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0:58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篇(1)

人才资源学历结构矛盾突出

近年来我国水利行业职工队伍在职人数大幅减少。从1995年154万减少2001年132万。7年累计减少22万人,年均3万多。主要原因是水利机构改革,政企事业分开所致。近几年水利行业职工队伍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从1995年18%提高到50.74%。但水利企业职工学历普遍较低,特别是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明显偏低。我国水利企业科技人才队伍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4.92%,低于全国其他行业17%的平均水平。其中研究生以上的所占比例为0.5%;大学专科文化程度的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7.11%;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专业技术人员59.6%。水利科技人才的学历结构明显偏低的状况,将会制约水利企业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及水利企业技术潜力的进一步发挥。另外,水利教育的培养能力尚不能满足水利事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据统计,每年新增中专以上职工仅相当于同类学历职工的自然减员人数。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水利职工队伍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短缺,是水利在建设、技术创新、管理和经营方面粗放式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利行业若不尽快改变人才资源总量不足、文化技术素质不够高、学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将必然制约水利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人才资源能级结构矛盾突出

到2001年底止,水利部直属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27671人,其中正高级职务56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1%;副高级职务470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0%;中级职务1141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1.2%;初级职务983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5.5%。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的比例为1:8、3:20、1:17.3。

在正高级职务中,45岁以下的有265人,占正高级职务的47%。在副高级人员中,45岁以下的3236人,占副高级职务的69%。经过这几年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调整,45岁以下的正高级人员已占到正高级人员的一半,45岁以下副高级职务已占到高级职务的2/3,基本完成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新老交替,专业技术队伍已逐步年轻化。但在水利人才队伍中,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少,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严重匮乏。东西部人才差异性大,地方性水利部门高级人才奇缺(见表3)。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严重不足,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性人才更是短缺。这种人才状况既不能满足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不能适应水利事业迅速发展和未来水资源市场的要求。

急需的高新技术及复合型人才少

水利企业科技人员长期固守在一个岗位上,岗位交换的机会少,其后果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功能比较单一。随着高新技术对水利传统行业的改造,一些传统专业、技术岗位将逐步被淘汰,而一些大量高新技术岗位人才匮乏,将成为水利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水利行业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专业人员占水利人才的80%以上,较高层次的计算机、金融、法律、市场营销、信息科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及精通工程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则严重总体性短缺。加入WTO给我们带来了各种机遇和挑战,水资源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利市场投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将吸引到更多的外资,将引进更多的先进施工模式;国内建筑市场将进一步规范;水利监理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利企业可以更便捷地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换与分工;水材料生产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也面临入世后进口设备在性能、价格的比较优势。这将使那些成本高、技术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的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压力。加入WTO后,我国水利行业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状况将更为突出:一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家,包括适应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领导人才,适应国际发展需要、在国内水利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拔尖人才;二是高新技术人才,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三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性人才;四是熟悉世贸规则、了解国际惯例、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商务人才和外语人才;五是是信息、农业、投资、理财、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六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七是高技能的人才;八是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成人教育毕业生比例偏大

1999年全国共有74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招收水利类专业的研究生,年招生规模500余人。全国有独立设置的水利普通高等学校8所,另有53所普通高等学校设有水利水电类专业,年招收水利类专业学生5000余人,在校生18000余人。此外,有14所水利职工大学及部分普通高等学校每年还招收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学生约5000人。而培养的水利专业人才有一部分在从事非水利专业。

全国有水利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8所、职工中专36所、水利技工学校32所,年招生2万人,在校生规模近6万人。1999年,水利系统有职工教育培训基地180余个,职工教育工作者6100余人,年培训能力达40万人次。

根据部分省市水利局的抽样调查,专业技术人员中,正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比例偏小,而成人教育及技校、高中以下毕业生比例偏大。成人教育毕业生是指国民教育系列的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职工大学、业余大学毕业生、自学考试毕业生及党校毕业生,成人教育毕业生大多数属于技术使用性人才,具有较强的工作实践经验,但普遍缺少发展后劲,是制约水利科技人才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才资源区域结构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东部地区水利企业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水利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区域差异逐步加大,东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总量的比例为%38左右,中部地区所占比例为35左右,西部地区所占比例为20左右%。西部地区水利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少,而且在人才的科技文化素质上也低于东部地区,科技人才的区域差异过分加大,会制约水利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建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等专业的需求比例,西部地区要高于东部沿海地区。

科技人才年龄结构优势日趋弱化

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中35岁及以下年龄组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比例为48.52%,35~45岁年龄组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比例为29.43%,45~55岁年龄组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比例为22.06%。科技人才日趋中年化。目前的年龄结构状况不仅使各类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受到很大制约,也使新技术应用和新业务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表现为水利企业科技人员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下降、体能负荷减弱、存量有明显的波动性,企业缺乏对科技人才的长远规划。

当前,我国水利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水利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与开发,水资源市场的开发和利用等,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我国水利人才总体文化素质偏低,高素质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水利类、工程类专业占据80%以上的比例,而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人员比例过低。高学历人才分布不均衡。大多数集中于教育、科研、机关管理部门或单位,基层单位中学历人员统计为零的单位仍然存在。地区分布同需要成反比。从我国现有的水利人才结构来看,存在“六多六少”,一是传统水利人才多,高新技术领域人才少;二是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三是单功能人才多,复合性人才少;四是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人才少;五是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六是管理型、研究型的人才高能低就的多,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少。据对东北地区水利企业的调查,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人员规模偏大,许多工种能实际胜任本岗位工作的人员很少;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工人比例严重失调;高级技术人员年龄偏大、数量极缺;这样的人才结构完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对西北地区水力企业的调查显示,员工队伍中普遍存在重学历提高、轻技术能力,追求高职称等现象。目前我国高级技工占3.5%,与发达国家的40%相比差距太大。中级技工占24%,初级技工占74%,而同期日本的高级技工则占32%,中级技工占43%,初级技工只占25%。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高技能水利人才,已成为决定水利企业兴衰的关键。

加入WTO以后,我国水利人才需求类型也将发生深刻变化。适应新时代的新型水利人才不仅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和高超的金融管理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创新、创业、合作的精神与能力,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同时还要精通WTO规则和国际经济法律,善于处理国际水务。而我国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模式显然不能适应这种需要,因此各个学校及培训机构,都将面临新的挑战,都要按照水利事业现在及未来的人才战略规划,潜在的人才市场需求作出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加大人才开发力度 培养高素质水利队伍.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篇(2)

全系统现有在职职工480人,其中女职工113人,中共党员301人,人员结构分布如下:

项 目 分类 人数 比例

职称 合计 154 0.32

副高 3 0.01

中级 43 0.09

初级 108 0.22

学历 本科 39 0.08

大专 116 0.24

中专 32 0.07

高中以下 293 0.61

年龄 35岁以下 134 0.27

36至45岁 197 0.40

46至54岁 109 0.22

55岁以上 40 0.11

从人员结构分布表可以看出,本系统人员结构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职称上看。全系统具有初级以上职称人员154人,占职工总数的32%,技术人员总量达到了一定要求。但同时可以看出,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偏少,只占技术人员总量的10%,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助级以下职称,层次不高。二是从学历上看。全系统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人员187人,占职工总数的39%,比例偏低,且本科学历人员只占8%。人员整体教育水平不高,高学历层次人员数量偏少。三是从年龄上看。全系统35岁以下的年轻职工占27%,36岁至54岁的中年职工占62%,55岁以上的职工占11%,年龄结构比例约为2:3:1,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二、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一)各类人才结构分析

