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交流发言材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7:37

培训交流发言材料

培训交流发言材料篇(1)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县教科局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培训的机会,在全州上下进一步贯彻落实“统编三科教材铸魂工程”和深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关键之际,我有幸参加了10月15日至23日在西藏拉萨、山南市举办的“甘南州2020年民族教育改革教育管理者培训班(第三期)”的培训学习,对我来说,思想深处除了深深地感动外更多的还是感悟和收获。下面,就将自己这次培训、观摩所思、所感、所悟与在座的各位分享、交流,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此次培训,有幸聆听了西藏自治区教科院江长州副院长的《以三科统编教材铸牢中国魂》、拉萨市第一中学校长刁勇的“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谈初中统编语文教材在西藏地区落地见效》、拉萨市第一中学、拉萨市城关区兼职教研员潘熔生的《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介绍及教学建议》及拉萨市第四中学高级教师张凤“基于课程角度理解《道德与法制》”等专题讲座,首先,使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三科”统编教材实施的时代背景、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特征以及三科统编教材设置的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建议等方面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进而深刻认识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努力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义所在。同时,也从不同角度了解到西藏地区推行国家通用语音文字教育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有效措施以及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的实施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这次培训的讲座内容紧紧围绕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展开,实用性强,既增长理论知识,又对今后工作推动有很大启示和帮助,让我受益匪浅。培训期间,我严格按照培训要求,认真听讲,坚持记有效率的笔记。结合学习所得,积极撰写培训心得,遇到疑惑积极向西藏教育同行及专家虚心请教,收获颇多。

在集中培训之余,又先后实地观摩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扎其完全小学、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山南市实验幼儿园、山南市乃东区中学等涵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学校管理与教育现状。通过看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文化打造、党建工作、学校各项常规管理的落实及进课堂听课等方式,加之亲眼目睹了从机场到拉萨沿途不见一块广告牌,只见一幅幅红底黄字、体现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大型宣传牌,给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内心震撼,可以说这种浓厚的宣传氛围是其他地区少有的。因此,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西藏地区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等精神不折不扣的加以贯彻落实并做到了家喻户晓,将推行国家通用语音文字教育工作和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在学校落到了实处、已初见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各类学校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目标同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有机融为一体并付诸于学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的励志标语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目标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了学校党建工作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尤其是山南市实验幼儿园党支部“137944”工作思路便是最好的体现。即“坚持一个领导”: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三个责任”:落实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落实党组织的主体责任,落实班子成员的监督责任;“发挥七个作用”:在办学方向上的领导作用,在政治建设上的引领作用,在民族团结上的促进作用,在安全稳定上的维护作用,在重大事项上的决策作用,在教育教学上的推动作用,在落实工作上的监督作用;“实现九个促进”:促进政治学习的开展,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促进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促进团工妇工作的开展,促进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品牌活动的创建,促进帮扶工作的开展,促进家园进一步合作;“强化四个监督”: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

对财务工作运行的监督,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坚持四个负责”:对全园幼儿负责,对全体家长负责,对上级组织部门负责,对全园职工负责。

3、对全面落实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和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做到了早安排、早部署,努力克服民族教育改革道路上的诸多困难和困惑,在思想认识、师资培训有序推进的基础上稳步实施,并初显成效。在从师生及幼儿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他(她)们都能用较为流利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培训交流发言材料篇(2)

非常感谢市局领导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向大家汇报参加全市工商系统开展深入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骨干培训的体会。参加这次培训,我有一个感受,四点体会在这里与各位汇报、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回首历史,从到到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到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无一不证明了每一次理论成果的运用,必将推动认识的大统一,观念的大转变,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进步,这是被无数实践证明的,市局组织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训活动,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必将推动全市工商干部思想的统一,推动全布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推动全市工商事业的兴旺,

对这次为期3天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集中培训,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这次培训活动领导重视、精心组织、纪律严格、学风浓厚、内容丰富、成效显著,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必将对全市工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点体会是:

一、纪律观念得到增强,在三天的半封闭学习培训中,从领导到职工关闭手机,拒绝寻访,专心致志,在真学、真信和真懂上下功夫,很多同志放弃休息,忘我学习,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这次学习培训纪律之严、要求之高是过去前所未有的是一次纪律的大整顿,作风的大检验。通过学习培训,纪律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二、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通过学习培训,对“四个统一”、“四化建设”、“四高目标”、“三个到位”、“六个好”有了进一步认识,使我切实认实到了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既是工商部门立足本职,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四高目标”,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监管水平的迫切要求,通过教育活动,增强在工商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符合全省工商工作的需要,符合全市工商工作的总体要求。

三、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平时在基层由于忙于日常性、事务性的工作,学习只是只言片语,缺乏系统性,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使我更加系统的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进一步认识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落实到工商工作中,就是要推进科学监管,促进科学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行政,坚持全面履行市场监管职责,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的四个统一,着力构建公平竞争,规范有序,诚信和谐,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市场秩序,实现对市场主体及市场行为的最佳监管,实现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最大保护,实现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关系的最大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学习理论就是要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用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工作,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也要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始终不渝的抓好这次学习培训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和落实。按照省、市局的统一要求,及时将会议精神传达到全局每一位干部,扎实开展全员培训工作和学习实践活动,在全县工商干部中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认清形势,更新观念,转变作风,促进职能转变。

