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8:47

数字校园论文

数字校园论文篇(1)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数字校园论文篇(2)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数字校园论文篇(3)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数字校园论文篇(4)

1引言

数字化校园网上依托Web技术开设的许多功能,使得Web服务器不仅需要提供更多的应用服务,而且要对不同的请求作出快速响应。因此,加重了Web服务器负荷,导致其性能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高可靠性、高性能,可采用创建Web集群的具体解决方案。

2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校园建设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数字化校园用层次化、整体的观点来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方便地出去。它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能否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数字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基于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的各种服务应用信息化建设工作,包括网络基本服务、数据仓库、各类应用支撑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组织管理、学校社区服务、教学活动、公共服务、学术研究等,从而将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实现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

3数字化校园中的Web集群

3.1集群的概念

集群(Clustering)广义来说,集群就是相互独立的一些系统的集会。它们利用高速通信网络将这些系统按某种结构进行高速互联,这样所构成的一个计算机组叫集群[1]。构成集群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系统的可用性和规模的可扩展性。在集群系统中,每台服务器都承担相应的子任务,因而服务器的个数将与工作效率呈正比例增长。对程序员和用户来说,集群系统就是一个整体的并行系统[2]。

3.2负载平衡

负载平衡(LoadBalancing)是指在一个Web集群中的多台服务器之间均衡地分配客户请求。一般地,负载平衡能增加系统吞吐率,而同时保持较低的响应时间。通过使用嵌入到Windows2000Server中的NetworkLoadBalancing,主机能够检测每一个来访的IP报文,只有符合接收条件的才接收它。每个NetworkLoadBalancing主机可以指定它将处理的报文百分比。作为一个选项,报文也可以平等地在所有的主机之间进行分配。如果一个主机故障,则负载平衡机制就会在剩余的主机之间重新分配报文。

3.3Web集群

Web集群是由任意多台计算机组成的一种Web站点。当设计者创建Web集群时,可以选择三层Web体系结构(由Web服务器程序,COM+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应用程序组成)。三层体系结构的优点是设计者可以将以下的各层次任务分散到不同的服务器上,而不是将它们都结合在一台服务器上(如图1)。

图1

使用若干台低成本服务器,设计者可以很容易地处理大量的客户请求,而不会产生任何不必要的延时。在多台计算机之间共享负载对于院校用户支持重量级应用程序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处理行政事务,访问数据库,支持学校Intranet以及执行其它重要的日常活动。

4Web集群在数字化校园中的负载平衡特性

NetworkLoadBalancing和ClusterService可以增强任何设施的安全可靠性。将它们分组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方法,用来将后端数据库和事务系统与基于Web的前端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提供给用户所需的可伸缩性、客户要求的高可用性。下面列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如图2),并给出如何将它们集成到一个三层配置中的实例。

NetworkLoadBalancing平衡那些主要由入站TCP/IP通信产生的负载。管理员可以在第一层上建立LoadBalancing,并且在集群的Web服务器上平衡站点的访问。ClusterService是管理员对那些要求高可用性的数据库服务进行分组的理想选择,这些数据库服务可以是MicrosoftSQLServer7.0或其它数据敏感应用。管理员可以在第三层上建立ClusterService,以完成诸如用户访问数据库的任务。

5在数字化校园中创建Web集群

通过将这两个负载平衡的特性结合起来,这些特性将是三层体系结构应用程序的理想支持。例如,如果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基于Web的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如图3),则可以建立如下的集群。

在多台服务器上建立前端、用户界面(UI)层,使用NetworkLoadBalancing以平衡和分配客户TCP/IP连接。当通信量增加时,升级已有的集群或者添加计算机到配置中。这样就保证站点不论什么时候都能够处理访问请求。

使用ClusterService,以便为应用程序和三层应用程序的数据服务层提供结点故障接管功能。这将创建一个可靠的平台用于数据库、消息和类似的应用服务。

下面将举例说明如何创建Web集群服务器。

5.1硬件需求

为了建立用于基于Web的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设计者需要利用WebApplicationStressTool(该工具允许设计者模拟测试站点上具有几千个用户负载的情况)来确定实际需要多少台Web服务器来满足一个特定的应用。在测试了单台服务器之后,设计者可能会发现服务器CPU的利用率特别高,而高速缓存命中率很低,并且在队列服务器中还留有许多请求。与SystemMonitor工具相结合,设计者可以很容易地确定一台单一的Web服务器的负载极限。Web服务器的主要瓶颈在于HTTP层,为了打破该瓶颈,设计者应该增加Web服务器。例如,可以添加三台Web服务器以组成Web集群的第一层。

