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网络研修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0:12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 R 179 R161 R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13-03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1]。但与此同时,“网络成瘾”也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2-4]。各种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5-7]。因此,开发适合中国特点的网络成瘾诊断与鉴别工具势在必行。

但综观以往的研究,基本都依据DSM-IV的成瘾标准编制(Young,1996)[8],采用两分法的结论。但网络成瘾者确实存在中间状态,简单两分既不科学也不利于研究者对网瘾程度与特征的深入分析。同时,西方的网络成瘾问卷直接应用于国人,显然也会遇到一定的文化困扰。而台湾学者陈淑惠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及其修订版[9-11]正是针对这2个问题而编制的。目前,该量表虽已在国内应用,但相关作者却未进行修订,这显然会使其研究成果受到一定程度上的质疑。

鉴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引进陈淑惠2003年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AS-R),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初步的应用,以检验其对于中国大学生的适用性,并修订出适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大学生常模。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浙江大学、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4所浙江高校内随机抽取大学生1 106人,删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933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4.36%。样本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及专业、学历分布情况见表1~3。

大学生的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1.83±1.24) h。上网场所:宿舍内宽带网57.88%,网吧33.87%,学校实验室6.32%,其他1.93%。上网目的(多选):聊天为83.32%,多媒体娱乐为68.68%,查阅学习资料为68.11%,浏览新闻为66.42%,其他6.73%。

1.2 工具

1.2.1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AS-R) 由台湾学者陈淑惠等人2003年以台湾大学生为样本,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基础上修订而成。该量表共有26个项目,分为“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及“网络成瘾相关问题”2因素。“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分量表包括强迫性上网、戒断成瘾、耐受性3个因素。“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分量表包括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2个因素。

全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为0.93。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及网络成瘾相关问题2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0和0.88。采用4点计分,各维度分数为所包含题项分数之和。陈淑惠认为,得分在前5%者为高危险人群,总得分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可能性越高。

1.2.2 网络成瘾诊断问卷 由国外学者Young根据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IV;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中病态的诊断标准修编而成。此问卷共8个项目,目前被心理学界广泛应用。各题目要求以“是”“否”作答,每个肯定答案计1分,得分≥5分被诊断为成瘾者。

1.3 程序 选取浙江省的4所不同类别高校进行抽样,包括重点高校、非重点高校及民办高校,同时在高校的专业侧重上包括理工科高校、师范类高校、艺术类高校及综合性高校。随机抽样方式采用将问卷发放到学校各宿舍楼内以及自习教室中,请不同系别、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同学进行填写并回收。

1.4 统计分析 数据回收后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CIAS-R单项评定结果 对933名被试在CIAS-R量表各条目的得分进行了统计,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以及每一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各条目得分与该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在0.40以上,相关均达到了0.001水平的显著性,说明26个项目都具有良好的鉴别力,可以对网络成瘾者进行有效鉴别。见表4。

2.2 信度分析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α=0.944 6。使用奇偶分半法,将CIAS-R条目组分为两半,分别求出每一被试在两半条目组上的得分和,然后计算Pearson相关。结果表明,分半相关系数:r=0.914 6。用Spearman-Brown公式校正后为r=0.916 6。

2.3 效度分析 参照陈淑惠CIAS-R的编制过程,采用迭代主轴因素分析法最优斜交转轴方式对所有条目进行分析。首先,对CIAS-R问卷的26个条目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X2=11 900.65,P

其次,对CIAS-R的26个条目作主轴因素分析。经过9次迭代,共抽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共有4个,可以解释总变异的49.142%,经检验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见表5。

再次,26个条目经过最优斜交转轴之后,可以分别归属4个主因素,其中第7,10,17,26题均在2个因素中负荷相近,可能导致最终因素归类上的误差。通过分析项目与因素的对应关系,依次将4个因素分别命名为:因素1(强迫性与人际健康)、因素2(时间问题)、因素3(戒断成瘾)与因素4(耐受性)。

此外,将所有被试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中的得分作为效标分数,与其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中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r=0.55。经统计检验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

2.4 被试在量表上的得分情况 各年级组男女被试在CIAS-R中得分比较见表6。经过ANOVA检验,男女间CIAS-R得分有极其显著差异(F(1,932)=26.872,P

各年级之间CIAS-R得分经统计检验发现差异极其显著(F(3,929)=6.512,P

不同专业之间在CIAS-R得分上的差异也被发现(F(2,925)=6.956,P

3 讨论

3.1 CIAS-R具有较高的信度 对CIAS-R在浙江省4所大学部分学生的测查表明,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同质性系数Alpha值为0.944 6,分半信度为0.916 6。根据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信度系数在0.70以上时可以用于团体间的比较,在0.85以上可以用于鉴别个人。鉴于取样特点,此量表可以用于鉴别网络成瘾者的主要特征。当然,由于调查是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因此无法进行有效地重测,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进行。

3.2 CIAS-R有较好的效度 首先,该量表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因素分析所抽取出的4个因素,一共可以解释总变异的49.142%。并且通过事后50名大学生主观判别的结果来看,条目对网络成瘾与否的两个群体的区分度比较高(r=0.93)。

其次,该量表也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因素分析表明CIAS-R具有4个特征最大的因素(与量表编制时所设想的5个因素有比较高的一致性),是量表的主要成份,每一个条目与总分的相关都达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均在0.40以上)。

第三,在抽取因素中发现,因素1所能解释的变异就高达41.076 %,远远大于20 % ,且远远大于第二因素所解释的变异;它的特征值为11.172,也远远大于第二个因素的1.382。根据心理测量学理论,在一个测验或量表中,如果第一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大于测验总特征值的20 %,或者最大特征值与第二特征值之比接近或超过5,就可以认为该测验或量表具有单维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也可以选择单因素解释,即强迫性与人际健康问题可能是判断网络成瘾的最主要的特征。卡特尔最大特征值分布图(即碎石图)也表明取一个因素是合适的。当然,造成这种因素分析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取样上的偏差或者中国大陆学生与台湾地区学生在某些语言理解上的偏差所致,例如,研究中所发现的第7,10,17,26题均在2个因素中负荷相近,从而导致因素之间的混淆。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加以确定。

第四,结果表明该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也较好,与以往的类似量表结果有一定的符合性。当然,中度相关的结果可能是由于Young的量表题量少且两分计分,导致其对于网络成瘾程度的辨别力不高所致。而这恰恰是CIAS-R编制的初衷和优势所在。

3.3 大学生CIAS-R结果与同类研究比较 CIAS-R在大学生中的性别和专业上的差异与国内外研究的一般结论相吻合[9-12]。这一结果同样表明,CIAS-R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使用价值。但是,研究者也发现年级上表现出的逐级增加的趋势与以往研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例如,陈侠[13]发现,网络成瘾最高的是一、二年级,而高年级比低年级要低。对于这一结果,有以下几种可能:(1)本研究中四年级的学生取样比较少,其代表性可能不够理想;(2)由于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具备上网的经验,其一旦网络成瘾就具有连贯性,因此,的确存在着随着网络使用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年级的提高)而表现出网络成瘾倾向的增加。

总之,本研究对CIAS-R所做的修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量表特性具备了良好测验的基本要求,可以为进一步开展网络成瘾者的主要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一种有效、方便的测查工具。

4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8-12-9].2007:.

[3] Grohol JM. Internet Addiction Guide. 2005[EB/OL].[2008-12-9].省略/netaddiction/.

[4] 王智弘.谁来解救网络中的沉迷灵魂:政府与产业应负的责任.网护情报,2008,25:A.

