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使人生更美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7:03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1)

引言

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会话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语言的使用也应该需要遵循语言学的相关原则,在会话原则的框架内进行交流,才能提高交际过程中的效率,提高交际的目的。语用学的关注点是人们的语言在交流中的实际运用,不是人们随意编造的句子,也不是经过人们各种精挑细选、精心编辑之后的一些语言素材,使用的就是生活的、日常的、实际的语言,因此注重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收集,尤其是生活中的诸多口语材料。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有可能会违反语言学的原则,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更加真实地描写。《警察与赞美诗》这部作品中的语用学原则的应用,使得作品的主旨更加清晰。

一、《警察与赞美诗》简介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文坛大师欧・亨利的一部短篇小说,这部作品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欧・亨利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适度的幽默与夸张,即使是在比较短小的篇幅里,也能准确地表达出他想要表达的思想,能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欧・亨利将思想与艺术进行结合,创造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欧・亨利的创作生涯中,他用文学的方式描绘了很多种类型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他的创作也被评为是美国生活中幽默的百科全书。

欧・亨利的出现,使得美国的短篇小说创作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1918年起,美国设立了“欧・亨利纪念奖”,其目的就是为了奖励每年最佳的短篇小说家,也是对欧・亨利的一种缅怀与纪念。《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主人公苏比,本来是一个饥寒交迫的流浪汉,由于冬天无处可去,外面的生活又让他感觉十分难过,于是他决定要以身试法,将自己投入监狱中,去到监狱中生活,但是屡次都失败了。当苏比无奈地踱步到一座古朴教堂前时,赞美诗演奏的甜美乐声使他陶醉。他的灵魂又突然间发生了改变,在他的意识中出现另一种推着他朝着正常的轨道去生活的力量,于是他决定第二天自己一定要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不能再过流浪生活,要在这个世界给自己找到一个可以立足的地方。命运总是捉弄人,当苏比的内心重新充满希望和动力时,却偏偏被警察送进了监狱。前后的故事发展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作者用了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苏比这个流浪汉为达到自己可笑的目的而作出的种种尝试,当苏比想要将自己投入到监狱中时,警察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宽容的态度,以至于他虽然多次犯错但都没有如愿进入监狱,但是当他想要重新做人,与自己的过去说再见的时候,警察却偏偏将他抓起来投入监狱,前后的对比就是一个很好的讽刺,看起来这是一个可笑的故事,但是这个可笑的故事最后又演变成为一个可怜、可气、可悲、可叹的故事,这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进行了讽刺,也是对命运无情捉弄人的情况进行感叹。

二、语用学视角下对《警察与赞美诗》的解读

(一)语用学的特征

语言学的研究是对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语用学形成了一定的特征:第一,语用学关注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社会属性,即要如何来实现社会功能;第二,语用学视角下语言的产生其实是一种时间活动,并不只是一种对语言的认识;第三,对个别语言以及语言的变体的重视程度更高;第四,在解释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时更加注重其连续性。一般说来,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会话过程中,需要遵循语用学的相关原则,根据语用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交流,才能提高交际过程中的效率,提高交际的目的。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有可能会违反语用学的原则,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为了使得两个人之间的对话目的得以实现,为了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更加真实地描写,因此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使用语用学的原则,可以使得语言效果更加丰富。语用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语言合作原则,语言合作原则指的是人与人在交流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交流的顺畅,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即所谓的语言合作原则,尽量使得人物之间的语言交流可以体现出作品的主题,可以对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展示。

(二)语用学视角下的《警察与赞美诗》

语言应该要遵循语言合作的原则,语言合作应该要体现出交流的信息,对于交流过程中没有提到的信息可以不用讲出来;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不要说虚假的话语,要尽量真实地交谈;在交流的时候要尽量直白,要有条有理,简洁凝练,语言合作原则中的相关内容往往可以对整部作品中的话语交流进行限制,防止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交流。比如《警察与赞美诗》这部作品,人物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语境发生改变,交谈人的交流背景发生了改变,因此导致语言交流过程中违背了语言合作原则。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交际双方的权利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发生相对变化,如果周围的环境是陌生的,这种变化会更加明显。

在文章中,使用最多的规约性预设主要存在于人物语言中,这些语言的存在,可以揭示小说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意图。比如苏比与警察之间的第一次对话,警察询问周围的人是否知道砸玻璃的人在哪,警察在问话的时候,虽然使用了疑问句,但是他内心其实是一种陈述句的语气,希望周围的人可以配合地告诉他砸玻璃的人在哪。作者在语言的应用上使用了“might have had”结构,由此产生了一种预设,预设这件事情和苏比是有关系的,在苏比与警官的对话中,苏比表达出的意思是希望警官对整个事情调查之后就可以将他抓入到监狱中,但是警官对于他的话语有些是接受的,有些是屏蔽的,警官接受的是苏比交谈时所表露出来的一种友好的表情,警官断定,一个人不可能说自己有罪,同时还很友好地与警察交流,因此他在潜意识中就拒绝了苏比的暗示,他也不想去弄清事实,最终使得苏比自己被抓进去的愿望得不到实现。这种预设在语用学的应用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

欧・亨利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对于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的规则和原理的应用十分到位,他在小说中对预设信息的运用是很有技巧的,预设信息的表达是语篇中的一种合理的状态。欧・亨利对语用预设的娴熟运用使得小说中的预设效果更强烈,在《警察与赞美诗》这部短篇小说中,作者对语言以及语篇的设计,为后面的所有故事的展开都做好了铺垫,作者首先使用非规约性预设信息为读者构建好了一个比较轻松的语境,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美国社会中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很好的了解,作者预设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读者根据这样一个场景进行阅读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十分自然的故事背景,对故事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理解。比如从作者所展示出来的美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中可以看出,下层人民的生活并不是很好的,相比起来,监狱中的生活可能还比现实生活要好,因此也可以理解苏比为什么那么想进监狱,要通过做各种坏事来让警察抓自己,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会经历冬天的无家可归以及天寒地冻,在监狱中至少可以给自己一个遮风挡雨的场所。作者预设的场景有很多,但是苏比一次次地失败,也使得读者的愿望一次次落空,以为苏比可以进入监狱,但是最终还是一次次被警察放走。当苏比在教堂听见赞美诗的时候,他决定要改过自新,这又是作者为读者预设的一个场景,我们都以为苏比要好好生活了,但是苏比的遭遇却并不是如此顺利,不会因此过上平稳的生活,读者在这时候应该也以为苏比会过上理想的生活,过上正常人的生活,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取得成功,但是他又一次颠覆了读者的意识和想象,他悔悟的那一刻被警察逮住,进入了监狱,他美好的愿景又一次破灭,于是整个故事又回到了小说开头人物无法逃避的命运上。作者的这种意图性情节构建,可以使得小说情节的开展更加跌宕,给人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结语

在欧・亨利的创作中,通过对情节的预设与实际发展状况之间的对比,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有利于作者与读者间的有效交际。语

参考文献

[1]常夏丽.浅谈欧・亨利小说中异叙修辞法的翻译――《警察与赞美诗》两译本评析[J]. 海外英语,2010(12).