5.2创建第一层

随着三个新Web服务器的加入,设计者现在必须通过运行NetworkLoadBalancing来平衡这四个服务器间的请求负载。四台服务器从客户角度来看只是一台服务器。因为设计者只分配一个IP地址给一个集群中的三台服务器,因此管理集群十分容易。通过配置一台DNS服务器,设计者可以使用IP地址192.168.18.10建立。该IP地址代表了集群中的所有主机(此时为三台服务器)。

通过这种配置,设计者可以将站点拓扑结构由一台Web服务器改变为四台。现在可以使用WebApplicationStressTool再次测试应用程序,将会看到性能立即得到了改善。接下来,再次测试集群,但这次要使用几千个用户进行模拟,确认站点消耗的资源远小于单台计算机运行IIS5所消耗的资源。如果应用程序需要更高的可用性,则可以添加更多的主机,最多为32台。

通过建立一台开发服务器(例如),设计者可以在此服务器上内容和测试其应用程序,而后能够将所有的授权和开发移交给服务器。设计者在开发服务器()上安装了FrontPageServerExtensions后,用户就可以使用FrontPage连接到一台开发服务器,写入内容以及创建应用程序,而不用将应用程序引入到Web产品服务器上。

一旦数据已准备好用于产品,则使用SiteServer3.0的ContentDeployment特性将数据从阶段服务器复制到Web服务器产品上。在四台Web服务器间必须相同复制的单元是Web内容。当设计者需要复制数据时,ContentDeployment将很容易地实现该过程,从而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当站点规模增长时,需要为每台服务器设置一个独立的日志文件。如果四台服务器在同一个Web集群中,则必须分析四个单独的日志文件,可以预先地将所有日志导入到一个源中来帮助简化任务。SiteServerUsageAnalyst给设计者提供了一种简易的方法将这些文件导入到一个源中,而后设计者可以生成定制报告来表示Web站点上的所有通信量。

设计者添加了服务器、创建了开发服务器并且简化了日志后,就将会注意到站点变得十分复杂。为了处理增加的复杂性和应用程序数量,设计者就需要创建其它层,以便维持Web站点的有效性和性能。

5.3创建第二层

当ASP应用程序与Windows2000组件一起相结合运行时,站点很快会变得更为复杂。ASP应用程序可以被认为是将表示层连接到应用和数据服务层的中介。ASP提供了一种丰富而强有力的开发环境。但如果真的要增加应用程序的整体性能,应考虑添加COM+组件。

使用ASP应用程序调用一个包含用户业务逻辑的组件,该组件驻留在第二层的应用程序服务器上。一个应用程序服务器可以简单地是一个Windows2000Server,它主要为组件提供处理器功能。

至此,驻留在第一层Web服务器上的ASP应用程序调用第二层应用程序服务器来处理业务逻辑。该处理过程的一部分会请求组件从位于第三层的后端数据库中提取数据。

5.4创建第三层

为了在第三层获得高可用性,设计者需要安装ClusterService。为了存储所有组成第三层的后端数据,大多数企业级用户都需要一台高端对称多处理(SymmetricMultiProcessing,SMP)服务器(例如,一个8个处理器的SMP,带有4GB的RAM),以运行SQLServer7.0等大型关系数据库。ClusterService可以处理任务紧急的数据库管理、文件和Intranet数据共享、消息机制以及通用业务应用程序。

最好再添加一台服务器用于故障处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台高端Windows2000Server。

综合起来,这两台服务器为访问请求提供了更高的可用性,并且简化了管理数据和应用程序的任务。ClusterService不仅允许设计者将两台服务器连接到一个集群中(如图4),而且也可以自动地检测并恢复服务器和应用程序故障。另外,它可以巧妙地处理服务器操作的工作负载,使管理员在不必关闭服务器的情况下进行维护规划。

图4

如果一个单独的应用程序故障(但服务器没有故障),则ClusterService将试图重启同一服务器上的该应用程序。如果仍然失败,则ClusterService将该应用程序的资源转移到另一台服务器上,并且在该服务器上重启该应用程序。

