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职称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6:31

道路职称论文

道路职称论文篇(1)

该事件导火索是相关部门调查之前铁道部天价宣传片事件时,发现陈宜涵涉嫌不明款项数额巨大,不符合其所处职位,遂将目标转移到其夫刘瑞扬身上。熟悉刘瑞扬的人士进一步向记者透露,刘瑞扬之前所任职务均为“肥差”,关于其腐败的传言内部早已有之。2008年,曾有人匿名向中纪委检举其在担任北京铁路局副局长期间利用手中权力在北京动车段工程运营设备的采购中牟取私利。该人士还称刘瑞扬平时胆大,得罪了不少人。对于刘瑞扬夫妇同日“案发”,一位接近铁道部高层的人士对记者称铁道部多年来姻亲和近亲关系相当严重,对夫妻二人共同涉案并不意外。

腐败早有传闻

对于目前从刘瑞扬家中和办公室搜出的这些财物,熟悉市场的人士对记者分析,按市场价折算,累计至少接近5000万。上述熟悉刘瑞扬人士称,刘瑞扬历任职务均实权在握,如此庞大的涉嫌金额不可能是一天两天的累积,对于其腐败,其实内部早有传闻。

刘瑞扬1984年毕业于大连铁道学院(现大连交通大学)车辆系,历任铁道部运输局装备部货车处副处长、装备部验收处处长、北京铁路局副局长等职,今年4月上调回铁道部,任运输局车辆部副主任。对于上述人士所言,记者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在刘瑞扬曾任职的部门,确有关于他违规操作或腐败的传闻。

湖北省一位投资人士向记者透露,刘瑞扬在2004-2007年任运输局装备部货车处副处长、装备部验收处处长期间,曾与湖北一家涉及铁路自动化业务的公司的高层私交甚好,二人当时被同行称为“铁哥们”。在刘瑞扬的帮助下,该公司顺利拿到铁道部许多项目。

在担任北京铁路局副局长期间,刘瑞扬的“名声”似乎也不太好。据媒体报道,刘瑞扬在任北京铁路局副局长期间主要负责北京动车段建设。熟悉当时情况的人士向记者透露,由于北京动车段在整个规划中地位重要,采购量很大,而刘瑞扬正好手握采购实权。

在光和苏顺虎之后,刘瑞扬已是铁道部运输局落马的第三名官员。据记者了解,铁道部运输局是铁道部的下属司局之一。2000年,铁道部将原来的车辆局、电务局、工务局、机务局和运输局五个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统称运输局。合并后的运输局由装备部、基础部、客运专线技术部、土地管理部组成。其中装备部负责和铁路设备有关的绝大部分业务。“7·23”事故后,铁道部运输局进行拆分,新设立的机务部、车辆部、供电部实际由原运输局的“装备部”拆分而来。

一名曾在运输局任职的知情人士对记者称,运输局实权在握,整个铁道部大半核心权利都集中在运输局,因而容易滋生腐败。“压项目,把项目给自己的外包公司,再吃回扣。基本上运输局腐败官员都是这样一个套路。利益巨大又权力集中,所以不但容易出贪官,一出还都是巨贪。”知情人士称。

人事“近亲繁殖”增加反腐难度

“夫妇同日双双被带走,这实在让人意外。但对于常年‘近亲繁殖’的铁道部来说这又不意外。”上述接近铁道部高层人士如此评论刘瑞扬夫妇事件。由于铁路系统的封闭性,常年来,“任人唯亲”这一弊端饱受诟病。业内人士称,在铁路系统,若某个“家族”有一人身居要职,则“全家”皆受益。

最先落马的原铁道部长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他任职期间,大量提拔亲戚任职铁路系统。其弟刘志祥数年内从一个普通的铁道工人做到了火车司机、人事干部、纪委书记、副站长,直至武汉铁路分局副局长、汉口火车站站长。

“7·23”动车事故后,网友在网络上晒出了铁路系统部分要职人员“家谱”,直指铁道部内部裙带关系严重。“不仅是亲戚,往往官员间还存在五花八门的裙带关系。这些都让整个人事系统存在着盘根错节、一损俱损的复杂关系。”上述接近铁道部人士称。

道路职称论文篇(2)

前些天,一位朋友为了他同事评职称的事找我,让我帮忙联系在省级以上杂志发两篇论文。说是有了这两篇论文,同事就能评“副高”了。见我有些犹豫,他特意强调:“其实这也没什么,花钱让人,付费发表作品,不过也就是变通变通,对谁都没有坏处。” 

对朋友说的“变通”我略知一二。我知道,、发稿收费,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甚至还有方兴未艾的 “网上论文买卖”正在得到一些人的青睐。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经过这种“变通”处理得到的“论文”能得到有关部门的承认而不加追究。 

我知道,有些人为了评职称到—些报刊编辑部找熟人开据“论文证明”,用所谓“该论文拟在某月号发表”(离开证明的日期还有一两个月的时间)的“证明”代替已经发表的论文。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某些职称评定机构把评职称必备的论文“变通”为“论文证明”,我知道,职称评定的条件中明确规定要考英语和计算机,考试不合格者便不具备评定资格,可有些人却能从主管职称评定工作的部门开出“英语免试”、“计算机免试”之类的证明而且获得评定资格。 

当然,还有我不知道的:本不该转干的因“变通”而得以转干,本不该提拔的十部因“变通”而得到提拔;本该严肃处理的贪官因“变通”而处理得不那么严肃……至于诸多假学历、假文凭、假履历、假干部之类的出现与“变通”有多少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更是一时半会儿难以说得清楚。 

“变通”的后果,肯定还远不止这些。经过“变通”所评定的高中级技术职称,会不会有名而无实?经过“变通”所提拔的干部会不会高职而低能?经过“变通”“严肃处理”变得并不严肃,会不会坏了国法和党纪?还有,若是什么事都要寻求“变通”处理,原则、规矩、法纪条文会不会被“变”得形同虚没?“变通”吃香了,信念、道德、良知,还能有多少价值? 

不能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某些章程、规定的条文本身已经过于陈旧和不尽合理。对此,正确的办法应该是章程过时改章程,规定不足补内容,从而让规定更完善、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万不能像某些职能部门那样,一边对规定的刚性和严肃性三令五申,一边自己却在那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变通”规定,在利用“变通”弄权获利的同时,把规定“变通”得面目全非,让人无所适从。 

道路职称论文篇(3)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马克斯·韦伯经过研究认为:新教中的教义和伦理思想——特别是人世禁欲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进而促成了理性资本主义的发展。这里的新教泛指14、15世纪以来,欧洲各国随着宗教改革脱离天主教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宗教,主要有发生在德国大部和北欧诸国的路德宗,瑞士、荷兰、苏格兰和德国一部分的加尔文派以及英格兰的安立甘宗。本文试图以新教改革的两个重镇——路德宗和加尔文教为例,对新教伦理的变迁过程本身作一历史的、逻辑的理析。

一、天主教“善功获救”的“外向性格”既使信仰与世俗生活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又给教会的腐败大开方便之门——这成为新教改革的一个基点

