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3:03

学生教育

学生教育篇(1)

1 对中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紧迫性

现阶段正是学生生长发育逐渐成熟,独立意识、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往往表现出不信任和叛逆的态度。当其独立意识受阻、自立性被忽视、个性伸展受到阻碍,被强迫接受某种观点时,往往表现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情绪来,而生活中却很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学习上拖沓懒散、经常迟到旷课、课堂上打瞌睡;体育课上,不愿听老师的安排、不愿做准备活动、喜欢自由,导致伤害事故偶有发生等等;诚然,从“三生”教育的层面上看是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价值的认知不足及态度上产生偏差所致,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生存、生活价值的漠视,同时折射出当今部分青少年的情感荒漠、道德意识削减的阴暗面,因此对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职校生来说,加强 “三生”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势在必行。

2 中学体育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三生”教育教学资源

“生命具有自然、社会、精神等属性”,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基础,没有自然生命的存在,就没有依附其上的人格、品德和智力。体育新课程标准关于生命教育的基本理论与观点体现在:增进身体健康,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体现了生命教育把自然生命放在第一位的目的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对生命教育的社会生命目的观的科学诠释;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这是生命教育的精神生命目的观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精神生命最终服务于自然生命。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功能和目标是一致;从生命教育的角度看,可以说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只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把它提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而已,所以体育教学中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等待挖掘。

学会生存是当代社会及未来世界对人的要求,是学生现阶段学习任务的具体化;事实上,生活中正确的走、站、坐、卧姿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卫生习惯、用眼和脑的卫生常识、游水能力、各种自我防卫技巧、防火常识、基本的运动创伤救护常识和方法、交通安全常识等体育卫生保健的内容,都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而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运动的教育,而是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让学生在“动”中体验人生百味、感知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即让学生在“动”中学会生存技能的过程,可以说体育课堂就是一个小小的人生舞台,其对生存教育的意义是其他任何空洞说教的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从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看,其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幸福生活;这与生活教育的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其实体育教学中的许多游戏正是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如:放松游戏“悄悄告诉你”,从生活教育的角度看,游戏的目的是告诉学生只有诚信待人,才能融入班级、融入学校、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又如男女混合的追逐游戏“贴膏药”,该游戏进行时,常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情愿甚至拒绝与异性合作的情况,至使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教学无法进行,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健康的异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健康的异往”,引导学生认识健康的异往的重要性,同时克服与异往的羞愧和不情愿情绪,以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最终让学生懂得健康的异往的重要性,以及学会如何进行健康的异往,健康快乐地生活。

总之,体育教学中的”三生”教育教学资源,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深入学习、理解“三生”教育内涵,并观注“三生”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显现出来;同时体育教学中的”三生”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同样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提高认识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把体育教学中丰富的三生”教育教学资源挖掘出来,以应用到“三生”教育的实践中去。

3“三生”教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实践策略

在明确对职校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紧迫性和充分论证体育教学中蕴涵着大量关于“三生”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生命、生存、生活》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分别探索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融入职校体育教学的实践策略。

3.1生命教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实践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同时要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如生理卫生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体育健身与疾病防治、体育与心理健康、救护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等。因此教师在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应避免空洞的说教或照本宣科,应在紧扣课程目标要求的同时,充分挖掘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中所蕴涵的生命教育资源并结合“三生”教育教材内容中鲜活案例,寓生命教育于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如教师在讲解“生理卫生知识”部分时可与“三生”教育教材内容“主题二:成长的青春”一课相结合,带领学生认识男、女性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帮助学生分析在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讲解“体育与心理健康”部分时可与“三生”教育教材内容“主题三:健康人生,从心开始”部分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参与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或观赏体育比赛,不仅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许多不良思绪和心理状态的排解,引导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

学生教育篇(2)

2提高高等师范专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对策

2.1夯实体育教育专业基础,做好体育学科的发展

一般而言,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想更好地发展体育学科,解决好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和体育科研是根本。即将课程建设作为重点,通过教学来促进科研的发展,并通过科研的发展来强化学科的建设,以便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就要求体育教学专业将专业课程改革作为有利出发点,组建起科研团队,逐步提高学科的竞争力,通过组建课程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课堂教学。此外,组建体育科研团队也是很有必要的,实现对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科研水平,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科的竞争力以及学校的影响力。

