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课文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18 01:18:24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篇(1)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每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因为教学的创造不仅是教师以独特的个性来发挥和施展自己的才能,还必须与学生配合,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与实践,再加上吸取其他老师的优秀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激趣法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我听的《美丽的海底世界》一课时,教师就带领学生一起先学习了课文中描写的海面、海水、海滩、海底的美景,然后又与学生一起分享了解了西沙群岛有关鸟类、鱼类等的许多生动有趣的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的高涨,整堂课的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因此,使用这种导入方法时就要求教师准备充分的相关资料,在开始讲解课文前,能够先以丰富生动的知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整堂课的课堂气氛。

二、释题引申法

就是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位老师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课题,可以看出课文将向我们介绍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师:“是一般的石头吗?”生:“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石头不一样。”师:“说得好,通过读课题,我们知道了这篇看图学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呢?”这儿老师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师,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三、形象导入法

适当的直观教学对学生常常有很大的吸引力,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根据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借助实物、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媒介,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就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如在讲授《比尾巴》这篇课文时,本人向学生展示了一则动画片,并伴有生动的导入:“动物王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赛,国王给老师发了一张请柬:说是要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们去做裁判,你们愿不愿意去呀?那同学们看屏幕上小动物们晃来晃去的到底比什么呢?哦!原来它们在比尾巴。”这样一来就能够较容易地将学生引入到课本的角色中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那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融洽,每个孩子都把自己看作了小动物们的朋友,很高兴地投入到课文描写的比赛中去。

四、情感共鸣法

情感共鸣法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不可能把课上得成功。教师的感情,犹如一切艺术家的强烈的创作欲望,当他对学生、教材了如指掌时,感情激动了,灵感产生了,课堂气氛激活了,教学效果自然就最佳。我听一位语文老师在上《毛毛雨》一课时,她就先放了一段很优美的音乐,然后伴随着音乐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的描写,想象毛毛雨应是怎样的,用语调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毛毛雨似花针、似……的感觉,使学生仿佛也在亲眼观察着毛毛雨降落的美丽景色。教师讲课就是要声情并茂,用自己的巨大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对教学的责任感,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五、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就使用了谈话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见过雪呀?你是在哪里看到的?雪是怎样的?下雪时大地一片白茫茫的,就好像一张很大很大的什么呢?从而引出雪地就像一张大画纸地答案。进而联系到一群小动物在雪地上用自己的脚印画了一幅幅美丽的画。

六、谜语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几乎每个孩子自一出生就听过身边的人讲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往往能够一下子就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而猜谜语则更具有挑战性,孩子们都希望自己是最聪明最棒的那个小孩子,能够最先猜出答案。在争当第一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自然随之调动起来。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篇(2)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深入钻研教材,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语文环境,带学生进入情境,激发想象,强化感受,发展思维和语言。例如,在教学《桥》一文时,我借助多媒体设备演示咆哮的洪水吞噬一切的场面,震耳欲聋的洪水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与教本中的人们形成恐惧的共鸣:近一米高的洪水在跳舞,像吞噬生命的魔鬼,死亡在逼近,可“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激发学生想象,同时启发学生“假如你就是那个老汉,说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是都说出了同一个信念:老汉不能走,因为他肩负着保护群众的职责;老汉不能走,因为他心中还有牵挂。老汉的高大形象屹然显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

二、拓展课文,发展想象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文本空白,在教学语文课本的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空白进行想象填补,或对言犹未尽的语段结尾进行想象延续。例如,我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小白兔最后说的那句话:“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然后续编故事:假如你是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你会怎么做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如,《两只小狮子》一文中,课文以狮妈妈对懒狮子说的话结尾:“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却没有交代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的表现,这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我让学生在认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会怎样做?”这个问题展开补续想象,使学生在想象和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思想教育。

三、利用插图,激活想象

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仅单是文字说明,而且开拓儿童的想象。”目前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配有插图,教师有序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展开丰富想象,有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教学课文《小熊住山洞》时,很重视图画的作用:课文中写到“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绿叶,小熊舍不得砍。夏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开满了花儿,小熊舍不得砍。秋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结满了果子,小熊舍不得砍。冬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有许多鸟儿,小熊舍不得砍。”每一个季节的描写,课文都配有美丽的图画,我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体会小熊为什么“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的原因。在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住在山洞里的小熊一家在急需木头房子的时候,小熊是怎样说服爸爸不砍树木的,爸爸又是怎么回答的。在学生利用图画进行思考的同时,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层层深入推动了学生的想象。

四、灵活运用省略号,发挥学生想象力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篇(3)

