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1:36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篇(1)

教育评价就其目的的不同,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种类型。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这两个概念是由斯克里文在其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来的。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一般地说,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对象进行分等鉴定。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与此不同,它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一般地,它与分等鉴定、作出关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体的决策、作出教育资源分配的决策相联系。学生的毕业考试、教师的考核、学校的鉴定都是总结性评价的例子。由此可见,这两类评价活动是有区别的,并且,这些区别可以进一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目的、职能(或者说期望的用途)(expected uses)不同。布卢姆(Bloom,B.S.)曾经明确指出,这两种评价相区别的“明显的特征在于目的(期望的用途)”。他进一步指出:“形成性观察的主要目的是决定给定的学习任务被掌握 的程度、未掌握的部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习者分等或鉴定,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所必需的特殊的学习上。” 布卢姆的这段话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而言,但其基本精神同样也适用于教育评价的其他方面。在教育方案的评价中,形成性评价通过社会需要、教育活动参与者的需要的评定、可行性研究、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调查,将其目的指向改进教育活动的质量。 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总结性评价与教学效能核定(accountability)联系在一起,它为关于个体的决策、教育资源投资优先顺序的抉择等提供依据。 第二,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报告听取人(audience)不同。形成性评价是内部导向的,评价的结果主要供那些正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工作者参考。总结性评价是外部导向的,评价的报告主要呈递给各级制定政策的管理人员,以作为他们制定政策或采取行政措施的依据。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这一区别,决定了这两类评价活动的外部特征:形成性评价者与教育活动的实施者相互依赖。教育活动的实际参与者与实施者需要形成性评价者提供各种帮助,这两类人员关系密切。然而,总结性评价者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独立的关系,这一独立的关系是他们能以客观的态度实施评价的基础。 第三,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覆盖教育过程的时间不同。如前所述,形成性评价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以改进这一活动为目的,因此,它只能是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一般它并不涉及教育活动全部过程。总结性评价考察最终效果,因此它是对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检验,一般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进行。 第四,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对评价结果概括化程度的要求不同。形成性评价是分析性的,因而,它不要求对评价资料作较高程度的概括。而总结性评价是综合性的,它希望最后获得的资料有较高的概括化程度。 除了上述区别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在评价的准则、标准、方法等方面也有些区别。但是,这些区别并非是本质的,而是由目的或期望用途的不同而派生的,并且随着一些新的评价模式的出现,这些区别正在变得模糊起来。

(陈玉锟 著 《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形成性评价篇(2)

2大学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的问题

形成性评价从《基本要求》提出到实施,历经十年,但是通过调研,其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不准确,许多评价手段依然属于终结性评价,问题如下:第一,简单的将形成性评价理解为对学生平时表现做出的评价。比如平时举行定期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价,其实这不过是将其拆分成若干次阶段性的终结性评价而已,并没有涉及到对学生学习具体内容的反馈环节。第二,错将形成性评价简单等同于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这里这提到了评价的形式,没有涉及到评价的内容,无反馈和改进,无效。第三,部分老师误以为形成性评价就是多表扬和鼓励学生。但表扬和鼓励若不是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则不符合形成性评价的要求。第四,误认为形成性评价就是多开展小组活动或课外活动,比如演讲比赛等。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或者对参赛学生的水平进行测量,本质上没有“干预”,不能称为形成性评价。第六,部分老师把形成性评价看成是评价结果收集册。这种收集册是对学习结果的收集,并没有针对具体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干预学习。第七类问题是个别教师认为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课堂中的任务检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比较接近形成性评价的核心思想,但是一些教师未对学生表现提供具体的反馈并相应地对教学作出调整,则还是未能形成形成性评价。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形成性评价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对具体内容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的过程。

形成性评价篇(3)

本学年刚接初二五班六班时,我便发现这两个班的学生英语成绩较差,由于成绩不理想,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无论是在上课提问还是进行会话练习,总是只有零星几个举手的,而与其他班积极踊跃的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而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便成了我研究的一个主题。而一次小小的测验却使我找到了转机。

