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9:05

基层医疗卫生论文

基层医疗卫生论文篇(1)

河北省目前有乡镇卫生院1960个,乡镇卫生院床位数58777张,平均每千农业人口1.18张(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6张),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数为155.4万人,病床使用率为5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1%)。河北省目前有村委会48969个,村卫生室65375个,设卫生室的村占总村数100%。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诊疗人次为24484.6万人次,其中乡镇卫生院为3756.2万人次,占15.34%,村卫生室16494.3万人次,占67.37%。在农村基层就诊患者中,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感冒、胃肠炎的患病率较高。

1.2农村基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疗技术人员概况

河北省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总数为85639人(其中乡村医生82527人,卫生员3112人),平均每村村卫生室人员为2.13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9人),平均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为2.09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3人)。河北省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占25.2%(每院平均5.2人),执业助理医师占24.1%(每院平均5.0人),注册护士占10.6%(每院平均2.2人),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5.1%(每院平均1.1人),见习医师占4.6%(每院平均1.0人);具有本科学历人员占4.4%(每院平均不足1人),大专占27.8%(每院平均5.8人),中专占50.2%(每院平均10.5人),无学历人员分占5.2%(每院平均1.1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不足1%(每院平均不足1人),中级职称占8.5%(每院平均1.8人),初级职称占59.5%(每院平均12.4人);25岁以下人员占7.0%(每院平均1.5人)、26~45岁占67.6%(每院平均14.1人),46~55岁占13.2%(每院平均2.8人),56~60岁占4.0%(每院平均不足1人),60岁以上的人员占1.0%(每院平均不足1人)[1]。从河北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及职称偏低,卫生技术人员机构不合理,缺乏实用和高层次人才。

2河北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对策

2.1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训

调整医疗、护理、预防保健、管理人员结构,满足服务职能;加强农村卫生人员知识培训,普及基本专业技术,建立卫生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巩固和更新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逐级进修学习制度,乡镇卫生院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临床进修和短期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中心卫生院业务骨干到市级培训基地进修学习;乡村医生每年接受乡镇卫生院的免费培训和业务指导;继续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鼓励在职人员通过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提高专业学历水平,改善农村卫生人才结构,满足农民群众健康需求。

2.2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技术人员待遇

由于待遇低、基础设施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基层卫生院普遍存在着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特点,影响了乡镇卫生院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因此,一方面应加快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为卫生技术人才创造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及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广大医疗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加强卫生管理人才培养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聘作风好、懂技术、善管理、有工作热情、具有中级及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的优秀人才担任卫生院长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干部;建立基层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制度,提高基层卫生管理人员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计划地选拨、选派有管理才能的后备干部,到市、县区医疗卫生机构挂职锻炼,提高综合管理能力;逐步建立卫生管理干部持证上岗制度。

2.4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市直、县区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强培训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能力,形成以市直、县区带乡镇、乡镇带村所的逐级培训网络,加大对农村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基层医疗卫生论文篇(2)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居民健康的守护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有扎实而全面的临床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平及和病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选拔、培养等方面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真正成为“会看病的好医生”。目前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研究成果甚少,进行相关研究对基层居民获得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1973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and)发表胜任力领域有奠基性意义的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标志着现代胜任力研究的开端[1],提出胜任力的概念是真正能区分生活成就或工作业绩方面优劣的深层次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美国家,由于医务人员低劣操作导致的医疗事故和医疗质量问题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更引起了胜任力在医学领域研究的逐渐展开[2]。直到2002年,临床医生的胜任力才被明确定义为:“胜任能力是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以求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3]为了适应社会对健康需求格局的改变,在世界范围内,医学教学模式正在逐步由以知识结构和过程为基础的模式向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方向发生演变。至今,美国、加拿大、英国都已经完成针对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要求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或指南,并且在不断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2001年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公布了基于能力的培训目标,要求在病人诊治、医学知识、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改进这些基于大系统的实践的六个核心能力上培训、考核住院医师,并且对以上六大核心能力的二级标准分别下了定义。ACGME提出的住院医师六大核心能力,成为一种重要的测评标准[4]。加拿大皇家内科及外科医师学会(RCPSC)的学者提出对专科医生进行以胜任力为基础,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是一种适应时展的先驱理念,在2005年最新的标准《2005年加拿大医生胜任力架构》(CanMEDS 2005 Physician Competency Framework)[5],提出“更高的规格,更优秀的医生,更优质的医疗”的主题。标准主要将医生的角色分成七类:专业人士、沟通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促进者、学者、医学专家。2006年英国医学总会(GMC)推出关于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的《良好医疗实践》(Good Medical Practice),并已于2013年完成了新一轮修订[6]。在2006年的版本中,分为医疗技术服务、医疗诊疗规范、教学与培训、医患关系处理、团队合作、要求医生遵守职业道德六个方面。在2013年的版本中修订为了四个核心领域:医学知识技术和表现、医疗安全与质量、沟通与合作、维护信任。尽管关于岗位胜任力的研究在许多国家中都曾进行或正在进行,然而学界普遍的观点认为,研究对象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社会文化的不同,确实对岗位胜任力模型的结构及胜任特征造成影响。而正因为如此,结合国外岗位胜任力研究的参考,从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自身特点出发,将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切实本土化,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留下了可行的研究空间。

在我国,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时堪等人最先开始关注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一部分职业开展了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7]。在医药卫生领域,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李文等人于2005年启动“卫生机构管理者岗位胜任力研究”的课题,将三级医院院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乡镇卫生院院长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卫生机构管理者的胜任特征词典库[8],这是胜任特征在我国首次被引入卫生领域。2006年,金盛华等人编制实践分析综合问卷对初级临床医师进行大样本调查,进行了初级临床医师胜任力模型与测量框架研究[9]。2007年,王贤吉等人在介绍全科医师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在全科医师的教育与培养、招聘与引进、考核与晋升等方面的应用价值[10]。2009年,王永芳等人采用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了医院临床科主任胜任力模型,并对医院临床科主任胜任力与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11]。2013年,金丽娇等人通过全科医生工作分析和半结构化访谈,进行全科医生胜任力问卷调查,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构建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12]。2014年,黄涔等人通过对某医科大学7所教学医院的临床医师、护士、行政管理人员及患者的随机抽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收集的资料,得出6项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特征依次为临床基本能力、医师职业精神与素质、自我保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沟通能力[13]。2014年,张冬青等人对全国7个省(直辖市)分层抽取86个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调查分析[14]。2014年,中国医科大学孙宝志等人以辽宁省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为例,采用核检表问卷调查法与行为事件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15]。

