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比赛活动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0 10:28:22

摄影比赛活动总结

摄影比赛活动总结篇(1)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这样匆匆逝去,本学期的社团活动在团委、学生会、指导老师的指导与支持下,在摄影社社员的共同努力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本学期的活动中,不仅有社员们的参与,许多非社员却和我们一样热爱摄影的同学们也参与其中,与我们一起感受了摄影的魅力,享受摄影带来的乐趣与成就,共同提高了摄影技术。

本学期共开展了两次重要社团活动:

活动1.校第技能节"留住校园最美瞬间"主题摄影比赛

此次比赛,引导了学生聚焦校园生活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捕捉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训等的精彩瞬间和其他劳动者工作的瞬间,展示了中职学生和劳动者的职业礼仪,职业素养和职业形象。

活动2.校社团文化月摄影大赛

为更好的迎接G20国际峰会,社团开展了此次摄影大赛。参与本次社团文化月,展示本社团的风采。经过策划启动、全校宣传、稿件征集、作品评选这四个环节,摄影大赛终于在上周落下帷幕。

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了摄影大赛中,这是摄影社最希望看到的。我们不会让大家失望,会在以后多开展摄影大赛并举办摄影展,给热爱摄影的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平台。

在本学期的两次摄影大赛中,我们收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除此之外,社员还经常在群相册中上传日常优秀的作品,社员们共同欣赏,互相学习与交流,提高摄影技术。在学校开展的许多活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校园生活的精彩瞬间。日后,欢迎各类社团邀请摄影社记录活动剪影,我们会积极为大家提供好的照片。

最后,再一次感谢社团部对摄影大赛的支持与帮助。希望在下个学期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摄影作品,有更多优秀的新社员为社团注入新的血液。虽然我们仍有不足,但我相信日后在新任社长的带领下,社员们会共同努力让摄影社变得更好!

谢谢大家!

2016.6  摄影社

摄影协会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xx年即将过去,过去的一学期里,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摄影协会团结广大会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学院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同学的认同。回顾总结上学期的工作经验,我们摄影协会在本年度开展活动的宗旨是凭借全体会员对摄影艺术的热爱和热情、集合全体会员的智慧,致力于摄影活动和摄影艺术创新,并同时为充实会员业余生活 ,丰富校园文化作贡献。协会以提高个人的摄影技术和艺术修养和普及摄影艺术为中心,以照片交流、摄影比赛、摄影讲座等方式为途径,开展活动。

一、协会积极组织活动

1,纳新活动

开学之初,我们积极吸纳新生的加入。我们的老干部和我们的会长冒着烈日,认真的让学弟学妹们了解咱协会、诚恳地接纳新成员的加入。也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的队伍才渐渐强大。

2,志愿活动

俗话说:"学校是我家,卫生靠大家".因此我们怀着一颗奉献的心,与阳光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举办了一次"清扫校园志愿者活动".参加活动的成员不怕苦、不怕累,把自己对母校的爱全都融入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了。参加活动的成员都是好样的,咱协会为你们骄傲。

同时参加此次活动,我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学校会更加美好。

3,趣味知识竞赛

为丰富成员的课外生活 ,我们与乒乓球协会、沸点动漫协会联手举办了一次趣味知识竞赛。此次活动内容与摄影、乒乓球、动漫等知识相关。极大的丰富了成员的视野。

二、特色之处

1.我协会有一个团结、负责、有能力的干部队伍,所有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相互之间协作默契 .

2.会员为协会工作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3,成员积极参加协会活动

三、进一步加强协会的自身建设

(一)为了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提高会员的摄影技能,协会一直都在加强自身的建设。如建立协会章程,做好会员基本概况登记,并不时的更新和制作通讯录等。当然,我们也利用自己的qq群和网站,加强各会员间的沟通与交流学习,也促使我们更加的了解自己的摄影协会。

(二)协会的点滴成绩是来之不易的,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

摄影比赛活动总结篇(2)

千万人共襄盛典 挑战影像艺术巅峰

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始于2008年,至今成功举办了五届,累计吸引了1千多万人次的专业摄影师及摄影爱好者参与其中,收集到许多感动心灵的摄影作品。

从去年开始,摄影大赛采用“感动殿堂”和“影像典藏”分组赛制,受到业界及参赛者的广泛欢迎。其中,“感动殿堂”面向专业摄影师、影像艺术专业的高校学生和青少年,分专业组、高校专业组和青少年专业组。大赛期间,共举办了四次月度评选会和一次年度评审会,王瑶、王文澜、奚志农等10位专业评委参与了评选,并分别对月度入围作品进行点评。“感动殿堂”组共有13600余名专业选手参加比赛,他们带来了7.5万余幅优秀作品。

包括月赛、达人赛和随拍随秀等丰富赛制的“影像典藏”,是致力于为大众参赛者专门打造的一个自由愉快、参与方式便捷多样的专属交流空间。在创造更多比赛机会的同时,促进热爱摄影的人们更自由的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动瞬间。“影像典藏”集结了全国范围内44.4万多名摄影爱好者,他们用超过88万张照片尽情挥洒摄影的乐趣。

十佳评选 彰显当代中国摄影师风采

本届大赛还特别增设了“2012年度佳能十佳专业摄影师”荣誉奖,吸引了众多中国摄影界的中青年专业摄影师参选。最后,经过本届大赛评委以及国内专业摄影协会的提名与遴选,包括一线新闻摄影记者、风光摄影师、野生动物摄影师等等在内的十名优秀专业摄影师获此殊荣。

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以为摄影人创造一个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平台为目标,以传播影像文化为己任,力争以更专业的流程,更公正的评审,全力打造中国影像领域权威性摄影奖项。在这五届活动中,大赛也举办了近百场影像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摄影,爱上摄影,对影像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摄影比赛活动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J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225-01

摄影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会面临如何将摄影创作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拍摄实践中去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将摄影比赛创作实践活动应用到摄影教学中。

一、摄影比赛在摄影教学中的重要性

根据笔者多年的摄影教学经验,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摄影课程开始阶段对摄影充满好奇,并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可随着课程的深入展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渐退,摄影创作水平也不见提高。作为一名摄影专业教师,时刻想着如何使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幻化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学生的拍摄水平。 笔者为了改变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一学期在课堂上大量引入摄影比赛,把摄影比赛课题化,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参加不同主题的摄影比赛,让学生保持对摄影课堂的新鲜感。同时通过比赛加强了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比赛中收获荣誉。

二、摄影比赛在摄影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成立参赛小组

笔者将团队做法引入到摄影课堂中,将全班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成不同参赛小组,并保证每个参赛小组实力相当,层次多元化。同时,每组选出参赛组长,组长起着组织和管理组员的任务。

(二)确立比赛主题

对于摄影教学而言,参赛主题的选定非常重要,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笔者根据教学上的需求,将比赛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校外比赛,二是校内比赛。

1.校外比赛。利用网络资源寻找摄影比赛征稿,通过校外摄影比赛引入摄影课堂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更大的舞台证明自己,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同时能获取相关荣誉,为以后就业做好铺垫。同时激烈的竞争性和作品的丰富性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也根据学生存在的不足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在笔者尝试把校外比赛引入课堂的第一学期,有幸带领学生获得了荣誉,如图所示,笔者指导孔德昌同学的作品《回眸瞬间》在“全国技工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系列阳光校园”比赛中入选国家决赛,并荣获全国优秀奖。

2.校内比赛。校内比赛主要是以组为单位,校内比赛主题的选定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主题的筛选。选题原则倾向于选择与大学生活相关的场景和元素,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的观察提高审美,获得灵感。比如“校园青想”、“毕业那年”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素材。在拍摄之前,笔者会根据拍摄主题予以说明和讲解,并为学生做示范,叮嘱学生拍摄技巧,主题表现等,尤其是对光影的捕捉和构图的选择。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表现有教师评出一、二、三等奖,获奖的小组计入期末成绩考核。以比赛带动教学的新模式,既能让学生掌握拍摄技巧,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围绕比赛主题展开拍摄

通过教师对历届获奖作品(校外比赛)的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参赛主题的理解,围绕参赛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带领下展开拍摄。教师在拍摄过程中应全程参与,并亲自示范,鼓励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追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对主题的把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把参赛课题化引入教学的新模式,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最大地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是课堂教学效果进步的重要体现。

(四)开展参赛作品的最终评价

每个小组的比赛主题拍摄完成后,每组应对拍摄体会及作品予以总结说明,教师将总结汇总起来,并对每组参赛作品进行逐个点评。点评作品主要围绕主题表现、构图、光影效果等方面,通过点评作品不但能实现观点的共享,还能发现自身不足,并能丰富学生的摄影知识。同时,教师应对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表扬或奖励,对表现不理想的小组给予鼓励,增强学生对学习摄影的热情和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摄影技术水平。最后,教师根据比赛主题要求,筛选出部分优秀作品进行投稿。