2.2以学生为本,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2.1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就要求高等师范专科院校要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制定出严格的实习计划,并分阶段开展。高校与周边中小学建立合作教学实习基地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实习以及见习的需求。除此以外,积极聘请本校教师以及外校优秀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也是很有必要的,为学生安排职业教育培训,以便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保障。2.2.2强化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从而就要求根据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就业需求,开展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与此同时,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就业提供平台,这样通过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渠道。2.2.3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就要求学校安排的教学要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职业资格考试、学科竞赛、科研论文创作以及创业实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完成了相应的学分后才能够毕业。

2.3拓展专业方向,创新招生模式

要想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及创新人才,提高体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的能力,在专业下设置“方向“是很有必要的。具体来讲,在原有“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的基础之上,开设“社会体育”和“体育理论研究”等。“体育理论研究”专业采用6a制,直接培养体育研究生,培养方向是为体育理论研究机构、大学输送体育理论教师、研究型体育教师:“社会体育”专业采用4a制,培养方向有体育指导、计划管理、体育行政、体育经营、休闲体育、体育旅游、体育新闻、运动医学、体育与计算机等。为了使“体育理论研究”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起点,同时拓展体育生源,这两个专业均在普通高考中录取,适当参考档案上的体育达标成绩和身高等因素。

学生教育篇(3)

教师教书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和本领,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发现世界的真谛、善良和魅力;教会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注自然,关爱生命。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关心学生自身的成长,促进其思想、智能、情感、心理和身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是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三重三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不能很好地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德育教学,使得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存在着成人化倾向。当前德育教学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起来,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开创教育改革的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德育工作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区别以往的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教育教学方法。要想育好人,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去研究教育对象,去思考教育方法,用灵魂去感动,用人格去熏陶。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从知、情、意、行多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促使构成学生品德诸要素之间相互促进和发展。

二、立足讲台,创造教学的美感

文道结合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美育和德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思想、情感、气质、性格、智慧,才能及教材内容,使自己的教学达到一种美的境界,创造一种教学的美感,无疑会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活泼鲜明。能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种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不甘平庸的勇气和决心,对自己的教学艺术要有执著的追求。在教学中,重视教学美的创造,它包括语言美、情感美、内容美、气氛美等。教学美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展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抓住教学美的功能,以文雅谦逊的气质美、端庄大方的教态美、生动幽默的语言美,工整规范的板书美,博学机敏的智慧美、敬业奉献的心灵美,去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去影响学生的智能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教学美的愉受,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想象、思维、理解等心理活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学美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精通,来源于教师本身的素养和教学基本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领悟教材的情境,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教学的美感。相反,在教学中如果是照本宣科,生硬地搬弄书本,那势必会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美感可言。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识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组织和安排。教学中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复习什么,提示什么,思考什么,解释什么,总结归纳明确什么,每一部分采用什么教具,什么学方法,占用多长的教学时间,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整个教学安排、严密、紧凑、具有逻辑性,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相互联系的整体美。同时,教师应当注意到语言是教学中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语言要求简洁、清晰、准确、生动、形象逼真,甚至还需要有适度的诙谐与幽默。教师在讲解时务必要准确精炼,字斟句酌。关键词句要一字一顿,突出重点。在难点讲解时,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听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就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培养想像力,给以学生以美的感受。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刻保持饱满的激情,给人以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感觉。教师所讲的课要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自己必先为所教作品的情感所感染,而且在讲课中,教师由衷地陶醉在所教的内容中,自然地产生深刻的赞美或慨叹,要与作品的人物情感息息相通,该笑就笑,该哭就哭,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学生会被深深吸引,并跟着老师的思维,自觉地进入教学内容的情境。美好的教学气氛可以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吸引到教学的情境中来。通常的教学气氛往往是严肃、认真、紧张、热烈,这些是课堂教学中所必不可少的。如组织教学,学生迅速起立,老师居高临下目视全班,给学生以严肃的美。在讲解过程中,环环紧扣,逐层推进,步步深入,又创造了一种紧张、严密的逻辑美。适当插入相关的故事或幽默的语言或相关影片、音乐会创造一种轻松,愉悦,欢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多变的教学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趣味,感到学习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巧妙地使紧张,严肃、热烈的气氛与轻松,愉悦欢快的气氛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就会创造出一种很可贵的和谐、自然的教学气氛美。三、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由于现在不少教师是传统教育下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要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就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重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针对有个性差异的学生,采取有利的教育对策,提高育人质量。

