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快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0:55

生活需要快乐

生活需要快乐篇(1)

生活需要欢乐,也许有人会问:“欢乐是什么?”我可以很确定的回答:“欢乐不是鸽子身上洁白的羽毛,不是飞燕嘴上的火红,也不是芦笛声的清脆响亮。欢乐,是大地哺育万物的无私与热情是海纳百川的宽宏大量,是白云飘在蓝天里的温馨,更是鸟儿展翅高飞的激情!

生活需要快乐篇(2)

他的话让我突然明白,我变了。以前,我爱说爱笑,爱打爱闹,那时候多快乐啊。可现在,我多了几分忧郁,多了几分烦恼,也许是我长大了吧。我开始学着思考一些以前不曾想过的事情。我还是我吗?当然是,只是缺少了什么。

我笑了笑:“也许吧,我就快成为我以前所说的书呆子了。”不只怎的,我很想笑。

强愣了一下,说:“哦,你变了。”话种透露着失望。接着,他拍着我的肩膀,说:“怎么这样。”我知道,我这个朋友不是很称职。他的话让我心里很难受。

这下换我愣住了,我变了。对,这是为什么。我本来不是这样的,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我?是为了那张白纸吗?还是为了别人的期待?

天空突然明亮了,阳光照在我和强的脸上,来来往往是人群,让我看不清自己。我,似乎有些迷茫了。

现在才知道,为了所谓的成功人生我丢弃了什么。那本应有的欢笑被我抛弃了;那本属我们的时光也抛弃了;那生命最美好的东西我抛弃了!我抛弃了快乐!这样的日子,呵呵,难道真是我想要的吗?

我要说不,因为我不要过那样的日子。

我笑了,我敢说这是从我上初二以来,最灿烂的笑:

“谢谢你,强。我没变,我还是我自己不是吗?”

生活需要快乐篇(3)

快乐,是内心的愉悦,是幸福生活之源。为了使更多人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有一群人为此而探索着、努力着、奔波着。从了解到创办香港提升快乐指数基金,吴宏斌博士目标始终未变——“无论从哪方面出发,目的就是要提升香港人的快乐指数”。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美好愿望出发,吴宏斌博士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工商界朋友,立志透过演讲、学习班、工作坊、义工服务,及愿望成真项目,为更多人带去快乐的讯息,使人们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以诚待人 成就稳定事业

服务社团 享受付出之乐

吴宏斌博士为员工创造一个快乐的就业环境,付出良多。

自我增值,是吴宏斌博士所认同的人生目标,这不但於他个人,也推广至他人。二十多年前,他便在公司里推广,“一旦有员工想要进修企业相关专业的课程,以提高专业技能的,即可申请到每年5000元的进修资助。”於当下,能施行这样举措的公司,仍属前瞩性、人性化,更何况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並且,吴宏斌博士早於五年前就开始实施五天工作制,每年都会将双粮在圣诞前发放,将分红早於春节前发放,並在政府提倡所有公司必须办理公积金计划之前,在公司里为员工们开户、办理,同时也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放手让员工发挥能力。“许多同事都在公司里服务多年了,大家也都是朋友,彼此熟悉。”现今,吴宏斌博士的公司早已上了轨道,公司员工各司其职,即使他数周不在公司,亦不用担心公司的正常营运,这一点也为自己所自豪。同时,他还鼓励员工不加班,让员工不把工作带入生活而影响生活。由此看出吴宏斌博士的为人处事,让人敬佩。

在创业方面,久经商海的吴宏斌博士也给予了自己的看法,“年轻人选择一个行业,很重要的一点,要正确地评估自身的能力,对行业的了解程度,以及是否积累了足夠的经验,是否拥有足夠宽泛的行业网络,以及这个行业是否有空间等,综合以上条件,再评估自己合不合适当老闆。因为,当老闆有一定的风险,而且压力很大。因此,在这些前提下,年轻人都应充实自己,做好準备,具备相当的实力再去考虑。”不打无準备之仗,他的一番建议,亦十分中肯、实用。