2、始终不渝的按市局的要求,一是扎实抓好“六好工商所”的创建工作,“六好分局所”的创建是市局全面落实国家局“四个统一”省局“三个到位”“六个好”的工作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基层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六好分局(所)的创建必将推动全市工作再上新台阶,我们一定按照市局的安排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二是扎实抓好“一会两站”和“12315体示”建设工作,扩大覆盖面;三是扎实抓好“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和“诚信市场”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创建层次;四是扎实抓好服务经济发展工作,深化工商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五是扎实抓好商标战略 “一所一标”活动,实现“商标富农”目标;六是继续深入落实“责任政府”四项制度,全面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抓好工作督查,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确保“服务效能提升年”目标的实现。

3、始终不渝的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

第一,认真分析研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使权力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深化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对风险点实行分级分层监管,建立好廉政风险点防控机制。

第二,继续全面推行向社会和服务对象述职述廉活动,自觉接受监督。

第三,建好用好督查督办体系,在系统内开展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抽查,促进市局、县局党组安排布署的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培训交流发言材料篇(3)

——干部培训班交流发言材料

近期,我有幸参加第一期X干部专项培训计划——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专题研究班,从X月X日开始,在市委党校进行了为期X个月的学习,X月底又赴X大学X校区参加集中培训,通过聆听专家教授的授课、现场学习观摩,对抓好社会治理工作有了一些新的思路。X月X日开始,我结合本职工作实际,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实地走访调研,对市域社会治理中的一些堵点、痛点进行了剖析,特别是在组织、理念、体系、服务四大要素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现将有关工作收获汇报如下。

一、从“四大困境”破题,找准市域社会治理短板

(一)组织困境

调研中,我发现基层组织力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不少基层组织架构还未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难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如2020年7月,X化纤将员工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权限移交到社区,但是失去了原“国企包办”模式的硬性约束后,许多党员和居民开始与基层党组织、社区“脱钩”,社会治理对象由高组织化转向低组织化,导致组织无序。同时,在农村许多党支部呈现老年化和空心化,以X镇蔡湖村党支部为例,50岁以上党员超过一半,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只有三成,仅有的一些年轻党员更是常年在外务工,导致党组织缺乏活力。此外,社会治理牵涉部门众多,由于缺乏组织的有效统领,各部门各自忙于条线任务,未能高效整合各条线力量,造成了执行和运作过程的碎片化。

(二)理念困境

在社会治理的实际过程中,很多地方没有真正理解治理的内涵,导致基层社会治理的虚化。思维“人治化”。一方面,不少公职人员法律意识薄弱,去年山西洪洞县一村民家土灶被村委会用水泥封平的新闻曾引发舆论热议,村委会的乱作为,折射出社会治理中的“人治”惯性。另一方面,群众法治观念落后,部分群众习惯于“托人情”“找关系”,X镇信访科在接访过程中,也存在少数群众来访前习惯于先买一包“办事专用烟”,而非寻求法律帮助的情况,更有极少数群众“信访不信法”,反映出群众法治观念淡薄的问题。自治“空壳化”。当前不少群众自治组织徒有虚名,这种现象在城镇老旧小区较为突出,如X某小区居民构成复杂,缺乏公共意识,对自治组织漠不关心,难以实施自主治理。除此之外,不少基层单位“越俎代庖”,过多地插手自治组织事务,大部分镇(街道)对下属的村(社区)有严苛的考核管理,忽略了自治组织的自主权。

(三)体系困境

党的四中全会公报提及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目标中,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一是权力边界模糊。推进社会治理是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必然要求,其有效实施又依赖于公共权力的扩大,二者间天然存在矛盾。X镇就有群众要求公开本组村民的特殊人群信息,当事人则认为此事属于个人隐私,不愿提供,由此引发矛盾。二是参与主体单一。当前社会治理工作提倡政府积极作为,很多人却将此理解为“大包大揽”,比如当前一些乡镇敬老院参与主体较为单一,大多由政府开办,收费价格未能市场化,在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不够高,导致老年人不愿意入住,影响了治理效能。三是科技支撑无序。当前各地社会治理网格平台app参差不齐,比如临近扬州的X市部分区用的平台不同,扬州市虽然统一运用省级平台,但是平台操作复杂,功能并不完善,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四)服务困境

