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案例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7:41

历史教学案例

历史教学案例篇(1)

襄阳五中实验中学是一所充满着活力的优质学校,着力为每位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所以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开展了新一轮的听课月活动。

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笔者精心准备了一节公开课,笔者选择的是第二单元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节课线索较多,内容含量较大,用一节课的时间把所有的知识向学生讲清楚,在时间方面还是有些紧张的,所以在备课的时候笔者运用历史学科的特点,以时间发展为中心,把五个民族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罗列清楚,再结合地图,让学生能够对同时并存的民族政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导入部分,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射雕英雄传》片头的视频资料,原本想用影视资料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想到00后的学生们大都没有看过这部经典电视剧,还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在回忆了电视剧中出现的政权以后,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打开幻灯片,展示第一幅地图,介绍了辽(契丹国)建立的相关情况,同时在黑板上画出时间轴,标出第一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在讲述北宋建立之前,再次结合地图让学生了解唐朝结束以后,中原地区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最终随着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分裂的状况。由于辽与北宋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特别是关于“澶渊之盟”签订的意义,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这里笔者采取了让学生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并在幻灯片上给出了三个思考方向:对辽而言、对北宋而言、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而言。讨论结束后笔者让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把讨论结果回答出来,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思路来的,课堂进行的也很顺利,成功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然而教学效果究竟如何呢,课后老师们也给了很多建议,肯定了笔者课堂的精彩之处,也指出是不足之处。

这节课勾起笔者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笔者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笔者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而不是考虑你的教案怎么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A。

历史教学案例篇(2)

(一)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都是直接向学生灌输死板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高校的大学生是具有自我学习思考能力的一个群体,所学习的知识也能立即在实践中运用。在历史专业课堂中,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设定一个教学的情节,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相结合。

(二)能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在高校的历史专业学习中,抽象的学习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而案例教学法是具有一个严谨的系统性与逻辑性的的教学方法,能够将许多历史知识点简单化。在历史专业课堂中,合理的使用教学案例法,将历史直面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中,教师再通过举例与分析两种方式配合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全面的接受历史知识,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锻炼提高。

(三)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历史的运用,教师通过在历史教学实际操作,让学生自身在课堂中对历史进行讨论、研究与分析,逐渐了解历史。

二、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制定一个适合高校学生的案例结构,只有一个好的案例才能实现有效率的教学。教师编制一份案例素材,使其在大学生的接受范围内。教师必须严格审核素材,使素材具有真实性、针对性、趣味性与时代性的特征,能够满足学生的思维需求。使用这种方式,激发出大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充分把握教学进展

学习历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高校课堂中进行案例讨论后,如果不能按照其正常进度的发展,那么案例教学法使用后将会出现冷场或偏离主题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同开展讨论,避免出现课堂冷场的现象。与此同时,教师在与学生在课堂进行深入讨论课题时,不能偏离题目的本意,要及时的将偏离的主体扭转回来,走向正题。总而言之,教师与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紧扣历史主题,关注学生讨论的进展情况,始终坚持让学生将案例讨论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及时进行总结,明确教学内容

运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就就会有讨论的环节设定,在课堂中展开激烈的讨论后,教师须用一点时间将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总结是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最后环节,更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最好时机。

三、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历史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实施案例教学。要在其中运用出恰当的案例,就必须精挑细选,从而体现历史教学的意义。总的来说,在编写历史案例时,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要保证案例的真实性

历史就是真实发生过的史记,历史教学中的案例是依据教学要求真实引进的材料,只有真实的历史材料才更具有说服力。所以,高校教师在编写历史案例时,要搜集大量的真实历史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合理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只有真实的案例,在社会发展中才不会显现的突兀,在高校教学中,才能很好的运用。

(二)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

广大高校教师首先要明确知道,案例教学法是针对高校历史课堂的,所以要编制一个针对高校历史的案例。选取的案例既要反映出历史真实事物的客观规律,还要表达出历史真实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将教学的视野扩大,提高自身的历史感悟性,找寻更多的对高校历史课堂有针对性的案例。