6总结

由于用户的应用程序需要很高的可用性、可伸缩性和性能,因此设计者需要创建一个三层Web体系结构,并且对每个层次使用具有高可用性的Microsoft技术。而后使用WebApplicationStressTool测试单台服务器并实现它。为了获得更高的可用性,则需要创建Web集群。一般情况下,可以算出三台服务器已经足够了。而后安装NetworkLoadBalancing,并且这三台服务器实质上被看作一台服务器。接下来,设计者应该添加第四台Web服务器作为开发阶段服务器,以便用户可以内容到该服务器上。为了复制已开发的内容,设计者在阶段服务器和Web服务器产品上应使用SiteServer3.0的ContentDeployment特性。为了增强第二层的性能,设计者要添加一个COM+应用程序,并且使用来自第一层的ASP应用程序来调用来自第二层的预编译组件。另外,这些第二层组件会调用第三层数据服务。运行SQL7.0的一个高端SMP服务器组成了系统的第三层。为了获得高的可用性,设计者应添加ClusterService来确保系统是一个具有容错能力的故障接管系统。这种拓扑结构提供了高可用性和可伸缩性,尽管存在可预见的故障(例如服务停止或硬件升级)或者不可预见的故障(例如硬件故障或软件完整性丢失)。

本论文不仅分析了集群技术在数字化校园网中的负载平衡特性,而且给出了其高性能应用的具体实现框架。Web集群技术在数字化校园网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大大地提高学校的资源利用率,而且能够有效地、及时地完成吞吐量大的科学计算和商业数据运算。Web集群技术随着服务器硬件系统与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将会在可用性、高可靠性和系统冗余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凯.《集群计算》.计算机世界,2001-02

[2]LinuxClusteringwithCSM&GPFS,IBMRedbooks,http:///

数字校园论文篇(5)

2.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专业门类多,科研项目及成果所涉及领域广、数量大,给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随着办公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各学校对科研的投入增加,参与科研活动的人员不断增多,科研管理的压力也逐步增大,对科研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科研管理工作的要求。搭建和应用科研管理系统信息化平台,有助于服务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工作,有助于辅助领导进行科研管理决策,进而有助于提升学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仍然是依靠人工进行,通过Word、Excel等常用的办公软件来处理大批量的数据,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不能实时地掌握最新的科研情况,而且有大量的重复劳动。随着工作的不断增多,数据长期不断积累,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已经受到了人工操作和这种旧的管理模式的严重制约。从科研管理的有效性来看,信息技术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管理的效率。从科研管理的规范性来看,信息技术化管理极大地促进了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很大,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客观上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提出了要求,实现机上作业,便于提高作业效率,也便于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与分析,实现了管理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3.数字化校园背景下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数字校园论文篇(6)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四、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数字校园论文篇(7)

1.1全力构建厚重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形象,它潜移默化地传播了精神文明。学校应当用心构筑多元化的环境文化,让学生在其熏陶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学校可以利用数字化校园的设施,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比如,建立一个学生成长网站,由师生共同参与,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改变,包括心得、体会、成绩、获奖情况等等,鼓励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用功学习。通过网络,学生开辟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新天地,可以很好的构建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2全力构建创新的教师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要时刻紧跟教学要求,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发现和肯定教师的价值,建立了相应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为教师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即能适应教师并使其能不断地自我提高和完善的教育环境。

1.3全力构建多样的学生文化

多样的学生文化就是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优势进行多样化的发展。每个孩子的优势不尽相同,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特点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需要自由发展的空间,学校应当努力构建这样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1.4全力构建互动的课堂文化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校生活的平台,而课堂文化则是学校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应。课堂文化是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互动的一种体现,它影响着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学校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以构建新型课堂新型师生为目标,改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使其朝着引导、互动、创新、体验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激励下,相互协作,自主探究,形成互动的教学文化,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2数字化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2.1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校园环境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全校师生员工。学校要对校园里的建筑、绿化、装饰等进行精心的设计,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与培养学生思想目的。比如可以设立一些发人深思、激人向上的中外名家的诗词警句,从而实现启迪心灵、陶冶性情的目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是要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学校应加大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室与体育馆的投入,不断优化学生的活动环境。

