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2:20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1)

二、调整音乐教学形式

目前我国很多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课主要采取小班上课的形式,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只是简单的进行学习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忽视了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背景,没有真正地理解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后的声乐教学改革中,高师院校应根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教学的特点,进行制定合理的声乐教学方式。高师院校可以在原有的授课模式上加入集体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等教学模式,通过集体课堂让学生在掌握声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传统音乐文化交流,讨论传统民族声乐历史及赏析传统声乐作品等内容,力争培养学生声乐技能的综合运用,提升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社会实践课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来了解我国社会背景下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需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更真实地接触到最原生态的传统音乐作品艺,拓展了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三、师资知识结构的改善

声乐教学是主要是运用声乐技术方法让声音去演唱实践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不仅要传授声乐技能,还要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所以教师教学文化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作为现代声乐教学的领跑者,首先要加强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不断调整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理念,完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结构,合理地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师声乐教学中,保证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音乐文化,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积极自主性,丰富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2)

在国际化的语境中,本土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处祖国边陲的黑龙江省并不因其偏远而在文化积淀及文化根源上有丝毫逊色,黑龙江流域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同时,这里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这些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黑龙江地方特色的本土民族音乐,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本土民族音乐是我们应该认识并深入了解的。可是,就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整体而言,仍是沿袭了学堂乐歌以来的“西乐”之路,对中国音乐,尤其是对种类繁多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就其深度与广度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更极少被纳入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故此,这对推动本土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中国音乐教育协会会长谢嘉幸曾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观点,但针对这一命题进行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其“不知道”“没兴趣”现象严重。这一答案把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意识到,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刻不容缓,认识和了解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学校教育在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责任、义务和功能?通过本土音乐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社会文化背景去理解、分析和感受此音乐,并从中了解、体验这种文化,是当前国内外贯彻于音乐教育中的重要途径之一。仅民歌这一种音乐类型就反映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劳动的、宗教的、游戏的、爱情的等。在如此浩如烟海的音乐类别中,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擅长和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种类,进行收集、学习、研究,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有音乐基本技能及知识的积累,更能形成自己的个性音乐与追求,进而在音乐实践中归纳完善对本土音乐的认识。

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定位准确,方法得当建立一套研究型学科体系,把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课程定位在研究型课程上,使该课程与其他的学科相区别。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习方式可以采用田野采风、分组学习、资料分析整理、分类汇总等多样学习方式。在师生共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去认识各民族音乐的类别与其表现形式的各异。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3)

最常用的是音画同步,即用音乐来复述、强调画面的视觉内容,音乐与画面的情绪、节奏一致,视听统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不满足于用音乐直接表现画面的情绪、气氛,由此产生了音画对位的结合方式,即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所呈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通过对比,反衬,烘托出画面的内容。这种结合方式有利于音乐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影片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从电影音乐与电影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管什么样的电影音乐,对其进行评价,并不是以音乐的音响效果为标准的,而是以是否体现了影片的总体构思为准绳。电影音乐首先应该是属于电影的,它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符合电影的观念和需要,无论是主题创作音乐,还是资料性音乐,都必须与影片风格统一,与叙事节奏相辅相成,与电影其他的元素相匹配。电影音乐的结构形态语言以及长度,都必须由电影的要求来决定,而不能离开影片孤立地强调音乐的表现性和完整性。总之,电影音乐必须是为电影的整体要求服务,并自然地发展和分寸适当地存在。只有设计自然,在审美主体不知不觉中起作用的电影音乐才是电影音乐的上乘之作。

电影音乐具有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功能

在电影艺术中,音乐和视觉影像时时刻刻都在描绘着特定民族的风俗、信念与习惯,传达着知识、艺术、道德与法律的信息,暗示着一种历史的与人文的气息。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形或无形地受到自身民族文化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具体表现为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一个群体的心灵状态、习惯与性格特征,是一种物质上、知识上、精神上的生活状态的整体显现。作为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整体,文化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是一种从学习中得到的行为方式,也是所有的社会成员共有的。

电影音乐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往往是以音乐主题的方式实现的。音乐主题是影片音乐的“核心”部分,是描绘人物形象最突出、最富于乐思的旋律与节奏。美国电影理论家迈克尔?拉毕格在《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中说:“一种特殊的管弦乐法或特殊的音乐节拍贯穿整部电影是由角色、场合或情绪所设定的。”电影音乐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不是理性的诠释,而是感性的刻画,是通过感性的节拍、旋律、节奏以及不同器乐音色的特点来描写人物文化传统与性格特征的。在电影音乐中,不同的乐思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与立意,不同的乐器拥有不同的地域色彩与特性,这种旋律的立意与特性不仅能够突出人物情感和性格的特质,也能为某些场面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文化与民族的氛围。例如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影片《廊桥遗梦》中,导演在两个主要的场景里通过收音机传递出来的、有声源的意大利歌剧音乐交代了女主人公弗兰西斯卡的出生地域、文化背景和人物的兴趣、品味,并通过歌剧音乐刻画出主人公内心那种多情浪漫的性格特点以及她美好的个人理想与沉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影片中这对男女之间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发生具有人物性格上的依据和可信性。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4)

音乐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而音乐鉴赏是一种音乐审美的实践活动,是听者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听者对音乐作品的评价和反思的过程。音乐鉴赏是一种“听”的艺术,这种艺术是要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的。而欣赏一项音乐作品,不仅是让听者得到感觉上的愉悦,更是让听者欣赏到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听懂音乐。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教师把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音乐鉴赏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音乐鉴赏中,体会到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所以,本文就这些方面,来研究传统文化在音乐鉴赏中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与音乐的“和谐美”

我国先秦的哲学家,都一直主张人和自然一致的和谐思想,这在世界文化中也是独特的。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人的行动只有和自然一致,才是真正的“美”。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力很大的“太极说”,主张宇宙人生的产生和发展,是阴阳两极的和谐。在传统文化这“天人合一”的理念下,我国音乐的特点是人和自然之“和谐美”,“尚和”自然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美学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国传统的音乐艺术,始终都处在一种独特的“合和”思维中,表现在音乐审美中,在感情美学中包含着理性美学的真善美统一。这真善美的统一,是对立又相互一致的关系。

把握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自然在传统音乐鉴赏中领略了和谐美这一内涵。我国音乐虽然在节奏上、音律上、音调组织上,是富于情感、灵动又富于变化的,但都是理性和感性的最佳结合,体现一种和谐的思想。如在鉴赏我国传统的戏曲音乐中,能领会到其中奔放和含蓄互相统一的艺术特色。含蓄的表达,是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这奔放是歌唱者“激情”的艺术升华,用含蓄的方式表达歌唱者的激情,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体现。

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这也教导音乐鉴赏中,必需领会到乐曲是把自然、社会和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样人的心理和音乐表达的情感达到了统一,才能领会到了音乐的审美意义。而且,我们一旦领会到这“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情感上达到了人和自然的交融,获得了一种纯美的境界。

二、传统文化能领会音乐的修身养性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主张“文以载道”,也就是音乐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人的情感思想表现,更是一种道德教化作用。音乐的声音,不仅对听者的生理听觉,对心理都会产生影响;同时人的心理情绪,必然会影响到生理听觉。也就是说,音乐影响着人的情绪,潜移默化起着一种道德教化的作用。同时,人的道德感知,更会鉴赏音乐的美感。这种“音声”和“人心”的关系,对社会也是有作用的。如我国古代医生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音乐,主张音乐对人的心理生理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音乐有节制人、教育人的作用。而且,丰富多变的音乐,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对人的禀性气质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的古人意识到音乐对人性性格和情感的影响,看到通过音调的配合,抑扬顿挫的声调,和谐统一的旋律,协调的声音,能让歌词更有感染力;如先秦时候的孔子看到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所以非常重视音乐。《论语》里记载,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古琴演奏,不仅“得其曲”、“得其数”,更是“得其人”,也就是告诉人们,学习音乐不仅学到演奏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领会到音乐中的人性和人格。所以,孔子就提出了“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

在这音乐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音乐鉴赏时,要指导他们领会音乐和自己人生修养的关系。在音乐鉴赏课时,让学生先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涵义,这样学生能以文化的意识欣赏音乐,并且领悟音乐所蕴含作者对人生的体验,自然从音乐中提升了自己人生修养和品味。