[2]徐丽娟.简析英语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修辞格的语义功能[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9).

[3]王庆光.《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词义修辞格探析[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2)

美术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有关制作方法、绘画步骤以及材料工具使用多元化的问题,甚至在欣赏课中存在的一些观点上的分歧,如果仅靠教师的教,既不能让学生理解透、掌握好,又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常常通过让学生看书自学,实践体验,探究发现,使学生在小组的范围内学习、讨论,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积极思考,发表见解,逐步形成对问题方法的认识,从而构建多方面的知识体系。在教学《笔筒与笔架》一课时,我们主张以简练、实用、新颖的设计为主流,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拓宽创作思路,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出各种各样美观奇特的笔筒与笔架。

二、互动交流式

互动交流式是在体验、探究、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这种互动交流方式包括了小组内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学生对问题分散的认识成为系统的认识,制作方法的单一性成为多元化的制作方法,而且可以让学生狭隘的思想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更为多样性,为美术制作、美术活动、美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一堂《风景刻纸》的美术课中,通过让学生交流创作心得,互相学习刻纸艺术的造型表观及剪刻技法,进一步活跃学生的创作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小组表演式

在美术活动中,为了深化学生的体验感悟,常常把制作好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再创作表现,通过自己编导、自由表演、自己欣赏、自己评价的体验表演活动,促进学生创编、想像、表演、交流的综合能力更好地体现了造型与表现的课程标准精神,让学生从小树立学习美术是为了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思想,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小鸟找家》这一课中,当学生创作完作品之后,通过小组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把创作的图意用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又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创作情感,丰富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四、合作创作式

许多美术作业仅靠一人之力很难做得很好,如果通过集体合作制作,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常围绕一个主题,或小组合作创作,或班集体合作创作,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或一幅组画。这样既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意识,也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共同品尝丰收的喜悦。例如,在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校园组画创作比赛中,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创作,共同完成一幅代表本班水平的组画作品参赛。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认真构思想象,明确分工责任,创作出一幅幅气韵生动、含义深远的环保组画作品。

五、比赛评选式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常采用小组比赛评选的形式,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在组内形成合作学习的机制,在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参与竞争的意识,感受竞争活动的乐趣,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益。另外,对于各个小组的比赛可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创作完美术作品后,通过小组间的展示,交流比赛,最后可评选出最佳设计奖、最佳制作奖、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最优秀小组……,使每一个小组在不同方面都获得奖励与鼓舞。

六、师生互动学习式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3)

声音语言是人类语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形式。分析口语交际中的语音功能,将提高人们交际对话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也设置有口语交际这一板块。但有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仍然很差,这并不是源于他不会说话,而是在口语交际中缺失了对语音的认知,教师也忽略了对其语音美感的重视和语音规范化的引导,使之疏忽语音的功能。汉语的美感通过语音传达,分析口语交际中的语音功能,体会汉语中语音的美感,人们将更乐意开流,以此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

一、语音在营造交际情境的功能

口语交际教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具体建议: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法。口语交际课应该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情景语境中进行口语交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除了传统的音频营造情境,我们仍可利用自己的声音――语音。语音由人的器官发出来,是可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学生能通过语音的功能营造交际情境,将增加学生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在一个轻松又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将更乐于开口说,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音能力,包括单音、节奏、重音、语调强弱、意群停顿等。以《推销――从心开始》教学设计为例如下:

教学目标:

(一)学习运用说明方法写推销词,让表达更有条理,更有说服力。

(二)学习针对不同对象的需求进行推销,让表达更有侧重点,初步培养表达的对象意识。

(三)学习诚信推销,初步培养负责任表达的意识和品质。

教学过程:

(一)尝试推销,体验表达

1.情境激趣,乐于表达。

出示各种推销场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推销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自信愉悦地表达。

2.尝试推销,敢于表达。

自主练习,尝试向同桌推销自己带来的物品。自主学习提示:介绍清楚产品的名称、价格和特点。

3.展示推销,互动表达。

4.生生评价,教师点拨。

(二)W习推销,表达得法…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学段(四)口语交际第4点: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从以上教案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教师主要是让学生以推销的方式使表达更条理,更有侧重点,具有负责任表达的意识,侧重于对表达意识的引导与训练。但若能更加对表达时语气、语调的重视将能更好的营造销售情境。

为营造真实销售情境,可在课堂上开展一次小型推销活动,学生以旧换新,以物换物,真实的当一次推销员。学生角色扮演推销员,加上推销中使用的叫卖声,亲切的语气、有重点的介绍词,语调带出情感,情感激发推销。在一句话中,语句的声音轻重、快慢、节奏和声音的高低使得交流的内容更加真切,活灵活现的推销员便浮于眼前。

因此,教学目标可以改为:

1.能有条理地、准确地描述商品的作用。

2.能在推销时注重语音的高低、强弱及语气、语调的变化。

3.能学习诚信推销,初步培养负责任表达的意识和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情境激趣,乐于表达”、主要是“出示各种推销场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推销兴趣”。尽管出示各种推销的场景会让学生明白推销的形式,但不如让学生自己当一次真正的推销员更好,想推销的愿望将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也不会畏惧表达。最后再让学生来反思和总结推销中用到的表达,老师明确学生诚信推销。

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参与、交际、互动,激发起学生流露真情实感,促进双方共同交流,而在交际语境中将能引起语音的变化,可见语音与交际情境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二、语音在营造交际美感的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口语交际中听说是核心内容,人们发出的声音,传达情意,富有美感的语音将更能促进交际活动。

语音具有画面美感。想要让课堂更加有效率,除了教学方法,教师还需要用激情去感染学生。激情不仅是面部的表情变化,肢体动作,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而言声音更有吸引力。在讲故事时若能通过语音营造画面美感,将能受到学生的青睐,抓住学生的思维。例如西师版四年级(上)《联欢会的风波》一文,讲述的是哺乳动物开联欢会,教师在讲解这篇这课文时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例如小猴“他热情地和大家打招呼:‘欢迎!欢迎!”’教师在这里可以用热情而又高亢地声音来营造动物联欢会的开始。

