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调查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24 18:30:58

幸福感调查报告

幸福感调查报告篇(1)

一、调研背景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2011年,世界经合组织“幸福指数”的在线测试工具,其中涉及的11个因素:收入、就业、住房、教育、环境、卫生、健康、社区生活、机构管理、安全、工作与家庭关系以及对生活条件的整体满意度。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幸福指数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大群体,约有近8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农民的幸福感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的重大问题。剅河镇位于湖北省仙桃市西南部,全镇国土面积174平方公里,总人口7.9万人,剅河地处排湖之滨,江汉平原腹地,境内河泊纵横,是天然的淡水鱼养殖基地。2011年全镇全口径工业产值89318元,商税收达110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7600元,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科教文卫事业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恽代英社会实践队,在该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农民幸福感调查,了解当地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为提高我国农民生活幸福感出谋划策,同时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共促和谐社会建设。

二、具体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1、了解剅河镇农民实际生活情况和幸福感状况;2、寻找尚且存在的影响当地农民幸福感的问题;3、针对问题提出应对方案,为提高剅河镇农民生活幸福感出谋划策。

(二)研究对象:湖北省仙桃市剅河镇农民群体

(三)研究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

(四)研究步骤:

第一步,文献研究法:

(1)从新闻报道、期刊网上查阅有关幸福感的报道、论文等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2)从新闻报道、网络上查询有关仙桃市剅河镇的经济、民俗文化等资料。

第二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1)针对调查主题,设计问卷一份,对仙桃市剅河镇农民幸福感的情况、影响因素,结合调查对象本身涉及的变量(收入状况、社保情况、医疗卫生等)使问卷结构量化;(2)访谈题纲主要涉及:农民对幸福感的认识和看法,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第三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实施:

(1)对当地农民展开随机调查,总计296份调查问卷;(2)深入农家,对农民进行个别访谈。

第四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访谈资料的整理:

(1)对问卷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2)整理访谈资料,结合问卷统计数据发现问题,给出建议;(3)撰写调查报告。

三、结果与分析

参加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仙桃市剅河镇农民,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约达98.7%,下面就调查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性别构成中,被调查对象中男性172人,占总人数的58%,女性124人,占总人数的42%,性别比例较合理;年龄构成中,被调查对象以31-50年龄段为主,符合中年人是农业主要劳动力和农村常住人口的情况;婚姻情况中,被调查对象基本是已婚;受教育程度中,被调查对象主要是受到初中教育,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其中老年人基本是受小学及以下教育,中年人多能受到初中程度教育,受到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是年轻一代,反映了人们文化素质逐代提高的良好趋势。

(二)调查对象经济状况

收入状况中,被调查对象月收入主要在两千元以下,反映了当地农民收入偏低;收入来源多样化,务农不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农业创收难,农民要兼职其他工作补贴家用,同时随着交通设施发展,农民外出打工、跑运输等方式大大拓宽了收入来源;经济开支中,被调查对象收入多用于日常生活开支,较高层次生活需要消费不足,近三百人才两名有存款,存款率太低的;收支平衡情况中,49%的调查对象收支相当,仍有31%的不足开销,主要是些有子女上学负担的家庭或者老年人,说明当地农民家庭经济状况不容乐观。

(三)对经济发展状况的满意程度

在经济发展状况上,64%的被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满意,近些年当地GDP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趋势,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们对当地未来经济形势保持乐观的态度;在衣食住行方面,72%的被调查对象对交通条件表示满意,当地毛通公路和随岳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区内道路硬化率百分百,89%的被调查对象对住房条件表示满意,但84%的被调查对象表示物价上涨影响生活,可见物价上涨是关系民生的大事。

(四)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满意程度

在治安环境上,79%的被调查对此表示满意,少数居民虽然反映还存在盗窃等现象,不过如他们所言“这些小偷小摸不成气候”,人身财产安全有保障;在教育方面,62%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满意,当地尚能满足子女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在医疗卫生方面,64%的调查对象对此满意,当地日常小病都能够治疗,95%以上村民参与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社保方面,63%的调查对象对此满意,低保、医保等福利保障尚能满足人们最低生活保障。

(五)对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

在家庭关系上,84%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满意,家庭较为和睦;在邻里关系上,82%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满意,因为农村人口较少,传统聚族而居的村落格局还未根本解体,邻里大多有血缘关系,彼此认识,相处融洽。

(六)对生活的总体满意程度

多达85%的被调查对象感到生活压力,且压力来源主要是收入,这再一次反映农民收入难的问题;52%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幸福感一般,多数人生活感受是平平淡淡,只有36%的调查对象感觉到幸福,说明当地农民幸福感偏低,这就是我们后面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七)对意向生活地区的选择

希望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或者农村这四个地区生活的人数存在明显差异,其中30%的被调查对象愿意呆在农村,主要是些年长的人习惯了农村淳朴的生活,对家乡的乡土情结深厚;仅13%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大城市,主要是些年轻人愿意去大城市谋求发展,而多数人有对大城市竞争压力过大,交通拥挤,住宿环境差等消极印象;其他的被调查对象更愿意选择介于农村与大城市之间的乡镇和中小城市生活,这样既不像农村落后,也没有大城市的诸多问题。

四、发现问题

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良好,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大趋势下,我们在走访农村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造成农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偏低,幸福感不足的情形,如下:

(一)农民收入增长不赶物价上涨,生活负担重

首先,村民们反映虽然农业税减免了,国家还对农民的种子等进行补贴,可是农药化肥价格涨幅过大,雇佣机械耕作也要花钱,加大了生产成本;而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不稳定甚至还下跌,单位土地面积收入反倒减少,种植收益大打折扣;同时当地工商业发展程度仍然偏低,农业剩余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打工经商等谋生收入也不算高。另一方面,柴米油盐等物价上涨,家庭的日常开支要增加,加大了生活成本。多数农民的收入仅够日常生活开支,高层次的生活需求无法满足,总之当地农民还只是处于温饱型、低水平的小康生活。

(二)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带有小农经济色彩

首先,在生产方式上规模化水平低,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不利于机械化推广,且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差;其次,在生产手段上机械化水平低,虽然已经有用于耕种收割的机械,但为节约成本,农户使用牛耕和人力收割的方式还很常见;再次,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乏可对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乡镇企业,只能出售农产品原料,附加值低;最后,农业信息化水平低,无法及时了解市场供求关系情况,致使水稻棉花完全是跟风种植,丰收时反倒是“谷贱伤农”,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福利水平偏低

一方面,已有的医保、低保等虽然基本覆盖全镇,但保障水平过低。就医保而言,现有的医疗保险存在着地区保护主义,镇上只能治疗普通疾病,而大病就要往市区大医院去,可非于本镇就医医药费报销水平低,结果出现村民所言的“小病报销高,大病报销低”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其他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也不高,就教育而言,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低,学生纷纷进市区求学,一个村民说道:“学生都进城了,附近某中学缺少生源,一个班级仅剩三十余人,不得不开办小学了”,可见镇上办学无法满足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

