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诚信毕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9:07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篇(1)

关键词:会计诚信;现状;改进措施

Key words: accounting credit;the status;improv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043-01

0引言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且越发严重。会计诚信的缺失给企业、合作对象、市场经营秩序以及投资者都带来了巨大危害。会计诚信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然,会计诚信的缺失有很多原因,比如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利益驱动、惩罚力度不够等,但是,笔者认为提高会计人员诚信素质是解决会计诚信问题的关键,而教育是基础。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一号公告中指出“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是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反思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在重建会计诚信时能做些什么。

现在,人人都在讲诚信。诚信是什么?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诚信是升华的结果,是道德的完美。会计的诚信关系着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国家的和谐稳定。正如我国现代会计的奠基人、杰出的会计教育专家潘序伦先生所说:“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会计教育界承担着对会计工作者进行诚信教育的重任,因此必须从高校会计专业开始,对会计工作者进行诚信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1导致诚信教育现状的原因

1.1 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不良倾向给诚信教育带来阻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求职时择业功利性倾向严重,即讲求实惠,如片面追求高收入,片面追求有利于个人发展,讲个人需要多,讲究奉献社会少,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当个人利益和社会需求发生矛盾时,首先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目标短视,自身人生价值缺失。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面对利益的诱惑和就业的压力时选择造假。

1.2 会计本身的特点及局限性随着企业中新业务、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大量涌现,会计的工作准则及方式都在不断的更新中。2006年财政部相继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标志着我国构建起了一套企业会计准则完善体系。新的准则针对某些事件的会计处理方式并没有给出特定的处理方式,而只是制定了相关标准,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但是不能够违背准则的标准。这样就使得会计的工作方式更加自由,让他们能够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处理,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职务上的便利。也就更需要在高校开展本科会计专业诚信教育,提高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作风过硬、恪尽职守、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爱岗敬业的会计人员队伍。

2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现状

2.1 会计教育片面的重视技能教育,忽略职业道德培养目前传统的会计教育方式片面的注重对学生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是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进行会计教育的时候,很少有学校开设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课程,即便有的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也只注重公德教育,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以及诚信意识的目的。

2.2 对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高校会计教育,多强调会计教学质量,追求学生的考研率和就业率,至于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度如何,学生毕业后的诚信表现如何,有没有做假账,却不算在学校教育成果中。至于如何在高校开展会计诚信教育,更是缺乏详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

3加强会计诚信教育的措施

3.1 优化教育环境学校的育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诚信教育。学校首先要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诚信的校园氛围。通过倡导、赞扬、鼓励诚信的行为,贬抑、谴责查处会计造假等不良行为,将有助于学生分清是非,形成良好的风气,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氛围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同化。通过公共道德课程的教育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社会上某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使学生坚信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会计人员的必备素质。从学生的入学教育到日常教学、毕业前教育和毕业后追踪,各个环节都要加强会计诚信教育,让诚信教育真正融人大学生活,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诚信基础。

3.2 完善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育中轻职业道德建设的观念,进一步完善会计的课程体系,增设会计诚信教育的有关课程,如《会计诚信学》、《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诚信案例》等课程,有针对性地结合社会现象予以讲述,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诚信教育可采取“基础课―案例教学―专家讲座―社会调研实践―职业测试”多元化的模式,拓宽与完善会计专业的诚信教育课程体系。

3.3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最终实施者,其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是最直接、最有力的教育榜样和典范。教师的个人诚信素养、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以正直、诚实、严谨、科学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师还应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做到师者,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传道。在教学中,时刻不忘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形象带动广大学生树立起诚信的形象。

3.4 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会计诚信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还应当组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比如组织团体讨论、辩论会、角色模拟、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各种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相关信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或网站收集各种案例。应当建立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平台,如可以通过知心信箱、电子网络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还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会计职业道德,更加适应即将面临的社会角色。学校还可以聘请单位会计人员、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税务人员、司法人员等专业人员开展讲座,以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会计诚信教育的说服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风险的防线。

3.5 毕业生跟踪调查,加强会计诚信教育的理论研究高校教师应在学生毕业后,详细了解每个毕业生在会计工作中的诚信状况,对学生的会计诚信状况进行深入、详细、系统地研究,为我国会计诚信教育提出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玉英.高校会计诚信教育探讨[J].考试周刊,2009,(2).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篇(2)

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高职青年学生对诚信状况的认识,掌握他们在现阶段的诚信现状,笔者对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外语系的09届毕业生进行了诚信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诚信认识、对社会诚信评价、自身诚信行为和诚信建设的建议等方面。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后,现对诚信调查问卷中的主要数据进行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对诚信内涵的理解方面,有92%的学生认为“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今天仍然适用”,没有一个学生认为“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但是己经不适合今天社会发展的要求”。

2、在问到“你认为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62%的学生认为诚信最重要。

3、对于“你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诚信的品质主要包括什么(可多选)”,认为“诚实”的有66%:认为“信守承诺”的有74%:认为“不随意允诺”的有58%:认为“真诚”的有68%。

4、“据你了解,你身边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做到诚信了吗?”84%的同学认为“大部分人有”:10%的同学认为”几乎没有”:6%的同学认为“所有人都有”。

5、“你认为就业诚信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可多选)”,认为“在简历中提供自己的真实信息,包括所获荣誉、所得证书等”占到了82%:认为“面试时向用人单位反映自己的真实想法”的占到了42%;认为“信守契约,不与就业签约单位违约”的占到了50%:认为“职业重新选择时要及时通知已签约单位”的占到了50%。

从这几个调查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高职毕业生对诚信是有清醒认识的,他们能够认识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够认同诚信这一道德规范的价值和现实作用。

(二)诚信缺失方面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压力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众多压力,许多同学的就业诚信大打折扣,就业诚信欠佳的情况在毕业生中时常出现,这是个不可忽视的诚信问题。

1、简历造假方面:

对于“你认为在求职简历中作假是否有利于个人的求职?”,有20%的学生回答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

“你会对自己的履历作假吗?”,有26%的学生明确表示“如有自己满意的单位,可能会作假”。

对于求职简历中的修饰现象,很大一部分学生抱着默认的态度。有70%的学生认为“在求职简历中适当修饰是可以理解的”,有15%的学生则认为“允许求职简历中有很多水分是众所周知的事”。

“你认为在求职简历中作假是否有利于个人的求职?”,6%的学生认为不利于:20%的学生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占74%。也就是说在实际中,在利益面前有可能会去作假。

“你在毕业择业时,如果看到别人写假履历,做假证书、奖状等而找到了一份比较好的工作。这时你的做法是”,有16%的学生认为“别人作假找到了好工作,我实事求是说不定还要碰壁,所以自己也作假”,认为“我自己有能力,作假只是锦上添花而已,无所谓”的占到了8%,而坚持”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决不作假”的仅占到10%。

2、面试中的不诚信行为

“如果用人单位在面试时询问你是否有继续深造的计划,而你自己确实有这种计划,但是你自己又知道会对自己的择业产生影响。这时你会怎么做”,选择“为了获得工作机会,隐瞒自己继续深造的计划”的占36%:选择“对用人单位说目前还没有这个计划,先获得工作机会再说出来”的占4%:选择“如实向工作单位说明这种情况”的占42%。