岗位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指承担职务(职位)的资格与能力。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员工的胜任力资源进行管理,包括对员工的胜任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就是对具有单位需要的胜任力的人才的获取(包括:发现、鉴别、获取)、配置和科学合理使用。有效开发,是指对员工的现有胜任力的发挥、潜在胜任力的有效挖掘和胜任力的发展。岗位胜任力具有如下特点:与工作岗位相关,是完成工作岗位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因而带有明显的岗位特性;是从表现优秀的员工身上所提炼出来的,具有牵引和导向性;是可以衡量和测评的;是与本岗位相关联的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既包含显性的又包含隐性的能力和素质。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最经典的是冰山模型,将员工个人胜任力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对胜任力的组成要素进行了层次性的排列。“冰山以上部分”包括技能和知识,与工作所要求的改变和发展。“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人格特质和动机,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这些要素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他们不太容易通过外接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作用。冰山模型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有利的工具,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构建某种岗位的胜任素质模型,还对于担任某项工作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进行明确的说明,而且成为进行人员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为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提供科学的前提。

胜任素质理论体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里已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其应用性也得到了实践的全面检验。虽说在国内,胜任素质理论和应用体系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在卫生领域尚属新生事物,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建立,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选拔、培养等方面提供客观依据,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拓展了胜任力管理的领域。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结论对于其他非基层医疗机构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医疗机构管理者们可以以此为参考,构建满足本单位战略需求的胜任力模型。有利于相关医学院校教师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培养,使他们更准确地培养农村医生所应该具备的各项素质,为即将进入的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性质特点,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胜任力管理的必要性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部门和医学教育单位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管理、培养、选拔、指导所应侧重的能力特征提供了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支持。

随着基层卫生服务逐步向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职能转变,必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到卫生领域岗位胜任力,特别是结合基层医疗工作的特点,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能力要求,将岗位胜任力模型转化为评价指标体系,是未来该领域必须研究的课题。在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从国内外卫生领域岗位胜任力的理论和研究中吸取宝贵经验,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既切实本土化,又能满足基层卫生需求,研究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评价方法,这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国家从2010年起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进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医学院校教师探究如何使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具备岗位胜任力,真正成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农村医学人才。

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可采用文献研究的方式,针对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和能力要求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将胜任特征来源文件中所涵盖的内容概括成胜任特征,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根据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在问卷附件中对胜任特征进行逐条解释。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问卷主体部分采用里克特五级评分量表的形式,调查对象按照胜任特征体现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全程访谈录音。完成访谈后,对录音进行文本转录,随后使用文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根据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中的词汇,提炼出受访者在其所描述的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胜任特征。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比对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构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最终确定和对各要素的重点程度分析邀请专家,听取他们对模型的评价和意见,从而建立有效、可靠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这种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工作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不各种资历的医疗卫生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经典的理论及研究分析方法,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这样一个需要承担相对复杂的工作岗位的胜任特征结构。研究结果能确切地反映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特点和职业发展所必备的能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理有据地理清了影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疗卫生人员工作表现的动机、特质及其他因素。在一定程度和水平上,为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提供了参考。

结合国内外多年来在卫生领域关于岗位胜任力的理论和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论证其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医院管理者可以“合理用人,有效用人,善以用人”,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价,从而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都可以有效地发挥才能。

参考文献:

[1]David M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2]Carraccio C,Wolfsthal SD,Englander R,eta 1.ShiRing paradigms:from Flexner to competencies[J].Acad Med,2002,77:361-367.

[3]Epstein RM,Hundert EM.Defining and asses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J].JAMA,2002,287:226-35.

[4]Michael G Stewart.Core Competencies[EB/OL].[2012-6-9].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Chicago,IL,USA.

[5]Jason R.Frank.The CanMEDS 2005 physician competency framework[R].Ottawa: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of Canada,2005.

[6]GMC.How GMP applies to you[EB/OL].[2011-9-10].

[7]时堪.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86-595.

[8]李文,尹爱田,等.卫生机构管理者胜任力研究及发展[J].中国卫生资源,2005(6):270-271.

[9]金盛华,张鸣.初级临床医师专业胜任力模型与测量框架研究[M].硕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6.

[10]王贤吉,张新平.全科医师胜任力模型及其应用.中华卫生事业管理,2007(11):727-729.

[11]王永芳,王永丽,李博.科主任胜任力模型与绩效关系研究.现代医院,2009,5(5):3-6.

[12]金丽娇,贾英雷,孙涛,等.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1):3659-3661.

[13]黄涔,董志.某医科大学几所教学医院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研究.重庆医学,2014,43(15):1954-1955.

[14]张冬青,何坪,邓宇.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调查分析.重庆医学,2014,8(43):3048-3050.

基层医疗卫生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4-0122-03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指对具有专科背景的从业人员进行全科医学的岗位训练,即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现有的专科医生,通过转岗培训,使其具备全科医学知识并取得全科医生的执业资格,从而完成身份和执业的双重转变。湖南省卫生厅根据国家六部委下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的明确要求[1],2010年研究制定了《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方案》,明确了湖南省全科医生培养目标为每所乡镇卫生院1名全科医生、城市每万名居民拥有1~2名全科医生,过渡期内分三年对基层医务人员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本文通过对湖南省2010~2011年首批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情况的回顾和经验总结,为下一步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提供参考。

1湖南省2010年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制度

湖南省于2010年启动了首批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根据全科医生工作要求、全科医学基本原则和卫生部《全科医学医师培训细则》[2,3],提出了“缺什么,补什么”。由一名指导老师负责1~2名学员的“一对一”培训模式,制定了《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制定了“201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计划”。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可进行部分调整,提出适合本市的培训方式[4],这些切合实际的调整,发展和完善了湖南省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工作内容。

1.1培训基地

湖南省14个地州市各确定1所三级综合医院为“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参照《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执行。转岗培训基地由省卫生厅发文认定。

1.2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具有正规医学中专以上学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和基层血防站的基层执业(助理)医师。

1.3培训师资

培训基地要求指导老师有6年以上工作经历,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医院择优选拔“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指导老师”,报当地卫生局下文确定,并报省卫生厅备案。

1.4培训内容

根据国家卫生部《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的要求,湖南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内容包括了内科、外科、妇产科、传染科、急诊科、儿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同时包括了社区预防、社区保健及康复课程。

1.5培训方法

采用“缺什么,补什么”、由一名指导老师负责1~2名学员的“一对一”的培训模式。转岗培训分理论学习、技能操作和临床实践三个阶段。

为缓解工学矛盾,理论学习分为自学和集中授课两个阶段,课程统一安排由学员选修。临床实践形式采取集中理论培训、个别面授、临床观摩、参与查房与病案讨论、手术带教等。带教方式采取课堂授课、举办讲座、远程教学、基层现场指导、互联网视频等。学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指导老师形成“一对一”的教学关系,双方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完成培训内容。