1、党政人才队伍。按照本次调研的人才划分标准,本系统拥有党政人才101人,约占职工总数的21%。几年来,局党组坚持以工作实绩作为衡量干部的标准,按照党对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要求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各单位党政人才队伍的年龄梯次结构、专业知识结构以及不同性格气质人员的合理搭配,在各直属单位领导班子中都配备了1-2名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专业技术强的年轻干部。局党组注意加强对党政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从机关到直属单位,都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学习、工作制度和个人廉洁从政规范。绝大多数党政干部都能摆正位置,恪尽职守,全心为单位谋发展、为职工谋利益。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局经常组织局管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学习水利法律法规及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做到依法办事、文明执法。在干部任用上,在系统内推行了竞聘上岗、岗位交流和轮岗制,实现了干部的能上能下和合理交流。对聘期内干部定期进行工作述职和民主测评,对工作不力、职工不满意的干部及时进行调整。

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全系统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54人,分布在五个职称系列:工程、会计、政工、农技和经济。其中,以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约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0%以上;专业技术人才以助级以下人才居多,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69%;由于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工作的改革,在职称评定上强调了学历因素,3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般具有中专以上学历,而35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很大部分不具备学历,无法评审更高层次的技术职务,也带来了系统内专业技术人才总体层次的偏低。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上推行了岗位设置、评聘分开,即根据各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总数按一定比例设置各单位高、中、低职务专业技术人才岗位,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后,由个人提出聘任申请,在职数限制内择优聘用。改变了过去专业技术人才评聘不分,一评即聘,一聘终身的现象,实现了高评低聘、低评高聘,在专业技术人才聘用上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专业技术人才在水利建设一线经受锤炼,促进个人成长的机会还不是太多,创新创造能力还不够强。

3、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系统内具有对外经营能力的人才较少,各直属单位综合经营的范围仅局限于利用自身资源进行了场地、设备租赁和对外承包等形式,原__市水利工程队现已改制为江苏龙川水利建设有限公司。

4、高层次人才。今年,通过人才市场招考1名研究生。

5、高技能人才。全系统共有电工技师5人,高级工113人,主要工种为闸门运行工,灌排工和收银审核员。当前工人的考工定级是在符合一定的工龄、学历、岗位条件下,通过报名参加市工考办统一组织培训考核取得工人等级证书。

6、工人队伍。系统工人队伍中除技师和高级工外,还拥有中级工以下工人163人。与1999年相比,工人队伍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新增中专以上学历工人22人,说明系统内工人已经意识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对水务事业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讯号。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工人在注重提高个人文化水平时,刻苦钻研技能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各单位在对工人技能培训方面的工作做得不足,

主要是让工人自己在具体实践中锻炼或由老师傅传授帮教。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水务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许多传统的水利技术、工艺将会明显不适应水务现代化的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水务事业发展的要求培养一支新型的水务工人队伍。目前,人事部门对技术工人的继续教育工作已启动,除此之外,本行业自身还应该有针对性地抓好对水务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人才使用管理情况分析

1、人才流动情况。本系统人才引进的渠道主要有引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外系统人员的调进和补充招考工作人员三种方式,人才流失主要是调出系统外和辞职创业,全系统基本保持了人才流进大于人才流失。但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对口人才引进数量不足的问题。

2、人才教育培训

本系统对人才的教育培训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落实了部分教育培训经费,提高了干部职工自学成才的热情。系统内每年都集中组织3-5次培训班,举办专题讲座,主要侧重于法规和工程、财务等业务方面。另外,还选送部分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从总体上看,本系统的职工教育培训缺少一个建立在分析现状和发展目标基础上的长远规划,培训教育的手段也较单一,针对性也不强,各基层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处于自发状态,主管部门缺少整体的指导。

3、激励和保障机制

各直属单位实行了档案工资制,即凡遇政策性和晋升性调资,正常调整档案工资,但视单位经济状况暂缓兑现或退休时予以兑现。直属单位在平时工资发放上引入考核活工资,即将部分工资列入活工资范畴,直接与考核结果挂钩,按月发放50%活工资,另50%活工资等年终考核后视情况发放。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上,暂时还没有成熟的做法。目前,根据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要求,要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但本系统基层职工的福利待遇总体水平偏低,主要是资金问题,只有单位的经济效益好了,职工的福利待遇水平才能得到提高。系统内所有符合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职工都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近两年,各直属单位、水务站职工还参加了住房公积金。

4、人才管理机制

在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考核评价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缺少明确可操作的具体办法。

通过本系统人才队伍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本系统人才的现状与实现这一目标不相适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是人才总量不足,必须从现在起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加快水务人才储备。二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少,必须以优越的条件吸引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进入水务系统,以带动水利科技水平的飞跃,要注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水利建设现代化的方向。三是人才专业不尽合理,在人才引进上,一方面要引进水利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到新时期水务工作的新内涵,要吸收引进事业发展需要的法律、水环境保护、自动化控制等专业的人才。只有以足够的人才作后盾,实现水利建设现代化的目标才能有保证。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水务工作面临着十分繁重的任务,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水务事业科学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把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水利现代化发展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水利人才工作的领导。

2、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定向交流、技术协作、课题研究、组织外出考察培训、选送到高校进修学习、到重点工地锻炼及传、帮、带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切实做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围绕水利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水资源管理、水务信息化和经济管理等,积极引进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各类人才工程及各类专家选拔为载体,切实做好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不断扩大高层次人才规模。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切实加强人才资源的配置、使用和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以提高实用操作技能为核心,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要努力营造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术能手的良好氛围。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加快培养水务系统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技能人才。认真组织开展工人技术等级培训考核工作,重点做好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级技能人才的培训考核。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着力提高技能人才的实际操作水平。

4、以大规模培训教育为抓手,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坚持做到人人受训。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内训、授课、外派进修、研讨会、学习组、轮岗等,可结合各单位实际,择优行之。结合水利行业特点,可选择组织参观和参加重点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集中指导和直接参与等方式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既要重视缺什么补什么,更要知识技能型培训及“学习力”培训,只有技能人才的学习力提高,培训的后续效果才更具潜力。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篇(3)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表现出显著的粗放式增长特征。旅游业的增长传统地依赖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自然禀赋资源和低水平的劳动力投入,且产业发展规模依赖于旅游者的多寡,属于典型的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和需求拉动的传统产业增长模式。在当今世界旅游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中国经济发展转轨的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增长方式的变革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必然要求。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中指出,技术创新水平的落后是中国旅游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瓶颈,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旅游局提出了“科技兴旅”战略,国家“十一五”战略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提升旅游产业科技水平”的目标。为了全面把握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从更加纵深的层次上推进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专利分析的视角,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1990―2008年旅游业专利的统计分析,研究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优化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评价指标与数据来源