3、违约行为

“如果你已经跟某一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但是你又遇到了一个更好的单位,这时你会怎么做”,选择“不管多少赔偿金也要毁约”的占2%,选择“想跟最初的单位毁约,但是考虑到违约金,所以放弃毁约”的占12%,选择既然已经签订了合约,不能违犯诚信原则,不能破坏用人单位的工作计划,所以不会毁约的占34%,选择“其他”的占42%。

“你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的违约行为”,6%的学生认为“人往高处走,正常”:22%的学生认为“是对学校、用人单位不负责任的行为”;3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找到满意的单位,即使违约也可以理解”;38%的学生认为“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从这几方面的调查问卷中,我们看到,虽然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同诚信这一传统美德。都希望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做到诚实守信,但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又会做出一些违反诚信的行为。面对就业相对于诚信的遵守,就业协议的履行,学生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实际利益,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利益受到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在这样的环境下,诫信的品质再也不是绝对了,就业诚信在现实利益面前变的脆弱了。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当前,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也都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传统道德规范日益弱化,政治腐败、假冒伪劣商品、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走私逃汇、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亦相当严重。如此种种失信现象和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也冲击了校园,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二)就业观念、就业心态的不正确

一些大学生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在遇到合适的单位时马上签约,然而一旦遇见更好的单位并且被录用,便有了违约之举。在我系的一次招聘会中,在被问到你被录用后,是否会跳槽的问题时,有学生理所当然的认为有好的工作机会,当然

应该跳槽。在平时与毕业生的交流中,也会发现很普遍的一种心理:现在找工作比较困难,在签下一份工作后就当积累经验,在有了好的工作后马上跳槽。

也有的学生由于对自己缺乏了解,在求职中一有签约机会就冒然签约。在签约后发现工作环境、工作状况和之前自己的认识不一致时,不顾协议书的法律约束即刻提出违约。有的学生在被录用后的第二天就回到学校。问及原因,答案仅仅是: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

还有的大学生是在就业与学业之间徘徊不定。由于对于自己的发展目标不是很明确,在看到其他同学找工作时很容易被动摇,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参加招聘会。但是真正被聘用后很容易反悔,认为自己还是应该继续接本,取得高学历,随即违约。

虽然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初期为回避竞争压力,可能会先选择一个过渡职业,但如果频繁跳槽,即便不考虑经济上的损失,也是对自身发展不利的,更失去了自己的诚信,也造成了用人单位对录用毕业生没有安全感,无形中给大学生就业增设了许多不必要的复杂环节。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大学生的诚信遭到质疑,必然会使其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使大学生整体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三)学校教育的缺憾

高校诚信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毕业生的诚信的培养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调查问卷中,在问及“对你诚信观念形成影响主要因素是什么”时,有54%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对于“你认为对大学毕业生进行专门的就业诚信教育有必要吗”,认为“很有必要”的占24%:认为“有必要”的占46%。

但是,高校诚信教育取得的成效、在学生中的反响却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在问及“你们学校有没有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时,38%的学生选择“一直进行着,效果很好”:44%的学生选择“效果不大,形式主义”:6%的学生选择“从没有过”。在问及“你认为学校开展的诚信教育对提高诚信道德认识和践行诚信行为有实效吗”时,认为“有实效”的占6%;认为“有一定效果,但不明显”的占74%:认为“没有实效”的占4%:选择“不清楚”的占14%。这说明,我们现在的就业诚信教育仍然存在着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的现象。内容比较空洞,不能很好的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教育方法过于单一,“说教”和“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而且重灌输、轻实践。对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所以,在今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针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应加快大学生就业诚信建设,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促进毕业生诚信就业。

三、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在了解了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诚信状况及原因后,如何有效的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应当突出强调诚信教育

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其诚信观念如何,直接影响着其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行为,进而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应当强化诚信教育的系统性,把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无论是入学教育还是毕业教育,无论是课堂教育还是课外活动教育,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专业课程教育。都要渗透诚信教育的内容。

(二)对诚信教育的内容以及方式进行改革

以往诚信教育过于空泛化、教条化;方法过于单一,“说教”和“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要对诚信教育进行改革,从内容、方法上有所创新,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因素,使学生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积极地接受教育,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首先,要丰富完善诚信教育内容,使同学们从社会历史的高度、个人生活的角度了解诚信品质的重要性、必要性。既要树立科学正确的诚信意识,又要在这种意识支配下杜绝失信行为,使诚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适当加入实例教育。可以通过对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表加以梳理、总结,将就业中的失信、守信的实例编制成册,用身边的例子来教育同学们。

再次,要在诚信教育中讲究方法。就业诚信教育应当突出多样性以及针对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比如讲座、演讲、辩论赛、主题班会、主题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诚信教育也可以借助校园广播这一途径,加以宣传。从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多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民主讨论、学生参与的方法,多用学生的语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积极探索新途径,有效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总之,诚信教育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中予以加深。

(三)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篇(3)

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被忽视

指导教师在接受论文指导任务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缺乏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和激励约束机制,完全凭教师的责任心完成指导任务。如果学生认真,教师负责,那么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尚可保证;反之,则论文(设计)质量堪忧。而对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在教师中也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有些教师认为,在目前形势下,与其让论文(设计)质量逐渐下滑,成为“鸡肋”,不如取消。个别教师甚至觉得学生毕业找工作不容易,能让学生通过毕业就行了,无形中对毕业论文把关不严。而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就业也缺乏相应的关联度,只要拿到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便大功告成。缺乏公平有效的评价反馈和激励约束机制影响了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制约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认真学习高教30条,狠抓教学质量,加快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步伐,探索有效途径,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文科类本科毕业环节的创新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培养计划实施入手,探讨浙江工业大学文科类本科毕业环节改革之路。

1、更新毕业环节教学观念教育的职能是“造就有创造才能,有思想、有活力的个人;培养具有适应客观要求不断变化能力的专业人才”。[2]我们的本科毕业生只有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流畅的表达能力、熟练的动手能力、灵活的适应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才能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坚定的改革意识,推动本科毕业生的全面发展,而毕业环节的改革正是反映了这样的要求。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1)从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着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确定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时,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选题目,再由指导老师共同拟定论文题目作为题库,并成立审题小组,采取“公布题目、双向选择”的做法,然后在指导老师辅助下,由师生共同拟定论文候选题目,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选题主要来源于实验室开放项目、课程设计、专业实践、学年论文、学生科研项目和指导教师课题等。选题制度的改革,既丰富了选题渠道,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毕业论文(设计)真题真做,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尝试改变毕业论文(设计)的单一形式,鼓励毕业环节中论文与作品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充分凸显学生个性化优势。根据文科类学生的专业特色,改革毕业环节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和创作积极性,研究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取代固有的程式化评价制度。(3)设计适合文科学院培养模式的毕业论文训练体系,并将其植入课程体系中。有目的地引导和明确研究方向,并将选题时间适当调整到较低年级进行。(4)建立学术诚信制度,在论文开篇之初,签下诚信承诺书,有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良好的工作纪律和工作态度,引导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和作品。