三、结语

通过对摄影比赛在摄影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鼓励学生以重在参与的心态参加校内外各种摄影比赛,使得摄影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和升级。通过指导学生不断参赛,皆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摄影知识和较强的拍摄实践经验,同时能让学生获取荣誉,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通过构建小组、选题、拍摄、点评,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整个教学过程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实现学生在参赛中学习,在学习中参赛的循环教学创新模式,对摄影教学具有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摄影比赛活动总结篇(4)

我们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始终坚持不变的宗旨,发现美丽,捕捉精彩…

摄影活动:

1.采风活动:

摄影协会采风活动,在老成员的带领下,到观山湖公园和石林公园开展了采风活动。活动过程中,老成员全程为大家进行了热心的技术和艺术指导,会员们创作热情非常高。采风过程新老成员得到更多相互认识和了解。采风回来后,协会又组织了会员作品交流。摄影协会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众团体,大家聚集到一起相互交流,大家不以资历和学历、不以金钱、不以器材来衡量摄影,共同崇尚纯真的艺术追求,在老成员的鼓励和指导下,会员们都有相当程度的长进。提高了大家的摄影水平。

2.社团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本届学生社团文化节,为我们以后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学生社团活动的申报、审批手续,完善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制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活动的宣传力度,争取学院各级组织的广泛支持,号召广大学生共同参与,扩大活动影响面,不断巩固活动成果;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学院社团联合会对各院级和系级学生社团的指导、监督、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力度,并加强与各级学生会组织的联系,形成定期交流、共同协作、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我们要重点扶持开展活动效果好、组织形式规范的学生社团,大力发展人文科研类社团,突出专业特色和职教特色,逐步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学生社团文化品牌,切实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本届社团文化节圆满地完成了预期的计划活动,丰富了广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文化,促进了学生社团健康发展,为促进学生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3.校园迎新杯篮球赛:

摄影比赛活动总结篇(5)

会上,大赛征稿联络人之一、新华社摄影部网络编辑室主任张瑞琪首先介绍说,“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首先是新华社与联合国多年合作的一个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公益性的行动,主题是关注贫困,目的是在全球媒体引起足够的支持和关注,唤醒各国政府和人民对消除贫困的关注和支持,促进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之前,新华社跟联合国机构搞过两项活动,一个是全球媒体儿童日,还有一个世界粮食日的专题新闻直播,都是全球范围的直播。这次大赛也是由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提议,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发起的。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和新华通讯社社长李从军是这次大赛的组委会主席;评委会则由11名评委构成,其中涵盖UNDP的官员和国家扶贫办的官员,其他的也将是全球顶尖的摄影专家,新华社副总编辑、摄影部主任王瑶担任评委会主席。张瑞琪解释说,因为涉及到保密性,评委名单尚未公布,但都是国内或国际的权威专家,国际评委将占有不小的比例。

此次比赛一共设立了七项大奖(详见本刊今年7、8期后插页上的征稿启事),征集创作于近十年内的相关主题作品。其中最大的一个奖项是“消除贫困贡献奖”,是针对摄影师个人的奖项。参赛分纪实类、创意类,涵盖创意图片,这在新华社组织的比赛中是一个创新,目的是体现方方面面的摄影人关注贫困的贡献,这个奖项应该说是针对创意者的团队而设。

大赛征稿联络人之一、新华社摄影部网络编辑室副主任陈立群介绍了大赛征稿的进展。从5月27日大赛召开新闻会并开始征稿以来,已收到国内外摄影师的网络来稿3000余幅,有来自近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名摄影师的作品,其中包括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色列、美国、莫桑比克、伊朗等。大赛将于9月1日截稿,9月中旬完成评选,在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举行颁奖礼。

谈到征稿对象,张瑞琪说,为了保障稿源的广泛性和稳定来源,大赛支持机构参与,并介绍了一些参与机构的大致情况。首先是新华社系统的海内外专职摄影记者、非专业摄影师。新华社旗下的中国全球图片总汇(原称中国图片总汇,主体业务由新华社摄影部网络编辑室承担)是国家的一个立项,总汇的签约摄影师目前将近1万人,这也是一个渠道。另外,新华社有媒体峰会的架构,路透、美联、法新三大通讯社、Getty Image、Corbis等合作图片库,也会提供一些相关的照片,还有海外的相关合作网站、战略合作伙伴、一些资深媒体。可以说,参赛渠道是开放的,有图片库、互联网、传统媒体,涵盖所有和摄影相关的新旧媒体的摄影师。

新华社外事局对外战略合作中心负责人李京波介绍说,举办这次大赛主要的基点是关注贫困、消除贫困。2000年联合国发表共同宣言,100多个国家的首脑签署这个协议,承诺大家一致努力,到2015年,将世界极度贫困的人口,在1990年的基础上缩减一半。目前这个目标还没有实现,但是值得骄傲的是我们中国在1990年的基础上,已经使中国的极度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目前计划到2015年达到完全消除。围绕这个主题,有不少国家和机构纷纷组织了各种相关的活动,目的就是让民众、各国政府、媒体,同时通过媒体重视这件事情,经过共同努力,把这个目标完成好。有不少的媒体和联合国携手合作,做了各种形式的努力,也做过摄影大赛。此次摄影大赛主办方希望比赛规模超过往届,形成一次具有影响力、全世界瞩目的大赛。

同时,张瑞琪也提到,8月中旬新华社也将和路透社共同组织记者,到非洲去拍摄一些相关题材的照片,充实这次大赛本身的内容并引起媒体的关注,扩大影响。非洲行将由新华社摄影部国际新闻编辑室负责协调和对接等工作。李京波也透露,为配合这次“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的“非洲行”子项目,得到了路透社的积极响应,目前双方已经召开了几次正式会议,非正式沟通也非常多,基本上趋于成熟,已经确定了几个拍摄地点,将于8月9日举行启动仪式。

陈立群提醒大家注意,最早的征稿启事中要求参评“消除贫困贡献奖”的摄影师提交50幅个人代表作品和两组组照,经讨论组委会决定将其中的“50幅”降为30幅,并取消对“两组组照”的要求,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奖项的评选中。他也表示,此次邀请大家来参会,是想请各位在各自或各自所在的机构近十年的积累当中,发掘关注贫困的优秀摄影作品,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这次公益性的摄影大赛,扩大大赛的影响力、提高参赛作品的整体水平。《摄影世界》总编辑李根兴说,希望各位对大赛征稿等方面贡献想法、会后继续贡献资源和优秀作品参赛。

意义深远令人期待

与会者们从诸多方面肯定了举办“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的积极意义。

策展人、摄影评论家鲍昆说:“我觉得在今天的现实下――中国是一个新崛起的、后发的大国,国际上对我们这个大国有不同的说法――新华社有这种意识做这件事情非常有价值,涉及到大国公关、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问题。中国在世界21世纪所承担的责任中包括世界文明整体的和谐进步,从这一点来说,(关注贫困、消除贫困)不但是中国这个国家,也是作为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民族画报》高级记者成卫东说:“国内这些年有各种各样的摄影比赛,由于权威性、吸引力等种种原因,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影像记录历史,这是毫无疑问的。过去这些年,那么多的摄影比赛都是莺歌燕舞,做表面文章,假的、空的、摆的、虚的都有,包括大灾大难的照片,现在回头看仍有不少假的成分在里面。这次大赛,首先关注贫困这个主题,应该说是新华社发起这次活动一个中心的、最有意义的点。由于大赛的公开性,它的意义就不仅仅是通过摄影大赛收集了多少照片、评出多少奖,而是通过摄影、通过大赛征集的作品,新华社能够掌握贫困地区的一些现状、一些真实的数据,至少能够让人们了解21世纪中国的贫困现状。”

蒙古族摄影师阿音也赞同他的观点:“现在国内很多展览、比赛,只是(为展览而展览、)为比赛而比赛,很多事情领导、有钱人参与以后,真正说事情的照片是没有的,尤其是贫困的主题。所以这个比赛非常有意思、非常有意义。”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于文国说:“如果是有这么一个节点,通过这次比赛把‘摄影扶贫’的事业做大,将是非常好的事情。”

希望工程《大眼睛》照片的拍摄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秘书长解海龙对大赛的国际性表示肯定和期待。他说:“新华社做这个事,社长亲自参与,我觉得意义非凡。正如刚才鲍昆所讲,作为一个全球摄影的大征集,‘全球观念、责任感、国际形象、大国公关、担当’这些关键词,都是我们这次活动的意义所在。我们过去征稿,不管是政府行为还是一些社会团体的行为、媒体行为,比如全国各省、市、旅游系统的,很多都是围绕自己所在的系统范围去发征稿通知征集作品,而我们这次却是一个面向全球的事情。

“王文澜刚才介绍了我在拍摄的一些题目(并推荐我参赛),我倒是觉得这次大赛的摄影师奖项,如果我们有意识让国际上的人得到,才说明我们的大国风范。现在经常是一个地级市或县级市搞一个活动,三两个外国人来参加就变成‘国际’的了,新华社不要弄成这样的东西,我们将来做事情就有意义了。”