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介入了一切领域。当时,不但世俗皇权源于教会,而且天主教通过教会、修道院等一系列的组织和制度,对西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控制和渗透:罗马天主教曾经一度扮演了西欧统一的角色,教会占据了社会财富的很大一部分,包揽了其时西欧各国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系列重大事情,修道院成为贯穿于中世纪最为典型的文化组织。在信仰领域,罗马的天主教通过攫取对圣经的解释权,以教皇的权威代替了圣经的权威,圣经主张“义人因信而得生”,但罗马教会通过神化教皇,抬高教会权力,阻断了上帝和教徒之间的沟通,罗马天主教俨然成了上帝的代言人,掌控着人们死后灵魂是否得救的大权。

14世纪开始,罗马教会便以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推行赦罪制度,并逐渐发展成为善功获救的重要形式。在基督教历史上,赎罪券最早出现在时期(1096—1291年)。当时罗马教廷为了诱惑西欧的基督徒参加十字军,发动对地中海东部的侵略战争,宣布凡参加十字军的圣战者,均免除一切罪责,死后灵魂可直接进入天堂,并发书面的赎罪证一张,这就是最初的赎罪券。后来,教会为了进一步敛财,制造了“善功圣库”的理论,其内容是,耶稣为世人赎罪而死,功德无量,这无量功德由教会保管在“善功圣库”中,有罪的基督徒可以通过做善功兑换耶稣的“功德”,偿赎自己的罪责,使自己获救。这就是“善功获救”理论的基本内容。当时罗马教会对做善功的要求花样繁多,有朝圣、施舍、瞻仰圣物和遵守圣礼等。14世纪以后,购买赎罪券成了善功获救的主要形式。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还制定了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罪名

赦免价

杀人罪

8个金币

谋杀双亲或兄弟姊妹

6个金币

在教堂犯奸污罪

6个金币

伪造文书

7个金币

……

……

到了16世纪初,罗马教廷发售赎罪券不仅在名目上不断增加,而且次数也日趋频繁,就在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前夕的1500、1501、1504、1509年均发售了赎罪券。当时,教会流行着一句响亮的宣传口号:只要金币“叮当”一声落入赎罪箱,你的灵魂就进入了天堂。赎罪券这种“善功获救”的典型形式,使“灵魂得救”这种上帝的“神恩”变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客观上它的产生和14、15世纪以来西欧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商品交换的原则在信仰领域就人的灵魂救赎问题的具体运用。赎罪券制度推行的最大和最直接后果是它开启了人性泛滥的大门。正如韦伯所说,中世纪时一般天主教徒的生活伦理,就是所谓的“现挣现吃”。他们的善行未必会形成有关联的系统活动或合理化的系统生活,而依然是一连串的个别行为。这是因为,他们的“罪恶感”有许多释放的途径,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利用那些善功去偿赎某些罪孽,或者购买赎罪券,为他们死后灵魂进入天堂交纳一笔保险金。天主教“善功获救”的“外向性格”在使信仰与世俗生活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同时,也给教会的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他们将教会储备的“神恩”,转换成源源不断的金币。据1522年纽伦堡宗教会议估算,当时德国教会的财产为全德财产的1/2。16世纪的宗教改革,就是从马丁·路德反对教皇利奥十世以建造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肆无忌惮地兜售赎罪券开始的。

二、路德宗的“唯信称义”理论,使信仰走上了“向内用功”的道路,然而“天职”观念却又赋予了世俗职业以神圣的意义

马丁·路德知道,要想真正地取缔天主教的“赎罪券”制度,必须从根本上摧毁天主教的神学理论及其支柱。中世纪,天主教信仰宣扬人是有罪的,所以必须拯救自己的灵魂;而罗马教廷是基督在现实世界的代表,所以人们只有参加神职人员主持的圣礼、行善功,才能受到上帝的恩宠,才能获救。1620年,马丁·路德以一泻千里之势写下了他的三大名著:《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书》《教会被掳于巴比伦》和《基督徒的自由》。在书中,他全面阐述了他的神学思想,提出了划时代的“唯信称义”理论,从而摧毁了神职人员是“神人中介”和“善功获救”的理论支柱。这一理论认为,内在的信仰是人在上帝面前称为“义人”、获得拯救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外在的形式化的事功对于人的“称义”是无效的。路德将这一理论溯源到《圣经·罗马书》中保罗的“义人必因信得生”的思想。保罗反对仅仅依靠遵守律法、礼仪、行割礼等行为就能获得救赎,认为由于人类的“原罪”,亏欠于上帝,所以只有依靠上帝的恩宠和人类的信仰,才能重新与上帝修好,路德突出了《保罗书》中“因信称义”的思想,并逐渐趋向于信仰决定救赎,他认为在德语中“因信称义”只有译为“唯信称义”才符合圣经的原意。他说:“上帝的道不是借什么行为所能领受,所能爱慕的,乃是单借着信。因此灵魂围着他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既然只是信。这样,灵魂显然单是因信称义,而不是因行为称义……”“因此,真信基督就是一个无可比拟的宝库,贮藏一切救赎,救人脱离一切恶事,如同基督在《马可福音》末章所说:‘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在谈到教会职分的时候,马丁·路德强调,由于耶稣十字架上的赎罪,人和神之间的阻隔已经排除,人类可以直接领受上帝的恩典,信徒凭借信仰就可以和上帝沟通,无需教会和神职人员来充当中介;教会只是用《圣经》的教义来教导人,并没有掌握着人们死后灵魂上天堂的权力。

路德的宗教改革,从一开始反对“善功获救”而提倡“唯信称义”,就具有了“向内用功”的倾向,客观上,他引导教徒逐渐从外在的行为(善功)转向属灵的、内在的信仰,并且最终认为“唯有信仰决定救赎”。到了路德的晚年,他的宗教更具有了神秘主义的内在倾向。他认为基督徒最高的宗教经验就是人与神的“神秘际会”,在这个过程中,信仰者能够体会到一种与神同在的情感,上帝也真正走进了信仰者的灵魂世界,使信仰者获得了救赎。然而,这样一种,正如马克思站在无神论的角度分析的那样,他在把僧侣变成了俗人的同时,也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把人从外在的宗教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也许,没有“天职”观念,路德宗可能永远关上了通往外部世俗世界的大门。然而,正是“天职”观念决定了路德宗教徒最终不能关起门来,过一种与世隔绝的冥想式的修道生活,而必须与世俗世界发生联系,这也就是以后与“资本主义精神”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宗教伦理。

16世纪以前,“上帝听不懂日耳曼语”,《圣经》只有拉丁文一个版本,路德宗教改革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圣经》翻译成了日耳曼语。诚如韦伯所关心的,我们也对路德在翻译《圣经》过程中怎样把“天职”观念凸显出来,赋予它全新的意义,进而催生出后来的“资本主义精神”很感兴趣。在《圣经》翻译中,路德刻意选用了“Beruf”一词来表达《圣经》中和职业有关的文字。据韦伯考证,“Beruf”一词在德语中,本身就具有宗教的含义。即可以理解为“上帝所安排的任务”,而这一意义并非来自《圣经》原典本身,在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民族的语汇中也没有发现能够表达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天职”一词含义的词语,这完全是翻译者的精神。韦伯考证,在耶稣传导书(Jesns Sirach)第十一章第二十、二十一节的地方,路德“首次完全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这个术语”——此后,这个词在所有新教国家的语言中被广泛地运用了起来,比如,英语中含义更清楚的“Calling”一词——这样,“Be—ruf”这个词语在《圣经》中就有了双重含义:一是指来自上帝的蒙诏和神圣的救赎而赋予的和每个人身份相符的任务,即天职;二是指尘世的职业。当这两层意义合起来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奇妙的等式:世俗职业=天职,即变成了人类所从事的世俗职业,是荣耀上帝的天职,为上帝所喜悦。正是在这一点,路德宗对世俗工作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否定到肯定,并赋予了日常世俗行为以宗教的意义。韦伯所谓的“带上了现代的意义”,笔者认为,就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诠释。

