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消费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6:15

娱乐消费论文

娱乐消费论文篇(1)

1引言

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带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体育消费是顺应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所以在新时期我们有必要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进行相关的研究,从而更加合理地引导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的研究旨在对乌鲁木齐市健身娱乐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引导作用,同时也是政府对该行业的宏观政策的一个比较有力的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乌鲁木齐市7区1县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座谈和个案调查的方法。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乌鲁木齐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特征

3.1.1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行为与方式多样化

通过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者消费方式进行调查分析表明:乌鲁木齐市以个人消费形式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占17.3%;家庭消费约23.1%。在“其他”一栏中约39.4%,统计分析主要是集中在公益性场所,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鉴于此,这对体育健身娱乐经营者而言应该是值得高度关注的课题。因为我们要通过促销的形式来占有更大范围的市场份额,那麽要求我们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市场锁定,这样我们的策略才是有的放矢,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图1 乌鲁木齐市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方式统计图

3.1.2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在生活消费结构中的位置偏后性

小康社会初期人们的收入安排还是侧重于吃、穿、住、医疗、储蓄几个方面,在所有消费中乌鲁木齐市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仅排在第八的位置。但就现实而言还是比较可观的,因为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经济实力还是在余暇时间都略逊一筹。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行为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享受消费是通过对各种享受资料的消费来实现的,它是保证人们生活消费更加舒适、愉悦、增进身心健康,获取美的享受和必要条件。不能忽视享受消费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是维持个体身心健康社会和睦的必要条件之一。发展消费是通过对各种发展资料的消费来实现的,它是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开发体力和智力资源的必要条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即由过去基本上着眼于生存资料的消费转向高层次的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这一发展趋势必将导致人们消费结构的变更,消费层次出现新的飞跃。

3.1.3闲暇时间资源短缺性

闲暇时间是指工作、生理需要和家务以外完全供个人支配的自由时间。从整个世界范围的历史看,人们的休闲时间在不断地增加,社会每前进一步,人们的休闲时间就延长一次。据相关研究数据,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1500年期间,工匠和手工业者们的出现,为人们省下了大约 17%的时间用于休闲。到 18 世纪 70 年代,原始的蒸汽机将人们休闲时间增加到 23%。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的动力机器提高了每一件工作的速度,从烧饭一直到交通,使得人们能将生活中41%的时间用于追求娱乐休闲。每周工作时间一直在持续地减少,从1700年左右的72小时到1859年的69.8小时,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不到40小时。近些年,西方国家有些人在谈论30个小时周工作时间。24小时的周工作时间正在被争论,多种工作形式已经出现。那么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供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多。乌鲁木齐市现阶段由于经济还不发达,供人们每天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主要集中在1~2小时和2~3小时两个时间段中。不同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这2个时间段中女性高达79%,男性为54%。3-4小时时间段中,男性15.2%,4-5小时男性占9.1%,而在这两个时间段中女性均为零。调查显示,女性闲暇时间更少,不同年龄段有其各自的特点:18岁以下44.4%集中在1-2小时。18-25岁有60%集中在2-3小时,这个年龄段也是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主力军。36-45岁、46-60岁这两个段在3-4小时分别高达17%和25%。高于其他年龄段,也可重点开发这个年龄段适合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项目。

3.2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制约因素

3.2.1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制约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体育消费价格等方面,它对于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影响很重要。一般而言,国民收入水平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和改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资料价格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资料的价格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改善与提高,体育消费资料价格也会随着市场繁荣、产品丰富而降低或趋于合理,并被人们所接受。目前对于乌鲁木齐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而言,价格偏高,收入较少是影响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极重要的经济因素。由于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刚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初始时期,加上居民预期收支的不稳定性和企业经营商的急功近利、价格偏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居民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积极性。

3.2.2影响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其他因素

为分析哪些因素制约着乌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水平,调查中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角度列出15种最为普遍的制约因素,请被调查者根据个人理解加以取舍并对所选项排序。调查显示:制约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因素是多元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支出是价格、收入、偏好、消费者信心、闲暇时间和消费环境等的函数。统计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居民的选项排序尽管不一致,但差异不大,较为集中的前五项排序分别是价格偏高(70.3%)、收入少(64.8%)、闲暇时间少(59.4%)、缺乏兴趣(22.8%)、无人指导(14.6%)。

3结论

3.1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特征: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行为与方式多样化、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在生活消费结构中的位置偏后性、居民闲暇时间资源短缺性。

3.2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宏观制约因素: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积极性受整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居民体育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受市场因素的制约;居民体育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受多因素影响。总体表现出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与环境的相依性。

参考文献:

[1 ]张贵敏.论健身娱乐消费需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30~33

娱乐消费论文篇(2)

1.1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界定

文化消费[1]是一个精神活动过程,它包括图书、文学、广播、电视、、教育、网络、科技、体育、旅游等。文化消费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而载体又分为实物形态和虚拟服务形态。实物形态包括光碟、书本、手机、音像制品等,服务形态包括教育服务、咨询、文化娱乐服务等。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网络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主要工具。手机上网浏览新闻、购物、看视频在年轻一代更是司空见惯,所以笔者把通信消费支出也列入文化信息消费的范畴。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把文化消费划分为以下几类: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娱乐服务。这四方面基本上涵盖了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的大部分。

二、参数估计及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中国统计年鉴》获取1996-2000年和2006-2010年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性支出和可支配收入数据。具体将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划分为通信消费支出、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支出、教育支出以及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了适应本文对文化消费结构的研究要求,重点从城镇居民的ELES模型进行相关估计和检验。

2.1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分析

2.2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部分[4]。边际消费倾向能反映出居民各类消费需求的顺序和新增加购买力的投向。从表1对比1996-2000年和2006-2010年的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看出,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文化边际消费倾向(0.26)明显高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时期(0.078)。这说明在十多年前文化消费受收入高低的影响明显大于近五年。再分别对比各项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发现除了文化娱乐服务其它各项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都明显降低。一方面说明我国城镇居民对通信、教育和文化娱乐用品的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减少,另一方面说明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比例在增加。

具体来说,通信的边际消费倾向由之前的(0.088)降低为(0.023),原因在于我国邮电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通信工具的不断普及,通信需求也会由爆炸性增长越来越趋于平常。随着人们通信消费意愿降低,通信消费支出也会减少,这与我们的实际感受相符;文化娱乐用品的边际消费倾向由0.037降低为0.013,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对文化娱乐用品的消费意愿在降低。进一步说明我国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包括高校校园对社会开放和博物馆免费开放等)取得了成效。教育的边际消费倾向由0.113降为0.006,降低幅度最大。这与国家的相关政策有关,一是因为近几年中小学学费的减免,二是由于从05年起国家对高校的收费也开始控制。文化娱乐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增加,说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经摆脱了以吃、穿、住为标志的低级层次改为追求精神娱乐的较高层次生活水平,人们追求的不再是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而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享受[5]。

2.3基本文化消费支出

由表1对比两个时间段的文化消费基本需求可得,1996-2000年的文化消费基本支出是-782.675,而2006-2010年文化消费基本支出是815.906。说明文化消费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由较高级需求转为一般需求。其中,通信、文化娱乐用品和教育的消费需求缺口都有大幅度减小,而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需求缺口由-25.182增加为-155.608。当城镇居民基本生活用品、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后,额外的收入就会被考虑消费在较高级的商品和服务上。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缺口增大正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实际论证。

2.4需求收入弹性

对比表1两部分各项文化消费的收入价格弹性可以看出,各项消费的收入弹性都明显减小。文化消费在1996-2000年期间对于我国城镇居民来说是奢侈品,各项消费弹性系数都大于1。在2006-2010年,通信、文化娱乐用品和教育的弹性系数都小于1,说明它们对于居民来说是正常商品消费,作为一种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镇居民对通信、教育和文化娱乐用品的投资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变大,但其占总本文转自ter-spacing: normal; color: rgb(51,51,51); word-spacing: 0px;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

2.5需求价格弹

三、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在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种类界定的基础上,运用ELES模型对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变动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通过分析比较边际消费倾向得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比重在增加,对文化娱乐用品、通信和教育的消费倾向都有所减少。

从基本文化消费支出来看,我国现阶段的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还停留在基本的教育支出占主要地位。从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现阶段的文化消费结构不稳定,受收入影响较大。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对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比重要的增加量要大于对其它三种消费的增加量。从借个弹性分析可以看出,各类文化消费品的需求量受价格影响较大,且对自身价格变动更为敏感。

3.2政策建议

政府部门应该努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是影响消费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并决定着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其次应该加强监督管理,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价格体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合理的文化娱乐商品价格会促进消费需求。最后,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娱乐服务业的投资和监管,因为文化娱乐服务类消费将会成为文化消费的主流。

参考文献:

[1]李望平.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1

[2]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汪卫霞.我国居民信息消费核算及其特征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8):47-51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娱乐消费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6-0019-06

李西建(1955-),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文化理论;

张春娟(1975-),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陕西西安 710062)

按照学界的基本看法,把生态学思想引入传播研究或媒介研究领域,并提出“媒介生态学”这一概念的,是多伦多学派的领军人物马歇尔·麦克卢汉,但使用与阐释这一命题的却是纽约学派的主帅尼尔·波兹曼。自“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这一定义和范式被提出后,它就成了媒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命题和基础分析框架。有感于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所显示的深刻的文化反省与理论预见,结合消费时代人类生存境况与文化形态的种种变化,本文以消费时代的价值期待为主旨,结合消费时代“泛娱乐化”现象,进一步探讨媒介生态学的另一理论面向及其未来。

