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模式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1:14

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篇(1)

[中图分类号]G6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252-02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习者的意义潜势[1],即培养学习者依据语境选择得体适当的话语完成交际的语用能力。我国的外语教学尽管在宏观上已经完成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向,但在微观上,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对大一新生的外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缺乏过渡、衔接不畅;对高年级学生的外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以词汇、语法知识和应试技能的灌输为重心,而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放在次要地位。如果不改进“填入式”“应试型”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下运用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便会成为空谈,外语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本质意义。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唱“独角戏”,一味地让学生死记语言规则和死背脱离语境的孤立的句子。[2]而是应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为他们营造多样化的、互动式的语言学习环境,使他们在互动中通过语言的实际运用掌握语言规律、习得语用文化。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体现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3]首先,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的交际活动。其次,这种特定情境下的动态交际活动要求教师能够适时、适度地调配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手段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此外,在设计课堂互动的各种活动时,教师须在全面考量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教学因素的基础上扮演适当的角色,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将从“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一)课内互动模式的构建

课内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课堂提问,我们除了保留一对一的传统课堂提问方式外,还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一对多的提问方式和多对多的提问方式,以期在实现师生互动的同时实现生生互动。

由于学生学能与兴趣的差异,有些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缺乏回答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设计了一对多的提问方式:1.由教师向一个学习小组提出问题,由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回答问题,小组中其他成员可以对回答进行补充;2.或由教师将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由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回答其中的一个子问题。经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尽管“一对多”较之“一对一”可以实现“教”“学”双方更进一步的互动,但教师依然是问题的发出者,学生则仍处于“被动等待”的地位。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多对多的提问方式:由一个学习小组把教学内容中尚不清楚的问题提出,并请另一个学习小组回答。问答结束后,教师要对“提问”与“回答”的双方进行评价和总结。经教学实践,在单元学习的总结阶段,或单元中的某个模块讲授完毕时,利用这一提问方式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对多”和“多对多”提问方式的交替变化能够减少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流失,积累英语学习的成就感。不仅有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内互动模式的构建对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课外互动模式的构建

课外互动泛指课堂以外活动中的互动,包括课外作业、课外小组活动、英语类竞赛、课前讨论及课前演讲等活动中的互动。 本文主要讨论与课堂互动密切关联的课外互动:一是课前讨论与课前演讲活动中的活动,亦称课前互动;一是课外小组活动中的互动,亦称课后互动。课前互动和课后互动统称为课外互动。

课外活动的内容主要有:1.英汉互译(A/B);2.演讲练习(A/B);3.单元总结(A/B)。每类活动设有A、B两种选题。A选题主要针对大一学生;B选题主要针对大二学生(也可作为大一学生的选作内容)。具体地,英汉互译A选题为:汉语成语的英译与英语习语的汉译;英汉互译B选题为:汉诗英译与英诗汉译(诗句选自一首诗中的意义相对完整的两句或四句)。演讲练习A(“一句话”式演讲练习)选题为:借助英语中的一句话展开演讲。可以只解释这一句话,也可以借题发挥,演讲时间为2~3分钟;演讲练习B(“多模态”式演讲练习)选题为:小组成员结合教学内容自拟题目,并借助PPT进行演讲,演讲时间为3~5分钟。单元总结A选题为:总结已学过的单元中的核心词汇及其用法;单元总结B选题为:概述已学过的单元知识要点。如上课外活动实践的过程,就是课外互动实现的过程。课前互动与课后互动是一个统一体。课前互动是课后互动的起点,课后活动的效果需要课前活动检验。

1.课前互动

课前互动的实现依赖于课后互动的效果。课前英汉互译的讨论活动由各小组轮流主持,由小组中的一名学生将本组的译文写在黑板上,先由小组的发言人解释自己的译文,而后征询其他小组的意见。其他小组如有不同的译文,需要板书并加以说明,由此展开讨论,讨论时间为3~5分钟。讨论结束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并导入新课。

对于在大一学生中进行的英汉互译课前讨论活动,由于译文较易完成,故参与者众多,互动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直接在网上查一个答案就草草了事,不做深入了解,导致讨论的“过程”成为“过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求每个小组参与讨论的译文不能少于两个。实践证明,活动的改进能确保学生的参与度,有效地监控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效果。对于在大二学生中进行的英汉互译课前讨论活动,难度较大,但大多数学生也能认真完成。例如对于英诗汉译,有的小组给出了自己的译文,有的小组结合PPT表述,并进行双语朗诵。互动气氛比较活跃。

