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风发言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9:55

四风发言稿

四风发言稿篇(1)

我们坚持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把解放思想作为推动新时代密山转型崛起的起始点和突破口,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要切实把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把发展活力释放出来,把巨大潜力挖掘出来,把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主动适应新常态,践行新发展理念,切实破除消极畏难、安于现状、求稳怕乱思想,以思想大解放推动观念大更新、作风大转变、发展大跨越。另一方面从抓班子、配干部、强基层、聚人才的工作职责方面,也承担着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工作职责,为此,我们要提高站位,持续加大作风整顿工作推进力度。要切实增强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与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统筹推进,抓好贯彻落实。要大力解放思想,结合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调整转变观念,夯实振兴发展的思想基础。要狠抓整改,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坚持把改进干部作风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保证,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不断增强“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耐心,推动干部作风和营商环境得到根本转变。

二、要突出问题导向,加大专项整治力度

四风发言稿篇(2)

文稿是各级领导汇报、指导和推进工作的重要载体,最能体现写作者的思想水平、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以及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好领导文稿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学习。要较快的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做到“脑子不空,切入精准”,必须注重学习,用活资料,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一是吃透上情。学习上级文件和精神时要不同于平时学习,要学会站在领导的角度和指导单位工作的角度思考问题。二是专题研究。对文稿主题的背景资料要做好研究,在更广阔、宏观的背景下学习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对涉及的权威论述、新鲜思想、典型事例等“现学现卖”,努力使自己在短时间内成为所写问题的专家和权威;注意从多层次、多角度把握,力争推陈出新,提出超出一般的认识和观点。三是用活资料。注重平时积累,全面、及时的学习各种资料,把有用的内容挑选出来,作好分类、理解和消化。对一些重要的观点、表述和名人名言等要反复琢磨,深入学习,做到需要的时候找得到、用得上。四是吸收借鉴。做到在借鉴、比较中深入研究,在研究中拓展提高。要把过去类似的文稿内容研究透,充分吸收消化,为我所用。加强与各单位联系,对各单位的工作节奏、思路、方法以及其报纸、简报、总结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大胆的借鉴。比较好、借鉴好、研究好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对我们打开思路、丰富思想、开阔视野非常有益。

二、讲究对路。为领导起草文稿,要想方设法写出领导的心里话,只有把文稿写到领导的心坎上,反映出领导真实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才能达到目的,尽到职责。一是善于归纳。要做有心人、细心人,平时跟领导一起工作,交谈时一定要注意用心记录,把领导的思想火花连续起来思考,深入集中分析,努力把握领导文稿的脉络,归纳梳理出共性、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起草文稿的工作。这对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非常重要。二是善于捕捉。与领导一起研究材料,要注意捕捉领导谈话中的闪光点,有时哪怕是一个提问、一个首肯,都要做认真的记录和思考。因为这个闪光点很可能是领导某个问题思考的突破,会引起一次思想的解放或跃升。如果认准领导的闪光点是存在的、重要的,就该扭住不放,并做好充实、深化、创新工作,使领导的最新思想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升华。三是善于“抛砖引玉”。为了更好的启发领导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先理出提纲,送交领导审阅,以进一步引发领导的想法,确定大框架。领导边看边思考,能修改的随即修改,需要另立思想观点的地方交给起草者重新研究。这种“抛砖引玉”的方法,往往更有利于体现和把握领导的意图。四是善于寻找答案。一般情况下,领导要讲某个问题时常常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要善于领会领导的意图,举一反三,扩展和延伸领导的思想,顺着领导指引的方向去研究把握、寻找答案。

三、突显风格。文稿的风格既能够显示出领导的思想水平,又能显示出领导的才华和理论造诣。在起草领导文稿的过程中,除了领会领导意图、掌握上级精神、找准存在的问题等要素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领导的文稿风格。一是把握好结构风格。不同的领导在不同的文稿中对结构的要求不尽相同。无论是哪一种结构,各有所长,具体在写作时如何运用,主要看领导的表达习惯。二是把握好逻辑风格。领导的工作经验丰富,思维层次高,抓问题准,有着丰富深厚的哲学功底。所以,我们在起草领导文稿时,必须注意把握领导的逻辑风格。三是把握好表达风格。同样的意图和思想,不同的领导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有的开头要有定性的话,有的则喜欢直接切入;有的喜欢引经据典、运用辅助资料,有的则照本宣科;有的喜欢讲话的连贯性,一层一层之间要有铺垫的话等。四是要把握好语言风格。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个性语言风格,个性语言可以使人产生亲近感和可信感,因此,要写出领导个人的特点来,最忌讳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要与领导自身的情况相适应,符合领导的个人思路、特定身份以及语言风格等。因此,我们在起草领导文稿时,要尽可能多地用体现领导个性气质的语言,多用符合领导习惯的语言。

(作者单位:中共莱西市委办公室)

四风发言稿篇(3)

二、精心安排,布局合理

主题定下来后,就要围绕主题进行谋篇布局,也就是通过构思把讲话稿的框架定下来,明确文章分几个部分,并列出提纲,然后才能动笔。写讲话稿最费脑子的是构思这个环节,只要把路子搞通了,写起来就容易了。文章的构思需要反复研究,认真思索,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有时要提出几个方案,经过比较,确定最佳方案。

