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助理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8:43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1)

香港心理卫生会与沙田医院进行摄影治疗先导计划,课程历时一个半月,总共30小时,参加者主要为沙田医院精神科日间医院职业治疗部转介的病人。该项目帮助精神病患者掌握摄影技巧,协助他们通过摄影表达内心世界、与人沟通,进而提升自信,融入社会。24.6%的参与者精神病症状显著改善,一成患者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升。

2013年春,台湾艺术治疗学会举办艺术治疗工作坊:摄影育疗与见证写作,和此前某基金会举办的摄影艺术治疗与青少年实务工作应用研习班一样,主讲人都是吴明富,吴是美国联合大学艺术治疗专业的博士,系美国艺术治疗证照委员会认证艺术治疗师、纽约州创造性艺术治疗师。

台湾纪录片工作者陈怡君提到过一个案例,导演顾允冈加入纪录片《种菜日记》拍摄组时,就带有自我治疗的意味,他在影像中添加了怀念母亲的片段,随着持续的拍摄,制作组每次展映都推出不同的版本。最后,导演的问题获得了缓解,就考虑将思念母亲的个人片段全部拿掉。这是拍摄影像作为疗愈方法的一个例证。

台湾虽然没有人使用“影像疗法”这个名词,但所谓“社区影像”,很大比例的选题意在解决社会问题。如赋权型影像将影像制作作为弱势群体相互沟通和自我发展的手段,提升社区民众尤其是贫困者与妇女的发言权。

作为综合性的艺术治疗

艺术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可推溯至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中国古代医学界就认为,音乐对于身心疾病患者有很大的帮助。早在唐代之前,中国已发展出以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和心、肝、脾、肺、肾五脏的音乐治疗理论,认为五音六律对于养生、保健、医病很有帮助。在西方,古希腊人就曾经利用戏剧舒缓情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悲剧净化灵魂说影响深远。1860年,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就在她的《护理笔记》中提出,色彩鲜艳的花朵和艺术品可帮助病人更快康复。193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的William Menninger 给精神病患者布置读小说的家庭作业,以此来促进康复。发展到今天,美国艺术治疗协会发表研究报告认为,艺术治疗有两大主要取向:一是艺术创作即是治疗,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缓解情绪上的起伏冲突,并有助于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二是若把艺术应用在心理治疗方面,那么所产生的作品和作品里的一些联想,对于个人维持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平衡有极大的帮助。

在当今影像文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阅读疗法的地位就逐渐被影像疗法取代了。美国心理学会媒体分会前会长Alan Entin说过,“如果人们读书,可能会花费他们几周时间。但看电影就非常容易,一家人看部电影只需要两小时。”婚姻和家庭顾问Nancy Feehan也说,“在我们的文化里,青少年看几部电影将比阅读名著更容易。这不是说我喜欢电影胜于书籍,只是人们看电影的可能性更大。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利用能被咨询者们接触的东西。”因此,影像疗法作为行为、心理、社会关系等方面疗愈的一种手段,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心理和社工专业工作方法。

就像摄影和绘画的关系一样,影像疗法也是绘画疗法的发展。如通过绘画、拼贴、捏塑与雕刻介入病人的内心矛盾、人际关系,其便利性和快捷性明显不如影像手段,只有影像治疗可以一按快门就能见到成果。

影像艺术是综合性艺术,与此相应,影像疗法是综合性的艺术治疗,要充分发挥各种艺术的治疗能力。比如,以影像疗法标准来摄制戏剧治疗工作坊的纪录片,其声音设计与处理要按照音乐治疗的原则来操作。戏剧也属于综合艺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戏剧疗法实施要考虑舞美的美术疗法、肢体语言与动作设计的舞蹈疗法、配乐和声音的音乐疗法,等等。

这里的影像并不区分静态的图片和动态的视频,从技术原理和媒介技术进化的趋势看,没有必要做这种区分。

作为疗法的影像摄制

在澳大利亚,60位专业电影工作者花了4年时间,帮助成千上万乡下孩子把他们有问题的生活摄制成影像,这个项目叫“长大的雄鹿”。该项目成功地挽救了一些濒临于自杀边缘的年轻人,使一些社会边缘人回归主流。

22岁的Bek Smith参与了这个项目,在一部自传性质的短片中担任编剧、主演、作曲并演奏,这部片子讲的是她本人的故事,她曾经是一位问题少年,吸毒成瘾,因抢劫蹲监狱,在三年时间里,从监狱大门进进出出有四五次之多,在监狱外的自由时光最长不过五个星期。按项目组织者的想法,讲述这些故事,不仅有利于帮助别人,帮助社会理解一些事情,就是当事人也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的信息,了解自己经历过的事情的全貌。Bek Smith就发现了自己原来不知道的部分内容,比如,她在监狱里的时候,她母亲拒绝给她办理保释。母亲解释说,因为上次保释的时候就说过这是最后一次了,可女儿一错再错,违法犯罪行为的性质越来越严重,这是自取灭亡。闻听此言,Bek Smith再次受到震撼。拍摄这部短片成了她全家的心灵净化剂,她的母亲也同意出演自己,全家重新体验了人生中痛苦的一段经历。拍摄电影成功地的促成了回头,影片里的一个角色,曾经把Bek Smith作为帮扶对象的社会工作者LEE-ANN BOYLE 说,“我做Bek Smith的工作五年了,如不是这个做电影的机会,她先前那种恶性循环肯定会持续下去。”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2)

1 形式美在摄影艺术中的表现手法

1.1 摄影艺术中的空间感

在进行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时,众多的艺术家一般都会通过各种规律来表达作品的空间感。摄影艺术作品空间感的表现一般是通过线条和影调来实现的,常见的表现途径为形式透视和空气透视两种,他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在进行摄影作品的拍摄时,需要对光线以及拍摄角度进行严格的控制。摄影艺术空间感表现中的线条透视,主要是利用线条之间交织时产生的远近及大小关系来体现其空间感,而影调透视则是依靠影调的浓淡明暗等的对比来体现空间层次。比如摄影作品上的影调比较淡,那么其所描绘的就是比较远的景物;而影调比较暗,则表现描绘比较近的景物。另外,摄影作家在进行摄影作品的拍摄时,还会借助于丰富的影调逐渐将人们的视线进行扩展和延伸,让人在不经意间进入更加深远的空间。

1.2 摄影艺术中的立体感

摄影艺术中的立体感又可以称之为“体积感”,立体感的存在能够进一步加深摄影作品的真实感以及生动性。大多数人都知道,雕塑在真实感以及生动性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与雕塑作品不同的是,摄影作品在进行立体感的表达时,主要借助占有两度空间的画面进行塑造。摄影家主要借助于相应的造型语言,在两度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三度空间的表达,这样能够打破平面造型对立体感的限制,最大程度地体现其立体感。同空间感一样,摄影艺术中的立体感在表现时同样借助于光线和影调,逆光、侧光以及影调的变化等,都对摄影艺术的空间感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风景进行拍摄时,所拍摄的风景图案之所以具有立体感,是由于拍摄时光线以及影调不断变化引起的。

1.3 摄影艺术作品的动感

摄影艺术作品的动感作为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摄影艺术语言。摄影艺术中,动感的存在加大了摄影艺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进行摄影艺术作品动感的表现时,主要借助于相关的技术技法以及艺术语言,通过技术技巧以及艺术语言的结合使用,创造出不同形式的动感画面。

2 形式美对摄影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

2.1 形式美的存在增强了摄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形式美的提升主要依靠形式表现方式的选择,想要最大程度地强化摄影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就必须保证形式美与摄影内容的和谐统一,并借助形式美与神韵美的融合,实现摄影作品的情理交融。摄影作品中的内容是摄影艺术作品中最为直观的表现,但摄影艺术家在进行摄影作品的拍摄时,除了加强对摄影内容的重视程度之外,还要保证摄影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形式美对摄影艺术作品的最大作用,在于支持和补充摄影艺术的表现能力,在传达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内涵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形式美对摄影作品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实现了摄影艺术作品的升华,使摄影作用立足于现实又超脱现实,在通过摄影作品体会现实的同时,又实现了情感的表达和心理的共鸣。与摄影内容不同的是,摄影艺术作品的内容是灵魂所在,是传达作者思想以及挖掘生活内在美的主要途径。而摄影作品的形式,则是摄影作品的光彩所在,借助于摄影作品的形式,最大程度地增加摄影作品内容的生动性,对整个摄影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及审美价值有着重要的强化作用。