一次单词听写过后,我进行了批改。从批改的情况来看,成绩很不理想,班里有一半多学生的成绩不合格。到第二天上课时,我拿着改好的试卷走进教室,学生们看到我拿着卷子进来后,先是吃惊地“啊……”了一声,便鸦雀无声。平时本来就很静的教室更显得有些压抑。很明显,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成绩不好,所以有的同学便习惯性地低下了头,做好了挨批的准备。

看到这里我想如果再批评他们的话,效果也不会很理想。那么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评价方法呢?于是我就对他们说:“同学们,我知道有很多同学对这次测验的成绩很不满意。所以这次的成绩我打算作废,不记到记分册上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看到有些同学稍稍松了口气,还有一些大概是觉得又过了一关,所以咧着嘴偷偷地笑了。“但是我想在咱们班重新测验一次。”说完后,我环视了一下教室,看到有一些同学因为又要重新考,所以皱起了眉头。“不过这次咱们改变一下考试的方法,不全班一起测验了。我有一个提议,以这个星期为界限,在本周内如果有谁背过单词的话,就可以单独找我背,背过的我在记分册上记满分。背不过的我先不记分,等什么时候背过,什么时候找我。如果到本周末还没找我的话,那么下星期一开始我要找你背,到那时背过多少就记多少分,大家说同意么?” “同意!”同学们回答的声音非常响亮,这大概是我接班以来回答得最齐的一次。

刚刚一下课,接着就有几个学生围了上来:“老师,如果背过的话,真的记满分?”

“当然了!”

“那如果万一背不过,也不记分?”

“Of course!”一句话说得他们笑了起来。

“那现在背可以么?”有几个成绩不错的学生问。

“可以。”

“老师,我先背!”一个成绩较好的同学说。

“好!”我把听写的单词提问了一遍,结果他全背过了。

“满分!”我说完后便记到记分册上。

其他几个一听,都抢着说:“老师,我也背,我也背!”

“好,好,不要急,一个一个地来。”我说。

接着又有几个同学背过了。我也都给他们记上了满分。背过的同学都非常高兴,没背过的也都跃跃欲试,班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场面。直到第二节课已经开始上了,还有几个学生没有背完。于是又有一些同学利用下午的时间找我背。

到了第二天中午时,我刚刚要吃饭,就听见一个声音怯怯地喊“报告”,开门一看,原来是他们班的几个女生,这几个同学平时从来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今天能主动来,让我很高兴。因此我在提问时尽量鼓励她们,即使是错了也允许她们改正,实在背不过的就让她们先看看书,什么时候背过什么时候再重背。最后这几个人终于过了关。当这几个同学看到她们的成绩得了满分时,都非常高兴。

形成性评价篇(4)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与事件的评价。传统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其弊端常常是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这样就割裂了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内在联系。学生主要依靠听讲和记忆来掌握知识,而无需作出智慧努力。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掌握了知识,却不会进一步质疑知识、评判知识乃至创新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不但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一、形成性评价要求师生有共同的评价标准。 它能使小学生具有评价的职责这有助于学生养成批判地评价自己的习惯,逐步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能将别人对他的教育化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我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间的联系”,学生发言积极,观点不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效果是不能以简单的分数来评价的。 二、形成性评价也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新任务。 新课程重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主导。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呼唤教师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的原则。形成性评价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对学习过程产生好感,有持久的求知欲,自觉地克服学习上碰到的困难。 三、形成性评价需要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 让家长了解评价项目、评价要求、评价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家校共育。评价通过《家校联系册》来完成,每周老师在《家校联系册》上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同样,家长也须详细汇报孩子一周内的学习、生活情况。这样家校共同创设了能消除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环境,为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条件。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学生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惟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终身受益。”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 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在行为上参与到学习中,更要让学生的想像、经历、情感等都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活动中感受、领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方法的意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提出猜想并对猜想进行检验的学习态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究问题,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产生创新灵感。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青田县实验小学)

形成性评价篇(5)