2.2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成果

目前,现有的数字化成果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数字化校园资源的浪费与闲置。学校应当及时转变观念,提高数字化成果的应用意识,利用其优势,充分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天地。比如,可以利用校园信息平台,拓宽师生互动方式,让师生互动更为自然。大多数学生对老师有种畏惧感,有问题不敢当面请教老师。也有些学生,在家有问题时无法第一时间问老师,问题一旦搁下来,也就没了兴致。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班级qq群构建一个在线答疑的网络平台。通过这个互动平台,学生可以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告诉老师,老师可以对此进行解答,针对那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第二天的课上进行全班性的解答。除了学习上的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老师请教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时间一长,学生与老师打成一片,师生文化相互交融。

2.3加强老师的数字化技术培训

在信息化校园中,教师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学校要加强老师的数字化技术培训,打造现代化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师的培训要经常进行,同时培训的面要广,不仅包括一线的老师,也包括学校的领导,共同努力,构建现代信息化的校园建设。其中,可以鼓励年轻老师积极发挥作用,帮助一些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老教师进步,并通过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带动提高全体教师的应用水平,从而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

数字校园论文篇(8)

2修订和完善与数字校园系统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重塑流程

在高校教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非技术因素,为了进一步提倡避免重技术轻管理、重开发不重维护、重功能不重组织行为和管理流程的现象,需要对决策者的重视和参与、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意向、教育管理机制和流程变革、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因为,决策者重视和参与在一定程度可以协调并确保资源到位,对管理流程进行疏通,对于信息化项目来说,这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通过建设高校数字化校园,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新的信息技术下,经过多年教务信息化建设的摸爬滚打,可以避免乃至超越以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来说,本身需要以技术为核心,而信息化管理通常情况下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这是实施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从本质上说管理不能被技术本身所取代,并且技术需要管理的配合,信息化与管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健全的管理流程、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融入到信息化中,进而充分地体现管理思想和理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重塑教务管理信息化管理流程,在核心层面推动教学体制改革,进一步解决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修订、完善教学日常运行管理制度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建设,修订、规范、完善教务运行信息的相关管理制度。从教务日常运行管理制度的层面推进校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降低教学运行管理的重心,扩大系(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权限。健全与优化教学运行监控机构以及具体实施细则,将重要教学和管理信息都准确及时汇总到该体系中,使教学运行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行为都有“据”可依。

2.2进一步优化教务运行管理信息流程

梳理原来处于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离散的教学运行监控信息,将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实现集中式数字化管理。进一步精简工作环节,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转变工作方式,加强教学运行质量监控,提高管理效益。项目基于网络环境,构建适应日常教学管理的运行系统的信息化流程,有效地规范了教学管理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提高了服务、管理质量,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一个日常教学运行信息获取、管理并监控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提供一个面向校系(二级学院)两级教学管理的网络基础。

3技术实现手段与管理思想需紧密结合

3.1管理理念与思路创新

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改革势必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现代信息管理的先进管理理念,把原来处于离散的教学运行监控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实现了集中式数字管理,促进了教务管理从经验式管理到标准化管理的转变。①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鼓励广泛的对等评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师评价体系,也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教与学的评教体系进行完善,并且对其进行量化,一方面对专任教师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另一方面激发专任教师的积极性和,以及学生评价的客观性。②爱师爱生。对于教师来说,其主要职责是传授知识和启发学生的心灵。结合人事信息化培养师德,建立和完善鼓励、约束机制,一方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的水平,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更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③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平台,为了打通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空间,需要承认多元化、保持宽容,进一步重塑人文学科教师的角色意识,彻底解决人文素质教育教学难度大、成本高的难题。④加强组织领导、鼓励探索创新、加强督促检查、制定配套政策、提出实施方案。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3.2技术应用创新

