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工作思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7:10

银行信贷工作思路

银行信贷工作思路篇(1)

近年来,我国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小微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越来越暴露出其具有巨大的融资缺口的弊端。然而,在我国这个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商业的银行的贷款业务决定着小微企业的经济命脉。但是,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小微企业实行贷款后,获得盈利的例子并不多见。其中,能将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作为核心业务的金融机构更是少之又少。一方面,银行为了减少自身风险,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实行高贷款门槛。要求放贷企业具有一定的资质、销售额、利润才有获得贷款的可能。另一方面,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放款量有限,而其数量又在迅速增加,难免出现“僧多粥少”的不对称现象。迫于市场压力,银行往往做出选择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产品的选择。将款项放给具有发展前景和信誉良好的企业。这样的贷款模式,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将是一个悲观的循环:没有资金,无法扩大生产;无法扩大再生产,就无法创造一定的销售额;没有一定的销售额,便无法得到贷款支持。虽然,部分商业银行意识到将发展微小企业贷款业务放在战略地位,但其还不具备相应的科学发展思路、专业管理人员和风险评估技术。因此,本文就关于商业银行如何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经营思路,做了以下探索。

由于银行发展贷款业务以来,有着其历史的贷款原则和评估思路。所以,只有真正了解阻碍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的问题,才能更好把握如何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首先,从银行开发贷款业务的方针来看,没有建立与其业务相适应的科学发展思路。在业务操作中,仍然坚持“抓大放小”,寻求眼前快速利益,获得“立竿见影”大发展的落后思路。而忽视了对具有可观前景的小微企业的经济扶持。其次,部门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估和抵押程序仍十分落后。在贷款抵押方面,对于负载高和资产流动性强的小微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抵押担保。如今,背井离乡、异地创业的小微企业为数不少。还有对于遵循国家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等政策,实现产业顺利转移的小微企业来说,很难找到当地的房屋和其它可做担保抵押之用的资产。再次,国家对于小微企业的放款量体现着对市场调节的主要措施。在企业数量逐年增多的今天,国家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总额保持一定数额。那么,会导致许多企业的资金链断裂,甚至命悬一线。另外,对于这些小微企业来说,资金需求的特征往往是“短、频、急”。因此,银行放贷的效率如何和分配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了小微企业的生死前途。最后,银行本身肩负着“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责任。随着加入WTO,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站稳脚跟,银行纷纷加强了对风险问题的控制,和对成本,利润等数据的深入考察。但是,这些加强后的技术仍然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对市场技术的要求。尤其表现在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其中,主要有贷前调查不够深入;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贷后管理不到位;抵押品有瑕疵导致价值缩水等诸多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需要加快转变陈旧贷款思路。从经营理念上,要积极发展多样化渠道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针对企业自身情况,做出不同的评估,在保证一定的风险下,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和风控手段。如招商银行的“点金成长计划”、“助力贷”;交通银行的“展业通”;华夏银行的“创业通舟”、“展业通舟”、“卓业通舟”等产品。同时,商业银行自身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思路,而不是“取大放小”、“取近舍远”。明确自身核心竞争力,探索适合自身的贷款模式。寻求资金最优化合,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达到企业和银行普惠共赢的效果。如:成立乡村银行、乡镇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寻求零售贷款合作机构。另外,商业银行在政策思路方向上,应与国家重点扶持产业保持一致。做好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支持的补充,以及把握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方针的战略部署。商业银行应真正确立将积极发挥小微企业贷款为主要目标,更要准确把握好“立足地方,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将发展小微企业的最大利益化为主要目的,并保证小微企业各项贷款业务环节工作的效率性。切实做好服务小微企业,放宽机构准入限制,寻求发展多样化商业贷款形式,完成资金盘活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健全控制风险的监管体系。第一、完善银行对小微企业监管风险管理。银行应加强对分散的小微企业做好定期的检查和经营状况的核实工作。确保银行采集的信息能与企业自身的经济生产状况相符合。同时,银行逐步完善对小微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如风险的前瞻性和及时性的正确估计。建立差别化的贷款定价机制和独立的风险拨备机制,减轻企业对高贷款债务的压力,从而更好的投入生产经营中。健全全国范围内的企业信用风险防范,在预防企业因经营部善而导致的风险的同时,还要关注实际接触人的个人道德风险,强调人品调查,避免主观骗贷和脱逃银行债务行为。控制小微企业自身因管理混乱或落后无序,产生无法适应市场的风险。尤其是家族式企业中个人独断决策;多个股东且股权分散,易引起股权纠纷;同一控制人控制下的关联交易等企业治理中的结构缺陷风险。第二、银行应完善小微企业信贷机制。大力发展多样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建立起具有独立性、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同时,将中小企业的评级制度纳入银行自身评级的标准体系中去,并按照公信贷款业务的流程程序来完成这项评级制度。通过发展与小微企业评级工作的合作,提高小微企业客户对风险控制的免疫能力,使得企业自身进一步优化、提升。第三、建立专业化的押品管理办法。在对押品审查、抵押资产的评估、登记等各个抵押贷款环节的操作过程中,评估机制的内部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风险控制的好坏。银行在合理控制人力成本的同时,需要加强对专业人员的专项培训,从而快速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评估能力。第四、及时处理不良贷款业务。对于贷款过程中,发现小微企业发生重大经济、法律纠纷、安全事故、产品销售出现异常的情况下,银行应做好“早发现、早报告、早应对、早处理”等积极应对工作。及时相上级或者有经验人士汇报情况,成立项目调查小组,完成核实工作,迅速制定可行方案,将损失降到最小。

银行信贷工作思路篇(2)

Abstract:This article chooses the CCB Zibo Branch which created the small business“credit factory”pattern,and finds that“credit factory”pattern with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and the modular flow,offers systematic basis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large-scale commercial banks that enter the small business credit market.“Credit factory”pattern has the comparative predominance in solving information asymmetrical question and implementing dynamic risk management. The findings prove that“credit factory”pattern has the characters of univers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th further research and promotion.

Key Words:small business credit,credit merge,credit factory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10-0047-05

一、引言

我国在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已进入战略关键期。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面临经济转型与结构性调整“不得不转、不得不调”的局面。中小民营经济发展作为经济战略转型的突破口之一,得到各方的关注,多项配套措施逐步展开。人民银行及时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投放。银监会也力求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六项机制”,鼓励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专业化经营。因此,在政策层面上,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促使银行转向小企业市场。

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发展一直受融资难问题困扰。而且学者和业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非规范特征,使得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甚于大中型企业,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困扰,多数银行实施信贷配给策略。为解决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问题,国内银行业开展了大量实践探索。归结起来,大致有:(1)由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担保“统贷统还”、“资金池”贷款;(2)发展具有内部监督性质的企业互助联保贷款;(3)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4)开展以产业链条为基础的“供应链”贷款;(5)发展应收账款、仓单、知识产权和非上市企业股权等非传统抵质押贷款;(6)开展出口企业信用保险;(7)特定企业(如高新技术型企业)“信用贷款”等。但上述中小企业信贷的创新多遵循“迂回”思路,没有对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突破,而是引入第三方或更多关联方力量加以制衡和保障。尽管增加了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但信贷博弈关系更加复杂,约束条件更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本文认为,小企业融资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信贷配给)和事后的规模效益(风险收益配比)问题。两者显然都与借贷双方的“信息对称”水平密切相关。在现有的市场信用条件和金融资源约束下,银行在破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仍需围绕“信息不对称”展开。

二、建设银行淄博分行小企业“信贷工厂”