解海龙多年致力于以摄影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希望“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的主办方在大赛推广中着重突出大赛的公益性:“大家参加这个活动的动机不应该是为了来拿奖;最后要总结这次大型活动,也不应该只停留在大奖上,凡是得奖的人不该以这个(得奖、奖金数额)来说事。正如我原来在我一本书的首发式上说的:我们的镜头对准了拍摄对象,通过我们的行动,镜头帮他们解决了问题。我只要帮了一个人,就相当于获了一次大奖――我们要有这样的一种心境,这样我们大赛的格调整个就提高了。”

成卫东把大赛看作一系列公益事业的起点:“我觉得通过这次摄影大赛,如果新华社通过征集来的照片,形象地记录了21世纪中国今天的贫困现状,会带来更多的副产品,让我们知道今后还有哪些可以持续做下去,包括慈善、公益,比如现在把(退役后被忽视、难以就业的)运动员找来,每月给你一万元还安排工作……这是后续的事。

多位与会者表示了对大赛征稿中“纪实性”的关注。成卫东说:“希望作为主办之一的新华社,在要求评委评选的时候,还是以纪实为主。艺术类的通过作者的视角反映世界贫困的某种内涵性的东西,可以;但是主要来讲还是应该是纪实的。因为我们很多摄影比赛都偏重美、漂亮,都是沙龙式的,而在这次主题比赛当中,大量的东西应该是以纪实、客观的手法拍摄,才能反映21世纪今天国际社会的贫困现状。”

于文国也希望大赛强调真实性的重要,他说:“纪实作品一定要以真实为主,咱们关注贫困,如果失去了真实性,第一信任感就完了,而这个东西特别重要。通过比赛,我告诉你的,是今天世界的真实――这一点很重要。”

解海龙在发言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关于唯美还是唯真,这是最大的问题。这次活动即便是征集来了10万张照片,如果最后没有把真正的好作品挑出来,而是挑出一些形式感特别强的、又是游离于这个主题的,那么我会觉得大赛是不成功的。”

对于什么样的摄影作品是好作品,解海龙认为摄影活动负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他讲:“我们既然做这件事,就应该不做表面的,不做秀,实实在在。这些年来各种摄影活动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我们说老师讲课,如果讲得不到位就是误人子弟,同样,如果我们各级摄影比赛在评选作品时评得不到位、不实际,也是误人,会把人带到沟里面。这些年很多同行一直都在倡导摄影应该求真、务实,因为只有这样,摄影才能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如果我们只是去追求一种审美性、审美功能,我们就永远落在后面。如果我们追求的是纪实:记住今天、告诉未来,才能体现出摄影功能的所在。

“20年前,我拍摄教育的贫困,鲍昆看了我照片多次也提出,说你拍这种照片,你的目的何在?我们很多搞摄影的,现在都在关注拍摄一个专题,实际我们也是在做批评,结果有的时候我们做着做着,被社会带得(偏了),明白吗?现在我们常常出了一个问题,不说这个事什么原因,就开始自我表彰,结果变成天天表彰了!”

解海龙以推动希望工程的实际经历告诉大家:“越早说实质性的事情,对社会越有好处。”他也表示,“相信大赛主办方实实在在做这件事,必然会带来积极的响应。像成卫东讲的,现在全国那么多摄影人拿着相机,这是一股力量,不要小看他们,看着是在玩沙龙,有人跟他们沟通以后,他们会自己选择一个题目拍下去。以无形的力量去做这个事,应该能收获有形的效果。”

此次比赛征集从2001年到2011年十年内拍摄的反映关注贫困主题的作品,此举也引起了诸多与会者的注意和赞同。成卫东说:“应该在推介中强调这是征集十年内的作品,让摄影师们好好翻翻家底。”与会者也表示期待“关注贫困大赛”能够有第二届、第三届……解海龙说:“我们过去搞的、应该搞的,比如提倡的新农村摄影大奖赛,都是主旋律的赛事。像这次活动也应该说是一个主旋律的事情。既然我们确认是一个主旋律,就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长远要做的事业,而不是一个一次性的活动,搞完以后总结总结就完事了。这次活动只不过是我们要做的事业中的一方面、一部分,应该在长期性上做好准备。”

张瑞琪解释说,新华社是计划搞成一个“关注”系列的活动。于文国说,如果把相关的长期举办的计划一并告知大家并加以解释,让大家觉得这是在做一项事业,就会得到更好的重视。

于文国也提醒主办方注意:“首届比赛非常难,难就难在开始大家不知道该投什么样的片子。比如说当年的‘华赛’,人家‘荷赛’关注灾难、关注战争,你是关注和平与发展,第一届征稿时很多人不知道(这种偏重),后来出了几个样本,(对参赛者很有帮助)。”所以他也建议,面向网络、传统媒体,把一些故事、照片具体说一下,以帮助参赛者选择适合主题的照片参赛。

摄影者该如何关注贫困

陈立群在现场向与会者们展示了随机选出的一些参赛照片,他说,到目前为止他个人的感受是:收到照片中以儿童为主体的照片过多,虽说儿童更能集中地体现很多问题,但是比重过大,有失均衡,其实表现贫困不一定非得用儿童来表现;反映农村贫困状况的比较多,城市贫困题材的还比较少;到此一游式的照片数量较多,而真正静下心来,盯住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的发掘和表现,这样的作品还比较少。用成卫东的话说,目前收到的稿件“第一面太窄、第二分量太轻、第三作品太一般”,对此,与会摄影界人士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国家地理》图片编辑、纪实摄影师马宏杰认为,目前看到的参赛作品,更多的是沙龙摄影师拍的。他说:“中国摄影有一个现象:摄影诞生进入中国以后,主要的评判标准是画意标准,在海龙老师出现以后,才有纪实标准出现。画意标准至今依然存在,这些(目前已经投稿的)摄影师也并不是完全用贫困的理解去拍摄作品。”

成卫东的发言首先提请大家注意何为真正的贫困:“今天在中国最不缺的是按快门的人,因为无论专业相机、卡片机,世界各国都没有中国的相机用户多;当今中国缺的是有想法的人,成功一定青睐有想法的人。贫困从内涵到外延怎么讲?有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有生活贫困、环境贫困,有的贫困只是假象……摄影师对这些贫困怎么理解?

“朱基曾经到过云南楚雄,他哭了,说没有想到建国后这么多年,这里还有这么贫困的。别说朱总理,我现在去云南滇西北三江并流的怒江大峡谷里面的独龙江,县里、乡里的一行人陪着我采访了一些地区,大人跑、狗叫、孩子哭,(那情景我过去)没有见过:全家就是把东西都卖了,我觉得10块钱都不到。现在有一些贫困,有的来讲就是环境所限,感觉到贫困;而我看到的这是环境带来的贫困,我国几大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主要贫困就是在这些地区,而且少数民族占了很大一部分,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环境所限遗弃造成了贫困。我是做少数民族报道工作的,22个相对弱小民族,那些贫困真是贫困。

“刚才有一些参赛照片,您看是在说贫困吗?有的人房子有,无非可能只是感觉到贫苦,我觉得并不是真正的贫困。水源不行、土地贫瘠等等环境带来的贫困,(在座的)解海龙最有发言权。”

解海龙也认为,分析什么叫贫困非常重要,“刚才播放的参赛照片里面,有一些真的不是贫困,我觉得还真美,比如有几个孩子推着废弃轮胎在跑,怎么会是贫困呢?都是这样的片子就完了。所以,在人的生存状态上,比如说卫生、教育、灾难,甚至是战争等方面,残疾人、民工等等弱势群体,我们应该寻找体现这些方面的题目(来参赛)。”

阿音对随机播放的部分参赛照片的印象是:“直接去一个地方拍几张照片就拿来参赛”。他认为:“真正关注贫困的照片,需要摄影师多年的关注和拍摄,而且这些照片会起到一定的社会作用,同时也能帮助这些(被拍摄的)人,这也是我的目标。”尤其是贫困的主题,多年关注内蒙古贫困和脱贫的阿音介绍说,全球性的生态恶化如干旱等,导致牧民失去放牧的草原,他们却并不具备其他生产能力;一些传统牧民不适应市场化经济,很多事情安排不好,比如为救急借高利贷,结果一夜致贫……他希望大赛评选出的获奖照片“必须有意义,有社会价值,反映人类在社会上做的具有真正历史价值的事情。”“关注贫困贡献者奖”的参赛条件之一是参赛者精选30张个人代表作,而阿音认为,凭借《大眼睛》一幅照片,就可以把这一奖项颁给解海龙,因为虽然这张照片是面对过去的贫困,但它推动了教育事业,促进了贫困问题的解决。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日报》总编辑助理王文澜在现场就帮大赛主办方向解海龙征起了稿,他说:“一提海龙,大家想到的就是希望工程。我们老在一块,出去开会、讲课,完了他就去拍他的希望工程的续篇――一个新的、有关于希望工程的系列,就是乡村教师题材。原来他是拍学生,现在学生慢慢上学了,乡村教师的现状是怎么样的?他继续在拍。这对于消除贫困的主题来说,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

“他还有一个民工题材,拍摄民工进城后的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题材,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的希望工程,这个题目是在新的经济时期关注民工。海龙有一个工作,就是从拍摄之前就盯住这个人,让他填一个表,备一个档案,记录这个人整个家庭的现状、工作的变换等等,他拍完一次之后,过段时间会再看这个人上哪去了,他会继续跟进拍摄。他就这样一个民工一个民工地拍,长年在拍全国各地的民工。因为民工的付出咱们才获得了现在的国富,民工见证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他们的收入怎样?付出怎样?很多人是非常贫困的。对于消除贫困的主题来说,这也是个很好的题材。我刚才跟他说,别说30张,500张他都能拿出来,先拿出一组来,至于8000美元的奖金,愿意捐给谁是他的事。你的片子在这儿,到时候联合国一来,各国的评委一来,一看展览,确实是很棒!”

