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5:17

专业课教学

专业课教学篇(1)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创新,是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为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规范、有序地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保证。课题型作业是我校认真把握江苏省技能大赛的新航标,深化职校课题改革的一项试验。通过部分班级的实施操作,试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课外作业通常包括:预习或复习教科书、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完成书面作业、完成实践作业等。课题型作业是将作业以类似课外设计的小课题形式出现,要求学生通过理论思考和动手制作来完成,能充分健全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根据善教者必须和善学者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将课题型作业引入到教学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一)课题型作业符合专业课的课程特点

专业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细心观察教师的各种演示实验,并认真做好规定的实验,从而熟悉有关专业课程的特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理论、实验、实践等方面进行教学,把各类问题具体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题型作业能很好地适应专业的课程教学,是教师实验教学的一种延伸。根据专业课各自的课程特点,教师适宜地布置一些课题型作业,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形象又生动,效果佳。

(二)课题型作业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培养学生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师生双向教学的最佳交融。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先对具体事物感兴趣,然后才对抽象事物感兴趣。”课题型作业是一个具体事物,是兴趣培养的基础。专业课教学后的课题型作业,能让学生认真复习课本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有浓厚兴趣去钻研作业。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主动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兴趣盎然。

(三)课题型作业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作业是课堂教学延续的另一个环节,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业又服务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课题型作业有别于传统的作业,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动学习的各方面潜力。课题型作业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技能技巧的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由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它也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使学生及时发扬优点,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差异,他们的思维和记忆及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性。为了使学生掌握好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兴趣和爱好,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各类学生要求,教师可适当布置课题型作业。

根据辩证的观点,事物是具有双面的。如何充分发挥课题型作业的专业课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符合职中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课题型作业循序渐进的规律

课题型作业可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课题型作业应从教程的章节安排、教学进度、学生的认知结构上循序渐进地展开。可以配合教学计划,制定一个课题型作业的计划表。在每一个课题型作业上,也要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教师应从作业的作用、解决的方法和难易程度等方面认真考虑。在作业数量上要根据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兴趣程度加以调控,不可以一成不变。课题型作业如果能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就能很好地配合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切不可遇到问题就手忙脚乱,破坏正常实施的步骤。

(二)注重课题型作业的深广度

作业的难易度较难把握。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课题型作业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应定位在广度上,避免贪多求深、面面俱到,那样反而适得其反。课题型作业是一种较开放型的作业,是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够参与,这就要求作业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让每位学生有事可做、有事能做,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三)注重课题型作业的考评过程

通过作业的考评,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发现学生学习的存在问题,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措施。在平时作业考评中,部分教师往往是针对结果,具有一定片面性。在课题型作业的考评过程中,教师更应找出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认真全面地分析学生作业准备的各个环节。课题型作业不是纯理论性的作业,已经把知识问题具体化,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等方面是一项综合考核,教师应发现其中的任何一个闪光点,加以肯定,确立以促为主、以改为辅的重过程、轻结果的审批观点,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题型作业的专业课教学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是可以提倡的。学生也反映此种作业形式很有必要。

(一)接触了社会

完成课题型作业后,学生就可以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到许多在校学不到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

(二)锻练了能力

课题型作业的完成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学生分析能力、交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三)明确了方向

课题型作业的完成让学生懂得了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实际操作的重要指导意义,进而明白要加倍努力学习,为自身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型作业作为一种尝试,还有许多地方要让适用者去完善,如: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组合模式、完成时的过程管理等。总之,专业课教学中的课题型作业,在不干扰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并合理使用,是完全可以为整个学科教学提供很好服务的。

参考文献:

[1]裴朝阳.中等职教的归宿:从数量扩张到内涵提高[J].教育与职业,2001,(9).

专业课教学篇(2)

传统的三年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学制改为两年以后,学生学习时间缩短,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难度较大。所以改革后,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趋势。课程教学可直接与企业相联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和针对性更强,同时也应具备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训或实习场所(订单式企业)。所以从必要性和可能性来看,学制改革后我们都应该完善课程制度。

2.学制改革,课程针对性加强,必然要求与企业合作加强,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实行中需要制度的约束和完善

高职院校学制三年改为两年以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缩短,课程趋向模块化和整合化。学生很难学习到一个专业所需的比较全面和综合的知识,学校更注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职业能力,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要培养这种能力,与企业的合作是一种最佳的途径,是学校和企业的一种双赢合作。

二年制学制将使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兴趣加大。由于时间缩短,见效更快,用人单位付出成本相对变低,等待周期或应付企业发展变化上更具针对性.这些都会大大加强厂校联动机制的产生和发展。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其培养周期为四年,见效慢,企业投入大,高职学制改革后,只需要两年就可以为企业上岗工作了,这一优势能够使畅销之间的合作更加被人看好。但是如何在这种合作中制定相关制度,使其固化,成为新学制专业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通过健全企业订单培养制度为新学制专业课提供就业支持