档案袋评价亦叫做“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指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学生进行客观性的、综合性的评价,这样就对学生进行了多样化的评价,也呈现出了学生成长历程的重要方面。档案袋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方式,不仅具有发展性、多元性、多样化和全面性,而且能够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目标变得更加突出和具体。在建立档案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终生学习既打下知识基础,也打下策略方面的基础。

二、档案袋评价的实施过程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并与教学活动密切结合

1.档案袋评价内容的确定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明确评价的内容,即用档案袋去反映、评价和促进学生哪一方面的发展。而评价内容确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班级教学实际、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等。

2.学生作品及相关证据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并收集起来的。档案袋中所收集的具体项目,不是某一教学过程结束后,专门安排时间通过某种活动完成,而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自然生成,并根据需要收集起来。这样,教师们反映的费时、费力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3.教师要及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反馈。收集不是目的,促进学生发展才是档案袋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尽量和学生一起回顾他们的成长记录,发现其优势和不足,一方面指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另一方面也促进自己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成长。

(二)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省

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在观念上已经认识到学生自我评价与反省能力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在教育行为中达到能具体落实的目标却有着一定的距离。有的教师认为,小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省能力很差,觉得无法培养;有的教师机械地要求学生对每份作品都进行自我评价,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成了学生的苦差事;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反省缺乏必要的指导,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评价,但评价什么、怎么评价,学生不是十分清楚。

学生自我评价与反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就某一方面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而进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要求学生对每份作品都进行评价,或者让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以相同的方式进行评价。

另外,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目标与要求、评价的主要指标和标准、反省的主要问题与方法,必要时教师还要提出一些反省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三)确定评分的标准及程序

档案袋评分与否以及如何评分,取决于它的使用目的。如果档案袋用于展示学生的最佳成果,那么,所收集的作品不用专门进行评分;如果档案袋用于形成性评价,就要对所收集的作品进行分项目的细致评分;如果档案袋用于终结性评价,就要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决定档案袋评价的具体方式。

要评分,就必须要有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这是档案袋评分的关键。有了标准,评分者才能客观、公正地给单件作品或档案袋整体进行评价,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任务要求,并依此为依据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要制定评分标准,首先要明确用去评价和促进什么,然后再寻找与确定评价的维度和指标。评价标准要简明合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实际,将最为重要的几个指标人微言轻标准即可。如果标准过于细致、指标过多,学生就会抓不到重点,而且会增加评价的负担。

三、档案袋评价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一)优点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以自己的喜好对档案袋进行设计,有兴趣去做,是自己喜欢的就能做得认真,比教师布置作业要求他去做更有效。

2.档案袋里可包罗万象:学生既能把自己好的作文放进去,又能在学习中把自己认为好的素材放进去,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除此家长、教师、学生三者的积极参与,也有助于家长与教师的沟通。

3.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以前学生只是把作文当成是完成任务,个别学生敷衍了事,学生对教师认真的评语甚至看都不看,教师劳而无功,学生也不对教师提出的建议进行改正。而作文教学档案评价袋让学生有更多自主能动性,学生是认真完成的,对教师的评价能认真对待。

4.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好的作文可以相互交流互评,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分享好的资源,探讨写作心得。

5.档案袋也是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档案袋记录着学生作文的进步,也记录着自己的成长的点点滴滴。

(二)不足

1.教学任务量可能会比以前大,但只要初步阶段指导得好,问题不会很大。

2.对于农村的个别家长可能不能很好地配合,这种情况要多注意,要多多鼓励。

形成性评价篇(6)

教学评价为课程教学主要内容,这不但是教师取得反馈信息,加强教学改进,确保教学水平的基础,还是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改正学习习惯与提升学习效率有力举措,对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具有宏观调控作用,确保教学效果能够超出预期。而教学评价大致又分为形成性与终结性的评价这两方面:形成性的评价以学习作为最终目标,重视学习过程;终结性的评价典型内容是规范化考试。因为教学结果同教学过程脱不了干系,所以,应当把形成评价作为所有评价工作中的关键来看待。但现如今我国外语教学普遍以终结评价作为主要内容,虽然该评价方式存在不可忽视优点,但是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言却没有过多好处。而对形成评价做适当运用可有效弥补上述不足,辅助教师对及时高效反馈信息加以接收,有效改善学习手段,提升学习效率。

