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体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0:15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篇(1)

二、计算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一种把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因素,按照因素属性的不同将其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的方法。采用1~9的比例标度,通过两两比较判断,区分确定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因素的相应权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定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改变了长久以来决策者与决策分析者之间难以沟通的现状,有效提高了决策的可信性、有效性和可行性。AHP的基本步骤为:明确问题并确定目标,根据因素属性不同确定因素间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对于某一层次因素下一层次的所有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根据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因素的相对权重,即进行层次单排序,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1)构造递阶层次结构将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分三层,第一层A为基层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即总目标,第二层B包括应急救援人员、应急救援器材装备、应急组织管理和应急救援保障四个子系统,第三层C即每个子系统下面的若干个子指标项。(2)构造判断矩阵假定A层中Ak因素与下一层B1,B2,……,Bn因素有关联,则可构造2所示的判断矩阵。表2中,bij是相对Ak而言,用Bi对Bj相对重要性的数值来表示,通常bij取1,2,3,…,9及其倒数,其标度含义如表3所示:(3)单层指标权重的确定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将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采用方根法经过归一化后,得到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上一层次某一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4)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5)计算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确定同一层次上不同因素对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权值排序称为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是由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逐层进行的。层次总排序完成后,仍旧需要进行与单排序类似的一致性检验,当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的权重。通过参阅部分成果评价方面的相关文献,咨询一部分熟悉成果评价工作的专家,构造了一、二级指标判断矩阵并计算了各指标权重(表5~10)评价指标合成权重计算相对总目标A的权重是根据每个指标相对上一层次对应因素的权重值,通过层次总排序计算其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值。各层次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值如表11所示。

项目成果综合评价价值计算方法采用加权平均求和法计算项目成果评价值,方法如下:为了成果评价的客观性,可以对每个二级评价指标划分评价等级,采用“百分制”,每个等级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评价专家首先根据指标评分标准对二级指标打分,根据公式=∑iiFXW(其中,F是某专家给被评价成果的评分,iX是该专家根据指标评分标准对某项指标的具体评分,iW是该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加权求和后就是该成果的总得分。

评价指标体系篇(2)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21-03

1 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1.1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

在所有碳排放中,作为生产和生活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区,城市的碳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86%(从终端需求角度计算)。可以看出,减少城市碳排放是减少整体碳排放的关键。城市碳排放根据其源头可以分为建筑、交通和生产三个部分。因此,为创建低碳城市也应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以上三个类别中的碳排放比例因不同城市的发展程度、工业结构和社会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

1.2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环境友好型城市提供发展方向。适当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依据。规划部门可以通过所在城市自身优势与缺陷确定城市可以加以利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争取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低碳城市的抽象概念转化为操作层次的指标,有利于公众对其加深了解和执行部门贯彻实施。指标体系对抽象的概念进行量化和具体化,避免了定性或定序区分的模糊性造成的评价的困难。公众可以通过具体化的指标体系深入理解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它与自身行为模式的联系;规划的执行者也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准确判断规划的执行效果。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低碳城市目标的实现程度提供评价依据。在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情况下,对各城市低碳发展的实现程度的评价将变得有据可依。

2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低碳城市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产生途径、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协调程度、政府部门采取措施的力度。从以上三个角度制定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成果、途径和措施实施力度三个方面反映一个城市在低碳方面的环境友好程度。在考虑碳排放量应当减少的同时,也不应忽略低碳作为总的发展方向应当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低碳城市概念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而不是为了遏制全球温室效应加剧而限制经济的发展。

2.1 有关减少碳排放指标

有关减少碳排放的指标包括建筑、交通和生产三个方面,主要反映的是在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方面的低碳城市的实现程度。建筑碳排放指标包括住宅生活和公共建筑碳排放两大类。交通方面碳排放可通过城市车辆总量、城市节能汽车比例、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程度、城市分布密集程度四个指标来反映。城市注册的正在使用的汽车总量能反映城市总体的交通碳排放量,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碳排放对自然生态的压力;节能汽车比例可以反映交通节能化的实现程度,说明在固定汽车总量的条件下,一个城市的交通低碳程度;城市生产用能源消耗总量反映一个城市总体生产规模和其相应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大小;城市生产用非化石燃料能源比例反映一个城市生产过程中燃料投入方面的低碳实现程度;城市产业结构反映城市的成熟化程度,进而间接说明一个城市在生产方面实现低碳的难易程度和未来所需时间。

2.2 反映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指标

这类指标有城市总体人均碳排放量、碳生产率和含碳能源消费系数三项。城市人均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是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反映不同消费模式导致的城市人均碳排放水平差异,是从消费角度考虑的指标。碳生产率是城市GDP与城市碳排放总量的比值,说明整个城市的能源生产效率,具体说明一个城市的低碳技术水平对于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影响程度。碳能源消费系数为整个城市的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主要用于衡量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

2.3 反映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力度的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篇(3)

2环境要求指标

国家政策的要求,要使物流能够可持续发展,物流包装也应呈现绿色化,即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物流包装环保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建立在保护环境层面上的,响应国家的环保政策,物流包装在环境要求中需要在回收再用、绿色化、节约能源等方面满足条件,推动绿色物流的发展,在保证物流包装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其可持续发展[5]。物流包装的回收再利用,可以减少浪费,帮助企业在物流活动中节约包装成本。

3市场要求指标

市场要求层面主要看重的是服务水平和消费者的满意度,在物流包装的评价中这点是不可忽视的。这也是物流包装是否满足市场要求的重要体现。在企业方面,从销售和收入层面可以很好的彰显出物流包装的市场化水平,企业也很看重这一指标,毕竟这也是关乎企业声誉和顾客满意度的重要参考。对物流包装来说,是否拥有市场,是关乎其存亡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环境要求和成本要求的一个依据。

4成本要求指标

在物流行业中,包装成本是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只有适当控制成本的大小,找出包装成本的侧重点,可以有效地减少成本支出,这也能很好地反映物流包装的兴衰优劣。

5物流包装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

评价指标体系篇(4)

