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16 12:08:51

黄山奇石教案

黄山奇石教案篇(1)

黄山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主峰莲花峰,海拔1867m。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黄山集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 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黄山四绝著称于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黄山还兼有“天然动物园和天下植物园”的美称,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00多种。黄山气候宜人,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是部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蜚声中外,令世人难忘。古今有很多黄山诗词流传于世。 2007年5月8日,黄山市黄山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黄山之美,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意境之美,有着让人产生太多联想的人文之美。无论是艳阳高照下显现出的铁骨峥嵘之阳刚之美,还是云遮雾绕下若隐若现的妩媚之美,亦或是阳春三月里漫山遍野盛开的鲜花透出的浪漫之美,甚至在雪花纷飞的严冬处处银妆素裹下的圣洁之美,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黄山的冬雪可称得上是大自然的上乘之作,是精品中的“极品”,是当之无愧的黄山“第五绝”。

黄山冬雪不同于北国的冬雪,它不是那种厚重严实,并且持久不化的雪,黄山的冬雪,妙就妙在与黄山的松、石、云、泉巧妙而完美的结合。

雄伟壮丽的黄山,挺拔秀丽,冰雪又给她增添了无限的风采。劈地摩天的天都峰,宛如银妆素裹的神女;隔壑相望的莲花峰,如同一朵盛开的雪莲;九龙峰也变成了一条蜿蜒腾飞的玉龙,飞舞在黄山的云海之上;西海群峰奇异的石林,像一尊尊身着素服的神仙,聚集在峰头之上。冰雪覆盖的狮子林,银峦相拥的玉屏峰,构成了一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绝妙画图。黄山自古云成海,云赋于黄山冬景无穷的魅力——奇妙的雾松、雪松、树挂,把黄山妆扮得如同一个珊瑚盛开的世界。

黄山奇石教案篇(2)

三清山集天地之秀,纳百川之灵,是华夏大地一朵风景奇葩。她东险、西奇、北秀、南绝,美在古朴自然,奇在形神兼备,仙灵众相,维妙维肖,邀游于清虚之境,出没于云雾之中,古为道家福地洞天。山上奇峰怪石不可胜数,云雾宝光叹为观止,珍树仙葩世所罕见,灵泉飞瀑与丹井玉液媲美,幽谷溶洞为腾蛟起凤卧虎藏龙之所。历代宫观建筑与雄险奇秀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异彩纷呈,钟灵琉秀。中国著名散文家秦牧赞之为“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中国国家风景名胜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朱畅中游三清山后题“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看罢三清和黄岳,三清定将胜黄岳”。她兼具“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奇秀、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青城之清幽”,被国际风景名家誉之为:“世界精品、人类瑰宝、精神玉境”。她以梯云岭、南清园、万寿园、西海岸、玉京峰、阳光海岸、三清宫、玉零观等十大景区引人入胜。山的东南麓水连三清湖,山光水色,溶洞奇石,美不胜收。三清山风景区的形成,可说是天工造物,大自然的杰作。

三清山以“绝”惊世。峰峦“秀中藏秀、奇中出奇”,是“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奇峰怪石、古建石雕、虬松丽鹃、日出晚霞响云荡雾、神光蜃景、珠冰银雪异美无比。“司春女神”、“巨蟒出山”、“观音赏曲”惟妙惟肖。也难怪美国国家公园基金会主席保罗盛赞曰:“三清山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类的瑰宝!”

三清山聚“仙”显名。玉京、玉虚、玉华摩天柱地,峻拔巍峨;蓬莱、方丈、瀛洲翠叠丹崖,葱郁流丽;瑶台、玉台、登真台松奇岩怪,空灵清虚;龙潭、玉帘、冰玉洞飞瀑流长,洒脱飘逸;猴王献宝、老子看经、妈祖导航氤氲飘缈,浑然天成。

三清山得“道”弥彰。东晋葛洪“结庐练丹”于山,自古享有“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的盛誉。宋尤其是明以来三清宫等道教建筑依山水走向,顺八卦方位,将自然景观与道家理念合一,方圆数十里,道风浓郁,道境昭然,玄谜隐奥,有天下第一露天道教博物馆之称。

三清山居“位”独优。地当浙赣之交,东达沪杭,南通闽粤,西迎荆楚,北望苏皖,接黄山而携龙虎,近武夷而处其中。浙赣铁路、沪瑞高速、景婺黄常高速、320国道和205国道,与景区旅游专线、环山公路紧密相连,交通四通八达。倾世的绝景,迷人的仙韵,古人到此或游玩、或隐居、或修行、或炼丹,厌倦了城市丛林的今人更应到此一游。感受天地之灵气,体验世外之清新,登山、赏景、攀岩、健身无一不是你的好选择。三清山还举办过攀岩探险挑战赛,旨在号召人们多去健身、多去贴近大自然。倡议社会保护生态、崇尚自然、绿色旅游、绿色健康。闲暇之余,不如背上行囊,到三清山这个人间仙境、福地洞天,放飞自己的心灵,舒展自己的手脚,去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奇妙!

三清山一晚二日游

第一天:早上六点从南昌出发9点至三清山,乘坐索道上山(或是从梯云岭徒步登山),沿途可欣赏天门群峰、观音赏曲、众仙迎客、梯云秀色等自然景观。上午游览万寿园景区(观音赏曲、观音台、鹤寿顶、蒲牢鸣天、得禄台、逍遥石),品味三清山祥寿文化。中餐后,游览南清园景区,观赏老道拜月、浏霞台、生死相依、福寿门、葛洪献丹、禹皇顶、三龙出海、秀峰、巨蟒出山、司春女神、杜鹃林、玉台、玉女开怀、一线天、神龙戏松等绝景。(宿山下)

第二天:早餐后游览游览西海岸景区(神童负松、山盟海誓、西霞港、西海港湾、观音送子、仙桥墩、妈祖导航、飞仙谷、翡翠谷、猴王观宝),体验“邀松入景、盟石为友”的惬意。中餐后乘坐索道下山,返回。

黄山奇石教案篇(3)

(一)悬问设置法

小学生具有特别强的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浓厚的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会害怕?”学生回答:“这还用问,肯定是狐狸害怕被老虎吃掉。”我接着说:“但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却是,老虎不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呢,你们说奇怪不奇怪?”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认真学习课文。