2.2 形式美对摄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着较大的强化作用

在进行摄影艺术作品的拍摄时,对摄影艺术家要求最高的,就是要学会在繁杂的自然界中获得最独特也是最优秀的摄影元素。抓拍最具审美价值摄影元素,然后将与拍摄无关的元素进行有效的过滤,将整个摄影艺术作品的侧重点进行完美的把控和体现。一般而言,一个好的摄影作品需要具备独特的形式美,然后通过独特的形式美充分体现所要表达的内容,让人对摄影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情感等,进行充分的感知以及理解。摄影艺术作用的形式美,具有目的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其中,形式美的目的性,是指摄影艺术家借助于形式美将摄影作品中的众多摄影元素进行提炼以及加工,以此来升华和凸显摄影艺术作品的内涵,并充分地体现摄影作品的张力。摄影艺术作品的创造性需要形式美的支持,即摄影艺术作品缺少形式美就缺少了创造性,因为形式美的缺乏会影响作品艺术性的表现力度。

2.3 形式美实现了对摄影作品情感和内涵的深刻传达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3)

论文摘 要: 摄影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摄影教学和摄影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思维、审美能力、思想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根据高校摄影课的特点,本文重点探究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摄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交汇的结晶,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摄影者通过画面的构思、色调的均衡、场景的剪裁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使观赏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满足。与此同时,通过对摄影器材的了解,我们可以接触到现代科学各个领域,拓宽知识范围,提高艺术修养。因此,摄影不仅仅是会摆弄照相机,而是一种包括应用科学、想象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的综合过程。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是一场革命,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将摄影艺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摄影知识和摄影艺术的教育,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美学教育。所以,对大学生开展摄影艺术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据近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素质调查发现,现在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摄影教学有着趣味性极强的愉悦式的教学过程,它可以使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它以形象展示,以情动人,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语言中比较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消除一般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改变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科学缺乏兴趣的局面,在没有压力和强迫感的情况下,增强学生自觉学习人文科学和审美知识的内在动力。

其次,综合性强。“以人为本”的摄影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懂得人生,用反映先进文化的摄影艺术美的瞬间去显示学生张扬个性的绚丽色彩和精神世界,而且在客观上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地培养、加强人文与审美方面的素养。因为人文素质的高低、文化底蕴的厚薄、美学素养的差异都将制约着学生摄影作品的水平,这不仅仅是靠精通技法和造型元素就能解决的。唯有提高各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重视文学、哲学、美学方面的修养,了解历史和社会现状及时代特征,了解社会文化、审美习惯、传统道德,才能够用照相机准确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唯有深入了解社会文化艺术,具备深厚的生活积累、文化功底、文化积淀、人文素养才能拍摄出寓意深刻的艺术佳作。

二、摄影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由于近年来信息、数字、传播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摄影不仅是艺术创作和记录历史的依托,更是商业价值的创造者、人们工作学习的帮手、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培养创新能力是摄影教学优越于其他学科教育的功能。这是因为其它学科教育多属于认识、记忆、抽象地接受前人经验模式的教育,而摄影教学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不可变的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生动的、灵活的、室内室外摄影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又间接地促进了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拍摄中训练出一种对生活多侧面、深层次的洞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探索摄影中的意境、构图及审美方面的奥秘,从而激发出推陈出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和创造潜能,并时时处处处在有创新思维伴随的过程中。摄影教学中的后期计算机运用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借助于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开展数码影像的二次创作实践。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大胆尝试,尽可能将一些看似普通的数码影像素材,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色调、不同语境和表达不同含义的新作品,由此促进创新能力和意识大大提升。  三、摄影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摄影能让学生主动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留意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关注现实世界并发掘它具有的价值,尤其是审美的价值。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提炼的、可以感动人的美好的事物。虽然我们所处的现实并不是完美的,但它是实在的、活生生的,在各种矛盾中、在现实的冲突与撞击中,才更会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与真实朴素的美。在摄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学生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举办一些摄影的观摹展示,或是拍摄活动,如以“校园”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摄影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体现自己的生活学习、文体活动,去观察体验自己的生活,发掘有价值的事物。

四、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

在摄影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摄影实践采风活动能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通过走进大自然的群体活动,学生能放松心情,增进友爱,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使拍摄技术得到提高。课外组织的摄影讲座、论坛、博客等,客观上鼓励大学生多以摄影作品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在摄影教学中,也可以渗透思想品质教育。通过介绍中外优秀摄影家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为勇担社会责任、追求敬业奉献的人。如在战争年代,许多战地摄影记者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一幅幅纪实照片,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歌颂为正义而战的英雄精神。这些生动事例让大学生从中解读到可贵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找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励自己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努力开发蕴藏在自身的创造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当今,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独生子女人数越来越多,这一群体从小被呵护太多,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误区。另外,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大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而积极开展摄影活动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欣赏好的作品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从风光摄影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秀丽、壮观之美时,会引起由衷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摄影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加摄影实践活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摄影实践中,成员的互相帮助和个人体力、意志的磨练,克服了困难,加深了团队中同学间的友谊,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乐观开朗的性格,又培养了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潜移默化中个人的心理障碍也会逐步得到消除和矫正,也更好地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摄影艺术教学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把摄影艺术教学纳入学生素质培养的内容,是时代的呼唤,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拓展,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目前的摄影艺术教学还存在很多主客观的发展制约因素,为了能真正发挥摄影艺术教学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当更多地吸引摄影方面的教育人才,完善教学设备,充实教学内容,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摄影日益普及的状况下,在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不应成为摄影的门外汉,而应把摄影作为工具,创造性地投入到各项工作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4)

二、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人的智力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核心的思维力外,还体现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等水平上,而观察是诸种智力因素的先导。常言有云:摄影是一种减法的艺术,摄影实践需要摄影者在纷繁复杂的景象中抽取出其中精华的部分,在平凡的世界中发现闪光的东西。因此,摄影可以训练学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在稍纵即逝的瞬间捕捉美,在时间的长河里猎取美,在空间的坐标中塑造美,在百姓日用的凡俗中择取神圣。摄影家的观察具有细致入微、深刻洞察、反应敏锐、迅速发现(按快门)的特点,这种观察力素质是摄影家特有的基本素质。因此说,学习摄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教师的责任是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不能“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摄影创作中,教师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得清楚,而且要构思新颖,角度独特,运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技巧来创作。鼓励学生运用一些新颖的手法创作作品,有利于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学习、掌握摄影技术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穿插发散、联想、类比、逆向等思维训练,让学生利用这些思维方法,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尝试拓展性的创作拍摄,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灵活性、独特性的思维品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摄影实践,既训练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还能培养其创造能力。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摄影实践不但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且教会了他们去欣赏美,享受美,使学生成为美的创造者。

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成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成人与成长,而通识教育核心是在使人成为人,也就是要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作为高校的通识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打破专业的限制、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批评的精神,也就是使得学生“成人”,从而可以独立思想,拥有独立的人格,从而映照伟大哲人康德的思想: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在现实中,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作为弱势的大学生们不得不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几乎都放到了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为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严重抑制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另外,课堂上还存在着一种灌输式教学,把所谓的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从而在他们的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域越来越小,导致了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刻板迟钝、思想僵化。在校大学生二十来岁,正值风华正茂的时期,却不能给人一种意气风发、阳光洒脱的精神风貌。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这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心理背景的深刻影响,也有学校自身专业教育的问题。同时,也强烈地折射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严重缺失,而作为大学生通识主要内容的摄影艺术教育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启发和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美,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与判断能力,瞬间的领悟和捕捉能力,丰富的表现力和无限的创造能力。摄影艺术是个“我影照我心”的艺术形式,只要能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镜头释放,就一定会感到无限的快乐,进而使大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摄影艺术教学不同于高校一般理论课或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因为摄影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的集合体,学习摄影艺术不仅要了解基础理论,还要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就是要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用心、动手的实际能力,并通过实践采风,专题创作,参加摄影比赛,参观摄影展览等实践环节,进一步开阔摄影艺术教育的视野,充分利用美育资源,把摄影艺术教育延伸到校外,扩大到整个社会,把美的欣赏、美的体验和美的创作结合起来,使摄影艺术教育活动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摄影艺术的创作实践就是让大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他们亲自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能力。综上所述,通过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开展摄影艺术教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5)

佩皮尼昂印象

8月31日,我们在当地时间上午八点多到达佩皮尼昂,坐了一夜的火车,虽然身体非常疲倦,但是,刚下火车,精神就为之一振:清新而湿润的空气,干净而安静的小城让我们一下子体会到了从前总是在地理课上提及的“地中海气候”(佩皮尼昂紧邻地中海,坐车只需几十分钟就可以到达海边)。

