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自行监测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8:30

环保自行监测工作计划

环保自行监测工作计划篇(1)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一、水土保持设计

根据国家水土保持建设程序,前期工作分为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四个阶段。

(一)项目建议书阶段

项目建议书是在规划指导下确定工程立项的重要阶段,经审批后作为可行性研究工作的依据。项目建议书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总要求,在经批准的区域综合规划、江河流域(河段)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基础上,明确现状水平年和设计水平年,对项目所在行政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水土保持基本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查,充分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建设任务、目标和规模,基本选定项目区,并对项目区的工程建设条件进行必要的调查,在可靠的资料基础上,提出项目建设的总体方案,进行典型设计,估算工程投资;评价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1)说明项目所在行政区域内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等基本情况,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基本确定工程建设主要任务,初步确定建设目标。

(3)基本确定建设规模,基本选定项目区,初步查明项目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等基本情况,涉及工程地质问题的应了解并说明影响工程的主要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

(4)初步确定工程总体方案,选定典型小流域,进行典型设计,对大中型淤地坝、拦沙坝等沟道治理工程应做重点论证。

(5)推算工程量,初步拟定施工组织形式及进度安排。

(6)初步拟定水土保持监测计划。

(7)初步拟定技术支持方案。

(8)初步明确管理机构,初步提出项目管理模式和运行管护方式。

(9)估算工程投资,初步提出资金筹措方案。

(10)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提出综合评价结论。对利用外资项目,还应提出融资方案并评价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二)可行性研究阶段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应以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或规划为依据,贯彻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遵循有关技术标准,在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调查和勘测的基础上,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和评价。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论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确定项目建设任务。

(2)确定建设目标和规模,选定项目区,明确重点建设小流域(或片区),对水土保持单项工程应明确建设规模。

(3)明确现状水平年和设计水平年,查明并分析项目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等基本建设条件;水土保持单项工程涉及工程地质问题的,应查明主要工程地质条件。

(4) 提出水土保持分区,确定工程总体布局。

(5) 估算工程量,基本确定施工组织形式、施工方法和要求、总工期及进度安排。

(6)初步确定水土保持监测方案。

(7)基本确定技术支持方案。

(8)明确管理机构,提出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和运行管护方式。

(9)估算工程投资,提出资金筹措方案。

(10)分析主要经济评价指标,评价项目的国民经济合理性和可行性。对利用外资项目,还应提出融资方案并评价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三)初步设计阶段

根据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可行性研究阶段)报告书,对各项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进行初步设计。初步设计阶段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水土保持初步设计依据。

(2)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面积。

(3)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数量预测。

(4)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的初步设计,重点工程应有较详典型设计。

(5)水土保持投资概算。

(6)实施的保证措施(机构、人员、经费和技术保证等。

二、水土保持实施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临时措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同时开展水土保持监理和监测工作。

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按照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落实资金、管理等保障措施,做好本方案下阶段的工程设计、招投标和施工组织工作,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与管理,切实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2、定期向上级行政主管及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并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3、委托具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单位承担水土保持监测任务,并及时向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监测报告。

4、委托具有水土保持监理资质的人员承担水土保持工程监理任务,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确保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质量。

5、采购石、砂等建筑材料要选择符合规定的料场,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并向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6、水土保持后续设计应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7、按规定将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于30日内分送项目所在流域机构及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并将送达回执报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三、环境保护设计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任务和内容:

1 根据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审批意见,在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中具体落实环境保护措施、监测与管理规划等的设计,并根据设计成果提出环境保护投资,编写工程环境保护设计篇(章)。

2 环境保护设计包括水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移民安置环境保护、人群健康保护、景观保护、施工污染控制、环境补偿措施、环境监测与管理、环境保护投资概算等设计内容。