为打拼事业付诸精力,吴宏斌博士在社团服务中亦是乐於付出,不计回报。从他所服务的社团,即可看出,大多皆为非牟利性组织,多提倡团结友好,服务业内,爱国爱港之宗旨。其中,他在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担任理事会委员,在新界总商会担任副会长,曾是香港中小企业总商会的会长,现也是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副会长、广州市番禺区政协委员、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永远名誉会长等多个专业领袖的领袖人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宏斌博士还被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委任为驻港澳名誉领事……如此看来,其参与社会的热情与被社会认可的程度,非同一般。

创建快乐平台,提升快乐指数

2011年5月,由吴宏斌博士发起,联合一批志同道合的工商界朋友一起,共同成立香港提升快乐指数基金,由吴宏斌博士担任主席。

谈到基金的情况,他指出:“由普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公布的快乐指数研究显示,港人的快乐指数位列全球第81位,在全球排名中较後位置。这说明香港虽然经济发达,但市民因工作、生活压力大,並不快乐。”得知这一信息,他的脑海里便开始思索着如何帮助香港人提升快乐指数,由此有了香港提升快乐指数基金的成立。

“香港各行各业的竞爭激烈,虽说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得到照顾,但处於中间层的中小企老板和员工的生活压力很大,社会上给予他们的精神及福利支援十分贫乏。这是我之前担任香港中小企业总商会会长之时,深有体会的一点。”因此,香港提升快乐指数基金在成立初期,将服务对象放在了中小企业。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内,吴宏斌先生请来多位香港资深教授、工商界名人前来作演讲,例如由马时亨教授、潘宗光教授主讲的《怎样做一个快乐的老闆》、《怎样做一个快乐的员工》,由杨家声先生、蔡莹莹女士主讲的《怎样从工作中获得快乐》,由施永青先生主讲的《人生快乐的泉源》等等。

“透过这些快乐讲座,我们希望大家能有正面人生,以及懂得如何减压、如何处理逆境、如何与人沟通等。我建议,大家在遇到问题之时,除了要多角度思考,多聆听他人意见外,最重要的是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在听讲座的同时,香港提升快乐指数基金也设有多种保健班,让大家通过各种锻炼,预防各类常见疾病和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还组织义工服务队,使更多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赢得自身的满足与愉悦。“我们不单是只针对长者或单亲家庭,而且许多人都愿意体会这份参与的快乐。”在吴宏斌博士自己的公司里,就拥有一只由员工自发组织的义工队伍。

快乐的队伍在增大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香港提升快乐指数基金的队伍日益壮大,也收到了不错的成效,其活动形式也丰富起来。“原本,我们的内容只有三大板块,快乐讲座、健康的快乐、以及义工服务,现时共有五大板块,增设了推广快乐工作间、‘开心愿望成真’。”

吴宏斌先生特意解释道,“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假如工作时不快乐,那麽人生便是不快乐的。”为爭取更好的效果,香港提升快乐指数基金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联合策动“开心工作间”推广计划,望提升香港企业及机构对建设“开心工作间”的认同感,鼓励他们建设愉快的工作环境,共同提高香港人的工作快乐水平。

生活需要快乐篇(4)

一、快乐目标的设定

1. 快乐目标设定的载体

作为快乐目标的载体,应融队员身心发展的心理需要和时代对队员素质的要求于一体,并能在不断传递过程中带给队员快乐与追求。比如:中队公约、行动口号、中队名称、中队标记(吉祥物)、中队自编的队歌以及板报、队角、自设奖章等,都可以成为快乐目标设定的载体。

2. 快乐目标设定的原则

(1)目标应满足成长需要。凡是符合少年儿童的成长愿望,满足他们某种强烈需求的目标,总是能极大地调动他们为达标而奋斗的积极性。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我们用心去触摸儿童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你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告诉我们,孩子是具有个性、富有生气、充满活力的人,他们的话语、行为都反映了自己的愿望和心理。

(2)目标应激起情感体验。从我校五(5)班“绿茵中队”的快乐目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五分享:

分享自主的快乐;分享给予的快乐;分享沟通的快乐;分享挫折的快乐;分享友谊的快乐。

四心情:

让我们永远保持着乐观的心情;

让我们永远洋溢着快乐的表情;

让我们永远拥有助人为乐的热情;

让我们永远释放勇往直前的激情。

(3)目标应贴近现实生活。目标应是看得见、摸得着、贴近队员生活实际的东西,并能诱之以行,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如以下快乐公约:

快乐需要制约:遵守学校各项常规,做合格的小公民;

快乐需要友谊:让我们手牵手,建立深厚的友谊;

快乐需要奉献:献出自己的爱心,换来喜悦的果实;

快乐需要自主:我们是小主人,自己的事自己做;

快乐需要满足: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合理的愿望;

快乐需要乐观: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抛在脑后。

为此,作为辅导员要关心、了解孩子们平时的生活,快乐目标的设定首先就着眼于队员的生活,从而真正走进队员的世界!

(4)目标应体现鼓舞激励作用。把达标生动形象地同某种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收获结合起来,能起到最大的教育效果。

以上四条,可以说是快乐目标设定的基本原则,四者之间有机统一,体现出了目标的艺术性、实效性和整体性。快乐目标以队员们的发展需要为圆心,以辅导员的引领为半径,共同画出“快乐之圆”,让队员们成为快乐目标设定和实施的主人。

3. 目标设定的特点――体现“四性”

首先要有童趣性。快乐目标要充满少年浪漫的色彩,引导少年儿童满怀兴趣地追求、探索、学习、活动,积极地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其次是发展性。快乐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因为它需要大家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才能达到,但是过了这段时间,随着目标的一一达成,新的目标也应逐步提出,以此引导队员们为达到新的目标而奋斗。另外,目标的设定应循序渐进,不断向前运动,不断发展变化。不仅为实现今天的美好,还要为明天、后天更美好的目标而努力,这样的目标才会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再次要体现互补性。快乐中队的形成首先需要有共同一致的,大家都为之奋斗的目标。由于中队存在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为此,目标的设定应有机地整合两种群体的优势,不断协同互补发展。最后还要体现差异性。快乐目标的设定首先就要从真正走进学生世界开始。了解他们的差异,体现他们的差异,承认他们的差异,在设定目标时,给予其引导,促进其发展。

二、快乐生活的创设

1. 以兴趣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产生快乐的源泉。所以,我们将“组织快乐学习”的切入口落在“学习兴趣”上。以“兴趣”为首,探索适用于所有学生,并能引导队员快乐学习的有效策略。

2. 以自主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快乐活动

“自主”是个性解放、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将“活动自主”作为切入口,尽量提供学生自由创造、自由探索、自由设计、自由交往的“自主空间”,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快乐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以自主性、选择性、民主性为教育特点的“菜单式”活动形式;第二,一系列主题活动。

3. 以团结友爱为核心,创建快乐中队集体

友爱,是儿童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只有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孩子们才能得到快乐的发展,它是创建快乐集体的首要标准。快乐中队创建包括:第一,以友爱团结为核心,制定中队目标、组建中队组织机构;第二,以友爱自主为动力,开展中队活动;第三,以友爱信任为纽带,改善中队辅导员与队员关系;第四,以友爱尊重为驱动,形成中队凝聚力与向心力。

生活需要快乐篇(5)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这一标准,实际上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对的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这一切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从教科研的高度有机尝试,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

1.“快乐体育”的由来及概念、基本内涵

1.1 “快乐体育”的由来

“快乐体育”思想主要产生于日本和德国,尤其是在日本,快乐体育教学尤为盛行和广受推崇。“快乐体育”是日本全国体育学习研究协议会1979年提出的,以适应日本社会变化的体育思想。其基本宗旨是把运动作为体育追求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手段,把运动作为为学生将来生活的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享受、掌握和创造运动,使运动文化成为自己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终身。我国快乐体育源于80年代的愉快教育和日本的快乐体育,是针对学生的体育厌学而提出,为适应终生体育思想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和教育思想。

