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8:06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篇(1)

1、自然原因,地形方面:黄土高原平地少,斜坡多,地面破碎。土质方面: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降水方面: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植被方面:植被被严重破坏,大多数地区地表裸露。

2、人为原因,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森林大量砍伐。

(来源:文章屋网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篇(2)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harmfulness of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loess plateau. Then,it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At last, key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ure to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are put forward: Intensification advertise and perfection in law systems, reclamation of forest and grass form farmland, construction of demand farm method change, small drainage management.

【Key words】Loess plateau;Soil and water loss;Prevention and cure measures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多样,成因复杂。因此,掌握水土流失的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制定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方略和为选择适宜的分区治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黄土高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障黄河的长期安澜提供决策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1. 水土流失现状概况

《汉书・沟洫志》对黄河水沙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记述。黄河年均输沙量为16亿t。世界上年均输沙量超过1.0亿t的大河中,黄河的年输沙量及平均含沙量均位居首位[1]。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沟壑纵横的特殊地貌以及黄土自身抗侵蚀性弱等特殊因素造成了黄土高原独特的水土流失格局,水土流失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4100t/Km2・a[2]。

1.1土壤侵蚀类型及其空间格局。

受降雨、地形地貌以及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特征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划分为鄂尔多斯高原风蚀区、黄土高原北部风蚀水蚀区、黄土高原南部水蚀区[3]。

1.2土壤侵蚀强度。

根据水利部提供的最新资料,2002年土壤侵蚀面积达39.08万Km2,占总面积的62.63%。其中,水力侵蚀33.41万Km2,占总面积的53.54%,风力侵蚀5.62万Km2,占总面积的9.01%,冻融侵蚀0.05万Km2,占总面积的0.08%[3]。分析结果表明,水力侵蚀是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其中,轻度水力侵蚀占30.32%,中度水力侵蚀占32.37%,强度以上水力侵蚀占37.31%;强度以上的

风力侵蚀占总风力侵蚀面积的48.97%;冻融侵蚀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西部山体的上部。

2. 水土流失危害

2.1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造成了地形支离破碎、千沟万壑。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原有地面植被的破坏,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冬春季节大风和沙尘暴频繁出现。

2.2土地退化。

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深,沟壑发展也日益加剧。在晋、陕、甘等省内,大面积坡耕地支离破碎,耕种不便,甚至弃耕荒废。

2.3淤积河道,加剧黄河洪水威胁。

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共同的影响,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关系更不协调,造成主河槽泥沙淤积进一步加重,“二级悬河”问题突出,河势呈现出“槽高于滩,滩高于背河地面”的局面。下游出现的“地上悬河”使黄河成为套在下游群众头上的“紧箍咒”,是黄河洪水备受重视的关键。

2.4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河道淤积,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为了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和降低河床的急剧抬高,每年需使用大量的水资源用于冲沙入海,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有限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土流失产生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水库,降低了水利设施的蓄水功能,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2.5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地表“沙化”、“石化”,田间持续水力下降,土壤肥力衰减,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当地农民群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开垦坡地,广种薄收,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制约了经济发展,加剧了贫困。

3. 水土流失成因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这种区域分异特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反映。

3.1自然因素。

3.1.1地质与地貌。

黄土地貌类型主要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和各类沟谷。在以黄土塬为主的地貌类型区,土壤侵蚀方式以沟蚀为主,沟蚀量可占小流域侵蚀总量80%以上。在以黄土梁峁为主的黄土丘陵区中,晋西、陕北等地坡面侵蚀和沟谷侵蚀都很严重,但沟谷地的产沙量仍占主要部分。陇中地区谷间地面积较大,坡度较小,坡长较大,土壤侵蚀方式以坡面侵蚀为主。长城沿线和高原北部地区,间地、丈地、掌地、墒地等地貌类型分布广泛,它们目前正受沟谷溯源侵蚀影响,形成以坡间为主的独特现代侵蚀类型区。无定河上游及其以北的黄土丘陵区,地表有零星沙丘覆盖,沟谷中广泛出露中生代石砂岩和泥页岩,风蚀、水蚀和重力侵蚀很活跃。坡度陡峻是黄土高原地貌的又一重要特点。坡度的陡缓不仅决定土壤侵蚀的强弱,在临界坡度以下土壤侵蚀以面蚀和沟蚀为主,超过此坡度则重力侵蚀活跃,发生滑坡、滑坍、泻溜侵蚀。

3.1.2气候。

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变化为200~700mm,具有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点。黄土高原降水的季节变化很大,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是秋季。大部分地区5~9月的降水量占年总量的70%以上,其中又以7月、8月降水量最多,可占年总量一半左右。该地区暴雨历时普遍较短。暴雨多发生在6~8月,空间分布有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特点。这些特点对土壤侵蚀特征的时空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3.1.3土壤。

黄土高原地区分布最广的黄绵土,它常与黑垆土呈复式区分布。黄绵土是该区最主要的耕作土。黄绵土的形成过程一方面是黄土耕种熟化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侵蚀为主的地质地貌过程。目前除了少数地势平坦、侵蚀微弱的地点外,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的土壤都属于侵蚀性黄绵土。

3.1.4植被。

黄土高原的植被种类较多,现有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高原东南和岩石或土石山区,大面积的黄土地丘陵区和黄土塬区仅在村镇附近有零星的树木,非耕地上只有稀疏草灌。子午岭是黄土高原上黄土覆盖区森林植被保存较好的唯一地区,近几十年来同样遭到严重破坏。全区森林植被如此匮乏,土壤侵蚀剧烈发展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除森林植被外,该区的草灌覆盖度不高,天然草场的覆盖度只有25%~65%,其中,山区草地的覆盖率较高,黄土丘陵和黄土塬区较低。由于过度放牧和滥垦、滥伐、滥挖(挖药材)等影响,大部分草场都向沙漠化方向发展。

