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思念家乡的诗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7:48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篇(1)

3.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

4.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

5.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潆潆。——张先

6.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

8.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王庭筠

9.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李白

10.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11.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12.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

13.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施耐庵

1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

15.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姚合

16.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17.马上离魂衣上泪,真自个供憔悴。——程垓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篇(2)

欣赏古体诗歌这种浓缩的纯美语言艺术,就是一次与诗人灵魂进行交流的过程,其中传达出来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一堂最生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且趣味横生。在我国对中日古体诗歌进行对比研究八十年代以来才为人们所重视,由日本著名芭蕉研究家关森胜夫和我国著名唐宋诗词研究专家陆坚教授合著的《日本俳句与中国诗歌关于松尾芭蕉文学比较研究》(1997年),可以说开辟了中日古体诗歌研究的新境界;此后有不少学术成果对中日诗歌中美学的相近相通之处和艺术风格的不同之处作了深刻的阐述;本文选择了另一视角,拟对中日古体诗歌中的“乡情”这一主题进行对比赏析。

中日两国诗人尽管有着不同的国别、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和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对故乡的感情却是相通的,所以和歌与汉诗中有许多优美的诗歌来赞美乡情,许多意境极为相似。诗人们常常运用相同载体,比如都运用了明月、高山、花草、乡音等载体来吟诵乡情,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其表现大为不同。通过中日古体诗歌的对比赏析,可以充分感受跨文化背景下诗歌的不同魅力,体会到不经意间表现出的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性及其各具其美之处。

一、中日古体诗歌的不同之美

1.日本诗歌的含蓄委婉及中国诗歌的热情奔放

先来看同样是以“明月”为载体吟诵乡情的诗歌。

首先是阿倍仲麻吕非常感人的一首和歌。

天の原ふりさけみれば春日なる 三笠の山に 出でし月かも

(长空极目处,万里一婵娟。故国春日野,月出三笠山。刘德润译)

这是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698--770)的望乡之诗,阿部仲麻吕18岁作为遣唐使来到中国,中文名晁衡,为中日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与李白、王维等诗人交往甚密。此诗为其在准备回国之时的宴会上望月而作。

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几年后,即将起程回国之际,看见一轮明月,感慨万千,勾起无限的思乡之情。也许诗人恍惚间觉得这明月是来迎接自己这异国的游子吧:因为这同一轮明月,出发之前在三笠山见过,在来中国之前海上漂泊的日子见过,在中国三十几载的岁月无数次仰望它,想起过故乡的明月,而今即将起程回国,再去看看出发之前的三笠山,那轮明月可还是一样的明亮啊?阿倍仲麻吕三十多年后终于得到机会可以回国,其思念该是多么浓烈!但作者的表达却非常含蓄而委婉,本应是急切盼望早日回到故乡、见到故乡的月亮,却用了间接的表达方式。只是淡淡的一句诗:这他乡的明月应该是从故乡的三笠山升起的吧?表达的却是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

透过一轮明月把无限思乡之情倾诉,在汉诗里既有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有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望月思乡首当其冲的还是与阿倍仲麻吕交往甚密的诗仙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这首在中日两国都是家喻户晓的诗,是借明月抒发思乡之情的。可以看出中国几位诗人的望月思乡之诗都十分热情奔放:杜甫的“月是故乡明”,丝毫不掩盖自己对故乡的偏爱;王建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尽管是问句,却明白地传达了月明之夜的思乡之情;李白更是直接吟出“望明月、思故乡”,毫不掩饰地吟出对故乡的感情。

按理阿倍仲麻吕离开故乡时间更长,思乡之情应更甚,但诗的表现却似乎很平静。所以不是感情浓烈程度的差异,而是文化差异的最好体现。日本文化就是以含蓄委婉为美,以意犹未尽为美,使得许多初学日语或初到日本的外国人,常常不能理解日本人的真实意义。这正是日本文化特性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2.日本诗歌的朴素简约与中国诗歌的激昂强烈

下面来看同样以“山脉”为载体吟诵乡情的诗歌。

先看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和歌诗人石川啄木的一首和歌。

ふるさとの山に向かひて言ふことなし

ふるさとの山はありがたきかな

(面对故乡山,静默无言,唯有感谢溢心间。笔者译)

这首诗歌没有华丽的词藻,文字特别朴素简单,简单到不像一首和歌。石川啄木通过故乡的山脉寄托自己的乡愁:梦里无数次出现过的故乡的群山,真正面对之时,竟然无语凝咽,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情感,只有满腔感激。石川啄木本应是充满情感地直面故乡的群山,可除了最简单的一句感激,竟然无言。

这也是日本文化在诗歌中的一种体现,日本文化推崇纯粹之美,喜欢安静孤傲的意境。所以诗人石川啄木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不仅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也是肃穆静谧之美的最好写照。同时传达出了日本人对山的敬畏之情,心中充满敬畏,肃穆面对,只剩下最朴素简单的语言。