对于大一学生中的“一句话”式演讲活动,具有难度小,自由度大的特点。学生演讲前先板书“一句话”,演讲结束后,先由其他学生点评,再由教师评价、总结并导入新课。多数同学完成的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演讲者将演讲理解为读演讲稿;尽管英语基础好的演讲者能在这一环节充分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也只是能够将自选的演讲内容流畅地背诵出来,无法将“演”和“讲”融入其中。此外,由于地域的差异,演讲者英语的口语发音天然地带有当地方言的口语特征,使“听众”无法理解演讲者要表达和传递的意义,致使其他学生缺乏点评的主动性;教师有时也无法对演讲者的文化失误和语用失误给予及时的指导。这些问题减弱了课前互动的实际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课前演讲这一互动模式调整为:(1)由每名学生轮流演讲调整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2)变自选主题演讲为结合单元主题演讲。演讲可以由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以有同一小组的两名或三名学生共同完成,提倡加大“演”的成分。这种做法有助于减轻大一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进入大二学习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年的课前演讲经验,养成了比较准确的英语表达习惯,因此布置他们进行“多模态”课前演讲活动是合时宜的。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学内容自拟题目,并结合PPT文件演示进行演讲。演讲结束后,还可以借助PPT等多种模态的教学设施提出问题,实现与教师和其他小组的进一步互动。

2.课后互动

每一次课堂教学都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一些新问题,教师应结合这些问题及下一次课的相关内容,补充、设计课后作业的内容。

课外小组活动内容中的“英汉互译”和“演讲练习”是实现课前活动的基础。而“单元总结”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对多互动的必要准备工作。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在线实时互动和线下非实时互动与教师或小组其他成员间实现课外互动。比如,学生可以借助BBS、QQ群等在线实时互动模式与教师及小组成员共同确定课前演讲的主题、制作PPT课件的语言材料和非语言材料(如图片、视频、音频等);还可以借助电子信箱提交课前演讲的PPT大纲,与教师进行线下非实时互动。

教师在与课外与学习小组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阶段性特点,同时也为师生共同进步创造了机会。学生锻炼了英语思维的能力、提高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也借此将课堂教学的成果拓展至课外,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受到启发,改进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三、结束语

加强“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宗旨是确定的,而互动的模式则需要不断改进。对教学模式的选择不是单一的、固化的,而是灵活的、多变的,要依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适当地选择和搭配。

研究发现,构建多样的课内互动模式能够创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互动式的研讨中习得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构建合理的课外互动模式能够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课内互动”与“课外互动”是构成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并行的互动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语言的“真实”语境,使课堂变成“教”“学”互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解读韩礼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黄国文编.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15.

[2]刘升民.语境与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4:

3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修订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Li-Jingjing

互动教学模式篇(2)

[关键词] 互动 互动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互动”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其实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这是一个从社会心理学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互动”的概念被引入课堂。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特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如何教”,是一种“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违背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互动式教学模式(Interaction)是目前西方普遍采用和推崇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亦要求教师不再只是专业知识的提供者,而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以便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互动式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媒介,帮助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促进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全面交流和集体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以教材、教学课件等为媒介,教师的讲授活动为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目标的三者互动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征:

全面的互动。它包括师生间互动、生生间互动、以及人境的互动。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向学生提问、共同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强化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案例引导、问题提出、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集体学习、分工合作等,推动学生间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鼓励学生间的互动学习;除了基本教材、讲义外,教师通过引入补充资料、视频文件、教学卡片等多种教学材料和器材,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推动人与物、情景的互动。

开放的互动。它是灵活多样的,是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是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互动为原则,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目的,通过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时与考试相结合,监测与督导相结合,把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为“教师学生轮流讲,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知识和现实实践的有效结合,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的互动。它的教学手段是综合的、多样的、灵活的,凡是能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方式和手段都可以适当利用。可以通过传统的口授和板书,也可以通过现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可以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进行实验教学、室外教学、网络讨论、模拟大赛等。通过多种教学中介和教学手段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

阶段的互动。它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引导阶段,由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思考和提问为辅,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前沿动态、基础应用,激发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是交流阶段,在基础知识和相关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补充材料发现问题(或者教师结合学生兴趣和意见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等方式查阅资料、反复思考、集体讨论,再通过讲课、演讲、辩论、作业、模拟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最后是应用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运用课堂知识观察生活,分析现实,解决问题和反思,促使学生在实践和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进而巩固课堂知识。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

互动是教学模式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思考,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行互动式教学有以下要求:

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作为教师不仅要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还应该熟悉相关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尤其是能够丰富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兴趣的相关素材和案例资料。课前,教师需要根据讲授内容及其特点,对课堂需要讲的内容、方式等进行设计和“彩排”,并对课堂需要的材料、道具等做好准备,如需要播放的视频文件,角色扮演需要的卡片、纸条等道具,课堂练习需要的材料等。

其次要求教师平时注意案例素材的积累。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引入的案例是否合适就需要教师的专业判断。教师不能仅仅依照教材照本宣科,而应该在日常的阅读、研究以及生活中有目的的去搜寻和积累,在课堂上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案例进行现场修改或演绎。