当前社会治理工作中,重点以网格化为主要支撑,网格员为直接责任人。然而基层事务繁多,工作人手不足,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服务上的问题。网格设置较粗放。按照省政法委规定,城市社区网格按照300-500户或1000人左右为基本单元,农村按照200-300户为基本单元。然而实际工作中因为种种原因,超过2000人的农村网格不在少数。巡办分离不到位。目前,X市网格员基本都由村干部兼任,在这种模式下不仅网格与村干部工作时间互相挤兑,更导致网格员同时负责事件的巡查发现和最终办结,促使村干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降低,影响了矛盾纠纷化解的质量。服务效能跟不上。由于网格员时间、精力有限,致使服务打了折扣,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及重点群体的诉求,X市六合区曾有一独居老人死亡两个多月后才被发现,这就是网格走访不到位、不常态所导致的。

二、从“四大要素”着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以组织现代化为根本保证,优化组织架构、工作流程

1.筑强组织“引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必须落实基层党组织直接责任,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一是强骨干,突出抓好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选拔下派年轻有为的基层干部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思想理论教育、社会治理培训,合理设定基层党组织书记任职最低年限,逐步提升相关待遇,营造在基层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二是守阵地,全覆盖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增强组织活力,打造领导社会治理的战斗堡垒。三是当表率,以党员为核心,积极开展“星级党员示范户”评比,以党员带动群众,营造“人人参与社会治理、维护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氛围。

2.打破条线“壁垒”。今年,全市范围内推进的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是解决条线“壁垒”问题的一剂良方,应当深度推动各单位思想上融合、行政上整合、工作上磨合。一是整合治理力量。在改革中,原社会治理条线的综治、信访等部门被统一整合到社会治理局,但是市直属的司法、公安等部门依旧独立在外。因此,应加强属地管理,赋予镇(街道)对驻镇直属单位一定考核权限,并从上级层面加大部门之间联动,确保工作有力有效。二是整合网格力量。以X镇为例,原本城管、综治、安监、派出所等条线都设立了网格,应将其深度整合为依托村(社区)划分的综合网格,同步整合网格员队伍,统筹负责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等工作,实现“多网合一”。三是整合执法力量。在机构改革中成立的综合执法局,承接了部分上级下放的执法权力,也承担了不少执法压力,可以在便于基层更有效地开展工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下放权力,提升执法实效。

(二)以理念现代化为实践路径,推动德法并重、三治融合

1.强化自治基础。一方面,激发主体意识。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逐渐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社会治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拓宽参与渠道。进一步落实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将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务作为社会治理重点,真正让群众在社会治理中得到实惠,同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增强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表决权。

2.强化法治保障。一方面,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切实提高法律素养、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另一方面,通过法治大讲堂等形式,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普法活动,加强村民法治意识,改善乡村法治环境,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

3.强化德治引领。以X镇为例,积极弘扬正能量,利用好道德讲堂等载体,坚持开展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打造农民艺术节等文化品牌,引领文明新风尚。挖掘德治文化,充分挖掘家风等优秀德文化,积极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道德的引领、规范和约束功能,使德治成为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

(三)以体系现代化为活力源泉,促进主体多元、协同共治

1.政府权责明界化。以维护民生权益为底线,以法律形式明确社会治理工作中公私领域的界限,合理缩小政府权力范围,防止政府越界。同时,为政府越界行为的矫正提供法律依据,明确相关补偿措施和标准。此外,应当在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创建一个沟通渠道和缓冲地带,引入更多治理主体,担负起政府权力退让后空缺的部分公共职能。

2.参与主体多元化。市域社会治理需要政府积极作为,指得是政府要在公共服务适度市场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职能。一方面,应当积极培育群众迫切需要的社会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鼓励政府向其购买社会服务,坚持市场化运作机制,优化妇女儿童活动、老年人供养等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应当履行政府监管职能,在社会组织登记注册、信息公开等方面严格把关,加强社会组织规范管理。

3.智能技术高效化。在确保平台数据互通的基础上,尽量统一管理规范,简化操作手续,优化服务功能,整合公安、民政、司法等平台,真正实现“一网打尽”;并将平台推广到群众中,让平台成为群众反馈诉求、监督治理成效、畅通干群联系的桥梁。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平台数据了解群众诉求,分析社会热点,构建数据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以服务现代化为价值基石,落实民生为本、服务为先

1.精细管理增效能。按照社会治理“一张网”“五统一”部署,根据城市和农村不同要求,精心划分网格。如目前X镇按照要求,将网格重新划分为X个,同步组建专职网格员队伍,定期开展全科社工等培训,提升工作能力水平。同时,精细开展工作,学习X市“社区特色品牌服务”工程,推广网格“微治理”,精确记录居民信息,梳理个人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打造特色先进网格。

2.巡办分离显作为。为确保巡查工作的专业度,可将网格员由县区统一招聘并分配,由镇级层面进行属地管理和考核,专职负责网格内事件办结以外的工作。在基层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可安排网格员兼职与社会治理条线无关的基层工作,但仍需以网格巡查工作为主,以保障问题前端发现能力。属地社会治理部门负责统一收集居民非警务类诉求,并分配到职能部门,督查问题办结情况。此外,探索将问题上报功能下放到居民手中,由网格员进行初审后交职能部门办结,进一步强化信息采集能力。

培训交流发言材料篇(4)