[5] 蓝燕.6.4%的大学生有网络成瘾倾向.中国青年报,2001-7-10(5).

[6] 顾海根.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上海,2005,上海:中国心理学会,2005.

[7] 梁祝平.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其团体咨询.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6):101-105.

[8] 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The 10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American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Canada,1996.

[9] 陈淑惠.我国学生计算机网络沉迷现象之整合研究-子计划一:网络沉迷现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2/2).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1999.

[10]陈淑惠.网络沉迷现象的心理需求与适应观点研究(二):网络沉迷学生之心理治疗研究.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2002.

[11]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中华心理学刊, 2003,45(3):279-294.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2)

2.选题得当。本次研修,教务处根据学校教师的特点及需要,选择了教学研究这个主题,学习载体是中国大学MOOC网,课程选择的是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汪琼教授开设的《教师如何做研究》,本课程于2019年8月4日至9月30日开设了第一期,选课总人数达12464人,结业人数383人,其中获得优秀证书人数190人。有了第一期开课的成功,第二次开课课程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

3.学习方式灵活。本次研修采用网上自学方式,教师可在网站主页下载手机APP,将课程放在手机或平板上随时学习,学习方式灵活,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更加适合学校教师,这也成为保证本次网上研修成功的重要因素。

4.研修成果显著。

(1)网络研修开辟了一条我校教师零距离接触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的通道。

专家们高屋建瓴的思想、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执着探索的精神,对前沿教育理论的阐述,精辟独到的分析,生动鲜活的课例,让老师们深受启发、大开眼界,学到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方法。使我校教师对新形势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2)网络研修使我们找到了一条便捷的网上学习、交流渠道。

大家在网上研修中畅所欲言,自由地研讨,激发了老师的兴趣,唤醒了每位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必将有力地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才能和科研能力。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3)

1.网络教研生态主体

网络教研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包括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支持人员、专家、中小学生、其他人员等群体。中小学教师包括网络教研观摩教师、网络教研实施教师。教研员包括学科教研员、教育技术教研员。支持人员包括教研现场摄录人员、网络平台支持人员、网络教研点评与引导教师、教研现场教学辅助人员。专家则主要包括专家学者等。中小学生包括教研现场中小学生和网络观摩中小学生。其他人员包括中小学生家长和其他对网络教研活动感兴趣的相关人员。

2.网络教研生态环境

网络教研生态环境包括网络教研现场环境、网络教研技术环境、网络教研政策环境、网络教研舆论环境。网络教研现场环境和网络教研技术环境属于自然环境;网络教研政策环境属于规范环境;网络教研舆论环境属于社会环境。网络教研现场环境指网络教研活动开展的场地,比如网络教室、多功能报告厅等。网络教研技术环境指网络教研活动开展所使用到的设施设备等,如智慧教学平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网络教研平台、高速互联宽带网络、摄录设施设备等。网络教研政策环境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所依据的教育方针政策或规范性文本,是网络教研活动开展所必须遵循的约束性条件,也是网络教研内容开发的直接依据,包括网络行为规范、经费使用规范、课程教学改革政策、学科教学规范、网络教研动员政策等。网络教研舆论环境指网络教研活动开展所依赖的,由中小学学校、教研机构、社会公众等共同营造、形成的教育舆论氛围和教研活动氛围。四种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缺一不可。

二、网络教研生态系统模型建构

1.网络教研生态系统结构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4)

洪水预报作为非工程性防洪措施正日益受到重视,准确及时的洪水预报为防洪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了人类大脑的结构及其功能,从而具有对模糊信息或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进行识别与处理的能力[1,2].

早期关于人工神经网络在水文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的进展情况,文献[3]有较为详细、系统的介绍.其中,关于洪水预报的研究成果,大多处于如何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洪水预报的阶段,即如何将洪水预报的实际问题概化成人工神经网络可以识别的算法模型.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如LINDA SEE(1999)[4]将洪水过程分为上升段、洪峰段和下降段三部分,分别建立相应的预报模型,充分考虑了不同阶段的洪水过程其演进规律的差异.Fi-John Chang(1999)[5]引入洪峰预报误差和峰现误差作为洪水预报精度的评价标准,对于洪峰预报精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能否保证较高的洪水峰值的预报精度,是将人工神经网络的实时洪水预报技术实际应用的关键性问题.

本文在总结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6,7],提出了一种能够进行峰值识别的改进BP算法(Error Back Propagation with Peak Recognizer,简称BPPR).该算法在修改网络权重时偏重大值,即大值误差对权重的修改起主要作用.这种改进的BP算法使人工神经网络洪水预报模型对洪峰峰值的预报精度显著提高,从而保证了洪峰预报的可靠性.

1人工神经网络的峰值识别理论

洪水预报主要是为防汛服务的,通常对洪峰时段的水位(或流量)的准确预报尤为重要.但是,对于经典的BP算法,网络训练是根据全局误差修改网络权重的,这种权重修改方法很难控制洪峰水位(或流量)的训练精度,训练后的网络权重所贮存的信息很可能更多地反映了样本数量较大的中、低水位(或流量)的变化规律.所以,经过训练的网络对中、低水位(或流量)的预报精度相对较高,而对洪峰的预报精度往往低一些.如何提高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洪峰水位(或流量)的预报精度,是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应用于洪水预报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是在结合实际课题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提高网络模型峰值识别精度的改进BP算法.

1.1 峰值识别的基本思想 经典BP算法的训练过程由信号的正向传播与误差的逆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其中,误差的逆向传播是基于网络全局误差并按“误差梯度下降”的原则对网络权重进行修改.如果对原来基于“全局误差”的权重修改原则进行合理调整,使权重的修改倾向于减小输出值较大样本的网络映射误差,这是峰值识别原理的基本思想,其实质是在误差逆向传播的网络权重修改过程中,遵循了侧重于“峰值样本误差”的权重修改原则.

1.2峰值识别的算法峰值识别理论的实现方法,是在引入动量项和采用学习率自适应调整的改进BP算法[4]的基础上,对峰值样本的网络误差引入合理的修正系数,使网络的权重向着使峰值训练误差减小的方向修改.

首先,从经典BP算法开始.设有输入为x1(t)、x2(t)、…、xn(t)的n维输入,输出为xL1(t)、xL2(t)、…、xLm(t)、的m维输出和若干隐层组成的多输入、多输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这里的t为样本序列号,这样的样本共有P对.

第l层中第i个神经元节点所接收到的上一层输入总和为

式中:Nl为第l层神经元节点总数;w(l)ij为第l层i节点与第l-1层j节点之间的连接权重;θ(l)i为第l层i节点的阈值.

第l层中第i个神经元节点的输出为

x(l)i(t)=f(y(l)i(t))=1/1+exp(-σy(l)i(t)) (1≤l≤L,1≤i≤Nl) (2)

式中:f()为转移函数,这里采用的是对数型的单极性Sigmoid函数;σ为决定Sigmoid函数压缩程度的系数.该系数越大,曲线越陡;反之,曲线越缓.

则,当训练次数为k时,网络输出层及隐层的误差信号可表示为

式中:d(L)i(t)为训练样本的期望输出.

那么,网络权重的修改公式为

式中:η(k)为训练次数为k时的学习率;α为动量项系数.

以上为经典BP算法的基本内容.基于峰值识别的思想,实现网络误差修正倾向于输出样本的较大值,定义误差修正系数ξ

ξi=di(L)(t)/d(L)max(t) (7)

式中:d(L)max(t)为训练样本期望输出的最大值.