构建完善的评标专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加强招投标信用管理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的方式,找到了构成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要素。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信用评价模型,为招投标管理部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招投标;评标专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1引言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正式推行招投标制度已有30多年。为体现招投标的公开、公平、公正,确保招标人和投标人的切身利益不受损害,评标专家被引入并成为招投标过程中的“裁判”,其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等要素直接关系到评标质量和评标结果,影响到工程或项目的实施和投资效果。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某些不正当行为的影响下,有评标专家在实际招投标活动中存在违背信用的行为。一些评标专家出现不规范、不严谨评标等影响评标质量的行为,个别评标专家甚至出现收受贿赂、相互串通等违反法律的行为,严重破坏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为预防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加强评标专家信用评价管理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学者在评标专家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已进行了摸索性的尝试和探讨,如:郑磊[1]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从诚信基础、评标诚信和诚信环境三方面构建了评标专家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实例描述了ANP赋权的诚信模糊综合评价过程;杨正超[2]认为评标专家的信用包括外在工作表现和工作质量两大方面,并初步设计了工作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梁晶[3]在对评标专家异常性评分定义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偏离值法对评标专家异常性评分进行了判定。总体而言,研究文献为评标专家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借鉴。但信用评价体系构建还存在一些问题,评价指标的设定、评价方法选择、评价结果应用等细节还需不断完善。

2评标专家信用评价指标设计和内涵

描述基于全面考核的思想,评标专家信用评价可包含基础信用、社会信用、评标信用三大方面。其中,基础信用主要考察专家是否有评审资格,如:受教育情况、专业、职称、执业年限、执业业绩等;社会信用主要考察专家在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用情况,如:行政司法记录、纳税记录、金融信用记录等;评标信用,顾名思义主要考察专家在评标过程中的信用情况,如:评标纪律、评标质量等。原则上,基础信用在专家入库时已被一一核实,社会信用只能侧面反映专家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情况,这两者和评标专家在评标过程中是否有失信行为并无直接关联。因此,本文暂不考虑基础信用和社会信用,只对评标信用的相关指标进行梳理和筛选。指标及其内涵见表1。

(1)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责任度、积极性等。工作态度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促进学习、提高工作的忍耐力等。工作态度因素较为抽象,因此将工作态度的评价指标具体化,细分为出勤率、迟到早退、请假情况、培训考核情况和信息变更5个二级指标。

(2)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遵循规则、准则的程度,或者说评标专家在评标过程中的作风、品格等综合情况。司法信用、不规范行为和职业道德作为3个二级细化指标,它们直接影响评标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是反映专家行为规范的关键考核指标。

(3)评标质量是评标专家业绩的反映,评标质量好不仅要求专家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丰富的评标经验,同时要熟悉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评标标准和方法。通过程序规范性和工作严谨性两个细化指标,评估评价专家的总体评标质量。

(4)相关方评价是指招标人评价和评标专家互评,体现为招投标过程中招标人对评标专家、评标专家对其他评标专家的评价,评价主要集中在专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评标效率等方面。开展相关方评价不仅是促进专家自我认识和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更是合理判定专家行为信用和能力信用的重要依据。

3指标权重数据采集及一致性检验

鉴于指标体系是典型的多指标、分层次结构关系,本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准则层对其上层目标的重要性调查。同时,由于客观数据基础较薄弱,采用德尔菲法这一主观赋权法对指标权重直接打分。本研究通过问卷设计、问卷发放、数据预处理和一致性检验三个步骤,收集、处理各指标对上级指标的重要性数据,从而方便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

(1)问卷设计

以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设计了准则层各指标与同级指标重要性的两两比较,用1~9标度法判断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问卷调查表见表2。

(2)问卷发放

1)问卷发放对象是从事公共资源交易评标领域的专家。

2)为使数据有效,问卷发放应有一定规模,一般在20~50份左右。本研究总计发放了26份问卷调查表,全部有效回收。

(3)数据预处理和一致性检验

1)数据预处理

根据1~9标度法,以表2为例,当指标U1比U2重要,记U1与U2重要性对比的判断结果为重要程度级别;当指标U1与U2同等重要,记U1与U2重要性对比的判断结果为1;当指标U2比U1重要,记U1与U2重要性对比的判断结果为重要程度级别的倒数。如表3所示以评标专家信用为目标层,矩阵元素均为横坐标指标与纵坐标指标的对比结果。以此方法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可得到各专家对各准则层内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原始判断矩阵。

2)一致性检验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和专家主观上的不稳定性,实际得到的判断矩阵并不一定满足传递性和一致性。例如:某打分结果为指标U1比U2重要,U。比U3重要,而U3比U1重要,显然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事实上,不必要求打分的绝对一致,但要求大体上满足数据的一致性,即数据的不一致程度应在容许和接受的范围内。因此,对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4结语

对评标专家的信用进行评估是我国公共资源交易信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评价模型的应用与实践,评标专家信用评价和管理将进入一个量化、标准化的新阶段。而实际应用得到的总结和反馈,也将为推动评标专家信用评价方法进一步创新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郑磊,张亚静,彭胜男.评标专家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08):39-41.

评价指标体系篇(5)

一、引言

从相关的文献回顾中看出,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步从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从2000年以后,学者们逐步涉及评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方面的研究。模糊综合评价法、离差最大化法等方法被应用到内部控制评价上面。因此,如何建立内部控制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综合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和实务基础

内部控制评价比较系统和最初的研究均来自于审计领域。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1936年美国注协《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审查》,首次提出审计师在制定审计程序时,应当考虑企业的内部牵制和控制。1939年《审计程序文告第1号》首次增加了对内部控制审查的内容,此后又在多个文件与法令中多次明确了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程序。自此,详细审计逐渐走向制度基础审计,内部控制评价逐渐成为审计程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审计逐渐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导,但内部控制评价仍是审计的核心环节,其技术方法依旧在审计体系内演进和发展。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框架的和广泛采用标志着内部控制开始在理论上和实务上走出审计范畴,而成为企业整个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该框架也可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提供指导。在COSO框架的影响下,美国内部控制评审准则已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做出修正。2000年安然等一系列会计丑闻爆发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随即出台,使得管理层内部控制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依法案成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审计准则第2号用于具体指导“与财务报告审计协同进行的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该准则中,相关的执行和报告指引是基于COSO框架的。

三、内部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

内部控制指标体系建立的详情如表1所示。

(一)控制环境

1、关于管理者素质,评价以下因素:管理者是否具备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素质及素质结构;管理阶层是否订有行为守则或类似规范,而且能够落实;管理层在与各利益关系者交往时,其行为是否显示出操守和价值观。

2、关于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评价以下因素:董事会与管理阶层间是否独立;审计委员会是否独立;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是否符合企业要求;董事会成员与各职能主管之间是否有沟通;是否有畅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且这些信息与财务和经营成果有关。

3、关于组织结构,评价以下因素:组织结构是否与企业的规模和战略相符合;各级管理者的责任是否明确;各管理者对自己所负责任是否非常了解;各主要管理者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且具有履行责任的能力。

4、关于企业文化,评价以下因素:企业文化中是否显示出操守的重要性且具有协同作用;行为方式是否与企业价值观一致;形成的企业文化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否有辨识和改变文化的机制;文化是否体现全体成员的价值观。