路德提出“天职”观,本来是为了让广大的基督徒安分于上帝赋予的每个人的身份,即使身为奴隶也应该做好自身工作,以荣耀上帝。但始料未及的是,“天职”观给了世俗职业以“合理主义”和神圣化的解释,从而有了人世的倾向,并和加尔文的“预定”论遥相呼应,一起孕育了后来启动“资本主义精神”的“人世禁欲主义”。

三、加尔文教“内信外证”的“预定”论在更高层次重新肯定了善功的重要意义,凸显出入世的品格

加尔文是较路德稍晚的新教改革领袖。和路德“唯信称义”教义相比,加尔文采用了更为严厉的理论形式。威尔·杜兰称其是“从奥古斯丁到但丁的历来思想家中,中世纪思想最浓厚”的,这似乎与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人文主义思潮有些格格不入。

加尔文的“预定”论可溯源至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原罪”论。奥古斯丁认为,“原罪”不是我们犯的,而是我们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犯的,所以,救赎不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所能实现的,而必须依靠上帝的旨意和恩典。加尔文继承和发展了奥古斯丁的理论,认为人类的“原罪”在伊甸园的时候就决定了,人类由于堕入了罪恶状态,已经彻底丧失了追求任何获救所需的精神和意志力量,所以,一个自然人不能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救赎。人之获救,唯一的可能,就是上帝之子耶稣用他自己鲜血的献祭来为人类赎罪,但获救的仍不是全人类,而是很少的一部分人。这部分人是由上帝所拣选的,任何人类的祈求手段都改变不了上帝的旨意。在我们呱呱坠地之前,上帝,就以其超乎于我们善恶功罪之外的自由意志,决定了我们谁该获救、谁该沉沦,这是上帝的意志。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引述的1647年《维斯敏斯特宣言》中一些权威性的句子,足以证明加尔文“预定”论的这一特点,现摘录如下:

“第五节……在世界奠基之前。上帝已按照他永恒的、不可改变的意志以及意志的暗启和善愿,已经挑选基督赋予永恒的荣耀。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上帝的慷慨、恩宠与爱,而并未以预见信仰虔诚或善行或两者之一坚守不渝……”。

“第七节,为了显扬对其创造物的无上权力,上帝如愿施恩或拒绝施恩,因此,对其余众生,上帝根据自己意志的启迪置之不理,且规定彼等因罪孽而受屈辱和遭天遣,以显扬上帝的光辉正义。”

“第十章(论有效的召唤),第一节。凡上帝已经注定永生的人,而且只有这些人,上帝乐于在他指定和满意的时候通过他的话语和精神有效地进行召唤(召唤他们脱离生来所处的罪恶和死亡状态)……

至于问及上帝凭什么来确定人之沉沦和获救,加尔文借保罗之话回答说“他(上帝)对摩西说,‘我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恩待谁,就恩待谁’。”在获救这个问题上,路德虽然否认了人在道德实践层面——善功领域中自由意志的作用,但却认为在精神层面有且只有个人信仰对获救起着决定作用;而加尔文教则完全否认了人的一切自由意志对获救的可能性,个人是否获救完全依赖于上帝的拣选。加尔文也承认,“预定”论看起来似乎是不近人情的。在这一理论中,上帝是冷酷、无理、高高在上的,是拥有绝对权力的王者,救赎成了上帝完全自由的、无从解释的恩宠和赐予。这和《新约》中慈爱、宽厚、有人情味的上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怪不得韦伯引用密尔顿说:“尽管我可能因此而进入地狱,也决不能迫使我尊敬这样的上帝。”

加尔文的这种非理性的“预定”论把人从上帝的庇护中赶了出来,而又不得不走进茫茫的宇宙,踽踽独行,走向那似乎早已被决定了的归宿。韦伯说,这种教义“由于极端没有人性,肯定对折服于其完美一致的一代人的生活产生了一种严重的后果”。韦伯提醒我们要试图去理解,在宗教改革时期,对于基督徒来说,人生最大的事情就是获得救赎,而前述的教义让他们失去了依靠自己和外界力量获得救赎可能的现成的道路和方式。没有人帮助他,牧师、教会帮不了忙,因为从路德宗开始就已经拆除了神人之间的中介,教会和牧师只承担了根据教义教化人的功能;圣礼仪式和行善功也不是获得恩典的方法和条件,甚至于不能起到任何辅的作用;对于那些“弃民”,只有注定不被获救这条道路……至此,加尔文教徒陷入了深深的“宿命论”,即获不获救是由上帝已经决定了的。

道路职称论文篇(4)

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人才评价制度,该制度的实施对于调动广大高校专业教师队伍的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吸纳优秀的人才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并且随着社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不足和滞后性也变得越来越明显,而且逐渐成为了高校发展的一个“障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河北省教育厅、人社厅就共同印发了相关改革方案,明确指出教师的职称评定要改变以往的评审制度标准,由以往的过分强调学历、论文逐渐转向侧重工作的业绩以及教师的师德素养或者其在一线的实践经历。同时逐步地健全完善评委会的工作流程、创新评价的方式方法、改革评审的制度,不断地探索不同的形式。本文通过调查河北省众多高校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综合分析了当前河北省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改革的措施以及建议。

一、目前河北省高校在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中的问题

1.高校职称评审的社会化机制不科学

高校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一种专业的技术人才,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于社会化的评审存在很多疑惑,比如对于评价的组织很难落实社会化,对于评价的手段很难被确认,而且最终的评价结果缺乏社会化的认可。因此,大体可以概括为社会化的评定缺乏权威性而且评定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一定的干扰影响。另外,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于职称评审的顾虑还有评价手段方面,比如很多的评价手段还是依靠听报告、查看相关资料等一些比较落伍的模式,这往往只注重于结果却忽略了对于过程的判定等。现在的高校职称评审制度都是由相关的评审专家组成评审机构,但是由于各个专家的学术专长各不相同,因此就可能出现在给出评审意见时无法给出具有专业性的意见,而只是一些经验或者相关的硬性标准。因此,建立完善的专业的评审机制非常关键。

2.职称评审的评聘制度太过于僵硬化

由于职称评审的评聘制度太过于僵硬化,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人才的正常流动受到约束。经过调查65%的单位都是实行的评聘相结合的制度,很多时候都是如果有职称就是职务终身制,而且个人的福利待遇都是和职称挂钩的。这就产生一种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往往很多教师在达到一定的高级职称后就很容易满足现状,这对于教师队伍的优化以及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非常消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在重视评审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聘后的管理,这有利于提高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提高学术氛围的发展。