为了进一步提高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速度,改善网络峰值识别的精度,可以在上述修正系数的基础上,增设误差修正放大系数μ.那么,加入误差修正系数ξ及误差修正放大系数μ后,当训练次数为k时,网络输出层误差信号的向量表达式如下

应用该算法进行网络训练,能够使峰值误差修正占优,从而提高网络对峰值的映射精度.

2 应用实例

2.1 工程概况及基本模型 珠江流域西江段的水系关系比较复杂,如图1所示.从柳州站、迁江站、南宁站或贵港站预报梧州站洪水目前还是一个难题.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介绍洪水预报峰值识别理论的有效性.选取珠江流域从对亭站、柳州站、迁江站、南宁站预报江口站洪水的江口站洪水预报模型,分别以BP算法与引入峰值识别理论的BPPR算法进行网络训练.以多年实测记录数据为训练样本,并采用下一年的记录数据为测试样本,即以1988、1992~1994、1996~1998各年的水位(流量)资料为训练样本,以1999年水位(流量)资料作为测试样本.

图1 珠江流域西江段主要水情站及洪水平均传播时间示意

*传播时间单位:h

传统相应水位的洪水预报方法是根据天然河道洪水波的运动原理,分析洪水波在运动过程中,波的任一相位自上游水情站传播到下游水情站的相应水位及其传播时间的变化规律,寻找其经验关系,以此进行洪水预报[8].人工神经网络对信息的分布存储、并行处理以及自学习的能力,决定了它具有对模糊信息和复杂非线性关系的识别与处理能力.网络的训练学习过程,就是网络认知事物内在规律的过程.构造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洪水预报模型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洪水过程合理地概化成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映射的输入、输出关系.

以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水情站的水位(流量)资料作为网络模型的输入,以下游水情站所形成的相应水位(流量)作为网络模型的输出;同时,将下游同时水位(流量)作为网络模型的输入,以模拟下游初始水位的影响.洪水自上游水文站至下游水文站的传播时间就是网络对洪水的预见期.

本题中所建立的江口站洪水预报模型中,作为江口站的上游水文站共有对亭、柳州、迁江和南宁等站,其中的迁江站处于干流河道.值得一提的是,对亭站方向的来水属山区洪水,特点为量小、峰高、历时短,洪水过程线陡起陡落,其结果是水位的变化非常大,而实际的流量又很小,这无疑会影响水位预报模型的识别精度.为了减少这种小支流的干扰,在建立水位预报模型时,未将对亭站的水位作为输入项.在建立流量预报模型时,为了保证水量的总体平衡,仍将对亭站的流量作为一项输入.

以3h为一个间隔时段进行洪水数据采集来组织样本,以干流迁江站t时刻水位(流量)、对亭站(t-3)时刻流量、柳州站(t-3)时刻水位(流量)、南宁站(t-8)时刻水位(流量)和江口站t时刻水位(流量)作为网络的输入,江口站(t+T)时刻的水位(流量)为网络的输出.其中,T为网络的预见期,即洪水自上游迁江站传播到江口站的时间,亦为峰现时间.在组织样本时,采用洪水在各站间的实测传播时间,但网络预报的预见期为平均预见期,即T=9时段,约28h(洪水在各站间的传播情况见图1).图2为江口站洪水预报模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图2 江口站洪水预报模型的网络拓扑结构

在网络结构设计中,输入与输出节点数由实际问题而定,而隐层数及隐层节点数是网络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常常无法估计问题的真实复杂程度,通常采用双隐层.关于隐层节点数目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能否成功地解决问题.实际上,隐层节点数决定于训练样本的多少、样本噪音的大小以及所面对问题的复杂程度.若隐层节点数太少,网络映射能力不足;若隐层节点数太多,不仅增加网络的训练时间,还会引发所谓“过度吻合”问题,即虽然增加了训练精度,但是由于网络过多地获得了样本的个性特征,而掩盖了样本的共性特征,从而造成预报精度的下降.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在理论上提供一套科学的推导方法,试算法是可靠的常规方法.本题经多次试算,合理的拓扑结构为:水位预报模型(4-40-20-1),流量预报模型(5-40-20-1).

图3 水位预报模型中BP算法与BPPR算法映结果比较

网络模型的初始权重在(-1,1)之间随机产生,动量项系数α取0.9.初始学习率η0在基本BP算法中取0.001,在BPPR算法中取0.0005,初始学习率往往会因不同网络模型而不同.BPPR算法的峰值误差修正放大系数μ取2.0.水位模型的训练停止条件为平均映射误差l≤0.20m,流量模型的训练停止条件为平均映射误差q≤500m3/s.

2.2 计算成果 分别采取BP算法与BPPR算法进行网络模型的训练,两种算法对于峰值水位(流量)的映射情况见图3、图4.以完成训练的网络模型对1999年的洪水情况进行测试预报,预报结果见图5、图6.

图4 流量预报模型中BP算法与BPPR算法映射结果比较

2.3 成果分析 图3、图4反映了完成训练的网络模型对训练样本中洪峰水位与流量的映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BP算法对于洪水演进规律具有很高的映射精度,引入峰值识别理论的BPPR算法能够进一步提高网络对洪水峰值的映射精度,这种作用对于较高洪峰识别效果更为明显.

图5 1999年水位预报结果比较

图6 1999年流量预报结果比较

图5、图6为网络模型对1999年洪水主洪峰的预报情况.在水位预报模型中,BP算法对洪峰的预报误差为0.13m(低于实测值);BPPR算法的预报误差为-0.05m(高于实测值).在流量预报模型中,BP算法对洪峰的预报误差为291m3/s;BPPR算法的预报误差为-83m3/s.

这里所采用的峰值误差修正放大系数μ实质上与样本集中大值样本所占的比例有关,大值样本所占比例越小,μ的取值越大;反之,则小.在实际操作中,ξμ是作为一个参数进行权重调节计算的,所以μ的取值又受样本集中最大值和最小值间比例关系的限制.

如果放大系数选取过大,网络训练容易失稳,造成训练误差增大;反之,网络权重的修改难以体现洪峰样本的贡献.具体取值由实际问题而定,在珠江流域的洪水预报模型中,放大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5~2.5.

从网络模型的训练识别和测试预报两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人工神经网络对于洪水演进规律的识别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模拟洪水的动态过程,其中,引入峰值识别理论的BPPR算法有利于提高模型对峰值的映射与预报精度,效果明显.这些改进效果对于水文水资源预报中,可能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但在防汛中,水位预报对防洪决策至关重要,往往十几厘米的误差,直接影响到防洪方案的决策.因此,峰值识别理论对基于BP算法的洪水预报模型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3 结束语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洪水预报方法作为防洪减灾领域一种新的研究途径,将智能化思想引入到对洪水过程的计算模拟,更能反映洪水复杂非线性的动态演进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能够很好地映射洪水的演进规律,做到对洪水实时的监测与预报,预报精度较高.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5)

一、站的高,看得远

今年的网络研修培训,把我引入了全新的学习氛围。昔日的我,一度认为教育工作,只要能“跟紧管严”,班级里能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即为优秀教师。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对稍有过错的学生,进行严加管教;对表现优秀的的学生,给予大力表扬;优生成绩稍微下降,则毫不客气的批评,差生稍有进步就及时表扬……周而复始……随着网络研修的不断深入,我渐渐地认识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缺乏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反思,他的教学工作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就难再继续提高了。因此,通过网络研修,促使我更加努力,不断搜集教育信息,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从而更快更好的达到真正提高自己之目的。

二、勤反思,多思考

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它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活到老,学到老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师如果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胜任教师工作。欲在教育工作这片热土上有点成绩,欲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知识素养、教学能力。

2021年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5篇【二】

短暂而又忙碌的两个月的培训即将结束了,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时间上网学习,虽然有些辛苦,有些累,但是从学习中收获到的那些教育教学知识和新的教学理念,和那点辛苦比起来,算是微乎其微的了!