语音具有音律美感。例如在交际中,双声词、叠音词、叠韵词,如“伶俐”“流利”“慷慨”“轻轻”“慢慢”“洋洋”“峥嵘”“徘徊”等词语的使用会使交流中的语言更加悦耳动听,在口语中也能赋有诗意。

语音具有节奏美感。节奏美感不仅体现在诗词歌赋中,语音中也蕴含着节奏美。语调的转折起伏、长短变化,声音的轻重缓急,音调的长短变化等,都彰显着语音的节奏美感。汉语中一个句子,不同的停顿会引申出多种含义。如句子:我赞成他也赞成你怎么样?有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我赞成他,也赞成你,怎么样?我赞成,他也赞成,你怎么样?由此可见停顿是与表意相关的,这在口语交际中十分重要。重音也是影响句意的一个因素,重音能强调某一观点或者强调要表达的某种感情。例如句子:我看见你在跳舞。在我处重音,表示别人没有看见你在跳舞;在看见处重音,表示我已经看见,不要再瞒着我了;在在处重音,表示你正在跳舞这一状态。此外,儿化和轻声也能丰富我们的对话,使交际中的对话更有节奏感和弹性,如“小鸟儿”、“雪花儿”、“打量”、“枕头”、“妈妈”。在我们使用这些带有儿化音或轻音的词语时,总能让人感到亲切,同时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口语交际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能通过语音传递,增添情意。

在口语交际课上,许多孩子想表达却不敢开口说,或者在发言回答问题时声音不够洪亮,这并不是源于他们不会说,而是因为不够自信。往往能举手发言的孩子,大多数情况声音都比^洪亮,普通话标准或者声音圆润、饱满、动听。这些都成为激励孩子勇敢表达的因素,若在课堂上教师能重视语音在交际中的美感因素,重视对学生语音知识的教导,孩子们将能更好的摆脱不自信,能有动听的声音去表达。

汉语文字有形的美,也有音的美。日常交际中,人们把文字转换成声音,语音成了人们交际中重要的传播媒介,这也显得语音更加重要。在口语交际中从小引导孩子关注语音,将能让他们更加懂得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不是简单的指人与人的对话,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更能彰显一个人的智慧,语言世界里充满着声音和语调,若在口语交际中注重语音的美感功能,口语交际将更有趣味性。

三、语音在营造交际对话的功能

语音具有社会属性,在交际对话中能实现语音更大的价值,相反的语音在营造交际对话中起着促进作用。交际对话并不是单双面的听与说,对话的双方都要产生交流,语音是对话的媒介,随着交际对话发生改变。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4)

在我们日常交际中,使用身势语比使用言语更加频繁。那么什么是身势语呢?狭义来讲,身势语包括能传递信息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而广义来讲,身势语包涵手势,面部表情,姿势,说话者的音色,说话者与听众的距离,以及说话者的衣着。在很多情况下,想要完全地表达出一个人的内心感受是很难的,有时候苍白的言语并不能够准确表达出内心所想。这时候,形象生动的解释一定要伴随着身势语,因为身势语比言语更能够表现出说话者的情感。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身势语,而且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非言语交际方式。中美两国也不例外,身势语不尽相同。为了避免因差异而造成误解,我们应该多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真正做到有效跨文化交际。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有时候一种文化中很平常的行为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的人看来是极其让人反感和另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学生应该学习西方尤其美国文化中的身势语。中美身势语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差异。

1.手势

手势是一种可以表达一定意义的肢体动作,包括使用手掌和手指,借此人们可以进行交流沟通。手势让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更加生动形象,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打手势的方式。然而,有很多手势是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文化特征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如果多日未见的两个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们可能会互拍肩膀来表达他们友谊。可是美国人并不喜欢这样。在美国文化中,即使是非常亲密要好的朋友,无故地拍打对方也是非常粗鲁无礼的。

2.目光语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眼睛来读懂其心思。目光语言也属于身势语。通过目光语言,我们也可以表达出自己复杂的情感。除此之外,目光语言也是推断两个人亲密程度的非常实用的方法。

美国人交流的时候会有更多的眼神交流,因为在美国文化中,交流的双方一定要看着彼此的眼睛,不然的话,没有正视的一方会被认为是非常桀骜不驯的,此行为也被认为粗鲁无礼的。然而在中国,交谈过程中一直长时间地盯着对方的眼睛会让对方感到很不舒服,尤其在对方是女性的情况下,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3.面部表情

在所有的非言语交流方式中,面部表情是表达情感的最重要方式。人们把脸叫做“情感器官”,因为当我们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我们会不时地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并以此来判断对方对谈话所持的态度。

微笑通常用来表达友好、赞同、愉悦、满意等,这一点在中美文化中是相同的。微笑在很多国家文化中是快乐和友谊的象征,在中美两国文化中也不例外。微笑也可以是一种表达歉意或理解。比如,如果一个中国人在地铁里不小心踩到了一个美国人的脚,中国人可能会对美国人微笑,意思是:“对不起啊!”但是这种情况下的微笑会让美国人感到很不舒服。

另外一种在中美两国文化中意义不同的面部表情是吐舌头。如果中国人感到尴尬,很多时候可能会吐舌头同时耸肩,这种行为在女生和小孩当中非常普遍。但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行为是很不礼貌的,他们很少这么做。

4.触摸

这里说的触摸是指人们为了交流而触碰别人身体的行为。在中美两种文化中最常见的触摸行为是握手和拥抱。如今,握手在很多国家都已经成为表达友谊的习惯。但是,在中美两国文化中,握手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中国人握手的时候会握得很紧并且靠近对方,以此来表示彼此的风度和敬意。而美国人更愿意在公共场合拥抱对方,不管对方是男士还是女士。这样表示友好的方式在中国是无礼的,只有夫妻或男女朋友间才可以这样做。

5.姿势

这里的“姿势”是指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人们如何站、坐、走等行为。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所使用的姿势是不同的,这也体现出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在中国,负责人或者受尊敬的人坐着,这既是传统又理所当然。例如,父亲坐着,儿子站着;领导坐着,科员站着;老板坐着,员工站着,等等,这都是出于尊重或传统。在美国,情况就不同了,领导更愿意站着而不是坐着。在美国人看来,占领更高的领域能凸显他们的地位,所以他们更愿意站着。

身势语是人们交流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国文化不同,身势语也有所差异。手势、目光语言、面部表情、姿势等仅仅是中美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几个方面,还有很多其他由于不同文化和传统而具有巨大差异的身势语。身势语交流有时候跟言语交流一样的有效,有时候比言语交际更有效。

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各个国家的某些价值观或想法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许多。现今,我们能够察觉到我们每天都会用的一些肢体语言其实是从国外学来的。比如,如果一个人耸肩的同时双臂下垂,手指朝外,这就表示:“我不知道。”当我们跟美国人交流的时候,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最好弄清楚他们的身势语代表何种意思。

