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1:57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1)

2. 黄山可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看“誉”字由哪两个字组成?(“兴”和“言”)对啊,“誉”就是高兴地说,去夸赞,有称赞、赞美的意思。谁来再赞美赞美?

3. (引读)黄山的“奇”就奇在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情有独钟”是什么意思?(“钟”专注、集中;一,“情有独钟”感情专一,特别偏爱)

二、 自主学习,交流感受

1. 作者为何单对黄山松“情有独钟”?它究竟“奇”在哪里?翻开课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你感受到“奇”了吗?找出一句给大家读一读。你觉得“奇”在哪里?(位置、形态、精神)

三、 合作探究,感悟文本

1. 让我们一起前往黄山最好的观松处,在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看看吧。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四人小组合作读读第2自然段,想想如何分工读更合理。

2. (出图)考考你们,你能否用慧眼分辨出谁是谁?对照课文,仔细观察。

3. 让我们再去看看玉屏楼前迎接我们的第一棵松。这棵迎客松有什么特点?(姿态优美,枝干遒劲,一丛枝干斜伸)

4. 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同学们,请伸出你的手臂,比划比划,此时这棵迎客松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呢?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啊。

5. “遒劲”是什么意思?(雄健有力)可是,据资料称,这棵苍劲有力迎客松已经有1300多岁了,请你想象一下,这棵千年松曾经历过哪些磨难呢?(骄阳把松树烤干,凛冽的寒风要把松树吹倒,厚厚的积雪压在迎客松的身上,电闪雷鸣、山洪暴发)看来这棵黄山松真是饱经风霜,可它仍然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6. 看到这样一棵令人称奇的松,你想对它说什么?(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带着赞美的语气读读这段话。

7. 读陪客松。这两棵松虽然很像,但作者用词不同,去发现细微差别,找一找哪棵松更贴近作者的描绘。

8. “绿色的巨人”说明这棵松怎么样?(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9. 它好像陪伴我们观景,给我们做讲解呢!指导朗读。

10. 读送客松。向山下伸出“手臂”,挥手告别,欢迎游人下次再来。

11. 盆景是园丁精心制作的装饰品,而制作送客松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

12. 迎客松,枝干遒劲,如同好客的主人;陪客松屹立山顶,如同巨人;送客松枝干蟠曲,如同“天然盆景”。让我们再次领略以下黄山松树的神奇吧!(配乐朗读第2段自然)

13. 同学们,在玉屏楼上其实除了看到这最具有代表性的三棵松外,还能看到许多姿态不一的奇松。瞧它们向我们走来了。(播放图片)指名读第3自然段。

14. 请选自己喜欢的一棵松,充分发挥你的想象,给它起一个名字,试着用两三句话描绘它的姿态。(双子松、伞松、蘑菇松、飞天松、卧龙松、探海松、父子松)

15. 小结:同学观察认真,讲得到位,听得仔细,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齐读第3自然段)

四、 总结全文,作业拓展

1. 黄山奇松,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奇而奇得绝,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难怪徐霞客会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2. 用你手中的画笔绘出你最喜欢的黄山奇松的样子,并向好朋友介绍介绍。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2)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课时,首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黄山的景色,让学生说一说黄山的美景都有哪些,然后又主题突出地播放了黄山的各种松树,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来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特。在播放完景色之后,屏幕上出现了一句话:“黄山的奇松让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接着教师说:“黄山是那么奇,那么美,就让我们来夸一夸黄山的奇与美吧。”

生1:我感觉黄山的玉屏楼最美,因为坐在那儿就可以观看黄山的奇松……

师:(学生还没有说完,教师就打断他的话)噢,玉屏楼是观松的好地方,老师想让你说一说黄山最奇特的景物。哪一位同学再说一下?

生2:我感觉黄山最奇特的景物是温泉,因为从山里流出来的水含有那么多矿物质,并且是温暖的。

师:(表情不悦)那还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黄山的奇特之处的呀?

生3:我感觉黄山最奇特的景物是云海,你看,黄山那么高,都高出云层了。所以我感觉非常奇特。

师:(非常生气)请大家看清楚了,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呀?