5、关于权利与责任分配,评价以下因素:权责划分是否与企业规模、作业的复杂性适当;授予员工的权利是否与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对等;是否有足够的信息处理、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工作人员。

(二)风险评估机制

1、关于设定目标,评价以下因素:各层级目标是否协调一致;目标是否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是否具有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全体成员是否对目标非常了解。

2、关于风险辨识,评价以下因素:当业绩远离目标时,是否能注意到各层级的风险;对风险辨识是否是一个与规划相结合的反复的过程;是否善于寻找和分析各有关影响因素;是否能够根据各因素的复杂程度,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排序。

3、关于风险分析,评价以下因素:是否能够根据影响目标实现的内外因素,判断风险的严重程度;是否能够通过分析相互联系的作业过程,辨别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否注意到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保证资料来源的准确性。

(三)控制活动

1、关于业绩评价,评价以下因素:是否有切实可行的业绩评估系统;业绩与标准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有全面的计量指标,和明确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与计量指标。

2、关于信息处理,评价以下因素:是否有信息中心,且由专人负责;信息处理、系统维护是否正常;是否有保证业务正确和授权的程序。

3、关于实物控制,评价以下因素:是否有实物授权制度;是否有资料接触授权制度;是否有定期盘点制度和实际操作程序;控制政策和程序有否被有效执行。

(四)信息与沟通

1、关于信息系统,评价以下因素:是否能辨识和获取所需信息;是否有适当的信息传递形式;信息传送是否按既定路径进行;有关人员对信息是否明确了解。

2、关于信息质量,评价以下因素:信息是否适当,即信息是否确实为企业所需;信息提供是否及时;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所取得的信息是否最新;各信息需求者是否能够很容易取得信息,且是否能够顺利理解这些信息的意义,并能迅速做出应有的反应。

3、关于沟通与沟通方式,评价以下因素:所有下级人员是否清楚其所负责的管理或工作责任,以及承担的内部控制责任;上级的行动和言语是否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是否有开放的向上沟通渠道和虚心聆听的态度;是否有畅通的渠道,及时了解企业外部各相关者的意见或建议,且是否能够将这些问题让与他们打交道的人或部门迅速做出反应。

(五)监督活动

1、关于监督主体,评价以下因素:是否有明确的监督主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否有相互监督机制;监督者是否有明确的任务和相应的能力。

2、关于监督活动,评价以下因素:各监督活动是否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包括监督的对象、监督的时间间隔、实施监督的方法和最后形成的文件等内容;监督活动是否是各管理层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否有自我监督的机制;是否能够将已确认的内部控制及时、详细地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报告,并能提出有关改进措施,以保证今后监督活动的有效性。

3、关于监督组织,评价以下因素:是否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它是否直接受托于董事会,对经营管理层实施监督;内部审计是否直接接受审计委员会的委托,对经营管理层和各作业层级进行监督;是否有定期的专题讨论制度。

四、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所谓模糊综合评价是在模糊环境下,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某种目的对一事物做出综合决策的方法。而当影响因素较多时,权重的分配极难确定,另外,由于每个表示重要度的权重分量都很小,单因素评价矩阵在求评价结果的合成运算中使用的因素减弱到不起作用,评价结果难以分辨,这时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解决问题。本文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内部控制的因素和类别为分支,形成树状结构。多层次综合的方法是先对模型的每一个分支进行综合,然后将对各个子因素的评判综合成对诸因素的评判,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因素集。

U={U1,U2,U3,…,Un}是一个由一级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集。Ui=(Ui1,Ui2,…,Uim,)(i=1,2,…,m)是由二级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集。

第二,评语集。

V={V1,V2,…,Vm}是一个评价集合。Vj(j=1,2,…,n)表示由高到低的各级评语。

第三,单因素评判。

由n个专业人员单独对内部控制评价对象就某个二级因素进行评级,便可得到U|(x1,x2,x3,x4)。

类似地对其他因素进行单因素评判,并可得到一个从U到V的模糊关系R,即单因素评判矩阵:

其中rij(i=1,2,…,m;j=1,2,…,n)表示对第i个评价指标作出的第j级评语Vj的隶属度。其取值方法为:对各专家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得到对第i个评价指标有Vi1个V1评语,Vi2个V2评语,…,Vim个Vm评语,则对于i=1,2,…,m有

rij=vij/∑vij(j=1,2,…,n)

第四,权重集。

由于每个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可采用专家估测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来确定权重。

第五,综合评判。

利用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得出综合评价模型为B:B=A?莓R。

五、应用实例

第一,确立U、U1。

设U={U1,U2,U3,U4,U5}={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机制,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活动};U1=(U11,U12,U13,U14,U15)=(管理者素质,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权利与责任分配)等如表1所示。

第二,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一是采用专家评估法,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设A=(0.2,0.2,0.2,0.2,0.2),列于表1。

二是二级指标的权重也按此法计算后列于表1中。

三是设模糊评价集合为V={V1,V2,V3,V4}={优,良,中,差}。

四是评价结果:对表1模糊关系运算式B=AoR逐层进行运算后得表2及最后结果。

内部控制综合评级结果为“良”。

六、结束语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当前企业改革的重头戏,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都在激烈地探讨与实践。此时,研究如何建立与评价内部控制的问题十分必要。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涉及因素众多而复杂,制定全面、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环节。本文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定性指标定量化,更有利于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戴彦.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A省电网公司的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06(1).

评价指标体系篇(6)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120-03

0 引言

客户是企业中的重要资产,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客户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对于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有重要作用。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而企业也是不断发展的,客户关系对于其发展价值越来越重要。因此,企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对客户关系价值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并强化管理,以提高企业客户关系的质量,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想获得并保持客户关系,其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生产成本、服务成本等,如果客户所需要的服务成本越低,则其对于企业的贡献就越大,企业也会感知到更大的客户关系价值,并为此种类别的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以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1 概述

所谓客户价值,从客户的方面来说是指其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的需求与满足,从企业方面来说是其从客户的购买中所实现的企业收益。客户价值具有潜在性、独立性等特点,与时间长短成正比,同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客户关系价值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某一个客户的实际价值所付出的成本。客户价值对于企业来说是没有差别的,其完全独立于企业,但客户关系价值则刚好相反,对于不同的企业有着较大的差异,客户关系管理主要是以客户关系作为重点,以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作为目标,同时努力与客户建立起长期良好的关系,以获得及保留更多有价值的客户,从而为企业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客户关系价值则是指企业维持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所能够为企业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是企业所得实际价值与其付出成本之间的比值。企业实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加强客户关系管理非常关键,而要想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则必须要全面考虑客户关系价值,找出相关的影响因素,提高客户关系管理质量。在客户关系的生命周期中,客户关系价值管理是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要求,企业在评价客户关系价值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客户当前的价值,同时还要考虑客户未来的潜在价值,客户当前的价值决定了企业当前的盈利水平,而其未来的潜在价值则决定了企业的未来经济发展水平。由此可见,企业对于客户关系价值的研究关乎企业当前及未来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客户关系的挖掘及客户关系价值的研究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

