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个贷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7:29

银行个贷工作总结

银行个贷工作总结篇(1)

银行信贷岗个人工作总结

转眼间从进入xx银行那时算起已经满了第二年。两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时间让我对于xx银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通过自身的学习、领导和同事的教育帮助,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更加胜任自己从事过和正在从事的岗位工作。最近这一年,我作为一名xx银行员工,亲身感受了xx银行股改给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如经济增加值、关键绩效考核指标等概念的引入,使经营部门的经营理念真正从过去只注重量的扩张转变为注重质的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岗位分工和收入分配的显著变化。各种规章制度的出台,对于我们xx银行“规范经营”提出了许多更为明确和细化的要求,工作中注重细节管理、精细化管理,针对违法违规行为,也有了更多的预防和惩戒措施,特别是行内开展的“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向我们再一次地敲响了警钟——工作不仅要做得“好”、“快”还要“合法”、“合规”,不仅要懂得“亡羊补牢”,重要的还在于“未雨绸缪”。2004年末,我报名并经行内的择优选聘有幸被调动至xx地审批组担任合规性审查岗工作。从××支行理财中心的个贷综合岗转到原先从未接触过的以公司类信贷和个人大额信贷业务为主的审批组合规性审查岗,这个跨度不可谓不大。但领导的教育关心、同事的帮助指导和我个人的自学努力下,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解读文件规章,我很快渡过了起初的不适应,迅速地融入到现在的岗位角色中。从××年初至××年××月末,我总计完成了××笔公司类贷款、××笔公司类授信业务的合规性审查工作,合计金额××万元;完成了××笔公司类信用等级评定的合规性审查,其中aa级××笔、a级××笔、bbb级××笔;完成××笔个人类贷款的接收、送审、下发决策意见工作,合计金额××万元。较好地完成了本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xx地审批组属于行内审批部门,面对的都是行内的经营部门,受理审批xx银行信贷经营部门报送的各类信贷业务。因此,树立内部客户理念,把经营部门作为我们所服务的客户,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的服务,是我作为一名审批组合规性审查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在日常业务中,我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经营部门工作,耐心解答他们对于审批中存在的各种疑问,并时常通过各种合规、有效的渠道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经营部门的现实情况和问题,及时向领导、专审进行汇报,尽可能帮助解决审批与经营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矛盾,为行领导与专审的有效决策提供依据,实现xx银行利益的最大化。xx地审批组是行内一个日常工作量较大、工作较为繁忙的一个部门。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要求,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我在工作中发现,大量工作时间都是消耗在一些相对机械的简单重复劳动中,如在合规性审查工作中对申报单位一些财务指标的验算,计算比较简单,但要检查多个单位的多个财务指标也要花费合规性审查人员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我通过自学,运用我们常用的execl电子表格软件中的公式与函数编制了一张表格,只需要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中的有关数据填入表格,相应的各年度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速动比、利润率、本息保障倍数、抵押率、担保率等数据就能自动计算生成,极大地方便了工作、提高了效率。我还把这张表格与周围的同事、经营部门的同事共享,力求大家都能更高效的工作。我还将部门内部许多相关的报表进行了关联共享,相互取得所需数据,消除了很多重复劳动,也使许多数据更为精确;把一些常用表单进行了优化,本着简单、易用的设计,在规定的位置录入数据,电脑就能自动生成相应的规范页面供使用了。此外,我在许多工作流程的细节上想点子、找方法,在符合有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要求。审批组的工作,是一项全面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对全行的各项业务都有深入的了解。加强对各类文件和制度的学习,是我履岗最基本的要求;积极参加行内、部门内组织的各种定期不定期的专题培训和例会、学习会,则是对我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在xx地分行与xx地人寿保险公司共同举办的“盈向未来”客户经理培训班上,我学到了不少营销的技巧、与人沟通的方式,明白了团队协作的至关重要;在由xx地分行组织、省分行有关部门领导与相关业务人员讲解的“xx银行优势产品与营销”培训班上,我对于xx银行的各类信贷业务有了明确而充分的认识,知道了哪些是应该重点向客户推荐的,哪些是正在开发并着力推广的,以及如何办理,有何优势与不足;在省分行组织的由总行资深贷款审批人讲解的全省专职贷款审批人培训班上,我对于原先工作中一直存在的一些难点、盲点都有了一些全新的理解,如对于企业集团应该在哪些地方加强关注,对于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从一些表面的绩优或是绩差中发现企业的真实状况,合理判断,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与岗位的重要性与任务的艰巨性——需要通过我们扎实有效的工作来当好“xx银行资产的看门人”。除此之外,每当有新的有关行内发文,我也认真参加部门内的例会和学习会,学习文件精神,在工作中落到实处。特别是有时还请来行内相关部门人员现场讲解业务中的疑难点,更是我学习的好时机。学习制度、理解制度、在制度的要求下办事,掌握全方位的知识,了解政策变化、行业风险,才能在审批组岗位上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我作为xx地分行系统团委的宣传委员,参加了团委组织的多项活动。将行内员工特别是广大青年团员的美文佳作、学习心得推荐给大家,是我与另几位团刊《××》的小编们共同努力的方向。我组织搜集各类优秀的稿件,对原稿进行合适的排版、美化,套上精美的插画与底纹,最后上挂网站上与大家一同分享,得到了广大团员的好评。其中大量佳作被省分行《××》选取上挂,为全省的xx银行系统所了解。系统团委组织的“规范化阳光服务演示”,我积极参与了多份演示文稿的编写工作,提出的一些建议与意见也为领导与同事认同和采纳。时代在变、环境在变,银行的工作也时时变化着,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现、新的情况发生,这都需要我跟着形势而改变。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巧,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提高自己的履岗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业务全面的xx银行员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我所努力的目标。当然,在一些细节的处理和操作上我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磨练自己,在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帮助中提高自己,发扬长处,弥补不足。

银行个贷工作总结篇(2)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做的还是不错的,虽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但是我经受住了这些考验,我在工作中达到的一定的高度。

xx年,在联社信贷科与信用社领导的关心及全体同志的帮助下,我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积极主动的履行工作职责,较好的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在思想觉悟、业务素质、操作技能、优质服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现讲本年度的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诚团结,为提高经营效益尽心尽力。

一年来,我与同事们能搞好团结,服从领导的安排,积极主动的做好其他工作,为全社经营目标的顺利完成而同心同德,尽心尽力。

1、勤勤恳恳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我还按照领导的安排做好其他工作,如每天的上门收款,旺季时深入到学校代收学费等,都能够与大家一起协调好,共同完成任务。

2、千方百计拉存款,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走亲串朋动员储蓄存款,为壮大信用社实力不遗余力,全年共吸储xx多万元,较好的完成了信用社下达的任务。

3、积极主动的营销贷款,我不断强化贷款营销意识,破除“惧贷”的思想,寻求效益好的贷户,在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主动做好贷户的市场调查,对于那些有市场、讲信用的个体工商户给予信贷支持,全年累放贷款xxx多万元,年底余额xxx万元,无一笔逾期。

二、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与业务素质。

一年来,我能够认真学习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能遵纪守法,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认真学习了“三个代表”精神,能较好的理解了“三个代表”精神的内涵,在“三个代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对“三个代表”精神领悟不透的地方并及时加强学习,予以改正,使我在思想觉悟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同时,利用工余时间认真学习金融业务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工作经验,对于联社下发的各种学习资料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业务工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履行职责,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

我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去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把党和国家的金融政策及精神灵活的体现在工作中,在工作中能够采取积极主动,认真遵守规章制度,能够及时完成领导交给各项的工作任务。

银行个贷工作总结篇(3)

支行领导了解到信贷员们的普遍心态后,及时和大家座谈,让大家解放思想,放下包袱,说:“还没干就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你们一定会慢慢地喜欢上信贷这个岗位的。”领导的耐心开导和对发展前景的描绘,使大家对自己的工作渐渐鼓起了勇气。思想顾虑消除了,整个队伍开始有了活力。我和大家一样,也受到了很大鼓舞,下定决心从零开始学起。

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和自学,渐渐地掌握了小额贷款业务和操作流程。

通过支行前期的大力宣传,陆续有一些有需求的客户开始上门咨询,我也迎来了第一位贷款客户。那天,我怀着复杂的心情,与另一名同事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公车来到了XX村。这位客户是个农户,有十多年的养殖历史,对市场非常了解。在客户家,我作了自我介绍后,便开始按培训时要求的调查顺序逐项询问。由于是第一次与客户进行“营销”交流,加上对XX行业了解不够,心里很紧张,问了不到20分钟,客户突然说:“我不贷了,你们走吧,不就是从你们邮局贷点款嘛,跟审犯人似的。”我见状,赶忙解释,可这位农户就是不再配合了。无奈,我与同事扫兴而归,第一次营销就此“流产”。