生:(一齐高声回答):黄山奇松。

师:对,黄山最奇特的地方就是黄山的奇松。下面,就请你们阅读课文,说一说黄山的松树奇在什么地方。

分析:课堂中,为什么教师千方百计地设计,学生却是“众里寻她不见影”,是学生启而不发吗?当然不是。因为在教学之前,教师根本就没有让学生事先去阅读课文,没有让学生去体验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而是直接播放视频,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黄山的奇与美。那么,学生留存在脑海中的黄山印象也只能来自于多媒体。所以,他们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答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夸一夸黄山的奇与美,学生说的玉屏楼、温泉、云海不正是黄山的代表景点吗?该教师组织教学时没有遵从学生的思维与学生的天性,他的教学没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没有遵从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

场景二:含糊其辞不见意

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的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然后进行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课文最后一句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说大家都舍不得离开,那么大家为什么不愿意离去呢?

生1:因为草原很美。

师:对,草原的确非常美。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2:因为草原很大。

师:草原除了美和大让人留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学生都低着头不说话)

师:不要怕,你们大胆地说,说错了也不要紧。

生3:我喜欢绿绿的草原,所以不愿离去。

师:还有呢?草原上的人怎么样呀?

生4:我感觉草原上的牛羊很多,但是人很少……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3)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难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媒体:投影、录音、录像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第一自然段,领悟作者是怎样引出黄山奇松的。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1.导入揭题。

1.1 导入:孩子们,你们游览过哪些名山胜水?你最喜欢它什么地方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自由发言。

今天,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祖国的黄山吗?那里有什么迷人的风景呢?

a、板书“奇”,并且用“奇”组词。

b、板书课题,齐读。从课题来看,黄山的松有什么特点呢?

播放黄山松的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生动地表现黄山松的奇特的呢,下面就到作者的文字中去游历一番吧!齐读课题。

1.2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初读课文。

2.初读课文。

2.1 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前鼻音:宾客 盆景

后鼻音:玉屏楼 状如黑虎

翘舌音:状如黑虎

(2)朗读下列词语:

陡崖 屹立 饱经风霜 姿态优美 盆景 宾客

情有独钟 郁郁苍苍 枝干遵劲 枝干蟠曲

2.2 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学生交流朗读的技巧,并请几位同学赛读、美读。

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事先布置预习):

誉 情有独钟 黄山绝胜处 遒劲

2.3 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3.导读第一自然段。

3.1 指名朗读。

3.2 交流:读了这一段,你了解到什么?拿起笔,在书上写写划划。

3.3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结合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换词)。

3.4 练习:

(1)黄山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四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卡片出示: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4)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______。所以课文

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__”。

卡片出示“情有独钟”,指导朗读。

3.5 投影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请学生说说读完的感受和体会。可以是方法上的也可以是内容上的。

4.指导书写生字。

4.1 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4.2 范写下列生字:

誉:撇和捺要舒展。上下部分要紧凑。

遒:“西”内别忘了一横。

盆:撇和捺的位置要摆正。

屹:右边不要多横。左右要紧凑。

俯:右边“府”的一撇要到位。

状:点要写在合适的位置。

4.3 展示优秀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像其学习。

5.作业:

5.1 完成课后练习。

5.2 比一比,再组词。

誉( )陪( )府( )盆( )

言( )部( )俯( )贫( )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4)

决心 终于 灵活

拜师学艺 勤学苦练 世界闻名

3. 请大家看看第一行中的三个词,你有什么发现?(生:有一对近义词。)(1) “紧盯”“注视”两个词都表示“看”,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生:观察、欣赏等。)“紧”字是前鼻音,“盯”字是后鼻音,要读准。(2) 指导写生字“紧”,注意新偏旁――系字底。

4. 教学“灵活”。课文中,梅兰芳的什么很灵活?(生:眼睛。)是呀,比如弹钢琴的人――手指很灵活;爱动脑筋的孩子――头脑很灵活。

5. 四字成语,谁来读?(多种形式读)

6. 再读课文。(检查读书的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是初读课文的难点,为读书扫清字音障碍;三组词的安排别具匠心,第一组意在引导学生读好一对近义词“紧盯、注视”,这是梅兰芳苦练的过程;第二组词语是说梅兰芳经过努力,眼睛灵活起来;第三组是四字成语,将他如何成为一名京剧大师的过程呈现出来。相机的拓展训练,对词语的理解也在“感悟”中了。

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梅兰芳学艺可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

(1) 什么叫“眼睛没有神儿”?(生:就是没有精神、眼睛眯着。)你来表演眼睛没有神儿的样子。我们来看看他小时候的照片。(出示图片)梅兰芳小时候是单眼皮,眼睛常常耷拉着,遇到风还容易流泪,所以师傅说他(引读)―― “不是唱戏的料子”(贴词卡:不是唱戏的料子)。谁能完整地读读这句话?