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尊重、了解、理解和研究学生,施以有效的教育方法。要多鼓励、激励、赞赏,增强“我不比别人差,我能行”、“我还有潜力,我会更优秀”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关注自己的成长。要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不行,要研究爱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文明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现代教育的核心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学生的自主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乐观地面对生活与世界;才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望和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去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得到自主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让学生在学校中,以至走向社会,能够健康地生活,文明地生活,有尊严地生活。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家,去解释教育的现象,揭示教育的规律,预见教育的未来。为此,更需要有思想的教师,用明确的、宏远的教育理想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去照亮学生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航程,去追求实现教育的理想目标。作为教师应该坚持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以德育人,以诚感人,以情动人,以美怡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努力成为学生愉快乐观学习、健康成长、自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成为学生喜欢的有魅力的教师。一个有魅力的好教师如何尽展魅力,最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人格素养。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解学生的焦虑感;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并巩固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一个好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总有追求的愿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追求,他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有位教师曾这样说:“我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在我们班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在工作中,我象保护露珠一样,关爱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我和学生是朋友,是知己,我们互融互助互爱,共同成长发展。”这也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理想境界。

学生教育篇(4)

【序言】:中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应当是丰富,形式多样的,因为中学生的体育教学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性,富有挑战性,因此中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满足学生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恰当与否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一、对中学生体育教学内容概念的理解

教学内容是作用于学生的有效因素,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探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由于体育课程对学生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在选择内容上,只要能让学生情思跃动、想象驰骋、运动活跃、生命力得以张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育教学内容是指学生应掌握的课程标准中,所明示的人的有关体育方面的教养财富、教育财富和发展财富,它不仅包括了教材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学习的引导、动作、方法和教育的方法论提示、价值判断、规范等。教学内容是作用于学生的有效因素,体育教学中,教师掌握具有体育文化价值的内容,诸如:体育知识、技能及良好的情感态度等。教养财富是指学生应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本身,这是显性的教学内容;教育财富是指隐含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中的那些关于学生体育道德修养、体育精神、思想作风及良好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这是隐性的教学内容;发展财富是指内含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中的关于学生心理、生理、情感、态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隐性的教学内容。

二、选择中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体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三维健康观和客家体育的特点,以及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循序渐进地选择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学习内容。

2.健康性原则。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以有利于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和生活、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锻炼学生健壮的体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创新精神为原则。

.3.优先性原则。对那些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相一致、又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传统体育项目要优先选择。如跳绳、花样跳皮筋、、打沙包、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技术简单、生动活泼、新颖有趣的项目,应优先选择到教学内容中。

4.主体性原则。学生不单是教学中的学习者、接受者,更是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因此,在选教学内容时要以学生身心健康为依据,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能够激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练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为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体。

5.趣味性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突出健身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加强体能锻炼,有效地增强体质。如花样跳皮筋是在两替跑跳中完成各种动作的全身运动,以跳跃为主,穿插着点、迈、勾、挑、跨、碰、压、踢、绊、搅、绕、盘、踩、掏、摆、顶、转等十几种趣味横生的基本动作,同时还可组合跳出许多花样来,学生边跳边唱,充满了趣味性。

6.安全性原则。对一些带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如踩高跷、爬竿、弹弓等,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将安全放在首位,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三、教学内容选择的方法,即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造和创新内容

改造和创新教学内容,要在继承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创新、降低难度、简化规则等手段,从整体健康出发,创造出新的适宜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

(一)跑的教学内容的改造

跑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也是各项运动的基础。应把枯燥、乏味的竞技化的跑步改造为带有目的性、形式多样的活动游戏。如将短跑改造为各种奔跑游戏,弯道跑融进十字接力中,起跑改变为各种姿势的快速启动和各种躲闪练习,耐久跑改为各种追逐游戏或球类游戏(如更改规则和降低难度的橄榄球)等。另外,还要注意开发跑的多种育人功能,在实现参与目标、技能目标、健康目标的同时,关注心理和社会目标。