三、材料翔实,丰富多彩

广泛收集和正确运用材料是撰写讲话稿的重要一环。如果把谋篇布局比成文章的骨架,那么材料就是血肉,如果缺乏材料,谋篇布局搞得再好也只能是干巴巴几条,就像说的像个瘪三,面目可憎。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好米,怎能做出好饭,没有好布怎能做出好衣,因此要高度重视收集材料的工作。材料一般分理论材料、事实材料、数字材料和会议本身相关的信息四部分。理论材料来源于上级文件和书本,事实材料多来自基层,数字材料一般来自统计、综合部门。会议相关的信息,包括会议的主题、内容、时间、地点、规模、议程及有哪些领导讲话等,这些不必都写进讲话稿,但对增强讲话稿的针对性帮助很大。

四风发言稿篇(4)

各地的政风革新之举源自此前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八项规定”。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八项“严控”:严格控制新建和装修办公楼;严格控制各种会议;严格控制各种庆典活动;严禁公款大吃大喝、挥霍浪费;严格控制用公款安装住宅电话或购买移动电话;严格控制各种检查,禁止形式主义的评比和达标活动;严格按规定配备和更换小汽车;严格管理公费出国(境)。

会议明确:“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

《环球时报》评价“八项规定”时认为,“这次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央表率被认为是作风转变的“发令枪”。此后,各地陆续响应中央号召出台践行细则。

“素颜”会议

八项规定被提出后的第4天,2012年12月8日,考察深圳。考察行程途经深南、滨河、滨海等多条主干道,当地交警未封路。这是深圳首次对高级别交通勤务不封路。

观察国家部委、各省市等陆续制定践行八项规定的实施意见,具体措施数目略有不同,内容则趋于一致。

教育部从九个方面提出20项具体要求,国家海洋局党组从十方面提出23条具体措施,中国气象局从七方面提出21条具体措施,地方政府如广西制定了包括五个方面的30条具体要求等。

内容一致性较多,均是对精简会议文件、规范出访活动、厉行勤俭节约等方面进行细化并一定程度契合部门特点,如教育部在实施意见中规定,不出席地方、学校自行举办的表彰庆祝等活动,不以个人名义题词或发贺信、贺电;多接触教师学生,多进教室宿舍食堂等。

转变文风会风为中央一直强调,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曾明确提出:“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

在减少领导人报道、减少文山会海等方面,八项规定的提出首先是针对政治局委员,是党的最高领导集体决心以身作则的态度公示。

十之后中央在转变风气上率先垂范,从开会不准念稿、发言不讲客套话到考察不封路、开会不定调等,引发了各地行动上的“蝴蝶效应”。

各地的“素颜”会议即是例证。2013年1月19日,政协云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会场设置精简化,小组讨论会议室不设布标;取消会场礼兵哨;大会所需的文件材料,如大会发言材料、新闻宣传材料等实现电子化,降低纸质材料的印发数量。

高层力推“脱稿”

“参加王某人的会,不准念发言稿,要学会深刻思考。”2012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在主持中纪委组织的专家学者座谈会时说。

座谈会上,8位专家每位有10分钟的发言时间。第一位发言的专家开头提到“尊敬的王书记”,话没说完,被打断,他请在场专家“不说套话、少念稿子、多提观点”。

脱稿受到外界一致赞誉,被认为是避免开会空谈和形式主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曾说“谁要念稿子,我就打瞌睡以示反对”。朱镕基也曾谈及脱稿的意义,“看稿子不能吸引人,脱稿讲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要脱稿,必须熟记讲稿,要下苦工夫记背,要把讲话提纲印在大脑里,把大量的数据输入脑海”。

十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屡次对会议讲话方式作出表态。2012年11月21日,在中南海国务院第一会议室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时,环环相扣连续发问,并要求官员不要念稿。5天后,与防治艾滋病的民间和国际组织座谈时,又打破事先安排,鼓励参会者自由发言。

除了脱稿,亲民的语言风格亦被认为是改善会风的一大表现。

2012年11月15日上午,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亮相。讲话的朴实语言风格瞬时被广为热议,评论称“通俗语言道出民生大事”,“没有空话套话,态度诚恳,温暖民心”。

而早在2010年,《学习时报》曾刊发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讲话中他明确反对“长、空、假”的文风,倡导“短、实、新”。

2013年1月7日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出征集令:“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官话套话空洞无物,多年来相沿成习,会议中官话套话至今不绝于耳。现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

1月9日,《人民日报》选登了一部分读者反感的官话套话,比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官话套话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官场生态和官员作风。与民众隔离的话语体系和语言风格,被认为是一种“话语腐败”。

公务接待“减肥”

2012年12月30日21时50分,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贴出了29日考察河北保定市阜平县时的晚餐菜单。当日22时47分,“新华视点”微博又发了“记者补白”:这份菜单的饭菜是一桌十位客人共用的。