在汉诗中也有许多通过山脉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

《乡思》宋代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 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前一首“恨碧山”“阻隔”了家乡,但看看碧山似乎看到了家乡,尚能解部分乡愁,结果“碧山还被暮云遮”,思乡之情更甚;第二首把“尖山”比作“剑芒”,不断割着诗人的思乡“愁肠”,期盼着“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两首诗都是透过“山”这一障碍,承载了思乡之情。

同样是透过山脉承载乡情,表达却大不一样。两首汉诗都将“山”写成了遮挡故乡的障碍,故乡在山后,酣畅淋漓地“恨”碧山相阻隔、“割愁肠”,希望“散上峰头望故乡”。诗人在恨的同时,也多少次凝望眼前山峰,看到它似乎就看到了故乡,通过山峰也寄托了无限的思乡之情,中国诗歌表现得激昂而强烈,把心中所想付诸语言,让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显得毫无隐藏和遮掩。

3.日本诗歌的细腻而留有想像;中国诗歌多彩且富于情趣

下面看以“花”为载体吟诵乡情的诗歌。

先看一首源经信的和歌。

ふるさとの花のさかりはすぎぬれど

面影さらぬ春の空は

(故乡花期已过去,花影犹在春空里。笔者译)

和歌作者回故乡赏花晚了,花期已过,但仿佛觉得春天的天空里还留有花儿盛开时的影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天春色的想像。

再看一首纪贯之的和歌。此诗虽不是专门为乡情所作,但笔者认为如果抛开作者的写作背景,当作乡情的诗歌来吟诵也一样十分贴切,所以放在本篇以乡情为主题的文章中。

人はいさ心も知らずふるさとは

昔の花ぞ香ににほひける

(人心不可知,故地梅香如旧时。笔者译)

这是纪贯之到一家久未投宿的客舍,女主人怪其疏远之时他所作的表达心情的和歌:你未必知道啊,这院子里盛开的梅花和昔日一样幽香(我对你的感情也如这梅花一样)。

第一首和歌作者描写非常细腻,花期虽过,但“花影”还在,而且给人以足够的想像空间:花期过了尚如此美好,盛开之时该是何等美妙!第二首和歌是表达乡党之情即友情的,却要借花传情,表达也特别细腻:梅花多么幽香,不易察觉,可是沁入心脾啊;而且年年都会开放,一样的幽香。作者借此比喻自己虽然久疏问候,但如这梅香一样再久也是一样的幽香。两首和歌都是日本文化的另一大特点,即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常会留有余白,给人以充分的发挥想像的空间,让人产生共鸣,同时也是日本人“以心心”(心领神会)这一文化特性的体现,事情不必说得明白,以心灵相通为美。

汉诗中也有许多以花诉说乡情的诗句:

《客中九日》明 王灿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在这样一个秋天细雨成阴的傍晚,勾起几多乡愁:应该嘲笑我这异乡人吧,每年登高之时都在异乡。作者是借之名自嘲,流露出浓浓的乡愁。

《杂诗三首》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的这首诗,问来自故乡的友人:我家窗前梅花开了没?以挂念梅花是否开放放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一首汉诗意境多彩丰富:细雨成阴,夕阳西下,湖边飞阁,盛开。在这样的日子里,虽是乡愁,却也多了几分情趣。第二首,一句“寒梅着花未”虽是简单,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也情趣盎然,俏皮生动,展现出的是一幅梅花开放摇曳的多彩画面。

二、中日古体诗歌的相似之美

中日诗歌中共同表现出了悲伤色彩的“审美意识”

下面看两首以“乡音”为载体吟诵乡情的诗歌。

先来看石川啄木的另一首和歌。

ふるさとのなつかし停の

人ごみの中に そをきにゆく

(想念家乡音,去往车站人流里,侧耳悄悄听。笔者译)

出身于岩手县的啄木离开故乡客居东京、且因故不能回到故乡,想念乡音,思乡之情难却,只好到往来家乡的长途火车起始站―-东京的上野站人群中去听听乡音,以解相思。一首短歌,将诗人的望乡之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也感同身受。也许于诗人而言,上野车站是他在东京所能感觉到家乡的唯一场所吧。

中国古诗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句来怀念乡音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的直白:“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两鬓斑白却乡音未改;元稹的《黄草峡听柔之琴二首》中的感慨:“胡笳夜奏塞声寒,是我乡音听渐难”;而司空图的《漫书五首》更是情真意切。

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溪边随事有桑麻,尽日山程十数家。

莫怪行人频怅望,杜鹃不是故乡花。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首先诗人感觉乡音已然不是当初的味道,表达了对乡音的念念不忘,而莺声和家乡的一样,没有改变,似得一丝安慰,转而又怪鸟儿不该勾起自己的思乡之情。矛盾之中表现出了作者想听乡音又怕乡音勾起更多思念的复杂心情。“莫怪行人频怅望,杜鹃不是故乡花”,频频怅然张望,是在找寻故乡的影子,因为杜鹃不是故乡花。