(二)跳的教学内容的改造

跳跃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活动之一,它给学生带来了欢乐,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把跳跃与游戏结合,淡化田径运动项目的竞技性和规范性,在跳远和跳高的活动中,不以腾空姿势冠名,而是在跑动中自然地急行跳远和跳高,以发展跳跃能力为目标,在游戏中学习跳跃技术,如“开火车”“青蛙跳荷叶”等等,这样以跳跃游戏为载体,全面达成五个学习领域目标。

(三)投掷教学内容的改造

投掷项目对场地、器材有一定要求,除用纸飞机、自制保龄球、沙包等代替垒球和铅球练习投掷技术和力量以外,还可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情节进行教学,如原始人的围剿猎物游戏,具有时代气息的海、陆、空联合大演习(低、中、高三种投掷目标)等,只要能达成教学目标,都可以大胆采用。

(四)体操教学内容的改造

体操是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改造这部分内容时应与生活实际和自救自护相结合。如各种滚翻的合理运用。也可以通过各种体操动作的组合(如钻、爬、翻越各种障碍等)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灵活性,提高生存能力。

(五)球类教学内容的改造

球类的基本技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要求有些偏高。而对球类运动的参与应是重点。改造此项教学内容时,应以游戏和比赛(可适当简化规则)为主,力求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简单的比赛规则,从而带动简单技术的教学,这对于学生终生体育思想的形成是很有益的。

五、精心选择,丰富教学内容

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魅力,满足学生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体育内容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对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1.精选教材

教材是实现新课程标准,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教材进行加工,解决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感受到上体育课以及从事体育活动的快乐。运动学专家也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不同强度的锻炼项目,才能在运动中较好地完成心理锻炼。因此,要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精选一些适应学生主体条件和各地方特点的教材,加强教材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方面的实践性,降低体育教材的难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信心。

2.增加游戏

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运动,它既不是组织松散的一般性游戏,也不是控制严格的一般性体育教学和训练,它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在学校体育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游戏既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又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规则的习惯,游戏过程中可让学生摸索或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使整个游戏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比赛氛围,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很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3.加强左侧练习

研究结果证明,人的左,右半脑的功能不同,左半脑与词语思维,逻辑分析等有关,执行着抽象思维的功能,右半脑与感性认识有关,执行着形象思维的功能。传统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以及讲课和考试等基本上发挥的是左脑的功能而忽视右脑功能的开发,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只有左右半脑的协同活动,学会用全脑来思维,人的左右半脑才能获得均衡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因而根据大脑两半脑对身体两侧交叉支配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如体操项目中尽可能地利用左侧手,脚支撑,加强左侧手,腿的力量练习,利用左手做游戏等等,这就是体育运动促进智力发展的基本原理。

4.学生自己选择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内容不仅是教师的事情,而且也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动”与“不动”是课堂的核心。新的课标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再次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怎样选择内容是需要教师指导的,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这样在教学内容的版块中将一部分空间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肯定。

【结论与建议】:

中学阶段的体育课程要将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放在突出的位置,健康的意识是我们对健康的一种理解、一种观念、一种追求。课程是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中学体育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中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堂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新的体育的教学内容应当是开放的和有效的,应当是接近学生生活和易于学生学习的,应当是具有时代性和充满活力的,应当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有益于增进健康的。中学阶段的体育课,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自己感兴趣的,有利于自己课余时间使用的运动技能。培养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从事体育锻炼必要的技能与方法,获得有关健康的知识与信息,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我坚信: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同行的协作,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使体育课真正发挥它的育人。

【参考文献】:

[1].徐亮.对快乐体育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教改前沿,2003(2).

