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2:09

低碳文化论文

低碳文化论文篇(1)

在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外有学者比较了不同国家之间制造业能源强度,并研究了不同国家间的结构差别。有的学者进行了CO2排放量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国内低碳经济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界定和总结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特点、发展途径和模式等方面。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其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与潜力巨大,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可能途径有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挥碳汇潜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

(二)低碳经济实证文献

在低碳经济实证研究方面,国外集中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主要运用MACRO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和Lotka-volterra模型等数量模型。如运用投入-产出法评价碳排放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以及评价印度生产部门和家庭最终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状况。国内低碳经济评价涉及范围比较广,涉及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低碳城市评价、低碳省市评价、低碳区域评价、低碳企业评价等几方面。研究方法主要有DPSIR模型、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指标值综合合成法等。

(三)石化企业绩效评价

石化企业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循环经济、生态效率等方面。有关企业循环经济研究认为应当建立一种具有普遍共识的通用的指标体系。同时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环境运行绩效指标和安全健康绩效指标。国外低碳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实用性上,经济理论内涵和外延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获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低碳经济实证研究还不成熟。

二、研究设计

(一)石化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采取平衡记分卡法构建石化企业低碳经济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取出了40个能反映经济绩效、社会效益、生态绩效和低碳水平的指标,其中,财务状况可分为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客户状况由于可获得数据有限,只有一个满意程度作为准则层;内部业务流程状况主要体现了石化企业低碳状况的指标,分为资源利用、节能减排、低碳潜力三个准则层,下设的低碳指标包括能耗、排放和投入等,比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乙烯综合能耗、二氧化碳减排量、科技投入变化率等;学习与成长状况分为社会贡献状况、生产能力状况和人力资源状况。

(二)评价标准

目前现有文献中只有低碳城市方面的研究具有明确的相关评价标准,而中石化对低碳的贡献是一个城市低碳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明晰中石化低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中石化的公司年报、年鉴和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公开数据。由于中石化的年鉴和社会责任报告公布的指标各年份有些出入,因此只选取了2008—2011年四年的数据作为数据样本。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层次分析

首先,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结果。其次,经过相关专家为各指标重要性打分后取均值再应用层次分析法对中石化低碳经济绩效各项指标权重进行测算,得到两两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权重之后求出特征向量W。经计算,单层一致性检验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的各项CR值均小于0.1,计算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检验,,因此可以得到各项指标的最终权值。

(二)结果分析

2008年的综合指数显示中石化处于超高碳经济阶段。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最低,乙烯综合能耗、炼油综合能耗在四年的数据比较中都是最高,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位列第三,说明2008能耗相比较高,经济效益最差。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相比,2008年的各项投入较低,基础设施也较差。

(1)2009年的综合指数代表中石化的生产水平处在高碳经济阶段。2009年在节能率、二氧化碳减排量、环保资金投入变化率、职工费用占经营费用比、勘探费用占经营费用比在四年中的取值是最高的,说明2009年中石化在环保、生产方面投入巨大,体现在节能减排成果比较突出。在中石化对环保投入明显增多的2009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位属第二,说明环保投入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可持续增长。

(2)2010的综合指数则处于中高碳经济阶段。2010年则在科技投入增长率、税收贡献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天然气产量增长率、乙烯产量变化率、原油加工量变化率都有最显著的提升和增长,可见2010年中石化的增长战略是以科技促进经济和生产的发展。2010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位列第一,说明科技进步能很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3)2011年的综合指数相较2010年有所上升,但仍处于中高碳经济阶段。2011年在各方面的状况都是最好的,能耗最低,万元产值工业取水量最少,轻油收率最高,三废排放量最少,员工培训人次数、大学以上学历人数比率、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比率最高,累计授权专利数量最多,原油产量增长率、综合商品率也是最高的。然而经济效益却并不是最好的,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当年的科技投入和环保投入增长比较少,对经济效益的增长不利。总体来看,2011年是低碳绩效表现最佳的一年,究其原因,是由于在过去的几年中中石化在环保、节能、生产和科技方面的投入日渐加大并且逐年取得积极成效,再加上重视员工发展,提升了自身发展潜力和动力。

低碳文化论文篇(2)

英国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是在已经运行的电力市场基础上的改进。目前英国电力市场总体是稳健、高效的,但是市场形势已有改变,气候变化成为未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当前的电力市场无法满足未来能源形势的变化,因此电力市场改革势在必行。英国电力市场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电能市场(发电厂、售电公司和大用户交易电能的场所):其中,批发市场进行中、长期双边交易和现货交易;为了实施平衡电力供求,有30min的实时竞价市场,由独立调度实时安排平衡电力市场。发电厂之间的竞争是为了激励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及投资风险。目前,影响发电厂投资风险的因素有:技术水平、开发和建设风险、投资时机选择、经营风险、燃料价格风险、碳价格风险、电价格风险以及监管风险。2)输配电网络:英国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的输电公司负责输电网的建设与发展,而配电网络运营商负责运营各自区域内的配电网。各输配电公司有义务发展和维持一个协调、高效和经济的输配电网络。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电力市场已完全实现配售分开。3)零售市场(售电公司卖电给家庭和企业用户)。零售市场上,售电商之间的竞争和鼓励用户选择提高了售电商的服务质量,同时使政府压力变小且得到更高的税收收入。随着市场形势的改变,气候变化成为未来工作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政府鼓励推进可再生能源政策和脱碳目标陆续出现,主要激励措施和法规如下。1)欧盟排放交易系统:2005年开始,制定全欧洲的碳价格,推动各个方面的脱碳工作。2)可再生能源义务:2002年开始,对售电商要求增加一项提供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或支付相应费用的义务。3)气候变化税:2001年开始,与政府签订气候变化协议的企业可减免该税的80%,可再生能源发电、发热厂免征该税。4)继续对发展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的电厂投资。5)对小规模发电实行固定电价制度:2010年4月开始鼓励5MW以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政府鼓励社区拥有可再生能源计划。6)激励企业和公共部门以提高能源效益为目标的减排承诺能源效益计划,很快也将包括家庭和非住宅的绿色新政计划。政府也支持欧盟电力市场的进一步整合以增加供电可靠性并为用户提供低碳经济的电能。改革方案也将充分考虑欧盟市场一体化的趋势。

1.2电力市场改革的必要性及关键因素

目前,英国能源行业处于更新换代的关键时期,未来10年,大概有1/5的英国发电设施将被陆续关闭,其中包括大量的老旧核电站和造成严重污染的燃煤发电站。由于电站的关闭和电力基础设施的更换升级,在10年间英国需要1100亿英镑投资。同时由于电气化发展,预计未来的电力需求将大幅增长(到2050年电力需求预计增加30%到60%,峰荷时可能需要现有发电容量的2倍)。因此需要改革来吸引投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英国将增加很多低碳发电容量,它们一般装机成本较高,且要么间歇性强(风电),要么调度灵活性差(核电),因此在技术和经济性上会出现很多问题。低碳发电装置的这些特点意味着电力系统需要更多灵活的备用容量,满足各时刻的电力平衡。在目前的电力系统,投资信号还不足以强到能提供满足日趋严重的间歇性能源的备用容量。若不改革,备用容量在10年后会低于10%。英国已设定了2020年前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34%、在2050年前减排80%的目标。如果在现有市场设置和政府干预下,没有额外措施,到2020年电厂碳排放可减少20%,但这个下降速度不足以达到英国2050年的减排目标。因为英国40%的碳排放来自能源行业,所以为顺利完成减排目标英国必须向低碳电力转型,据政府估计,要达到减排目标,需要在2030年使电力生产完全脱碳。按照当前的市场条件,预测到2030年平均每户每年的电费开支将增加200英镑,每年大概为500英镑左右。最新的影响评估报告预计2016年到2030年相比现行政策,实行第3次电力改革后每户每年用电开支将减少38~53英镑。因此政府认为,只有改革才能确保长期安全、优质和价格适宜的低碳电力,同时电力市场改革可以使英国保持在投资低碳电力领域的领导地位。