(2) 那什么叫“不是唱戏的料子”呢?对了,就是不适合唱戏。老师通过查字典,知道“料子”有三种解释:(映示)① 做衣服用的材料;② 毛呢(ní);③ 比喻适合做某种事情的人才。

(3) 联系上下文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①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② 因为梅兰芳_________,所以师傅说_________。

(4) 再读,用你的表情、声音、动作告诉大家,你读懂了这一段。

【设计意图】低年级加强语用训练很重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为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功底。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语用训练,这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2. 梅兰芳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可是他却成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你知道什么样的人称得上“大师”?(生:有本领的人,技艺高超的人。)京剧唱得高超的人,我们称京剧大师;那烹饪技术高的人呢?(生:烹饪大师。)绘画技术精湛的人呢?(生:绘画大师……)那什么叫“世界闻名”?(生:非常有名,全世界人都知道。比如,万里长城世界闻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世界闻名,这就叫世界闻名。)

3. 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子,他是怎么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 学写生字

1. 复习生字。出示:(兰、芳、紧、或、者、注、视、灵、活)学生齐读,指名读。

2. 指导写“注”和“视”字。

3. 在习字册上把“兰、芳、紧、注、视”等字描红一个,写一个。

4. 反馈,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在教学生字时,应该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让学生在“读生字,记字形,明笔顺,看示范,动笔练,相互评”这一过程中学习生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些词你还记得吗?(映示词语:学艺 动摇 或者 注视 渐渐 灵活 苦练 终于)

2. 读得真好。请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梅兰芳小时候学艺时,师傅说他的( ),后来经过勤学( ),他终于成为( )的京剧大师。

【设计意图】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词语的积累。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呈现、理解、朗读,给学生创设了积累机会。第一课时学习的词语再次呈现,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填充题既是对文章的概括,又是对第一课时的复习,提高了效率。

二、 精读感悟

(一) 学习第2自然段

1. 小时候眼睛没有神儿的梅兰芳,是如何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呢?文中有一个词语给了我们答案,谁能找到?(生:勤学苦练。)

2. 你真会学习,抓住了关键词语。文中哪个自然段描写出了他的勤学苦练?(第2自然段)

3. 自由读第2自然段,用“――”画出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句子。(指名说)

4. (映示)“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1) 指名读,读流利。(2) 什么叫“紧盯”?(指名说)是呀,像这样眼睛睁得大大的,牢牢地盯住,一眨也不眨。鸽子飞到哪儿,眼珠就转向哪儿,看得很认真,这样的“看”,就是――“紧盯”和“注视”。(3) 现在,找个小朋友扮小梅兰芳,老师的笔就是鸽子,我们来练练眼神。(师生表演)练眼神的感觉怎么样啊?(脖子酸、眼睛累、流眼泪、眼睛发花)(4) 才练了这么一会儿,你们就叫累、叫苦了,梅兰芳是练这么一会儿吗?哪个词告诉了我们?(常常)他早上练,中午练,傍晚也练,一有空就练。多辛苦啊!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梅兰芳练眼神很辛苦。(反复练读)

5. 梅兰芳只练了一天、两天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生:日子一长。)

6. (出示)“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1) 你们猜猜他练了多长时间?告诉你们吧,老师查资料得知,他练了整整十年,每天紧盯飞翔的鸽子,十年间从来没有停止过!(2) 同学们把关键词重读了,这是读出感情的一种好方法。

7. 经过苦练,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所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

8. 什么样的眼睛叫会说话?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映示图片)(1) 看,从这双眼睛中你看出了什么?那这双呢?(2) “眼睛会说话”,就是把心里想说的话,通过眼神告诉别人。这其实是人们赞美他的表演技术高超,更赞美他的苦练精神。(指导读)