三、传统文化能提升音乐感知

感知能力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揣摩和理解能力,也是一个内在情感的认识、积累和体验的过程。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以往的音乐鉴赏课,教师只注重音乐技巧的传授,很少致力于音乐作品的文化根基、文化内涵、文化渊源等挖掘。为了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在音乐鉴赏课中,只有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表达音乐的审美意义。而音乐作品作为人实践活动的产物,都是有着传统文化的渊源背景的。所以,教师在音乐鉴赏课时,应该辅助音乐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意境,才能提升学生对音乐感知,较好理解音乐作品。

为了在音乐鉴赏课上教授传统文化知识,应该把音乐知识放在文化的脉络里传授,这样借助于文化视角,从多个方面来理解音乐艺术结构、解释音乐的形式,把音乐技术和文化合成一个整体来理解,让学生更好理解音乐的艺术内涵。如在讲授音乐作品的时候,可以把音乐和其他艺术类的国画、中国舞联系起来,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样学生能感受到作品包含的文化理念,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美学理念和哲学观念,进而让学生领会到了这音乐作品所特有的文化价值。

音乐鉴赏中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需要和传授丰富音乐理论知识相结合的。音乐鉴赏是一种把理性知识融入感性体验的过程,通过鉴赏活动,积累了许多音乐知识;如音阶和调式、旋律和主题,乐谱读法和节奏等等;同时也能了解许多音乐知识的背景,如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年代,作品属于的风格流派,作曲家的艺术道路、生活经历、创作性格和作品的具体创作意图。通过这一些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能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且还更能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好地达到了音乐鉴赏的目的。

总之,传统文化能为音乐鉴赏提供较好的途径,使学生在感受音乐作品形式美的同时,更领会到音乐的内容、形式和内涵美,从而提高学生美学能力,以及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何新家.艺海.从美学的角度看音乐欣赏教学.2005.(5)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5)

墨西哥的传统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笔者认为总的来说,按照音乐形式来划分,墨西哥传统音乐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歌曲、纯器乐曲和歌舞音乐。在这几类音乐中,基本上看不到印第安文化的痕迹,且受到殖民国家影响明显。

墨西哥民间歌曲主要包括科里多(Corrido)和兰切拉(Ranchera)。科里多是从西班牙传来的叙事歌曲,由伊比利亚半岛的罗曼塞和安达卢西亚的科里多演变而来,歌词是一种抒情、叙事的诗体,每四行或六行诗为一段落。兰切拉就是所谓的乡村歌曲,也是由抒情浪漫歌曲演变而来的,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科里多和兰切拉都采用十二平均律,旋律使用西方的七声音阶,节拍、和声、结构都较为规整,风格轻快、流畅,伴奏乐器也是从西班牙传过去的吉他。

纯器乐的音乐体裁并不十分多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里阿契(Mariachi)音乐。典型的马里阿契乐队编制中所使用的乐器几乎全部是从西方传入的,包括小提琴、小号、吉他(经过改良的五对弦的吉他),有时也加入竖琴、长笛等。另外从风格上看,马里阿契主要分为快板乐章和慢板乐章,其快板乐章音乐热情奔放,有一些西班牙的斗牛士音乐的影子,慢板乐章多以3/4拍为主,明显受到了意大利小夜曲的影响。

在墨西哥,音乐往往是伴随着舞蹈而出现的,歌舞音乐也是墨西哥传统音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墨西哥歌舞音乐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哈拉贝(Jarabe)、松(Son)和瓦班戈(Huapango)。它们在节奏方面受到西方影响较突出:节拍交替频繁,一般为6/5与3/4交替,有时出现5/8,这种节奏是以西班牙传统音乐中塞吉迪亚(Seguidilla)、波莱罗(Bolero)等舞曲的节奏为基础形成的。

可见,无论是从乐器的使用、乐曲的构成,还是从音乐的理论方面看,被人们公认为墨西哥传统的音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欧洲音乐体系尤其是中世纪某些元素的影响,再加上墨西哥人自己对这些元素的诠释,而发展成为今天的墨西哥传统音乐。

二、墨西哥现今传统音乐格局及文化取向形成的历史

1.1519年以前印第安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文化

在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大规模的征服到来之前,墨西哥音乐主要受到了两种印第安土生土长的文化――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的影响。

玛雅文化虽然在农业、经济、建筑和艺术方面取得了整个世界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在音乐方面,玛雅文化似乎显得与其他方面不能够达到平衡。关于玛雅音乐文化的起源我们只能从一些壁画中找出蛛丝马迹: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波南帕克的壁画中,可以看到玛雅人乐器合奏的图像。玛雅人当时使用的乐器以打击乐为主,如立式鼓、葫芦响器等,也有零星的气鸣乐器,如埙、号角等。

到了阿兹特克人统治的时代,音乐在墨西哥才逐渐被赋予较为重要的地位。音乐与舞蹈、唱歌与器乐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单独的表演很少见。总的来说,这些歌舞音乐主要分为两类――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

在当时的首都铁诺奇蒂特兰的寺庙中,有定时召唤市民祈祷的习惯。在寺庙旁的大街区住着一大批号手和鼓手,均由寺庙供养。他们在每天的日落、午夜、天明时配合祭司用音乐召唤市民进行祈祷。除了每日的必修课之外,还定期举行宗教庆典,人们在神像前唱歌、舞蹈,以取悦于神,祈求神的保佑。

除了宫廷宴会中都有歌手和小丑表演外,多数世俗音乐存在于当时的三十多种舞蹈中,作为舞蹈的伴奏,与舞蹈一起运用到作战时以及节日庆典中。在王宫内娱乐君主或在私人家中庆祝婚礼以及宴会上表演“小舞”,在大的寺庙内或大型广场上举行多达百人的“大舞”。

此外,阿兹特克时期还出现了多种乐器。当代拉丁美洲音乐权威罗伯特・斯蒂文森所著的《阿兹特克和印卡土地上的音乐》一书中列举了阿兹特克人所采用的19种乐器,其中体鸣乐器10种、气鸣乐器8种、膜鸣乐器1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木鼓特波纳兹特里和立式鼓乌艾特尔及笛子和葫芦响器,主要用于战争、宗教仪式和葬礼,也用来为舞蹈伴奏。

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使墨西哥先民们逐渐树立起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以及,但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几乎被摧毁殆尽。

2.1519年以后西欧音乐因素占主导地位的音乐文化

为了让欧洲文化能一代一代传下来以便巩固自己的统治,16世纪起,西班牙殖民者在建立起西班牙式的大教堂、修道院,以及神学院、学院和大学。欧式的教育系统一方面把美洲白人(包括伊比利亚半岛人和土生白人)培养成为世俗政治和教会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将西欧文化成分逐渐传播到墨西哥各个文化领域――意识形态、宗教、教育、语言、文学、艺术、习俗等。这些使得墨西哥文化取向越来越偏向西方,音乐方面也迅速西化,西方音乐文化对墨西哥的渗透主要表现在器乐、声乐和舞蹈音乐方面。

(1)乐器的传入

从16世纪初起,为使宗教崇拜仪式显得更加庄严,修道士和传教士很快就向墨西哥输入一批欧洲乐器以演奏宗教乐。与此同时,欧洲的音乐也广泛影响到印第安人的娱乐活动。在殖民地初期,特拉斯卡尔特卡人在每日祈祷时都要以欧洲的宗教歌曲和风琴演奏进行。那时,土著人甚至能演奏和制造许多欧洲乐器,诸如笛子、千孔笛、欧尔罗管、带琴弓的古吉他、短号和低音管。

17世纪初,墨西哥许多教堂都能得到捐赠的风琴,因而从尤卡坦到新墨西哥的广大地区,几乎每座教堂都有风琴。除了风琴之外,还出现了许多种器乐,包括有竖琴、七弦吉他、萨尔特里欧古琴、诗琴和其他弦乐器演奏的舞曲。此外,古吉他、十二弦琴、曼陀林和击弦古钢琴也传了进来。打击乐器方面主要有:皮鼓、铜鼓和小铃铛,后来又使用低音大鼓、响板、钹和长鼓。欧洲全套乐器的传入后很快就有了用武之地:宗教游行、教堂结婚典礼和其他公共仪式都有音乐伴奏,主要是用皮鼓、小号、长号和其他吹奏与打击乐器演奏的悦耳音乐。

就这样,只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欧洲乐器就顺利传入墨西哥。实际上,在殖民期间,音乐已成为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的一种工具。有些征服者甚至认为,音乐是让印第安人皈依天主教的强大武器,它比修道士宣讲教义更为有效。