构建信息化校园,实施数字化教学运行监控体系,势必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学校教学运行管理实际,充分利用技术开发公司丰富的数字化校园实施经验,对先进网络技术广泛加以运用与创新。目前数字校园实施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是:软硬件结合的使用率较低;各级应用系统整合难度大;原创和创新性优质资源匮乏;网络教学创新调整难度高;办公自动化管理期待加快进程。大多数公司的数字校园产品设计功能涵盖相对来说比较广泛,智能排课系统功能初步完善,但是缺乏教师多维评价系统,而且国家对于教师评价没有相应的规定标准。产品对硬件方面无整合,许多公司的解决方案中也没有相关硬件整合功能的描述。对学校的情况管理,需要借助云服务saas平台进行支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多级的管理;从中间件和数据库的情况来看,在硬件资源方面,学校的系统往往要求比较高。在技术方面,可以从四个角度解决思路问题:①凭借开源精神,采用合作的开发模式,在设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吸纳教师与学生,提供的解决方案,要确保其可靠性、安全性。②采取措施,建立健全教务数据中心,结合数字校园平台、各职能系统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相应的访问接口,为教务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奠定基础。③通过数字校园平台的社区网络建设,集成教务信息以推送技术和Web3.0技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多元化和多彩的展现与交互形式互连管理者与管理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系统与系统、系统与人、教师与学生,从而促进学风建设。④通过建立和知识库、教学资源库等,以及提供多媒体视频制作系统等,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应用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缓解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矛盾,进而促进教学相长。加强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建立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资源普及共享。

数字校园论文篇(9)

2.数字资源建设。建成数字图书馆;建成数字档案室;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各学科的课件、视频、动画、测验、试题等);建成录播室,实现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

3.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功能,实现统一登录、认证、权限管理。扩展一卡通功能,加强对学生出入校门、校内消费需求的管理等;完善教学监督系统流程,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授课和考试纪律;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用来加快传统课堂教学和资源库教学整合。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主要是在我校现有数字化管理平台功能基础上,调试出符合我校办学模式和办公需求的管理系统,使其能够实现综合教务管理、综合办公、学生综合管理、资源下载、邮件、通知等多个功能,实现并推行无纸化办公。

4.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我校在创建示范校期间建成录播教室,在录播教室自带功能的基础上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网上教学和学术讲座网络直播功能,该平台实现资源贡献并推出新型评价模式,扩大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的平台。

5.数字信息化人才培养。打造一支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团队,加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培训后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数据管理、网络维修、网络监管能力。每隔一段时间信息化建设人员应外出培训并对校内教师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和办公能力。到数字化校园建设截止时应完成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共享、办公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应用水平要达到全市中职学校的中上等水平。基础设施应用能够实现视频、声音、图像等多媒体资源传输,教学共享资源能在教学中普遍使用,校内实现无纸化办公。

二、中职示范校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建设应用

1.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搭建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我校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是在原有数字化资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包括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的管理,对校园信息的、处理、存储、下载的管理。实现从数字化校园硬件环境、软件资源到OA办公系统的应用全部数字化,将传统教学、教研与办公建设成为一个高效的、整洁的数字空间,最终实现教育和管理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公效率。OA综合管理平台,是结合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设计开发的一套管理系统软件。系统以学生的学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为主体,可用来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学生信息数据库可对学生的学籍、成绩等信息进行查询和管理。教师通过管理平台能够更方便地浏览信息和传送文件,及时了解行内其他教师的教学、科研进展情况,有效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系统还提供了排课、选课考务等教务管理功能、办公事务管理等应用模块,学校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覆盖范围广、实用性强的管理平台,为今后的校内管理测评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2.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提高教师的数字化办公水平。随着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建成后的推广与使用,传统的教育思想、方式、体制、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对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建成后及时开展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与办公的培训,增强教师现代化教学和办公水平,为学校今后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远程教学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有关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建设的几点回顾

1.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应重视总体规划。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我校已有的数字化资源功能与应用基础之上,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建设应综合学校各个行政科室与管理部门的意见,确定符合我校的具体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

数字校园论文篇(10)

教育特色:人文教育、自主发展

教育理念: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 打好学生的发展基础

教育主张:尊重学生自主、倡导人文教育;重视环境熏陶、强调道德实践

发展特色:发展以人文教育为基础;育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管理以人文精神为主导

图1 校园风景

在校园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指引下,学校历来重视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重视现代化教育理念在学校各方面工作中的渗透。基于此,学校积极实践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业务应用,认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以建构和谐的“数字文化”,促进信息化环境下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的创新。

数字校园核心需求

在学校办学理念与发展特色的指导下,面向校本实际与未来发展,我校数字校园核心需求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支持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为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始终如一地坚持课程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先后实践研究性学习课程、高中新课程改革、班级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数字化教学模式探索等。为此,学校提出了以下建设需求:(1)建设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有效实施的管理系统;(2)建设支持学校新课程体系实施的管理系统;(3)建设支持数字互动课堂教学实验及数字化学习的网络与资源环境。