2.1指标选择

虽然技术创新过程不仅包括科技成果的创新,还包括这些成果的市场应用,但国内外的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均以专利数量作为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作为最先进技术的载体,专利是国家或地区科技资产的核心和最富经济价值的部分,专利数量反映了该国家或地区对科技成果的创新能力;第二,申请专利的目的是为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专利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还折射出这些成果的市场应用潜能。鉴于此,本文以旅游业技术创新相关专利的申请数量来表征区域旅游技术创新水平。选择专利申请量而非专利授权量,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方面专利授权量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以其作为衡量指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专利申请量所包含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覆盖了专利授权量,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

2.2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原始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平台。我们根据专利申请时间确定技术创新年份,根据专利申请主体所在地确定技术创新所属省份,以“旅游”为关键词,以摘要为检索项,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为类别,对2000~2008年公布的中国专利信息进行检索,最后统计出各省市旅游专利数和分类别专利数等数据。各省市人口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鉴于本文从空间分异的角度对我国旅游业专利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所以按照传统的区域划分标准,将收集到的各省份的数据分为东、中、西部3个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

3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1基于绝对指标的旅游业技术创新空间分布

采用绝对指标对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进行评价,主要通过31个省市区1990-2008年的旅游业专利申请数量总和来反映,在此基础上运用GIS技术绘制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布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的产出――旅游业专利数量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并且东部沿海地区的旅游业专利数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北京、广东、浙江、山东、辽宁等省市旅游业技术创新的专利总产出数量居前5位。主要原因在于,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旅游业也相对发达,旅游消费层次相对较高,因此对旅游设施、管理及服务技术创新的需求较高。另外,东部地区旅游院校与科研院所分布较密集,技术创新资源较为雄厚。

3.2基于相对指标的旅游业技术创新空间分布

仅从绝对指标对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忽略了区域人口规模对旅游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可能会造成评价结果的偏差,因此,本文还采用相对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即利用区域人口数量对专利申请总量进行修正,计算单位人口的旅游业专利申请数量(专利件数/百万人)。在评价结果基础上运用GIS技术绘制出基于相对指标分析的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空间分布图(见图2)。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1)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评价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结果存在差异,有22个省市区的旅游业技术创新相对指数集中在10~20之间,约占总数的70.97%,可见,采用相对指标评价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空间分异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各地区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普遍不高,导致采用相对指标进行评价时各省之间差距相对较小。因此,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技兴旅战略实施的政策引导下,通过加强对旅游技术创新的应用、变革和推广,推动旅游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应是当务之急。(2)与绝对指标相比,采用相对指标评价后的西部一些省份的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排名明显升高,典型的有新疆、甘肃、云南、陕西、重庆等地区,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创新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导致相对指标评价水平提升。

3.3基于专利结构的旅游业技术创新空间分布

专利结构主要反映不同类型专利间的比例关系,对旅游业各类型专利构成比例及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可揭示出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取向和原始创新能力的富集程度。目前,我国专利申请类型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形式,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它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因此,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及其在三种专利总量中的比重是衡量区域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专利结构的区域空间分布既是旅游业技术创新成果区域分布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及结构特征的具体反映。本文采用特化系数来研究我国1990-2008年各地区旅游业专利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然后基于特化系数对各地区进行分类,进而分析专利形成空间区域特化的原因。旅游技术创新的专利结构特化系数和专利类型特化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PQij=(pv/pi)/(pj/pi)

式中,PQij表示i地区旅游业J类型专利的特化系数;Pij表示j类型旅游业专利的申请数量;Pi表示i地区旅游业所有类型专利的申请数量;Pj表示全国旅游业所有j类型专利的申请数量;Pi表示全国旅游业各种类型专利的申请数量总和。当PQij=1时,说明i地区j类型旅游专利的分布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当PQij>1时,说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地区,类型旅游专利的分布状态较相对集中,呈现该类型旅游专利的“特化”特征;当PQij

图3显示了各地区旅游业专利在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上的结构特化系数。另外,我们按照各地区技术结构特化系数的最大值所属的技术类型,对其进行分类(见表1)。从图3及表1可以看出:

(1)三种专利特化系数的空间分布曲线的变化程度表明,在三种专利技术类型中,旅游业外观设计专利特化系数的空间分异最大,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外观设计专利自身特点。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其性质很大程度上与艺术创作相似。地域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对旅游业外观设计专利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些因素可满足旅游消费者求新、求奇的旅游心理,从而形成外观设计创新的驱动力,因此外观设计专利的地域不平衡性明显。我国旅游业外观设计专利相对集中的地区主要有北京、福建、广西、四川、青海、新疆等,这些地区或拥有悠久的历史(如北京),或拥有比较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或特殊的地形地貌(如新疆、广西、四川和青海),这些因素均为这些地区的旅游外观设计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较其他地区而言,东部地区旅游业发明专利特化系数较高,旅游业发明专利相对集中,如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海南均在1.1以上。表明这些省市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对旅游技术研发较为重视,旅游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旅游科技资源富集程度较高。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篇(4)

学院设有水利工程系、市政工程系、电力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建筑与环境工程系、计算机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应用外语系等十个系,开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供用电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行政管理、商务英语等57个专业(方向)。

学院是水利部“全国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承担国家教育部、建设部实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院校之一,也是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广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机构”;2006年经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了“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2003年、2010年学院被广东省授予“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4年获得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优秀等级。

坚持合作办学,提升服务行业能力

依托广东水利、电力行业企业并服务广东水利、电力行业企业是我院发展的基础和目的。近几年,学院以全国水利示范、省级示范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为中心,全力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就。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深化

由广东省水利厅、广东电网、行业协会与企业、学院共同成立“广东省水利电力行业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构建联系和约束“行企校”各方的长效机制,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行企校人才共育工作运行机制、实训条件共建共享保障机制、就业服务保障机制、社会服务运行保障机制、多元化经费筹措保障机制6个运行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院行业办学优势和特色,初步形成互利多赢的“行企校”合作新局面。

学院分别与飞来峡水利工程管理处、广东水电二局、广东集明电力工程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我院依托广州天河校区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与广东南方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在校内建立紧密型的产学研基地,一起合作从事电力科研、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电力评价、检测、鉴定、咨询等技术服务业务。

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学院近几年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投入近3亿元,学院在校生由7768增至12500多人,2011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379万元,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219个,专任教师数增至408人,校外兼职教师367多人,图书总册数63万,多媒体教室座位数11348个,教学用计算机总数1557台,学院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根据水利电力行业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专业的教学特点,通过“行企校”联动的合作育人平台,探索和实践“项目主导,三段双轨”人才培养模式、“双重身份,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素质养成、岗标课相互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多阶段交替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学生优质就业、实习实训为导向的教学质量多元评价保障机制。

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

在“行企校”联动办学体制机制下,充分发挥师资协调委员会职能,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教师。依托理事会师资协调委员会,与广东省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广东省水电二局、广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等企业合作,建立人员互动机制,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提升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学院现有专任教师近500人,同时聘请了367名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总授课达36667课时,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比例达到53.3%。目前学院硕士以上学历150多人,正副教授职称人员120多,形成了一批专兼结合的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