总而言之,对于身势语的研究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文化,也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加彬彬有礼。由于身势语的复杂性,想要完全掌握另外一种文化中的身势语是有一定难度的。然而,通过研究学习,我们还是可以逐渐增强交际能力的。另外,我们对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应该持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与美国人的交际中更加自如。

参考文献:

[1]Littlewood,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Fast Julius.Body Language[M].Pocket Books,N.Y.1971.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5)

一、引言

俚语,尽管在大多数解释中被定义为一种非正式的、低俗的语言,但是它在美国社会的日常交往中却产生深远的影响。所谓的“正统”英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美国俚语满足了民众的需求,不断发展壮大,正逐渐成为美国文化中一种新的流行趋势。研究俚语对于更好地进行美语交流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纵向看来,美国俚语从产生、发展至今,已经经历几百年历史。美国,由于其特殊的历史环境背景,容纳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不同种族群体。俚语正是其文化的结晶,被美国群众普遍认同。横向看来,俚语存在于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学生、军队、流浪者等,他们都有不同的生活领域。美国俚语直接反映了民众的真实生活,是美国社会文化的传承物。同时,美国社会对于俚语的认可,在某种程度上表示其对非本民族文化的认同。通俗生动的俚语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对民族融合起到了间接作用。

二、学习和掌握美语交流中的美国俚语的目的及必要性

美国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场合。早期的俚语主要是在罪犯、吸毒者和流浪者这些社会的最底层中使用。随后,俚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像新型的音乐和个性的服装一样,在摇滚乐者、学生、军人中流传开来。如今,美国俚语已经成为美国英语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是社会各个阶层都喜欢使用的一种简洁而生动的表达方式,甚至在美国政界,俚语也成了他们交流及表达幽默和讽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俚语,作为英语语言的一个分支,以口头的形式真实地反映美国社会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

研究美国俚语在美国社会中的流行程度、产生的文化、历史等背景因素及其在美语交流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美国俚语展现美语交流中的方方面面,有助于英语语言学习者灵活地运用和掌握美国俚语。

三、研究美国俚语的重要意义

美国以其相对丰富的物质和土地资源,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的综合国力上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美国是一个融合了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大熔炉,语言和文化都比较丰富。因此,更好地了解美国社会有助于英语学习者自然地接受美国英语在运用中的表达方式,减少由于思维方式不一样而带来的困惑。美国俚语作为一种时尚,从另一个侧面细微地反映了社会在不同阶段内呈现出的各种特点或问题。美国俚语的幽默、生动为枯燥的语言增添了色彩,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到现在为止,关于对美国俚语研究的成果也有不少,大部分是从研究其起源和发展及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且,涉及的层面都比较广泛。

四、国内外对于美国俚语所作研究的现状、水平与发展趋势

中国国内对于美国俚语的研究,最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比较权威也比较全面的研究著作之中,学者冯建(1987)的《现代美国俚语浅析》不仅论证了俚语与文化的关系,而且从更深的层面上分析了俚语是如何流传与消亡的。他在论文里提出“橡筋效应”和“秤杆效应”,分别说明促使俚语产生的内部词义的关联和俚语存在与消亡的原因。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学者冯建对于俚语的研究不能扩充到社会各领域。近十几年来,由于美国俚语的广泛流行,国内学者对其研究的范围也有所扩大。丁兰天(2002)在《当代美国青年俚语的文化倾向》中通过对美国青年这一社会群体的语言特征分析,探究不同时期青年人的生存、文化和历史状况。另外,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亚文化在世界上对各个民族的影响逐渐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吴丽兴(2002)在论文中指出,俚语作为一种行话,反映了社会的不同集团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同时俚语源于各种行业和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于俚语的定义,大多包含贬义的成分。朗文字典(2004)把俚语定义为非正式的粗话,尤其是在像罪犯、吸毒者和在校学生这样的群体中使用。然而,时代的发展证明俚语已经在向大众化延伸。彭元峰和孙佩捷(2002)在《美国俚语发展趋势及其语言特色》中,从美国社会的发展探究美国俚语在不同时代适应不同的社会群体,并充分说明美国俚语不再局限于下层社会,而是作为一种流行趋势被大众所接受。杨金秋(2001)论述了俚语本身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语言,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接近说话人双方的亲密感。赵俊平(2004)指出,美国俚语不再给人粗俗的感觉,相反,使听者感觉更加随意,亲切。因此,和美国俚语有关的各种讨论和研究更不断涌现。传统的关于美国俚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修辞、语义和字典编纂。国外对于俚语的研究大多是从美国历史和亚文化角度论证的。美国俚语伴随着美国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壮大。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加强,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被融入美国文化中,因此,美国俚语在美国广泛流行。

可见,美国俚语如今已经具有广泛性。国内对于美国俚语的研究在文化领域也展示不少成果。而且,学者们从语言学的修辞特征方面,也对俚语作了不少研究:委婉性、比喻意义和夸张效果等(彭元峰,孙佩捷,2002)。美国俚语产生在美国这样一个大杂烩的多民族社会中,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它不断地发展、消亡、再发展。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美国民众态度和观念的不断转变,越来越多的俚语被各阶层所创造并被使用在很多不同的场合中,而俚语同时又能达到其所特有的生动的语言效果和其他一些社会功能。美语交际中不断消亡和衍生的俚语突出反映美国社会的发展特点,并暗含美国文化的主要特征。美国俚语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一旦脱离其社会文化语境就不可能对美国俚语做出全面、深刻的论述。因此,对美国俚语在美语交流中的使用研究与了解有利于研究者更全面客观地理解美国文化和历史,并运用美国俚语增强人们对英语的语用能力,从而实现与以英语为母语者更有效的交流。

参考文献:

[1]丁兰天.当代美国青年俚语的文化倾向[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15(3).

[2]冯建.现代美国俚语浅析[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7(5).