(一)中小客服部及其困境

2006年之前的建设银行淄博分行(以下简称为“淄博建行”) 基本不涉及小企业贷款业务。2006年初,建设银行总行确立了中小企业客户发展战略。当年初,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对辖内二级分行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原有的“对公板块”裂变为对公部、房金部、国际部和中小客服部四个部门,分别负责四种业务条线;尤其对新成立的中小客服部寄予了厚望。在此背景下,淄博建行也相应成立了中小客服部。但出乎预料的是,只有组织形式、缺乏配套制度的中小客服部却举步维艰,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架构矛盾重重。中小客户服务部建立初期,仍然沿用部门银行的思路,与流程银行相去甚远,没有充分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思路。内部中小客服部岗位人员设置要求不清晰,如淄博建行中小客服部人员4人,其中风险管理部派驻平行作业风险经理2人。风险经理无论编制还是绩效考核都隶属于风险部,与客户经理为不兼容岗位,还承担着直属单位客户的评价工作。总体来看,组织设立仍以银行为中心,侧重于部门管理和考核,组织架构松散、人员短缺,各岗位权责利难以平衡。二是客户业务范围重叠,运作机制不完善。中小客户服务部成立初期,业务范围覆盖到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下的所有客户,与对公部门存在严重冲突,形成条线混乱。信贷流程仍套用大中型企业信贷模式,难以与小企业信贷需求对接。三是审批流程形式复杂,效率低下。审批文化过于注重形式,部门外环节过多,每一份申报材料,都要通过行领导签发行发文、风险主管签字并多处加盖公章后才能上报。往往因一处环节不通,就影响到整体审批效率。

(二)压力与反思

从淄博建行的情况看,近年来存贷款始终呈存差特征,内部大量剩余资金亟待寻找出口,成就了小企业信贷的资金基础。与此同时,以大企业为主的信贷主体在产能过剩、节能环保等政策调控压力下,投资增长率逐年下降,在银行竞争日渐加剧情况下,大型企业和项目贷款的议价能力提高,且直接融资渠道不断增多(如上市、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对银行的信贷依赖降低,传统“垒大户”经营方式正在走向尽头。

面对经营压力和现实困境,淄博建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大家意识到,引发小企业融资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缘由小企业的商业信用信息丰富而银行信用信息不完善,但银行仅重视标准化的银行信用信息,导致信息供求的错位,阻断了小企业与银行的对接。因此,统一思路,抓住“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形成改革组织体系和制度的思路和决心,是向“信贷工厂”模式转型前的重要思想革命。

(三)引进“信贷工厂”实现业务发展突破

2008年4月18日,建行淄博分行在全省率先成立小企业经营中心,正式引入“信贷工厂”模式,按照专业经营,标准运作;流程管理,全面服务;分账核算,单独考核;先行试点,逐步完善的思路,开展明显有别于传统小企业信贷操作的新型运作模式。小企业“信贷工厂”进行了多项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组织管理制度与业务流程转型――标准化、模块化转变。形成“总行小企业中心――一级分行小企业中心――二级分行小企业经营中心”三级结构,小企业业务实行“一级分行管理,二级分行经营,支行营销”的三级基本组织架构,分层级进行管理。中心自上而下通过计划分解、费用配置、产品推广等管理措施,形成业务条线专业化管理的独立业务单元。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中后台实行集中处理,即城区支行及县支行小企业信贷业务集中在二级分行小企业经营中心审批;小企业经营中心按“信贷工厂”模式办理信贷业务,评价授信、信贷审批、信贷执行、早期预警、委婉回收、信用恢复、硬回收等环节在小企业经营中心完成(见图1)。

小企业经营中心按照模块流程设置牵头审批人、专职审批人、信贷执行人等专业岗位,在信贷工厂内,按照业务流程分割出评价授信、信贷审批、信贷执行、贷后管理四大模块。将信贷工厂前端的营销管理模块和贷后管理模块的部分职能放在一线经办行,其余的评价授信模块、信贷审批模块、信贷执行模块全部由经营中心承担,以更好地贴近市场,提高审批决策效率。此外,市分行转授小企业经营中心牵头审批人和派驻审批人“双签”权限为:“速贷通”业务中不超过1000万元的信贷业务审批权限,全额再转授“成长之路”授信额度内信贷业务审批权,减额再转授“成长之路”授信额度审批权,最高转授权金额为:中小型企业1000万元、小型企业600万元。上述权限基本满足了一般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2. 信息采集与风险甄别控制的技术转型――创新、务实性转变。在客户评价技术上,针对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小企业经营中心创新评价模型与方法,开发出了适应不同客户群体的信息采集和甄别技术,对客户商业基础信息与银行信息进行整合利用。一是小企业客户八步评价法。主要从客户的行业分析、组织分析、核心竞争力分析、现金流量分析、团队贡献分析、财务比率分析、可持续增长分析和综合评价结论八个方面进行系统评价。二是小企业客户筛选模型法。设立专职客户筛选岗位,组成由客户筛选岗位人员、风险经理、授信评价岗位人员和贷款审批人共同参与的客户现场调查团队,根据调查结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筛选工具评分。其中定性分析40分、定量分析60分,定量指标和所占权重各有侧重,作为客户信贷准入的重要依据,把好了小企业客户筛选关。三是小企业非财务因素分析法:一般性企业看“三品”查“三表”;生产型企业“六看、一听、一谈”;流通型企业“七看、七重”等多项技术性革新,挖掘企业的真实有效信息。四是小企业客户现金流量管理法。以《小企业客户现金流量监控报告》为载体,实现对客户的实时财务逻辑验证。五是小企业客户风险因子归纳法。通过实践经验,积累了十类风险因子,列入考查评价规范。通过客户评价技术的开发创新,使得小企业经营中心摆脱传统信贷考评模式,实现了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务实性转变。

3. 风险规避和预警机制的转型――风险控制理念和方式的转变。随着“信贷工厂”相关制度和模式的建立、信息采集技术的创新,进入小企业经营中心的小企业客户快速增长,风险管理是事关小企业业务做大做强的关键环节。面对这一瓶颈,小企业经营中心转变了传统的“被动型”风险管理理念,通过风险关口前移、动态监控管理,实现了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一是实施主动退出策略。该中心结合上级行的信贷结构调整政策,根据客户的贷后管理情况,每年确定信贷余额的5%-10%作为风险度较高的客户,对虽然生产经营正常、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短期内可能出现风险的小企业实施早退出、主动退出策略。2009年完成中小企业信贷退出17210万元,退出计划完成率106%;2010确立了信贷退出计划14990万元,退出信贷存量客户数23户。二是加强小企业客户动态监控管理。该中心根据客户价值贡献和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判断,对信用等级低的客户主动退出高风险产品使用,逐步实现中低风险产品对高风险产品的替代;选择退出综合贡献低的小企业客户,将有限信贷资源配置到高收益客户,提高小企业业务价值创造水平。

(四)“信贷工厂”的跨越式发展

经过3年的发展,“信贷工厂”在小企业市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目前,该中心已累计支持淄博规模以上小企业客户620余户,占到了当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20.44%;累计投放非贴现信贷资金96亿元,增加中小企业销售收入144亿元。2006年以来新发放的小企业非贴现贷款不良率为零。同时,不超过2日的审批限时规定,较好地满足了小企业客户“短频急”的信贷需求。2010年1-6月,该中心小企业非贴现贷款新增额10.23亿元,占淄博建行全部对公类贷款新增额的147%,小企业保理业务余额3.9亿元,占全行保理余额的56%。小企业非贴现贷款余额和信贷户数分别居全省建行系统第1名(见表1)。