参考文献[2]中作者指出客户关系价值是企业与客户构建长期合作关系的重要指标,在客户关系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对于提高客户关系价值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但却并未构建科学的客户关系价值模型,对于影响客户关系价值的因素分析较为欠缺。在参考文献[3]中作者指出通过对客户价值及客户关系价值进行分析,得出了客户关系价值的特点,并提出了客户关系价值的核定方法,但其对于客户关系价值中的企业自身因素影响考虑较少,由此难以准确判断客户关系价值提升的具体影响因素,也就难以促进客户关系价值的提高。参考文献[4]中作者指出构建良好的客户关系价值模型并实践运用,可以获得更有效的客户关系,同时发现现有的客户关系,从而促进客户关系价值的不断提升,但此种模型需要企业构建客户关系数据库,并进行有效管理和使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企业资源,对于企业自身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参考文献[5]中作者认为通过构建客户关系价值管理的互动模型,能够更好的认知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价值,并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客户关系管理,以不断提升客户关系价值,但其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仍然有较大欠缺,应当加强。本文主要通过构建客户关系价值体系和引用案例对客户关系价值进行深一步的评估和研究。

2 客户关系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体系 如果对于客户关系价值的评价仅采用定量或者定性方法,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由此就难以全面反映客户关系价值的评价及提高策略,因此应当构建完善的客户关系价值评价体系,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客户关系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金融资产理论基础上的,而客户对于企业的价值则在于其在一定时期内为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的质量则要取决于它的购买量、利润率及关系持续期,企业构建一个客户关系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因此,客户关系价值是客户的利润率持有期、购买量、获取成本和保有成本函数。客户关系价值的相关影响因素与企业的经济发展都有着密切关系,对于这些因素的构建应当确保客观性、可靠性。

2.2 各部分的权重 指标体系中的各部分权重主要来自于客户关系管理中客户的财务状况及企业的经营状况方面,各部分相关的权重主要包括有:客户权益,也就是客户关系价值,指客户向企业提供的现金流量与获取成本、发展成本和保有成本之间的差额。获取成本主要是指企业进行的投资,以吸引客户并为其提供满意服务,包括广告、市场营销及为了获取新客户而发生的促销费用等。发展成本主要是指企业用于加强或维护现有客户关系价值的费用,包括更多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的要求做出反应及提高客户购买率等发生的费用。保有成本主要是延长关系的持续时间、重新激活客户及降低客户不满度等的费用。

对于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分析主要根据客户关系价值的影响因素,如客户权益,主要是指客户关系价值,这个关乎客户自身利益,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获取成本是企业的投资,如果企业的服务能够吸引客户,势必能够提高客户关系价值,发展成本及保有成本仍旧是企业用在客户身上的费用,与客户关系价值密切相关。企业维持客户关系的目的在于提升客户关系价值,进而为自身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各项关于客户关系价值的成本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效应。

2.3 计算 客户关系价值主要是指为建立和保有这种关系所投入的资金及关系形成后产生的收入两者之间的净现金流量,这一现金流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长期购买量及购买次数,采用资金成本贴现的方式可以得出客户关系价值。客户关系价值是一个动态指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对于企业的客户关系价值计算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任务。对此,企业主要通过收集和整理客户资料,构建客户关系价值评估模型,对客户的终生价值进行计算机参数调整,以实现对客户关系价值的评估。

根据客户关系价值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函数公式CLV=■■r(t)1-T■

N—总客户数;r(t)—客户保持率;n—客户关系保持时间;St—t年从客户处获得的收入;Vt—与客户年收入配比的客户成本;k—资金的贴现率或资金成本;Tr—税率。

客户关系价值主要分为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当前价值决定了企业的当前盈利水平,而潜在价值则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利润,在客户关系价值评估模型中主要涉及这两个方面的因素。这对于更好的评估企业的当前收益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要想明确客户的详细资料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此模型忽略了对收益和成本易变性的考虑,由此导致计算出的客户关系价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 移动通信业的客户关系价值的案例

3.1 案例背景 近年来,移动通信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当前,我国主要的移动通信服务行业呈现出双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而随着政府3G牌照的发放,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等实力将强的电信运营商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寻求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以争夺高价值的客户。中国移动公司是我国实力较强的电信运营商,随着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其提供的服务品种越来越多,如话音业务、手机银行、全球通WAP业务等,同时还拥有神州行、全球通、移动梦网等多个著名的服务品牌。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移动公司也需要对客户关系价值进行研究,并从中探寻可行的价值评估模型,以促进其自身经济的发展。

3.2 案例评价 评估模型中数据主要来自于2012年移动各通信公司的数据,根据公司每年的客户数量、客户保持率、客户收入、客户利润、客户成本及净现金流量进行计算,得出各个移动通信公司的客户关系价值。根据评估模型可知,函数中的N代表移动运营商的在网客户总数,n代表客户在网时间,St代表每年客户的移动通信消费额。通过构建回归方程得出企业客户保持率随时间变化的威布尔分布得出r(t)=e■,t>0,通过对所选样本进行处理,并将参数值r(1)=71.2%带入模型,以得出客户关系价值的具体数值。

综合上述表格内容可知各个移动公司的客户数、客户保持率、客户收入、成本、利润、所得税及税后净现金流量等,所有移动公司的贴现率均为11%,由此得出各个移动公司的客户关系价值,河南移动公司为36248万元,山东移动公司为35641万元,吉林移动公司为23658万元,上海移动公司为39857万元。

通过构建客户关系价值评估模型可知,客户关系价值的高低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密切联系,如果企业的经营效率较低,也就难以留住有价值的客户,从而导致其客户关系价值较低,无法培养长期客户群。但是,就当前的评估模型来说,较多的考虑了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而对于客户的消费欲望、消费要求等则关注较少,由此导致其考虑不够全面,影响了对客户关系价值的全面评价。