4个热菜:红烧鸡块、阜平炖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一个猪肉丸子冬瓜汤;主食水饺、花卷、米饭和杂粮粥。特别交代不上酒水。

2012年12月8日和10日,在广州战区考察,与基层官兵共进午餐时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盛饭盛菜。

同样,一张吃泡面的照片亦引起注意。2012年最后一周,新华社连续三天“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写稿,并配发大量旧照。在的系列旧照中,有一张是2008年1月31日,他在四川省川北山区宣汉县老君乡紫云村察看灾情、慰问群众后,和随行陪同人员边吃方便面边研究救灾工作的照片。

中央高层对公务接待的简朴化要求成为亲民风格中又一亮点,各地亦纷纷效仿。

炒白菜、肉片汤,不上烟、不敬酒,这是2013年1月18日河南许昌市襄城县颍桥回族镇招待上级的“午宴”。

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的《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的办法》中规定,省领导到基层考察调研一般到机关食堂、农家乐就餐,不安排宴请,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自助餐;中餐不饮酒,同城活动不安排用餐。

海南省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明确,今后海南省内公务接待要按标准定点接待,不喝酒,不赠送礼品或土特产,不上高档菜肴,严禁上野味。

四风发言稿篇(5)

在这个过程中,打磨内容的品质,培养读者的阅读黏性最为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内容选择兼顾品牌形象与平台活跃度

自家的稿件当然是媒体微博内容的第一选择,这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但是一些媒体微博过于倚重自家稿件,不懂得舍弃,反而束缚了手脚,降低了平台的活跃度。而当一些媒体微博不拘泥于本单位稿源,适当向外拓展,从全国范围内的媒体中选择热点新闻时,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向外拓展的度如何把握?南都的原则是,励志格言、搞笑段子及过于娱乐化的内容都不发,选取的内容要能够表达南都的立场和态度。新京报则强调要从权威信源中选取内容。但是,目前一些财经类、IT类的专业性媒体,一味迎合大众的低速趣味,过多地社会娱乐新闻,引发了一定的争议。如何在内容选择上维持品牌形象与平台活跃度之间的平衡,需要媒体更进一步思考。

突发事件是扩大影响力的契机

与传统媒体一样,微博内容也应注重时效性,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是媒体微博扩大影响力的契机。

在“7·21”北京暴雨这一突发事件中,人民日报微博粉丝数每日以四位数递增,日均微博总转发数1万以上;新京报微博的粉丝增长速度达到每天2万,大大超过平时每天8千的增速。在南航空姐被打事件曝光后,新华社中国网事微博持续追踪,最高峰时每秒新增5个粉丝。

形成固定栏目

在日常的信息中,媒体微博最好能够形成固定的栏目,这样更容易培养读者的阅读黏性。

人民日报微博的固定栏目主要有“你好,明天”的问候体评论、针对某热点事件的“微评论”、集纳网友精彩言论的“微议录”;新华社中国网事推出了“e哥有话说”“你好,中国”等固定栏目;新京报微博也有“社论”“读报”等拳头栏目。这些经过精心策划和特定风格包装的固定栏目往往是转发和评论率较高的。

开发四类原创内容

当越来越多媒体入驻微博,信息的同质化不可避免,有必要专门为微博设计原创内容。主要有四类:

一是针对热点事件的微博体评论。人民日报微博的重要评论常由报社资深评论员操刀,为其微博形象加分不少,这一做法也被其他媒体效仿。

二是以微博为第一落点的独家报道。微博的影响力扩大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发稿顺序。以往媒体的独家消息第一时间在网站上更新,现在则有可能在成稿之前先将内容在微博上,再由微博带动网站及其他媒体种类的发稿。新华社中国网事微博近期对于南航空姐被打事件的报道就是典型的例子。南都为了强化这部分内容,推出了微博供稿的奖金制度。只要记者给微博提供的未见报的稿件被采纳,就能获得S0元奖金。目前,南都微博的这类稿件一个月大约有100多条。

第三是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或观点编发的消息。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亲历者的现场图片和文字也可以作为现场记者消息的补充,但要保证准确性。还有一些互动中网友产生的精彩观点也可以作为原材料进行二次利用。

第四是微访谈、微直播。掌握四点编写技巧

140个字的微博新闻的编写,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有很大的不同,应掌握四点编写技巧:

一是擅于提炼要点。

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总结和拆解,可以把文章很好地推送给自己的粉丝。对重要的内容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一条主微博讲框架,多条转发微博分别阐述文章观点。南都微博的负责人谭人玮说,挑一个要点来讲比罗列新闻效果好得太多,哪怕你的微博只有一条细节,但是真有兴趣的读者就会通过链接将这条新闻看完。

二是重新组织语言。

微博编辑应尽量在一条微博中传递完整且流畅的信息,这很考验语言组织能力。尤其是突发事件,机械截取新闻稿件的段落效果远远没有重新组织语言来得好。人民日报微博关于云南彝良地震的一条消息可视作典范。这则消息看似简单,但读来流畅,囊括多个要点,得到了5万多次的转发和1万多次的评论,这其中语言组织技巧是重要原因。