三、“信贷工厂”的合理性因素分析

(一)“信贷工厂”的组织运作效率

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源自企业战略事业部模式,是最早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一种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组织形式。其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独立核算和自主经营、模块化的分工合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显然,一个好的组织结构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收益,而这恰恰是小企业信贷所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要有效推进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可行的路径就是复制这一模式,在原有体制框架外积极探索构建新的经营管理体系,解决原有体制下积淀已久的经营与管理弊病。“信贷工厂”模式为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产生规模效益提供了制度基础。主要表现在:(1)独立专营。这一制度框架的建立,颠覆了传统的审贷分离模式,将商业银行原有的营销、审批、风险控制等部门资源和功能进行重新整合,纳入小企业经营中心统一管理,通过扁平化、标准化和流程化的改进,实现了由部门管理向岗位流程化管理的转变,各个业务环节的运作更加简捷、衔接更加流畅,整体工作效率大幅提高。(2)模块化分工,流程作业。小企业经营中心不再固守传统的审贷分离模式,而是将整个小企业信贷流程细化为“营销管理、授信评价、信贷审批、信贷执行和贷后管理”五大模块,将后四项模块纳入“信贷工厂”之中,并分别由不同专业人员负责,形成信贷客户加工流水线,客户筛选的标准得以统一,减少了传统信贷经理人员个人偏好而导致信贷客户评价筛选标准的偏差,且在“信贷工厂”内部实现了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批量加工。(3)专业人员物理前移和信贷审批平行作业。采取了小企业经营中心专职客户经理前移派驻到经办网点、分行信贷审批人派驻进小企业经营中心的“人员双前移”制度。同时在客户考察评价、审批等环节实行各相关专业人员平行作业。通过减少信贷决策审批各环节的物理距离、降低信息传递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客户考察、评价、筛选、审批等各个信贷环节的效率,从而为整体审批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制度基础。(4)审批权限下放经营中心。该模式摒弃了小企业业务审批也要经过三级审批的传统模式,采取转授审批权限,建立24小时授信决策平台,每天召开中心贷审会等措施,确保项目决策效率。上述转型措施,为淄博建行“信贷工厂”高效流程作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实现了新客户正式受理后3-7内放款,老客户一个工作日内放款的高效运作,较好地满足了小企业客户“短频急”的信贷需求。

(二)“信贷工厂”的责权利

“信贷工厂”模式下,淄博建行实现了小企业客户部向小企业经营中心的转变,这一转型的根本是小企业经营中心独立核算与考核。转型的前提条件是对于业务条线的划分更为清晰明确,小企业经营中心从中小企业业务混营,到专营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下、信贷需求1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部门业务范围更加明确,基本杜绝了与其他公司部门交叉的可能,此时,经营和考核独立成为必然的需要和发展趋势。

“信贷工厂”模式在内部分级授权条件下,通过内部分工的重新整合与合理搭配,以极小的制度改革成本,实现了专业模块化分工后的责权利再平衡、再优化。突出体现为将评价授信、信贷审批、信贷执行、早期预警、委婉回收、信用恢复、硬回收等贷中与贷后管理业务实施集中管理,前台客户经理不再承担繁杂的管理职责,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将整个信贷流程在“信贷工厂”模式下细分,设置专业岗位、专业人员,实现“客户筛选与营销相分离、授信评价与销售相分离、信贷执行和贷后管理相分离、贷后管理各岗位职能相分离”。各流程岗位、环节的责任清晰可辨,形成权力制衡;这些都为内部责权利的重新分配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保障。综合来看,独立、专营、模块化的“信贷工厂”,在内部责权利的均衡配比上更具优势,且制度转型成本低、可操作性强。

(三)“信贷工厂”的技术含量

建行淄博分行从最初2006年分设小企业服务中心到2008年转型小企业经营中心,期间处于一种不断探索市场、惯性依赖和模仿同业的状态,实际上是一种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其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信贷工厂”模式下,标准化、模块化的流程操作并未像传统小企业信贷审批流程一样,忽视和放弃对贷款需求企业的“软信息”采集,而是重点强化了对企业商业信用和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并总结归纳出了“企业客户八步评价法、小企业客户筛选模型法、小企业非财务因素分析法、小企业客户现金流量管理法、小企业客户风险因子归纳法”五大核心技术,通过这些引入企业“软信息”后的创新技术,对小企业进行归类分层,在服务介入目标前提下,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异化的商业信用、相关信息等各类商业基础信息进行分类采集并给予标准化,将其与银行信用条件进行比对和耦合,融合形成更为贴近市场和客户实际的小企业信用信息体系。

可以说对商业基础信息的重视和分类标准化是这一创新的关键点。它使得建行“信贷工厂”所采集、甄别与加工后的企业综合信息兼具了商业信用信息差异化和银行信用信息标准化的特征,其实质是两类信用信息同向标准化后的对接与融合,从而有效降低了实际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打开了银行资金进入小企业的大门。“信贷工厂”模式下的技术创新还不仅限于此。从调查的情况看,在“信贷工厂”转型成功的激励下,其内部技术创新的思路业已形成,根据客户需求,其能够适时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客户需求和财富多元化方向的转变。

(四)“信贷工厂”制度与技术的融合

“信贷工厂”模式的成功,有两条制度层面的改进是至关重要的:一是独立经营,将原有割裂的信贷前后台部门整合为一体,减少了信息传递损失;二是责权利平衡分配,形成目标一致的利益共同体。只有在这一制度设定和组织体系下,作为独立的经营单元,小企业经营中心才可能将工作重心更多地转移到经营上来,更可能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认可并积极挖掘、开发小企业“软信息”,从而使得基于更多“软信息”条件下的技术创新得以开发和应用。如果没有这些制度作基础,技术创新将无从谈起。

正是由于制度框架和组织体系的改善所创造的良好内外部环境,技术创新才为小企业经营中心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其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大(如图2所示),也推动着制度与技术的不断融合。如淄博建行小企业“信贷工厂”针对小企业经营抗风险能力差、偶发因素也可导致个体风险的现实状况,主动以动态风险评估为基础,实施“末位淘汰”退出机制;在技术层面上,积极探索单一借款主体不同风险业务的转换退出机制。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控制过程即是制度与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同时也应该看到,不断发展的技术创新又对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着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如风险控制管理中的末位淘汰,在小企业信贷总体规模不大的情况下,能够发挥良好的效率。但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企业与银行在交易基础上的信用积累不断提高,人为确定一定比例的淘汰比例显然存在不合理性;又如信贷审批人“物理前移”提高了审批效率,但却仍执行多审批人“双签”或“多签”,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审批工作量增加,亟需审批人独立“单签”,这显然又需要对组织架构和责权利划分进行再深化。“信贷工厂”模式下,制度与技术的不断融合和交替发展,成为其内部活力的源泉。

综合来看,“信贷工厂”模式通过标准模块化分工,内部责权利重构等一系列制度变革,为银行小企业战略转型构建了完整、高效的制度体系,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技术创新不断迸发出活力。淄博建行“信贷工厂”对小企业客户批量信贷处理、批量风险管理,运营机制设置、风险控制技术改进、产品快速研发供应等方面进行的创新和突破,符合熊彼特提出的“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把以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的理论。通过增加新的制度要素(小企业经营机构独立专营并被授予权限),改变现有制度要素的组合(将传统信贷流程进行细分重组)、引入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信贷工厂”模式)、开发新的金融产品(“速贷通”、“成长之路”等融合更多小企业商业“软信息”在内的产品),实现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发展小企业业务要控制风险、推动信贷资源优化配置、达到风险与收益均衡配比下的利润最大化等既定目标。

四、几点结论

通过对建行淄博分行小企业经营中心“信贷工厂”模式的案例分析,本文初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首先,制度转型是小企业信贷市场发展的必然,“信贷工厂”模式在中小企业信贷领域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比较优势,可复制性高。其次,制度框架下的技术创新,应着重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其中商业信用信息的差异化向银行信用信息的标准化转变是核心问题,小企业信贷创新的关键点即在于此。第三,以人为本,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动态化的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是商业银行小企业专营机构经营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薛继增.“信贷工厂”模式及其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影响――以金华为例[J].浙江金融,2009,(12).

[2]张庆珂.“信贷工厂”在我国的发展路径选择――以区域银行为主导的模式[J].国研网,2010,(6).