3、拓展教学实践平台,升华实践成果随着浙江工业大学整体实力的提升,办学力量与科研能力也在逐年加强,如何依托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在提供厚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打造实践操作平台,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1)利用优质的校友资源和与对口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签订教学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一个专业技能、学生科研等实践教学平台,以短学期专业实践为契机,向对口单位输送实习学生,拓展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实际工作能力,同业界接轨。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挑战杯或其他学科竞赛成果的转化,以此培养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2)鼓励学生创作并推出作品。加强校际合作,把别人的好作品带回校内,把自己的好作品带到校外;以作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后盾,支持学生推出作品,在学院层面推出科技立项,积极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入各式各样、形态各异的作品,供学生观摩学习;通过各类竞赛,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同时鼓励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科技立项的指导老师,引领学生踏入学术研究领域。很多学生在国内核心期刊刊发了多篇论文,提前摘取学术领域的丰硕成果。使学生提前了解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要领和学术意义,为毕业环节的质量保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之源,然而,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一些毕业生无视诚信原则,在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随意毁约,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研究高校毕业生的诚信就业教育问题,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诚实守信习惯,对于维护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的信誉,促进高校未来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出发,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的措施等展开研究,希望对改善大学生诚信就业有所帮助。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诚信,是指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包括制作个人简历、面试时的个人展示、签约过程中的态度、入职后的工作表现等环节,大学生的一言一行所展示的个人真实信息、真实风彩,如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担任学生干部经历、参加学科竞赛经历以及所获各类奖励等。然而,在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许多不诚信的行为和现象,破坏了就业秩序,影响了社会和谐。

第一,缺乏科学管理,滋生“注水简历”。简历是叩开职场大门的敲门砖,一份丰富的求职简历,足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赢得面试机会,为成功签约抢占先机。为了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一些毕业生不惜加大简历的水分,自封学生干部、造假等级证书、伪造奖励荣誉、涂改学习成绩等不诚信行为屡见不鲜。某大学针对本校研究生诚信状况进行的一次专业心理调查显实:至少有1/4的研究生并不抵触在求职中改变自己的履历,进行造假,具有一定造假倾向。

第二,缺乏考评机制,助长“随意违约”。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绝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接受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骑驴找马”的故事一再上演,用较小甚至为零的违约成本,换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当然,如果考上研究生、公务员,或已向签约单位赔付违约金,办理好相关解约手续,则属于规范合理的就业行为,不属于“随意违约”。笔者界定的“随意违约”行为,主要是指毕业生签约某单位后,不去签约单位报到,由于害怕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既不告知签约单位,也不办理相关手续,使得用人单位一时难以应付,并给该校毕业生盖上“不诚信”的帽子,决定不再到该校招聘毕业生。

在签约之际,一方面用人单位为证实签约对象是高校毕业生,多要求学生所在的院系在《推荐表》、《就业协议书》上给予评定,要求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给予推荐并盖章;另一方面毕业生为简化流程,提高签约效率,希望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提前将推荐意见写好并盖章。这样一来,学校很难及时准确了解学生就业的真实动态。特别是很多毕业生“这山望着那山高”,随时准备再签“更好的单位”,出于侥幸心理,毕业生即使成功签约也不愿意及时上交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用人单位也很难与签约学生所在的学校一一联系反馈,因而学校很难及时准确掌握每一对就业双方的签约动态,无法及时准确编制就业计划,更不能及时将毕业生的违约思想扼杀在摇篮里,进而减少违约事件的发生。①

第三,激励力度不够,导致“频繁跳槽”。据调查,近几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前3年跳槽率达到70%,跳槽现象频发,是由大学毕业生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自我要求和需求的双重缺位直接造成的。②当然,对于可以吸纳75%就业大军的中小企业来说,企业未能留住人才也有着一定自身的原因,但是大学生责任意识缺位,如诚信缺失、奉献精神不够等,是跳槽频发现象的内在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高,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在工作岗位上“安不下心”,无法敬业爱岗,应是跳槽频发现象的又一重要原因。

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行为的影响因素

就业不诚信的思想和行为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客观原因,又有个人主观原因;既受社会诚信大环境的影响,又有学校就业管理的原因,还与用人单位的选人机制和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欠缺有关。

第一,诚信意志不坚定。高校毕业生不能正确处理趋利心理与个人价值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毕业生一味追求高薪,而不注重个人价值实现和个人长远发展,使得毕业生的道德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日益背离。然而,毕业生要想获得长期收益,前提必须是最大化社会价值。毕业生不能正确处理趋利心理与个人发展间矛盾,使得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行为十分突出。

大学生还处于青春年少期,其心理发展还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还很难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诚信”、“敬业”等品质与个人长远发展的关系,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对“诚信”、“敬业”等品质的理解和践行还远远不够,如一些毕业生面对外界环境的影响,意志不坚定,不能诚信自律,进而给个人和社会造成较大损失。

第二,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构与信用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制度,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诚信法律体系建设的严重滞后为失信者的通行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这也是致使大学生的就业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此外,社会上也广泛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诚信缺失现象,大学生在签完就业协议又违约后,高校的态度多数是,只要企业不追究责任,他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少企业也是考虑到想追究毕业生违约责任,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成本而放弃追究;毕业生在整个就业失信过程中,没有相关法律约束、惩治,也没有太大的经济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就业诚信缺失行为。

第三,高校诚信就业管理不到位。高校在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管理方面不到位,如沿用传统的重灌输、轻引导的教育方式使得诚信就业教育效果不明显、诚信失范的惩处制度不严格,以及在就业过程中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不及时、监督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毕业生诚信意识淡化、不诚信行为频频发生。特别是一些高校在足够重视培养大学生就业诚信的自觉时,却忽视了对他们的诚信管理和监督,这种管理上的缺位一定程度上庇护了毕业生的就业不诚信行为;再者,面对层层目标考核,部分高校片面追求高就业率,对毕业生的不诚信行为采取了默许态度,更难以为大学生的诚信就业起到积极作用。

第四,用人单位招聘行为不规范。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不规范的招聘行为,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不诚信行为的隐性推动者。如只认“学历”、“证书”,不认“能力”的择人标准,滋长了虚假简历的风气;招聘条件不能因岗定需(专科水平的岗位要求,用本科水平资格来招聘;普通本科的岗位要求,用重点本科的水平资格来招聘;一些岗位只要相关专业毕业生即可,却要求是学生干部),也成为毕业生随意违约、频繁跳槽的催化剂。此外,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宣传时提供虚假信息和承诺,也容易导致违约行为的发生。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在促进诚信就业中的具体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强调,为实现组织目标,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维护正常的就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可应用“三螺旋”理论,集合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力量,共同促进诚信就业。“三螺旋”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提出,用来解释在共同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之间相互合作、协同创新的“三重螺旋”新关系。2003年,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对“三螺旋”概念做了进一步补充并构建了“三螺旋”理论。在该理论模型中,大学、产业、政府三者的边界和界限逐渐被打破,它们不断磨合、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一种个体独立、相互支持、跨界发展的“三螺旋”协同发展结构,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诚信就业工作中,政府、高校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理应各尽其职,积极推进诚信就业。

第一,政府建立监督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违规现象经常发生,除了与一部分毕业生诚实守信观念淡薄、就业期望值偏高有关,还与用人单位片面强调用人自,而普遍忽视了毕业生就业权利保障有关。高校负责处理毕业生的违约行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承担起监管用人单位不诚信行为的责任。