想象力是孩子的活力,想象力在孩子的世界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情感是联系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充沛的情感,生动的语言,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推进学生的智力活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感受文中的情感,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一、创设情境,引导观察,启发思维

学生的想象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表现在他们所想象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为直接依据。例如他们见到圆圈会想到火红的太阳、圆圆的皮球、爱吃的汤圆等,见到小棒会想到香肠、孙悟空的金箍棒等。教学说话《圆》时,要求学生在圆上添上几笔,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并练习用句式“我在圆上添几笔,画出了……”练习说话。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圆上添几笔,画出了太阳、皮球、猫头、纽扣等许多图案。可有几个学生却把两个圆组合起来,画出了一副眼镜;把三个圆组合,画出了一串糖葫芦。教师由此而得到启发,找出完全可以在课堂内外创造不同的环境让学生练习说话以至于到写话,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二、借助朗读 激发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应利用多种形式,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儿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大大有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朗读是阅读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方法。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话。在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借助有感情的朗读,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能力。如《瑞雪》《荷花》等课文的教学,都可让学生跟随文字展开想象,勾画出一幅幅大雪纷飞、冰天雪地的画面和亭亭玉立的荷花形象,并给它们涂抹上美丽的颜色,在想象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使它们更加鲜活动人,充满生气,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受。

三、利用插图 扩展想象

图画是唤起儿童想象最直接的形式。课文的插图是内容的图解,是形象化的课文语言。图画内涵丰富深邃,最容易引人想象,具有创新的潜在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揣摩图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画这一形象思维的载体,发掘图画的深层内涵,进行合理的补充、连接、组合,进行再创作的思维活动。还要鼓励学生根据图意进行联想或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出图画的画外之意或画中深情,要引导学生“走进”插图,利用图画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可扩性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如学习古诗《山行》,根据诗意跳跃性的特点,结合生活经验积累,笔者指导学生从插图中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缭绕在山顶的白云、隐隐约约的农家小舍、红红的枫叶、观景的诗人……推想秋天山野的诱人秋色,描绘出天高云淡、层林尽染、枫叶似火的迷人秋景。这样,学生利用插图这一表象,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驰骋, 创新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借助迁移激发想象

例如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我们仿佛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景色秀丽的黄山,欣赏了千奇百怪的岩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些石头各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还对石头的名字产生了兴趣,引起了许多神奇的想象:仙人所指的路通向哪里?猴子是不是靠腾云驾雾的本领生活在云海里观赏美景?……每一块形状不一的石头,都有它神奇的传说,在课文结尾部分还提到了“天狗望月”“神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这些石头又神奇在哪里?为什么取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在小结了学习四块奇石的方法后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和名字的来历。课后还让学生当小画家,根据想象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奇石的样子;当小导游,给别人介绍黄山的奇石……这样,学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说说,不仅发展了想象力,还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篇(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既然如此,怎样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深入钻研教材,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语文环境,带学生进入情境,激发想象,强化感受,发展思维和语言。例如,在教学《桥》一文时,我借助多媒体设备演示咆哮的洪水吞噬一切的场面,震耳欲聋的洪水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与教本中的人们形成恐惧的共鸣:近一米高的洪水在跳舞,像吞噬生命的魔鬼,死亡在逼近,可“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激发学生想象,同时启发学生“假如你就是那个老汉,说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是都说出了同一个信念:老汉不能走,因为他肩负着保护群众的职责;老汉不能走,因为他心中还有牵挂。老汉的高大形象屹然显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

二、利用插图,发挥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仅单是文字说明,而且开拓儿童的想象。”低中年级的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我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地让插图动起来。教师有序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展开丰富想象,有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教学课文《小熊住山洞》时,很重视图画的作用,每一个季节的描写,课文都配有美丽的图画,我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体会小熊为什么“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的原因。在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住在山洞里的小熊一家在急需木头房子的时候,小熊是怎样说服爸爸不砍树木的,爸爸又是怎么回答的。在学生利用图画进行思考的同时,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层层深入推动了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三、延伸文本,培养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在教学中,应尽量唤起学生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硬欢,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呢?