银行信贷工作思路篇(3)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前行,身为中国农业银行发展银行的县支行信贷管理人员,承载着运转建设社会主义资金枢纽的重任,在感到光荣为之自豪的同时,更深感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工作中我像每一位银行信贷管理人员一样,不辞劳苦,成年累月奋斗在信贷流程线上,重复着对别人来说单调,对社会建设却无比重要的使命。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付出与收获同行,让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在不断学习、工作中,我越来越认识到信贷管理文化的重要性。在市场竞争中,银行要占领市场取得佳客,就要不断改善经营活动,开展创新信贷业务,建立起一种不断开拓、敬业爱岗的信贷精神,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银行信贷管理中,为极有成效地防范信贷风险,银行就要通过有形的制度来规范职员的活动和行为。这时也更需要一种无形的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对信贷管理人员进行软性约束,使信贷管理人员在观念上确立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从而自觉地防范信贷风险。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业务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信贷产品日益丰富,信用主体、信用方式、信用投向等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信贷风险更难把握。与此同时,也因外部监管的进一步规范、严格,如何在依法、规定经营的基础上,信贷管理既能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更上一层楼,保持灵活的适应性,同时又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风保障业务稳健发展,对农发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就需要信贷文化发挥它的作用,信贷管理文化建设对防范信贷风险,促进银行各项业务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逐渐工作过程中,我深有体会,深刻地认识到,信贷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构成,信贷文化有着很强的专业性。身为一个合格的信贷人员,不仅要真正掌握并熟练地运用银行内部的各种规定和程序;而且还要求我们每一位信贷人员应具备银行知识以外广泛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和效益。身为农发行信贷管理人员,还有较大的责任性。目前信贷业务是银行业务经营的主体,信贷资产质量是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是银行经营的生命线。这种责任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信贷管理文化的这种责任重大性特征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这让我们感到身上重担不容我们丝毫放松,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在平凡而又艰巨的工作中做出伟绩来。

先进的信贷文化既能够为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思想和信念支持,又能弥补制度的不足,为银行信贷业务的有效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近几年来,通过全行上下信贷管理人员下的不懈努力,农业发展银行新型信贷文化的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以管理制度化、经营规范化、审贷专业化为特征,以团结、协作、务实、敬业为核心,鼓励创新、强调效率、崇尚科学管理、重视人才培养的新型信贷文化雏形。为适应新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管理工作要走出更大的辉煌,就应遵循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加快农行信贷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信贷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全面推行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着力建设有农业发展银行特色的新型信贷文化,要我们每一位信贷管理者,做先进信贷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培育者,充分发挥文化在制度约束中的重要作用,让信贷文化成为信贷风险的又一道防线,切实提高农发展主体业务风险控制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信贷经营管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让信贷事业因我而辉煌。

银行信贷工作思路篇(4)

金融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经济转型发展、金融市场深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比以往更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与此同时,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严重制约其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呈现增长态势,影响到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和经营发展。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升温以及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都有可能出现短暂的停滞状态,不良贷款有可能会有短期的高幅增长,从而更一步考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的经济转型和GDP增速减缓,我国的信贷资产质量也日益受到关注。信贷总量的增长和GDP增速的放缓,也迫使我们投入更多精力来审视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1.1宏观经济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关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1]从2000年的10.02万亿元在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后,增长到2019年的99.09万亿元。与此同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也在逐年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我国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余额[2]从2000年的9.94万亿元增长到了2019年158.60万亿元。从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我国贷款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2019年我国人均GDP为70892元,首次突破一万美元,总体经济继续保持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趋势,但考虑到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放缓及信用风险的增加,整体宏观经济仍有下行压力。从经济增速上来看,我国的GDP增速2015年破7,增幅为6.9%,此后四年的增速分别为6.7%、6.8%、6.6%和6.1%。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情况决定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基本状态[3],不良贷款率在一定程度以上也是宏观经济态势的一种反映。虽然这种反应映不是实时的,但当经济处于较长时间的疲软状态时,会对银行信贷资产产生较大的实质性影响。[4]

1.2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现状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7、2018和2019这三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分别是1.71万亿元、2.03万亿元和2.41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是1.74%、1.83%和1.86%。从数据上看,随着经济转型以及我国GDP增速的减缓,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在逐年增长,其中2019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相对增速有所降低,相对稳定。与此同时,想更快处置不良贷款的损失逐渐增大,处置回收率偏低,随着我国司法体系的进一步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不良资产处置难度有所增加。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也给不良资产处置带来新的压力。特别是不良贷款的批量转让处置损失很大,对银行的利润效益和经营成本带来较大负担。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成因

我国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的成因较为复杂,除了受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外,也受到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影响。同时,外部的监督管机构的监管也存在一定不足。本部分内容仅对商业银行自身因素及外部监管机构的不足进行分析。

2.1商业银行自身因素

从商业银行自身来说,由于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会导致信贷风险管理缺管有效性;同时在商业银行在具体的经营信贷风险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评级不完善、贷款结构不合理以及贷后管理不严格等原因造成信贷风险暴露的增多。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是以行业来确定信贷政策,贷款的投放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通迅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整体的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风险集中度相对较高。特别是一些商业银行,在整体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由于缺乏理性的行业布局和风险防控思路的不清晰,使得一些基层营业机构在以连年增长的以KPI(企业关键业绩指标)为考核指标的压力下,只为完成当期的经营指标,过多地向某些高收益领域投放贷款,由于风险防控措施的不清晰和弱化,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后,就容易导致风险的持续暴露。

2.2监管机构的不足

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大多还是属于事后监督,缺乏事前的有效事前预警和风险提示。商业银行对于一些风险较大的项目出于自身当期利润的考虑,在短期内进行大量的信贷投放,无论是某类贷款产品或是某个区域的贷款投放增速过快,长期看风险隐患都较大,随后带来不良资产的上升[6]。同时由于商业银行都倾向于向优质的龙头企业提供贷款,从而导致不同的商业银行对同一家企业的总授信过量。商业银行自身出于业绩指标考虑,即使对于总体授信即使有考虑,也都会优先投放信贷资金给这类企业,从而使同整体的贷款投放总量较大。在经济向好时,这些信贷产都在正常范围,一旦行业或宏观经济层面发性重大变化,较大的信贷资产重量也带来了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当前,监管机构则缺乏对于信贷资产增长过快的相关风险提示,对于单一客户的授信总量也缺乏对必要的监督措施。

3当前形势下关于信贷风险管理的一些思考

商业银行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进而从中获益,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是其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如何经营好信贷风险对每一家商业银行来说都是一个很大挑战。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信贷风险管理进行一些思考:

3.1强化长期的战略风险管理

当前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使得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上升问题短时间无法解决,但商业银行仍应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通过加快自身信贷结构的调整和信贷经营的转型,从源头上解决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诸多问题。一方面需要对当前的不良贷款和潜在的信贷风险进行防控,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更要完善长期信贷风险战略的管理,通过信贷政策的及时调整,使得信贷结构能逐步调整优化,最终让信贷业务能有一个稳健的长久发展态势。

3.2持续优化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加强信贷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

商业银行应当持续地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和加强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完善,通过建立一套量化的全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情况,按照贷前、贷中、贷后三个流程对各类指标进行细化,来达到对信贷风险管理进行全流程的跟进。同时,在完善的信贷内控制度的支持之下,商业解行才可以强化各个信贷业务环节的风险控制。

3.3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加大信贷风险管理权重

通过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转变过去以往以利润为主导的考核思路[7],加入并强化信贷风险管理的权重,通过优化KPI指标的设置,使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考虑到合规、风险等因素,以便能够从上到下综合引导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统一性。

3.4增强信贷风险管理的主动性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必须和信贷资金需求方实现现实的对接才能避免被动的的风控思路,用主动管理信贷风险的思路来经营风险,创造价值。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和贷款经营部门必须要转变以往的风险防控思路,通过主动管理思路,在信贷客户的营销和发掘初期,利用稳妥的综合授信方案将各类不同信贷产品组合,在机构能承受的风险范围内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可控的风险方案,提高风险承受能力。

3.5推动大数据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大数据带来的创新应用,正改变着金融业态。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也迈入了大数据时代,信贷风险管理也将更多的依赖于大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获取数据的渠道更为丰富,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自身积累的海量客户数据以外,还可以通过外部机构的数据交流和分析,全面对客户进行风险指标判断。在进行客户授信前,可以通过银行同业间进行更多的数据共享,也可以与相关的信息数据分析公司、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金融公司展开业务合作,并通将水、电、气、交通、物流等相关涉及客户基本生产生活需求的相关机构进行数据合作,全方位的收集客户信息[8]。大数据的信息共享和收集,能够让商业银行积极地利用外部资源来进行信息的交叉验证,提高客户数据的真实性,提高信用风险评估评级的准确性,为授信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对客户的了解和认知越细致,授信方案中对风险的防范措施也才能做得更到位。信贷业务完成贷款投放后,在贷后管理中则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系统对相关大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根据客户规模和行业对相关参数设置,一旦数据突破正常值的范围,则利用系统进行预警,及早发现和防范信贷风险。

