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04 20:05:49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

篇(1)

家长关于家校共育心得体会

9月1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女儿从这天开始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我怀着激动、忐忑的心情,带着女儿参加了学校老师们为孩子们精心筹备的开学典礼,美丽的校园、真诚的老师、可爱的同学,女儿正式加入了金湖学校的大家庭。

我的女儿自小是奶奶和姥姥带大的,我和她的爸爸工作都比较忙,对孩子的陪伴时间少,家中只有她一个孩子,我担心她无法融入到班级中、担心她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担心她不适应学校的生活,可是眼见每天放学她兴高采烈,晚上做梦的时候都会发生嘿嘿的笑声,我知道她过得很开心,她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同学、喜欢学校生活,她无数次眉飞色舞地跟我讲,“老师夸我唱的好,奖励小贴纸了”“我交到新朋友了,她是个特别可爱的小姑娘”“老师说有的同学又开朗又活泼又聪明又听话,我觉得老师是在夸我”......每每听到这些,看着女儿的笑脸,我又开心又感动,我深深的感觉到了老师们在背后为孩子所做的努力和付出,因为有老师的倾心陪伴,孩子们才能享受如此美好的学校生活。

自开学到现在9天的时间,学校和老师们没有着急追赶学习进度,而是致力于孩子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养成,这点让我感触颇深,小学的孩子要提升成绩的话非常容易,只要加大课量和作业量,一般情况下都是没有问题的,可咱们学校没有这么做,没有单纯的为了考试成绩而教育,而是从根源出发,为了孩子长久打算,从小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是我个人非常认同的教育方式,这从而也让我更加了自己的信念,我的选择没有错误,来金湖学校是对的。开学之前,教导处的李主任给我们家长会,说“把孩子送到学校,你们放心!”是的,我放心,老师们在实际行动兑现他们的承诺,有老师们在,我真的放心!

篇(2)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一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采用怎样有效的方式和家长合作教育孩子,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我认为可以从家校合心,共同教育做起。要做到这点,就要善于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要知道,教育不只是老师的事,家庭的教育对学生也尤为重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会使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那怎样让学生在家里也有个好的环境教育呢?这就要我们班主任多与家长沟通,多与家长交流,向家长介绍好的教育经验,与家长一起查找各自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一起共同进步。要让家长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也让家长告诉老师他们孩子在家的情况。在学生做了一件好的事时,家校可共同鼓励他,表杨他,赞赏他;要是学生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家校可共同教育他,劝导他。这样就强化了孩子习惯的养成和对错的辨别能力。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所以我们要通过家校共育,来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不管怎样,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只依靠老师,更多的还需要家长和我们一起来共同完成。学校家庭教育怎样才有更有效,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管总结完善,让自己的教育更为有效,让自己获得提高。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二

认真聆听了杨老师关于自己如何开展家校共育的一些举措,收获很多,杨老师工作得法,家校沟通顺畅,是一位有心有爱有法的好老师。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培育,和谐顺畅的家校关系有利于学生成长,对班级各项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家校关系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正如杨老师所说:在孩子的成长路上,老师和家长是“战友”而不是”对手“。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和家长各自忙于孩子的学习,而常常忽略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原则,特别是家长会双家长出席制,很多学校都没有做到,缺乏对孩子的沟通,交流和互动。杨老师的讲座很务实,工作收放自如很有章法,为一线班主任的家校沟通指明了方向,分享了举措。杨老师以“五个一”促进家校合作,制作一个档案,诠释了教师对学生的用心;组织一场活动,展示了教育的智慧;拍摄一张照片,发现平时看不到的美;认识一位忙人,深入了解每一位家长;写好一封书信,纸短情长,情真意切。致力于创建和谐融洽的家校关系,目标一致,让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成为最好的队友,从而构建“家校共育”目标,值得我们一线班主任学习。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三

家校共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朵花,从种子到开花,需要很长的过程。教育孩子也是这样。一个好老师影响孩子,也就是三年五年的时间。家长影响孩子是一辈子,家长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老师和家长是合伙人,应同心同力。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左右手,缺一不可,家长的心里要有这样一个坚定信念,孩子的成长,我的责任。所谓教育孩子,就是大人陪孩子经历一场与困难挑战的旅程。父母的光芒决定孩子的高度和温度。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奋力托举的父母。在家校共育的路上,老师、家长,我们同行!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四