回去的路上,我翻来覆去地回忆刚才的场景,又问同事的感受是什么。经过分析,我找到了答案:问题不在客户,完全是自己根本不会跟客户交流,不懂对方的需求和困难所在才造成了尴尬局面。

扪心自问,如果总是这样不善于与客户交流沟通,以后谁还敢来找我贷款?不行,必须改,从头练!从此,每天上班后就和同事们一起上街作宣传,与小商户们聊天,练习介绍贷款业务;下班后还走亲访友,介绍邮储小额贷款,把他们当成练习对象。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自认为交流技巧有了很大提高。辛劳踏出丰收路

银行个贷工作总结篇(4)

二、基于BSC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总监业绩评价体系设计

(一)明确战略目标,绘制总行战略地图 BSC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全过程。M银行在应用BSC时,首先把组织经营战略转化为一系列的目标和衡量指标,从组织使命、核心价值观开始,对企业内外环境和现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并绘制了总行战略地图,详见图1所示。

(二)构建银行BSC体系 在战略地图的基础上,M银行按照BSC和目标分解的原理,逐级分解战略目标,构建了总行业务部门、中后台支撑体系部门、分行机构、一线基层机构和员工个人的BSC绩效考核体系,将战略转化为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使各部门的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都是围绕着整个银行的战略目标展开。既规范了绩效管理流程,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指挥棒”作用,又强有力地保证了M银行战略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M商业银行明确的定位、清晰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为BSC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信贷风险总监平衡计分卡 M商业银行建立一套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流程,需要加强对运营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估和管理。信贷风险总监主要负责所在分行的风险管理及信贷审批工作,主要工作职责包括贯彻执行总行、分行发展战略,协助分行行长工作并参与决策所在分行经营管理事项;根据总行风险管理政策及授权,组织制定和实施所在分行风险管理实施方案,推动业务增长并做好风险控制;组织开展所在分行的信贷审批工作;负责分行的法律与合规事务、资产保全工作;培养本业务条线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信贷风险总监的关键绩效指标选取是根据总行的发展战略、年度经营目标和工作重点、职位核心职责等,从中提取最能影响该职位绩效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作为关键绩效指标。

(1)财务维度的业绩评价。财务维度的指标是体现银行的总体战略及其执行是否有助于利润的增加,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M银行财务维度主要包括经营效益、成本控制、资产质量、风险控制、资本运营、业务发展等方面的绩效目标。结合信贷风险总监岗位关键职责,构建了以下财务维度的业绩评价指标:一是不良贷款余额。反映期末五级分类贷款质量情况。不良贷款余额=次级类贷款余额+可疑类贷款余额+损失类贷款余额。具体计分方法是:根据不良贷款余额完成情况得分,实际值≤目标值,得分=目标值/实际值×权重,最高得分不超过1.2×权重;1.2×目标值≥实际值>目标值,得分=〔1-(实际值-目标值)/(0.2×目标值)〕×权重,实际值>1.2×目标值,得分=0。目标值来源于总行年度经营计划。数据来源于管理会计系统。二是新增不良贷款率。反映本年新发生对公和个贷不良贷款与年初正常关注类贷款及本年新增贷款之和的比例。其中,新发生个贷不良贷款率反映本年个贷新发生不良贷款与年初正常关注类贷款及本年新增贷款之和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当年个贷新增不良贷款率=本年个贷新发生不良贷款余额/(上年正常、关注类个人贷款余额+本年个人贷款余额增量)×100%/目标值。新增对公不良贷款率反映本年对公新发生不良贷款与年初对公正常关注类贷款及本年对公新增贷款之和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当年累计对公新发生不良贷款率=当年累计对公新发生不良贷款金额/(年初对公正常、关注类贷款余额+当年新增对公贷款余额)×100%。三是不良资产清收处置。通过升级、现金回收、以物抵债、核销、打包出售等方式清收处置不良资产。全口径不良资产清收处置。计分方法为:汇总计划完成率×权重分,得分最高限为权重分的1.2倍。数据来源于资产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各单位报送。

(2)客户维度的业绩评价。M银行客户维度指标主要包括客户满意度、重点客户增长率、客户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绩效目标。对信贷风险总监来说,其客户主要是银行内部客户,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客户维度设置了以下绩效指标:一是总行分管领导满意度评价。总行分管领导对被考核对象在信贷风险、法律与合规条线管理方面的满意度评价。计分方法为:总行领导评价均值×权重。二是分行管理部门和网点负责人评分。采用满意度调查,由分行本部管理部门和分行经营机构负责人对信贷风险总监的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进行打分。计分方法为:相关负责人评分均值×权重。

(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的业绩评价。内部业务流程是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直接推动银行各项业务的运行。M银行根据战略目标和规划,业务发展重点和产品特点,在内部业务流程层面设置了风险控制、产品和服务创新、法律合规经营、品牌管理等指标。信贷风险总监的工作流程维度指标主要体现其所在职位关键职责及其分管条线重点工作任务,把握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平衡,能够及时发现和识别业务风险和合规风险等。业务流程维度主要考核指标如下:一是内控合规和法律事务管理。法律事务管理包括指导法律与合规部门管理分行诉讼仲裁案件、外聘律师管理、合同管理等法律事务工作,并对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内控合规管理包括指导分行法律与合规部门开展内控检查及整改追踪、转授权、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等;开展合规咨询、合规审核、合规文化建设等;及时向总行法律与合规部汇报本地监管机构有关监管要求及其落实情况等。该指标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二是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包括指导、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及工具全行推广项目”工作,能够按照总行工作要求推进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损失事件收集、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上线等项目工作。该指标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三是当年贷款风险分类双降率。其中,贷款风险双降率是指当年度风险分类跨两类迁徙的占比情况。计算方式为:当年贷款风险分类双降率=当年度累计风险分类双降笔数/年初有授信余额的贷款户数×100%。四是反洗钱管理。主要是指导相关部门有效履行当年总行及监管机构要求的各项反洗钱管理职责,积极开展反洗钱自查,完成内、外部反洗钱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并向履职部门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该指标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五是信贷违规整改率。信贷违规整改主要是指对信贷人员在信贷流程各环节中违反本行信贷规章制度行为的整改跟踪完成情况。计算公式为:信贷违规整改率=已完成整改的违规现象笔数/检查发现的存在违规现象笔数×100%。违规计算范围为总行在全行范围内检查中所发现的信贷违规笔数,银监等外部监管部门检查发现的问题。该考核指标采用加减分计算。

(4)学习与成长维度的业绩评价。M银行高度重视人才战略,提升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开发、核心人才流失控制、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等。信贷风险总监在员工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主要有:一是队伍建设。指导分行信贷风险相关部门合理配备信贷风险岗位人员,保障条线人员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胜任岗位要求;指导分行法律与合规部合理配备法律合规、内控、反洗钱和操作风险管理人员,保障条线人员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胜任岗位要求。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由总行风险管理部和法律合规部负责考核。二是员工培训。加强分行信贷风险人员培训,落实总行培训的再培训工作;审定分行年度信贷风险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计划,督促落实培训计划100%执行;组织分行法律与合规管理人员参加内、外部培训,提升专业技能;指导分行法律与合规部向辖内各级机构提供法律、合规和反洗钱培训。考核方法采用等级评定法。

(5)附加类评价指标。M银行加大风险管理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了附加类评价指标,该指标采用关键事件法进行评价,并采用扣分考核方法。如信贷风险总监在考核期内发生以下事件:因分行信贷风险管理、法律合规工作存在问题受到监管机构通报或处罚,或者出现案件等;分行审批人未按权限审批项目;未按审批条件执行且没获得审批人同意;未及时全面上报重大问题;稽核检查发现分管条线存在其他重大问题或重大问题未按要求及时整改等,均由总行分管行领导和总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扣分。