1.准确把握“订单”本质,制定培养方案制度

在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校要根据订单企业的实际需要及对未来人才需求的预测,共同确定订单专业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共同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在成才教育、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多方面充分采纳企业意见,以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另外要考虑到现实生产对专门技能的要求经常处于变化之中,高职的教学内容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要依据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补充、更新、修正和完善,使教学内容能灵活地适应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要求。

2.完善学校、企业共同管理和培养制度

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合作化体现在校企双方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订单人才培养要求企业较早地介入职业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岗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合作,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发;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合作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和培训。

3.制定职业素质和意识教育制度

当今高职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订单式学生与之相比就业压力小得多,所以部分订单学生就高枕无忧,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了解决此类的问题,学校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订单企业每学期都要派人来学校召开座谈会,及时地提醒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形成竞争机制。另外学校对订单学生实行滚动淘汰制,即按照合同的规定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实行淘汰,从非订单学生中挑选出优秀的学生补充进来。

三、通过健全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为新学制专业课提供教学质量支持

1.完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制度

(1)高职院校人才设计坚持的一般原则。第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处理好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和评价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从整体上把握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制改革不是一种否定,而是对三年学制的一种继承与发展,肯定传统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实行专业课的改革,实行模块化教学,加大实训实习力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第二,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高职院校教育的职责,一般是为地方经济服务,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变化,其职业岗位群及主导技术群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在坚持共性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个性的培养,如“订单教育”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培养方式。

(2)高职院校人才设计的一些思路。首先,要注意结合高校学生的基本素质特点,量体裁衣。只有有针对性的设计,才是在实际中能进行可行性操作的好的设计。因此,应把高校人才设计的大模式转化为各种具体的质量化指标,并把这些指标贯穿于教学管理当中以指导工作。其次,要注意结合高等教育的特色,合理分层次设计高校人才。这其中,既要为国家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同时又要培养一些科研人才。

(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控制。学制改革后,更加注重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所以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更为重要。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必须遵循科学原则,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做好市场调查,不能够跟风或一味的追求生源。

同时注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具备各种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开设一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学的指导性纲领,必须保持其严肃性,并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作调整。

2.完善教学质量控制

(1)教学设计质量控制

要重点抓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设施(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各种硬件)的质量管理、测评和改进。对于教师的学历、学源结构、职称进行管理和测评,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更好的服务于专业课的建设。对各种教学手段设施提出合理的测评标准,以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2)教学过程质量控制

要特别把住三个“关口”,即生源的“进口”和教师的“进口”,教材及教学设备仪器“进口”和“转口”关,学生的升留级。虽然高职院校生源紧张,但也不能网开一面,招素质极差的学生进入学校,这只会给学校声誉带来损失,同时也会增加培养成本,加重学校的财务负担。对新任教师“进口”除要进行检测评估外,对开新课的教师也要严格考评把关。高职院校教材在教育部高校规划教材尚未完备的情况下,一些特色专业及学科课程要严格把握教材的“进口”。学生的升留级也要严格把关,绝不允许放任不合格学生正常毕业,这一点,其质量一般用考试成绩、考查综合素质来检查。

(3)教学测评质量控制

要建立一整套对能力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水平及生理心理素质进行测评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这是高教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程,是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科学性、规范性的必要条件。其中能力素质是指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适应社会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各种能力,包括学习拓展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重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通过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制度为新学制专业课提供技术和环境支持

1.产学研一体化制度为专业课提供技术保障

(1)通过学校与企业无间合作提供技术保障

企业的积极参与与合作是“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制度成败的关键。企业的最新技术、设备、真实环境、源于生产实际的技术开发项目和生产任务、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等要素是学校无法提供的资源,为专业课的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

(2)通过实训与科研有机渗透提供技术保障

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提供项目和经费,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革新、技术咨询等项目,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等目标,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发展性学力。

2.院办产业制度为专业课提供物质保障

(1)为学生实训提供物质保障

学生实训是高职教育比较大的一块投入,一方面,是实训场地和环境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实训耗材的花费。有了完善的院办产业,能够为学生实训提供环境,解决了实训场所的问题,也能够给学生其他实训提供一些经费。

(2)为科研教改提供物质保障

院办产业强调教师的参与,为教师参与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但院办产业的利用还远远不止这点,应该能够让教师参与产业的管理和科研,在实践中出成果。为科研和教改提供物质保障。

3高职两年学制要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制度

(1)完善需求定专业制度

这是实现就业导向,坚持产学研结合的根本前提。对准市场设专业,其实质就是按照产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坚持“以销定产”,即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生产技术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区位优势和特点、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全国人才市场发展前景和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国家政策导向设置与优化学科专业。立足本校实际,把学科专业建设与特色创建、把专业的科学协调发展与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及紧缺人才培养专业的加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第四,不断增强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性。要尽力为新的、不断变化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课程的、师资的、实训基地的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基本保障,使软、硬件建设具有能够应对市场背景下学科专业建设的快速反应能力,真正实现“以销定产”,产销两旺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实训、实习制度