娱乐消费论文篇(4)

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带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体育消费是顺应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所以在新时期我们十分有必要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进行比较细致的研究,从而更加合理地引导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着重对西安市居民健身娱乐消费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西安市健身娱乐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引导作用,同时也是政府对该行业的宏观政策的一个比较有力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西安市直属单位干部,大型企业公司职工及多家具有代表性的健身娱乐场所。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文献与相关书籍。

(2)实地观察法:到各场所进行实地观察走访。

(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获得的各项数据,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西安市居民消费者喜欢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项目的多样性

为了全面了解西安居民的健身消费行为,问卷设置了10个常见的体育健身娱乐项目(保龄球、足球、羽毛球、网球、排球、游泳、乒乓球、篮球、健身健美、台球等)供被调查者选择。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排在第一位的是羽毛球占65.2%,第二位的是乒乓球约55.7%,第三位的是足球约42.6%,游泳排在第四位约38.4%而健身健美排在第五约占31.2%。从表面看来喜欢项目与否好象没有内在的联系,但是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乒乓球、羽毛球是我国奥运会上的优势项目,所以奥运效应起到教育消费者的作用;而足球的职业化、市场化运作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此项目的情有独衷的追求。游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居民为减肥而从事此项健身运动的其可以与健身健美可以归为一类的。总体而言其特点是这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市场发出一个信号: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项目来引导消费,开发广阔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

2.西安市居民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场所选择的多样性和分散性

对西安市居民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行为的了解从分析西安市居民喜欢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场所中可以窥见一斑。所以我们从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个人月收入三个角度来调查分析,从而可以看出在选择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场所所具有的分散性(如表2所示)。

(1)不同性别来分析消费场所的选择

从调查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就性别而言消费者对于高档健身场所的选择均比较低迷,但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在选择高档体育健身娱乐场所时女性要高出男性2.6个百分点。这说明高档健身场所的市场目标锁定针对女性略强些。在选择中低档体育健身娱乐场所时,男性高达31.2%。对于中低档体育健身娱乐场所要更加关注男性消费。然而,对于群众性辅导站和社会组织培训班辅导站的选择方面女性要明显高于男性。总体而言,在性别上所表现的消费者对于消费场所的选择可以看出:体育健身娱乐场所的选择具有多样性。

(2)从年龄角度来分析消费者对于消费场所的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在消费场所选择上展现较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如表2所示,不同年龄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者有其特殊的消费行为,这就要求体育健身娱乐的开发商和经营主们应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来有的放矢的细分市场和选择经营目标。

(3)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对消费场所的选择

娱乐消费论文篇(5)

娱乐浪潮是中国社会自主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场娱乐浪潮的来源是耐人寻味的,它首先与全球媒体时代的娱乐主义浪潮密切相关。晚期资本主义的消费核心正在发生本质性的变化,由纯粹的物性消费,迅速转向娱乐消费时代。这是一场彻底的消费主义革命,它终结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痛苦噩梦。

战后西欧的文化消费曾经是无限多元的,一方面是大众的娱乐消费,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反娱乐文化消费,后者以痛苦和荒谬为消费的精神内核。但资讯资本主义的泛娱乐主义,却改变了人类的表情,赋予它肤浅的酒窝与快乐。在伊甸园里,人民学会了用无花果叶遮蔽羞处,而经历了数万年的挣动之后,人民才学会用娱乐之叶遮蔽灵魂的痛苦。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21世纪的人民,从此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快乐之中。

娱乐浪潮同时也是中国社会自主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显示了某种后期社会主义的明晰特征,即在市场的支撑下,用娱乐来解构意识形态的单一性和威权性。泛娱乐化成为超越泛政治化的柔软武器。这种文化浪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年代,娱乐曾经是一种全新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的民众,独立自主地发展出了麻将文化,在那些坚硬而光滑的骨牌里,寻找金钱和娱乐的双重快乐;与此同时,知识分子在高歌“潇洒美学”,孜孜不倦地探求着流氓美学的真谛,为上世纪90年代后的高度娱乐化社会,开辟出一条光辉灿烂的道路。

解构是娱乐的最高使命,痛苦是娱乐的最后形态

21世纪最重要的意识形态事变,是公共知识分子丧失话语平台,而平民则以无名氏身份执掌了互联网话语权。人民主宰互联网的时代降临了。他们的权能还进一步扩散到平面和电视媒体。在消费主义逻辑的支配下,人民成为娱乐市场的主人,它的强大气息笼罩了整个种族。

我们已经看到,娱乐主义原理超越了娱乐业本土,大肆侵入周边地带,扩张到包括政治、经济、道德、教育、司法、管理等各个领域,形成所谓泛娱乐化的盛大格局。在意识形态的地图上,娱乐帝国的版图不可思议地扩张着,它的彩旗业已插遍了几乎所有土地。

娱乐的本质,就是把生命(存在)游戏化,它寻求的是短暂的和快乐,并悬置起痛苦、信念和一切跟生命主体相关的核心价值。娱乐主义的信条就是“我乐故我在”。它要改变存在的根基,用感官愉悦的单一感受,去替换掉其他一切生命感受。正是这种的霸权,构成了消费主义帝国的最高律法。

暴力、色情和名人隐私,这是娱乐及其消费诞生的三大资讯元素。娱乐工业的生产方式,就是大规模搜寻、采集、争夺和炮制这些元素,组装成形形的文化消费品,推销给如饥似渴的人民。在娱乐盛宴的菜单上,布满了那些被牺牲掉的娱乐圈名流的姓氏。她们的所有隐私,从肉体、绯闻、生育到洗手间的手纸,都是媒体厨房的基本原料。资讯美食的特色大致就是如此。

娱乐资本是这场革命的幕后操纵者。人民对的狂热求索,成为推动社会消费的动力,由此酝酿着关于娱乐经济学的不朽神话。那些电视选秀狂欢、芙蓉姐姐式的互联网起哄事件以及关于明星的各种绯闻,并未给文化本身增值,却制造出大量消费泡沫,弥漫在零度价值的空间,照亮了文化繁荣的幻象。

娱乐的另一个令人深感意外的功能,就是融解民众的自主意志,把反抗、颠覆和原创的“力比多”,转移到日常生活的愉悦之中。那些感官的碎片引导着疲惫的灵魂,把它们送进了尘世的天堂。

娱乐过度导致了某种强大的负面效应。解构,似乎就是游戏和娱乐的最高使命。它解构善、正义和基本的道德尺度,解构必要的政治立场,解构人类的美学底线,解构内在的信念,解构价值与尊严,并解构了人的存在本质。娱乐不是邪恶的,也不是一种无可救药的丑闻,它仅仅是一种精神烟草,充填着生活的每一个缝隙,进而成为那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乐,并大步走向它自身的反面。

国家(种族)被过度娱乐所解构的事例,遍布人类历史的每个角落。为娱乐而殉难的帝国或王朝,书写了那些毫无出路的历史。我们早已看到,正是伟大的罗马帝国,开创了娱乐的历史纪元。贵族的奢靡腐败,加上底层平民的疯狂娱乐,所有这些都滋养着一种狂欢的罪恶。暴力和的消费火焰,狂乱地燃烧在角斗场上,塑造着罗马人的腐败灵魂。这种全民性的娱乐中毒,引发了帝国的衰弱和覆灭。历史就这样帮助我们确认了事物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就是娱乐的最后形态。

实现娱乐归位要用行政减法

娱乐消费论文篇(6)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7月10日上午,刘某将车停在某酒店外的停车场,到酒店就餐完毕后发现自己的车辆丢失,当即联系酒店并报案,但至今未找到窃贼与汽车。刘某认为,酒店有保管客人财物的义务,车辆在保管期间丢失,饭店应承担赔偿责任。刘某与酒店多次就赔偿事宜协商无果,故诉至人民法院,要求被告酒店赔偿车辆损失。被告酒店认为,其既未拿到车钥匙实际控制车辆,也未交付保管凭证,故并不成立保管合同。法院经审理认为,是否成立保管合同,关键在于保管物是否交付,是否处于保管人实际控制范围之内,是否交付了保管凭证,而本案并不符合这种情况。最终,法院判决驳回原告刘某的诉讼请求。

上述案例只是近几年来发生的众多机动车遗失的典型形式——在宾馆、饭店、商场等消费娱乐场所消费时丢车索赔案中的一例,此类案件表面上看似简单,实际上在学术界与司法实践的认识普遍的存在差异,各法院在审理中执法标准不尽相同。

二、关于停车场地的类型化分析

明确停车场地的类别是确定和界定失车纠纷法律性质的前提,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在此讨论停车场地的类别。我国停车场地大致可以将停车场地分为专业停车场、公益停车场和消费停车场。专业停车场是一种专门从事停车服务经营活动的停车场,需经工商部门等级注册和公安部门审批许可,以停车服务为主业,有专门的内部从业人员及专门设备和场地。公益停车场多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依照诚实规划的要求修建的,在马路边、闹市区等空地划出停车线的停车地,一般没有专人管理,供人们免费停放车辆,但也有一部分属专人负责收费管理的。对于免费停车且无人管理的公益停车场,目前不存在任何争议,发生失车事件后,均由车主自行负责。而消费停车场是指由宾馆、饭店、酒楼、商场、影院等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的停车场地,一般有专门的保安人员管理,做停车导引等工作,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类停车场地多是免费的。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第三类即消费娱乐场所以获取营利为目的而为消费者提供的停车场。