3.2人为因素。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的人为破坏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陡坡耕垦;二是滥砍、滥伐、滥樵和滥牧;三是乱挖、乱堆、乱放。其结果是破坏植被,破坏土体结构和破坏原有地貌形态。

3.2.1陡坡开垦。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人口增长必然导致天然林、次生林的破坏和耕地的扩大。尤其是陡坡地的不断开垦也迅速加剧了该区的水土流失。

3.2.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开发对振兴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但对生态环境特别是土壤侵蚀和河流泥沙将带来深刻影响。黄河中游大型煤田,地处多沙粗沙产区,又多处于暴雨中心地带,水土流失本来就非常严重,而煤炭的大规模开采,铲除地表原有的稀疏植被,占用破坏土地,移动大量岩石土体,造成地表土层松动,地下砂岩性物质堆积地表,这些新翻动的岩土,在风雨作用下极易风化成碎屑,并伴以滑坡、崩坍等重力侵蚀,必将加剧水土流失。

3.2.3开发项目建设。

随着区域工业化发展,人类活动强度增大,人为践踏、施工建设等,再加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及管理混乱,必将使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抗蚀能力减弱以及弃土弃石乱堆乱放,可动沙源增加,所有这些都可能加剧水土流失。

在道路建设的施工期间,路基填挖方、取弃土、软土路基处理和桥梁建设等是公路建设的关键工程。铁路、公路建设可能损坏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而加剧地区水土流失;开挖坡度大或地质构造不良地段后,开挖面或填方处边坡,在雨水冲刷下易产生崩塌、滑坡而造成水土流失;施工不当或使用大量炸药爆破,造成地层松动,埋下隐患;以及施工过程中大量土、石随意堆放,在暴雨冲蚀下也易产生水土流失。开发建设项目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水库,降低了水利设施寿命和防洪效率,加剧洪涝灾害。特别是近数十年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旱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4.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只有综合治理,长抓不懈,才能产生效果,才能巩固效果。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意识。

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真正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战略高度来重视水土流失,增强人们对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我们要让环境保护的意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当前,还存在某些不合理的做法。有人仍然一味强调经济增长,为了获得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不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污染环境的小厂,不但不取缔,还纵容支持。这有悖于生态建设,有悖于环境保护。

4.2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体系。

坚决贯彻执行我国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和完善西北黄土高原区的地方性法规,对造成人为的水土流失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还必须建立和健全水土保持的各级机构,提高各类执法人员的水平,严格执法。只有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巩固我们治理的成果,才能促进区域环境的恢复,才能促进经济快速地发展。针对仍然存在的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有破坏的情况,加强监督执法、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4]。

4.3退耕还林、还草。

针对坡耕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坚决执行25°以上坡地的退耕还林规定,大量植树种草对水土保持很有利,这是黄土高原区生态建设的重点。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等措施,号召群众参与,大搞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出发,合理安排各种森林的比例和布局,提高水源林、防护林的比例,综合发展[5]。植树造林,还要注意林木的更新换代,逐步替换先锋树种,结合炭薪林、经济林的种植。只有同时兼顾林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植树造林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巩固[6]。

4.4修堤筑坝与改变耕作方式。

在黄土高原地区,修建水平梯田,可以缩短坡长,减缓径流,能很好地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作物的高产和稳产。在铁路、公路、厂房等附近的坡地,必须修建护坡,进行土地整治,防止泥石流、滑坡等水土流失的发生。在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定点存放区域,要修建挡土墙、拦沙坝等,并覆盖渣表,在上面植树造林。

4.5以小流域为单元,防治水土流失。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小流域为单位,从源头开始治理。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进行综合治理[7]。为了保持水土流失,福建省人民政府对水土流失区进行划分,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8]。这种防治方法值得黄土高原地区借鉴。

黄土高原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它关系到区域、流域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我们必须尽快地采取果断的措施,对其实施抢救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陈可畏.1992.论先秦至西汉时期黄土高原的生产状况与黄河河患.见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三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2]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10.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安全―西北黄土高原区卷科学出版社25~75.

[3]黄秉维.1995.编制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的经验教训.科学通报,12:15~21.

[4]谈明洪,等.关于水土流失的几个问题[J].国土自然资源研究,2001,(2):40~42.

[5]刘守江.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与防治措施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0(2):81~86.

[6]薛丽霞,等.张家沟小流域水土保持持续发展研究[J].重庆师范院学报,2001,18(1):77~81.