四、环境保护实施

工程建设期间应按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保护设计确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开展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建设单位应依据工程环境影响程度、范围、影响要素,对需要监测的环境要素,提出监测点位布设、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及数据处理等要求。各环境要素监测技术要求参照国家及行业现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环保自行监测工作计划篇(2)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67-1

1环境监测管理的基本特征

作为环保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环境监测管理具有四方面的基本特征:

(1)目标性特征。环境监测保护旨在提高环境保护管理的水平,提高管理工作的及时性、精确性和科学性,从微观的角度是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经济性、完整性和代表性。

(2)层次性特征。环境监测管理需要进行分层次管理,分为监测性监测管理、特定目的性监测管理、研究性监测管理,在确定环境污染现象和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掌握环境的质量,以重点监测管理污染事故、仲裁监测管理、考核验证监测管理,并鉴定需要重点注意的污染因素,确定这些因素对人体和生物体等的危害程度。

(3)整体性特征。环境监测管理属于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要求通过布点、样本采集、试点监测、处理数据、综合评价等环节工作,使得整个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形成统一的整体,实现监测管理的科学性。

(4)动态性特征。环境监测管理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环境特点,提高监测管理与环境质量态势变化适应程度,以便及时调整监测项目、频率的增减,以及监测点位变化等管理目标,从而保持监测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

2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对策

结合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管理内容的广泛性,为了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水平,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2.1划分监测管理工作的性质

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性质,分为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网络管理等内容。

(1)计划管理。在确定监测管理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之后,制定监测工作计划,提高环境管理的服务水平。其中包括:常规定的监测管理计划,进行监测网点的布设和计划的调整;实施计划、质量保证计划、培训计划、数据统计计划、经费计划等的制定;质量报告计划,按期提交环境监测的动态资料;科学研究开发计划,由监测站执行科研任务,提高监测技术的发展水平,以解决监测的问题。

(2)技术管理。在监测计划制定之后,对技术方面的标准规范、制度、政策路线、发展方向等进行明确,以确定监测的技术范围、规范制度,并加强监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定期检查监测仪器设备的是否能够正常使用。与此同时,监测站还需要分级管理,分析和评价环境标准物质的开发和应用等。

(3)质量管理。环境监测质量的保证是整个监测管理工作的核心保证所在,关系到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在整个监测管理任务当中,质量管理建立在计划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基础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2监测管理流程的优化

环境监测管理流程的优化,需要对监测过程进行科学划分,其中包括监测点位管理、采样技术管理、测试方法管理等内容。

(1)监测点位管理。分为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两个层次,其中要求确定监测的最佳点数、最佳点位、点位覆盖范围等。

(2)采样技术管理。根据环境监测任务的特征,采集随机分布的环境监测样品,实现样品采集的规范化,而根据不同的环境样品,需要采用不同的采集和保存方法,并以严谨的技术规范要求和程序,提高采集技术管理的质量水平。

(3)测试方法管理。测试方法的采用,需要能够满足监测任务的完成,其中监测数据管理任务最为重要,涉及到化学、物理、生物等的数据描述,并且需要利用概率统计和数理统计的方法,了解和判断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4)综合管理。该管理任务是环境监测的最后环节,要求汇集、解释、运用全部环境质量的信息,对环境监测进行综合地评价,从而形成环境监测具体的总结方案。

2.3其他的监测管理对策

除了以上的监测管理方法,监测类型的划分和环境要素的划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将环境监测分为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影响监测等,提高监测的目的性,另一方面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生物、噪音、放射性等监测管理,另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还要落实技术支持、监督、服务等职能工作,强化环境监测管理的法制建设程度,各级监测站要调动监测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准、快、全"为目标,发挥各自的优势潜力,以监测数据的综合利用为切入口,扎实完成环境质量、污染源、污染事故、环境纠纷仲裁等监测任务,并形成科学的报告成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管理是环保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具有目标性、层次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特征,要求依托环境法规制度、配套监测措施要求,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因此,环保局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结合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划分监测管理工作的性质,进行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并通过监测点位管理、采样技术管理、测试方法管理、综合管理,优化监测管理的流程,为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监测环境。