(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失,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首先,农村娱乐设施和场地缺乏,笔者在调查期间只看到都未完工的改道河公园和富迪商业广场,更不要奢求有其他高档娱乐设施了;其次,娱乐形式单调,农民在闲余时间只是斗牌、看电视或着串门;再次,传统文化习俗衰落,特别是当地经典的皮影戏和花鼓戏缺乏创新,观众老龄化,面临传承后继无人的危险;最后,消极萎靡的社会风气依然存在,不仅有、盗窃等不正之风,还有兴建寺庙、大搞迷信的不良行为。

五、建议与对策

以上所列问题是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国家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剅河镇实际情况,围绕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感中心,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筹仙桃市和剅河镇区域发展,推进剅河城镇化建设

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优化本地投资环境,引进仙桃市区资金技术,依据剅河自身资源劳力的优势,打造“仙西明星镇、低碳产业镇、机械工具专业镇”;逐步放宽直至取消仙桃和剅河间城乡户籍限制,扩大城乡劳动力流动,促进剅河富余农业人口进城,缓解人地矛盾;做好本镇城镇化建设规划布局,抓好集镇建设和管理,发挥城镇经济集聚效应。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首先,坚持当地计生工作,控制人口数量,用优生和教育提高人口质量,培养有文化的新世纪农民;其次,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注重洛江河、黄桥河等河段疏通整治,做好抗旱防汛工作;深化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加快土地流转,促进经营规模化和机械化;利用地处江汉平原和靠近仙桃市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蔬菜种植、优质稻、特色水产养殖三大特色板块,在发展传统水稻棉花种植基础上,还要推广黄鳝、南美白对虾等高效益水产养殖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

加大对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文教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民政优抚工作。其中在医疗卫生方面,要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设备水平,特别是做好长江地区常见的血吸虫病预防工作;在教育方面,要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适当减少当地中小学数量,通过合并重组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留住生源;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对网吧、集贸市场等重点部位整治,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农民们生命财产安全。

(四)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首先,以活动为载体,组织“文明新村”、“敬老好儿女”等一系列评选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其次,建设完善公园、广场等娱乐设施,进一步活跃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再次,完成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给农民送优秀图书、电影等文化产品,建立农家书屋和文化中心户,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扶持壮大民间文化艺术团体,传承民间艺术,特别是对当地传统皮影戏和花鼓戏的保护,可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后,严禁、迷信等不正之风,以科学文化教育和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晏敏.华中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荆楚文化行[EB/OL].荆楚网,2012-7-13.

[2] 仙桃市剅河镇.2012年工作报告[EB/OL].中国仙桃网, 2012-7-14.

[3] 祝福恩,徐竹丹,王元庆.历史唯物论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J].学术交流,2007年3月,第3期总第156期.

幸福感调查报告篇(2)

收入与幸福感成正比

针对此次调查,喻志强说,调查发现,收入与幸福感成一定正比。他表示,从调查结果看,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三分组低收入群体幸福感较低,而收入在4000-4500元和45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最高,其中4500元以上收入的幸福感得分为86.54分。

收入与幸福感成正比

多重因素影响幸福感

记者注意到,此次调查中,影响成都市民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了收入水平、生活压力、物价、个人意愿是否得到满足等多方面。多达32.9%的市民对自己的工作工资收入不满意,41.3%的市民认为与其他行业相比,自己的工资水平不高。同时,生活压力大也成为影响人们幸福感知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有近五成的市民感觉当前的生活压力较大。

幸福感调查报告篇(3)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110-05

1 概念界定,调查意义、价值及方法

1.1 概念界定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某一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1]。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评价(即生活满意度);后者是指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正性情感(兴高采烈、心平气和等)和负性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2]。对于“中小学生幸福感”,研究人员多以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为基础,再结合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成分进行研究。

1.2 调查意义

中小学生受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长期望、人生目标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虽然有充裕的物质条件,但现行教育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年龄与身心特点,造成孩子各方面压力过大,在学习上大多数显得被动,致使孩子的主观幸福感在学习中缺失,甚至导致生活幸福感的缺失。了解中小学生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探究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幸福、快乐的教育教学策略,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

1.3 调查价值

主观幸福感在学校教育领域中虽有初步研究,但大多是从德育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实践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操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和培养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必将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因此,在学习中提升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不但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也将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生理、心理协调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对提升学校正确的育人观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1.4 调查方法

本研究从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采用问卷、走访等方法对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中小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调查采用自编的《肃州区中小学生兴趣爱好调查问卷》、《肃州区中小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调查》、《肃州区小学生快乐指数调查问卷》、《肃州区中学生快乐指数问卷调查》、《肃州区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等自制量表,以酒泉第四中学、东苑学校、南关小学的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发放问卷980份,收回问卷826份,其中有效问卷共794份。样本分布兼顾了性别、年龄及区域,基本符合随机抽样的原则。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总体情况

在对中小学生“快乐指数”的调查中,“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的学生占70%以上,为3分的学生占到22.5%。另外,约有5%的学生给出了较低的2分和1分。学生给出的“快乐指数”整体上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表明大多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高。其中,“快乐指数”最高的是“电视与网络游戏”,快乐平均分为4.36,其次是“与父母相处”4.35、“中队生活”为4.06、“与老师交往”3.91,最低的是“课程学习”3.69。

2.2 在团、队生活方面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中小学生在共青团、少先队生活方面的“快乐指数”平均得分为4.06,有57.5%的学生的“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有3.4%的学生给出1分或2分。调查反映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职务对学生中队生活“快乐指数”的影响。

从性别比较看,男生“快乐指数”平均分为3.97,女生4.15,男生的“快乐指数”低于女生,差距较大;从职务比较看,总体来说,随着职务的降低,学生给出的“快乐指数”越来越低;从年级比较看,小学六年级~初一学生与初二~初三学生“快乐指数”差距较小,而小学三~五年级学生与两组高年级学生之间有明显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给出的“快乐指数”越来越低。调查发现,团、队生活“快乐指数”较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生交往和团、队活动两个方面,其中回答“大家友好相处,在一起学习、玩、交流很开心”的占感受快乐学生人数的40.5%,“大家互相帮助”占14.2%,“活动丰富有趣,团、队生活充实热闹”占11.2%。“快乐指数”较低的原因则主要集中在中队活动、学生交往和学习三个方面,其中“活动少,中队生活乏味、平淡、无新鲜感”排在首位,占22.8%。

2.3 在课程学习方面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中小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快乐指数”平均得分为3.69,有55.5%的学生的“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有6.9%的学生给出1分或2分。

调查发现,“课程学习”快乐的原因,除了“课程有趣或喜欢”、“学到知识”外,“老师的积极对待方式,如风趣、认真、负责等”也对学生的感受起着积极影响。而不快乐的原因中,除了“课程乏味或不喜欢”以外,还有“学习紧张、累、压力大”和“作业多”。

2.4 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从学生与学生交往、与父母相处、与老师相处三方面考察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快乐指数”,平均得分依次为4.36、4.35、3.91。其中,在与学生交往、与父母相处两方面均有约85%的学生的“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给出1分或2分的比例仅占2.8%和3.9%。而在与老师相处方面,仅有约66%的学生给出4分或5分,有6.5%的学生给出1分或2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原因时,有一部分学生只报告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如“快乐”、“不快乐”、“一般”等,对于原因不作解释。