(三)历史案例要具有时代气息

历史随着年代的变化,也会出现各种不同视角的评价。在高校历史课堂学习中,教学案例要根据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及时的跟上时代的进程。只有具有时代气息的历史案例,才能让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高校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有从历史案例中学会关注现实社会的思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明确历史案例为课堂服务理念

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历史学习,在教学中,必须要明确历史案例是为课堂服务的理念。当然,要选取符合历史知识的历史案例,或者是采用数据和图表来叙述历史进程,改变让学生乏味的课堂。历史课堂教学的性质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历史中的事件,明确历史案例为课堂服务的理念。

历史教学案例篇(3)

当前,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在借助特定具备启发性与代表性的案例情境中,教师充当知识引导者与组织者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对教学案例展开深层次多角度的学习分析。不仅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有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为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构建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全面激l学生学习兴趣

真实形象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守旧,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苦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于高中阶段学生而言,学习历史知识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通过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法,将教材中实际案例设定为探究主体对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案例,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学生自主探究将会不断树立学习信心,积累学习经验技巧,进而有效构建知识体系[1]。

(二)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高中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知识是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涉及语文、数学、美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学习内容较为繁杂繁琐又存在较强规律性。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选取具备代表性的案例,以具体的历史案例作为论据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知识概括,进而有效获取举一反三的教学成效。通过有效的案例对比,帮助学生有效形成历史思维,比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人言的教学形式更具时效性与实用价值[2]。

(三)有利于全面形成历史学习素养

在大力落实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内容。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侧重关注学生综合学习素养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则是当前最佳的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法,借助一个典型案例要求学生对此进行深入解析总结。在分析案例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处于两难的学习处境,教师此时则需要充分发挥出自我教学的作用,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鼓励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在实际解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强化自我学习能力,学习素养也会随之不断提升。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保证案例贴合课程教学要求

在当前阶段,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选取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一个教学误区:单一从学习兴趣这一视角出发挑选设计教学案例,严重忽视了课程教学发展需求,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局限性。案例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师需要在教学初期,紧紧围绕课程教学改革标准,构建符合学习需求及课程发展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案例,使案例真正为课堂教学活动服务,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这一课时,由于古代手工业品保留的实物以及相关文字和影视材料较多,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案例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如:请学生朗读这首诗歌,并从中感受当时种桑养蚕的普遍性――“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这是一首情歌,女主人公一见她倾心的男子非常开心,但又不好意思表白爱慕,只好每天思念。《诗经・隰桑》把爱情和桑树联系起来,反映了蚕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反映当时种桑养蚕已经非常普遍[3]。借助案例分析,有效构建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并通过案例隐含条件的整理与再现,创设简易可感知的情境,结合教学启发与激励,不断加强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以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二)案例的设计侧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充分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这尤其是对一些历史久远史实内容的教学,由于当时经济发展背景及社会群众价值观不同,学生在学习此类史实内容时比较困难,很难把握学习重点,所以教师更要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价值[4]。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一课时,罗马法系是古代历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法系,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罗马法的起源、发展、确立和完善及其作用和影响,为学生后面学习的资产阶级政治法制作铺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将本节课程知识转变成为一场现实的法庭审判:“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婆婆焦母对兰芝百般刁难,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兰芝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请问在古罗马时代,如果你是法官,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会经常出现吗?为什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由学生自己担任法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讨论后得出:“不会。罗马法的内容之一:子女的财产权和婚姻自得到保证。罗马的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更高,因为罗马法制约或消除夫权,而中国古代妇女要遵从‘三从四德’。”借助案例分析,有效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内容,并为下面归纳、思考罗马法的作用奠定基础[5]。