[7]赵纯勇,等.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的方法与模型[J].地理,1995,8(4):105~110.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篇(3)

引言

以前的西北黄土高原区,不仅塬面平坦宽阔,植被繁茂种类繁多,该地区的沟壑稀少。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农耕过程中采用的生产方式不合理,加之黄土高原本身的地貌特点和半干旱气候,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目前,西北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多年来,对西北黄土高原区的治理从未懈怠,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党的十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而作为生态文明的关键理念,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是现阶段的时代特点和基本要求。对于西北黄土高原而言,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水土流失问题依然较严重,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积极贯彻党的十精神,必须加强对该地区的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

西北黄土高原,目前的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面积甚至已达70.3%(该区原有总面积为64万km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强度水蚀面积以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8%(其面积为14.65×104km2);剧烈水蚀(指年侵蚀模数在15000t/km2以上的地区)面积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面积为3.67×104km2)。现已形成了大量沟壑,光山秃岭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目前的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据统计,每年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而流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吨,这些泥沙大约1/4的会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使得下游河床严重高出地面,甚至有“地上悬河”之称,极易发生洪灾,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现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m发展战略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思想。21世纪以来,国家对自然环境越来越关注,如何搞好生态环境,在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势在必行。注重水土流失防治,保住绿水青山这一重要“环境生产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人们生活富足,国家富强。以往,由于国家投资受限,对西北黄土高原区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一般只侧重于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现有的治理方法并不能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很好的融合。要想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但要密切结合当地的生产条件、还要对其粮食安全、土地生产率、污染现状等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结合区域一体化管理,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2.2治理难度加剧

经分析,在西北黄土高原区,由于气候干旱、山高坡陡使得可耕种面积较少。再加上,当地交通条件不高,大部分人口处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可以说,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与群众生活贫困并存,人们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过度放牧、毁林造田,加上他们的乱砍乱伐,使得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的破坏,水土流失也更加严重,加剧了治理的难度,可以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3预防保护力度不够

造成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预防保护力度不够。目前,该地区虽然也针对水土流失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进行治理,但是,人们对没有很好的环保意识,仍处于过度开发和肆意破坏阶段。本来西北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就低,加上人们的植被破坏和随意弃土,生态环境恶化的没有得到明显遏制。这种边治理边破坏的处理方式,远远不能满足面积广阔的中、轻度侵蚀地区的自我修复。人们预防保护力度的不足加剧了高原区水土流失。

3.水土流失防治思路和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的总体思路是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式,在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内,加强管理维护和封禁,主要以生态修复为主、治理为辅,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局部依托人工治理。具体措施如下:

(1)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由于小流域是江河的最小单元,是产沙的主要源头,所以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办法是水土保持的一个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小流域治理可以有效的减少沙土流失,减少洪水的发生。在黄土高原区,可以将小流域治理作为本地农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项基础性的手段来做,采取集中治理和综合治理。

(2)发展水利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

多年来,为了能够加强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人们尝试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比如:修筑高质量的水平梯田、栽植经济林木、修筑阶梯式沟坝地等。这些措施不仅防止了水土流失,还提高了土地质量。

数据表明:多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发展旱区水利工程建设,甘肃建成水利工程,发展水浇地近20万hm?,使陇中地区的水浇地面积达到32万hm?。庄浪县坚持34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累计修成水平梯田6. 3万hm?,每年拦蓄降水4 185万m?,拦水效益达86%,拦泥沙433万t,拦沙效益达97%,庄浪县梯田化项目工程彻底改变了农业基础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取得高效。事实证明,在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发展水利建设事业,无疑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同时通过修筑高质量的水平梯田,沟底修筑阶梯式沟坝地,在田埂栽植经济林木,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

(3)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近些年,由于过度砍伐和放牧,再加上黄土高原本身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该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要想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就需要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但是,单纯的靠人工力量还远远不能使已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很好的恢复,主要还需要依靠大自然自身所具有的自我修复功能,保持不同自然条件下生物和植被的多样性,促进植被生长繁衍。不过,其前提条件就是要尽量减少人类的进一步干扰和影响,树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从而才可能推动和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4)加强监测和监督,规范并完善相应法律制度

首先,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要不断的强化全民的法制观念和水保意识,从法律层面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大家都能够意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其次,要认清现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以及相应治理工作进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测网络,积极开展环境检测评价,认真实施好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最后,就要求我们的水利部门要不断的加强对水土保持的监督工作,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条例,比如,可以制定一些水土保持监督工作规划,明确好水土治理工作思路和未来几年的工作目标,从法律层面将该项工作落实到位,明确责任,并辅以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4. 结论

目前,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这就对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黄土高原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新时期,要重新审视原有的水土治理工作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该地区生态特点的水土流失防治思路,力争在新时期,使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工作能有新的突破,在未来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需要相关部门认真负责,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和监督工作,规范并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指导水土治理工作的快速高效开展,最终实现优化水土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国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治理若干问题刍议[J]. 中国水土保持, 2015(9):1-5.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篇(4)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有关知识,对我国的区域划分、地形分布以及主要地形区域特征已有知识储备,也具备一定读图能力和分析材料能力。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理性思维正在形成),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采用读图法、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三、说课标

本节课标为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对该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的影响;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地形特征;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四、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授课时间为1课时。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运用阅读资料了解黄土是从哪儿来的;认识塬、粱、峁、川等多种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知道黄土的去向;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结合图文资料,通过实例了解黄土高原的治理对策与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和策略。难点为黄土的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利用多媒体将实物图片设置成问题,通过观察与思考解决问题;通过动画演示“不同的植被、土质、坡度、降水强度”与水土流失程度的关系突破重难点。

六、说教学程序

环节一:感受黄土文明并领略黄土风情

创设情境,点燃激情。播放一段以信天游为背景的音乐,配以安塞腰鼓、羊肚头巾、窑洞等体现黄土文明、黄土文化、黄土风情的画面。让学生分析画面中展现的是我国哪个地形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指出这里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它曾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我国革命的摇篮,有着浓郁的黄土文化。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继续引导学生举例说出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其它文化习俗,并思考“黄土风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环节二:指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慧眼识图,图寻位置。通过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在祖国的位置图、四大地理区域图、中国地形图,让学生对照图像自主完成黄土高原地跨的省级行政区、黄土高原东西南北的范围等。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某一地形区的位置范围。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再次强调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著名的高原之一,海拔在1 000~2 000米,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

环节三:了解黄土的来源

阅读质疑,图释地理。教师首先让学生读教材第26页阅读材料,了解“风成说”,结合课本活动思考,这些证据能否说明黄土是风吹来的。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解释“风成说”的原理,并配合相应动态视频,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于蒙古、中亚一带,并经过日积月累堆积而成,思考风吹来的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 用课件展示教材第26页图6.29“黄土高原的塬、梁、峁”、图6.30“黄土高原的川”,动态展示塬―梁―峁―川的演变过程(图1),总结黄土高原地貌景观――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再提出疑问:既然“风成说”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高原面上应相对平坦,但现在高原面上却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为什么?