3.职称评审的评审指标构建体系不合理

在职称评审过程中,由于一些现实问题不容易被量化,比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就很容易被忽略,往往都是将评审的重心倾向于学术论文以及科研课题等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而根据实际的调查发现,大约60%的人认为工作业绩以及专业的技术是得到晋升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往往很多单位都是将科研的成果作为非常重要的评审要素。这就导致了很多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课题的研发以及论文的发表等方面,却忽视了对于自身最本职工作的重视。

二、完善河北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建议

1.不断建立完善科学的、合理的职称评定标准体制

目前在河北省很多高校的职称评定中最重要的标准还是科研的经费、科研的项目以及的论文数量等,都忽略了对于教学方面的实际业绩。我们应该综合地考察高校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以及科研成果,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教学评价体系。这能够促使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自觉性以及教学的积极性,引导教师能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本职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扭转当代科研和教学严重失衡的现状。另外,还可以考虑将毕业生的工作成绩以及毕业就业现状纳入对高校教师的考评体系中,包括在实际教学中指导了学生参加的竞赛获奖状况或者培育出的一些比较有名的校友等,通过这些多元化的评审就能够使得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更加合理。

2.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权利合理下放

合理地下放评审的权利,能够让高校根据自身的现实状况以及对于人才的需求自主地进行人才的选用,这可以真正地做到人岗匹配。高校的岗位设置应该根据自身的切实需求,要结合自身的办学规模、办学目标以及办学层次等方面,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等级也应该按照学科以及专业的实际需求,然后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并进行自主评审。这种评定制度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原制度中很多不切实际的情况,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的自主办学能力。

3.开通一些紧缺人才或者高层次人才的直聘道路

在当今的职称评审程序中,对于一些紧缺型人才或者高层次的人才应该开辟一条直聘的道路,抛开以往“熬年头”的晋升制度,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国外留学人员回国效力的比例,吸引这些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对于一些从国外引进一些高层次人才非常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地弥补以往制度的不足。对于紧缺型、高层次的人才可以开通专门的道路,比如根据实际能力符合哪个层次的就直接聘到哪个层级,同时签订责任书,然后按照责任书进行评审。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而且对每一位高校教师来说也是意义重大的事情,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高校的长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每个层面的改革都要不断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和意见,将大家的智慧融入到一起,从而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毕开颖,张阔.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原则[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02):53-55+60. 

[2]黄梅.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相关路径探析-基于203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状况调查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 

道路职称论文篇(5)

1.实现职称的岗位职务化管理,对技师、高级技师等技能人员向专业技术人员晋升打开了通道。岗位职务化管理,是指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干部职工身份”一直是制约铁路职工个人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些有能力的基层职工受“身份”限制,不能参与到日常技术管理工作当中,不仅使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也使铁路单位在发展中受到了无形的损失,铁路职工岗位化管理政策措施,为想干事、能干事的职工搭建平台,将车间土专家推向管理岗位,为铁路科学持续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同时也激励每一名职工只要努力就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职称的岗位职务化管理放开,技能人员向技术人员转化的期待也越来越大,这项举措的颁布也将更加激励员工的进取心。

2.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系列实行国家统考,高级职称实行考评结合,更有利于公平公正地选拔技术人才。会计、统计、审计、经济等相关专业性技能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职称系列,逐渐由评审向社会化考评结合转变,免除了单位自主上会评审的人为因素过多干涉以及涉及到各个细微专业分支的非专业化评委影响,更加公平公正。目前会计、统计、审计、经济系列的初、中级均已实现全面的全国统考,高级职称也仅剩余经济系列仍属评审,其余系列都已转向更加专业化的含有业务知识考试的社会化考评结合,更加科学。通过实践可得出,职称评审工作将考试和评审二者有机地结合,解决了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得到了更加客观公正评审结果。

3.跨系列转评问题较好解决。《暂行办法》对于跨系列调整或变更工作专业有了新的要求,不再区分主系列、辅助系列,跨系列调整变为“先转评后晋升”和“直接晋升”两种方式,更加清晰简化。因铁路企业从事铁道运输、铁道车辆的工程系列和从事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的经济系列基本平分秋色,而在市场部门从事物流结算岗位的人员划分到会计系列也无法按辅助系列划归,这一政策上的调整较为符合新形势下铁路企业的现状,对铁路企业的职称跨系列转评大为有利。

二、当前铁路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岗位设置与职称评定相匹配的问题。职称评定改革,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关键是岗位设置的科学性。就铁路企业来讲,当前设置的岗位职责没有很好地与专业技术职务相对照,以至于进行职称评定时某些岗位应该对应的专业系列,有的岗位划分有重叠,在对应专业系列时模棱两可。进行岗位对应专业技术系列的专业划分也对员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议:科学划分岗位与职称专业的匹配性,形成良好的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

2.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定职专业系列与从事专业的匹配问题。大学生定职定级目前还基本考虑自身所学专业相一致原则进行定职纳入相应的技术资格系列,但实际上经常出现经过一年的见习期轮岗实践后,发现此人更加适合的岗位有变。比如工程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见习时发现其更擅长做数据统计分析类工作,在定职定岗时拟分配在统计岗位,但是由于所学专业不对口,只能将其技术职务定在工程系列,结果就会出现从事专业与定职定级的专业技术岗位不匹配的问题,而且几年后此人参加中级职称评定时,还会有跨系列转评的困扰。建议:大学生定职时充分考虑拟安排从事的专业岗位,一方面尽可能安排与其所学专业相一致的工作岗位,以实现学以致用、才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一些特殊人员,根据现实情况取其长处,尊重本人意愿,按照擅长或者更能发挥其能力的岗位来定岗,同时根据岗位来确定其应纳入的专业技术系列。

道路职称论文篇(6)

一、引言

平整度检测贯穿于路面施工质量检测、评定、验收及运营期路面质量检测等环节,其检测设备、原理和方法多种多样,检测结果因检测设备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平整度检测技术处于领先水平。美国有多家公司研发和生产路面平整度检测仪,其中包括ICC公司生产的惯性激光断面仪和手推式断面仪;FACE公司生产的DIPSTICK(步进式断面仪)和手推式断面仪,及South Dakota DOT生产的惯性激光断面仪等(澳大利亚ARRB生产的手推式断面仪和惯性激光断面仪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市场)。

我国平整度检测技术的研究相对落后,由于公路建设的需要,在“七五”期间,由交通部公路研究所和西安公路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分别研制了颠簸累积仪和八轮仪等平整度检测装置,目前已在中国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应用。在过去的十年中,有过一些应用和理论的研究,如我国规范规定了几种用于不同工程阶段、不同结构层次的平整度检测设备和相应的检测、评定方法,但总的来说在技术方面突破不大。近年来国内在仪器的评价和相关性的研究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2001年交通部组织开展了平整度检定规程研究,并已初步完成。

二、路面平整度检测仪的基本分类

,q4U5e7lJ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p%fzS$ZnP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路面平整度的仪器主要有两大分类:第一类为纵断面测定(直接式检测类),即测出路面纵断面剖面曲线,然后对测出的纵断面曲线进行数学分析得出平整度指标。第二类为车辆对路面的反应测定(响应式检测类),即测出车辆对路面纵断面变化的力学响应,然后对测出的力学响应进行数学分析得出平整度指标。对响应式检测类而言,其平整度指标的换算主要是通过对标准仪器测得的结果进行标定而得到。通常,第一类检测方法可用于路面施工质量验收与评价,而第二类检测方法主要用于路面周期性评价。但第二类检测仪器常要借助于第一类检测仪器进行指标标定。