“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在征稿中要求参赛者“必须在投稿表上填写标题及图片说明,图片说明须客观真实。每幅图片作品需要提供的信息包括:摄影者的完整姓名;图片拍摄地点;图片拍摄时间;如果可能,还要包含图片中出现人物的完整姓名。”解海龙则进一步强调参赛稿件要有叙事性:“我们这次的征集稿件更多的是叙事,不要一张照片下面写两个字:“渴望”、“期待”,或者“夙愿”……这些根本什么也没有说。你说得好一点一二百字,简单点80个字不行,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怎么回事,完全可以(配合照片)说清一个事。”

解海龙现身说法,举了一个最近的例子:“前不久在包头,我们和四个马格南记者在一起进行‘PK’,直接跟他们去拼摄影恐怕很难,我们没有人家在世界各国跑的经历,只能是独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我拍了一个在上大二的孩子,这个孩子家里很穷,是贷款上学,每个学年贷款4400块。城里孩子放假一般都是放松、欢快的,或者互相请客吃饭;这个孩子抱着两本书回到家里,一本是计算机课的,一本是英语的,他就白天放羊晚上看书。我抓住这个点拍了一组照片,回来一打投影,三个家企业找我说要帮他。我选了一家,那个人买了台6800块钱的新电脑,给他两万块钱四年大学的学费,这张照片就是‘暑期回家重新拾起放羊鞭的大学生’。如果不说这个情况,不说贷款上学,不说他班上7个同学住在一个房间他没有电脑,不讲这个故事就不会感动人,也没有人掏钱帮助他。通过这次很小的一个实践,我又感觉到一种摄影美的东西不如真的东西,真的东西不如理念,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把这个讲透,大家会把很多社会生活中的故事挖出来。”

成卫东也赞同用文字对所摄照片提供文字参考的做法:“有一定的时间、地点、怎么回事、什么结果,毫无疑问,有了这些,相当于作者给我们主办者和世界做这样一个告知:这是有名有姓、有地点的真实。”

解海龙也和在座的各位分享了他个人拍摄经验:“刚才说的表格也是多年来我的总结,你找到一个人进行拍摄的时候,基本的东西一定要问,有的时候一慌,拍完片人家走了或者来不及了就容易忽视。我身上永远带着一沓表格,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然后是家庭的基本条件,进城务工给你的工资多少,有没有劳保,居住条件以及通讯条件,还有家里的孩子是什么情况,是打电话、写信还是一年不联系,你对生活基本要求……

“对于对生活基本的要求,回答什么的都有。我给一个二十三四岁的男孩拍照片,他的回答是:我最盼我姐早点让别的男人领走,因为他现在每个月挣2200块,除了自己花800块之外,1000多块都是要供他姐姐上大学的。姐姐赶紧找一个主儿,他就能自己攒钱将来娶媳妇,这是最朴实的需求。他的生活你能了解吗?你不问的话,自己编也编不出来。我们在挖掘生活的时候,一句话:不要做表面文章,动员大家深入下去,只要进了一个村,进入一个环境,进到一个群体,跟他们聊天,就能聊出特别真的东西。”

解海龙被其他几位与会者公认为最有发言权的人。基于他自身持久丰富的实践,他对“关注贫困”的题材拓展也有非常具体的事例参考:“全国扶贫基金会过去搞的‘十大扶贫状元’评选,谁掏的钱多谁就是扶贫状元,比如我掏5000万第一,你掏3000万第二,他是这么排名;可是后来我们看到有一些人,比如说在中越自卫反击战当中被炸掉双腿的人,后来怎么白手起家,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挣钱之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山区的贫困人家,他去帮助他们;再比如说天津有一个老人,每天出去蹬三轮,他蹬三轮车的路程加起来能围着地球可转三圈。他每次蹬一里地,可能只能挣两毛钱,最后挣的钱(很多)都资助大学生了……在反映贫困的同时,对这样在消除贫困、关注贫困方面做得好的一些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纳入这个关注贫困的题目?”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也在发言中进一步拓展了“贫困”的范畴:“什么是贫困、贫困的概念?贫困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我深有感触,为什么呢?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选题“逃离大都市”,贫困其实是个很大的概念,不光是非洲、中国西部,现在大都市的小白领没有车、没有房,甚至连老婆都娶不起,这也是贫困。还有思想贫困、精神匮乏,也是一种贫困。”他的这一观点得到鲍昆的肯定:“参赛照片要新、有震撼力,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一说贫困,一般人想到的就是贫穷,今天确实有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出现,转型中的国家出来的新的贫困问题,没有车、没有房,结不了婚,这个比赛如果有新意,这真是一个可以表现的维度。”

对此,李舸和鲍昆也指出,现在国内一些新锐媒体如《新京报》、《东方早报》的年轻摄影记者关注的问题很广,此类照片都有现成的。

CFP总裁柴继军说:“新华社做这个事情,大家肯定会关注,比赛结果一出来,全世界都在看中国人是怎么理解贫困的。这也是新华社举办这次大赛最重要的目的。所以也希望参赛作品中有一些中国的视角、甚至中国的解读,不是简单意义上可以表面化表现的贫困。”

纪实摄影师康泰森说:“刚才播放的照片多数是表象的,其实根本不能算是表现贫困的照片。一般人在猎奇的状态下,拍摄了穿着少数民族的服装的人的日常活动,这并不能说就是在表现贫困了,实际上在那些地区有好多贫困的故事,摄影师应该讲出故事来才算‘关注贫困’了。”他还说,现在一个宣传某城市的或某景区的比赛,就能征集到1.5万到2万张照片,说明现在中国拍风花雪月的人比较多,因为比较容易;可能很多摄影师也做了深入的拍摄采访,但是可能不了解、没有太在意这个大赛,康泰森也因而认为,进一步传播大赛的意义、引导摄影师参赛非常重要。他希望新华社此次“以身作则”多拿出照片来,同时也“引导大家,告诉大家什么样的照片是反映贫困、真正能够有助于解决贫困的照片”。

马宏杰也和大家分享了他作为一名“基层摄影师”的两个长期拍摄的题目:“一个是我跟踪拍摄了12年的去宁夏买媳妇的故事:残疾人,穷,在当地娶不上媳妇,就到更穷的地方买;还有一个耍猴的题材我跟了9年,我在街头见过他以后,觉得很奇怪,他们走江湖怎么走?我想了解生活。有人把耍猴定性为虐待动物,我了解以后发现不是那种概念,我在各地看到这些人领着动物,实际上是一种表演行为,因为穷才牵着猴子走江湖,目前在河南那个地方有2000多人靠耍猴卖艺赚钱。我跟他们一块扒火车,其间警察抓他们、我去救他们,关系非常好。这个题材到明年就做了十年了……这些人的贫困,在基层的摄影师看到的会更多一些。”

摄影比赛活动总结篇(6)

2012年12月8日,“佳朋悦影”北京站颁奖活动与北京市朝阳区摄影家协会组织的“晶万达”杯现场评选活动同期举办。冒着严寒和当日附近地铁临时停运的不便,影友们如期而至。现场活动由北京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秦大唐主持,朝阳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边群,以及朝阳区摄影家协会理事陈功、张德文、徐志军和朝阳区新闻中心牛荣出席。

《数码摄影》杂志执行主编邓登登为与会者带来一场精彩的获奖作品赏析,作品包括“佳朋悦影”各站获奖作品,以及历界奥赛获奖作品精选。他在与大家分享好作品的同时,更提到了什么样的题材、什么样的拍摄手法应予以弃之,比如像十几年不变的拍摄手法拍摄的胡杨林,比如艳丽无比的秋树叶子,比如各地的伪民俗……

现场的热烈回应让我们看到了北京影友对于摄影真诚、开放的心态。期间,有朋友专门询问哪里可以看到所展示的作品,关于各站获奖作品,杂志均已在杂志当期刊登。

“纠结”的成都

2012年12月7日08:20准时起飞,赶赴成都,将近11点,传来“成都机场大雾,暂时不能满足飞机下降条件”的通报,大家觉得时间还早,等等总会落地的。这时意外出现了,飞机上有位老人心脏病突发,广播寻找护士和医生,随后,为了让老人得到医治,飞机前往西安,降落在咸阳机场。老人接受急救、大家祈祷他平安、飞机安排加油、增加餐食,一系列紧张的环节之后,终于在14:50起飞前往成都,真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火速看场地、确认细节之后,饥肠辘辘的我们终于在成都热辣辣的火锅中找到满足感。