(三)深入挖掘教学时机,运用现实案例导入课堂教学

从现有调查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对于高中生而言,能否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案例导入是否有效。只有充分利用具备启发性与趣味性的教学案例,才是最佳的历史案例教学活动,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利用案例导入课堂教学时,需要侧重寻找最佳的教学时机,并有意识地制造学习矛盾,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侧重凸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例如,教师在教学《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时,正式教学前教师可以有意将美国当时总统三权分立的现状作为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当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后放映幻灯片,展示当今美国史学界和政治界对1787年宪法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联系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教材中学思之窗进行小组讨论,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对1787年宪法展开评价。通过模拟情景,使情景再现,让同学们自己探讨、交流,发挥其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通过材料的阅读和思考,探究学习,自我开拓思路整理一个知识结构的框架。学生在此类学习情境下,可以自主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加深学习印象的基础上,有效构建相关历史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出自我学习潜能。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利用教学方法前,精心设计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案例展开分析研究,进而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及时提高自我对其的重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出自我教学引导的功能,利用现实案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

参考文献

[1]曾伊钦.高中历史教学结合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15.

[2]李文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历史教学案例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011-01

引言

案例教学主要是根据历史教学的目的和具体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案例分析,对于历史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拥有了主动学习并解决问题的最终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让学生通过所接触到的历史案例来更加准确清楚地掌握历史知识,增加学生创新能力,贡献于社会。

一、案例教学应该重视案例呈现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于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方向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的时候都是着重利用书本知识的传授作用,教师对于各种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和盲目地接受,同时也只能通过硬性记忆来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历史案例就能够以形象生动的特征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把握比较抽象的历史知识和不够明确的历史概念,让历史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这个时候就需要历史教学把典型的历史案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画面和资料的展示,如讲到《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对于中华文明进行思考,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可以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我国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可以包括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的地方,包括许多证明的遗址等。然后可以通过展示来介绍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展示我国原始农耕的工具等来证明古代农耕的发展轨迹。之后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又一大进步,各个国家不断战争和统一的过程正是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从古代到近代,从遭受侵略到民族统一,中华文明不断发展,拥有众多优秀的文明之外,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二、案例教学应该重视小组讨论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案例教学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和现象为主要目的。同时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问题、问题怎么来的,同时还教会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对于问题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只是一个指导和组织的角色,更多的内容还是以学生为主。其主要特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问题的讨论和结论的得出这个过程,弄清楚结论得出的理由和原因,这样的话就与以往的教学中唯一的答案大大不同,这样得出来的可以不只是一个答案,促使问题呈多元化呈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以后的工作也就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在对于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应该让学生在简短的实践内对于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给出自己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和理解。之后可以让小组进行讨论,因为个人对于这个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个时候就可以组成小组研究和分析问题。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和理解不同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想法,同时也应该注意对于小组成员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有效的回应以表示听明白或者还是对于其看法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个问题一定会有同学对于起源的时间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有自己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式辩论,大家可以畅谈对于问题的不同理解,同时也可以有序的对于不同意的部分进行辩论,让学生激发起对于问题研究的热情,争取创设一种积极学习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更加准确的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三、案例教学应该重视课堂总结的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是有效结合教与学关系的方法,让教师和学生积极对于问题进行互动,把问题分析和研究的更加明确。教师在初中历史案例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把关于主题的问题和案例合理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进行独立思考,同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关于问题的谈论和研究,最后对于问题进行总结,对于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这也是体现“教”的作用的具体体现。但是同时应该注重“学”的重要作用,以学生问案例教学中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对于学生有效的进行启发,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初中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接触的不够多,缺少基本的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增加更多的教与学的互动。在学生对于问题进行谈论过后,教师应该根据讨论的结果对于问题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对于问题研究和理解比较好的学生进行总结,这样更加具有代表性,其他学生也能够更有效的接受。总结的主要内容应该围绕问题解决、讨论情况评价和研究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例如对于文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其最终的起源的源头主要集中在那几个地方,让学生对于起源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教师也应该对于学生的讨论进行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对于以后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最后应该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案例教学的特点所在,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教学来找到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最佳方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历史案例教学的时候,教师营改增注意把握教学的方向,所有教学都应该基于传统的基本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全面的教育,养成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只有克服案例教学的各种局限性,才能够使初中历史案例教学更加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吴会蓉.略谈历史案例教学[J]. 中华文化论坛,2009,S1:281-283.

