原成为原来的计算机课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范围内是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高手”,当其领导或其他教师遇到信息技术方面的难题后,自然会请教于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同事的信息技术教师,有能力帮助其他教师时,在短时间内容会获得被帮助者的羡慕或赞许,同时,信息技术教师也会有一定的成就感而高兴。当学校将“帮助”变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后,信息技术教师即从学科教师的身份变成服务员。成为服务员的信息技术教师当然就会花更多精力要去服务,服务即成主业,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成为副业。久而久之,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不仅得不到提高,而且还会被他人(包括学校领导)遗忘其真正的身份,信息技术学科当然也会被他人淡忘。

(五)评价体系不健全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评价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但是,各地仍然是围绕中考、高考这根“指挥棒”转,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不考的科目不学、少学或者应付检查而排上课程表。

信息技术虽然是中小学生必修课程,由于没有进入升学考试科目,自然成为学校冷落的课程之一。当然,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不仅受制评价体系不健全,而且就学科自身的发展来看,也还要进行深入研究。如何评价某位学生信息素养高低,用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方法都是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值得研究课题。

三、扭转边缘化对策

(一)重新定位课程

一门成熟的课程必须有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内容到底是什么?虽然通过多位学科专家、学者的多年用心研究,已经概括出了初步轮廓。笔者认为,作为一门需要广大中小学教师实践的课程,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研究还要继续深入,让课程理论指导性更明确,操作性更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完备、科学的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理论体系。根据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发展关系,明确定位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性质、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建立明晰的信息技术课程框架体系,准确划分各学段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让每一位课程管理者、实施者心中有数。

二是建立适合本学科教学的方法体系。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创建适合本学科教学的方法体系是迅速推广、落实本学科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教学处于尝试、探索阶段,没有建立起适合大多数地区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方法体系。因此,建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体系是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是拓展学科发展的空间。通过学科发展理论体系与教学基本方法体系的建立,加大学科课程管理者与实施者的理论培训。通过课程实践,不仅让每一位课程管理者、实施者均具备一定课程理论素养,而且让所有学校、家庭和社会高度认同信息技术学科在所有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规范课程实施

规范课程开设是课程良好实施的重要控制环节。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与课程实施不规范有直接的关系。如何规范课程实施,主要从以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规范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课程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齐”与“开足”不是体现在课表上的,而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当然,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实施者──信息技术教师也有义务和责任上好每一节课,为本学科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课程文件与课程实施同步。课程的实施者是处在不同地域、不同教育教学观念的教师。他们对课程文件的理解程度,对课程、教材的理解水平各异,导致静止的课程文件与变化的课程实施就会产生矛盾,导致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就会千差万别。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规范课程开设的重要工作。

三是确立课程实施者的地位。无论从宏观的管理政策、规章制度,还是微观的课程实施,只要是学校必须开设的课程,课程实施者都应该享有平等实施条件和相关待遇。在许多地方,一些管理者为了激发部分“考试”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将学校课程分出“三流九等”,不同等级课程实施者享有不同的待遇。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其他学科正常的发展。不仅不利学科课程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把握教材质量关

教材是一门课程发展必要基础。如何开发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材?笔者认为严格教材审定制度和扩大教材选用权是开发高质量教材有效法宝。

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是必修课程,也属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相结合的课程。由于他的特殊性,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材一般都由省级教材审定委员审定通过,就会形成既是教材编写者也是教材审定者的双重身份,出现教材质量无人有效监管的局面,不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因此,要开发出高质量教材必须规范、严格教材审定制度。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的选用权虽然下放到市(地)一级教育管理部门,但是,往往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或为了区域教材统一,一些适合本地区教学、学科教师认可的教材进不来,一些质量不高的教材却强加给课程实施者,不利课程良好的实施。因此,进一步扩大教材选用权的改革是开发高质量教材的有效法宝。

(四)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培养合格公民重要前提。教育评价体系直接影响每一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目前,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评价体系,造成了考试科目畸形发展,不考试科目难以发展的局面,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使所学科健康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中国公民,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发挥评价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科课程的全面发展。

在改革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同时,信息技术学科也要深入研究,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特点,易操作,效果好,促进学科发展的学科教育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问题必须得到各级教育管理、科研部门、学校及教师的高度重视,否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会停止不前,而且会影响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健康、良好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部学生会篇(8)

    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融合了知识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基础教育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操作技能,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让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共同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学习计算机的课堂氛围中去,更多更全面地接受多方面教育。使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全面提高。所以优化中学信息技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的课程。