1.6网上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在网上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培训途径、培训原因、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场地、对全科医生的了解、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对培训医院各科室专家的了解、是否愿意从事全科医学等。

1.7考核和结业

考核分为科室考试和结业考核。

科室考试增加了学员在科室内的学习压力,出科考试合格后,才可以进入下一个科室学习。入科考试主要为理论考试,出科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入科考试和出科考试均由培训基地相关科室组织。

结业考试内容分为实践技能考核和理论考试两个部分,实行百分制,按6∶4的比例记入总成绩。实践技能考核由市州卫生局组织,对学员要求掌握的技能操作进行考核记分,操作成绩在60分以上者才可以申请结业参加理论考试。理论考试由国家卫生部建立试题库,统一命题,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对学员进行考试。操作和理论考试的总成绩在60分以上为合格,取得湖南省卫生厅颁发的《湖南省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证》。结业总成绩低于60分者,可在3个月后,申请理论考试补考一次[5]。

2湖南省2010年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情况

2.1培训基地

在全省14个地州市各选择了一家三级医院作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

2.2学员情况

湖南省卫生厅计划2010年在14个地州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收转岗培训学员1 000名,实际招收985名,其中男671人、女314人,其中16人中途放弃。

2.3师资培训基地

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师资培训基地确定为湖南省人民医院[6]。

2.4问卷调查结果

网上调查采用一人一卷的问卷方式,发出969份,收到有效答卷664份。从问卷调查表的结果统计看出,学员近两年培训次数统计中培训1次的最多,为277人,占42%;培训时间3个月以内的最多,为420人,占63%;学员希望通过培训实现自我提高的有370人,占56%;表明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机会少,培训时间短,希望参加培训的愿望强烈。工作困惑统计中认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困惑的最多,为489人,占74%;愿意参加由政府出资的培训有959人,占99%,说明学员对学习培训有现实的需求。这次教学内容基本满足卫生技术人员系统学习全科医学知识的迫切需要,课程安排符合当前培训需要,培训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符合培训对象的需求。培训后学员对全科医生的了解比率为97%,愿意从事全科医生的532人,占83%;有固定病友群的518人,占78%。在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与带教老师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对建立双向转诊网络有帮助。愿意与指导老师保持联系的921人,占95%;经常把患有严重疾病的病人转向上级医院的有486人,占75%;偶尔接受上级医院转回的康复患者291人,占45%;说明双向转诊的渠道还不顺畅。学员每天工作10 h以上的最多,为260人,占39%;周工作日统计中工作6 d的最多,为354人,占53%;出诊次数统计中以随喊随到的最多,为490人,占74%,表明学员在基层起到了“健康守护神”的作用,把服务对象的健康放在了首位。目前的培训费用由政府负担,学员不用为学费发愁,问卷调查中认为参加学习影响个人收入的有355人,占53%,这可能是制约基层卫生人员参加转岗培训的主要因素,下一步制定政策时应发培训津贴,适当弥补损失以提高参训积极性。

2.5 临床技能操作考试成绩

在湖南省14个地州市进行了操作技能考核,抽考了体格检查、外科无菌技术、急救技能、儿科体格检查等,实际参加考试人数969人,0人缺考。考试结果显示90分以上(含90分)112人;80~89分(含80分)415人;70~79分(含70分)297人;60~69分,(含60分)136人;60分以下9人,操作合格率为99.3%。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衡阳市、娄底市、永州市、怀化市、常德市、益阳市、张家界市、邵阳市、湘西自治州合格率均为100%,郴州市合格率均为96%,长沙市合格率为94.7%。

2.6 理论考试成绩

实践操作考试中9名学员不及格,因此有资格参加理论考试的人数为960人,其中4人缺考,实际参加考试人数956人。考试结果显示90分以上(含90分)161人;80~89分(含80分)351人;70~79分(含70分)254人;60~69分(含60分)136人;60分以下54人。理论考试不合格人数占5.6%,说明要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理论学习与培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操作考试和理论考试通过率见表1。

2.7 合格达标率

临床技能操作考试成绩与理论考试成绩按6∶4的比例计入总成绩。有的学员虽然理论考试不及格,由于操作考试成绩的比重大,两项汇总后仍可达标。本次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参加学员969人,考核考试合格的学员为951人,合格率为98.1%。

3 讨论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可以改善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7]。截至2009年底,湖南省共有县级医院291个,乡镇卫生院2 390个,村卫生所44 39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92个。全省社区卫生人员7 773人,乡镇卫生院人员61 053人,村卫生室人员50667人,占湖南省卫生人员总量的34.02%。全省执业(助理)医师105 800人,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执业(助理)医师分别为4 995人、28 400人、3 537人,分别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4.72%、26.84%、3.34%[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匮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执业医师尤其是全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服务水平不高、从业人员不稳定。湖南省规划到2020年,经过多种途径培养12 000名全科医生,近3年以转岗培训为主要途径[8]。湖南省2010年首届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在2011年完成,参加培训的人数为969人,培训后合格达标的学员为951人,合格率为98.1%。

湖南省首批参加转岗培训的学员文化程度以中专和大专学历为主359人,占54%;资格统计中执业助理医师最多,为378人,占57%,反映湖南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匮乏,亟待加强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和学历提升工作。这次转岗培训工作,有的市州未完成招收任务,学员总数差31名。主要原因在于工学矛盾,只有缓解工学矛盾带来的压力,才能提高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培训效果。

湖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采用“缺什么、补什么”、“一对一”的培训模式,重在培训基层全科医生必备的医学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满足基层医疗队伍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型,开展基本医疗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中央编委,等. 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号) [Z]. 2010:13-14.

[2] 吕兆丰,郭爱民. 全科医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6-82.

[3]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 全科医学医师培训细则[Z].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10-15.

[4] 王诚丽.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组合拳[J]. 中国医院院长,2011,8(2):80-81.

[5] 湖南省卫生厅. 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考核管理办法(试行)(湘卫科教发[2010]20号[Z]. 2010:3-8.

[6] 湖南省卫生厅. 湖南省卫生厅关于确认首批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基地及师资培训基地的通知(湘卫科教发[2010]16 号)[Z]. 2010:3.