2电力市场改革的预期效果

英国电力市场改革的目标是推动低碳电源发展、确保能源安全和抑制电价过快上涨,而这次改革预期会达到以下效果。1)推动英国经济发展英国电力市场改革吸引大量投资来重建电力设施,将刺激经济发展和改善就业形势。这是因为在电力改革中需要全国大量的专业人员来设计、规划、加工、建设和运行许多项目。2)帮助实现碳减排目标为实现法定碳减排目标(2020年前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34%、在2050年前减排80%的目标),电力工业在本世纪30年代必须减少碳排放。电力市场改革将激励各类低碳技术发展,使得低碳电力的比例提高。同时容量市场激励减少用电需求,同样有助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3)确保英国的电力供应安全英国电力市场曾经长期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合适的备用容量。但是DECC和OFGEM已经通过研究发现,如果继续下去而不改革,备用容量将会无法保证可靠的电力供应。建立容量市场,可以保证投资者的收益,使发电商提供合适可靠的备用容量。通过扶持各类低碳发电,电力改革将使电力供应多样化,这样会改善英国能源的安全性和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4)维持电价在较低水平无论电力市场改革与否,家庭用电价格都会上涨。分析表明电力市场改革后家庭用电价格短期内会稍微上涨,但是到20年后家庭用电价格会比未经改革的用电价格要低。这是因为更多的低碳电力将会降低电力批发价格、提供更好的备用比例。

3英国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的主要内容

为达到上述预期效果,英国电力市场进行了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机制、容量市场机制、碳价格支持机制和碳排放标准等内容的改革。英国采取的改革措施各有其针对性,同时又相辅相成。根据措施的针对性,可将改革内容分为以下3个方面,其中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机制属于低碳发电与安全运行2个方面。1)低碳发电推动电源低碳化,主要采取以下3项措施。①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机制:为了促进对低碳发电的投资,实行针对低碳电源入网的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机制。②碳价格支持机制:为减少投资者的顾虑,保证碳的价格公正合理,激励投资者投资于低碳发电,设立碳交易价格下限。③碳排放标准:为了推动电源低碳化,限制高碳电源的发展,对新建机组建立碳排放性能标准。2)安全运行保证电力供应安全主要采取以下2项措施。①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机制:为了使得电力企业有发展电力和低碳电源的资金,实行针对低碳电源的上网电价和差价合约相结合的机制。在促进发电商大力发展低碳电力的同时可以确保电力供应充足。②容量市场机制:为了应对老电厂关闭和新建电厂的间歇性、随机性等问题,建立容量市场。3)政策制度要想确保电力改革的顺利进行,使电力改革达到设定的目标,需要与之配套的政策制度改革。已公布的4个主要改革措施如下。①资产监管:由监管机构提供承诺,设定价格上限,将与垄断相关的投资回收。②市场准入:为增加电力市场的流动性,确保独立的新能源电力公司能够获得长期合同,英国电力市场改革制订了电力购买协议。③利益冲突及应急处理:英国政府委任英国国家电网公司的调度中心来负责管理容量市场和差价合约。④过渡期处理:投资合约保证差价合约生效前的早期投资;可再生能源义务政策在过渡期仍然有效。下面介绍英国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主要内容。

3.1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

3.1.1上网电价

上网电价是由政府和低碳发电厂签订的长期合同确定的电价,可保证电价在未来15至20年不变,有3种主要形式。①奖金式上网电价:发电厂在批发市场卖出电后可以额外得到一笔固定奖金,西班牙电力市场使用此模式;②强制上网电价:发电厂在任何市场卖出电后都能得到一笔固定奖金,德国使用此模式;③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这是一个双向的长期合同,保证发电厂可以在不同卖电价时得到固定的价格,荷兰采用这种模式(也称为“滑动溢价”),丹麦在海上风电上使用这种模式。1)成本效益讨论这种上网电价将有效保障低碳发电厂的效益,同时只要政府持续关注批发市场的边际成本,上网电价是可持久的。奖金式上网电价是最容易实现的。奖金式上网电价与碳价格结合后给低碳发电很好地价格支持,也直接激励了投资。它的优点是长期稳定地实现脱碳目标和可再生能源目标;其缺点是一旦投资过热,成本较高,电价相对过高。上网电价中成本效益最高的是强制上网电价和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因为它们有相对较低的公共投资成本,也就降低了投资风险,从而减少了为增强低碳发电竞争力的财政压力。强制上网电价和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能吸引更多的投资群,尤其是小规模的独立发电厂商和公共机构投资方。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可以减轻超额奖励低碳发电的风险,与碳价格机制更有相容性。2)国家财政讨论短期内向低碳化过渡需要大量的投资支持,但是从中长期看,过渡期费用的性价比是很高的。因此低碳减排是未来政府能源工作上的重心。奖金式上网电价可预测且易于管理,而强制上网电价和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易于变化,难以预测或管理。但政府相信相对复杂的机制在成本、效益和持久性上的作用是更重要的,同时公众对强制上网电价和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支持较多。总之,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结合了奖金式上网电价的优点(补助成本低,因而投资成本低;提高售电商信心,吸引新的市场竞争者)和强制上网电价的优点(保留市场信号,也影响市场信号),另外它有很好的成本效益和持久性。但是政府还要研究如何做好市场改革的平稳过渡,避免对可再生能源投资的间断。英国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推荐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机制。

3.1.2差价合约

为了确保低碳电力生产商的积极性,促进低碳发电投资,实行针对低碳电源的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成立由政府管理的专门机构与低碳发电企业签订长期差价合约。其中,参考电价是基于市场批发电价得到的,基荷发电(包括核电、部分生物质能发电和装有碳捕捉的火电等)的参考电价时间周期稍长,目前为提前一季度确定(条件成熟后可以定为一年);间歇式发电(包括太阳能发电、风电和潮汐发电等)的参考电价时间稍短,为提前一天。当参考电价低于合同所规定的合约电价时,由政府补贴差价,当参考电价高于合约价格时,高出部分返回政府。也就是电力竞争性市场的价格波动只对用户侧发生作用,对于发电侧则实行相对固定的电价,使发电商能够看得到合理的回报,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财务激励。

1)差价合约核心内容合约价格是差价合约的核心内容之一。现在已经了不同低碳能源初步的合约价格,也规定了每年在低碳能源方面的总费用(包括差价合约、可再生能源义务和小规模上网电价)。国家电网负责分析不同合约电价对政府的目标(低碳、安全和价格合适)的影响,一个技术专家组负责对国家电网的分析进行审查,最后DECC根据审查结果决定合约电价。合约价格的设定原则是与可再生能源义务、低碳能源的扶持力度一致,保证对新能源工业的持续投资。从可再生能源义务的支持力度转换到差价合约的合约价格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对批发电价的预测、15年或者20年的支持力度、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变化、电力购买协议的期限、开发商的有效税率和由于采用差价合约而降低的资本成本。随着低碳技术的发展,低碳成本会降低,合约价格也会随着降低,消费者到时就可以减少电费支出。合同期是差价合约的另一核心内容。合同时间长度已经标准化,但是也可根据技术因素灵活调整。目前标准化的合同期有:新能源项目的合同期为15年,生物质能发电所有合同到2027年都结束(不论合同开始时间)等。