以上两首诗歌表现出了中日两国的古体诗歌所共有的特点:悲伤色彩的审美意识。作为石川啄木,一个想念乡音的诗人却不能回到故乡,只能到车站去听听乡音,以解乡愁,那是多么伤感的镜头!同样中国诗人,听到的乡音已然不是纯正的乡音,只能恨莺声却为什么没变;行人看到杜鹃不是故乡花时的频频怅望,又是多么凄凉的景象。这两首吟诵乡情的诗歌同样传达出了悲伤色彩的审美意识,也是中日两国古体诗歌的共性。

结语:通过对中日两国古体诗歌中关于“乡情”的比较赏析,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所体现的不同之美,我们吟诵这些古诗之时,仿佛跨越时空和诗人进行了一次对话,不仅欣赏到其中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而且感觉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的魅力,及所传达的诗句之外的无限文化内涵。所以短短几十个音节能让我们能够回味良久。但要充分理解中日古体诗歌,也许我们尚须更多的文化知识作后盾,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完全彻底地溶入诗人的思想灵魂及诗歌的美景中去。

参考文献: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篇(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万千: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长年在边关要塞的戍卒将士在这种氛围中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遥思远忆。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了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感情质朴而深沉。

问讯梅菊。“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之情。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炼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却飞回了故乡。诗人想念故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洁美丽的,“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修书传语。关山难越,锦书难寄。思乡的人啊,往往只能对月空吟,对影沉思。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叫诗人们多么欣喜啊!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才把信封上。但在行人要出发的时候,诗人还是禁不住又拆开封,再看看。生怕还有什么没说清楚。诗中的“欲”、“复”、“又”等字眼,恰当而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生动细致地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我们常说于细微处见真情,诗人往往会抓住典型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篇(4)

我常常羡慕他们,用手指指

遥远的方向

说,那是故乡

我没有故乡,梦中一马平川

绕过一棵棵树

独自来到蓝色大海的另一端

哦,青山作证

我也有沉重的乡愁

当世界沉沉睡去,我的故乡

在说也说不出的地方

李南,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青海。1983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94年出版诗集《李南诗选》,2007年出版诗集《小》。诗作散见于《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林》等全国多家刊物,多件作品被收入国内外多种选本,曾获首届河北诗人奖、2011年《青年文学》诗歌奖等多项奖励。现居河北石家庄。

李南的诗歌创作历程长,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新世纪10年,她一直坚守在诗坛,自觉地用诗意的情怀,去感受生活,去回应人生。

《故乡》这首诗共10行,分为三节。第一节,简洁的话语道出故乡的内涵。对于一般游子而言,故乡就在那虽然遥远但切实可寻的地方。“用手指指”这个动作最直接最简单,“我”羡慕“他们”的直接和简单。这里,暗示了“我”的故乡与“他们”有所不同,肯定不是“用手指指”那么简单。

第二节,一句“我没有故乡”,读来叫人顿生惆怅,愁断肝肠,流浪的经历里满是沧桑和沉重。是真的没有故乡吗?绝对不是,而是因为辗转的地方多了,已经弄不清楚哪里才是故乡。“绕过一棵棵树”,指经历人生的一个个不同阶段或地方;“独自”指孤身一人,“蓝色大海”,既是实指,也是虚指,可理解为为了理想而奋斗之地。

第三节,“我的故乡/在说也说不出的地方”,说不清,道不明,使“沉重的乡愁”更添迷茫和分量。“哦”表示一种醒悟,这是上文的转折。“青山作证”,语气坚定不移,读来沉甸甸的。当夜深人静之时,在外的游子夜不能寐,思念故乡和亲人;然而,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呢?分明有,但又说不出来,只有堵在心里,使乡愁更为深沉厚重。

李白的乡愁是一片如水的月光,王维的乡愁是一支茱萸,贺知章的乡愁是无改的乡音。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迷茫与沧桑交融、让人愁绪满怀的思乡之情。诗人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一语道破天机。纯粹的距离只能产生思念,只有人生的沧桑才能丰富乡愁的蕴涵。李南的乡愁,因迷茫而沧桑,因沧桑而沉重。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篇(5)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诗歌题材丰富,有反映古代儿童生活的,有描写边塞生活的,有体现祖国山川美景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诗歌的题材相机拓展。如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针对这首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歌我们可引入袁枚的《所见》或崔道融的《牧竖》:“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和《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这些古诗对古代儿童生活霎间的神态、动作描绘得极其自然、逼真,使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古代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教贺知章的《咏柳》时,可引入张谓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或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虽然所描述的景物不同,但它们手法相似,诗中新奇贴切的比拟和比喻,通过赞美柳树、早梅、雪景,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川的一幅幅美景。这样拓展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这些诗歌表现力的理解,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对照写法进行教学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篇(6)