再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讲课不同于舞台表演,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需要与学生这群没有事先排练的演员进行现场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掌控教学进程,调动课堂气氛。教师通过巧妙提问,适时讲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在课堂沉闷时讲几句纯粹为消除学生疲劳或引发学生注意的小笑话,或者在学生交头接耳时故意停止讲课以施加压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

最后要求具有完善的现代教学设备。互动式教学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还是人境(或人物)的互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为互动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是互动式教学不可缺少的。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启发思考、提问回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教学媒介,充分调动学生在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碰撞、实际应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人与情境之间的互动。

课堂讲授要求摈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可以由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提出关键问题,或者提前下发相关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可以由学生单独完成,可以分组完成,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率先阐述预习所得,并可提出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讨论结果,着重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或者采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完成。讲授过程也要综合利用提问回答、启迪思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教师充分驾驭课堂进程,保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最大限度的思考问题,吸取知识。课程结束前,可以让学生对课前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分组讨论课堂所得,加深印象。

除了传统的“教材+板书”的教学方式外,可采取多元化教学工具。如介绍案例时可采取发放案例材料、PPT演示、视频文件演示等方式;集体讨论除课堂讨论外,课下还可以通过QQ、邮件、面谈、电话等方式,每个小组可分别建QQ群或讨论组,实施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高垣麻由美: 教学研究的前哨[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5:124、56

互动教学模式篇(3)

一、明确教学目标,指导教学过程

(一) 强化理解教材

对教材的全面的了解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关键,《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是本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学生通过课堂知识的预习,能够从现实生活找到恰如其分的具体实例,结合上一节的已学《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能进一步加深理解旧知识,引发新知识学习欲望,充分认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物种的形成的相互作用。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生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明白开展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一课时的学习中能把本章知识得到融合和巩固。

(二)确立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预习时就明白这节课该学什么,学习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与教师默契配合,高效达标。就《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一课时来说其知识目标是:

① 从屏幕显示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动画回忆种群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② 从屏幕显示一块有牛和马的草地激起学生对种群与物种区别的求知欲望。

③ 从屏幕显示在一个山谷鼠种群假想情景和加拉帕格斯群岛地雀实例动画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的作用

④从所有生物统一性过渡到物种的形成过程最后归纳到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与预习相结合,学生课下讨论,更加深入地了解隔离对物种形成的作用;初步学会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的方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班内的交流,提高语言文字表达和信息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培养同学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调查研究资料,培养学生要以事实或实验为依据的科学态度;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生物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认识观;通过物种频临灭绝或灭绝实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理解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学观点。

二、采用互动教学 ,巧施教学原则

教师课前应通读教材、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科学、合理地规划本课堂的结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目标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在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四项原则:

(一)普通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其普遍性原则。创新潜能不是少数尖子生独具的。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教育的开发。因此,教师应善于发掘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潜能,并将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

(二)差异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体间发展的差异,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创新与成人的创新活动是有区别的。其创造的价值更多的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促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在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时,一定要从他们的思维实际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目标不要过高,内容不要过难。

(三)活动性原则

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探究的过程远比直接获得结论更重要奋发进取要比坐享其成更可贵着就叫做“过程价值观”。

三、教与学相结合, 推广互动教学

互动式的教学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并相互影响的教与学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所想所知,教师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主导作用,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争三个“有效结合”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因此,我给各小组分配任务:研究性课题《骡子为什么不能生育》和查阅资料《物种的形成过程》;探讨近年物种灭绝的原因以及呼吁人类应采取那些保护措施。

(二)引进小组学习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互动教学模式篇(4)

互动疏导教学模式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情景,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有趣的互议、互评、互学、互辩中,达到相互疏导、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另辟蹊径,把课堂比作社会,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给学生以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学生通过有趣的研究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品质、完善自我。教师主要是培养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以便把学习情境迁移到以后的生活情境中

去,并使这种情境具有生机盎然的探究性、创新性和延展性。

二、 模式的理论依据

1、心理依据

互动教学模式,依据那些正在或即将成熟的心理过程,使学生处于较好的心境,创造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给学生提供了“发现自我”、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充分条件,对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和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

2、教育学依据

教育学原理要求学校教育与教学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互动疏导教学追求心理结构、智能结构等诸要素的普遍发展,从而把素质教育的理论、方针在教学工作中具体化,并落到实处。

3、教学法依据

教学法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所面临的新使命,其指导思想、具体要求和做法也要随之不断变化和创新。互动教学模式正是依据21世纪的人才素质观,在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创新,反映了教学法探索和变革的必然趋势。

4、人才依据

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关键在于人的自主意识的积极发展和对自身智能的主动开发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生力军,急需开发智力潜能,树立自信心,增强适应新社会的种种技能。互动教学疏导教学模式正是站在人才发展的高度,为培养积极开发自我、充满昂扬斗志的新型人才服务的。

5、社会互动理论和成功教育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运用在教学中,就是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教学相长。成功教育理论的教育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成功,并培养学生成功心理,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获得成功的幸福和自豪感,从而追求更高的成功。