1.2 “快乐体育”的基本内涵

快乐:现代汉语词典上对快乐下的定义是“觉得满足与幸福”。德国哲学家康德则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类情绪中的重要正情绪,需要的满足是激起快了体验的源泉。

快乐体育:体育运动中的快乐是什么?顾拜旦在《体育颂》写道:体育,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体育,你就是美丽!你就是正义!你就是勇气!你就是荣誉!你就是乐趣…可见,快乐体育是体育需要得到满足后深层的快乐心理体验,是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运用、超越的运动或成功感。因此,我们对“快乐体育”的理解不能浮于字面上,“快乐”是针对情感,但情感上的快乐不仅不排斥需意志努力支持的勤学苦练,而且还是勤学苦练等各种意志努力得以坚持、发扬的必要条件,“快乐体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认为是“寓教于乐”,但更包含以苦为乐,乐此不疲之内涵。

2.快乐体育的理论基础――个体的层次体育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七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马斯洛还认为,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发展的,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他同时也认为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具有更高的价值,因而人为了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忍受低级需要的剥夺。

体育需要是指人对体育运动客观需求在心理上的反映。它是体育生活精神方面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一切体育生活行为产生的主要心理动力基础。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将将学生的体育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物需要、心理需要、社会需要。

生物需要:把体育活动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追求锻炼身体的实效性,认为生命在于运动,把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增强体质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趋动力。

心理需要:追求和满足自己的心理要求,寻求和享受体育的乐趣,把兴趣、爱好作为自己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趋动力。

社会需要:加强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并且与个人的幸福、未来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责任相联系,把服务于集体、社会、国家相联系,责任感和荣誉感成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趋动力。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类情绪中的重要正情绪,需要的满足是激起快了体验的源泉。尊重学生的层次体育需要是主体参与运动的前提,承认学生个体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的差异和体育需要的不同,学生才能乐于参与,没有这个体育需要,学生不会无缘无故的进行体育运动,需要决定学生主体参与的动机,需要的不同决定他们参与方式的不同。

2.1 快乐体育的表现形式

1)运动使身体健康、形体健美、体质增强而产生快乐;2)通过轻松的运动过程而产生快乐;3)希望成为现实而产生快乐;4)自我欣赏和评价而产生快乐;5)他人或媒体赞扬而产生快乐;6)战胜极其的困难以后,获取好的运支结果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快乐;7)团队配合默契而产生快乐;8)获得运动后的身体快乐感而产生快乐;9)运动陶冶情操而产生快乐;10)通过运动缓解学习和工作带来的压力使人感到快乐。

2.2 “快乐体育”认识上的误区

基于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在体育过程中体验快乐的观点,后来,有人直接称“快乐体育”,并把这种概念引入了学校,并加以放大,开始形成学校体育就是要让学生快乐起来,只有快乐了学生才能喜欢上体育课这样一个逻辑推理,出现了一些“快乐体育”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如有研究者认为,过去学生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这些传统的东西是学生不喜欢、枯燥乏味的,应被摒弃;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常规、严密的教学组织等都约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被摒弃。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田径运动中的长跑被学校逐渐取消或减少,其罪过是学生长跑时不快乐,十分的痛苦或困难,学生不愿意跑;体操项目太难,危险,学生练习中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应减少甚至砍掉部分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应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习快乐起来,从而出现了体育课上游戏满堂或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的一片景象,使我们的体育课越来越不像体育课,学生难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真正体验痛苦和快乐,华而不实。

让我们看看日本人理解的“快乐体育”:日本将“快乐体育”定义为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因此,在日本的体育课上,老师常常要求学生坚持完成一些似乎是学生力所不能及的练习,如冬天在冰雪地里穿着背心、短裤跑步,烈日炎炎下光脚在跑道上跑步等,在体育课上常常会出现学生拖着疲惫脚步艰难地冲过终点后的情景,但是,如果你问起这些学生是否感觉到快乐的话,几乎都会得到肯定的回答,这就是日本人对快乐体育的理解。