三、基于BSC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总监业绩评价实施与改进

(一)绩效考核实施与辅导 平衡计分卡是先进的管理工具,M银行为保证正确推行和实施平衡计分卡战略工具,聘请了有资质的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并成立了专门的总行领导小组和考核办公室,考核办公室设在总行人力资源部。考核办公室根据银行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按照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和要求,对银行机构和相关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定期总结,不断修正。对信贷风险总监的绩效考核采取现场考核和非现场考核相结合,以非现场考核为主的方式进行。现场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年底进行;非现场考核以日常考核为主。围绕年初设定的绩效目标,上级管理者与被考核对象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绩效辅导与沟通,主要内容涉及其绩效目标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困难、下一步的改进计划等。

(二)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与改进 M银行信贷风险总监年度考核结果划分为五个等级:优秀(S)、良好(A)、一般(B)、较差(C)、很差(D)。信贷风险总监的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其职位聘任、个人绩效奖金发放、职业生涯规划、强制退出等的重要依据。对于年度考核信贷风险总监的年度考核结果确定以后,总行分管领导应在规定期限内对被考核者进行反馈和面谈,并填写《绩效考核与反馈情况登记表》,双方签字并存档。考核结果与职位的晋升与调整、薪酬奖金、培养开发等密切结合。被考核者如对考核结果不同意,可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程序提出上诉。

综上所述,通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商业银行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既引导和强化了风险总监对业务发展的关注和联系,促使信贷风险总监提前介入和关注业务营销和拓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从被动地风险管理转为积极主动地风险管理,又真正实现对战略目标管理的贡献。

银行个贷工作总结篇(5)

二、 文献综述

最早采用DEA模型对银行效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Alhadeff开启了对银行效率问题的研究(Alhadeff,2000)。各个国家纷纷对本国银行和不同国家间的银行效率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研究,如Favero等人对意大利不同地区的银行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意大利中北部银行的效率要高于南部(Favero,1995)。Lozano-Vivas等人对西班牙银行效率进行了相关研究(Lozano-Vivas,1998)。Berg等人对北欧各国银行的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瑞典银行的效率最高(Berg,1993)。

国内学者采用DEA模型对银行的效率问题同样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少有学者运用DEA模型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进行分析。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包括牛蓝英分析了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开展的小微信贷业务情况,基于DEA效率模型和博弈论分析结果,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信贷业务提出了相关建议(牛蓝英,2014)。郑伟选取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进行DEA效率分析,筛选出同处于规模效率前沿面的6家银行,并通过对比其技术效率差异提出短期改进措施(郑伟,2016)。但?@些研究在选择投入产出指标时主要运用经验法,对分析结果产生了很大的主观影响。本文在经验选取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对指标进行处理后,再利用DEA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将更符合实际。

三、 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DEA模型建立

1. 指标选取及相关性分析。采用DEA方法评价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投入和产出指标。通常情况下,选取的多个指标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而忽略这些指标的相关性直接利用DEA进行分析会使理论分析结果同实际情况不符(智冬晓,2009)。本文首先根据以往文献研究的结果,结合我国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现实特点,选取商业银行的总资产(TA)、员工总数(TE)、机构数量(NI)、营业支出(OE)、资本充足率(CAR)、流动性比率(LR)、拨备覆盖率(CCR)以及存贷比(LDR)作为输入指标;选取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LB)、公司类贷款不良率(NLR)、营业利润(OP)以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输出指标。由于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还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可以用,本文假设小微企业的贷款比例和形成不良贷款的比例短期内不会变,用公司类贷款不良率代替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不影响整体趋势。本文根据输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尽可量的小,输入指标与输出指标的相关性尽可能大的原则,运用相关性分析法最终选取总资产、员工总数、机构数量和营业支出作为输入指标,选取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公司类贷款不良率和营业利润作为输出指标。在进行相关性分析时,本文选取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2011年~2015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中国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及宁波银行年报中未单独列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故未将这三个商业银行选为分析对象。以2015年为例,表1给出了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2. DEA模型概述。本文将采用DEA模型中最为经典的CCR模型(魏权龄,2012)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模型。一般情况下,该模型的分析过程可以描述为:

假设有n个样本银行(称为决策单元,简记为DMU),每个DMU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以及s种类型的输出。xij为DMU-j对第i种投入的数量且xij>0,yij为DMU-j对第r种产出的数量且yrj>0,vi为对第i种投入的一种度量,ur为对第r种产出的一种度量,其中,i=1,…,m;r=1,…,s;j=1,…,n。为方便,记

现在建立评价决策单元DMU-j0的CCR模型(1?燮j0?燮n),记x0=xj0,若对DMU-j0进行有效性评价可以求解下面的优化问题:

求解(5)式,可得到第j0个决策单元的最优解(?兹,s+,s_,?姿j0),此时,若?兹=1,则可以认为该决策单元是有效的,否则说明该决策单元是缺乏效率的。

3. 实证结果。本文选取指标选取及相关性分析中13家商业银行2011年~2015年年报中总资产、员工总数、机构数量和营业支出作为DEA模型的?入指标,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公司类贷款不良率和营业利润作为输出指标。通过Deap2.1软件求解最优化问题(5),得到的2011年~2015年各大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情况。以2014年和2015年为例,表2给出了相应的结果。图1对比了13家银行在2011年~2015年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技术效率情况。

4. 结果分析。本文以小微企业的技术效率作为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主要参考指标,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考察的13家商业银行近五年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中只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技术效率等于1,在生产前沿面上处于有效状态。在这些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最早引入了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的“信贷工厂”模式,在近十年的探索中,不断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效率;民生银行更是小微金融服务的领军者,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等技术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招商银行和北京银行也积极探索小微企业“信贷工厂”模式,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效率。

技术效率未达到1的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虽然比较早的引入了“信贷工厂”模式,但技术效率仍无效,究其原因是由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没有达到有效状态,而且规模报酬递减,即投入的资源利用无效且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平安银行放弃了原有的IPC模式,并在2013年引入了“信贷工厂”模式,从近两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技术效率在不断提升。中国农业银行的技术效率相对较低,在借鉴同业的经验后,从2015年起在多家一级分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工厂”运作模式的试点,但由于时间较短,是否能提高技术效率未能在实证结果中显现。兴业银行,由于其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光大银行和华夏银行由于投入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使得技术效率无效。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虽然“信贷工厂”模式的引入提高了部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效率,但是有些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效率仍然较低,主要原因有:一是“信贷工厂”的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地区差异,不能完全照搬,需要本土化和创新化;二是一些商业银行的改革不够彻底,不能完全实现“信贷工厂”的运作模式。

四、 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银行个贷工作总结篇(6)

2008年4月28日,凤阳县利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吸收法人股东5名,个体股东10名,共募资金4100万。其股权结构、筹建费用、组织结构状况如下。

股权结构。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天长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作为利民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比例为29.78%;其他单个自然人股东和关联方持股都未超过10%,符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相关要求。

筹建费用。利民银行在筹建期间约花费175.3万元,其中开办费约为151.7万,并可在五年内摊销,每年约为30万;购置固定资产约23.5万。

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根据村镇银行的产权制度,全行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行长室;根据业务需要和员工情况共设置了信贷部、营业部、营销部、财务部和综合办公室五个部门。(详见图1)。

董事长由天长信用联社董事长兼任。行长室设正副行长各一名,行长由原天长信用联社办公室主任担任,有近20年的从业经验;副行长来自天长信用联社的稽查部,现在主管村镇银行财务工作,有10余年从业经验。其他员工15名,其中本科生3名,大专生12名。这些员工分处在4个部门,其中信贷部4名,营业部5名,营销部1名,财务部2名,综合办公室3名。

利民村镇银行经营现状

根据安徽省银监局规定,利民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个人及企事业单位存贷款业务、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

企业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收付款业务,保险业务等。目前,存贷款业务是利民村镇银行的主营业务。

存贷款业务

吸收存款状况。成立之初,5130万存款中,2000万是政府的财政存款,财政性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达40%,而54.9%的农户存款中绝大部分是内部职工的关系存款,这表明村镇银行在吸收公众存款方面仍没有太大的竞争力。随后村镇银行开展了“以贷引存,以存促销”的方式动员存款,较大地提高了存款总量,降低了财政性存款比例。截至2009年5月末,村镇银行存款余额达到9315万元,其中财政性存款的数额较2008年底减少了3200万元。