用监管制度来丰富信用体系,用信用体系来浓厚诚信氛围。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诚信是首要品质,讲诚信、守信用是基本要求。没有诚实守信行为,社会难以和谐稳定;没有信用监管制度,市场经济难以健康发展。我国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信用监管制度的完善,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确定为“十二五”工作目标之一,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进而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建立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提升全民讲诚信的意识;其次要建立完善诚信监管、失信惩戒等相关的法律制度,使得诚信监管有法可依,做到诚信监管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例如,针对即将进入市场的企业或大学生,可通过实行组织或个人诚信资格准入制,凡未取得各级人社局或相关部门出具的企业诚信证明的,企业不得进行经营活动,大学生未获得高校相关部门开具的诚信档案材料的,不得进入就业市场;针对失信于社会公众的企业或个人,加大处罚力度,从功利角度遏制其失信动机;这些信用制度同样适用于企事业单位,也适用于毕业生本人,对约束集体和个人遵守诚信,践行诚信有很大的帮助。

设置诚信就业行为的评价工具,并及时干预不诚信就业行为。就业行为是否诚信难以鉴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愈演愈烈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因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研讨制定相关制度,来规范毕业生诚信就业行为,还应该针对社会各领域的诚信问题出台相关的鉴定规则,使行为诚信评价有一定的依据,使不诚信行为的干预处理有一定的依据。

第二,高校应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加强就业诚信监管。来自美国的管理学教授MichaelHammer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强调要把工作任务从始至终组合到工作流程中去,促进成本、质量、效率的改善。大学毕业生从找工作、签约、派遣到报到的整个就业过程,高校可以借鉴流程再造的思想,重新设计诚信就业管理流程,使诚信就业工作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深化诚信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无疑是实现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的基本前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协议管理力度,是对就业过程中的毕业生群体、招聘企业、高校的保护,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诚信道德意识。要从根本上减少、解除就业不诚信的隐患,高校既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还需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实践教育。借助“两课”教育、“晚点名”主题班会等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等,一方面帮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荣辱意识,并在各类党团活动、志愿实践活动中体会诚信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诚信道德意识,理解诚信,在就业过程中践行诚信。

完善对就业材料、就业行为的监管制度。对就业材料的监管,主要是学生所在的院系对《毕业生推荐表》等就业推荐材料严格审查,既要对学习成绩严格审核,也要对荣誉证书、专业技术能力证书严格认证,确保就业推荐信息真实准确。首先要利用“互联网+管理”的便利性,要求毕业生所在高校将学生的成长记录通过互联网上传到特定的教育管理平台,并通过授权账号等形式提供查询功能,使就业过程中的主客体都能高效、便利地辨认用人单位、求职学生信息的准确性;其次,在线下还应实行毕业生就业协议登记、鉴证制度,要求用人单位在审查毕业生就业材料时要向高校索要授权账号密码在规定平台上进行信息核查,毕业生与企业签完协议后,需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进行系统注册登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劳动雇佣关系才算生效,通过以上种种制约,激励毕业生签约后能及时上交就业材料;再者可以通过建立诚信奖惩机制,激励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讲诚信,约束毕业生不诚信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促进高校对毕业生诚信就业的监督。对于毕业生的不诚信行为,可以试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警告、处分等不同程度的惩戒,让他们承担不诚信的责任和代价。

第三,企业运用双因素理论,灵活选人标准、用人机制。美国行为学家Fredrick Herzberg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指出,要激发并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主要依靠两个因素,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员工的不满意感首先要靠保健因素来消除,继而,再用激励因素给员工带来满意感。这给我们诚信就业工作带来的启示即,要减少企业与高校毕业生之间的违约现象,除应加强毕业生的诚信品德教育外,企业应灵活选人标准、用人机制,转变用人意识也是关键。企业选聘人才,要注重考察毕业生对某一岗位的胜任能力,而不是机械地考察毕业学校、学历、证书等;特别是对录用的人才,企业要为他们尽可能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如薪酬待遇、学习培训、岗位晋升等,激励毕业生安心为单位效力,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综上,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信问题,政府要建立监督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高校要深化诚信道德教育,加强诚信就业监管;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机制,政府、高校、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形成三种力量交叉影响、螺旋上升的“三螺旋”关系,是解决大学生诚信就业的充分条件,更是保证大学生诚信就业制度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对于大学生主体来说,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敬业、诚信的品质时时指导自身的行动。

(作者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y055)

【注释】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篇(5)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和人才竞争的不断深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诚信问题更是各方关注的主要焦点。随着就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就业模式由“指令性计划分配与统包统分”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而在就业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毕业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何规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建立诚信、公平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每一所高校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1. 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及原因

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一是伪造证书骗取信任。如伪造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学位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等大学期间没有得到的各种证书以及三好学生等各种获奖证书。二是在个人推荐简历材料中造假。虚构在校期间任职经历,编造社会实践经历,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绩,修改自己的成绩,将别人发表过的文章、科研成果等改头换面写进自己的履历等。三是是面试吹嘘,不符实际。在面试时不客观介绍自己的情况,隐瞒实情,夸大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或请人代为面试等。四是多方签约,不去就业。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遇到好的就签约,遇到更好的就违约,签约后随意毁约。毕业生的诚信缺失行为既有社会诚信环境不良的因素,也有学校诚信教育不力的因素; 既有高校毕业生自身诚信素质不高的因素,又有制度措施和监督不利的问题。因此,抵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诚信缺失行为需要社会、高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2. 构建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制度的重要意义

2.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今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大学生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和需要培养的优秀道德品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理应是这一美德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2.2 努力构建诚信就业的制度环境,减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提倡先就业、再择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构建毕业生就业诚信体系

3.1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要把诚信教育作为人才成长教育的基础教育来抓,营造诚信的风气和环境。学生们所能感受到的学校道德氛围,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此,必须加强诚信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可靠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着力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牢固的社会信用意识,使之意识到良好的信用在今后学习和就业的重要作用,就业信誉的损失不仅影响自己今后工作的找寻,也将影响到所在学校的声誉。要提高毕业生的信誉意识、法律意识和契约意识,把大学生培养成诚实守信,对社会负责的优秀人才。

3.2优化就业工作流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端正大学生的择业观,并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指导毕业生客观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并熟悉就业工作流程。二是开展求职技巧、签约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就业精品课程,结合大学生诚信教育,指导就业创业。三是以系为单位,召开诚信就业动员会,集中开展劳动就业方面法律法规专题讲座,进行深层次的专业与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使其了解劳动就业方面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在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等方面的规定,使其规避风险,减少违约行为。

3.3建立毕业生诚信档案,对就业失信行为进行监督。

要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诚信档案既要涉及毕业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又要切实可行,可操作。要建立诚信受益失信受罚就业机制,对就业失信行为进行强化监督。通过批评教育、处分、不推荐就业等方法使不同程度的失信者承担失信行为的责任。诚信档案的建立将督促学生落实信用教育到就业中。毕业生诚信档案也可为用人单位提供参考。建立校内信用监督机制和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用监督机制,监督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者的失信行为。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公正,使其积极健康发展。