2.5 对学生获得快乐的途径调查

学校里什么事情让学生觉得最快乐和最不快乐,以及自己希望获取快乐的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分类(活动、交往、课程学习、休闲娱乐、老师影响力等)进行归因,“最快乐的事”排在第一位的是活动,其次是交往,第三是学习。“最不快乐的事”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学习、交友、与老师交往。“目前最希望获取快乐的事”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学习、交往、玩乐。

3 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因素

3.1 来源于学习

在我国,成绩是衡量孩子们的重要指标,所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幸福感较低。学习成绩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这样的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在开放式题目中,学生们感到最不幸福的事排在首位的依旧是学习,原因主要是:考试成绩不好、作业多、学习压力大、上课枯燥等,与前者调查相一致。这说明,尽管近年来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课堂形式、学习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取得掌握学科知识和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3.2 来源于与老师的交往

老师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学生交往和实施教育教学的态度、方式方法。通过与学生和与家长间的交往比较,学生与老师的交往能体验到的幸福指数最低,需引起重视。当老师以德服人、以识教人、以情感人时,打动的是学生的幸福感受,影响的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收获的是他们对老师的认同、亲近和更多地向上发展的动力。随着幸福指数的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也会在宽松的氛围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来源于自身成长综合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理解、判断也随之改变,带给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不同。年级升高,综合“幸福指数”越来越低。这可能与低年级学生感受到的知识较新鲜、学业压力较小,课余时间较多、活动开展丰富有关。调查发现,小学三~五年级学生因“学到知识”而给出了较高的“快乐指数”。还发现,高年级及初中生因“学习紧张”而给出了较低的“快乐指数”。由此可见,知识学习依旧是学生评判幸福感受的最直接、最主要因素。另一个内在因素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电视、电脑的普及,大部分学生沉迷于电视及网络游戏中,觉得只有在这些游戏中才能找到幸福与快乐。再次,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能意识到父母的期望,而父母的期望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更多的影响。

3.4 教育为学生提供的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幸福的 途径较为单一

一个社会组织形态越先进,提供给大家可选择的内容也越丰富,提供给个体幸福的体验机会也越多。有366位学生回答了“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实现所想要的快乐”这一题目。结果发现,“努力学习”是学生认为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共有60.1%的学生选择这个答案。此外,还有与同学交往、考试成绩好、静静地等待(下课和放假)等,但这些途径所占比例都很小,均在7%以下。学生寻求实现快乐的途径较为单一,需要少先队组织、团组织提供更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4 提升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研究小组在两年多的研究实践中,根据课题的计划、方案,多方实验,全面实施,归纳出了提升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4.1 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塑造中小学生阳光幸福感

1)妥善处理消极情绪,培育乐观的人生态度。从问卷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的消极情绪主要体现为:学习问题,当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时;生活问题,由于住校,生活上不习惯时;感情问题,离开父母,缺少依靠的人,感情上孤独、寂寞时;压力问题,父母老师给的期望值过高,达不到要求时等等。对于中学生的消极情绪,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一起找出问题的根源,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妥善处理,使学生能够积极面对一切,快乐地学习,幸福地生活。(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幸福教育激励学生个体确立人格尊严,更加强调学生个性发展[3]。罗素曾经说过:“需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对学生个性的忽视和泯灭不但会窒息学生的创造性,而且更会阻断学生幸福之源[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充满幸福感的重要因素[5]。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不漠视、压制、打击、嘲讽和贬抑学生。在学生碰到困难时老师能以朋友身份真诚帮助;遇到迷惑、烦恼时,能诚恳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实践证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化解一切问题的基础。(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适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得到身心的休息,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自然而然随着愉悦的活动而得以消除。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并充满着幸福感。(3)帮助学生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思考、规划、管理自己的生活,充实、有张有弛而不忙乱;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拥有乐观生活态度和经验的人的事迹,以模仿、激励甚至改变他们,如比尔盖茨、史蒂芬霍金、韩美林、桑兰、张海迪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

2)传授减压技巧,造就愉悦情绪。在生活、学习或其它压力存在的情况下,乐观的人也会产生消极情绪。但是,他们能够很快恢复愉快的心情。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这种最重要的技巧,帮助学生了解情绪的基本心理知识,对照情绪的分类,整理自己的情绪特点,并带领学生主动体验情绪,获得让自己处于某种情绪状态的方法活动。找:24小时内,你都产生过哪些情绪?请写下来。写:选择其中最强烈的一个,写一写它是怎样产生的?想:那时,你身体上有什么反应?你内心有什么感觉?你的这些感觉和哪些想法连在一起?你的这些感觉让你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思:你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后果?悟:这个后果是建设性的(有益健康、学习、人际关系),还是破坏性的(对你的健康、学习、人际关系有害)?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学生把快乐和幸福告诉别人,与别人分享这份情绪。正视不良情绪,指导学生利用适宜的宣泄途径进行自我疏泄,如眼泪缓解法,眼泪能把机体在应激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运动发泄法,较为剧烈的劳动或体育运动;转移注意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如听音乐、逛街、吃东西、聊天等。

3)采用“阳性强化法”,培养阳光心态。“阳性强化法”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人的行为形成与矫治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6]。对于一些心理出现问题的特殊群体可以积极运用。比如,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抑郁型等。当这类学生出现情绪失控、不良行为时,应鼓励他控制情绪、行为,每次控制成功后,均给予奖赏。

正强化法的实施要注意:所选择的强化行为应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所选择的强化物要与被试者的需要相吻合,在所需行为发生之后,应及时呈现;给予强化物时,物质奖励要与精神奖励(口头赞扬)结合起来进行;强化时,在数量上应把握好分寸,既使行为者感到愉快,又不使强化物很快失去吸引力;在撤销强化物时,可采用逐步消除的方法,或用社会性强化物代替,以继续维持所需行为[6]。

4.2 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培养中小学生阳 光心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7]。中小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然而,传统的德育活动存在着片面性,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对学生的幸福观不重视,忽视了对学生的科学幸福观教育和享受幸福能力的培养,造成部分中小学生不正确的人生观。同时,枯燥的说理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说收效甚微。研究小组发现: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受教育,是培养学生幸福观、阳光心态的有效途径。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著名学者于光远说:“人之初性本玩,人一辈子爱玩。”[8]学生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结合学校情况,每个月、每个节日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合理设计每一个节日教育主题及活动,充分领会节日文化内涵,挖掘深化学生幸福观的体验资源,组织学生真正动起来、乐起来、懂起来、长起来。同时,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课间娱乐,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酒泉第四中学在传统的广播操基础上,大胆借鉴广场锅庄舞、韵律操等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并逐渐增加花色,学生从徒手跳到手持彩带,逐步形成了以锅庄舞为主的校园大课间特色活动。师生在欢快的民族舞蹈中放飞了心灵、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使寄宿制生活更加活泼多样。南关小学、东苑学校等的大课间活动,主要形式为自创活动,由学校体育老师自己创编。春秋季,练习中华传统武术;夏季天气炎热,活动量不宜大,以集体舞为主;冬季寒冷,选择节奏感很强、活动量大的韵律操。课外活动时间,由各班班主任与体育老师协调活动内容。此外,中学每年都举行全校性的春季田径运动会和秋季球类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在体育赛场上展现自我、超越自我,体会竞技体育带来的快乐,感受到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小学每个季节定期举行“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这些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享受到了体育运动的乐趣,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让学生感受到了运动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实验校各教研组根据研究者需要,每个月进行一次“趣味月月赛”活动,如趣味语文、趣味数学、趣味英语、趣味游戏。趣味游戏包括贴鼻子、瞎子打鼓、端乒乓球、丢沙包、投篮球、套圈、青蛙下蛋等游戏活动。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进行创造性活动,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知识面,得出了具有个性特色的积极向上的看法或观点,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体验了幸福的滋味。研究证明:体验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能令学生真实、可信地走进自己情感深处的活动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渠道。