2012年12月8日下午1:30,佳鑫悦“佳朋悦影”12城市PK赛成都站的颁奖在四川日报二楼会议室正式举行。《数码摄影》运营总监范谨麒分别对每座城市的获奖作品进行点评,并针对每幅作品可以改进的地方进行提问互动,成都的影友很积极,提出很多新颖的想法,获奖作者也和大家进行了作品拍摄过程的分享。成都是一个摄影资源丰富的城市,作品的整体水平较高。《数码摄影》第一届寻找中国数码摄影师十佳选手获得者吴传明,就职于四川日报摄影部,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新闻摄影的一线辛苦创作,在全国各类摄影大赛上也频频获奖。感谢吴老师对于我们这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同时感谢佳鑫悦为本次活动提供丰厚的奖品。

向东北前进

东北行,三位同事分别在不同的车厢,大家分别选择昏睡、沉思、阅读,5个小时后抵达沈阳,出站时迎接我们的是扑面而来的凛冽寒风,这熟悉的感觉让人有点兴奋。2012年12月15日13:30,沈阳友联国际俱乐部全程协办的《数码摄影》佳鑫悦“佳朋悦影”12城市PK赛沈阳站作品颁奖活动开始。

沈阳的作品主要以东北的重工业题材为主,不过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开始尝试拍摄新的题材,沈阳站一等奖王殿成的《山鹰》就运用了厚重的油画表现方式,通过后期创作完成,让整幅作品传达出风景的尊严,让观者有强烈的触摸感。

活动现场,《数码摄影》杂志执行主编邓登登进行了《创意摄影技巧》的分享,影友全程录像,以便回去琢磨。东北影友的热情更体现在《数码摄影》2013年杂志的征订环节,感谢大家这么多年一直伴我们前行。

顺势而上的长沙

2012年12月22日,长沙站的颁奖活动借助湖南长沙晚报大厦的宝地,同时在星辰影像“星辰六年,顺势而上”年会中隆重举行。此次活动受到湖南长沙市各级领导的关注和光临。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圣诞装模特秀、2013星辰影像全国擂台赛等赛事活动。同时,星辰拍客“汉哥”以一组《工业记忆》多媒体作品进行了展示。活动对于过去一年中涌现出来的一批优秀会员和优秀团体进行了表彰,并在现场开辟了影友现场PK区,只要在现场贴出自己准备的照片就能参与影友之间PK,并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

摄影比赛活动总结篇(7)

2.大赛面向全世界各地的业余和专业摄影师。赛事主办方及其人有权取消不合大赛规则的作品及参赛者的参赛权利。

3. 参赛作品必须是参赛者本人以数码相机或胶片感光拍摄的照片。参加者保证作品属其本人的原作,及允许主办机构免费使用该作品或其中部分与本赛事有关的印刷或媒介宣传用途,包括刊登于网站上。本赛事主办机构不承担任何滥用或误用作品版权的责任。

4. 组别:

A. 专业组(每个类目需提交5至10张照片,并为所提交的作品系列附上描述文字,可同时参加多个类目)

专业组类目分类如下:

1.建筑类

2.概念类

3.景观类

4.自然类

5.肖像类

6.静物类

7.时事新闻类

8.当代问题类

9.日常生活类

10.运动类

B. 公开组(每位参赛者最多可提交3张照片,这些照片可参加不同类目的评选)

公开组类目分类如下:

1.建筑类

2.文化类

3.数码创意类

4.动态类

5.自然类

6.野生动物类

7.肖像类

8.静物类

9.街拍类

10.旅游类

注:参加专业组的未经发表作品的拍摄时间需在20xx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之间,已发表的作品参赛,作品的拍摄时间不受限制,但其受委托、取得、或首次发表的时间须在20xx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之间。参加公开组的作品必须拍摄于20xx年。

5.作品规格:作品必须为JPG格式,文件大小应介于1MB及5MB之间。专业组所有作品均须以RGB色彩模式保存,且照片文件中须保留EXIF数据信息。公开组所有作品均须以RGB色彩模式保存。

6.日程安排:

作品截稿:20xx年1月1日

作品评选:20xx年1月9日至1月31日

成绩通知:20xx年4月

7.相关费用:

注册费:每人25元

服务费:每张25元

20xx运动摄影比赛启事二第十三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组委会决定,定于20xx年春季举行20xx年度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评选。组委会现面向全球发出征稿通告。征稿内容及相关要求如下:

自20xx年12月31日开始,参赛者可通过互联网将作品上传至华赛官方网站(投稿系统地址),或通过邮寄等方式将作品光盘寄至设在中国北京的第十三届华赛征稿办公室。互联网上传和邮寄参赛的截稿时间为北京时间20xx年2月15日24时。

一、比赛主题

比赛主题为和平与发展,旨在围绕维护世界和平事业、推动世界各地政治进步、经济繁荣的主题,表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中存在的社会冲突、出现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就,以视觉书写方式展现人们向往并争取和平与发展的努力,传递表现人类情感、意志、力量和命运的信息。

二、照片分类及代码

本届华赛的参赛作品共分八大类,每一类设单幅与组照两项。类别和代码明细如下:

1、日常生活类单幅(DL)和组照(DLS)

2、战争与冲突类新闻单幅(WCN)和组照(WCNS)

3、灾难与疾病类新闻单幅(DDN) 和组照(DDNS)

4、时事新闻类单幅(GN)和组照(GNS)

5、经济类新闻单幅(EN)和组照(ENS)

6、科技与文化类新闻单幅(STCN)和组照(STCNS)

7、自然与环境类新闻单幅(NEN)和组照(NENS)

8、体育类新闻单幅(SPN)和组照(SPNS)

三、参赛细则

(一)参赛作品要求

1、每名参赛者限投10件作品参赛,一个组照视作一件作品。一个组照至少6张、至多10张。每件作品中的每张照片都需要标记分类代码、系列代码和顺序代码。

2、作为组照参赛的作品可以拆开单独递交至同一类别下的单幅类别参赛,但相同的照片不得同时投送至不同类别参赛。分别参加单幅和组照比赛的相同照片将被累计计算参赛作品件数。

3、所有单幅新闻照片必须在20xx年拍摄并发表。战争与冲突类新闻组照、灾难与疾病类新闻组照、一般新闻组照和体育类新闻组照的所有照片必须在20xx年拍摄并发表;日常生活类组照、经济类新闻组照、科技与文化类新闻组照、自然与环境类新闻组照的比赛接受跨年度作品,但该作品必须在20xx年完成拍摄并发表。

4、参赛者可登录华赛官方网站上传照片,或制作成光盘寄送至华赛征稿办公室。数码照片文件格式建议为JPG,单幅照片文件大小不低于2MB,建议不超过8MB。

5、参赛照片必须配有相应标题和新闻要素齐全的文字说明。参赛者提供的中文和/或英文说明要准确、简洁。所有照片必须说明拍摄国家或地区、拍摄地点和拍摄日期。

6、参赛照片正面不得出现参赛者姓名或身份信息、照片标题和图片说明,但要标注分类代码和序列号。组委会收到参赛作品后,会对每张参赛照片注册和重新编号。

7、比赛不接受合成照片、多次曝光照片和将两个以上画面组合拼贴在同一画面中的作品。

8、往届华赛获奖作品(含原获奖作品中的部分照片)不得以任何方式再次参赛。

9、不接受由两位(含)以上作者共同署名拍摄的作品参赛。

(二)参赛办法须知

1、华赛接受世界各地通讯社、报刊社、图片社、网络媒体和各种摄影团体的新闻记者及摄影师的新闻摄影作品参赛。参赛者可经由官网上传、邮寄光盘和电子邮件寄送等三种方式提交参赛作品。比赛不收取任何费用。为避免在实件邮寄或网络邮件传递过程中偶尔出现的丢包情况,建议参赛者优先使用官网上传方式参赛。

2、使用邮寄光盘方式的参赛者必须填写参赛申请表并与参赛作品一同邮寄至华赛征稿办公室。中文或英文版申请表可由华赛官方网站下载。参赛者须在参赛申请表中填明个人资料和对参赛新闻摄影作品的详细说明,参赛申请表必须有参赛者的签名或由参赛者授权的签名。在填写参赛申请表时,如果参赛者缺少受聘单位,应提供能够证明摄影师职业状况的证明信或由官方机构(包括各种摄影团体)认可的文件和注册编号。邮寄包裹上须注明不具有商业价值字样以避免因产生额外费用、海关延误等情况而无法按时寄达征稿办公室。

3、使用电子邮件方式的参赛者必须填写参赛申请表并与参赛作品一同发送至收稿邮箱。中文或英文版申请表可由华赛官方网站下载。参赛者须在参赛申请表中填明个人资料和对参赛新闻摄影作品的详细说明,参赛申请表必须有参赛者的签名或由参赛者授权的签名。在填写参赛申请表时,如果参赛者缺少受聘单位,应提供能够证明摄影师职业状况的证明信或由官方机构(包括各种摄影团体)认可的文件和注册编号。