环保自行监测工作计划篇(3)

制订2014年学习培训计划,对全体监测人员进行质量体系和监测技术的学习培训,结合年度重点工作加强针对性培训学习,加强对新进人员和换岗人员的安全和岗位业务培训工作。

积极参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上级实验室管理机构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完成好上级实验室管理机构组织的各项比对及质控考核工作。

根据体系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加大对自动监测的质量管理,将自动监测逐步纳入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工作质量,保证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1)加强大气自动监测站质量管理和检查。重点为站点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质控措施的实施,并定期采用输入定值标气的方法进行质控考核和检查。

(2)加强地表水水质自动站质量管理和检查。定期比对和质控考核,定期对站点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现场检查。

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开展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持续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

1、实验室分析应采取各种质量控制手段保证监测结果达到质量要求,通过空白、质控样、加标样、平行样、留样复测和内部考核样等措施评价监测质量。提高监测人员操作技能的规范性和仪器分析的准确性,组织监测人员定期开展常规项目标准样品的质控,加强监测分析的准确度控制。

2、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拓展质量保证质量控制领域,加强现场监测和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监测的监督检查及现场监测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和例行检查。

3、马鞍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开展两次质控考核和一次全市环境监测站实验室比对活动。

加强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上级实验室管理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加强各级监测站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技术合作,开展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各级监测站的监测质量水平和监测质量管理水平。

认真做好仪器管理和量值溯源工作,确保量值溯源准确可靠。年初制定计量器具检定校准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保证所有强检仪器都取得合格证,所有需校准的仪器都按要求进行校准。

__x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应加强对辖区内县级站的培训、检查和考核工作,帮助县级站全面提高监测水平。

(1)2014年对辖区内县站进行1次实验室比对活动和2次质控考核,2次业务培训。

(2)对当涂县大气自动监测站点进行一次质量检查。

环保自行监测工作计划篇(4)

1.1提高对环境监测管理的认识环境监测管理是使用定性和定量的科学方法,深入研究环境监测活动的规律,对环境监测整个系统进行全面地规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所以在强化管理、构建机制、提升素质、促进行为公正的工作中,首先要提高对构建长效管理机制重要性的认识,建立一套环境监测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面发展。

1.2加强监测站建设需要构建长效监测管理机制环境监测站的基本职能,是及时、准确、科学、公正地为社会提供有关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客观数据,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的管理机制,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这样才能提高环境监测的实质性效果,进而获得最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环境监测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是保证检测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经历了几个阶段发展到现在的较全面的质量管理阶段。我国环境监测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最好体现就是进行的环境监测认可工作。环境监测质控工作是认可工作顺利进行的最强有力保证。有无完善的质控体系,可直接反映该环境监测的检测能力和水平。环境监测在检测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具备相应的质控措施,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有效。

1.3加强制度建设的必然结果是构建长效监测管理机制制度本身就是规范,就是一把明确的标尺。制度一经通过实施,对监测的工作人员都产生强制性、约束力。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工作人员违反制度规定,就会受到批评和处罚,甚至,还会受到纪律和法律的制裁。制度是机制的前提,制度与机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此,推进监测制度建设,必须把机制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2如何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质量控制工作

明确了一定要建立长效监测管理机制后,我们应当开始关注如何来构建以及完善这一机制。可以预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严谨、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

2.1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质控体系由质量负责人总负责,质量控制室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各专业室质量监督员时时监督组成质量控制体系。在质控体系下,全面开展质控工作,制定质控操行手册,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盯,确实保障监测质量。