在抒感的认知模式中,中西方存在差异。西方往往把重要的部分放到最前面说,不重要的部分放到后面说,呈现焦点背景的认知模式;中国人遵循事物的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因果顺序,更加喜欢欲扬先抑,所以在描写事物时往往有很多铺垫,把最终强调的东西放在末尾,呈现出背景焦点的认知模式。所以将焦点-背景理论应用于古诗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赏析诗歌的义无穷境界。

一、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首诗是以背景焦点背景的方式表达感情的。这首诗通过对诗人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又有异乡异客的情感表达,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首句就写出做诗缘由。节日的到来更加会让诗人回忆过去,思念亲人。诗人没有表达直接,表明自己的身份。诗人以“独”字开篇,开始就刻画出自己孤单、孤独的形象,又传达出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叠用“异”字,越发强调了自己溢于言表的孤独之感,、悲凉之情。“独”和“异”都是为第二句的“思亲”做铺垫。为何如此悲伤呢?原来是思乡之情造成的。第二句的“异乡孤独”空间感是从“倍”字开始被打破的,它打破了“佳节”的特定时间限制,思乡思亲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而“佳节”只是让这种情感得到集聚、放大、爆发的导火索。“倍”字写出重阳佳节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受,与周围热闹、欢乐的场面做对比,使作客他乡、孤独寂寞的游子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使“思亲”这个焦点更加突出。

后两句诗主要采取互换立场的方式,典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描写。诗人想起从前的重阳节,都会和兄弟相聚一起登高、佩戴茱萸、消灾祈福。诗人在这里通过回忆每逢重阳都会与兄弟佩戴茱萸、登高这一具体细节的描写,而今年相聚一起登高的兄弟独独缺少了自己,用这种遗憾的心情来反射自己的思乡思亲心情,更使人感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自己从重阳佳节回想到故乡的亲人朋友,同时想到他们也会在“插茱萸”时知道“少一人”,思念自己,从而深刻地说明手足之情,深化了思乡之情。这种联想表面看起来很是平静,其实这种感情更是深沉。自己的孤寂、悲伤不能很好地说明思亲程度,但如果把别人对自己的思念建立在自己以前的悲伤上,思亲的激流更是深不见底。

诗人注重时空交替、环境描写、情境联想、对比烘托,把这种异乡异客的孤独感和思亲之情推向了高潮。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典型形象其实就是背景,思乡就是诗人表达的焦点。王维实现了时空的交换,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高深境界。有人曾经说过,自己的悲伤不算是真正的悲伤,为他人的悲伤而悲伤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悲伤。自己兄弟的登高看似和诗人不相关,实则烘托了诗人自己的思亲悲伤。自己的思亲可能只是独角戏,但是如果亲人在重阳节也在同时思念自己,这种情感的互通,使自己的思亲悲伤得到应和,这种悲伤是溢于言表的。诗人在景和情、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的融合,实际上就是由“背景”逐渐走向“焦点”的过程。

二、以清代诗人徐兰的《出居庸关》为例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如果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重阳热闹之景中的思亲之情,那徐兰《出居庸关》则演绎了北方荒漠景象的悲壮之情。徐兰在康熙三十五年随帝征讨漠北噶尔丹,途径居庸关,从居庸关到归化城途中作《出居庸关》。由于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诗人把边塞时的所见、所听、所感寄托在诗歌中。

首先,这首诗介绍了居庸关的地理位置:靠山临海、古时边境要地。次句描写了随军途中的感受:大风呼呼,天气严峻。戍守边关的城楼上的风更大,都把旌旗吹翻了。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写出了居庸关的雄壮气势。前两句诗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是非常成功的。它既强调了居庸关地处偏僻,地势严峻,又强调了天气和环境恶劣。诗的前两句写关外的外部环境,作为“背景”,是为后面两句诗中所表现的戍边将士思乡之情做铺垫。

第三句重点刻画了士卒出关时的感情。关内桃花烂漫,春光乍泄,甚是一番生机勃勃之景,而关外却寒风刺骨,雪花飞舞。“马后桃花”与“马前雪”,在这里“桃花”和“雪”表面看是意象的对比,更深的还有颜色的对比、心境的对比。以马喻人,这不仅是关内外景色对照,更是如桃花般温馨的家乡生活和如雪般寒冷的塞外生活的对照。差别性的比较蕴含了将士的思乡情感。这是为后面的“回头”做铺垫。这种强烈的反差,怎能不让出关的士卒回头看看自己曾生活的美丽的家园呢?这首诗的精妙在于“回头”,语义双关,一方面是思念家乡,另一方面也在回忆曾在家乡的自己,回首人生。诗人通过对主观感受和客观意象的精心组合,让这首诗带有强烈的画面感和空间感,不仅表达了诗人自身的情感,而且暗含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在读者中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表现力。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篇(7)