此次培训的课程总共有10门,其中教育方面的有有四门,对我影响最大、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和《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我们的教育是伟大的,崇高的,受人尊重的,之所以这样说,我想是因为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们爱他们,无私地爱,不求任何的回报,我们的教育家们,用他们的教育智慧,高尚的师德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投身到教育工作中去!在教育中,我们必须要有爱,有爱了,才会有包容,有宽容,有爱心,耐心,学生才会喜欢我们,爱戴我们,继而喜欢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专家推荐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我认真地看了,被其貌不扬的马修老师打动了!他对待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们不是呵斥,没有咆哮,所有的只是宽容,耐心,爱心,以及教育的智慧!有了那么多爱的付出,才会有了回报:在他离开那所学校的时候,孩子们用么多感人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马修老师的恋恋不舍和深深的爱!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像马修老师学习!对待我们的学生多一点爱心、耐心、宽容和关心,相信孩子们,在我们的爱的天空里定能茁壮成长!

在教学方面,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法》和《如何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小组合作学习法》,我以前也用过,不过仅仅局限于单词竞赛和表演,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了这一学习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的英语课堂!这个学习法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参与意识,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我相信,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课堂效果一定会很不错!

培训即将结束,希望上级部门多组织这样的学习!以后再有这样的学习机会的话,我一定还会积极参加,会好好把握的,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2021年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5篇【三】

参加教师网络研修,既有辛苦,又有收获;既有付出,又有所得。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好的作业在网上提交,再上网评论。培训的时间过得很充实,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教学经验。现在就把个人研修感悟、主要收获总结如下:

培训期间,我们利用上网学习,和同行交流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参加网上发帖讨论活动、完成本学科的作业、积极上传计划总结,尽管感觉比较繁忙,但还是圆满的完成了研修的各项规定要求。

在教师学科培训时间内,我积极参与了课题的讨论,并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地借鉴了他人的看法,彼此之间交流频繁,讨论热烈。自始至终,我的研修热情不减,及时认真地完成了高质量的作业,每次均被评为优秀等次。

在班主任培训过程中,我聆听了众位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在培训中,我阅读了大量的先进材料和记录了一些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并把这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教师来讲,是一个大的挑战,在新课改的今天,对我们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我们要上好每一堂课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我们的远程研修平台应该一直开放,让我们随时都能和专家进行交流和学习,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远程研修改变了专家在台上讲,我们在台下听的教学模式,以网络教研为主,可以把帖发到网上,与同行交流。这是真正的学员自主学习,既有团队合作又有专家点评的培训活动。我感到这次培训活动不空洞,是一次既经济又有实效的培训活动,我们真的可以与课改专家面对面的交流,获取最新的教改信息和最优的教学方式。

2021年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5篇【四】

如今,信息技术的使用已成为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的使用符合了小学实现信息化、媒体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

自从我接收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来,并利用资源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我总结了以下三点体会:

一、集思广益,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面对如此充足、精美的远程教育资源,我感到非常的兴奋、激动,但怎样才能利用好这些资源成了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我把有关教学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利用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境,喧染了课堂气氛,在讲课中适时利用数字电影、动画,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二、精益求精,更加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之后,我感到不满足了,便开始大胆的对原有资源重新编辑、改造、升华,从而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制作出更符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用进课堂,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

如我在讲这课时,利用课件动画素材制作课件,创设了情景,把内容很直观的表现出来,在播放时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数学中的时分就在我们身边,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大家开始热烈讨论一节课有多长时间,并在课后随时观察自己生活周围有趣的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加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活学活用,利用资源实施素质教育

远程教育为我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资源,为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

在利用学生自习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有计划的播放一些数学知识,在数学知识节目中同学们了解了数学的发展,体会到数学的力量,憧憬着数学的未来,激发了孩子们幻想和创新的智慧,使同学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白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己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所带的学生不再感觉到数学的乏味,而是争先恐后地要上数学课。我也觉得非常的慰藉。我认为,如果我们老师调用、修改网上资源在网上备教案,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使老师有更多时间去探索教法、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这何尝不是一种好教法呢?

远程教育资源的适当运用,能够使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开阔了、信息更灵通了,变得更“耳聪目明“,更具发展潜力;我相信我的学生会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2021年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5篇【五】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

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为教师学习制定了共同的内容和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好展示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学习内容和实践层次上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

通过参加本次教师网络继续教育培训,自主参与其中,使我在思想上、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讲座,观课堂教学视频,在这段时间里从这个平台我学到了不少先进经验和有价值的知识。在网络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

下面一下这次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1、改变了教师学习的自觉性。这种学习方式下适应了成人的特点,它为教师节省了很多时间。比如,我们现在的培训就可以通过回家抽时间进行网络学习,从一个地方转向另一个地方。可以与老师交流互动,从参与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受到广大老师的认可,体现了网络培训的魅力。

2、领悟有效教学。专家指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怎样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从有效性走向优质教学呢?我认真学习着专家在讲座中的每一句话,思考着每一个观点。从学习中使我深刻的领悟到了: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欲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我每次听专家讲座和观看课堂实录后,总要有一个思考,即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及典型的案例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缩短同发达地区学校教学上的差距。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6)

1 问题的提出

迄今对网络成瘾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研究者一般认为,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网络成瘾患者往往忽视工作、学业、家庭、现实社会、交往甚至自我健康。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是1994年纽约市的精神医师Goldberg首先提出,是指由重复的对于网络的使用,所造成的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伤害式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一现实还愈演愈烈。《中国青年报》曾报导:北京某重点高校30名毕业生中有20人因沉湎网络游戏,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等原因,达不到毕业生的要求而拿不到学位。多数留级和毕不了业的大学生,几乎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原因,即上网耗费时间太多,至使多科考试成绩不及格,无法完成学业。网络兴起的时间不长,学界对网瘾的研究还不深入。计算机网络是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的产物,他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和普及程度远胜于我国,但大学生上网成瘾并没有成为大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更少有大学生因上网成瘾而导致毕不了业、误入歧途或自杀的案例[2]。

一些研究表明,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在众多的人格理论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都强调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对不同病态人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3]。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个体与非网络成瘾含体相比,情绪稳定性差,自尊性低,更容易孤独。父母的温暖、关怀可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独立等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4]。本研究对网络成瘾大学生家庭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找出主要的家庭教养问题,为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2 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为了能使样本包含有足够多的网络成瘾被试,300份问卷共印刷100份,主要在西南大学校区进行发放,200份为网络问卷,发往云南、湖北、四川、南京、陕西等地区高校周边的网吧进行测量,主要包括重庆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采取将量表发放给被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并严格按指导语以不记名方式答题的方法。测评有效性标准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的测谎量表,由15个条目组成,得分在8分及以上则认为有撒谎现象,问卷不可靠。问卷进行筛选,共计废卷29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71份。剔出无效问卷29份后,共有学生271名,其中男性共有130名,女性141名。

2.2 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中文的大学生网络依赖量表修订版施测。所有数据全部量化后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检验和相关分析。

2.3 工具

2.3.1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中文版EMBU由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的岳冬梅等修订,确定了66个条目,量表由6个父亲教养方式和5个母亲教养方式共11个因素构成。本量表在国内已有常模,各主因素的同质性信度系数均较好,最高者达到0.88,最低的为0.46,平均为0.75 [5]。