2.2质控计划的制定要及时、全面质控工作涉及到环境监测工作的方方面面,环境监测应在每年年初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包括人员的培训及考核计划、质控样品的需求量及购置清单、仪器设备检定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及比对的计划等。质控工作单纯对于监测工作量来讲,的确是任务量的增加,但其作为监测工作流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监测数据生命线的保障作用。因此一份细致而全面的质控工作计划是顺利完成监测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应特别强调的事,从事质控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具有扎实的受控岗位工作经验,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控计划。进而使质控工作顺利进行。通常要针对不同的监测任务,下达适宜的质控计划,并及时地进行科学监督,真正的发挥出质控对监测的监督作用。

3如何落实长效监测管理机制落实是长效监测管理机制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落实长效监测管理机制的重要性,确保制度能够落到实处。

环保自行监测工作计划篇(5)

1前言

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行使环境监督管理的执法依据,环境监测则是执行国家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及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为环境管理提供监测数据,并用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分析,评价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程度。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用于判别污染物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依据,目前开展的污染源( 国控、省( 自治区) 控、市控废气、废水污染源) 例行监测不仅是为环境管理提供监测依据,而且是对企业污染源进行的监督性监测。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法规依据

目前,监测站开展的实验室质资认定( 计量认证) ,是技术监督部门依据《计量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对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机构的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及质量管理体系的考核”,《认证认可条例》第十六条规定: “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结果和数据的检查机构和实验室,必须经依法认定”而进行的考核认证工作。实验室质资认定( 计量认证) 是通过计量立法,对凡是为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检验机构( 实验室) 进行强制考核的一种手段,是政府对第三方实验室的行政认可。依据《计量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的法律及行政法规而制定的《实验室质资认定评审准则》,涵盖了认证考核的全部内容,要求实验室检测过程及出具的检测数据不仅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而且要有合法性,公证数据必须溯源于计量基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经过实验室质资认定的实验室向社会出具的检测数据具有法律效率。

3监测的一般过程

环境监测工作一般遵循以下过程:接受任务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投入使用后,部分指标的样品采集、运送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过程实现了连续自动处理,数据处理以后的环节专业性较强,很少自动监测系统平台在这方面有完善的功能。在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的中间有一个监测数据的预处理过程,即数据的统计处理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大部分是由数据采集设备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完成或是干脆被舍去而往往被人忽略。

4目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各地基层环境监测机构当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管理上的漏洞。具体而言,主要是质量体系文件与实际工作不相符合、执行不到位,使得各项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实际工作。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监测点位及监测频次设置随意、技术人员操作不规范、质控工作不够严格等问题,从而影响到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针对上述问题,监测站工作人员应转变“轻管理、重数据”的错误观念,将严格、规范、有效的质量管理纳入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个过程。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质量分级、污染源监督评定、环境管理工作、污染事故仲裁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进一步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步骤。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质量管理水平,是完善监测机制,保证数据公正、权威的关键,对推进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因此,每名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要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和观念,抓好质量管理并落实质量控制措施,把监测数据的误差尽力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5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对策

5.1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 计量认证) 形成的质量体系文件包括: “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是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指导性文件,也是审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环境监测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监测人员、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仪器、物品采购等质量保证及监测计划、布点、采样、样品运输、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的全过程。随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入,质量体系文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使体系文件更具有指导意义。

5.2为保证环境监测所需的仪器、物品等的采购及寻求服务的质量,对“采购服务”和“采购供应品进行评审,采购服务包括: 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校准; 仪器设备的采购; 环境设施的设计生产制造安装维护保养等服务。采购供应品包括: 药品、标准物质及实验室所需的仪器设备和消耗材料等,服务和采购评审依据供货合同,供应品的验收及监测使用的反馈意见等对提供服务的单位和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及服务质量进行评审。经评审合格的服务单位和供货商的质资、供货名录及服务质量等相关材料都应入档保存,以印证其质量保证能力”。