1、直接式检测类

对直接式检测类平整度检测仪而言,主要的平整度指标为国际平整度指标IRI(InternationalRoughnessIndex)。国际平整度指标IRI是被广泛采用的路面平整度指标。国际平整度指标IRI的优点是具有很强的时间稳定性和空间稳定性,这使得不同时间和地点检测的国际平整度指标IRI值可进行直接比较。T c5Xv%g7^XZe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国际平整度指标IRI的计算是基于四分之一车辆仿真模型。四分之一车辆仿真模型是用于模拟车辆在实际路面行驶时车体对路面纵断面起伏波动的动态响应。J,y,[6\Lf省略

"H+`&U;pM3Fj$uc

四分之一车辆仿真模型用于模拟车辆机械系统在路面纵断面曲线输入的激励下的动态响应。通过四分之一车辆仿真模型计算模型车车辆悬挂系统的单向位移量,将各次计算的单向位移值累加(单位为m)并与路段长度相除(单位为km),既可以得到国际平整度指标IRI,其单位为m/km。国际平整度指标IRI计算的数学过程极其繁琐,具体计算公式可查阅有关资料。应该强调的是国际平整度指标IRI必须先获得路面纵断面剖面曲线,然后将路面纵断面剖面曲线输入到四分之一车辆仿真模型,由四分之一车辆仿真模型计算国际平整度指标IRI。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自动化路面断面曲线检测系统(直接式检测类)都包含国际平整度指标IRI的计算软件包。因此只要获得路面纵断面剖面曲线,就能较易获得国际平整度指标IRI。 B$~4ZdI[mjCk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2、响应式检测类 e V4k[ \8?;V响应式检测类的检测对象主要包括检测车辆的动态垂直加速度和垂直位移。当平整度检测仪检测的对象是车辆的动态垂直加速度时,此类平整度检测仪可归为电子响应式检测类;当平整度检测仪检测的对象是车辆的动态垂直向累积位移量时,此类平整度检测仪可归为机械响应式检测类。

三、主要特点

1、直接式检测类主要特点是:

(1)能得到路面纵断面曲线,根据纵断面曲线,平整度特性可直观地反映出来。

2|

GGphu/uo8C省略)o ^A8P?S省略(2)测得的路面纵断面曲线可输入到仿真数学模型而得到车辆对路面纵断面变化的仿真力学响应。过去的实验和研究已证明这种仿真响应与真实的车辆响应有很好的相关性。

AU8VB9oZ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3n(^xO#FJo9i T省略(3)检测路面纵断面曲线是较难的,尤其是长波长纵断面曲线,其原因是难以从检测仪本身直接取得路面纵断面垂直高度参照点。比较可取的方法是从检测仪本身的垂直加速度或与水平线的夹角之中间接地取得垂直高度的参照点。

(4)由于此类检测仪能得到路面纵断面曲线,因此可直接用于新路面施工质量的验收与评价,使验收部门有客观依据决定施工质量的优劣。

1sS|7c}`省略(5)若此类检测仪能测出长波长和短波长路面纵断面曲线,则可作为标准参照仪

`AwX'pCc0h

t8wv!P1m"Z2w用于对其它平整度仪进行标定和作相关分析。 ^+} ~U5U3l省略Ot*dFUa9qd$s)GO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2、响应式检测类主要特点是:

H)?

J9k$v2e5e(`&n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 (1)此类方法的依据是车辆对路面纵断面垂直高度变化的力学响应,如振动等,然后对这种响应进行数学分析,从而得到平整度指标,如垂直加速度均方差和颠簸累计值等。

(2)由于此类检测方法相对于第一类方法要简单,检测速度要快,因而适用于高速检测和长距离检测。 (3)此类方法无法得到路面纵断面曲线,因而主要应用于现存路面平整度评价。

(Ap3Z9_ q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4)由于无法得到路面纵断面曲线,此类检测仪需依赖于能测出长波长和短波长路面纵断面曲线的平整度检测仪对其进行标定和作相关分析。

四、平整度检测仪的标定方法

1、基本原理

响应式平整度检测仪主要依据检测车对路面不平整的动态响应来获得平整度的指标的。因此,检测本身的机械性能将直接影响到平整度检测的结果。从概念上讲,不同的检测车针对同一条路面将会有不同的动态响应,即便是同一台检测车,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针对这两种性能前后时间的不一致性,在路面平整度检测的实践中,往往采用技术标定(也称系统标定)的方法来使各种响应式路面平整度仪的检测达到一致性,或归结到标准的检测。

O-NK6?8U |A,WQ|省略在国际上,路面平整度的标准检测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采用精密水准仪检测路面平整度,即采用精密水准仪检测出路面的纵断面剖面曲线(标高),然后采用计算机软件将测得的路面纵断面曲线转换成国际平整度指标(IRI),从而获得该路面的平整度指标的标准检测。第二种方法是采用手推式断面仪(也称路面纵断面剖面仪)检测路面纵断面剖面曲线,然后采用计算机软件将测得的路面纵断面曲线转换成IRI,从而获得该路面的平整度指标的标准检测。不论是采用何种标准检测,其基本要求是:

+S }-W5|_

~(T

z省略2q2F D!IU2d)y+[r[a.检测结果不受检测设备机械性能的影响;

t5@M k5B!|Fb省略b.检测精度要求较高;

'z+~G1G!Bk*~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C.能直接获得全波长的路面纵断面剖面曲线;

d.能直接计算出IRI。 2]QM vv"OSreHtQ

p/BK路桥先锋论坛―省略对于响应式平整度检测仪的标定,一般要求至少5条以上的路面(包括较为粗糙的路面、中等平整的路面和较为平整的路面),其长度为100~200m左右。对这些选定的路面,分别采用标准仪器(精密水准仪或手推式断面仪)和被标定的响应式平整度仪实施平整度检测,获得的平整度指标即可用来作为系统标定之用。

五、结束语

路面平整度是评定路面使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既是一个路面外观指标,又是衡量路面质量及现有路面破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以及车辆的通行能力和运营的经济性,还影响着路面的使用年限,但近年来由于各种车载高效检测设备拥有测试精度等级高,人为因素少,不用中断交通等优点,这些方法已经被各省市的质监部门所采用平整度检测事业也正朝着精确、快速、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道路职称论文篇(7)

主要业绩: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作为一班人的班长,他积极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通过作表率来带动和督促全体党员,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改善工作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维护广大经营者的根本利益,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他从党委班子建设入手,发挥党委作用。其次认真开展标准化党支部建设,进一步健全党组织各项制度,制定党组织工作细则,依靠制度的约束使基层组织建设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有力推动了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发展。在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涉及到全处大事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他率先垂范,勤政廉政,坚持原则,无论在线路审批,入党提干等方面,都严格按政策办事。

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围绕道路运输市场建设,深化改革

三、加大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现代化的运输方式,需要功能完备,服务设施齐全的客货枢纽,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提高的客观要求。他和班子成员多方筹集资金,跑省进京,在争取上级拨款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市场机制拓宽运输建设的筹资渠道,加快运输站场建设 四、加强行业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道路职称论文篇(8)