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的宗旨是:把基地建设成为一个知识整合与技能训练、成果孵化与技术创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开放的、多元的互动平台,使实训教学、科研开发和企业生产、管理实践等在基地中达到有效融合,使教育功能的外放获得社会资源的有效保障,使社会、企业对知识与人才的需求有一个低成本的渠道。在校外基地建设中,我们应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原则,把校外基地建设与产学研结合模式构建统一起来,坚持联合共建、优势互补,发展共赢的双建方针,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有针对性地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合作层次,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稳固的合作形式。合作共建基地的方式可灵活多样,要因地域经济结构而宜,因学校整体现状而宜,因学科专业的特性而异,因不同岗位对高技能人才要求而异。总之,要把基地建设、专业建设、技术开发、学生实训以及就业趋向结合起来,走上内部良性互动的发展之路,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的见习、实习和实训,而且还能成功地构建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在“专业——学业——产业——就业——创业”之间逐步实现“五业贯通”。

(3)完善双师型制度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根本保证。坚持就业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人才保证。为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要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接收引进、按需培养、注重实践、训以致用”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4)完善学术科研制度

搞好科研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灵魂所在。坚持走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之路,不仅要强调其实践性,而且要突出其创新性。学校创办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其意义在于不仅要把学校建成区域性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心,而且还要努力使之成为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中心和技术推广与社会服务中心。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加强与校外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之共建专业、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十分重视校内专业研发中心的建设,要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创建相关专业研究所或研发中心。

(5)完善企业、学校合作制度

培养目标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内容。大学的类别与层次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技术为核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为根本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必须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以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的需求为依据。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企业需求对接,以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做到“上手快、悟性强、后劲足”。

[摘要]高职学制三年改二年是教育改革的趋势,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进入实质性的探索阶段,其学制改革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都将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讨论高职新学制下专业课的制度建设,主要阐述了三种制度的建设:企业订单培养制度、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和产学研一体化制度。

[关键词]高职新学制专业课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建设.中加高职课程模式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

专业课教学篇(3)

从2008年开始,广西实施用三年时间集中力量打一场职教攻坚战的战略部署,预示到2010年广西的职业教育将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目前随着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实验实训设备场地、师资力量与水平、生源素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如何提高整个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中职学校的定位不再是过去的中等技术和管理人员,而是培养在生产、技术一线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职生在三年的学业中,接受的主要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而中职学校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中职生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能否在社会上立足。

一、职业学校教学方法应用的现状与思考

近年来,各职业学校逐渐认识到教学质量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大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许多符合当前的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已逐步得到应用,如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教学与实践服务一体化教学方法、模拟(仿真)教学法、行为导向法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取得了令人较满意的效果。但就广西大部分的职业学校来说,要想推广这些教学方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这些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实验实训设备及场地作为依托的;二是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是比较高,而相当多的学校这两方面都比较薄弱,特别是各地市县在整合资源扩编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增大专业师资力量短缺,学校新招聘的教师主要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教学经验,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因此,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务之急是首先抓好常规的课堂教学,探讨一些力所能及的方法技巧,规范课堂教学方法。下面谈谈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的认识。

二、职业学校专业课的特点

理工科专业一直以来把课程分为三类,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现在也有称为基础平台、核心平台、职业平台),专业课一般是指某个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要上好专业课,首先要了解专业课的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专业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较强的方向性

理工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只是侧重面有所不同,如机械制图与建筑制图都是关于制图,只是行业不同,要求有所不同。而专业课的专属方向性较强,不同专业之间的专业课区别较大,如建筑工程专业的建筑设计和硅酸盐专业的水泥工艺设计,虽然都是讲设计方法的,但领域内容和原理方法几乎完全不同,有“隔行如隔山”的说法。即使同一专业,各门专业课所讲述的内容也不同,如建筑工程专业的施工技术课和施工组织课,有各自的知识体系。

(二)以文字叙述为主

专业课教材主要以文字叙述为主,诸如概念、原理、过程、技术要求等等,少有数理化的教学推导过程,而且内容繁多、篇幅大。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掌握重点、前呼后应、归纳总结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感性知识为主

专业课所讲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一般都是“物有所指”,学生所听到的和面对的大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如何通过一些辅助手段把课本上的知识变成感性认识是非常关键的。

(四)应用性强

专业课讲述的多是人们从长期的劳动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知识,应用性强不言而喻,中职生培养的是应用型而非研究设计型人才,如何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才是一个出色的技术人才,学而致用才是根本。