3.4建立毕业生就业诚信评价体系

3.4.1就业诚信评价的基本原则

第一是规范性,指的是用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来规范就业诚信评价行为和过程以保障其合法、有序地进行。第二是客观性,指的是就业诚信评价必须遵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第三是公平性,指的是既要对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做出合理的惩罚,又要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第四是科学性,指的是评价过程的各个环节都符合科学的要求。第五是可操作性,指的是评价方案实施时具有可操作性,行得通。第六是教育性,指的是要重视就业诚信评价体系内在的教育性职能,评价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目的。

3.4.2就业诚信评价的基本内容

3.4.2.1细化评价内容

就业诚信评价是对毕业生在就业准备、面试、履行就业协议等就业过程中诚信表现的综合评价,那么其评价内容就应该包括就业准备诚信评价、面试诚信评价、签约与履约诚信评价、就业后相关诚信评价。

3.4.2.2确定评价机构

就业诚信评价需要多个机关和部门通力合作,包括:(l)信息提供机构;(2)信息征集与整合机构;(3)诚信评价机构;(4)诚信评价公示机构;(5)诚信评价监督机构。其中信息机构包括高校、广大用人单位、招聘中介机构、银行等。信息征集与整合机构及诚信评价公示机构可以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来担当。诚信监督机构应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主管部门。

3.4.2.3完善评价标准

就业诚信评价要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诚信评价机构依照评价标准对毕业生的相关信息进行考查评价,对诚信行为予以加分,最后得出总分。

3.4.2.4规范评价流程

首先通过网上登记为每个学生设立一个“诚信信息中心”,每个诚信信息登记号对应一个毕业生的身份证号。毕业生自行设置密码,可以随时查阅个人诚信信息状况。然后学校,用人单位,银行等单位都可将毕业生的诚信信息提交给“诚信信息中心”。“诚信信息中心”将所接受信息分类、整合、确认后传递给就业诚信评价机构。最后就业诚信评价机构形成评价意见后得出个人诚信综合信息。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只是当前社会诚信问题的一个缩影。为此,全社会都要树立诚信的道德规范,构建诚信的就业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作者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招生就业处)

参考文献:

[1]邹开亮.关于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诚信评价体系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0.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篇(6)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意思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这是人立身处世之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遵循良好的道德准则是一名优秀大学生不可缺失的基本素质,但令人堪忧的是,信用危机已开始人侵大学生就业市场。因此,对大生就业市场的诚信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引导和管理,努力培养他们守信用、重良知的基本素质,创造诚实守信的良好就业环境,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就业市场诚信问题的若干表现

高校就业市场诚信的缺失,在大学毕业生和招聘单位四个方面均有表现。在大学毕业生方面主要有:

1.私自修改学习成绩。一些毕业生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学习成绩的要求,竟然明目张胆地修改自己的成绩单,把本来不及格或分数较低的课程改成及格或优秀,然后心存侥幸地拿着“技术处理”过的成绩单到学校审批盖章,企图蒙混过关,以获取考官垂青。

2.盗用他人成果。一般用人单位在审阅毕业生材料时往往先收取复印件,有些人就抓住这一空当造假。他们把别人的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证书以及发表过的文章、科研成果等改头换面变成了自己的辉煌履历,堂而皇之地交给用人单位。

3.制作虚假简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难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y。部分毕业生为了能顺利找到工作,在准备推荐材料时往往进行“注水”处理,别制作虚假简历,以此抬高身价。本来没担任过学生干部,简历中却出现了大量的要职如“班长”、“部长”、“学生会主席”等溢美之词。前几年,同一个班级出现过十多个“学生会主席”。而今万象更新,大学毕业生人人英语四六级,个个精通计算机。个别高校片面地追求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对此也通常视而不见,公然让学生蒙混过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弄虚作假的不良习气。

4.草率签约而造成违约。签订就业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是当事人,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受国家法律保护。按照规定,每个毕业生只能有一份就业协议书,以保证一个毕业生只能和一个用人单位签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可以存在合理的违约现象,如用人单位承诺的条件没有实现是可以违约的。这里的恶意违约是指毕业生采用欺骗手段获取多份就业协议书,同时和多家用人单位签约,而毕业生最终只能选择一家单位,造成对其他单位恶意违约,不仅会影响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和使用,对毕业生所在学校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高校就业市场的诚信问题表现在用人单位方面,主要是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等[2]。例如,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是诚意招贤纳士,而是“挂羊头卖狗肉”,夸张的宣传、不切合实际的承诺,让学生有上当受骗之感。有些用人单位盲目地人才高消费使毕业生不得不在“包装”上下功夫。有些单位盲目抬高招聘条件,明明只需要懂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简单操作,却硬强调计算机二级证书,明明不需要太高的英语水平,偏偏规定要过大学英语六级。

二、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经济领域中的“诚信危机”集中体现在生产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骗上。政治领域也充斥着各种违反诚信原则的政治造假、瞒上欺下、贪污腐败等为官为利不为民的现象。文化领域也存在着严重的“诚信危机”,造成文化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就连一直受人们所尊崇的学术界,也净土不再,出现了学术腐败。这些不诚信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严重影响,最近在大学毕业生中间流行一种说法:简历不造假,典型一大傻_3]。部分毕业生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铤而走险,效尤各种欺骗行为,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诚信问题。

2.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偏执。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仅仅对孩子提出要勤奋、要多才多艺、要竞争等要求,却漠视要诚信做人这一重要道德品质。在学校教育中,只把追求高升学率当作根本任务,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即使在德育教育上,也只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而无视学生应对自己负责;对受教育者只是一味的讲大道理,而忽视了对学生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环境,不利于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一些学校甚至在无意识中“纵容”了学生作假。[4]

3.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反思能力oEsJ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小事与大事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他们极容易将观察了解到的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误导他们抛弃诚信观念,甚至做出背离公民道德规范的事情。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自己做什么,很少考虑自己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什么。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个别学生甚至把自己的需要建立在别人失去的基础之上,表现极端自私。

三、实现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的若干对策

1.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根本好转。据国家统计数据表明,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来60至7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要大力发展汽车、化工、机械制造、能源开发、建筑、电子等支柱产业,着力培育信息、旅游等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只有经济发展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就业市场造假泛滥之风。

2.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一是要强化政府信用意识。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树立一个勤政为民、取信于民的政府形象,加强党政干部廉政建设,加大查处腐败力度。二是要努力优化社会舆论环境。要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诚信道德宣传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诚信的重要性,懂得诚信的价值,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良好舆论环境。三是要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诚信道德品质形成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说实话、办实事。比如,在学习上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良好学风,引导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平时的学习中去,努力克服考试舞弊、投机取巧行为。在评优和保送等问题上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对校园中发生的不讲诚信之人和事要进行道德鞭挞,逐渐确立诚实守信的良好校园道德风尚。

3.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当代大学生是一个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有影响力的群体,他们的诚信如何,不仅对他们个人的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有直接影响,而且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有诚信问题的学生进行通报,开展大学生诚信实践活动,举办诚信讲座、演讲比赛等。

4.高校要严把毕业生推荐关。为确保毕业生就业推荐的真实性,高校一定要严把毕业生推荐关。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必须经过院系审核盖章后加盖学校就业部门公章。要建立严格的毕业生协议书管理制度,明确违约责任,对就业协议书实行统一编号,每个学生只有属于自己唯一编号的协议书,杜绝协议书的随意转让或转卖现象。对于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在转接档案时,必须将就业协议书收回,对已经联系就业单位的,还必须征得用人单位同意并出具退函,否则学校不予办理转档手续,不给“一女多嫁者”任何回旋余地,尽可能维护协议本身的严肃性和签约三方的诚信。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篇(7)