3.3 改进客户关系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当前,客户关系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客户关系价值是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前各行业对于客户关系价值的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客户关系价值的意识薄弱、缺乏研究创新等,从而导致客户关系价值研究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对于企业来说,客户是其发展经济、获得利润的有效途径,吸引并培养高质量的客户,客户关系价值主要是指企业维持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而为企业发展创造的价值,而企业要想提高客户关系价值,首先需要提高提高企业客户关系的实际价值。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此,企业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投资力度,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企业应当吸引高素质人才为自身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应当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此外,企业还要注重自身的市场形象,汲取经验教训,以提高发展质量,在此方面如毒奶粉事件正是由于企业不注重自身的发展形象而导致企业发展水平下降甚至破产。通过加强企业经济发展管理,提高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客户的服务满意度,并树立自身良好的市场形象和信誉,以实现企业客户关系价值的提升,强化客户关系管理效果。

本文中所采用的客户关系价值体系由于对于成本及收益的易变性考虑较少,从而导致评估模型存在较大缺陷,因此应当加强对客户关系价值体系的改进。在构建客户关系价值方法体系评估模型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关于客户成本及收益的易变性,对于相关数据收集应当注重不断变化,并据此计算出相应的代表性指标,以确保评估模型构建的合理性,从中计算出真实的客户关系价值,从而为企业制定发展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此外,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加大对于客户关系价值的研究力度,根据相关权重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型,从而分析出客户关系价值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策略,以不断为企业发展建立长期客户群,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更多的关注企业的市场形象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如果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品牌支持,那么企业发展经济就难以吸引顾客,也难以培养忠诚的客户,由此也就无法促进其自身经济的发展。客户关系管理时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客户关系价值则是客户关系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促使企业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获得并保留更多有价值的客户,以为企业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不能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客户关系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当前,客户关系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目的性明确的价值交换战略,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客户关系价值需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共同维系。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客户关系价值会越发凸显,发展前景广阔,客户关系价值越高,能够为企业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越高,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应当重视客户关系价值发展,以更好的满足自身的可持续进步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亮,苏翔,王金钟.基于粗糙集-神经网络技术的客户价值分类模型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1(02).

[2]陈光会.基于BP网络的客户价值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08).

[3]孙耀.基于数据挖掘的客户价值评价研究[J].现代商业,2011(32).

[4]唐欣.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企业绿色经营绩效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2(02).

[5]邬金涛,邵丹.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流程及应用——基于案例分析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08(02).

[6]杨晓岑.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1(08).

[7]李俊,张旭梅.基于消费周期影响的耐用消费品市场个体客户价值评价[J].商业时代,2011(21).

评价指标体系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udget for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status quo, should be made of the economy, complianc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four areas of the budget to buil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schistosomia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oject budge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ject, focusing on budget for the projec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studied.

key words: budget for the projec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valuation

一、我国预算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

我国的预算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政府编制的预算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1998年12月15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提出了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下的预算改革要求在预算的组织形式上编制部门预算,在预算的编制方法上采用零基预算;2000年正式进行部门预算改革,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2001年又推行部门预算,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2003年再次完善预算编制体系,明确要求基本支出试用“定员、定额”预算,对项目支出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排序;同时,项目预算试行建立项目库。

因此,编制部门预算已成为预算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其本质特征就是改变原来按财政资金性质和部门交叉管理的方式,以部门为依托构建新的预算管理体系。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深入,某些深层次问题渐渐凸显,如科学的定额体系尚未建立、财政调控功能受到诸多因素制约、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等,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问题更为紧迫。

二、预算绩效评价

(一)预算绩效评价现状

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规定和要求及财政部的统一部署,从2001年开始起进行预算绩效评价的小规模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且缺乏系统性研究,仍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需要,尚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1)有关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2)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3)绩效评价的规范化程度不足;(4)存在评价主体缺位现象。

(二)构建科学规范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开展预算绩效评价是揭示部门预算资金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深化预算体制改革、改善政府形象的需要。鉴于我国预算绩效评价的现状及其重要性,目前应从四方面着手构建科学规范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1、制度和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的构建应从预算资金的各个环节入手,从审批、拨付、使用到监督管理层层把关,形成预算资金使用的科学运作程序,使预算资金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组织体系包括具体明确预算绩效评价的工作范围,制定评价工作程序,确定评价结果的应用等;

2、指标体系。对预算资金绩效进行科学度量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的结果和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

3、标准体系。评价标准是评价预算资金绩效优劣的基本标尺,它与评价指标体系相匹配,对于每一指标,都有其对应的评价标准;

4、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涉及到指标的权重确定,主要方法包括德尔菲法、ahp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

同任何绩效评价一样,在上述四个方面中,预算绩效评价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只有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地度量出预算支出的实际效果。

因此,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核心和评价目标实现的关键。

三、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理论与方法

在当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框架下,预算绩效评价按其内容分为基本支出预算绩效评价和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本文主要探讨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项目预算绩效评价的概念

项目预算绩效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反映公共部门项目预算支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的特征:

1、经济性。在评估某一系统的绩效时,经济性指标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某系统在既定的时间内,究竟花费了多少钱?是不是按照法定的程序花费金钱?”,它一般指系统投入到项目中的资源水准。经济性指标关心的是“投入”的项目,如何使投入的项目作最经济的利用。经济目标并不关注服务的品质问题。

2、效率性。效率性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系统在既定的时间内,预算投入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效率性指标通常包括:服务水准的提供、活动的执行、服务与产品的数量、每项服务的单位成本等。效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关心的是手段问题。

3、效果性。效果性通常是指公共服务实现目的的程度,即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衡量,它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就行为过程来说,它包括投入是否满足经济性要求,过程是否合规和合理;就行为结果而言,它又包括产出与投入相比是否有效率,行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及产生的中长期影响。效果关心的是:目标或结果。

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则是对公共部门预算支出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特征的综合判定,它包括确定目标、拟定评估指标、选择评估方法、安排适当的评估时间和评估步骤、得出评价结果等过程。

(二) 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绩效评价指标是通过各种手段将绩效目标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指标。预算支出系统公共服务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决定了其绩效需要多个互相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体系来衡量,由于不同的指标反映了绩效的某个侧面,同时现代绩效评价不仅要求对最终的产出结果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投入和转换过程进行评价,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在整体上需要遵从一定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关系可以用“投入-产出-结果”链来分析:

(1)投入是指用来提供服务或产品的资源。投入过程结合产出和结果过程后,在分析三者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可设计经济性指标。要讲求经济性(遵从性),即以最低的成本获得适当质量的资源,如机构臃肿,违规采购,就缺乏经济性。

(2)转换过程是进行投入、获得产出和结果的方式。从转换方面看,要讲求遵从性,一个良好的转换过程至少有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相应的绩效指标是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同时当其他领域的指标(特别是结果指标)不能清晰地定义时,转换过程的指标往往可以有效地替代它们。

(3)产出指服务本身。从产出方面来看,要讲求效率性,即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使产出最大,或在产出一定时力求使用的资源最少。衡量产出的绩效指标是效率性,即使每单位的投入量最小,或一定的成本下使产量最大。