发放贷款状况。成立以来,利民银行累计发放的8896.1万元贷款中,面向农户的贷款不超过贷款总额的8%;贷给农户作生产性支出的贷款不足总额的2.5%,其中发放给种植农户购买化肥、种子等农资的贷款不足2%,发放给养殖户做生产性支出的贷款仅为0.62%。利民村镇银行表示,面向企业的贷款中,目前暂没有能力支持大型企业,而且由于有“村镇银行不能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只可以做生产性、流动性贷款”的要求,所以,只能参与别的银行没有兴趣的企业。主要参与粮食收购与加工企业和县域内小企业,形式有抵押也有担保。如果客户使用固定资产作担保,则视为优质客户。政府也提供一些企业作为选择,经过村镇银行考察,从一百多家粮食加工企业中精选出十几家粮食加工企业发放贷款,大约占全部贷款的42.95%,其中最大的一笔贷款是200万元;48.69%的贷款分配给小企业,没有贷款给中型企业。此外,村镇银行还开发了两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消费性贷款业务:“公务员专向贷款业务”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专项贷款业务”。贷款范围可以是住房、消费和发展生产。若贷款人员所属单位在该行设立的工资账户,由其工资,可以申请信用贷款;否则只能申请抵押贷款。

风险控制情况

首先,利民村镇银行尚未获准加入征信系统,共享征信系统信息。这使得信贷客户信用风险难以甄别,加上利民村镇银行的员工多为无从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这对信贷客户选择、抵押资产评估、贷款风险防范都较为不利。其次,村镇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种养殖业风险比较大,为了实现低于2%的坏账率,银行对种养殖业的贷款比重不会高于总贷款的30%;相比而言,同一县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贷给农户的贷款则达到80%。可见,该村镇银行为了控制风险不得不违背2007年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由于存款量与盈利目标不匹配,利民村镇银行的贷存比达83%,高于商业银行法规定的75%,也给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股东回报情况

据调查了解,该银行经营计划是第一年不亏损,争取达到1%~2%的资本回报率,第二年争取达到10%,第三年达到15%。据银行披露,开业第一年不亏损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据专家组(来自安徽财经大学)评估,银行实现其内部目标就已经很难,实现股东目标完全不可能。因为要实现股东目标,存款需达到5个多亿,贷款达到3个多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当地农行和工行的年存贷款增长额之和。然而,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和争取优质客户资源方面明显竞争力不足。

员工激励情况

两名行长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天长信用联社,年薪约为9万元,由信用联社支出。虽然工资略高于在原信用联社,但来自董事会和政府的压力非常大,他们希望返回原信用联社工作。17名员工采用“全员营销型”,充分动员职工的资源;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每个月都进行评比。

经营成本与收益情况

据利民村镇银行2009年5月上报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利民村镇银行经营8个月,各项业务支出为193万元,其中:

开办费摊销额=151.7万/5年=30.3万元/年

年度应付员工工资=2000元/人/月*8月*17人=27.2万元

计提坏账和折旧17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28万元。各项收入为246万元,收入主要为利差收益,其存贷款利差高于商业银行,但低于农信社,大约为4%(利民村镇银行一年期存款平均成本,含动员成本约为4.5%,同行的拆借利率为6%,所以一般不会选择拆借,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为8.5%),实现净利润53万元,提取股东红利41万元,每股红利以1%派现。

利民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

隐性担保缺失下的金融排异

声誉是一种保证契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把银行的声誉理解为具有信息优势的银行对存款人做出的维护其存款安全的承诺。利民村镇银行在业务推广、吸收存款等方面都遇到因缺乏国家隐性担保而受当地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邮政储蓄所排异的问题,原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国家隐性担保优势来阻击初创的信誉有限的村镇银行。由于对村镇银行了解有限,多数客户通常会选择有国家信用做后盾的各大银行,这直接导致村镇银行在创立之初很难吸收公众存款。为争夺客户资源和树立良好信誉,村镇银行也强调自己的国有资本性质,并在利民村镇银行的产品、利率电子指示牌的醒目位置上滚动播出:“利民村镇银行是国家银行”。此外,利民村镇银行的综合业务网络挂靠在信用社,并由天长代为领取金农卡,这就意味着,村镇银行和信用社是可以通存通兑的,但实际操作中,信用社的柜员通过区别卡号的字段拒绝村镇银行客户的取款。

资金和信息约束下的金融排斥

村镇银行的优势本不在于资金的充裕,而在于其信息获取的能力。由于分支机构少且处于县城金融机构聚居点,与农信社(凤阳县农信社下辖42个网点,其中1个营业部,32个信用社,9个储蓄所,服务网点遍布城乡)相比,利民村镇银行与农户的距离更加遥远,对农户的信用状况了解极为有限,直接后果就是村镇银行对农户贷款数额的减少和贷款标准的提高,其贷款条件比当地信用社更加严苛。

调查显示,在利民村镇银行,只有同时有房产证和土地证才能办理贷款。银行方面的解释是90%的员工都是新上岗的大学毕业生,对资产的审查和认证经验不足,因此为了避免造成高风险,只接受同时具有两证的贷款诉求人。与利民村镇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有专门针对农户的小额信贷计划,并不需要两证齐备。利民村镇银行在地理、风险评估程序方面都对农户金融需求具有一定的排斥性。

经营规模制约下的被动定位

凤阳县信贷市场上原有的各个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定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对象为大中型企业等优质客户,几乎不做涉农贷款业务。农信社拥有最多的分支机构,与利民银行相比它能够更加贴近农村,同时又属于正规金融,拥有大量的国家资源,占据整个农贷市场近80%。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充分地利用乡土熟人社会特征,降低交易成本,专注于农信社忽略的小额贷款业务。而利民村镇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及农信社相比,其规模较小,却不足以小到只专注于某一个农村社区;与资金互助合作社相比,其规模较大,却不足以大到能够与大型商行争夺优质客户资源。因此,利民村镇银行提出自己的市场定位是为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先生存,后发展”的发展计划。而这一市场定位又较大地偏离了村镇银行设立的政策初衷。

对于利民村镇银行的简要结论与建议

从利民村镇银行的成立背景及筹建过程可见,它的出现是以供给带动需求的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其政策初衷非常明确,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然而正如案例所展示,在隐性担保,公司治理,资金和信息约束,经营规模等多个约束条件的影响下,为了实现基本的财务目标,村镇银行还是会主动地把服务重点转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以,注重宣传引导,优化激励机制,完善监管机制是避免村镇银行偏离政策初衷沦为发起行分支机构的有益尝试。

注重宣传引导,为村镇银行塑造应有的政策地位。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镇银行面临金融排异的困境,降低了农户与村镇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银行个贷工作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7-0049-04

信贷政策(Credit Policy)是指中央银行为管制信用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中央银行要调节社会信用总量,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另一方面,中央银行要调节社会信用量的构成以及信用的方向,做到合理的分配资金使社会的资金运用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2008年人民银行总行《关于试点建立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报告制度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建立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报告制度以来,此项工作已经有序地在全国人民银行系统内开展。

一、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的模式及实践

(一)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模式概述

近年来,各地基层人民银行以总行《关于试点建立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报告制度的通知》为依据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各地的评估机制也各具特色。综合来看,各地评估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设置评估指标,主要包括选择指标和设置权重两项内容。这部分是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制度的核心部分,评估指标的设置决定了评估的内容。二是运用评估结果。这部分是信贷政策评估制度的激励机制,评估结果的运用方式决定了评估制度的效果。目前各地的评估制度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评估指标的设置即评估的内容上,根据评估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专项评估模式和全面评估模式两种,

专项评估模式选择某一项或一方面的信贷政策作为评估制度的内容,在评估指标的设置上只选择与一项或一方面信贷政策有直接关联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该模式一般用于评价扶弱类信贷政策的执行效果,通过运用评估结果推动金融机构开展扶弱类信贷业务。

全面评估模式在选择评估内容时统筹考虑了基层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工作的基本范围,在评估指标的设置上将信贷政策、货币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信息反馈、配合人民银行日常工作等方面的内容纳入指标体系。在指标权重的设置上对与扶弱类信贷政策相关联的指标赋予较高的权重。该模式通盘考虑了基层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工作的整体要求,有利于疏通信贷政策在基层的传导渠道,提高基层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忻州市建立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的实践

忻州市是山西省内的一个农业大市,辖区部级贫困县和农业县较多。建立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必须结合辖区实际情况,2008年人行忻州中支在学习湖北宜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忻州市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办法》。该办法以综合模式为基础兼顾了专项模式的优点,在整合基层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将辖内金融机构实施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的重点放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采取了市县两级分层评估的方式,一方面调动了人民银行县支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兼顾了对信贷政策县域执行效果的评估,