[2].体育学科教育[J]08年1期

学生教育篇(5)

一、通过学习生本教育转变教学观念

通过生本教育的学习,我明白了:如果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丰富的主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再对学生加以激励、指导和引领,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快乐地学、做,就能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效果。

二、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落实生本理念

课前,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了解学生的思想、习惯、身体特征、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情况,选择好适合该年龄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定好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法手段与学生的学法,以及在教法中预计好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个人认为这是上好课堂教学的前提。

课中,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堂体育课,都采用室内课的形式,加强对学生课堂常规的教育。该课中,我把学生上体育课的常规全部进行学习,并提出自己的要求(如:室外课必须穿运动鞋;请假必须见假条;想发言必须举手;进出课堂必须给老师报告;准备活动跑步的速度、队形要求;训练速度时速度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体育委员和小组长,大胆培养和使用他们,让他们成为教师生本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并在实践课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的保证和质量的提高。在实施教学中,合理安排运动内容,让体能运动与趣味运动相结合,并适当做一些竞技运动,用以激发学生自觉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运用学生分组运动的办法,让学生先自己练习(体会、探究和讨论),再通过小组展示,让大家进行相互观察评价,也找出自己动作技术上的不足,然后通过我的点评,让学生再去修正他们自己的动作,直至自觉做好,达到要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满足学生进行相互交往和求奇、求新的欲望,也为学生大胆探究创造了条件。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而把较大的自主选择和创造的空间留给学生,同时还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要求,让学生不断检查自己和同学之间的研究性学习成效。大多时候,教师起的只是引导作用,有时参与到学生中与他们一起运动,并不断地用语言去引导、启发、鼓励他们,对不同体质学生的运动量进行适当调整,对不同特长的学生给其建议加(减)量、加(减)强度进行练习和技术动作的指导及要求,这样一来,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条件的充足运动和发展,还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个人的运动特长,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体育有竞技性较强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材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好胜心,让他们通过各种比赛展示他们的运动能力,发展身体素质。在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的同时,我的生本教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生本教育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

学生教育篇(6)

一、体育课堂组织

高效的体育课堂需要合理的课堂组织,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更需要课堂管理的一些方式的创新转变。本文从课堂组织的队形变化、小组合作学习、团队管理、竞赛与游戏四方面进行分析、实践。

1.队形变化

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在选择队形时,不约而同采用 “横排站立(即四列横队)”。无论是上课队形、技术讲解、动作示范、下课队形等,“横排站立”似乎成了万能的队形。其实这种站队方式有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只考虑省时省力,却忽视了教学效果。当班级人数较多时,老师讲解示范,后排的同学根本听不清,看不准,很难领会动作要领。这样导致后排同学往前挤,难免出现推、拥等现象;另外这种队形太单调、死板,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合理的教学队形选择与应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合理,对于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体验成功,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发展综合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等。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做到了相信生命,同时在合作中做到了尊重生命。在兴趣得到提高的同时,生命也变得丰富精彩。例如在进行耐久跑12分钟定时跑的练习中,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自己安排训练方法和合作模式。在跑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体力不支的时候,其他同学给予鼓励,也能坚持到最后。

3.团队管理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管理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培养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可以促进他们的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并最终促进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在体育课堂管理中,也需要学生进行团队管理。在一学期的教学中,定期更换班级体育委员,实行小组合作组长轮换制,尽量安排到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体育课堂的管理中。这是对他们人生经历的一种锻炼,同时也会让他们意识到对生命的相互尊重。

4.竞赛与游戏

体育课堂中的竞争与合作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竞争通常是一种通过激励使自我得到提高的动机形式。课堂中采用小型竞赛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精彩,懂得欣赏生命、尊重生命。例如在进行快速跑的教学中,设置小型课堂竞赛,结合小组合作模式,每组选派选手参加比赛,其他同学作为拉拉队,给选手加油鼓劲;或者采用竞赛接力的方式,大家一起团结协作,力争第一。这样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调动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另外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学生也很乐于参与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发展。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开展游戏教学,可以引导和教会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体育游戏的方法和种类较多,如“瞎子走路”等游戏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信任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游戏的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受益。

二、师生关系

学生教育篇(7)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040-01

学校德育教育在多数国家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属于社会意识教育范畴。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代学校德育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1.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可以说学校德育工作渗透在学校各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环节和细节中。而素质教育又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2.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2.1 思想表现错位。 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上存在唯我现象,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较缺乏同情心、宽容心和孝敬心,不懂得如何尊重人等。

2.2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学生正在不切实际地追求和攀比高档,甚至看不起劳动,生活中大手大脚,奢侈浪费。

2.3 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淡薄,日常行为极不规范,部分学生存在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语言粗鲁、贪玩抽烟、随手乱丢垃圾、破坏公物、不讲卫生等现象,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损坏他人或集体的利益,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2.4 厌学情绪严重。据抽查,近20%的学生不爱学习、甚至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喜欢泡在网吧玩游戏,对自己的学业持放弃态度。