很多人都不知道发表职称论文的步骤有哪些,这个问题对于很多晋升的作者都不是难事,想要晋升职称那么就要发表职称论文,知识所有人都逃不掉的一道关卡,可能刚刚晋升的人不太明白发表职称论文的一些步骤,其实步骤并不难理解,和毕业论文比较,流程上的不同就是职称论文需要见刊发表,毕业论文并不要求见刊,所以如果发表过毕业论文,那么发表职称论文就不太难了。 写作 写作往往决定着的最终结果,的关键就是文章的水平和质量,合格的文章是不愁发表的,因此写作环节至关重要,作者无必要把握文章写作的基本结构,做到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并且有一定创新性。 投稿 写作完毕就是投稿了,目前主要有三种投稿方式,一是邮寄打印稿纸质版邮寄给杂志社,二是在线投稿,通过期刊网或者其他渠道投稿,三是邮箱投稿,将稿件文档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投稿,作者可以自由选择。 编辑初审 初审是审稿第一环节,由杂志社编辑完成,编辑会对文章进行大致的浏览与审核,主要看论文的格式、内容是否适合杂志需求,并且会将结果反馈给作者。 专家外审 初审通过的文章会以匿名方式发送给外部专家进行外审,外审一般由专业内精通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来完成,主要看文章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数据、模型等内容是否有专业漏洞,是否科学合理,外审时间不确定性比较大,因为专家学者的时间安排不是很有规律。 主编终审 外审通过的文章会送给主编终审,终审时间为可快可慢,因为主编审稿时间并不确定,部分期刊会保持一定的退稿率,也就是说进入终审也有可能被拒稿,终审是文章审稿经历的最后一个环节。 安排刊期 经过以上流程,审稿通过的论文,期刊会给文章安排刊期,这个就得看具体时间了,不同期刊安排不同,时间也就不同。 最后我们只需要见刊就可以了,职称论文的发表流程就是上面几个步骤了,总体看还是很消耗时间的,光是写作环节就让我们花费了很多,还有审稿环节也是很耗费时间的,这些环节也是很容易出现不可控的因素和一切其它的情况,这就代表着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所以如果想要发表职称论文还是需要尽早准备的,毕竟早准备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道路职称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2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4-0109-03

1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

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是该学科研究中最主要的情报源,是发表和传播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以及学科理论建设和事业发展的窗口。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出版和发行不仅丰富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内容,而且其本身也成了独特的研究对象,日益受到业界的重视。

1.1媒体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现状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品种的不断增加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从侧面反映了图书情报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研究的日趋繁荣。就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隶属关系而言,编辑出版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有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从出版周期看,有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按评价标准区分,有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等。

1.2图书馆学资料室的功能、特点

1.2.1专一性。专一性是针对服务群体而言的。毫无疑问,图书馆学资料室主要收集和储备的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期刊和图书,主要面对本馆或者一定区域内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因而其服务群体比较专一。

1.2.2新颖性。①报道及时。期刊与图书相比较,出版周期短,刊载论文的速度快、数量大、内容新颖、发行与影响面广,能及时反映国内外专业研究的新成果、新水平、新动向。②内容广泛。期刊发表的文献大多数是原始论文,提供的资料包括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仪器装置、结果讨论和参考文献等。此外,期刊还刊登文献述评、动态介绍、会议消息、书评和新书预告、产品广告等,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如此,其他类型的文献也常常在期刊上发表,如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等,重要的专利在期刊上也常有报告。③连续性。期刊连续出版,不仅有利于情报的传递,而且它们所积累的大量文献,历史、系统地记录了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期刊每期都有目录,卷末或年末编有各种索引,有的期刊还出版多卷或多年的累积索引,方便使用者进行文献信息检索。

1.2.3静态性。静态性是指资料室内收藏的图书、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所承载的信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基本是不变的,能够给研究人员提供一段时期内相对静态的学术成果。

1.2.4多元性。多元性是针对文献收集的渠道而言的。传统的采集、购买、交换等方式已不能适应资料室收集文献“新、特、快”的要求。采访人员可以从网上下载信息,或收集外出参会人员的会议文本及与多个相关兄弟单位交流资料等。

2多媒体时代陕西省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利用情况

2.1期刊利用情况

经过统计,陕西省图书馆资料室截至2015年11月30日收藏的国内常见图书情报学期刊有55种,其中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正式出版物有34种,内部资料有21种(包括《当代图书馆》),每年和其他刊物交换有28种,2016年尚有33种期刊继续订阅。其中有10种期刊是既订阅又交换。

由表1可以发现,2005年和2006年借阅资料的馆员很少。因为当时职称评审对专业数量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所以查询和借阅专业期刊的人员较少。2007年,陕西省开始推行人事制度改革,职称评审逐步规范,专业人员的学术成果成为专业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专业期刊的利用率。所以,从2007年开始,借阅的人数有所增加,2008年达到高峰,到2011年滑至低谷。而2012年、2013年又再次开始攀升,2014、2015年又开始回落,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当年报名参加职称评聘的人数有很大关系。2013年发展研究部承接了一个专业课题,完成课题需要查阅参考大量的专业学术成果,为此借阅量突然增加至115次。

2.3从借阅人数上分析

从表1和表2统计数字看,2005―2015年共有90人(次)在资料室借阅过图书和期刊,平均每年只有8.2人(次),占陕西省图书馆在岗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2%。据不完全统计,这90人(次)在11年间陆续都解决了职称晋升问题。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图书馆学专业资料室确实能给需要解决职称问题的馆员研究学术、撰写论文提供必要的文献信息帮助,但同时也说明,几乎所有人只有在解决职称评审问题时才会想起使用专业资料室。

2.4从借阅年份上分析

这11年中,陕西省图书馆资料室共借出图书和期刊850册,其实从借阅的年份看,表面上是2012年、2013年比较高,实际排除发展研究部为课题研究借阅的数量,2007年借阅量是最多的,这也是因为2007年陕西省颁布了职称评定规范,加上2007年陕西省图书馆进行了新一轮的人员招聘,所以借阅专业资料的人数增加了。

2.5从借阅者所在部门分析

在这11年间,借阅最多的是发展研究部,借阅最少的是阅读推广部。发展研究部和阅读推广部同时在2007年成立,可两个部门的借阅量反差如此悬殊,也许是因为阅读推广部主要注重给读者推广阅读了,反倒不重视自己的专业阅读,也可以说明这两个部门重视专业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多媒体时代陕西省图书馆馆员学术研究概况

3.1从借阅者的效果上分析

近年来,各省修订的图书资料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条例都对中级以上职称提出了论文数量要求,这就使得一大批从事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都要。从陕西省图书馆2005―2014年职称评审的结果看,2014年6月招聘前陕西省图书馆共有18个部门,在编职工197人,实际在岗人数181人。截至2014年底,初级职称50人,中级职称93人,高级职称32人,其他22人。从2005年开始,每年职称晋升人数平均为14人,陕西省图书馆共有140人晋升了职称,其中2006年晋升人数最多,初级和中级人数基本持平,高级人数平均每年3人,这也符合高级职称占总人数的比例(见表3)。