3.结论与建议

(1)快乐体育固然讲求愉快的学习气氛,以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良好的学习情绪,但是以“乐”激发兴趣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良方或途径,快乐不应该是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失败的体验也是更加宝贵的教育,在追求快乐或成功的道路上充满艰辛和苦涩,伴随着失败和痛苦,只有不畏艰难险阻,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应当站在育人的高度,让学生体验“痛并快乐着”的感受,从而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成功和曾经付出的努力。

(2)正确的理解和领悟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包括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健康、持续的发展要求学生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不是表浅的“快乐体育”中的课堂中能够培养的,因此,我们要还体育课的本来面目,而不是迷失自我,体育课程甘愿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或“调料”,为了缓解应试教育的压力,利用体育课这个“间隙”放松大脑,轻松快乐的要求,为了“体育快乐”而“快乐体育”,对“快乐体育”肤浅的盲人摸象式的认识都是片面的、错误的,背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初衷。

(3)正确地认识体育运动的价值。任何一种体育知识、技能都内在地蕴含着一定意义的精神文化,无论是田径运动或球类运动不再是一种简单体育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是一种尊重对手、裁判、观众的公平竞争的精神,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飞人”乔丹曾说:“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无法接受放弃。”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教会学生领悟体育运动内在蕴含的精神和文化,让我们站在更高层次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价值,从学生的高层次的需要出发,使其体验更高层次的体育快乐,进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学生的初级的、低层次的体育需要。

(4)积极引导学生的体育需要,帮助形成合理的需要结构。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所有无视学生现实的需要,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实施教学;或是不对学生体育需要的性质进行分析,一味满足学生一些静态性的低层次需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实际,了解他们的体育需要类型,积极引导学生的体育需要,帮助形成合理的、发展的需要结构,从学生需要出发设计与组织教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现实的学习需要,以确保学生参与教学相对较高的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我们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层次,及时地把远大的、自我实现的愿望变成平时学习的高层次需要,其主体参与教学的境界就会更高一些,动机就会更强一些,同时也就会表现出更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秦东宏,张强,夏启德,等.新课标下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内容的构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104-106.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鹏飞.新课标下的教师说课及说课设计[J].中小学电教:教师版,2008(11):40-43.

[4]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5]陈喜珍.关于《学校体育学》学科的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1996,6(1):89-94.

生活需要快乐篇(6)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其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在追求幸福的教育过程中,快乐是重要的条件和状态。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也是努力使人实现职业幸福和生活幸福的教育。因此,充分认识和科学利用职业教育中的快乐条件,形成职业教育的快乐状态,对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幸福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快乐职教概念的提出

“快乐教育”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并产生巨大影响,内涵也随着时展在不断丰富。如今快乐教育的主旨是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追求幸福人生,要求教育不仅关心学生今天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未来的发展;不仅关注校内教育,还要关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是在各类型教育中与工作、生活之间位置最突前的教育,更是能够较快检验教育使人达成幸福这一目标效果的教育。因此,快乐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命题。

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普通高中已大体相当,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特别是2009年860万的招生数超过了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一方面这是由于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人民的教育观、择业观也在发生转变,同时职业教育为人们带来的幸福体会和幸福期望在不断提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此背景下提出快乐职教理念并对职业教育进行快乐解构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快乐职教的概念界定为:快乐职教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客体是企业、家庭和社会;快乐职教是一个在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与其快乐需求

在我国,教育的主客体之辨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辩论的焦点即是否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在快乐职教的概念范畴里,二者都是快乐的主体,因为快乐是对人的需求满足。因此,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同时他们又是职业教育价值的贡献者。所以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快乐,首先应了解快乐主体的需求,然后来探究满足需求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的快乐需求