讲科学发展观原来误认为仅限于经济领域,通过学习才知道,科学发展不仅指经济领域,而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是人们生产活动、社会生活以及与此相关的各个方面。换句话说,它研究和回答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各个环节。其内涵非常丰富。在反复研读和思索中,深切地感到: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回答了当代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改革和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最基本的思想行为准则,是我们从事改革和建设、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

学习科学发展观,需要理解和把握的问题很多,但我感到最重要的要紧紧把握以下11个基本观点。

1、以人为本的观点。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它问题都是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和论述的,通篇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发展是第一要义的观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但速度并不等于发展,增长也不等于发展,片面的发展还不等于发展。科学发展所强调的发展是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有机结合、完善的统一;发展要高质量、高效益,更好更快的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观点。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建设创新国家的核心,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4、全面发展的观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5、协调发展的观点。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6、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循环型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换取长远利益,不能以局部发展换取全局利益。

7、统筹兼顾的观点。即正确处理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十大关系”,“八个统筹”,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国内与国际关系。各种关系的协调和统筹,就是妥善处理各种不同类型的矛盾,使之平衡、平稳、健康的发展。

8、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重大原则基础之上的,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其精辟的论述集中体现在“10个结合”上。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所描绘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是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0、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把改革看成发展的动力,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加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以扩大能源资源和技术合作为重点,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只有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才能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11、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六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落实广大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四权”(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把调查研究看成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全面考核干部的“六个既要、又要”。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系统、严密的理论体系,以上11个观点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有各自不同的理论地位和作用。

以人为本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阐明了科学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分配的原则;发展是第一要义的观点阐明了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观点阐明了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统筹兼顾的观点指明了科学发展的基本方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观点说明了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观点则说明了科学发展的崇高目标、所要建立的社会形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观点则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观点是科学发展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深入学习和实践中,才能深化认识、升华思想、完美境界。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的学习和实践也同样是一个动态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二、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和推进扶贫工作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力求回答和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推动扶贫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1、要会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和分析问题,认清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特点。

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去考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也是科学发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得出重要论断的论证方法。

①.把扶贫工作放到世界去认识。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世界特别是发达的国家的发展、波动必然会波及到我们国家(美国感冒,世界吃药),也会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到我们的扶贫工作,影响到对中国的支持力度和一些扶贫项目的效益。我们认识和谋划扶贫工作,确实要“立足本职,放眼世界”,关注世界的动态、消费需求、政治局势等已成为势在必行的问题。扶贫工作与国际接轨,所扶贫项目的效益直接或间接的经受世界风险的考验已成为现实。所以,我们要做好扶贫工作确实需要放眼世界、扩展思想、调整思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②.把扶贫工作放到国家中去认识。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资源匮乏。我们国家虽然发展速度较快,GDP和国家综合实力明显增长。但人均占有资源、GDP的份额平均数却很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这种矛盾更加突出,贫富差距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需要办的事很多,而财力投入又相对不足,对扶贫资金的需求和投入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我们河北的矛盾更加凸现、更加明显。那么如何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少花钱多办事,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始终是我们考虑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工作艺术、扶贫质量的重要体现。在我省创造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如:扶贫细胞工程、粘合资金捆绑使用等。下一步,我们应当继续探索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路子,千方百计降低能源、降低消耗、降低污染。

③.把扶贫开发放到新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是个大背景,我们所从事的扶贫工作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消费者的需求和发展、市场的容量、市场的规模、市场的走势,始终制约着我们谋划项目、开发产品的效益和成效。我们所从事的扶贫工作是政府行为,关注和扶持的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市场经济却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因此,在对弱势群体扶持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市场,一方面帮助弱势群体增强抵御风险、规避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增强竞争力,获取良好的效益。

④把扶贫工作放到全省来认识。我们河北有坝上、山区、平原,同为贫困地区气候,资源、基础设施条件以及人们的思想文化都有一定的差距;从发展现状来说,不平衡的问题相当突出,不同类型的区域有差别,市与市之间有差距,同一类区域范围内也有差别。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一贯工作方法。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类指导,切忌“一个模式”,“一刀切”。

培训交流发言材料篇(5)

非常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次参加培训班学习的机会,非常荣幸能够作为第二小组的学员代表在结业典礼上作交流发言。首先,请允许我向为培训班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们致以衷心的谢意!