5.3为达到客户对委托性监测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合同评审的程序”,以保证委托性监测的质量。委托性监测是依据监测站的监测能力( 实验室质资认定批准的监测项目) ,监测分析条件、服务承诺及客户的要求而与客户达成共识,明确责任和义务签订合同的基础上进行的监测,其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为此,完成一项委托性监测项目就要进行合同评审。合同评审的依据是合同书或委托书,实验室质资认定证书及副本及客户提出的要求等。经过评审,确认其服务质量,对客户提出的合理要求要整改。

5.4为保证质量体系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运行,促进管理体系规范有序的运作,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应定期进行内审,就是对管理体系运行符合程度进行自我内部审核。内审包括质量体系的所有19个要素,对19个要素的所有要求及实验室的实施情况即符合程度,均要通过内审来评价。内审要编制内审计划,包括: 准备、审核、结果报告、及不符合工作的纠正及验证等整改意见和措施。内审的次数根据质量体系运转的情况而定,但一年不应少于一次。

6总结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只有加强监测站的质量工作,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才能不断地开拓创新,扩展监测能力,提高监测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6.

环保自行监测工作计划篇(6)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使得我国环境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基于此,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为环境监测立下了正式的法律保障。环境监测是了解、掌握、评估、预测环境质量状况的基本手段;包括监测组织机构体制、监测模式、监测技术规范、监测信息资料应用和监测管理制度在内的环境监测机制,是规范和组织环境监测有效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1环境监测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1.1环境监测的涵义

环境监测具备了政府机关及其直属行政事业和科技事业单位的主体要素、行使职权的行为的职能要素和依法实施并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的法律要素。同时还包括这些内涵:其一,环境监测是法律上具有强制性要求的活动,环境监测站对污染源的年检、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污染源限期治理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污染纠纷仲裁监测等都具有强制执行的特点,这是环保法赋予环境监测比较普遍的。其二,环境监测行为是具有公正性的活动。执法就必须公正,要以法律为依据,以“科学监测”为基础,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绝不能因行政干预、长官意志、主观愿望和亲情关系而影响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其三,环境监测是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活动。环境保护是社会公益事业,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自然赋有社会服务性,更何况环境监测还有为改善环境质量服务的职能。

1.2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当前环境监测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较大的加强,对监测各种环境污染因子形成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对强化环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看出环境管理以监测数据为基础,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技术监督和支持。若没有环境监测,就无法管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环境监测是掌握污染动向和预防污染危害的重要环节,是环保工作的基础,对加强环境管理、制订环保政策和法规、促进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

2环境监测现状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2.1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

我国环境监测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依托各级环境监测网分级管理和上下级业务指导的管理模式在环境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环境监测经过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控制阶段,目前正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完善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环境监测站建站的初期,质量管理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统计质量控制,它局限于对样品的最终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其合格情况,同时对实验室内分析过程也采用了一定的质量控制手段,但对现场采样工作的质量和其他环节的工作质量则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环境监测系统先后开展了创优质实验室和计量认证工作。优质实验室分别从人员素质状况、实验室条件与管理、质量保证、工作完成等4个方面对环境监测站的主要工作进行考核。而计量认证则从组织机构、仪器设备、检测工作、人员、环境制度等方面对环境监测站的工作质量进行更具体、全面的考核。这两项工作的开展对环境监测站的自身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不断强化了境监测站的建站意识,使环境监测站的面貌和监测能力在较短的时期内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到了上世纪末,随着《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颁布,开始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全新概念,这是一些先进发达国家的实验室管理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2.2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监测数据滞后和代表性不强问题。目前,定期环境监测从人工采样,到实验室数据分析,最后到形成检测报告一般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监测数据的时效性比较差。若一旦出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污染防控措施,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的程度,并且增加后续环境治理的成本。另外,由于行业特点,目前进行的定期环境监测一般是每年进行四次,每次一到两天,因此定期环境监测所取得的监测数据是否能代表对环境监测实时状况是有待讨论的。(2)按行政区域划分监测区域产生的问题。按行政区域监测致使监测机构随着行政区划而进行设置,每一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都有自己的环境监测机构,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的环境监测工作具有一致性,常规性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也有统一的规定,这就造成的重复建设,不利于监测中的管理,可能造成脱节现象。