2)差价合约发放过程只有符合标准的电源才能申请差价合约,合格的标准如下:①低碳能源;②新能源容量要大于规定的最小值;③工程拥有有效的建筑许可和并网许可(最低标准),对于某些技术(尤其生物质能)将有一些额外的要求;④如果已有的混合火力电站(同时燃烧生物质和化石燃料)已经接受可再生能源义务,它们可以接受一个差价合约转变为生物质能火力电站;⑤大的工程要求提供给交付机构一个政府认可的符合标准的供应链计划,申请者需要提供工程名称、规模、地点、预期投产时间和是否分期交付。差价合约发放原则最初是先到先得,当发放预算的50%之后,交付机构就会查看政府征收控制框架下是否还有余量继续先到先得的发放方式。如果余量不足,交付机构会启动回合发放法。一旦开始回合发放,交付机构每年将组织2次发放,到时申请者可以密封投标提交一个可以接受的合约电价。最初的回合发放会提供给所有合格的申请者差价合约,当到一定阶段时,交付机构同样会查看政府更宽泛的征收控制框架下是否还有余量继续该发放方式。如果余量不足,就会按照差价合约的合约电价排序,优先发放价格低的合同。如果开发商觉得交付机构没有正确执行规则,可以上诉。上诉过程分两步:第一,在申请失败者的要求下,交付机构需要检查他们的决定是否正确;第二,如果申请失败者仍然认为交付机构没有正确执行规则,可以上诉到OFGEM来检查他们的决定。在上诉没有得到解决前,将不发放差价合约,从而保护申请者利益。

3.2碳价格支持机制

2013年财政预算中将采取碳价格支持机制,与其他改革方案一起,建立连贯的一揽子计划。碳价格支持机制有助于提高碳投资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对低碳发电的投资兴趣。它通过增加电力批发价格,影响传统能源价格竞争力。低碳发电不必支付碳排放费用,经济竞争力增加,因此鼓励了对低碳发电的投资。因为低碳发电投资周期长,投资者要确定低碳发电未来的收益,也就是要求碳价格的确定性。目前欧盟现行的碳交易系统的碳交易价格比较低,在英国无法激励投资商投资低碳能源。为减少投资者的顾虑,保证碳的价格公正合理,更有力地激励投资者投资于低碳发电,英国政府设立了碳交易价格下限。规定CO2在2013年、2020年和2030年的碳价格下限分别为16,30,70英镑/t。当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成交价格低于政府规定的价格下限时,由政府补偿其差价部分。“碳价格支持机制”的正式实施时间为2013年4月1日,当天英国为碳交易设定16英镑/t的底价。但这个机制还无法完全实现2020年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20%的目标,因此需要与其他机制配合。如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从而同时满足脱碳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20%的目标。碳价格属于税收政策而不是财政支出。它的变化是与欧盟协议相关的,内容包括:增加环境税的税收比重;使税收制度更具竞争力,更简单、公平。

3.3碳排放标准

为了使英国能达到其碳减排目标,限制高碳电源的发展,对在英国建立的任何新电厂,都要限制碳排放量,明确禁止新建碳排放超过450g/(kW•h)的煤电厂。2009年英国发电机组的碳排放量平均为573g/(kW•h),其中燃煤机组的碳排放量平均为882g/(kW•h),燃气机组的碳排放量平均为376g/(kW•h)。这个排放标准只要求新建机组必须满足,对过去已建成的机组并不追溯。新的碳排放标准意味着未来所有新建燃煤机组必须安装碳捕捉与封存装置。3.4容量市场为了应对旧电厂关闭和新建电厂的间歇性和灵活性较差的问题,电力市场不能只有电量市场,还需要建立容量市场的机制,以吸引发电设施建设的投资和需求侧参与市场。容量市场是在现有的电量市场外单独设置的,可以由供应侧和需求侧2个方面来参与。电力生产者可同时在这2个市场操作,提供的容量和发电量都可收费。容量市场机制由政府指定机构或售电商作为购买方,交易方式为集中竞价或双边交易,并可采用物理交易或金融性的容量期货权交易。2014年英国政府将为2018年或者2019年冬天以后的备用容量组织第1次容量市场的拍卖。容量市场包含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但是暂时不包含北爱尔兰。

1)备用容量:根据调度中心对满足电网长期可靠性标准所需的备用容量分析,DECC决定容量市场中拍卖的备用容量合同量。

2)竞标:大部分已有的和新形式的容量都可以参与容量市场的拍卖,只有一部分容量无法参与容量市场,包括差价合约支持的容量、有小规模上网电价或者可再生能源义务的容量等。需求侧响应的容量有竞标的资格,长期减少用电需求的项目也可以参与容量市场。在调度中心的组织下,容量供应者给出可提供的备用容量,合格的容量将竞争4年后或者1年后交付的备用容量。已有的发电站默认可得到1年后交付的容量合同,新改造的电站可以得到为期3年的容量合同,而更长的容量合同主要给新电站。

3)二次交易市场:在竞标年和交付年之间及交付年里,参与者可以进行二次交易。

4)交付:竞标成功的容量提供者将在交付年得到相应的报酬,同时需要履行交付年在需要时提供能量的义务,否则就要面临与停电损失相关的罚款。5)费用:容量合同的费用将根据市场份额由售电商提供。费用由售电商经结算机构交给容量提供者,如果容量提供者面临罚款,它们的罚款也会经结算机构交给售电商。为备用容量预付的费用期望通过减少批发电价的方式得到。调度中心在容量市场中的职责包括为容量市场拍卖容量的大小提供建议、执行拍卖和授予容量合同。一个技术专家组将对调度中心的建议进行独立的审查研究。OFGEM负责管理第1次拍卖后容量市场中技术性的规则,并管理调度中心和执行容量市场中的规则。政府有意向指定Elexon公司为容量市场的结算。

4英国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的其他问题

除了上节介绍的英国第3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外,还有一些改革的监管政策制度及过渡期处理的安排等内容,本节简要叙述如下。

4.1资产监管基础

资产监管基础通过由监管机构提供的可信承诺,回收与垄断相关的投资。在电力方面,资产监管基础已用于开发和维护输配电网络。网络权持有人有权提高价格,但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由OFGEM批准网络权持有人的价格,并计算出相关成本,然后设定网络经营商可收取的价格上限。这也就意味着将风险从开发商转移给售电商。该风险包括购电风险、电价风险(短期和长期),以及不同的上网电价、建设风险、施工风险。对低碳投资来说则大大降低了风险。资产监管基础可以降低低碳发电的容量成本,从而满足英国的低碳目标,就这点来说有监管的企业的成本比没有监管的企业更低。但是,由此发电厂没有了市场风险的信号,政府预计,缺失市场激励信号造成的损失可能大于投资成本下降带来的收益。因此,资产监管基础是需要和其他低碳鼓励政策联合施行的。

4.2市场准入

英国电力市场改革制订了电力购买协议,来确保独立的新能源电力公司能够获得长期合同并增加电力市场的流动性。保证市场高流动性是电力市场改革能够高效率、低费用运行的关键。OFGEM目前在研究提案来增加电力市场的流动性,但是政府也在法案中寻求法律依据,希望当电力工业和OFGEM没能按时完成目标时政府可以介入。