3.2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至2014年这10年时间,陕西省图书馆在编人员共提交372篇,平均每人发文只有1.9篇,其中核心期刊发文69篇,其余都是在其他刊物或论文集上发表的。

4多媒体时代图书馆学资料利用过程中的困境

4.1外部因素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馆员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仔细阅读专业资料,借阅率下降也就成了必然现象;另一方面,多媒体阅读的冲击和阅读习惯改变的冲击,成为影响资料室借阅率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资源的快速发展,CNKI、维普、万方、龙源等数据库的诞生,馆员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更加灵活、便捷,纸质资源的价值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4.2内部因素

4.2.1缺乏学术研究氛围。笔者所在馆没有形成很好的学术研究氛围,90%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年内没有任何学术成果产生,尤其是初、中级职称人员中的93%没有成果,这也反映出陕西省图书馆高级职称人员对较低职称人员的专业指导工作没有正常开展。

4.2.2资料室的位置。资料室作为专业期刊阅览室,处于行政区域内,没有专管人员,常年处于关闭状态。馆外读者既不知道有这么个阅览室,即使知道了也无法进入,馆内员工需要借阅时才开门,这样会给大部分馆员留下只藏不借的印象。

4.2.3文献资源建设速度相对迟缓。藏书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书籍更新缓慢、期刊征订没有连续性,这就造成馆员关注的热门专业书从采购到上架流通时间较长,也是造成馆员借阅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5多媒体时代图书馆学资料室开发利用的路径

5.1给馆员营造一个宽容求实的学术研究气氛

目前,仅仅与个人职称评审相关联,不能够带动、影响馆内整个学术氛围。学术研究需要一种宽容求实的平和心态和研究气氛,研究者和专业杂志应该容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评论、不同的批评等,这样的研究氛围才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和深入。

5.2专业资料室要积极主动宣传,提高专业期刊利用率

图书馆学专业期刊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图书情报工作者和教学、科研人员。潜在的读者对象是图书馆的广大读者和情报用户。一部分刊物应调整编辑方针,面向读者和用户,多刊登书评文章,报道专题文献,也可报道科技、经济信息,直接为用户服务。

5.3加快图书更新速度,推荐购置新书

5.3.1提高采访员素质。多做馆员调研,摸清馆员阅读脉络,让馆员代表直接参与购书,让馆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挑选符合专业发展需求、利用率较高的图书和期刊,尽量做到有的放矢。

5.3.2加速新书、新刊上架时间。加快图书更新速度,减少中间环节,新刊到馆后尽快登记上架,缩短从订购到上架流通的时间,让馆员第一时间能在资料室看到业界的热点资料,吸引他们来借阅。

5.4服务内容要更新

资料室也要与时俱进,在服务功能、服务模式上创新,变守摊子为主动寻求读者,迎合馆员需要,开展检索咨询、学术交流、论文写作培训等多种服务。

5.5提高读者的借阅积极性

传统的资料室借阅服务是单向的出借图书或期刊,读者也是被动型的。要想提高馆员的积极性,就要让馆员主动、自觉地形成一种学术研究热情,这就要求馆内采取相应的学术成果奖励机制,激励馆员踊跃投入到学术成果研究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馆员业务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专业期刊的借阅率。

参考文献:

[1]张芝兰.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图苑,1991(1):29-30.

[2]乔好勤.中国图书馆学期刊研究的现状分析[J].图书与情报,1996(1):68-70,25.

[3]杨沛超,宋凤云.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建设之我见[J].图书情报工作,1994(5):44-45.

[4]龚永年.论我国图书馆学期刊的普及化倾向及对策[J].图书馆杂志,1996(1):11-15.

[5]王爱功.图书馆学期刊面临的冲击及发展策略[J].图书馆,2008(5):102-105.

[6]马爱芳.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期刊上网现状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6):6-8.

[7]彭俊玲.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展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04(12):6-13.

[8]金泽龙.高职院图书馆“给力”阅读之科学发展[J].图书情报论坛,2012(3):22-25.

[9]王传清.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发行[J].图书情报工作,2005(2):137-140.

[10]刘宏锦.略论图书馆学研究与图书馆学期刊[J].图书与情报,1994(4):41-44.

道路职称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3-0013-04

一、引言

博弈理论是当代主流经济学发展最迅速和影响最大的分支学科之一。经典博弈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博弈双方的“完全理性”,然而,完全理性比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所要求的理性程度还要高。完全理性人所具有的“理性的共同知识”要求决策者近乎“全知全能”,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制约了博弈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及应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于进化生物学发展而来的进化博弈理论引入了“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ESS)的概念,运用有限理性假设来解释经济现象,使博弈理论的应用获得了重大突破。

在有限理性假设的前提下,进化博弈与生物进化的过程十分相似,同样内含了两种可能的演化机制――选择机制(Selection Mechanism)和突变机制(Mutation Mechanism)。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博弈双方在反复博弈的过程中,往往不会一开始就找到最优策略,而是通过不断学习、模仿,来寻求一个较好的策略,并达到动态均衡。这意味着均衡是不断调整和改进的,而不是一次性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均衡在达到后仍可能由于“突变者”的出现而再次偏离,但最终这部分“突变者”会通过不断地学习、调整,恢复到原有的均衡策略上。这意味着均衡在受到干扰后仍具有“自我恢复”的调节功能。显然,进化博弈理论比传统博弈理论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和适用性,在解释经济管理现象时更具生命力和说服力。[1]

近年来,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民银行激励机制建设已成为各级人民银行所高度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拟用进化博弈的相关理论及模型试述人民银行员工激励路径的选择及机制设计的相关问题。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

根据期望理论,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因此,要有效激励员工,组织必须高度重视针对员工的实际需求而进行差别化激励的重要性。[2]这既是激励效用最大化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以人为本原则在激励机制中的具体体现。结合人民银行当前实际,人民银行员工按岗位性质基本可划分为: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工勤技能类。为讨论方便,本文仅将侧重专业技能发展的员工,即专业技术类和工勤技能类员工统称为专家型人才,而将侧重综合管理能力提升的员工,统称为管理型人才,两类人才群体进行两两随机配对重复博弈。同时作以下分析及假定:

1.鉴于人民银行员工数量较多,学习、调整、向优势策略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所有博弈方同时调整的行为,因此,根据有限理性进化博弈的类别,其随机配对的反复博弈适用进化博弈中的复制动态予以模拟。

2.为达到人尽其材、才尽其用,设组织为管理型人才和专家型人才构建两条相互平行的职业发展通道,运用晋升激励和薪酬激励两种手段,促使管理型人才凭借职位晋升获取激励(简称晋升激励,下同),而专家型人才凭借专业技能的提升获取以薪酬为主的激励(简称薪酬激励,下同)。[3]

3.设晋升激励的综合收益为I1; 薪酬激励的综合收益为I2。

4.基于有限理性假设及当前人民银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尚未建立,故并非每位员工均有能力为自己准确定位并最优决策。因此,设管理型人才及专家型人才“顺位发展”(即选择适合自己职业发展道路)所需付出的成本均为Q1;而“错位发展”(即选择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所需付出的成本均为Q2。一般而言,Q1< Q2。

5.结合人民银行当前实际,设博弈双方皆顺位发展或皆错位发展均能成功,即成功的机率均为100%;而一方顺位发展,另一方错位发展,由于目标的一致造成职位挤占和竞争加剧,故双方成功的机率均为50%,如图1所示。