银行信贷工作思路篇(5)

近年来,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我国中央银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各商业银行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解决中小企业有效贷款需求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中小企业逐渐摆脱了完全依赖国家投资、银行贷款的单一局面,逐步建立起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为企业灵活运用资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

一、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自由资金不足,担保和抵押物较少;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中小企业管理部规范,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中小企业融资形式单一,主要是银行融资;中小企业借贷行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导致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不佳;中小企业产品往往单一,业绩不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差。又有外部融资环境、金融制度和政府方面的原因: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目前我国已经正式试点创业板市场,但我国创业板市场尚不成熟,存在很多风险和问题,多数中小企业依然不能解决融资问题;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同时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银行授信成本,从而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外,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在政府支持方面,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缺乏相应的扶持制度。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理论建议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企业自身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信誉度,提高企业经营水平,规范企业财务制度、与大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寻找资金支持等。我国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设立专门服务与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全社会的信用担保体系对与解决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有一定的意义。我国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体系,着重加强和扶持中小企业力度。

(二)融资新思路

1、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第一,集合债券概念。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通过牵头人组织,以多个中小企业所构成的集合为发债主体,若干个中小企业各自确定债券发行额度,采用集合债券的形式,使用统一的债券名称,形成一个总发行额度而向投资人发行的约定到期还本付息的一种企业债券形式,它是以银行或证券机构作为承销商,需由担保机构担保,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参与的新型企业债券方式。

这种“捆绑发债”行为,不仅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资信评级低,融资成本高等难题,还开创了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模式和中长期融资工具,解决了中小企业多年来短贷长用的问题,降低了融资成本。所以在中国大面积实行中小企业集合债,鼓励中小企业从资金上做长期的规划进行合理的投资建设,是时下解决中小企业各个难题的有效方法。

第二,中小企业集合债的成功案例。目前,我国已经有三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成功上市,包括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担保发行的“07中关村(5.30、0.11、2.12%)债”、“07深中小债”和大连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其中2007年末深圳20家企业捆绑发行的“07深中小债”和中关村4家企业联合发行的“07中关村债”两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均获得AAA评级。国家开发银行担保,加上利率处于当时市场环境下的较高水平,“07深中小债”和“07中关村债”得到机构投资者的踊跃认购。说明中小企业集合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融资方法和手段。

第三,集合债发行的优势。首先,集合债的发行,可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再局限于银行贷款和中小板IPO融资渠道。由于存在信用、规模等约束,单个的中小企业发债根本不太可能,而集合债券运用了信用增级的原理使中小企业发债变得相对容易,可以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机会,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其次,债券融资是综合成本最低的外源融资方式,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低于同期限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节约了企业财务成本。与银行贷款相比,比如贷款1亿元,如果采用债券融资,其资金成本要比同期银行贷款每年节约35%左右;与股权融资(上市)相比,发行企业债券不会影响到企业所有权结构,不会摊薄每股收益,而且综合成本低于上市。

此外债券融资还有“税盾”优势,债券利息可在税前支付计入成本,而且设计灵活,符合不同投资项目需求,投资群体广泛,具有明显的广告效应,还可以优化企业财务结构,为企业开拓其他市场化融资方式打下基础。

由于中小企业渴望的中长期资金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上市融资门槛相对又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对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有效途径。

2、集合贷款――中小企业融资新思路

第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中小企业受到极大冲击,其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创新贷款方式,加快推进集合贷款,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新思路。

中小企业集合贷款,是指在同一行业、同一领域或同一地域,由一个龙头企业牵头,多个中小企业联合,由担保中心作为中介,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授信,统一和银行谈判”的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一种贷款形式。

中小企业集合贷款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这种融资模式以产业链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通了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带动了全行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过政府与担保中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使银行、担保、企业三方实现共赢。这种“捆绑贷款”的方式,对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集合贷款的创新之处。中小企业集合贷款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从企业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集合贷款是由一个龙头企业作为牵头人,由多家中小企业联合起来申请贷款,能有效解决单个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困难。同时,中小企业集合贷款融资成本要远低于单个企业从银行贷款的成本。据测算,通过集合贷款,中小企业综合利率将从12%-18%降到8%。此外,中小企业利用财务杠杆的原理进行债务融资不会影响其所有权结构和日常经营管理,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从银行角度来看,一方面,中小企业集合贷款变“零售贷款”为“批发贷款”,降低了贷款信息收集成本,发挥了贷款规模成本和规模收益的优势,提高了贷款效率,为银行重回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找到了利器。另一方面,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中小企业集合贷款,使得贷款企业相互关联,各个企业的决策行为直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而,单个企业逃债的概率较小。此外,中小企业集合贷款重点考察的是整个关联企业的系统性风险,由于系统性风险有很强的发展规律,银行在事前就可以预测与规避,将贷款风险化整为零。

从担保机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集合贷款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担保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慢慢探索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担保体系:由符合条件的机构为中小企业集合贷款提供统一担保(即统一担保人),促进中小企业集合贷款的成功发放;由多家担保机构分别就各自所担保的企业,向统一担保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各家贷款企业向各自的担保机构提供抵押、质押等反担保措施。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3、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

2008年,浙商银行“浙元一期”的推出,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融资思路――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

第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测现金收入的资产或资产组合,转化成由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作担保、可自由流通的证券,销售给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一种融资方式。

第二,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成功试点。浙商银行发行的2008年“浙元1期”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池全部由该行发放的中小企业贷款构成。浙江省率先试点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主要目的是借助创新性金融服务产品、手段来有效扩大银行资金来源,着重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三,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好处。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和中小企业都有一定的好处,能够实现银行和企业的双赢。

对银行来讲,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最大作用在于改善了流动性,有利于解决资本金有限带来的信贷紧张问题,而中小企业也将借以获得更多贷款。同时,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实现表外处理,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这将会鼓励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上的投入。

对企业来讲,中小企业贷款证券化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对中小企业的组合信用风险进行管理的功能,从而在总量风险不变的情况下有效满足中小企业个体的融资需求,同时使其与资本市场建立直接联系,增加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和外源融资比重。

4、商业银行兴办信贷工厂

第一,信贷工厂的定义。“信贷工厂”是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专业化的小企业业务经营管理体系,建立专门的业务运作机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实行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政策,打造“流程银行”,建立标准化的信贷业务流程,提高运作效率,以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和银行控制风险的双重需要。

第二,信贷工厂的成功案例。我国建设银行已在全行建立了120多家“信贷工厂”模式的小企业经营中心,小企业信贷服务效率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除建设银行外,另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也在陆续设立信贷专营机构为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占比逐渐提升。

我国商业银行设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贷机构,为我国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融资平台,有效地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问题。我国政府应该鼓励其他商业银行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商业银行设立的“信贷工厂”解决了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

三、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和总结,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很多,中小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我国政府应该设立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以外,本文提出了有效、可行的中小企业融资方案,即中小企业集合信贷,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制定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工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孔曙东.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谢小梅.中小企业融资38种方式与实操技巧[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3、陈晓红,陈建中.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模式研究[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银行信贷工作思路篇(6)

随着银行业的快速发展,银行数量在逐渐增加,审计在银行财务审核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并得到了银行管理层的普遍重视。改建银行审计工作,加强审计在银行财务审核中的应用,有助于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一、银行审计工作中相关问题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银行审计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审计工作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为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需要对银行审计工作的整体思路以及主要工作内容有所了解。