4.3利益冲突和应急处理

为确保改革方案的机构是合适的,英国政府委任英国国家电网公司的调度中心来负责管理和英国电力市场改革中的容量市场和差价合约。由于调度中心是一个私企,同时是电力市场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因此政府有权在特定条件下重新任命一个新的机构来代替国家电网的调度中心。

4.4过渡期处理

1)投资合约在过渡期,以签订长期合同的方式来保证差价合约开始生效前的早期投资。在差价合约生效前,管理部门和相关开发商启动早期形式的差价合约———投资合约。对投资合约的处理如下:①确保投资合约转让给差价合约交易对手,或者由专门的交易对手机构来处理投资合约;②管理部门应该被授权为投资合约提供资金(如果投资合约没有转让给交易对手),应确保制定相关规则来要求售电商为投资合约提供资金(无论投资合约转让与否);③需要将投资合约提交议会,他们的付款责任将在法案制定中视情况而定。2)新能源过渡在可再生能源义务政策下过渡期投资安排是至关重要的。英国可再生能源义务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该政策机制设计复杂,不确定性较大。为降低市场不确定性,政府计划以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政策逐步替代可再生能源义务政策,预期到2017年全面结束配额制对新上项目的实施。在过渡期(2014年4月到2017年3月),新建新能源发电厂可以在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政策和可再生能源义务政策之间任选一个政策。

5英国电力市场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电力市场改革进程对于中国建立适当的电力市场机制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1)英国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是为提供安全、低碳和价格合适的电力而进行的,充分考虑了英国的电力行业基础和未来的能源发展趋势。对于中国电力市场改革而言,虽然不能完全照搬英国的电力市场模式,但是可以参考英国电力市场改革的目标,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力体制。

2)英国原来的可再生能源义务政策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的配额制,其政策机制设计比较复杂,导致政府监管难度大,存在诸多漏洞,后来不断增加修补条款,更增加了监管难度,在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中将逐渐由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机制代替原来的琐碎的修补条款。中国在制定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时,设计应简单明确,保障政策效率和可操作性。

3)英国为确保供电安全,建立了容量市场机制。中国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的扩大,将来同样需要更多的容量来保障供电安全,可以参考容量市场机制,引入市场因素来刺激容量投资建设。

4)英国进行各次电力市场改革前都进行了详细地咨询调查,坚持先立法再改革,一套完整的法制体系是保障英国电力市场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而中国则在相应的电力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上停滞不前,要想顺利进行电力改革,亟须完善法制体系。

5)英国前2次电力市场改革希望将电力看成商品交由市场管理,而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又认识到在新形势下一定的行政干预是必需的。参照英国的经验,在电力改革中应该同时考虑市场和行政手段。而中国目前过于依赖行政手段,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

低碳文化论文篇(3)

在我国关于生态消费、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以及低碳消费方面的研究尽管起步比较晚,但也取得了不少成就。我国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在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节能减排,积极环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的理论以及节能减排的举措,为我国民众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消费提供了政策指引和理论指导。

在学术界,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探讨也是硕果累累。消费经济学的创始人、湖南师范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尹世杰教授早期发表了《论生态需要》,提出倡导生态消费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发展生态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中他特别提到了消费文化的重要作用。刘志在《论我国消费模式的生态化选择》中,认为“非生态化”消费模式导致全球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分析了“非生态化”消费模式的困境,提出要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消费模式,实现消费模式的生态化选择。还有其他学者如赵运林、邹冬生认为生态消费也称为绿色消费,是可持续发展在消费领域最本质的表现,它从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出发,坚持消费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林长清等在《绿色消费模式与循环经济相关性的探讨》一文中,认为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在消费领域的具体形式,是人类发展模式的一次历史性转变,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观,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其他环节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文章还提出了建立绿色消费体系的重要意义以及相关对策。毛中根在《可持续消费与构建和谐社会》一文中提出可持续消费是人类消费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浪费自然资源、加重环境污染并导致人性扭曲,给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与危机。他着重强调了可持续消费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希望通过加强消费教育、实施扩大消费规模和实现可持续消费并举的调控政策、支持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加大广告传媒治理等措施,来推广可持续消费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4、二氧化碳排放占总量的1/5,“碳排放”己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消费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了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2010年3月份的“两会”期间,“低碳”成为“两会”代表们热烈讨论的议题之一,很多代表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提案。温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三、促进我国低碳消费的对策思考

3.1政府应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加强环境立法。这是指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法律行为,主要表现为保护自然资源、限制自然资源的使用。通过环境立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制止企业和消费者有损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倡导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目前,我国环境立法还是立法工作的一个短板,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消费,在法律方面的努力空间还很大。

3.2企业主导低碳消费

低碳文化论文篇(4)

长期以来,企业文件管理一直以纸质文件管理为主,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件管理的电子化发展迅速崛起,无纸化办公成为全世界办公室的共同追求,在文件管理电子化的同时,传统的纸质文件管理方式受到很大挑战,面临创新和调整。我们认为企业文件电子化将是大势所趋,但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共存的局面也将长期存在。

一、文件管理的“二元状态”

电子文件出现后,一直与纸质文件共同存在,原因复杂多样,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工作中用电脑直接生成电子文件,但出于文件阅读和实际需要,又将电子文件转换成纸质文件。这种转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电脑中完成文件制作,或由网络传输的电子文件接收后,以纸质文件形式输出,比如中国石化的OA办公系统,各部门和企业在接收文件后,一般都要自行打印后存阅和归档;另一种是在归档环节为电子文件制作纸质拷贝。二是先有纸质版本后来根据需要形成电子版本,也就是纸质文件的数字化过程。这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位收到外来文件后立即数字化;另一种是对已经归档的纸质档案实施数字化。

基于文件管理的两种类型,我们可以把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共存的状态称之为“二元状态”。所谓“二元状态”,是指文件管理的两种状态,可以对电子文件制作纸质拷贝,也可以对纸质文件进行数字化。实行“二元状态”文件管理的企业,是在文件进入运转程序时就形成电子和纸质两种版本,现实工作中,大部分企业对大部分文件的管理都是采取了这种“二元状态”法。

二、“二元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文件管理的“二元状态”下,必然要对这两种文件分别加以管理,这就形成了两种管理系统的共存。这两种文件管理系统既相对独立,各自发展,又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一)文件管理电子化是纸质化的变革和提升

自从文件管理实行电脑辅助管理以来,纸质文件管理就开始发生变化,电子文件的管理对纸质文件的管理影响深远,引发了更多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文件管理更加简单快捷。过去整理纸质文件需要通过实体系统固定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建立档案实体的科学秩序,并支持档案检索的有效实现。电子文件管理之所以导致纸质文件整理简化,一方面是因为快速度、多途径的全文检索功能,以及随时随处的网上利用,多用户同时利用的便利,让用户更加乐于利用电子文件;另一方面,电子文件管理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文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只要在检索软件中标明纸质文件存放位置,便可以方便查找到对应纸质文件。这样就降低了对纸质文件实体秩序的要求,只要排列有序,位置明确,就可以借助电子文件检索功能实现纸质文件快捷查询。立卷的简化又带动了相关工作的简化,如排架方法、档案统计、手工检索工具编制等,档案部门可以从繁重的整理业务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关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开发与服务。