三、对关于消费娱乐场所停车场地经营者与车主之间法律关系的现有理论的分析

(一)保管合同说

保管合同说认为在停车场经营者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停车服务中,只要机动车车主与机动车停车场双方约定,机动车车主交付机动车、停车场经营者保管并返还机动车的,当事人之间成立保管合同关系。该学说认为,在法律上区别保管合同的有偿性和无偿性的意义在于保管人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1)在车辆保管合同是有偿的情况下,停车场经营者作为保管人承担的是过错责任,衡量保管人是否有过错的标准是善良管理人标准。只要保管车辆被盗是由于保管人未尽到善良管理人应尽的注意义务造成的,保管人就有过错,就应当对保管物的毁损、灭失承担赔偿责任,而不论保管人是故意还是过失,是轻过失还是重大过失。(2)在车辆保管合同是无偿的情况下,保管人相对来讲应当尽的注意义务和所负民事责任范围较小一些。《合同法》第374:“……但保管合同是无偿的,保管人证明自己没有重大过失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因此,在车辆保管合同为无偿合同时,保管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取决于保管人的过错程度,在保管人仅有轻微过失的情况下,不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将消费娱乐场所经营者和机动车车主之间的关系定性为保管合同,实际上是割裂了消费与停车之间的关联性,毕竟在一般情况下在该类停车场停车是因消费行为这一目的而附随发生的,而且在实践中很多时候,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停车服务都不再另外收取费用。因此,在这类消费合同关系中,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停车场地是因消费行为而附属发生的行为。从这一层面上来讲,保管合同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之处。

(二)场地借用合同说

在借用合同中,出借人只承担容忍借用人使用出借物的义务,出借物的保管义务在借用人一方。主张消费娱乐场所停车场地经营者与车主之间法律关系为借用合同而不是保管合同的理由是,停车场经营者无法对车辆进行控制占有,这一现象说明不符合保管合同保管物转移占有的特征,同时车主构成事实上对车辆的控制,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在不通知经营者的情况下随时将车开走。在场地借用合同说的的情况下,停车场只需将指定车位交由车主供其车辆停放,就已经履行完毕其全部义务,因此其对车辆此后发生毁损灭失不应承担任何法律上的责任。

四、消费娱乐场所设立停车场的行为属于附属商行为

附属商行为又称辅助商行为,是基本商行为的辅助行为,指行为本身并不能直接达到营业目的,但可以对基本商行为的实现起辅助作用的行为。人们适用这样的格言:附属行为随主要行为。在现代商事企业中,多数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因而往往都是基本商行为与辅助商行为相结合。基于以上对附属商行为的阐述和笔者自身的一些理解,以下是对消费娱乐场所设立停车场作出的一些说明和分析。

对于消费娱乐场所而言,其本身作为商事主体的主要目的即是营利。因为“商行为本质上为市场行为,其本目的在于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即营利性”。在当今社会,可能很多设有停车场的消费娱乐场所为消费者提供车位的同时并未收取任何的费用,因此有人认为设立停车场的行为没有营利性质。但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以上对附属商行为的认识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说法有欠妥当,因为此时消费娱乐场所的营利性的体现并不在于收取停车费这一直接利润,他们的这一行为实质上是为自己增加了获取利润的可能性,也可以说是其营利性的间接体现。

就拿前面的案例来说,刘某到酒店就餐时,笔者认为其在酒店内消费的价金中实际 上已经包含了酒店向其提供停车服务的相关费用。因为类似此类能够为客户提供专门停车场所和服务的酒店,在通常情况下餐饮制定金额较一般小饭店和餐馆高出许多,同时消费者也可享受其提供的优质的服务。此处的服务应当作一定的扩大解释,不能将其仅限定在酒店内,同时也应当包含类似停车服务在内的其他服务。由此分析就会发现,酒店提供停车服务的行为应当就是附属商行为。因为酒店是一个商主体,有商人的身份,然后是在酒店的经营活动中为了方便自己管理而实施的,所以符合附属商行为的构成。

当然,此处笔者认为应当对一种特殊情况作出说明,即可能存在机动车车主只是把车停在消费娱乐场所的停车场内,而并未到该场所进行任何的消费行为,那么此类行为是否会影响消费娱乐场所设立停车场的附属商行为性质呢?笔者认为,商事主体设立停车场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增加其营利的可能,是其硬件设施完善性的一种体现,但这种可能性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使该商事主体获得营利。例如,两个条件相当饭店,一个设立了专门的停车场地,一个没有,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拥有专门停车场地的那个饭店用餐。因此,无论机动车车主在停车之后是否在饭店用餐,实质上都不能改变消费娱乐场所设立停车场的附属商行为的性质。当然,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机动车被盗的责任承担问题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将此排除在上文所述情况之外,不作过多探讨。

五、消费娱乐场所机动车辆遗失纠纷责任承担分析——基于附属商行为的归责原则

商事严格责任是商事交易安全原则的基本内容之一,指在商事立法中,为维护交易的安全,对交易双方当事人,分别课以特别严格的责任,其背后的法理就是交易迅捷原则应当让位于交易安全原则。学术界有人曾指出,即使顾客主观上存在一定的过失,也不应当免除消费娱乐场所的责任。因而同样以严格责任来作为附属商行为的归责原则,更强调商主体得到义务性,强调其严格的义务,对于保障非商主体及公共的利益,保障交易的安全,维护社会的秩序都是大有裨益的。

如前所述,消费娱乐场所为消费者提供免费停车场所的行为属于附属商行为,基于附属商行为的这一严格规则原则,笔者认为在关于消费娱乐场所机动车辆纠纷的责任分配中,应当援引这一规则原则,在顾客没有重大过失或故意的情形下,应由消费娱乐场所承担完全的赔偿责任。可能有人认为,这一责任分配有显失公平之嫌,认为消费娱乐场所并未收取停车的费用,且赚取的营利还不一定很多,但是一旦车辆被盗,则要赔偿几万至几十万不等,这二者之间不是一种合理的对价关系,有违公平原则。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并不可取,暂且不论消费娱乐场所不收取停车费的行为并非单纯的无偿停车,即便在消费娱乐场所承担赔偿责任后,其因承担赔偿责任而而蒙受的损失也是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理赔的方式去弥补。因此,笔者认为,在关于消费娱乐场所机动车辆遗失纠纷的责任分配中,消费娱乐场所应当承担严格责任。

六、结语

附属商行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行为本身并不能直接达到商主体所要达到的营业目的,但其可以对基本商行为的实现起辅助作用。消费娱乐场所为顾客提供停车服务可以视为附属商行为,停车场经营者未要求消费者支付额外费用,但是由于这一行为的辅,它主要依附于消费娱乐场所的主要营业行为这一基本商行为,因此应认定其属于商行为。若将诸如文中所述的案件都行为归入到商法调整的范畴,成为基本商行为的辅助商行为,就可以解决消费者诉求无法满足的窘状,遗憾的是我国商法领域并未引进基本商行为与附属商行为这一区分规定。确认类似在消费娱乐场所免费停车或免费寄存等的法律性质,确认附属商行为的法律地位,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交易的健康发展,对于商法以及商事交易的发展,对于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整个上平经济的发展无疑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超、高志强.遗失车辆民事赔偿相关法律问题分析——以消费娱乐场所机动车辆遗失案为例[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6).

[2]董士忠.论停车场地经营者在机动车被盗案件中的民事责任[J].安阳师范学院,2007.

[3] 段雅荣.车辆在停车场所丢失、毁损的责任认定[J].审判业务,2008.

[4] 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96.

娱乐消费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101-02

一、娱乐至死的成因

(一)文化工业的兴起

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第一次提出“文化工业”这一术语。法兰克福学派将文化工业所呈现出的生产方式称为标准化、齐一化和程式化,文化工业把人类塑造成能够在每个产品中都可以进行不断再生产的类型,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程式化和齐一化消融了极富情趣的个性以及创造都顺应这一模式而变成了泡影。本雅明指出:“随着艺术作品的技术复制方法的多样化,它的可展览性也大为增强,以至于两种极端价值之间的量变突然成了艺术品本质的质变。[1]”随着复制手段的不断创新,艺术作品的技术复制性逐渐将艺术作品从依附于礼仪的生存中解放出来,鉴别艺术品的本真性无疑失去了意义,这意味着收藏家们用以衡量艺术品价值的本真标准的失效。在文化工业社会中,大量出现的复制品取代了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变得不那么神秘,令人膜拜,“摹本”与“原本”界限消失,人们没有了创新没有了艺术,有的只是“复制、临摹”像机器般不断制造出统一化,标准化的东西,“到处都是、各式各样――就像博物馆一样[2]”。艺术变得廉价,传统艺术的价值从文化转向娱乐,从享受变成了单纯的消费,文化成了新的消遣。艺术作品成为了一种娱乐大众的平凡事物。比如,利用电视机的视听复制技术,我们可以不出门就领略到世界各地的风光,倾听世界各地的音乐,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只要你愿意,一天之内电视甚至可以带你从北极穿越到南极。