传统永远在改变之中,但其间终有不变者在,否则将无传统可言。儒家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是我国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汲取的几乎唯一的精神源泉。这一地位是其他文化无可替代的。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一直传承并一直得到历代社会所重视,并以政治的形式确定下来。而诚信并非只是一种个人美德,它是建立校园、社会文明和秩序的绝对必要条件,也是一名合格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

一、儒家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的阐释

在中国传统诚信观中,诚信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重要道德范畴之一,是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诚信,就是诚实、诚恳和信用、信任。诚与信从道德意义上理解,意义相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此作了解释,指出诚就是信,信也就是诚。由此可知,诚与信可以互训,两者都包含着人与人相处时应当诚实无欺,信守诺言的内涵意义。

诚信是做人处世的根本道德,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人无诚信难立足,家无诚信不和睦,业无诚信不兴旺,国无诚信不稳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商业运作的道德要求。市场经济讲究公平竞争、以质取胜,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虚伪欺诈的行为最终会受到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制裁。大学生要自觉抵制歪风邪气的影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胜靠谋,大胜靠德”。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人格,是大学生实现人生远大理想的根本保证。

二、高校毕业生诚信缺失现象表现

(一)、毕业生恶意拖欠学费

学生拖欠学费是全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高额的欠费让学校计划建设的一些教学设施因此无法建设,甚至连教师的课时费都不能按时发放。随着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奖学金,尤其是国家助学贷款等各种渠道,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困难,真正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本应逐渐减少。但实际上,拖欠学费的现象却呈上升趋势。高校对于毕业生拖欠学费一般采取毕业证暂时不发放的措施,但这一措施还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学生四年学费一分未交,毕业后采取作假证的手段,即使已经有能力偿还学费也不回学校补交。另外,虽然国家对全国高校实施了助学贷款,但是在具体落实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在考核贫困生贷款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根本就不困难,但却有贫困证明,各种手续都合格。学生工作者如果认为他不贫困不让其贷款时,该生很可能就会恶意欠缴学费,造成学校损失,但如果同意其贷款时,会因为不还贷款为国家造成损失。

(二)、制造虚假履历

1、制造虚假材料。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虚荣心严重,在就业问题上更为突出。

2、“包装”简历。一些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认为,有时候,用人单位的一些过高的要求使自己不得不在简历上加点“包装“。这样做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诱使部分大学生假造履历。

(三)、违约毁约随心所欲

大学生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为保险起见,遇到合适的单位马上签约,然而一旦遇见更好的单位并且被录用,便有了违约之举;还有的大学生是在择业与升学,求职与出国之间徘徊不定,在拿到录取通知书或出国护照时,也便有了违约之举。

(四)、高年级学生抄袭现象严重

在校大学生出去能否找到好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凭其在校学业成绩,所以,为使成绩更加优异,许多大学生在考试时,把平时所讲的诚信抛诸脑后,不择手段。由于成绩不仅直接与学位挂钩,而且是学生入党,评优及就业的主要依据,所以不仅平时成绩差的学生想作弊,蒙骗过关,而且平时学习成绩优良,各方面表现不错的学生也想作弊,以受表彰。

三、如何将儒家传统文化运用到高校的诚信教育中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所以,发扬儒家传统美德,将其融入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去是十分必要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一)、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将儒家传统的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涯设计中

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在毕业生中开展,指导工作要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就要启动。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增加就业指导的力度。不但要多渠道的为学生拓展就业机会,联系用人单位,更重要的是把儒家传统的德育教育贯穿学生生涯设计中尤为重要。

(二)、重视实践,拓展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将儒家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融入到“两课”中去。通过“两课”渗透,将诚信教育与专门课程相结合。可以结合《思想道德修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等有关必修课程中强化诚信教育的有关内容,在日常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渗透。

2、诚信教育必须通过各种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落实。学校都应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创造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寻求新的有效教育途径和活动方式。文化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德育教育者应从客观实际出发,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学生第二课堂的空间和作用。建立内外结合,纵横交错,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思想品德教育机制。

3、开展对学生个人诚信状况的评价、奖惩、监督管理,使大学生在诚实守信方面有章可循。学校通过逐步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诚信监督、诚信信息查询和诚信奖励制度,将学生在校期间各种遵章守制的行为进行归纳分析,确立相应的评估标准,逐步探索出一套量化考核标准,并在每学年对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评估,以其作为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研究生保送、三好生评选、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发放助学贷款等内容的重要依据,从而形成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刚性约束,这样还能够大幅度减少就业中容易发生的诚信缺失现象。

参考文献: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篇(8)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失信表现

(一)虚假包装。有些大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为了给招聘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而在求职简历中作假,虚假美化简历,修改毕业成绩,捏造“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伪造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专业技能证书等。有的在求职简历中夸大自己的能力,比如只参加了一项活动,却说成是自己组织、策划了多场活动。

(二)签订就业协议书以后不履行承诺,恶意违约。个别毕业生求职时草率签约,缺乏严肃性和细致的考虑,待须报到时则随意毁约;个别毕业生骗取多份就业协议书,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普遍撒网、重点选择”,最终能且仅能到一家单位就业,致使与其余多家单位违约;有的毕业生报到后因不满意工作条件或待遇。未与单位协商,不辞而别。

(三)面试时不实事求是,夸大其辞。在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个别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一些要求唯唯诺诺,不愿将真实的想法告知对方;在介绍自己时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试图让招聘人员相信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给招聘人员造成“假、大、空”的印象。

(四)用人单位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主要表现为一些用人单位提供虚假承诺,许诺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环境条件与企业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有的甚至虚构注册资金、隶属关系、盈利状况等相关财务信息,用以招揽高校优秀毕业生。个别用人单位甚至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盘剥、侵占毕业生的劳动成果.严重损害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当前,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健全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大环境。我国目前信用数据市场开放程度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渠道与途径,企业信用等级建设几近空白。由于社会尚缺乏相应的信用风险评级机制。信用好的企业与信用差的企业无法区分,也没有区别,造成诚信者的信用成本反而加大,失信者反而有利可图。

(二)高校诚信教育缺失。高校诚信教育缺失使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缺乏自律精神。随着这几年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倾向于实用性,以解决就业为第一目标,对诚信教育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涉及不多。一些学校甚至在无意识中“纵容”了学生作假。

(三)用人单位人才选拔方式不合理。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上存在误区.往往无视实际需要,盲目追求高学历,设定大量的条条框框要求毕业生,使得一些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不得不在自己的基本条件上动脑筋。这样做,不仅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大学生假造简历。

(四)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学校、家庭对道德教育的弱化以及法制的不健全,竞争无序的影响使得大学生诚信就业的观念十分淡薄大学生对失信造成的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认识不足,对社会诚信氛围的营造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得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

(五)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和监管缺位。在法制领域,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没有失信惩罚机制,没有相应的立法规范来实施。诚信虽然在观念上得到尊重,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明显的约束力。