二是文件管理更加一体化。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原因,文档一体化程度一直不高。电子文件管理使为建立统一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企业,在文件生成初期完成的工作尽量提前,使纸质文件的归档提前,通过电子文件推动文档一体化进入新阶段。纸质文件的归档提前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变革。提前归档使档案部门控制企业文件信息资源的起点明显前移。由于文件在办文部门几乎没有停留,归档之时不少文件还与现行事务具有密切关联,企业内部查阅还比较频繁。因此,业务部门需要更多地与档案部门打交道,档案部门需要更清楚地了解文件的现行价值以及运转过程。这就使得档案部门的介入时间超前于归档,自然而然向文件生命周期的起点延伸。

与归档提前发生的还有鉴定、著录等工作。按道理,同一份文件的电子版本和纸质版本应该具有相同保管期限,对共同需要的著录项也应该形成相同著录内容,因此,有些企业开始探索两套文件鉴定和著录等工作的并轨,必然选择向电子文件靠拢。这就导致鉴定和著录等工作提前以及自动化档案学研究程度提高。在文件生成时进行的鉴定和著录会有不确定、不完整等问题,需要随文件流转而补充和确认,从而使这些工作从一次完成变成分段完成。为了保证分段实施中的顺畅衔接,必须以文件到档案全程为一体进行管理。

(二)文件管理纸质化是电子化的基础和补充。

与纸质文件管理相比,我们管理电子文件的经验要少得多。尽管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有许多不同之处,但都是社会活动的记录,管理目标基本一致,在管理内容和方法上也有很多共同之处。电子文件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建立公众信任,主要有两条:技术和管理。

来源原则是电子文件管理从纸质文件管理中获取的最有价值生命之核。在电脑进入档案管理之初,一些技术专家和业内人士曾认为电脑构成的强大逻辑力量可以取代来源的作用,但经过一段时间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档案工作者再次就来源原则的重要地位达成共识。大家认识到,电子文件来源原则仍然最为重要,区别仅仅在于从主要指导档案实体单元的组织,变为指导电子文件生成背景的理解、揭示和维护,用来源的真实性证实电子文件内容的真实性。

从技术层面来讲,对纸质文件的伪造、篡改也并非不可实现。实际上,人们对纸质文件、档案的信任更多来自对其整个运转、保管过程安全性的默认。这个过程

建立在文件形成与保管规律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运行和各种复杂情况的检验而日渐严谨与完善,其中蕴涵的科学性对于电子文件也具有应用或借鉴价值。

可见,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共存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二者互为条件、互补长短。在这些相互影响和作用中,各自经历着改造与被改造、同化与被同化以及调整定位的过程,两种管理方法在合理叠加、混合、功能替代中动态确定着共存状态,并逐渐融合为一套综合管理企业各类文件的管理方法。

三、文件管理向低碳方向发展

可以预计,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管理共存的二元格局将会持续相当长时间,“无纸化”必然经历一个渐进过程。只要电子文件的安全性没有得到完全保证,人们就需要以纸质文件形式进行备份和保存。但是,共存的态势将持续处于变化之中,大的趋向是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此消彼长,从以纸质文件为主到以电子文件为主。

低碳文化论文篇(5)

(一)将低碳文化融合于企业产品设计、生产与销售的各环节之中我国目前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期,十分强调节能优先。由于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备了一致性,也就适应了低排放发展的现实。对企业而言,应当从产业链各环节,产品的设计、生产与消费等过程中找到节能的渠道,从而推进节能技术的发展,将低碳文化融合于各环节之中。(二)将低碳理念融合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之中低碳经济重在倡导和鼓励人们立足于自身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节能环保意识,进而控制或减少个人及其所使用设备的碳排放量。对企业而言,就是应当把该理念融合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之中,切实做到节约用水、电,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尽可能地减少一次性用品用品之使用,选择购买节约型商品,购买低油耗与低污染的小排量车,多用电话、邮件等通信工具而少用打印机、传真机。以上虽为细节,但是如果企业员工能切实形成上述行为习惯,终将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将低碳理念融合于企业技术创新之中企业文化必然会对企业制度安排与企业经营战略选择上具有引导与支持等作用,由于人的价值观会支配人的选择和行为。一旦企业的内、外条件出现了变化,企业文化也应当实施调整、更新与发展。一家成功的企业不但需要认识到环境,而低碳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刍议武汉理工大学 张少君且还需了解发展的方向,并且能有意识地进行调整,进而选择适宜的企业文化以应对挑战。唯有如此,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提升市场竞争力。企业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合于技术创新之中,肯定会导致企业员工价值观念之创新,且这一创新也将推进企业技术之创新,让企业能够处在时代的最前沿。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低碳文化论文篇(6)

作为耗能大户,石化产业将以低碳经济为契机,实现产业升级。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正在制定的低碳经济路线图会对深挖行业碳减排潜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中国向世界做出了自己的碳减排承诺,并将之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在中国政府强有力的决心背后,作为资源能源消耗量较大的石化行业面临大考。为实现国家提出的碳减排目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正在着手制定一份全行业的指导性意见,它也被称之为石化行业的低碳经济路线图。 石化行业的减排潜力究竟有多大?该路线图将重点围绕哪些内容展开?行业协会将为企业提供怎样的指导意见?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负责这项工作的产业发展部副主任王孝峰。 潜力巨大 记者:40%~45%的碳排放目标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决心很大,压力也不小,您认为石化行业的节能减排空间大吗? 王孝峰:据统计,2008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消费能源3.7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5%。其中,化工行业消费2.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0%。合成氨、烧碱、电石和黄磷是化工行业的重点耗能产品,能源消费量占化工行业的42.5%以上。其中,合成氨能耗0.72亿吨标准煤,占28.5%。烧碱能耗0.12亿吨标准煤,占4.6%。电石能耗0.2万吨标准煤,占8%。黄磷能耗0.035亿吨标准煤,占1.4%。这几个主要耗能产品的能耗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合成氨单位产品能耗量多14%~23%,烧碱多8%~18%,电石多15%~21%,黄磷多6%。 这组数据说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空间。根据国际经验,石化产业每排放1个单位的温室气体,可通过化工产品和技术帮助其他行业或消费者实现2~3个单位的减排量,所以石化产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需要深入了解才能充分认识。 记者:看来石化产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石,潜力巨大。那您认为对于石化行业而言,走低碳经济路线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王孝峰:是二氧化碳的资源化。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0亿吨/年,各种二氧化碳的资源化途径年回收二氧化碳加起来不足1.5亿吨,因此发展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一些技术路线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并且生产工艺要求将这些二氧化碳分离出来,为后续反应创造条件。这些二氧化碳稍加处理即可实现物理利用或者化学固定。 比如利用物理法生产无机碳酸盐、利用化学手段生产尿素等化学产品是石化产业广为应用的固定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的技术路线。开发新型化工产品,促进建筑节能,降低化肥N2O的排放等是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技术手段。开发碳酸丙烯酯、聚乙二醇二甲醚等有机溶剂,开发高效薄膜材料分离二氧化碳是目前石化产业研发的重要热点,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技术最可依赖的保障。 门槛提高 记者:协会正在着手制定的低碳经济路线图将主要围绕哪些内容展开呢? 王孝峰:低碳经济路线图将汇总行业近期、中期以及远期低碳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撑技术以及配套体系。主要从淘汰落后产能和鼓励技术进步两方面提出要求,重点鼓励、推介一些有利于降低碳排放的先进技术。 记者:与此前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所提出的行业节能减排目标相比,低碳经济路线图将设置怎样的门槛? 王孝峰:在此前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中,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的全行业节能减排目标是:到2015年,全行业确保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电石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至1吨标煤,黄磷下降至7吨标煤,合成氨下降至1.7吨标煤。 低碳经济路线图对于节能降耗的要求会更高。至于具体方案,接下来,我们将联合五大公司以及高耗能行业的重点企业,以协会为平台,成立专题研究组,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价定位清楚中国石