(2)声乐唱法及歌曲的继承

随着第一批征服者的到来,欧洲的歌唱艺术也被带到墨西哥。当时的统治者曾颁布了一批法令,规定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都应以祈祷和唱赞美歌开始一天的工作。因此,许多拉丁语赞美歌的独唱影响到墨西哥民间歌曲,使之具有甜润的特色。此外,圣诞节民谣在墨西哥民间也相当流行,它起初是用来欢庆圣徒的奇迹,尔后是用来欢庆民间英雄的业绩。虽然起源于宗教,但是不久墨西哥人就采用其曲调来创作表达伤感情调的歌曲。在教堂院和广场演唱的这些歌谣,在人民大众中间得到迅速的普及,甚至可以说它们就是墨西哥民间歌曲的源头。

现今墨西哥的许多歌曲都孕育于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它的直接源头便是中世纪游吟诗人的诗歌传统,其中16世纪意大利小夜曲对墨西哥歌曲的影响较大。墨西哥人对于西班牙始终抱有的抵触情绪使得他们接受了意大利式的唱腔及类似的发声方法,这一点在墨西哥当今的许多民间歌曲的唱法中都能够体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里阿契歌曲。

(3)舞蹈音乐的演变

当代墨西哥的大多数传统舞蹈及其音乐(如哈拉贝舞、哈拉纳舞、瓦潘戈舞等)也是在被殖民以后受到西方的影响而产生的。例如,15世纪西班牙曼恰的塞基迪亚舞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具有一种色情的甚至的色彩,那时人们把它称做“吉卜赛人的哈拉贝”。这种舞蹈流传到墨西哥并发展为今天被普遍认为是墨西哥民族舞蹈的哈拉贝舞。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19世纪脱离西班牙独立后,墨西哥出现了反对一切西班牙事物的情况,巴黎代替西班牙成为人们注意的文化中心。墨西哥引进了包括马祖卡、波尔卡、华尔兹、瓜特里亚(Cuadrilla)、乔地斯(Chotis)等新的舞蹈,这使得墨西哥舞蹈音乐又受到一些法国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墨西哥传统音乐在文化取向上的转变:由最初的印第安文化逐渐转向通过西班牙而传入的西欧文化,这个转变进行得如此之彻底,与其他印第安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如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秘鲁)截然不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与西班牙的武力征服有关,但众所周知,武力无法改变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墨西哥对于以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国家文化的接受其背后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原因?

三、墨西哥传统音乐以欧洲文化为主要取向的原因

1.地理方面的因素

墨西哥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兼有戈壁、平原、山岭、高原,东濒加勒比海,西涉太平洋,内陆与海洋文化兼收并蓄。总的来说,墨西哥的地理环境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局面。热带气候的沿海地区与大海相通,长达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也为西班牙人的入侵带来便利。墨西哥还是少数位于北美洲的拉丁国家之一,它与美国相接壤,文化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美国的影响。

从国家内部的结构来看,包括首都墨西哥城在内的几乎所有大城市都建在中部高原地区,这里气候终年温和,平均气温10―26摄氏度,自古以来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且适合居住,因此,也成为殖民者的首选。于是,他们以此地作为其后方基地,在这里与当地人通婚,安家落户。在那个年代,墨西哥中部高原成为欧洲殖民者和混血人(梅斯蒂索人)的天下。

除去东部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沿岸的文化不谈(该地区的文化由于受到非洲黑奴的影响较大而具有美洲-非洲的某种特质),真正应该能够和入侵的欧洲文化相抗衡的土生印第安文化却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的尤卡坦半岛,这是一个位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间的小海峡,面积才占墨西哥国土总面积的1/10,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在中部和南部满是茂密的热带雨林,北部尤卡坦半岛则十分干旱,灌木丛生,几乎没有地表水。虽然尤卡坦半岛总是作为玛雅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而为世人所知,但如此偏僻、闭塞的环境对于文化的继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玛雅人在这片土地上想要保住自己的文化已经很不容易,更不用说将文化扩展至全国其他地方了。

2.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

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墨西哥就开始了对其政治、经济的改革以维护自己的统治。西班牙殖民者用了300年的时间,在墨西哥建立起一个极不公正的等级社会,通过金字塔式的、从上到下的等级制度,来统治人口众多的印第安人。金字塔的最顶层是所谓“半岛人”,即来自西班牙的少数政治、军事和宗教统治者;金字塔的第二层是土生白人,他们是出生在拉美殖民地的白人,到19世纪初墨西哥独立战争开始的时候,他们的人数已占墨西哥白人的98%以上。金字塔的最底层才是广大的印第安人,他们是殖民地经济两大支柱――庄园制农业和矿业所不可少的劳动力。为了保证大庄园对固定劳动力的需要,墨西哥普遍实行债役劳动制,这是一种带有封建性质的超经济强制劳动制度。广大的印第安人经受着层层剥削,被世世代代束缚在土地上。

即使这些印第安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在逐渐减少。随着墨西哥独立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进,土地的价值越来越昂贵。印第安人传统的农业生活、游牧生活和打猎生活在这种政治、经济制度下被严重破坏,又没有足够的财力发展工业和商业经济,这种情况使得印第安人聚居区经济落后、生活困难、医疗卫生和教育水平低下。他们没有多余的钱来购买乐器或与音乐有关的资源,虽然有将自己的音乐文化发展继承下去的想法,但很多人迫于生计而背井离乡,音乐文化的传承也因此陷入困境。

3.宗教方面的因素

在征服之初的墨西哥,两种文化、两种宗教之间产生了冲突:西班牙征服者和传教士拆毁印第安人庙宇,夷平其金字塔,销毁其宗教偶像,将土著人的文化和宗教遗产或是洗劫一空,或是付之一炬,这就引起了印第安人最初的、自发的抵抗。一些印第安首领对基督教的仪式进行嘲笑,还号召贵族、祭司和术士抵制基督教信仰。但是,无可否认,这些抗拒是短暂的、零星的,大多数印第安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天主教。

当然,为了使自己的宗教能够在短时期内争取到最多的信徒,天主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做出了种种让步和妥协:西班牙僧侣从一开始不仅把新的宗教带进了土著人原有的圣地,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又把天主教的节日镶嵌在土著人的托纳尔瓦利历法和其他礼仪历法之中。这样就使印第安人按照其传统历法,在举行供奉自己众神仪式的同时,也庆贺了天主教的圣徒或神灵。又如,西班牙人建的教堂多数在土著人庙宇的废墟上,使得天主教的圣徒祭日表继承土著宗教众神的许多特点,在新的圣殿内仍旧接受往昔供给土著偶像的差不多同样的贡品:毯子、鹌鹑、羽毛制作的十字架等。因此,可以说墨西哥的天主教是在保证基督教的基本原则得到承认的前提下,吸纳了土著宗教的某些残余成分。这样便加速了两种宗教的调和与融合,也是墨西哥天主教与其他地方的天主教的不同之处。

另外,天主教与墨西哥本土宗教从教义到仪式都存在着不少共同点,这也是墨西哥境内天主教传播较为迅速和彻底的原因之一。首先,印第安宗教有类似基督和圣母的特洛克・纳瓦克神。此外,天主教的标志十字架与土著宗教的某些标志相似。比如,印第安人也崇拜十字架,认为十字架代表火神,所以也代表太阳神及其使者克扎尔科亚特尔,在其崇拜中使用带有十字架形钻孔的炉灶。玛雅人的宗教甚至还有与天主教类似的三位一体说。

就这样,墨西哥本土宗教逐渐被天主教所取代,直到今天全国89%的人口已皈依天主教。笔者个人认为的改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最终导致墨西哥音乐文化取向转变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可以说如果印第安人没有信奉天主教,那么今天的墨西哥音乐也许将会被改写。

结语

综上所述,墨西哥传统音乐的西化取向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关于这个论题在其深度和广度上都还可以继续深挖:在文化取向之原因方面,有关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自身是否存在阻碍音乐发展的不利因素?比如这两种文化中音乐及音乐家的地位、音乐对于文化的持有者而言的意义所在以及当时的人们对于音乐所抱的态度等等。另外,在与墨西哥相似的同为由印第安文化发展而来的国家如安第斯高原文化区的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秘鲁等,它们的音乐文化的取向方面则多偏向于印第安文化,那么它们的音乐文化又是如何发展的?与墨西哥有哪些不同之处?我们是否可以在二者的比较中找到有关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发展的某些规律?这些都是笔者的假设,还有待再进一步的考察中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陈自明《拉丁美洲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郝名伟、徐世澄《拉丁美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美)乔治•C•瓦伦特《阿兹特克文明》,商务印书馆