三是标题让人0.1秒就知道焦点所在。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提升信息的效率很重要。虽然微博仅有140个字,但最好都加上标题,并精心提炼,让人0.1秒就知道焦点所在。

四是观点或话题类微博更吸引读者。

观点或话题类的微博更容易唤起读者的参与,这就要求编辑不仅要有信息提炼的能力,还要有针对某一事件迅速形成自己观点和态度的能力。谭人玮表示,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尤其对新入职的员工来说,难以把握表达的分寸。所以,微博编辑的门槛要提高,从业3-5年以上会有更好的表现。

提升形式易读性

同样的内容和信息量,受众永远倾向于选择那些形式易读的阅读对象。在表现形式上,媒体微博需要注意:

适当配图。新京报微博的负责人张笑尘在运营中发现,如果一条微博出现3个以上的数据,转发量就比较少,因为人们没有耐心认真看。这种情况最好配图。财经网、南都、人民日报的微博几乎每条都有配图。一般情况下,编辑会选用原报道的图片,如果没有,微博编辑也会尽量选取同主题图片配发。

附链接。根据美国互联网营销专家的研究,带链接的微博比不带的转发率高3倍。张笑尘分析了新京报微博的转发与评论情况,也发现了这个奥妙:如果微博的内容吸引人,会有相当部分的受众愿意点击链接深入阅读,然后再返回微博进行转发或评论。这样往往能够形成高质量的评论,而且能够带动媒体网站的流量。

慎用长微博。业内人士表示,不管长微博的图片是否配发准确,是否在深度和可读性上都更甚于微博文字,人们的转发及评论语也仅仅是针对微博文字的讨论,很少涉及长微博的内容。

一小时2-3条微博为宜

媒体微博需要保持较高的频率,这是体现存在感的基础。但是频率需要与用户的接收习惯的适应,过频过疏都应避免。南都微博规定一天的信息尽量不超过30条,间隔时间应该在10分钟以上。新京报微博最初1小时1条信息,现在调整为1小时1-3条,间隔15分钟以上,遇到突发事件则不受限。目前来看,1小时2-3条信息的频率比较理想。

四风发言稿篇(6)

一、引言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难的。文学翻译的一般原理当然适用于解释诗歌翻译现象。不可否认的是,诗歌翻译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比如节奏、押韵等。但是,长期以来,对诗歌译文的鉴赏既缺少美学方面的研究,又一直缺乏一套系统可行的理论。而辜正坤先生的五象美论则为诗歌鉴赏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不仅能够用来更加深入地分析诗歌的各个美学成分,而且从一定程度上为诗歌译文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评价体系。因此,本文拟从五象美的视角,以郭沫若诗歌翻译集《英诗译稿》为例,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的方法,对其译文进行美学鉴赏。

二、《英诗译稿》的美学鉴赏

2.1视象美

所谓视象,指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审美主体的呈象能力而显示为想象世界中看得见的具体物象及诗歌的外部形式如诗行排列、特殊的字、词书写形式等,前者称为“语意视象”,后者称为“语形视象”。一般而言,翻译讲究内容的忠实与文字的通顺。鉴于此,诗歌翻译中语意视象的处理,一般都是需要忠实于诗歌原文的。但是,通读《英诗译稿》,我们发现,郭老在语意视象的处理上,非常灵活。大多数情况下,郭老的翻译,基本维持了原诗歌的语意视象;但是个别情况下,却进行了深化或者浅化处理。譬如英国诗人Robert Bridges的诗歌《春之女神着素装》的第一句“spring goeth all in white/crowned with milk-white may”,郭老就翻译为“春之女神着素装,山楂花冠乳白光”。原文的“spring”这一意象,就是“春季”之意。但是,郭老在此处将这一普通用词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深化成“春之女神”,将静态的视象动态化,与后文的“着素装”这一个动作紧密的衔接起来,从而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效果。同样地,在翻译英国诗人Thomas Nash的《春》时,郭老将“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译为“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此处的视象“king”,属于普通用词,乃“国王”之意。但是,郭老将其译为“尧舜”,则增译出了译文中的文化意味,容易给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想象空间,平添了几分事象之美。通过对《英诗译稿》的考察,我们发现,郭老这样处理,诚然有满足深化或者浅化原文视象美的意图;但是另一方面,却可能是为了满足其余审美条件。譬如,前面的“春之女神”四个字,可能就是为了满足该诗“七言”的形式之美;而后面的“尧舜”一词,则可能是为了满足该诗的音韵之美,因为“舜”与前面的“春”连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就“语形视象”而言,中英诗歌的主要对比在其分节与建行形式。《英诗译稿》全书选取了50首诗歌,从分节形式上来看,郭老翻译完全保留了原诗歌的分节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给汉语的现代诗歌分节形式,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意义。从建行形式上来看,所选英文诗歌,在形式上基本都是“参差不齐”的。之所以说“参差不齐”,这是因为“西诗的音步是以发音为依据的,结果,就造成其建行形式产生长短不均的现象,不像汉诗的建行形式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百分之百地整齐划一”。对于此种情况,郭老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翻译形式,时而古体诗,时而现代诗。在这50首诗歌中间,郭老译为现代诗的有38首,古体诗的有12首。在古体诗里面,郭老又不完全遵循于传统的典型五言和七言的形式,除了5首七言和4首五言诗歌以外,郭老甚至意外的翻译出了2首四言和1首八言形式的诗歌。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郭老大体上按照一个汉字对应成一个英语音节的形式在翻译这些诗歌。这与辜正坤的“西诗的一个音节和汉诗的一个单字所占的音值多半相当”的观点不谋而合。