四、灵活运用,丰富想象

课文中有些省略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往往这些省略部分是学生丰富想象的源泉,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有利条件。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课文的结尾写到:“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说黄山的奇石还有什么样子的,让学生给那些新奇石起名字,并且用肢体语言将新奇石的形态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黄山奇石“奇”的效果,还可以将黄山奇石的特点深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惊叹于黄山的神奇的同时,也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拘形式,随时点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有想象力得到了拓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开阔,才能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实际运用中寻求问题的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达到创新的目的。

五、抓住空白,丰富想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作者运用的是描述性语言,在描述中必然会留下许多不确定性和空间,这就像是画境里的留白,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在阅读教学教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通过推理、想象填补、充实这些空白给人留下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空白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为这些空白填添亮丽的色彩。如教学《两只小狮子》一文中,课文以狮妈妈对懒狮子说的话结尾:“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却没有交代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的表现,这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我让学生在认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会怎样做?”这个问题展开补续想象,并达到了练习说话的效果。

有些课文中省略部分也给学生留下了空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往往这些省略部分是学生丰富想象的源泉,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有利条件。如:在教学《开天地》一课时,课文中写到: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他发出的声音,他的四肢,他的肌肤,他的血液,他的汗毛,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说身体的哪些部位还变成了世间的什么,引导学生仿照句式接着说下去。学生的思维很快地被激活了。

总之,无论哪种想象都必须以教材为依据。想象的引发点必须是教材提供的材料,想象的思路必须符合上下文的线索,想象的范围必须是教材内容所容许的空间,想象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自己生活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文内容易于理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篇(5)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教师要想使学生获得成功,就要想办法将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结合起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合适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合适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下面我就针对导入的方法谈一些浅见。

一、激疑设思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方多思,多思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后问:“题目有没有让你好奇的地方?”学生急不可待地提出自己的疑问:“鱼游到了纸上,太不可思议了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去?”“鱼游到纸上不会死吗?”等等。无需教师再导,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学习课文。再如,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教师在板书课题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怕蛇吗?”大部分学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我们这么怕蛇,不愿意见到它,可却有人特意到外地买蛇养,哪有这样的人呢?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些我们看起来‘不正常’的人。”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会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释题入课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浓缩。从解析题目导入,简洁而实用,既可直入正题,又可同时领起全文。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题目就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就可以直接“解题”让学生明确诗歌的内容。一个与众不同、别致出彩的题目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便可有事半功倍之效。“解题眼”就是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如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题目,可以看出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是一般的石头吗?”“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石头不一样。”“说得好,通过读题目,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呢?”这样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题,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境渲染法

有的课文有着丰富的情感,教学时,宜用情境渲染法。教师富有感情的导入语言、辅以精彩的影片剪辑、音乐,可以创设情境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认知,学生潜心研习文本,他们会更深刻地领悟到作品的内涵。在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时,让学生欣赏“珠穆朗玛峰”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图片,然后问学生:“图片美吗?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种美?”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景象有哪些。”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可以创设轻松、唯美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带着探求知识的欲望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构成的导入语。使用这种导入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学习新内容,并能在趣味中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关于趣味导入语,教师可用谐音或某些词的比喻义来设计,可用歇后语、对联来设计,可用小笑话、小品设计,等等。在上《找骆驼》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则谜语:“四腿长长脖子弯,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驮着重担走沙漠,不怕烈日和风寒。”然后提问:“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学生积极猜谜语,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趣味导入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文学趣味,缩短了学生与作品、作者之间的距离,能够快速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让他们通过思考发现知识,获取知识,从而产生一种获取胜利的愉悦,并将这种愉悦贯穿到整节课的学习。

五、诗歌导入法

诗歌是我国悠久文化传统中的一朵美丽的奇葩,其语言精练、优美、含蓄隽永。教师用恰当的诗歌导入新课,语言精练简洁地将学生带入一种如画般的优美境界,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在学习纳兰性德《长相思》时,教师可吟诵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与《长相思》内容、意境相同,一个现代、一个古代,由现代很轻松地引申至古代。在轻轻的吟诵中,学生会自觉地进入意境。

六、温故知新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注重语言的运用,让学生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讲《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让学生先背《游园不值》,那是描写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看看夏天在苏轼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是酷暑难耐还是大雨滂沱,还是另一番景象?学生投入诗歌的分析中。

七、故事导入法

故事生动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他们浓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而且富有启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以历史故事、探险故事、神话故事等为线索将学生思维引入到学习主题,开展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导入方法。在教学《将相和》时,我先问学生:你们有谁看过或听过“完璧归赵”的故事?哪位学生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接着让一位同学给大家讲故事。然后问:“大家听了这个故事觉得蔺相如怎么样?厉害吗?”教师在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后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蔺相如的另一个故事――《将相和》,看看这篇文章蔺相如又有着怎样的精彩表现。”这样,就调起了学生的学习胃口,从而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篇(6)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其课堂教学呈现为一种以课本为凭借、以培养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为内容的综合性训练结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从学习主体的需要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掌握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但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语文环境的必要性