2.3.2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白羽等[6]于2005年修订了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修订后的量表包括19个题项,所包含的因素与原量表保持不变。该量表采用利克特四点计分方式,总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的程度,分数越高就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高。本文重点研究网络依赖群体与其余二者的差别之处。该量表已在国内多项研究中应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在内地大学生群体中的确有较高的信度,并在各因子水平上与原量表的解释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

3 结果和分析

3.1被试父母教养方式和网络成瘾的基本情况

表1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Table 1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EMBU measuring scale

本研究被试一共271人,被试在网络成瘾量表得分统计的最小值为25,最大值为72,平均值为51.00,标准差为8.529。

本文根据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划分标准界定出正常群体,网络依赖群体与网络成瘾群体。小于46分界定为正常群体,46~53分的界定为网络依赖群体,大于53分界定为网络成瘾群体。本文重点研究网络依赖群体与其余二者的差别之处。其中正常组有152人,占被试总人数的百分比为56.1%;网络依赖组有69人,占被试总人数的25.5%;网络成瘾组有50人,占被试总人数的18.4%。

3.2 网络成瘾不同程度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结果

表2 网络成瘾不同程度者的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

Table 2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EMBU between group with IAD and normal

注:***表示差异极其显著,p

表3 事后多重比较

注:***表示差异极其显著,p

研究结果显示,父亲教养方式6个因子中,被试除了在FF1情感温暖理解,FF2惩罚严厉,FF4偏爱3个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外。不同程度网络成瘾者在FF3过分干涉,FF6过度保护2个因子得分差异显著,在FF5拒绝否认上得分差异极其显著,其中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网络依赖组高于正常组。母亲教养方式5个因子中除MF4惩罚严厉外,不同程度网络成瘾者在MF2过分干涉保护和MF3拒绝否认2个因子得分差异显著,其中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网络依赖组高于正常组。在MF5偏爱被试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网络依赖组高于正常组。在MF1情感温暖理解上得分差异极其显著,网络依赖组高于网络成瘾组高于正常组。

这一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程度越高的大学生常受到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以及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和溺爱。

4 讨论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发现,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为20-30岁的成年人[7],而我国由于大学校园网络建设的超前性、便利性及费用低廉等因素,自互联网在中国登陆以来,大学生便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和先锋。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环境和影响因素,不仅仅家庭的环境、经济、结构和气氛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教养行为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诸多研究表明,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8]。在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只有一些相关的概念。教养方式同教养行为不同,但某种教养方式总是通过一些教养行为表现出来的。

有研究表明,中国父母更注重用严厉的管教培养孩子的顺从等的品德,更倾向于按父母的意志去培养子女[9]。父母的过分干涉,会使青少年形成胆怯、独立性差、不善交际、逆反、压抑等个性,而这些不良个性特征都将会导致他们迷恋网络[10]。

本研究表明,在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养育过程中网络依赖、成瘾程度高的大学生父母双方均一方面对自己过分保护干涉、同时又过于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可能使大学生个性脆弱、顺从、自卑等,这些性格缺陷正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过度干涉大学生对于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安排,会很容易让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质疑,失去自信,反而更容易继续漫无目的继续放任自己。大学时期的学生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赞赏,以体现个人的人格尊严与荣誉。但是父母亲的拒绝、否认让网络成瘾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成就感,而在网络中体验到成功和控制他人的愉悦感。在某种意义上,大学生上网成瘾是他们与束缚其成长的外在力量(如父母)对抗的一种形式[11]。他们上网成瘾是他们自由成长与家庭和社会对他们营造这种矛盾冲突的一种表示。

网络依赖、成瘾程度高的大学生母亲对其较为偏爱和溺爱,父母亲的养育方式存在不一致之处。母亲过度溺爱子女使子女不容易形成做事的自信,或易使这个孩子产生优越感,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当大学生远离父母独自面对社会时,更多体会到的是自我效能感低下,网络便成了他们逃避生活的一种方式[12]。

终上所述,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家庭功能失调的信号,与家庭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其网络成瘾与家长的养育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健康向上人生观的形成有利于避免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的树立有赖于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亲应共同调适对子女的养育方式,了解大学生成长期的心理特点,理解支持子女的正当要求。但切不可偏爱或溺爱孩子,不能过分保护,大学生至此应该发展自己独立的人格,更不可见其犯错而放任不理。如果使用网络过度或使用不当,父母应该及时沟通教育,不可因为溺爱而放任,不然很容易使子女沉迷于网络。而避免网络成瘾父母在家庭中应该让大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给予他信心,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让他们知道网络资源的使用目的,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Patricia Wallacd.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01-103.

[2]江楠楠,郭培芳.国外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1):178-179.

[3]刘秀芬,黄悦琴,李立明.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08-20.

[4]Kraut R, Patterson M, Lundmark V, et a1. Internet Paradox :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8, 53(9): 1017-0131.

[5]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订版),1999:161-167.

[6]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99-104.

[7]桑标,贡哗.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1,(5):31-35.

[8]嵇宇虹,王玲凤.小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2):245-247.

[9]谢虹,艾宪淮,朱宝俊.家庭环境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5): 478-479.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7)

在看到远程网络研修给农村教师和教学带来变革的同时,我也注意到作为农村教师参加网络远程研修中所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部分偏远农村小学设备与研修要求存在差距

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分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加大,如今农村中小学已基本建立健全了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互联网的开通、多功能微机室的建立、农村远程教育设备的安装,无疑为农村教师远程研修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一些偏远的教学点,往往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配备还与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存在一定的差距。微机配置低、网络质量差、设备维修更新跟不上等种种原因,导致了学校设备与网络远程研修要求存在差距,从而影响教师研修的效率和效果。有些学校可用微机数量与教师人数比存在较大差距,加上上网方式的限制,只有一台或几台微机接入互联网络,几位参训教师轮流共用一台或几台微机进行研修活动,成为该校教师远程研修的最大障碍。

二、老教师比例较大导致远程研修进度不一

目前,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依然是个不争的事实。尽管这是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也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但教师年龄结构的失衡依然成为制约远程研修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在全市小学班主任远程研修过程中,我镇24位参训教师中,45岁以上教师6位,占到总培训人数的25%。这些老教师对网络远程研修的具体要求认识不清,对信息技术设备操作不熟练,能完成必要的作业还显得比较吃力,更谈不上如何进行网络的广域研讨和交流,也就导致了网络远程研修的进度和成果的不均衡。

三、研修时间与形式的不同导致研修成效不一

本人参加的两次远程培训,在研训的时间和形式上存有一定的差别,使我感到研修的成效不尽相同。全国“综合实践”学科网络远程研修是在假期中,通过全体参训学员集中学习,在班主任的组织和引领下一步步完成研修的各项任务和要求。由于学员是集中研修,加上班主任老师的现场指导,学员在研修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和解答,从而大大提高了研修的效益。并且,学员的每一次作业、研讨都得有班主任的评价、把关,确保了研修的质量。

全市小学班主任网络远程研修中,采用的是跨地域的教师组班研修方式。班级人员多,加上老教师比例的增大,从而在研修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就更多。尽管在研修中每个班级配备了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各一名,但是分散研讨的形式势必导致研修的同步性不强,也就无法实现学员问题和困惑的及时解答,从而影响了研修的效率。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8)

1.围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有效备课,以“单元备课”为主题,组织教师开展全员网络研修,使教师树立“以学定教”的理念,厘清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系统地掌握备课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和教育教学综合素养。