图1 博弈双方的得益矩阵

该博弈的纳什均衡取决于I1、I2、Q1、Q2的具体(或相对)取值。

三、博弈模型的复制动态和进化稳定策略

假定在管理型人才这一群体中,选择“晋升”策略的博弈方比例为x,则选择“薪酬”策略的博弈方比例为1-x;另假定在专家型人才这一群体中,选择“薪酬”策略的博弈方比例为y,选择“晋升”道路的博弈方比例为1-y。则管理型人才中采取“晋升”、“薪酬”两类策略的博弈方的期望得益U1晋、U1薪和群体平均得益U1分别为:

其中,dx/dt表示:管理型人才中,选择“晋升”策略的博弈方比例随时间的变化率,反映管理型人才在经历重复博弈后,对“晋升”策略的学习、调整速度。该复制动态方程有两个不动点,即两个可能的稳定状态,分别是X* =0和X*=1。

同理可得,对于专家型人才而言,其复制动态微分方程为:

dx/dt=y(1-y) [(I2-Q1)(1+x)/2-(I1- Q2)(1-x/2)]……(8)

同样地,dy/dt表示:专家型人才中,选择“薪酬”策略的博弈方比例随时间的变化率,反映专家型人才在经历重复博弈后,对“薪酬”策略的学习、调整速度。该复制动态方程也有两个不动点,即两个可能的稳定状态,分别是Y*=0和Y*=1。

1.x的进化稳定性分析

当y>[2(I2-Q2)-(I1-Q1)]/ [(I1-Q1)+(I2-Q2)]时,由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定理”及进化稳定策略的定义可知,X*=1是管理型人才的进化稳定策略(ESS),其相位图及动态趋势如图2所示。由于动态方程表示的是管理型人才中选择“晋升”策略的博弈方比例随时间的变化率。因此,由图2可知,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若管理型人才起初都不选择“晋升”策略,而少数“变异者”在后续的博弈中选择“晋升”策略,则反复博弈最终仍会使管理型人才趋于都选择“晋升”策略的均衡状态。同样,若管理型人才起初都选择“晋升”策略,即使有少数“变异者”在后来的博弈中选择“薪酬”策略,则反复博弈最终仍会促使管理型人才趋于都选择“晋升”策略的均衡状态。

当y

2.y的进化稳定性分析

当X>[2(I1-Q2)-(I2-Q1))/[(I2-Q1)+(I1-Q2))时,Y*=1是专家型人才的进化稳定策略(ESS),其相位图及动态趋势如图4所示。同上分析可知,在满足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无论初始状态为何,在经历反复博弈后,专家型人才最终仍会趋向选择“薪酬”策略的均衡状态。

当X

3.综合稳定性分析

进一步地,把上述两个群体类型比例变化的复制动态关系用一个坐标平面图予以表示,如图6所示。

运用箭头法,根据图6中箭头所示方向不难看出,只有X*=0、Y*=0和X*=1、Y*=1是这个博弈真正的进化稳定策略(ESS),而其他所有点实质上都不是复制动态中收敛和抗干扰的稳定策略。这也就意味着,在经历反复博弈后,随着学习和模仿行为的发生,有限理性的博弈双方会稳定在两种均衡状态:一是管理型人才选择“薪酬”策略、同时专家型人才选择“晋升”策略,对应图6中的C区域;二是管理型人才选择“晋升”策略,同时专家型人才选择“薪酬”策略,对应图6中的B区域。显然地,前一种均衡状态是一种低效的均衡状态,并不是组织所乐意接受的,因为其违背了人尽其材、才尽其用的初衷,而只有后一种均衡状态才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四、博弈模型的两点启示

1.构建双通道激励路径是破解“千军万马同挤独木桥”困境的有效手段

虽然人民银行,尤其是各级分支行一直以来均十分重视员工专业技术能力的发展,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工作。但由于体制上的限制,目前专业技术职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发挥得仍然不够充分。主要表现为:一是专业技术职称与行政管理职务交叉并行,而各自均受严格的编制限制,既模糊了员工的努力方向,又造成了专业技术职称与职务编制的相互挤占。二是员工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所能获得的薪酬激励远不如职务晋升所能得到的综合收益。据不完全测算,在地市中支层级,同样一个员工,其若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而没有任何行政职务,则其薪酬仅及中支管理层的60%左右,而且尚未包括晋升为员工所能带来的其他心理报酬。可见,激励天平的倾斜造成了职务晋升成为了“千军万马同挤独木桥”的目标指向,不利于引导及激励那些缺乏管理潜质但却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员工发挥个人专长,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由前述博弈模型可知,若组织为员工构建两条相互平行的激励路径,最明显的一个作用就是可引导员工,在多次重复博弈后,使得博弈的均衡稳定状态远离A区和D区(A、D区对应的正好是博弈双方一方“顺位发展”,而另一方“错位发展”的策略),即员工各自选择发展道路,而不是相互挤占,无序竞争。

为此,笔者认为,须重新梳理适合人民银行各专业、各岗位的技术能力认定标准,构建较目前初、中、高级三级职称体制更多层级的专业技术能力发展阶梯,并赋予其与职务晋升激励效果相约、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薪酬激励体系,如借鉴现代薪酬激励的新模式――宽带薪酬体系,引导广大央行员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塑造“能力型”人格,激发其“不唯晋职而要尽职”的观念。[4]

2.合理的机制设计是减少低效率均衡状态发生概率的关键

当然,从上述博弈模型也可看出,均衡也有可能呈现低效率的状态,即管理型人才选择“薪酬”策略,同时专家型人才选择“晋升”策略。为此,应尽量缩小图6中C区域发生的概率,而增大B区域发生的概率,令m0,q0,分别得:2(I2-Q2)(I1-Q1),2(I1-Q2)(I2-Q1)。其表达的经济含义为:博弈的任何一方一旦“错位发展”,则其净收益仅为“顺位发展”的一半。当满足此条件的时候,经历多次重复博弈后,博弈模型的均衡状态将最大限度地向B区域倾斜,即管理型人才的绝大部分将选择“晋升”策略,同时专家型人才的绝大部分也将选择“薪酬”策略,员工和组织充分实现了人尽其材、才尽其用的理想状态。

结合人民银行的具体实际,笔者认为,一是引入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的有关技术,使员工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可借鉴国外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如德国中央银行每位员工均参与人才评价中心测评,测评自身能力倾向,明辨自身强弱项,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而组织为员工的发展选择提供必要的指引、辅导和训练,据以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双赢互利。二是切实增大员工“错位发展”的额外成本(Q2-Q1),如在专业技术能力等级和薪酬层级获得较大丰富的前提下,提升各类专业技术能力的考量和认定标准,并增大职务晋升时对管理能(潜)力的考量比重等,确保员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适合自身能力倾向的事业上。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员工技能的提升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令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和管理效能获得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4] 何裕锴.宽带薪酬 央行激励机制重塑的现实选择[J].南方金融,2007,(1).

Game Analysis of Prompting System on Stuff in People’s Bank

HE Yu-kai

(Guangzhou Branch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Guangzhou 510120, China)

上一篇: 物资管理制度 下一篇: 法院工作汇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