独生子女时代,家庭中的孩子地位显得突兀,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如果过分溺爱孩子,妨碍孩子的独立行为,往往会培养出自私自利、刁蛮任性、好逸恶劳的人,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明确几点:

1.家庭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不打不成才”是以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不二窍门,打骂教育在新时代已经不再适应,而且还有可能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家长要经常学习,了解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同时要多多和孩子进行沟通,掌握不同时期孩子们的心理动向,从而寻找更好的方法来处理教育孩子的问题。

2.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协作。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了教育的基本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据了孩子的整个生活。学校教育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生理或心理特点,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统一性、和系统性,它有利于孩子系统的掌握知识,层次是递进的、有规律的。

家庭教育具有实用性,多样性和补充性的特点,教育方式也灵活多样。社会教育具有引导和警醒作用。三者的有机统一,才会培养出健康的人格,无论哪一方面出现空白或短板,对孩子的人生来说都是一种教育缺陷。因此,三者之间要紧密合作,实现教育的协调性和贯通性。

3.言传身教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对待同样一件事的两种不同方式会给孩子两种不同的教育。举个例子:下午家长从学校接回孩子,发现孩子脸上有轻微的划痕,问“是小朋友抓的?”,答“是”。这时候火爆的家长可能会大发雷霆,甚至反问“你为什么不打他”。而有素养的家长往往会引导孩子,分析打架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对的做法要肯定和表扬,错误的做法要指正和批评。前种家庭教育肯定是不行的,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你孝敬老人,子女才会孝敬你。你面对困难时充满自信,子女才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

4.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的熏陶、引导,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中不和谐的因素往往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只会让他们产生仇恨、叛逆心理,逐渐偏离正确的人生航线。而子女的教育问题又会影响家庭,从而形成家庭发展的恶性循环。

5.俯身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教育孩子尊重长辈,但是父

母是否想过也要尊重孩子,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自己的倾述对象,父母再忙,也要拿出一点时间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分享他们的欢乐,解除他们的烦恼。适时加以引导。哪怕再忙的父母,每天也应该简单地问孩子几句:“今天在校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有哪些进步?”短短的几个问题,会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心,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赢得孩子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去掌握孩子的心理动向,及早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篇(3)

一、积极有效的沟通搭建成长的桥梁

(1) 家长和老师勤沟通

家长和老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目的是了解孩子的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情绪状态,以便于有目地的帮助孩子。广陵小学有非常多的家校互动举措,如家长会、各种节日活动、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此外,老师们也在微信里建立了班级联络群,每天都不辞辛苦地发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要求,让我们能实时地掌握孩子的学习任务;认真负责任的老师们还经常发布孩子的生活学习状态,让我们能看到孩子在学校的另一面,全面了解孩子;更难得的是,老师们还经常和我们分享教育理念和教育心得,我从中看到了老师们的高素质、高度的责任心,最重要的是对孩子对教育的热爱之情。

我从中学到了“传递正能量”,帮助孩子从好的角度看问题,向着阳光生长;知道了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明确了“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中不能缺位”,努力创造条件抓紧时间让孩子多和父亲在一起;也收到了对于我提出的问题解答。我读到了有条理的思维写出的美丽的诗,也看到了用诗意的语言去展现数学的理性,学到了如何帮助孩子一丝不苟、认真地理解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了解到除了我们这样的父母,在学校还有一颗温暖真挚的心在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她告诉了我们耐心的等待,用一朵花开的时间,等待孩子每天长大一点。

这样的真诚、高效率的家校沟通方式,不仅直接帮助到我,更帮助了孩子快速平稳的进入小学的学习环境,快乐成长。

(2) 家长和孩子能沟通

家长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从孩子角度了解她在学校的生活,鼓励、安慰和指导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