引言

1936年创办的《小雅》诗刊在反映背井离乡的辗转漂泊、倚门守望的失落怅惘、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等方面,刊出了诸多优秀的篇章,而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小雅》诗群共同的乡土意识。如果说作家书写乡村大致划分为三个立场:“一是站在启蒙立场上的乡村批判……二是现代文明反思立场上的乡村文化怀恋……三是乡村自我立场上的卫护和代言”[1],那么《小雅》诗群的创作实践以第二种创作立场居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守望的孤独与哀伤

在《小雅》诗人对乡村的诗性描写中,既有沈绿蒂的《古城》(《小雅》第3期)对家乡悠久历史的诗性讴歌,展现故乡少有的“陌生的足迹与异乡的口音”,彰显出一份沉浸在“昨日的馥郁”的固步自封般的悠闲与自得;也有林庚的《夜・青山》(《小雅》第3期)借助特定的情境与氛围展现夜晚来临时袒露思乡情愫的“一曲哀愁作江头过客”,羡慕“谁家的静静门前已经有归人”的温馨……当然,最为动人的篇章多与亲人两地相思有关,诗人常常运用推己及人的艺术手法衬托出浓烈的漂泊异乡的感伤与亲人倚门守望的孤独,这方面吴奔星的诗歌较为典型,他的《诉》(《小雅》第4期)直接抒情曰:“我的心/是颇为吉卜绥的/漂泊……/漂泊……”《行云》(《小雅》第1期)更是将辗转漂泊的感伤写得情深意浓:“是异邦的放逐者吧,/奔波于永恒之旅的;/听日子在风声中喘息,/有感于家之需要了。//蹲踞于青色之山巅,/凝睇于牧子之鞭影,/疲倦的泪遂潸然下洒,/古刹里有老尼唏嘘呢。”抒情主人公在背井离乡的奔波岁月中饱尝人世间的冷眼与嘲讽,像“异邦的放逐者”一样处处感觉到陌生彷徨,风里来雨里去的孤独旅人渴望一份家的安宁与慰藉,以寻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即使是登上生机勃勃的高山之巅,预示事业的顶峰,然而漂泊中的无奈与疲倦,依然引起了诗人对牧童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这种倦于漂泊的思绪如同不堪岁月侵蚀的“古刹”与风烛残年的“老尼”,虽然有一份因为生活的磨练而延伸出厚重的文化韵味和通透意识,但多少还是蕴含着一份衰败与荒凉,一种灵魂深处身在异乡的迷惘与无助,正如吴奔星自己所言:“这种怀念故乡的情感,可能就是所谓乡愁吧,乡愁来自乡情,没有乡情的人是不会有乡愁的。”[2]

一方面是游子由于诸多原因漂泊在外的惆怅与疲倦,另一方面故乡的亲人也陷入到了盼望亲人回归的孤独与感伤,李章伯的《望儿归》(《小雅》第1期)便将留守母亲的形象刻画得细腻动人:“又听到/南归的雁声,/在这黄昏的时候。/月光伏在枯萎的/牵牛梗上,/空疏的院里/蟋蟀在哀鸣。/倚杖的老妪/听候那永不回来的足音。//柳条无心的/扫过门楣。”大雁的灵性与通讯的象征寓意换来的等待的无望与纠结,黄昏的回归与暖意变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老妪倚杖从黄昏一直等到月光投射到院子,在这由黄昏到夜晚的时间转换中,不知不觉地刻画出老人思念之酸楚与执著。一个“伏”字,很传神地将月光之静化为灵性之动,又是以动写静,把月光似乎也不愿意打搅老人思念的聚精会神描绘得淋漓尽致。“枯萎”的花朵喻示的是泯灭的希望,“空疏”写家里已经别无他人,院落破败而凄清,正因为孤寂更显思念之必然之强烈。“蟋蟀”叫声本无所谓是否悲哀,鸣者无心而听者有意,“哀鸣”是借景抒情。“那永不回来的足音”虽是无声的,却时刻盘旋在老人的心头,成为儿子留给母亲唯一能够念想的永不磨灭的记忆。诗歌中的意象是传达作者主观情思的重要媒介,诗中的意象侧重以灰暗的色调来渲染凄凉悲惋的氛围,而“柳条”意象则充分显示出了由秋到春时间上的跳跃,自然事物的生命活力却反衬出老妪的年老体迈;老人等待的无望与物是人非,却依然心存一丝若有若无的念想,使得诗歌含蓄蕴藉,耐人回味。同时,诗中的老人因为亲情的疏离而心生落寞,这种艺术形象与新时期背景下的“留守老人”形象是极为相似的,这也使得本诗在精神旨归与现实关怀方面体现出强烈的悯农意识,展现出关心底层民众的人文精神。