[2] 徐旭阳,周嵩.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70-72.

历史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案例,形象,能力,情感

一、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功能

近年来,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的案例教学法是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实处,能够有效提高历史课实效性的新途径。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①

1.明确的目的性。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目的在于如何将书本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形成科学、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2.突出的主体性。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就成了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案例教学正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学生不再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上讲台,在老师的引导、鼓励下,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分析,充分展现自我。

3.深刻的启发性。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能脱离思考。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是案例教学的又一突出特点。案例教学不是展示给受教育者正确的标准答案,而是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在说明道理、证明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案例教学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展现教学的启发性和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

4.具体的直观性。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运用语言直观的手段讲述生动的事例,创设情境、形象的讲解、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头脑中形成对事物具体、鲜明的表象和想象,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理论形象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领会和接受知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5.较强的综合性。案例教学应用相关学科理论并联系实际,包括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兴趣、品德和生活经验等实际,联系最新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事件,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辅助书本理论知识增强说服力,便于学生掌握新知。且在讨论、分析中,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历史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以例激趣:案例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的重要条件。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激活历史课的内在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在现在甚或的学生对于历史有的很难理解,他们只是机械的记忆知识,而不是理解知识,案例教学是使学生融入到历史中去,激发极大兴趣,参与到学习历史中去。一方面。案例本身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这使他们想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分析与评价,不仅使学生如临其境,也加深了感性认识。

2.以例说理:案例教学是实现历史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法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刚县的人生理想,是历史课的教学目标。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历史课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忆知识点,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观,并能够运用于实际当中。

3.以例导行:案例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历史课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理论轻实际、重传授轻参与的传统教育模式过多地束缚、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力的发展,不仅使学生缺失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弱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案例教学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困境,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研究、创新的机会。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案例选取的原则。

首先,典型性与普遍性相结合。(1)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切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2)所谓普遍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普遍适用性,案例所反映的不是特殊、个别的现象,典型性和普遍性相结合就是要做到所选案例既具个性化特征,又不失代表性。

其次,趣味性与思想性相结合。(1)历史课的知识点比较多,这就要求历史课在选取案例时要将趣味性与知识结合起来。所谓趣味性就是要求我们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可读性,案例具有趣味性是实现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关键。(2)所谓思想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不仅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

第三,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

(1)时代性,指历史课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尽力选择新事件、新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2)所谓历史性,就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客观真实,能够全面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具有可信度。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既不能脱离历史事实一味的求新、求异,也不能忽略案例的时代感。

2.案例教学的实施。

首先,教师应有丰富的知识积淀。案例教学是厚积薄发的过程。(1)要求教师既要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理论基本功,同时要有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把握;(2)要求教师不断充电,及时进行知识更新,跟上时代步伐;(3)要求教师善于观察思考,具有一定的专业敏感性。

其次,科学设置案例教学。在选取真实可靠的案例之后,就要精心设置案例的使用方案。案例使用方案虽然没有固定模式,但必须遵循课程需要,在讲透难点、热点、重点、疑点时恰当使用案例。否则,就背离了案例教学的真谛。

第三,做好课堂引导。

案例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1)教师应当向学生布置任务,创设场景,让学生在课前熟悉案例,进行充分准备;(2)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通过对其他不同意见做出正确判断分析,引导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讨论;(3)归纳总结,可以说是案例教学思想升华的环节。教师在总结时应注意对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评析: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点给予肯定,予以激励;及时指出讨论当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修正;指出分析的思路与方法;总结出案例教学的价值。即从案例教学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受到了哪些启示。

总之。思历史课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轻松活泼的形式,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两个主体作用,这是案例教学法的生命力,也是历史课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原因。

[注释]

①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1

历史教学案例篇(6)