小城佩皮尼昂因为摄影节的举办,稍微有了一些“节日”的气氛,有很多重要路口都有重要摄影展览的海报,偶尔还能看到个别古老的建筑物上插着VISA摄影节的旗帜(后来我才知道,这些非常有特色的古建筑就是这次主要摄影展览的展览场地,组织者将这些VISA摄影节的旗帜挂在那里就是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告诉大家:这里有展览。)有些小店铺,为了迎合摄影节的氛围,还重新设计了橱窗,让商品和摄影有所联系。

我们很快就找到了通过网络预定好的旅馆――阿拉贡饭店,尽管我们只在这里住两个晚上,但是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摄影节期间,城里大大小小的旅馆都住满了世界各地前来参加摄影节的人。阿拉贡饭店是一家家庭式旅馆,主人阿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已经帮我们找好了另一家城外的旅馆,供我们两天后的住宿。

大本营――帕玛斯(Pams)饭店

摄影节的总部设在一个叫――帕玛斯的古老的建筑里面,在这所建筑物的外面,迎风招展着数面旗帜,这些旗帜除了标有VISA的摄影节旗帜外,都是带有各大赞助商LOGO的旗子。摄影节的商业气息从这些旗子上已经飘荡出来。

帕玛斯饭店原是一座富人的私宅,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一进门的大厅便是摄影节注册的地方。 注册的手续很简单,每人60欧元的注册费,即可获得一张胸牌,这个胸牌上标有注册人的姓名和身份。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胸牌派上了很多用场:免费在休息区凭胸卡可以免费获得水、咖啡、橙汁等;凭胸卡可以进入幻灯放映的主会场;在很多需要同声翻译的地方,胸卡又成了抵押物品;此外,胸卡最重要的作用是身份的识别,图片社、摄影师、杂志编辑,通过胸卡,找到你要找到的人很方便。因为在这个以交易交流为主要目的的摄影节上,摄影师与图片社之间都是一种互相寻找的关系,一些年轻的摄影师更是抓住每一个交流的机会来推销自己的作品。比如一个着意推销自己的摄影师见到我的胸卡上标有“杂志”字样,就会主动上来搭话,而且往往第一句话就是:你的杂志需要图片故事么?所以在佩期间,我们一直都把这个胸卡挂在胸前。

注册后,即可得到一些关于摄影节的资料,包括地图,日程和注册登记册。在我们注册时,登记册上已经有2000多人了,最后注册的人数超过了3000人。这个数字,比去年多一些,但与摄影节最辉煌时比,还是少了很多。

帕而玛饭店的二楼即是摄影节组织工作的枢纽,在这里近十名工作人员忙碌着。二楼办公区之外是一个不大的平台,平台的四周开满了硕大的花,由赞助商富士公司提供的大遮阳伞下坐着三三两两的摄影师、杂志社和图片社的图片编辑。这里是自由交流的场所,这样的场所在一些重要的展览场地也存在,不同的是在这里提供免费的饮品和早餐。

VISA 摄影节的灵魂人物――勒胡瓦(Jean-Francois Leroy)

今年年初,有消息说本届VISA摄影节遇到了资金方面的困难,有可能停办。但是看到如此红火的摄影节,我们自然对它的组织者很感兴趣,拜访勒胡瓦(Jean-Francois Lero)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之一。

展览开幕之后,作为摄影节的灵魂人物的勒胡瓦就会成为满场飞的大忙人,所以,要提前预约才有可能安排上访问的时间。果然,勒胡瓦的助手帮我们联系了很久,才约定访问时间。

勒胡瓦看到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媒体代表来参加摄影节很兴奋,立刻给我们讲了很多摄影节的情况。

勒胡瓦说,整个摄影节的组织、策展在平时只有他和他的一个助手两个人来完成,只是在摄影节期间才会招聘一些临时的工作人员。每年从11月到次年的4月间他们都在组织9月的展览。拿今年来说,本次摄影节共有50个展览,这50个展览是从300多个展览中选择出来的。另外,摄影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大图片社的交易平台,与各图片社的交流在平日里,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与各图片社通一次电话。他们的交流不仅仅限于摄影节期间,为图片社推荐好的摄影作品和摄影师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还有就是摄影节期间的重头戏――幻灯演示会。勒胡瓦说你们非常幸运,今年是最后一次使用传统幻灯机来播放幻灯作品。明年肯定也要作成电脑投影了。勒胡瓦要对摄影节期间所有播放的幻灯进行全盘的编辑、配乐甚至配音。他非常得意自己的幻灯编排,并告诉我们说今晚幻灯的内容是中国,可谓是中国之夜,让我们一定去看看。

当我们问及摄影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时,他说摄影节就像一个公司,它的确是遇到了资金问题, 2004年初,作为摄影节一直以来的赞助商之一的柯达公司,就宣布它的赞助额将会比过去有所减少,因此勒胡瓦没有立即与柯达签订合同,他希望能找到其他赞助商来解决资金不足的现状, “我想找一家新的赞助商,解决目前的困境,不是特别难。我坚信自己为了摄影节,不分昼夜的工作近四个月,我的心血是不会白费的,摄影节一定会成功举办的。”最终勒胡瓦放弃了柯达公司而重新选择了富士公司作为本届摄影节的主要赞助商。为了解决摄影节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这次注册费也将以前的30欧元涨至60欧元。

参观展览―视觉的新奇旅程

佩皮尼昂的展览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古老的建筑里面,在看展同时也就将这个城市游览了一遍。展览主要集中在两个重要的展区,其余的分布在各个小展区内。

佩皮尼昂摄影节历来都是以纪实报道为主题,所以,所有的展览的内容也都是一个一个的图片故事、世界各地的重要新闻事件,自然,对当下世界上的战争的记录在这里成为主角。此外自然灾害、疾病、内乱等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看起这些展览,不仅在视觉上时时刻刻在受到刺激,心理上也很沉重。看到最后,几乎都有一种视觉与心理上的麻木,而对摄影本身的表现手法、摄影语言的欣赏都已经退却了。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暴力、凶杀场面过多、过于血腥的展览之前,组委会都有一个很人性化的提示,大概的内容是:本展览可能会给观看者视觉或心理上带来不舒服的感觉,要有心理准备。

虽然展览多设置在一些古建内,但是所有的展览展示方式都很专业,无论是照片的制作、悬挂的方式、以及灯光的运用都非常到位,相比较而言,国内一些展览在很多细节上都做得很不到位,这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在重要的展区内,同样设置摄影师交流的场所,这里,既是休息区又是消费区。很多图片社和个人或摄影小组也会在这些地方搞一些小型酒会,自己制作好请柬随手发放或贴在重要的出入口。总之,来到这里,你会感到交流是人们最渴望做的一件事情。

由于展览繁多,大展区内的展览相对精彩一些、重要一些,所以,两个大展区花费了我们两天的时间。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在这个小城里拿着标有展览图标的地图四下游走,观看一个又一个的展览。

幻灯演示会――不能错过的盛会

从8月30日晚开始,至9月4日晚,连续6天的幻灯演示会是摄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参加了5天的幻灯会,每晚9点30分开始,大约12点左右结束。每天,2500个座位的露天会场座无虚席,甚至在过道上还有很多人在观看。

幻灯演示会也分主会场和分会场,主会场必须佩带注册的胸牌才能进入,每晚有工作人员和警察帮助维持秩序,分会场则免费为市民开放,主会场与分会场演示的内容相同,不同的是每晚在主会场上会有一系列的颁奖活动,摄影节所设5个重要奖项:金Visa杂志摄影奖、金Visa新闻摄影奖;富士年轻摄影师奖、佳能女摄影师奖和Visa日常新闻奖陆续揭晓。在每天的幻灯演示之前有一个简短的颁奖仪式,颁奖仪式同样邀请一些嘉宾来讲话,未到场领奖的获奖作者通过电话在现场也有在线的即兴采访。每天演示会和颁奖仪式都是勒胡瓦亲自主持,他非常洒脱放松的态度和机智幽默的语言经常引起观众席上的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足见他是个具有人格魅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颁奖仪式轻松而热烈,舞台的音效灯光设计得简单而有效。

幻灯演示会的主会场2500余个座位都是临时搭建的,与我们工人体育场看台很类似,钢架组合拆装都很方便,一看就知道是训练有素的专业公司所为。主会场8×25米的巨幅屏幕在幻灯开始之前总在播放赞助商的广告、赞助商的LOGO。大屏幕前的平台也就是每天颁奖的领奖台。所有的灯光、音效都布置得非常专业。

6天的幻灯演示几乎包括所有摄影节期间所有的展览,同时还有展览中没有的组成部分。看展览与看幻灯有着很大的不同,白天看过的展览,晚上在屏幕上再次出现,是一个回味,同时,由于幻灯的播放顺序是策展人精心编排过的,所以,看起来又非常不一样。18台幻灯机轮番播放的幻灯在1:3的屏幕上出现的位置、停留的时间、以及与之相应的音乐、解说结合在一起,对图像的观看、理解到达了最大程度的阐释。