环节四:分析黄土的去向

模拟实验,由表及里。先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师指导分别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学生代表展现探究成果,由于学生生活在温湿的天府之国,对水土流失的理解仅停留在书本,可采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水土流失”实验。然后教师模拟演示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一是同等条件下,不同植被影响下的水土流失;二是不同土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三是不同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四是不同降水强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最后归纳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与黄土土质以及该地区地形特征、气候、植被密切相关,也与该地区的工业、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基础建设等人文活动相关。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并共同总结:水土流失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河流含沙量剧增,旱涝灾害频繁,给黄河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环节五:水土保持的策略与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篇(5)

1 概念

黄土地貌:发育在第四纪黄土(或黄土状土)地层中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具有一系列自己特有的特征。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面积40万km2。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m。

2 黄土高原的现状

2.1 黄土高原地貌现状

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多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3~5km/km2以上,最大达10km/km2。沟谷下切深度为 50~100m。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

2.2 黄土高原的水土现状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本身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不合理,植被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植被从古代到今天的巨大变化,更主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总的趋势是面积越来越小,植被的结构也渐趋简单化。

2.3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2.3.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受长期内外合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2.3.2 气候差异比较大。黄土高原气候受系统中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影响。大气系统中降水量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和季节性,降水年际变率大,时间变化上降水呈减少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2.3.3 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2倍多,而且降水集中,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3.4 山地丘陵面积大。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

2.3.5 植被覆盖率低。在黄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严重,显露出基岩。

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一些人为因素共同造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强度大,面积大,速度快的现状;导致了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严重、农田破坏严重、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泥沙淤积河道,旱涝灾害不断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由于该现象会破坏耕地,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以有必要采取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提高黄土高原土壤的生产能力。

3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

3.1 综合治理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缺一不可。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

3.2 生态旅游开发

加强黄土高原的道路建设,建设成以黄土地貌景观为特色,千沟万壑的立体环境生态景观体系。充分利用地形特征,开发陕北地区的民土风情,利用本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篇(6)

为什么黄土高原会出现这种危害,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人类,个破坏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植物繁茂,沟壑稀少。,后来,植物被人类破坏,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如今的千沟万壑景观,就在这中长期条件下造成的,这还不都归功于人类。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有么一天,不仅耕地没有,就连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那里。在经受人类的破坏后,很难恢复。黄土高原农垦历史悠久。现在,又随着黄土高原的人口增加,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增长。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篇(7)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24

1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我国甘肃是西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水力侵蚀,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质结构受到破碎,土壤质地严重疏松,生态植被遭到破坏,已成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罪魁祸首。目前,黄河流域以水蚀为主,伴有土沙下沉、崩塌、滑坡等重力和风力侵蚀,使原有清澈的河流变成了浑浊不堪的“泥沙河”。

2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当前,黄河流域中出现水土流失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在人类的不合理规划、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情况下,造成了土壤植被严重破坏,经自然环境下雨水冲刷而引起的表层土壤的流失,这2种因素无疑是加速水土流失的问题根源。

2.1 造成水土流失的地质因素

甘肃省内以高原山丘为主要地形,黄河流域两边趋于山谷之间,而山上大部分为松软黄土覆盖,并以粉沙壤土为主,如自然环境影响,在不可抵御的条件下发生地震,在地震的多次作用下,容易产生土质松散,土层破碎滑塌、湿陷并流入河中,这是引起滑坡侵蚀河流的重要原因。

2.2 造成水土流失的地貌因素

黄土高原土石山地山高谷深,形成了坡陡沟密的地貌类型,时常会在水流过程中囤积雨水、雪水,土壤表面明显出现新裂痕,这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地形因素。

2.3 影响水土流失的气候因素

在甘肃境内黄河流域,每年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降雨量大、风沙也大,常以暴雨、大雨形式降落,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山坡上形成泥石流一顷而下。

2.4 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为在开发建设项目过程中未能及时有效采取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必要措施,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加速了现代土壤的侵蚀程度,导致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在山丘、高地居住的群众为了农业生产,靠陡坡开荒种田,从而进一步导致形成了新的侵蚀沟;大坝、溢洪道等建筑物的开挖、填筑扰动了原地貌,破坏了水土保持设施,造成水土流失;料场的开采、弃渣的堆放,尤其是随意向河流倾倒弃渣,影响排洪。

3 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3.1 强化宣传,提高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意识

防止边治理边破坏,预防新的水土流失。必须加大对《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能够自觉参与到水土保持组织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3.2 立足实际,全面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进程

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是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有效措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不但保护了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其它生态环境,而且也达到了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

3.3 加强管理,着力做好对易发地区的重点监管

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加大对生态植被的保护力度,对不合理开垦、乱砍滥伐等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严厉制止。