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学院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全院37个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现已建成3门部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2门院级优质核心课程。另外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进一步深入,校企共建了125个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了实践技能,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9%以上,2011年总体就业率全省高校排名第一。高考第一志愿上线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四。

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学院目前有全国水利水电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等6个国家授权的培训鉴定机构,可以对水利、水电等56个岗位进行培训鉴定,近三年为社会和学院学生开展了4.5万人次的培训和鉴定、3万多人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院连续四年选派近4000名学生,由近300名教师带队,结合“三下乡”活动,开展“广东省水利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查”、“广东省小水电工程安全核查及分类定级工作”、“全国水利普查”等一批项目基础数据普查工作,为广东水利行业建立行业基础数据库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教育部、水利部的高度评价,并受到表彰。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篇(5)

根据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和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年至2010年间,通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大规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活动,使水利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术水平,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秀的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利系统继续教育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为全面提升我国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提供有力保障。

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通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使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率达到100%。重点在水利规划设计、水资源管理、建设管理、水土保持、农村水利、防汛抗旱、水能资源及农村水电、水文和水利信息化、水利移民等9个领域培训10万名紧跟水利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二、实施原则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素质、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紧密结合各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需要和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需要,紧跟水利科技发展前沿,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分专业领域进行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优先培训急需紧缺领域的技术业务骨干,带动整个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四)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和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体系、课程体系、培训机构网络体系,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五)按照归口管理、分工协作、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级人事部门和水利部门在知识更新工程中的作用,整合各类培训资源,落实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各项任务。

三、主要内容和方式

(一)开展公需科目和水利基础科目的培训

按照人事部的统一要求,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的培训学习。同时,结合水利行业工作实际,开设具有水利特色、突出创新能力的基础性科目,由专业技术人才根据实际情况选修。水利基础科目分为水利综合知识和水利法律法规两大类。水利综合知识主要包括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水利部党组的治水思路及其实践、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水权与水市场理论、水旱灾害及防治、国内外水利发展概况及先进发达国家水资源管理经验、我国水资源基本状况、水利建设主要成就、水利面临的主要问题等内容。水利法律法规包括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可再生能源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河道管理条例、水利产业政策等法律、政策规定的主要内容和要求。通过实施水利基础科目培训,使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拓展学识,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培养提高学习、实践和创新的整体能力。

(二)分领域开展水利专项继续教育活动

根据水利各专业领域的发展和人员知识更新的需求,紧跟水利科技发展趋势,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

1、规划设计领域:包括水资源规划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流域和区域水利概况;水利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程序及要求;环境评价、水工程规划同意书、水土保持方案、水资源论证和资本金测算方案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各种水利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规范、规定和办法;国际先进的水利规划设计理论、理念和方法等内容。

2、水资源管理领域:包括水资源概论,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管理体制,水资源管理法制,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需求分析与节水、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管理,水资源管理经济运行机制等内容。

3、建设管理领域:包括水利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新理念;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质量与安全评价;监理法规、监理理论、合同管理;造价理论、造价管理体系、投资控制;工程管理理论等内容。

4、水土保持领域:包括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理念、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水土保持规划编制的内容与要求,水土保持数据采集、传输、分析、汇总的技术与方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关键技术,各水土流失类型区的综合防治技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水土流失监测技术与方法等内容。

5、农村水利领域:包括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业节水灌溉、泵站技术与管理三个方面,具体包括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灌区现代化管理、改造技术、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信息化建设、量水技术等;农田灌溉方法与技术、田间节水技术与工程管理、渠道防渗工程技术;泵站更新改造技术、新理论与新技术、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及泵站电器设备新技术等内容。

6、防汛抗旱领域:包括防汛抗旱与经济社会发展、防汛抗旱"两个转变"理念及实践、我国防洪减灾历史与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国内外防洪减灾先进经验、防汛抗旱新技术新材料及应用、防洪减灾法规制度建设、洪水资源管理、洪水风险理论、洪泛区规划与管理等内容。

7、水能资源及农村水电领域:包括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方式及特点,水能资源开发的经济评价和环境评价,河流综合利用与梯级开发,水能资源的开发许可和市场化配置,我国水电开发的设想和部署;农村水电的发展趋势和战略,农村水电站管理,农村配电网建设与管理,电力通信系统,农村水电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农村水电建设、运行管理及其相关科学决策方法论,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等内容。

8、水文和水利信息化领域:包括水文监测新仪器、新技术;水质监测技术与应用,水质信息处理与评价;水文站网规划、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洪水预报技术;国内外通信业务新技术、新方法,水库、蓄滞洪区、山洪预警、应急通信相关技术;信息化建设;气象新技术与新领域;水资源预测预报新技术、新方法;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等内容。

9、水利移民领域:包括水利移民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水利移民工作方针、政策,国内外水利移民实施概况及管理经验、水利移民面临的主要问题;移民安置的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监理、监测评估、信息管理、移民统计、库区建设基金项目管理和资金的稽查审计及典型移民安置案例分析等内容。

(三)主要方式:

1、研修培训。人事部和水利部每年在水利系统举办1~2期选题新、层次高的高级研修班,并纳入人事部"653工程"整体培训规划。水利部每年选择1~2个专业领域举办专业技术人才示范性高级研修班;水利部机关业务司局、各流域机构和直属单位每年面向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才举办20~30期专题培训班。各地水利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根据本地区水利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本地区内有计划地组织举办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

2、网络远程培训。大力发展水利远程网络教育,依托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等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

3、工作实践培训。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结合重点工程,重大科研项目,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实践锻炼,推进项目、资金、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建设。对重要和特殊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采取业务进修、特殊培养、学术交流、技术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

4、在职自学。根据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个性化的自选科目,进行在职自修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方式

1、人事部、水利部共同负责制定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实施办法,中国科协参加;统筹规划和领导各项活动的开展并进行监督检查;举办示范性继续教育活动。水利部组织制定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和培训大纲。

2、地方各级人事部门会同水利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实施办法;制定本地区相应制度和规定;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本地区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活动;组织举办本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训活动。

3、水利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等单位承担编写制作培训教材、开发培训课件,承办水利部示范性专业技术人才研修班等工作。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积极承担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活动,按照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要求,在培训实施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二)制度建设

1、实行统计登记制度。委托水利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按照人事部实施"653工程"的统一规定,利用"中国水利人才网"对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参加"653工程"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登记和管理,并将统计结果及进展情况定期报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

对参加人事部、水利部主办的高研班并经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统一颁发《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对参加水利领域"653工程"培训并经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由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联合颁发《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证书》。

水利部直属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上述"653工程"培训的学习情况应记入《水利行业培训证书》,各单位人事(教育)主管部门每年年终应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情况记入本人学习档案,并统计本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学习学时达标情况,并把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学习培训情况与上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评优评先有机结合起来。地方各级水利部门根据当地人事部门对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要求做好培训登记工作,并将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学习学时达标情况列入年度统计内容,健全完善各项机制,保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顺利实施。各继续教育主办单位或专业技术人才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应做好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登记,建立完善培训档案。