无论是幻灯演示现场还是注册地还是主要展览场地都不是摄影节的主会场,摄影节的主会场是在佩城的城市展览中心――一个设在公园尽头的现代化建筑物内。这个七层的展览中心有着功能齐全的展示厅、会议室、报告厅。

一层是主要赞助商设立的展示空间,左侧是佳能右侧是富士。二层是一个摄影小团体的展示空间,这些摄影小团体的主要特征是:有自己的组织,有自己的拍摄风格、还没有什么名气,作品还不错,这些在这里设摊位的年轻人也是经过策展人的选择才得以进入的。他们将自己小组的作品以悬挂、制册、印刷宣传单页、笔记本电脑演示等方式积极地带给观众,以达到推销自己的目的。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6)

中图分类号:J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30-02

一、纪实摄影的概念及评价标准

(一)纪实摄影的概念

自从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依・斯特莱克(Roy stryher)提出要为纪实摄影下一个定义,但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公众认可的定义。1985年美国南卡罗莱那大学硕士生斯蒂芬尼・安克莱恩(stphani e Am Rlein)在其论文《纪实摄影的新定义》中说: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技艺高超,富有献身精神的摄影家以任何画幅的照相机拍摄的系列照片,它能抓取人类状况的现实本质、展现生活条件,而无论是好、是坏纪实摄影是对被研究社会状况的视觉描写。其中流露出拍摄者的关心,并表明可能需要作那些变化。纪实摄影是解释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

(二)纪实摄影的评价标准

纪实摄影有着摄影师明显且强烈的个人情感注入,作者对于被拍摄的人和物的爱憎好恶以及他对于某一事件的观点、倾向,都由作品本身直接明了地体现。因此,对纪实摄影进行的评价、分类,只是为了更透彻地认清它的内在规律,进而建立对不同类型作品的不同评价标准,尤其是不同的类别都应当有属于自己的评价标准;对于拍摄者来说根本不用多地考虑这么多条条框框,只是出来的作品要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和评论。我想对于纪实摄影而言,最应当遵循的三大标准就是真实性、为历史留证和人道主义精神。

二、纪实摄影的发展

(一)数字时代下纪实摄影的道德标准与自觉

任何事物的进步和发展都会伴随着新的问题的出现。数码摄影还未普及以前,摄影人要改变影象并不容易,所以就不会出现或者很少出现照片作假的道德问题,并且因为胶片的成本和操作方面的问题,摄影人按动快门不可能那么随意,他们要考虑拍摄对象的某些价值。随着数码技术的出现就大大的不同了,这样就使得纪实摄影(新闻摄影)面临严峻的考验。

今天,数字摄影已经取代传统的胶片摄影成为新闻摄影领域主要的拍摄方式,此种技术性的变革对于新闻摄影道德标准的争论无疑又带来了新的变化。低成本、反复拍摄、特殊技术的多种途径拍摄、软件制作的后期处理已经成为影响纪实摄影发展的一定因素。后期制作中影象脱真化程度越来越高,前期拍摄瞬间的理性判断越来越弱。时间长了就使得最终作品的真实性受到质疑,纪实摄影的灵魂被践踏了。

鉴于这样的现象出现,我们应该以道德武器为手段来摆脱实际操作中的被动,避免本来是优势手段的数字技术成为弊端。纪实摄影道德标准是纪实摄影真实性的重要保证。这个标准的实质就是要在主体和受体(纪实摄影创作者与观众)中形成一个普遍正确的思想约束力,即道德约束。事实上约束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更早地获得创作的自由。因为道德约束并不是要约束正常的创作思维,仅仅指行为方式的正确指向。

“道德约束是人的内心约束,是由道德意识所控制的,而道德意识的培养应该是主题自觉追求的目标。”所以,道德意识的树立首先需要舆论宣传的引导并且要依靠协会等各级相关组织的大力支持。首先,必须要使的各个主题真正理解道德标准的深刻内涵。遵守一定的职业操守,并从真正含义上提升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在主体的内心深处植入一种是非观。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才能对真理有相对全面的把握,才能使自己作品的内容具有说服力,保持纪实摄影的真实性。

(二)纪实摄影的拍摄距离

“拍的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这是著名摄影家卡帕的名言,也是很多摄影者牢记在心里的名言。但当看到一群摄影师的相机几乎抵到匍匐前行的朝圣者的鼻子时,当看到少年和他的母亲为自己的房子与亲人被洪水冲走而痛不欲生,摄影者还在朝他们喊:“抬起头来,看这儿!”时,突然发现卡帕的话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在被拍摄对象行庄严之事和过度伤悲的场合,摄影者绝不能离得太近……因为那是一种庄严的距离!

我以为,在所有的灾难场合,人的属性当超越职业的属性,人的属性就是人道与良知。有多少摄影师有叩问良知的愿望与习惯?

少年家中房子被洪水冲走了,少年和妈妈绝望的痛苦,摄影者离母子不到半米,不停的冲他们喊:“抬起头来,看这儿!”却没有人拿出食品、药品送到他们的手里。

幼小的孩子水淹身亡,摄影师让托着小孩尸体的人离已经昏厥过去的母亲“再近一点,再近一点!”

为了拍到藏羚羊奔跑的镜头,摄影者一次次把上万只的羚羊轰起来奔跑。正是木羊怀孕待产季节,几个小时折腾过去,母羊瘫掉了,流产出来的小羊尸体遍布。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多到我把它写出来已经备受内心折磨。也曾经看到过一群摄影师对着需要帮助的人们进行帮助而不是单单拍照,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摄影从业者,如果自己也会遇到这种情况的话,我会收起自己的相机去帮助别人,因为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比收获一张建立在别人痛苦上的照片会让自己更有自豪感!为新闻从业者的职责是真实地纪录,可我们作为人应该首先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让我们先做好人,再做好记者吧。

三、纪实摄影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

(一)责任和道德的冲突和反思

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总是让摄影者两难抉择,回顾中外的摄影历史,我们会发现摄影记者在事件处理所遭遇到的道德拷问也不在少数。

曾经在世界新闻史上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座世界著名的大桥因为桥面与水面的距离甚大,许多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纷纷选择那里作为自杀地。某摄影者专门到那里等候自杀者,并且成功拍下一名自杀者飞身跳下的瞬间。照片发表以后,在国际新闻界引发了一场讨论――是记录事件的过程重要,还是拯救生命重要。争论的结果,当然是挽救生命高于一切。但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的职责是真实记录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同样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首先是一个社会的人,他要具备做人的基本准则, 他要有正义和良知。这次拍摄中的记者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观察者,一个看客,但他却受到了尖锐的批评,以至上升到“做人的准则”。事实上,一事当前,特别是在灾难面前,究竟是获取新闻资料重要,还是拯救他人重要,这是记者们常常面临的艰难的选择。

新闻的价值固然重要,但是它比不过做人的道德与良知。作为一个社会人,记者难道不应首先具备乐善好施之德、救死扶伤之心?这些道德拷问一次次地撞击新闻从业者,让他们不得不仔细审视自己的职业行为。事实上,新闻记者或编辑在他们的从业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突发或灾难事件的新闻现场往往会陷入抉择的两难境地:职业要求与社会公德孰重孰轻,新闻价值与人类价值孰先孰后?正如美国新闻学家赫尔顿所言,“在新闻领域里面,没有哪个问题比新闻伦理问题更重要,更难以捉摸,更带有普遍性了。”新闻伦理是新闻从业者行进过程当中永远无法回避的一堵“墙”。

面对新闻伦理这堵无法回避的“墙”,新闻从业者如何在面对新闻现场两难抉择的困境下破“墙”而出,做出符合事实现状和道德要求的正确判断,合理抉择呢?哈佛神学院的拉尔夫?波特博士设计的道德推理模式――波特图式为新闻从业者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做出抉择提供了一种重要途径。波特图式是一种社会伦理模式,它将道德分析的四个方面纳入其中,即定义、价值、原则、忠诚。

(二)唤起摄影者的人情关怀

摄影者的人情关怀即摄影记者和新闻媒介拥有宪法予于的权利去拍摄和发表照片,但我们会这样做吗?更具体地说,这种考虑包括摄影记者在拍摄现场拍与不拍;用什么方法拍;拍得的照片是否是新闻事件最真实的表述;照片以什么样的形式发表;当照片以某种形式发表后会对读者和被摄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怎样在满足公众知的权利的同时,照顾到被摄者的隐私权利等问题。