为了让子回家后乐于和我分享学校发生的事,我努力了很久。从幼儿园时开始,我每天都会问她带回家的小爱心是老师因为什么奖励给她的,慢慢养成了“欣欣说,我们听”的习惯,不光是听,我们也评论,表达出我们的观点和想法,让交流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小学后她继续保持了什么都说的好习惯,不光是老师表扬这样的好事,有时她和同学怎么玩闹的,她做的小坏事都开始和我们兴高采烈地分享。无论说什么,我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肯定她的情绪反应,也和她说说我们自己小时候的糗事,回忆自己或者她爸爸童年时碰到类似困难是怎么应对的。这样的分享让欣欣的情绪平静愉悦,也给了我们机会去帮助她找到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办法。

(3) 孩子和老师善沟通

日常学习生活中,我看到的了老师们能及时关注到孩子的动态,但我更希望欣欣自己能积极主动的去接近老师,和老师交流。我曾经特别羡慕有的孩子能主动关心老师、和老师谈心聊天。孩子和老师直接的沟通能帮助孩子在情感上信任依赖老师,在未来的学校生活中有安全感,能自信积极向上。但是到目前为止,虽然她非常喜欢和崇拜自己的老师,但是却不敢跟老师进行落落大方的交流和互动,总是表现出害羞的一面。这一方面,我们在培养中做得不够好。究其原因,孩子某方面的欠缺就是父母自己造成的。欣欣小时候由于我害怕疾病带来的伤害和麻烦,我对于她过于呵护,集体活动和出门旅行比较少,和人打交道不多,造成她在人际交往中不够积极主动。下面,我们将带着她参加拓展,旅游等活动,扩大她的视野,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相信这个问题能有所改善。

实质上不光是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问题都会出现,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培养孩子的良好心态最关键的还是需要家长要有好心态面对孩子的成长。

二、良好心态帮助孩子健康快乐自信

(1)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

一个班的孩子在发育上不会是一样的,一个孩子在各种能力的发展上也不一定是均衡的。我们一般对于孩子的身高体重等方面的差异都会比较容忍,但是对于孩子能力方面的差异就不会那么淡定。家长因为太了解孩子,所以能很清楚地看到孩子的不足。

拿欣欣来说,她运动方面的能力发展比较慢:转呼啦圈,一转就掉;跳绳,能一蹦老高,却跳不了几个。欣欣开始写字像蚯蚓,她曾经左右不分,bd会写反,整体认读音节记不住。。。。。。我有时想想自己小时候,再看看别的孩子,再看看她,不由自主就着急,纠结,为啥我的孩子就不像那样好呢?

其实这些不足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必经的自然的过程,没有一个人生来就什么都好,什么都会的。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拔苗助长反倒有害。写字不好是因为孩子手上的小肌肉还没发育好,如果练习过多会适得其反,影响发育,延缓能力的发展;左右不分,有些字会写反,那是婴儿时期爬行不充分造成的后果之一,适当多运动,多练习就会改善……

了解了这些,我知道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静待花开。我也曾在欣欣写得像样些的字上画上小爱心做个记号,她进入小学这几个月,笔画越来越干净利落甚至还懂得了什么是悬针竖,什么事垂露竖;欣欣跳绳最近才有了进步,从最初的个位数增加到了两位数;她还会独立地阅读注音读物,越来越好。就像老师分享的,生命是一个过程,慢慢成长,每天一小步,和自己比,每天都进步。

篇(4)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G424.1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23-0044-03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学习方法与小学阶段不同,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状况,尤其是那些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由于内容多、抽象、理论性强、难度大的数学课而产生畏难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不浓、不愿学习、考试成绩偏差等现象。笔者认为,家校合作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概述

1.家校合作

20世纪60年代,一些西方教育家提出了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承担着同样重要责任的观点,后经发展衍生为家校关系、家校交流等新型教育理念。我国教育界在上世纪80年代也提出过类似的教育理念,后来由教育研究者马忠虎教授在其编写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对“家校合作”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2.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腾尼斯提出,是指人类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以及与社会关系相对应的价值观。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是对共同体概念的衍生,指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参与者和教育者为对象共同建构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以及与之对应的观念、方法和策略。学者郑威和李芒2007年发表在《当代教育科学》第二期的论文“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定义为:如同在社会交往中一样,学生、家庭、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相互交往,相处一段时间足够形成一套共有的习惯和习俗,这就是学习共同体。