2. 支撑人文精神主导下的学校管理与服务

在管理方面,学校倡导以服务促管理,通过即时的消息互动、精确的数据驱动与展示,促进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在此方面,学校先后提出了建设校园即时通讯系统,用于解决学校教职员工间的信息互动;建设办公用品领用平台与后勤报修系统,既实现低值易耗品的公开透明化管理,又促进学校服务工作的改进;建设学生学习行为评价平台,以数据展示促使学生日常行为的改善。

3. 支撑数字校园的应用集成、便捷使用与可持续

伴随数字校园业务应用的渐进发展,软件平台众多,数据、信息分散,软件设计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功能聚合度低、重复建设的功能组件多,从而导致用户操作体验差、运维管理复杂、效率低下等问题。据此,学校形成了建设数字校园基础运行支撑系统的基本需求。

数字校园优秀成果

在学校办学理念与发展特色的指导下,我们以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现已形成了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系列成果。

1. 结合校情并有普遍性的数字校园建设的理论探索

在充分领悟数字校园内涵后,结合建设实践,形成了以下支撑数字校园建设的系列理论。

(1)形成了服务师生发展的、具有中小学特征的数字校园业务规划方案;在此方案中,我们提出了构建数字校园五大业务中心(即课程中心、指导中心、发展中心、服务中心、数据资源中心)的概念内涵,为学校建设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数字校园提供了思想导航。

图2 数字校园五个中心

(2)结合实践体验,总结出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模式与发展路径”。

(3)形成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五层技术模式(即网络层、数据层、支撑层、业务层、表现层),以及面向微应用开发的、支持未来发展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基础架构方案。

图3 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校园发展高峰论坛上的专题交流

基于以上内容,我们先后撰写并发表了与实践应用有关的论文8篇,供校内使用的文件手册2本。先后多次在全国性数字校园建设会上、市区组织的信息化建设会上做专题发言;曾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的全国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上,面向来自全国各省会城市的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做了系列专题讲座。相关建设理念与做法得到了专家、同行乃至有关社会团体的普遍赞誉。

2. 分层次、有重点的数字校园软件建设

结合学校原发性需求,我们先后建成了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数字校园应用软件系统和数字校园基础运行支撑系统。

数字校园应用软件系统主要包括:

(1)支持学校课程管理与实施的软件子系统,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软件和高中课程管理平台。其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软件是结合课程实施流程,将课题研究所涉及的课题申报、指导、交流、评价、过程监控、消息管理等集成一体,由学校自主研发的互动型课程管理软件。该软件是学校第一个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覆盖全体师生使用的软件系统,对提升教职员工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起到极大作用。到目前为止,该软件已支撑了学校近2000个学生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在其支撑下,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实施》荣获第三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图4 研究性学习管理平台

高中课程管理平台是依据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兼顾普适性与特色性,自主开发的课程管理软件。其功能包括基础数据管理、课程管理、辅助排课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社团管理、系统管理等内容,涉及支撑高中新课程从开课、排课、选课到学生最终学业评价等整个实施过程的管理。该软件也与业务进行了深度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有效助力了学校新课程的管理、实施与改革。目前该软件已运行多年,是学校数字校园软件系统中的支柱性软件。

图5 课程管理平台

(2)支持学校办公协同与服务管理方面的软件系统。此类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办公协同通信系统、学生日常行为评价系统、办公用品领用平台等。其中,办公协同通信系统有效解决了教职员工间信息的及时互通、电子文件传递的问题,极大提升了办公协同的效率;办公用品领用平台则集中对学校低值易耗办公用品的信息及使用情况进行了网络化管理,开启了线上订单、线下配送的服务模式,有效促使学校资源的公开透明化管理,促进后勤服务的改善;学生日常行为评价管理系统则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进行了网络化管理,学生能随时在线看到自己的行为表现记录,有效促使其自我行为的改善。