3.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尤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3.1 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2 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教育篇(8)

二、封闭的教学空间约束了学生的教学技能

高师院校的教育学课程一般只是进行教师对课本知识的传授,没有相应的课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师范高校的教育学课程与其他高校的课程相比知识区别在教育学、教学法和心理学这三门学科上。教学的形式固定在一定的教学空间中,这种空间像是一种指令性的空间,学生被安排在教室中指定的位置上听课,信息只能从教师传递到学生,缺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很难实现交流和协作。由于公共类课程的教学课堂是封闭的,有一定局限性,导致“主体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很难实现。

三、课程资源缺乏,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的目的是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教师在使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开发和创新,学生在接受教学资源带来巨大裨益的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课程目标的完成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授课形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运用水平有关。要想充分发挥教学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师在对其充分利用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只会影响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如果教师只注重课程资源的利用而忽略对其开发,也无法凸显师范高校的教育教学特点,从而缺失应有的师范精神。

四、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考核方式不完善

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是采用考试的形式,以一次考试的形式作为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标准,这种考核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了教育的实践内容,致使学生不能在实践中应用到所学的理论成果,教学过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没有得到重视,使师范类学生不能全面而深刻地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师范教育学理论严重脱离了实际,从师范院校走出的新上岗教师很难适应实际的教学岗位的要求。

五、原因分析

(一)出现师范教育学课程问题的由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重点从高等教育的课程转向基础教育。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大多采用多元化,无法深入细化课程理论的一般性研究。致使高等教育的课程只能视自己的学科专业而定,没有统一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具有主观性和随机性。这种设置在一方面能体现学科的特色和高校的教学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适应高校的民主化和自由化。但在另一方面,这种课程设置引发的规范化和原则化的缺失,使得有些高校的课程在设置上与教育的基本规则相违背,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重大的教学隐患。

(二)师范教育学课程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微观程度上可以分析得出导致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首先,没有统一的教学理论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理论指导,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课程实施和实践中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从事高等教育的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具有很大的主动性,不能受到国家的指导和限制,因此为了保障教育学课程的完善实施应该需要统一的规范。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在充分享有一定的自主性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保证这种自主性前提假设实现的重要性,避免在课程改革理论中,特别是师范类的高校教育学专业,使课程设置违背基本的教学规律;其次,在课程的制定上,高校的课程设置是由学校的教务人员根据教师的课程是否冲突、教室安排是否合适等进行安排,不考虑课程本身是否直接相关,欠缺合理性和科学性。教务人员的教学素养也影响了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教师和教务人员交流的机会有限,教师大多是接受教务的通知,他们“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反应了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即“外行领导内行”。课程设置的理念没有考虑到以学生为本。高校的教育中大力倡导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以学生为本,但在课程设置等环节中却不会征集学生的意愿,课程的设置也没有体现学生的需求。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这种选择权是民主的自主而不是个人的自主,是科学的自主而不是盲目的自主。这种自主如果只是教务人员的自主,那么就无法保证教育的规律性和科学性,以学生为本才是体现教育的价值所在,我们的教育问题就是没有把教育中的警示付诸于实践中。课程的设置没有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教育学课程的设置是以培养研究性人才为主,重点没有放在师资的培训,现在的师范类高校的教师不再需要本科生,而是更高层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现在的教育学的改革导致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这样导致了应届生的就业难度加大,更多的人走向考研的道路。我们的教育学要从根本上追问导致师范类高校剩余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的问题。我们在教育学上没有明确培养的目标或者教育学的目标没有和实践很好的结合,教育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教育学课程设置成为教育学改革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六、提高师范教育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提高教育学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突出师范高校的特色

增加教育学课程的比重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学课堂中的理论课时,并且避免在每周的集中开设,课时的增加使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有更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以将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在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方面的指导,从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培养学生。

(二)将大班课堂授课的形式改为小组学习

授课教师的知识传授如果只能进行大班课堂授课的形式,那么授课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特色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小组学习和探讨,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散自己的思维,将被动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不仅深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对教育教学分析和发散的思考能力,为将来的实践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时空