[3]彭元峰,孙佩捷.美国俚语发展趋势及其语言特色[J].东北大学学报,2003,5(1).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6)

美术教学活动就是对学生进行感知美、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激发追求美的欲望,促进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美育素质,完成素质教育争得美育教育的任务。在教学中必须研究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这样才能落实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方法的有效性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正确把握学生创造力的特点和教学充分突出学科特点密切相关。能做到要求适度,易于被学生接受,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选择教学方法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造力

“教人未见意趣,心不乐学”,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巨大推动力。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发创造愿望。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学得主动,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学中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颖有趣、逻辑性很强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使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更新、变化。使学生在动脑动手时间中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逐渐形成相应的时间技能。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与时间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得到升华和发展,开扩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强调美术课通过动手来完成。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们都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我们教师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了解,这样就把对学习的兴趣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其次是将美术课通过活动来完成。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随心所欲地将现实与想象的东西绘制出来,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充分调动孩子们在绘画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创造性。学生们既喜欢这样的形式,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他们也会喜欢美术;最后将美术课通过转移来完成。把自己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转移到美术学科上。爱因斯坦中学时只对物理感兴趣,不喜欢数学,后来他在向纵深研究物理时发现数学是其基础,便又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这样不仅发展了本学科的学习,还可以带动其它相关学科的学习和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激发创造力

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和想象。观察和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选择科学的符合学生心理生理规律的训练方法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出学生主动创造的能力。在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鉴赏某一幅人物素描画,水墨画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在传授基础知识、复习基本技能,然后按步骤一步一步进行,向学生传递人物的外在特征、职业、年龄和气质等相关信息的前提下。找出班级中外在特征突出的同学,让大家去观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观察的积极心理因素和参与审美活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术效果。想象力的培养也不是无从下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与创作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想象力,选择轻松愉快的音乐,观看表演,在音乐中想象。几名穿着不同衣服的同学到前面表演,伴随着表演的进行,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到想象的世界中了,兴致盎然地了解服饰的特点和元素。

三、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创造力

在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知识。所以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学生想把自己对美术的理解完全展示给老师和同学,教师就要正确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美术设计课可以通过欣赏、构思、创作为主线,利用所学画、剪、贴、撕、卷、拼等制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采用有特色的,新颖、有趣、实用性很强的形式,在课堂上主动活动,手脑并用,让学生直接经验,调动多种感官能力参与,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动手等能力得到发展。让美术课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一堂课的好坏看什么,就是看学生的喜欢程度,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完成程度的最大化,那么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种实践活动不但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不断进行尝试,大胆革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新颖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导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出现在非洲。在这种跨文化交际中,英语作为世界语言被广泛的使用。但由于个人英语语言能力的不同,人们在交流中需要采用多种语言策略来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根据之前对于中国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中国人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受集体主义和高权利语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维护面子,维持和谐等。然而,在非洲,这种情况仍然是主流并不完全适用。由于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在非的中国人占有经济、教育、话语权等方面的优势,这使得中国员工在跨文化交际时产生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特征。

中国人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中国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受到了来自家庭、学习以及中国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的是维持正确的人际关系,包括对面子,尊严,名誉,荣誉的看重,认为这些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这种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中国人的交流风格。

同时中国社会是Hall所说的典型的高文化语境。话语的隐含意义通常比话语的字面意义更加重要。话语的接收者必须正确的理解说话人的隐含意义才能正确的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与目的。中国人主张沉默是金,因此在对话中的沉默往往是表达倾听的欲望和对对方的尊重。直接的眼神接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礼貌的。

在交际过程中注意维持面子也是中国人交际的一大特点之一。在中国人看来在对话中维持面子是保持和谐关系和礼貌的基础。因此,间接的话语交流更受中国人的青睐,因为可在一定程度上,间接交流相比直接交流可避免产生尴尬和分歧,最终导致不愉快的情形。

案例分析:

以下对话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分为两类:协商谈判和日常交流

协商谈判

(1) A: 中国翻译 B: 当地农民

A: Hello, Pa. how are u?

B: Me no good, me body not feeling bright. Your machine destroy the farm, I have pepper, apple, orange trees, all the plantation was been destroyed. I have my family, I have five children, now we have no food to eat.

A: My friend, don’t worry about it. I am com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everything we damaged we are responsible, I will pay you the money for all the plantation. Now, tell me how much you want.

B: Give me five million leones.

A: What?

B: I said five million leones.

A: Oh my god. Are u kidding me? It’s so much. How can I give you five million for these small farm? Everyday I will go to the market, I know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My friend, please give me a reasonable price.

B: OK, give me one million.

A: No, I will not accept that amount. I am here to solve your problem not to give anything u request. I give u five hundred thousand leones for all the farm. If u accept, I can give u the money right now. If not, I will leave the issue to the paramount Chief.

B: Please, add small money, I beg u. I swear to my god. I have nothing to eat unless this plantation, please.

A: OK, I give u six hundred thousand, this is the last and I will not increase any more.

在这个与当地农民的对话中,显然中国翻译占据着支配地位。因为只有通过他,当地农民才能得到赔偿款。对于中国翻译来说,他的目的就是用更少的钱来解决施工破坏农田的问题且不引起纷争。所以在对话的开始,中国翻译用打招呼等方式维持着对话的和谐。但当当地农民提出不合实际的要求,中国翻译随即不再试图维持对方的面子,直接指出根据他本人了解的行情,当地人在漫天要价,某种程度上指出对方试图破坏协商。而后,中国翻译通过一系列的直接说明,不断降低价格。所以在对话的一开始,中国翻译遵循了典型的中国人交流方式,试图在维持双方面子的前提下完成协商谈判。然而当其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便立即改变了交流策略。

日常交流

(1) A: 中国翻译 B: 当地工人

A: Hello, please take that machine for me.

B: I don’t able to deal with it, please tell me how to operate the machine.

A: Turn off the video.

B: Sir? You said what?

A: I said turn off the video!

B: Sorry, sir. Me no understand, you tell me how to do it.

在这个对话中,B是A的雇员,因此A完全支配着对话。所以A的语气咄咄逼人,相对于一种协商,这个对话更像是一个命令。在这个交流过程中,A没有体现出任何想要维持和谐的意图,并且在B不能理解 “turn off” 的含义的时候,没有进行任何语言的适应,虽然一定的语言适应本可便利此次交流。一定的解释可以使对话顺利完成的情况下,A选择了语气强硬地重复B并无法理解的词汇。此处支配中国翻译A交流的并不是文化因素,而是此时此刻对话定的两者间的权利关系。

(2) A: 中国工人 B: 当地工人

A: Hello, you look look Mr. Liu.

B: Me look look, me no see him.

A: Me speak u look, u no look?