在新闻摄影的实践中,不存在一个普遍的伦理道德标准以应付千变万化的情形,但却有一条行为准则能减少新闻摄影工作者犯伦理道德上的错误,这就是时时注意到自己和被摄者做为人的特性。当一个人做为人的特性被扭曲后,在伦理道德上的争议就出现了。正如一位传媒评论家所说得那样:“将人拍成物体是一个最典型的不具备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情况。”

今后中国新闻摄影界在考虑行业工作时,应该把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理论研究、行业营销、活动组织等都当作‘大队伍’的成员一并组织、管理和激励。相应的各大报社不约而同的制定了相同目标,即:新闻照片的深度。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口号。

《南方日报》摄影部的“拒绝肤浅,拒绝无趣,拒绝惯例,以照片的深度提升新闻摄影的竞争力……。”

《南方都市报》摄影部的“数码相机的普及虽然降低了照相的门槛,但是,不能降低新闻摄影的门槛,尊重专业,坚决把不好的照片控制在发稿流程之外,把最优秀的照片推上版面……。”

这种以质量为突破的行动,暗含的是新闻摄影人的内力比拼和新闻竞争的更高层次。“强调新闻摄影者的社会责任感,就是强调摄影工作者在精神修养方面的基本条件,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会养就新闻敏感性,认识新闻价值有无高低,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事物,并以饱满的热情传播事物。”

“在我国对摄影工作者进行道德自律是建设负责任的新闻摄影最易实施且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摄影工作者除了应该具备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法律素质这些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外,也应该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它是对摄影工作者内心的要求,是和谐健康的新闻摄影的灵魂所在。” 摄影和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二维的,或许还要再加上个人的因素。个人成长轨迹密度的异同也可能会让年长的人有稚嫩的理解,也有可能让年少的人有深刻的理解,个人对社会的理解使其使用摄影这种创作介质来进行记录的时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差异。纪实摄影的人性关怀是摄影工作者在其专业领域内对是非或适当与否下判断的良心尺度,在摄影实践中要减少摄影工作者犯人性上的错误,就是要注意到自己与拍摄者是人的特性。

纪实摄影的人情关怀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良知,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地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不粉饰、不虚构、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的真实情景。纪实摄影作品的题材无论美好或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醒社会良知,同时记录下特有的文化现象,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7)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068-03

随着产品竞争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产品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增减改变。传统的旅游产品以观光游览为主,形式单一,格式化严重,吸引力逐渐减弱。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阅历得到丰富、需求层次得到升华,传统的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旅游市场细分、体验时代的到来,需要设计、开发具有参与性、综合性、差别化的新型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新兴、特种旅游产品,摄影旅游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发展。

1 摄影旅游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1.1 摄影旅游的概念

关于摄影旅游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吴必虎(2001)认为,摄影旅游是指旅游者前往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旅行,并拍摄自己作品的旅游方式[1]。摄影与旅游,相伴而生,相得益彰。摄影与旅游之间的密切联系来源于两者的依托对象是同一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2]。在讨论摄影旅游的概念时,必须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突出特色,同时应该区分“摄影旅游”与“旅游摄影”的区别,即“摄影”与“旅游”在旅游目的的确定和旅游过程中孰轻孰重的关系。摄影旅游是一种以摄影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没有摄影的目的即没有旅游过程的实现,摄影的地点与对象也不仅限于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而旅游摄影的目的是旅游,并且是唯一的目的,摄影是伴随旅游而产生的。旅游,可以说是因地域与文化上的距离感而引发的一种对美的诉求;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实质是人们在自然与人文、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面上进行的影像讨论[3]。而旅游过程中拍摄到的图片就成为旅游体验交流的最佳共通语言。

1.2 摄影旅游的特点

摄影旅游属于特色旅游产品或专项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参与性强,符合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每位摄影旅游者都可以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验采点、选择角度、调整设备、收获照片等的喜悦;第二,富有文化内涵,这也是摄影旅游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基础。通过镜头,可以观察社会变迁,体会历史沉淀,体验民俗风情;第三,专业性明显。旅游者需具备一定的摄影素养,才能充分体验摄影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和服务人员只有了解摄影,才能科学发展摄影旅游;第四,综合性突出。摄影旅游易与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专业教学和与其他旅游方式结合。此外,摄影旅游还具备无淡旺季之分,安全性高,成本较低,辅助科学考察等特点。

1.3 摄影旅游的分类

根据旅游组织方式不同,摄影旅游可分为散客摄影旅游、团体摄影旅游和活动性摄影旅游;根据摄影主题不同,则可细分为热带风光摄影旅游、野生动植物摄影旅游、同乡会―祭祖摄影旅游、红色摄影旅游、山水摄影旅游、文化摄影旅游等等。

散客摄影旅游,或称自助摄影旅游,是由摄影旅游者自行安排行程,零星现付各项费用的旅游形式。其优点是灵活自由,选择性强,便于独立进行摄影作品的创作。但是价格相对昂贵,安全性不如团体摄影旅游高。散客摄影旅游并不意味着完全不依靠旅行社,也不意味着只能是单个摄影旅游者,现在多是家庭或朋友结伴出游,商量决定旅游日程、线路等,然后再寻求旅行社关于机票、旅馆等的帮助。我国规定散客旅游的人数为9人以下,摄影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亦应遵从此规定。

团体摄影旅游,或称集体摄影旅游,一种形式是完全依托旅游经营部门,摄影旅游者按其相关服务项目作出出游抉择;另一种形式是由旅游类网站、摄影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团体或旅游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的摄影旅游,其行程可集体商讨,或事先规定好,然后报名参加。优点是日程、线路、住宿、参观节目均按计划进行,收费比单独出游低,安全性高,行程针对性强,便于摄影技术与经验的交流。缺点是自由度较低,灵活性较弱。

活动性摄影旅游主要是指在摄影旅游地开展摄影节、摄影赛事的旅游。由主办方在摄影旅游地安排摄影节、摄影比赛相关准备,摄影旅游者以散客、集体报名参加或摄影爱好者组织的方式参加的一种旅游。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年有约400个各类摄影比赛,平均每天1.09 个,更有业内人士估计每年粉墨登场的各类影展影赛在千次以上。目前,活动性摄影旅游正在以蒸蒸日上的趋势快速发展。

2 发展摄影旅游的意义

2.1 吸引海内外摄影人的视线,为发展摄影旅游的旅游地带来丰富的客源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摄影爱好者的数量迅速增长。摄影旅游地通过设计、开发摄影旅游项目,吸引着摄影人的视线。摄影爱好者本身就是一定数量的旅游者,基数有限但其年出游次数相当可观。摄影旅游者通常结伴出游或携带家属,无形之中丰富了客源。摄影节、摄影赛事的开展,会带来一批数量可观的客源,除了众多摄影参赛者,还有主办方工作人员、媒体朋友等。此外,旅游者的亲身诉说,激发周围亲朋好友的出游欲望,产生一定的潜在客源。

2.2 摄影旅游具有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功能,有助于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塑造形象的功能。摄影旅游者在旅游结束后对照照片进行欣赏与回味,能够巩固摄影旅游地在心中的形象与地位;摄影旅游者向亲朋好友的介绍、摄影作品通过媒体向大众展示的过程,都是对摄影旅游地形象的初步塑造。

推广形象的功能。1996年,海外旅游者通过亲友介绍、广播电视、报刊这三种媒介了解中国旅游情况的比重是55.7%(如表1所示),“口碑+媒体报道”的传播方式与旅游者媒介的选择是一致的[4]。摄影旅游者通过向亲朋好友口头叙述旅游见闻、展示摄影作品,向周围的人群宣传了摄影旅游地形象;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刊登、转载旅游地照片,在更大范围推广了摄影旅游地形象。

照片是一种无语言、国度障碍的传播媒介,具有从抽象到具体的宣传效果,有利于扩大地方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当照片塑造与宣传的某种形象符合心目中的旅游要求与期望时,潜在旅游者就会变为真正的旅游者。

通过摄影节、摄影赛事提高举办地知名度的案例很多,如法国小城蓬皮尼昂,就因举办了国际摄影节而提高了知名度,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平遥和丽水被旅游者所熟悉更要归功于摄影节和摄影赛事的举办。

2.3 发现旅游资源,为旅游资源的评价与科学规划提供基础

摄影旅游可帮助人们发现更多、更美、更珍奇的旅游资源,经典的例子就是美国最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在1870年和1877年,美国西部著名摄影家杰克逊曾八次随政府的地理勘探队进行勘探摄影,政府议员根据其在偏僻的黄石地区拍下的大量风光照片,于1972年决定在那里开辟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无独有偶,国内也有许多旅游地是通过摄影作品而被挖掘出来的。武陵源的“一举成名天下”,吉林雾凇岛“夜看雾,晨看挂,正午赏落花”的名声和黑龙江双峰林场“中国雪乡、雪景之源”的声誉,都是由摄影人所成就。这些地方,之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摄影人的发现与宣传促使其被开发为旅游资源,吸引了源源不断前来观光探险的游客。