2.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教师掌握快乐工作的方法,加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

二、培训对象

(一)网络研修对象

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全体教师,约23000人。

(二)骨干集中培训对象

本次全员培训的市和县(区)项目管理者、班级辅导员,研修指导专家(以市级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为主)。

三、培训学科与内容

(一)培训学科

1.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小学科学。

2.初中和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

3.幼儿园:五大领域、保教技能。

4.非任课教师的校(园)长和上述学科外的其他学科专职教师可自主选择一个学科参加培训学习。

(二)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内容共25学时,分三个阶段完成。

每个阶段设计相应的任务,教师需要学习课程、参加活动、提交作业,同时进行拓展性学习。内容安排如下:

阶段任务简介课程学习活动设计作业设计

第一阶段 通识课程 (1周5学时)

1. 解读项目方案,装饰社区个人空间; 2. 进入教师工作坊和研修社区报到,找朋友,加入研修团队; 3. 学习“平台操作指南”; 4. 学习通识课程。幸福课堂建设基本要领; 幸福班级建设基本要领。设计研讨活动,主题为: 当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怎样?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该话题讨论。

第二阶段 单元备课 (2周16学时)

1. 学习关于备课策略的专家讲座; 2. 接受学科单元备课专题指导; 3. 参加研修活动,提交作业。学科备课策略综述; 如何根据学生认知、个性特点进行学习指导、交往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情分析的策略及工具 教学目标与检测设计;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 教案与学案; 单元备课专题指导课; 学科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备课策略和实施策略;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析。设计研讨活动,主题为: 你在备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该话题讨论。任选其一完成作业。 1.梳理单元教学重难点 2.提交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3.提交一节课的学案

第三阶段 案例观摩 (1周4学时)

1. 单元备课过程视频案例观摩、分析、研讨; 2. 参加研修活动,提交作业。此部分课程由镇江优秀的教师、教研员与研修网联合开发。 从备学生、备内容、备方法、备条件、备资源、备技术、备教案等方面出发,站在学生有效学习的角度展现备课过程。 课程开发时以视频和文本为素材,经过设计,制作为多媒体课程。以供教师观摩和研讨。就某个备课过程中好与不好的环节进行评点。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与思考镇江同行同一单元的单元备课,修改完成第二阶段的作业

说明:本表中的研讨活动及作业设计为样例。为了使学员对研讨活动和作业更感兴趣,将在项目实施前组织学科带头人论证和修订。第三阶段的课程,由镇江市教育局与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开发,开发方案另拟。

四、培训策略

1.针对性

本次培训主题聚焦单元备课能力提升,以本地使用教材第一、二单元为载体,研修任务、课程及活动均紧紧围绕备课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部分课程由镇江市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研员与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开发,增强针对性。

2.任务驱动

本次培训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为学员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和递进式研修任务,参训学员可依照任务流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

3.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结合

本次培训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密切联系起来,校本研修的主题与网络研修保持一致,校本研修的成果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呈现。

五、时间安排

本次培训自20xx年8月中旬开始,9月底结束。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事项 备注

7月上中旬召开各县市区人事科长,各直属学校校长、人事秘书会议,部署项目实施工作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7月15日前填报、审核学员信息表信息填报方法详见附件

编班,配备辅导员管理员

8月12日前召开项目启动暨骨干集中培训会议时间、地点和参训对象另行通知

8月15日前各县(市、区)完成对各班级项目骨干的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参训对象由各县(市、区)自行确定

学员登录培训平台,核对个人基本信息,熟悉操作流程并进行学习预热;班级辅导员组织学员上线预热,创建本班QQ群并引导学员加入,建设班级沟通渠道。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师研修网“20xx年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网页

8月15日-9月15日学员在线观看课程,参与互动交流,撰写研修作业; 研修指导专家和班级辅导员在线辅导、答疑。

其中9月1日-9月15日学员结合远程学习所获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提交作业。 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教师研讨及实践,提炼研修成果。

市项目办对各县(市)区进行项目中期调研评估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9月25日前做好项目总结评优工作;抽查参训人员,组织集中闭卷考试具体要求和办法另行通知

9月30日前召开项目总结表彰会议具体时间、地点、对象另行通知

六、培训形式

1.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远程培训平台,以网络课程资源为载体,以网络研修指导为支撑,建立网络学习班级,配备班级辅导教师,组织参训学员有效进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远程培训。

2.通过“观看视频课程-阅读相关文章、评论-完成和提交作业-参与在线研讨交流-反思总结”等流程,将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同步融入网络研修的整个过程。

3.中国教师研修网将根据学习的内容与进度开展研讨活动,促进学习中的深层次、多角度反思,增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意识,培养学员在网络环境下自主研修的习惯。

七、考核评价

本次研修将从参与度、贡献度、影响力等纬度,对参与本次研修的不同群体(学员、研修指导者)进行相应的考核。

1.学员考核

本次研修学员的考核分为任务学习与拓展学习两项。

任务学习为必做项,占比80%,考核内容为课程学习、提交作业及研讨活动。

拓展学习为选做项,占比20%,考核教师在网络研修社区开展互动交流与协作学习等行为,如上传资源、评论留言等。(评分规则另发)

2.班级辅导员考核

对班级辅导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本人的工作情况得分,占比50%,二是本网络班级学员的平均得分,占比50%。(评分规则另发)

3.颁发证书

学员培训成绩合格者,由镇江市教育局颁发合格证书。

4.评优

为检查网络学习效果,培训结束后市教育局将适时从参训人员中按地区选取3%(2%为市教育局任抽,1%由辖市区推荐)人员统一组织集中闭卷书面考试。各地区参考人员的考核平均分数作为检查考核各地培训成效和20xx年镇江市教师发展先进校评选的主要依据,教师个人培训情况纳入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及以上拔尖人才评审的范围。

网络研修项目评优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核与激励相结合原则,从多个纬度进行评定。具体评优奖励办法由镇江市教育局另行颁布。各类评优的荣誉证书由镇江市教育局颁发。

八、培训管理

(一)建立20xx年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项目领导组

组长:z

副组长:zz

组员:zz

(二)领导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课程专家团和技术保障组

1.项目管理办公室

主任:z

副主任:z

成员:zz

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和运行管理。

2.课程专家团

课程专家团由市教研室为主建立的核心指导组及其下设的学科专家组组成,统一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学科的研修指导工作。组长:朱春晓,副组长:谭庆仁。

3.技术保障组

项目技术保障组由市电教馆统筹组建,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平台、网络维护以及其他学习设备、设施的保障工作。组长:汪翀,副组长:陈肸。

(三)各辖市(区)同步建立对应机构,并报市项目办公室备案。

(四)以辖市(区)为主体建立网络学习班级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3-0088-04

自我国实施“互联网+”战略以来,大环境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全面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重点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深化普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1]等工作重点,这些都全面指向了教育资源应用、网络研修等问题。因此,笔者调研了A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的相关情况,并重点关注了上述两个问题。

“李康之惑”――警惕教育资源沦为“数字废墟”

201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某专业硕士论文答辩中,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康教授提出了一个困惑:以前在教育信息化初期阶段,我们主要是建网、建平台、建数据库等,感叹网上和平台里没有多少教学资源,就像高速公路上没有汽车和货物一样;后来我们加强了网络资源建设,使网络上和学校教学平台里有了很多教学资源,但由于没有多少人去用,导致很多资源都荒废了,这到底是为什么?[2]