我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故布疑阵:“现在,天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那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纷纷回答:“用箭射,用枪打,用石头砸……”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然后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神射手更厉害,只拉弓,连箭都不用,‘嗖’的一声就把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认真地读书、思考。

(二)释题引申法

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位老师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课题,可以看出课文将向我们介绍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师:“是一般的石头吗?”生:“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的石头不一样。”师:“说得好,通过读课题,我们知道了这篇看图学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这儿老师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题,明确了学习重点,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三)背景介绍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想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授《月光曲》一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黄山奇石教案篇(4)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虽然是天生的,但是后天的培养更加重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就显得举足轻重。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深入钻研教材,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语文环境,带学生进入情境,激发想象,强化感受,发展思维和语言。例如,在教学《桥》一文时,我借助多媒体设备演示咆哮的洪水吞噬一切的场面,震耳欲聋的洪水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与教本中的人们形成恐惧的共鸣:近一米高的洪水在跳舞,像吞噬生命的魔鬼,死亡在逼近,可“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激发学生想象,同时启发学生“假如你就是那个老汉,说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是都说出了同一个信念:老汉不能走,因为他肩负着保护群众的职责;老汉不能走,因为他心中还有牵挂。老汉的高大形象屹然显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 

二、拓展课文,发展想象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文本空白,在教学语文课本的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空白进行想象填补,或对言犹未尽的语段结尾进行想象延续。例如,我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小白兔最后说的那句话:“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然后续编故事:假如你是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你会怎么做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如,《两只小狮子》一文中,课文以狮妈妈对懒狮子说的话结尾:“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却没有交代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的表现,这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我让学生在认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会怎样做?”这个问题展开补续想象,使学生在想象和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思想教育。 

三、利用插图,激活想象

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仅单是文字说明,而且开拓儿童的想象。”目前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配有插图,教师有序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展开丰富想象,有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教学课文《小熊住山洞》时,很重视图画的作用:课文中写到“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绿叶,小熊舍不得砍。夏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开满了花儿,小熊舍不得砍。秋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结满了果子,小熊舍不得砍。冬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有许多鸟儿,小熊舍不得砍。”每一个季节的描写,课文都配有美丽的图画,我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体会小熊为什么“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的原因。在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住在山洞里的小熊一家在急需木头房子的时候,小熊是怎样说服爸爸不砍树木的,爸爸又是怎么回答的。在学生利用图画进行思考的同时,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层层深入推动了学生的想象。 

四、灵活运用省略号,发挥学生想象力

黄山奇石教案篇(5)

在一个星期三的中午,我偶然在电视中看到了神秘土林的广告,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在幻想着土林的美景。觉得土林正向我招手。

今年寒假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真正的土林远远比我想象中的美,比我想象中的壮观。

那是2009年2月15日。我、爸爸、妈妈、姨妈、姨爹、妹妹和几位叔叔阿姨,一同前去观赏土林。我们迫不及待地拥进朱红色的土林大门,上下几道台阶后,我们激动地踩上了柔软的细沙铺成的小道上。我们观赏到土林深处时已是下午六点多钟,这时夕阳的余晖撒满了弯弯曲曲的小道,小道被夕阳的余晖得金黄金黄的。我看着这脚下金沙般的小道,又抬头看看远处的群山,突然豪情奔放,我不由自主地脱下鞋子,像一匹欢腾的野马自由自在的向群山涧深处跑去……过了不久我投到了土柱林的怀抱中。那些山都是无数土堆成的大小不一土柱,有的小山包从中段分裂开,我向前看,土柱林有的高耸入云;有的笔直陡峭。土柱林之间形成了深深的峡谷;你看拔地而起的尖峰像无数把宝剑刺向天空;高处的尖峰似乎直插云霄;土柱的尖峰上有许多奇特的石头,那些石头奇形怪状:像恐龙头;像蛇;像老鼠……

那些神奇的尖峰不仅形态怪异而且身上的凹痕也很特别。夕阳撒在土林上的余晖渐渐淡了。可那些尖峰和悬崖绝壁上,自然界雕刻的奇特凹痕,却印在了我的眼里和心里,而且印得很深很深。现在先从峡谷尖峰的共同特点说起吧,几乎每一座尖峰上、每一道峡谷上都分为几层或几十层;因为它们一层和另一层间都由一块很薄很宽但又很坚硬的石板分开,所以几十层的尖峰远远的看去像一座修建在群山中摩天大楼。不同的是:峡谷天然刻有美丽又充满魅力的图案,尖峰却没有。现在就讲讲独特的图案吧,悬崖上的图案很特别就像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雕刻的: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皇冠;还有的像元宝……仰视悬崖上不计其数的图案仿佛是在数满天繁星,看得目不暇接。

当我在如痴如醉地欣赏这些奇特的自然美景时,跟我们来的一位叔叔也追上来,他看到神秘的美景,不由得轻轻叹息:“相见恨晚……”。我们边走边看变化无穷的奇观,我渐渐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觉天色暗下后我才想起回家。

黄山奇石教案篇(6)

想象力是孩子的活力,想象力在孩子的世界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情感是联系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充沛的情感,生动的语言,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推进学生的智力活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感受文中的情感,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一、创设情境,引导观察,启发思维

学生的想象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表现在他们所想象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为直接依据。例如他们见到圆圈会想到火红的太阳、圆圆的皮球、爱吃的汤圆等,见到小棒会想到香肠、孙悟空的金箍棒等。教学说话《圆》时,要求学生在圆上添上几笔,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并练习用句式“我在圆上添几笔,画出了……”练习说话。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圆上添几笔,画出了太阳、皮球、猫头、纽扣等许多图案。可有几个学生却把两个圆组合起来,画出了一副眼镜;把三个圆组合,画出了一串糖葫芦。教师由此而得到启发,找出完全可以在课堂内外创造不同的环境让学生练习说话以至于到写话,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二、借助朗读 激发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应利用多种形式,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儿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大大有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朗读是阅读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方法。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话。在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借助有感情的朗读,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能力。如《瑞雪》《荷花》等课文的教学,都可让学生跟随文字展开想象,勾画出一幅幅大雪纷飞、冰天雪地的画面和亭亭玉立的荷花形象,并给它们涂抹上美丽的颜色,在想象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使它们更加鲜活动人,充满生气,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受。