4、通过官网上传方式参赛的参赛者可不填写参赛申请表。

(三)权责声明

1、不符合参赛要求、不遵守参赛规则以及不满足参赛条件的参赛作品将被取消参赛资格。

2、评委会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申诉,相关申诉应由申诉个人或机构向华赛组委会提出。

3、获奖作品一旦发现并证实违反参赛要求,组委会将立即取消其获奖资格并在媒体上公布,同时在华赛官方网站和展览中撤销所涉及作品。

4、参赛者应确保对参赛作品持有版权或已获得作品版权所有者的同意递交作品参赛,参赛作品中涉及肖像权等事宜由参赛者自负。若有第三方对图片中的人、建筑或其他事物提出权利方面的声明或不满,参赛者应对图片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法律事务承担全部责任。

5、华赛组委会持有免费使用参赛者作品的权利,但上述权利仅限于使用这些图片进行与华赛相关的出版、展览和推广活动。组委会有义务在使用过程中尊重参赛者及版权所有者的署名权。组委会保留在评选结果揭晓后向获奖者索要大数据量电子文件的权利,以满足华赛年鉴出版、展览和赛事推广的需要。

6、参赛规则和申请表相关条款具有法律约束力。

四、奖项与奖酬

(一)奖项

1、在八大类、每类单幅和组照总计16个比赛项目中,每项设金奖1个、银奖1个、铜奖1个和1个优秀奖。

2、比赛设单幅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1个,该作品应在全部获得单幅金奖的作品和获得金银铜奖的组照作品中选出。

3、比赛必须评出年度新闻照片大奖,但各单项比赛的金、银、铜和优秀奖均可空缺。

(二)奖酬

1、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获得者可获奖杯一座、证书一件、人民币十万元(税前)、前往颁奖城市领奖的往返机票一张。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同时获得的单项金奖不再重复领取奖金。

2、金奖获得者可获奖杯一座、证书一件、人民币一万元(税前)、前往颁奖城市领奖的往返机票一张。

3、银奖和铜奖获得者可获奖杯一座、证书一件。

4、优秀奖获得者可获证书一件。

5、所有获奖作品将入编当年华赛年度获奖作品年鉴。组委会将向每位获奖者免费赠送当年比赛获奖作品年鉴一本。

五、获奖通知方式

评选委员会将于评选结束后举行新闻会宣布比赛结果,获奖作品名单将在华赛官方网站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并在相关媒体发表。

组委会将使用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每位奖者。比赛结果公布后,组委会将向所有参赛者发出参赛答谢声明以及完整的获奖作品名单。

六、参赛作品报送

通过互联网上传参赛作品的参赛者请自即日起登录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官方网站并按照网页上的引导步骤注册、填写表格和提交作品。

通过邮寄方式参赛的参赛者请将光盘邮寄至:

中国北京宣武门西大街57号新华社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邮政编码100803

七、参赛作品截稿时间

第十三届华赛将于北京时间20xx年2月15日24时截止收稿,逾期参赛作品将不予接受。通过邮寄方式提交参赛作品的,邮寄包裹邮戳时间将被视为参赛作品的提交时间。通过互联网上传方式提交作品的,作品上传完成时显示的时间将被视为参赛作品的提交时间。

华赛征稿办公室

地址:中国北京宣武门西大街57号新华社中国新闻摄影学会

邮政编码:100803

华赛投稿咨询 张潇艺

华赛技术咨询 吴亮

咨询邮箱:

传真电话:0086-10-63074595(中、英文)

第十三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照片分类及定义

1、日常生活类单幅(DL)和组照(DLS):表现日常生活中不常见、新奇、独特场景的单幅或成组照片;单幅照片必须摄于20xx年并发表,组照必须在20xx年完成并发表。

2、战争与冲突类新闻单幅(WCN)和组照(WCNS):表现全球各地战争、非战争类军事活动及暴力冲突新闻事件的单幅和成组照片;所有照片必须摄于20xx年并发表。

3、灾难与疾病类新闻单幅(DDN)和组照(DDNS):表现全球各地自然灾害、人为灾难及重大流行性疫情等新闻事件的单幅和成组照片;所有照片必须摄于20xx年并发表。

4、时事新闻单幅(GN)和组照(GNS)。反映全球各地战争、冲突和灾难事件以外的重要社会事件与问题、社会矛盾与犯罪、救援和重建等新闻事件的单幅和成组照片;所有照片必须摄于20xx年并发表。

5、经济类新闻单幅(EN)和组照(ENS)。反映全球各地社会宏观与微观经济事件、社会经济问题与矛盾的单幅和成组照片;单幅照片必须摄于20xx年并发表,组照必须在20xx年完成并发表。

6、科技与文化类新闻单幅(STCN)和组照(STCNS):反映全球各地与人类社会文明活动多样性及其发展相关的摄影作品,包括科学技术发展与成果、文化艺术、风俗习惯、民族宗教活动和仪式、教育活动及娱乐、舞台表演等事件的单幅或成组照片。单幅照片必须摄于20xx年并发表,组照必须在20xx年完成并发表。

7、自然与环境类新闻单幅(NEN)和组照(NENS):反映全球范围内野生生物、自然世界其他方面、风景及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问题和危机的单幅照片及组照。单幅照片必须摄于20xx年并发表,组照必须在20xx年完成并发表。

8、体育新闻单幅(SPN)和组照(SPNS):反映全球各地大型体育赛事或顶级体育比赛中的动作瞬间,或体育运动各种表现方式的单幅或成组照片,被摄主体可以是业余或专业,运动形式可以是竞技类,也可以是休闲康复类。全部照片必须摄于20xx年并发表。

* 全部参赛作品必须曾经发表过的作品,华赛组委会认可的发表媒介包括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各种媒体形态。

20xx运动摄影比赛启事三1、征稿时间:即日起至20xx年5月20日截稿(以收到作品时间为准);

2、来搞题材、体裁和风格不限。国内外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均可投稿参赛。来稿只收纸质照片,作品规格为10英寸(长边25.4厘米)。每位投稿人不论参加几个类别,总数量限5幅以内;组照算一幅,每组限4-8幅,(请按排列顺序在作品背面用透明胶带粘连。参赛表格粘贴于组照作品首幅背面。)参赛作品一律不得装裱;

3、 每幅参赛作品背面须粘贴参赛表(参赛表格附后)。作品类别请作者自己确定并填写,评委会不给予任何更改;

4、所有获奖作品主办单位有权在报刊、杂志、CD、画册使用不另付稿酬;

摄影比赛活动总结篇(8)

作为承办方,《旅游纵览》杂志会全程独家报道本次活动,并为广大观乌、拍鸟专家展示最丰富的活动详情。

如约而至 观鸟人齐聚观鸟胜地北戴河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而秦皇岛的特色就在于它与自然相得益彰的融合。在这里,少了都市的喧嚣,多了一份安静与舒适。也许,正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才使秦皇岛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园林式城市”等称号。

说起秦皇岛,就不得不提起北戴河。北戴河除了人们印象中美丽的大海,沙滩,别墅,还有一个必须提起的就是鸟儿。北戴河是“世界四大观鸟胜地之一”,被誉为“观鸟的麦加”。这里有6600多公顷森林,33000多公顷湿地,戴河,恒河、滦河等入海口形成的泥滩、泻湖以及滞缓的河道,被国际湿地保护公约命名为“北戴河湿地”,并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鸟类的乐园,成为从西伯利亚、中国北方与中国南部、菲律宾,澳大利亚之间候鸟迁徒的一个驿站。

每当春季和秋季,南来北往的候鸟们总要在北戴河歇息调整一番,然后再飞向更遥远的里程。有的甚至干脆在这里住下来“生儿育女”,成为这里的“永久居民”。北戴河观鸟的最佳季节,是每年3月中旬至5月下旬,9月上旬至11月中旬。在其他月份,也有难得一见的鸟类奇观。据中外鸟类学家长期观察记录,在北戴河及其附近共发现鸟类405种,占全国鸟类的1/3。其中有68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像丹顶鹤、大天鹅、白鹳,苍鹰,海雕,雀鹞等大型珍稀禽类都曾在这里出没;而雀形且小型鸟类更多达178种。各种鸟类漫天飞舞,把天空装扮得色彩斑斓。

因此,从每年的初春一直到秋末,世界各地众多观鸟和摄影爱好者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到北戴河进行观乌、拍鸟,争相拍摄“万鸟临海”的盛大场面。

火热进行 观鸟比赛圆满结束,鸟类摄影大展正式启动

“2010中国・北戴河国际观鸟摄影大展”主要分为观鸟比赛和鸟类摄影大展两个部分。在前一阶段的观鸟比赛中,共有国外11支观鸟队66人,国内20支观鸟队100余人参加了比赛。他们在规定的比赛区域,包括北戴河湿地、老岭(祖山)、角山长城,新开河(农业观光园)、大薄荷寨稻田,东海滩、鸽子窝、金山嘴、联峰山,戴河口、洋河口、大蒲河口、七里海,翡翠岛、滦河口、碧海浴场、祥云岛林场、祥云岛林场二分场、捞鱼尖码头、快乐岛、天马湖、桃林口等20多个地点进行观鸟活动。