一、外语教学中应用形成式评价的重要性

终结式评价主要评价对象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大多具有证明与选拔的作用;而形成式评价主要评价对象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在于对学生学习潜力加以确认,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换句话说,形成式评价重视学生发展所需,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体验。同终结式评价比起来,形成式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包含有师生、家长、学校与社会各界等;评价形式也更为多元,可从教学内容、目标与要求等很多角度出发做出评价,而通过在外语教学中应用形成式评价又具有如下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和质量

将形成式评价模式带入到外语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和质量。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中,教师侧重于对学生的外语知识的讲授,对学生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却有所忽视,以“灌溉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久之容易也会促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形成式评价模式的引用,通过积极有效的改进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能够有效的提升外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实现师生的双向发展与全面互动。同时,将形成式评价模式带入到外语教学中,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外语学习水平和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外语课堂评价变革必然趋势

我国很多教育学家都认为新外语课堂评价需要关注学生技能、知识掌握程度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方法及过程,还有相应的情感认知与价值观等,要不只能选取与鉴别,还要调动起评价激励作用,使学生学习自信感增强,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综合评价阶段,使学生也可以有效参与进来,同时对学生个性化表现要有所重视。要努力由终结式评价过渡到形成式评价[2]。从此不难发现,外语教学中应用形成式评价模式是外语课堂评价变革必然趋势。

(三)有利于加快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形成式评价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加快素质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现阶段,在素质教育体制全面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外语教学体系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而该目标的全面贯彻落实除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能力提升和实践能力强化的同时,也是践行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略,素质教育以以人为本为主要精神,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3]。而想要实现上述目标,合理引入形成式评价模式无疑也是时展的必然,是相关教育人员的当务之急。同时,教育体制还是教育实践的理论框架,教育实践是教育体制的形式载体,在外语教学中恰当的应用形成式评价模式,可以进一步扩展教育体制改革的范畴,深化教育程度,推动教育改革的长远发展。

二、形成式评价在外语教学当中的应用途径

学习外语,站在内容层面,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外语基础技能,还需要掌握商贸等知识。站在学生能力培养层面,不仅要强化书面表述能力,还要有流畅口语表述能力,也就是学生在实践方面也不能弱化。按照该原则,我们借助形成式评价有关内容,将该模式引入到外语教学当中,以提升教学效率,同时有效摸索出一套更加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当前我国外语教学中还在大面积采用期中期末考试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却并未让学生学有成效,反倒让有些学生厌恶日常学习,出现很多逃课旷课,然后通过想各种办法应付考试的情况。还有些教师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提出课堂提问或点名等形成式评价模式,但是因为其随机性不可控,而且缺少持续性,因而这种做法还是治标不治本的。所以,以期末考试作为基础采取多样化评价形式,将课堂出勤和表现等都作为考察各点综合掌握,这样才可以激发出形成式评价的整体价值[4]。

(二)提倡非测试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为了更好利用形成式评价,本文提倡不应采取测试评价办法,而可以考虑比如小组讨论、课堂记录、情境创设或作业等方法。提问方法是拥有丰富资历与阅历教师惯常使用方法,能促进学生全神贯注于其中;而小组讨论也是一种相对灵活评价举措,把学生按照小组划分,教师所提问题先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借助外语语言阐明自身观点,接下来再对不同观点进行归纳汇总,教师做出最终式评价;课堂笔记需要学生阅读以往商务案例,用外语标出阅读心得和重难点;情境创设是先经教师将场景设计出来,安排学生饰演不同角色,学生置身于此情景中做虚拟交流,该教学模式是具有较深远实际意义的,对学生未来走入社会也很有好处。而以往很多案例也证实,通过采取该灵活生动教学模式,对学生是具有寓教于乐效果的。而案例模式的成绩评估,可以结合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总评的办法,这样实效性会更高一些,学生认可与配合程度也会更高。