2、建立项目论证制度。水利部各流域机构、直属单位要组织专家对拟开展的"653工程"的主要项目、科目指南、培训大纲、教材课件等进行评估论证。"653工程"重要项目要及时报人事部和水利部,并在人事部网站、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网、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和中国继续工程教育网以及中国人事报、继续教育杂志上公开。

3、建立质量评估和监督检查制度。由全国"653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对"653工程"水利领域的培训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估。人事部、水利部不定期地对水利领域"653工程"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施教机构要积极配合,及时反馈"653工程"运行的情况和问题,按照要求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施教能力与水平。

(三)服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水利部将组织编写、开发适应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特点的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课件及培训教材。各地区和有关培训机构在组织实施培训过程中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培训需求,选择并开发出具有地方特点的培训课程。认真抓好师资(库)建设,逐步建立起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师资队伍。组织专家、专兼职教师进一步开展继续教育理论研究,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

(四)经费

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关于职工参加继续教育经费保障的相关规定,落实教育培训经费,并重点向"653工程"项目倾斜。

人事部继续教育专项经费对水利领域"653工程"重点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对纳入人事部整体培训规划的高级研修班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水利部将对每年确定的示范性高级研修班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拓宽继续教育经费渠道,大力筹措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施教机构开展面向社会、学员自愿参加的培训活动,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可以根据培训项目和类型,按照当地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向学员收取一定的费用,要尽量降低培训成本,节约高效地完成知识更新工程各项工作。所有收费培训项目须报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审批,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五)其他

1、水利专业技术人才每年参加包括"653工程"在内的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时间累积要求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

2、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的人事部门要把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参加"653工程"培训的情况作为职业能力考核的内容,并和人员的岗位聘用与工作使用结合起来。

3、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展水利领域"653工程"的宣传工作,对在"653工程"中有突出表现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表彰。

五、实施步骤

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年起到2010年逐步推进。

(一)启动阶段(*年上半年)

部署实施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工作,拟定科目指南。除结合人事部公需科目培训要求,组织开展信息化和知识产权培训外,结合水利工作实际开展水利综合知识和法律法规基础科目的培训。

(二)全面实施阶段(*年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篇(6)

我国现有水利职工队伍140多万人,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职工总数的21%,比全国平均水平37%还要低16个百分点.从专业结构上看,水利职工中绝大多数是水利专业毕业,特别是中年以上的骨干力量,大多都是“”以前的水利专业毕业生.从年龄结构上看,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55岁以上的占53%,而35岁以下的仅有9%.在全行业77.8万技术工人中,具有高级工以上职称的仅占18%.可见,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水利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结构单一、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现状,已与建设现代化水利这一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极不适应.全面改变和提高水利人才队伍现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2开发水利技能人才队伍是当前水利人才总体性开发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通过近两届政府机构改革和近十年来大量年轻知识分子补充到水利管理部门和科研设计单位,水利行业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和科研设计人员的专业结构和学历层次已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和提高,与此同时,继续教育也大大提高了这类人才的能力和水平.而占水利职工队伍半数以上的水利工人这个庞大群体,其整体素质和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建设现代化水利的需要.

据2000年劳动工资统计年报显示,全国水利行业从业人数为141.3万人,技术工人占77.8万人,其中有33.5万人从事水利行业特有工种.在水利行业特有工种中,初级工10.1万人,占30.1%;中级工10.7万人,占31.9%;高级工9.1万人,占27.2%;技师为2139人,占千分之六;高级技师34人,仅占万分之一.从以上数字上看,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数量占整个工人队伍的比例严重失调,远不能满足水利生产(工作)的需要,特别是缺乏在各个工种岗位中能起技术带头作用并身怀绝技的人才.搞好技能人才开发,打通技术工人从初级到中级、高级乃至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提高水利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水平是当前水利人才资源总体性开发的重点.

3水利行业技能人才开发的基本途径

3.1建立和完善全面系统的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

以知识更新、技能增强和素质提高为核心,构建一个全面适应现有水利技能人才成长需要的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是水利技能人才开发的最有效办法.

首先,立足于培训,这是现代人才开发的最基本和最快捷的途径.要把培训工作制度化,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水利技能人才定期培训.这样做看上去好象是影响了工作,其实,经过培训和提高后的水利技能人才,他所回报工作的效益是无法比拟的.

其次,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水利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并形成体系.培训要分门别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培训的总体目标要落实在:使普通水利工人向水利技术工人转变,使一般技术工人向高级技术工人转变,使操作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变,使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转变,使综合技能人才向高层次管理人才转变.

3.2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激励水利技能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制度

首先,激发水利技能人才自我开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人的成长和变化,内因起关键作用.开发水利技能人才也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自我开发的主动性,要让广大水利职工把求知和创新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从思想意识上崇尚现代文明,奋发向上.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 A

人才资源也可以说是人力资源,是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力人口的总和,它和物质、信息、技术等资源一样都能创造社会财富。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资源都能够实现共享,然而人才这个带有一定主观性、流动性的不可共享资源逐渐凸显出其战略性的地位。在水利行业中,专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要发展水利,就要拥有人才,水利人才是推进水利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对于基层的水利部门,人才资源引进和合理管理,如何使他们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成为领导们面临的挑战,也是促进水利工作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笔者通过对凤翔县水利系统中人才引进、管理和人才利用情况的调查,对发现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1. 基本情况

凤翔县辖12个镇5个社区,县水利局除防汛办、内设的四个股组外,还主管了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县水利管理站(含下设的17个乡镇水务站)、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县水产站、县水利工作队、县水利物资站、县东风水库管理处、县横水河灌区灌溉管理处、凤翔县冯家山灌区管理处、县自来水公司等12个企事业单位,共拥有在职干部职工420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96人,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169人(其中包括12名高级职称人员)。近年来,凤翔县水利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水利人才的引进、开发和培养,从2009年至今,通过陕西省基层人才振兴计划项目共招录了二十多名水利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并把他们安排到乡镇水务管理站和冯家山水库的基层抽水站,作为一线员工来深入基层投身水利建设。

2. 人才资源在水利事业中发挥的作用

水利行业是从事水资源控制、调配、以及防汛抗旱,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组织的总称。在水利行业中里具有特定知识和技能,并在其既定岗位上为推动水利事业发展和水利科技进步发挥重要作用的人通常被归为水利人才。在基层的水利单位里,这些人才在规划水利工程建设计划、投身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旱、供水、节水、水土保持治理等方面均发挥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凤翔县水利局先后承担了部级农业开发综合利用项目、部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省级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土流失补偿费利用项目、省级小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县级城乡供水工程、柳林沟淤地坝系工程等大大小小项目十余个,专业技术人才在项目的实施前的实地勘察,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和评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发现问题后及时协调攻关,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3. 基层水利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偏低,高学历人才不足

凤翔县水利系统全体在职员工人数为420人,其中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有169人,占总数的40%,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员有140名,占总人数的33%,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有56人,占总人数的13%,且第一学历是本科的人员有一半是近几年引入的。这个现状体现出水利人才队伍中依然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现有的人才规模不能满足今后水利事业发展的要求。