近2个月的时间里,学校为我们安排了非常丰富的教学内容。既有对党史、国情的深刻分析,也有对学校事业发展目标和步骤的战略展望;既有对青年干部素质培养的殷切教诲,也有对青年干部的深情嘱托;既有深刻严谨的理论讲授,又有深入浅出的实践经验传授。在此期间,我们有幸聆听了校领导的教诲,有幸感受了老师的言传身教,有幸与来自学校不同学院、不同部门的同事进一步了解,这些宝贵的财富,将使我们终身受益。我们第二组的学员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先后经过多次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通过本次学习,我们的理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党性修养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我们的工作思路将更加清晰,奋斗目标将更加明确,今后工作和学习的动力将进一步增强。

联系工作实际,结合培训班的学习心得、体会,我们觉得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常练勤学之功。“少而学,壮而有为;壮而学,老而不衰;老而学,死而不朽”,高校的青年科级干部要想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学习应当成为工作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2、要常守敬业之道。就是要有精益求精的“创先争优”精神。青年干部要坚决排除“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的平庸思想,始终坚持“不干则已,干则精品”的工作态度,对每一件事情、每一项工作都用心投入,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从身边事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在平凡的岗位上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3、要常兴务实之风。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青年干部有激情、有活力、有思想,但容易心浮气躁、容易急功近利,所以大兴务实之风,努力把求真务实作为做人做事品德来修养十分必要。

培训交流发言材料篇(6)

过去,我国的外语教学主要以文法译读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教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为主,偏重读写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听说技能的训练,导致我国外语学习者的听说能力普遍不高,日常交际能力有限。近年来,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家们逐渐认识到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交际能力,由此,交际教学法应运而生。

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强调教材内容应该是人们实际交际所使用的真实语言材料,认为学习语言知识是手段,最终是为了达到实际交流这一目的。交际教学法凸显了听说技能的重要性,为使学生在实际交际中能够正确、流畅、恰当地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听说技能的训练,尤其是听力训练的内容和方式亟待改善。首要一点,则是需要重新审视听力教学中所使用的听力材料。传统的听力材料多为录音,即训练学生“听”外语,近年来,外语教学者提出“视听”外语可能是更为科学高效的训练方式。本文将试对视听材料,尤其是综艺节目与传统录音材料相对比,就外语综艺节目在外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做一粗浅探讨。

一、 视听材料使左右脑结合,促进对于听力内容的理解

传统听力教材普遍为录音教材,旨在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与此相对,综艺节目作为音、像结合的视听材料,学生即使没有完全听懂,也能够通过画面理解其意思,因此无法判断学生是否“听”懂信息,这一点常被认为是视听材料的缺陷,因而视听材料在外语听力教学中并没有广泛应用。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左右脑分工不同,左脑负责处理数学、语言等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考,右脑负责处理音乐、绘画等直观感受和感性理解。学生在“听”外语时,仅仅在用左脑进行信息的听取、识别和理解。脑科学研究也表明,左右脑结合,并尽可能调动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觉,是最为理想高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外语听力教学中引入视听材料,使学生在“听”时使用左脑处理语言信息,在“看”时使用右脑处理图像信息,左右脑协作,同时调动“视”和“听”两种感觉,综合提高听力效果,促进学生对于听力内容的理解。

二、 视听材料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

传统的外语听力教学训练学生只依靠“听”来获取所有信息,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训练了听力能力,但由于学生无法掌握对话所发生的背景、人物的动作及表情等辅助信息,常常使得学生在听力课上因担心听不懂而感到不安、焦虑,进而影响到学生对于外语听力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

听,在四项语言技能当中,虽然是接受性的技能,但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接受。学生在听外语时需要集中注意力获取信息,对于未知信息则需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推测能力能够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听取信息和理解信息的效率,使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内容,适当的想象和猜测也能够改善听力训练的单调乏味,提高学生的信心和兴趣。由此可见,外语听力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的词汇和语法,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推测这一综合能力。视听材料结合了声音与画面,学生在听外语的同时,能够通过看画面,了解对话发生的背景,对话的前因后果,对话双方的身份,以及各自的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来潜移默化地训练推测想象能力,在听和看的过程中,熟悉这门外语,熟悉这门外语母语者的说话方式和遣词造句。

三、 综艺节目提供自然真实的语言

传统的外语听力课程,其授课内容主要为听录音回答问题,或是听录音后将其内容译成汉语,以此来检验学生是否听懂信息。这种授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外语听力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虽然能够顺利完成听力课上的各种练习,但当用外语与外国人进行对话时,或是听不懂对方说什么,或是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交流往往无法顺利进行。究其原因,是由于平时的听力练多是修改或整理的录音材料,其内容与外语母语者的日常会话有很大差异,是缺乏真实性的听力材料。学生所输入的主要是这些缺乏真实性的听力内容,而极少有机会去接触外语母语者真实的日常生活会话,因此会出现无法与外语母语者顺利进行交流的情况。因此,外语教学者在听力课上应尽可能使用真实的听力材料,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接触真实的语言。综艺节目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真实材料,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娱乐等各类综艺节目。比起外语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的对话更生活化更实用,外语教学者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引入综艺节目作为听力材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扬长避短,通过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较为生动、真实、实用的语言。