三、授课方法和需把握的侧重点

针对专业课的特点,只有教学时在方法、技巧、内容上有所侧重和加以把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问题引入法开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解决了开头难的问题,才会给下面的课程内容打下基础。不同的专业课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一般来说“以问题为线索引入”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有效的方式,这样的程序才能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他才会清楚自己在本堂课中将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二)突出重点,展现主线

专业课要求教师注意归纳提炼、把握内容的轻重,明确关键概念和内容,自始至终都要围绕开始所提出的问题作为主线进行,在主线的引导下展开相关的内容,千万不要照本宣科“满堂灌”。

(三)利用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专业课教学中,尽可能利用实物、照片、图表等手段来辅助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某些章节可采用多媒体课件的进行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工厂车间、工地进行现场教学,效果非常显著。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老师,你在教室讲十遍的概念,现场在讲一遍我们就明白了。”可见现场教学的作用之大。此外,案例教学法也是一个比较容易掌握、效果非常好的方法,把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接受。

(四)“泛问”式教学的应用

专业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衡量专业课质量的重要标志。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泛问”式教学法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所谓“泛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插入以问话的形式提问,让学生自由回答。如“这个概念前面学过,讲的什么?”“这个常数该取多少?”“下一步该怎么办啊?”等等。这种方法若应用得当则可一举多得,一是因为提问不是要某个同学回答,所以学生大部分都敢于回答,不管回答得正确与否,都有利于学生结合讲课内容进行思考。二是调动了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避免了只有教师“一言堂”的沉闷气氛,较好地促进了教与学相结合。三是通过“泛问”教师可以大致了解大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或以前所学过的概念)是否弄懂,理解得怎么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群答情况,灵活掌握是否该花一点时间对某个概念或问题进行再一次的讲解和复习,这点对基础普遍不太好的中职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前面有几个概念搞不懂的话,而教师直接跳过往下讲的话,学生不懂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学生只好选择睡觉或做别的事情了。四是通过“泛问”这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了脑筋思考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五)侧重现场技术内容和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生定位为应用型与高素质操作型人才,因此应侧重现场应用技术的内容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明确讲解原理、结论来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知道问题的来龙去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及充分理解方法与结论,懂得如何去应用,切莫深究结论的来源和形成。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揭示应用技术中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教材上所讲的应用技术大多是一些基本的具有共性的东西,而在实际技术应用中,往往有许多特例和个性的情况存在,需要根据现场条件来灵活掌握应用。经常有刚毕业不久的学生说:老师,好像这类问题你在课堂上没有讲过,或者为什么用课本上讲的方法也解决不了这个实际问题呢?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共性与个性没解决好的问题,学校学的、课本讲的大多数是一些共性的基本的东西,很多特例和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个性问题无法顾及,这些个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地去揭示,让学生在学好共性知识的基础上能根据实际情况与条件去解决具有个性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如何以一个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经常充当和扮演这样的角色,能使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

以上分析主要是专业课的特点以及常规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要点和侧重点,这是一个专业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只有在充分认识专业课特点的基础上,掌握专业课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才能上好专业课。练好了基本功才能为研究和探索更为全面的教学方法打下基础。

专业课教学篇(4)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本研究选取江苏省X市一所高专中的五年制专科学生102名、三年制专科学生108名、教育课程教师30人,并随机抽取X市八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教师206人、园长31人作为调查对象。为了了解幼师生、教育课程教师、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等人群对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满意度、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以及建议等情况,笔者参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家组设计的教师教育课程调查问卷,[1]设计了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调查问卷。共发放550份,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77份,被调查者的信息详见表1和表2。

(二)实物分析选取江苏省X市一所高专中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专科和三年制专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其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三、结果及分析

(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满意程度与价值认识1.满意程度。从总体上来看,被调查者对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偏低,见图1。其中,满意只占到9.3%,基本满意占29.8%。不同人员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满意度差异也比较大,见图2。教育课程教师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最低,占26.67%,三年制专科生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最高,占42.94%。2.价值认识。总的来说,被调查者认为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有价值,见图3。其中,认为有价值占到57.92%,比较有价值的占到30.15%。不同人员对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认识不一样,其中幼儿园教师认为对自己专业素养有价值的比率最高,占70.87%,其余都在40%以上。园长、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和三年制专科生无一人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对自己专业素养的形成没价值。从毕业年限看,毕业1~3年的教师认为有价值的比例最高,占65%,其次是毕业3~10年的教师,占59.68%,幼师生、毕业1年以内的和毕业11~20年的差别不大,分别占40.48%、46.67%、42.5%,所占比例最低的是毕业20年以上的教师,只有16.67%的人认为有价值。