3.2 从业人员数量分布不均,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少

主要表现在系统内不同单位之间人员数量差距较大,在这些仅有的人员中,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稀少,个别单位已经出现了年龄断层。然而,近年来凤翔县水利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每年都承担多项国家、省、市、县级水利项目,要想更快更好的完成建设项目,不仅需要专业的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建设,还需要有知识层次全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来进行前期规划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和工程监督,因此个别项目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就相应凸现出来。

3.3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不够

由于水利行业涉及面广,涵盖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供水管理、水利施工管理、水土保持治理、水库运行等方面,因此水利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水利类专业的教育背景或者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在凤翔县水利系统中,这种多学科全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寥寥无几。与此同时,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也不够全面,目前主要组织的是涉及近几年需要升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由于培训过程存在形式化,对专业技术人员理论和具体操作能力的帮助意义不够大,同时对于不同专业间的交互式学习以及其他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能力的培训还做得不够。

3.4 岗位设置僵化,水利人才流失普遍存在

由于受机构配置、人员定编定岗等方面的限制,很多需要科班出身的技术岗位由于没有编制,所以难以分到正规院校毕业的专业水利技术人员,尤其是近几年被招录的大学生,虽然都被分到最基层的水利一线上,但是有些人工作后从事的日常工作却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不大,个别人甚至于水利行业无关。几年后,他们本专业的知识将不能被及时利用,随后被慢慢遗忘;同时,还有部分人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公务员考试、辞职改行等方式离开水利系统,这样都造成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也违背了招录时的目的,对凤翔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不利。

3.5 创新性人才和创新成果有限

目前凤翔县实施的水利项目种类和总量都比较多,但是在这些项目中很少有新方法、新技术被提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管理方法限制了创新,它不允许改变;另一方面是由于管理者对于创新性人才不够重视,习惯了按部就班实施工程,对创新的方法研究不够支持;第三方面是因为专业技术人员自身的创新精神缺乏,创新的积极性不强,不愿去研究新方法、新技术,这些原因导致了近些年凤翔水利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获得的科技奖项很少。

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职工主动学习的动机不强

由于工作需要和经费限制,水利部门把职工送到高等院校或者培训机构进行深造的人次很少,对于自愿进入高等院校进行进修的职工补贴力度也很小,所以系统在职职工中自愿主动参加学历教育的人不多,平时基本上都是按部就班开展工作,不少人仅是为了完成职称评定中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才去参加培训,个别人为了考证进行突击学习,不考虑所学知识是否吸收,只要拿到证就可以,这对于真正的想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职工是一种消极带动作用。

4.2 人员结构不合理,两多两少现象普遍

由于水利部门属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引进需要得到上级人事部门的批准,用人单位基本上没有决定权,然而通过人事部门统一招考进入的人员不一定都是用人单位急缺的,加之水利系统目前尚未实施优胜劣汰管理,这样一种人才引进机制导致单位内部职工数量多,真正发挥作用的人少,管理人员多,专业技术人员少的“两多两少”现象出现,影响了单位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绩。

4.3 激励体系不完善,高层次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目前的人事管理中依然存在平均主义,个人收入与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付出之间的关系不大,使得干部职工缺乏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由于激励竞争机制不完善,无法通过岗位晋升和工资调级等手段,让技术高、能力强的人才凸显出来,因此大家为了工作而工作,从而降低了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5. 现有的改进

随着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要求的不断提高,当地水利系统也发现了专业技术人员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人员不够的问题,展开了以下三种改进措施:

5.1 借调机制

借调就是指不改变劳资关系的前提下,被借用单位的人员到借用单位开展工作的行为。借调机制为借用单位提供了其欠缺的专业技术人员,促进了其工作的完成进度,同时被借调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潜能也被开发出来,目前在基层水利系统里普遍存在借调人员,他们对借用单位的日常工作和水利工程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对被借用单位也存在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被借用单位的现有的工作负担。总体而言,借调机制是对于借调人员个人发展和借调单位工作开展而言有利的,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也是利大于弊。

5.2 轮岗机制

轮岗制是冯家山水库灌区管理处开展的,主要针对的是新招录的15名大学生,他们被分到灌区的各大抽水站工作,由于平时抽水站工作单一、枯燥,为了防止他们产生心理落差、防止他们忘记所学知识,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些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管理处决定让这些大学生轮流定期来管理处办公室工作。这不仅能为管理处机关注入一股新鲜血液,在无需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弥补青黄不接的间隙,还能使这些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利用和锻炼,理论上实现了双赢。

5.3 再教育

根据上级安排,目前针对系统内大专学历的同志,如果报考专升本考试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单位将全额报销学费并提供一定的学习时间,这一制度的推行使不少职工积极报考,这对单位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于研究生再教育尚没有补助政策,本科职工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强。

6. 对策与建议

6.1 加大培训力度,多渠道多方位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指的是指针对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以后的人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的是开发职工的潜在能力,它具有灵活性强、种类宽的特点,主要在准学历教育、各类行业的专业培训等方面开展教育活动。对于水利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来说,继续教育是对他们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以及技能的拓展与提高,目的是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工作能力、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方式。

基层水利系统可以结合“十二五”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和目标任务,针对本地区、本单位现有的人员结构和人才队伍现状,加大对系统内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第一,丰富培训内容。制定具体的培训目标计划和学时制度,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业务知识、岗位技能、管理知识、法律知识、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培训。第二,完善多渠道、多方面、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方式。可以定期分层次、分批次对在职人员进行最急缺水利专业知识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现场集中理论培训和实践能力培训,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在线课程或者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培训。第三,将脱产学习和在职进修结合起来,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进行进一步的深造,并对学习费用上给予适当报销。通过在校园氛围中和来自其他地方的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职工可以对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方法进行交流经验,在提升学历的同时增加知识储备。

6.2 改革人事用工制度,构建科学的水利人才评价系统,完善人才评价制度

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消除制约水利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体制。第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改革现有的人事用工制度,对现有编制岗位上的职工进行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掌握其优缺点,之后结合现有的借调机制和轮岗机制,在系统内部进行人员调剂,适当的对个别职工进行重新分配,保障每个人的特长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第二,打破传统的考评理念,采用更加细化的绩效考核,以能力业绩为主导进行人员评价,任贤任能,同时将职工的日常学习培训、专业技术能力考评、年终考核和绩效工资结合起来,制定奖优罚劣的评价系统。第三,改革职称管理制度,将社会和业界认可作为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的主要标准,逐步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定期进行职称资格复核,从而打破职称终身制,让职称能上能下,避免个别单位由编制数量所限使有能力的人无法得到职称晋升,保证拥有各级职称的人员同时能拥有对应的能力,激励各级员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3 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增加创新性人才培训经费投入

在我国大力提倡和发扬创新精神的政策指导下,水利行业要继续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通过鼓励创新实践,尊重创新成果,营造出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平等、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和学术环境,形成一种重视奉献、宽容失败的组织文化。通过在创新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以及用创新的人事体制来激励人才,促使他们的行为动机最大化的倾向于创造价值以及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从而更好地发挥水利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推动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依托项目工程实施来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鼓励他们在工作的同时能积极创新,实验新方法,新理论;同时适当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加大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的预算比例,保证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6.4 引入竞争机制,完善人才激励保障制度