1.营造氛围,启发兴趣

要根据教学目标精选案例,研制好的案例分析框架。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就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案例时根据案例素材的真实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答案的多元性编制出好的案例,并在教学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案例。以何种方式展示案例,在教学实践中应视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例如在《百家争鸣》教学中,让学生表演“孔子与家人的对话”和“孔子与学生的对话”来讨论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教学中,以播放电影中大战的惨烈场景,将学生带入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使学生沉浸在当时的场景中去讨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及对今天的启示。

以合适的方式呈现案例,能激发起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兴趣和动机。一旦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发展为认知,则马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促使大脑在情感的驱动下去想象、去思考,急切想说出来。但仅仅只有学生想说还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和胆量。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这就是说,作为一个老师,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作为教师应热爱学生和关注每一个学生,要用爱学生的真挚感情去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能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情体验。比如:教师一走进教室,就应面带微笑,精神饱满,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传达给学生安全、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要我说”到“我要说”的情感转化。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营造一种师生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学生才敢于表现、乐于表现。可见,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实施案例讨论的土壤和阳光。

2. 把控进展,有效学习

展开案例讨论后,如果课堂讨论能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那将是十分理想和成功的,但事情往往不会一帆风顺,问题在所难免。通常会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开场之后又冷场,出现僵局;二是发言热烈,就事论事,游离主题。为此,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和控制整个案例讨论的进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做到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案例课堂讨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在集体讨论中,几十个学生一起思索,对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各有各的见解,在讨论中出现“跑题”,这也在所难免。作为教师,必须诱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讨论,使课堂讨论得以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诱导能力。如在《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教学中,就安徽阜阳 “大头娃娃”这个案例让学生谈谈如何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有学生说杀了所有不法商人,马上有学生反对,然后两人就是否要严厉惩罚针锋相对,以致讨论背离了主题。当学生的讨论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这种情况会严重干扰讨论的本意。此时,教师可暂时按兵不动,看同学中有无人出来纠正偏差。若短时间内实在无人出面,教师则应以婉转的方式扭转局面,走向正题;或者事先将主题写在黑板上,必要时指点一下。就上述这个例子中,笔者在肯定了学生讨论积极性的同时,表扬了两位同学:一个疾恶如仇的正义感,一个法制观念强,并用红笔将板书上的“厚德”两字上加着重号,提醒同学讨论的主题。总之,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紧紧围绕问题,避免无聊的争论。此外,教师还应及时了解讨论的进展情况,有目的地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讨论欲望,引导学生将讨论向纵深方向发展。

3.及时总结,明确内容

历史教学案例篇(7)

自2004年起,高中历史这一学科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随着这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更新和完善。其中案例教学法作为其中一种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能够很好地培养高中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高中历史案例教学法的主要内涵及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扮演着传授知识者的角色。

在高中历史中,案例教学法又可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并运用科学合理的历史案例来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而所选择的历史案例必须是具体的历史故事或者历史情景,教师可以这个案例为引子揭示相关的教学主题。

二、高中历史选修课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一)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

通过对具体的历史案例的学习、探讨以及反思,能够帮助学生吸取历史的经验及教训,探究如何有效地避免历史惨剧的发生,同时又能学习历史人物在重大历史时期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挥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

在高中历史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去,更加透彻地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案例教学法的这一个特点,需要通过营造相关的问题情景,使得学生较为直接地面对历史实际中的问题,使得他们之前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结构出现不平衡感,并由此产生了解相关历史并进而探究这一方面历史知识的愿望,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有效地与实际相联系,巩固所学知识。

(三)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历史是错综复杂的,有着不断变化的多种因素,但是历史教材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通常都较为简单,有时还显得比较枯燥无趣。这就给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并感悟历史这种复杂的魅力,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打破传统的定式化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历史的基础性知识,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历史演进的内在原因,深入地思考具体历史事件发展的历程以及主要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个或几个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归纳出知识点的内涵以及特点,并深化对这些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并编排合理的案例