[3](美)戴尔•布朗主编《失落的文明――玛雅》,华夏出版社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146―02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

我国的传统音乐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音乐种类,艺术风格丰富多彩,从而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一个兼收并蓄、传承融合的体系。

1.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律制为“三律并用”。据资料记载,古琴所用一般为纯律,琵琶与阮一般用平均律,而签上所用的应该是三分损益律。这三种律制存在的时间都比较早,而且长时间同时存在,不分伯仲。

2.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的音阶和节拍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音阶采用的是五声性旋法调式音阶,它是由偏音、正音不同组合而成的。律动包括均分律动与非均分律动两种,两种律动的结合和不规则使用,就形成了节奏节拍的整散结合和戏曲中坐唱念打的紧拉慢唱。

3.多种记谱法并存。记谱法是用记号、符号把曲子中高低、长短、强弱等内容呈现出来,例如其中的工尺谱经过多次更改仍然沿用至今。这些谱式记录了大量优秀的传统音乐,使得千百年来的古代音律在今天得以重现。

二、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声乐教学脱节的原因

1.欧洲音乐体系强权话语的影响

到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崛起之后,欧洲的民族音乐也随之扩张,尤其是巴赫、贝多芬等万众瞩目的音乐大师的大量音乐作品使欧洲音乐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推崇。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浪潮把世界的各个角落囊括在内,经济霸权决定文化霸权,欧洲音乐也随之全球化,它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是极大的。在普通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西洋音乐可谓是一统天下,除了中国音乐史等课程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知识之外,其余的学科课程都是围绕欧洲音乐体系设置的,这对于高职声乐教学来说有害无益。

2.文化多元与陈旧观念的影响

20世纪以来,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发展并有三大音乐体系汇合的态势。但是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共鸣,在对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面向世界的问题上,我们始终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传统音乐登不了大雅之堂,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认为中国的乐器缺少谐波共鸣;乐队音响不干净、缺乏表现力;唱法不科学,缺乏多声部,总之,中国音乐要发展必须要向西方音乐靠拢,甚至需要全盘西化。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大部分也存在这种心理,无论是什么课程,都要以欧洲音乐为标准来衡量,可见,中国传统音乐要通过教育而走向世界,还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等待与努力。

3.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高职音乐院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中,都有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培养音乐人才的内容,尤其是近些年各大高职音乐院校大都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方面,特别是保护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或者说有欠缺。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受欧洲音乐体系的影响和束缚,还不能很好、很快地转变思想观念,致使我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比如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民乐重奏与合奏等在所有的学科比重中所占份额偏小,而且学分很少,大多是选修课,容易被学生忽略,本来应该重视的学科反而成了边缘学科,传统音乐文化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

三、高职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策略

1.在声乐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

近几年,高职音乐院校逐渐开设了一些和传统音乐文化有关的课程,但一般都是概论性质的课程,实用性不大,学生能够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很有限,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观念必须要转变,要纠正自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不能只追求西方音乐文化,顾此失彼。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音乐中的优秀部分传承发展下去,不能厚西薄中,固步自封。另外,要适当调整中西音乐教学内容的比例,创造一切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机遇,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2.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情感体验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对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得民歌种类纷繁复杂,形式丰富多彩,情感万绪千端。因此,在把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中时,首先就应该教学生如何把握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发声的方法,把珠圆玉润的民歌声音融入到美声的发声训练中,用共鸣来处理音色,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声音音质得到培养,还能让学生创造出有自我特点的声音风格。

3.在声乐教学中表达感知能力

高职音乐院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在兴趣、能力、修养、审美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在感知民族声乐艺术方面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歌曲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探讨歌曲的演唱特点、风格特征和情感向度等,之后放手让学生表演,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分析,以提高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优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并对学生的音色、节奏、速度等多方面技术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感悟传统音乐文化的能力,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4.在声乐教学中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的主体,要想增进民族音乐的发展速度,就一定要全方位地提高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民族音乐教学能力,使其业务素质显著提高。在日常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熟练掌握与民族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声乐教学更具文化指向性。其次,应了解民族音乐的主要特点,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民歌并且能够演绎不同风格的民歌。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是民族音乐的忠实拥护者和热爱者,在教授声乐的过程中能用歌声感染学生,向学生传递音乐学习的正能量,影响他们更加热爱自己本民族的音乐。

5.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

高职音乐院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民族音乐类型选取不同的教学资源,尽量要配备与教材同步的原唱资料。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换代,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方式可以为教学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料,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原声音乐,体会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就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而言,要想发展,要想永葆其生命力,就必须有进行再创造的活力,这给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带来了很大压力,我们深知任重而道远。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遗产一样需要我们保护和继承,尤其是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有使传统音乐文化代代相传、不失魅力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教师应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广纳博收,在音乐教育传承上使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不断推陈出新,能够创作出新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赋予传统音乐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参考文献]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7)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创作背景是运用小调,传统五声调式,或琵琶、二胡,长笛等传统中国乐器,歌词与古典诗词相结合。具体层面上,也就是古典诗词与古典元素创作融合在一起。

(一)从旋律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當代流行音乐在旋律上融合的特点是在中国传统歌曲的基础上使用其他曲风旋律,或同时采用多种方法结合。比如有些中国风流行歌曲与节奏布鲁斯相结合。中西方相结合的旋律以及RB的声音恰好与传统歌剧在长时间的声音中融合在一起,听起来是一首歌,就像一场戏。RB它是一种美国黑人的流行音乐,灵魂式的唱腔,使人可以很舒服的融入音乐中。这种音乐形式顾名思义就是在蓝调中加入了较为强烈的舞曲节奏,使原本柔缓、阴郁的蓝调音乐变的较为鲜明、活泼,具有强烈的节奏感。RB要求歌手在处理尾音时具有极好的技巧,特别是声音在真实与虚假的转换中,歌手经常做一些即兴表演,如具有装饰音,高音共鸣等技能,会使歌曲更具个性。而这恰恰与京剧相同,都是分成几个音节。这与中国传统歌剧相一致,找到了旋律的共同和整合。在中国流行歌手中,陶喆算是将RB曲风诠释淋漓尽致的代表人物,尤其是他的台语经典民谣《望春风》。这首歌改编成极具RB乐风,除了对曲风进行编曲,并通过对部分歌词的改编,将这首传统歌曲整个颠覆过来。歌曲中的多声部和声,成为当时RB曲风中的经典。中西结合不仅让观众感受到灵活的旋律,独特的节奏,而且还体验到中国国学的魅力。让我们享受流行音乐的快餐文化,缓解生活压力,也让我们欣赏古代音乐艺术的魅力,培养气质和陶冶情操。

(二)从歌词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的融合精确地将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充分表达,表明我们的古典诗歌和歌曲是同一根源,两者不可分割。传统文化客观地表达回顾了古典文化的认知、教育和审美功能。我们可以理解古典诗歌和流行歌曲之间的密切关系。流行音乐的歌词创作,作为文学作品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歌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的特殊语言形式,修辞用于更广阔的领域中。使用修辞手段,不仅丰富了歌词的艺术表现,而且增强了歌词的文化内涵和古典意义。在林夕的《众生花》中,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林夕用平淡的文字不仅写出了这种绝望极致的伤心,还把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

自21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关于文化的新观念,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在我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中作用更加突出。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流行音乐中发展的条件。

1.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的政策条件。

保护音乐原创性的新文化政策,提升了流行音乐的素质,保护有关作品。流行音乐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政策开始迅速调整,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从基本转变为繁荣发展。在《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话》中强调:抛弃传统就等于隔断精神命脉。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中国流行音乐从业者的观点或多或少地变成了关注在音乐创作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流行音乐产业早已开始,引入和实施相关政策之后,文化产业的政策才颁布,取得了发展,后来引进这些政策措施为他们带来了很好的动力。在评估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新纪元时,大陆的流行音乐市场已经足够成熟,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的经济条件。

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关注。一些大型国际经济会议在中国各城市举行,经济快速增长将推动中国发展一带一路政策。《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使我国当代流行音乐可以汲取国外先进理念来提升自身价值,自我审视找出影响发展的因素;换个角度来说,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也可以改变观念,不仅仅是走出去,还可以带进来,这要求中国音乐家充分利用现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正确的政策下和有利的经济基础支持下,中国音乐产业完全可以立足与国际舞台。中国音乐市场如今在稳定前进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流行音乐融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解读。