(二)消费社会的来临

消费是指后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目标。人们开始消费时装、消费食物,甚至开始消费文化。所有的物品都打上标签,所有的东西都有了与本质作用无关的信息。“理性和广告早已背道而驰,我们几乎已经忘记它们之间曾经还存在着某种联系。”“电视广告的对象不是产品的品质,而是那些产品消费者的品质。”[3]消费社会为人们建构阶级,将人们等级化、标签化。人们寻求感官刺激变得不再理性。“每一幅画,每一则广告都强加给人一种一致性,即所有个体都可能被要求对它进行解码。”[4]同时,为了满足受众感官,赢得更大的消费市场,广告商们“无孔不入”,比如,今年热播的电视剧《咱们结婚吧》,广告植入竟高达80多处,超过前年“加长版电影广告”《唐山大地震》,被观众戏称为史上最长的广告。《唐山大地震》本应该为一部带有教育色彩的电影,但是入孔不入的“广告”让其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商业片”,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中,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娱乐俨然成为了一个产业,占产业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市场紧紧结合。消费成为了它最大的目的。

(三)电视图像的“稍纵即逝”

“人们看的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而斑斓夺目。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5]电视图像传播将大众带入感性的认知时代,而消减了文字印刷时代的理性认知。它以非线性视觉感知为基础,以其直观、形象、具体和随意性的感性思维消融理性的深度思考。图像世界成为了“真实”的世界,大众被动地接受图像带来的稍纵即逝的浅性思考,“零星破碎的信息无法汇集成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整体。”[6]片段性、破碎性的信息使大众失去了历史的纵深层次感,大众没有了过去,没有了现在,故事真理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我们无法分辨真假,无法进行思考,甚至连基本的情绪反应都那一做到。

二、对当前国内发展的警示

随着国内经济大潮的汹涌,文化逐渐处在了消费的边缘,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电视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刺激受众感官,寻求最大的广告利益空间,将娱乐发挥到了极致。铺天盖地的广告夹杂着娱乐化的节目成为了主流媒体的主流信息。“‘好电视’同用于陈述的语言或其他口头交流形式无关,重要的是图像吸引人。”[7]为了做到这一点,电视开始摒弃理性思考,因为“在思考过程中,观众没有东西可看。思考不是表演艺术,而电视需要表演艺术。”[8]综艺节目、电视剧占据电视黄金时段,从选秀到相亲,从草根到明星,从校园到家庭,综艺和电视剧类型可谓是概括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赢得大众一笑,成为流行文化和茶余饭后所谈论的焦点,文学改编大行其道,雷剧山寨可谓层出不穷。就连中国文学经典,四大名著都不能幸免:新版《红楼梦》吐槽声不断;改编的《西游后传》中,唐僧也谈起了恋爱;《水浒传》里潘金莲为了救丈夫,甘愿受到西门庆,成为“贤妻模范”。为了赢得受众的观感刺激,电视剧可谓“花招不断”,一轮又一轮地刷新传统道德观。

广告作为电视媒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将娱乐化更是进行的彻彻底底。为了吸引受众的目光,隐藏在其中的犯罪、诱惑、欲望等问题是屡见不鲜。审美理念消散的无影踪,有的只是搞笑、调侃和无厘头。

在网络媒介方面,由于网络的开放、互动和匿名性,网络开始引领娱乐的风潮,为了娱乐,网络媒介,一次又一次的刷新国民底线,从芙蓉姐姐到凤姐,从犀利哥到郭美美,网络开始引领大众抛弃严肃、理性和有序的话语形式,将媚俗和刺激进行到底。

好在过渡娱乐化已经引起了广电总局的高度关注。从2011年起,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要求黄金时段娱乐节目每周播出不得超过三次,卫视歌唱类节目黄金档最多保留4档。那些低俗、违背社会道德底线,严重影响大众精神生活的节目将被“限制出镜”。“限娱令”的颁布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过渡娱乐化,但拯救当今“娱乐至死”现象的中国社会任然需要靠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

三、适度娱乐并不会死

尽管我认同波兹曼“媒介影响认识和思维”的观点,也认为当今中国的确出现了波兹曼所言的“娱乐”社会,但是,对于波兹曼极端的图像传播悲观主义思想我并不完全赞同。

(一)大众文化的诞生

大众文化代表的是一种全民参与和互动性文化,电视媒介的产生重新将视觉感知作为传播基础,淡化了印刷媒介的文化阶级性――只有识字的人才能成为文字印刷媒介的传播对象。

在文字印刷时代,由于文化的局限性,文字印刷媒介传播的信息永远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普通大众只能从精英手中得到二手的信息,听从其控制和摆布。然而,电视媒介对传播对象没有进行文化水平的限制(因为,视觉感知是人类与生具备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和了解其传播信息,也就是说,普通大众成为了媒介信息的真正持有着,不再受到精英文化的控制。电视媒介真正开启了大众传播文化的大门。

在社会中,精英文化毕竟为少数的文化,大众才是多数,文化的多元复杂是文化保持年轻状态的因素之一,单一的文化必然会导致文化的衰减和消亡,社会开始退化,就如清代末年的“闭关锁国”一般。所以,大众文化的诞生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进步。

(二)娱乐是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剂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的是,追逐娱乐其实是人的天性,保持理性的良知同样也是人性。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娱乐成为了人们高度的压力下释放压力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一天的忙碌工作后,躺在沙发上享受电视带来的愉悦,已经成为了普遍而又廉价的消费。赖特也将娱乐列为大众传播四种重要功能之一,由此可见娱乐对于大众的不可缺少性。适度的娱乐能放松身心,调整状态,更好的迎接接下来的工作挑战。更何况,文字印刷传播并没有完全消亡,它与电视图像传播相互促进,共同传播。电视广度报道吸引受众关注,扩大受众关注面;文字印刷深度报道多方位报道事件,加深受众认识。电视传播、文字印刷等传播途径造就文化传播的多元性,这样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把关人的限制

由于大众娱乐的爆炸,广电总局已然开始了限制,连续出台多项政策限制娱乐的泛滥。先不论广电总局,就是我们的各大电视台也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受众。各大电视台的节目单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深度节目,比如《锵锵三人行》、《法制在线》等。这些节目深入探讨观点,传递知识,可谓真正做好大众文化的普及,弥补了文字传播的不足。

(四)受众的能动性

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即媒介不仅有传播信息的功能,而且“是一种隐喻,(它)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不管我们是通过言语还是印刷的文字或是电视摄像机来感受这个世界,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都会对这个世界进行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着色,并且证明一切存在的理由。”[9]这种隐喻通过决定媒介的信息来决定社会文化的形态,进而决定人们的文化思想。无论是“媒介即隐喻”还是“娱乐至死”,波兹曼都将受众设定成了被动地接受者,设定成了“枪弹论”中的弹靶――毫无选择的完全接受信息。事实上,早在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就提出了“人民的选择”这一论点,即“大众并不是媒介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原因,受众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性地接触和选择媒介,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观点。”[10]对于不符合受众道德标准的内容,受众会选择抵制。比如《非诚勿扰》中的“宝马姐”等便是如此。高度的参与和反馈,受众在接受媒介信息的同时也同样制约着媒介。

四、结语

读过《娱乐至死》我感触颇多,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提出“娱乐真会至死?”这个问题。在读的过程中,我一直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的。但深入读过之后,我不得不佩服与波兹曼的对于八十年代中期美国社会景象探讨的深刻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他的论点是带有片面性的,但正是因为他的话语,才为沉溺于娱乐社会的美国敲起了警钟。同样的,八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现象现在正在中国上演着,我们是不是应该以此来作为警惕?辩证的看待“娱乐至死”?再者,在娱乐大面积侵入的时代,学校也应该担负起年轻一代教育和塑造是非的能力。保证理性的头脑和精神的高雅,才能真正地跳出“娱乐至死”的社会形态。

参考文献:

[1]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0.

[3].[5]-[9]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9,110-200.

[4]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2.

娱乐消费论文篇(8)

在全球范围内,娱乐业已经成长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以美国为例,美国居民的娱乐支出已位于家庭支出中的衣着和保健品之前.在中国,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后,衣食无忧的国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和休闲生活,对娱乐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另外,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的强度、竞争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因此特别渴望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场所去调节自己,以便迎接更大的挑战,这也增加了对于娱乐消费的需求。但是,二十多年的经济转轨过程中,体制、资金及政策性等主要原因导致我国娱乐业品牌难以成型和发展,在品牌形象和品牌传播方面,娱乐业比较国内其他行业也处于绝对落后的尴尬境地。反观国际娱乐企业,诸如迪斯尼、梦工厂、环球等一系列国际娱乐名牌企业和产品人们都可信手拈来。这些品牌在形象整合传播和公关策略等方面都具有跨越国界的高度,既为国内娱乐企业带来成功的个案经验,也成为了国内娱乐企业必须直面的竞争对手。

品牌与品牌传播对于娱乐企业的重要性无庸置疑。正如美国娱乐业顾问、著名经济学家沃尔夫在《娱乐经济》一书中指出:创立成功的品牌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但是名牌所暗含的理念却是完整而具有永恒魅力的。

一、我国娱乐企业的品牌特性

我国娱乐产业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音像、传媒、体育、电影、游戏、等多个产业,并涉及演出、展览、出版、广告等多个行业几乎所有产业都与娱乐业发生着密切的交叉并相互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娱乐企业多数规模较小,其经营往往因涉及到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受政策局限性比较大,与其他产业相比,资本经营受到一定限制。由于以上诸多原因,我国娱乐企业品牌与西方同类产业品牌有着根本的不同和特性。