3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建议

3.1加强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

环境监测是公益性事业,有政府的重视,无法解决能力建设资金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从组织机构、应急专业队伍建设、装备配置、技术标准、科技进步、应急信息平台和应急综合指挥协调系统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尽快形成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政府行为属性也意味着要加强强制干预和管理,从公权力上的根本上构建实时的环境监测机制。

3.2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意识

我国环境监测经过实践已经积累了相对成熟的质量管理经验,各单位在质量体系文件指导下,全面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让管理的理念和意识转化成为每个监测环节的自觉行动,使质量管理的规范和要求在各个工作领域得到贯彻落实。管理者应当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的原则,建立健全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反对形式主义,在从事质量检查和评审工作时不能走过场,同时运用好常规的管理措施,如现场空白、密码平行、加标回收、不定期监督检查等;质量管理员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中间环节,应给予一定的权力,配备相应的资源,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质量管理效能;正确处理好管理、人员、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人员和任务发主冲突时,质量管理措施仍然要执行到位,不能由此形成管理时紧时松的坏习惯。

3.3制定全面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计划

质量控制工作涉及到监测工作的每个工作环节,年初根据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这些计划包括:仪器设备检定计划,仪器运检,仪器核查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使用标准物质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质控考核计划等。质控工作单纯的对于工作量来说,的确是任务量的增加,但其作为监测工作的流程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维系监测数据生命线的保障作用,因此,质控工作计划是顺利完成监测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要对监测任务,受控的岗位及受控的工作环节了如指掌,才能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计划和质控措施,进而使质控工作顺利进行。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监测也在过去的三十年来为环境质量的保证和改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要提高环境的监测质量必须从完善机制做起,进而提高监测水准,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对策的时效可行性,为我国的环境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环保自行监测工作计划篇(7)

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监测与评价提出了新要求。而构成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大部分环境监测、环境答理、环境监察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专业技术工作部门,负责为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工作又必须依靠环境监测,正确处理好环境监测、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的关系,对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有效地向科学化、法制化迈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环境监测的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建设项目从筹建到投产,在下列几个阶段,需要进行环境监测。①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须要进行环境现状监测,查清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为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提供叠加需要的本底值;②在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应应进行施工环境监测,以掌握项目施工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考察环评提出的环保措施的实际效果;③在建设项目竣工后的试生产阶段,须进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和环境管理检查,考核建设项目是否达到了环境保护要求,验证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和要求是否科学合理,为环保管理部门进行项目验收提供技术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的内容。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要结合建设项目具体情况,针对建设项目不同阶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管理措施与监测计划。结合建设项目影响特征,依照相关检测技术规范,制订相应的环境质量跟踪监测、污染源监测以及生态监测等方面的监测计划。

环境监测计划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制订出环境监测计划,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情况,提出设计、施工期、运行期的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要求,包括管理制度、机构、人员、监测点位、监测时期、监测频次、监测因子等。环境监测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将会保证环保措施的实施和落实,可以及时发现环保措施的不足,进行修正和改进,以便使环境资源维持在期望值范围以内。

二、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监测分析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各类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环境因素是否满足环境建设项目要求,则必须由环境质量结果来表明,环境评价体系中环境要素是否可以满足建设项目必须由环境监测结果来支撑,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为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技术,也是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方法,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使之符合国家总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强化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对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上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环境质量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过程,它是根据一个地区的环境、社会、资源的综合能力,使人类活动不利于环境的影响限制到最小。

环保自行监测工作计划篇(8)

Abstract: in the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esent exist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work.