三、利用插图 扩展想象

图画是唤起儿童想象最直接的形式。课文的插图是内容的图解,是形象化的课文语言。图画内涵丰富深邃,最容易引人想象,具有创新的潜在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揣摩图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画这一形象思维的载体,发掘图画的深层内涵,进行合理的补充、连接、组合,进行再创作的思维活动。还要鼓励学生根据图意进行联想或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出图画的画外之意或画中深情,要引导学生“走进”插图,利用图画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可扩性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如学习古诗《山行》,根据诗意跳跃性的特点,结合生活经验积累,笔者指导学生从插图中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缭绕在山顶的白云、隐隐约约的农家小舍、红红的枫叶、观景的诗人……推想秋天山野的诱人秋色,描绘出天高云淡、层林尽染、枫叶似火的迷人秋景。这样,学生利用插图这一表象,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驰骋, 创新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借助迁移激发想象

例如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我们仿佛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景色秀丽的黄山,欣赏了千奇百怪的岩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些石头各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还对石头的名字产生了兴趣,引起了许多神奇的想象:仙人所指的路通向哪里?猴子是不是靠腾云驾雾的本领生活在云海里观赏美景?……每一块形状不一的石头,都有它神奇的传说,在课文结尾部分还提到了“天狗望月”“神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这些石头又神奇在哪里?为什么取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在小结了学习四块奇石的方法后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和名字的来历。课后还让学生当小画家,根据想象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奇石的样子;当小导游,给别人介绍黄山的奇石……这样,学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说说,不仅发展了想象力,还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黄山奇石教案篇(7)

延安宝塔山古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延河之滨。在山上可鸟瞰延安整个城区。因山上有塔,通常称作宝塔山。山高1135.5米,山上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

龙源口位于井冈山下,是与井冈山资源共享的部级风景区,井冈山斗争的第一个保卫战和红军史上第一个大胜仗――龙源口大捷在这里发生;境内还有在井冈山时期亲自创建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秋溪党支部旧址。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休闲度假、疗养健身的好去处。

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和杰出代表,也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八达岭地理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交通要道。迄今,八达岭长城已接待中外游客1.2亿多人次,370多位外国元首及世界风云人物在此留下足迹。

钱币上的图案做了艺术处理――让巨石屹立在大浪之中,显得雄浑壮观,实际上这块石头的位置是在沙滩上。科学家说近年气候变暖海面上升,也许有一天2元人民币上的图案会变成现实。“南天一柱”据说是清代宣统年间崖州知州范云梯所书。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以幽深秀丽擅奇于天下。巫峡两岸群峰,以十二峰为奇,它们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巫峡是三峡最连贯、最整齐的峡谷。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它的地位正如它的高度,是永远不能被忽视的。珠穆朗玛峰位于我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地方,从中国境内眺望珠峰,它像一座金字塔,威严地耸立在一排雪峰之间。这张钱币整体色调以蓝色为主,设计它的时候就考虑到珠峰适合这种冷色调来表现。1989年国家建立珠峰自然保护区。

壶口瀑布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壶口位于陕西省宜川县与山西省吉县交界处。黄河流至壶口时,宽约400米的河床突然收缩到四五十米,河水奔腾倾泻而下,犹如从一巨型壶口倾倒出,所以起名“壶口”。由于河水的侵蚀作用,壶口瀑布每年都会向上游移动一小段距离,现在10元钱币上这个场景,几百年后会永远地消失在咆哮的黄河水中。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的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井岗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天下第一山”。

人民币上的图案并非完全写实,摄影师所在角度只能拍到两座石塔。三潭印月,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中部偏南,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北宋时已成为湖上赏月佳处。明人张宁诗云:“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

第五套人民币5元的背面图案是泰山,不过这个图案采用了空间“蒙太奇”的手法,把“五岳独尊”的石刻和泰山主峰两个场景放到一起,在现实中是看不到这样的景观的。泰山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第一高山,虽然它的海拔只有1546米,但却有极崇高的地位,是帝王祭祀天空和大地的地方,首先向世人宣布自己的皇权是顺应天道的。

夔门,在瞿塘峡入口处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又名“瞿塘关”,在巍峨壮丽的白帝城下,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从白帝城向东,便进入长江三峡中最西面的瞿塘峡,全长约8公里,在三峡中最短,却最为雄伟险峻。杜甫诗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黄山奇石教案篇(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才能乐学、好学。兴趣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可以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发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让复杂、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有趣,因此,现在的语文课上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成为每位老师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为了使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些教师在上课时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贯穿整个课堂,老师个人的魅力没有了,时间长了,学生自然也很厌烦,还增加了教师的备课负担。我觉得要想让信息技术在课堂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学生难理解或是教学重、难点来使用信息技术手段。

比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可农村孩子很难外出旅游,所以让他们只靠书上的两幅图来感受黄山石的奇特不是一件易事。为此,我在网上收集了关于黄山风景区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在深入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时通过班班通设备播放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不仅知道了黄山奇石的特点,还对黄山风景区有了一定的了解,使我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二、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会利用信息技术独立学习

网络的普及让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学习视野,通过网络他们一方面可以获得与课文相关的更多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后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自行解疑答难。我深深地认识到网络资源的优势,课文学习完了,并不代表这一课的任务完成了,可以适当根据课文内容布置一些延伸的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来补充知识。比如,在教学《渔童》一课时,当课堂教学任务结束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要求他们课后观看《渔童》的动画片,并说说自己看后的感受。这样一来,使文本变成了生动的动画,特别是对语文理解能力差的学生,通过观看影片,他们把课堂上不理解的内容也消化掉了。

三、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由于农村小学教师都是身兼数科,每天把所教学科系统地备完,需要教??在课后花费较长的时间。如何能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呢?我觉得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教学资源。我的很多语文课都是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教学设计,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修改,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网络资源使我的教学有了抓手,不再是只凭自己的冥思苦想,而是百家争鸣,让我的思维变得活跃。

黄山奇石教案篇(9)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选石是园林叠山的首要步骤,决定着假山的基本面貌,并且反映造园家的审美取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园林逐渐形成了一套对于假山石独特的评价和审美体系。

正文:

中国古代崇尚奇石的风气由来已久。早在魏晋南北朝,赏石之风即已大盛。南齐文惠太子即多聚奇石,南梁武帝与大臣到溉弈棋以奇礓石为赌注。虽然不能确定这些奇石的种类,但从当时的壁画上,我们可以看到形态非常类似太湖石的奇石形象,这应该能部分的反映出当时人们赏石的审美观。隋炀帝营显仁宫时,即不辞路远,从江南大量征集异石。初唐时,嶙峋多孔的山石又与竹林七贤共同出现在孙位的高逸图中。从画面上可以看出,后世以太湖石等湖石为蓝本的“透”“漏”的赏石标准在这时已经有所确立。唐代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流文人们对太湖石的咏颂使得太湖石作为观赏石中的甲品而成为“园林宝”。宋代太湖石的爱好者更加广泛,其中还包括身为皇帝的赵佶。太湖石成为著名的“花石纲”重要的组成部分。皇家的青睐更加重了太湖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宋代还未进京即被委弃道旁的太湖石,被称为“宣和遗物”或“艮岳漏网”,在随后几朝中一直被搜求和追捧。到了明清,太湖石热在造园者中不曾稍减。现在遗存下来的明清江南园林中,多数叠山用的都是太湖石。

太湖石的在古典园林中的风靡除了文化传承的因素外,还因为其自身的诸多优点。首先,太湖石完全符合古人赏石“瘦、漏、透、皱”的审美标准,或者说,这些标准可能就来自太湖石。太湖石由湖水常年冲击侵蚀而成,嵌空宛转,姿态万端,深为文人们所喜爱。虽然其他石品也有奇绝多姿者,但太湖石还有大多数石类所少有的特性。

很多观赏石只可一两面可观,如灵璧石“或一面,或三四面。若三四面全者,即是从土中生起,凡数百之中无一二”。又如金陵青龙山石,“大圈大孔者,全用匠作凿取,做成峰石,只一面势者。”而太湖石周身玲珑,四面可观,宋徽宗就曾因此由灵璧石转而更爱太湖石。

尤为重要的是,作为观赏石的太湖石还很适合叠山。它多有高大之材,而且石性坚润,既能单点成景,亦可层堆为山。在这点上其他观赏石类难以望其项背。计成《园冶》中指,崑山石“或置器中,宜点盆景,不成大用也”,宜兴石“掇山不可悬,恐不坚也”,青龙山石“或点竹树下,不可高掇”,灵壁石“可以顿置几案,亦可以掇小景”,英石“只可置几案”。而太湖石则“最高有三五丈,低不踰十数尺,间有尺余,惟宜植立轩槛,装治假山或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

清代的帝王造园家们并非不知道太湖石能使园林增色,乾隆就曾有诗云“洞庭湖石最称珍”,“何时来自洞庭滨,秀举翩翩实可人”并自注“谓太湖洞庭山非楚之洞庭湖也”。作为富有四海的君王,清帝造园家完全有能力从江南采运太湖石为皇家造园之用。但实际上,除了极少量的太湖峰石以外,皇家园林中的绝大多数叠山用石都是就近采掘的。这是因为,首先,康熙、乾隆作为治国有方的开明君王,绝不会忽视历史上的兴亡教训。康熙《述怀》诗曾谓:“作鉴道君开艮岳,长嘘炀帝溺琼花。”乾隆也常以艮岳的故事作为对自己的一种提醒。因而即使国力强盛,他们也不会去尝试像隋炀帝宋徽宗那样去做。其次,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清帝造园家们本身又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对于造园所持的是一种实用理性的态度。乾隆曾对古籍中琼华岛乃由塞外取土堆成的说法感到不可理喻:

(《辍耕录》)所云岛(按,指琼岛)土取自塞外者,更妄也。当时纵为厌胜,或少取塞山之土置此,则有之矣。岂有凿掘辇致于千里外,以成是山之理?意者疏浚液池不能移土于远,即就近成此岛耳。

由此可以想见,乾隆必不会舍近求远,大规模从千里之外运石来装点园池,而是会遵循《园冶》中所谓“是石堪堆,遍山可采”的实用原则。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北京的皇家园林中,叠山多采用的是附近出产的北太湖石以及青石。北京的北太湖石多出自京郊西南的房山,其形体较太湖石为混,多密布小孔而少有玲珑嵌空,比重较湖石大。石产土中,因被当地红土所渍,石色呈赤黄,所以又称黄太湖石。随岁月之变迁,可由赤黄变为淡黄色。北太湖石堆山的实例有西苑琼岛北坡及西坡北部、静清斋、快雪堂,颐和园玉澜堂等处。

乾隆对黄太湖石还是十分满意的,认为它堪比太湖石:

房山石似洞庭,刻峭一例岭嵤。

假山称最惟湖石,彼近金阊取不遥。此则西山运来易,玲珑趣亦不相饶。自注:园中假山即取西山石为之,其玲珑之趣不让湖石云。

讵必纲教湖石称,云根移近亦崚嶒。自注:亭下假山即用西山石为之胜概玲珑不异湖石。

西山恠石如湖石,堆作假山峭蒨深。

将谓湖石洞庭产,孰知北地无限多。万钟异石大房山,有奇必偶斯为伴。

青石属于水成岩中呈青灰色的细砂岩,质地纯净而少杂质。由于是沉积而成的岩石,虽有一些水平层,但大多呈倾斜的平面,因此节理面并不是相互垂直而是有所斜交的。于是青石很少完全方整而呈有平有斜的各种块状体。除了墩块状的外,还有很多青石由于水平层的间隔不大,形体成片状,因而被人称为青云片。大块的青石棱角分明,轮廓呈带形转折,如国画中的“折带皴”。整体山形则厚重挺括,形成一种完全不同湖石山的雄健浑厚之美。最明显的例子如颐和园须弥灵境、佛香阁左右撷秀、敷华二亭下的大假山(以上两处叠山中还间有部分黄石),以及写秋轩附近、涵虚堂,静宜园见心斋。横向的青石多被掇叠成水平方向的“横云式”,尤其适合用在磴道中。如北海琼岛春阴、水精域。

就近采石的原则在行宫的建设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遵循。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中园林叠山的用石全都是来自附近山中的细砂岩。其中主要包括两种,一种也是青石,色青润,坚硬多棱,纹理都是大直丝和横丝,即水波纹。另一种是黄石,色白而黄,质坚硬,面多孔窍,形态古拙,纹理纵横有如核桃纹。计成《园冶·选石》中曾谓:“黄石是处皆产,其质坚,不入斧凿,其文古拙,……俗人只知顽夯,而不知奇妙也。”青石叠山的范例有宫廷区云山胜地、万壑松风后护坡和金山全岛,文津阁和烟雨楼假山则是黄石山的代表。