2.2音象美

音象,指诗歌中的韵律、节奏等对审美主体唤起的特定音美模式。从押韵格式来讲,英语诗歌趋向于多元韵式。换而言之,也就是在同一首诗歌中间,可以连续换用若干个不同的韵脚或者交叉使用若干个韵脚。而在汉语诗歌中,大都采用一元韵式为主,多元韵式为辅。

《英诗译稿》中,郭老在音象的处理上,可以说就不那么遵循原诗的模式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凡是翻译为古体诗的,大体能做到有一定规律的押韵美感,比如James Stephens的《月神的》前四句,郭老译为“山岳岿然,雄视八荒/气象庄严,无声无响/植根大地,负势竟上/宏涛排空,群峰低昂。”不仅是这四句,在这首诗歌的翻译上,郭老采取了一韵到底的形式,所有韵脚都是开口音“ang”,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音韵美感。但是对于较为灵活的现代诗歌,郭老的押韵形式则相对灵活。譬如Thomas Campbell的《生命之川》的第一节“The more we live, more brief appear/Our life’s succeeding stages/A day to childhood seems a year/And years like passing ages”,郭老译为“人生越老,岁月越短/生命的历程似在飞换/儿时的一天如同一载/一载如同几个朝代。”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我们发现,原诗采用的是隔行押韵方式――一三行和二四行分别押韵;但是译文却采用了不同的押韵方式――一二行和三四行分别押韵。这种押韵的遵循与变换,既受制于诗人翻译时选词的灵感,也受制于所译诗歌采用的形式,比如古体诗还是现代诗。总体而言,通读郭老的《英诗译稿》,我们大都能体会到诗歌应有的音韵美感。这与我国著名文学家与翻译家成仿吾先生在该书《序》里面的评价基本一致。他如此点评郭老的翻g,“不管你叙景或者叙事,总要忠实内在的节奏,并且最好有韵脚”。

2.3义象美

义象美属于诗歌的深层审美现象,它指的是诗歌字词句或者整首诗歌的意蕴、义理作用于大脑而产生的美感。简而言之,义象涉及到的是诗歌的主题及其表现风格。在论及诗歌的义象美时,辜正坤指出,“义象有含蓄者,有直露者,有新奇者,有平庸者,有险峻者,有舒缓者,有高尚者,有狎狸者,有雅趣者,有俚俗者,有深约者,亦有浅近者。”然而对于诗歌而言,最关紧要的义象则在于其美与不美。

就义象美而言,郭老的翻译,在主题表达上,基本没有偏离。一首诗歌,如果主题的表达都偏离了,那就算是错译了。《英诗译稿》中,我们也发现了郭老的一处疏忽,那就是Carl Sandburg的诗歌《芝加哥》 中的一句“building, breaking, rebuilding”,郭老将其译为“构造着,构造着,再构造着”。其实,准确的意思应该是“构造着,打破了,再来造。” 义象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诗歌的表现风格。在这一点上,《英诗译稿》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各种风格,譬如Thomas Nash《春》的明快,Thomas Hood《今昔吟》的凝重,Robert Burns《红玫瑰》的热切等等。

2.4事象美

事象,指诗歌作品中的典故、情节和篇章结构之类在读者头脑中产生的美感。《英诗译稿》中,原有的典故之美一般都被保留了下来,较好的再现了原诗歌的事象之美。譬如HOHENLINDEN,郭老就译为“荷恩林登之战”。之所以增译了“之战”,这是因为该诗描写的不是地名,其实是1800年2月2日法国拿破仑军队重挫奥地利军队的一次著名战役。这样的增译,对于该诗所叙之事,起了很好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英诗译稿》中,我们也发现了另一个事象美的典范,那就是篇章结构在读者心中唤起的美感。例如James Stephens的抒情诗《风中的蔷薇花》,郭老就译为:

“颤颤巍巍,

颉之颃之,

睡梦生涯,

抑之扬之。”

而诗歌的最后两节,同样的排列形式,只是将前后两句颠倒了而已。这样的形式安排,很好地体现了诗歌的语形视象之美;这样的情节安排,很好地诠释了诗歌篇章结构的事象之美。这两种审美感觉,不正是蔷薇花在风中摇曳的形象在读者头脑中的形象反应吗?