(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1.课程方案分析中发现的问题第一,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教育课程仍然以“学科”命名,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与教育类课程之间缺乏统整和灵活性,没有按照专业发展的逻辑设置课程,相关课程平行发展,线性而不是模块式,成割裂状况,没有做到课程之间的内部互相渗透、融合。第二,教育实践课程比重太低。具体表现为实践时间严重不足;见习、实习安排不合理,过于集中,导致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衔接;实践课程缺乏计划性、组织性,理实不能一体化。2.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不同人员对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最突出的三大问题看法略有不同,但总体来看,“实践性课程薄弱”和“教与学方式单一”均被认为是教师教育课程最突出的三大问题中共同的问题。

(三)教师教育课程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不同人员回答教师教育课程对专业素养方面的影响的方面不完全相同,但“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和“具有正确的教师观”是他们回答教师教育课程对专业素养方面的影响的共同方面。

(四)当前幼师生在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缺陷被调查者普遍反映幼师生在“具有反思性实践的体验”“亲历幼儿园教育的实践”“具有支持幼儿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和“具有正确的教育观”等方面的专业素养缺乏,表现较差。

(五)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期待1.教师教育课程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被调查者一致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应该优先解决好目前的课程中存在的“知识陈旧与实际脱离”“没有关注专业信念和责任”“教与学的方式过于单一”和“实践性课程薄弱”等方面的问题。2.教师教育课程应该优先关注的专业素养。被调查者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必须优先关注使幼师生“具有反思性实践的体验”“亲历幼儿园教育的实践”“具有支持幼儿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和“具有正确的教育观”等方面的专业素养的形成。3.最想学的课程内容。笔者提供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师部分)课程设置所列的其中27个建议模块,让被调查者从中选出10门最想学的课程。按照选择从高到低的比率,统计结果表明:“幼儿游戏与指导”“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师幼互动方法与实践”“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儿童发展”“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认知与学习”和“幼儿园班级管理”等10门课程是被调查者最想学的。从所选择的课程中可以看出,优先被选择的是实践类课程,其次是专业文化课程。一方面,说明幼儿园教师急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需要尽快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四、结论与建议

专业课教学篇(5)

2情景设计常常是现代教学的中心内容,新课程与幼儿园活动

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更需要情景与主题的多样性。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中,根据不同的内容,教材的情景大致可以分为认知情景、审美情景、道德情景和综合情景。情景与教学主题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创设适宜的情景,以承载特定的教学主题。

3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要点

3.1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反馈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上的主体地位,以完整的体系和协调的机制来观察、评定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掌握情况,并将形成的结论与评价全面交付学生,使学生通过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形成学习——实践——评价——反馈的循环逻辑链条,让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实施更为有效,使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掌握更为彻底,从意识上和能力上做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

3.2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的微格训练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展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针对性和客观性优势,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在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用录摄设备和多媒体采集系统记录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细节与过程,然后与教学和指导教师一道观看形成的资料,针对录像、音频的分析和研讨找出实践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点,形成改进实践方法的策略和方案,如此循环、大量训练直到学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达到课程要求的目标和任务位置。

3.3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的交叉模式

交叉模式是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得到专业资格为“经线”,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成长为“纬线”相互交叉的信息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交叉模式的一项重要目标是通过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来让学生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文凭,使学生得到社会的承认;交叉模式的另一项重要目标是通过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各类研修培训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在交叉模式中要做到双重目标的共同建设,通过实践教学将两个侧重点统一在一起,深层次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与素质。

专业课教学篇(6)

工科院校中,专业课学习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具备走向社会、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必需的专业内容。但是,专业课内容大多抽象、枯燥无味,教师难教,学生厌学,课堂教学效果差。如何更好地上好专业课,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准备教学内容

由于专业课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不如基础课的知识强,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常会感到知识内容琐碎、杂乱,无法全面掌握。因此,专业课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这些知识系统连贯起来,并且贯穿整个教学之中,学生就会觉得基础课并不难学,不会对专业课的学习产生厌烦心理。所以,专业课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只有琢磨透了,完全搞懂了,讲课时才能使学生听得懂。同时,要查阅资料,广泛涉猎。一门专业技术理论课,往往涉及很多相关科学知识,广泛涉猎这些知识,能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占有量,对加深理解有关问题,充实教学内容很有好处。此外,教师还要广泛地搜集与本专业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新工艺、新成果,并尽可能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授过程,教学效果不仅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还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球体紧密堆积所形成的四面体空隙和八面体空隙的个数与球的个数的关系时,我并没有直接推导,而是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同学们自己找到答案。最后,我提出问题:“在Al2O3中,O作紧密堆积,而Al填充其形成的八面体空隙,试求Al所占的八面体空隙的比例。”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当然,由于专业课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不如基础课的知识强,学生在学习时常会感到知识内容琐碎、杂乱,无法很好地掌握。根据此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并适时地分阶段将知识系统化,编织好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手段要创新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教材和实验设备是不够的。特别是专业课内容多比较抽象、枯燥,而学时少,如何更好地传授专业课知识,是每一个专业课老师都遇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信息量,同时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专业课教学篇(7)