B: No, boss, Liu is outside the camp.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7)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的,没有交流就不可能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转化,而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交流,因为课堂教学在知识的传授中始终充满着情感的交流。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始终通过语言、教态及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的互动,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语文不只是思维与交际的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从某种角度讲,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语文教学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促进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语言知识,也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意蕴。语文教学过程,都是这些情感信息的传递,伴随着这些情感活动,感知越深,知之就越多。因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交流对学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情感交流,有利于增强语文课的语文味有人说,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语文味”掌门人程少堂老师提出的“语文味”理论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界定为:“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程老师又把语文味的最高形式概括为:“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这一“语文味”的高度概括向广大语文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激发语文课堂情感。语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是一门最富情感的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翻开语文教材,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这都是作家感情和心血的结晶。这些作品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素材,为语文情感教育提供了优化的时空。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过程的实施到目标的实现,都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渗透其中。可以说语文教师在教授这些作品时,不仅仅传授语文知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着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让语文课堂真正地充满“语文味”,从而使其真正地成为学生心灵的栖居地。二、情感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般来说,健全的人格是指人格的各构成要素(如情感、意志、性格等)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其中,情感居于基础地位。情感不仅可以推动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学生意志、性格等的发展。意志调控情感,情感激励意志。情感教育能够通过由情生意,以情促意等方式来培养、锻炼学生的意志。情感教育以良好情感为中介,具有催化、整合作用,经由“情动——感受过程,体验——理解过程,价值体系化——人格化过程”,可以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性格,从而促进学生的人格成熟。而课堂教学则更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于五年制师范学校的这些即将成为未来小学教师的学生来说,他们人格和性情的培养与教授他们知识一样重要,而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在这时就显得更加必要了,对语文的学习本来就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也就更是必不可少了。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在很多方面激发人类高尚的情感,是一门人性化的学科,因此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也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更多的来说,还要让他们理解生活。五年制师范学校的学生将来要从事基础教育,任重道远,而语文老师的情感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是引导他们培养健全独立人格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情感教育一开始就是要通过把握学生的情绪来制定学习计划,并带动知识学习和人格成长,因此可以说课堂教学本身就被包含在情感教育之中,老师不仅要讲授课文中的知识,更需要提炼这些知识中能够塑造人格的伟大情绪来引导学生,这是课堂教学最关键的一步,而且,单单是引导还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这种情绪中来,激发他们对这一情感的认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通过情感教育来感染学生,将他们塑造成一个具有完善人格和精神的人。三、情感交流,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和感应,这种心与心的接触感应,主要通过情感交流来实现。学生是情感教育实施的对象和主体,教师要对学生充满感情,充满爱。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在师生双方架起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为此,师生间恰当的语言沟通、态势交流,以及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等情感,都可以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老师好感和信赖,从而为教学的成功创设出良好的环境,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因此油然而生。同时如果教师能够富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把情感经验传递给学生,继而感染学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语文内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或者运用一段生动的、富有情感的导入语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得到了肯定和尊重,于是处于一种亢奋的学习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这三者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了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从而使课堂一直处于和谐、互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兴趣、热情、意志不断激起并生成。教学的艺术性也就主要表现在这里。总之,语文是一门特别注重情感的科目,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没有情感的教学是灰暗的,学生也不可能有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特别强调运用情感因素,注重情感交流,使情感交流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张冬梅 江苏省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221116)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8)

经济的高质稳定发展使得社会不断革新并催生新的科学技术。随着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各行各业出现新的改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介蓬勃发展,传统电影艺术与流行游戏技术结合而成的互动电影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电影技术的觉醒和新的审美突破。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娱乐载体,而游戏是另一种精神娱乐载体,互动电影则是电影与游戏相结合的新产物。电影与游戏的结合让互动电影在传播过程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另外,观众在观看电影后所进行的相关讨论也促进了互动电影的二次传播,使得互动电影具有更广泛的受众和更大的传播潜力。与传统电影相比,互动电影带来新的技术觉醒和审美体验,其不同的结局处理方式更具有互动优势,极具开放性和艺术张力。

一、互动电影相关的概念界定

(一)数字媒介

数字媒介是一个新兴概念,是伴随互联网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其包含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数字媒介指以数字技术使人与事物产生联系、发生关系的媒介[1]。狭义的数字媒介指一种新的设备,是利用新技术对以数字为基础内容进行处理和储存以及运输和接收的现代科技设备。互动电影作为游戏技术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产物,显然具备这种定义的属性,无论是技术载体,还是内在联系,数字媒介或者对数字媒介的应用都可认为是互动电影诞生的基础。

(二)交互电影

从交互电影的名称来看,其最大特点就是交互性。从字面意思来看,交互指交替、相互的意思。该词语最早出现在《京氏易传·震》中:“震分阴阳,交互用事。”[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该词语出现更广泛的含义。交互是交流和互动的结合,交互电影是目前众多数字平台重点打造的功能状体,其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在新的数字平台上,使用户除了获得想要的信息或数据,还能够实现与平台的交流和互动,满足更多的需求。

(三)互动电影

基于上述概念的解析,互动电影的内涵逐渐清晰,其结合了新的数字媒介,是通过传统电影艺术和游戏技术相互结合而产生的具有一定交互特点的电影新样态,以交互叙事的方式进行创作的电影类型[3]。当然,不少学者对这个概念也进行了构建和阐述。克里斯·克劳福德认为在两个或多个叙事主体之间,彼此能够进行交流、倾听、思考和发言,并形成一种对话机制,就是所谓的互动叙事。互动电影是艺术作品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信息输入、处理到输出”的整个过程,并在特定的平成互动,以动态的影像实现观众与画面的互动,因此“互动”是该电影艺术的核心和关键。互动电影的诞生与传统电影艺术、游戏技术密不可分,两者将电影观众与游戏玩家的双重体验相融合,产生新的电影美学体验和意义。虽然目前学界对互动电影的概念界定还未形成统一标准,但是其内涵逐渐趋于一致,即指观影者能够成为电影的角色介入电影的环境,并持续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影响剧情发展的电影,其中蕴含三个核心元素—电影、游戏和互动[4]。

二、互动电影的技术觉醒与审美突破

作为传统电影艺术与游戏技术的融合与展示,互动电影既具有传统电影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因此其审美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性和现代意味。罗伊·阿斯科特认为,“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征是联结性和互动性”。由于互动行为的完成,互动电影具有一种极致的沉浸审美特点,并利用电影的视听效果,融合新的数字技术,具有全方位的交互之美,突破以往审美的束缚。第一部互动电影是1967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捷克馆公映的《电影自动机》(Kino-Automat,又名《一个男人和他的房子》)[5]。该电影播放到关键情节时,相关工作人员会询问观众接下来的电影走向,并通过座椅按钮进行下一步,其开启了互动电影的历史。