(三)让自我评价与问卷调查成为辅助评价方法

纵观美国与日本课堂教学评价整体,我们发现这两个国家对学生的自评都是非常重视的。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与社会所需之才,就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式评价模式中学生自评是提升学生自学能力非常有力的手段。如今网络时代下,各校通过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就给学生创造了更多便利,学生可以输入学号查找自身所需资料,学习后平台也会储存学生学习状态。待学期末的时候,学生与教师可以通过查找平台确立出评价依据,展开相应的自评与总评。具体评价过程时教育学家与众多学者也还注意到,因为外语中存在很难定性与量化人为元素,教师考虑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能力提高情况进行评价,这是一种相对理智的做法。经开展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活动,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产生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然后由此提出针对性解决办法,这对为学生营造健康学习氛围是很好的。所以,实际评价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个体差异以绝对尊重,让学生得以综合发展。应对所有评价对象都一视同仁,创造平等评价环境,要让学生处于身心愉悦状态下学习,使学生对自身有更清楚了解同时,了解评价标准与指标,进一步在学习外语过程中能够做好自我评价。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评价是外语教学核心内容,对提升外语教学与学习效率推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现如今,我国外语评价形式还是以终结式评价为主,也就是认为测评和考试是一码事,该成绩只以成绩论长短,形成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本末倒置的现象,让学生很难意识到自己学习时的缺陷及时加以修补,让学生因看不到学习成效而放弃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事无成的失败者。所以,对于外语教师,就应当积极变革当前教学思想与方式,构建起一套行而有效评价系统,处于教学过程阶段,要根据学生学习具体情况,及时找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找准病根、对症下药,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也坚信自己可以收获成功,帮助学生制定科学教学规划与目标,使其可以不断增加外语知识与技能,打造符合我国国情外语教学形成式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忱.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为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03):94-98.

[2]娄宏亮.商务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应用———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02):127-129.

[3]韦丽秋,欧阳护华.形成性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12,(01):106-111.

[4]田娜.形成性评价在独立学院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1):47-48.

[5]张洁,刘璟陶.基于AHP的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形成性评价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225-01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能力发展所进行的过程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和评判,着眼于学生潜力发展。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它不仅注重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评价,而且也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以及提高的机会。在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形成性评价的特点

形成性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课内外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发展和参与合作的程度等方面的评价,也包括学生互评和自评等方式。这种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形成性评价克服了终结性评价给学生带来的焦虑心理,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而且形成性评价不再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对比

(一)测试目的

终结性评价是总结和鉴定性的教师是根据学生对教材的知识与内容记忆的多少来给出学生成绩,从而了解和掌握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

形成性评价是形成性的,即教师想了解学生对所学教材知识与内容是如何理解的,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它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较好地认识,帮助教师诊断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

(二)侧重点

终结性评价的侧重点是教学的最终结果,它的评价手段和内容单一、有限,而测试本身不是一项学习活动。形成性评价的侧重点是教学的过程(促使教师自我反思),它的评价手段和内容多样、广泛,而且测试本身也是一项学习活动。

(三)测试结果

终结性评价以预先设定的目标为基准,对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通常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形成性评价的标准是看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学到了真正重要和有用的东西。

三、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一)教师评价

1.描述性评语(每学期一次,记入《素质教育报告册》);2.值日报告(每学期每人至少一次);3.课堂活动(回答问题、朗读、表演等)。

(二)学生自我评价

1.学生作文、笔记、作业改错等;2.课外阅读、听力训练、听力广播、看电视等方面的记录。

(三)学生相互评价

1.表演、晚会、朗诵、歌曲等(观众评议);2.值日生报告(学生点评);3.课堂活动(学生评议)。

(四)家长参与评价

家长参与评价包括问卷调查、家长评语。

四、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时效性

我所带的是中专会计电算化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学生重视终结性评价,但他们没有考虑到终结性评价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我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每当月考完之后,总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焦虑、自卑和自责,形成性评价更能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保持乐观态势。我会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不端正、自主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参与意识(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合作意识(与同学或同桌的合作如何,是否具有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是否采用了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作业(能否独立完成)、课内外表现等方式进行调查,从而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也能做出正确的评价。我对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Try your best”,从情感及行为能力方面给出一个中肯的评价,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由于形成性评价强调过程评价,正是这种过程评价,培养了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形成性评价篇(8)