低碳文化论文篇(7)

对于龙头企业,实施安全低碳技术需要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标准化程度,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在产品的包装、运输中,需要采用合理的技术、安全卫生的包装材料,以保证流通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对于产品定价,还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水平,以合理定价。技术上的规范与质量管理均需要投入成本,而产品竞争力与良好的社会声誉则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二)政府加强安全低碳监管的成本收益

目前这种污染环境的“化学农业”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低碳化”的整体规模也很难迅速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与龙头企业面对“安全低碳农业”缺乏积极性,低碳技术需要的大量投入阻碍了其产业化发展。保证投资和融资,确定农产品的“低碳”标准立法,建立有效的预警、监督与惩罚机制,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但是,“低碳农业”有效运行之后,政府的整体成本会显著下降,运行效率会更高。

(三)消费者选用安全低碳产品的成本收益

显而易见,安全低碳农产品的投入成本高,其定价相应也高。消费者会在“安全低碳”与价格之间进行权衡。高价格的安全低碳产品会让消费者更放心,但会损失消费者的一部分经济利益。但大多数时候,消费者不得不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必需品,即便知道存在劣质危害,这使得一些生产者去冒险违法生产劣质不合格的产品,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

二、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行动策略博弈分析

(一)政府与农户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在目前我国农价稳定的政策环境下,农户采用高碳技术得到的收益很高,例如化肥等的施用,少量的投入即可以带来大量的产出。而采用低碳技术,虽然一方面农产品最终收获的价格较高,这个价格高于采用高碳技术农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的投入成本也可能较低,但是采用低碳技术所对应的农产品产量也很低,例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综合分析考虑,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相应是较低的。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基地农户不愿意采用低碳技术,这形成了一种均衡。打破这一均衡的方法是引入政府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的财政补贴。一方面,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补贴,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农产品的收益;另一方面,对采用高碳技术的农产品予以处罚性的政策和法律,例如征收碳税、环境治理费用等等。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参与下,农户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导致的结果是农户会选择采用低碳技术,这就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了新的均衡。

(二)政府与龙头企业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对于龙头企业来说,在目前农产品价格较稳定的背景下,龙头企业采用技术化的生产方式、“化学农业”等得到的收益很高,其付出的相应成本则很低。目前发生的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加工者的生产成本低,其收益远大于成本。生产加工者通过使用农药、添加剂等改善了产品的外观和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结果却得到了更高的效用,于是很多生产加工者甘冒风险。若龙头企业提供低劣产品,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负外部性,这种负外部性会影响社会稳定、增加政府监管成本。龙头企业若没有采取安全低碳技术及管理,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就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及政府的利益都会有损害。虽然采用低碳技术得到的价格可能高,但是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出很低,另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本身需要成本,例如循环经济中的人工成本、农家肥等等。综合分析,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很低,因此龙头企业不愿意采用低碳技术。为打破这种均衡,需要政府一方面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补贴,以便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另一方面,需要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指法院判决侵权行为人应承担的赔偿额高于其侵权行为引发的实际损害额的一种民事赔偿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则会使这些生产加工者在其原有成本的基础上,考虑惩罚性赔偿所带来的额外成本风险,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行为。质量监管制度也是如此,质量监管制度的推行会促使龙头企业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进而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也给龙头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的推行,都使得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使龙头企业充分考虑成本收益,放弃使用高碳技术,选择采用低碳技术,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新的均衡。

(三)龙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在农业产业化利益相关者之间:一方面,若龙头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低劣产品,使消费者的相关权益受到损害,即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负外部性。若龙头企业没有采取安全低碳技术及管理,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的利益会有损害。另一方面,如果龙头企业采用安全低碳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高、产量少。结果导致龙头企业不愿意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即使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因为低碳产品成本价格高,虽然低碳产品质量可靠,但是考虑到价格因素,消费者对高价格安全低碳产品的购买量也很少,这形成了一种均衡。打破这种不利均衡,需要政府的参与,需要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予以补贴,才可能使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品降价、消费者愿意购买;或者对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予以财政补贴,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者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补贴,降低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官员问责制度、社会责任监管制度的建立等,都有利于打破原有的不利均衡。政府官员问责制度有助于减少和抑制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行为,减少带来的相应损失,也有利于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产品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这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保护人身安全、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利用资源,也有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监管制度的推行,意味着除政府外,社会公众的参与对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成本收益的影响。因采用低碳技术对龙头企业社会声誉信誉、媒体社会形象、以及企业品牌价格等都会带来影响。总体上,会使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社会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社会成本减少。在此基础上,龙头企业进行选择时会充分考虑社会责任带来的成本收益。综上,在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监管的参与下,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成本减少。这会使得龙头企业愿意选择采用低碳技术,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技术产品,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了新的均衡。

三、政策建议

1.政府应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进行财政补贴。

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或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补贴,以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农产品的收益;对采用高碳技术的农产品予以处罚性的政策和法律,例如征收碳税、环境治理费用等。使农户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参与下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让农户选择采用安全低碳技术。

2.应建立一个能够促使龙头企业选用安全低碳技术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机制、合同机制、责任机制和声誉机制等机制的制度安排

促使龙头企业在充分考虑其成本收益的基础上,选择实施安全低碳技术。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补贴,以便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推行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让龙头企业通过惩罚性赔偿等制度充分考虑法律成本,使其不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管理的成本上升、收益下降、风险提高,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管理的成本下降、收益提高。使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让其放弃使用高碳技术,选择采用低碳技术。

3.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予以补贴

使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品降价、消费者愿意购买;或对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予以财政补贴,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补贴,降低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成本。使龙头企业在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监管的参与下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成本减少。最终让龙头企业愿意选择采用低碳技术,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技术产品。

低碳文化论文篇(8)