三、模式的结构程序

互动教学模式体现了师生相互信任、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感到自尊与自信、快乐与成功,是活动型、智能型、开放型教学模式,其结构程序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成功运用这一模式的基础。通过这一环节,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产生兴趣、激感,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具有显著的效果。

2、在参与和感受中认知,教师因势利导,可使教学事半功倍。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各抒己见,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教学内容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升华。

3、在讨论、评判中探求新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的未知知识会在矛盾中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使其继续努力,主动探析,不断进取。从而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端正学生的心理认识。

4、通过启迪、联想,达到疏导目的。

心理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会学生学科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应有预见性,通过联想、假设,使课堂延伸至课外,由现在延伸至未来。疏导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视听启迪。

(2)寓教于乐。

(3)语言启迪。

(4)学会边聆听边疏导。

四、模式的功能和优势

互动疏导教学模式有可反复操作性,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1、互动疏导教学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互动疏导教学模式以师生互相尊重为前提,以活动为主线,师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各种活动引起相应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讨热情。

2、互动疏导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

互动疏导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来自学生,又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带有团体咨询的色彩,学生会轻松地完成对心理健康知识由模糊到清晰的认识转变。行为上也乐于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指导今后的生活,避免了盲目性,扫除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互动教学模式篇(5)

随着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和传统面授教育模式已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呈相互融合的态势。在国际上,“E-Learning”正逐渐为“Blended-Learning”(混合式学习)所取代。这种远程教育与传统面授教育混合的教学模式兼具了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各自优势,扬长补短,更符合时展的需求。电大的教学模式正是这种混合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为一半学时面授、一半学时上网自学的师生不完全分离的远程教育模式。广州电大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中央电大关于开放教育“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办学方针,由以教师面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本人认为,广州电大的教学方式突出体现了多元互动的特点,其实施的具体方式表现为:

1.面授学习(集体学习)——课堂上的案例教学

本课程的面授学时为72个学时,如何在有限的面授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传授课程知识,并引导学生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十分重要。由于电大的学生以成人为主,具有年龄大、工作压力大、时间较紧、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他们往往厌恶纯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更接受实践应用性较强的案例教学模式。因此,作为电大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倾向于使用案例来说明理论,应用性更强。

2.协作学习(小组学习)——课堂及网上的案例讨论

由于电大的师生比差距较大,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广州电大的任课教师们在课前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的同时,还在课堂上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小组活动,引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即协作学习。广州电大的许多课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同时展开课堂及网上案例讨论,并根据课程进度及内容适当组织学习小组展开学习活动。实践证明,这种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很受学生欢迎,既缩小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也缩小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多元互动的目的。

3.网上学习(个体学习)——网上的教学

由于广州电大的开放教育本科学生以成人为主,许多学生由于工作关系无法参加所有的面授课程,为了帮助学生弥补所缺的课程并作为面授课程的一种补充形式,广州电大的许多课程均配备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包括网上作业、教学辅导、历届试题、网上论坛、网上答疑等栏目。尤其是广州电大的网上论坛及网上答疑栏目在教师的网上教学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网上论坛,教师与学生进行非实时的交流,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可以随时上网在网上论坛中发帖子进行提问,由教师尽快进行回答。而网上答疑栏目为师生间的实时流,其设置效果更为明显,也更受学生的欢迎。在网上答疑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可确定每次讨论的主题,案例的长度及难度要适度,不要过长或过难,否则会出现师生交流上的困难。

(二)教学资源多元化

1.文本材料

文字材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资源的主要形式。广州电大课程的文本材料包括主教材、辅助教材、期末复习资料、平时作业等。作为课程形成性考核,学生必须完成4次以上的平时作业,中央电大集中安排的4次大作业将由中央电大杂志社统一下发。除此以外,广州电大的教师还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实际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度安排了课堂及网上作业。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材料,可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适时进行预习与复习,巩固学习效果。

2.录像材料及各类课件

录像教材及各类课件是电大的重要教学环节,具有深化和扩展文字教材的功能,是学生获得课程知识的辅助媒体,是学生自学的另一重要辅学方式。广州电大的许多课程除安排面授辅导课外,许多课程还制作了IP、CAI、DVD等课件,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好辅资料。

3.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是电大学生自学的第三种重要途径。广州电大的大部分课程均针对学生需求,配置了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说明、课程大纲、直播课堂、教学辅导、电子教案、课程论坛、疑难解答、网上作业、历届试题等。学生可以选择在家里上网,也可以选择到教学点上网,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查阅并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有疑问时,也可以随时在课程答疑栏目上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讨论,不再受到时间与地点的限制。

二、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实施中所遇到的几个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个别学生的网络知识不足,导致网络学习受阻