品牌是一个产品(包括服务)或一个企业的标识,用于识别产品或企业并与同类产品或企业进行区分。在当今时代,除了要看到品牌在标识性、导向性和盈利能力等外在特性外,还应看到它体现在产品与企业中的管理、诚信、服务、创新、社会责任等内涵。

对于娱乐企业及其商品,一方面是人们追逐娱乐的新奇性,决定了人们对于单个娱乐商品的兴趣在周期上是短暂的,如一部电影或者一首歌曲;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某类娱乐商品喜好的相对固定,又决定了人们对于某一类娱乐商品的相对持续性,如影迷、歌迷、高尔夫爱好者等;同时,人们对娱乐商品爱好的转移以及不同年龄阶段消费者对娱乐产品的消费需求差异有呈现出了娱乐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因此,从最初的国营电影院、剧场到各种类型的游乐、旅游、娱乐、美食、文化、健身、运动、商务、国际社区等娱乐场所,我国的娱乐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无品牌到有品牌的发展阶段。而娱乐商品的品质、价格、服务所体现出的对于消费者的关注与诚信,如同所有商品一样,是消费者极其看重的品牌特质。

二、娱乐企业的品牌定位与策划

从CIS战略导入我国以后,许多企业迅速实施,现在,CIS在娱乐企业的发展中方兴未艾,呈现出良好势头,为增进娱乐企业效益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娱乐企业品牌形象策划与传播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分析,其核心步骤是形象调查形象定位与形象传播。

1.娱乐企业形象调查

形象调查是娱乐企业品牌定位与传播的首要步骤,也是最为关键的第一步。主要调查消费者对本娱乐企业品牌的认知、态度与印象等方面的内容。对调查结果要进行具体分析并得出结论,一般可以用知名度和美誉度两个指标来说明娱乐企业的形象,反映消费者对娱乐企业的总体态度和评价。

2.娱乐企业的品牌定位

在进行完娱乐企业形象调查后,下一项工作便是娱乐企业品牌的定位,即塑造娱乐企业个性化的东西,使该娱乐企业的某些方面区别于其它同类企业,从而给消费者以鲜明的印象,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消费。在设定娱乐企业品牌形象时,应从娱乐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精心的策划。在策划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点等进行设计。例如: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趋于感性化的倾向,比较注重在消费时感受到温馨的情调、热情周到的服务以及舒适的环境,这时,娱乐企业的形象策划就要迎合消费者的这种需求。

3.娱乐企业的品牌形象传播

在繁华的商业区里,消费者往往首先浏览的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外部店面设计,如招牌、店面名称等,以此来寻找实现自己消费目标或值得逛游的场所。因此,具有高度概括力和强烈吸引力的娱乐外部店面设计对消费者的视觉刺激和心理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它是娱乐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传播媒体之一,具有很强的指示和引导的功能,同时,也是一个娱乐企业区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重要工具,是一个娱乐企业的象征。消费者对于某个娱乐企业的认识,往往是从接触它的外部店面设计开始的,它是传播娱乐企业形象、扩大知名度、美化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企业标识的设计与运用,在品牌定位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娱乐企业标识是指那些造型单纯、意义明确、能代表娱乐企业的形象、特征、信誉、文化的一种特定的视觉符号。就视觉设计而言,娱乐企业的标志是视觉识别设计与传达的主角,也是娱乐企业与市场情报沟通与资讯传递的核心,更是消费者心目中对娱乐企业的认同的代表物。好的娱乐标志不仅能在对外传播上塑造良好的娱乐企业形象,对于内部员工来说,它也是一种内在精神和凝聚力的象征。好的企业标识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新颖独特、易于识别;寓意准确、名实相符;造型优美、具有艺术感染力。

娱乐企业品牌形象千变万化,形态多变,但其品牌核心却始终不变。娱乐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完美的消费过程与消费体验正是吸引与打动消费者的品牌内涵。消费者始终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悦、满足、宣泄与成长。尤其是“80”后群体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中实力最强的消费推动力,他们正日益成为消费“娱乐”的主力军。他们追求个性,十分注重娱乐场所的放松的氛围、独特的个性、舒适的环境以及完美的消费体验。这对于娱乐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既迎来了绝佳的市场机会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

三、娱乐企业的品牌公关传播策略

具有现代经营观念的娱乐企业,其公共关系活动在品牌定位与品牌形象传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在广告推广等硬性推销方式效果日益下降的今天,消费者对娱乐、休闲等消费需求的增长与提高,娱乐企业更应该熟练运用公共关系的传播策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为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娱乐企业为完善和提高在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必须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策略是否得当、计划是否可行,直接关系到公关活动的成败及品牌形象的传播效果。

1.确定公关目标与主题

公共关系工作不应该满足于获得分散的、孤立的公共关系效益,而要追求公关活动的整体效益。为此,公关活动首先必须确定公关目标。公关目标是娱乐企业通过公关计划及实施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利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传播企业的品牌形象。公关主题是对公关活动内容的高度概括,对整个公关活动起指导作用。公关活动的主题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一个口号,也可以是一句陈述或一段表白。

2.确定公关对象

确定与娱乐企业相关的公关对象是公关活动策划的根本任务,要针对目标的要求选择,确定 最有密切联系或潜在影响的公众,并以此确定工作的重点和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传播媒介和实战策略。

3.确定公关计划并实施

根据公关目标和预算制定可行的活动方案,即公关计划。计划制定出来以后未必十全十美,可以从方案的目的性、可行性以及费用等方面去优化,把各种计划方案的优点集中到一个方案上,把经讨论的计划方案以书面报告形式报告给领导层。

公关计划的实施就是公关计划被审定批准后,将计划确定的内容变成现实的过程,是整个公关活动产生实际效能的中心环节。在计划方案正式实施以前,为了减少漏洞,先将计划方案在选定的小范围的样本消费者身上进行试点,经过反复调整后,再普遍推行。

公关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为了提高成功率,精心选择理想的时机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公关人员的一项基本功。在公关时机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凡是同重大节日或纪念日没有任何联系的活动,都应该避开节日或纪念日,以免被节日或纪念日的活动冲淡。

凡是需要广为传播的公共关系活动,都应避开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免被重大事件所冲淡。

注意不要在同一天或同一段时间里开展两项重大的公关活动,以免效果互相抵消。

4.公关活动效果评价

公关活动效果评价是公共关系中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效果评估可以肯定取得的成绩,总结经验,也可以检查和发现公关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为今后改善与提高娱乐企业的公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有现代经营观念的娱乐企业,其公共关系活动在营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在广告推广等硬性推销方式效果日益下降的今天,消费者对娱乐、休闲等消费需求的增长与提高,娱乐企业更应该熟练运用公共关系的实战策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为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娱乐企业品牌传播中的新媒体

技术进步的力量如同一只神奇的手,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媒体层出不穷。互联网、宽带、移动通信、博客、电子邮件、楼宇户外电视、卫星通信等已经或正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比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们对于人们生活理念最大的冲击莫过于对传统娱乐业的理解与消费需求的变化,同时也导致了现代娱乐业供给与需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一方面是娱乐业自身在科技及新媒体的支持下,其消费群体、领域、模式急剧扩大;另一方面是包括娱乐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其品牌传播方式都趋向与整合营销与传播的模式,即多种传播方式与手段的整合运用。这为娱乐企业的品牌塑造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体、新的传播环境与方法。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可以不断地推动我国娱乐企业品牌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海鹃郎会成陈海滨编著:娱乐业营销[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2:86~102

[2]文硕编著:非娱乐产品的娱乐营销传播[M].工商出版社,2002,12:12~26

[3]李磊主编:公共关系实务[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娱乐消费论文篇(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群众体育活动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以社会积极投资兴办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构成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迅速发展。围绕群众建设娱乐消费的热点,健身房,武术馆、保龄球馆、台球房、轮滑场,水上乐园、垂钓园等各种健身娱乐设施呈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大众健身娱乐业是一个极具开发的巨大的潜在市场。

一、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的背景

美国有杂志撰文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也许1015年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据美国学者预测,体育与休闲、健身娱乐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休闲健身娱乐的第三产业在2015年左右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将在美国GDP中占有一半的份额。仅技术和其他一些趋势可以让人们生命中的50%的时间用于休闲及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令人惊叹的是,这些预见不但已成为现实,而且现实生活比预期发展的还要快。某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休闲及健身娱乐社会,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比较好的城市也已经看到了这种社会的曙光。我国距这个时代虽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劳动力发生大转移,为人们的体育健身娱乐提供了时间和物质基础;政府支持消费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1995年起开始实行了5天工作制,1999年国家又实施“三个长假日”,现在有推行小长假制度,人们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将在闲暇中度过。些发展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体育健身娱乐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形成的休闲产业正快速向我们走来,并成为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拉动内需的新机遇。

二、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的趋势

1.健身娱乐业呈规范化发展趋势

健身娱乐业作为一种产业,近20年来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迅猛,逐步进入一些国家支柱产业的行列,其生产总值一般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左右。相应地,其经营管理亦达到相当的水平,各项管理制度与法规也比较完善。健身娱乐业在我国是一个十分年轻的产业。由于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经营管理还处于较低水平,有关制度与法规目前正在讨论制定之中。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健身娱乐业必将取得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2.健身娱乐业项目呈全方位发展态势