基层医疗卫生论文篇(4)

一、前言

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对会计核算的接轨与国际财务管理提高提供了方便,在会计准则的指导下,接轨了新会计运行机制与会计模式,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应该是适合我们国家的国情的制度或者适合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现状和未来的。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快速上升,并逐步建立起了公共财政体制等各项制度,医疗卫生体制深入改革,起初的医院会计制度已不适应当今形势,公立医院改革和公立医院财务和绩效管理需要引入新的体制政策。尤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各级医院市场化的快速进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出现在医疗机构之间,医院的作用范围也在不断地变化,医院的核算内容、财务处理需要更精确的操作,如今的医院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在的医疗机构。

二、医疗卫生会计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

一些地方条件比较落后,不同区域要认清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出符合本身的医疗卫生制度,这样看来,医疗卫生制度与一般的企业制度有很大的区别,标准并不完全统一,体现出多元性和特殊性。如今,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主要实行三种会计制度,而且与会计核算相适用。要想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服务性,旧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就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新制度 “医疗卫生支出”科目下设置了“医疗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两个明细科目,它们分别反映了基本医疗支出和公共卫生服务支出情况,另一方面设置的“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科目反映出了财政承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建设备的财务支出状况,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中发生的各项实际支出情况,能够得到清楚的体现。因为在医疗卫生机构领域之内,大型设备维修、购置医疗设备、修建房屋和固定资产改良等产生财政支出,仅可以列事业基金、支在修购内。所以可以看出,在会计分录之中,因为固定基金并不是从其他的基金转化来的,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出现净资产虚增的现象,如果净资产账目不真实,那么所有者的权益就无法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医疗卫生机构当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更长时间的实际收益情况无法得到保障。中医院、综合医院和公立医院主要采用的制度是《医院会计制度》;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卫生院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为标准;而民营医院主要适用《企业会计准则》。体现出会计制度的多元化,采用不同的标准规定,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需求,并具有大大的积极性;但是,如此多元化的会计制度,使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受到严重的阻碍,并且还会产生管理方法的混乱、难以掌控,使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要想对医疗卫生会计制度进行深入的改革,与所有医疗工作者的积极响应、配合是密不可分的,也是新制度有效执行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会人员对新制度的理解和运用程度直接影响到新制度的落实效果。由此看来增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人员的鼓励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新医疗卫生会计制度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了医院年度财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并且这项制度对现实医疗制度的应用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报表通过专业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可以明显地提高医院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也能发挥其监督的作用,已实现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信息的透明与公开。

三、新型医疗卫生会计制度的优越性分析

强调强化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与控制是新医疗制度的基本体现,周期性的对服务成本进行核对验算,加强从供给方医疗费用支出的控制,减少广大群众在医疗费用方面产生的负担。新制度对成本管理的要求进行了强化,而对成本的归集与核算体系进行了细化,并且规定了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的范围、成本分摊的流程、分析与控制等项目。在医疗成本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数据,也在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方面,为管理部门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一方面缓解了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医院本身的运行管理水平。

与现在的医疗卫生会计制度相比较,新制度的明确规定,医院必须全面真实地反映医院资产的负债情况问题, 对医院资产管理及财务风险的防范解决进一步进行了强化。新医疗卫生制度还规定,医院必须完整核算拥有的全部资产和负债,以此来反映资产的使用消耗,对控制手段与管理进行强化,对非流动负债的借入进行限制,对大型设备购置、外投资论证报批程序都必须进行严格规范。并且对医院的负债情况进行透明化,在筹资和投资行为上,可以为医院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对新制度与旧制度在资产、负债等项目的比较,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制度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水平,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发展、健康进一步加强,对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信息化管理和加强监督提出了建议。国家新医改方案提出,今后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将作为公共产品进行提供,其主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补偿机制、能力建设、转变运行机制进行加强。首先,新制度的产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责任进行了一系列的强化,并且主要加强预算管理;其次,在新制度财政安排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收入源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其他部分人员以及公用的相关经费,可以通过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获得; 最后,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一些管理,要求低于公立医院,现在的医院之间缺乏统一性,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医疗收费价格不同,丧失了原有的客观与公平。在费用方面,开支核算过于宽泛从而缺乏有效的费用会计信息,管理费用除了包括医院管理部门费用,还包括了为药剂、医疗等其他业务部门服务的辅助部门费用等其他费用。管理费用的大小与药品销售成本、医疗服务成本和制剂产品成本息息相关,最后影响到的是医院的经营状况。

四、新医疗卫生会计制度的优点

新制度下,医院将所有的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的管理范围之内,同时,新制度对医院的预算的编制、决算、执行的各个环节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方法,确定主体部门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所负责的主要职能,保证预算与有一定的完整性,绝对不允许发生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等问题,严格规范工作内容,不断完善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医疗卫生会计的新制度将在医院实行定向补助,超支不补,核定收支,结余按规定使用,等的管理的预算办法。并且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将医院的所有的全部收支, 新医疗卫生会计制度也提出了多种管理方法如“上缴超支,收支核定,以收抵支,奖惩分明,补助差价”等,是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实行的。在此期间新医疗卫生会计制度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在各个环节,如,医院的执行,决算和预算的编制等。依据会计制度改革的需求,变化了过于多元化的会计制度现象。新会计制度维护了预算的完整性,杜绝和防范了调整项目随意而引发的支出问题,做到了业务活动的防范,同时也促使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并且还成本核算和控制的强化作用。

新医疗卫生制度要做到十分的信息保密性,因为会用到现代化的机器生产设备,在强化了会计信息的系统安全的同时进行医疗卫生的工作。对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做到加强管理,对成本的核算做到了定期开展实行,新医疗会计的制度加强了从供给方方面对医疗费用控制,大大的缓解了广大群众的对医药费用的目标,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流程的分摊,成本的范围,控制和分析等等,为管理部门合理的制定了医疗服务的价格并提供了参考的依据,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为医疗成本。同时在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运行的同时也极大地缓解了人民群众的医药费用的负担。新制度的实行和理解程度主要体现在一线的医疗工作人员,他们对新制度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了新制度的落实成果。所以重要的就在于对基层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学习和增强对基层医疗卫生会计的知识。对基层一线医护人员的培训有多种,我们可以邀请这方面的专家对他们进行理论学习,也可以实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经验性的专业培训,增强专业技能。应该考虑到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医院的经营活动而言。新制度下我们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我们尽全力以小成本来换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医院会计在核算时应该遵循相关的企业会计准则。并在制定医院会计准则时不能与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一概而论,但是一概仿照新企业制度当然也是比完全的。

五、结语

由此看来,只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层明确了管理的目的与要求,才能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的建设。与此同时,在新制度中把信息软件作为无形资产确认计量,这样,既增加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无形资产又提高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为库尔勒市第三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 蔚.试论医疗卫生会计制度改革[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

[2] 高志妨.新基层医疗卫生会计制度的变化及人员配备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04).