三、改进毕业生就业失信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毕业生就业诚信的重建还必须着力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着力于构建诚信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树立重诚守信的典型,引导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诚信。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教育是实现高校毕业生诚实信用的重要手段,学校要以“两课”教育作为主要渠道,确立切实可行的诚信教育内容,充实和完善“两课”内容,联系社会实践和学生实际生活。教师与学生要经常交流沟通,教师自身也要洁身自好,不弄虚作假,树立良好榜样。学校通过广播电视、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等途径进行舆论宣传,构建诚信校园。

(三)提高毕业生自身的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关键,也是毕业生能够诚信就业的基础。毕业生实力的增强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也是诚信就业的基础与后盾,

(四)用人单位要建立合理的招聘机制,为毕业生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要转变盲目追求高学历的观念,科学招聘,注重实际能力,杜绝各种不正当招聘行为,为毕业生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

(五)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学生信用评价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方面展开,将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及信用情况等详细资料及时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形成每个大学生独有的个人信用档案。信用档案的各项记录在学生就业时提供给用人单位查证,督促学生把讲信用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之中。

(六)国家应加强对全社会诚信行为的监督机制建设,加强对不诚信行为的监督力度。加大对诚信教育理论探讨的力度.探索和建立一套客观科学的诚信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毕业生诚信方面的法律、法规,为诚信教育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永根,李幼平.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篇(9)

论文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同步的,大体上可划分为1949年至1976年、1977年至1999年和2000年以来三个历史阶段。在每个阶段,大学生政治诚信、学习诚信、经济诚信、道德诚信和就业诚信制度建设的侧重点均有所不同。

新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对大学生在政治、学习、经济、道德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诚信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建国以来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历史发展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同步,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1949年至1976年的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

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刚刚起步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诚信问题还不突出。虽然国家相继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但对大学生诚信方面的专门规定相对较少。关于大学生诚信方面的制度规定主要有:

1.政治诚信方面

主要是要求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借以肃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为保证有效开展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要求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处这样的专门政治工作机构加强领导。这些要求集中体现在1949年9月29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0年10月4日的《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情况及下学期政治课应注意事项的通报》、1951年9月10日的《教育部关于华北区各高等学校1951年度上学期进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教学工作的指示》等文件中。

2.学习诚信方面

主要是把好入学关,保证升学公平。如1953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关于华东区高等学校处理学生学籍问题的若干规定》指出:“新生入学后,如发现其系在校肄业(包括休学生)或在高等学校毕业,或在职青年未办离职手续,以及采用伪造涂改证件,冒名顶替蒙混报考入学者,必须严格处理,除一律取消其学籍外,并退回原校或原单位或所在区,区人民政府依情节轻重给予处分。”1957年4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的《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7年招考新生的规定》中指出:“报考青年应该对国家忠诚老实,不得有伪造证件或者虚假报学历、经历以及隐瞒政治历史等错误行为,否则一经查出,应即取消考试录取资格。”

3.经济诚信方面

主要是要求大学生申请人民助学金要诚实,不得弄虚作假。1955年8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关于执行全国高等学校(不包括高等师范学校)一般学生人民助学金实施办法的指示》中指出:“学生申请人民助学金,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如有虚报情况,假造证件,骗取人民助学金的,经查明后,除停发其助学金外,学校并得视情节轻重,给予适当的批评或处分。”

4.道德诚信方面

主要强调要对大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即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五项国民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1955年4月25日刘子载副部长强调:“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培养他们的独立创造、勇敢顽强的精神,培养他们对待劳动与公共财物的共产主义态度和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忠诚老实、生活朴素整洁等优良品质以及高度的政治警惕性。”

5.就业诚信方面

主要要求对毕业大学生进行服从统一分配的教育,教育大学生以国家利益为重,服从国家分配。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1954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各有关教育部门及高等学校应根据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的精神,教育毕业生服从国家建设计划,愉快地服从分配。”

二、1977年至1999年的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

在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和深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国家关于大学生的诚信制度也逐步完善起来。

1.在政治诚信方面

主要要求做好大学生录取政审工作,规定大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如1979年《关于一九七九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指出:“政审工作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主要看本人政治表现的政策。考生所在单位应该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对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做出全面的鉴定。”

1979年《关于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政治审查工作的意见》规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政治标准是: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加劳动,遵守纪律和社会主义法制,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勤奋学习。”

1983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生,学校可酌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1)反对四项基本原则,有明显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的言论和行为者,以及组织和煽动闹事、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安定团结而坚持不改者;(2)违反国家政策法令,触犯国家刑律的各种犯罪分子……”

2.学习诚信方面

主要要求学生在升学和在校学习考试中不得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否则要给予严厉处罚。如《关于一九七九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第一条“招生对象和条件”中规定“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在校生以及无正当理由退学的学生不能报考”,要求大学生必须按质按量完成学业,不得随意退学。同时,该文件还规定:“上一年已被高等学校录取不服从分配的,不能报考。”

《一九八四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定》在报名条件一栏指出,“上一年已被高等学校录取而不报到以及因舞弊被取消报考资格或入学资格的考生不能报考”。同时还规定,“对监守自盗、营私舞弊者,应从严处理。考生舞弊者,应取消其参加统考资格,下一年度也不准报考,已入学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1983年1月20日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凡擅自缺考或考试作弊者,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计,并不准正常补考。如确实有悔改表现的,经教务部门批准,在毕业前可给一次补考机会。考试作弊情节严重的,应给以纪律处分。”第十三条规定:“学生无故缺课,累计超过某门课程教学时数1/3者,不得参加本课程的考核,并视其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给以补考机会。”第三十一条规定:“一学期旷课超过50学时(旷课一天,按实际授课时间计)和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退学手续的学生,亦作退学处理。”此后,在《国家教委关于严肃考试纪律防止发生舞弊的通知》([86]教学字003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1990年1月2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第7号令)、《国家教委关于严格高等学校考试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1996年5月29日教学[1996]10号)等文件中,均对大学生考试不诚信行为及其处理作了明确的界定和严格的处罚规定。

3.经济诚信方面

此阶段主要集中在助学贷款领域。国家先后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实行办法》、《关于改革国家教委直属院校学生贷款办法的通知》(教财[1995]58号)、《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操作规程(试行)》(教财[1999]16号)、《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1999年05月13日生效)、《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助学贷款试行办法》(教财厅[1999]8号)等文件,这些文件明确规定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条件,否则贷款提供方可依法终止贷款或进行经济处罚。比如相关办法规定,申请贷款学生必须如实提供以下材料:“本人身份证及复印件的有效身份证明和书面同意借款的证明;提供家庭有关人员收入证明,或其他渠道取得收入的证明材料;经办银行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借款人有下列行为之一,贷款人可停止发放贷款,要求借款人和保证人偿还贷款本息,或依法处分抵押物、质物,清偿贷款本息:(一)借款人未按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贷款的;(二)借款人未按计划偿还贷款本息的……”“对违约不能如期归还贷款者,则由担保人承担全部还款的责任,并缴纳一定数额的违约金”等等。

4.道德诚信方面

主要规定大学生必须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1979年在《关于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政治审查工作的意见》 中规定考生本人“品质恶劣、道德败坏、违法乱纪、投机倒把、贪污盗窃或聚众闹事、扰乱社会治安的”不予录取。教育部关于试行《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的补充通知([79]教学字039号)指出,“为使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在校学生一般不准结婚。擅自结婚者,应予退学”。