3.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的文化条件。

政府或民间社会采取了大量措施来增加文化建设的力度。文化建设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流行音乐也需要对其探索与保护。广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有原生态民族音乐重点保护和发展文化成果的体现。对于目前的流行音乐,它是传统的民族乐器和歌剧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广泛使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或多或少可以看作是对整体社会和文化条件相呼应。流行音乐具有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听音乐是一种美学享受,没有任何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听。周边国家和地区文化环境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的融合的积极影响。香港和台湾的文化环境比大陆文化环境要安逸一点,香港和台湾的音乐发展比西方的音乐潮流更加时尚、前卫。比如香港和台湾的流行音乐黄沾、方文山这些杰出的创作者出现。这些词作者不仅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流行音乐中,还为弘扬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也不断地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和流行音乐的结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形式。

1.传统文化意识的融合。

流行音乐这种形式是在教科书和官方宣传之外来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最佳位置,这个比书本上的课程更有显著的效果,值得认可。流行音乐中爱国主义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影响这个时代音乐的歌词。《中国人》这首歌词,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可以看到这是爱国的感受,这个歌词加上旋律的震撼,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和团结精神的表现最生动。这首歌在流行音乐发展的前提下,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相融合,更好的诠释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的美德已经能够在流行音乐中得到推广,除了传统美德持久的价值,也就是流行音乐更有可能使人们产生共鸣。在风俗习惯的实践中,流行音乐也是表演,是对当地习俗很好的解读。音乐作品让人无意识地理解了不同的习俗,对当地的文化也有一个相关的了解。

2.中国风创作理念的借鉴。

当代流行音乐的创作理念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例如,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这个历史时期是流行音乐作品创作的蓝图。林俊杰的《曹操》等,这些歌曲是以三国为主题,表明作者对中國古代历史有一定的认识,也是对三国特殊历史的青睐,他们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了对这个历史时期情感的理解。二是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武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容忽视,也是世界闻名的功夫,作为20世纪90年代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式。中国武术中华民族的武术文化,正好融入流行音乐,在华丽的编舞中唱歌,使流行音乐中的武术精神蓬勃发展。这首歌也是颇具一些尖锐的思想,对中国武术的了解,甚至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这将是传统武术、传统文化和流行音乐相结合,动态节奏的组合形式,方便人们接受包含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8)

高校教学中,我国传统音乐面临着艰难的困境。高校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认识严重不足,在传统音乐的鉴赏和传承方面有很大的误区。根据当前高校的课程设计,大学语文的课时通常要比大学英语少许多,这也误导学生认为英语更加重要。同时,大多高校关于中国传统艺术课程安排几乎没有,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建立及培养。这些情况都显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地位岌岌可危。在现代文化教育中,很多的年轻老师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并不明显,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不足。高校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严重不足,这种现状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在对音乐的欣赏方面,更多的会倾向于当前流行音乐或西方音乐,而对中国的传统音乐经典曲目却知之甚少。

(二)传统音乐文化的缺失

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学习四书五经的人寥寥无几,在选择音乐的时候,大多也是知识浅显没有内涵的现代音乐,很少有孩子能够主动的学习传统音乐。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缺失导致了很多人失去了信礼智勇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中唯美的形势主义渐行渐盛,传统信仰难以寻找,传统文化前景堪忧。很多年轻人在社会生活中,并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这样就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层面越来越窄,很多的传统音乐已经失去了传承,在青黄不接的情况中艰难的生存。现代音乐在进行教学中,很少有将传统音乐进行融合的,现代音乐靠拢西方音乐,却是传统音乐,已经造成了现代音乐失去了文化性,在传播过程中变成了不科学的音乐。缺失了民族主体性的音乐必然是没有发展前景的,因此现代音乐是否能够将传统音乐进行融合开创更加精彩的文化形势任重道远。

二、现代文化教育中借鉴传统文化策略

(一)纠正现代音乐教学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缓慢,面对着现代音乐的崛起有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无法适应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同时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观念有一定的偏差,音乐艺术家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有一定的误解,从而造成了社会鉴赏音乐的角度出现了问题。在社会中很多人都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在表演性、艺术性、思想性方面和西方音乐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西方音乐,忽视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这种情境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教学非常不利,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要认识到中西方的音乐各有所长,中国古代音乐注重幽婉深邃、销魂摄魄、荡气回肠,而西方音乐在审美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音乐表示的时候将人的思想素质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我国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我国优秀文化的组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人品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传统音乐教学的时候,能够从中加强思维的培养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音乐的魅力。教师在进行现代音乐教学的时候,要努力的将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进行融合,在现代教学中可以借鉴传统音乐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让现代音乐传播良好的思想素质。

(二)重视传统音乐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对研究古代风俗人情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加强音乐的素养,引导音乐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音乐蕴含着哲学思想更是音乐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在进行现代音乐教学的时候,就要紧密联系传统音乐,不仅对传统音乐的风格、技巧、形式进行分析,还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音乐的分析。在现代音乐演奏的时候,尤其是要加强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扬,将我国古代的琴、古筝等传统的音乐乐器融入到演奏中,加强音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在进行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融合的时候,要密切联系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不仅能够在表面上进行音乐的鉴赏,还能够进行想象和联想,在作品的深处进行当时社会背景以及风俗文化的分析,能够从音乐鉴赏中体会到社会的人文背景。深入到作品中去,了解作者的思想,这就是音乐鉴赏的最成功处。在进行现代音乐教学中,要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思维领悟能力,领略到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体系差异之处,从而更好的掌握好现代音乐的发展方向。若是一味的将西方音乐作为教育的典范,只会让中国的传统音乐失去了文化性,丢失了民族性的音乐不具有魅力,只能成为了西方音乐的附属者。加强传统音乐的思维领悟,对于掌握现代音乐的教育方式有很好的作用,立足于民族的音乐,才是真正的感染人心的好音乐。

(三)音乐教学体现文化底蕴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强调自身发展的文化性。现代音乐若是失去了文化性,就没有教学的意义、作用和教学内容。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要认识到音乐文化的文化性传播,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现代音乐的教学。音乐作为艺术形式和文化的载体和形态,将历史发展的内涵蕴含在了有旋律的曲调之中,是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产物,在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寻找发展的源泉。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更是负担着文化的传承、文化的继承、文化的身份渗透。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包括艺术、文学、哲学、历史背景方面的知识,若是没有了文化性,也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发展的动力。现代音乐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中有些失衡,这就更加需要从传统音乐中寻找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灵感,找到音乐发展的根本。现代文化教育中要体现文化底蕴,善于使用传统音乐文化的观点去剖析音乐、解释音乐、研究现代音乐。在全球化的视角下,现代音乐要立足于传统音乐,找到中国音乐的走向,在世界音乐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展示中国音乐的魅力。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10-0021-04

A Study on the Operation Model of Zen Music Shaolin Grand Cerem ony and Its Inspiration on

China's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ZHANG Zhu-ping

(Party School of He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Physic 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Zhengzhou 450002, Henan China)

Abstract: The large-scale musical play “Zen Music Shaolin Grand Ceremony”, in which theShaolin Kung Fu is the main body and the fusion dance and music elements are in tegrated, has provided a new reference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ra 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t has a great inspiration for China's national tradit ional sports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raditio nal sports culture should take the feature of the event as the premise, thorough ly explore its own culture essence, oriented to the market demand, find the conj unction spot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the market, adopt market 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o mak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dustry biggerand stronger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Key words: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Shaolin Kung Fu; marketization; o peration pattern

现代西方体育不断融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主流体育价值取向所形成的最大尴尬是中国民族 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强势的西方体育而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空间日益受到 挤压,困难重重[1]。但是,少林功夫这一传统体育文化面在对西方强势体育的冲 击时自身 却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并不仅仅体现在少林功夫表演、开设武校和其他相关少林文 化产业年均10亿余元的经济价值方面,更在于对少林文化传播的社会价值方面。在文化传播 上,少林寺不仅采取了武僧出访、开校授徒等传统传播形式,而且与有关部门合作,成功的 将少林功夫搬上了艺术舞台,《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下简称《禅》剧)就是少林功夫 艺术化的巅峰之作。《禅》剧的单张门票价格最高达到1 040元,单张门票价格最低的也要1 68元,即便如此,《禅》剧表演现场仍是座无虚席,单场收入可达10万余元。2009年度共演 出240场,接待游客23万人次,收入2 500万元,比去年增长10%以上,接待了来自韩国、日 本、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的1万多名境外游客,并先 后接待了多位国家领导人和社会知名人士[2]。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看过 演出后指 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更 是称赞演出可以拿到奥运会金牌[3]。《禅》剧的成功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提 供了一种极具参考意义的运作启示。