3.4 总结提炼经验,提高作用实效

充分利用现有技术,逐步加强对新技术的推广及运用,可根据气候变化、水土保持等特点设立试验示范点,通过示范,做到善于总结、善于提炼经验,如:修建水平梯田,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实施打坝淤地工程,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使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使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3.5 以小流域为单元,形成防治体系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形成综合的防治措施体系。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的基础,能为林草措施及农业生产创造条件,是防止水上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并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水土保持农业措施。在水土流失的农田中,采用改变小地形,是一种增加植被覆盖度和土壤抗蚀力的方法,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目前,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中的防护林主要包括分水岭防护林、护坡林、侵蚀沟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等,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与开发的根本措施。

总之,采用以上措施,可以极大预防和治理好水土流失。有效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缓解和减少水土流失,继续做好水土保持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篇(8)

黄土地貌:发育在第四纪黄土(或黄土状土)地层中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具有一系列自己特有的特征。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面积40万km2。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m。

2 黄土高原的现状

2.1 黄土高原地貌现状

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多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3~5km/km2以上,最大达10km/km2。沟谷下切深度为 50~100m。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

2.2 黄土高原的水土现状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本身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不合理,植被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植被从古代到今天的巨大变化,更主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总的趋势是面积越来越小,植被的结构也渐趋简单化。

2.3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2.3.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受长期内外合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2.3.2 气候差异比较大。黄土高原气候受系统中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影响。大气系统中降水量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和季节性,降水年际变率大,时间变化上降水呈减少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2.3.3 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2倍多,而且降水集中,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3.4 山地丘陵面积大。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

2.3.5 植被覆盖率低。在黄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严重,显露出基岩。

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一些人为因素共同造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强度大,面积大,速度快的现状;导致了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严重、农田破坏严重、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泥沙淤积河道,旱涝灾害不断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由于该现象会破坏耕地,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以有必要采取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提高黄土高原土壤的生产能力。

3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

3.1 综合治理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缺一不可。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

3.2 生态旅游开发

加强黄土高原的道路建设,建设成以黄土地貌景观为特色,千沟万壑的立体环境生态景观体系。充分利用地形特征,开发陕北地区的民土风情,利用本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篇(9)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07407

1引言

黄土高原多年来的水土流失和风沙问题,一直困扰着当今中国,这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关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点问题。

1973年我国在陕西省延安市的安塞县建立了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是科技部国家重点野外台站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终点站,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支持和科学依据。多年来关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我国做出了巨大努力,曾与多国合作共同开展研究。为有效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我国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资,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生态状况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据《中国科学报》统计,截至2011年,黄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23万km2,从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流域土地植被覆盖率低于10%增长到约30%。

众所周知,黄土高原是西北地区最为棘手、最难治理的区域,它的困难不仅是由于涉及面积区域之广,更在于气候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其独特的地理特征,与我国其他地区有所差异。黄土高原地区的治理关乎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以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

2黄土高原区域地貌分析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地理区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黄土高原地区的黄河流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横跨山西省、山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与河南省等黄河中游七省的50个地(市),317个县,全区总面积约64.2万km2,其中水土流失45.4万km2。黄土高原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t,是我国甚至全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2.1黄土高原成因与分类

2.1.1黄土高原区域位置

黄土高原具有特殊的自然生态特征。它是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青海日月山以东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面积约40万km2,海拔1000~1500 m。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 m之间,陇东、陕北厚达150 m,最厚的地方达200 m。由于历代战乱、盲目开荒放牧及乱砍滥伐导致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黄土的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图1)。

2.1.2黄土高原历史成因

新生代早期,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各地区包括黄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佣喑屎旎蚯澈焐,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早黄土形成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因而有不同的外观颜色。综合黄土高原黄土剖面颜色在垂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大体可以分为4个主要颜色段:第一段,浅红黄色段;第二段,棕黄色段;第三段,灰黄色段;第四段,褐黄色段。黄土颜色自下而上由红黄―棕黄―灰黄―褐黄的变化。

更新世时期,干旱气候开始显著。到全新世,黄土高原则明显地旱少雨的气候所控制,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在整个第四纪时期内,黄土高原的古气候环境的主要变化时期是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末期。

黄土高原环境的变迁,有其自然的因素,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也有人的因素,如黄土高原森林的砍伐,草地的破坏,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壤侵蚀,导致高原自然环境恶化。文物工作者和地质科技人员曾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彭阳县等地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研究证实,约在6000万年前,黄土高原被水所覆盖,现在的山峰则是当时水中的孤岛。

在距今6000万年前,地壳发生剧烈断块式上升与下降,到了距今24万年前,六盘山、月亮山等发生剧烈的上升运动。此后,随着山区间歇式继续上升,广大的丘陵区均沉积了厚度不等的风成黄土,在盆地中心或山麓地带则有冲积砾岩和黏土,大量的黄土堆积,覆盖了山坡丘陵,形成了现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

2.1.3黄土高原分类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 m。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

(2)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 m。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

(3)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1500 m,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

(4)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

2.2黄土高原地形地貌

2.2.1陕北黄土高原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黄土高原由黄土丘陵、黄土台塬和石质山组成,地面地形破碎,地形落差普遍,一旦遇上大雨或暴雨,黄土受坡度的影响特别容易坍塌,故不利于水土保持。