9. 同学们,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可不止眼神呢,要学好唱京剧,得唱、念、做、打样样俱佳。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视频)有一次,梅兰芳为了练好一个打鼓的动作,把腿当作鼓,一直敲,居然把腿都敲肿了。真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兰芳也曾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一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是呀,梅兰芳如此勤学苦练,是因为他学艺的决心从没有动摇。(1) 什么样的决心?(一定要学好,绝对不改变)(2) 我们通过朗读,把梅兰芳学好京剧的决心读出来。(3) 是呀!梅兰芳并没有因为师傅的批评而丧失信心,他下定决心要勤学苦练。我们借助板书和图片,试着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课主要从“勤学苦练”一词展开教学,通过朗读、体验、想象,来感知“勤学苦练”的过程,体会学艺的艰辛。借助视频,进一步感悟了“勤学苦练”。同时,也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与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共鸣。最后,通过图片和板书,梳理文章脉络,帮助学生背诵积累。

(二) 学习第3自然段

1. 高超的技艺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勤学苦练获得的,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受到的接见,并代表中国出国表演。(映示梅兰芳外国演出的图片)像梅兰芳这样勤学苦练,取得成功的人还有很多。如:又聋又哑,却不分昼夜,拼命摸读盲文,手指都摸出血的海伦・凯勒;有双手残疾却意志坚定,靠双脚练习奏出美丽乐章,最终获得“达人秀”第一名的刘伟;更有从小被老师认为愚笨,却经过6000多次试验,最终发明电灯的爱迪生。

2.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 生活中,你有哪些付出很多努力获得成功的事?试着用“终于”造句。同桌互相练一练。(指名说)

4. 老师感觉到你们真的理解了“勤学苦练”的意思。老师送给你们4个成语,可以用来夸夸这些勤学苦练的人,也夸夸自己。(出示: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 人一己百 奋起直追)

5. 我们要把梅兰芳学艺的故事记在心中,一起来练习背诵吧。(借助板书或者图片)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习梅兰芳“勤学苦练”后的结果。其中“终于”一词的理解,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来体会,又联系了生活中其他的例子,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梅兰芳获得成功的不容易。另外,结合《练习6》中的成语,进一步理解“勤学苦练”的意思。学生对梅兰芳的印象更立体、更丰满,也更深刻了。几个成语的补充,应时应景,事半功倍。

三、 写字练习

1. 复习生字:或 者 灵 活

2. “灵”字有一个新学的偏旁――寻字头。

3. 指导写“或”字:注意短横,提,斜钩要舒展。上窄下宽,呈三角形。

4. 在《习字册》中描仿这几个字,及时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本课的板书设计,概括了故事的情节,通过“不是唱戏的料子”和“京剧大师”的对比,突出“勤学苦练”的过程。可以说是简洁明了,形象直观,富有美感,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把握“文脉”,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反思】第一,目标准确。学段目标和课时目标非常明确,并得到比较好的凸显和落实。第一课时,执教者主要是把读通、读顺课文,识字、写字作为主

要目标,并且落实到位;第二课时,老师既重视了巩固词语的训练,又在读懂上下了很多功夫。重点突出,难点也有所突破。

第二,关注策略。上,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识字教学:1. 让学生进入情境自学识字,寓识于读之中。字形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时关注了评价、反馈。2. 重视读书训练。不管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读书训练都是主旋律。读书层次清晰,由扶到放,非常扎实。第二课时的读书训练,更突出词句的理解,注重了要点的感悟。

第三,关注效率。上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课上完后,学生内心是丰富的,这是教学的高品位。识字、读书、理解、背诵,张弛有度,教得实实在在,学得轻轻松松。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

一、 读课题,关注黄山松之“奇”

1. 课前,同学们通过自己预习读文,已经在导学单上积累了不少描写黄山松的四字词语,请和同桌相互读一读。

2. 指名读词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些词语写出了黄山松什么特点?(奇异、奇特……)

3. 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词语还原到课文中去,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课文――“黄山奇松”(生齐读课题),去观赏奇松,品悟作者的写法。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前置性作业,让学生课前积累文中描写黄山松的四字词语。课上再通过同桌合作学习的方式,和同桌分享学习成果,在相互交流中丰厚自己的积累,初步感知黄山松“奇”的特点,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 品名松,感受黄山松之“奇”

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棵松?(相机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图片)黄山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这三棵松树究竟“奇”在哪里,能成为黄山的三大名松呢?

2. 先来看看迎客松。(PPT出示: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觉得这棵迎客松“奇”在哪里?