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必须以教材内容预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认真地选择或者自己撰写相关的历史案例。为了能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和学习时一定要处处留心,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选取案例的渠道非常广泛,比如专著、历史文献、电视、网络等,教师可以将这些搜集到的历史案例编撰起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历史案例库。

(二)把握时机,将案例导入课堂教学

在历史选修课堂上,教师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意愿,去探讨历史案例,关键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案例的导入。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不仅要在教学内容方面具备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吸引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导入通常需要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学习意愿。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控制好导入的时间,一般控制在4分钟内。除此之外,导入需要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相契合。

例如,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总统难产引发的司法大战》这一案例引入到教学中。选择这一案例的原因在于,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美国政体的三权分立,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时会专注于讲述理论及制度层面的知识,但是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来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这一案例是通过当今美国总统选举的真实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美国政体中的三权分立,这样既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又有利于学生对这一模块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解读历史案例

将历史案例导入到课堂教学之后,教师需要将这一案例进一步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讲述法,并配合课件的演示、播放相关视频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和分析案例,使得学生尽快进入到案例的学习情境中去。

仍以上文中的案例为例,教师将准备好的案例经过适当的编辑和剪裁工作,在课前发放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在阅读之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案例内容,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在高中历史选修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在分析和解读案例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探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案例篇(8)

《世界的文化杰作》是富有人文情怀的一节教学内容,这节内容的学习中也能够很好的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我会让学生在课下去搜集自己熟悉或喜欢的一些在文学、音乐以及艺术上非常知名的大家的作品,并且让大家准备关于具体作品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在展开课堂导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谈到著名的音乐家时,学生总结到:通过贝多芬拒绝为侵略者法国军官演奏的故事,以及他的著名言论“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自己体会到了贝多芬的坚强性格;在谈到文学巨匠时,一位学生说道:通过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自己认识到他虽然出身贵族家庭晚年却选择“平民化”道路,这深刻反映出文艺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意义。在谈到美术名家部分时,一个同学谈到了凡·高,他说从凡·高身上自己学到了“老老实实、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的创作精神,也学到了凡·高关心穷人的品行及在逆境中坚持创作的可贵品质。这些内容都非常准备,学生在课下准备的这些资料也很好地完成了本次课堂的教学导入。这个过程不仅很有价值,这也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的直观体现。

二、导学案要引发学生的兴趣

好的导学案必然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导学案在设计时的一个重要原则。教师应当将导学案中融入更多学生熟悉的生活或者他们感兴趣的时事新闻,这样在谈到这些内容时大家才会更感兴趣。此外,也可以通过趣味化的问题设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出有效铺垫。这些都是好的导学案可以有的设计理念,这些理念对于推进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很有帮助。为了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会设计一些灵活有趣的导学案。在讲到《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时,我对学生说,假如你就是当时俄国1861年的农奴,你获得了哪些权利,你有什么感受。在讲到《明治维新》时,明治维新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我写了一个剧本,反映了欧美考察团代表向日本天皇汇报并建议全盘西化的情境,代表们不仅简述了改革内容,而且再现了当时的情境。学生对于这些导学案的设计都很感兴趣,这些内容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很好的点缀。此外,也可以设计一些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例如,可以让大家根据史实分析华盛顿为何被誉为“美国国父”?可以让学生结合史实谈谈自己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看法。同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为何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却失败了?这些问题都有着高度浓缩性,这些问题的思考也能够很好的深化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认识。

三、导学案要注重层次

好的导学案必然能做到层次分明,这也是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教师应当在导学案的设计前透彻的分析教学素材,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尽量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这不仅能够让导学案更有说服力,也能够帮学生理清思路,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吸收。在讲授《美国的诞生》这一节内容时,开课前我首先给大家做了如下知识介绍:自由女神像高46米,你看她头带王冠,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拿着一本文献──《独立宣言》,这本文献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它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曾支援美国作战,为纪念美国的独立也表示和美国的友谊,这尊雕像就从法国运抵纽约,至今已有200多年了。那么女神为什么称为自由女神?女神手中的《独立宣言》是一部什么文献?美国独立战争是怎么回事?法国又为什么参战?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将会学习《美国的诞生》。学生对于我的课堂导入都听得非常认真,当我介绍完这些背景知识后对于课本知识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逐层剖析课本知识,设计一套层次分明的导学案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历史课程的教学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教学案例篇(9)