(一)纵览全局,明确所授课程地位

专业课教师应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对该目标知识点清楚,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对教学内容及教材处理才会准确,避免了任课教师拿着教材,从头讲到尾盲目教学。

(二)斟酌教学内容,构建所授课的知识模块、能力模块

教师在掌握所授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将总体目标细分,一个一个的解决,提高课堂效果。

(三)目标明确,围绕小目标组织教学

小目标模块划分后,任课教师对每个目标的知识点去搜索,组织教学内容。再根据每个目标特点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及手段,这样达到的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主次分明,每节课有易到难设定任务阶梯模块

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应根据本节课培养目标及学生接受能力状况,把每节课任务分成由易到难,且由基础到拔尖的几个阶梯任务模块。在设定时,基础模块设定要简单,并且是以后学习其他知识的桥梁;中间模块稍有难度,是基础知识灵活应用的一个延伸;拔尖模块有一定难度,是对基础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基础模必须让学生掌握的,中间模块是让能接受且想学习的同学必须得到的,拔尖模块是对尖子生及对该门课程感兴趣到学生的一种鼓励和鞭策。

三、打破常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跃起来

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学生的催眠术,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为此教师应针对一节课中不同模块的逐步展现,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学、主动学。

(一)从思想上出发,设置普遍参与的模式,熟练完成第一模块

首先,教师在思想上要坚定,这一模块的内容必须全部过关,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重点转移到容易溜号的学生身上,及时发现其闪光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勇气,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如在讲AUTOCAD命令时,每讲完一个命令,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用这个命令完成。问题非常简单,只要听了都会做。学生们在做的过程当中,我会到每名学生身边看,发现问题及时讲解,课堂气氛十分融洽,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其次,让学生思想产生共鸣,这一关不过,后续学习将无法进行,如果掉队老师不允许,同学不允许,让同学们感受到别人能会我也能会,引发其学习上克服困难的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必要的而不是全部的理论知识讲解,恰当设疑,以个体为单位练习或实践训练。同时强化知识点考核环节,以个体为单位过关,教师掌握好学生对此模块学习的难以关口。对于个别未过关的学生,责成优秀学生在短时间内采取一帮一的方法进行辅导、帮带、考核。

(二)激发团队精神,完成中间模块的学习

由于中间模块稍有难度,可以采取以3~4人组成的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员的构成应学习好、中、差三个档次的学生均有。教学应以教师点拨、下达任务为辅,学生以不受拘束的讨论、辩论的学习模式为主,这样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学生之间在讨论及辩论的过程中,全面掌握知识。考核以组为单位,每个组由老师临时指定两名学生代表过关,以平均分作为每名成员的成绩,这样,学习好的学生怕学习差的影响本组成绩,一定会尽全力去帮助其它成员完成任务;学习差的学生也怕影响本组成绩而主动去问,努力去学,达到了带动作用。

(三)为尖子生开展综合应用模块学习提供条件

就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经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产生学习疲劳,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弹性的课堂环境,对于第二模块过关且确实不能进行第三模块学习可以奖励自由空间,在不影响其它学生学习前提下,可以看一些课外书等。对于一部分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学生,教师继续下达综合模块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想学又信息不足的学生,及时鼓励,给予信心,将其拉入尖子生队伍,让其体验自己是优秀队伍中的一员,迫使自己学习,增强学习气氛,同时对其它学生也是一种鞭策。在第三模块学习中,教师的指导,启发作用要及时展开,让学生按正确思路解决问题,减少学生的挫折感,保持学习的热情。另外,可以把课堂上未解决完的任务延伸到课下,把理论教学的内容延伸到实验室。保证本次课让学生学懂、消化理解,以便激发起下次课学习的欲望。

专业课教学篇(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49-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采煤工技术各工种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各工种专业课课程的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本文对专业课教学改革和课程教学两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与矿山生产建设实际相联系。由于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的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符。并且有些针对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就业方向来制定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使得学生不理解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也忽略了专业课课程的实用性。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课程设置情况,课程与其后续课程的内容也有些有较大的重复。这种重复教学,不仅使大量教学课时资源浪费,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了解和学习本课程的理解。

传统的教材以及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讲授、理论与实践也是分开进行的,教师的任务也仅仅局限于“授人以鱼”。不仅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无法体现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更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需要对专业课教学改革提高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应用的广阔性,缩短他们进入社会适应的时间。