第一,定期开展一定范围内的职业技能竞赛和技术练兵,提高职工队伍的能力素质,通过对获奖职工给予奖励,对关键岗位实行绩效工资倾斜,提高了职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职工接受技能培训的动机,挖掘了人才资源的潜力。第二,利用“鲶鱼效应”,通过人员调动手段,将工作积极性强,工作能力高的职工交换给积极性一般的单位中,并同时实施择优选拔任用机制,在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实施以能力业绩为评价标准的激励制度,进一步激发全体职工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政策和制度保证。第三,结合国家政策逐步推行事业单位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将固定用人转变为合同用人,将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激励职工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开君.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J].南方论刊.2011(02).37-43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篇(8)

农业科技园区与专家大院的实践结合已有五年多时间,大大增强了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扩散能力。为了全面

客观地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建设的进程,本文通过指标体系研究对园区专家大院的实践进行监测和评价,以有效地

指导园区专家大院实践。

一、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内涵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是一种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它拓宽了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它的内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创新。它采取首席专家负责制,创新了运行机制;它采取多元化融资机制,鼓励专家技术入股、带资入股,与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创新了融资机制;它坚持市场化和产业化导向,创新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依托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优势,整合了“科技、市场、企业和农户”四大要素,在农业科园区与农户之间构建一个相对稳定和互动式通道,加快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尽快向生产转化,实现了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变。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重要场所,专家将多年来研制的科技成果通过专家大院应用于农业生产,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是集农业科研、试验、示范、推广于一体,服务于农业和农民,实现了产、学、研结合,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为园区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的功能与原则

(一)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的功能

1、评价功能。通过设置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工作完成的情况,园区专家大院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做出评价。

2、决策功能。通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园区专家大院效益和发展水平,为制定和调整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政策提供依据。

3、预测功能。通过对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分析,对影响和阻碍园区专家大院健康发展的因素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提出化解风险的措施。

4、监控功能。利用建立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农业科技园专家大院的评价,以便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园区专家大院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督管理。

(二)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考虑指标的量化和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重视指标体系在实际评价工作中的运用效果,保证指标体系便于操作和计算。

2、科学性原则。从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建设目标出发,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园区专家大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情况选取指标。

3、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应具有统一的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和统一的量纲。

4、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原则。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一系列能反映园区专家大院的构成和水平,又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指标,依据其内在关系,形成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层次分明、内容完整的指标体系。

5、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既能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期的现实状况和水平,又能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

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尽可能采用定量指标,对能反映园区专家大院效益情况的一些制度、管理和环境等因素但不容易量化,则用定性的方法加以描述,在具体评价时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其定量化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

三、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一)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计算、分析、评价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水平。通过上述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内涵以及其指标体系的功能和原则,分别选取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成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反映出来园区专家大院的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二)主要评价指标的含义与计算

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结合上表具体主要指标含义与计算如下:

1、园区专家大院建设是反映专家大院人才和资金投入情况,包括6个二级指标。第一,园区专家大院建设投资规模是指园区专家技术研发、推广等投入资金;第二,专家大院建设面积是专家大院住宿、实验室等建设的面积;第三,专家大院科技投入总额指园区专家大院从建院开始到2007年的科技投入总额度;第四,园区专家大院引进专家人数指园区专家大院从科研院校引进的专家人数;第五,园区专家大院高级职称人员数指园区专家大院常驻的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人数;第六,园区专家大院专家所占专家大院总人数比重(%)指园区专家大院专家的人数与园区专家大院的所有人员的比率,反映了园区的科技带动作用的强弱和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园区专家大院专家所占比重 = 园区专家大院专家人数÷园区专家大院职工总数×100%。

2、园区专家大院经济效益指标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进行技术推广带来的经济效益状况的指标,包括四个二级指标。第一,单位面积年总收入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的区域当年总收入与其实际面积之间的比率。单位面积年总收入=园区的年总收入÷园区的总面积。第二,单位面积年利税总额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的区域当年利税总额与其实际面积之间的比率。年利税总额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的区域在一个自然年度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提供服务所缴纳各种税金和实现的全部利润的总和。单位面积年利税总额=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年利税总额÷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的区域总面积。第三,园区专家大院人均创利税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当年实现的利税总额与园区专家大院实际职工人数之间的比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人均创利税 = 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当年实现的利税总额÷园区专家大院的实际职工人数。第四,园区农民年均纯收入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范围内的农民的当年(2007年)人均收入,收入越高,说明园区专家大院的经济效益越好。

3、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这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的科技推广的情况,主要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建设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科技推广作用,包括4个二级指标。第一,年度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数指园区专家大院当年(2007年)实际引进的新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数量,数量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科技发展潜力大,对技术推广区域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后劲足。第二,自主开发项目数(项)指园区专家大院当年(2007年)自主开发并通过自筹资金加以实施的项目数,数量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科技发展潜力大,对区域的带动作用后劲足。第三,专家大院承担科研项目数(项)是指园区专家大院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的数量总和。第四,专家大院技术推广面积(公顷)是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所覆盖的区域面积总和。

4、园区专家大院示范带动能力。这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社会效益情况的指标,包括四个二级指标。第一,年带动农民致富人数指园区专家大院当年实际带动农民致富的人数。人数越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的带动作用越强。带动农民致富的标准是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大于当年非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二,培训农民人数。指园区专家大院当年实际培训农民的人数和次数。培训人数和次数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对区域农业技术推广和传播的作用贡献大。第三,吸纳农业人口就业人数指当年(2007年)在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从事劳动(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农业人口的数量。吸纳的农业人口的数量越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解决农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能力越强,对周边地区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越大。第四,专家现场指导次数指专家到现场示范,次数越多说明该专家大院示范带动能力越强。

5、园区主导产业培育。这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情况,包括两个二级指标。第一,园区累计龙头企业个数指截止到2007年底,园区专家大院从建院起进驻龙头企业(包括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总数。第二,园区主导产业产值是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主导产业当年的产值总和。

6、园区生态效益指标。这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带来的生态效益状况的指标,包括两个二级指标。第一,无公害(绿色)生产比重。指当年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农业环境保护情况和农产品安全性状况,比重越大越好。无公害(绿色)生产比重=园区年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值÷园区年农业总产值×100%。第二,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有效灌溉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间的比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 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有效灌溉面积÷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土地总面积×100%。

参考文献:

1、李忠国.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4(11).