四、 综艺节目的口语化促进听说能力同步提高

传统听力课程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听力能力,即听懂其内容即可,这在无形之中割裂了“听”与“说”两种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听”属于信息输入环节,而“说”属于信息输出环节,听与说两种技能同时训练,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应结合听说,同步训练外语听说能力。在选择听力材料时,应考虑其内容是否适合练习“听”,是否适合练习“说”,即其内容最好是较为口语化的听力材料。目前,外语听力课堂通常使用新闻作为视听材料,不可否认,新闻播音员发音标准这一特点,适合初级外语学习者训练发音。但中高级学习者则不再适合用新闻作为听力材料进行训练,因为新闻用词一般为书面用语,新闻内容通常使用固定的词汇和句式。因此,新闻不适合“听”和“说”,不能够使中高级学习者的听说能力同时提高。与此相对,综艺节目则较为口语化,它贴近真实生活,语言生动有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其语音语调自然真实,易于模仿;语言形式多种多样,且用词较新;内容多为最新信息、热门话题,学生更有兴趣了解;在视听过程中,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理解其文化背景、上下语境,在提高听力能力的同时开拓了视野。

作者简介:

孙苏(1988), 女, 辽宁, 硕士在读, 汉族, 武汉大学在读, 研究方向: 日语教学法。

培训交流发言材料篇(7)

7月11日,我们的学习生活正式开始,当踏进教室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角色已发生变化,在未来的四周里,我要变成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学生了,我的导师叫哈里特,是一位64岁的优雅的白人教师,她与我印象中的外籍教师不同,她严肃、认真,对教学内容一丝不苟,让我们肃然起敬。课余又与我们交流谈心,像一位慈祥的大朋友。在与外籍教师以及其他班级学员的沟通中,我发现所有学员都被外籍教师的教学态度深深感染着。我们是全天上课,上午3个半小时,下午2个半小时,而且培训时间正值夏季的伏天,是一年中最热最难熬的季节,我们都深感疲惫,更何况平均年龄在53岁的外籍教师了。但是他们克服了水土气候的差异,每天早来晚走,从来没有迟到过。在授课过程中,再难熬的天气他们都是站着授课以表示对学员们的尊重,每节课教师都会准备非常详尽的材料,每天课后,教师们都会聚在一起对当天的教学反馈进行分析,我们每人交上去的作业,教师都会认真阅读并给出评价或是解决办法。就这样我和所有学员被教师们感动着,这虽不是讲授知识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告诉我,作为一名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素质、责任感和态度,我们就这样被潜移默化地感染着。

培训课程设置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听、说能力强化培训。针对学员的业务素质进行提高训练,其中包括语音语调矫正、语法等内容,全方位地培养我们的能力。但培训中,外教灵活的教学模式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传统的中国教学模式和情况不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教室和课堂,中国的课堂特点是人数多,座位通常按次序依次排列,教室布置也比较简单明了。而外国的课堂人数较少,灵活性大,座位布置相对不是那么死板。比如我班就是以导师为中心的半圆式座位,座位前后都留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其次每天的黑板内容也都精心布置更新,比较有新鲜感。在交流中,外教也幽默地跟我们说,我们更应该向中国的教师学习,因为在国外的课堂,一个班级的学生最多也不会超过30人,超过20人就需要一名助教来帮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而在中国,一个班级甚至有70名学生,只有一名教师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活动,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在我们眼中,中国教师都是超人了。从这样的比较中不难看出中外教学模式的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从中学到不少,外教在教学中更多的是选用互动比较多的形式,比如:听录音、朗读、分组讨论、小组汇报、角色扮演、写感想、唱歌等形式。而选用的授课材料也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内容,使得我们有话可说。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外教认真听我们的观点,并且鼓励我们多说,而不是纠正口语中的小毛病,让我认识到学习英语的过程并不是语法,而是在于不断地积累练习。

培训交流发言材料篇(8)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发挥了它多少本应该具有的功能呢?通过“国培”研修,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1 为学生搭建口语交际平台,重视口语交际学习的各个环节

教师积极参与深入到学生中去,为学生搜集材料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了解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搜集了哪些材料,并为学生提供言语实践的形式。譬如:在进行二(上)语文教材“保护有益的小动物”的口语交际训练时,老师应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益小动物”的图文资料;活动方式包括询问、阅读、收看影视、网上查询等;然后以记忆、剪贴、抄写等形式,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好,准备在班上交流。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应贯穿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作为教师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还要有意识的在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中去培养,并且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把握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鲜活素材和良好契机。

2 营造轻松自如的交际氛围,重视口头作文,重视人际、社会间的交际训练

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这是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口语交际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听话”、“说话”练习,而是师生心灵间的对话与交流。只有营造轻松自如的交际氛围,学生才能迫不及待地打开“话匣子”。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是为了实现交往与应对,使学生逐步乐于表达、善于表达,进而实现“我会说”的目标。回顾我们的教学,很多教师注重学生口头作文的训练,甚至强化训练口语表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完成口头作文是单方面的,是个体行为,而要实现交往与应对,不仅要求学生有表达的技能,还要有倾听、理解、交际应对的能力,这是双向的、综合性的。换言之,口头作文课侧重“作文”,具有单一性;而口语交际课侧重“交际”,具有综合性,它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体现。