大班的集中授课更多的形式是教师单项授课,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协作,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的实践相结合。在信息化教学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平台,这种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

(四)授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教育学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开放性。教师要正确认识并且积极进行教材、教师、学生和实践等资源的利用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拓展教学的时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实现培养出综合能力的学生的教学目的。

学生教育篇(9)

作为农业大国,农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农田、牧场、渔村,如今他们要过一种新生活,他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大学,唯有读大学才能让他们不再像祖祖辈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人们的理念一夜间更新了,民众们有了一个崭新的思维。杂文《所谓教育》被一些人从中窥见了先机,从而让一群新上任的教师懂得了一条新“思路”。

这位聪明的校长面授机宜,对学习好的学生,不说也明白;那么,对于学习次些的呢?当教师吧!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北京一个教育座谈会上有位中学校长的发言,他说:“三流学生上师范(院校),三流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小学,三三见九,我们的教师会是什么水平。”

这位校长的发言,不会有代表性。但也不是空穴来风,现在,我们听到有校长告诉一群新上任的教师:学生考试得C,将来可能当老板,“会给学校很多钱”。这位校长眼睛盯着的是钱,那么 ,他的学生会把前途、奋斗目标放在什么位置就一目了然了吧!

校长最后“耳提面命”的一句话:“假如有学生作弊被抓到,那么你更应该对他好,因为他以后会是政坛显赫的高官,不能得罪!”这让人既感慨又悲哀。

这既是一句对当今社会某些真实的写照,也是作为一个小小校长无可奈何的表白。这是一句你不可以全信又不可以不信的“经验之谈”。我们的社会,官还是主宰一切的,这看一看每年公务员的招聘,几十甚至数百人争一个名额,一切就都明白了。

如此说来,我们还不能认为《所谓教育》中这全是无稽之谈,它确实击中了当今我们社会的一些弊端。

学生教育篇(10)

作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过去的时间里,体育教学的重点几乎全都放在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方面,却忽略了德育教育,但在素质教育如此深入的今天,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至关重要,需要体育工作者对其给予高度重视,以此来推动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开展德育教育

就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可谓是丰富多彩,内容多样,每一项运动所达到的教学目的都有所不同。针对这种现象,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首先应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做到全面、系统的掌握与了解,然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德育教育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教学活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在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体育健儿的成功事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1]。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确保德育教育目标可以顺利完成。

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中体现德育教育

目前,应用于体育教学中的组织形式有很多,教师应该选择最佳的组织形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意志力和行为有效结合在一起,以此来使德育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困难情境的有效设计,使学生在逆境中学会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设定困难情境的项目有很多,例如拔河比赛、篮球(足球)对抗赛等,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学生正确对待比赛,在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再比如,在进行队列练习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适当渗透德育教育,由于每个学生的协调性和技能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势必会预见诸多问题,这时教师便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

三、正确认识体育精神,提高学生品德

在当前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涵盖了诸多德育教育因素,体育教师必须将这些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并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就目前体育教学中所展示的体育精神来看,主要包括竞技精神、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这些对学生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所起到的意义都是不容忽视的[2]。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教师应该将体育精神贯彻到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合理开展评价,加强德育教育

随着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评价方式的完善对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融合也越来越重要。新课程标准中评价体系的改革给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带来了契机,新评价体系的理念是“我参与,我成功”,注重以人为本,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通过评价工作的合理开展,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便可以真实、全面的反映出来,教师可根据评价结果,选择最佳的德育教育方式,使教学可以得到最大效果。由此可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方式是能否使德育教育走向深入的关键。

五、发挥榜样力量,推进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榜样的力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体育届优秀运动员,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说,在练习排球的时候,可以介绍排球运动员郎平;在学习篮球的时候,可以介绍篮球巨人姚明,同时也可以介绍一些国外的优秀运动员,例如,科比、詹姆斯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们介绍这些运动员在奥运会上顽强拼搏的表现,以此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精神。在介绍这些名人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阐述一下自己对这些名人的认识[3]。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也会得到非常明显的效果[4]。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前提下,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体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教学的最终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教学活动,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并将其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升,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林克明 赵葵葵 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阿热孜古力•依明.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04).

上一篇: 电子招投标 下一篇: 个人竞聘演说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