清代皇家园林中的青石和黄石,虽没有湖石那样婉转多姿,不太适宜作为石峰单独观赏,但是它们结为一体所形成的假山,雄厚稳重,顽夯粗犷,形态简洁概括,层次分明,“块虽顽夯,峻更嶙峋。”如果大面积青石或黄石叠山与自然山体相结合,就宛如一件壮观抽象的大地景观作品。

在盘山行宫静寄山庄的经营中,当地盛产的一种圆形花岗岩漂砾也成为叠山的材料,在静宜园勤政殿南的土山护坡处也能发现类似石料的使用。这种几乎完全不符合古代赏石审美要求的石材在叠山中的屡屡采用,可以看成是园林叠山用石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同时也更加证明清代皇家园林叠山设计遵循的是一种在实用理性思想指导下的因地制宜、灵活实际的选石观。

参考文献:

[1][宋]杜绾.云林石谱[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M/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清]乾隆.御制诗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M/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黄山奇石教案篇(10)

察尔汗盐湖,这是我国最大的盐湖,号称“盐湖之王”。它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在高原新城格尔木的北面40公里处。格尔木,南依昆仑,北临察尔汗,是青、藏、新3省区的交通枢纽,著名的青藏公路、青藏铁路中转站,特别是进藏的必经之地。格尔木辖区面积11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城市。格尔木河等10多条河流经市区,是著名的水塔城。又是昆仑神话的故乡,柴达木盆地许多奇观异景使格尔木成为新兴的旅游城市。

察尔汗盐湖东西长130多公里,南北宽40多公里,其面积5860平方公里,察尔汗盐湖既是浩瀚的湖,又是奇特的湖。它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奇特!首先,盐湖表面无水,而是一层厚厚的盐盖,因天长日久,风吹日晒而变为黄褐色,好像是秋天刚刚收割了庄稼后翻过的田地一样。只是天上没有飞鸟,地下不见爬虫,“田里”不长植物。光秃秃的盐湖辽阔无比,十分平坦,比千里大草原还要辽阔。极目远望,天地相连,一望无边。盐盖的厚度好像与时间的久远成正比,厚厚的盐盖相当结实,有着难以想象的坚固性。其次,一个湖面,就是一个小社会。湖面上盖有星罗棋布的厂房、住宅、学校、商店、医院、邮局等,整个小社会,都熙熙攘攘地活跃在平坦而阔远的湖面上。再次,湖面上的建筑颇具盐湖特色。神奇的是,在湖面上修建房屋,简直是建筑史上的创新,不必深挖地基,在盐盖上的地基处砌上几米高的石块就大功告成了。除了石头,水泥的标号再高,也抵挡不住卤水无休无止的腐蚀。这种特殊的建筑,充满了盐湖特色。除此之外,还有用状如大水泥砖块的大盐块垒造的盐屋,内外洁净,一片雪白,好像水晶宫。若这种盐屋连接成片,又使人恍如进入美丽的童话世界。这种盐屋,经久耐用,结实美观,抗热御寒,冬暖夏凉,简直是世界上难以寻觅的,又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理想住宅!

盐盖实在是一首特别而非凡的诗。令人不敢相信的是,坚固无比的盐盖只有50厘米厚,有着超乎寻常的承受力。长32公里的一段青藏公路竟然从湖面上穿过。远看,公路好像与柏油路完全一样,闪着黑油油的亮光,笔直地伸向远方。近观,路面又闪着神秘的亮光,毫无柏油味儿,路边也没有压道石。这就是有名的“万丈盐桥”。说它是“桥”,没有护栏,没有桥墩,不见桥下流水,唯见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卡车,平稳地行驶在宽阔而平整的路面上。有趣的是,若路面出现坎坷不平时,养路工只要把卤水浇灌在凸凹不平处,稍干后皆平整如初,使车辆畅通无阻。当年曾规划、修建青藏公路盐桥段的慕生忠将军,赋诗盐桥:“咸盐筑路未曾闻,/岩盐架桥世无双。/盐桥横跨达布逊,/桥身全长超万丈。/盐桥东西无边际,/盐桥南北好风光。”形象地表达了盐桥的奇特和筑路人的豪迈情怀。

盐湖底部是个奇妙的世界。敲开盐盖,就能看到蓝汪汪的卤水和亮晶晶的结晶盐,它厚达几十米。在其底部,有一层由沙石、卵石组成的“隔水顶板”。在隔水顶板的下面,又是50米左右深的淡水。据说这是卤水天然的保护层,有了它,上面的盐层才能不被下面的淡水淡化。因而,盐湖又有了“不沉船”的美称。

据说,大约8000万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的大海,同样是浩瀚无比,孕育着无限生机。历尽沧桑巨变,终于将一片集聚于此,留下大量的盐分,在岁月的长河里日夜凝聚,汇集了钠盐的精华,给了我们奇特瑰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盐的宝库。

察尔汗盐湖是盐的世界。据说其储量约为420多亿吨,光是食盐,就够10亿人吃8000年!除了氯化钠之外,盐湖卤水中,氯化钾、氯化镁的储量也很多,是目前我国已探明的最大的钾镁盐矿。此外,还有锂、硼、溴、碘、铷、铯等元素。有人测算,察尔汗盐湖的盐储量,足可架一座从地球到月球,宽12米、厚6米的盐桥。

察尔汗人就像盐湖一样,充满着无私的奉献精神。在这无鸟无虫无绿色的盐湖里,他们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创业,在盐湖上建起了我国最大的一座现代化钾肥厂,将优质钾肥源源不断地运向内地急需之地,为包括水稻在内的粮食大幅度增产,贡献了高原人的力量。察尔汗钾肥满足了全国1/3以上的需求量,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我国钾肥主要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2005年,察尔汗盐湖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我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自1958年开发建设以来,这里已成为格尔木的资源中心,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生产基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里有成为特色旅游基地,到察尔汗盐湖观光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盐湖那神秘的姿容,奇特的景观,丰富的资源,现代化的生产,使人们大开眼界。

钾肥厂的生产,靠的是采盐船。所谓采盐船,其实是相对固定在湖上的采盐机械,外形似船,并不返航。采盐后直接输送到车间进行加工、包装。完全是现代化的流水作业。神奇的是,盐湖头一天采挖的盐坑,看似几乎干净了,可第二天早上,它依旧满满当当的。如此反复,竟然取之不尽。其储量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