4.3 改进评价机制,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到幸福感

新的课程改革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过程科学化、评价结果人性化。笔者研究小组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而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到幸福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改进评价标准,进行个性化评价。“辣椒没有冬瓜大,冬瓜没有辣椒红。各个孩子的潜能和天赋存在着巨大差异,每个人都是宝藏。”[9]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这并不等同于“统一规格”和“平均发展”。长期以来,为了统一的高分数,老师们拼命地填,学生们玩命的咽。学生所体验到的是枯燥、疲惫和高度的挫败感,不是积极、愉快地在求知过程中发现新知的巨大幸福感。统一掩盖了个性,束缚了学生的灵性、悟性。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关注知识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虑情感态度和评价过程、方法的有效性。对学生的评价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给予循序渐进的鼓励,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长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幸福。

2)改进评价方式,进行灵活多样地评价。研究小组注重把评价视角引导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上来,改进评价方式,进行灵活多样地评价,从而提升学习幸福感指数。(1)建立网络班级,架起沟通的桥梁。现行教育机制导致大部分家长存在只关注孩子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学习过程中凸显的个性思维及情感状态。如何能让家长尽快与学校达成共识,把评价的重心转到关注学生的发展上来?研究小组不但利用校讯通平台实现家校的及时联系,还开通了网络班级,在网络班级中把家长们都“请”了进来,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在网络班级中,老师设计制作了四个板块:我的事例、我的话、老师的话和家长的话。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个性思维、细小的进步以及遇到的困难等及时地记录在孩子的事例栏中,再写出评语反馈给家长。家长将学生在家的情况、对学校的建议反馈给老师。学生通过老师的话和家长的话了解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通过网络班级这个平台,教师、家长、学生间加强了联系,关注了学生纵向的比较、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及时给予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备受关注的快乐感。(2)建立跟踪机制,在记录中进步。建立学生在校内外的跟踪机制,目的是记录学生进步的历程,促进学生的转变和发展。如:在日常作业中当有的学生作业做错了,鼓励他再完成一次,后完成的作业和其他同学的一样打“优”。把两次作业(也可能是三次)分别写上日期,装订在一起,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自己进步的过程。同时还可以跟踪学生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作业。也可以捕捉学生在校外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例如过“六一”儿童节时,孩子们把这一天的每一项活动都记了下来,把这天的所有花费都计算出来,并写上了自己的话:“我今天花钱不多,我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我要继续保持这个好习惯。”还有的写道“我今天花钱太浪费了,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以后我要少花一些钱。”教师把这些富有创意、寄予学生情感的体验归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记录下他们小小的进步、真实的感受。(3)建立成长记录册,在自评中成长。实验校为学生设置成长记录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老师自主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栏目,学生可以自主参与,一年级新生则由家长代替记录。学生根据学习中的表现不定期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为自己评价。从使用成长册的情况看,学生很愿意参与这种自主评价,每一次填写都在不自觉中反思着他们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效果很好。

3)改进评价主体,进行多元化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

老师评价主要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适合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

自评和互评由老师设计学生自我评价表和小组评价表,评价表选项中的语言多以鼓励性语言为主,评议结果以选择形式出现。学生自我评价表有情感状态、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三大项,包括数个小评价目标。小组评价表中也有数个小评价目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问题解决所做的贡献,也作为评价内容。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为了更好的发挥家长的评价效力,在学生进行

(下转第118页)

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教师可根据其中几次特长作业、阶段测试的记录对学生学习的总体状况或其中的几个方面先给予描述,然后家长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下一步阶段改进的目标,更好地体现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通过参与评价,家长对孩子学业考试分数的重视有所减弱,多数家长已不单纯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孩子,开始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在多角度的日常评价中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评价中,增进了教师、家长间的交流,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找到了切入点。

教师要充分领会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理念,理解实施评价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评价以让学生在成功中提升学习幸福感为主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 结束语

学生给出的幸福指数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感受,受个人情绪、认知、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幸福指数的高低,并不能反映办学质量的强弱,教育者更应重视由“幸福指数”所传递的各类信息,科学施教。研究者将进一步分阶段进行幸福指数调研,研究出在学习中提升中小学生幸福感的途径、方法,帮助一线教育者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略,使教育真正成为国家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栗鑫.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3):275-276.

[2]王燕.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6):71-74.

[3]马宗军.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J].中学教学参考,2009,(24):86.

[4]樊亚奎.论教育的幸福维度[D].开封:河南大学,2003.

[5]李悦.教师幸福感和学生幸福感的关系[J].前沿论坛,2009,(9):15.

[6]郭念锋.国家职业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12:111-112.

幸福感调查报告篇(4)

如果包括“三农”在内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人幸福感就显得理由不充足:第一,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医疗明显缺乏保障。不久前,卫生部公布的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过去10年,我国居民中患病人数增加,但去医院看病的人数却明显减少,有近四成的患者不到医院就诊。调查分析认为,生病未就诊、未住院且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患者中,有38.2%是由于经济困难;应该住院而未住院患者中,70%是由于经济困难。从这个角度看,农民朋友没有幸福可言。第二,农民在得到温饱的同时还想让腰包鼓一下,然而,这个并不容易,他们打工挣钱,却在最想欣喜的时刻工资被恶意的克扣、拖欠,甚至遭受非人道的折磨。第三,今年农民们好不容易盼着的粮价上涨能够为自己增收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事实上是不是增收了呢?很多时候他们却不得不面对化肥、农药、良种等成本的增加,面对投机商人的哄抬以及拉低粮食价位,银行贷款不能及时有效的送达,使得为粮食的种植增加了不少负担。

幸福感调查报告篇(5)

梁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オオ

近些年来,人们对幸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追求“幸福感觉”转向追求“幸福指数”,希望能够准确地衡量自己对幸福的把握,从而能更好、更有效、更“幸福”地追求“幸福”。

我们在评价和计算“幸福指数”之前,有必要先反问自己,幸福是什么?幸福能否被指数化地衡量?

一、幸福都是相似的?