1983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生,学校可酌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3)破坏公共财产,偷窃国家、集体和私人财物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者;(4)小偷小摸、屡教不改,品行极为恶劣、道德败坏者;(5)违反学校纪律,情节极为严重者。”

《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实行办法》在申请条件中明确要求贷款学生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有关规章适度,道德品质良好”。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1999年8月17日教财[1999]16号)第二章第七条第二款明确规定申请贷款的学生应该“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

5.就业诚信方面

主要是要求大学生服从国家分配,同时也开始要求大学生履行与用人单位签定的就业协议。《国家教委关于整顿一九八五年普通高等学校违反规定招收体育运动员问题的通知》([86]教学字009号)第四条第二款指出:“毕业生拒不回到计划分配单位的,按不服从分配处理。”第四条第四款指出:“为保证毕业生分配计划的贯彻执行,对不服从分配的毕业生,仍按国发[1985]91号文件规定的原则执行。”《国家教委关于做好1994年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1993年11月30日教学[1993]11号)第七条具体规定和要求:“未经培养单位主管毕业研究生就业部门同意,毕业研究生在社会上签订的协议,一律无效。”

《国家教委关于做好199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1994年11月9日教学[1994]19号)规定:“任何单位和部门组织跨省区、跨部门的毕业生招聘会、市场等活动,均须报国家教委批准。毕业生参加上述活动,应经学校同意并持有学校的推荐表或协议书。否则,所签协议无效。”

《国家教委关于做好199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1995年11月13日教学[1995]19号)规定:“凡属国家定向或委托培养的毕业生,违反协议不去定向地区或委培单位工作的,高等学校可按协议规定对其收取违约金和部分教育补偿费;凡毕业生违反就业协议,高等学校可按协议规定对其收取违约金,如果因用人单位违约的,则由用人单位将违约金交付给高校及学生本人。”

三、2000年以来的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

2000年以来,我国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主要是进一步完善以前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方面的规定更加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各高校也相继制定了各种学生违纪处理办法。

1.在政治诚信方面

主要强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理想信念。如2005年3月29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2.在学习诚信方面

更多是以考试规定的形式要求学生诚实应考,不允许任何作弊现象。如2005年3月29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大学生考试中哪些行为属于作弊行为有明确规定,而且还明确视情节轻重对考试不诚信者给以相应的处分。在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联合颁发的《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做好高考学生资格审查工作,杜绝“高考移民”现象。2005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前深入开展诚信考试专题教育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做好组织所有考生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的工作。《清华大学学生违纪处分管理规定实施细则》《重庆邮电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一些高校的规定也对大学生学习不诚信行为作了明确界定和实施严格的处理办法。

3.经济诚信方面

主要是强调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办法,学生要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借贷和还贷的过程中诚实守信,不提供虚假材料,不恶意拖欠贷款,按照合同按时还款。

4.道德诚信方面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篇(10)

(一)简历的虚假包装

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日益加大,为了尽可能的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毕业生简历中纷纷‘注水’。大学期间担任的学生干部职务头衔甚多,获奖证书、职业技能证书造假现象屡见不鲜。还有的在简历中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胡编乱造,对自已的评价夸大其词。

(二)面试的自我拔高

在面试时,一些毕业生自我吹嘘、夸夸其谈。自己本来是成人教育学生硬说是正式学生,把在职研究生或读研究生课程班说成是正式研究生;把参加某项大型活动说成组织大型活动;把只会打打字、上上网说成计算机操作熟练;把自己偶尔的一次打工经历说成社会实践,井说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三)签约的心猿意马

面对当前找工作难的现状,大学生自身又缺乏必要的职业定位思考,为了让自己心里先有个保底,就广泛撒网,盲目择业。在得到一家用入单位的垂青时,就不管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迫不及待的签订合约,而一旦有更好的单位时就会丢掉“芝麻”去捡“西瓜”,或者“脚踏几只船”。对学校,就谎称协议书丢失,要补领或是拖延,不及时将所签协议交给学校,待反复权衡后才选择一家。

二、大学主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表现出的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淡薄。这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观因素和本质原因。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相对比较单纯,从小学到大学基本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全面了解和认知,对干事物的现象不能明辨清楚。往往把一些消极的现象作为社会本质而得出了一些错误的结论。在这种结论下,就有可能误导他们做出一些有背道德、自私自利的做法。

二是社会诚信危机的反映。当前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各种不良思潮和失信现象,这些来自于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中的诚信危机严重地干预了大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部分大学生自身思想不成熟、定位不清楚、对前途迷茫,容易受到影响而误人歧途。在就业过程中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和择业机会,做出一些有背诚信的行为。

三是用人单位失信的影响。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买方市场的趋势,许多用人单位趁机提高门槛。甚至出现不诚信行为。一些单位提供虚假承诺,允诺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环境条件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有一些单位虚构注册资金、隶属关系、营利状况等相关信息,以此招揽毕业生,这样也就助长了“诚信失缺”的恶风。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得不使出种种手段,以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一些单位为了招揽人才,在招聘时故意将本单位的惰况作夸大事实的宣传,许诺一些不切实际和根本无法兑现的优惠待遇,而实际工作中却不能兑现。

四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弱化的结果。我国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从小就开始以高分为目标,而对于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往往忽略。家长多是要求孩子要多才多艺而漠视对做人的教育,这些都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失信污染。中学教学往往一味追求升学率,或是过分的看重学习成绩,忽略恩想道德教育或是多流于形式。

五是高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所致。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因就业率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倾向于实用性,对学生弄假材料往往视而不见,在具体执行有关规章制度时开“绿灯”,这就潜移默化地纵害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另外,学校监管不严,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或是出于人情,对不良行为记录也是轻描淡写。使得诚信监督体制无法有效、公平公正的实施下去。

三、加强大学主就业诚信的对策及建议

诚信是整个社会交往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理念,更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大学生诚信就业是就业市场健康运行的需要、更是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一是营造良好环境,构筑诚信氛围。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赖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这就需要着力构建诚信社会,全力营造一个重诚守信的良好就业环境。构建一个诚信社会,不仅仅需要道德的约束,更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持。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讲诚守信。还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提高失信成本。

二是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诚信意识。大学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应当抓住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即将成型但尚未成型的这个重要关口,积极引导,加强诚信教育。要从入学教育开始,将诚信友爱和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恩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活动中去。在毕业教育中,要通过橱窗宣传、签订就业诚信承诺书、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增强毕业生的社台责任感和诚信意识。要教育毕业生重信守诺,履行义务。诚信是爱岗敬业的基础,是人生通住成功的通行证。

三是走出招聘误区,完善聘用制度。用人单位招聘的主要目的是寻找能够真正胜任职位要求的优秀人才。学历固然是一个人文化程度、素质修养的重要展现,但“学历”并不等于“能力”,博士的工作水平未必就比硕士能高出多少。因此,用人单位应改变注重学历、只看求职材料的招聘方式,应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诚信光荣、背信可耻”的诚信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一种人人讲诚信、重诚信的浓郁氛围,从源头上堵住诚信缺失行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学生们耳懦目染,让学生更加信赖用人单位,从而减少就业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自觉地俗守诚信原则。

上一篇: 支部书记工作总结 下一篇: 机械设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