1 《禅》剧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禅》剧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在于其准确合理的市场定位和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在艺术创作上以风景如画的世界地质公园嵩山为背景,依托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运用精 湛的武术、精美的音乐和舞蹈艺术形式以及先进的声光电手段来阐释少林功夫和禅宗文化, 努力做到自然美、艺术美和精神美相辉映。《禅》剧的成功表明,传统体育文化、演艺业与 旅游业以市场为纽带的联姻结合,完全可以实现从传统体育文化到演艺产品和旅游产品、从 观众到游客的有机对接,演艺业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旅游业发展则是

投稿日期:2009-07-30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课题编号B645)。

作者简介:张祝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社会体育 。 演艺市场繁荣 的发动机。《禅》剧的运作模式实质上是如何紧密依托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底蕴,结合 当代世界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开发和繁荣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全新的尝试,为在西方强 势体育文化冲击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生存、发展和复兴提供借鉴意义,《禅》剧的成 功运作模式具有重要的典范价值。

1.1 民族化的价值定位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瑰宝,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个重大贡献,日本的柔道、合气道 、韩国的跆拳道,乃至菲律宾的棍术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源于或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只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武术界又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禅》剧正是依托少林功夫 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正确定位于民族化的价值特征,才是该剧取得成功的首要基础。

少林武术首先表现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有文化,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文化土壤和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特定产物,具有典型的民族化元素 。少林武术无论是在其起源、发展、还是在壮大的过程中,无不其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 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 究员陆草在《论中原武术文化》一文中认为:“中原地区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自古 便盛行尚武之风;同时,中原地区又是中原行气术的发源地,宋元之际,武术与行气的密切 结合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大趋势,少林武功至明末而大备,太极拳至清初而崛起,都不是偶 然的历史现象;中原人民的性格气质对少林拳系也有较大影响,中原人民具有吃苦耐劳、诚 厚朴实、坚忍不拔、刚勇彪悍的性格,中原人重心较高,所以少林拳特别注意发挥腿击的优 势。[4]”少林功夫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且广泛借鉴和吸 收了儒教 和道教的宗教理论、宗教精神和修炼方法。少林武术正是紧密依存于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学 、美学、养生学、医学等这些传统文化,并不断从中汲取养分,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光大的 ,这些都为少林功夫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传统中原文化尤其是少林禅武文化,有着极强 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为了在《禅》剧中加强这种情感底蕴,主创班子大胆创新,运用多种艺 术表现手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在内容创新方面,结合嵩山厚重的文化与独特的 自然景观,借重禅宗祖庭少林寺的影响力,推出实景演出,用音乐、武术和舞蹈形象生动地 展示、阐释了少林禅武文化,开辟了少林禅武文化走出神秘、走向大众心中的一条全新传播 途径。

1.2 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禅》剧一开始就以旅游市场为主体进行策划定位,从项目的策划、剧目的制作、演员 的选聘到演出市场的开发,完全由企业通过市场自主运作。在项目定位上,《禅》剧着眼于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带动嵩山地区旅游产业的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在投资开发 主体上,组建了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以股份制产权为纽带,建立健全现代企 业制度,合理配置资源、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 发展。在剧目制作上,按照市场运作方式,汇聚了国际国内音乐、策划、舞美、灯光、服装 等方面一流的艺术人才,全力打造市场精品。在市场营销上,实行票务制,委托《禅》 剧票务销售中心进行市场销售。同时,不断扩大销售队伍,编制销售网络,努力开拓旅游消 费市场。在配套产业开发上,以《禅》剧演出项目为龙头,配套建设禅街、禅田、禅院等休 闲娱乐观光设施,完善就餐、住宿、购物等服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以《禅 》剧来拉动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完善的配套设施来促进《禅》剧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

1.3 多元化的社会融资 《禅》剧投资约3.5个亿,是河南省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文化开发项目,当地政府改变了过 去由政府独资或是作为投资绝对主体的传统投资模式,积极进行社会化融资,由河南省兆腾 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天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西维尼纶集团(《印象•刘三姐》项目控股 公司)、中国嵩山少林寺四方联合融资组建“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具体负 责《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项目开发。实行多元化的社会融资和市场开发模式,可以克服 和突破原有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限制,激励投资主体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禅》剧运作过 程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1.4 差异化的旅游定位旅游的本质就是旅游者寻求和感悟文化差异的行为和过程[5],旅游活动作为一种 市场 经济条件下的商业行为,提供活动的主体,即旅游景区,特别是许多的主题公园类景区必然 要关注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资金回笼期和其他经济效益。旅游发展的基本法则就是吸引更多 的人来,让人们停留更长的时间,花更多的钱。对于景区,特别是过了开业高潮期的主题公 园而言,就是要努力丰富产品,增加新的吸引物,从而激发一二级市场的重游率,提高三级 市场的到访率[6]。而表演就是推动景区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对于旅游目 的地,表演则有助于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相关收入,实现溢出价值[7]。

《禅》剧以中原文化的交汇地――中岳嵩山为背景,以少林文化的两大特色――禅宗和 武 术为元素,融舞台艺术、音乐艺术、武术表演、禅宗演绎于一体,让“静”的“动”起来, “虚”的“实”起来,使少林功夫与禅文化相得益彰,使传统与现代、民族与西洋、文化与 旅游实现有机统一。《禅》剧把嵩山厚重的文化与独特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借助禅宗祖庭― ―少林寺的影响力,推出实景演出,解决了游客“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停留时间短的问 题,使少林寺旅游夜生活不再匮乏,打造了一个全新体验少林文化新的旅游目的地,差异化 的旅游定位使得少林文化旅游产业的链条不断完善。

《禅》剧已成为河南旅游演艺的标志性工程,实现了河南在旅游产业链条上的重大突破 ,被誉为“把资源要素转化为市场要素,是全方位、创新性、配套性开发少林文化的有效探 索,是把河南发展的‘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益尝试。[8]”2008年8月, 、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专门在郑州召开现场会,推广这台节目的成功运作经验,使其知名度、 影响力迅速上升。

1.5 名人化的市场效应《禅》剧创作伊始就聚集了一大批国际一流的创作人员,其原创音乐和艺术总监由曾获 得包括“格莱美大奖”、“格威美尔古典作曲大奖”、“奥斯卡电影原创音乐奖”等多项当 今世界最重要的音乐奖项、被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人作曲家和指挥谭盾担纲;国家一级 编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成功地策划并制作了我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 象•刘三姐》、多次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奖项的 梅帅元任总制作人、编剧和导演;由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舞蹈艺术家之一黄豆豆负责舞蹈设计 ;少林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释永信大师任少林文化顾问;著名文化学者、厦门大学 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易中天先生任禅学顾问。如此华丽的组合既保证了《禅》剧的艺术 价值和文化水准,名人化组合的市场效应也是保证《禅》剧的一个大的卖点。

1.6 专业化的营销手段负责《禅》剧市场运作的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专门组建了一支专业化的营 销队伍,在经营文化产业的理念之下,大胆探索市场运营项目,将《禅》剧的演出、票务、 演员培训、基本建设等具有商业或服务元素的项目都作为商品项目进行市场化论证,进而分 析与考评项目投资回报、目标市场划分、营销成本分析和策划推广策略,从而制定了项目生 产管理、媒体投放方案和市场开拓规划,使《禅》剧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长线项目。同时 ,成立《禅》剧票务销售中心,实行票务制,不断扩大销售队伍,完善票务销售体系。

该公司目前已启动大规模宣传和个方位市场营销计划,并开始逐步面向全球推广。制作 了音乐CD、演出集锦DVD、广告宣传片、宣传画朋等宣传资料,编织多渠道的营销网络。积 极与媒体合作,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旅游卫视、北京卫视等中央和地方的电视媒体和人 民日报海外版等100余种报刊进行了积极的推广报道,极大的提升了《禅》剧的知名度和市 场影响力。