3 注重听说读写多方面、全方位训练

读书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要想让学生有话可说,就必须让他在大脑中储存一定容量的信息,所以,读书是学生获取信息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对各种书籍的涉猎可以帮助学生丰富他们的知识和阅历,让他们明辨是非,增加语言知识,增强语感,从而提高他们在书面和口头上的表达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模仿能力极强,听也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平时让学生多听正规的课文等材料的朗读,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对他们增强语感是十分有好处的。写作虽然不是直接由口中说出的语言,但它确实是学生内心真实世界的反应。写作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形成说的基础,只有不断地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才能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比较深厚的语言功底,为他们的正确表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最后是口语的表达,在经过听、读、写等一系列的训练之后,学生在思维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可以训练他们说的能力了。但是我认为,学生此时也许最需要的是老师的鼓励和认可,他们需要的是展现自己的勇气。作为老师,此时需要的一定不是对学生的打击和讽刺,而是最大的鼓励。不管学生的表现是否使你满意,你都要给他们赞美,给他们继续向上的动力!

4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现在,电脑走进了课堂,动听的音乐、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浓厚。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进行说的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如在教学《我坐上了飞船》这课时,将夜空中的美景制作成课件投放到屏幕上,文中的飞船、地球、高山、平原、岛屿、海洋、长江、黄河、长城等景物就一目了然了,学生身临其境,就能准确读出文中每一句话所写的景物是什么。最后让学生想象,如果你坐上了飞船,在太空中会看到什么,学生闭眼,边听音乐边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

总之,对口语交际课的继续研讨是必要的,口语交际课的模式应是有效的,交际能力的训练应是长效的,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应渗透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环节,经过“细水长流”的口语交际训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生活交际能力锻炼,新一代的公民必将具备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有如“滔滔江水”的口语交际能力,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培训交流发言材料篇(9)

听力训练需要从最基本的语音训练开始,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确定听力培养的不同阶段,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吴祯福指出,一个学习英语的学生在听力理解方面要大概经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学生只是听到一串声音,对内容毫无理解。此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听、常听,培养学生对于英语语音和语调产生一种语感,这种语感不仅对学生的发音有利,学生也会因此逐渐习惯英语的正常语流。第二个阶段,学生可以在一大串声音中辨别出一些孤立的、与内容相关联的单词。学生可以养成一些良好的听力习惯。如果在听力练习时遇到生词,学生不要产生紧张、烦躁的情绪,而应该让学生发展抓住大意、从上下文猜内容的能力。第三阶段中,学生可以在语流中辨别出短语或句型,通过这些表达对谈话中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理解。第四阶段中,学生能从语流中辨认出分句或句子,知其含义,对所谈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此时,学生的困难是与某些题材相关的词汇不足,学生应该大量听与这些题材相关的听力材料,反复听围绕某一题材不同的听力材料,从上下文中猜生词的意思,扩大词汇量。第五阶段,学生能连贯地听懂所谈内容,但即使达到这种水平,也会在某些题材、内容难度加大的情况下,返回到第三、第四个阶段。要想处于这种水平,必须不断吸收新词汇和知识。

二、练习听力目的要明确、采取多种训练手段

每个听力活动都应该有其目的,训练一个或者多个具体的听力技能。当然一个听力活动也可以具有多个训练目标。但不要给学生过多负担。单一的训练手段容易产生疲劳,造成课堂沉闷,学生也会失去听的兴趣。在听力教学中,可以采取以听为主,听说结合,听读结合,听写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听力训练。不仅提高听力活动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三、采用真实的材料和情景进行听力训练

如此做法可使学生在以后实际交际中打下坚实基础,因此选择听力材料至关重要。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个是难度适中,另一个是材料多样。

难度适中方面,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要略高于学生的听力水平的材料是最佳选择。要考虑到语言因素、语篇因素、材料的内容、听力材料中人物的关系、是否有辅助听力的图画材料、精听还是泛听。

在选择材料时,还要注意材料多样。听力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各种交际活动,因此应该清楚了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听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形下需要进行听的活动。Galvin认为,人们听的目的可归纳为五种:参加社会活动、交流信息、对他人施加影响、分享情感、娱乐。在不同情形下,语言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选择听力材料时,要注意考虑到上述的不同情形,让学生熟悉、适应不同的语言特点。

培训交流发言材料篇(10)

一、task板块分析

《高中牛津英语》教材以话题为主线、任务为主导,每个话题都贴近学生生活,其中task板块的设计对语言技巧技能掌握具有针对性,能对单元话题的探讨进行有效的拓展训练。task分为三个步骤:receptive,interactive,productive,在每个步骤的基础上,都配有技能训练部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其亲历语言实践,大胆尝试语言拓展,逐步认识并习得英语语言学习技巧技能规律,从而达到有效综合运用和训练的目的。

在现实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忽视此板块的教学或有效教学,大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只花一课时走马观花之意。具体表现是:目标定位不明,目标重点不突出,课堂泛泛而谈,对教学环节蜻蜓点水。再有,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思想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重知识讲解,轻能力培养。虽把目标和教学重点定位在听力与口语练习上,却把生动的听说练习变成了“听录音,读对话”的枯燥训练。这使课堂缺乏语言交流,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严重脱节,也忽略了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培养。