2、刘艳辉.建立支撑体系 提升整体活力[J].中国农技推广,2005(3).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篇(9)

(二)评委会委员应包括直接从事科学、教学、生产和管理的具有中级以上职务的专家,以及行政部门中从事科技(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领导。

(三)评委会设立专业评审组负责区专利奖的初评工作,专业评审组委员7至15名,设组长1名。

(四)区专利奖的评审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每次授予数不超过15个。

(五)专业评审组委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务;

2.对本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或省内外本领域技术发展的状况;

3.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六)专业评审组可以聘请本区以外的专家作为评审委员。

(七)区专利奖的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区专利奖的候选人不得作为评委会及其专业评审组委员参加本项目的评审工作。

(八)区知识产权局负责区专利奖评审的组织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

二、评审程序

区专利奖的评审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形式审查:由区知识产权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提交专业评审组;不符合要求的,通知申报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补正,逾期不补正或补正后仍不合格的,不予受理。

(二)设立专业评审组:区知识产权局根据申报项目和内容所涉及的专业和学科,聘请组成专业评审组。

(三)初评:由专业评审组完成。专业评审组选出组长1名,由组长主持专业评审组的初评工作。初评以会议形式进行,审查申报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也可进行实地考察、检验、测试,验证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必要时专业评审组可进行质询,由申报者答辩。专业评审组根据审查情况、测试数据及质询情况,按照评审标准及评价指标表综合评价,产生初评结果,报评委会审定。

(四)公示:评委会将初评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对提出的异议按规定进行处理。

(五)评审:公示期满后或异议调查处理完成后,评委会召开评审会,听取专业评审组的汇报,对候选单位、候选人及其项目进行评定,表决确定评审结果。

评委会的评审会议应当有五分之四以上(含五分之四)委员参加,会议表决结果方有效。

三、评审标准

区专利奖根据候选单位、候选人所完成的项目进行综合评审,评审标准如下:

(一)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构思巧妙、新颖,原创性强,在技术上有大的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水平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实施该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后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已经开始实施并具有潜在的突出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促进本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有突出的作用的,可以评为金奖。

(二)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构思巧妙、新颖,原创性强,在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实施该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已经开始实施并具有潜在的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促进本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有很大作用的,可以评为银奖。

(三)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构思巧妙、新颖,原创性强,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创新,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省内领先水平,实施该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已经开始实施并具有潜在的较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促进本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有较好的作用的;外观设计专利在形状、图案、色彩或其结合上具有较高水平,适于工业应用并富有美感,实施该外观设计专利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可以评为优秀奖。

四、评价方法

(一)区专利奖的评审按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指标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专业评审按照评审专家投票产生初评结果,表决通过各奖项的票数必须超过总票数的一半。

(二)候选单位、候选人所完成项目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予以奖励:

1.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的;

2.我区组织、个人自行研究开发,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3.解决我区长期的技术难题,或完成我区重点攻关项目的;

4.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生态效益的。

(三)在申报之后、评审结果公布之前,若出现专利权属纠纷、被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的情形,确实影响该专利法律状态的,该专利项目不得继续参与评奖。

水利专业技术个人总结篇(10)

成功运作上海三湘热水工程、上海市埔东国际机场太阳能工程、总参人武部工程、国家广电总局无阻传导Ag3.2W集热器工程等近于套大型太阳能工程,是力诺集团的得意之作。

鉴于力诺瑞特在太阳能与建筑体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住宅与城乡建设部授予力诺瑞特“太阳能应用与建筑一体化项目”住宅产业贡献金奖,成为太阳能行业惟一一家通过“建筑产品/住宅部品康居认证”的企业,获得住宅与城乡建设部批准设立的、太阳能行业惟一一家部级的太阳能推广基地――“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作为一家国际化的太阳能应用推广企业,力诺瑞特通过全球领域的太阳能技术交流、国际高端技术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集团先后与世界领先的德国Paradigma公司、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德国胡赫公司、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霍尼韦尔集团、古巴政府等合作,并且依靠国际交流,从而使力诺瑞特太阳能成为印度、日本、韩国、南非等国家太阳能系列产品供应商,并且,其国际贸易也迅速拓展到全球6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推动住宅产业化

力诺瑞特在被授予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之后,3年时间推广了3400万平方米的住宅,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可以说,力诺瑞特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完全低碳的生态的、可持续的太阳能住宅的新型城市。

然而,探索的路程总是艰难的,3年以来,力诺瑞特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取得成就的同时,在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针对这些问题,力诺瑞特通过不断地科研攻关与实践经验总结,制定了有效解决方案,让太阳能与高层建筑达到完美结合。

据了解,太阳能与高层住宅的应用主要面临“太阳能系统与建筑结合的安全可靠性”、“能否成为建筑的必要构件”、“与建筑常规能源的有效互补”以及“系统后期运行的管理便捷”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力诺瑞特根据建筑特点和用户需求设计提出了“集中集热一分户计量”、“集中集热一分户储热”、“分户集热一分户储热”三种不同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并将“高效换热内胆”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以及标准化的产品配置运用到系统中,实现了与建筑的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相加,它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力诺瑞特常务副总经理文哲亮说。

中国太阳能行业发展经历了大致一下几个主要阶段:全真空玻璃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标志着太阳能1.0时代的到来。这段时间中国完成了太阳能的市场教育,建筑被动接受太阳能热水器。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的诞生,标志着2.0时代的开始。在这个阶段,太阳能生产企业认识到了太阳能和建筑不可协调的矛盾,即主动生产能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直至2007年,力诺瑞特自主研发的Aqua系统的问世,标志着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3.0时代的到来。

在3.0时代,太阳能热水器实现了与建筑的同步设计、同步安装、同步验收、同步后期管理,太阳能不再局限在提供家庭生活热水,还将为现有的采暖、制冷设备提供中高温辅助能源。Aqua系统的推出是理念和技术的一次飞跃。在此基础上,太阳能的使用领域被大大拓展,建筑节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立体化。力诺瑞特也凭借技术的优势,开启了太阳能3.0时代,引领了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前沿。

校企联合加快人才梯队跟进

行业的发展、建筑结合技术的提升等,都离不开人才的跟进。近年来,力诺瑞特一方面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同时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平台。

今年4月,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又与济南第六职业中专联合办学成立了太阳能行业首个太阳能热利用工专业。本专业招收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由力诺瑞特派遣专家按照“太阳能热利用工”的教学标准进行授课,将理论与企业需求进行结合。

济南第六职业中专的教学实践,从源头上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以“可持续消费”来保障“可持续发展”,使太阳能行业实现了从生产人员到安装以及售后服务人员技术技能的标准化。

之前力诺瑞特还与山东建筑大学开展校企合作,创建中国首个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本科专业: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的“清华力诺能源光电子研究所”,聘请“中国真空镀膜管之父”殷志强教授担任学术带头人,致力于研发太阳能中高温、太阳能光热、光电综合利用技术。力诺瑞特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国内外知名的学府和科研机构合作,目的就是要加快太阳能利用技术向产业化转变的速度,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把产学研结合下的技术成果培育成企业新生代的技术资产。

引领中高温利用新趋势

目前,中国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基本上还处于低温利用阶段,中温利用才刚刚起步。而力诺瑞特早已捷足先登,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开拓了太阳能热利用新的领域,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大型太阳能工程化推广应用、太阳能采暖、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热发电等领域优势明显。

力诺瑞特常务副总经理文哲亮说:“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太阳能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大趋势下的必然发展趋势,然而太阳能也不能止步于此。众所周知,工业能耗占中国总能耗的70%,所以太阳能为工业提供热能是太阳能发展的总趋势,也就是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

力诺瑞特2007年推出的新代的太阳能产品-Aqua系统,是在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的基础上的升级。Aqua分体式热水系统是行业的一个里程碑。Aqua系统的推出,使中国太阳能行业的热利用进入3.0时代。

上一篇: 银行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下一篇: 个人总结汇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