2 《禅》剧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的启示

2.1 明晰自身价值,深挖自身潜力少林寺发展至今,再去讨论它是否应该走上商业化的道路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在对外交 流日益频繁,精神文化的快速发展必须有足够的物质经济为保障的今天,需要较多考虑的问 题应该是如何使少林寺这个已经走上商业化发展的道路,有着无限潜力的品牌最大限度的发 挥自身优势,为少林寺的下一步飞跃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而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做出更 大贡献。少林寺这一品牌的价值意义是不容怀疑的,然而仍有很多人固守成规认为,既然继 承传统,就应该全盘不变的保留少林寺固有的全部少林文化形式。这种僵化、固步自封的观 念是少林文化发展传播的大敌,拒绝进步和创新的文化是不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体现自身价值 的。以少林功夫为主体的少林文化较好的做到了这一点,《禅》剧就是在对少林文化进行充 分认知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一种文化创新形式,这种认知是建立在被世界上不同文化所认同和 敬重的中原禅武精神之上的,《禅》剧的精髓既是将少林功夫的阳刚之力和荡涤心灵的禅宗 音乐相结合,赋予这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深远的意境、文化的内涵、英雄的气势和精 湛的武艺,充分体现了剧中所蕴含的少林文化的精髓和中原地域文化的特征。正是基于对少 林文化价值的正确理解和认同,《禅》剧才能够在创作中不断完善自己创作理念,丰富自己 的创作内容,挖掘自身的潜质,修正存在的问题,铸就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品质、地域文 化的特质和世界文化观赏价值。充分认知少林文化的精神内涵,明晰自身价值,深挖自身潜 力是《禅》剧取得成功的基石。

2.2 搞好文化创意,找准文化与市场的契合点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种文化能否形成一个产业,首先要考察该文化是否具有发展成 文化产业的潜力,也就是该文化自身的价值,其次就是要搞好文化创意,找准文化与市场的 契合点,也就是俗称的卖点。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最缺乏的就是创意,这就是现阶段的中 国文化产业也被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因[9]。一个项目推出之后,能不能既吸引 观众,又 彰显文化内涵,关键就是要有好的创意和准确的文化与市场的契合点。《禅》剧的契合点可 以大体上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乐”的形式表现“禅武”内涵。禅不可以说,只可以 悟,而音乐则是其最好的对应形式,都是要靠心去感悟的,两者之间有“通感”,少林功夫 的舞台表演是有效连接“乐”与“禅”之间的纽带,是原生态的阐释“乐”与“禅”之间关 系的最好形式,正是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和互补,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全新的少林文化表 现形式。在其他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创意上,也应该要有发散式的思维,不要一味的去表现 文化本身符号化的东西,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寻和表现文化深层次的含义。其二,自然和谐 的实景演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是河南省第一部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开创了中原地区 大型实景演出的先河,实景演出的特征就是让演出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让大自然适 应演出,要营造的是一种“天、地、人、禅”四者合一的意境。在这种意境的指导下,创造 出极佳的演出效果。整个剧场的建设,没有砍伐一棵树,也没有破坏一块山石,原有的层层 叠叠的树林,构成了山谷独有的层次感,造就了全世界最大的峡谷实景剧场,在这个方圆5km的剧场内,松涛阵阵,流水潺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谧的嵩山山坳内, 待仙沟簇簇灯火中,一个个蒲团排列起来,观众坐于其上,一种佛家的虚空与宁静随之而来 [10]。此山此水,是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所有艺术元素因为有了背景注释, 变得不同 凡响,“雪夜古刹、月照塔林、溪山坐禅、少林拳棍”等自然美景与少林功夫完美结合,使 得整场演出不仅是武术和音乐的展示,也成为一幅壮美山河的画卷。实景演出,回归了戏剧 (二)演出的本源,实现了对一个虚构世界和禅宗意境的描述,确实能够给观众带来极大的 心灵震 撼。其三,超豪华的创作阵容。谭盾、梅帅元、黄豆豆、易中天和释永信,他们中的每一个 人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号召力,超豪华的创作阵容和名人效应本身就是《禅》剧取得成功的一 个重要保证,就如我国第一个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一个卖点是漓江山水,另一 个卖点就是因为该剧的导演是张艺谋和总策划是梅帅元一样,《禅》剧的一个卖点是少林禅 武文化,另一个卖点就是谭盾、梅帅元和易中天的名人化效应,名人效应也是观众趋之若鹜 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深入市场调研,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市场营销学中流行的4C理论,即Consumer (消费者)、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 和Communication (沟通)。4C理论重视顾客导向,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这实际上是当今 消费者在营销中越来越居主动地位的市场对企业的必然要求。实质上《禅》剧就是一件以文 化形式出现的市场产品,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就是生产这件产品的企业,既然 是产品,就必然要面对市场的营销问题,4C理论被渗透到整个营销过程之中。首先,洞察消 费者(Consumer)的需求,以少林寺寺庙为核心的景区,不能够完全满足人们探寻少林文化的 需求,电影《少林寺》中“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的景 象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少林寺内的游客已经达到了摩肩接踵的程度,就连历代高僧安息的塔 林也已经形同闹市,商业化的氛围充斥着整个少林,游客本来希望少林之行能够远离红尘, 来寻求一个清静的佛门圣地,现实与他们原来的希望相距甚远,“少林寺怎么会这样”的质 疑此起彼伏,因此,独辟蹊径去阐释少林文化,让游客去感悟到少林有形文化之外的无形文 化,这就符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其次,符合消费者的经济学成本 (Cost),少林景区的 门票为100元,再加上附近的嵩阳书院和中岳庙两处景点,每位游客仅门票支出一项就达到 了200多元。而事实上,这几个景点的观赏性并不是很大[11]。《禅》剧的门票是1 68元,从 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如果有这样一场从崭新的角度去诠释理想中的少林文化的演出,一般游 客都不会拒绝多掏100多元,去在大型实景演出中满足自己少林梦的;再次,在便利性 (Con venience)方面,从郑州到少林寺和待仙沟(《禅》剧演出地)之间的路况非常好,在地理 上获得了很高的便利性,另一方面,能够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从另一个角度完整的去理解少 林文化,接受少林功夫、禅学和音乐的洗礼,这无疑也为虔诚的游客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便 捷性;最后,在沟通和宣传(Communication)方面,演出从一开始就在报纸、电视、广播、 网络、公交车辆上刊登了广告,并多次召会媒体,新闻稿,并策划了“少林问禅”系列 活动,为演出造势。尤其是梅帅元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节目就《禅》剧所做的专访 和央视著名记者王志对话《禅》剧禅学顾问易中天的节目在央视播出之后,《禅》剧的知名 度和美誉度迅速上升。

2.4 依托当地政府,树立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发展观传统体育文化由于自身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人才、资金、 传播媒介和自我发展体制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因此,取得政府在政策、资金和体制等方面给 予扶持是传统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推动力。《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成功在很大 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梅帅元在广西创作《印象•刘三姐》期间,现任的 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当时正担任广西南宁市委书记,亲自见证了《印象•刘三姐》的 辉煌。调任到河南这个中原文化大省之后,《印象•刘三姐》成功在他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在2004年,河南省政府力邀梅帅元赴河南考察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第一站就是嵩山少林寺。 梅帅元考察完毕之后,最终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热情和厚积薄发的少林文化之间找到了契合 点――创作《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在《禅》剧创立之初,河南省就将抓好《禅宗少林• 音乐大典》的健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12],2007年度又把《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推向 海内外作为河南省旅游事业10项重点工程之首,政府的支持是《禅》剧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进行传统体育文化开发利用时,要树立整体的发展观念,使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一个整 体化、系统化的发展态势,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发展体系,形成优势互补,发展成为一个完 整的文化产业格局[13]。正如郑州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负责人所说,“郑州市把 ‘少林武术’ 这个禅武精神作为一种‘第一’的文化品牌进行整体的系列的开发。包括把‘少林武术’申 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今年要和好莱坞合拍《少林寺》电影,中央电视台和河南省电 视台还要一起来拍四十多集的《少林寺》电视片,在登封还要建一个少林文化园,包括禅宗少 林实景演出以及少林休闲文化和武术培训学校的整体规模的提升。使‘少林武术’这个禅武 精神’利用现代的各种文艺形式,全面地挖掘出来,让中原文化真正走向世界。[14] ”

3 结 论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如何加强对文化转型、文化取舍、文化选择和文化改造的自主能力, 以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需求, 自觉的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同时以开放的视野来对待传统 体育运动的发展,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走向健康发展之路,是学界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武术、音乐、舞蹈、禅文化和大自然相结合的实景演出形式,及其 经济高效的商业运作模式,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即传统体育 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应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项目特征为前提,深入挖掘项目自身的文化内 涵,丰富和完善传统体育文化的外显形式,并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导向,做大、做强传统体育 文化产业,促进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复兴。

参考文献:

[1] 许晓容,曹春宇.论《风中少林》的运作模式与范式价值[J].体育文化导 刊,2008(4):33-35.