(4)结果是指服务达到的目标。支出系统的结果是指所提供的服务要满足公众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要求,结果指标通常由其职能目标转换而来,许多结果指标的数值需要通过收集公众的反映,进行统计得到。

(5)经济性(遵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之间彼此相互关联,缺一不可。项目预算的经济性(遵从性)是项目开展的先导和基础,效率性是项目管理有效机制的外在表现,效果性是项目管理活动最终目标的反映。如果忽视项目的性能、质量等效果因素而一味地去追求项目资金的节约、效率,则会导致项目预算偏离其最终目标;而为了取得最终目标却不计成本、不惜任何代价、不考虑效率,将最终导致财政资源的浪费和不足。只有三管齐下,预算项目才可能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资源投入、最高的效率,取得最好的效果。

(6)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根据项目的“职能-目标-产出-转换-投入”逻辑顺序逐层构建。投入产出的逆过程构成了一个“目的-手段”链,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目标-手段”链进行科学分析,逐步进行系统分解而建立的。需要强调的是,必须注意目标一致性的问题,即:评价指标与项目目标的一致性表现在评价指标的内容正确真实地反映了目标的实质含义,能够正确评价项目的绩效,而且能引导项目向绩效目标方向发展,同时还表现在评价指标的内容是否反映了项目总目标的整体性和各个侧面。

(二)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具体的评价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除遵循上述框架体系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相关性;2、重要性;3、科学性;4、系统优化原则;5、通用可比性;6、实用性;7、目标导向性;8、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另外,由于项目预算支出范围广泛,不同领域的支出性质不同,因此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应结合项目预算支出的不同性质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共性指标——遵从性与效果性指标。如资金使用规范率、资金到位率、资金目标实现率等;

2、个性指标——经济性和效率性指标。不同性质的项目预算支出,其经济性和效率性的重要程度也不同,相应的成本效益表现和衡量也会不同;项目预算支出按性质分为如下三类:①基本建设类项目;②行政事业类项目;③其他类项目,主要包括:用科技三项费用、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性补贴、对外援助、支援不发达地区等资金安排的项目。

四、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实例

下面以长航血吸虫病防治项目预算为例来具体说明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方法。

(一)按照 “职能-目标-产出-转换-投入”逻辑顺序,在明确长航血防工作的职能、目标和工作内容,并界定其项目类别(属行政事业类项目)的基础上,分析得出长航血防项目预算的特点:(1)项目的持续性;(2)项目投入既是最终投入,又是中间投入;(3)疫区涉水工作地综合治理体现了血防项目的社会效益。

(二)分析血防项目的“投入-产出-结果”链,以“目的-手段”链为工具,结合血防项目的个性特点,构建的血防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血防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 说 明

效果性 血吸虫病感染率 血吸虫病感染率=感染人数/疫区工作人数

收治率 收治率=收治人数/感染人数

遵从性 资金使用规范率 资金规范率=1-违规资金额/项目预算资金额

效率性 感染率每下降1%所需费用 感染率每下降1%所需费用=血防资金比前期增加数(扣除一次性投入)/感染率比前期下降百分比

人均预防费用 人均预防费用=预防费用 / 疫区职工人数(预防费用包括个体防护用品费、普查费、预防药品定额储备费、医用耗材费)

人均治疗费用 人均治疗费用=某类病人治疗总费用 / 某类接受治疗病人人数 (按晚血病人、急感病人和慢性病人三类分别计算)

工作宣传费用比例 工作宣传费用比例=开展血防工作和宣传的费用 / 血防项目预算资金额

血防工作计划完成率 血防计划完成率=完成分项血防计划工作总项数 / 血防计划工作总项数

血防任务完成质量 血防任务完成质量=(血防知识普及率+受检率+改水改厕达标率+防护用品配给率+疫情及时上报率)/5

血防设备利用率 主要血防设备工作小时数/(251×8)

疫区涉水工作地综合治理率 无重复感染和新感染人员的疫区涉水工作地数/疫区涉水工作地总数

疫区职工对血防工作的满意度 对血防工作满意的被调查职工人数/被调查的职工总数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财预(2004)84号

[2] 财政部.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建(2004)729号

评价指标体系篇(8)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udget for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status quo, should be made of the economy, complianc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four areas of the budget to buil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schistosomia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oject budge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ject, focusing on budget for the projec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studied.

   key words: budget for the projec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valuation

一、我国预算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

我国的预算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政府编制的预算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1998年12月15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提出了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下的预算改革要求在预算的组织形式上编制部门预算,在预算的编制方法上采用零基预算;2000年正式进行部门预算改革,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2001年又推行部门预算,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2003年再次完善预算编制体系,明确要求基本支出试用“定员、定额”预算,对项目支出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排序;同时,项目预算试行建立项目库。

因此,编制部门预算已成为预算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其本质特征就是改变原来按财政资金性质和部门交叉管理的方式,以部门为依托构建新的预算管理体系。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深入,某些深层次问题渐渐凸显,如科学的定额体系尚未建立、财政调控功能受到诸多因素制约、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等,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问题更为紧迫。

二、预算绩效评价

(一)预算绩效评价现状

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规定和要求及财政部的统一部署,从2001年开始起进行预算绩效评价的小规模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且缺乏系统性研究,仍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需要,尚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1)有关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2)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3)绩效评价的规范化程度不足;(4)存在评价主体缺位现象。

(二)构建科学规范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开展预算绩效评价是揭示部门预算资金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深化预算体制改革、改善政府形象的需要。鉴于我国预算绩效评价的现状及其重要性,目前应从四方面着手构建科学规范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1、制度和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的构建应从预算资金的各个环节入手,从审批、拨付、使用到监督管理层层把关,形成预算资金使用的科学运作程序,使预算资金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组织体系包括具体明确预算绩效评价的工作范围,制定评价工作程序,确定评价结果的应用等;

2、指标体系。对预算资金绩效进行科学度量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的结果和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

3、标准体系。评价标准是评价预算资金绩效优劣的基本标尺,它与评价指标体系相匹配,对于每一指标,都有其对应的评价标准;

4、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涉及到指标的权重确定,主要方法包括德尔菲法、ahp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

同任何绩效评价一样,在上述四个方面中,预算绩效评价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只有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地度量出预算支出的实际效果。

因此,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核心和评价目标实现的关键。

三、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理论与方法

在当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框架下,预算绩效评价按其内容分为基本支出预算绩效评价和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本文主要探讨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项目预算绩效评价的概念

项目预算绩效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反映公共部门项目预算支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的特征:

1、经济性。在评估某一系统的绩效时,经济性指标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某系统在既定的时间内,究竟花费了多少钱?是不是按照法定的程序花费金钱?”,它一般指系统投入到项目中的资源水准。经济性指标关心的是“投入”的项目,如何使投入的项目作最经济的利用。经济目标并不关注服务的品质问题。

2、效率性。效率性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系统在既定的时间内,预算投入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效率性指标通常包括:服务水准的提供、活动的执行、服务与产品的数量、每项服务的单位成本等。效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关心的是手段问题。

3、效果性。效果性通常是指公共服务实现目的的程度,即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衡量,它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就行为过程来说,它包括投入是否满足经济性要求,过程是否合规和合理;就行为结果而言,它又包括产出与投入相比是否有效率,行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及产生的中长期影响。效果关心的是:目标或结果。

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则是对公共部门预算支出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特征的综合判定,它包括确定目标、拟定评估指标、选择评估方法、安排适当的评估时间和评估步骤、得出评价结果等过程。

(二) 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绩效评价指标是通过各种手段将绩效目标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指标。预算支出系统公共服务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决定了其绩效需要多个互相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体系来衡量,由于不同的指标反映了绩效的某个侧面,同时现代绩效评价不仅要求对最终的产出结果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投入和转换过程进行评价,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在整体上需要遵从一定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关系可以用“投入-产出-结果”链来分析:

(1)投入是指用来提供服务或产品的资源。投入过程结合产出和结果过程后,在分析三者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可设计经济性指标。要讲求经济性(遵从性),即以最低的成本获得适当质量的资源,如机构臃肿,违规采购,就缺乏经济性。

(2)转换过程是进行投入、获得产出和结果的方式。从转换方面看,要讲求遵从性,一个良好的转换过程至少有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相应的绩效指标是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同时当其他领域的指标(特别是结果指标)不能清晰地定义时,转换过程的指标往往可以有效地替代它们。

(3)产出指服务本身。从产出方面来看,要讲求效率性,即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使产出最大,或在产出一定时力求使用的资源最少。衡量产出的绩效指标是效率性,即使每单位的投入量最小,或一定的成本下使产量最大。

(4)结果是指服务达到的目标。支出系统的结果是指所提供的服务要满足公众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要求,结果指标通常由其职能目标转换而来,许多结果指标的数值需要通过收集公众的反映,进行统计得到。

(5)经济性(遵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之间彼此相互关联,缺一不可。项目预算的经济性(遵从性)是项目开展的先导和基础,效率性是项目管理有效机制的外在表现,效果性是项目管理活动最终目标的反映。如果忽视项目的性能、质量等效果因素而一味地去追求项目资金的节约、效率,则会导致项目预算偏离其最终目标;而为了取得最终目标却不计成本、不惜任何代价、不考虑效率,将最终导致财政资源的浪费和不足。只有三管齐下,预算项目才可能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资源投入、最高的效率,取得最好的效果。

(6)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根据项目的“职能-目标-产出-转换-投入”逻辑顺序逐层构建。投入产出的逆过程构成了一个“目的-手段”链,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目标-手段”链进行科学分析,逐步进行系统分解而建立的。需要强调的是,必须注意目标一致性的问题,即:评价指标与项目目标的一致性表现在评价指标的内容正确真实地反映了目标的实质含义,能够正确评价项目的绩效,而且能引导项目向绩效目标方向发展,同时还表现在评价指标的内容是否反映了项目总目标的整体性和各个侧面。

(二)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具体的评价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除遵循上述框架体系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相关性;2、重要性;3、科学性;4、系统优化原则;5、通用可比性;6、实用性;7、目标导向性;8、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另外,由于项目预算支出范围广泛,不同领域的支出性质不同,因此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应结合项目预算支出的不同性质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共性指标——遵从性与效果性指标。如资金使用规范率、资金到位率、资金目标实现率等;

2、个性指标——经济性和效率性指标。不同性质的项目预算支出,其经济性和效率性的重要程度也不同,相应的成本效益表现和衡量也会不同;项目预算支出按性质分为如下三类:①基本建设类项目;②行政事业类项目;③其他类项目,主要包括:用科技三项费用、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性补贴、对外援助、支援不发达地区等资金安排的项目。

四、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实例

下面以长航血吸虫病防治项目预算为例来具体说明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方法。

(一)按照 “职能-目标-产出-转换-投入”逻辑顺序,在明确长航血防工作的职能、目标和工作内容,并界定其项目类别(属行政事业类项目)的基础上,分析得出长航血防项目预算的特点:(1)项目的持续性;(2)项目投入既是最终投入,又是中间投入;(3)疫区涉水工作地综合治理体现了血防项目的社会效益。

(二)分析血防项目的“投入-产出-结果”链,以“目的-手段”链为工具,结合血防项目的个性特点,构建的血防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血防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                    说 明

效果性                      血吸虫病感染率 血吸虫病感染率=感染人数/疫区工作人数

收治率                      收治率=收治人数/感染人数

遵从性                      资金使用规范率 资金规范率=1-违规资金额/项目预算资金额

效率性                      感染率每下降1%所需费用 感染率每下降1%所需费用=血防资金比前期增加数(扣除一次性投入)/感染率比前期下降百分比

人均预防费用                人均预防费用=预防费用 / 疫区职工人数(预防费用包括个体防护用品费、普查费、预防药品定额储备费、医用耗材费)

人均治疗费用                人均治疗费用=某类病人治疗总费用 / 某类接受治疗病人人数 (按晚血病人、急感病人和慢性病人三类分别计算)

工作宣传费用比例            工作宣传费用比例=开展血防工作和宣传的费用 / 血防项目预算资金额

血防工作计划完成率          血防计划完成率=完成分项血防计划工作总项数 / 血防计划工作总项数

血防任务完成质量            血防任务完成质量=(血防知识普及率+受检率+改水改厕达标率+防护用品配给率+疫情及时上报率)/5

血防设备利用率              主要血防设备工作小时数/(251×8)

疫区涉水工作地综合治理率    无重复感染和新感染人员的疫区涉水工作地数/疫区涉水工作地总数

疫区职工对血防工作的满意度  对血防工作满意的被调查职工人数/被调查的职工总数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财预(2004)84号

[2] 财政部.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建(2004)729号

评价指标体系篇(9)

 

2005年底,江阴市率先成为江苏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县级市,之后于2006年6月提出建立“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把评价对象江阴市市民的幸福感涉及的所有领域的复杂关系简单化,用简化的指标获取尽可能多的评价信息,为把握和了解江阴市幸福感的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该指标体系一经提出,立刻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幸福江阴”指标体系内容分析