从地形上来看,黄土高原北方是我国内蒙古高原,东面是华北平原,西边是广大的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大面积地区黄土覆盖,境内形成了黄河中游重要的自西北向东南流向的黄河支流,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汾河。这些河流汇入到黄河,形成一些小平原,平原地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特别是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是黄土高原人口最密集,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2)气候水文。黄土高原的位置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和西北内陆之间,处在我国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暖湿气流向西北吹送的通道中,故气候带有明显的过渡性,为我国东南沿海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向西北内陆干旱气候过渡的半湿润、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内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干旱气候。

(3)土壤植被。黄土是第四纪以来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形成的,黄土疏松多孔,粉沙质,质地均一,垂直节理发育,因而易被冲刷,加之其所在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在年内降水高度集中,多暴雨,特别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广大的地面被长期冲刷形成众多的沟谷,沟谷切割地表形成黄土高原特有的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这几种黄土地貌的共同特点是黄土层的边缘被流水强烈冲刷、切割,不同之处在于黄土塬顶部平坦、黄土墚顶部狭窄成长条,而黄土峁是孤立的黄土丘,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黄土高原这种干燥、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这些粉尘相互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所以黄土具有多空隙、结构疏松的特点,并且垂直节理发育明显。

这样的黄土层比较透水,颗粒小又决定了黄土容易溶于水,黄土的这些特性,使黄土高原特别容易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地表光秃,缺少植被的保护。植被具有良好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大面积的植被覆盖对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调节气候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不足1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高原绝大部分面积是支离破碎的黄土,风沙漫卷,暴雨来临泥沙俱下,加剧了水土流失。

(4)资源基础。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人类的修路、开矿等工程建设破坏地表。黄土高原人口众多,煤炭资源特别丰富,开发煤炭资源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但这些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破坏地表,甚至导致永久性的不可恢复。

2.2.2黄土高原人文地理概况

(1)人类活动。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 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

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从这里不难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

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并且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着显著的人地矛盾,人多地少,生a方式落后。黄土高原农垦历史悠久,人口众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剧了人类破坏性和毁灭性的开发。导致森林日益减少,土壤日渐贫瘠。

现在,黄土高原地区总人口1.08亿人,其中农业人口7333人,占总人口70%以上。据 2008 年统计,国民总产值1.85万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96元。人口密度为167人/km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2.9%,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2)河流交通。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大于1000 km2的直接入黄支流有48条,其中水土流失严重、对干流影响较大的支流有洮河、湟水、庄浪河、祖历河、清水河、浑河、杨家川、偏关河、皇甫川、清水川、县川河、孤山川、朱家川、岚漪河、蔚汾河、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湫水河、三川河、屈产河、无定河、清涧河、昕水河、延河、汾川河、仕望川、汾河、泾河、北洛河、渭河、伊洛河32条支流,以及内蒙“十大孔兑”。

总的来说有的地方交通发展不错(如汾水谷地等),但是大部分地区交通不发达。西安、太原、宝鸡等地是铁路枢纽。

(3)民俗文化。黄土高原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北有横山、北于山,西有子午岭,东南有黄龙山,形成一马蹄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石器时期气候湿润,经考古发掘仰韶文化遗址内容十分丰富。相传少典族居住在陕甘交界处,与有乔氏互通婚姻,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居姬水,为姬姓;炎帝居姜水,为姜姓。他们中许多部落顺着河流移动,发展到黄河中游,后来称华夏族。

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陕西剪纸形式多样:一是单色剪纸,二是色纸拼贴剪纸,三是点彩剪纸,四是渗染剪纸,五是纸塑窗花,六是剪纸熏样。陕北以单色剪纸为主,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据说孔圣人教化天下,唯独遗漏了陕北,所以创造性极强,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痛快,极具个性。在陕北的靖边、安边、定边,人们称“三边剪纸”,剪纸变成了另一种风格,纤细入微,小巧玲珑,小中见大,刻画精到。打出的 “ 乐乐 ” 细如针尖,剪出的线细如发丝,剪纸粗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写实。据考证,三边原是边关重镇,朝廷常派南方将领在此地镇守,他们带着家眷在这里生活,也带来了水乡的民间文化,与当地古拙的民间艺术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三边剪纸(图2)。

3黄土高原现状分析

3.1山体滑坡

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质地貌条件复杂,山、塬、丘陵面积分布广泛,滑坡灾害较多。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约50万km2,其中土壤侵蚀模数大于5000 t/km2的严重土壤流失面积约14.5万km2,是当今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滑坡侵蚀发生,必须加强滑坡侵蚀的研究。

3.3.1滑坡形成原因

(1)大气降水、地表水、生产生活用水的入渗,河湖水倒灌,地下水等在山体内,增加了坡体重量,增加了下滑力。同时,浸泡软化易滑地层,使抗剪强度大幅度降低而产生滑动。

(2)工程活动可以破坏坡体。在坡体上由于建筑、倾倒、填方、筑堤等增加荷载引起边坡超载,增加荷载使坡脚压力增大,使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质量而失去平衡,沿软弱面下滑。

(3)地震使斜坡承受的平衡应力发生改变,还会造成地表形变和裂隙增加,降低岩土的力学强度,触发滑坡的滑动和促进滑坡体的形成。

3.1.2滑坡预防措施

滑坡可造成严重的工程事故,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预防。其防治原则是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对症下药;综合整治,有主有次;治早治小,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安全经济,正确施工。

3.2水土流失

《汉书・沟洫志》对黄河水沙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记述。黄河年均输沙量为16亿t。世界上年均输沙量超过1.0亿t的大河中,黄河的年输沙量及平均含沙量均位居首位。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沟壑纵横的特殊地貌以及黄土自身抗侵蚀性弱等特殊因素造成了黄土高原独特的水土流失格局,水土流失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4100 t/km2(图3)。