评估办法采取百分制,在指标设置上通过对辖内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情况、支持农业生产情况、支持农村基本建设情况、支持农业服务业情况、金融机构经营情况等六大项内容的考核来衡量信贷政策在夯实农村经济基础、提升农业总体经济效益方面的效果。在具体评估时采取了“区别对待、有统有分”的做法,初步构建起了一个对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政策实施情况在全市范围进行评估,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实施情况在县域范围进行评估的双层评估体系。办法实施两年来辖区先后有四家人民银行县支行将县域评估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

采取市县分层评估,一方面是因为农村信用社县联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大,经营活动也主要集中在各县范围内,由熟悉当地经济金融情况的人民银行县支行对其进行评估较为适宜。另一方面允许县支行根据当地实际对中心支行制定的评估办法进行修改补充,既可以调动县支行的工作积极性也避免了评估工作中的“一刀切”,使评估的结果更加客观准确。从实际情况来看,试点县人民银行在评估过程中均根据实际情况对办法进行了修改,这些调整使评估结果更符合该县的实际情况。

从评估结果看,辖区涉农金融机构近三年的评估结果总于良好区间,信贷投放情况与近两年来的信贷政策导向基本吻合。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制度也起到了疏通政策传导渠道,增强窗口指导效果的作用。推动了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全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短期余额2008年、2009年分别较年初增加7.77亿元和11.9亿元。2009年农业银行忻州市分行成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积极扩大自身业务领域,金穗惠农卡发卡数和激活率在全省名列前茅,中小企业贷款投放在全省农行名列第一。农业发展银行忻州市分行累计向11家涉农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1亿元。2008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创建省级信用村27个,支持县域经济企业85个,可带动14035户农户实现增收。2009年共支持基地(园区)19个,涉农龙头企业9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2个,支持农村青年创业项目618个,创建示范信用村144个,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存在的问题

从2008年以来忻州市和其他地区基层人民银行开展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的情况来看,现有评估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法律定位模糊。信贷政策权威性不足。从职能定位上看,国务院2008年底公布的人民银行三定方案中,明确了人民银行“拟订宏观信贷指导政策,承办国务院决定的信贷结构调节管理工作”的职责。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没有明确确认人民银行制定和组织实施信贷政策的法律地位,影响了信贷政策的权威性。实际情况是信贷政策往往政出多门。地方政府也会干预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信贷政策执行过程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为推动信贷政策的顺利实施,基层人民银行与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搭建了众多沟通协调平台。这些平台对于促进信贷政策有效实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人民银行制定信贷政策、建立和执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的法律依据不足,政策执行的效果也受到影响。

二是政策内容较为分散,统一性不足。主要表现

在:第一,人民银行、监管部门、政府职能部门都出台信贷政策。由于人民银行与监管机构、人民银行与政府部门在阶段性目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各自出台的政策必然会发生矛盾,使金融机构无所适从。第二,现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结构调整任务繁重。在这一背景下,信贷政策措施不断出台,政策对象范围不断扩大。政策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但从整体来看尚显分散凌乱,整体性较差、统一性欠佳。第三,目前出台的各类信贷政策多以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台,缺少较高立法层面的指导性法律、法规。由于信贷政策内容分散,变化较多,基层人民银行在制定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制度时难以达到全面性和准确性的平衡。

三是刚性调控手段较少,信贷政策的约束性较差。信贷政策的有效贯彻实施需要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支持。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人民银行在实施信贷政策时,面临任务重、手段少的困境,特别是缺乏检查监督权等刚性调控手段。在目前金融市场不发达的背景下,没有刚性调控手段为依托的“窗口指导”效果会大打折扣。基层人民银行没有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权,其结果是现有的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很大程度上要靠金融机构的自觉配合,无法对金融机构执行政策情况进行有效约束。

四是评估结果的运用方式有限,缺乏激励措施。近年来再贷款、再贴现规模大幅萎缩,业务权限上收,基层人民银行通过其引导信贷投向的作用明显下降,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特种存款工具使用权集中在总行,基层人民银行基本没有对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措施。从实践来看,现有的评估结果运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报方式。由基层人民银行以正式文件形式向地方政府、被评估金融机构的上级部门通报评估结果,必要时也可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布。另一种是奖励方式,由地方财政出资对评估结果良好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由于现阶段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发展程度日益关注,实践中采取这种方式的地区较多,还有部分地区将通报与奖励结合起来共同运用。奖励模式虽然运用较为普遍,但由于该模式由财政出资、政府主导,这实际上是将执行信贷政策的主动权交给了地方政府,必将强化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信贷决策的干预,削弱基层人民银行执行信贷政策的独立性,扭曲信贷政策的执行效果,

五是客观性、准确性不高,评估方法还需改进。现有评估方法虽然在评估指标选取和设置权重时也综合参考了各地历史经验数据,但由于受数据的可得性和数据质量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在指标选取特别是在设置权重时,主观因素较多。现有方法虽然有操作简单、原理清晰等优点,但指标权重受主观偏好影响大,构建的权重系统缺乏稳定性和说服力,客观性、准确性有待提高。

三、对构建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是科学认识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关系,充分重视信贷政策的重要性。首先就总量控制而言,总行可考虑将社会信贷总额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之一,组建价格型中介目标和数量型中介目标相结合的中介目标体系。其次就结构调控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在初级阶段,经济运行中突出的是结构性问题。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尚未市场化,信贷资金的结构配置和使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社会的资金配置结构和运行效率。信贷政策发挥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改善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是完善法律体系,提高信贷政策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明确人民银行制定执行信贷政策的主导权,首先,要从法律层面明确信贷政策由人民银行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明确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在信贷政策管理方面的权限范围。其次,借鉴国际经验系统梳理现有信贷政策规范性文件,按内容分别立法。从西方主要经济体国家经验看,信贷政策大都以政府立法的形式出现。中国现阶段信贷政策可以按照总量类信贷政策、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类信贷政策、限制类信贷政策、扶弱类信贷政策、鼓励创新类信贷政策分别加以整合,通过立法程序以国家法律或人民银行部门法规等形式出台。特别是应借鉴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立法经验,与近年来各地建立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制度实践相结合,构建对金融机构执行信贷政策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效约束机制。

三是完善调控手段、健全激励机制,确保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制度的实施效果。首先。要赋予基层人民银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权,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与“窗口指导”相结合,引导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信贷政策,并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其次,适当下放差别准备金率、特种存款等工具的权限,或是采取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等方式,完善基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激励措施。第三,在评估结果的运用方式上坚持以人民银行为主导,采取通报与人民银行正向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地方政府的影响,有效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

四是统一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的基本规则,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至少以省为单位统一制订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制度的基本规则,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分值计算方法、信息披露制度等。在统一规则下,基层人民银行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评估内容进行选择性评估。这样一来有利于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二来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跨区域横向比较,可以提高全国性金融机构总行对信贷政策效果评估制度的重视程度,并有针对性的对分支机构加强指导。至少从省级层面组织有针对性的统一培训,对信贷政策、调查方法、分析技术、监测方法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汇编相关资料下发基层评估人员,提高基层人员实际工作能力。

银行个贷工作总结篇(8)