2.5味象美

味象是指诗歌的视象、音象、义象、事象等诸象在读者头脑中造成的综合性审美感受。换而言之,也就是诗歌的风格、境界、气势、气韵、气骨等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感受。从《英诗译稿》来看,郭老的翻译,不仅保留了原诗的韵律美感与画面美感,比如《春之女神着素装》;而且也保留了诗人所特有的精神风貌赋予诗歌作品的艺术风格,比如《月神的》。诗主情,所以一切诗味中间,情味是最关键的。《英诗译稿》所选诗歌,基本都是英美抒情诗。从所有译文来看,郭老一方面关照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也关照了诗歌的各种情味,譬如《老虎》的雄浑之情、《悼阵亡将士》的悲伤与骄傲之情。

三、Y语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发现,郭老的《英诗译稿》,虽然个别地方有待商榷,但是总体而言,译文在视象、音象、事象、义象等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并且小心着笔,因此才能给读者带来综合的味象美感。

参考文献:

[1] 郭沫若. 英诗译稿[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四风发言稿篇(7)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一部地方志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受编辑审稿环节的影响,责任编辑在地方志编纂出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想而知。

通过几年审稿工作,笔者发现地方志工作部门责任编辑审稿质量和效率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书的编纂质量和进度。比如,地方志编辑工作中,有的编辑对文稿反复看了几遍,仍有不少问题被疏忽,这种现象在地方志编辑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地方志书审稿效率要建立质量指标体系,树立并贯穿问题意识。

一、地方志编辑审稿低效现象及主要原因

笔者在地方志编辑实践中发现,一部志稿交到编辑手中后,编辑投入的审稿时间和精力往往并不少,有的经过长达数月甚至半年的审稿后,仍存在很多问题未被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篇目问题。如标题不准确或不符合志书要求,篇目统辖内容不能全面、完整、清晰地反映标题,节及节以下层次分类不当。

史实问题。如时间记述不准,用“目前”、“现在”、“最近”等词语代替具体时间。一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五项要素不全,五要素中“人物”活动记述较弱,见事不见人。还有时间错误,资料出入,数据、人名、单位名称错误等,这些问题在每部志稿审后几乎都存在。部分稿子审后还存在着史实缺漏没有发现的现象。

记述方法问题。交叉重复现象较为严重,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在志书上就是某些内容的交叉,但处理不好就可能形成重复。如审稿后仍存在概述、大事记与有关篇、章内容的重复;有关篇、章间记述内容的重复;篇、章小序与正文的重复。

行文规范问题。审稿的志书原始资料痕迹较重,志稿原始资料的文体语言、文字风格都很明显与整部书的风格格格不入,甚至有的把原始资料中的旧式表格也原封不动地搬上志书。还有使用简称不统一,历史地名与现地名称谓不加注等问题都未发现。

以上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编辑人员责任心不足或水平有限,但也可能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后者往往是容易忽视的。要避免这种现象,除了加强编辑责任心外,编辑过程中建立一定的质量指标体系,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去审稿是保证又好又快提高稿件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树立并贯穿问题意识是提高审稿效率的基本途径

地方志审稿的重点在于审查内容是否真实,是否体现地方、时代、行业特色,资料是否缺项,用语是否规范等。实际上,目前关于志书已经有相对完善的质量体系。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从观点、体例、内容、记述、资料、行文、出版等方面对志书质量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还有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地方志编纂规范性文件等。这些质量规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志书审稿过程中的标尺,审稿过程中以这套指标体系为准绳去把握,志稿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一般都可以发现和解决。

地方志质量指标体系较为庞杂,工作中往往有不同的概况和提炼。一般认为地方志审稿就是一项把关工作,因此有把好政治、史实、语言、保密“四关”的说法。把好政治关,就是把好稿件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倾向,防止存在政治问题的资料入志,凡是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资料坚决不用。把好事实关,就是让稿件中的每一处都真实准确,发现志稿中常见的史实性差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节、名称等,还有知识性、资料性等差错。把好文字关,就是使稿件的语言文字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发现常见的语言不规范现象如文字、语法、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错误,标题不够醒目、主题不够突出、层次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谨等问题。把好保密关,就是按照保密规定,使志稿没有泄密之处。把好“四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既是提高地方志质量的基本指标,也是对地方志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编辑工作中以把好“四关”为准绳,把问题意识贯穿始终,一般就能较好地提高地方志编纂质量。

由于个人的工作习惯、思维方式不同,每个责任编辑均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适合自己的一套质量指标体系,有意识地把这套指标贯穿实际的审稿工作中,时时处处树立问题意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和解决志稿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审稿的质量和速度。

三、提高编辑素质有助于树立问题意识

建立质量指标体系,树立和贯穿问题意识是做好地方志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但仅此还不够,责任编辑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练就一双慧眼,在质量体系的标准引导下较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编辑的素质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要做到这些,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丰富知识储备。编辑被称为杂家,各方面知识都要知道一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编辑出版方面的知识对提高稿件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方志纵观历史、横陈百科,编辑更要有广博的知识才能胜任。要扩大阅读量,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减少知识盲区。学会利用培训班、研讨会、业余自学等形式不断补充基础知识、行业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二是善用技巧方法。如志稿的深度宜先粗后细,也就是说先把握大的方面,比如首先要看有没有政治性错误、体例是否符合要求,其次看语言文字等小的方面。总之,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最终都是织成一张网,把各个问题一网打尽。再比如,要善于从已知推断未知。就一部志稿来说,可能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是编辑不太了解和熟悉的,但总有一部分是编辑能够把握的。由已知推断未知,从部分推断和把握整体,是因为已知的部分中包含有某些整体的必要信息。编辑要充分利用已知信息进行必要、合乎情理的推论,从已知推断未知,由部分把握整体,进而作出判断。