当前,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在我国已基本普及,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网络知识已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参与网络学习的技能及条件基本具备。然而,仍有个别来自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及年纪较大的学生没有计算机的相关技能,不懂网络知识,不懂如何下载网络资源,无法打开网络视频,无法参与网上的课程讨论。因此仅仅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顺带培训计算机网络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电大学生需要更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

2.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根据中央电大关于开放教育“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办学方针,电大学生尤其是电大本科生已由以教师面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然而这种远程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自主参与网络教学及教师组织的各种网上讨论活动,并积极思考,主动与教师及其他学习小组成员实施互动,方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3.部分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未能及时转变,网络学习及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网上的答疑及课堂案例讨论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欢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未能转变,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师对知识当面传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上,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开放教育模式未能很好的适应。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1.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较高

电大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要求明显高于普通院校,既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普通面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对教师的远程教学能力与课件的制作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电大的教师既需要不断进修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需要不断参与各种计算机知识的培训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2.教师工作负荷较重

在电大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既需要积极准备面授的相关资料及课件,同时也要及时进行网络资料的更新和补充,及时组织并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网上教学活动,同时面临面授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双重压力,工作较为繁杂。这既需要电大的教师具备极强的工作责任感及足够的耐心,也需要学校及时给予足够的激励,否则网络教学将流于形式,行同虚设。

三、进一步完善广州电大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在实施电大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完善对策,以图进一步加强广州电大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一)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

为了保证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网络教学的效果。广州电大学习中心的设立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网络教学的平台,学生可在学习中心上网,参与网上的教学活动,实现与教师及其他学习小组成员的互动,参与网上教学的硬件设施得到了一定保障。然而,仍需要针对个别网络知识不足的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提供更为完善的网络学习支持服务。

(二)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技能的培训

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学生“放羊”,由其自行摸索学习,相反应更加积极地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培养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广州市电大各教学部均制定了《关于引导电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引》,然而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培训仍嫌不足,培训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进一步加强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过程及效果的监控

针对电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参与网络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电大教师应不断加强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过程及效果的监控,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网上教学活动的内容与进度,同时对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与激励,使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网上教学的参与度及参与效果直接挂钩。

(四)为减轻主讲教师的负担,可考虑适当配备导学教师参与网上教学的辅导

针对电大教师工作量较大,工作较为繁杂的特点,为减轻教师工作量,对于学生人数较多的课程应配以导学教师。主讲教师负责面授课程及课件的制作、网上资源的补充等主要教学工作,导学教师可帮助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进度,及时回答学生网上的提问,并向主讲教师反馈学生的学习要求并提供网络教学的相关数据。

总之,广州电大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以学生为核心,只有在此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教学手段为依托,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学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导中学、学中导,导学同步。要使该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首先转变师生的学习观念,不断改进该教学模式,使之更适应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奥托·彼德斯.数字化学习环境:开放无距离教育新的可能和机遇.开放教育研究,1998,(2).

[2]张文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J].电化教育研究,1999,(4).

互动教学模式篇(6)

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我校的教学实际,明确了四步互动教学模式,并进一步诠释了其中的理念。

一、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的基本理念依据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构建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四步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生生互动可分为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课堂师生有效互动:课堂师生有效互动指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教学过程,并在其中获得丰富有质量的学习经验的教学交流活动。衡量教学交往的有效性,其主要特征不是师生之间交往频度的多少,而在于通过教学交往学生受到精神震撼的力度和持久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对于生活认知态度的改观与否。

所谓四步互动型教学模式是一种将课堂教学分为四个相互衔接的步骤,各个步骤中都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特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来实现本课目标的教学模式。

第一,师生互动的基本策略: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统一体,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最佳组合。(1)“创设情境,引起互动”策略。(2)“鼓励参与法驱动”策略: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走上讲台,使学生积极活动;鼓励学生自编自演,使学生爱动。(3)“及时表扬,促进师生互动”策略。

第二,生生互动的基本策略:(1)自主探究、交流讨论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的策略。(2)认知活动与情感激发相统一的策略。(3)因学施导的策略。

二、四步互动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

构建以“情境提问—探究讨论—交流概括—巩固反思”为主线的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四步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下表是通过不同互动方式培养的能力发展目标和情感目标。

三、具体实施四个步骤

1.情境提问:创设情境(温故知新),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学生是通过问题而学习的,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见,学生尝试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良好开端。在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任务驱动的激励方法布置学生问题作业,如新授课要求学生做好充分准备,提前预习,每人提出1—3个问题,分小组检查是否完成任务。然后收集整理上交。有关于学习目标方面的,也有学习内容的问题,有浅层的,也有深层次的。教师从中选择带有探究性的问题在黑板上列出,引导大家开展问题讨论,并肯定所有学生善于提问、大胆质疑的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提问能力。

尝试提问的途径一般是:

①指导自学—规定提问式作业—培养提问习惯;

②创设情景—设置认知冲突—诱导发现问题;