改革开放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阶段

(一)金融机构1978年人民银行分行从财政厅独立出来,同年,中国建设银行分行正式对外挂牌,这在是创建较早的国有商业银行。1980年中国银行拉萨分行成立。1982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分局成立。1985年中国银行分行从人民银行分行独立出来,开展各项商业银行业务。1987年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公司,这是第一个非银行金融机构。1989年和1991年分别成立储汇局和信托投资公司。1993年在拉萨成立证券交易中心,成为第一个经营现代金融业务的金融市场。1995年,农业银行分行从人民银行分行独立出来,是分支机构最多的一家金融机构。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局成立。2008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分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分行挂牌成立。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有本外币存贷款、人民币结算、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理财、业务、银行卡、自动柜员机、金融超市、网上银行等现代化支付系统。(二)金融政策这一时期金融业以市场调节为主,逐步扩大银行的自主经营权。对农牧民的生产、经营进行扶持,逐步放宽金融政策,实行了优、免、补、贴等贷款利率政策。1.优惠贷款利率政策1980年第一次工作座谈会,人民银行分行经批准实行“优、低、免”的货币政策;1984年第二次工作座谈会后,进一步放宽金融政策,不断扩大了低息和免息贷款的范围。同时对贷款规模实行指导性计划,优先支持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重点支持国有骨干企业。1994年第三次工作座谈会继续实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其利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同时还实行了利差返还政策。2001年第四次工作座谈会规定在实行特殊的优惠金融政策,实行了“小额信贷”政策。2010年第五次工作座谈会提出要维持现行金融机构优惠贷款利率和利差补贴政策,加大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组建力度;继续执行优惠外汇管理政策;鼓励增加信贷投放和增强担保机构的能力;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并增加险种;积极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等项政策。2.扩大金融部门业务金融机构逐步拓宽城乡储蓄存款业务和存款途径,其存款途径有城乡集体、个体经营户、城乡居民、乡镇企业、农牧区信用社、各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和保险公司等。随着存款途径的增加,存款额度大幅上升。扩大信贷范围,贷款项目增加。金融业还增加了对重点产业、行业、项目的扶持,对开办商业网店设施所需贷款、中短期设备贷款、对第三产业的贷款等提供支持。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家对实行优惠扶持政策,贷款规模不加限制,贷款条件被适度放款,贷款手续也得到简化。3.结算业务的改革随着金融业业务、规模的扩大,人民银行分行逐步放款了结算范围,增加了结算手段。人民银行分行把集体、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等作为银行结算的服务对象,在汇兑、支票和异地托收承付等结算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委托收款、商业汇票、区内汇票等结算方式,以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在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中国银行拉萨分行不断扩大结算领域,从单一的委托承付扩展到远期票据贴现、预付买单、出口押汇等多种结算业务。在结算手段上,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推广使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设备,提高了结算效率。4.农牧业保险的试点2006年金融机构为农牧民提供农牧业保险,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农牧业保险进程缓慢。2006年11月,农业保险首先在日喀则地区试点,参保户达1.2万户,险种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农房险,保费共计195.67万元。2008年12月,农业保险扩展至全区74个县中的30个县,参保户数达16万多户,保费共计3050.6万元。①这一金融政策的实行,对于提高居民的保险意识,发展保险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金融制度1979年实行外汇留成制度,享有免交中央外汇的优惠政策。1981年,人民银行分行对旅游外汇和非贸易外汇实行了自治区、创汇企业和生产企业三级分配制度。1984年进一步扩大了执行低息、微息、贴息和差别利率政策的范围。1985年,中国银行拉萨分行开始办理居民外汇存款业务。从1989年开始鼓励企业和个人外汇进入外汇调剂市场,同时,加强了外汇管理制度建设,维护了金融业外汇市场的有序运作。1988年,人民银行总行根据《关于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通知》,对存款利率实行全国统一利率,对贷款实行低息、微息、贴息政策和差别利率政策。1994年,人民银行总行下发了《关于自治区货币信贷及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关于中国农业银行分行利差补贴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党中央对的优惠金融政策。2010年率先实现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惠及221万农牧民。(四)金融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后信贷管理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差额包干、实贷实存和比例管理。从1978年到1984年,信贷管理体制由“统贷统存”调整为“差额包干”和“实行区别对待,择优供应;严格按计划、按合同办事;充分发挥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实行差别利率”的金融体制。同时,对农村信贷试行“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管理方式,大力支持生产和流通,发展商品经济。从1984年到1994年,人民银行分行对信贷资金实行“实贷实存”的管理体制,同时将指令性信贷计划调整为指导性信贷计划。1994年中央政府对实行62项工程,人民银行分行开始实行“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和市场融通”的金融体制,并运用间接调控手段,调节、控制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和信贷规模。2010年12月底,共有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683个,金融从业人员8320人。金融机构业务覆盖全区城乡,已基本形成与全国“框架一致、体制衔接”的金融体制格局。(五)金融绩效存款保持强劲增势,单位存款表现活跃。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552.57亿元,同比增加351.54亿元,总负债为1535.34亿元,同比增加348.55亿元。①“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小额信用贷款131.29亿元,发证数39万余张,发证面达85.40%,农牧户户均贷款余额达8750元左右。截至2010年末,全区农牧民安居工程贷款余额达8.20亿元,其中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14亿元。②可见,优惠政策的实施,满足了广大农牧户的大额资金需求,减轻了农牧民的财税负担,促进了农牧业基础设施和生产的发展,对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银行个贷工作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2-65-03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山东省银行业努力支持经济发展,深入贯彻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调控要求,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规模和效益上均有较大的进展,货币信贷运行良好,金融市场交投比较活跃,资本市场融资速度加快,金融体系日趋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推进,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但与浙江、江苏等东部经济相当的省份相比。山东省银行业存在着其优势和不足。

一、山东省银行业信贷情况的优势表现

1 贷款增速较快,信贷结构持续变化

受现阶段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保增长投资拉动影响,近两年山东省本外币贷款增量同比翻番,新增、多增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贷款投放节奏与全国基本同步,上半年增速较快,下半年增势趋稳。短期贷款增量占比微降,中长期贷款增长迅速,新增比达60%以上。票据融资冲高回落,月度间波动加大。与江浙地区相比,增速明显。新增涉农贷款居全国首位,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3.7个百分点,新增企业贷款八成投向制造业、公共服务业、租赁业和批零业。

2 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继续实现“双下降”

山东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同步增长,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继续实现“双下降”。今年上半,年山东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934.14亿元,比年初减少162.2亿元,不良贷款率3.1%,比年初下降0.9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7.08亿元,比年初减少32.22亿元,不良贷款率1.30%,比年初下降0.36个百分点。

3 银行业信贷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引导作用明显

随着总量规模的扩大,银行服务业较好地发挥了贯穿于整个国民经济的链条作用,服务和支持三次产业的能力大大增强。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首先表现在,突出了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全省22家银行设立了小企业贷款专业管理部门机构以及122家特色支行,组建了6740人的小企业信贷客户经理队伍,开发了数10个专门信贷品种。2007年全省小企业贷款余额1334亿元,扶持小企业14万户。其次,支持了新农村建设: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共对“三农”发放贷款3283亿元,累放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部贷款的15.3%,农户贷款余额近220亿元,农业贷款余额和新增量均已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第三,引导了消费结构升级:近5年,山东省银行业消费信贷业务一直保持高增长态势,全省消费贷款增长28.11%,高于全部贷款增速14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比2003年提高17.5个百分点,汽车消费贷款已呈现出稳健发展的态势,全省汽车贷款增速为15.7%。

4 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贷款比例较高,发挥作用较好

根据表1“技术创新改进占比”一列分析可以看出,2006―2008年3年来,山东省银行业在贷款比重上,远远高于浙江和江苏两省,这些贷款在技术创新和改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促进技术的更新,新产品和服务的出现,为经济全省经济注入新的力量。

二、山东省银行业信贷发展不足的表现

1 信贷总量不足,与经济规模和发展不匹配

2008年,山东省GDP超过3万亿元,仅次于广东省。全国排名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了广东,排名全国第一。而山东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在全国均排名第6位,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2008年末,山东省银行业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与全省GDP之比,即金融相关率为155%,分别低于同山东省经济规模大体相当的江苏和浙江等省60个和149个百分点(表1给出比率),且近3年来基本没有太大提升,经济货币化程度偏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业动员资金的能力偏弱。

2 投放于农业和基础产业的比例较大。投资效益差

2007年,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比粤、苏、浙等3个省高出4.1、3、4.2个百分点,农业贷款所占贷款总额比例高于江苏和浙江(见表1),传统制造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所占比例达到了83%,基础产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所占比例比粤、苏、浙等3个省高出8.6、6.6和9个百分点,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远逊于粤、苏、浙。

3 贷款投放于非银行服务业比例较小,对第三产业促进作用小

相对于江浙两省,对于经济比较发达、总量较大的山东省,银行的网点数较少,地方银行投放给服务业的贷款比例较低,在民间借贷资本较少时,无法改进服务业的资金短缺现象,地方税收的税基也无法较大规模增长。中小银行业机构不能较好的培育和发展小型服务企业和有区域特色的服务业客户,基本没有具体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和细化银行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与规划指导。

4 投资于民营经济、私营企业和外向型企业的比例较小,银行竞争力不强

山东省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7年山东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的比重为54.1%,山东总体上还属于沿海外向型经济起步滞后的地区,外资企业不多。山东的这种经济结构导致银行业体系发展不全面,地方法人机构竞争能力偏弱,外资银行相对薄弱。相对于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股权结构单一,省外资金投入少。缺乏成长型大企业股东和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机构规模小、分布散,而且市场地位和信誉度不高,对外辐射和带动能力差。