[2] 登封网.《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停演[EB/OL]. dengfengnews.co m,2009-11-19.

[3] 杨东华.年 僧与俗 禅与武 一起在嵩山上顿悟[N].河南商报, 2010-04-20(B2).

[4] 陆草.论中原武术文化[J].中州学刊,2007(1):154-160.

[5] 郑晴云.朝圣与旅游:一种人类学透析[J].旅游学刊,2008(11):86-86.

[6] 陆晨,赵志强.民族传统体育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取向[J].沈阳体育 学院学报,2009,28(3):126-128

[7] 李勇.吉林省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8(4):84-88.

[8] 梁建辉.《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重大突破[N].大河报,20 07-6-7.

[9] 王舒.略论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构建―以少林寺文化旅游产业为例[J].理 论战线,2007(12):272-276.

[10] 嵩山旅游网.禅宗少林,嵩山流淌的文化音符[EB/OL].songshan.省略,2009-1-14.

[11] 王斌.中国文化产业的一次顿悟--写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一周年之际[J]. 经营者,2007(22):38-42.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10)

两天的会议议程包括:专家主旨发言、圆桌会议、博士论坛、研究生论坛四项内容。会议讨论的主题包括:

一、当今世界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为背景的多元社会环境下,中国的音乐教育者应该怎样看待音乐教育所具有的新的意义?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教育系主任玛丽・麦卡锡(Marie McCarthy)教授为与会者介绍了国外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在其主旨报告《变迁世界中的音乐教育哲学:新视野与未来发展的方向》中麦卡锡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音乐教育哲学成为音乐教育的宣传、政策的主要知识来源。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基础已经得到扩展,一些学者开始从多元学科来寻找理论的支持,这些理论包括了心理学、女性主义、音乐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以及流行音乐的研究。针对这种新的研究趋势,麦卡锡提出当今音乐教育哲学要研究的五个问题:(1)音乐教育者怎样理解音乐的意义?(2)“认知”音乐意味着什么?(3)今天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是如何被重视、被宣传、被倡导的?它们的基础是什么?(4)全球化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到底是“谁”的音乐?(5)从伦理的角度来思考,到底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才是“好的”音乐教育?以此提醒当代音乐教育者将他们听赏和看待音乐的方式重新概念化并考虑音乐存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复杂性。麦卡锡所介绍的国外音乐教育哲学的新趋势对于发展中的中国音乐教育无疑具有启示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研究与探索

音乐教育哲学作为本研讨会的主旨议题之一,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参会代表们从音乐教育哲学的内涵和外延,对基于中国音乐教育实际情况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做了深刻的分析。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理论化、系统化认识的总结,是特定社会和历史中的产物。西方的音乐教育哲学与中国传统的“乐教”哲学的关系何在?中国传统“乐教”哲学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有何启示意义?如何在音乐教育实践中贯通中西?这些问题正是探索本土音乐教育模式的关键,也是本次会议的目的所在。管建华《音乐文化哲学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一文以社会文化哲学、民族文化哲学、历史文化哲学为基础来探讨音乐文化哲学与音乐教育哲学的关系;该文尝试汇通中西哲学,提出建立中国文化哲学为基础的中国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周凯模《中土“乐教”哲学与民间音乐传承》提出中国自古就有基于中土宇宙论的乐教哲学体制,在近代引进西方教育分科体制后,中土“通才式”的教育体制断裂,中土优秀的乐教思想被忘却。而在民间“乐教”思想中,却依然坚守着中土“天人合一”的哲学精髓,是对古代优秀乐教思想的延续,因此对于中国民间乐教传统的丰富资源的调查研究任重道远。代百生《音乐美育:中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主线》中认为以“美育”为发展主线的中国音乐教育思想既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审美”与“美育”观念的吸收,也体现了中国儒家礼乐思想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提出正确认识音乐美育的内涵,将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

在该论题中,“审美”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与中国音乐教育实践的关系尤其受关注。覃江梅《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邓兰《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王州《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刘倩男《“审美”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现实指向》等文章,都以中国音乐教育实践为现实背景,对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审美”和“实践”两种范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

此外,从哲学层面进行理论研究的还有张业茂《“音乐教育”的语形、语义与语用――对“音乐教育”的语言分析》、朱玉江《从交往理论看音乐教育实践哲学》、韩忠岭《两种哲学视阈下音乐教育的哲学诉求》、柳良《对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若干思考》、姬晨《兼容并蓄・相得益彰――从课标修订管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等文,这些探讨对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三、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代表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分别从学校音乐教育和民间音乐传承两个层面展开,讨论了学校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以及传统音乐民间活态传承的方式等问题。

学校作为专门、系统的教育机构,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当下学校中的传统音乐教育处于何种地位?如何推进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本次会议的代表们分别就不同层次学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樊祖荫《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提出了当前音乐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为重视与衰减并存。提出今后应重点加强本科阶段的传统音乐学习,同时各院校应展开与传统音乐教育相关的学术活动,营造浓郁的传统音乐教育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感情与学习兴趣,把传统音乐教育从技能、音乐理论的学习提升到文化的层面。谢嘉幸《传统音乐教育――从理论思考到实践探索》以自己亲身的实践与研究“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为例,提出建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既有助于全球化背景下音乐多样化的保护与开发,又有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转化为学校教学资源,同时有助于沟通多种类型的音乐教育。陈雅先《校园文化生态与岭南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提出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态对于岭南传统音乐在高校传承的重要性在于:调节、维持高校音乐活动主体的群际关系,促进校园岭南传统音乐活动正常开展,并提出营造校园文化生态的具体途径。刘瑾《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民族性与国际性关系的梳理与思考》认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性与国际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支撑、互为依存的关系;只有尊重民族和文化的个性与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交往,才能生成国际性。

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传承的手段,是延续地方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如何推进传统音乐的活态传承?并在音乐教育中延续民族精神?围绕民间音乐传承主体在地方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以及民间音乐传承的方式对于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代表们各抒己见。马达《民间学术团体在岭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及意义――以广东省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为例》论述了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在当地广东汉乐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及意义,并以实地田野工作考察资料的论证,指出在当今市场经济时期发挥民间学术团体的作用是保护和传承岭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策略之一。郭大烈、黄琳娜《利用儿歌民谣教学传承纳西族语言文化》论述了面对纳西族语言和传统东巴文化面临消亡危机,自1999年以来,两位作者在家乡古城丽江创办东巴文化传习所的经历,他们用自己的租屋建盖传习所校舍,利用纳西族传统儿歌、民谣在小学里进行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教学,传承优秀东巴文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张天彤《民间传统音乐传承模式研究――以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传承为例》根据其多年来的田野工作实践,总结出5种民间传统音乐传承渠道、两种民间传统音乐传承方式、4种民间音乐传承人。

此类的文章还有袁静静《文化转型下潮州大锣鼓的变迁与发展――潮州大锣鼓的田野考察与分析》、曾璐莹《大埔广东汉乐的活态存在与传承中的文化自觉》、焦皓华《广东汉乐声音景观评价与大埔汉乐文化区域的形成》、邹)姣《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潮州大锣鼓声音景观研究》等。

四、从不同视角关注中国音乐教育与

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

除以上论题,参会代表还从不同视角对中国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与问题给予关注。如李岩《淬本而新――文化退潮现象研究》中,从近代史研究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近代诸方家如康有为、梁启超、曾志、李叔同、沈心工、王光祈等人与此相关的音乐言行,提出这些人物的所谓“落后言行”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性。潘妍娜《建国初期至“”前(1949―1966)潮州大锣鼓的发展与变迁》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以潮州市民间乐团为个案,叙述了潮州大锣鼓在建国初期的发展与变迁。仲立斌《广州粤剧传承与现状调查――以城市民族音乐学的视角》通过城市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对生长在广州这一特殊社会文化语境城市中的传统乐种粤剧进行了考察。柳进军《在田野与乐谱间踱步》以一位作曲家的视角,讲述了其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改编与创作的心路历程。

此次会议对于音乐教育哲学和传统音乐教育问题的探讨,有益于我国音乐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在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方面,能够客观地关照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当今音乐教育的现状,批判性地思考西方各音乐教育哲学流派,同时对建立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进行了思考。在传统音乐教育研究方面,对从社会渠道的传承到学校渠道的传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大量的田野工作,归纳总结出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从理论层面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进行了思考和论证。

上一篇: 健身房瘦身训练计划 下一篇: 医学生毕业自我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