(1) 从“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等词语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姿态奇。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5)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40-01

所^“长鞭效应”,是指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了扭曲情况。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控课堂信息中枢,一旦出现“长鞭效应”,势必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学生不能准确接收教师传递的引导信息,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文本、生本交流出现堵塞,这些都会给课堂教学造成损失。因此,教师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消除“长鞭效应”的滋生、蔓延,提升课堂教学效度。

一、展开学情调查,消除“长鞭效应”的滋生条件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文本展开深入细致的解读和分析,还要对学生学习实际展开多重调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学力基础、学习方式、感知悟性等因素展开调查,采取分层教学的策略,以提升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如果教师学情调查准确到位,消除“长鞭效应”滋生的条件就成为可能。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金蝉脱壳》时,教师检查学生预习之后,提出问题:“你见过蝉吗?你知道蝉蜕吗?一只蝉能够活多长时间呢?你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学生很快做出反应,主动回答相关问题。最后,教师追问:“大家想不想听‘金蝉脱壳’的故事?”学生自然是异口同声。这样引入“金蝉脱壳”的故事,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提问是不是见过蝉,由此展开学情调查。由于学生大都有相关的经历,顿时引发他们的关注。由蝉联系到成语,由成语联系到兵法,由兵法联系到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思维一环扣一环,信息传递真实,学习自然进入到教师预设的轨道之中。教师利用学情调查,掌握了学生的思维动态,适时展开教学引导。教学过程中,学生步步紧跟,这说明师生互动良好,信息传递通畅,“长鞭效应”失去滋生的条件。

二、调整引导策略,避免“长鞭效应”随处蔓延

教师在具体执行教学预案时,需要时时观察课堂教学走势,特别要对学生的反应做出科学评估,及时优化引导方案,避免“长鞭效应”的蔓延。生本对话时,教师要给以必要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贴近文本内涵,让生本交流信息及时形成融合。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调整引导策略。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教师设计以下课堂训练。

1.填空:黄山被誉为 ;黄山四绝是指 ,人们最喜欢 。

2.简答:黄山松究竟“奇”在什么地方呢?

很多学生对这样的练习显得很淡漠,展示训练成果没有一点兴奋劲。教师立刻做出调整:“《黄山奇松》当然是重点介绍黄山最有名的景色――奇松。如果你是导游,你会如何介绍黄山奇景呢?”学生立刻来了精神,开始自发讨论起来。案例中,学生对教师设计练习表现极为冷淡,说明教师的信息传递出现问题,这样的训练当然是低效的。为此,教师及时调整训练方向,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黄山奇景,瞬间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教师引导信息具有选择性,虽然教师两次设计的目的一致,但信息传递效果迥异。教师及时调整引导策略,避免了“长鞭效应”的肆意蔓延。

三、启动矫正预案,降低“长鞭效应”影响程度

课堂教学中,发生“长鞭效应”现象是常事,因此教师要有预设方案加以应对。首先是要及时发现 “长鞭效应”,并及时做出反应;其次是快速评估,为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准备,降低“长鞭效应”的影响程度;三是及时做出补救,对相关教学环节进行调整,疏通信息传递渠道,减少信息传递错误的机会。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6)

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信息技术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而且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还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达到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

一、海纳百川,生动实现特色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作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它为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按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学习惯、教学特点灵活选择,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它们呈现出来,实现特色教学。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黄山之后曾经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黄山松“奇”在何处,我播放了一段赵忠祥解说的视频资料,随着舒缓动人的音乐,游人拾级而上,各种姿态的松树一一展现于屏幕之上,生动的解说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奇”,欣赏到了“美”,学生就变得有话可说,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可能从来没有见过北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不知道雾凇是什么样子的,是怎样形成的。在教学《雾凇》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有一些感性认识,我从网上搜集了许多雾凇的精美图片,精心制作成幻灯片,配上《雪绒花》的舒缓音乐,在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欣赏,当学生由抽象的了解获得具体生动的感知后,我的教学就变得简单可行了。

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了“声、色、画、乐”于一体的多重功效,把丰富的教学资源浓缩于方寸之间,色彩艳丽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为学生提供了视觉和听觉享受,特定意境的创设,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二、润物无声,轻松解决教学难点