三是转换思维方式。比如面对书稿时要有批判思维,抱着一种不信任态度,睁大眼睛去挑其中的毛病。要有宏观思维和多元思维,尽可能从对学科对角度对志书进行全面把握。要有创新思维,编辑加工过程中善于发现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Word的文字处理功能非常强大,但大多数使用者仅仅停留在打字阶段,对其他功能使用甚少,如能有效利用,则可减少许多劳动量,大大提高了编辑效率。

综上所述,地方志责任编辑地方志编纂出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较色,在审稿过程中既要学会构建适合自己的质量指标体系,又要树立问题意识,时时处处有意识地以这套体系为准绳发现和解决书稿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换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这样才能较好地提高审稿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地方志编纂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四风发言稿篇(8)

(一)口语化

“上口”、“入耳”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如果演讲稿不“上口”,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完全听懂。如在一次公安部门的演讲会上,一个公安战士讲到他在执行公务中被歹徒打瞎了一只眼睛,歹徒弹冠相庆说这下子他成了“独眼龙”,可是这位战士伤愈之后又重返第一线工作了。讲到这里,他拍了一下讲台,大声说:“我‘独眼龙’又回来了!”会场里的听众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演讲稿的“口语”,不是日常的口头语言的复制,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头语言,要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由于演讲稿的语言是作者写出来的,受书面语言的束缚较大,因此,就要冲破这种束缚,使演讲稿的语言口语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写作演讲稿时,应把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必成正装句,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换或删去。演讲稿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看看是不是“上口”、“入耳”,如果不那么“上口”、“入耳”,就需要进一步修改。

(二)通俗易懂

演讲要让听众听懂。如果使用的语言讲出来谁也听不懂,那么这篇演讲稿就失去了听众,因而也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意义和价值。为此,演讲稿的语言要力 求做到通俗易懂。

(三)生动感人。

语言大师老舍说得好:“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由此可见,要写好演讲稿,只有语言的明白、通俗还不够,还要力求语言生动感人。

四风发言稿篇(9)

首先要求主题鲜明。各级领导人的讲话都是在其职权范围内讲政策,出主意,处理公务事项,教育干部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讲话都是代表领导机关对有关放针,政策的贯彻作出指示。因此,领导讲话必须有针对性,支持什麽,反对什麽都应明确表示,特别是遇到机关或下属单位需要开会解决的问题,不能没有明确的意见。领导讲话稿的主题鲜明,是听众的需求与心理指向点。

其次需求主题出新。事物都多角度,多侧面的,一个道理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另外,有的道理又是听众不熟知的,这就为讲话的主题出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一,在政策界限上进行阐述的主题会显得新。政策界限为从事具体工作的人所关注,如果把有关问题放在政策界限阐述,无疑显得新颖而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第二,针对日常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主题会显得新。热点,难点问题是一段时期内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听众的需求点,涉及不熟悉的主题会显得新颖。听众不熟知或不懂的道理,可使人长知道,开眼界,听众因此会兴趣倍增.

用主题抓住听众,还包括对讲话稿主题的突出,展示与强化.为了突出讲话稿的主题,一般情况下,应该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让听众直接进入角色,收到开宗明义的效果.例如在其<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是一种常见的,成功的开头方法,可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使其聚精会神地围绕讲话者的思路"运转".所谓主题的展示,是指讲话稿的主体部分一步步紧扣主题展开,形成表达主题目的整体应.主题的强化,则是指在讲话稿的结尾部分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收拢全文内容,强化讲话的主题思想.

二.用内容贴近听众

围绕主题展开的内容该贴近听众的实际,才能产生亲和力,从而缩小台上台下的心理距离,使听众产生认同感.

"近多远少".这是指讲话稿的内容安排要取近舍远.讲话稿内容"近",就易沟通,易生亲切感;"远",就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易生疏离感.所以,讲话稿的内容必须考虑到听众的工作性质,业务特点和接受能力等因素,尽量选项择与这贴近的内容.

有时讲话稿有一些历史典故,名人轶事之类的"远"的内容,这些内容也应通俗化和"近"化.例如在<表年团的工作要照顾表年的特点>中的一:"寻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这里用典既通俗又和青年团的实际联系了起来。

“实多虚少”。这是指实处为主,虚处为辅。讲话稿的内容安排要实多虚少、以实带虚,不论问题大小、观点深浅,都要切实而谈,不可泛泛而议。如果在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内都是抽象议论,听众就会因听不明白而延长接受过程,出现认识断续、兴趣减弱、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三、用气势感染听众

如果讲话稿情理交织、脉络贯通、疾徐有致,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气势,有效地感染听众。