健身娱乐所包罗的经营项目繁多,从桑拿、按摩、保龄球、网球等较高档的项目到各类舞蹈、游泳、器械健身、健美运动、台球等较普及的项目;从民众直接参与到各类培训、咨询、指导,几乎全部纳入健身娱乐的经营范围。部分企业还开设了武术、气功、,乃至拳击、室内模拟高尔夫球等独具特色的经营项目,呈现全方位发展的总体态势。

3.体育健身娱乐业呈日渐兴旺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的消费发展看:我国的健身娱乐业总体呈日渐兴旺的发展态势。据广西某高校体育研究部门对经营体育健身娱乐5年左右的场所(该场所为校内体育健身场所)调查结果表明:其平均每天接待消费的人数为:第一年100人,第二年115人,第三年150人,第四年200人;第五年为260人,平均每次消费的时间为:第一年1.5小时,第二年1.8小时,第三年2.0小时,第四年2.3小时,第五年2.5小时。数字表明,居民体育健身娱乐的消费趋势基本上是逐年上升的。

三、新形势下消费者体育健身娱乐的动机与消费分析

1.健身娱乐动机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属于健身娱乐的占到66.6%的比例,这说明绝大多数人参加健身娱乐场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健体强身和健身娱乐,而从健身工具管理部门调查了解,个人对健身娱乐需求比例较高,团体健身也占也小部分,而用于经营的比较少,这就说明,健身是个人对运动强身健体的需求,个人有强烈的健身动机。

2.健身娱乐的群体及其消费水平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健身的主要群体是中青年为主,这部分人都处于工作阶段,长期以来的工作让他们感受到体育健身娱乐的重要性,因此,这一大群体的健身娱乐欲望和参与程度较高,占到80.8%,绝大部分参与这就是这个人群了。另外表2也显示,职业和阶段分布表明越是白领和有钱的人越参与程度较高,均超过30%,如经理阶层、个体经营者,他们的闲暇时间也较工薪阶层要多,并且长期办公室工作和劳累使得他们觉得健身的必要,另外青年学生锻炼身体也占了一部分,学生身体素质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保障,学生锻炼身体有益于学习和生活。城镇居民和离退休者健身娱乐的只占有少部分,这个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使得他们健身娱乐的参与程度不高。

从消费水平来看(表3),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如150元以上的就占到50%左右,而且投入少的占的比例非常少,所以说明消费者在健身娱乐方面的消费还是舍得付出,并且听现场调查消费者也表示今后的投入将逐渐增加。

以上表格资料来源:广西中医学院体育教学部调查研究报告。(共调查200个,消费者男性占60%、女性占40%)。

3.东西部地区体育健身娱乐发展差距明显

据有关数据显示,东部地区体育健身娱乐场所属综合型的为53.8%,与西部地区的39.4%相比,超出十几个百分点。仅从经营项目的类型上比较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从经营性质统计和投入资金统计的比较中更能反映出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在这一领域里存在的差异。例如,东部地区体育健身娱乐业投入资金在50万元以下者为40%,西部地区则为60%;资金投入在1000万以上者,东部地区为26%左右,西部地区却不足10%。当然,这一结果仅是从回收到的材料中统计而来的,虽不可以偏盖全,但仍可以对此状况有大致的了解。

四、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对策

1.体育健身娱乐业必须树立“服务人,关心人、爱护人”的基本理念

体育健身娱乐业本质是“以人为本”,它必须凸现人情化、人性化、人道化。关心、爱护人是所有一流服务共同继承下来的传统。无论是营利性、非营利性的、政府的、私有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组织,决定其服务成功的关键因素都是对顾客的服务。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的定位其实质应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体验生活过程,着眼于在这个体验过程中人的素质和价值的提升,着眼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形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体育健身娱乐才有了存在的必要,体育健身娱乐经济才能真正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急功近利于“黄金”而忽视体育健身娱乐中的人文关怀,那必然会使更多的“黄金”流向无用之处。

另外,任何一个体育健身娱乐场所要持续发展,都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只是企业内在精神的延伸或外观显现,企业精神才是形象的核心和根本。与企业硬件要素相比较,企业的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具决定性的意义。作者认为体育健身娱乐业必须在“以人文本”的理念指导下,树立这样的企业精神:诚信、创新、共赢。

2.多方面促进体育健身娱乐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本文从政府、体育健身娱乐业组织部门和个人服务三方面去探讨体育健身娱乐业如何适应体育健身娱乐经济的发展。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社会观念,鼓励人们追求不断提高精神生活品质和美化生存环境的体育健身娱乐业消费观,在全社会倡导人们去选择和追求健康、积极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倡导循环消费、绿色消费。

制定适合体育健身娱乐产业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制度法规,特别是要以法律形式,给予劳动者以积极的健身时间。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体育健身娱乐机会。除此之外,加强人才的培养,还有规范场所的管理等等。

(2)体育健身娱乐场所组织部门方面

所有体育健身娱乐机构必须变得越来越快捷、高效,时刻以“能为顾客做些什么”为指导思想,为顾客提供一种“益处”而不是一套固定的服务或产品。因为顾客的需求是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一个反应快捷的组织,只有时时洞察顾客的需求,才能保证顾客来源,才能及时顺应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

以大众消费为主体,以个性消费为突破口,关注新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群体,实现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的多层次、个性化,保证人们体育健身娱乐生活的丰富性和高档性。

(3)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工作人员个人素质方面

工作人员必须寻求不断学习的机会。目的是及时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情况,了解顾客的心理和需求等,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增加自己的灵活性。因为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工作人员对待的不是机器,是无数个不断变化的人,他们每天招待的人可能都不同,所以对待每个顾客的方式方法都不同,所以必须灵活,为达到“顾客满意”的目的,可以根据每位顾客的需求采取灵活的个性化服务方式。

时时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意识,对每一位顾客付出爱心。无论是盈利的还是非营利的体育健身娱乐业组织中的从业人员,都必须有这种让大众感到幸福的情怀,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内涵在于帮助、好客、服务等。对于工作人员,他们工作的真谛在于“帮助”“指导”和“娱乐”对他们来说都仅仅意味着用心去帮助自己的顾客。

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顾客发掘他们的体育健身娱乐爱好,让顾客最大限度的感到体育健身娱乐时的自由愉悦心态。人们在体育健身娱乐中,都在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大部分人似乎迷茫,在这里,体育健身娱乐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人们找到真正值得参与的活动,引导人们学会并热爱这些活动。

参考文献:

[1]宋瑞:休闲消费和休闲服务调查.国际经验与相关建议[J].旅游学刊,2005(4)

娱乐消费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752-04

Multidiscipline Interpretation on the Rationality and Advancement of Sports News

Entertainmentilization

LUO Xiao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sports news entertainmentilization is surveyed and interpreted with the multiple disciplines of philosophy, culture,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western communication theories. Thus, the phenomenon can be analyzed and judged from many academic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affirm the rationality and advancement of sports news entertainmentilization. In this way, the vague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menon will be clarified and we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tainment elements in the sports media in China.

Key words: sports news; entertainmentilization; multidiscipline interpretation; rationality; advancement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关于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传播学、体育新闻及其娱乐化方面的研究资料。

1.2 理论分析法 援引相关学科的概念、原理,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解释现象。

1.3 专家访谈法 访谈了传播学、体育新闻学等有关专家。

2 体育新闻娱乐化存在的合理性及社会进步性

美国莱彻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远程教学主任奥利弗•博伊德认为:“如果说对媒介的研究代表了一个研究领域,那么它是一个边界模糊不清的研究领域。”[1]基于这种认识,本课题所要研究的体育新闻娱乐化事实上也面临着这样的处境。笔者认为,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在其形成过程中,并非是某一种因子的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而是涉及诸多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大众心理等等各种因素。因此,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研究不可能是封闭的,或许会形成一个较为宽广的开放式系统。在这一开放式的研究体系下,我们尽可能援引一些既成的相关理论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来探求对研究对象的理论解析以及对研究假设的理论支持。

研究认为,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实际上是体育和媒体在体育回归其娱乐本质这一问题上所达成的一个默契和共谋行为,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体育新闻对当前体育逐步回归其娱乐本质这一现实的被动的客观反映,研究主要通过哲学与美学的视角来分析这层默契关系;另一个层面是体育新闻在娱乐化道路上的主动出击,以下主要从文化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的角度具体分析媒体和体育的娱乐共谋。

2.1 体育新闻娱乐化体现出的文化关怀 “把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学,因其特有的批判和自省的研究方式,启蒙和创造的目标指向,使它成为解释和指引人类发展的最有力的学科(研究领域)之一。”[5]作为从根本上关注人类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学科,它的理论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无疑是重要且具有建设意义的,对中国体育新闻娱乐化这一现象的解释及思考将提供一个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易剑东曾将体育文化所担负的使命归结为16个字、4个维度,即“思想启蒙、意义反思、价值创造和道德批判”[5]。这为本课题借鉴文化学的理论框架展开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即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文化学意义在于其对人类感性世界的解放,对人的世俗关怀和终极关怀的兼顾,对中国大众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勇于表达真实人性的思想启蒙,是对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