图3典型泥石流示意

3.2.1水土流失自然因素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这种区域分异特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反映。

(1)地质与地貌因素。黄土地貌类型主要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和各类沟谷。在以黄土塬为主的地貌类型区,土壤侵蚀方式以沟蚀为主,沟蚀量可占小流域侵蚀总量80%以上。在以黄土梁峁为主的黄土丘陵区中,晋西、陕北等地坡面侵蚀和沟谷侵蚀都很严重,但沟谷地的产沙量仍占主要部分。陇中地区谷间地面积较大,坡度较小,坡长较大,土壤侵蚀方式以坡面侵蚀为主。长城沿线和高原北部地区,间地、丈地、掌地、墒地等地貌类型分布广泛,它们目前正受沟谷溯源侵蚀影响,形成以坡间为主的独特现代侵蚀类型区。无定河上游及其以北的黄土丘陵区,地表有零星沙丘覆盖,沟谷中广泛出露中生代石砂岩和泥页岩,风蚀、水蚀和重力侵蚀很活跃。坡度陡峻是黄土高原地貌的又一重要特点。坡度的陡缓不仅决定土壤侵蚀的强弱,在临界坡度以下土壤侵蚀以面蚀和沟蚀为主,超过此坡度则重力侵蚀活跃,发生滑坡、滑坍、泻溜侵蚀。

(2)气候因素。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变化为200~700 mm,具有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点。黄土高原降水的季节变化很大,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是秋季。大部分地区5~9月份的降水量占年总量的70%以上,其中又以7、8月降水量最多,可占年总量一半左右。该地区暴雨历时普遍较短。暴雨多发生在6~8月份,空间分布有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特点。这些特点对土壤侵蚀特征的时空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3)土壤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分布最广的黄绵土,它常与黑垆土呈复式区分布。黄绵土是该区最主要的耕作土。黄绵土的形成过程一方面是黄土耕种熟化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侵蚀为主的地质地貌过程。目前除了少数地势平坦、侵蚀微弱的地点外,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的土壤都属于侵蚀性黄绵土。

(4)植被因素。黄土高原的植被种类较多,现有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高原东南和岩石或土石山区,大面积的黄土地丘陵区和黄土塬区仅在村镇附近有零星的树木,非耕地上只有稀疏草灌。子午岭是黄土高原上黄土覆盖区森林植被保存较好的唯一地区,近几十年来同样遭到严重破坏。全区森林植被如此匮乏,土壤侵蚀剧烈发展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除森林植被外,该区的草灌覆盖度不高,天然草场的覆盖度只有25%~65%,其中,山区草地的覆盖率较高,黄土丘陵和黄土塬区较低。由于过度放牧和滥垦、滥伐、滥挖(挖药材)等影响,大部分草场都向沙漠化方向发展。

3.2.2人为因素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的人为破坏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陡坡耕垦;二是滥砍、滥伐、滥樵和滥牧;三是乱挖、乱堆、乱放。其结果是破坏植被,破坏土体结构和破坏原有地貌形态。

(1)陡坡开垦。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人口增长必然导致天然林、次生林的破坏和耕地的扩大。尤其是陡坡地的不断开垦也迅速加剧了该区的水土流失。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对振兴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但对生态环境特别是土壤侵蚀和河流泥沙将带来深刻影响。黄河中游大型煤田,地处多沙粗沙产区,又多处于暴雨中心地带,水土流失本来就非常严重,而煤炭的大规模开采,铲除地表原有的稀疏植被,占用破坏土地,移动大量岩石土体,造成地表土层松动,地下砂岩性物质堆积地表,这些新翻动的岩土,在风雨作用下极易风化成碎屑,并伴以滑坡、崩坍等重力侵蚀,必将加剧水土流失。

(3)开发项目建设。随着区域工业化发展,人类活动强度增大,人为践踏、施工建设等,再加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及管理混乱,使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抗蚀能力减弱以及弃土弃石乱堆乱放,可动沙源增加,所有这些都加剧水土流失。

在道路建O的施工期间,路基填挖方、取弃土、软土路基处理和桥梁建设等是公路建设的关键工程。铁路、公路建设可能损坏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而加剧地区水土流失;开挖坡度大或地质构造不良地段后,开挖面或填方处边坡,在雨水冲刷下易产生崩塌、滑坡而造成水土流失;施工不当或使用大量炸药爆破,造成地层松动,埋下隐患;以及施工过程中大量土、石随意堆放,在暴雨冲蚀下也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开发建设项目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水库,降低了水利设施寿命和防洪效率,加剧洪涝灾害。特别是近数十年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旱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在人行步道和庭园中更应该增加透水铺面的设计,这样没有高载要求的基面我们可以更加注重美观性,利用许多石块、卵石、木头和许多绿色景观相结合,不但具有良好的透水效果,更有优美的庭院意境。

(3)透水管路。在城市中我们往往没有办法单纯利用绿化和透水路面来供雨水入渗,此时就需要人工设施来加速降水渗透地表以下,目前常用的设施可分为两种:①水平式“渗透排水管”;将基地降水集中与渗透排水管中后,再慢慢往土壤内入渗至地表中,达到辅助入渗的效果。透水管的材料大多是蜂巢管、网式渗透管、尼龙纱管、不织布透水管等等,利用毛细现象将土壤中的水引导入管后,再缓缓排出。②垂直式“渗透阴井”。它是垂直式辅助入渗设施,不仅有较佳的储存渗透效果,也可作为“渗透排水管”之间的连接节点,可阻拦排水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杂物,定期清除来保持排水通畅。