第一,银行审计整体思路介绍。银行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改善银行审计工作是提高银行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需要提高银行审计工作质量是非常必要的。在开展银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预先制定的整体思路,具体包括:了解银行内部控制思路,准确评估银行内部控制效果,做出判断之后再开展银行审计工作;在进行银行业务测试时,选择合理的测试方式,如抽样调查法,采用抽样调查法能够准确确认银行各项贷款项目、收入以及余额等。在确认过程中,在审计方法的作用下能够消除被抽取样本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的审计结果也存在差异,这些内容是通过审计结果展示出来;在进行银行财务审核的过程中,需要审核贷款的真实性。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应该注意贷款的流向、来源、用途以及划拨贷款方式,这样有利于在后续审核工作中以最高效率来完成银行贷款台账信息核对工作,便于合同记录的查询,选择合适的贷款形式。

第二,银行审计主要内容介绍。为了保证银行审计在财务审计中发挥更大效用,需要不断完善银行审计工作内容。银行审计的工作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银行审计时,详细记录银行各项资金的收支和利息等数据情况,避免出现数据丢失或失真等现象;需要加强对银行信贷资产价值的监控和管理,核实银行资产的真实性,保证客户的信贷安全,提高银行的信任度;银行审计范围包括审查银行内部的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审核相关财务报表中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有关结论的合理性,保证银行出具的财务报表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符,保证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三,银行审计工作重点介绍。在进行银行审计时,需要抓住银行审计的重点,避免盲目、随意地开展工作。首先,审计人员需要及时掌握银行业务中借款人以及其他关联人的财务情况,避免混淆,保证审计对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其次,银行经济业务涉及到的资金是银行审计的重要内容,所以,需要详细记录银行损失贷款的具体金额以及金额损失的原因,找出损失的原因,制定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制定责任规划。最后,严格审计银行客户中信贷记录不良的客户,了解和掌握这类客户所属的级别、潜在风险、信贷数额以及占用比例等,抓住审计的重点,从而提高银行审计工作效率。

二、进行银行财务审核中审计工作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一,由传统审计逐渐向现代审计转化。更新管理理念是促进银行审计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传统审计方式是合规审计,虽然传统的审计方法不会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和经济损失,但是由于其仅限于操作层面的审计,无法充分满足现代银行的发展。管理审计是未来银行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包括银行财务管理审计和管理层决策行为审计。我们相信,由传统审计方式逐渐向现代审计方式转化是银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第二,创新审计方法。根据银行各项业务特征,结合银行实际发展状况,创新审计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求。各类银行在进行审计时,可以考虑使用非现场审计方法。非现场审计方法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过专业审计软件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审计,促使数据信息处理朝着电子化方向发展。非现场审计方法具有很多优势,采取非现场审计,能够增加审计数据来源渠道,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另外,对于银行内部财务审计,可以采取团队审计方式。团队审计方式是指在审计某业务的过程中,从制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方案到总结审计后期工作,突破了个体审计行为的约束,采取团队式审计方式。团队式审计方式具有集体性特征,集合了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规避了个体审计方式的低效性以及局限性,有利于解决问题。

第三,规范审计工作操作流程以及制度。完善的审计制度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所以,为了完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在银行财务审核中的作用,需要规范审计工作操作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制度,明确职工责任,降低审计风险,结合银行的实际业务情况开展审计工作,建立完善的审计操作流程,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保证审计方案的准确性。

第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先进的思想观念、较高的职业道德。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保障;其次,在银行内部建立完善的审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约束机制,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银行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再次,加强银行审计人员技能培训,将自我学习和集体学习结合起来,将外出进修和内部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和巩固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即使更新知识结构;最后,在银行审计人员岗位方面制定严格要求,明确审计人员责任和权利,即使清除其中表现较差的审计人员,从而保证审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银行审计是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加强审计在银行管理中应用的研究,了解和掌握银行审计的整体思路、工作内容以及工作重点。在银行审计过程中,需要创新审计方式,规范审计操作流程以及相关制度,逐渐由传统审计方式向管理审计方式转变,从而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银行信贷工作思路篇(7)

一、引言

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关注。金融内生于经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只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支持城镇化建设,金融机构追求盈利目标和城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存在矛盾,在我国金融资源相对稀缺的背景下,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必须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而金融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2008年以来,XX行按照上级行总体部署,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扎实做好信贷支农工作,推进了华蓥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本文拟以该银行为例,通过分析2008年以来贷款支持该市城市建设情况,分析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成绩与问题。

二、XX行支持地方城市建设贷款投放概况

2008年10月对华蓥市银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发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4800万元,用于华蓥市农业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下步引进华蓥市蓄产品综合加工项目、9.5万吨竹浆项目落户作前期建设,具体包括征地拆迁、园区路网、雨污水管网、道路绿化、渠系配套等子项目,总体规划面积为20平方公里。建设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把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新格局有效途径。通过循环农业生产区建设,较好地实现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以及青少年教育培训、流通服务等新型产业嫁接。

2010年对华蓥市城市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发放县域城镇建设贷款18000万元,用于对纳入蓥城西区2361亩存量土地进行7条城区交通道路建设,同时对该区490亩储备土地进行整理(其中:334.57亩为储备土地进行一级整理,其余155.43亩为蓥城西区2361亩存量土地的新建交通道路占用)。

2011年对华蓥市城市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发放县域城镇建设贷款33000万元用于建设新华大桥,建设章广大道、爱民路延伸段、红星四路延伸段、红星六路延伸段、杜桂路、杜桂路延伸段、汪杜北一路、汪杜北二路、汪杜北三路、广北三街等共10条道路(道路及桥梁总长度6929米),南江岩公园建设,新华大道中央绿化带绿化建设和项目范围内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项目规划总用地876.29亩,其中:道路红线占地294.22亩,安置房建设用地50亩,南江岩公园建设用地52亩,项目实施完毕后可出让经营性建设用地480.07亩。

三、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1.取得的成绩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华蓥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战略,促进区域内的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工厂化、集约化设施农业是绿色食品生产的前提和必由之路,也是缓解资源匮乏和人口不断增长的突出矛盾,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农产品的高质量、高档次,主要农副产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有效途径。

改变华蓥城市建设相对滞后现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通过蓥城西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创造一个人气旺、天蓝、树绿、水清、环境美,融自然山水景观特色于一体的高品质现代人居环境和工作环境,大力推进森林华蓥建设,全力建设宜居华蓥。到2015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为人们安居乐业提供保。按照“一主二副”商业布局,重点规划和建设华蓥主城区商业核心区、杜家坪商业副中心、高兴商业副中心。做大以华蓥山广场为中心的商贸服务区,加快建设城区核心商圈,提档升级现有商贸业,引进重庆百货、新世纪等龙头企业入驻,增强商业聚集功能和规模效应,引领和带动消费升级。

构建和完善大交通、大旅游,促进华蓥市各项产业发展。根据总体规划华蓥市将形成“结构合理的工业城市、山水园林的生态城市、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现代功能的宜居城市”城市格局,大交通建设以现有路网为基础,建设环城东路、环城西路,基本形成“一环四纵四横”道路骨架网络,干道与环线相结合,多路串接的城市公共交通大网架,实现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项目所在地目前道路网络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完整的交通路网系统。随着本项目的建成交通条件将得到彻底改观。

彻底改善蓥城西区市民生活质量。目前,项目区常住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民,尚未安装自来水、天然气,生活配套设施较差。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完善水、电、汽、路等配套设施,可彻底改善项目区市民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存在的问题

由于产业规划、金融区域政策等原因,使信贷资源配置在地域上不合理,在资金供给上老少边穷等地区以及中小城市建设上明显不足。

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融资渠道单一。基础设施项目的特点是投资规模大、建设成本高、期限长,利润相对较低,显然,个人和中小企业都无法满足这种要求,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作为发起主体,且有长期、集中、大额的资金来源作支撑。地方财政收入非常有限,而且受到诸如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我国金融融机构中,商业银行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及风险偏好等原因,涉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较少,政策性银行中国家开发银行宗旨是支持国家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农业发展银行开展了县域城镇建设贷款,但相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巨额资金需求,也是杯水车薪。笔者所在县城,仅农发行发放了55800万元直接支持县域城镇建设,在该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还有巨大的资金缺口。