┝愕愕鞑樵做过一份名为《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这份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经济无忧是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三大源泉。这份报告有简化幸福的嫌疑,却也得出了重要的结果,传递出很多中国居民对于幸福的认识。从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经济无忧这三项指标来看,中国居民们更看重长久影响幸福的一些因素。

幸福是一种瞬时感受还是一种持续的经验,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人强调瞬时的幸福感,更多的出于生理层面的考虑。但设想一下,一个人面对突发事件,可能感觉到强烈幸福,但回去冷静下来,仔细盘算,发觉收益并没有那么大,甚至还出现了误算,那么幸福程度自然就会有所折扣。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这人回去以后反复体会这次带来幸福刺激的事件,越想越觉得开心,幸福的刺激一次又一次被强化,持续很长时间。所以,瞬时的幸福和持续的经过反思的幸福是不同的。

经济学家黄有光提出这样一个思想实验。假设有两种人生选择:第一种,一个人一辈子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了大量的工作却从未被承认,也没有获得多少金钱。在他临终时,突然知道自己获得一项极高的荣誉,一辈子的工作也完全被承认了,他感觉无比幸福;第二种,一个人一辈子都很成功,风光无限,也享受到很多东西。可是他在临终时,突然知道自己破产了,或者名誉扫地了,一辈子的成就被否定了,他感觉很痛苦。如果你可以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人生,你觉得哪一种人生更幸福?

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恐怕还是第二种更为可取,因为从总量和平均水平来看,第二种选择要明显高于第一种。痛苦总是短暂的,它的边际影响随着时间流逝而减少。幸福指数的调查,还是应该考虑总体的、长时段的、经过反思的幸福体验。

上述研究报告正基于口头及书面的实际调查,故而反映了一种经过时间沉淀以后,反思、想象和体验到的幸福感。这类幸福比较深沉,比较悠长,沉积在我们内心的深处,确实是较高层次的幸福感。虽然它没有刚刚接受到刺激时那么强烈,但经过反思,却是比较准确和有效的真实幸福体验。

中国民众所看重的三种幸福源泉,并非偶然,自我保全和自我复制是生物的两种本能。不难发现,调查结果的幸福三大源泉“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经济无忧”形象地表达出这种生物学思想。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负面的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三大源泉中任意一种破坏了,甚至只是破坏与幸福源泉有关的资源,就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幸。

二、钱越多越幸福?

依据常识可以知道,幸福与经济收入多半相关。经济学家伊斯特林(Easterlin)于20世纪70年代在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时,已经着手研究人们的快乐水平。他通过对20多个国家的统计、抽样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要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结果尚难预测,穷国的幸福水平经常与富国几乎一样高。比如美国居第一,古巴竟接近美国居第二。

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时候,收入水平增长与幸福程度的提高基本同步。然而一旦越过一个阈值(往往是年人均GDP一万至一万五千美元),收入水平与幸福水平就失去了关联。有可能钱越多越快乐,也可能钱越多越痛苦。

伊斯特林对其发现的分析和解释颇具说服力:尽管文化传统的差异会使某些国家人民的快乐感超过其他国家,但不同社会生活水平存在着差异的现实是超越国界的。问题的关键是,越富有的国家,人们期望的就越多,从而降低了“财富振奋精神”(wealth lifts spirits)的机会。所以决定人们快乐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是人们对幸福和快乐的“渴望”(aspirations)。这种渴望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当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收入水平开始影响人们的幸福水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或期望值,对人们的快乐和幸福程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伊斯特林最终得出研究结论是,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从统计结论来看,有可能是正相关,但也可能负相关,总体来看,两者不相关。

中国是不是也存在“伊斯特林悖论”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一项研究指出,在中国,家庭月收入12001―15000元是一个“阈值”。当月收入超过15000元时,幸福感与收入不再有关联,有可能钱越多越痛苦。

另一份报告则试图解答这个问题。报告指出,62.3%的中国城乡居民“有时”甚至“经常”、“整天”地感到焦虑不安,但进一步的交叉分析显示,“个人年收入”与生活满意度和心情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回答“哪些事情经常令您感到愉快?”的问题时,排在前四名的依次是:家庭生活和谐、身体健康、帮助了别人、工作得到了别人的认可,而“薪酬或收入提高”只是排在第五名。

钱也不是万能的。目前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而幸福度却比农村居民普遍要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农村居民2003―2005年家庭人均收入是2622元、2936元和3255元,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依次达到了8472元、9422元和10493元,几乎要相差3倍,而后者的幸福度却反不如前者。显然中国的城市居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压力大到无法让人快乐起来。

三、中国正变得越来越幸福?

前几年,有一份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将浙江杭州列为中国最幸福的城市,丽江、青岛、大连、苏州等城市的排名都很靠前。其中理由很简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虽然杭州的人均GDP未必有上海高,但西湖为全体杭州市民们带来的快乐,是上海等城市根本无法想象的。

可是去年另一份报告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省市幸福指数最低,而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排名居前,幸福水平低的原因,主要由高悬的房价和地价所引致。

自然环境、生活氛围对于中国人的幸福水平至关重要。可是随着城市房价的猛涨、日用品的通货膨胀、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微弱的幸福水平提升,被高房价轻易地打压下去。西湖再好,终不能弥补无法买房(甚至无望买房)所导致的绝望。

有些实证研究表明,所有人群中,由单位建房的群体由于在住房上支出较少,幸福感最高。买房族其次,他们虽要归还巨额房贷,但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而主流的租房族倒似乎是最不幸福的,甚至比单位集体宿舍居住者的幸福感还要低。

有趣的是,有学者的调查表明,有房贷的中国人更幸福。他们解释说,房奴多为70、80后,这些群体本身的幸福感就高于其他代际,因为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目标、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是这种逻辑很荒谬。有房有贷的中国人,很可能是比无房无贷的中国人更幸福,因为他们毕竟还能买得起房,说明有一定的收入基础。但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比有房无贷的人更幸福。扭曲房价对大城市居民造成的痛苦,实在与“有收入、有目标、对未来充满憧憬”无关。

又有一份报告,主要调查不同职业工作人员的幸福水平。他们的结论是,从不同职业的幸福排名来看,公务员最幸福。公务员的职业优势给他们的家庭、婚姻生活带来诸多好处,公务员在家庭、婚姻方面的幸福感体验尤其显著。排在第二位的则是中国房地产从业人员。

这份报告与我们的直觉相符。近年来,中央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各级公务员的待遇有了极大提高,一般也不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所以公务员岗位竞争的激烈程度,远在其他岗位之上。很多学者都认为,目前中国公务员的收入水平与他们实际应得的收入水平不符。单纯从幸福指数的角度来看,固然是公务员的幸福指数最高。但从社会公平角度来看,他们快速提高的幸福水平,往往损害其他就业者的利益,影响社会公平,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

四、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我们这一代人很少谈论什么幸福,倒是更多地谈那些影响幸福的事。有一份公布的报告说,现代人的幸福主要包括住房保证、收入稳定、孩子争气和身体健康这四个方面。实践告诉我们,即使这几个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也不能保证我们幸福,最多只是让我们少一点担忧和害怕。

我们很难界定和研究幸福,只能做减法,看看哪些因素使得当下中国人最不幸福。那么将这份报告反过来,住房担忧、失业担忧、教育担忧、医疗担忧和养老担忧是就中国人的五大心病,这十余年来的改革,始终未能除去这些心头大患。

先来看工作中的忧虑,这里有一系列的数字非常说明问题。大约有四分之一被调查者的工作与生活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工作量不合理;40%的被调查者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不满意;将近50%的被调查者对自身的发展前途缺乏信心;近四成的被调查者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工作的人是幸福的”,这句话恐怕应该打上问号。至少那么多的调查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工作不怎么幸福,大约有三成的人认为工作是非常不幸福的,而真正能体会并享受工作快乐的人,只占所有工作人群的不到一成。而且有相当数量的人对工作衍生出来的人际关系、薪酬问题、生活问题等存在不满。工作占据了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一块时间,却给我们带来大量的不幸,这似乎就是残酷的工作现实。