作者:姚晏 蔡绍洪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

加强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和引导,并建立恰当的运行机制以保证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此外,相应的法律、法规、技术、人才以及强化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的宣传也是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得以实现的保障。1.市场是产业结构要素优化配置的主要力量,要加强市场化建设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规范调控企业的低碳生产方式以及个人的低碳消费行为,并通过建立和完善行业间和区域间的“碳补偿”机制实现区域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发展。培育碳资源交易市场,促进生态资源化和生态资源的证券化。推进生态资源产权界定工作,建立使用生态资源付费制度,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促进生态资源的证券化,把社会的盈余资金引导到投资于生态资源开发的方向上来,克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制约。通过制度创新发展“碳交易”。碳交易机制是规范碳交易市场的一种制度,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一种市场手段和途径,需要探索不同的碳交易机制,使得企业或个人可以通过选择购买或卖出碳排放的交易来达成减排或低排放的目标。2.发挥政府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的引导性作用,通过财政、税收手段和金融手段促进低能耗、低碳排放的产业结构优化的实现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低碳产业发展战略和系统化的产业发展规划,造就一批可参与国际竞争的按照低碳经济要求来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的低碳企业。同时,在制定和完善低碳产业发展战略和系统化的产业发展规划基础上,通过建立行业准入许可证制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促使企业高起点投入,保障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财政上要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对低碳发展的重大项目采取引导、激励、奖励或贴息贷款等方式给予支持。建立以政策性贷款为导向的低碳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发展碳金融,积极开发服务于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创新开发各类金融产品,包括以碳排放权的期货、期权为代表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将碳税作为一种独立税种存在,引入碳税来鼓励更多的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对积极采用技术减排和回收二氧化碳并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给予减免税优惠。3.建立恰当的运行机制以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的乃至社会和文化的手段进行调整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执法检查,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完善节能和低碳排放的标准制定,对企业的碳排放进行实时的监测;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强对节能、提高能效、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加强法律法规对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是关键,法制保障是根本,应当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助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有关低碳经济的相关制度予以原则性、权威性规范,才能为各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并不断完善配套措施,也才能真正实现低能源消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低碳经济的有序发展。4.积极开展低碳生态伦理教育、构建低碳生态文化,宣传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的生态伦理教育提倡全新的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培育人们尊重自然的内在规律,以“天地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性思维来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对能源节约和低碳排放的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的范围和深度上都明显不够,大部分企业对实施低碳生产的价值、实施的途径及实施低碳生产所带来的效益缺乏足够的认识,应加强低碳生产的宣传和培训,结合企业类型和产业特点,普及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方面知识,引导企业采用节能和低碳的生产方式,鼓励企业投资低碳产品和服务;同时,应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和低碳生活方式意识,引导公众养成节约、简朴以及注重内涵的生活方式,摒弃奢华、浪费的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

三次产业中,工业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业,传统农业和传统服务业领域的碳排放也不容忽视。根据我国学者刘再起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很大,德国的第一产业单位产值每增加1%,其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会增加15%[5]。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比例,通过产业间以及产业内部合理的比例关系可有效促进经济低碳发展。根据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应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和提升第一、二产业发展;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比例关系,加大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比重,大力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构建低碳经济体系;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提升产业高度,把单一、低级、粗放的产业结构转变为多样的、兼顾了区域专业化分工与综合性发展,并且主导产业突出、辅助产业配套、多项支柱产业并存互补的,同时满足了能源节约和低碳排放的产业结构系统;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低碳产业,如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大力推进这些新型低碳产业的发展,并培育专业化大型环保企业。2.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保障。经济社会的进步过程是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也是产业技术体系进步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反映,是在各产业、各行业内不断淘汰旧技术、采用新技术的过程,这个过程使产业结构逐步向更高阶段发展,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生态化的关键手段,应以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强调以高技术和低碳的适用先进技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6]。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注重提高高技术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能耗低的信息产业;积极研发新技术,包括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能源利用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技术、环保技术、节能技术等;对传统产业进行低碳化技术改造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应鼓励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依靠节能技术,改造重点用能产业,降低现有重点用能产业的消耗水平。低碳产业的本质特征就是利用低碳技术体系,低碳技术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埋存以及清洁生产等各种节能减排的技术。循环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路径,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能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通过“资源利用—绿色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实现能源节约和降低碳排放。3.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低碳优化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方式是低碳的生态化生产方式,而产业生态化的实现路径是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是对产业传统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是产业生态化的主要路径,也是实现能源节约和减少碳排放的产业体系形成的关键和突破口,要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利用或循环利用,在资源(能源)向社会财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实现节约。转变发展方式首先应在产业层面坚持用循环经济理念整合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使产业之间形成物质、能量的梯级循环利用,合理有效地循环利用资源。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在园区内通过企业和企业之间、产业和产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形成产业价值链和生态链,上下游产业间相互依托,形成区域整体性集群优势达到经济获利、环境改善和产业发展的多重目标[7]。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方式是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削减废物的产生,以达到少排放或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应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实现企业在生产制造的工艺各环节之间的物料循环;要开发和生产低能耗、低污染、可循环利用和安全处置的产品,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消费到产品使用后的处理与循环利用整个产品生命链条中都以生态化方式进行。低碳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信息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形成的产业,包括如垃圾处理、大气污染防治、污水处理等行业及与之相关的环保设备加工制造和服务业、技术信息服务等行业。低碳环保产业具有正外部性的特征,应大力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低碳文化论文篇(9)

自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低碳”这一话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诸如低碳经济、低碳装修、低碳交通、低碳饮食等,时常见诸报端。作为化学老师,我们对于低碳的理解应该不存在任何障碍。宣传低碳意义,倡导低碳生活成为广大化学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结合自己的化学教学过程,带领学生从化学视角,对“低碳”的深刻内涵作了探究,以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低碳意义、理解低碳意义、践行低碳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及学生双休日的时间,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低碳”这一主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自己的做法简述如下,以期为创造“低碳生活”尽绵薄之力。下面是笔者的实践过程。

一、定低碳主题,激探究欲望

笔者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以“低碳生活”为主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通过激烈讨论,深入认识什么是低碳生活,以及低碳生活的意义。然后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低碳生活。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最后以科学小论文的形式对“低碳生活”的论点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观点。

布置学生写小论文时,要求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你对“低碳”的理解;第二,“低碳生活”的意义;第三,你怎样做才能实现“低碳生活”。初闻“低碳”话题,多数同学一脸迷茫,满头雾水,甚至问我:“老师,什么是低碳啊?”只有个别同学说:“哦,我知道,低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同学们的反应我未加任何回应,只给他们指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让他们注意关注报纸、网络上的低碳话题,查阅相关的低碳资料,加深对低碳的理解。

一周多时间过去了,许多同学上交了以“低碳生活”为话题的小论文。仔细阅读之后,我将同学们的小论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借助网络资料,未经自己加工整合的段落摘抄。其中普遍谈到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生活能力,具体地讲,低碳生活就是一种节约的生活态度,还照搬了许许多多现成的节水、节电、节油、节气的例子;第二类则是围绕“低碳就是少排放二氧化碳”这个观点,阐述了二氧化碳产生的主要途径、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的危害、减少二氧化碳的主要措施等,也算得上是对已学二氧化碳相关知识复习巩固;第三类则是文笔不错的作文,先描绘了理想状态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等,后将现实中的黑烟臭气、灰土沙尘等归于汽车尾气、工厂废气、不文明施工等的祸害,倡导要治理大气污染,才能实现“低碳生活”。

凡此种种,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查阅、整合,笔者的初期目标已经实现,同学们对低碳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将知识整合,令认识升华

针对同学们初步搜集资料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对低碳生活的理解,对于同学们下一步的研究性学习,我给出了相应建议,引导同学们将已有资料进行有机整合,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将论文进行修改,使其对“低碳生活”认识能够进一步深化。同时,要求学生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科学小论文不同于作文,论文是要以充分的论据将论点加以论证。这里的论点就是论文的观点,即“低碳生活”的观点,论证的过程也让同学们通俗理解:要阐明“低碳生活”是什么,为什么要施行“低碳生活”,怎么做才算“低碳生活”,等等;第二,提醒同学们要勤于思考,仔细研究。如碳元素存在于身边哪些物质中?这些物质最终将转化成什么?以此思路理解“低碳”的内涵是什么,再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节省的观点与“低碳生活”进行有机结合;第三,要求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加强对“低碳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文中要以“我”代替“人们”,以此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低碳生活”不是别人的事,而是自己该做的事。