不远处,有盐湖的盐花,千姿百态,供人们欣赏。它们凝结在湖边,或像一束束冰花,阿娜多姿;或像一簇簇珊瑚,素白俊美;或像一个个钟乳石,充满灵气;或像一座座宝塔,玲珑剔透;活像一丛丛硕大的蘑菇,浑圆可爱。各具情态,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绝非人工能够造就。在湖中的达布逊岛上,状如珍珠的珍珠盐,圆嘟嘟,亮晶晶,明闪闪,润如宝玉,凝如腴脂。还有玻璃盐,其状就是正方体水晶,透明晶亮,纯净无比。即或摔碎,大块小块皆为方形,不乱阵脚,蔚为奇观。

察尔汗盐湖是由9个大小不同的盐湖组成的。湖湖有色彩,湖湖有景观。其中有一湖,湖面静似镜面,坦荡如砥,闪耀着碧蓝的光芒。细细看去,湖面上不时画出梦幻般的一连串的圆圈,将天光水色圈在其中。一会儿,又变为平静的镜面。让人如诗如梦。原来,这是盐湖里的湖中湖。大的方圆几公里,小的几百米。从昆仑山奔流而出的内陆河格尔木河、鱼卡河顺地势流到盐湖,只出不进,比重各异,它们进湖后,前面的迅速被卤水融化,后面的又紧紧流入,于是就出现了湖里套湖的奇观。令人吃惊的是,多数小湖边竟长着芦苇等野草,随风摇曳,湖里还有无数小鱼,倏忽游动,不得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奇妙无穷。湖边,不时有鱼鸥、棕头鸥、斑头雁等鸟类飞起飞落,嘎嘎有声,与大盐湖上的荒凉冷落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动与静的对比,湖与天的协调,声与色的搭配,让人叹为观止。近些年,盐湖区还建立了70公里长的防洪大堤,既阻止了河水,又在盐湖南部有了我国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吸引了大批水鸟。盐湖西南60公里处季节性河流蜿蜒穿过,滋润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胡杨林。所有这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态。

小柴旦盐湖在察尔汗盐湖的北面70多公里处,这里的风光又与众不同。湖水碧蓝,静如处子。微风过处,波光涟涟,闪金泛银,令人大饱眼福。湖中蕴藏着丰富的硼资源,湖边四周,又是绿草鲜花,仿佛人间仙境,使人心旷神怡。

大柴旦盐湖又在小柴旦盐湖北面约50公里处。盐湖四周群山环抱,湖水面积不大,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里,极像憨态可掬的婴儿,安详恬静。但湖中的硼储量不亚于小柴旦盐湖。在湖边的山脚下,喷涌着一眼热气腾腾的温泉,冬季老远就能看见雾气萦绕,在寒风中飘向天空。据说硼矿的生成,与温泉有关,泉水的水温高达70多度,内含大量硼元素。它们随温泉水流入盐湖,逐渐形成了硼矿。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较早开发的盐湖,明朝时就进行了开发,已有300多年的开采史。它像一个银白色椭圆形的大盆,其面积达105万平方公里,储量4.4亿吨。经过如此长时期的开挖,才开采了冰山之一角。

柯柯盐湖,是柴达木盆地较大的盐湖。它东西长而南北窄,由于无水注入,已经干涸,就像一条银色的哈达,飘围在牦牛山脚下,现出别样的风姿。

柴达木盆地诸多盐湖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独有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这里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空气稀薄,土地干旱。盐湖中的水,早在亿万年前,可能大多也是淡水,是万千雪山上熔化而来的雪水。由于高原地形的特殊构造,湖水大多积聚在盆地或谷地里,有大山阻挡而不能外泄,遂逐步缩小范围,提高含量,并将雪水沿途所带各种矿物质也融化在湖水中。久而久之,淡水湖慢慢浓缩了,留下卤水或结晶盐,形成了今日之奇观。“美不过柴达木好盆地,/数不清,/千万年聚下的宝藏;/俊不过察尔汗大盐池,/好钾肥,/江南的丰收哈保上。”

二、雪域奇观石经墙

在海拔高达3000米以上的青海雪域高原,笃信藏传佛教的藏族群众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心镌刻着藏传佛教经文的成千上万块大小不一、色泽各异的天然石块垒成石墙,人们称之为石经墙。它宛如一排排威武雄壮的卫士,稳稳地站立在银白色的雪山下,忠实地守卫着辽阔的草原。望着石经墙的雄姿,它那凌然不可侵犯的神态,会让人肃然起敬。它那刻满经文的面孔,又像是饱经沧桑的老人,若有所思地望着你,好像要向人们诉说大草原千百年的风云变迁。它头顶着蓝天,背靠着雪山,面对着绿原,始终如一地背负着吉祥的祝福和希望的未来,给人们以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鼓舞。

石经墙是藏族群众智慧和才艺的化身,是雪域旷野里和谐安康的象征。它集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于一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朽丰碑,是藏族文化不竭的艺术宝库,也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雪域精神的反映,又是高原人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品质的体现;石经墙是藏族信教群众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藏传佛教的形成发展和佛教文化艺术的兴起成熟而形成的。至十八世纪初,在青海藏区已较普遍。

石经墙的内容大多为佛经,用藏文刻凿,“嘛、呢、叭、咪”六字真言最多,还有藏文《七字明咒》、《百字经》、《无量寿佛经》、《长寿经》、《忏悔经》、《甘珠尔》、《丹珠尔》、《般若波罗密多经》、《贤劫经》等佛教经卷,显得字体醒目,书法遒劲,意蕴深邃;刻凿的图案,多为石刻佛像、佛寺、吉祥图案和宗教风物等,图形清晰,线条流畅,接近生活。

经石讲究刻凿方法,其刻法大致有三种:平刻,即在岩石平面上刻凿,字为凹形,刻制简便,易于操作,字体大方而醒目;立刻,在刻凿时刻挖去字和图案之外的空白,留下字和图案,则字迹凸现,黑白分明,富有立体感;浮雕刻法,刀法精细,注重线条,追求丰满,讲究视觉效果。经石刻凿图案多样,异彩纷呈。人像造型神态端庄自如,线条流畅;佛像浮雕多饰色彩,颇为生动;藏八宝图案画面规则,着色艳丽;文字石刻多为六字真言,其画面有两种:一种是将6个藏文字组合为一完整、固定、规则的文字图案,也可用于寺院、法器的装饰。另一种是将6个藏文字单字排列组合,用八宝图案饰以空间,并以红色涂染四周,使画面完整、饱和、突出。还有的,将拳头大小的石块每块刻一字,着色后成序列摆放在路边,使经文随人而凸现,亦颇别致。