再来看“孩子争气”这点上引发出来的焦虑。一项调查显示:上海竟然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另外一项调查发现将近1/3的在校大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北京大学生自杀率在9―24人/10万人之间,自杀死亡已占至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61.38%。

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内心都有不同程度的创伤,有些随着时间的逝去而好转,还有些则沉淀下来,潜在地影响个人的性格。我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5个孩子中会有一个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可见中国的孩子们多半都不怎么幸福,默默承受着压力。

接下来是“身体健康”问题。虽然大家表示看重身体健康,但是真正时刻关注健康,健康意识较强的人只占总人口的17%。最近十年来,50岁左右的中年人死亡率上升最快,因为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而社会上70―8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真正健康的人不到10%。以健康意识为例,在我国,每100万元医疗费中,有99%的费用用于治疗,只有1%用于预防;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应该是7比3。这项数字表明国人健康意识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5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由于事业和家庭等的拖累,健康意识最为淡漠。

一旦生病以后,问题就变得很严重。38.0%的受访者认为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形势严峻。持这种观点的受访者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比例依次是33.0%、40.2%和41.0%。34.3%的受访者认为该问题非常严峻。

这些数字是冷冰冰的,但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是触目惊心的。病人无论在知识上还是身体上,都处在弱者的地位。疾病给他们带来痛苦,对他们而言,克服疾病是追求幸福的最直接手段。可是,看病难、看病贵、假药泛滥,给他们造成最大的威胁,有可能使他们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

幸福感调查报告篇(6)

“亲,你幸福吗?”“幸福感”一词现在越来越流行。幸福作为人类永恒的命题,它一直被视为人生的目的而受到人们孜孜不倦的探讨与追求。目前,高职大学生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他们作为大学生的特殊群体,比其他等院校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他们的幸福感可以从哪里着手建立呢?由此,本文对高职大学生幸福感提升方法的研究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高职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曾有人这么形容大学生活,“毕业了,发现大学生才是最好的职业。”照理说,他们应该是最幸福的一群人了――不用工作却能享受着优越物质生活,在优美的校园里,整日沉浸在纯粹的精神文化世界中,学习如何获取幸福的各种知识。莘莘学子走进大学,也正是为了追求人生的幸福而来。现有的实证调查也证实了大学生所拥有的幸福感是高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然而在这个高幸福感的背后,他们真的就这么幸福吗?

曾有一份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目前生活不满意的有15%,很不满意的占16%,由这两个比例可得,对目前生活不满意的同学所占的比例不小,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生活在菁菁校园里,大学生有很多课余时间,他们本可以安心地学习、生活,憧憬着学有所成的那天,能带着知识和技能走出“象牙塔”,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时间都去哪儿了?调查显示,其实很多同学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碌碌无为,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无非是“郁闷”、“无聊”、“失落”等词汇,他们经常宅在寝室玩游戏、泡剧、泡网吧或者谈恋爱上,而去图书馆、去自习室、去往校园文化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很少。在学习、就业、心理等各种扑面而来的压力下,大学生们表现出了内心的空虚和迷茫。长此以往,大学生内心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就很难建立,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高职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性

社会转型时期,每年有五六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走进社会,投入到激烈而又残酷的“饭碗”之争,在高昂的房价与微薄的工薪收入之间挣扎并让众多大学生“蜗居”在城市角落成为一群“蚁族”已是不争的事实。显然,对于这些来自未来社会的压力与焦虑,会无情地吞噬着在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想说幸福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近年来,高职教育有了迅速发展,一方面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利好的政策及财政支持,但高职院校在校园规模、师资力量、生源多元化、就业起点等方面相比于其他院校,有着更大的困难。尽管想说幸福不容易,但是幸福以及幸福感对于当代高职大学生来说,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认识幸福的本质,形成一种幸福观,获得幸福能力,学会感受幸福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个体需要,这也是大学的使命所在,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增强高职大学生幸福感的路径

(一)教育与辅导相结合

在调查中大学生们对幸福的标志给予以了多元的回答。幸福是什么?概括起来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愉悦感、富裕感、归属感、向心感、期望感、安定感、自由感、情谊感、价值感。为什么有的家庭条件优越却不如家庭条件一般的大学生感到幸福呢?这就是因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追求幸福的层次不同。一方面,我们要开展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让当代大学生明白,追求个人幸福,必须和追求人民幸福、社会幸福、国家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单纯追求个人幸福,往往得不到幸福。另一方面,我们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排查和辅导。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心、家长访谈、集体汇谈等形式深入、细致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时发现有问题的人和事。同时,通过专家报告、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网上园地等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

(二)育人与活动相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充分发挥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动效应,大力发展校园文化,让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向操场,走进校园生活,以此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首先,要设计好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学校愿景、目标、价值观、传统、校风、学风、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等。其次,也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包括建筑风格、景观文化、服务场馆特色,以及发挥报刊网站、文化长廊、宣传栏、广告牌等的作用。第三,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军事训练、拓展训练、理论研讨、学术报告,学雷锋活动、主题实践活动等。第四,要特别注意发展组织文化,包括基层党组织文化,基层团组织文化,发展学生会、诗社、书社、文学社、沙龙、俱乐部、研究会、学会、协会等组织的社团文化。

(三)方法与实践相结合

对大学生来说,学习是主要任务。但为什么高职课堂里,昔日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如今是“短信声,QQ声,游戏声,声声不息”,明显缺少了对学习的敬畏和积极性。有的属于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不感兴趣;有的只是为了完成学业而学习,不是为了提高素质和能力而学习;有的习惯于“吃现成饭”,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由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思维和讲课方式,在合作学习、研究学习、情景学习、体验学习上下功夫,经常给学生进行定期的感戴训练和开心回顾,让高职大学生调整自我、悦纳自我,成为快乐和幸福的掌控者,积极地投入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大学生给自己制定目标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诸如在兼职、实习、创业中等充实自己,一步步地去提升自己,从而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特别是在毕业找工作时,不要起步就要求高,而当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消极,丧失信心,要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地努力实现理想,并从奋斗中获得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翔,刘三川,许海兵,等.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EB/OL] . [ 2012-06-10] .http: ///view/ bbda5dd7360cba1aa811daa8. html.