    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数、外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参与性很多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不认真,主要是一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不够重视。现在大部分学生虽然对网络游戏和电脑聊天比较热情,但是对信息技术课缺少必要的重视,感觉信息技术课枯燥无味。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不重视也直接影响到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使老师在教学中缺少激情,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只有引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才可以使教学过程良性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在课堂上有效地设置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关键。 在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要使学生清楚地明白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学习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然后把信息技术课的前景和使用价值清楚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白在以后生活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在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第一课时就要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是人类以后必备的技能,让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吸引到学生。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感觉到本课程的乐趣。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四、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 ,优化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特别强的一门课,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很多,但是在上实际应用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进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操作,将电脑用于娱乐。因为实际操作课的时间很有限,因此就要告诉学生在上课时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无用的操作上。通过耐心讲解,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做到专心致志。老师在讲课时要做到精讲多练,多给学生练习机会,对基础书面知识在每一阶段进行测试,对存在的问题耐心给学生讲解清楚。对操作部分进行测试时,合格的学生安排进行操作下一部分,不合格学生的进行单独指导,直到合格为止。对经常出现的错误要进行总结,对容易失误的环节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

    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

    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实践技能很强的学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知识。同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深入了解,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培养实际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信息技术部学生会篇(9)

按照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的“双本体观”,信息技术可以分两个意义独立的本体。什么是双本体观?它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认为是两个部分的复合物,一个是大众文化取向的部分,一个是技术取向的部分,信息技术分化为两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本体。

大众信息技术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其更重要的意义体现在通过大众的参与,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重塑;基于大众信息技术的信息文化反而超越狭隘的“技术”成为更上层的建筑。因此,大众信息技术映射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仅仅是技术的教育,已经上升为关于素养要求的教育。

对于技术取向部分,是大众文化取向部分存在的基础。没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没有大众信息技术的存在。我们以前的计算机课主要就是技术取向部分,计算机教育具有片面性,过分强调技术的教学。随着计算机辅助教育向教育信息化转变,信息技术教育应具有更丰富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技术本位,我们一定要注意克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纯技术化”倾向。例如:键盘、鼠标的学习可结合打字游戏、纸牌等进行,让枯燥的内容娱乐化,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画图软件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们将自己最心爱的照片进行扫描,利用画图的工具再对照片进行编辑,最后将自己的作品打印出来,进行交流评比。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轻松地学会了画图软件的使用。Word的学习可与校报或班级小报的编排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真是学有所用。

二、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中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按照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际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应是信息素养的培养,那么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文化

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例如:组织学生到银行、税务、机关、工厂等参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应用无处不在;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正确地使用、网上信息,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使他们能够在信息的海洋中正确把舵,避免青少年利用计算机犯罪。

2.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处于一个高速淘汰与高速发展的双重状态。那么,如何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终生受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这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两点:(1)“基础性”,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大致工作原理、Windows的基本操作、键盘及鼠标的使用、网络技术等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2)“迁移性”,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例如:键盘、鼠标、窗口、网上搜索等等这些操作不管在什么系统中或在不同的软件版本中,操作都是一样的,不会因系统的改变或者软件的升级而淘汰,所以,这些知识具有较强的迁移性,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而有些学校在介绍键盘时,指法没讲;没有讲解Windows的窗口、对话框、图标等基本操作,而大讲Office的功能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中性”的工具,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因素。例如:网上的不良信息也会侵蚀我们的青少年;沉迷于电脑游戏,丧志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有加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他们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三、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各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应用技术,要与其他课程整合,渗透到其他课程中去。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要使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真正的教育教学工具,而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是“现代化教学”而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部学生会篇(10)

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融合了知识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基础教育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操作技能,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让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共同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学习计算机的课堂氛围中去,更多更全面地接受多方面教育。使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全面提高。所以优化中学信息技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数、外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参与性

很多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不认真,主要是一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不够重视。现在大部分学生虽然对网络游戏和电脑聊天比较热情,但是对信息技术课缺少必要的重视,感觉信息技术课枯燥无味。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不重视也直接影响到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使老师在教学中缺少激情,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只有引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才可以使教学过程良性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在课堂上有效地设置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关键。 在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要使学生清楚地明白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学习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然后把信息技术课的前景和使用价值清楚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白在以后生活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在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第一课时就要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是人类以后必备的技能,让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吸引到学生。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感觉到本课程的乐趣。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四、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 ,优化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特别强的一门课,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很多,但是在上实际应用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进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操作,将电脑用于娱乐。因为实际操作课的时间很有限,因此就要告诉学生在上课时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无用的操作上。通过耐心讲解,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做到专心致志。老师在讲课时要做到精讲多练,多给学生练习机会,对基础书面知识在每一阶段进行测试,对存在的问题耐心给学生讲解清楚。对操作部分进行测试时,合格的学生安排进行操作下一部分,不合格学生的进行单独指导,直到合格为止。对经常出现的错误要进行总结,对容易失误的环节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六、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实践技能很强的学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知识。同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深入了解,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培养实际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樊志华.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J].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王吉庆教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上一篇: 公司销售月度工作总结 下一篇: 关于艺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