根据评比规则,要求各参赛队员在规定的赛区24小时内以拍到的野生鸟类照片为依据,经核定后记录在册来确定比赛结果。最终,英国野翅膀队(WildwingsTeam)获得一等奖,英国寻鸟队(Birdseekers Team)、北京学生帮队获得二等奖,湖北白头鹎队、河北燕大队,北戴河洪辉队获得三等奖。北戴河金山国际旅行社获得最佳组织奖。其中,湖北白头鹎队凭借其观测到的棕腹柳莺获得了本次观乌比赛的至尊奖。据了解,这是该鸟第一次在北戴河被观测到。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5月10日,“2010中国・北戴河国际观鸟摄影大展”观鸟比赛颁奖暨摄影大展启动仪式在秦皇岛北戴河隆重举行。

在仪式中,大展组委会对在观鸟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至尊奖以及最佳组织奖的团队和单位颁发了奖杯和荣誉证书,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赵胜利宣读授予北戴河湿地公园为“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的决定,并当场进行了授牌仪式。

观鸟比赛获奖者领奖后,秦皇岛市副市长王亚洲宣布了“2010中国・北戴河国际观鸟摄影大展――鸟类摄影大展”启动,在主席台就座的各位领导走到主席台前,共同揭开了前排长镜头上的红绸,标志着“2010中国・北戴河国际观鸟摄影大展――鸟类摄影大展”正式启动。

蔚然兴起 “中国・北戴河国际观鸟摄影大展”渐成品牌

当“2010中国・北戴河国际观鸟摄影大展”正在火热进行的时候,不妨对“2009中国・北戴河国际观鸟摄影大赛”进行一下回顾:

“2009中国・北戴河国际观鸟摄影大赛”中,吸引了来自英国、丹麦、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韩国、法国、挪威、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及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中国各省、市、区的观鸟专家,鸟类学者及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参赛总人数超过3000人。

在观鸟比赛中,经过近40天的观察记录,来自各国的参赛队员在北戴河湿地共观看到180余种鸟类,长尾雀和栗耳鹎这2种在北戴河极其罕见的鸟类也记录在册;在鸟类摄影比赛中,大赛组委会共收到国内外摄影人的鸟类作品7000余幅,从艺术摄影和纪实摄影两个方面,客观地记录了400多种野生鸟类及其生存状态。

评审中,由中国3位著名鸟类学专家担任评委,采取隐去作者姓名、将作品编号展示、评委合议方式进行了公平,公正的评选,经过初选、复选,最终,评出金奖1幅,银奖3幅、铜奖16幅、优秀奖180幅,共计200幅作品获奖。

“2009中国・北戴河国际观鸟摄影大赛”的精彩回忆还不曾走远,我们又欣喜地迎来了“2010中国・北戴河国际观鸟摄影大展”。

摄影比赛活动总结篇(9)

从1977年起,这项赛事得到复兴,参赛者驾驶着自己的老爷车参与比赛,沿袭了当年少数汽车所有者才能参赛的传统。复兴后的“一千英里”赛事被赋予了精英和酷的新标签。

比赛现场,在意大利赛道两旁的观赛者总是数量庞大,人们都翘首企盼能看到那些已经难得一见的经典品牌的老爷车型,如法拉利、玛莎拉蒂、捷豹、保时捷、梅赛德斯、宾利、阿尔法·罗密欧、奥斯汀和阿斯顿·马丁。

“一千英里”比赛无论从地域、比赛设置和沿途景色来讲,都是独一无二的。独特的风光、历史、文化和特色美食,还有沿途人们的热情好客,引发了人们的无限激情。

摄影师自述

《一千英里的印记》的创作理念植根于20世纪30年代由意大利兴起的被称作“未来主义”的艺术思潮。这种思潮尽管曾经是先锋的,但最终也成为了历史。随着时间的变迁,从前的思潮在后世人眼中也逐渐呈现为各种不同的感性认识。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这一方面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趋近于理想的状态,而另一方面,也在人类的自我定义上促成了新的感性和历史的认识。

FIOF推荐

《一千英里的印记》系列影像作品是两个非常成功的摄影展——《时间印记》和《一千英里》——的影像探索的融合。其中,《时间印记》摄影展于2009年正式踏入艺术摄影领域,它对影像、光和物质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作品通过拍摄者对摄影媒介的长期研究,结合精湛的手工技艺,为每张作品赋予独一无二的时间的印记;而《一千英里》作品是在被称作“世上最美的赛程”的“一千英里”赛车比赛中拍摄的老爷车赛的场景。

《一千英里的印记》诞生源于精致的影像技术、杰出的艺术工艺印放与精良的手工处理的完美结合。这样的过程让每张作品都堪称一件蕴含着丰富情感冲击的艺术品,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只有绘画才具有独一无二性,并认可因此产生的附加值。而《一千英里的印记》正打破了这一观点。

摄影比赛活动总结篇(10)

2011年9月4日,第14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在浙江省丽水市展开评选,11位中外专家评委对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的7298名摄影人投寄的72678幅摄影作品进行综合评审。从运作方式上来看,自由命题、广泛参与的特性也具有一定的沙龙性质;从作品风格上来看,国际影展也有许多作品具有画意摄影的唯美气质,以风光摄影为甚,历数国际上几大沙龙摄影组织,沙龙摄影是业余摄影师“小打小闹”的观念或许已经陈旧了,我们现在看到从沙龙摄影里胜出的各类精彩作品,无论如何,一个多世纪以来,沙龙摄影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在摄影史里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日前,在浙江丽水圆满落下帷幕的第14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不论是运作形式还是作品类型,国际影展都有沙龙摄影的影子。影展以“幸福生活”和“自由命题”展开作品征集,共收到了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的7298名摄影人投寄的72678幅摄影作品,其中境外作者为1336人,投稿作品13568幅,境内作者5962人,投稿作品59110幅,作品总数创国际影展的历史新高。本刊记者在采访现场了解到,参加此次国际影展的作者,不仅有大量的职业摄影师的身影,更不乏大量重量级的作品出现。

我们在影展间隙也分别采访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马耳他的评委,从他们那里全面了解当前国际摄影沙龙的发展现状。

沙龙摄影在欧洲

马耳他职业摄影家协会主席凯文・卡沙

Q_您认为第14届国际影展属于沙龙摄影范畴吗?

A_我想是的,这是一项综合性的沙龙摄影比赛。在欧洲,我们定义的沙龙摄影通常有比较明确的主题,比如以当代摄影为主题,或者其他的元素为主,相对比较明确。

Q_马耳他的摄影家们热衷于参加沙龙摄影吗?

A_是的,他们很热衷,尤其是欧洲的国际沙龙摄影,最近对亚洲的沙龙摄影也开始关注。虽然马耳他是一个小国家,但是在摄影领域,我们受到很多国家关注的。

Q_欧洲的沙龙摄影发展状况如何?

A_欧洲有很多沙龙摄影,比如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这是全球最大的摄影沙龙,其他的沙龙数不胜数。比如英国、法国的沙龙摄影都十分流行,不论业余的还是职业的摄影师,都会参加。

在1955年之前,照相机的镜头是不可调的,之后进入一个照相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很多人爱上摄影,沙龙摄影就在这个时候繁荣发展起来。

而现代社会,人们对沙龙摄影也保持很高的兴趣,这与现当代艺术以及媒体的发展相关性很大,比如电视、网络、越来越多的报纸等,这也需要更多更多的摄影师来参与它们的工作,在当时,随着媒体的兴起,摄影师拍摄被认为是很时髦、让人羡慕的工作,这也就是沙龙摄影十分流行并让人喜爱的原因。

Q_欧洲的沙龙通常都怎么分类?

A_一般都会分为新闻摄影、当代摄影、自然风光、体育,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逐渐产生了一个新的类别创意类。

Q_您认为沙龙摄影在设置分类的时候,是分的更细致好,还是模糊一些好?

A_我倾向于细致分类,这样方便评委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比如拍摄自然风光的场面和婚礼场面的照片放在一起,就很难说出哪个好、哪个坏。在欧洲的沙龙摄影中,会将是否使用后期技术也分开来,并且请在该领域的专家来做评审,这样评选会更公平。

沙龙摄影在美国

摄影家、收藏家靳宏伟

Q_当前沙龙摄影的发展有何变化?

A_所谓的变化无非是题材、表现手法方面,我想沙龙摄影发展的20多年来,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唯一的一点变化,是运用Photoshop技术。除此以外,我认为作者的思路、题材的选择,以及表现形式都是一样的。

Q_您认为沙龙摄影的特征是什么?

A_沙龙摄影的作品注重形式感。

Q_美国的沙龙摄影发展如何?

A_美国的沙龙摄影不多,不像中国发展这么快。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职业摄影家协会(PPA)。相比之下,中国的沙龙摄影是走在国际的前面的,这是因为中国的信息革命是与世界同步的,没有落后,甚至超过其他国家的。

Q_本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中外作品水平差异大吗?