摄影作品还能够为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提供直观的资料图片,为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最直观的决策依据。众所周知,旅游规划的最终成果多是以图像来解说,当前的数码相机均是以JPEG格式输出,适用于AutoCAD、Photoshop和ArcGIS等图像操作软件,克服了传统图像处理方法的不足,便于旅游规划工作的开展。

2.4 促进摄影旅游地经济发展

摄影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特种旅游产品,拥有特定的接受人群。随着摄影装备行业的深开发,展览与赛事在短期内的巨大推动作用,摄影旅游将拥有更大的潜在市场,必定能促进旅游产业的进一步成长,从而有利于摄影旅游地的经济发展。

发展摄影旅游的成本相对较低,因为现有的各种旅游资源都可以为摄影旅游服务,这也是摄影旅游的最大特点之一。各种旅游资源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均可以通过镜头展现出来,摄影旅游的开发,等于是利用现有资源的另一种新颖方式,除了基础服务设施的投资,其他不需专门投资开发摄影旅游资源。

2.5 促进摄影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摄影旅游有助于人们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上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摄影大师安塞・亚当斯,还是一位积极的环保工作者,他以建立国家公园和遗址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环境,他所拍的美国山水、荒野景色,后来都成了美国国家公园和美国人心中的道德寓言。

其次,摄影旅游是反应严峻生态环境问题的直观性媒介。全世界各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摄影活动不计其数,相关摄影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摄影爱好者发现和感知着生态环境恶化、野生动物濒危等现状,他们利用较高的摄影水平,将一幅幅生态环境恶化的照片展现在人们面前,比其他方式更能激发人们内心的触动,在社会范围内起到环境保护的宣传功能。

2.6 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赋予艺术气息

摄影旅游的开展,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机会,具体的、实践性强的摄影旅游项目如摄影赛事,又能提供作品创作、技术交流的平台。而摄影作品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产物,摄影作品的传播与推广,能够供社会大众赏析,增强鉴赏能力,提高艺术素养,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

3发展摄影旅游的问题

3.1 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摄影旅游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关于摄影旅游的理论研究较少,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没有大范围引入,发展摄影旅游缺乏理论支撑与指导。旅游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未正式把摄影旅游引入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之中,尚未开发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宣传工作做得更是少之又少。目前,摄影旅游者多以散客形式自发组织,缺乏官方指导,国外游客缺少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不便于开发国际市场。

3.2 设施与服务不足

我国发展摄影旅游的设施与服务是十分欠缺的。目前,绝大多数的旅游景区都没有关于摄影采风的景点介绍,宣传资料上也毫无相关说明,更没有摄影作品的展示。摄影旅游者多是从摄影网站、摄影人之间的交流获得信息,这种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速度慢、服务效率低。同时,我国的旅游城市多数缺乏专业的摄影展览馆、摄影研究室,就连作为中国摄影之乡的丽水,在1999年举办第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展览都只能放在中山街。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至今除了提供摄影旅游线路之外,没有研究、开发出新形式的摄影旅游项目,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产品优势。

3.3 未能真正融入地方经济

与摄影旅游相关的项目在设计、开发、管理、包装、宣传、投入上,缺乏长足的发展。具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例如摄影装备器材的销售、照片的处理与冲印、吸引赞助投资的摄影节与摄影基地的建设等,除了国内的平遥、丽水取得一些开拓性成绩之外,大多具有丰富摄影旅游资源的省市基本很少涉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摄影旅游若不能密切融入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去,是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的。

3.4 缺乏专业人才

旅游摄影同样是一种专项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各个环节都需要配备摄影领域的专业人才。例如,旅游线路的设计需要与摄影地点、角度、光线与时间点等的选择有机结合,摄影旅游规划人员必须具备摄影相关背景知识,才能进行科学规划;管理部门也需要相关人才才能科学分析,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旅游企业的服务人员迫切需要加强摄影技术知识的学习,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摄影旅游地应该配备专门人员销售摄影耗材,提供咨询服务。

4 开发摄影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深对摄影旅游的重视程度

首先要树立发展摄影旅游的观念。政府应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建立几个摄影旅游发展试点,以试点的成功经验引起各地对摄影旅游的重视;其次要科学制定摄影旅游发展规划,把摄影旅游切实作为地方旅游规划的一部分,落实到实处;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到旅游地,各司其职,打造一条完整的摄影旅游服务系统,尤其是可利用网络等先进技术,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

4.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发展摄影旅游的地方,需政府牵头,多方筹措专项资金,为摄影旅游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景区方面,设计专门介绍采风景点的指路牌、摄影旅游地图等;出售、出租摄影相关耗材,方便摄影旅游者,解除其后顾之忧;摄影旅游地需修建摄影研究中心、摄影培训中心和摄影展览馆,一方面起到宣传作用,提高美誉度,另一方面,便于活动性摄影旅游项目的开展。同时规划、设计固定的场所,提供给摄影爱好者之间的技术、经验交流。

4.3 突出摄影旅游的特点,提高经济效益

摄影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新鲜感强,开发空间大。因此要抓住时机,适应不同时期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出多种主题、形式的旅游项目,“新上加新”,提高摄影旅游的附加值;同时它又是一种特种旅游产品,特色鲜明,针对性强。要专门研究其资源与市场的特点,各地方应根据当地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与开发,探索出独特的发展模式,提高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4.4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管理水平

当前,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旅游人才的竞争,应针对市场需求,加强摄影旅游人才培养。高校应补充摄影旅游相关课程,深入开展旅游知识教育,为摄影旅游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旅游管理部门要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培养摄影旅游专项负责人员,提高决策与管理水平;旅游企业应加大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定期开展摄影旅游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03.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8)

一、前言

摄影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是陶冶情操、蕴含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与科学技术连在一起的文化艺术。它所展现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运用各种传统与现代的摄影手段,来表现出摄影者对聚焦镜头下所有事物的认知。摄影自诞生至今已经有近170年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斗转星移、时光变迁,摄影各个流派不断形成,其中关于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相互关系问题的讨论大概要比摄影领域的其他问题讨论的更多,纪实性乃摄影的根本属性,确切真实地记录现实乃是摄影的根本长处,而摄影纪实同样具有艺术形象的性质,认识这一点同样重要。事实上维护和反对摄影这两方面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争论都属于这个问题的范畴。

二、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

摄影的艺术性定位(或者叫纯艺术性)不像绘画、诗歌那么确定。由于摄影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数码技术的发展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现阶段条件下,摄影不可能取得纯艺术地位,其艺术性还将饱受争议。艺术是要塑造形象的,摄影也不例外。文学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音乐是用旋律与节奏塑造形象。摄影塑造形象是通过构图、用光、影调、色彩等因素而完成,这些就是摄影艺术的造型因素。

摄影构图是摄影画面的总体布局安排。构图是要把多个摄影对象有机地安排在一幅画面中,构成一定的造型形式。构图的成与败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现。突出主要的东西,保留次要的东西,剔除无用的东西。表达作品主题思想和情感的主要对象是主体,它是构图的中心。陪体是画面中衬托主体,与主体构成一定情节,帮助表达主体的内涵和特征的对象。对主体的处理要使之“突出”。突出主体的方法有很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将主体置于“黄金分割点”上:如果将一个长方形的画框九等分,这里四个交叉点大约就是黄金分割点。这四条线就是黄金分割线,处于这四个点或四条线上的对象,不仅显得均衡和美观,而且特别吸引观者的视线。对于陪体的处理,只有一句话:要有效地衬托主体而又不至于喧宾夺主。此外摄影中的“用光”不仅是指把光作为照明的方式,而更是指用“光”这种造型因素,更完美地表现主体,表达主题。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摄影家为表达主题的需要,往往为自己的作品确定一个整体统一的色调,即色彩的基调。色彩的基调有冷、暖和中间色之分。

摄影艺术与绘画虽然都是瞬间艺术,但它们的创作方法不同。绘画是事后关门作画,它的画面瞬间是组合出来的,是想象的瞬间;而摄影必须在生活的时空现场进行取舍,这种取舍的瞬间是与生活同步的,是真正的生活的一刹那。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艺术同样是人学,聚焦于人的社会活动,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着力描写人的命运和精神世界。摄影作品要想成为艺术,也应以表现人的性格命运、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为重心。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的探讨似清似浑,因此,还有待于我们在摄影艺术实践中去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以提高对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的认识,使之在理论上日趋完善,将有助于指导我们的摄影创作,使摄影这朵艺术之花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开放得更加艳丽多姿。