藏族十分钟情书法,这也是刻好石经的重要前提。藏文书法,起源于松赞干布时代的吞弥大师,主要有楷书和行书两种,还有其它风格的30多种书写体,风格各异,绚丽夺目。经石的刻凿,其文字绝非随意而为,皆十分注重书法的秀美,讲究规范与正确。令人惊叹的是,青南藏区有不少刻凿高手,刻制时无需打草稿,全靠目测手凿,或文或图,一次成型,恰如其分。还有一些女刻手,刻凿技艺丝毫不亚于男高手。

和日石经墙,坐落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乡的和日寺后的山梁上,是迄今发现的全国最大规模的藏传佛教石经墙。据传,和日石经墙从清代嘉靖年间开始雕刻,于1955年完成,历时100余年。墙分两段,一段长200多米,高3米,厚2.5米;另一段长约300米,为3部石经,其中每部长约100米,比北京房山云居寺的石经数量还多1.5倍以上。石经墙所刻石经主要为藏文《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的全部经文2套;另有《般若波罗密多经》、《贤劫经》等5部,总字数约2亿,石块3万多块。石经字体工整清秀,装帧别致。每函石经码成长条藏文经书样式和风格,函与函之间用刻有书名和花纹的石板隔开,外用绘有画边的木板做箱。每段设有一佛堂。除石经墙外,还有近2000尊石刻佛像、佛寺图案,藏族风情及人物速写等,构图精当,比例恰当。历史上,和日石经墙每日刻经人数为50多人,约80万个工日,其规模之大,字数之多,装帧之奇,不仅是华夏一绝,而且是世界石书艺术之最。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那麻尼堆,是全省最大的麻尼石堆,素有“世间第一麻尼堆”之称。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东新寨村,由结古寺的嘉那活佛一世始建于明代。麻尼堆全部由刻有六字真言的麻尼石垒成,且随着时光推移,石堆的体积逐年增大,数量逐年增多,估计石块有数10亿之多。嘉那活佛一世,法名多项松却帕文,今昌都人,青年时期云游峨眉、五台山等地20余年,他精通汉语文,服饰似汉传佛教,又称“嘉那朱古”。他多才多艺,后到结古寺曾创编“多仁曲卓”藏族舞蹈80多种,蜚声中外的玉树卓舞即源于此。晚年定居新寨村东山,倡建麻尼堆而获信教群众响应,遂有了第一麻尼堆。

干贝山麻尼石刻,是玉树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经文石刻。位于玉树县下拉秀乡龙喜寺以东的干贝山上。其上有依天然山洞建成的诵经之地“静房”,附近又有13组大小不等的石块和石崖。上世纪40年代,龙喜寺僧人巴多感到寺院戒律颓废,内部争权,遂愤然离寺,隐居此山,边静修边在静房附近的石块和石崖上专心刻凿经文达40余年。石刻有《七字明咒》、《百字经》、《无量寿佛经》、《长寿经》、《忏悔经》等经卷的经文,还有大量六字真言。

天峻石经寺,奇特的石块经院方形建筑。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境内。由汪什代海藏族部落修建于1951年,经院多用刻经石块建造,又称石经院,闻名遐迩。占地0.2公顷,其中内有石刻经文108部,诸多石刻佛像、佛龛,雕刻石经板垒筑的鎏金时轮佛塔,塔前置巨锅形长明酥油灯。在修建过程中,牧民群众从几十里外的石山上用牦牛驮来石板,由80多名工匠耗时5年刻就了108部《甘珠尔》、《丹珠尔》藏文大藏经,石经板块30厘米见方,厚1厘米,经文字体隽秀清晰,质朴规范。

美哉,石经墙!“雪峰嘛连绵着闪银光,/雄鹰们展的是翅膀;/几千年不烂的石经墙,/给百姓,/日夜儿闪的是祥光。”

三、雄哉壮哉,高原牦牛

牦牛有野牦牛和家牦牛之分,野牦牛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我省境内阿尔金山、祁连山西段,唐古拉山和昆仑山,是青藏高原特有高寒动物。“唐古拉高来祁连山雄,/万山里,/野牦牛登的是彩云;/犄角上挂的是日月星,/长毛上,/拴了个春夏嘛秋冬。”

冬日,万里高原冰天雪地,雪厚数尺,滴水成冰。其他动物则蜷缩于洞穴之中,裹足不前,而野牦牛则踩冰踏雪,稳足向前,宽阔的脊背上落满雪花,长长的腹毛上挂满冰垂,在万山群壑中寻草觅食。冬春季节,高原狂风卷来,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巅峰沟底,草木怪声阵阵,虽熊豹也惊三分。可野牦牛们群聚在一起,巍然屹立,四蹄生根,虽长毛飘卷而身体纹丝不动。偶有饿狼靠近,雄牦牛怒睁双眼,鼻喷粗气,瞅准恶狼而挥角刺去,吓得恶狼落荒而逃。夏日,千山葱茏,万木峥嵘。高原午后常有雷雨,一时电闪雷鸣,急雨如万箭齐发,狂风似天崩地裂,而牦牛们却在避风处,顶着狂风骤雨,宛若泰山青松,雷轰不倒,雨淋不散。俄顷,风停雨过,野牦牛们又在夕阳中登着彩云,缓缓行进。寒暑易节,星转斗移,岁月在野牦牛身上留下了痕迹,故花儿中说它“犄角上挂的是日月星,长毛上,拴了个春夏嘛秋冬。”

家牦牛是藏族人民畜养的一种牲畜,古称髦牛、豪牛,因叫声似猪,又称猪声牛。牦牛身矮体健髻甲高,垂皮小,尾生篷毛,色多黑、深褐,也有少量白色,下腹、肩、股、肋等部浓密生长毛,耐寒耐粗饲,蹄质坚实,比野牦牛体小、温顺,善在空气稀薄的高海拔地区负载驮运,故有“高山之舟”的美称。牦牛奶略呈黄色,含脂率高,适制酥油;其肉鲜味美质细嫩;皮质优良,为制革良材,绒毛可制精纺毛衣和毡帐房。青海牦牛约500多万头,约占世界牦牛总饲养量的37%,占全国的42%。