A_总体来看,国内作品的水平不比国外差,甚至要好。尤其是“幸福瞬间”命题组的作品,国外很多作品都体现出题材雷同,如母亲怀抱婴儿、结婚的场景等,中国作品题材就丰富很多。

Q_本届影展没有区分业余组和专业组,会不会让业余组感受到不公平?

A_这样的情况是肯定的,因为关于“专业”还是“业余”非常难区分,在投稿过程中也很难验证作者身份,所以在沙龙摄影中无法避免这样的矛盾。

Q_国外的摄影比赛都怎么分类?

A_国外的摄影比赛通常分为自然、人物、运动、新闻、艺术几大类。

Q_本届影展只分了两大类,“幸福生活”主题局限,会不会有其他的好作品,但是并不是属于“幸福生活”范畴,便无缘奖项?

A_应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比如我们在评选的时候,国外的评委会提出异议,认为有的作品并不符合“幸福”的话题。

Q_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比较容易在沙龙摄影比赛中获奖?

A_就做评委的经验来讲,评选一部好的作品就如大海捞针,如果要总结什么经验的话,只能说不可预料。

沙龙摄影在中国

策展人段煜婷

Q_您眼中的沙龙摄影是什么概念?

A_沙龙摄影是从1891年就开始发展的,到了1920年代,沙龙摄影基本就是业余摄影爱好者组织的代表,真正的现代摄影则提倡和沙龙摄影完全不一样的创作风格,主张摄影作品不要过于精心拍摄得太唯美,提倡摄影应该更自然、更真实。

Q_您觉得国际影展是沙龙摄影范畴吗?

A_有沙龙摄影的影子,近几年各个协会的创作形式有所不同,本次国际摄影艺术展中有一半的作品有明显的沙龙摄影的风格,即画意摄影的唯美风格。

Q_人们通常认为沙龙摄影是业余摄影师的专属,您怎么看?

A_沙龙摄影就是来源于业余组织。但是,由于沙龙摄影组织自1891年就有了,它的历史太悠久,太庞大,所以沙龙摄影的价值观是在拥有相机最多的人群里面得到推广并建立起来的。

Q_此次影展的征集类别只分了两类,而且类别之间相对模糊,您认为这样的设置好吗?

A_在我看来,对于影展来说,不设置分类是很好的,这样可以促进沙龙摄影的改进。如果摄影分类过细,从摄影师到评审,很容易就落入了一种经验设置,会局限了人的思维。正是因为不分类,让摄影师和评审都避开了僵化的模式,尽管在评审时,我们也产生了分歧,有外国评委说我们的分类不够清晰而影响了评审的标准,但是我认为,打破界限是非常好的观念,在艺术界,细分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强调开放的观点,提倡别绑住摄影师的手脚。

沙龙摄影在日本

日本中国写真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望月久

相比在中国人们对沙龙摄影的认识有分水岭,日本的职业摄影师则是排斥沙龙摄影的,他们认为沙龙摄影过于业余,职业摄影师甚至“羞于”参加沙龙摄影。

Q_您认为国际摄影艺术展是沙龙性质吗?

A_不是的,沙龙摄影跟艺术有差距,沙龙摄影作品是挂在墙壁上看看而已的作品,比如咖啡馆或小型影展,或者是放在巴黎街头的黑白摄影。提起沙龙摄影,日本人就会这么认为。

Q_日本的沙龙摄影发展是什么状况?

A_日本的沙龙摄影发展不太好,参与者往往是上班族,他们只在业余时间拍拍照片。沙龙摄影组织也不多,比如日本写真协会,以及一些相机生产商,比如佳能、尼康,还有地方上带有旅游宣传性质的组织的沙龙影展,比如以富士山为主题的影展。

Q_日本的职业摄影师会参加沙龙摄影比赛吗?

A_职业摄影师是不会参加沙龙摄影比赛的,因为如果落选会感觉是丢脸的事情。在日本,只有希望取得更好的成绩、更好的突破的摄影师才会参加沙龙摄影,比如二三十岁的年轻摄影师,相对有资历的摄影师就不会参加了。

在日本,职业摄影师认为沙龙摄影是为业余摄影师走向专业摄影师之路而提供的一个平台。如果业余摄影师在这样的影展中能拿到金奖,人们就会认为他成为了专业摄影师,而对已经成为专业摄影师的人来说,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摄影师会为了奖品、奖金去参加摄影展,最高的奖项可能有80万至100万日元的奖金,有些摄影师会为此去参赛。不过,也有一些影展会明文规定,专业摄影师不允许参加。

“打龙”经验谈

沙龙摄影对中国的摄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上世纪30年代,大批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选择摄影作以接近艺术,并积极参加国际沙龙摄影。中国摄影师所常用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意风格的摄影,与当时西方沙龙摄影追求的唯美画意摄影不谋而合,因此吸引了不少国际眼光。

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摄影越来越普及,以官方主办的国际摄影艺术展为代表的有着浓厚“沙龙”色彩的影展蔚然成风,在全国掀起了摄影爱好风潮,此时,可以说是沙龙摄影推动了中国摄影事业的进步。其实,在沙龙摄影中,许多职业摄影师也在积极参与,本刊采访了三位痴迷“打龙”的职业摄影师,和大家分享一下沙龙摄影的乐趣,以及他们眼中的沙龙发展状况。

沙龙摄影为什么吸引你?

罗_之所以喜欢国外的沙龙国际影赛,是因为其公开、公平和公正性。到国外“打龙”,参赛者来自全球各地,让我感受自身价值的实现。

肖_我是学美术出身的,很喜欢沙龙摄影的唯美风格。沙龙摄影的多样化也是吸引我的一个理由。沙龙摄影较为自由,注重的角度和主题都不尽相同,像华赛和荷赛是纪实类的摄影赛事,英国野生动物年度大赛是自然类的赛事,它们的主题方向会有些区别,但是都有着无穷的魅力,为喜爱各类题材的摄影师都提供了平台。

徐_我觉得沙龙摄影是一种主题宽泛,表现形式多样,吸引各类专业非专业摄影爱好者参加的交流沟通活动。比参赛得奖更为重要的是交流学习,而且是在一个相对比较轻松休闲的气氛中进行。我从去年开始参加一些国际沙龙摄影比赛。参赛门槛较低,不论你是业余还是职业摄影师,都可以参赛。而且国际性沙龙摄影比赛很多,吸引了全世界摄影师参赛,其中不乏高手,可以更多地了解摄影界全球发展趋势。沙龙摄影的定位比较宽泛,更能海纳百川,所以可以学到看到更多内容。

打龙窍门:

什么样的作品更易获奖

罗_我获奖的作品以画意居多,部分是很中国式的传统美,这可能与沙龙摄影更注重画意摄影的原因有关吧,甚至有些人认为沙龙摄影等同于画意摄影,所以我觉得唯美的作品在沙龙摄影中还是比较容易胜出的。

肖_作品的内容和素质是绝对的关键。参赛选手在挑选准备参赛作品时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a;作品必须要有新意。必须得多用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b;作品必须得有视觉冲击力,光影效果好和色彩强烈的作品总是容易在众多的作品中引人注目而取得优势。c;参赛的作品如果参加纪实类的组别,千万不能做假,否则容易引起评委的反感。d;作品内容健康向上,容易让评委接受。e;国际赛事的作品比较讲求画面的美感,而数码科技则为参赛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但是创作的作品必须得把握度数,不能过头,否则就事与愿违。f;作品的基本技术含量必须要高,比如焦距必须准确,噪点必须细腻,构图要新颖,光影要漂亮等等。

徐_我参加国际沙龙比赛比较集中于野生动物自然类别以及旅游照片类别。就野生动物和自然作品来说,创意和故事性是国外摄影比赛更为追求的,相比我们国内所追求的光影或者清晰度来说更提高一个层次,也要求拍摄者更为了解野生动物和大自然的关系或者行为。我投稿的野生动物照片会偏向表现动物习性以及和环境关系的,而不只是简单的动物肖像等。而旅游照片是目前摄影者拍的最多的一个类别之一,国际上所认同的一些获奖照片往往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旅游所遇到环境的融合,强调体验感受,所以参赛也可以往这些思路靠拢。

初入门者应从哪里开始关注沙龙的消息?

罗_一般情况我的信息来源是通过台州尚图坊网站省略,在尚图坊官网会公布很多国际影赛信息,尚图坊是目前国内具备权威的国际影赛机构,我是在这中间筛选我准备参加的赛事,我从2009年起由尚图坊来我参加国际影赛的作品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肖_我主要是通过国内的一些影赛专业机构去关注国外的沙龙赛事,我拍摄的主题是自然类,主要以野生动物为主,而在国外的沙龙摄影中,自然类的作品在赛事中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会尽可能多的参加一些包含有自然类的国际赛事。消息来源主要是国内的尚图坊和中国摄影在线这两个专业赛事机构。同时也会关注网站的一些沙龙信息。

徐_一般通过网在上搜索信息,或者去摄影论坛,比如色影无忌、蜂鸟、尚图坊之类,或者FIAP官方网站。

上一篇: 内容与形式论文 下一篇: 法院技术室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