首先改革教材、强调知识结构完整性和实用性 。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不善于发现问题,因此教师应加深学生知识逻辑架构意识,可将“知识树”纵横联系比较,以“树干”内容为主心,先分析后归纳概括;并在“树枝”内容方向拓展实例,将现实应用及其他学科知识与本课程相联。大胆舍弃科目交叉重复内容,淡化繁琐理论及推导,加重实践项目操作应用,坚持实际应用范例与理论相配合的授课方式开展一体化教学。 结合各专业特点及就业趋势,对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合理重组、优化,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以“重基础、强应用”为原则,将技能目标确定为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应用的广阔性,也可活跃思维,加深其对课程体系的认识。建立适合各类专业的操作创新型实验实训室。在建设实验室的过程中,大胆将学生吸纳进来,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操作、调试电路、认识电路及检修操作设备。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他们进入社会适应的时间。

引入新的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从“传道、授业”的讲解员、指导者转变成创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加工信息知识,探索验证理论的“解惑”者。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体,拓宽知识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及独立思考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采用多媒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黑板粉笔、电子教案、实物投影、动画课件、录像、虚拟电路。在训练指导中,要引导学生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探究和总结,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融会贯通。使教学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的交流,也体现在人与机的操作上。让传统死板的课堂气氛变得生机勃勃,使学生在快乐与新奇中享受学习知识。

总之,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成长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过程,职业技术学校在这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对职业技能与安全素质教育,也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促进培养学生创新及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在职业技能与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

参考文献:

专业课教学篇(9)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曾经在其“尊重的教育——新世纪的教育理念”中提出:新世纪的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规律,特别是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除了教会必要的知识,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生活的勇气、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尊重的教育,如果落实到教育的执行者之一,大学专业英语教师的行动上,就是在课堂上进行“尊重的教学”。何为尊重的专业英语教学?

在很多人看来,专业英语课堂应该是:老师在前面用英语讲,学生在下面边听边记;老师把该讲的讲透,越祥越好;学生把该记的记住,越多越好。这种教学把教师假设为英语和专业的“知者”(knower),把他所知道的用英语表达的专业知识传给“无知”的学生。教学主要是通过“讲解”(explanation)加上偶尔教师的提问或学生的提问完成的。讲解过后,学生常常要做一些用英语表述的专业知识的练习,检验是否明白了被讲的一切。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说话。

不可否认,过去多数专业英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的不同时点成为好的讲解者,但是现在,如果英语教师的教学生涯只由这种“教”的经历充斥着,那他真的有必要停下来思考,并问如下问题:“这是最有效的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吗?”

之所以有必要问这个问题,是因为这种课堂上教师的却是在“教”,可是究竟有多少由于老师的“教”而产生的“学”呢?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老师在卖力地用英语教,但学生却没有从他那里学着什么,因为大多用英语表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汉语的专业课本上存在;如果说学专业知识,学生会看懂汉语课本;如果说学专业英语,在这样的课堂上英语老师却没有给学生机会去学。因此,在教师是“讲解者”的课堂上,不知何时,很多努力要跟上讲解的学生,退了下来;另一些记录不知何意的笔记的学生,停下了笔;更多的人做起了白日梦;开始上课时的张张期待的面孔,有很多已经换成了静静的黑头顶。

这就是“不尊重的”专业英语课堂教学!首先,上课的老师忘记了:这是专业课,更是外语课。而语言是需要互动的。其次,作为教师,他不能替学生学习,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为自己学习。第三,也是最要不得的,他把学生真的当成了“容器”,一味地在灌输。在他看来,他们只需被动地接纳,这便是最大的不尊重。何况处于被动地位容易产生疲劳,使人失去兴趣。

大多数人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容易想起也最难以忘记的是重视你、鼓励你、欣赏你、尊重你、并以你为荣的老师。在他期待的目光中自己做了什么,出了什么成绩也记忆犹新!这就是“尊重的教学”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老师信任、器重学生的能力,并表示欣赏和欣慰。老师的尊重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

其实,根据JimScrivener的总结,学习过程常常需要五个步骤的循环:(1)做事(doingsomething);(2)回忆(recallingwhathappened);(3)反思(reflectingonthat);(4)得出结论(drawingconclusions);(5)运用结论准备继续做事(usingtheconclusionsforfurtherpracticalexperience)。因此,“教”不一定产生“学习”;前者会介入到人们学习得以产生的每个步骤中去,但学习的产生主要源于“做”,以及做了之后的反思、回忆等。

上述循环对专业英语教师的启示是:人们靠自己做而能学的更多,并不是靠灌输;要让学生们用英语多说、多讲、多做,因为学生都是聪明的、功能完好的正常人,他们会思考、联想、回忆、反思、并得出结论,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在外语教学界,最近的研究越来越强调学生作为“完整的人”(wholeperson)的重要性。承认学生是完整的人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完整的人对专业英语教师意味着:学生们来到课堂,不仅仅带来了笔和纸,还带来了许多看不见的东西:他们的需求、愿望、梦想,他们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他们的人生记忆,他们的热情、期待,以及他们的愤怒、恐惧,等等,他们是完整的人。因此可以说,专业英语教师“教”的工作仅仅是产生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的一个小因素。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关于如何与完整的人打交道的工作。只注重把内容传输给学生是不够的。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心声,努力找出使学习真正发生的方法。这意味着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发生改变:教师再也不是中心焦点,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们人人都参与学习活动,讲起来,做起来。这时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者”和“讲解者”,他更应该是学生个体需求、感觉和想法等等的“觉察者”,并且有能力使用恰当的教学组织程序及技巧,设计多样的、适合不同个体差异及需求的练习和课堂活动,创建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的学习的课堂氛围。他有时又是向导,有时是参谋,有时是“信息源”。