(一)案例引导

案例引导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真实的、富含多种矛盾冲突和问题情境的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决策和行动能力。

(二)案例引导教学法的功能

第一,案例教学法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生。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而且从学生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第二,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加学生对实际情境的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得到及时调节,精神始终保持最佳状态。第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第四,案例教学法在对案例的讨论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包容、尊重他人观点的习惯。第五,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第六,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收获更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培养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课堂操作

(一)案例

以“总统难产引发的司法大战”这一案例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中的应用,谈案例引导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操作。

目标:通过对这一案例的运用,学生初步体验到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树立一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大局观念。

教学重点:美国最高法院在解决这次选举危机中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美国最高法院在维护美国政局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的讨论主题:如何看待美国最高法院对戈尔与布什选战的裁决。

(二)导入

问题情境的方法导入:

教师提问:美国总统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回答:由选民选举产生。

教师讲述:在2000年美国大选中,和共和党经历了36天的“世纪司法大战”。按照美国最高法院的民主常识,应该是票数多的成为总统。但是,在此次美国总统选举中,小布什最终赢得了胜利。为什么会出现最高法院决定总统候选人?带着这样的问题,和学生共同学习案例“总统难产导致司法大战”,引导学生在研究这一案件的同时,对美国政治制度有所思考和感受。

(三)分析

教师提出引领性的问题,如:为什么美国总统选举采用选举人制度?美国最高法院在解决选战的争议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美国总统大选中的选举人制度。通过展示数字图表、地图等方式,并结合美国的人口分布情况,使学生明确了解美国大选中选举人制度产生的背景及运作情况。

其次,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戈尔与小布什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激烈选战的具体材料。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何小布什和戈尔的选战会打到美国最高法院?然后通过案例材料,展示美国最高法院在解决这场“司法大战”中的具体做法。

(四)讨论

探究主题:如何看待美国最高法院对戈尔与布什选战的裁决?关于讨论的组织,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在教室中所坐的位置和学生的学习程度、特点等,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四到六人左右,便于学生近距离、小范围、面对面地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在班上进行交流。

(五)总结

历史教学案例篇(10)

    笔者曾上过一节公开课,课题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了上好这节课,笔者动了不少脑筋,翻看相关书籍,观摩优秀课件,还反复重温了以前上过的课。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笔者对教材还作了处理,并进行了如下教学。

    【课例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片断

    1.新课导入

    播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视频片断。

    2.新课教学

    展示一: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通过中苏建交引出“一边倒”的方针,接着讲解新中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

    展示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视频展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和内容。

    展示三: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

    展示四:参加万隆会议(1955)。

    3.课堂小结

    一个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次会议——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三项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四项成就——第一次建交高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公开课得到了大多数评课教师的肯定,但有一位教师的发言引发了笔者深深的思考,他说:“沈老师把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分解成了四项成就并逐一讲解,条块比较清晰,但在最后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没有梳理这一时期外交发展的脉络,结果是条块过于清晰,却缺少条块间的内在联系,使得整节课的内容变得零散破碎,没有整体感,造成课堂教学的‘碎片化’。不可否认,对照课程标准和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沈老师似乎完成了所有知识点的教授,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在这种支离破碎的教学形式下,学生或许会记得‘三大方针、四大会议’等内容,但若问学生‘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或让其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进行整体的评价,学生也许就不能顺利对答了,因为沈老师把这一知识结构掰开,揉成了一地的碎片。”

    二、课后反思对照

    这位教师的发言迫使笔者静下心来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而第一次听说的“碎片化”概念也自此进入了笔者的教学研究内容。