摄影的纪实性

摄影自其诞生之日就具有纪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用光学的特性逼真的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而,可以说纪实性是摄影的天性[3]。纪实摄影的常见表现内容有重大事件、百姓生活、社会风景。纪实摄影的形式有两种,单一型和专题性。

新闻摄影概念的两个层次含义:广义上它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因此,新闻摄影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摄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因此它又有别于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中的艺术

纪实摄影的构成因素以往认为是广角,抓拍,决定性瞬间等。在我看来最关键的莫过于正在发生的事实。没有什么因素比这个正在发生的事件重要,如何将其真实性再现出来确实是一个问题。以往借助摄影器材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现在却不得接受很多怀疑了。广角和抓拍,前面我已经举例说明其确有不真实的可能性出现。那么决定性瞬间呢?我觉得决定性瞬间可以简单的解释为,让照片看起来更真实按下快门的瞬间。或许这一刻事件发展到了高潮、人物情绪更为突出、更能表现人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等等。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以拍摄者为中心,而不是事件或者被摄对象。按快门那一下始终是你觉得这是最好的瞬间,最能表达事件和体现人物的最好瞬间,而不是绝对的客观,失去了真实。似乎,在这儿我们可以断言:纪实摄影绝对的真实是不存在的,纪实摄影只是再现事实的一种艺术手法,如同写文章的修辞手法一样。

三、结论

纪实摄影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为我们留下了不可计数的动人故事,为我们保存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这是属于全人类的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在纪实摄影历史上也涌现了许许多多令人肃然起敬的摄影大师,从尤金・阿杰到路易斯・海因,再到埃里克・沙洛蒙),以及我们熟悉的沃克・伊文思、多萝西娅・兰格、尤金・史密斯、玛格丽特・伯克-怀特、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亨利・卡蒂尔-布列松、罗伯特・卡帕、戴维・西摩等等,他们为这一事业抛弃了安逸与享乐,却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也为后人竖立了一座座丰碑,后来的摄影人们在景仰的同时也请扪心自问,自己配不配拿起手中的相机。

参考文献: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9)

(一)借助个人化的构图形式传递意义和情感。

大浪的西湖心灵视像通过高度凝练的个人化构图形式传递摄影家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意味。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看到他以大面积黑或白作前景的画面打破了西湖的和谐与恬静,也突破了平面二维的空间限制和他一贯的构图意境,表现出强烈的空间感和对比效果。由于画面中大面积前景的使用,前景与主体形成画面表现形式上的强烈对比,使得我们很容易从画面中超脱出来,从整体上再次审视曾是现实的西湖景观。这时,照片显现出幻象性,我们发现了一些以前没有注意过的景物与景物间的关系。确切地说,照片中的前景在一定范围内将反映出来的景观由属于我们西湖畔现实生活的那部分引导到想象生活中去了。

大浪就是借助这样的前景把强烈的感情融贯入画面,传递给观赏者,从而将艺术家与观赏者联系起来。大浪借助如此个人化的“有意味的形式”把我们引入有关西湖的想象生活。他要表达的正是时时潜伏于我们心中的,却不自知的东西。他通过表露他自身,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

(二)注重构图的细节并发展其超现实成分。

大浪西湖摄影构图中屡屡出现一段楼梯,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段引桥,一扇拱门,一座古亭,一段小路,几只木船等简单的细节,显示了他怎样的一种拍摄用心呢?照片中的这些简单要素之所以存在,不是为了它自身,而是为了唤起一种独特的想象。照片中的这些简单的细节会使人产生联想。一段楼梯、一把椅子等都会使人产生联想,它们勾起人的回忆和想象,于是摄影瞬间性的缺点被缓解了。一段楼梯,一把椅子均是一个等待人出现的场所。大浪受制于摄影的表现方式,不能把故事自由地展示出来,转而去表现空缺,并且指出了这种空缺是如何通过想象而补足的。这些启发性的要素是摄影的主要成分,因为它们延伸了影像可能的意义,同时也对画面的诠释进行了约束和指导。

一段楼梯、一把椅子的照片暗示着一种不安的甚至是有魔力的想象。如果仅仅如此,那么大浪的照片充其量也只是形象强烈的罕物而已。然而,即使在大浪产生其最具表现力的变形和转化的地方,他仍然暗示了一种具有补偿性的稳定感。他拍摄的树干可以像蛇一样地弯曲,除此以外它们还以一种纯粹的精细去捕捉光线,让人不由想起伊文思拍摄的教堂,韦斯顿拍摄的青椒。它们逐渐从明亮的高光区穿过较暗的色调进入阴影中―越过一个更暗的色调区域的泊船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影像是微观世界,时间本身也包含其中。例如,在阿杰特的照片表现出立场、时间和历史特殊性的地方,大浪的树干和泊船却利用树干褶皱处和泊船与倒影连接处的细微色调过渡体现了一种连续性―“把人从一处引向另一处”,这是伊文思曾经被这种连续性吸引时说的话。他们都提供了一种对瞬间的概括,一种光线明暗交替的时间影像。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10)

关于摄影旅游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吴必虎(2001)认为,摄影旅游是指旅游者前往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旅行,并拍摄自己作品的旅游方式[1]。摄影与旅游,相伴而生,相得益彰。摄影与旅游之间的密切联系来源于两者的依托对象是同一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2]。在讨论摄影旅游的概念时,必须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突出特色,同时应该区分“摄影旅游”与“旅游摄影”的区别,即“摄影”与“旅游”在旅游目的的确定和旅游过程中孰轻孰重的关系。摄影旅游是一种以摄影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没有摄影的目的即没有旅游过程的实现,摄影的地点与对象也不仅限于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而旅游摄影的目的是旅游,并且是唯一的目的,摄影是伴随旅游而产生的。旅游,可以说是因地域与文化上的距离感而引发的一种对美的诉求;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实质是人们在自然与人文、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面上进行的影像讨论[3]。而旅游过程中拍摄到的图片就成为旅游体验交流的最佳共通语言。

1.2摄影旅游的特点

摄影旅游属于特色旅游产品或专项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参与性强,符合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每位摄影旅游者都可以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验采点、选择角度、调整设备、收获照片等的喜悦;第二,富有文化内涵,这也是摄影旅游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基础。通过镜头,可以观察社会变迁,体会历史沉淀,体验民俗风情;第三,专业性明显。旅游者需具备一定的摄影素养,才能充分体验摄影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和服务人员只有了解摄影,才能科学发展摄影旅游;第四,综合性突出。摄影旅游易与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专业教学和与其他旅游方式结合。此外,摄影旅游还具备无淡旺季之分,安全性高,成本较低,辅助科学考察等特点。

1.3摄影旅游的分类

根据旅游组织方式不同,摄影旅游可分为散客摄影旅游、团体摄影旅游和活动性摄影旅游;根据摄影主题不同,则可细分为热带风光摄影旅游、野生动植物摄影旅游、同乡会—祭祖摄影旅游、红色摄影旅游、山水摄影旅游、文化摄影旅游等等。

散客摄影旅游,或称自助摄影旅游,是由摄影旅游者自行安排行程,零星现付各项费用的旅游形式。其优点是灵活自由,选择性强,便于独立进行摄影作品的创作。但是价格相对昂贵,安全性不如团体摄影旅游高。散客摄影旅游并不意味着完全不依靠旅行社,也不意味着只能是单个摄影旅游者,现在多是家庭或朋友结伴出游,商量决定旅游日程、线路等,然后再寻求旅行社关于机票、旅馆等的帮助。我国规定散客旅游的人数为9人以下,摄影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亦应遵从此规定。

团体摄影旅游,或称集体摄影旅游,一种形式是完全依托旅游经营部门,摄影旅游者按其相关服务项目作出出游抉择;另一种形式是由旅游类网站、摄影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团体或旅游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的摄影旅游,其行程可集体商讨,或事先规定好,然后报名参加。优点是日程、线路、住宿、参观节目均按计划进行,收费比单独出游低,安全性高,行程针对性强,便于摄影技术与经验的交流。缺点是自由度较低,灵活性较弱。

活动性摄影旅游主要是指在摄影旅游地开展摄影节、摄影赛事的旅游。由主办方在摄影旅游地安排摄影节、摄影比赛相关准备,摄影旅游者以散客、集体报名参加或摄影爱好者组织的方式参加的一种旅游。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年有约400个各类摄影比赛,平均每天1.09个,更有业内人士估计每年粉墨登场的各类影展影赛在千次以上。目前,活动性摄影旅游正在以蒸蒸日上的趋势快速发展。