二、乡村风情的描绘与眷念

在富有灵性的《小雅》诗人看来,无论寒暑往来的季节更替,还是阴晴圆缺的人事变迁,乡土的一草一木都是唤醒诗人魂牵梦绕的乡土情结的诗性元素。

春暖花开的季节,乡村呈现出的是祥和宁静的美,家乡春天郊外的阳光、春水、家鸭、孩子等富有生活气息的景象在李章伯的《春之郊》(《小雅》第5、6期合刊)中得到了形象的诠释,展现出安闲恬淡的田园风光:“太阳啜着田间的春水/午睡的鸭/一个个藏起了/它们的腿子/它们的头/孩子们也不嚷嚷/他们只是采他们的花/就是我也是闲适的/领略一点子家乡的风味。”诗歌描写了春日暖阳下诗人愉悦的审美心境,自然景物与人文关怀相得益彰,人物形象的塑造独特而鲜明:“不嚷嚷”看似不符合孩子自由活泼的年龄特征,却正反衬出乡间中午时分的宁静与家的温馨,一份独享家的和谐的情趣与自豪。

吴兴华的《室》(《小雅》第5、6期合刊)则充分展示了江南风情:“玻璃窗外看见江南的雨天/伞下的邂逅是含情的眼色/偶然望见一个相识的面容/半藏在翠伞底从街边走过/邻院的花香中蝴蝶儿飞落/小室里静静地看新开芍药/迷蒙花气卷起低垂的幕。”诗人巧妙地描绘出一幅细雨迷蒙的江南风情图。室外看到的风景毫无雨天的阴霾感与烦躁感,随处可见诗情画意:邂逅的情侣含情脉脉,熟悉的面孔行色匆匆中飘来一份温馨,细雨中夹杂着一份沁人心脾的花香,惹得恋花的蝴蝶轻盈地飞落。室内诗人很有雅趣地欣赏新开的芍药,写出了诗人雨中独处室内的惬意与安宁。全诗对江南特有的地域特征进行了准确的把握,突出了对江南的向往与眷念。

在北国风光的抒写方面,李长之的《北海夜游》(《小雅》第3期)将写景与写人联系在了一起,颇有情趣与理趣之美。诗中既有北海地区“清风吹着衣袂”“明月摇晃着银波”的轻松和美的自然美景的抒写,也有“湖山静而美”,而反衬出“见人间之藐小,思天地之悠悠”的理性思索,在首尾“静悄悄的夜,/我们在吃茶。/看灯火明灭;/清风吹着衣袂,/月摇晃着银波”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中体现了诗人面对美景的自在与安闲;而“吃茶”这一典型的动作行为,则将文人在“品茶”也即“品位人生”的雅趣中静观世事风云变换的“灯火明灭”般诗性表现了出来,颇有一种阅尽人间春色与世态炎凉后的淡泊与从容,彰显出一个理性而又冷静的智者形象。

三、游子回归的失落与惆怅

当基于功利性需要或者时代大局的动荡导致游子有家不能回时,游子哪怕“剩一身之褴褛”,但依然渴望通过“秋燕之背”传达“流浪者之寄思”。(《归欤,归欤》)(《小雅》第3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孤独寂寞的内心充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思而不能归的情况下通过“梦境”的展示,抒发了游子心中难以排遣的孤独寂寞,这种深挚的思念之情如同“午夜之风”一样看似来去无踪,但始终留在了辗转不成眠的思乡梦境里。

“情生文是体验决定感悟”[3],诗人的体验都蕴含独特的人生感悟,回到熟悉的家园本该是温馨亲切的,然而《小雅》诗人却常常出人意料地描绘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这方面路易士的诗歌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他的《黄昏小景》(《小雅》第2期)云:“倚着颓败的家门/默默地,我们各自无言//当夕照移上了年迈之高墙/小巷里已是寥无行人了//遂有三五归鸦掠空而过/定风中升起了炊烟缕缕//听远来的晚钟无限悲凉/幽微地喘息着又远了//倚着颓败的家门/默默地,我们遥看西天。”家门、高墙、小巷、归鸦、晚钟等意象为整首诗歌笼罩上一层凄美忧伤而又寂寥的色调,夕阳“移上”高墙,写出了夕阳的动态之美;归鸦“掠”空而过,突出傍晚时分乌鸦归巢之切,动作之快;艺术手法上动静结合营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路易士《傍晚的家》(《小雅》第2期)也是这方面的佳作:“傍晚的家有了乌云的颜色/风来小小的院子里/数完了天上的归鸦/孩子们的眼睛遂寂寞了//晚饭时妻的琐碎的话――/几年前的旧事已如烟了/而在青菜汤的淡味里/我觉出了一些生的凄凉。”一个完整的家庭包括父母和孩子,又是逢到夜晚这一适宜团聚的时刻,诗歌本该呈现出家的和谐与温馨,然而本诗呈现出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寂寞”与“凄凉”。就人物而言,本该活泼单纯的孩子只能在傍晚时数着天上的归鸦来打发时光,足见生活的无趣,通过孩子的眼睛来喻示诗人小院的压抑;妻子本该是丈夫的精神支撑者,而“琐碎”一词则将妻子对丈夫的不满与诗人对妻子的厌烦充分彰显了出来。就外在的景物而言,乌云本身就有压抑身心之感,而“归鸦”的“鸦”更能突出周围环境的荒无人烟与偏僻。“乌云”“风”和“鸦”都是仰视的视角,代表着精神向度的追求,然而触目可见的景色基调却是灰色的,这是诗人不得意也不得志的内在表征,从天空中的寂寥再回到现实的人世,渴求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一丝温暖,却都消散于妻子“琐碎”的话语中,迷失在淡乎寡味的“青菜汤”一般的现实困境中,写尽了诗人的颓废与感伤、寂寞与凄凉。