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学生相比,职业教育学生的快乐需求既有共性方面又有个性方面,其中在兴趣需求、尊重需求、成功需求、目标需求上的个性特点尤为突出,这是职业教育特性与学生特点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兴趣是人门的向导,这一点正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所言:“职业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职业或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教材选编、教学方法选择等活动都要围绕专业兴趣培养来开展。学校可通过形式新、效果好、奖励广的德育活动、竞赛活动、创业活动等,采取广维度、全过程、多层次的评价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求和成功需求。针对目标需求,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树立阶段目标意识,通过终身教育理念灌输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持续发展目标意识。

(二)教师的快乐需求

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及高校教师相比,职业学校教师中存在较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换句话说,职业学校教师的快乐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因此幸福指数不高。这其中既有社会教育观念中职业意识长期淡薄的问题,又有职业教育生存环境、办学条件、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职业成就感、专业发展、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是职业学校教师普遍需求但目前获满足程度远远不够的主要方面。职业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多形式、全覆盖的师、生技能竞赛,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培训机制、丰富校本培训内容、提供深造机会等方式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同时,根据职业学校特点,改革、完善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和职务、职称晋升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三、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与其快乐供给

所谓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就是享受职业教育的价值贡献和办学成果并从中受益,从而与职业教育建立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以企业为主要就业面向的学生群体,他们来自千家万户。因此,作为企业未来技术人才后备和千万家庭的成员,学生将企业、家庭与职业教育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此外,由于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因此社会成为最广泛意义的职业教育快乐客体。

(一)企业的快乐供给

职业教育以为企业提供大量合格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所以企业是职业教育价值贡献的直接受益方。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是今后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快乐工作的重要积累。而快乐工作对企业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创意和创造力,更好的业绩、更高的利润。因此,企业要充分认识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社会责任,以各种方式提供条件,最大程度地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企业应主动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基地建设提供及时、专业的指导。企业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培养职业兴趣,了解行业发展和岗位能力需求,从而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生产一线的适应期。企业要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使教师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和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家庭的快乐供给

学生肩负着家庭对其未来的美好期望。一个品德高尚、文化过关、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职教学生,会给其家庭生活带来快乐乃至逐渐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尤其对于贫困家庭。快乐学习是实现快乐生活的重要阶段,而快乐生活对家庭意味着更多的动力和优势、更和谐的人脉关系、更多的创造力、更好的健康状况、更少的压力、更多的成功等。所以,家庭也应在快乐职教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兴趣影响学生的职业定向和选择,促进智力开发和潜能挖掘,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家庭的配合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可利用网络、手机等通讯手段,建立家校通讯网络。在校园网建立班级信箱,让家长通过网络、电话及时了解学校发展动态和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提出疑问、发表见解,一同探讨、完善教育方案。还可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企业参观,参加学生技能展示和竞赛活动,使家长切实感受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予以鼓励,满足学生的尊重、成功需求并促使其以更大的热情快乐学习,不断进步。

(三)社会的快乐供给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组成部分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职业教育,将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证;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社会应努力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使国家政策、教育观念、市场需求、择业行为间信息对称,紧密衔接。前述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高等方面不能仅靠学生、教师自身或者单一部门的努力,社会应建立职业教育快乐需求的支持系统。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广泛认同。其次,要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舆论氛围。最后,要引导社会舆论,调动社会力量关注和投入职业教育发展。

四、快乐应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生活需要快乐篇(7)

浮世流光,红尘纷扰,凡尘中的我们,就像永无休止的陀螺,为了生活,为了事业,奔波、劳碌。原始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些单纯、明快,也就在生活的重压与琐碎中渐渐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麻木、冷漠、忧郁。

无须解释快乐的内涵,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层次不同,对快乐的要求也当然会参差不齐。

当阳光洒在我身上,我快乐;当风儿掠过天空,我快乐;当雨滴轻抚脸庞,我快乐;听着悠扬的音乐,我快乐;品着淡淡的茶香,我快乐......快乐不需要理由,没有所以然。

快乐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内心平和、知足的境界,它不需要陪衬,更不需要烘托,它是内心的一种悠然;快乐是一种思想,思想快乐,你就是一个快乐的人;快乐是一种情绪,懂得了控制情绪的方法,你就站在了快乐的一方;快乐是一种感觉,快乐许多时候与占有物质的数量并不成正比,锦衣玉食的人未必感到快乐,粗茶淡饭的人也未必没有快乐。

快乐,并不一定要有什么令人振奋的消息,俗话说:身在福中不知福,面对平凡而重复的一天天,我们也许会感到枯燥、无聊、厌烦。其实,假想有一天你丢失了这样的生活,陷入悲苦,然后又突然失而复得,你会不欢呼雀跃吗?你会不觉得原来过去的一切是那么美好、那么快乐吗?