    所谓教学的“碎片化”是指在教学中,将完整的教学过程分解为零散的知识点和细节的现象。在比较关注用细节打动学生的今天,中学各学科几乎都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它形象生动,可以见微知着。但若处理不好,也会走向反面。如高中历史学科,因现行的教材是在专题式的教材编排体系之下,很多教师习惯于单独对某一课甚至某一知识点作具体的分析,而不再认真建构和解读整个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甚至有的教师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一堂完整的课割裂成毫无关联的若干碎片。长此以往,教学中的碎片化现象不仅会将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割裂成若干条块,还会阻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更阻碍了学生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种“以知识为本”的碎片式教学模式,背离了现代教学“育人为本”的整体价值取向,十分值得商榷。

    经长期观察,笔者发现,除了如“课例1”这种“散落一地”的无序化碎片现象外,常见的还有其他几种表现形式。

    (一)碎片堆砌化

    【课例2】《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导入片断

    ①视频导入:视频《大国崛起》片断。

    ②提问导入:何为新航路?

    ③图片导入:油画《放贷者和他的妻子》。

    ④资料导入: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

    这位教师在这节课的导入中以叠加的方式来进行,形式多样,有视频的,有提问的,有图片的,有资料的,丰富翔实的内容让学生听得很认真、很专注。但十分钟左右的导入环节挤压了教学重难点突破所需的空间,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在评课交流的环节中,上课的教师说这些素材都很好,就把它们都用在导入环节中了。然而,这属于简单重复,再加上所有导入的素材都没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只是一种叠加,可说是“碎片成堆”。

    (二)碎片零落化

    【课例3】《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学片断

    在讲授遵义会议这一知识时,有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遵义会议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2)遵义会议有哪些主要内容?(3)遵义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从表面上看,这三个问题似乎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但学生只要按图索骥,就能马上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学生即使回答正确,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共发展历程上的重要地位,因此,这属于碎片零落式的提问。在这种设问模式下,学生只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却不知对或错的原因,以及甲问题与乙问题的关联,更不知某一历史问题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意义。类似简单化和过度化的提问,能让学生获得某种成就感,但也会破坏学习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无法建构知识的内在逻辑。因此,碎片零落化提问实际上是在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去碎片化”策略例析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实践“整体化”教学

    与“碎片化”教学相对应的是“整体化”教学,整体化教学的核心是让学习者在感悟学习意义的前提下学习,在目标引领下学习。我们在学习每个章节的起始阶段,首先让学生看到森林,即让学生有机会了解这个时段将要学些什么、做些什么,其目标和意义是什么。

    以“课例1”为例,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一课的内容,必须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史有一定的了解。按照张小明教授在《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抉择》一文中的划分,新中国的总体对外战略自1949年起至1991年冷战结束为止,大约每十年调整一次:50年代的“一边倒”,60年代的“两条线”,70年代的“一条线”和80年代以来的“独立自主”。虽然60年代是课标不作要求的内容,但这些内容都是教师应该了解的“上位概念”。再具体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一课。放在整条历史发展线索中属于第一阶段,即50年代的“一边倒”,所以首先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定外交政策和方针的背景,然后再讲解“三大政策”的内容及内在关系。“一边倒”所解决的是对外战略问题,而“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所解决的是战术问题,三者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中苏结盟是“一边倒”方针的实践和具体化,应该让学生对其进行辩证的分析和判断,既要认识到其在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有利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利于开展同非社会主义国家外交的不利一面。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超越了意识形态和国家性质的局限,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良好的局面,所以我们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都属于我国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表现。理清了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线索,学生就能够认识到新中国的外交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也会对外交的原则有更加深层次的认识。

    因为历史内容林林总总,涉及多门学科,所以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比如必修一中很多专题都涉及法学的专业概念,需要教师了解“什么是法?”“为什么要制定法?”“法的原则是什么?”等。只有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真正体现历史课的价值。

    (二)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实践“主题化”教学

上一篇: 收银试用期工作总结 下一篇: 岗位实习自我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