幸福感调查报告篇(7)

幸福城市成就幸福国家

“太阳能设施随处可见,区域供热能源以垃圾焚烧和地热为主,加上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已逐步取代了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和供热方式。通过采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有些住户已实现了能源消费自给自足。”

森讷堡市就像是童话的原型:浩瀚海面上海鸥翱翔,天鹅游弋,偶尔蹦出来的松鼠向游客瞪着一双大眼睛――环海而立的森讷堡市地区位于丹麦南部,与德国边境接壤,拥有500平方公里土地和近8万人口。2006年该市创建并实施的“零碳项目”,源于当时丹佛斯的CEO、南丹麦智囊团成员雍根・柯劳森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

森讷堡市的目标是:到2029年,使整个森讷堡市地区在包括道路运输在内的所有能源使用中实现零碳。经过数年努力,森讷堡市已成为以节能技术、区域供热及可再生能源产业为重心,在欧洲遥遥领先的绿色生态城。

随着森讷堡市的零碳项目取得阶段性成绩,当初力促该项目上马的丹佛斯也提出了更全面、更具全球视野的绿色城市发展蓝图――Engineering Tomorrow(创想工程,筑享未来)。在这一蓝图规划中,丹佛斯认为,只有实现了基础设施、食物供应、能源生产和消费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性,才能为市民带来一个环境和谐的绿色宜居城市。

在丹佛斯中国区副总裁车巍看来,环境好的城市才会幸福,“在我眼里,未来的幸福城市就意味着零碳城市。”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也一定是一个宜居城市,在那里人们可以轻松地生活和呼吸,工作和娱乐。”丹麦哥本哈根市市长弗兰克・延森曾表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一定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开始。拥有55万居民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争取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首都。丹麦的几个地区和城市都制定了各自雄心勃勃的气候和能源目标。

以森讷堡市为试验田的“零碳项目”正在普及整个丹麦,丹麦获评“全球最幸福的国度”,正说明幸福已从城市蔓延到国家。

在英文里,幸福被称作“happiness”,而这个英文单词还有高兴、恰当、合适的意思。这样一种诠释,似乎再适合不过丹麦这个“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童话幸福国度。

“并不是非要‘登上顶峰’享受那种荣耀,而是像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享受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惬意。这来源于一种能让人产生幸福感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能让人远离肤浅的愉悦感,通过一些持久的,甚至有点儿有悖常理的行动,为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艾美奖获得者比特纳用这样的比喻形容丹麦。

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的《2013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丹麦则再次荣登全球幸福榜榜首,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上最幸福国家。

蝉联幸福国家的“丹麦模式”

那么,丹麦何以蝉联最幸福国家呢?联合国全球幸福指数报告通过六项因素对各国国民幸福程度进行衡量,包括人均GDP、健康生活、社会信任度、生活自由度、政府廉洁度和慷慨程度等。

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对媒体说“丹麦社会蕴含着很大的正能量,这也保证了人们高度的幸福感。比如,丹麦的政府非常廉洁,国家有很高的环境标准、高质量且免费的医疗系统、教育以及养老保障。”

“丹麦等北欧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以‘高品质,平民化’为特色的经济发达和社会进步:不仅长期人均GDP名列世界前茅,而且幸福指数总能傲居全球榜首。”车巍对《小康》记者表示。

在联合国的这份报告中,除了丹麦之外,北欧其他国家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也跻身前十。可以说,北欧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区。

在车巍看来,丹麦模式的“成因”,简而言之,是因为在国家制度设置方面,最为妥善地解决了公权与私权,市场与政府以及效率与公平之间等基本要素的平衡制约关系。实现这一平衡的关键制度创新之一是“灵活保障”制度,即兼顾社会福利保障和市场经济竞争活力,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平衡。“在经济上,北欧特别是丹麦现在有一个新的制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的福利,再一个是完全的自由经济,企业可以按照自由市场经济的规则在运行。”车巍表示。

加之丹麦长期施行理性的高税收政策,国家有充足的政治和物质的资源支持和发展如能源、节能、生物医药等诸多战略重点行业。同时,政府在积极解决老年社保住房、下岗人员培训和再就业等社会福利问题方面,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一系列可持续的解决之道。

由于个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要用来纳税,所以人们不会单纯为了工资和经济利益来选择工作,会优先从事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能给他们带来更多满足感的工作。工作占据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工作中的满足感大增,幸福感也油然而生。

在按照自由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的同时,丹麦企业还自觉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节能、环保、民生等方面一直做得较好的丹佛斯为例,近年来,其供热面积不断增大,而能耗却逐年下降。“由于碳排放减少,生活环境良好,也让丹麦人民的幸福指数变得特别高。”车巍说道。

幸福的另一种维度

“童话王国”的案例不得不让人们联想到,幸福感这种因素是否大多数取决于高收入和稳定的经济。但是盖洛普的调查则让人们看到“国民生产总值并不等于幸福感”。

9月16日,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咨询公司“健康之路”公布的一项对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幸福感的调查报告显示,中美洲小国巴拿马民众的幸福感高居榜首,哥斯达黎加排名第二,丹麦第三,美国排名第十二位。

《华尔街日报》称,这份报告说明,财富并不一定会带来更大的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包含生活的多个方面。盖洛普研究人员表示,“穷国居民可能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非常幸福,而富有国家的居民在某些方面感到不那么幸福。”

巴拿马就是典型案例。此次调查的对象为13.3万名年龄在15岁以上的各国公民,调查要求受访者在生活目标、社会关系、居住社区、财务状况和身体状况5个范畴上,选出“幸福”、“挣扎”及“受苦”的其中一个感受。

幸福感调查报告篇(8)

调查自今年3月起至6月结束,从北京市16区县随机抽样20~79岁人群。结果显示,很幸福、一般幸福和不太幸福的比例分别为2.5%、22.8%和56.4%,而非常幸福的仅为0.08%。此次幸福指数概念重点关注的是人内心感受而非外在客观条件,人内在的幸福感往往会通过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反映出来。因此,在调查中设计了众多问题,答案分值范围为0~48分,分为五段,低于9.6分为很不幸福,随着分数增加依次为不太幸福、一般幸福、很幸福和非常幸福。

八因素影响家庭幸福感

对家庭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八个,从大到小的排序分别是:经济收入低、住房太小、居住环境差、身体差、工作不理想、子女教育、夫妻不和睦和夫妻性生活不和谐。随着年龄的增长,在40~70岁间,幸福感反而下降。

此外,北京市居民目前的心理压力来自于食品安全、经济状况、社会变化快、子女教育、自然灾难等。食品安全之所以排在首位,是因为这一问题直接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给现代都市人造成的心理压力最直接且最具冲击力。

提高幸福感应双管齐下

提升幸福指数可从外部条件和自身两方面改变。其中,政府应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尽可能提高收入水平,完善医保体系,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咨询和推荐机会等;同时,居民自身也应培养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多看有益健康的书、做好人生规划,在生活中锻炼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报告解读

1.年龄因素:年龄对家庭幸福指数影响较大,20~29岁最幸福,随即走低,60~69岁幸福指数最低。

解读:就20~29岁年龄群体幸福指数较高而言,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刚参加工作,对未来有美好憧憬且雄心勃勃的青年人多有人生目标,对即将进入的工作有一定信心。而40岁以上的群体创业压力大,有一定生活和工作的烦恼。50~59年龄段幸福指数最低则与子女教育有关。工作10~20年后,随着结婚生子,职业倦怠感将达到最高峰。

2.健康因素:身体健康情况与幸福指数成正比。

解读:健康是人类的财富,身体健康直接影响个体的幸福指数。调查发现,非常健康的人幸福指数可达到22.5,一般健康、不太健康和很不健康的幸福指数则由22递减至21.5(满分23)。

3.家庭收入:家庭收入高,幸福指数并不随之走高。如果收入等级分为6级,则第5级的人幸福指数最低。

解读:家庭收入的高低与幸福指数有关,但并非必然的因果关系。幸福是人内心的一种感受,除了房子、居住环境、工作、收入等外在硬件条件外,人际关系、子女教育、夫妻和睦程度、朋友数量等都构成了影响幸福指数的综合因素。