2发展摄影旅游的意义

2.1吸引海内外摄影人的视线,为发展摄影旅游的旅游地带来丰富的客源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摄影爱好者的数量迅速增长。摄影旅游地通过设计、开发摄影旅游项目,吸引着摄影人的视线。摄影爱好者本身就是一定数量的旅游者,基数有限但其年出游次数相当可观。摄影旅游者通常结伴出游或携带家属,无形之中丰富了客源。摄影节、摄影赛事的开展,会带来一批数量可观的客源,除了众多摄影参赛者,还有主办方工作人员、媒体朋友等。此外,旅游者的亲身诉说,激发周围亲朋好友的出游欲望,产生一定的潜在客源。

2.2摄影旅游具有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功能,有助于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塑造形象的功能。摄影旅游者在旅游结束后对照照片进行欣赏与回味,能够巩固摄影旅游地在心中的形象与地位;摄影旅游者向亲朋好友的介绍、摄影作品通过媒体向大众展示的过程,都是对摄影旅游地形象的初步塑造。

推广形象的功能。1996年,海外旅游者通过亲友介绍、广播电视、报刊这三种媒介了解中国旅游情况的比重是55.7%(如表1所示),“口碑+媒体报道”的传播方式与旅游者媒介的选择是一致的[4]。摄影旅游者通过向亲朋好友口头叙述旅游见闻、展示摄影作品,向周围的人群宣传了摄影旅游地形象;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刊登、转载旅游地照片,在更大范围推广了摄影旅游地形象。

照片是一种无语言、国度障碍的传播媒介,具有从抽象到具体的宣传效果,有利于扩大地方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当照片塑造与宣传的某种形象符合心目中的旅游要求与期望时,潜在旅游者就会变为真正的旅游者。

通过摄影节、摄影赛事提高举办地知名度的案例很多,如法国小城蓬皮尼昂,就因举办了国际摄影节而提高了知名度,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平遥和丽水被旅游者所熟悉更要归功于摄影节和摄影赛事的举办。

2.3发现旅游资源,为旅游资源的评价与科学规划提供基础

摄影旅游可帮助人们发现更多、更美、更珍奇的旅游资源,经典的例子就是美国最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在1870年和1877年,美国西部著名摄影家杰克逊曾八次随政府的地理勘探队进行勘探摄影,政府议员根据其在偏僻的黄石地区拍下的大量风光照片,于1972年决定在那里开辟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无独有偶,国内也有许多旅游地是通过摄影作品而被挖掘出来的。武陵源的“一举成名天下”,吉林雾凇岛“夜看雾,晨看挂,正午赏落花”的名声和黑龙江双峰林场“中国雪乡、雪景之源”的声誉,都是由摄影人所成就。这些地方,之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摄影人的发现与宣传促使其被开发为旅游资源,吸引了源源不断前来观光探险的游客。

摄影作品还能够为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提供直观的资料图片,为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最直观的决策依据。众所周知,旅游规划的最终成果多是以图像来解说,当前的数码相机均是以JPEG格式输出,适用于AutoCAD、Photoshop和ArcGIS等图像操作软件,克服了传统图像处理方法的不足,便于旅游规划工作的开展。

2.4促进摄影旅游地经济发展

摄影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特种旅游产品,拥有特定的接受人群。随着摄影装备行业的深开发,展览与赛事在短期内的巨大推动作用,摄影旅游将拥有更大的潜在市场,必定能促进旅游产业的进一步成长,从而有利于摄影旅游地的经济发展。

发展摄影旅游的成本相对较低,因为现有的各种旅游资源都可以为摄影旅游服务,这也是摄影旅游的最大特点之一。各种旅游资源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均可以通过镜头展现出来,摄影旅游的开发,等于是利用现有资源的另一种新颖方式,除了基础服务设施的投资,其他不需专门投资开发摄影旅游资源。

2.5促进摄影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摄影旅游有助于人们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上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摄影大师安塞·亚当斯,还是一位积极的环保工作者,他以建立国家公园和遗址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环境,他所拍的美国山水、荒野景色,后来都成了美国国家公园和美国人心中的道德寓言。

其次,摄影旅游是反应严峻生态环境问题的直观性媒介。全世界各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摄影活动不计其数,相关摄影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摄影爱好者发现和感知着生态环境恶化、野生动物濒危等现状,他们利用较高的摄影水平,将一幅幅生态环境恶化的照片展现在人们面前,比其他方式更能激发人们内心的触动,在社会范围内起到环境保护的宣传功能。

2.6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赋予艺术气息

摄影旅游的开展,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机会,具体的、实践性强的摄影旅游项目如摄影赛事,又能提供作品创作、技术交流的平台。而摄影作品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产物,摄影作品的传播与推广,能够供社会大众赏析,增强鉴赏能力,提高艺术素养,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

3发展摄影旅游的问题

3.1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摄影旅游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关于摄影旅游的理论研究较少,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没有大范围引入,发展摄影旅游缺乏理论支撑与指导。旅游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未正式把摄影旅游引入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之中,尚未开发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宣传工作做得更是少之又少。目前,摄影旅游者多以散客形式自发组织,缺乏官方指导,国外游客缺少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不便于开发国际市场。

3.2设施与服务不足

我国发展摄影旅游的设施与服务是十分欠缺的。目前,绝大多数的旅游景区都没有关于摄影采风的景点介绍,宣传资料上也毫无相关说明,更没有摄影作品的展示。摄影旅游者多是从摄影网站、摄影人之间的交流获得信息,这种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速度慢、服务效率低。同时,我国的旅游城市多数缺乏专业的摄影展览馆、摄影研究室,就连作为中国摄影之乡的丽水,在1999年举办第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展览都只能放在中山街。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至今除了提供摄影旅游线路之外,没有研究、开发出新形式的摄影旅游项目,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产品优势。

3.3未能真正融入地方经济

与摄影旅游相关的项目在设计、开发、管理、包装、宣传、投入上,缺乏长足的发展。具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例如摄影装备器材的销售、照片的处理与冲印、吸引赞助投资的摄影节与摄影基地的建设等,除了国内的平遥、丽水取得一些开拓性成绩之外,大多具有丰富摄影旅游资源的省市基本很少涉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摄影旅游若不能密切融入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去,是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的。

3.4缺乏专业人才

旅游摄影同样是一种专项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各个环节都需要配备摄影领域的专业人才。例如,旅游线路的设计需要与摄影地点、角度、光线与时间点等的选择有机结合,摄影旅游规划人员必须具备摄影相关背景知识,才能进行科学规划;管理部门也需要相关人才才能科学分析,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旅游企业的服务人员迫切需要加强摄影技术知识的学习,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摄影旅游地应该配备专门人员销售摄影耗材,提供咨询服务。

4开发摄影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4.1加深对摄影旅游的重视程度

首先要树立发展摄影旅游的观念。政府应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建立几个摄影旅游发展试点,以试点的成功经验引起各地对摄影旅游的重视;其次要科学制定摄影旅游发展规划,把摄影旅游切实作为地方旅游规划的一部分,落实到实处;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到旅游地,各司其职,打造一条完整的摄影旅游服务系统,尤其是可利用网络等先进技术,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

4.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发展摄影旅游的地方,需政府牵头,多方筹措专项资金,为摄影旅游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景区方面,设计专门介绍采风景点的指路牌、摄影旅游地图等;出售、出租摄影相关耗材,方便摄影旅游者,解除其后顾之忧;摄影旅游地需修建摄影研究中心、摄影培训中心和摄影展览馆,一方面起到宣传作用,提高美誉度,另一方面,便于活动性摄影旅游项目的开展。同时规划、设计固定的场所,提供给摄影爱好者之间的技术、经验交流。

4.3突出摄影旅游的特点,提高经济效益

摄影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新鲜感强,开发空间大。因此要抓住时机,适应不同时期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出多种主题、形式的旅游项目,“新上加新”,提高摄影旅游的附加值;同时它又是一种特种旅游产品,特色鲜明,针对性强。要专门研究其资源与市场的特点,各地方应根据当地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与开发,探索出独特的发展模式,提高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4.4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管理水平

当前,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旅游人才的竞争,应针对市场需求,加强摄影旅游人才培养。高校应补充摄影旅游相关课程,深入开展旅游知识教育,为摄影旅游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旅游管理部门要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培养摄影旅游专项负责人员,提高决策与管理水平;旅游企业应加大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定期开展摄影旅游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03.

[2]曹扬.摄影节——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有效手段——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5,(4):125-127.

[3]刘丹萍.旅游者、摄影节(比赛)与目的地营销——某旅游地案例定性分析[J].旅游学刊,2004,(4):57-63.

上一篇: 护理质量工作计划 下一篇: 桃花源记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