[3] 陈丽娟.医疗机构会计制度改革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6).

基层医疗卫生论文篇(5)

基层医院是我国数量最多、服务人口最广的医疗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近年来,患者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多,这些都成为人们对医学的信任危机及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渠道,管理水平与诊疗技术水平相对滞后,更是造成各类医疗纠纷频发。如何有效缓解基层医疗矛盾,更好地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基层医疗环境,是我国基层医疗改革中应该加以重视的问题。

一、国内医疗纠纷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医疗纠纷的研究不只局限于医疗卫生方面,已拓展到危机管理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心理学及卫生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

冯俊敏等通过对418篇医疗纠纷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医疗机构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干预可控节点,现场高效处置,能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唐娅佳等主要从医务人员的角度探讨医疗纠纷的规避,强调医务人员需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医疗机构需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及专业技能的提高。王美玲综合分析我国医疗纠纷产生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包括医院应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加强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护和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医疗纠纷调处过程中的第三方介入机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务人员职业风险保险制度等。江增强对某二级医院十年间发生的86例医疗纠纷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在于抓好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做好医院处理医疗纠纷的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并参照国外医疗纠纷处理经验,加强医疗风险管理。茹倩倩将视角放在新闻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报道上,认为近年来媒体报道影响受众对事件真实性的认知,使患者对医院产生信任危机,而院方在媒体呈现中话语缺失,不利于医院和医务人员形象的建构。

二、国内基层医院医疗纠纷研究

在我国,基层医院主要是指县区、乡镇管辖范围的一级和二级医院。近年来,基层医院医疗纠纷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不同地区基层医院在医疗纠纷产生原因、特征及解决方式上各有异同。

李大平对东莞4家基层医院进行了医疗纠纷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医疗纠纷中医方的原因仍然是主要原因;产生医疗纠纷的两大根本原因是医疗体制缺陷和医疗纠纷解决渠道不畅,传统的医患和解、卫生行政部门调解,以及诉讼渠道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并提出要构建医事仲裁制度。罗新伟对湖南省某县138例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及特征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医方因素中服务态度不良是引发该县医疗纠纷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医疗技术不高;医疗纠纷发生后采取第三方调解方式是主要解决方式。张杰英调查分析广东省基层医院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从基层医院加强自身建设,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投入,依法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充分发挥医调委的作用四个方面提出了缓解医患关系,防止医疗纠纷的建议。黄国军分析浙江省嵊州市基层医院121例医疗纠纷的规律和特点,指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注重点科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视告知和沟通,遵守规章制度,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可以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

总之,及时有效地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纠纷,不仅需要医务工作者、患者、群众共同参与,也需要法律工作者、政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根本上缓解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张邦铺.论我国医疗纠纷多元化调节机制的构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9):610-612.

[2]冯俊敏,李玉明,韩晨光.418篇医疗纠纷文献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9):77-79.

[3]唐娅佳,马志平,陈华.临床医疗纠纷的规避与防范[J].重庆医学,2007(7):668-670.

[4]王美玲.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5]江增强.某二级医院86例医疗纠纷分析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茹倩倩.我国医疗事故纠纷报道中的医生媒介形象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7]李大平.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现状实证研究――对东莞市4家基层医院的调查[J].证据科学,2013(21):199-214.

基层医疗卫生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C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1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主要有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在为各地的城乡居民提供安全、可及和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笔者多年医疗卫生系统的工作实践经验,试图在本文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的主要统计指标分析进行全新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建议,从而也为政府社区卫生政策的出台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的主要统计指标分析

在综合国内外文献及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本文从标准度满意度、执行度满意度、可持续度发展度、合作度满意度及公众权益实现度满意度五个方面提出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的主要统计指标,具体如下:

(一)标准度满意度。主要指公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服务手册》、《质量手册》等服务规章制度具体落实的满意度情况,主要指标有:总体就医服务;积极主动的为患者服务;不接受患者礼物及红包;耐心解释病情和诊疗手段;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就医秩序及科室配合;探视及陪护规定;患者家属知情保障等。

(二)执行度满意度。 主要指公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主要指标有: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治疗;计划生育咨询;预防接种;社区保健(含妇幼、老人保健等);康复治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

(三)可持续度发展度。主要指公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科研能力、环境舒适度、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等方面的评价,主要指标有:总体环境设施情况,比如卫生、就医导引、光线环境及无障碍设施状况等;医疗功能分区及具体布局;康复治疗手段等。

(四)合作度满意度。主要指公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双向转诊、政府部门财政支持等方面评价,主要指标有:信息化程度;公众参与管理问题;转诊服务评价(是否方便和及时);利用医疗保险的方便性程度等。

(五)公众权益实现度满意度。主要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舆情的采集与反馈问题、服务的责任问责、重要事故及事项的公示情况、以及参与志愿者招募方面的评价,主要指标有:总体公众权益保护的基本情况,比如投诉建议的处理,以及投诉后服务是否改进;收费是否合理;重要事项公示及志愿者服务的评价等。

二、若干完善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统计与评价的对策

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的主要统计指标,一方面是为了正确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客观事实服务质量评价,减少弄虚作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质量质量评价的社会成本。究其根本,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根本改善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地抓落实,具体建议如下:

(一)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目前,我国一些公众存在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了解,甚至相抵触的情况,尤其是对于入户建档、后期随访和健康教育等方面配合度有限。为此,建议各级卫生部门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增强公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度:1)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评价观念,不断探索当地居民能够接受的宣传方式,加强政策宣讲和健康教育等。2)公众需要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有效的监督,积极配合基层医疗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服务质量相关考核,提出符合实际的诉求等。

(二)优化治理结构,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职能。为了构建服务有效和公平可及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职能:1)要求政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其他利益相关体及公众共同合作,成立专门的服务质量评价部门。2)通过不断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相关资源,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外合作能力,实现与外部单位的网络化常态联系机制。以便有效消除医疗卫生资源断裂、责任推诱逃避等一系列弊端,从而全面提升公众满意度。3)加强资产监管,施行“收支两条线,严格专款专用。4)对于医疗投诉的管理,逐步纳入员工的考核体系中,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三)持续引进、培育人才,提高服务能力。1)不断提升医学科研能力,尤其是加强区域性多发病防治技术、早期监测预警预防和早诊早治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从而提升卫生科技综合实力和创强能力。2)完善应急处置机制,逐步建立综合协调、指挥调度及现场处置于一体的卫生应急平台,尤其是加大对艾滋病及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力度。3)不断建立和完善卫生信息化网络,通过整合居民的合作医疗(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服务及疾控应急等医疗数字信息,建成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尽快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需要着力推进其服务质量的统计和评价工作。本文提出了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质量统计的主要评价指标,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规范化,不断提高其服务的可及性和公众满意度。以期为我国公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沈明亮.新医改政策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研究[R].华中师范大学,2012(04).