1.1语文教学的分析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教师以“导”为主,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增进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完善自我。

语文与其它注重抽象思维、需要冷静思考的科目不一样,语文课堂讲究的是热烈,需要的是激情。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是文学性的,而对它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都要用想象去填补作者所勾勒或暗示的空间,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再创造就会给语文教师带来广阔的空间,在求新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才能枝繁叶茂。

1.2创建语文教育技术课文环境的必要性

在今天的教学中,课文环境创建无疑打破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传统,解决了让学生参与学习,学会自学,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己去寻找知识的难题。教学课文环境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接近实际的课文环境进行教学,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的课文环境。

强化朗读、背诵、说话、书写和作文在语文实践中的地位,借以促进倾听、观察、归纳、联想和想象等一般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些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主要方面。教师为学生创建一定的课文环境,让他们在愉悦的课文环境中调动更多的感官与知识进行交互.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语文教学课文环境

2.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语文教学课文环境的理念

2.1.1课文环境创建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冈。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语文是枯燥无味的,但更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只是通过书本来进行,许多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场景只是通过学生大脑的想像来完成,那么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更谈不上什么教学效率和效果了。

2.1.2课文环境创造要为完成学习目标营造良好的氛围

课文环境创建不能只图教学气氛的热闹,也不能刻意显示现代教育技术,创建课文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兴趣、引感,使学生产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欲望。因此,课文环境创建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要为教学目标的完成营良好的氛围。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语文是一门教学自由度很大的学科,只注重创建花哨的课文环境而忽视教学目标往往就脱离了教学的根本目的。

2.2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案例设计

2.2.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直观的课文描述环境

直观的环境指可以让我们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感官直接去感知的情境。现代教育手段很多,运用文字、声音和图画等等手段都可以直观的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能力推向高潮,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

(1)真实的视频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4种奇石。笔者先从网上找到一段优美的黄山奇石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领略黄山秀丽神奇的怪石,感受它的美。在这里设计的引语是:“黄山石最特别在哪里?大家对黄山石好奇吗?想不想看看?”接着,点击“视频”链接,播放网上视频实景录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理解课文。

(2)用网上优美图片调动学生的视觉和想象力。

2.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

主动学习环境是由老师用工具手段等创造的环境。它让学生在环境中自己发现问题,开动脑筋独自解决问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主动学习的环境,就以唐诗为案例来说明。唐诗对大多数小学生而言,枯燥无味,根本不知道讲什么。但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解决这一难题。李白的《望天门山》和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这两首诗为例来说明一下。

(1)首先运用PPT制作课件。课件封面以淡黄的古典窗格和隐约的腊梅背景形式呈现,配备美妙的古典音乐,显得古色古香,能产生很好的视听觉效果,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古代诗情画意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课件。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篇(7)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效地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

如《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就我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奇石的秀美景观。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磷峋、危峰突兀,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更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研读文本。

2.变静为动,突破重难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改变阅读教学中逐段讲解的繁琐活动,教学中我把一些难以口头表达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教学古诗文的时候,经常因为学生对古人生活体验不够,而无法准确把握其主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把诗歌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表现出来,将呆板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文,就会改变这一切。如教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时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奔腾不息的长江中,一叶小舟在远处渐行渐远,与浩渺天际融为一体,最后,不见友人,只见长江,那是何等难忘的离情别绪!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边想象是个描绘的意境边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自然有声有色。如果仅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笔,就算讲到口干舌燥,学生也仍是一头雾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活化这些学习信息,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陶冶情操的同时,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3.观察体验,真情表达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干巴无味。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习作学习的效果。如习作《可爱的××》,写一种小动物,在教学前,根据习作要求,我让学生事先选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进行观察,教学时,我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拍几组动物活动)指导学生观察,没看清或记不下来还可重放,再看,再观察,写作时注意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来写。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加上自由联想创意,使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展现在眼前,通过直观展示,节省了很多时间,提高了效率。此外,我还通过投影仪将学生的习作投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来浏览,修改,不仅真实直观,还有利于扩大学生交流的范围,使改作文不再成为教师的专权,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将作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写作能力的差距,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利用网络教学使课内外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感悟语言文字、受到熏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发展了个性。