(一)技术觉醒下的极致沉浸之美

沉浸是语言学概念,指将物品浸泡在水中,而将其运用于美学范畴,则指全神贯注地融入某种情境,达到一种几乎忘我的状态,同时沉浸也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感受[6]。从互动电影的观看体验来看,其所具有的独特沉浸之美是在技术觉醒下的审美突破。首先,审美距离的消解。哲学意义上的美具有非功利性的特点,是不具有利益与关系的一种状态和心理感受,由欣赏者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产生,即布洛认为的“距离美”。在“距离美”的理念中,审美主体与客体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现象作为审美客体不能与审美主体即现实的自我产生联系,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审美客体的本色而使其更富有美感[6]。传统电影艺术是该美学理论的最好阐释,电影屏幕隔开了审美客体与观众的距离。而互动电影的诞生打破了这种传统电影艺术的距离之感,使电影艺术进入一种“介入”之美。互动电影是审美主体的介入和参与,其甚至可以改变电影剧情的走向和发展。审美主体的身体介入改变了美学非功利性强调的“距离感”,注重身体和感官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要求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不仅是听和看,还要主动使身体感官介入审美情境,使审美距离不断缩小直至交融互动,从而生成一种沉浸之美。比如,在经典的互动电影《夜班》中,观众可以在关键节点选择不同的按钮,从而主导电影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此时的观众不再是单纯地听和看电影,而是成为剧中的角色之一。其次,极致的沉浸体验。互动电影由于审美主体的参与,审美主体不仅能获得强烈的视听感受,而且能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达到一种由外而内的沉浸体验之感。在电影的整个互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观众的情感沉浸状态的产生。情感沉浸本身是游戏领域的专业术语,在游戏的过程中,随着游戏情节的推动和游戏角色的变化,玩家会产生特定的情感反应,这与在观看传统电影产生的情感较为相似。当然,在游戏领域,这种情感沉浸更多的是游戏玩家对游戏角色命运的关心。而互动电影利用这种情感沉浸与观众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互动电影的剧中人物在虚构的世界中具有和正常人类相同的情感构建,而随着观众的参与与互动,观众与剧中角色建立情感联系,并产生移情和共鸣,从而进入情感沉浸状态。与传统电影不同,在互动电影中,观众总是迫切地想要找到正确的选项,帮助剧中角色解决出现的难题,由此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例如,互动电影《底特律:成为人类》就具有这种沉浸之美,该电影是“游戏+电影”的互动模式,整部作品由“玩游戏”和“看电影”两个部分组成,并且两个部分的内容都能实现互动,无论是“看”还是“玩”都能让观众更好地融入电影场景,产生良好的沉浸体验。最后,互动的情感交流。互动电影通过交互技术和情感的融入,能够让审美主体产生强烈的“心流”,进一步推动其与电影内容融合与互动,产生更加强烈的情感交流。如果说前文所述的互动是一种参与动作,那么情感交流的出现则可实现动作到内核的质的转变。“心流”的概念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他认为当人们完全投入所从事的活动时所获得的整体感就是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达到完全无视其他事物的状态[7]。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游戏,还是传统电影内容,都能够使审美主体达到这种状态,而将游戏与电影相结合,则会使审美主体产生更强的心流体验。游戏本身是一种较强的互动性事物,那么心流理论同样适用于以游戏为基础的互动电影。与游戏相结合的电影可实现现实与虚拟的交叠,使审美主体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强烈的心流互动。比如,互动电影《黑镜》系列的圣诞特辑《黑镜:潘达斯奈基》,其中设置了五种主要结局,所有的情节支线总时长为5个小时,观众观影后意犹未尽,并且期望找到更多不同的结局。此时,观众不再是单纯地享受视听,而是期望与剧中角色和虚拟世界建立更强的情感交流,实现人的主观意志的转移,这也是互动电影的主要审美突破之一。

(二)技术加持下的全方位交互之美

互动是互动电影的生命,也是其与传统电影形成鲜明对比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观影者积极参与互动,并且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情感交流,这赋予电影新的主题,让电影具有新的审美。这种互动不仅发生在观众与作品之间,还体现在观众与创作者之间。互动电影互动效果的产生源于技术的加持,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入,开启了互动电影新的审美体验历程。第一,实现观众与作品的审美交流。M·H·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而电影作为文学的视听表达,同样符合审美的四个要素,互动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类型也具备以上特点。比如,《黑镜:潘达斯奈基》就通过技术打破了传统戏剧和电影中“第四堵墙”的限制,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真正交互。在《黑镜:潘达斯奈基》的观看过程中,观众全程都掌握剧情走向的选择权。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的部分情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观众在剧本中的重要地位。比如,主角斯蒂芬在编程遇到瓶颈时数次“觉察”到观众的存在,并不断地询问:“谁在那儿?”随后,斯蒂芬在情绪失控时更是直接向四周呐喊:“谁在控制我?”这个时候会出现选择按钮,观众可以选择不同的电影内容,继续引导剧情的走向。这实现了观众与作品的交流。第二,实现观众之间的审美互换。互动电影除了能实现观众与剧中角色或作品的审美交流,还可以实现观众之间的审美互换。与传统电影不同的是,互动电影的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参与剧情和引导剧情走向,并且在电影结束后,观众之间可以互相交换观影体会,实现更多层面的审美互换。这种审美互换得益于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因为传统电影只能到电影院观看,而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互动电影利用互联网平台,能迅速积累大量的粉丝和受众,每当市场出现新的互动电影作品,都会迅速吸引大批观众观影,他们在获得观影体验后会在网络平台分享、讨论剧情并提出自身感受,或者与他人探索更多的剧情线索和结局,这增加了观众之间的交流与共享。另外,在短视频等数字媒介中,更多的观众会将互动电影剪辑成新的短视频并加入精心的解析或评论,吸引更多的用户观看该互动电影或参与讨论。这实现了互动电影的裂变与二次传播,甚至观众基于视频内容所的弹幕可超越时空限制,为观众之间的互动构建出一种奇妙的共时性关系,使观众独自观看视频时会产生一种多人共同观看视频并抒发共同情感的审美心理。第三,实现观众与创作者的审美交谈。除了上述内容,互动电影还能够实现情感的升华,通过作品这一中介实现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审美交谈和情感互换。一方面,互动电影的创作者基本为庞大的制作团队,包括编剧、摄影、美工、导演、后期等,与传统电影不同的是,互动电影由于自身的融入,通过交互装置实现剧情的创作,表面上看观众是在与作品交互,实际上是在和主创人员进行交互,因为互动电影的剧情发展都是编剧或导演提前设定好,再拆分组合而成。因此,观众在表面上通过自主选择来确定互动电影的一个故事分支,实际上其是在与影片创作者进行意识交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对观众参与剧情的数据搜集与分析,影片创作者可对互动电影进行不断的创新与调整,获得更多创作经验。比如,导演伊恩·霍华德的代表作品《甜蜜的潜行》(SweetStalking)由不同的电影片段设计而成,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手中的操作仪器对众多的片段进行择取,再重新组合变成一部新的电影,导演利用蒙太奇理念来引导观众创作,实现了和观众的互动。

三、结语

在技术的加持下,互动电影的出现消解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新奇的观影模式和独特的视听体验让互动电影迅速发展。互动电影具有极致沉浸和全面互动的美学体验,但是其不足也较为明显,技术的不成熟和升级的困难让互动电影的发展道路更加漫长。在未来的发展中,互动电影要不断地升级技术,并借鉴传统电影的内容优势,深耕技术和内容,实现更好的交互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嗣慧,王颖.基于数字媒介的字体形态创新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6):62-63.