基层医疗卫生论文篇(7)

关键词:

阶梯就医 研究成果 研究不足 趋势展望

一、“阶梯就医”的研究成果

“阶梯就医”指的是“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的社区首诊、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

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是优质的医疗服务供给量小于病人的就诊需求量。当前很多文献借助“阶梯就医”理论探讨解决看病难问题,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解决“阶梯就医”落实困难的关键是将“阶梯就医”的概念变指导意见为法律条文,使其法律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阶梯就医”难以实现主要在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运行缺乏激发机制,能将社区医疗工作者的工作效果发挥到实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下面笔者就简要阐述一下相关文献关于“阶梯就医”的障碍分析:

(一)供方分析:

在此基础上研究的学者,主要就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卫生医疗服务进行分析。李晓斌在《浅谈双向转诊实施中的障碍与对策》指出“阶梯就医”的发展障碍主要体现在:第一,社区医院和大医院存在竞争关系,以患者为利益群体,两者存在明显的倾利主义;第二,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条件,医疗人员配置、转诊标准和转诊宣传力度等存在缺陷;第三,大医院和社区缺少交流沟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另外,有些文献利用多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其难以实现的原因,如大医院怕承担责任不主动下转,大医院怕病源流失不主动下转,基层人员、设备和技术差等 。

(二)需方分析:

在此基础上研究的学者,分析了病人不愿到下转到基层社区的原因。第一,病人对当前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不足,对基层社区不够信任。第二,由于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患者不了解自身疾病,治疗听从医生安排,无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双向转诊”难以实现 。

(三)第三方分析:

基于第三方分析的学者认为,政府需要对当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医疗机构建设问题进行统一规划。当前状况与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部分群众特别是低保对象收入较低等因素有关,也与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和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的方式不当有相当大的联系。具体来说,一是预防资源与医疗资源失衡。长期以来,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重治轻防,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不足,预防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防病效益,一些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没有得到有效预防。二是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不均。一些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缺医少药、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三是城市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基层社区缺少卫生资源 。还有学者认为,医疗人员素质问题也是重要障碍。此外,基层医院还缺少合理的转诊标准和程序,导致转诊流程不明确、缺乏首诊医师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不匹配,只能满足参保人的基本医疗需求1。

(四)“阶梯就医”的可持续建设机制

1.“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手术在医院、康复回社区”机制研究

在这一制度上研究的学者主要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民众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分析 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手术在医院,康复回社区”这一新模式,通过丰富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综合医院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通过社区医院和大医院的资源共享,加强社区卫生事业的建设。

2.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

当前学者在“双向转诊”这一制度上同样对社区卫生服务存在“单向转诊”未实现“双向转诊”的原因进行经济学思考。探讨“双向转诊”的优点,充分利用各地医疗资源,实现“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的目标。一些学者还对“双向转诊”下转难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李晓斌在《浅谈双向转诊实施中的障碍与对策》中认为:第一,客观全面的认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转诊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革新,以加强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转诊合作,建立实际的机制。通过立法,建立“双向转诊”的制度法规,明确转诊标准和流程,并规范病人就诊的具体路径和基本准则。第二,建立监督机制。医院任务的分工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事诊疗活动。第三,发展社区医院卫生医疗建设,建立社区全科医生首诊制度。第四,加强医院间、医院和患者间的信息沟通。建立统一的网络通信系统,使转诊服务有序的进行。第五,调整卫生资源,一体化管理。卫生资源的共享,合理分配,使得基层医院也能够拥有先进的设备,优秀的医疗人才和技术 。第六,加强基础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只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才能实现“双向转诊”的合理运行。

二、“阶梯就医”研究成果的不足

1.研究对象的不足

当前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医疗体系和城市社区的基层医疗体系,忽略了占中国9亿人口的农民群体。尽管现如今很多属于农村户口的居民都居住到了城市,享受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但是留在广大农村的“留守人员”绝大多数是老弱病残,与在城市的青壮年相比,这部分群体更需要完善的医疗服务的辐射。笔者认为,对“阶梯就医”的概念认识及理论研究,不应仅仅局限在城市社区,更应兼顾到医疗体系尚不健全的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如此得到的“阶梯就医”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2.研究方法不科学,理论深度有待提高

以往学者在研究“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通过走访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以及作者亲身经历,并结合一些新闻报道来指出现阶段就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但这些文献都缺乏相应数据的支撑,没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科学地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站遭受冷遇而公立医院人满为患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上转容易,下转难”的困境。因此,研究成果在理论深度方面倾向于“就事论事”解决现实问题,学术性的理论深度有待提高。

3.研究角度不全面,缺乏实证研究

“阶梯就医”不仅包括以“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社区首诊制,还包含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现在国内许多的研究都只考虑了这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在构建完整的“阶梯就医”理论体系中,探寻“看病难、看病贵”的过程中必定不能将这两者孤立开来。对于研究的主体和客体也要有全面的把握和认识,要充分考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政府部门和病人自身的就医意愿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将研究的方法由专门走向综合。

三、“阶梯就医”模式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阶梯就医”的目的是为了使社区医疗走出软硬件不配套、有设备缺人才的困局,使普通民众能花更少的钱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纵观我国这些年来进行的新医改,大病医疗保险和社区卫生事业都发展的蒸蒸日上,“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象得到了初步的缓解。通过之前对“阶梯就医”模式取得的成果和不足的分析,我们对该模式发展的现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对“阶梯就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自启动第二轮医改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等众多惠民政策。这期间,国家一方面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投入,另一方面还着手打破公立医院在医疗资源垄断的局面,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来化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与日俱增。但是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过程中,政府只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引导者,要真正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建立起对社区医院的信任,将更多的医疗资源留给需要的人。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件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的庞大工程,它既要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看病需求,又要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使百姓能够真正享受老有所医的福利待遇。但鉴于目前的国情要实现这样一种全民共享医疗服务的局面尚需时日,因此对于“阶梯就医”模式的研究应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而讨论,通过实地走访以及数理分析,运用归纳等方法总结出一些普遍的规律,不断加以整合与完善,使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给地方医疗卫生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北京医改不再要求小病进社区鼓励医生个体行医[J].中国全科医学,2009,v.12;No.19609:830.

[2]王宝玉,张启瑜,潘景业,金嵘,朱茸茸,杨虹霞,陈华.城乡对口支援医院双向转诊的路径探讨及实证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v.12;No.19911:1028-1029.