《小雅》诗群在诗学取向上明显的乡土意识,使诗歌衍化出情趣化的乡村风情、民俗化的心灵守望与理性化的意义虚无,诗歌在涉及乡村风情的生动再现、乡村人物的灵性勾勒以及辗转漂泊的游子心绪方面的诗性抒写,使诗歌获得了一种复杂生命体验基础上形而上的精神超越。语

参考文献

[1]贺仲明.莫言的乡村立场和文学意义[J].语文建设,2012(12).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篇(8)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和开阔豪放的胸襟。

高适《塞上听吹笛》霜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是一首七绝。第一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白的清辉,这时,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战士们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三四句化用《梅花落》曲名的典故,梅花落曲在风吹之下,响遍关山,夜长曲悠,戍边战士思乡之情不尽。纵观全诗,虽然写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但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而是乐观开朗、感而不伤的。

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前两句写诗人一边洒泪,一边写信给远方的亲人;后两句写自己的魂也随着信一起回到万里之外的亲人身边。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有时?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前四句点明饮酒赏月,赞美月夜,同时也暗含关心朝廷上情况的意思。后五句表面上是说回到天上宫阕,又怕受不住天上的寒冷,所以还不如在人间好,实际上是想回到朝廷中,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因此还是奋发有为、做好一个地方官。下阕前三句过渡到思念兄弟之情的主题上。先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以抒发自己在月圆之夜却与兄弟不能团圆的遗憾之情;接着,又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就没有什么悲伤的了,只要兄弟俩彼此珍重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就够了。下阕主要抒发思念兄弟之情。这首词的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第二,思念故乡类古诗词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以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渲染出离别的气氛,这气氛是暗淡的,但也是开阔的。第二句诗人望着辛渐北去的归舟,顿生孤寂之感。第三四句诗人托辛渐向洛阳亲友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表达了他对洛阳亲友的一片深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两首七绝。第一首诗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前两句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也表达出自己恋恋不忘故乡之情。三四句通过儿童发问的戏剧性场面,抒发了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第二首诗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最后两句借“湖波不改”越发深沉地感叹物是人非。

第三,羁旅愁思类古诗词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七绝。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是一首五律。首联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的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的画面。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的景色。尾联写旅途的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篇(9)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向榆关、心系故园的思乡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知,了解词意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词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他们的故园,请同学说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故园又是怎样牵动着他的愁绪呢?

(二)根据要求,读准《长相思》

1.自由朗读。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2.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3、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

(三)联系背景,读懂《长相思》

1.长相思,思的是什么呢?(故乡)

找出相关的词句,课件出示这句――

(课件: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你能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词的意思吗?

3.由此可以看出,词人的心,在哪儿?

(板书:心系故园)

词人这么思念故乡,那他一定是远离了故乡的。他人在哪儿呢?身向何处?到词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4.在康熙二十年,三番之乱平定,国泰民安。第二年三月,康熙出山海关到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告祭祖陵,祭祀祖先。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行。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从北京到沈阳途中写下的。

人离家乡越来越远,心却更加思念故乡了。齐读这一句。谁能说出这一句的意思?

5.此时此刻,夜深了,他站在营帐外,看到了什么呢?(千帐灯)

为什么夜深了,仍然营火闪烁、无法入睡呢?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就是夜深千帐灯的原因所在。因为思念家乡,夜不能眠啊!

(四)小结

师:身向榆关,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思乡之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拓展延伸,领悟词情

1.此时此刻,词人想念着家乡,家乡的亲人可能在做什么呢?(也在思念他。还可能在干什么呢?)

(在皎洁的月光下聊天,小孩子们在追逐嬉戏,朋友在喝酒吟诗……)

好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哪!