5.2.2城市水循环间接措施

(1)雨水花园。雨水花园也可称之为景观渗透水池,它兼具庭院景观效果和储集渗透两个优点的措施。做法通常是将水池分为高低水位两部分,低水位部分底层用不透水材料砌成,高水位四周可以用自然渗透土壤设计来做,下暴雨时可暂时储存高低水位间的雨水,然后让雨水慢慢渗透回土壤,水岸四周通常种满水生植物作为庭院景观一部分。当然,这些植物的选择也是有规律可寻,我们可以选择如美人蕉、香蒲等植物,不仅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也同时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这样就能够使雨水花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并很好地将他们应用在净水和水的再循环利用中(图5)。

图5雨水花园做法结构

5.3海绵城市建设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了解海绵城市的特点和建设方法。海绵城市主要解决保障水体和水质的循环和合理应用。传统市政模式认为,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通畅越好,而这样的传统“快排式”模式并没有考虑到水的循环利用。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较之与传统模式有以下4个优点: 排水防涝洪能力建设; 径流污染控制;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水景景观营造。

5.3.1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更是根据城市现状提出的可行性方案。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大大降低城市内涝积水的问题,也改变以往城市“快排式”的水处理方式,增加水的利用循环,保障了水资源的节约与生态平衡。因此,建设海绵城市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增加水循环率,更加有效地减缓城市内涝。

5.3.2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

我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且人口密集,而对于土地的开发也有些过度,“城市的规模像摊大饼一样的发展”对于自然的破坏强度也更大,因此修复就更难,代价更大。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避免几个误区,如“只重视地下不重视地上”、“只重视灰色不重视绿色”或“只重视绿色不重视灰色”。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应做好全局战略规划,应从法律体系、财税政策、管理机制、技术与产业体系、人才培养、公众参与等环节综合考虑实施。

6结语

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损失。相对新城区,老旧城区确实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但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体”反而更具可行性。

而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问题可以应用海绵城市概念及技术,将该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起来,并保持和谐生态环境。可以根据以往建设城市方案进行改进和借鉴,建设独具特色的“海绵”黄土高原。

参考文献:

[1]贾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及雨水资源化的思考[J].大科技,2013,12(2).

[2]周庆华.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陕北地区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张宝庆,吴普特,赵西宁,等.黄土高原水土资源化潜力与时空分布特征[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3,7(15).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篇(10)

Abstrac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to point to preventing soil and water loss, protection, improvement and rational use in a mountainous, hilly and sandy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maintain and improve land productivity, to make full use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and establish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oil and water BaoChiFa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e prepar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chem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gramme establishment;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水土保持和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类措施组成: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各类措施。特别是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水土保持工作对发展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干旱和风沙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能够耕种的土地更为珍贵。每年仅因土壤退化就要损失耕466000 ~ 533000万km2,因自然灾害而丧失耕地约100000万 km2耕地面积在减少,每年人口却增加1400 万人,如这两个逆向增长继续下去,我国的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日趋严重,生物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严重威胁着中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正确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与土壤资源, 缓解人地矛盾,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民以食为天,有土则有粮”,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是立国富民的基础。如果水土资源遭到破坏,进而衰竭,将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这个结论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了证明:古罗马帝国、古巴比伦王国的衰亡,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致使民不聊生是其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希腊人、小亚细亚人为了取得耕地而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使茂密的森林地带变成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因此,为了民族的生存、人民的幸福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全社会每个成员都应十分珍惜、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竭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家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确的策略和奋斗目标 目前,国家已全面启动了跨世纪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2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原因

水土保持方案是指依据我国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开发建设单位为了防止水土流失, 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而制定的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重要的法律文件。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扰动土地的整治率,水土流失的控制率,土壤流失的控制率,植被恢复系数以及林草的覆盖率等具体内容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 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的要求, 是保持水土的必须,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和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将工程建设期的水土流失及危害程度尽可能地减小到最低程度,并有效地促进治理原有水土流失、恢复、改善和美化工程建设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通过方案编制为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防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增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周边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为水土保持监督执行机构提供监督执法依据。对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实现山川绿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而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为在自然条件下,生成 1cm 厚的土层平均需要120 ~ 400 年的时间; 而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均在 1cm 以上。因此,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之一,起到工程建设前期预防的作用,我国相关条例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说明,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标准。

3 水土保持的意义

3. 1 社会生态意义

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繁荣,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产与生活,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幸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保护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伟大工作,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大壮举,也将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就黄土高原来看,黄土高原和黄河的水土流失,正是由于黄土高原源源不断的提供易于流动的黄土资源, 以及黄河常年累月的流水相互作用,从而日益加剧的。也正是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共同衍生了黄河文明。为了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正常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华夏文明的最根本发展。因此,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对整个人类的未来起到决定性的关键作用。可见,深刻贯彻和研究水土保持, 采取科学的手段,从常规的方法中释放,不断创新,提出各种可能行之有效的办法,全方面结合, 编制出科学的水土保持方案, 才能将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问题彻底解决, 从而有利于民族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和谐发展。依法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

结语: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是保持水土的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我国水土保持法的实际内容,是水土保持法顺利实施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我国大力加强水土保持的决心,体现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有重大的法律意义。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是我国在环境资源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我国环境保护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的法律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防止新的生态破坏产生的有效措施,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现了我国环境法的基本精神,对我国以后水土保持工作的法律实践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技师技术论文 下一篇: 消防车通道堵塞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