牦牛为青海高原的繁荣兴旺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江河源头少数民族群众重要的运输工具和生活资料。卷风扬雪,滴水成冰的严冬,一群群长着乌黑长毛的大牦牛,身驮数百斤重负,喘着白色的粗气,迤逦盘桓在海拨3000米以上的荒漠高原或崇山峻岭中,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踩银踏玉,缓缓行进。途中寒夜,牦牛踏冰卧雪,还让主人偎依在长毛茸茸而其暖融融的腹边,取暖御寒。它常常披霜挂雪带冰棱,以特有的忍耐力和坚韧力,给边远地区的民族兄弟带去生活必需品。酷暑盛夏,牦牛又满载着驮驮物资,有力地行进在一望无垠,花红草绿的茫茫草原上。有时天地连接处,见到一群群昂首奋进的牦牛时,不由让人热血沸腾,顿生敬意。

牦牛还是青海高原上,联结农业区和牧业区共荣共进的一种特殊纽带。牧业区的牦牛和农业区的黄牛所生的第一代杂种牛称犏牛,其体形介于双亲之间,躯长背宽腰直,四肢强健,关节粗大,兼具牦牛力大柔韧和黄牛耐驯善驭的优点,成为我省特有的役用家畜。雌牦牛和雄黄牛所生称“黄犏牛”,雄牦牛和雌黄牛所生称“牦犏牛”。雄犏牛无繁殖机能,雌犏牛则能繁殖,但杂交后的第三代各种性能差于亲本,多作菜牛或耕畜,称“尕里巴”。

在东部农业区的土族之乡,还生长着一种浑身纯白的白牦牛,在山野间悠然慢步,远望如云朵落地,犹如朵朵白云飘落在青山绿水间;近看似堆雪砌玉,通体闪银,与花红柳绿共织多彩世界。

牦牛不仅是高原上力量与雄伟的象征,还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良辰佳节,它会驮着主人探亲访友,跋山涉水,比绵羊温顺;草场迁徙,它又背负重担,翻山越岭,比骏马沉稳;可遇见凶豺恶狼,它会双目喷火,两角如刀,比藏獒还凶猛。盛夏的草原上,牧民们还会选择吉日赛牦牛。届时,奔跑中的牦牛会不待扬鞭自奋蹄,飞快如烈马,雄健如猛虎,长毛盈盈随风舞,犄角弯弯刺青天,蹄声踏踏似暴风骤雨,气势昂昂你追我赶。油光闪亮的牛背上,一个个骑术高超的藏家少年又志在必得,英武之气与奋进不止的牦牛浑然一体,让人不由得慨叹:雄哉壮哉,高原牦牛!

四、雪域山珍名遐迩

“蘑菇地莞儿好蕨麻,/雪域的山,/珍宝里有芳香哩;/阿哥俩骑上枣绿马,/日子儿甜,/前程里有光芒哩。/”的确,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青海高原,野生植物资源富有,真的是“珍宝里有芳香哩。”

天然蘑菇,生长在雪域高原雪线下的茫茫草原里,像清水里的珍珠,一个个圆茸茸的脑袋,憨头憨脑地在绿色的海洋里张望着,等待人们去采摘。

玉树蘑菇,出产在三江源地区。这里是著名的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流纵横,气候湿润,草原辽阔。翠生生的绿原上,牛羊肥壮,骏马撒欢,使人不由地心旷神怡,胸阔万里。高原天气孩儿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晴空万里,俄顷风起云涌,转眼间下起瓢泼大雨,密密麻麻的雨线,像万箭穿空,顷刻间大草原被洗得一尘不染,无边的绿色好像能洗净人的心扉,清新的空气使人陶醉。一会儿,草原又艳阳高照,低头往前细看,密密麻麻的蘑菇像变戏法一样地从草丛里钻了出来,一张张小圆脸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丛丛小星星眨着神秘的眼睛,分外诱人。只要采摘得法,一支烟的工夫,就能采10来斤。玉树蘑菇,头圆身粗,肉厚味醇,绝少虫咬,营养丰富,实在是不可多得的雪域山珍。“蘑菇大黄,一路清香”,誉满神州。

祁连山高峻的雪峰,曾倾倒无数文人骚客。“马上望祁连,/连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烟。”明人陈非的诗句形象地写出了祁连的雄姿,令人神往。祁连山脚下,又是一望无边的草原。这里的夏天,雪山和绿原相间,青松与红花同在,空气清新,绿水环绕,恍若仙境,被喻为“中国最美的草原”。一场大雨洗过,东山挂起一弯彩虹,密密麻麻的青草尖上,跳跃着滚滚的露珠,大草原简直像珍珠的海洋。一会儿,天晴处红日撒辉,一只只金黄色的蘑菇,在光辉里露着笑脸,格外可爱。祁连蘑菇,颜色金黄,肉质细嫩,野味浓郁,倍受人们青睐,含有多种保健养分,是山珍中的精华,早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地莞儿,当地人也叫地衣、地皮菜。高原的地莞儿,多产在西宁周边的群山峻岭及丘陵坡地中,素以天然野成,无虫无污染,颜色褐黑、味道纯正,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而闻名遐迩。初春的高原,春寒料峭,夜晚一场小雪,把大地裹得一片银白,一派“山舞银蛇,原弛蜡象”的迷人景象。待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红光照耀处,银雪开始融化,山间阳洼的黄草丛里,一堆堆地莞儿像一窝窝小黑兔,挨挨挤挤地蜷在一起。当人们捡到篮里时,亮晶晶颤嫩嫩,脆生生水灵灵,透着淡淡的清香。在一些人迹罕至的阳洼里,又有巴掌大的地莞儿,肉厚味浓,食之过瘾。农历二月二,河湟谷地的农家,家家户户飘着浓浓的地莞儿包子的香味儿。闻着清香,人们知道,龙抬头的日子到了。地莞儿包子,浓香四溢,松软可口,不肥不腻,野味醇厚。用地莞儿做汤,则汤清味纯,黑白相间,色香味俱佳。常吃地莞儿,有着活血舒络、降压降血脂、健脾胃助消化和强身保健的奇特功效。

上一篇: 金融衍生品论文 下一篇: 眼科医生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