长期以来,我国各大高等院校都把考试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老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这种评价体系,考查的是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人脑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目前高等教育考试,过分注重总结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不仅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而且影响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1.传统评价模式的现状分析

1.1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制约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考试的基本任务是从测验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考试制度的国家,考试制度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等教育仍偏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积累。因此,绝大多数课程考试的内容仍局限于课本、教材的基本概念和死记硬背的考点知识,使学生无法自由发挥和阐述自己独特的观点,束缚了人的思维和创造发展能力。高校的责任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多考察的是学生短期的记忆力,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出现“考前狂背,考后全忘”的尴尬局面。

1.2现行考核评估方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学生为考而学,是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高校课程现行的评估方式仍旧是以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进行的,且绝大部分课程的考试是以选择、填空、简答为基本题型,评估方式比较单一,考试题型比较单调。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上向具有针对这种评估方式的学习方法倾向,学生为了考试而把精力全部集中于只适合考试形式的理论知识上来,而忽视了现行考试形式无法检验的实践类知识的学习。学生在高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又必须把有限的时间投入这种简单重复的反复练习上,枯燥乏味,导致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会因为考试浪费大量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而忽视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出现眼高手低、难以胜任社会工作的现象,使学生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必要性存在怀疑,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1.3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现行的一考定乾坤的考核评估制度,期末考试每个学生少则要考三五门课程,多则要考将近十门课程,考试周期大约是两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这种疲劳战术下的“成果”,根本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只能说明考生在最后一个月或半个月的努力程度,体现的是学生的“短期记忆”。记忆是必需的,但人类知识的积累是永无止境的,我们不能将学生一门课程成绩的评定全部押在期末,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种紧张的状态,不可能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反而使那些过度紧张的学生因害怕考试而精神崩溃,影响身心健康。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神经衰弱不得不休学、退学的现象与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方法不能说没有关系。考试应从考查学生储备知识的能力转向考查学生搜集信息及创造性地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考试的效度与信度,才能使学生不再以无奈或厌恶的态度面对考试,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1.4课程考试的功利性太强,以考试成绩为主评价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够合理。考试的目的在于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由于学校往往以考试成绩的高低评定学生的优劣,将成绩与就业、出国、推荐免试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等个人利益挂钩,大家对考试的目的产生了偏差。考不到高分难以评上奖学金,不能保研,每一分都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使学生不得不权衡利弊,将主要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误导了对学习的正确认识。人是有个性的,记忆力也有所差异,有的学生不得不铤而走险,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如考试舞弊、到老师家中送礼要求加分等,想方设法达到目的。这也是上上下下对考风考纪三令五申,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敢于以身试法,考试舞弊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是不够的,因为现在的大学课程考试以基础教育为主,考试内容陈旧、呆板,形式单一。考与不考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谁的背功好,谁有突击记忆的能力,谁就可以获得高分,就可以获得一切以成绩评定为主的殊荣。事实上,对于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是多面性的,不但应该有很好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顽强的毅力、信心、刻苦和献身精神,还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现在的课程考试只能考查学生的综合水平,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考查,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其实,中国人是十分能吃苦的,诸如“奥林匹克”等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各种竞赛,常常是中国学生获胜,但至今还未在中国本土上出现一位诺贝尔获得者。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的应试教育片面突出智育,不断强化考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情感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创新对国家、对民族的极端重要性,《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规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改革当前的考试模式,探索一种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成为摆在高校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2.形成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家斯克瑞文(M.Scriven)1967年论及课程改革时第一次提出形成性评价。根据布卢姆(Bloom)的观点,教学评价大致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Assessment)、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和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三种。诊断性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进行,目的是确保学生在学习开始时具有必要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特征,为教师设计一种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学适应学生的特征和背景;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结束或某个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Scriven提出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并把它与总结性评价作了区分,开启了该领域的研究先河。