(3)支撑数字校园应用整合、集成与发展的基础运行支撑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基于现有软件系统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消息分散,共享困难,功能聚合度低,通用组件存在不同应用中时组件无法重用,软件体系缺少开放式接口,数字校园运维管理复杂等系列问题,而构建的数字校园基础运行架构与体系,是学校基于岗位的个性化信息、个性化资源与个性化应用的聚合平台,也是学校公共数字服务、师生工作、学习与生活的网络空间。系统主要包括:支持用户可配置的个性化门户系统;支持多种形态的单点登录与统一认证机制;嵌入了良好的系统消息自动触发与服务机制;提供良好的ESB系统总线机制与权限管理机制;构建了统一的数据中心,能实现包括统一用户管理、数据交换等于一体的相关功能;提供了组件机制、相关规范及若干基础数据接口等;提供了统一运维管理中心,能实现数字校园统一运维管理。

3. 数字校园应用成果及案例

学校建成了支撑学生自主与泛在学习的数字化环境,主要表现在:

(1)网络方面,建设了信号覆盖全校的高性能、可控可管的校园无线网络。

(2)资源方面,引进了高校包括CNKI、龙源期刊等在内的几乎全部电子资源,为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主题研究等提供了泛在资源环境;同时建设完成了鲁迅专题的精品资源网站,能有效支持教师备课及学生专题探究。

图6 学生自主探究

(3)课堂教学方面,学校引进了支持课堂教学互动的iTeach平台,可支持师生高效率课堂互动;搭建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所开发的Moodle平台,能有效支持教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引进了上百种iPad学科应用软件,可支持学生学习与自主探究。

在当前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校于2012年9月创办了数字化学习特色班,并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开展了常态化的数字课堂互动教学实验。目前,班级规模已扩展到了高中三个年级共9个班,形成了在线式主题研修等特色应用案例;地理等文科综合学科的部分教师已在课堂上自发地常态化使用课堂互动教学软件;全校9大主要学科已开始全面推进了Moodle系统的使用;部分有独特教育思想的老师已经开始探索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指导的问题,学校信息化工作也迈向了“智慧校园支撑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研究与实践探索”之路。

图7 数字课堂上的主题探究

数字校园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后续思考

建设数字校园的宗旨应是服务教育,服务于人的发展;其自身的发展路径应伴随学校现代化改革与发展而逐渐演进。因此,数字校园建设应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演进的过程。在建设中,学校需立足自身办学思想,突破传统管理体制的限制及对技术认识的局限,既要把握好数字校园发展方向或战略,又要掌控好数字校园的建设方式、节奏与发展路径等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建设的数字校园才是一个高效的、能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数字校园。我们认为,以下几个观点值得与大家分享。

1. 在项目运作与管理上,推行项目管理机制

因数字校园项目覆盖范围涉及全校、操作过程需跨部门协作、流程优化会涉及部门业务创新、高效运行可能涉及人事改革、项目建设与持续发展需资金与制度保障等,要推行数字校园建设高效运作,则需突破传统层级式管理体系的限制,实行以项目团队为主导的扁平式管理机制(简称“项目管理机制”)。

2. 在恰当阶段选择合适的数字校园建设形式

考虑信息化人才培养、数字校园投入成本及应用效益等多方面因素,按数字校园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设形式。

(1)数字校园建设初期,适合自主开发模式

采用自主开发模式,可以起到以下作用:分阶段建设小应用,逐渐迭代学校需求;培养学校的技术支持队伍,培育师生IT应用意识;控制好数字校园建设风险与投资成本。建设起点:从资源聚合与后勤服务开始。

(2)数字校园建设发展期,适合与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模式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降低数字校园应用集成与数据梳理的成本;便于学校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为数字校园未来发展奠定技术基础。建设起点:适合于从技术支撑架构与基础数据开始。

3. 把握好数字校园建设思路与恰当的演进策略

(1)主要建设思路

基于校情,以理论探索与实践推进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学校数字校园的发展;一定避免追求建设大而全的数字校园,要立足校情,建设实用的数字校园;在目标引领下,分阶段建设,主导快速原型开发方式,促进项目螺旋式发展。

(2)项目演进策略

结合实践提出了如下数字校园建设演进的策略:“体验、服务、支持与共享”的建设策略;开发典型应用,实现“骨干人员的参与带动全体师生应用”的项目建设策略;以数字校园应用整合与校园文化融合为导向,提供个的项目建设策略。

专家点评:

作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的第一批实验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数字校园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上一篇: 医院团支部工作总结 下一篇: 春季学期安全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