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着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直观、生动和便捷地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超文本”状态下,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欣赏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聆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这样动静结合,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不仅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而且轻松地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如教《草原》,学生没有见过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对于课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重点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草原风光的课件,把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送进了课堂,送到学生的眼前,稍一引导观察,学生立即明白“并不茫茫”的意思是看上去不朦胧,“流入云际”实质上是因为草原广大,远远望去,草原与天相接,那翠绿色的小草和天相互拥抱,这样就产生了“流入云际”之意境。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上理解了课文中较抽象的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詹天佑》一文中,学生对 “人”字形线路学生较难理解,教学时可应用多媒体设计动画,先演示青龙桥陡峭的坡势,然后演示“人”字形线路,接着演示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在上坡下坡时一推一拉的行驶过程,并在难理解的地方有箭头闪烁。这样直观的演示方法,减少了学生在理解中的难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从原有的机械肤浅认识转入深刻全面的理解,加深了认知形象。

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能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降低“坡度”,使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得到充分地发展。

三、源头活水,灵活选择教学手段

所谓“源头活水”,是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每次读书总有新的领悟,如同有源头活水来,其乐无穷,激励人博学知书,精深学问。一个成熟的教师,应该学会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所教内容的特点、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身为教师的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感受,一到公开课、比武课就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精心地制作,反复地修改,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而真正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等方面的时间用得很少,总觉得富有动感和美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在课堂增姿添彩。在一些相当数量的教研课上,教师充当了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学生读文感悟全得抬头看课件,书被扔到了一边。他们错误地认为,不使用电教手段的课就不是一堂好课,而忘了这是在推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初级阶段所提出的导向性口号。现在,当我们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时,我们有必要好好地反思以前提出的一些模式化的做法。任何传统与现代的教育教学手段都有它自身的优势,当我们拥有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千万不要一棍子将其他手段打死。相反的,我们要取长补短,汲取其他教学手段的成功经验,弥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缺陷。教学手段的先进并不等同于教学思想的先进。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这句话就告诉我们,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让我们恰如其分,合理增效地在课堂上运用好信息技术。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7)

新《课程标准》设定阅读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到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特性,提出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

如学习《草原》一文,我引导学生围绕“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查找资料,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学习这篇课文的方式。可以从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入手,也可以从写蒙汉人民相见联欢的部分入手,还可以抓住二者的结合点,即课文最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入手,一改“华山自古一条道”的局面,使学生真正有了学习思考的主动权,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留给质疑时间,引发独立思考

读书和思考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边读边思,边思边读,入情入境,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这是熟读精思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新《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作为重点提了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自由、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深入到具体的语文情境中去读读、想想、体验、感悟。

阅读过程是学生求知的过程。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而且其所用的阅读方法又各有个性特征,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不拘一格地去阅读,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以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三、创造表达机会,激活学生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即使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是一个提示、一个比方,都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是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的有效载体,也是形成波澜迭起的氛围、争先恐后发言的有效手段,更是追求无师自通教学境界的重要途径。

一位教师在《青蛙看海》教学中,根据文本和儿童的特点,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课堂上跳的细节,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由兴高采烈到气喘吁吁,真真切切体验了一级一级往山顶跑的累,感受到青蛙为了看海而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师大胆设计,提供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畅谈自己的想法,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触动学生的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光辉盈溢课堂。

四、交给学习方法,促进独立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讲究教学方法。如怎样记生字、怎样背书、怎样概括文章大意、怎样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教师不仅可给学生介绍和训练,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因为只有当学习方法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惯时,才能发挥其作用。以《黄山奇松》为例,我尝试有步骤、分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自由读文:要把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2)选择学习:学习黄山奇松的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学生自主学习有选择的空间,并有合作学习的时间)。(3)畅谈收获: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黄山奇松的枝干形状奇特,更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黄山奇松之所以奇特且具有人情味,这都是大自然的功劳,进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改过去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方法,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地受教,而是主动地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能力得到了培养,基本学习能力与自主、独立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33-01

语文教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极力挖掘文本语言,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这样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理解,而且,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随之提高。笔者认为,在语言训练方式的选择上,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提纲挈领”式

在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的构段方式比较特别,有总分结构或并列结构,这些都是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有效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教材中有独特表达作用的语言段落,设计出能够统领整个段落的句式,提纲挈领,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例如,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课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这句话既是本段的总起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接着围绕着总起句具体描写了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个特殊的段落是训练学生语言的良好素材。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以此为范例,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1)这些松树千奇百怪,姿态万千 。(2)这些水果颜色不一,味道鲜美 。(3)这些牡丹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4)这些石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5)这些玩具精彩纷呈,功能独特 。在这些语言训练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总分段落这一结构表现形式,还学会了语言,运用了语言,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填空训练,但由于教师选择的例子恰当,提纲挈领,为学生尽情地表达提供了契机。