指标是一种反映事物性质的量化确定手段,国外有关文献对于指标的解释通常是把它看成一种量化的分析统计方法。例如,雷蒙鲍尔在《指标》一书中提出:“指标是一种量化的数据,它是一套统计数据系统,用它来描述社会状况的指数,制定社会规划和进行社会分析,对现状和未来作出估价”。围绕幸福江阴的内涵,江阴市政府确定包括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指标是围绕江阴提出的“五民五好”设定了5个子系统,共2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根据每年的统计数据评分。主观评价指标重点设定了5个方面的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主要通过民意调查,重点反映市民的幸福感,综合体现“五好”的基本程度。该指标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指标制定过程中群众广泛参与

政府的公共政策是由那些掌握权力,声称代表公共利益,但拒绝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少数领导人制定的观念已经受到各方的质疑。公民来自社会中的不同层面和职业,吸收了不同领域知识,拥有不同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这就会为决策者提供更多及时有效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单纯依靠政府之力难以收集到的,这样就为提高政策效力与水平增添了动力,有助于指标的科学性。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需要依赖具体而设计精良的公民参与途径与手段。江阴市在制定幸福指标时,通过“市民论坛”、“空中热线”和“幸福江阴大家谈”等渠道畅通民意,通过开展万人评机关、政情交流会、时代先锋大家选等形式保障了群众知情权。同时支持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月、代表活动周、代表调研日等活动、政协委员社情民意调研,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城乡居民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呼声,多渠道、多层次吸收民情民意。

主客观指标相结合

“幸福江阴”综合指标体系分为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两部分,客观(即定量)指标占60%权重,是以江阴所确定的五年总目标为依据,由统计部门会同工作推进部门测算当年度完成情况,计算出客观评价指标综合指数。客观指标涵盖了政府的社会保险、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以及市场经济在提供就业、消费、产业等方面的内容。主观指标部分占40%的权重,主要包括了工作满意度、收入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心情愉快度、身体状况指数五个维度,通过对指标的具体化,考查民众的主观幸福感,并设置了开放性的题目,由民众自由的选择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并为幸福江阴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评价。

指标多以输入型指标为主

根据荷兰Veenhoven博士的研究,测量生活质量的途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输入途径,选用输入型指标,测量结果为“假定的”生活质量;另一种是输出途径,选用的是输出型指标,测量结果为“真实的”生活质量。

表格1:输入型指标与输出型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输入型指标

1

劳动力市场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数

万个/年

2

劳动力就业水平

 

(1)城镇登记失业率

%

(2)农村调查失业率

%

3

农村青壮年(18-40岁)劳动力技能培训率

%

4

城镇居民户均可支配收入

5

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

%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

#职工工伤保险

%

6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标台数

标台

7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8

文明安全居住区和新农村的建设情况

 

(1)文明社区达标率

%

(2)安全社区达标率

%

9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

10

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公共场馆面积

平方米

11

农村文化场所普及率

%

12

每万人拥有福利床位数

床位

13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14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

%

15

城乡居民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

平方米

输出型指标

16

劳动力市场每年解决的本地劳动力就业数

万个/年

17

空气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

%

18

文明安全居住区和新农村的建设情况

评价指标体系篇(10)

 

2005年底,江阴市率先成为江苏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县级市,之后于2006年6月提出建立“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把评价对象江阴市市民的幸福感涉及的所有领域的复杂关系简单化,用简化的指标获取尽可能多的评价信息,为把握和了解江阴市幸福感的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该指标体系一经提出,立刻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幸福江阴”指标体系内容分析

指标是一种反映事物性质的量化确定手段,国外有关文献对于指标的解释通常是把它看成一种量化的分析统计方法。例如,雷蒙鲍尔在《指标》一书中提出:“指标是一种量化的数据,它是一套统计数据系统,用它来描述社会状况的指数,制定社会规划和进行社会分析,对现状和未来作出估价”。围绕幸福江阴的内涵,江阴市政府确定包括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指标是围绕江阴提出的“五民五好”设定了5个子系统,共2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根据每年的统计数据评分。主观评价指标重点设定了5个方面的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主要通过民意调查,重点反映市民的幸福感,综合体现“五好”的基本程度。该指标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指标制定过程中群众广泛参与

政府的公共政策是由那些掌握权力,声称代表公共利益,但拒绝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少数领导人制定的观念已经受到各方的质疑。公民来自社会中的不同层面和职业,吸收了不同领域知识,拥有不同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这就会为决策者提供更多及时有效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单纯依靠政府之力难以收集到的,这样就为提高政策效力与水平增添了动力,有助于指标的科学性。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需要依赖具体而设计精良的公民参与途径与手段。江阴市在制定幸福指标时,通过“市民论坛”、“空中热线”和“幸福江阴大家谈”等渠道畅通民意,通过开展万人评机关、政情交流会、时代先锋大家选等形式保障了群众知情权。同时支持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月、代表活动周、代表调研日等活动、政协委员社情民意调研,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城乡居民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呼声,多渠道、多层次吸收民情民意。

主客观指标相结合

“幸福江阴”综合指标体系分为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两部分,客观(即定量)指标占60%权重,是以江阴所确定的五年总目标为依据,由统计部门会同工作推进部门测算当年度完成情况,计算出客观评价指标综合指数。客观指标涵盖了政府的社会保险、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以及市场经济在提供就业、消费、产业等方面的内容。主观指标部分占40%的权重,主要包括了工作满意度、收入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心情愉快度、身体状况指数五个维度,通过对指标的具体化,考查民众的主观幸福感,并设置了开放性的题目,由民众自由的选择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并为幸福江阴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评价。

指标多以输入型指标为主

根据荷兰Veenhoven博士的研究,测量生活质量的途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输入途径,选用输入型指标,测量结果为“假定的”生活质量;另一种是输出途径,选用的是输出型指标,测量结果为“真实的”生活质量。

表格1:输入型指标与输出型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输入型指标

1

劳动力市场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数

万个/年

2

劳动力就业水平

 

(1)城镇登记失业率

%

(2)农村调查失业率

%

3

农村青壮年(18-40岁)劳动力技能培训率

%

4

城镇居民户均可支配收入

5

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

%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

#职工工伤保险

%

6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标台数

标台

7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8

文明安全居住区和新农村的建设情况

 

(1)文明社区达标率

%

(2)安全社区达标率

%

9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

10

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公共场馆面积

平方米

11

农村文化场所普及率

%

12

每万人拥有福利床位数

床位

13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14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

%

15

城乡居民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

平方米

输出型指标

16

劳动力市场每年解决的本地劳动力就业数

万个/年

17

空气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

%

18

文明安全居住区和新农村的建设情况

上一篇: 党建创建工作计划 下一篇: 大学生个人学期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