③感性体验—灵感顿悟—自我发现问题。

其中创设问题情境就不能局限于师生间一问一答的形式,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的简单问题,学生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现成的答案。看起来问题提了不少,但对学生的思维没有触动,而且教师在课堂中始终是牵着学生走,控制着学生的思路,没有放开。良好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遵循以下四个方面:

(1)问题要明确、具体,不能过于笼统,一般化;

(2)问题要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不能过于平淡。也就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问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具有适当的难度阶梯,不能过于简单;

(4)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好了若干问题,在实际面对学生上课时,既要能收得住,即教师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加以适当控制,又要能放得开,即允许学生提出教师预先没有考虑的问题,甚至可能是教师一时也难以回答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应回避,做“冷处理”,而应热情鼓励,进而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师生共同深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创设好问题情境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花费大量的时间,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动脑精心设计。

记得开学初参加数学备课时,教研员姜芳菲老师特别指出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她强调:数学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四个方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第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启发引导,让学生学会提问。例如:(1)计算方面,从算理和简便算法质疑。(2)从概念教学内涵和外延拓展上质疑。(3)利用学生易错点质疑。(4)看书质疑等进行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第四:坚持训练,让学生乐于提问,养成主动提问的好习惯。

2.探究讨论:探究问题,讨论分析。

布鲁纳曾强调指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该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找出来,使自己成为发现者。”他还认为:“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其中的“发现”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学探讨”。还有美国教育家奥尔康等曾对学生记忆情况作过一个简略的统计:一般学生对某一内容阅读后能记住10%,听到后能记住20%,看见后能记住30%,听到且看到后能记住50%,而说过后能记住70%。这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看、听、说”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督学作用应充分发挥,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掌握学生学习、交流等方面的情况,及时指导、答疑和收集信息。

大家都知道我们新课标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进入了新课标改革后时代。像数学从培养“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现在的 “四基”,即加入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其中我们进行第二步的探究就是充分体现对学生四基的培养。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个人独立思考,积极开展问题讨论和动手实验,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主体性的发展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自身的角色,更新观念,正确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和开发者。智慧的培养,不能通过结果教育(一味的教知识),而是要在过程教育中培养的一种能力,这才叫智慧。像包饺子,不通过亲身实践,是永远也学不会的。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培养会学的能力,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探究,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师生互动。像数学教学中的拨珠子,摆小棒,拼图形和面积推导等很多知识都充分体现这一环节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深有体会。

像语文学科,在这一环节中,问题呈现给学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问题做一番讨论和分析,而不是立即寻找问题答案。例如,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们提出:“你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含义?”“你想通过哪几方面来理解?”学生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对问题本身有了更明确、更深刻的印象。

3、交流概括:交流合作,总结概括

合作与交流可达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效果,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交流可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实现知识的内化。首先,教师是合作学习环境中的设计者,同时要在适当时候给予学生帮助,避免学生走弯路,耗费更多时间。其次,教师又是合作学习的评估者,既要对学习过程不断评估,又要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敢于修正错误,形成气氛活跃、形成开放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新格局。

在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要走一个极端,也就是什么问题都完全放手让学生解决,老师成了课堂学习的一个观众,这是绝对不可取的。课堂教学无论怎么改,都应是扎实的、务实高效的。如果离开教师的讲解与点拨、引导与组织,那么知识的生成、知识的升华等无从谈起。所以对于学生互动以后所生成的一些知识和问题,教师应该有一个短而精的归纳概括,要给孩子们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与联系,要在学生认知水平上再升华。

4、巩固反思:巩固拓展,反思提高

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探究过程的方法,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和方式,增加思维的发散和集中,使知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高。反思提高是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创新的重要阶段。除课堂上精选创新题型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外,还要将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一些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获得了新知识,但这些新知识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还未达成预定的状态,尤其是数学这一科目,易于和其他知识混淆,易于遗忘。因此,在课堂学习的最后阶段还要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转化的最佳方式便是做练习。这时,教师向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由易到难有阶段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做练习巩固所学新知识,并尽可能地使学生理解和学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做练习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请学生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口头回答,或者请学生到黑板上当小老师一边演算,一边讲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学生练习的结果正确与否,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可自行评定练习结果,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评定。教师进行抽查式评定,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及时指出并找出错题原因进行纠正,对学生成绩进行激励性评价。这样,既检查和评定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及时强化。因此,这最后阶段的练习和反馈是整个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是哪个科目,我想这个环节都应该联系实际生活来拓展学生思维,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互动教学模式篇(7)

【Abstract】Constructs“themainbody—interaction—toinquireinto”theeducationalmodel,muststrengthenthesenseofparticipation,manifestsstudent’smainbodystatusandteacher’sleadingrole,letsthestudentstudyintheparticipation,drivingresearch,independentstudy,buttheteacheronlyistheinstructionwhichthestudentstudiesandtheactiveorganizer,letsthestudenttheacademicsocietystudyintheparticipation,theacademicsocietyinnovationandtheinteractionfunctionandthesituationstudywhichexchangesthroughtheteachersandstudents,achievedindependentlyconstructstheknowledgethegoal,achievesgoalwhichthestudentdevelopsonowninitiative.