2.引文拓展

而词人在向着山海关进发的途中,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叨叨,有的只是――山一程,……

这里,没有孩子的追逐绕膝的天伦之乐,有的只是――山一程……

这里,没有皎洁月光下和家人相偎依的幸福,有的只是――

这里,没有和朋友一起欢聚时的喝酒吟唱,有的只是――

是呀,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三、质疑问难,升华主题

(一)学生发问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去从军,为的是什么呢?

──什么时候能结束使命回家去呢?

──你在行军途中,有没有发生什么令人高兴的事呢?

……

(二)亲人发问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妻子、父亲、儿子、兄弟、朋友)

师引读:

长亭外,古道边,杨柳依依,依依不舍的妻子深情地问他──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萋萋,天真的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他──

长亭外,古道边,秋风瑟瑟,头发花白的老人问他──

(三)作者反问,升华主题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四)小结

师:就这样,作者把自己对故园的无际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长相思》中。这就是作者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原因,这就是作者为什么那个梦会破碎,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

师:现在,知道纳兰性德的相思为什么会这么长吗?让我们带着这种长长的思念,再读――长相思

师:让我们带着对故园无限的思念,深情地背出这首词――

四、作业

1.收集摘录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2.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板书:

长相思

纳兰性德(清)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篇(10)

醉卧戈壁听雨声

一坛泡菜

在乡音的河流里,腌制多年

一段乡情

在老街坊的记忆里,脆生生的

(绵阳市第十四届迎春诗会暨“邻里情・老街坊”微诗歌大赛获奖作品)

微导读

泡菜,实在可感,诗人却化实为虚,让它流淌在乡音的河流里;乡情,抽象飘渺,诗人偏要化虚为实,嚼出脆生生的响声。虚实结合,互为映衬,共同寄寓诗人对乡味、乡情的思念。“多年”,暗喻诗人离家多年。脆生生,是对家乡的记忆未曾有一点模糊,依然鲜活如初。时间不曾改变什么,思念之深,也就在其中。

高考对接

2015年上海卷“坚硬与柔软里的和谐”。

金笔示范

身体在外面流浪,生活,已经将我锻炼得坚硬无比。在外人眼里,我是坚强的。其实他们不知道,我心里有一条柔软的河,这条河倚着老家的山水。在那条河里,有母亲腌制的我从小就垂涎三尺的泡菜,咬一口,脆生生。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轻轻地把对家乡的思念点起。

思念

胖子

当泪水又一次汩汩流出

手绢发现

思念

已经被拧成了一股绳

(2015年徐志摩微诗歌大赛应征作品)

微导读

“手绢发现”,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诗,是诗人特别的创造。被染湿的是手绢,被拧成绳的是手绢。可手绢俨然是一个身处事外者,它只是这一切的见证者和旁观者,犹如诗人的眼睛。诗人用构图的方式写诗,把情思化为一幅泪雨婆娑图。从泪水的流出到思念的展现,诗人的情绪在抽象和具体里自由跳跃,这让诗歌增色。

高考对接

2015年天津卷“范儿”、2014年江苏卷“什么是不朽”。

金笔示范

一张手帕,被我轻轻地拿起,我想抹去眼角的泪水,可是泪水太多太多,手绢无助地看着我的脸颊,看着我的悲伤淌成一条河。我用手帕,把思念拧成一股绳,可是思念太重,已经提不起手绢。不要嘲笑我泪眼婆娑,这份真挚的思念,在我看来,是最美的范儿。

思念

王丽雯

我在外求学

他开始浏览一个陌生学校的网页

他开始关注一个陌生城市的天气

(武汉大学第二届“三行诗”大赛获奖作品)

微导读

诗人有意识重复“陌生”一词,突出强调他与这座城市、与这所学校的空间距离远,有意识重复“开始”一词,强调这个举动新近才发生。特别强调不熟悉和浏览关注,展示他对我的爱和思念。两者共印,把他对我的爱和思念在不动声色的白描中展示出来。

高考对接

2014年湖南卷“最美的风景”、2013年湖南卷“我愿意”。

金笔示范

那所学校的网页对于他,是陌生的;那所城市的天气对于他,是以前毫不相干的。但是,那里有一个她,他的宝贝,她是那所学校的学生,她在那座城市。因为她,陌生的学校、陌生的城市,是他心里最美好的风景。

那些遗忘的荒凉

李建明

所有缘分都已派遣

所有心思都已出发

却忽然忘了是一个怎样的失误

在那个还未写完却已结冰的冬季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2015年微诗歌大赛获奖作品)

微导读

诗歌前两句里并没有多少诗意。“却”字让诗歌笔法一宕,原本以为的都只是以为,因为还有“未写完却已结冰的冬季”。“结冰的冬季”一语双关,可是我们最希望了解的内容,诗人却偏偏不告诉我们,让我们去猜测,去填充。这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标题,可为第五句,“遗忘的荒凉”,让我们的思念更无边。

高考对接

上一篇: 品德教学论文 下一篇: 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