1.部分教育资源应用的现状

A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于2014年1月改版后正式上线,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分享教师常态化教学教研的成果,方便开展各种教学、教研、学习活动,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根据该平台最新公布的资源使用情况和教师空间开通情况,笔者做了初步统计,结果是平台注册用户5998874个,上传资源总量6295468个,下载资源总量8215622个,开通教师空间439996个,具体资源应用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地区资源应用水平差异较明显:活跃的市县,如a市的教师贡献了近20万个教育资源,f市平均每位教师下载4.31个资源,资源利用率相对较高;而一些市县的注册用户数高于资源上传和下载总量,这表明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活跃,没有积极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中来。另外,平均每个注册用户上传资源1.05个,下载资源1.37个,也就是说平台正式开通一年多来平均每位教师只上传和下载各1次,这样看来整体的资源应用水平很低。

2.原因分析

既然是以教育资源应用为主题的平台,我们还是从平台提供的资源本身来找原因。平台上以教学资源居多,采用“学科―出版社―年级―课时”四级划分,也就是每个教学资源对应一个课时,并且在上传时要选择资源的类型,如教学课件、电子教材、教学设计等。目前,人气最高的教学资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资源包,其下载量达到2661次,评论数为106条。该教学资源最大的特点是内容翔实,提供了完整的课程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素材等材料,包含PPT、Word文档在内一共17个文件。在用户评论区,几乎所有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留言都是“好”“内容丰富”“获益匪浅”等简单评论,而没有提及使用情况、改进意见等具体信息。平台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资源无人问津,其浏览量和下载量均为0。笔者在l市几所小学调研时向部分教师了解过该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的使用情况,有的教师表示,在平台上很难找到想要的资源,因为并不是每个课时都有相对应的资源,有的资源质量不高,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有的资源看着好看却无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当问起是否乐意上传自己最近制作的课件时,大部分教师表示如果有必要会上传,也有教师表示最近正在做的课件需要参加公开课或比赛,不太方便上传。

3.解决问题的思路

(1)教育资源共建方面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3]其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曾多次提出,“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要求在2015年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4]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资源不少,但真正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多,要靠广大教师一起共建,才可能实现资源的共享。笔者认为,具体做法可如下:

第一,教育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系统规划。安徽师范大学许之民副教授指出:秉承“互联网+”时代的理念,打破学校物理空间限制,实现多校虚拟空间的共建共享,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开发平台,避免每所学校重复建设,才是真正实现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5]现在的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有其内在的原因,需要重新审视已经建设完成的资源,合理归类、查缺补漏,并按照课程知识体系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有计划地开发新的教育资源,避免出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第二,加快制订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和建设规范。按照目前“以赛促建”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各类比赛的要求和评审标准都不统一,这让教师难以适从。用标准和规范形成的框架,能约束教育资源无序开发的现状,使资源开发逐步走向成熟、恰当的道路。在微课等教育资源开发的初始阶段,理智、科学地建立、完善评价标准(游戏规则)对其后续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和导向作用。[6]

第三,推进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虽然混合学习、碎片化学习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但是教师更应该关注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这是开发教育资源的根本目的。教育部印发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专门强调要“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并提出“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应用”。[7]这说明教师不但要站在实用的角度开发教育资源,还要会用、活用、用好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四,加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既不能对新技术视而不见,也不能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北京师范大学赵国庆副教授提出了“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思路,即互联网只是教育改革的技术手段,教育才是核心目标。[8]目前,教育技术界基本认定TPACK有利于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也是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理论指导。随着教师TPACK水平的提高,他们自主开发教育资源和应用教育资源的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升。

(2)教育资源共享方面

首先,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分享网络教育资源的时候,不少教师会担忧知识产权问题,其实,在开发资源时只要标明引用的信息,原创部分留下作者的署名,那我们在共享资源时就会多一份坦然。其次,要培养交流和互动意识。教师把原创或者转载的资源拿出来分享,一方面是出于奉献精神,另一方面是盼望和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如探讨资源的优点与不足、讨论资源使用的心得体会、与他人的资源进行交换等。教师除了需要得到别人点赞外,更希望听到有用的意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再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供资源开发的思路、方法和工具,比资源本身更重要。

“李克东难题”――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有效性

2008年,在以教育博客为主的教师网络研修方式盛行之际,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提出了著名的“李克东难题”:为什么教师在博客上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字,在教学中却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为什么教师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9]

当时,“李克东难题”引发了教育技术界的广泛讨论。因为那时的网络研修形式还相对单一,借助博客平台发起讨论这种方式比较受欢迎,许多教师以文章交流来研究教育问题。为了解决“难题”,李克东认为要从五个方面出发:开展专题探讨的教研、开展基于设计行动的教研、开展案例评析的教研、开展网上协作的教研和开展实践反思的教研。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现在的网络研修模式。

1.部分教师网络研修的现状

A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专门设置了教师社区栏目作为网络教研的平台,该栏目分为教师工作室、教研员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三部分。其中,教师工作室有398863个,每个工作室均包括教学资源、课后总结和教学研讨三方面内容。最活跃的教师工作室上传了1000多个资源,拥有20000多名粉丝和330000多的访问量。教研员工作室有1516个,每个工作室均包括教研动态、教学指导和教学研讨三方面内容。最活跃的教研员工作室上传了30多个资源,拥有900多名粉丝和150000多的访问量。名师工作室有136个,每个工作室均包括信息、教学资源、课题研究、教学研讨和荣誉室五方面内容。最活跃的名师工作室成员数为19个,拥有130多名粉丝和4000多的访问量。但开通后,毫无作为的工作室也不在少数。

2.原因分析

网络培训是当前教师培训方式的主流,各级教育部门花了很大精力建立起网络培训体系,并组织教师轮流定期参加。笔者曾对数名一线教师进行过访谈,其中大部分教师都肯定了网络培训的积极作用,包括接触到新的教学理念、受到专家观点的启发、提高了信息技术能力、增加了与其他教师交流的机会等。当问及是否会将培训学习的知识用在实际教学中时,许多教师表示除了技术方面的知识,其他培训内容在工作中应用的机会不多,甚至有一些教师委婉地表达了抵触情绪,这尤其值得注意。归纳起来,主要意见如下:一是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二是教师平时将主要精力放在备课、批改作业、班级管理上,很难投入大量、完整的时间学习;三是教师学习的办公设备配置不到位,部分中小学教师还没有配备办公电脑,工作之外也不愿意花时间进行网络研修。

另外,在调查该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的教师社区栏目时,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影响力相对较大的名师工作室和教研员工作室的活跃度反而不如普通的教师工作室?通过查阅资料,笔者认为,这与不同的学习者(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行为模式的不同有关:一是名师的大部分内容是原创资源和最新政策,权威性和可靠性较高,而普通教师更偏向于分享成果;二是名师倾向于答疑或表达见解,而普通教师更乐于参加讨论;三是名师的发言比较严谨,而普通教师的讨论话题更加宽泛。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积极性问题,同样值得思考。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10)

一、引言

教育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简便性及知识爆炸式增长,使中小学教师在知识权威性、角色定位、专业性和教育技术等方面都受到严峻挑战。教师的常态化学习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重构是应对这种挑战的必由之路。因此,一种借助于互联网、学习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在学习方式上更加灵活,在学习空间和时间上给教师带来更大自由度的学习形式――网络研修则应需而生。这种数字化学习方式是将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学习技术和学习评价整合,使教师的常态化学习成为可能。目前,以中国教师研修网等平台提供的教师研修活动正席卷全国。

如何科学地开展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教师研修,完善教师研修的质态,提高网络研修的效能,构建有效的技术支撑和运维机制,成为当前教师网络研修管理的聚焦点。