[2]杨晓雨.公共空间与交互艺术:以悉尼灯光艺术节为例[J].公共艺术,2021(02):93-101.

[3]张成.数字媒体时代互动电影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传媒,2019(14):67-71.

[4]金鑫.以移动端为代表谈互动视频对电影的冲击[J].现代电影技术,2018(12):14-21.

[5]施畅.互动电影崛起:媒介脉络与游戏基因[J].当代电影,2020(09):113-118.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9)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添加美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美术鉴赏教学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学质量,我们首先应该对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下信息交流速度快速增加,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提高,所以就要求我们能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能够更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一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依据这种教学思想,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即使学生因为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使用充分的时间去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以及想法的过程中不能够单纯的依据成人的思想来进行判断,主要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年龄尚小,知识积累并不是很丰富并且社会阅历并不是非常充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新奇想法表示尊重,并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奇思妙想,激发学生参与小学美术鉴赏课程中的积极性。

(二)不注重小组合作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很多的老师单纯只是重视学生个体素质的养成,忽视了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培养。当下社会是一个相互交流的社会,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与他人积极合作的意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限制学生之间的交流,就可能会造成整个教学氛围的压抑,这样就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束缚进而影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所以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小组进行任务的布置,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我们在选出一个代表来进行最后的总结发言。这种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小学美术鉴赏教学质量的措施

我们通过对小学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感到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进而能够在生活中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美,而且通过开展美术鉴赏教学还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接下来我们将根据以上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提高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学质量。

(一)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由于小学生本身受到了自身能力以及知识水平限制,导致了很多的小学生本身的艺术修养比较低、对事物观察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比较弱,所以在小学美术鉴赏课的过程中并不能够独立完成很多高质量的美术鉴赏任务。在进行美术鉴赏课教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各种各样的审美观点进行引导,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完成师生对美术作品的共同鉴赏、共同研究以及共同进步。

由于美术鉴赏本身受到学生自身的素|影响比较大,所以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让学生在完成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之后进行相互交流。在这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不同的审美角度以及审美观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彼此借鉴鉴赏方法以及鉴赏角度,让学生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互相学习。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通常小学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就是鉴赏课程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本身来说理解难度比较大,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我们能够将传统的抽象的美术鉴赏教学变为生动形象的美术教学,这样将更加有利于美术鉴赏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使用的鉴赏素材进行区分,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不断在交流过程中对他人的鉴赏方式以及鉴赏角度进行模仿。让学生在模仿中不断锻炼自身的鉴赏能力,进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自身鉴赏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完成更多的教学资源的准备任务,能够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术鉴赏中的乐趣。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8-0077-01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微时代”已悄然而至。在微时代背景下,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充分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巧妙地融入到美术活动过程中,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合理而又生动趣味的美术活动架构,以增强美术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一、微时代概念的界定

微时代,作为一个时髦的新概念,包含着文化传播、社会交往、私人心理等多方面内容,但至今仍没有确切的概念界定。在教师看来,微时代是一个建立在基于个人主体媒介(微媒体)构成的网络结构基础上的,以短小精练和快速传播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信息交流及社会文化信息传播的时代。互动与高效是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明显特征,小学美术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抓住这一特征。在开展小学美术活动时,通过便携、移动的新型显示终端进行快捷方便实时的交互活动,不仅是师生间交流互动的新模式,也是活动要求和实现活动目标的需要。

二、微媒体在美术活动中的作用

开展微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美术是一门形象展示性较强的艺术课程,通过微媒体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将静态的画面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而且能更清晰、更形象地表现美术作品,使学生能够超越课堂,打破时空界限,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地感受美术作品所处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空间。微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微媒体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利用这一优势,可以让学生欣赏到传统美术活动中无法展示的网络、视频和图片资料,进而拓展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在有限的美术活动中接触到无限的知识内容,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微媒体的使用还可以提高美术活动的效率。作为重要的信息技术,将微媒体应用于小学美术活动中,不仅可以端正学生美术学习的态度,也可以提高美术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微媒体准备更加丰富的活动素材,而且微媒体技术也便于展现这些素材,使教师可以更多地在活动中进行指导,从而较好地提高活动效率。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微媒体演示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美术名词、术语乃至理论,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理解和识记,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

三、注意规避在应用微媒体开展美术活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首先,在利用微媒体开展美术活动时,一些美术教师仅停留于形式化、表面化阶段,并没有真正发挥微媒体的实际功效。其次,对微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强也是美术活动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尽管多媒体技术日益成为新兴的教学媒介,但是在利用微媒体开展美术活动时,教师的相关微媒体技术素养不高,对在微媒体技术方面的故障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影响了微媒体在美术活动开展中的作用发挥。其三,利用微媒体开展美术活动易偏离美术活动开展的目的。小学美术活动是一个交互的过程,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利用微媒体开展活动时,较易对活动的灵活性把握不准,使其偏离既定的计划和目标,影响其质量和效率。最后,师生间情感交流相对减少。美术活动是实现师生间情感交流和互动的难得的机会,而利用微媒体开展美术活动时,一些教师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微媒体,自然会影响到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四、掌握美术活动中正确使用微媒体的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正视微媒体在美术活动中的作用,并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微媒体技术方法,才能提高活动效率。同时,在图像、动画、影像的作用下,活动也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使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得以充分调动而变得乐于学习。在掌握基础操作的基础上,教师还应不断优化对微媒体的运用水平,深入挖掘微媒体技术的潜在优势,基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美术素养开展不同的活动,将更多的参与和互动的机会交给学生,从而促进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达成自己的活动目标。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微媒体技术的优势,并将其与美术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尽量保证活动开展过程的流畅性和结构的完整性,避免流于形式,才能使美术活动更加具体、生动,实现传统美术活动达不到的独特功效,真正让微媒体成为美术活动的有效助力。

最后,教师要注意把握微媒体技术使用的“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微媒体技术只是一项用于提升活动效果的工具和手段,而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更不能代替教师履行职责。教师应该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以更加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不会偏离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本质目标。

五、结束语

教师在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引领者的地位,在微时代背景下,教师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将更加科学、新颖的教学手段带到教育过程中。将微媒体手段运用到美术活动中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勇于不断尝试和创新,使微媒体更好地为美术教育服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上一篇: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 下一篇: 高中化学考试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