又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同学们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小论文焕然一新地呈现在我面前,其内容与第一次相比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们大多打开了思维的局限,开启了尘封已久的话匣。论文中不仅谈到了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碳排放,还阐述了人们的吃、穿、用、住、行等,这些都广泛涉及含碳元素的物质,而这些物质经过氧化后,碳元素大多转化成二氧化碳,也成为不可低估的碳排量,这就很自然地将吃、穿、用、住、行方面的简单和节约与“低碳生活”的主题联系起来,从深层次上真正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要低成本地生活、节俭地生活。认识到了这一点,同学们个个都有很多话可说,有很多行动可做,他们将我特意发的32K纸正反面都写满了对低碳的理解和自己可以为低碳生活做到的行动(以前发纸时,若一面不够写,总有同学说我小气,而这次没有人再说我小气了)。具体事例如:要将纸张正反两面都充分利用、用手帕代替餐巾纸、自备筷勺代替一次性筷子、不空挂QQ号、骑自行车代替乘私家车上学,等等,同学们列举的可行性事例不胜枚举,对同学们的丰厚收获我倍感欣慰。

三、固内化认识,促长效行动

低碳文化论文篇(10)

2009年12月召开的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是人类历史进入低碳时代的拐点。它要颠覆的不仅仅是高碳经济,而是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强大的导向作用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引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嬗变。我们认为,实现低碳发展需要在全社会培育低碳文化,树立低碳生产和生活态度,才能为低碳发展奠定坚实磐基。

一、“低碳”的含义及其历程

(一)低碳的含义

所谓低碳(Low-carbon),原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它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是人类为应对全球气候恶化而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从而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理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

(二)低碳的历程

20世纪以来,面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世界各国抛开国界、种族、语言等差异,开始积极寻求解决气候问题的途径。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第一次环境会议发表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此次会议及宣言宣告了与会国以及国际组织需要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为保护各国人民的生活和改善环境问题带来保证。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联合委员会做了题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报告在集中而系统地探讨了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后,提出了意义深远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强调了三个观点:一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是不能分割的;二是,地球的资源和能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发展需求;三是,当代人必须为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考虑而改变现在的发展模式。

1992年5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气候变化会议,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础框架。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参加国在日本京都参加的第三次会议上制定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的目标。

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希望国际社会能够重视并采取措施使低碳经济的共识纳入到决策之中。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虽然会场内只达成了“有限共识”,但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会场外更多世界各国人们的心灵,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二、低碳发展应对之路:培育低碳文化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未来发展之路需要技术创新支持、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建设完善,更需要低碳文化的培育。

(一)低碳文化及其特征

1、低碳文化的含义

低碳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低碳文化是关于CO2低排放的价值、思想、知识、习俗、信仰、态度、规范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广义低碳文化与广义文化概念相同,包含器物、制度、行为规范和观念四个层次。低碳器物指物质形态存在的CO2低排放的技术和机械设备,它是支撑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低碳制度是为保证CO2低排放而形成和建立的制度、体制、机制等,是低碳行为规范得以制定和遵从的社会组织形式与保证。低碳行为规范即为规范CO2排放行为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道德准则,是约束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规定。低碳观念亦即有关CO2低排放的价值、思想、知识、习俗、信仰、态度等观念形态的因素。低碳观念处于低碳文化系统的核心,对低碳行为规范的制定和人们的低碳行为起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低碳制度是在低碳观念指导和低碳行为规范约束下建立和形成的,是低碳观念得以贯彻落实的保证。而低碳器物处于广义低碳文化层次结构的表层,是低碳观念的物化形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是在低碳观念的指向下按照低碳行为规范的要求创制和应用的。

2、低碳文化的特征

(1)价值取向的生态性

低碳文化强调的是生态价值。它要求从“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转变为“生态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的价值准则,摈弃片面强调物质、经济和人类价值而忽视自然、环境和生态价值的价值观,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在此种意义上,所谓低碳发展,就是以生态为价值尺度的发展,即不破坏生态或者对生态的损害最小并能够进行补偿、修复和建设的发展模式。

(2)生存态度取向的环保性

低碳意味着低排放、低污染。它倡导一种自然、健康、安全、绿色环保的生存态度和理念,代表着一种不以损害健康、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人类欲望的满足、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文化观念。它是在对18世纪中叶工业化以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范式进行深刻反思后确立起来的新的人类生存态度。

(3)行为方式取向的节俭性

低碳文化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倡导尚俭节用、尚简戒奢、适度生产消费的理念。它要求从高能耗、高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转向质朴、适度、可持续的消费观念,从从众、攀比、炫耀转向求实的消费心理,从盲目、冲动、义气转向科学、理性的消费行为,从不理性、不文明转向理性、文明的消费方式。

(4)发展方式取向的可持续性

低碳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它要求从忽视人和社会的全面整体进步的以“物”为中心的畸形发展、忽视人与自然平衡的以“人”为中心的片面发展、忽视资源成本和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后代人发展权益的不可持续发展转向人、社会、自然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发展的文化应对措施

1、以正确的低碳观念文化为经济社会低碳发展领航

低碳发展需要技术创新、资金保障、制度建设、法律规范和政策引导等外在手段和措施。而创新指向何方、资金投向何处、制度如何设计、法律政策如何规范,则是由隐而不见、潜而不显、内蕴于人们意识中的价值观念决定的。因此,社会要实现低碳发展,最关键、最根本的是转变人们价值观念,实现从传统的“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到“生态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价值准则的转变,使人们在深层意识中真正确立起低碳价值观即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并以此引导人们发展经济和社会的行为。

2、通过普及低碳理论知识指导低碳行动

低碳经济是新经济的一种形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理论的支撑和指导。正如阿兰・韦伯在《新经济新的是什么?》一文中所说:“最终,新经济的版图并不在科技里,亦不在芯片或全球电信网络中,而是在人的思想疆界中”。低碳发展需要低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这就需要对传统的发展理论包括经济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日常生活哲学进行深刻反思,形成并建立起低碳发展理论及其知识体系,并将其普及到全社会,武装大众头脑,使人们普遍掌握和学会运用低碳理论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主动、理性地践履低碳发展行动。

3、以多层次的低碳制度文化规范低碳行为

低碳制度文化包括低碳法律、低碳政策和低碳道德三个层次,是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低碳发展具体体现在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行为上,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工作行为在追求利润和利益最大化愿望的驱使下,往往会僭越或偏离低碳发展的预期目标要求。这就需要借助法律、政策的强制手段和道德的教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控和规范,对违反、偏离低碳发展目标规定要求的行为进行惩罚和谴责。

4、以低碳生活方式践履低碳行为

低碳经济对全球的冲击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它还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冲击。最关键的还是人类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朝“低碳生活”靠拢。低碳生活方式是以节约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为前提,以尚俭戒侈、尚简戒奢、求实戒糜为基本要求,以适度、健康、文明、绿色环保为目标的生活,包括低碳消费、低碳家居、低碳出行、低碳办公、低碳休闲等方面。低碳生活要求每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就是低碳经济的直接参与者,低碳经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以减少碳排放作为生活的第一要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能、绿色、环保的好习惯,戒除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污染环境的坏毛病,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而要真正实现低碳发展,从技术、经济和制度层面着手是治标之策,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从转变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上做文章。在全社会培育低碳文化,使社会大众普遍形成低碳思想文化观念,树立低碳生产和生活态度,才是解决低碳发展问题的根本之道。

课题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高职院校低碳校园文化建设研究”(2010B27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护理进修工作计划 下一篇: 月度总结汇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