2.1形成性评价的对象有三种看法[1]:第一种认为形成性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认知学习过程。该观点强调心理学意义上的过程学习,认为形成性评价在引导师生关注、认识、把握和改进学习的微观过程中提高了认知水平。第二种观点强调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认为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出的评价。这种观点拓宽了评价领域。第三种观点关注学习效果,强调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即从历时性的角度,将一个相对较长的学习阶段划分为一系列短暂的阶段,把短暂阶段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成形成性评价。很显然,三种观点从不同侧面强调形成性评价的关注点,在特定场合各有其道理。但总的来看,学习毕竟是一个整体,学习效果、情感与态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认知水平三者相互交错,贯穿于学习始终。如果认为形成性评价负责隐性的情感态度因素或认知能力的增长状况,而总结性评价负责检测外显的学习效果,则是机械地割裂了学习的整体性,自然削弱了评价的科学性。实际上,学习者的动机和他所采取的策略及学习效果是三位一体的,因此形成性评价要相应地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式,对三方面一并考虑。

2.2形成性评价的功能与目的大多基于与总结性评价的比较研究,即形成性评价主要是为了推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师提供适时的教学反馈。美国教育评价专家布卢姆(Bloom)认为形成性评价是为了获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掌握尚未掌握的内容所进行的评价。与布卢姆的看法类似,Sadler(1998)在定义形成性评价时也明确指出它是专门对学生的表现给出反馈以提高和促进后续学习的一种评价模式。Black和William(1998)对1988至1998年间涵盖各个教育层次的160种教育期刊和专著上的250份相关研究报告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收益显著提高,同时还发现评价的反馈信息对学习稍弱的学生帮助更大。郭茜[2]等在论述形成性评价在普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时,认为形成性评价对教师来说可以增强教学互动,缩短信息沟通周期;对学生来说,则可以增强自信,帮助了解学习进展,确立努力方向和方法,提高综合的学习能力。杨孝堂[3]在总结实施形成性评价其明确的目的性时,将其归纳为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有利于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指导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看出,国内外在形成性评价功能和目的的探讨上“为教学提供反馈”处于核心地位,主要是因为总结性评价相对形成性评价而言信息沟通周期过长而延误教学改进时机,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可以克服总结性评价在对教学情况掌握上的弊端,这一概念在国外几乎是无可争辩的。

2.3对于形成性评价的方式,Sadler提到了在形成性评价中混合使用多种标准这一原则性要求,但没有具体的评价方式。国内的相关研究也不多。开放教育中提倡根据小组讨论、学习档案和学生在面授课堂上的参与意愿等多种方式共同确定评价结果,但在实践中这些操作方式经常走样而使得某些步骤仅仅流于形式,效果不甚理想。另外,形成性评价过程可能还有教师工作量的承受能力问题,因此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可操作性问题就较为突出。总而言之,关于形成性评价方式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值得广泛借鉴的评价模式。

形成性评价是以当前最新的学习观和教育理念为基础的,采纳的是多种经国外学者实践验证的方法和手段,并强调科学的程序和设计,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形成性评价的多种手段在我国虽然处在实践研究阶段,但我们认为只要结合本学科、本学校的特点,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实践,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形成性评价篇(9)

班里有几名学生,天赋很高,而且是“小书迷”。这样的孩子不允许老师懈怠。“老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写给杜甫的吗?”“老师,我最佩服的女性就是孝庄皇后了!” “老师,汽车在草原上行驶,不会把草轧毁吗?”

若在以往,这些问话或是被我搪塞过去,或是置之不理。但是如今,我会饶有兴趣的听听孩子的疑惑,然后实事求是的说说自己的看法。更多的时候,课下及时的恶补知识的空缺,以免下次交谈时的尴尬。

我对孩子们“坦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向孩子们“致谢”——“君子有三乐”,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孩子都知道我对他们的好学很高兴!

二、“多元评价,珍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在一次评阅三年级试卷时,学生完成两道扩句题让我眼前一亮。

1.流淌的小河,好似一条( )。

参考答案是:玉带。学生的答案中,“紫色的围巾”更具色彩的美感!“巨大的蛇在蠕动”更具鲜活的动感呢!