[3]田福运,唐晓君,张名均,于露,陈涛.重庆市社区人群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及分析[J].重庆医学,2009,v.3811:1273-1274.

[4]郭力文.全科医生诊疗思维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v.13;No.23210:1096-1098.

[5]李辰.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学思考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2010,v.29;No.33109:66-67.

[6]王娜,陈琦,王君丽,潘岳松,梁万年.北京市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的实施对广大社区居民看病就医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v.14;No.26801:26-28.

[7]黄卫东,王芳华,孙平辉.居民对疾病认知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v.3109:1627-1628.

[8]顾建钦,马振萍,李卫华,华兵.郑州市“片医负责制”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1,v.14;No.28010:1151-1154.

[9]杜文娜,许璐璐.全科医生制度下全科医学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v.30;No.21604:69-71.

[10]陈起坤,陈燕奎,吴金泉,郭小聪.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就诊制度的思考――双轨双诊制度[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v.29;No.28806:415-416.

[11]周珉.强化政府责任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卫生经济,2001,05:8-9.

[12]姚岚,陈启鸿,刘华,陈迎春,卢祖询.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1,05:17-18.

[13]周亚夫,丁晓芳,潘睿,黄辉,王洁,卢建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难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4,06:759-760.

[14]冯鹏程.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调查报告[J].保险研究,2007,No.22602:91-93.

[15].时讯[J].中国社会保障,2007,No.15202:4-5.

[16]熊茂友,甘筱青.创建“112”双向转诊模式:中国双向转诊的难点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v.29;No.29210:731-733.

基层医疗卫生论文篇(8)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改革发展的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笔者认为,政府要发挥好自身职能,切实推进医疗卫生改革,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必须善于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重点突破,系统推进。

1 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级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欠账较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具备了条件。

1.1 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整体投入 ①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卫生工作的指示,认真落实城乡卫生工作会议的决定,逐年加大包括经常性补贴和专项补贴资金在内的卫生事业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加大对医疗卫生一般预算支出的投入,逐步探索和完善政府卫生投资模式,制定分级负责的财政投入政策,将公立医疗机构全部纳入财政全额事业单位管理,保证其人员工资、业务经费和办公经费,逐年加大卫生事业费、包括卫生事业的经常性补贴和专项补贴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同时,加大对医疗机构一般预算支出的投入,逐步探索和完善政府卫生投资模式,制定分级负责的财政投入政策,并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②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向坚持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原则,在结构、层次、布局上实现按着城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和任务配置卫生资源。城市与农村相比,农村是重点。农村与农村相比,老少边穷是重点中的重点。对于直接为农牧民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卫生所、医疗站,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给予更好的支持、更多的投入。真正建立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1]。③加大保障力度,通过增加政府投入等多渠道筹资,扩大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障覆盖率。积极探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制度的有机衔接模式,按照"部门配合、分账核算、方案衔接、服务一体、监督同步"的原则,加强新农合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 [2]。

1.2 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使用效率考核机制 在扩大各级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要注意建立健全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考核机制。合理的结构路径。合理的公共卫生支出结构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财政投入直接影响不同项目、不同机构和不同区域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如果资金投入结构比例适当,各项目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各区域之间能够协调一致,那么就能更有效率地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反之,则可能导致医疗卫生服务公平与绩效的降低。

1.3 加强和改善医院收入分配管理 政府要研究制定符合医疗卫生服务特点的激励约束机制,杜绝医务人员收入直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现象,切实杜绝"大处方"等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行为。医院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应当是,提高医疗机构人员的价值定位、完善分配要素、适当拉开收入差距,遵循平等、公平可比、正常增资和有效约束的原则,建立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工资结构。医院职工工资结构组合应当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和绩效工资四部分。绩效工资不能以科室和个人的业务收入来计算,应以医院、科室和患者三方的满意度来测算,最大限度地调动医护人员热爱本职、关心患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此外,要建立工资分配总额约束机制,对高层次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以及公立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等实行特殊的限额分配政策。

2 做好顶层设计,拓宽就医渠道

①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和基层卫生服务。社区医疗卫生和基层卫生服务既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又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切入点,也是带动和促进卫生综合改革的交汇点。针对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厂矿企业、社会和基层医疗机构在区域卫生规划的框架中整合资源,向社区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转型,促进城市富余卫生资源合理流向社区和基层,改善社区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条件,多种形式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和基层卫生服务,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低廉的服务。同时,加强社区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细化执业范围、服务项目、技术操作规程、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社区医疗卫生和基层卫生服务的准入制度[3]。②积极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根据医改方案中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政策要规定民营医疗机构既可申办营利机构,也可申办非营利性机构,并允许其作为医保定点机构,纳入医院等级评审评价范围,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做大做强。③坚持西医与中医、民医(包括维医、蒙医)相结合的方针,发挥中医、民医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及常见病方面的作用,合理控制中医、民医诊疗费用[4]。

3 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医改工作

新医改方案指出,要通过改革达到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居民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消除因疾病带来的贫困;增强社会凝聚力,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的落实,各级政府应把握好以下问题:①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减少扯皮。医改组成部门都有各自的权力和利益在其中,需要政府出面统一协调各方利益和职责。②处理好公益医疗机构公益性与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化的关系,基本医疗靠政府与特殊医疗靠市场的关系,防止医疗市场自相残杀和资源内耗的现象发生[5]。③不要把医疗改革简单地变成了收入改革,新一轮医改方案在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也应该更加注重维护医疗服务的供方即医院和医生的利益,重新调动医生在医改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医生成为医疗改革的受益者而不是改革对象。④完善院长负责制。目前多数院长负责制尽管名义下仍在党委领导之下,但由于医院被不断放权,党委领导存在被虚化的倾向。医院职工代表大会名义上可以监督院长,但由于院长掌握用人权,事实上造成院长负责制有权无责,很大程度上游离在法律法规之外。所以要明确院长到底该负什么责任、负多大的责任、对谁负责及怎样负责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关于新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情况的汇报[R]. 2010,5.

[2] 自治区卫生厅统计信息中心.2008年新疆卫生事业发展情况[R]. 2010,3.