二、“无中生有”式

在语文教学中,对一些表面浅显但意义深刻的文章,如果仅仅采取“走马观花”的形式教学,学生不仅无法领会文章深刻意蕴,而且无法进一步领会文章鲜活的思想。因此,教师不妨采取“无中生有”的形式,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挖掘,以丰富学生的表象体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例如,在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结合这句话,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王冕的画画得好是如何传开的。在教师话题的设计下,同学们展开了想象,脑海中出现了以下画面:(1)茶楼上:你听说了吗?有一个叫王冕的画家,他画的荷花可像了,价格还便宜。是吗?在什么地方?改日我一定去买一张。(2)画行老板(自言自语):这批刚进的画又卖光了,明天王冕的画一定得多进一些。(3)大街上:别买了,这画画得既不好看,还贵得很,我带你到王冕家看看吧,他的画,画得逼真,还便宜,包你满意。

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这种“无中生有”的语言训练形式非常感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的各种生活学习经验被唤醒,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极了,还加上了个性化的元素,每个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独特想法,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语言,还培养了表达能力。

三、“自我享受”式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大都会有自己对课文初步的感受体会和认识,教师要尊重这种体验感受,为学生搭建表达自己阅读体验的桥梁,让学生尽情去表达,在自我享受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表达带来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课文主要描写了黄山三大奇松的样子以及其他松的姿态,把黄山的松树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教学时,教师以文本为媒介,设计出有助于学生表达自我的语言训练形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假如我是游客(黄山的一棵松、松树旁边的岩石、大松树、小松树),我看到的松树……,我心目中的松树……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那么,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激活,进而在完善话题补充话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丰富多彩,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上述教学课例中,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想象,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训练话题的指引下,学生会说得精彩,学得快乐。此时,在每个学生心中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黄山松树的形象,深化了学习效果。

总之,语言训练作为语文教学一项重要内容,训练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依据文本教材的特点,不断优化语言训练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9)

课例:六年级《船长》一课,当教学到“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这一节时,低沉缓慢的音乐渐渐响起。老师安排了这样一个随文练笔:“同学们,当那些已经脱险的乘客站在‘玛丽’号的甲板上,看着徐徐沉入大海的哈尔威船长,心里在想些什么呢?请拿出你的笔写下来。”于是,学生在音乐中用文字表达了对哈尔威船长的崇敬与感激。课堂氛围很好。

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情感性较强的课文,运用这样的练笔,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使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受到情感的熏陶。由于比较容易寻找练笔的切入口,因此在平时的随文练笔中,这种方法运用得较多。但我把这种练笔称为第一境界,因为这种练笔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思想情感,始终纠缠于对人文内涵的挖掘,这在我们的课堂上比比皆是。从三年级教学《争论的故事》时设计“你想对兄弟俩说些什么”到六年级教学《詹天佑》时设计“看着詹天佑的铜像你有什么感想”,此类“感想式”练笔表达的是从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易流于空洞说教、泛泛而谈,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缺少提升。另外,这类练笔在不同年级和课文中都可以采用,很难体现出各学段练笔训练目标和文本特点。

二、第二境界――得言

课例:四年级《第一朵杏花》一课,当教学到“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一排比的写作手法很容易被老师作为写作迁移的好素材,于是随文练笔就应运而生了。如:“请同学仿照这种句式,写写别的季节: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 了 ,吹 了 ,吹了 。”学生模仿文中的例句,很容易就用这种句式写出了其他季节的特点。又如三年级《海底世界》一课,在学完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写海底的各种动物之后,老师要求同学用这些说明方法介绍你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随着语文教学从“教课文”变成“用课文教语文”这一理念的深入,一时间,对词句、段篇的摹写型练笔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这种随文练笔使教者能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有效地进行表达技巧的迁移。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其实是学生习作的蓝本,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模仿迁移类的随文练笔。但我把这类练笔理解为第二境界,因为教者关注了语言的表达特点,却忽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上述随文练笔,很好地抓住了文本语言的特点,并进行了迁移运用,可学生并没有通过练笔对文本情感有所升华,也遗忘了对文本的整体回归,为写而写,未能达到言意共生。另外,这一种练笔有时会犹如“第三者插足”,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突然冒出一个与文本基调并不一致的练笔训练,学生思想上没有准备,但师命难违,于是只能为写而写,机械模仿。等到写完开始交流评价时,又硬生生被老师拉回文本情境。