2.1.1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第一个文化学意义――满足了人类的世俗关怀之需要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生命本身,有着一种世俗性的需求,具体表现为“趋乐避苦”的特点。毕竟,“在每一个现实的人身上,求生的意愿也就是求快乐的意愿”[6]。生命的意义只有在一种“快乐体验”里才能得到兑现。一代美学大师席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艺术作为游戏”和“美乃是一种消遣”的命题。而“大众文化之独特处正是强调对人的世俗关怀。它娱人耳目,悦人身心,不追求高深的学问,也不受制于什么崇高的理论,没有什么心灵的重负和十字架,它只关注此岸的幸福、现实的快乐,摒弃超验的终极关怀”。因此,体育新闻作为大众文化之一种,也必然体现出它对人类追求现实快乐的世俗关怀,体育和收看阅读体育新闻作为我们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不可推卸地被要求向人们提供一种慰藉,在这种文化关怀下,体育的娱乐化以及体育新闻的娱乐化的诞生与存在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合理化了。

2.1.2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第二个文化学意义――对大众思想的启蒙,换句话说就是对人类感性的解放 当然,纵观历史,通观世界,人类需要世俗关怀,同时也离不开终极关怀。体育新闻作为大众文化的特殊形态,之所以深受全人类喜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在关注人类的世俗关怀的同时,并未忘记和忽略对人类形而上追求的终极关怀。因此,娱乐化的体育新闻因为理想地兼顾人类的这两种关怀,而成为成功的大众文化作品,它不仅能使公众获得深刻的感性愉悦,而且能在愉悦中被陶冶或提升,享受人生与世界的自由并洞悉其微妙的深层意蕴。

这就是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第二个文化学意义――对大众思想的启蒙,换句话说就是对人类感性的解放。现代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中感性文化的助产士,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应运而生,是“感性解放”的必然结果。感性文化是颠覆理性文化的生力军,感性文化的再度繁荣,是与人的需要、欲望的普遍高涨、物质文化形态的极大丰富密切相关的。在严肃的文化中,在传统的文化中,人们的情感和欲望只能通过曲折的方式得到释放,有时为了进入这一文化,还需要长时期的训练,而训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新的压抑。进入体育娱乐活动和收看阅读体育新闻则不然,它不需要任何训练,以情感为主导即可。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未受训练的、粗鲁的和有些变形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渴求。它们常常蕴涵着真正的快乐之情――也许并不细腻和深刻,但在自然和坦诚的意义上它们是真实的。这是第一个层次无意识的感性解放。第二个层次是有意识的感性解放,也就是体育媒介通过制作具有一定倾向的信息消费产品,来有意识地引导和影响大众的文化走向,从而对人类的精神家园予以关怀和理解,起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娱乐化的体育新闻产品正是对大众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勇于表达真实人性的一个很有效的思想启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回归。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制度性改革,在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内部也引起了相应的变动。大众在精神取向和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更,呈现出由统一向分化、由教化模式向消费模式、由社会活动向私人娱乐、由自由向自觉的转换[9]。体育新闻的娱乐化走向,正是中国大众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生动体现。它关注大众对体育娱乐功能的合理需求,体现的是对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过去那种将体育完全政治化,漠视公众权力的冲击和否定。

2.2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经济学基础

2.2.1 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是中国社会经济日趋繁荣、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具体体现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经济学基础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结果是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而即使是在分配不均的条件下,也以较快的速度较大程度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并留给了人们更多的余暇时间。这一变化从整体上来看,使得在人类生活的各种必要性中,为满足物质性需求而必须从事生产劳动的权重逐步下降,而为满足身心与精神需求而从事包括体育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的权重逐步增加。

从另一个角度即技术的层面讲,各种高新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现代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纸媒体、广播、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互联网窄带和宽带等等传播渠道,不仅改变着人们参与体育的方式,而且在扩大人类参与体育的广泛性与深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体育自身的发展,延伸和拓宽了体育的娱乐内涵。

这也正如英国从事大众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格雷厄姆•默多克在回顾自20世纪50年代的这一社会的大逆转时所说,“当时社会明显和首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从战争中的物质贫乏到战后的相对富裕”,这个变化意味着什么?他进一步阐述道:“50年代后期,随着定量供给制的解体,一个新的消费时代到来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新的消费体系的形成与商业电视的诞生恰好是同时发生的,人们第一次看到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因此有人便开始谈论大众消费社会的诞生,诘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10]在如此背景下,各种关注人们与众多消费品之间关系的研究便应运而生了。这时,便不得不提及法国学者鲍得里亚的“消费社会”观。

2.2.2 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实质上体现了演变为信息消费者的民众与作为信息生产者的体育媒体之间的一种供求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曾经指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文化的生产以及同商品生产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了,文化作为产品,其生产和消费已经纳入市场交换的轨道,文化产品就是消费品。

现在,让我们借用鲍得里亚的眼光来审视一下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在消费社会里,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实质上体现了演变为信息消费者的民众与作为信息生产者的体育媒体之间的一种供求关系。从信息消费者的角度看,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裕,使得人们逐渐转向精神生活的层面。体育新闻作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其娱乐性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与追捧,由此形成了一个广阔的需求市场。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体现的正是应信息消费者娱乐的需求所诞生的一种逻辑关系。

其次,从媒体也就是信息生产者的欲求角度看,媒体要生存,除了受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约束外,还必须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这就决定媒体生产的新闻产品必须关注和尊重甚至是迎合信息消费市场的需求。体育新闻作为媒体生产的一种商品,要想在激烈竞争中求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取一定的利润,就必须要考虑到市场需求也就是广大民众对体育娱乐新闻产品的偏爱和喜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幸存下来,为了吸引受众,体育传媒不断挖掘体育的娱乐内涵,大搞娱乐秀场,去取悦讨好受众。尤其是在当前中国政府对媒体的监管行为日益弱化,市场规律愈来愈突显的今天,使得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趋势大有蔓延之势。因此,体育媒体无论是从市场角度考虑或者是从自身的未来发展考虑,都不会忽略这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的需求,他们既是娱乐化体育新闻产品的创作源泉,也是体育娱乐新闻产品的消费者。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背后是经济动机、是商业的考虑,却是以文化的符号的面目表现出来。体育娱乐新闻产品消费已经成为当今经济行为或市场行为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3 美学意义上的体育新闻娱乐化 媒体大众文化是开放系统,因此,美学的因素不可回避地被包容和渗透在体育媒体文化里,或深或浅,或强或弱地折射出片片美学的光彩来。

从事物发展的过程来看,体育娱乐活动首先带来的是表层的肌体、生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审美则获取深层的身心感悟,导致心理美感的形成。因此,体育的娱乐化实际上包括感觉快适和审美愉悦两个层次的内容。

2.3.1 把体育娱乐与审美相结合,就是娱乐的原初内涵 美,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其最初的意义上是感官的享受和愉悦。体育美的源泉来自参与体育的人和物以多种形式对美的表现。运动员表现出的力量之美、节奏美、人体造型的美、队员之间相互配合的美、各种不可思异的巧合的美。体育比赛瞬息万变,戏剧化之美等这些美的传播任务主要通过媒介来完成。为了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为了给人们带来愉悦感,体育媒介就要想方设法把体育的各种活动以美的形式传给受众[13]。这也就意味着,把体育娱乐与审美相结合,就是娱乐的原初内涵,娱乐是使原本紧张的身心得以缓释与松弛,是在人的生存之中对必需性劳动的一种调剂和补充,是保持人的身心平衡,成全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途径。席勒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一个人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是一个完全的人,一个人只有当他是一个真正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娱乐是没有外在功利目的的,这与审美相同,它所满足的是人的内在精神需要,是身心放松。

2.3.2 其次,体育新闻娱乐化不仅专注于感官的享受,也着眼于精神的理性审美需求 人们直接地从体育新闻产品中得到了感官的愉悦,达成了个体的肌体快适和心理满足,间接地也从中体味出比之感官的快适往往具有更为广阔、更为细致、高级的内容,即精神的愉悦和升华。

体育与美学的融合与统一,是人类现代文化发展的一种总趋势。因为,审美本质是人类精神的自由,而体育除了对人的身体的解放,健康的恢复,体能潜能的挖掘,强调身体的自由之外,更强调人的精神自由。人的身体自由及精神自由在现代体育媒体文化中得到了统一。

体育新闻之娱乐化实质上是图像或文字如何用游戏的形式带给人以审美的。本着这一认识,笔者认为,体育新闻要真正做到且“娱”且“乐”,就必须在做好图像或文字之外的视觉美的同时,也要提高视觉化的对象给受众所带来的内在精神审美的品格。将“娱”游戏性与“乐”的审美性尽可能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体育新闻才可能避免因求其娱乐而流于庸俗化、低俗化。

2.4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社会学意义 西方传播学者伊莱休•卡茨、杰伊•G•布卢姆勒认为,社会因素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包含在媒介需求的产生过程之中:一、社会形势产生紧张和冲突,它们所导致的压力使人们通过大众媒介来缓解(卡茨和福克斯(Foulkes:1962);二、社会形势使人们意识到某些问题需要关注,有关于此的信息需要从媒介得到(爱德斯坦:1973);三、社会环境难以提供满足某种需要的真实生活机会,人们转而求诸媒介得到补充(罗格森伦和温德尔:1972);四、社会环境产生的某种价值观,消费与之一致的媒介内容能够确认和增强这种价值观(丹伯(Dembo):1972);五、社会环境产生了对特定媒介内容的期待,这种期待被导向维持群体的价值认同(阿特金斯(Atkins):1972)。[14]