二、教师网络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网络研修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正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有必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相关对策。笔者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主题,在本地区采集了500多位中小学教师对网络研修的认识、态度、评价、期望等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需求不对称

“成人教育的规则之一就在于,你不能教会成人那些他们不感兴趣或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教师反映较多的是学习内容相对陈旧,偏重理论研究,实践指导意义不大;有的课程技术要求较高,通过网络研修达不到现场培训的效果。由于对教师网络研修的需求调查不充分,导致了供需不对称。因为这样的“不对称”,网络研修的实际情形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造成了研修的“投入”与“产出”不对称。

(二)平台功能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以开放的社区平台为主,也有使用内容管理系统CMS(即网站系统)等作为研修平台。这些平台以个人空间为中心,具备个人内容、组建班级、BBS讨论区等功能模块。这些平台在功能和技术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平台功能模块不足,不支持协同工具、移动学习、组卷、测试等功能;二是个人空间公开化,容易导致完成作业时的相互抄袭;三是内容与技术的耦合性不强,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嵌入协同和测试工具;四是技术架构不坚固,特别是应对大规模并发请求的能力不够。

(三)课程设计不合理

网络研修使用的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受教学支撑环境限制,许多课程结构不完整,只有教学内容(相关数字资源),以及简单的文章跟帖和BBS讨论的交互活动;不支持学习流程控制;内容呈现方式以文字和视频课为主,难以深度阅读;没有协作学习模块,无法实施协作式、探究式教学策略。

(四)研修方式较单一

网络研修方式一般以教师在线自主学习为主,是被动的行政任务驱动。单一方式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难以维持学习兴趣,相对现场式的传统研修方式,网络研修缺少相互协作和交流,不易产生学习者的“社会互赖”和价值认同,也失去了大部分的“学习群体动力”。

(五)学习共同体作用难发挥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以及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社群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话题自主自愿结合而成的学习型组织。目前,一些共同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部门的要求,由于不是兴趣驱使和自愿组织的,所以难以取得持久的效果,不能激发教师学习的能动性。甚至由于管理不到位,一些共同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形同虚设。

(六)学习评价不科学

对教师的研修活动进行评价,目前的一般做法是通过提交学习心得,及统计点击率、发帖量、在线时长、资源上传量等方式进行。教师普遍认为,这样的学习评价作用甚微,尤其是重复发帖、抄袭学习心得等不良现象难以避免。

三、教师网络研修管理策略

笔者认为,教师网络研修管理的关键要素有六个方面:

(一)需求管理

1.开展调查分析。通过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和建立QQ群,了解一线教师对研修的目标任务、课程内容、学习方式、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等方面的需求。调查发现,教师最需要的是提高教学技能和技巧、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培训,如教学案例和分析、优秀教学设计解读、课件开发和新技术应用等内容,而对教育技术理论则显得不够热心。

2.掌握政策要求。近两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等文件。开展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师网络研修,必须围绕这些文件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要求,有计划、分层次、分批次组织实施。

3.符合发展趋势。网络研修要紧跟时展步伐,尽可能使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手段,如建构主义理论新发展、脑科学与记忆科学新进展、数字化学习与翻转课堂、office 2013的新功能、微课制作工具等新理论、新产品。

(二)技术管理

1.完善技术架构。要综合考虑网络研修平台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网络环境的技术架构。理想的状态是Web服务、应用服务、协调服务、文件传输服务、数据库服务等的服务器相对独立,配备专用存储以应对大量的资源上载,用户数较多时则要使用负载均衡部署;服务器虚拟化则能更加灵活地应对需求的剧增或骤减;使用linux操作系统能让平台运行更加安全和稳定。

2.选择优秀平台。优秀的网络平台是确保网络研修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不仅功能全面,而且技术耦合性强,有丰富的应用案例。如blackboard learn系统,包括课程建设、协同学习工具、测试评价等管理模块,具备课前、课中、课后的全线教学功能,是以课程为中心集成“教”与“学”的网络教学环境,也是实施教师网络研修的利器。

3.强化部署测试。教师网络研修平台部署涉及网络服务、负载均衡、软件兼容性等诸多技术问题,部署完成后必须经过强化测试,完成每一个工作流程和功能模块的校验,还要使用不同网络和终端环境测试平台的稳定性和兼容性,并将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用户。

(三)课程管理

1.精心设计课程。网络课程是研修取得成效的基石,不仅要符合教师的普遍需求,更应具备引领、示范网络学习的作用。如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设计时,可设计工具软件使用、课件制作、网络学习系统、微课与翻转课堂研究等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这根主线,做到从实践到理论的梯度进阶。

2.精细制作内容。课程内容要完整、有序,课程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让研修老师渐进学习。根据网络教学特点,除了内容材料外,还可以通过制作各个章节学习指导,比如学习建议、学习方法、学习导图等内容,让学员一目了然,形成整体概念;内容呈现方式的丰富性将给教师学习带来较好体验,制作精美的图片、动画和微视频,让学习更为轻松和愉悦。

3.制定学习策略。网络研修的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虚拟课堂、在线直播等。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合理安排资源阅读、交流互动、作业测试的顺序,科学制定相关的学习策略,并提供相应的协同和测评工具。

(四)教学管理

1.分配学习任务。以平台公告、内部通知、课程消息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参与网络研修的教师都知晓自己的学习任务。根据实际情况按学习进度安排的时间节点自动、统一分配学习任务,或者按学员的需求选择性学习任务,开展个性化网络研修。

2.创新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就是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综合应用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学习方式的多种信息传递过程。例如,将基于视频会议系统(虚拟课堂)的同步学习、基于学习平台和课程的异步学习、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基于协同工具的协作学习,及现场演讲、研讨等学习形式进行适当组合,各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混合式学习方式的有效应用和创新,是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运作的核心内容。

3.管理作业测试。管理好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和测试,是保证研修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作业和测试的时间限制,有效管理学习进度;通过标准化测试,开展自主测评和自动反馈;通过平台的成绩中心管理,及时批阅作业并反馈给研修学员。

(五)共同体管理

1.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构成现代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型细胞单位,它以联合发展的方式取代孤立的个体发展,实现教师向自主的专业学习者和实践者转变。实践证明,组建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沙龙式的、教师完全自愿参与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对其中的观点容易产生共鸣,共同体的内聚力更容易形成。

2.开展协作交流。管理者通过公共QQ群、课程内嵌的BBS、即时通讯、虚拟课堂、Blog等多种网络协同工具开展教师网络研修主题交流,鼓励教师发表个人观点,在线交流学习心得,切磋专业话题,解决实际问题,共享网络研修的成果。

3.引导达成共同目标。共同体成员具有共同的愿景,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让共同体成员从不同视角获得帮助,有利于共同体成长。通过积极引导,提倡尊重他人不同意见,构建宽松、和谐、民主的合作共同体,集思广益,才能开展有意义的合作,达成共同的目标。

(六)评估管理

1.完善考核机制

制定一套较为科学的网络研修的考核指标,综合考量研修学员的社区活跃度、学习参与度、作业完成度、测试成绩和作业作品水平等多个指标。利用学习平台的技术优势,采取自动分析和人工批阅的方式,重点放在测试和作业这些学习结果上。

2.嵌入式学习测评

与学习测试这种终结性评价不同,嵌入式测评是一种形成性评价,通过将评价嵌入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犯错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3.强调即学即用

注重“学以致用”,强调即学即知,即知即用。只有把学习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才是真正的有效学习,也才能真正提高应用能力。

上一篇: 幼儿教师工作论文 下一篇: 研发部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