三、信贷发展不足的原因和对策

山东省信贷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山东省的经济结构等金融发展外部环境、政策支持欠缺、不良贷款总额较大、金融机构竞争力不强等几个方面。

山东经济结构的典型特点是一、二产业明显占优,基础产业在工业中所占比例较高,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和基础工业是经济的主体,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比较大。山东省经济结构性特质决定了经济创造货币的能力不足,单位GDP创造的存贷款数量以及贷款派生能力都远低于粤、苏、浙,经济对银行业发展的反馈和回报较低,从而限制了银行业的发展。

很多省份确立了金融优先发展目标,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支持银行业的发展。在山东省银行业政策支持的传导和贯彻方面,措施力度不足,政策支持不多,并且一些政策设计初衷很好,但执行效果不理想,在数量和深度上

远未达到政策设计初衷,政策支持的导向和扶持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至2008年末,山东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例为7.18%,不良贷款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6个百分点。从不良贷款内部结构看。损失程度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准备覆盖率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关于金融机构竞争力方面,大型银行主要是信贷投向集中,以大型集团客户授信为主,经营战略转型及适应环境变化能力不强。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业务空间有限和产品科技含量低,加之资本监管指标的约束,业务发展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无法显现,核心竞争力欠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依然处于艰难阶段,经营机制僵化依然未得到实质性转变。再加上信托业、金融租赁业以及资产投资等业务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影响了业务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

针对山东省银行业的信贷的优势和不足及其成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几点对策:

1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银行信贷结构,提高经营效益

要进一步加快山东省经济结构升级改造进程,第一、二产业内部要实现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加速生产要素向第二、三产业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政府应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改善经济结构,从宏观上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方向。鼓励向中小企业,尤其是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培育新兴企业,对新领域的行业给予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帮助其快速发展。改变目前过于集中的经济结构,最终实现优化信贷结构的目标。地方政府应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对山东产业格局进行统筹,合理选择兼顾超前性和现实性,构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体系,鼓励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社会发展后劲。金融机构坚持总量微调与结构优化相结合,确保新增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发企业开展创新型投资,培育和发现新的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防止贷款过于集中于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

2 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发展银行业

学习借鉴金融发达省份和城市的经验,制定有关财政资助税收优惠、金融机构用地及办公用房补助等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部、区域总部或事业部总部落户山东。健全完善金融创新奖励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产品、机制、管理创新。尽快研究建立地方金融风险处置专业机构,构建市场化的地方金融风险处置长效机制。有关部门要尽快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促进全省银行业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

3 加强银行业自身竞争力建设

银行个贷工作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2―0028―05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一同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规则系统和干预手段,后者要解决的是总量问题,而前者主要解决的是信贷资金配置问题。在监管职能分离之前,两者一直由央行交替合并使用,在历次宏观调控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2003年4月成立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职能从央行分离。监管分离后,央行与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分工与协作的边界问题,尤其是央行与银监会间信贷政策的制定、实施与监管等问题一直处于交错、纠缠和磋商之中。时隔五年多,最近国务院公布央行等部委“三定”方案。在央行“三定”方案中,着重对《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八条作了重新系统界定,由14项增加到18项职能,对央行职能作了进一步明确的扩充和定位。在这次央行职能定位中,增加了“制定和实施宏观的信贷指导政策”。然而,此次“三定”调整,并未涉及银监会相关职能的调整。那么,在与银行监管部门的分工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央行该如何有效履行“宏观的信贷指导政策”职能?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复杂规则和规则分层的理论,以房地产信贷政策为视角,回顾监管分离以来,央行与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在信贷政策这一复杂规则系统上分工与协作的演变过程,分析信贷政策规则系统在制定、执行和评价等环节和方面运行效率不足的原因,并提出重构信贷政策规则分层及提高其运行效率的政策建议。

二、信贷政策的规则涵义及其规则系统立法――管理权限的划分

(一)新制度经济学关于规则系统和规则层级的理论

1、规则系统与行动秩序、规则秩序。

一般认为,系统是一个由多重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结构。当这些要素与许多对应特征相立作用时,就成为复杂系统。复杂的系统通常难以计划和操纵,且很多是自组织和自矫正的。在复杂的系统中,变异、选择和自稳定相互作用,产生出各种新的可识别模式。当人们考虑各种交叉连接的制度时,就称其为规则系统。可以靠试验和演化性学习来引导,也可以靠设计来引导。规则系统有助于认识,较高层次的制度构成了一种框架,提供了稳定性并确保低层次规则的协调。

秩序是指符合可识别模式的重复事件或行为,使人们相信,他们可以依赖的未来行为模式完全能被合理地预见到。而当各种制度构成了内部严密、一致的制度组合时,就称其为规则秩序。规则秩序本身常常是随经验而演化的结果,但它也会受政府的有形指挥之手的影响,如原有的内在制度,宪法或法律上的改革。

2、层级结构:一般规则与具体规则。

层级结构是一个系统。其中,地位和权威呈纵向排列,较高级别的人有权命令和指挥较低级别的人。在这类自上而下的系统中,秩序是由上面强加的。如果各种规则系统形成一个从一般规则到具体规则的层级结构,就能在引导人的行为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较具体的制度出现矛盾时,一般规则常常可以对它们进行协调。较具体的规则可以解释许多问题。这样的规则可以被包含于具体的成文法或细则之中。因此,统率性规则为低层次规则创建了一个框架。

规则系统层级的一个关键功能就是支持规则系统中的演化。高级规则决定着低级规则可以规定什么和不可以规定什么,即使在这些低级规则被改变后也是如此。高级规则保证着规则系统的内在一致性,并控制着规则调整的程序。在必要时,元规则还会为修改具体的低级规则而颁布公开的程序。因此,高级制度提供了一个框架,它规定可以进行什么样的变革,以及应如何就这些变革作决策。这对于制度系统在不同时期合乎预期地发挥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二)信贷政策的规则涵义及其规则系统立法一管理权限的划分

现代经济是一种复杂演化系统,各种各样的参与者并不在混乱中运行,而是参照一个制度系统有规则地行动着,展现出了有序交往模式。

通常认为,宏观调控的本质是政府外在制度的层级结构中――中层的成文法(如包括中央银行法、国民经济计划法在内的宏观经济法),是政府微观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职能的结合体,是现代经济中的一种复杂的规则系统。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规则和手段,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信贷政策是一种面向具体结构的微观性政策。因此,相比较而言,货币政策属于层级结构由一般规则到具体规则过程中,较高级和一般的规则,而信贷政策则是较具体的规则。整个宏观金融调控的规则系统,其有效性要依赖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这两个复杂的子规则系统的相互兼容和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规则序列,有效地造就现代经济秩序。

1、信贷政策的基本含义。

通常认为,从规则系统看,信贷政策是国家根据产业政策和市场原则对信贷投向作出规定的一种政策组合和政策行为,如对于中小企业和农业等行业领域的信贷支持,对于某些产业如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信贷鼓励与限制等,都是信贷政策的具体表现。具体讲信贷政策包括信贷规模政策、信贷投向政策、信贷结构政策和信贷利率政策和信贷风险管理政策以及信贷政策的落实微观政策等规则系统元素,这些内容涉及不同的部门主体和其作用范围的不同,进而会产生相应的宏观的、微观的信贷政策管理两个关系密切规则子系统和层级结构。

显然,这是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最根本的区别。货币政策主要是一种总量控制、总量调节,是较高层级的、较普适性的规则系统。它通过调节货币供应,约束和秩序市场主体(企业和个人等)行为,推动市场总供求平衡的实现,从而保持币值的基本稳定,从总量方面入手为社会经济以最快的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创造必需的货币环境。

2、信贷政策、货币政策等子规则系统的主要联系。

尽管信贷政策不是调节经济总量的工具,但它是一种对经济结构进行有效调整的工具,其作用在我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结构中显得尤为重要。货币政策的运作在信贷资金供应上具体体现为银根松紧、利率高低。信贷政策所要解决的是信贷资金分配结构问题,通过引导信贷资金的投向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力布局、经济规模优化以及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从结构方面促进社会经济以最快的速度持续稳定发展。信贷政策应该是既体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又充分体现银行信贷原则的政策导向手段,或者说是运用经济、法规手段对贷款投向的一种

引导,而不是对某一种贷款规定指令性货款指标。

3、信贷政策规则系统立法一管理权限的层次划分。

如上所述。根据外在制度的层级结构,信贷政策是一种较货币政策而言具体面向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控政策。因而,笔者从其立法者层级结构,将信贷政策规则的制定和管理划分为宏观调控的成文法和细则、行政规章以及部门约束协议等三个层次。