幸福感调查报告篇(9)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由,幸福是什么?这个貌似没人解释的清楚。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来至中国内部边远的山村,他们不属于城市,但是却在默默地为城市服务,他们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奠基人,他们是中国经济发展真正的促进者,但是他们往往“被遗忘”、“被沉默”。在这样差异的环境中,他们内心也在自我定义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一、外来务工人员幸福感

(一)幸福感的定义

很难给幸福下个定义,因为个体的不同导致个人感受的不同,影响幸福感的因素:财富,住房,社会福利,下一代的教育程度,人际关系,目标,健康,婚姻家庭,人格等。针对于我国现状,引用《中国农民工“生存感受”2012年度报告》,报告报告对农民工的“幸福感”、“情绪倦怠感”、“社会距离”、“社会支持”四项指数进行了分析。对农民工幸福感进行解析,当前农民工主要来源于个人生存层次的需求满足,对未来发展所带来的幸福感最低。

不一样的幸福结构,可以清楚地看出报告中群体的一些诉求与失望。对于幸福感仅仅依赖于社会安全和个人的身体健康,还有薪酬指数等“生存”层次,而其他“人际关系”“发展”层次的幸福感不高。从中可以看出。相当大的一部分务工人员的幸福感结构单一,对发展和自身社会地位改变的失望。但是“下一代的发展”却是这个群体的只要目标之一,也是他们去诉求的自身改变的希望,但往往是除去“生产”层次幸福感之外,相对有幸福感比率,当在下一代,在城市得到良好的教育,然后一步一步在城市扎根,这是一件非常幸福乃至骄傲的事情,但是往往这个所占比率不过。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眼里,财富(收入)92.8%,健康问题100%,文化程度94.5%,下一代的发展88.6%,是衡量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其在这个社会中的生存感的价值之一。而政治方面的参与43.5%,社会公平49%的因素往往得不到重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影响幸福感提升过程中其最关心的因素有:身体健康问题,收入问题和整体生活水平问题,住房问题,下一代的发展问题。

(二)调查分析

由上表可以知道,变异系数随着年份不断的上升,这也就证实着,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正在逐年变大,且平均工资的增大不明显(为4.57-4.67之间),在两者的落差之下,很容易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失衡,影响其幸福感。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需要层级,往往影响着这个特殊的群体。生理层析与安全层次是这个群体渴望满足的层次,至于社会层次,尊重层次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可有可无的状态。

由此可见,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直接对应,在很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特别高,社会经济竞争并不剧烈的城市,农民工的幸福感会比较高。

(四)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下一代的“重生”

由于自己身处于城市,依赖着城市,却缺乏城市归属感,所以通常他们把这份情感的转移到对下一代的希望,通过对下一代的教育,希望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后有着良好的发展,基本上是每一个有孩子的外来务工人员,奋斗的动力。当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得到城市里同学与老师的认可,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不可取代的幸福,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孩子的受教育情况,发展状况受到阻碍,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中最揪心的一件事。

新生代务工人员的尴尬,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已经不属于“被照顾”的阶层,远离了学校,受教育程度有限,家长又是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给他们留下过多的条件,所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收入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他们在城市中的“迷茫”感是影响他们幸福的一大因素,忙碌的生活,微薄的收入,攀比下的压力,空虚的思想,迷茫的未来,那里才是扎根处,到底自己追寻的城市梦是什么样子?幸福?至于需要有点稳定,开心,还有尊重。

二、关注外来工人员的“回避化”趋势

回避式的选择:

这是一种矛盾的问题,主要的形成是因为新生代务工人员,与当前社会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经常出现的劳工就是最突出的表现,快速的工作流动也体现了在这个矛盾中得不到调和的时候,他们只能选择用回避主动辞职来改变现有的情况。但是这种回避的方式往往给企业而后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企业找不到人员,而因为回避,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失去了工作,需要再找工作,浪费时间成本、机会成本。

改变乃至解决农民工回避的问题,从根源上来说:还是因为务工人员,对工作的不满意,得不到自己幸福感的满足,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回避,选择下一个工作,但是也造成了短工化等现象,我们该做的是:一是体制上,构建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赋予他们充分的公民权,改革用工体制,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权利,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发展的空间。同时,通过劳资自主博弈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生存条件劳动条件,同时强化福利功能,逐渐剥离户籍制度上的社会福利,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二是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不单单把外来务工人员当作一种劳动力,而是一种财富,应该给以照顾,福利和保障,改善工作环境。三是主体外来务工人员:接受更多的教育,提高自身能力,并学习法律法规,用法律保护自己。

三、结语

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国最大的人力资源群体,也是政治上沉默的一个群体,经济上的奠基人,社会财富的缔造者,在这个社会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是不可缺乏的一部分,他们的生存状况,幸福指数,影响着转型期的我国,值得这个社会去重视,去关注他么们。至少社会应该去尊重他们,从一个称谓开始,请不要再叫他们“农民工”一个带有歧视的词语。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2011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R].北京:国家统计局,2012.

[2]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中国农民工“生存感受”2012年度报告[R].北京:工众网,2012.

幸福感调查报告篇(10)

调查表明,女性的“工作幸福指数”为2.76,而男性的“工作幸福指数”仅为2.52(0为最低分,5为最高分)。这很可能是由于男性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比女性大造成的。

教育程度越高,工作越幸福

调查发现,职场人士的受教育程度与工作幸福状况成正比,教育程度越高,“工作幸福指数”越高。“初中或以下”教育程度的“工作幸福指数”仅为2.45;“硕士或以上”教育程度的“工作幸福指数”则高达2.81。

医疗行业的员工最幸福

调查结果显示,“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最高,为2.79;而“运输・物流”行业的员工工作幸福指数最低,他们的“工作幸福指数”仅为2.33。

得分最高的三个行业是“医疗・卫生服务”(2.79)、“政府・公共事业”(2.67)和“互联网・电子商务”(2.65)。

得分最低的三个行业是“运输・物流”(2.33)、“金融业”(2.40)和“石油・化工・原材料・矿产”(2.46)。

工作年限越长,工作幸福感越强

从不同的工作年限分析发现,“工作幸福指数”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状况。初入职场一年之内,新人对一切都感到是那么的新鲜,只要有事干,他们就很满足,“工作幸福指数”高达2.72。可是一年之后,他们发现职场并不像想像中的那样,开始出现职业方向迷茫的状况,“工作幸福指数”也随之进入漫长的“蛰伏”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事业终于有所成就,“工作幸福指数”也达到了巅峰2.85。

职位越高,工作幸福指数越高

不同职位的“工作幸福指数”与职位高低顺序一致,职位越高,“工作幸福指数”越高。一般员工、中级专业人员、中层管理者、高级专业人员与高层管理者的得分依次为:2.32、2.60、2.75、2.88、3.18。

“工作幸福指数”最高的省份:广东

“工作幸福指数”得分最高的前3个省市为:广东(2.65)、天津(2.63)和福建(2.63),得分最低的3个省市为上海(2.49)、江苏(2.48)和四川(2.48)。

影响中国职业人幸福的12项因素

上一篇: 校本研修年度培训总结 下一篇: 自考英语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