我们不能把握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拓宽它的宽度;我们不能决定生活的环境,但却可以选择怎样生活;我们不能控制风雨,但却可以掌控自己的心态。与其抱怨世界黑暗,不如走出风雨,让心灵望见彩虹;与其叹息生活无奈,不如敞开心扉,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理由,让心自由飞翔......

找一个快乐的理由,让心飞翔。别让那些琐碎和劳碌,剥夺了快乐的权利,别让那些阴晦和忧郁,遮盖了心灵深处的明媚和阳光。

找一个快乐的理由,让心飞翔。生命如此短暂,我们不求太多的荣华富贵,但我们期望握住手中的那份安恬,让生活的温暖,氤氲心灵的每一个小小空间。

找一个快乐的理由,让心飞翔。也许,这世间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就像维纳斯的断臂,我们永远无法考证。有时,也许不完美才是最美,没有必要把困难和痛苦无限放大,生活,再不完美,毕竟存在着我们千丝万缕的眷恋。

找一个快乐的理由,让心飞翔。明知道所有的美丽,都是因了千山万水的阻隔,但我们仍是迫切的想去缩短,为了一声呼唤而去感受魂牵梦萦,为了一缕微笑而去印证一个刻骨铭心,谁能说这不是一份痛并深情的快乐?

找一个快乐的理由,让心飞翔。试着去认知和把握,试着有那么一天,不去要求什么事情都尽善尽美,也不强求所难地做自己办不到的事,闲下来的时候,静听一段音乐,或去和大自然来一次亲密对话,让心中永远有暖暖的感动。

生活需要快乐篇(8)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思想丰富,对现今教育教学有很大启示。其中“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六大解放”教育思想,被教育教学工作者应用的非常频繁。素质教育要求,要打造真正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也要使得教育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服务。由此,构建学生乐于参与、积极互动、高效实践的乐学课堂模式,显得非常重要。这就需要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让学生在生活化、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实现快乐学习。

一、契合生活实际,营造乐学氛围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素材,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场景。生活中充满着智慧与奥秘,契合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高效乐学课堂建构的需要。学生在生活情境下,能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积极投入、高效学习。“生活即教育”指出,在生活中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伴而生。由此,为构建乐学英语课堂,需要紧密契合生活实际。

如“In a toy shop”单元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创设生活氛围,借助生活中购买娃娃的实际经验,引导学生互动对话。学习dog、cat、tiger、monkey、rabbit等单词,对话过程:What is that?It is a rabbit.I would like it. Here you are.Thank you.又如学习关于时间表示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制定汉语版工作日作息计划,并用对应的英语翻译过来,形成一份英语作息计划表。通过契合学生生活实际,营造乐学的学习氛围,能有效激活课堂。

二、践行六大解放,构建乐学课堂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创造性教育方法,他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双眼、大脑、双手、嘴,还需要解放儿童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一种较为宽松、自主、和谐的氛围下,快乐学习与主动探究。“六大解放”为乐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借鉴,乐学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而解放儿童其目标正是让学生快乐的参与到学习中。小学英语教学,需要教师实施科学策略,把握好度,践行六大解放和以生为本理念,建构乐学英语课堂。