现有金融体系以及信贷机制不健全。现有的银行体系以及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无法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商业银行基层支行信贷审批权限的上收和贷款审批手续太繁琐,造成县级商业银行即使有多余的资金也不能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用社由于县级分割,审批额度较小,不来满足巨额资金需求,而农业发展银行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审批行信贷审查部门与基层行之间信息不对称,审批行信贷审查更多的是对材料的形式审查而不是注重企业的信用水平以及还贷能力。这就造成了主要的贷款风险由基层行承担,而基层行业务营销人员及行领导担心出现不良贷款,业务营销的积极性低,甚至不发展业务。

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政府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狠抓政府自身诚信建设,着力打造高效政府、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笔者所在市人民政府与工行、信用联社、以及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发生过借贷关系,银政关系良好,无不良信用记录。对于融资建设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无论是领导班子换届还是领导个别调整,市政府始终坚持思路不变、力度不减,保持了基本思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政府信用良好,于2009年被四川省评为金融生态示范市。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赢得了我行审批行的大力支持,而与我市相邻的几个县金融环境还不够成熟,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获得金融机构支持严重不足。

四、解决措施

1.成立专门的城镇化建设银行

城镇化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现行的融资模式主要是各地的城司等投融资平台通过包装项目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金融体系完全不能满足城镇化建设的需要。笔者建议在政府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成立一家新型的政策性银行统筹城镇化建设资金的筹措与使用;或者引导社会资本参成立新型的区域性股份制银行,主要业务范围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所需资金。

2.完善金融市场结构,着力推行融资证券化

融资证券化是指融资由银行贷款转向具有流动性的债务工具,筹资者除向银行贷款外,更多的是通过发行各种有价证券、股票及其它商业票据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直接向社会筹集资金。随着市场经济经济发展,融资证券化业务发展即将步入快车道,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1)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步放开,金融产品多样化导致人们对投资工具的选择也将呈现多样化,投资者不仅需要安全性高和流动性强的传统银行存款,同时对于风险大、收益高的证券资产也逐渐成为投资主体;(2)融资证券化与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具相比,具备更严格的利益约束能力;(3)积极推进融资证券化对于拓宽融资渠道,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改善传统商业银行的运营状态,提高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3.加大政策倾斜,夯实业务发展基础

调整信贷政策。为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银行在制定信贷政策时要从行业政策、产品政策、客户政策等多个角度给予优惠,强化对城镇化建设重点领域特别是县级以下(含)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居工程、医院、现代农业等的支持力度。

扩大信贷授权。适度调整对重点区域的业务授权,对于百强县行,可考虑比照二级分行给予其业务授权,通过扩大其业务自,提升其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对于城镇化建设贷款项目,在授信审批流程方面要建立绿色通道,优先给予受理并安排上会审批,提升业务办理效率。

优先配置信贷资源。在信贷资源配置中要优先满足城镇化建设贷款需求,积极尝试设立城镇化建设贷款专项规模,鼓励辖内分支机构加快贷款投放进度,确保符合条件的项目尽快落地。

参考文献:

[1]华蓥市银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480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项目评估报告,2008

[2]华蓥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18000万元县域城镇建设中长期贷款项目评估报告,2010

[3]华蓥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33000万元县域城镇建设中长期贷款项目评估报告,2011

银行信贷工作思路篇(8)

半年来,我们围绕分局总体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围绕年初提出的“五加强”工作思路,认真履行职责,积极采取措施,强化银行业监管,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加强风险管控。一是注重把握风险重点。年初,根据省市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我县监管办全面分析辖内银行业金融风险情况,在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了当前银行业面临着金融政策调整、银行业改革、经济形势下行、“黄龙病”灾害和不良贷款反弹等五方面的压力,需要各银行业机构重点防范果业贷款风险、房地产贷款风险、业务操作风险、资金流动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和声誉管理风险,并相应提出了风险防范要求。二是清查非法集资风险。上半年,我们督促各银行业机构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全面清查信贷资金流入高利贷、非法集资领域等违贷行为,加强对信贷资金流向跟踪管控,同时,我县监管办对清查非法集资风险工作进行了现场督导,防止和避免清查流于形式,以提高清查效果。到目前,未发现信贷人员从事非法集资行为。

(二)加强金融。一是优化小微企业服务。按照上级要求,我们认真督促银行业机构组织开展第三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采取开辟宣传栏、悬挂横幅标语、散发宣传资料、滚动电子显示屏等不同方式,并结合“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同时,为解决小微企业信贷资金不足,引导农村信用社加大对小微信贷支持,与当地政府部门联姻,开办了财园信贷通和小微信贷通两项业务,达成意向性贷款金额2.23亿元,其中财园信贷通1.43亿元、小微信贷通0.8亿元。二是加强涉农贷款支持。督促银行业机构特别是涉农机构进一步加大对“三农”信贷支持。截至5月末,全县共累计投放涉农贷款493700万元,涉农贷款余额为292484万元,比年初增加12596万元。三是引领服务实体经济。上半年,我们积极举措引领辖内银行业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先后配合县政府召开两次银企对接工作会,7家银行机构与40家小微企业签订意向性贷款达25185万元。

(三)加强改革转型。一是督促完善绩效考核。上半年,我们监管办根据分局统一部署和要求督促辖内银行业机构开展绩效考核办法的检查,对绩效考核办法中各类指标权重不合理的及时加以纠正,着力突显风险合规权重,降低业绩考核比例,以增强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是加快农商行改革步伐。6月初,通过召开审慎监管会谈的形式督促农信社尽快采取措施完善农商行改革条件,充实各类监管指标,力争明年纳入农商行改革之列。

(四)加强质效提升。一是加强高管人员管理。半年来,先后对拟任邮储银行支行行长王军民、农联社营业部主任邱明华进行任职资格审查考试和谈话,并提出初审意见。二是搞好非现场监管。5月份,已派一人参加由分局组织的EAST系统应用的培训,系统学习该系统应用技能,进一步提高了非现场分析预警能力,并运用该系统增强现场检查实践性,以提升现场检查水平。

(五)加强内部管理。一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根据银监会、省局、分局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工作要求,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认真组织并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员工召开动员会,学习有关文件,明确活动意义、要求和步骤,进一步增强员工参与意识;制定活动方案,对活动进行全面安排,明确学习重点与方法,制定学习计划,确保学习有步骤地进行;采取“交流学习”、“专题讨论”、“送学上门”和“调查研究”全方位、多层次抓好“学习教育”环节活动,认真学习了规定读本和一系列讲话精神,观看了焦裕禄等人的电影,到革命苏区兴国、瑞金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撰写了心得体会,进一步提高了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目前,已按照上级要求全面完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第一环节各项工作,已进入第二环节,将组织党员干部按照查摆要求,认真查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加以整改。二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银监会系统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施意见,在2013年探索、试点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分局系统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严格执行《银监分局重要岗位廉政(廉洁)风险预警指引(试行)》,扎实做好风险防控的各项工作。同时,结合干部职工思想状况,按照分局部署和要求,开展了以“严明纪律风清银监”为主题的反腐倡廉专题教育活动,并制定了活动方案,以教育活动增强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从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我县监管办将根据银监会、省局有关会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监管,确保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一)提升服务水平。一是正确引导信贷支持。在当前经济低位运行形势下,正确研判经济形势,客观分析金融风险,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引导银行机构做好信贷支持工作,既要加强银企对接,又要加大有效资金投入,有效地促进银行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二是督促抓好农信社改革。根据上级有关农商行改制要求,全面督促农村信用社抓好向农商行改制准备工作,优化各类改革指标,为明年农信社改革提供条件。

(二)推进案件治理。一是加大对新增贷款风险管控。督促银行业机构在拓展业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管控,特别是督促农村信用社加强对房地产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财圆通和小微信贷通等新开业务的风险管理,防止和避免新一轮贷款风险。二是督促员工行为整治年活动。严格按照员工行为整治年活动要求,认真搞好各银行业机构开展员工行为整治年活动的督促检查工作,特别是要督促银行业机构加大对问题的整改力度,避免活动走过场,以确保取得实效。三是搞好案件专项治理分析。将召开案件专项治理分析会,全面总结案件专项治理工作,认真分析案件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全面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措施,进一步提高案件治理效果。