2.4.1 首先体现在它对人类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丰富激发了人们的社会交往,体育新闻娱乐产品可以调节人的精神状态,作为交际手段,可以缩短人和人之间的社会距离,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可以说,体育是我们这个高度专业化、差别化社会中的一个公分母。

2.4.1 其次,娱乐化的体育新闻间接上“可以缓解民众的政治热情,消解民众对政策的不满情绪,政府当然乐于认可”[15]。另外,还可以提高媒体的经营活力,从而缓解政府的经济压力 教育、娱乐各种功能也由此得以启动。对于政府来说,体育新闻远离意识形态,不像政治、经济和社会新闻那样眼睛直指自己的一举一动,被舆论监督,总会如坐针毡。而娱乐功能的启动大概是最没有风险或者说是风险最小的。因此,娱乐化的体育新闻报道,因为对政府的压力相对要小些,而且“商业与娱乐活动原本的密切关系就表明娱乐活动本身的意义,即为社会进行辩护。欢乐意味着满足”[16]。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安全阀门的作用。

另外,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角度来看,娱乐不仅是一种现实的逃避,娱乐所包含的乌托邦主义同时是对于现实的质疑和代替。尽管娱乐没有明确地对阶级、种族以及等级制度予以批判,但娱乐是一种渴望冲击现实的冲动[17]。

2.5 心理学分析体育新闻的娱乐化

2.5.1 情感的宣泄、逃避和转移作用是体育新闻娱乐化在心理学上的积极意义 在精神分析学说看来,宣泄通常会使人们达到健康的目的。这种过程常常通过催眠或自由联想的方式使受到压抑的记忆被释放到意识层面,因为受压抑的记忆一旦被察觉,并被公开后这种欲望就不难得到承认与讨论,这个过程被说成是道德解毒[18]。因此,宣泄就包含着激情的释放――一个被弗洛伊德称为精神发泄的过程。而体育娱乐中的对抗、竞争以及其他因素比起催眠和自由联想的方式似乎更能消除人们内心的种种不快及负面情绪。因此,这种情感宣泄的作用实际上正是体育新闻娱乐化在心理学上的积极意义。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可以缓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带给人的紧张情绪,融洽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克服现代社会中竞争所带来的冷酷、孤独。

2.5.2 从需要层次理论衍生的体育新闻娱乐化的三个积极意义 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是美国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所首创的一种理论。他在案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包括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笔者延伸出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宣扬了物质生命体建设的重要――生命在于运动,防止物种退化;第二个层面:满足了人的社会性的需要(交往、本能的转移对道德的解毒作用);第三个层面:满足了非功利审美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满足了人对自由的追求及需要。

所以,娱乐化意识实际上是符合人类本质特征的一种接受意识,人们需要通过一种替代或者模仿获得喜悦、等心理满足。娱乐是人类基本的调适元素,具有对人们心理有效的按摩功能。在中国社会激烈变革的时期,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调适需求急剧膨胀,娱乐需求大量增加。因此,体育新闻改变以往传统的严肃的政治化面孔,而换以轻松娱乐的活泼形象,是深入人心的选择,并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起到了消解动荡因素、稳定民心的积极作用。

2.6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传播学解读

2.6.1 体育新闻娱乐化体现了体育媒介娱乐功能的日益突显 传播学关于媒介传播功能的研究模型通常采用怀特的四功能学说,这一理论主张:“媒介无论对于社会整体,还是对于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都有监视、联系、娱乐和文化传承(或社会化)这四种功能”。[19]

体育媒体作为媒介的一个种类,同样担负有这四种功能。但是,“由于体育本身不过多地牵涉到意识形态,因而宣传主管部门对体育传媒的管制较为宽松,使得体育报道不像别的领域重重,体育传媒呼吸的是别的传媒根本享受不到的自由空气”。[20]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各种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体育新闻的娱乐化有利于转移民众对积累在变革中的种种矛盾和弊端的注意力,这也正是政府所希冀的。于是,体育媒介在监视功能弱化的同时,其娱乐和联系功能日益突显,文化传承功能也在加强。当然,也不排除导致这种状况的另一个原因,即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成本的低廉给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从现时代特点看,“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实际上是消费化、媒体化的社会,它所对应的是娱乐文化,所标举的是世俗的天堂。事实上,所有的娱乐文化,都抑制文化的政治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而强化和突出了它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于是,快乐成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文化标准。”[21]

2.6.2 体育新闻娱乐化满足了受众不断增长的娱乐需求 在人类的精神领域,“存在本质上对快乐的追求,这种追求成了人类生存的目标,想把生命体结合进一个更大、更稳固的单位的冲动成了文明的本能根源”。[22]另一方面,物质文明进步使人的身心成了异化劳动的工具,人类心灵并没有寻觅到家园,焦虑成了生存的注解。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为现代人找到了情感宣泄以及升华的渠道。在欣赏体育节目的过程中,尤其是看到体育明星们在运动场上美伦美奂的身姿和不断超越人类自身极限的卓越表现,受众自我迷失在体育娱乐的王国里,这种投射同时又通过不断重复身份认定的原初虚拟阶段和身份建构,重新找回自我,强化了自我。

媒介教育功能的弱化与信息接受的娱乐化意识的增强,是变化中的受众在未来信息社会不断显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媒介的主体功能向娱乐化方向转化是一种潮流和趋势,也为大众文化提供了实现的载体。在传播学中,常常从受众与媒体关系的角度,将受众分为消极的受众、积极的受众和参与的受众。从目前中国的传播状态来看,中国受众群正从消极受众向积极受众转变,今后可能逐步发展到参与受众状态。如果受众都有了参与传播的欲望,娱乐业就将呈现出一个非常火红的局面。因为娱乐产品最符合人性化的设计,娱乐传播的内容最容易吸引受众主动的参与,任何一种娱乐都偏爱受众的参与性和介入性,也给受众的参与和介入提供了形式。

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信息消费者即受众购买信息产品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就是对快乐的追求。正如沃尔夫所言:消费者不管买什么,都会在其中寻求“娱乐”的成分[23]。“我们是本着寻求愉快和逃避社会控制的精神进行很大一部分传播的。这个精神……是游戏的形式……我们在大众传播中寻求大量的娱乐,即使在我们最认真的公开发言人当中,即使在我们最严肃的报纸或新闻广播中。”[24]既然如此,最具娱乐品质的体育新闻产品追求娱乐化的行为就更不足为奇了。

3 结 论

多学科理论证明当代中国体育新闻娱乐化是新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进步性。1)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哲学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体育对其精神本质的回归,反映了人类对自由的追求。2)兼而关注人类的世俗关怀和终极关怀,对大众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勇于表达真实人性进行有效的思想启蒙,是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文化学意义。3)20世纪90年代中国体育传媒领域的娱乐化现象是中国社会经济日趋繁荣、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具体体现,它实质上反映了演变为信息消费者的民众与作为信息生产者的体育媒体之间的一种供求关系。4)体育新闻之娱乐化实质上是图像或文字如何用游戏的形式带给人以审美的。审美本质是人类精神的自由,而体育除了强调身体的自由之外,更强调人的精神自由。人的身体自由及精神自由在现代体育媒体文化中得到了统一。5)从社会学角度讲,娱乐化的体育新闻促进了人类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犹如一道社会安全阀门,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起到了消解动荡因素、稳定民心的积极作用。6)情感的宣泄、逃避和转移作用是体育新闻娱乐化在心理学上的积极意义。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可以缓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带给人的紧张情绪,融洽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克服现代社会中竞争所带来的冷酷、孤独。7)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体育新闻娱乐化是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拓展,体现了对中国受众精神需求的尊重,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

参考文献:

[1] 奥利弗•博伊德.媒介研究领域的界定.转引自媒介研究的进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

[2] 转引自李力研《体育 希腊人的自由――读黑格尔片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

[3]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M].上海:三联书店,1996.

[4] 李力研.体育的哲学宣言――“人的自然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3.

[5] 易剑东.体育文化的内在使命与体育事业的治理理念[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

[6] 沃尔斯托.艺术与宗教[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7] 蒙田.蒙田随笔[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8] 蔼理斯.生命之舞[M].北京:三联书店,1989.

[9] 刘刚.《试析电视媒介的娱乐化走向》[Z]紫金网.

[10] 转引自赵斌《文化分析与政治经济――与默多克关于英国文化研究的对话》《视界》第五辑[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1] [法]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

[12] 张涵劲,陈天石,陈显松.论娱乐与审美―――娱乐体育的基本理论探索[J].福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19卷第3期,1999,8.

[13] 缪建奇.现代体育文化的美学特征[J].淮阴师专学报,1996,30

[14] Blumler, J.G. and Katz, E. (eds)(1974)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Sage, Beverly Hills,pp21-90.

[15] 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2,9.

[16]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7] 南帆.双重视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8] [美]约翰•费斯克编,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

[19] Blumler, J.and Katz, E. (eds)(1974)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 Research ,Sage, Beverly Hills,p199-205.

[20] 刘磊.体育传媒:中国传媒市场化的先锋--以《体坛周报》为标本[Z] .传媒观察省略,2002-6-4.

[21] 张邦卫.穿越理性的屏障 追寻感性的狂欢[J].湖南社会科学,2003,1

上一篇: 整体工作思路 下一篇: 小学新教师工作经验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