2.我们是祖国的( ),老师就像辛勤的( )。

参考答案是:花朵,蜜蜂。可是,孩子们呈现的答案有:小草,太阳;花朵,春蚕;花朵,园丁!

谁又能说孩子的想象不是动人的呢?

三、“将孩子看成一个个天使,每天生活在快乐的天堂”

形成性评价篇(10)

一、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对于形成性评价,国外文献中还有其它名称,如学校评价、档案袋评价、学习性评价等。这些是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看待形成性评价而使用的不同术语,基本意思大致相同。

教学评价最早是由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泰勒教授1930年提出的。他指出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信息,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满足预期目标的程度作出测定和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从而为修正教学设计提供依据进而达到教学增值的过程。教学评价是建立在被评价者主动接受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的。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第四代教学评价,主张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构建活动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美国心理学家Bloom把教学评价分为三大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Bloom特别强调与终结性评价相区别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某一项教学计划、方案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为使教学活动的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改善教学进程,提高教育质量。

二、形成性评价的主导是教师

如果形成性评价只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考试或观察的形式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那么“课堂评价”的实践则在我国有相当长的历史,但这些行为往往主要依靠直觉,并没有上升为理论。事实上,形成性评价的内涵与作用并不难理解,即为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给出比较准确的测定,然后一方面改进教师的教学以迎合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指出学生的弱点,使学生有意识地修正自己的学习方式,等等。此举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教育质量。

大多数的研究论文旨在说明形成性评价的种种优点,而对于形成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却避而不谈。形成性评价评什么?为什么要评?怎么评?

在“评什么”这一问题上,高凌飚(2004)总结了国内三种典型的看法。第一种认为形成性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认知学习过程。该观点强调心理学意义上的过程学习,认为形成性评价在引导师生去关注、认识、把握和改进学习的微观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第二种观点强调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认为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评价。这种观点拓宽了评价领域,同时在该理念的指导下,评价中还广泛运用了质性工具(如档案)。第三种观点关注学习效果,强调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即从历时性的角度,将一个相对较长的学习阶段(如一学期)划分为一系列短暂的阶段(如一章节),把短暂阶段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成为形成性评价。三种观点显然不是孤立的,这种评价过程是人与人的交流,在评价过程中作为评价的主体――教师会自动考虑以上所涉及的三个观点。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它对形成性评价对象的界定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和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对于这一界定,突出了一点:教师是形成性评价的主导。

三、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形成性评价不仅对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交流,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问答、演讲、朗诵等课内外学习行为和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作出评价,而且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及教师评价等方式。

1.学生自我评价。在现代教学中,培养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能力的教学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把学生自我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学习目标及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进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责任感。这一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是依赖于学生来进行的。教师的引导起一定的作用,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于学生相互间的比较。传统的教学,并不明确学生相互评价这一方式,而是在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下进行。

自评在目前教学条件下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总是默认学生自身具有努力学习的主观愿望。这只是一个伪假设。由此带来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作出准确的评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需要加强。

2.学生相互评价。相互评价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同伴文化的力量,以及友好氛围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学生可以说出他们的忧虑,听取他人的观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在形成性评价中占比较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3.教师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都必须与教师的评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从很多方面观察学生,有效地利用学生平时的表现给他们正确的评价,同时引导他们的学习及安排下一步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形成性评价的效度与信度

形成性评价使得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以便不断调整教学,满足学生变化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教学而不是提供评价依据,因此形成性评价的效度是好的。事实上,传统的小班教学,所谓的因材施教,都是形成性评价在实践中成功运用的例子。

形成性评价的信度有较大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同教师评价及学生自评互评时掌握的标准可能不一致。

其次,同一位教师评价可能受到一些非评价性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性别、外貌、交际能力、与教师的关系等。

最后,教师过于看重学生固有的能力或是过于看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

评价不是以学生学习上取得的成就和达到的能力水平为依据的,形成性评价作为教学手段和课程学习评价手段,有着终结性评价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估。

上一篇: 纳税筹划结业论文 下一篇: 机械实训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