美国心理学家CarlRogers曾指出三个最重要的、有助于创建有效学习环境的教师特点,它们是尊重(respect)、理解(empathy)和真实(authenticity)。其中的“理解”是指教师能想象学生的感觉,并且感同身受;“真实”是指教师作真实的自己,不虚伪、不假装、不貌似权威,作诚实的、有时甚至是脆弱的真人。仔细想想,这后两者的本质其实还是在讲“尊重”。当教师具有了尊重的品质,课堂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开诚坦白,充满信任,少了猜疑和胆怯、多了勇气和自信;教学气氛会更积极、更有朝气。学生会更勇敢地面对外语学习上的挑战,同时提高自尊(self-esteem)、增强自悟(self-understanding),继而逐渐地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而不是认为那是别人的工作。

总而言之,“尊重”的英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了解学生的问题及所求;热情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幽默;真诚;平易近人,耐心,等等。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上,首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足够的课堂活动或任务让学生参与。活动可以包括个体活动、同桌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其次,在课堂活动的组织上,努力做到:创建和善、轻松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果充满信任、肯定和支持,就会有更多的英语交流。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专业课教学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1-

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专业课来讲,仅仅通过课堂讲授这一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在发挥教员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使教员和学员在教与学中的角色相互促进,相互交流,完美结合。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拓展知识,构建框架

教员需要做的是:实现拓展知识与构建框架的整合。专业课教学内容繁杂、抽象难懂、知识点零碎,如果仅仅把课本上的内容复制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课本知识为基础,进行纵向与横向延伸的拓展式教学。认真备课是基础,课前还要预习教科书,并对教科书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和收集,教课时要联系本专业现有装备进行授课,这就要求我们把开展实践教学和进行知识拓展结合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①加深了对学科知识发展历史的了解;②拓宽了学员的知识面;③为培养学员的实际装备操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诚然,作为一个教员光有拓展知识的能力还不行,还得有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拓展知识和构建框架是两个相对的概念,那么如何把它们统一起来呢?徐州师范大学师远贤副教授在《教育基本原理》课上介绍古代社会教育的时候,先用了相当的篇幅介绍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将人分为金、银、铜质),以及我国大唐盛世时的教育制度(二馆、六学,也就是什么层次的人上什么层次的学),从而推断出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等级性。接着因势利导,逐步分析出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并且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可谓框架明确,知识面丰富。这样既拓展了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又实现了在教科书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践

专业课的教学不同于基础课,它直接关系到学员将来的部队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学员能力的表现就成为了专业课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一个专业课教员应该特别注意教学重点和教学实践。

“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简称,是专业课教学的重点。《现代教育理论》中明确指出:“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涉及的面极广。在以普通教育为目标的学校教育的领域中,是不能全盘教授的,学生的能力也达不到。因此,有必要授予学生明确的、系统的基础知识、技能,以便使学生自己学会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技能。这样,就得从许多知识、技能中,选择真正的基础知识、技能:并据以构成课程。”中国当代课程论专家陈侠先生也明确提出:“普通学校的课程主要属于‘双基’的范围。”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由此可见,双基教学是有利于学员潜能发挥并促进学员今后发展的教学方式;也是有利于学员拓展知识视野,熟知研究方法的教学方法,军事院校虽有其特殊性,但也逃不出普通高校的范畴,因此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同样应该把“双基”作为教学的重点和突破点。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落实“双基”离不开专业课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实习时要给学员多次参与实践的机会,在反复操作和走过场中学到专业课知识。作为教员,应该创设一定的真实教学场景,不仅仅是操作几遍,还应给学员设计设定故障、分析故障原因、查找解决故障的机会,引导学员对专业课浓厚兴趣,使学员每次实习后都有所获。

三、尊重学员,爱心诱导

人应当尊重自己,更应当尊重他人。尊重和信任学员,是教员对学员关心和爱护的具体情感和行为体现。以情感人,就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员,用真挚情感温暖学员,只有理解学员,才有师生情意,才能沟通思想,解决问题,才能尽到教员的职责。正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员只有以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员、感染学员,学员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员产生共鸣,才会真正“亲其师”,又“信其道”。

上一篇: 商品营销方案 下一篇: 课程培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