银行信贷工作思路篇(9)

我国消费者与住房信贷的市场分析 吴志刚,王焰平,王婷婷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入世与工商银行零售业务的改革方向 王相启

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改革与配置效率 范勇建

企业并购与工商银行业务创新 吴水龙,黄锡钦

VAR值的三种估算方法及其比较 宋锦智

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绩效的综合评价系统 林建华

综合柜员制与银行业柜面流程的改革 夏济宏

信贷扩张、总量控制与计划管理 沈如军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研究 何五星

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问题的认识 郑万春

银行监管中的会计信息控制体系及其改革 耿建新

新形势下改进银行信货工作的若干思考 王希全

国有商业银行统一法人制度探索 唐众,张天瑜

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状况及中资银行的应对策略 刘元庆

试论工商银行客户经理制的实现形式 谢祖裕,胡毓珍

工商银行为国有经济服务的金融创新研究 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

穆迪公司及信用评级制度(下) 贺书婕

市场经济、信用制度与法制保障 谢渡扬

从交易费用看银企交易控制权的分配与运用 朱文胜

论过度的金融自由化与金融体系脆弱性 张荔

委托理论与提高对国有银行经营者监管的有效性 赵勇

加入WTO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孙玉德,凌万马

我国五大商业银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郑良芳

关于银行向证券公司办理融资业务的思考 刘烽

对发展我国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的理性思考 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课题组

零售银行业的产生及国内银行的发展思路 于蓉

基层商业银行经营效果的系统评价 冯套柱,张应琪

21世纪国际资本流动新格局与我国利用外资前景 徐克恩

美国银行业零售业务发展战略类型--美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改革与调整战略(二) 姜瑶英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比较 郑振龙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存量化解与增量抑制方略 刘学勤,黄敏

利用基础货币冲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 魏巍

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的成效与运作障碍分析 赵紫剑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战略决策 林后春

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具体步骤和实施策略 李连三

组建金融控股集团的方式及其风险防范 陈一来

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退出的意义、难点和对策措施 王曲华

信贷政策调整与中小企业发展--浙江省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拓展问题研究 吴翔江,聂钊竞

入世背景下中外银行的竞争实力对比--国内外28家银行的经营指标分析 王晓燕,吴冲锋

从银企关系看日本金融改革的难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徐明威

世界经济周期逆转与金融扩张 宇德海

新兴的信贷衍生商品证券化市场 克莱尔·史密斯,张纯,丁宇东

现阶段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分析和模式选择 喻平

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的策略取向 朱文信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目标模式及其运作步骤 王立强

关于国有企业及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瑞典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借鉴 曹幸仁

合同法第286条若干法律问题探讨--兼评一起建设工程价款优先权案 董建军

战略联盟成本结构与我国银行业战略联盟策略的选择 朱涛,曾昭诚

增强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李志诚

在开拓市场中走效益发展之路--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若干支行案例分析 春晖

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比较及我国的有关制度安排 汪利娜

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行长信贷文化观的构建和培育 张衢

关于信贷工作精细化管理问题的思考 黄庆惠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的紧缩效应探析 叶良艺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问题探讨 詹向阳,邹新

试论中国金融信用关联性问题及其制度解决方案 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课题组

我国公司法律制度的完善与银行债权保护 余保福

从一起信用卡纠纷案谈信用卡交易中的法律问题 董建军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经营取向 徐立中

商业银行助学贷款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周志芬,胡国员

关于建立国有商业银行贷后管理新框架的设想 陈志强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许崇正,刘雪梅

网络时代的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及其实施 刘志刚

现代商业银行资金内部转移计价机制初探 蒋东明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 张晗

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实选择 毕鉴亭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条件分析和思路探讨 孙新荣,陈坚

工商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策略研究 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课题组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中国工商银行重庆九龙坡区支行课题组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助学贷款的对策措施和前景展望 陈颖

银行信贷工作思路篇(10)

信贷业务是银行业务的主力军,也是银行盈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各家银行不断进行信贷业务的产品创新和系统升级以满足更多层级客户的贷款需求。在信贷业务中,授信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了银行信贷风险的大小,事关银行的稳定与生存。进而,授信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贷业务的发展。

一、我国的传统授信模式

当前,我国银行的授信业务主要还是由不同业务部门进行管理,按照银行业务活动的性质分设不同的部门,各部门负责各自的业务范围,缺乏交流和往来,如信贷部常规贷款业务,国际业务部受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对于很多私行高端客户来说短期信贷频繁,重复手续尤其繁复。对银行来说,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这一信贷体系越来越受客观形势的制约,同时,缺乏对客户风险的统一控制,难免就会有多头授信、分散授信等现象和问题发生。

为解决这一系列银行信贷业务的问题,方便多层级客户的日常生活工作,银行逐步在推行统一授信,将客户的信用统一纳入一个管理系统中来。

二、个人综合授信及授信额度的意义

从国际领先实践来看,国外银行对高端客户普遍推动了“全面客户关系”经营,即客户的资产不仅是自己的部分,还包括其签约授权的家庭成员、所属企业在银行的金融资产。即以“全面客户关系”的资产为参照,对私人银行客户设置统一的授信额度,真正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授信,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的额度。另外,基于综合授信总额度,再分别设置各融资产品的分额度,实现总额度、分额度同时监测、同时控制,降低风险。

个人综合授信的诞生,将信贷业务模式上升到客户层面。

一旦客户获得了综合授信的额度,在授信期间,额度是可以循环支用的,每次支用手续简单,几乎是随用随借,快速便利。期间的额度上限会根据客户的偿债能力和信用水平动态变化,以实现风险的动态管理,也方便了银行整体控制个人信贷风险。这是金融服务业的一大进步。

三、我国现有的银行个人综合授信产品及系统

相对于国外综合授信和风险控制相对完善的情况下,国内的综合授信业务这些年才刚刚起步。国内银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个人综合授信产品或者类似于个人综合授信的业务已经陆续出现在金融市场上。

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几家银行领先推出基于客户在银行的特定资产给予客户授信额度并支持循环使用的融资业务,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其中,农行的综合授信涵盖各种信用、抵质押及担保方式下的授信额度,即“个人客户综合授信额度 = 质押授信额度+ 抵押授信额度+保证授信额度+信用授信额度”。

工商银行的“个人贷款最高额担保”,这只是综合授信体系的一部分,主要以抵质押为中心的贷款,缺少保证额度和信用额度,相当于综合授信的小范围实施。

交通银行和浦发银行的个人综合授信的总额度授予涉及抵质押额度、信用额度和担保额度。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也各自开发了相关个人综合授信业务产品。建设银行也处于系统的开发阶段,预计将会更加完整地纳入各项贷款产品。

各家银行对风险的统一掌控,能更好地解决银行对同一客户的多头授信,对不同种类业务分散授信等弊病。

四、我国现有个人综合授信体系的风险管理现状审视及制度管理思考

近年来,各家大大小小的银行都一直强调风险观念,这是信贷业务管理的本质要求。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注重扩张,重短利而轻发展,重营销开发而轻风险控制。对“最高额度综合授信”缺乏基本的完整的概念,而是大多带有片面和实用性的色彩,没有在实际上贯彻统一授信思想,失去了综合授信的初衷。

中医有言:病在肌肤,祸在血脉。

银行往往为寻找资金出路,追寻高业绩,倾向于选择高速发展的热门产业,偏爱于交通、电信等国有垄断型客户群体,对这些产业的发展过于乐观。一定程度上消弱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能力。就比如近两年“”的铁路建设,建行对铁道部贷款余额一千多亿,不理会四大行贷款过度集中的警示,不在乎风险集中,当动车高铁事故频发之后,才开始调高利率,收回各级分行贷款权。这一桩桩实例足够银行冷静下来,真正地从内部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从业务细则上来重新梳理一下现代银行业应该走的路线和风格。

个人综合授信作为一种提前的额度授予,除了带有常规信贷产品普遍的风险外,存在着它特有的风险。以下是本文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综合授信管理的三点思考:

上一篇: 成教年度总结 下一篇: 小组长演讲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