Keyword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B84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 言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②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③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④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⑤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2.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2.1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2.2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3. 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环保自行监测工作计划篇(9)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 A

一、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环境监测工作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是由于环境监测行业频繁出现质量问题,暴露出许多管理中的漏洞。其中,最著名的是海南的“农夫山泉”事件,由于相关检验机构的不规范和不负责,使得产品本身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检测结构的社会公信力下降。环境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环境监测的结构会直接影响政府的决策和执法,这关系到政府的公众形象和科学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要朝着更加系统、全面的方向发展,注重采取一些外部评审活动,例如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来更好的控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二、环境监测的方法

现阶段,在我国使用较为频繁的环境监测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其一化学方法,其二仪器分析方法。在环境监测的化学监测方法中,其使用较多的方法包括重量法、容量分析法等,其中重量法主要运用在降低空气中粉尘的浓度、盐类的浓度等;而容量分析法则常用于对水体的酸碱性进行判断,对其中的氧等含量进行测定。而仪器分析法的实质是以物理方法为基础,借助于相关仪器,对环境中的部分成分进行定性以及定量的检测。具体而言,包括光度法、色谱法等。光度法主要运用在对部分金属以及非金属物质的测定,而色谱法运用在有机物质的测定。而在对污染物质的结构、形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常用光谱以及质谱法等。

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1、由上至下强化质量意识

增强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是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前提,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技术支撑,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环境监测机构中,要强化至上而下的质量意识,即从邻导层到员工层都要加强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领导者重视才能不断的拓宽环境监测的领域,才能注重对员工监测技能的培训和提高,才能将质量管理的意识融入到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之中,最终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对日常的环境监测工作具有指导和约束的作用,能够极大的提高监测管理的水平,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由上述分析可知,质量管理体系与实际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着脱节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要考虑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纳入到日常的监测管理工作中,在进行年度计划编制时要将当年度的监测能力建设情况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做统筹的考虑。当出现质量事故或投诉、日常监督中发现质量问题等情况时应适时启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的实施可结合上年度监测工作总结和下年度监测工作计划同时开展,以便发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确定改进的方向和目标。除此之外,要重视沟通机制的建立,包括横向的沟通和竖向的沟通,这也是保证管理体系高效运行的途径。

3、明确监测站的职能

由于长期以来环境监测站职能的模糊不清,导致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大大阻碍了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当前环境监测站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体制编制、经费渠道、地位职能等,这些问题一直是环境监测站发展的障碍,阻碍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应该看到,环境监测对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环境检测站的发展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要进一步明确环境监测站的职能和地位,大力解决其编制体制问题,努力拓宽经费渠道,使环境监测站能够更好的发挥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

4、加强监测站建设

国家出台一系列关系到监测站生存和发展的政策,使地方政府能切实解决监测站的体制问题、经费问题,从而为监测站建设必要的监测用房,配齐所需仪器设备,提高环境监测自动化水平。建议国家环保部建立设备仪器基金,组织力量以行业或协会形式发挥各部门积极性,有计划地开发和引进急需的先进仪器设备,提高我国自动化监测水平和在线监测能力,提高环境监测信息的时效性。实验室内外质量控制相结合,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监测人员室外监测培训与考核同现有的室内分析培训考核机制相结合。

5、加强监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监测人员的素质是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关键性因素,监测

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实际工作中要严格遵守环境监测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坚决杜绝伪造数据资料的行为。同时,要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涉及到方案设计、布点、采样、运送、交接、实验室分析的各个环节,使具体的工作都有章可循。

6、实施科学有效的内部质控制度

科学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保证环境监测工作有效开展

的措施,内部质控制度的建设有以下三个途径。

第一,细化质控要求,增强可操作性。质量管理部门将年度质量控制计划按月进行细化分发至各个部门,既便于各部门操作,又保持了各部门进度一致。

第二,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控制结果进行评价,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并针对不合格的质量控制结果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环保自行监测工作计划篇(10)

前 言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②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③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④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⑤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2.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2.1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2.2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3. 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上一篇: 市场营销管理办法 下一篇: 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