如“At Christmas”单元知识学习时,教师先让学生静静的闭上眼睛,然后播放快乐的圣诞歌曲“Jingle Bells”。一首悠扬的音乐弥漫在教室中,大家都知道这节课的主题与圣诞有关了,在音乐的氛围下,学生提升了兴趣。教师再展示几件实物,有a calculator、a skateboard、a watch、a hairdryer等。之后展开新课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间段,教师鼓励学生对照实物,展开互动对话,对话形式多样,主要学习运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your、his等)和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yours、his等)。之后还可以给学生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圣诞节的喜爱,可以演唱歌曲、绘制图画、表达期盼等。通过践行六大解放,构建了开放式活泼的乐学课堂。

三、引导语言实践,提升英语素养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其“生活教育论”中的基本观点。“教学做合一”中指出,“做”是学和教的核心,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只有真正的参与实践,通过实践的过程来经历、体验、总结与反思,才能收获知识与方法。这与新课改中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类似,英语学习,也需要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才能深入理解、内化知识。在“教学做合一”及新课改思想指导下,有必要多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加强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语感、训练思维、强化口语,提升交际能力与学生的英语素养。

如课内语言实践,“Public signs”单元知识学习时,为深化学生对公共标志的认识,组织学生参与互动问答活动,记录学生实施语言实践。两人一组,展示公共标志牌“No smoking”,学生对话“What does this sign mean?”“It means you should not smoke here.”又如课外语言实践,邀请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制作一幅倡议绿色出行的手抄报。任务布置后,学生图文并茂,在手抄报中讲述了by bus、by subway安全、方便、快速且能emission reduction(降低废气排放),Ease traffic pressure(缓解交通压力),by bike、on foot出行方式自然、健康、环保、健身。多样化趣味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英语素养。

结束语:陶行知在《新教育》中提出,教师要在教育事业中感受到大快乐。其实,师生的快乐是能够相互传染的。学生快乐学习、高效收获,教师也能有教育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由此,构建英语课堂乐学模式,能够让师生共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乐学模式的构建,除了需要基于学生生活实际、解放学生、引导学生教学做合一,还需要教师用爱、责任来呵护学生,科学预设课堂,优化教育质量。

生活需要快乐篇(9)

快乐本来就是一个好宝贝,快乐是对美好的追求和表露,快乐是一份心境和渴望。当你伤心、难过的时候,你只要回想起那些快乐的事情,这个宝贝就会令你开心、愉快,而去忘记那些不愉快、不开心的事情。

其实,快乐是时刻伴随着我们的,我们要善於去发现去挖掘它,它就会来倍伴着你。在今後的生活、学习中,要用快乐来弥补悲痛,只有这样,你才能对人生漫长道路过得充实而愉快,才能有那样无穷无尽的财富。快乐的生活需要快乐的心情,而快乐的心情是需要自己去营造,快乐的心情是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来。生活需要快乐的心情,快乐心情来自生活,它们是一对很好夥伴。

初一:?赃R?g莼

生活需要快乐篇(10)

我听过一个故事:在一个渔市中,充满的不只是刺鼻的鱼腥味,而更大的却是笑声,是忘却了劳动之苦的快乐。他们已经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可以享受的对象,把像棒球的鱼扔来扔去,大家像是合作无间的棒球队员,叫着“5条送到伦敦的鳕鱼。”他们已把生活当作艺术。而且扔鱼的技术可与马戏团演员媲美。这种把苦日子过得甜美的是自得其乐。

张晓风说过:“在生命的高潮波峰,享受他;在生命的低潮波谷,忍受他。享受生命,是让自己感到幸运,感到快乐;因为忍受生命,是让自己了解韧度。”享受生命的是乐在其中。

格拉索说过:“笑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镇静剂。”

乐不一定是天天乐。但我知道,我们的心必须天天是光明的。乐也不一定是看笑话、遇见有趣的事,才会产生的,但我知道,我们的心必须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从平凡的日子中找到乐趣。乐更不一定非要表达出来,非要大笑出来,震惊四座,但我知道,只有心中想着想着乐,哪怕是微微恬静地一笑,那怕是眼中忽然溢出的慈爱的眼神。

上一篇: 教育工作履职报告 下一篇: 党建工作述职评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