【Keywords】Educationalmodel;Mainbody;Interaction;Inquiredinto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深化教学改革就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下面谈谈在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中的粗浅认识。

1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意义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它已成为研究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①缺乏积极的探究精神;②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行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在共同的活动中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和合作。

1.2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会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他们的自我选择将形成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会因此不断进行自我的调控,不断反思学习方法,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推断,一旦学生成为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就不再被动地去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会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2“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目前,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单向的由老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教学模式仍明显存在,这种模式认为教师讲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自组织”,而不是质的“建构”过程,明显违反了“教是为了发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规律,“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短暂的时间内对学生效果明显,涨分较快,但长期来说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不利。因此,针对“单向—注入式”教学的种种问题有必要构建“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

2.1“问题互动”教学模式。首先是根据学生背景、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全课中心问题,此问题学生马上不能回答,接着设置的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进行的学生学习活动,逐步解决中心问题。比如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节先创设情景:让条形磁条插入和拔出线圈,闭合回路中电流的方向不同,让学生看到这一现象。然后再提出问题:如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呢?学生通过做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归纳,总结出楞次定律,这一系列活动组成课堂一个又一个新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2“讨论—互动”教学模式。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大胆重新分配上课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验、去总结,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而不是教师一讲到底,讲得很深很细,不给学生思索的空间,学生机械地接受。例如,高中物理的“欧姆定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一边讲新课,一边让学生实验,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E=U内+U外。再如,高中物理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电流、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和待测电阻各一次,自己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①测量电路如何选择?②控制电路如何选项择?③电源如何选择等?学生通过小组实验、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总结,自行导出规律,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

3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叫做探究学习。它包括科学探究、技术探究、社会探究、学习探究等不同的类型。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两种形式:

3.1“动手做”学习:在这种方法的学习中,教师通过设置适当。活动和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这一方法的口号是:“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

动手做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亲自参加活动、实验、讨论而自主构建知识,教师可以提出建议引导学生,而不是替代他们去做。如:高中物理中牛顿第二定律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数据、讨论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互动教学模式篇(8)

一、“互动――对话”教学模式的内容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具有动态生成性。随着课的具体进行状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不断生成新的因素。对教师而言必须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在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中,重组课堂教学中闪耀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如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在初读课文,质疑交流这一环节,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如:怎么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贝多芬是一个非常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吗?他在音乐方面有哪些成就?……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作为教师就要顺着学生质疑问难的思路将这些问题按照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横向归类,可将内容上相通、相近的小问题进行优化组合,使问题更显精练,更有研究价值。同时应适当调整预设教学目标,将这些问题进行纵向归类。适时抓住这些学生提出的带抓手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习。

第二,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是多元生成性的。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不仅是传授者、主导者、评价者,更是学生信息的捕捉者、发现者、接受者、合作者、组织者。学生不仅是接受者、学习者,更是参与者、发现者。这种关系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中,必然表现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与教师发生互动,这种师生双向或多向主动积极的交互作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创生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行进过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就读后感受进行交流。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有点悲惨。

师:那谈谈你的感受吧!

生:斑羚们被狩猎队逼到悬崖上时,老年斑羚竟用它们自己的生命换得了小斑羚的生命。

生:我觉得有点悲壮,老斑羚的牺牲太壮烈了。

师:很好,一个同学用了悲惨,一个同学用了悲壮,他们以不同的字眼贴切地表达了独特的感受,不错,学习语文就得学会咬文嚼字。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斑羚的自我牺牲精神。

师:是什么促使他们愿意牺牲自我呢?

生:集体利益,那些老斑羚希望让他们的集体生存下来。

师:对,它们有集体意识,有团队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我认为这群斑羚很有智慧,你看它们至少能够懂得奇数与偶数,而且飞渡的时候也组织得井井有条。

师:大家讲得很精彩,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悲壮的场面。(投影“斑羚飞渡”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

第三,交互反馈评价的生成及整合。这里的交互反馈评价不再是师生之间一对一的反馈评价,它可以是个体自我的反馈评价(包括教师和学生),它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小组之内,也可以发生在小组之间,而反馈评价也不仅仅是对已发表观点的反馈评价,也可以是对已有反馈评价的反馈评价。这种交互反馈评价能激活各种新资源的生成,而这些新资源又可作为生成性资源为下步的生成作准备。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为认识杨志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对杨志“博个封妻荫子”的思想出发点如何看待?