随着央行货币政策调控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根据信贷政策制定、实施和执行以及评价等环节所涉及的主体分工、内容及其作用的范围,笔者认为,信贷政策立法――管理权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宏观管理权限和微观管理权限。信贷政策的宏观管理权限包括制定、实施和评价等,其主要属于央行及其分支机构,其中央行总行研究和制定全国信贷政策,以及组织实施与信息收集和评价,央行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信贷政策在其辖区的实施和信息收集与评价。央行分支机构的职能主要是服从央行总行目标,为总行服务。宏观的信贷政策处于整个信贷政策规则系统的最上层规则地位,是一种元规则。

信贷政策的微观管理权,根据主体的不同,又可分为:信贷政策的风险监管权和信贷政策的经营管理权。前者主要是指银行监管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央行宏观的信贷政策制定和实施某一类或项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及其监管办法。而信贷政策的经营管理权,主要是银行根据央行宏观的信贷政策和银行监管部门的某一项信贷风险监管政策的要求和提示,制定本银行在不同地区相应的实施标准和条件,以达到贯彻和落实国家信贷政策之目标。由于法规等政策层面模糊,银行监管部门与央行之间存在部门边界问题,导致信贷政策的风险监管权限与信贷政策的宏观管理权限交替、冲突等问题。因而,笔者以为这两者是研究整个信贷政策管理权限问题的焦点和核心。而信贷政策的经营管理权问题则体现在商业银行如何适应这两者的分工与协作的效率问题上,从而影响到整个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也就是说,信贷政策的经营管理权问题在本文讨论中处于从属地位。

三、央行与银监部门间存在信贷政策分工和协作问题的分析:以房地产信贷政策为例

1、在信贷政策分工和协作关系上呈现阶段性特征。

以下笔者简化地以房地产信贷政策为例,分析央行与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在信贷政策分工和协作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根据有关统计,2001―2006年间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有关房地产的政策文件共25条。在这里,我们无法将所有的政策文件进行罗列,只列举央行与银监部门间具有的代表性文件(见表1)。笔者认为在信贷政策分工和协作关系上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相对明显的阶段,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各自为政、反应滞后阶段(2003/04―2004/10):央行货币信贷政策先行,而银监部门的全面风险监管政策严重滞后。2003年4月监管职能分离以后,央行第一个房地产信贷调控政策为2003年6月5日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主要是重申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对象的要求。然而,直到一年后的2004年9月2日银监部门才制定和出台《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这期间,尽管政策逐渐严格,但由于银行监管的滞后和缺位,央行信贷政策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等道义劝说失效,央行宏观调控有效性和权威性受到市场较大的“折扣”。

二是单干、观望阶段(2004/10~2007/06):央行“孤军作战”频繁动用货币政策工具,而银监部门“坐守一边”观望。2004年10月29日央行自1996年5月1日以来首次提息,某种意义说,这是央行基于道义劝说效率下降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它传递了宏观调控信息。据统计,2006―2007年间,央行连续8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连续13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房地产资金成本提高,资金规模受到限制。银监部门在期间的监管内容方式等方面与央行货币信贷政策作用方向缺乏一致性,并没有形成合力,给房地产开发商、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造成几乎“按兵不动”、“坐守一边”观望的现象,市场预期收紧的信号不足。这样,在当时国内外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外资涌入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下,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影响。

三是措施配合、密切协作阶段(2007/06―2007/12):央行与银监部门出乎市场预期展开密切合作。2007年9月27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文出台《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重申原有房地产信贷调控政策,重点调整和细化了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住房消费贷款管理政策。这是央行自2003年监管职能分离后,首次与银监部门在房地产信贷政策上的公开合作。进而在2007年12月5日人民银行、银监会又联合发文出台《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强调对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明确规定。

纵观监管职能分离至今,尽管在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案中规定央行应与银行业监管机构等金融监管部门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但由于种种原因,只在2004年6月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其后来几年中联席会议鲜有召开,央行等其他部委也从未“参与”。这样,央行会同金融监管部门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也就是,在央行与银监部门间信贷政策分工和协作的三个阶段中,由于未能建立共享机制以及建议检查权的实际运用困难,央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所必须的完整、及时的银行货币运行核心信息,几乎难以有效获得,从而进一步影响央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实际运行效率。

2、出现上述情况和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规则系统的形成和规则运行秩序看,其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

一是央行在信贷政策方面与银监部门分工与协作存在法律边界模糊问题,缺乏一个由较高规则统率的规则框架,从而未能形成信贷政策的完整规则系统和信贷政策运行的规则秩序。

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只明确了央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能,而未明确将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纳入央行的职责范围。2003年银监会分设时央行的“三定”方案和《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案,仍未明确赋予央行信贷政策职能。修正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二条列举的货币政策工具也不包含信贷政策,即便从货币政策操作手段来理解信贷政策,其合法性也不成立。这就导致在整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实际运行中,模糊了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两个不同的规则系统,进而造成在信贷政策的制定和管理者层级结构也模糊不清,缺乏一个由较高规则统率较低规则的规则框架,从而未能形成信贷政策的完整规则系统。

由于在法律层面对央行与银行监管部门分工与协作的法律规则边界问题,包括协调机制等,缺乏明确、系统的规则界定和规则结构分层。加之,中国长期以来部门利益主义和权威主义盛行,缺乏足够的公共

精神和合作意识,导致央行与银行监管部门在信贷政策制定、实施和执行以及评价等方面分工与协作存在诸多推诿、扯皮或争权和保护等行为和现象,从而造成包括宏观调控在内的公共政策运行效率低下问题,未能有效形成信贷政策运行的规则秩序。

二是央行信贷政策等同窗口指导的思维模式,弱化了信贷政策的规则功能。自从1998年实施宏观金融间接调控以来,尽管金融市场在不断深化,但信贷政策实施方式一直以“窗口指导”为主,“窗口指导”从本质上说是道义规劝,不具有规则的制约功能,从而弱化信贷政策作为规则的指导与制约功能。

随着金融市场主体自主经营和追求超额利润目标的不断强化,在监管分离后,央行“窗口指导”屡屡失灵、货币信贷结构调控屡屡事与愿违。在货币政策总量调控发挥效应的同时,信贷政策结构调控失灵,形成了货币政策总量调控单方突进的格局,直至形成一定程度的总量调控陷阱――在被动性收紧银根总量的同时没能主动解决结构性有效需求。时过境迁,信贷政策正面临着最严峻和最基本的挑战。

四、几点政策建议

一是支持和推动信贷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建议国务院统一组织央行及相关部门研究确定并公布未来一段时期全国信贷政策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规划,并要求央行每年向全国人大汇报制定和执行信贷政策情况。要建立信贷政策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委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信贷政策问题,分析评估已出台政策的运行情况等。央行等部门要大力培育规则的文化系统,以提高信贷政策规则执行的内生性。为此,要加强对信贷政策的宣传。向社会公众解释说明信贷政策的作用以及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等,让社会公众充分认识了解信贷政策,培育公众的公共合作精神。

二是要加强将信贷政策理论纳入公共政策框架的研究。要将信贷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子规则系统,央行等相关部门要重新对信贷政策进行定性定位,系统梳理信贷政策的理论框架,要研究信贷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系统的属性及其有效实现途径,为信贷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三是要尽快建立相应的类似立法法的政策制定权限层级制约的程序规则,制定和出台“宏观信贷指导政策的实施和评估办法”。即在实施方案上,具体明确划分央行与银监部门间在信贷政策上的职责范围,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相应的类似立法法的政策制定权限层级制约的程序规则,即上位政策制约下位政策,如央行的宏观信贷政策制约银监的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微观信贷政策服从宏观的信贷政策等,使宏观信贷政策成为整个信贷政策规则系统的元规则,并建立政策磋商机制,以减少监管资源浪费和部门政策的冲突。同时在政策效果反馈与评估机制方面,由于信贷政策具体种类繁杂,央行要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建立政策效果监测和评估体系,确保能及时掌握有关政策效果。为此,要根据央行新“三定”方案所定职能边界,尽快制定和颁布银监等部门的“三定”方案,将银监部门实施信贷政策纳入央行“宏观信贷指导政策”的协调范围,以有效界定央行与银监等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问题。

上一篇: 学生个人顶岗实习计划 下一篇: 汽车维修工实习工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