理直情切则气势盛。手中握有真理,胸怀热切的情感,讲话稿才能写得情理交织,气势开张。以在延安民众讨汪大会上的讲话《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顽固派》中的一段为例:“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四没有__,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为什么要取消它呢?”这里据理而论,字字千钧,饱含激情,一气呵成,产生的气势,锐不可当。

思路畅则气势通。思路的畅达,决定语流的畅通,进而决定讲话稿气势的贯通。起草讲话稿前,首先必须对讲话稿如何开头,怎样转接,由几部分组成,顺序如何,怎样结尾之类的问题都要通盘谋划得顺理成章,一脉贯通,对讲话稿得内容和线索等都要烂熟于心,然后一挥而就,出之于自然。写讲话稿切忌那种想一段,写一段,改一段,十步九回头得写法,如此勉强拼接得文字,也就谈不上气脉贯通、一气呵成,气势也就无从谈起。

修炼语气以增气势。讲话稿得气势虽然不单纯是表达形式得问题,但也与表达形式密切相关。在起草讲话稿大额过程中,通过修炼语句来加强语流的流畅性和明快性,也可以达到增强气势的目的。以在延安人民追悼平江惨案死难烈士集会上发表的讲话《必须制裁反动派》当中的一段为例:“革命的同志,抗日的战士,都被杀死了,什么人杀死的?军队杀死的。军队为什么杀死了抗日战士?军队是执行命令,有人指使军队去杀的。什么人指使军队去杀的?反动派在那里指使。”这些精心修炼的接二连三的问句,流畅明快,环环相扣,步步进逼,真正做到了以“气”感人,以“势”撼人。

四、用语言吸引听众

讲话稿语言与其他文种语言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其口头表达的生动性。

四风发言稿篇(10)

第一,要琢磨领导的思维。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研究领导的思维,有助于在运用材料、分析和说明问题时与之相适。

第二,要琢磨领导的思想观点。这是起草讲稿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注意在日常交往和听取会议发言中,积累和思考领导的口头语言,从中了解领导的思想和主张;要注意研究领导过去的讲话及其起草或修改的文稿,从中体会领导的思想和观点;要注意研究领导对某份文件或某件事的批示,因此它常常简明扼要地直接放映了领导对某些问题的意见和主张。

第三,要琢磨领导的语言。每个人的讲话都是有个性、有独特风格的。比如毛泽东的讲话气势磅礴、通俗幽默;邓小平的讲话实事求是、朴实无华。因此用讲话人的语言表达讲话人的意图,是起草讲话稿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四,要琢磨领导的意图。接受起草领导讲话稿的任务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摸清领导的意图。因为领导讲话是要领导自己讲的,所以,领导要讲什么领导自己最清楚,我们只是为领导把想要表达的意图通过文字形式表述出来,叫做为领导“代言”。这就要求起草者必须准确地理解、领会、表达领导的意图,在此前提下,结合实际创新性地深化、拓展领导的意图。领导意图有时是领导直接交代的,有时没有交代,需要起草者主动找领导了解,细心倾听领导准备讲什么、怎么讲的提示。无论怎样,起草者都必须千方百计弄懂领导的讲话意图,做到与领导同步,甚至要想在领导前面。

二、要厚积善习多实践

第一,要加强学习和积累。领导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全局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就从广度和深度上对起草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领导讲话稿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时间要求紧,需要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得交稿,如果积累大量的知识素材,即算才思再敏捷,文字基础再好,也是很难应付的。因此,必须加强平时的学习,多读书,做到兼收并储,当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这样写起稿子来,才会“厚积薄发”,文如泉涌,一气呵成。

第二,要加强实践和探索。这里讲的就是要敢于接受领导讲话稿的起草任务,愿意多接受起草领导讲话稿的任务,放开胆子去写,大胆实践和摸索。只有通过真刀真枪的锤炼,信心才会足,写作水平才会高,讲稿质量才会好。凡是有过一些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给领导起草讲话稿,一要放胆写,二要认真写。一般来说,初次起草领导讲话稿,确实是件难事,由于对领导个性不了解,对领导意图把握不准,从而思想放不开,畏首畏尾,写不出多少东西。经过多次实践后,思想放开了,积累的经验多了,自然越写越快,越写越好。敢写了,能写了,自然会思想如何精益求精,把讲稿写得更好。

第三,要加强研究和总结。到底如何才能起草好领导讲话稿,似乎没有统一的章法。但是确有不少秘书工作者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研究和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方法,这些都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我们从事这项工作,更应当不断研究和总结经验,使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摸索出一些规律来。研究和总结的方法很多,可以自己回顾自己的经历,可以学习别人的写作经验,可以学习经典讲话,还可以和同行共同研究。通过学习、研究、总结,起草领导讲话稿的水平和功力就会提高、发展、进步。

三、文无定法,要勇于创新

文贵创新,自古而然。领导讲话要高人一筹,给人启迪, 催人奋进, 创新显得尤其重要。

一是思维要创新。主要表现在要有超前思维,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掌握新情况、新问题,主动做一些调查研究,主动提炼出一些新思想、新观点。只有超前思考,超前行动,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上一篇: 项目工作思路 下一篇: 学校考察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