生:他有点“官儿迷心窍”,为了求得一官半职,甚至可以降低人格,于权贵之门打点钱物,为了得到举荐,甘愿为梁中书押送不义之财,他不像是一个英雄。

生:我不同意,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是任何一个时代人所共有的追求,我们赞赏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赞赏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赞赏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为什么就不能理解杨志的“封妻荫子”呢?

……

师:是啊,林冲走上梁山,是逼上梁山的典型,武松人生的转折点在于官府的不作为,解珍、解宝走上梁山,是的典型,而杨志理想的破灭以致走上反抗也是那样被动,这反映了那个时代中下层武士想为朝廷效力,却不被朝廷接纳的现实,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这样在质疑评价中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的黑暗是杨志等人走上梁山的根源。

二、“互动――对话”教学模式结构示意图

制约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本研究探索并推行了“互动――对话”动态生成式语文教学模式。(模式结构见下页图)

三、该模式的实施流程

1.预习导学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转化为问题形式激情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并在充分估计学情的情况下明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示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在问题本上,以备同伴或小组交流解决。

2.互动对话阶段。这一阶段首先教师将学生的问题按思想、句段、语修等方面进行归类,将问题优化组合,并及调整教学目标,组织学生深入学习,深入探究。可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解疑、释疑,在对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提升问题。

3.反馈评价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对对话内容、对话态度进行归纳、评价,如果在反馈评价时发现学生在交流、探究问题时有遗漏或失误,教师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再次思索,矫正学生的偏差,以求学生在体验理解中建构新的知识,内化能力,强化探究、创造的欲望,生成新的问题。

4.总结提升阶段。这一阶段在上一阶段对知识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反馈学情,巩固知识,迁移应用,发展思维,提升能力,布置作业。

互动教学模式篇(9)

2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师生双向互动。教学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简单认知、识记的过程,而是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与提高的过程。由于医学英语与学生专业联系紧密,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趣味性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将语言和医学知识牢记于心。如在讲到护理英语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设置场景,让学生准备相关道具进行角色扮演。

2.1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权威,学生应当完全服从,这显然不适合现代医学英语教学。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医学英语课程大多由英语教师担任。英语教师英语水平高于学生但医学知识掌握不如学生。将合作学习引入医学英语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师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在宏观上全面统筹规划,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从教学目的出发,设计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2.2生生互动

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合作学习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由于学生之间认知水平、社会经验、情感因素相近,互动沟通时没有压力和紧张情绪,能够进行有效互动,而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又能促进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生生互动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复述课文、问题讨论以及头脑风暴等。尤其是情景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通过模拟查房以及英语问诊等,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医学英语,从而加强基本技能培训及医患沟通训练。

2.3师师互动

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可以分为本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与跨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本学科教师可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以及共同授课等方式进行互动。医学英语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师师互动不能仅局限于学科内,医学英语教师更需要与其他医学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如举办交流会和座谈会,成立跨学科英语研究小组。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双方的医学知识水平和英语能力都得到提高,最终提升整体医学英语教学水平。

互动教学模式篇(10)

“交流—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1.教师启动 ——“ 交流 — 互动 ” 的前提

在“交流—互动”的教学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在讲授较难理解的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例如:在讲授We are tring to save manatees.一课时。由于学生们对manatees 这种动物知道甚少 ,如他们的栖息地,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食物来源,以及为什么要拯救他们,他们为什么濒临灭绝。如果不知道这些,整节课学起来将很困难。所以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自己提问题。I ask “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manatees?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m? I have just seen a program about manatees.If you ask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 I can tell you .”然后,学生们开始提问:“where did they live ?” “What did they eat?” “How big are they?”… 回答完学生的问题之后,我又让学生猜他们濒临灭绝的原因。学生们会猜食物原因,污染原因。I say Maybe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课,在课中找寻答案。带着极大的兴趣开始了这节课。这样做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扫除了很多学习上的障碍。同时也激起了学习的兴趣。

2.学生自学 ————“ 交流 — 互动 ” 的基础

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例如,教阅读文时,我总是先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一些问题,第一遍阅读时先设置大问题,第二遍阅读时设置细节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边读边把不理解的记下来,拿到小组中来讨论。

3.小组讨论 ——“ 交流 — 互动 ” 的主体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 4 人(优等生 1 人,中等生 2 人,差生 1 人)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成,永远保持 “ 同 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讲解、包办过多,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设问、答疑。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如各小组的问题中都有一道是关于mangrove是什么? 我告诉学生This kind of trees are very special,they have long roots that can breath.mangrove swamps is a place where trees grow in water. 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判断。 通过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4.组际交流 ——“ 交流 — 互动 ” 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要让中等生多发言,克服了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有的组提出:What did we do to save manatees? 其他的小组给出了许多的具体建议。如加强宣传教育,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5.练习评定 ——“ 交流 — 互动 ” 的检测

在组际交流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而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 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交流—互动”教学采用当堂进行检测教学效

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交流—互动”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1.着眼于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 德能勤绩廉自我鉴定 下一篇: 软件调查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