基层医疗卫生论文篇(9)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卫者,在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其也是使人人都能够享有医疗卫生保健这一目的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1]。随着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不断更替,在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引用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成为了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为使各个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能够对全科医生进行充分利用,本文特意选取了我县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64名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具体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县多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卫生服务机构中的64名全科医生进行自制问卷调查,选取标准:本文所选取的64名全科医生均经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并持有全科医生注册资格证。

1.2方法 对所选取的县级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64名全科医生采取自制的问卷调查,调查报告均有全科医生本人进行填写[3]。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全科医生基本情况;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全科医生当前工作内容及现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全科医生工作时间及范围;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全科医生在进行工作时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所选取的64名全科医生的提问则由相关经过培训的报告调查员进行回答和指导。本次调查共发放64份问卷,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4份,整个调查过程中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3质量控制 本次调查问卷内容设计的主要查考依据为《2011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与建设规划》,在本次调查之前,对相关的调查人员进行了集中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培训,调查人员均能够对本次的调查内容及要求进行准确掌握[4]。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的调查数据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以P

2 结果

在本次的调查过程中,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分成了三个种类,为基础医疗服务、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及其他工作。通过对64名全科医生在过去1w时间内的三项工作内容所占的工作时间比例进行调查得知,在64名全科医生当中,有34人认为其在过去一周的工作中的基础医疗服务占了总工作时间的55%以上、有9人认为其在过去一周的工作中的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占了总工作时间的52%以上,除了这两项工作之外,64名全科医生均认为其他工作内容在过去1w的工作里占了工作时间的50%以下。

在被调查的64名全科医生一天的工作当中,其最常进行的工作项目按多少次数比例依次分为急诊救治服务6人(9.3%)、出诊服务15人(23.4%)、转诊治疗服务18人(28.1%)以及常见病治疗服务25人(39.1)等。在64名社区全科医生过去的一周中,其所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比例次数依次为大型健康教育、老年人保健护理、非传染性慢性病管理以及社区健康人群信息管理。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64名社区全科医生中,有46人觉得其工作时间分配不够人性化,影响了其在日常工作中的工作效率;52人觉得当前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在分工过程中存在问题,影响了其在进行工作过程中的诊疗效果;49人觉得其工作范围不够明确,影响了其在日常工作中的积极性。

3 讨论

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在基层社区进行卫生服务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确保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能够得到保障的根本条件。根据相关的国内外全科医疗发展结果表明,社区居民的常见疾病以及多发疾病的主要寻诊对象便是社区的全科医生,其在国家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

在我国,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便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以及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的全科医生便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的实施者,但由于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机构中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使得全科医生不得不在为居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肩负着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这样的现象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全科医生无法在其工作时间内专注于对社区居民的基础医疗需求进行服务和管理,其临床操作技术也很难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有46人(71.9%)觉得其工作时间分配不够人性化,影响了其在日常工作中的工作效率;52人(81.2%)觉得当前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在分工过程中存在问题,影响了其在进行工作过程中的诊疗效果;49人(76.7%)觉得其工作范围不够明确,影响了其在日常工作中的积极性。根据这一调查结果得知,当前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对社区全科医生的工作时间进行重新的分配和制定,并对社区全科医生的团队中的人员构成进行合理安排,将不同的工作按内容形式均摊给团队中不同的人员,这样的做法可以使社区内的全科医生能够全职的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诊治服务。

综上所述,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在为基层社区进行卫生服务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故基层社区的卫生服务团队应对全科医生的职责和分工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并制定明确的全科医生从业范围,以期为今后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方炳,梁万年,崔树起.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核心作用[J].卫生软科学,2010,1(22):29-34.

[2]牛志敏,李淼晶,王国军.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05):38-39.

基层医疗卫生论文篇(10)

一、新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出台

(一)出台的背景

日前,政府为了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更规范化,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完整性,财政部制定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并颁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

新制度的出台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动因:一是随着我国以“保基本、强基层”为重心的医疗改革体制的不断深入,确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基本保障地位,但同时,也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资成本金额不断的扩大,从客观上需要从别的经济来源来减少成本,而财政预算资金成为了首要的考虑来源。二是随着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会计核算要求不断提高。

(二)制定出台时遵循的原则

本着4个原则制定本制度:顺应基层医疗体制改革、强化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简化会计核算、涵盖多种收支管理模式和医保结算模式。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除了增减原有会计制度的相关科目,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简化了会计核算过程外,最重要的是将其收支管理模式分为非收支两条线、收支两条线两条线,医疗保险结算方式分为按月或实时结算、总额预付、 预付需结算三种方式。使得其制度更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脱离了传统的公立医院的《医院会计制度》的束缚。

二、旧会计制度已不能够完全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需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医院会计制度》是为传统的公立医院量身定做的。而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管理模式、业务内容和财政资金保障力度等方面与传统的公立医院产生了显著差异,其差异性表现在:一是成本补偿的差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财政资金作为成本补偿的主要来源,而公立医院的财政资金比例较低。二是预算管理模式的差异。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财政资金作为成本补偿主要来源,要求其会计核算的目标为加强预算管理、执行全面反映财政预算资金执行效率和效果的预算会计,而医院的财政资金比例较低,相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更应加强财务会计核算。三是业务活动内容差异。相对于医院的业务活动来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活动较为简单,没有医院那样需要那么多的的服务活动。四是内部会计机构差异。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规模较小,而会计人员规模又小,切实需要执行较为简单的会计制度。

综上所述,《医院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模式的转变,也无法满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需要,包括预算的资金执行效率(进度)、财政预算资金执行效果的会计核算。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亟待改革,需要为其量身定做适应其模式的会计核算新制度。

三、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思考

(一)“废除权责发生制,实行修订的收付实现制”的意义的思考

收付实现制,亦称为现收现付制,是以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而权责发生制,是指企业以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标准,是应收应付制。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体制的不断深入,要求其会计核算的目标为加强预算管理、执行全面反映财政预算资金执行效率和效果的预算会计,因此,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取消原先以“后进先出”法的权责发生制的记账方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的来记账。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前提是“收支两条线”,但与之过渡的“非收支两条线”又与原有的收付实现制不相适应,在这种条件下,将收付实现制修订成能适应“非收支两条线”的核算方法是必要的趋势,这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新核算制度的重大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改革意义。

(二)公允价值的运用的“双刃性”的思考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引用,有利也有弊。相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大量应用而言,我国对于其应用一直都是持保守态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同样也采用了谨慎态度。它的利弊性表现在一方面,大量引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使得资产的价值更吻合其实际的市场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效率;另一方面,对第三方而言,很难判断公允价值本身是否真正“公允”,存在着不确定性。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用了谨慎态度时,也限制了其选择空间增大、计价灵活性。

(三)新准则实行难度性大的思考

虽然新准则有些定义非常明确,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其实施行的难度性非常大,不方便普遍的实施。

四、结束语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是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工作的的重大创新实践。与此同时,要求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的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旧会计制度有关衔接工作。新制度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挑战,我们需要积极地去学习适应它,完善它。

上一篇: 幼儿园师德演讲总结 下一篇: 主体验收监理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