二、课堂教学设计

1.在导入与选材上促目标实现

英语课堂导入具有多元功能,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明确课堂教学导向,激活学生已学知识信息,活跃课堂气氛。根据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即要有趣味性,材料要新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在选材上,要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哪些语言材料适合他们的年龄和兴趣?这样教师可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作为辅助,以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本单元的话题是language,task的主题是reporting on body language,教材提供的材料是人与人之间肢体交流。笔者开堂展示与自己的宠物狗交流的画面,特写狗的各种表情姿势。学生在开怀大笑之时,领悟狗的语言。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学生积极兴奋,甚至一些平时害羞的学生也急于表达和参与,因为这种语言、情景他们再熟悉不过了。课堂结束之时仍然引用关于狗的语言阅读材料,就狗的一些生活习性让学生在趣味阅读中解决问题,课堂首尾在内容上呼应对接。

2.在开发与创新上侧重目标定位

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课本已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应是可变的、可发展的和开发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在熟悉课标、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创新设计镜头一:让技能训练目标针对性更具体明确。

skills building 1:predicting an answer.首先训练在听中预测,这种成功的预测对语音材料的理解起决定性作用,而预测的内容则取决于所给或所收到的问题。

笔者在处理时尝试结合听力测试及语境体验,帮助学生总计和问题生成。比如学生提示:在听力测试中,对事实细节题的考查最多,常见的问题是五个w一个h。以when-question?为例:除了根据表示时间的关联词判断事件发生的时间,如before,after,then,until,later,immediately等词外,还让学生在语境中生成疑问,比如给出材料:the long distance bus from jinan to qingdao usually takes 4 hours,but yesterday it took me two hours more because of the heavy traffic.让学生自己提问,自然学生就会问:how long did it take him to get to qingdao yesterday?从而得出听清数字与数字之间关系,并再进行简单的计算。而此语境预测法,与skills building 2:writing questions技能训练目标不谋而合。

整节课中,笔者以三个技能训练在三个阶段给出建议。第一阶段是听力预测开始前给出tip 1:even if you already have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in your mind before listening,it is still important to concentrate on that subject to make sure that your guess is correct.第二阶段是由教材听力问题设计最后一题的答案,恰恰在材料一开始就出现,所以笔者给出tip 2:sometimes the answer to the following or the l

ast question may come first,so it’s a good idea to go through all the questions in advance。在课堂问题设计结束时给出tip 3:①get to the point!②give all necessary background information.③use simple language.

(2)创新设计镜头二:让语言表达能力在开发原材料中得到训练。

课文原材料只要求从多个国家肢体语言表达对比中提炼出美国肢体语言的文化。此时,笔者利用这个环节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辨析,并适当鼓励学生说出文化差异的原因。也可开发加工原材料经行role play,比如:

q1.can people show their feelings through body language?

a1.yes,they can.

q2.when people in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shake hands,what do americans think?

a2.they might think that they are weak and cannot be trusted.

q3.when talking,how do people in asia and africa may feel if the other look straight in the eye?

a3.people might get anxious or even annoyed.

q4.what do argentines think of pointing at their head or ear and moving their finger in a circle?

a4.they may think that you have a phone call.

此外,教师也可让同学们展示跟家人或亲密朋友之间最经典、最默契的肢体语言,并给出理由。通过上台表演,让同学们理解表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明白即使是身边的人在肢体语言表达上都存在差异,何况国家与国家之间,让学生了解异国风情同时,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这样在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目标中自然地实现了情感目标和文化目标。

创新设计镜头三:让学习策略目标在调整教材步骤中得以贯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有详细的分析和评价。既要充分考虑原教材教学步骤安排的目的和目标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最终能统筹兼顾地实现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module3 unit2 task板块中skills building 2:writing questions的难度要求较高,内容安排应该在大量语料阅读训练后较好,于是笔者把step2:surveying your classmates教学步骤提前,此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肢体语言在中国是什么意思,培养学生对肢体语言疑问和准确表达的能力。通过利用教材的大量语境或语篇,根据不同的目的训练学生提炼最恰当的问题。因此,笔者不仅对这两个步骤进行调换,而且在survey训练之后,又增加了三段关于狗的语言的理解与分析,旨在训练学生在真实熟悉的语境中对阅读材料主旨的理解提问、细节理解提问及辨别。

思维从问题开始。一个人会问好问题,他必然要带着批判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准确的答案。有的问题是没有作用的问题,而且只能成为成功的障碍。要学会问问题,先要学会观察、分析、正确表达。

三、结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在“调”、“改”、“增”、“删”、“组”上下工夫。湖北省教研室金莺在《零距离看挪威的基础英语教学(二)》中指出:教师设计教学应严格遵循“task-based learning”的原则,设计什么,不设计什么,如何操作,要求细致、到位,让学生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程晓堂.教材使用新理念.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小学英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 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 下一篇: 交通安全设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