三、第三境界――言意兼得

课例:五年级《黄山奇松》。当教学到“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一重点段落时,教者首先通过朗读、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感受黄山松的“奇”。随后,关注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三棵松树的,通过阅读、交流,学生发现都是先描写奇松的外形或姿态,再展开联想,用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黄山奇松的“奇”。此时,教者通过多媒体出示黄山上其他各有特点的松树,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让学生选择一种松树,模仿课文中描写三大名松的方法进行仿写。

又如,三年级《海底世界》第三自然段教学,学习完描写海底动物的说明方法后,老师让学生观看海洋中其他动物的活动视频,要求学生用刚才学习的说明方法写一种海底动物。

刚才两个课例,所设计的随文练笔都是在关注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用课文的语言形式写与课文紧密联系的内容。

课例一的练笔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黄山奇松的“奇”,又习得了外形加联想的状物写作方法。课例二在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后,设计随文练笔,在简单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海底世界的物产丰富、生机勃勃。这是我所理解的随文练笔的第三境界――言意兼得。

所谓“言意兼得”。“意”是指课文,文本传达的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言”是指文本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言意兼得”是指从理解运用文本的语言入手,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随文练笔中做到言意兼得,既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在感悟其内容内涵、体会情感的同时,领悟其在表达上的特点、作用、效果。还需要教师设计好言和意有机统一的练笔切入口。既关注练笔的语言形式,又关注练笔的内容,通过练笔使学生既习得了某种语言表达形式,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升。

当然,不是每篇课文都可以运用第三境界的随文练笔。有些课文思想内涵比较深刻,但语言表达特点不是很鲜明。我们不妨可以使用第一境界的随文练笔。不过,这需要教师有效创设情境,使孩子入情入境,真情流露,真正做到“用我笔言我心”,避免出现空洞说教、泛泛而谈、口号式的练笔。对于那些语言风格很有特点的课文段落,第二境界的随文练笔也不失为一种习得语言的好方法。

例如,学完《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关注总分的写法后,让学生模仿这种 “总分”的方法写一处景物,也能有效训练写法的迁移。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写的内容能指向课文的重点内容,那就是第三境界了。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10)

一、激活动机,引发兴趣,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指学生呢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意识。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激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学习动机,引发对信息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例如学习了《赵州桥》后,学生对桥的结构与力的关系领会不了,我就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同学们丛刻外资料上查到了斜拉桥、吊桥、架桥等许许多多桥的知识,通过查找学生大体知道了桥的设计原理和成立的条件,各个成了小小的“桥梁行家”,有的还说长大要造一座桥呢?对于引力、拉力、承载力等,有了最初的想学的欲望,为以后学习集合学与物理学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和兴趣基础。学了书信以后,我给全班的同学发了信,并要求他们回信,全班同学为了和老师通信一下子掀起了写信的热潮,而书信的写法在写信的过程中也逐步掌握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信息产生了兴趣,才能初步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

二、强化训练,注重时间,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信息源,并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佳信息源,查找信息资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得以解决。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每一步活动有目的性,针对性和方向性。比如《黄山奇松》一课,可通过师生群议确定信息任务为:黄山松究竟有哪些奇特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几中奇松外,还有哪些奇松呢?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及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体明确了,我门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黄山松的奇特姿态可以查找相关图片以及古今赞美黄山松的诗词文章;迎客松为什么是黄山的象征,可以查找有关迎客松的生长位置、生长特点和相关图片介绍。信息来源有了,许解决技术问题,我门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查找,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有关黄山奇松的知识。

三、引导积累,知道运用,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伦理素养。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目的的整理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以及望站地址灯油关信息,有选择有重点地摘抄,并知道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储处理,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

四、合作交流,培养学生集成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这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我培养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把学生集成的信息用各种途径发表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实践证明,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生就能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积累、运用、处理信息,实现课本内容、课外知识与现代信息的有机融合,提高学习效率,将“实现学生好曾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目标执行到底。

附:

上一篇: 税源控管论文 下一篇: 历史学博士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