每学一课我都利用网络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阅读相关文章,课堂上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做出即时评价,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如教学《奇妙的克隆》时我将相关网站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网上快速阅读,了解“克隆”是什么?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由“面”及“点”筛选出“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益处同时又存在哪些弊端?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鼓励学生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老师提供的资料库寻找答案,学生经过反复深入地研读课文,并在论坛交流心得,辩论:该不该克隆人?成功地把学生从课内引到课外。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篇(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讲究教学艺术,打造丰富多彩的趣味语文课,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展开快乐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活起来呢?对此,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课堂组织教学的艺术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教学不但在上课一开始时进行,而且应贯穿在一堂课的全过程。教师能否把准备好的教材内容,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组织好课堂秩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组织教学工作,应注意:一是组织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课文《蚕姑娘》时,我在分析课文,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我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引导他们:“一只黑狗,不叫不闹”谁猜到了就发奖品,学生得注意力一下子就全集中了。二是善于利用反馈信息,组织教学进程。在讲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教学进程。如果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表情都不对,如皱眉、瞪眼、精神萎蘼等等,说明他们没有很好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再讲下去了,应该问学生什么地方听不懂,必须进行重讲或辅导性讲解。

二、课堂导入的艺术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篇(9)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进行教学前,教师需要了解这些要求,对照自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留下教学过程中有用的方面并不断强化。教师观念的陈旧与否,决定着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决定着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教师在新的条件下,更新教学的观念,用新的思想方法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拉近同学生之间的关系,关爱学生,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评价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时,主要根据自身的主观观点,小学生对教师的喜好程度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当学生认为一位教师的课堂比较枯燥时,即使教师怎样活跃气氛,学生也没有任何响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面对的是小学生,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教师有很大的依赖心理,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用父母般的温情去教育他们、关心他们,包容每一位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取得经验。在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时,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拉近同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中高年级的学生渴望成为大人,渴望教师尊重他们的意见,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意见或者在私底下经常和学生进行交谈,听听学生的看法,当学生的思考方向有偏差后,对他们进行引导。小学生这个群体同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是有区别的,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的学生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面带微笑,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拉近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感,从而构建和谐的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注重课堂导入。有效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鲸鱼的视频片段和图片。上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在课堂上进行回答,教师在听完学生的答案后,不对学生的答案作任何评价,直接播放鲸鱼的视频,播放完视频后结合鲸鱼的图片将课文的教学内容引出。通过有效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一课时,文章中描写了许多黄山中的奇石形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象将奇石的形状在白纸上画出来,利用图画让学生增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很多学生并没有出过远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黄山不同形态石头的图片,并在播放图片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奇石形成的原因。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拉近学生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趣味性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篇(10)

教师要抓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材施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运用留白艺术可以为学生的探究创设空间。爱因斯坦指出:“人的思维世界不断发展,是靠对好奇心的不断摆脱而实现的”,课堂留白就是把充满想象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寻求合适的事物来填补这些空白。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望的驱动下,通过主动的探究与交流寻求答案,追求完整与完美,提升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味讲解灌输,将知识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善于运用留白艺术,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在板书课题时,将其板书成《黄山石》,让学生观看黄山石的各种图片,并且通过阅读,让学生填补题目的空白。通过观看图片与阅读课文,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用“美丽、奇怪”等词填补题目空白,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拟定标题的用词之妙,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运用留白,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的留白,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远比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想象是推动知识进化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限于学生对文字表面的理解,而是要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想象发展创新能力。例如教学《狼与小羊》一文,教师抓住文末“说着,狼向小羊扑去……”一句所留下的空白,让学生想象“狼向小羊扑去,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有的学生说,狼向小羊扑去时,机智的小羊向一旁闪身,狼扑空跌落山崖;还有的说狼扑向小羊时,由于用力过急过猛,结果从小羊一侧撞过去,撞到小羊后边的山石上,头破血流;还有的学生说,狼扑向小羊的危急时刻,忽听得一声枪响,狼应声倒地,原来狼被埋伏在山石后的猎人用枪击倒了……可见,学生通过想象填补空白,满足了个性化解读课文的需求,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运用留白,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从某种意上来说,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与作者情感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的时候,如果直白地告诉学生作者的情感体验,越俎代庖,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因此可以通过留白艺术,激发学生主动体验,学生对于情感的体验过程也是填补留白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赛特凯达斯瀑布”的两种情景,昨日的赛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丽,今天的赛特凯达斯瀑布却奄奄一息,学生读完后,教师再用多媒体播放两组相应的画面,这时学生在文字的描述及视频视觉的冲击下,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就会自然产生惋惜、遗憾的情感,学生无形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学生的这种自主体验往往比教师的生硬解释更加深切,学生更易于理解作者情感与文本意旨。

四、运用留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上一篇: 立法工作计划 下一篇: 学前教育实习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