二、初中生数学学习中的错误思维及原因

初中数学知识在整个中学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比小学数学知识,初中数学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一些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而言,学习初中数学困难会加大,没兴趣、不会学、成绩差等问题会随之出现。

1.课堂参与不足

一些学生对数学课上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表现为既不主动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也不愿意参与到对具体数学问题的思考中。课堂参与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进入初中后要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调整,使自己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直到形成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和习惯。但是,一些学生适应能力较弱,不能主动进行学习方法等的调整;其次,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常见的是对学生缺乏激励,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其结果必然使自信不足的学生在学习中远离课堂教学。

2.认知加工速度慢,元认知发展滞后

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认知加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认知加工能力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表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中;元认知能力则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的能力,表现为人对内心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的认识、体验和监控。在数学课堂学习中,一些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这就是元认知发展滞后的具体表现。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初中生的思维还处在成长阶段,其抽象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还达不到成人的标准,因此在数学思维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数学课堂教学应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但让学生能够会解题,而且能从解题过程中学会提升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元认知能力。

3.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造成课堂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等的重要原因。据笔者了解,很多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往往具有共同的学习特征:课前不预习、课中不学习、课后不复习,可以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没有计划性,也不能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长此以往,不但阻碍了认知水平的提高,也无法树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构建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

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既能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给予学生灵活的教育方式,也能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因此,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

1.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学习兴趣不足,而“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方式不但依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注重塑造学生的自信和意志品质。学生在“家校学习共同体”教育模式下,一方面感到自己成为了焦点,受到来自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无形中自我意识得到增强,自信心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则会产生较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愿意按照“家校学习共同体”为其指定的学习目标而努力。长此以往,就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保持愿意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观心态。

2.通过合作学习共同体让家校双方共同受益

“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在双方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共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这一过程在双方不断地反馈过程中让双方相互受益。首先,家庭通过“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高了教育能力,加深了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每位家长都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然而每位家长的职业经历和社会背景都不相同。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看到孩子数学成绩较差,有的家长会耐心的与孩子沟通,并帮助孩子找出问题之所在;也有的家长简单粗暴地训斥一番就草草了事,认为孩子学习是学校的事情,与家庭教育无关。“家校学习共同体”可以克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并且能为广大家长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家长可以相互请教学习,家长与教师之间同样也可以相互学习,大家围绕着共同的问题进行探讨,制定出教育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3.巩固家校共同教育的协同性,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困难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具有较大不同,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交集,甚至会出现“真空地带”,即学生在放学后并不立即回家,可能去了网吧,假如学校和家庭没有一个协同机制的话,那么学生有可能扩大“真空地带”,对学校说家里有事要请假,或者对家长说学校要加自习课,回家要晚一点……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家校学习共同体”旨在为学校和家庭建立一个畅通无阻的沟通机制,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构建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1.更新数学学习理念

“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初中数学教育中,首先要转变观念,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在课堂中,学生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解题的基本技巧,而且要能够反思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形成数学思维,培养数学素养;在家庭中,家庭教育要塑造学生探究知识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树立“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精神。其次,“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要与新课标的培养目标融合起来,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究。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而且让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2.变革数学学习方式、拓宽数学学习内容

首先,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根,要变革数学学习方式,首先要做的是夯实基础,要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把握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1/(|x|-1)无意义,x的取值范围为_____ 。有的同学填x=1,这是错误的。因为这里有两个知识点,即分式无意义的概念和运算绝对值法则,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一个概念和一个法则,才能知道|x|-1=0,解出x=±1的正确答案。由于数学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正确掌握了绝对值的运算规则后,才能为后续的初二学次根式、初三学习无理方程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果在学习某一内容或解一题时碰到了困难,很有可能是以前学过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造成的。因此,要查缺补漏,找到问题并及时解决,努力做到发现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一个问题。其次,要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等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讲解公式、定理、概念时,要揭示其形成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最容易被学生忽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不断提醒学生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求知精神。

3.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数学教育中的角色地位

要建立“家校学习共同体”,必须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角色地位。具体到数学教育,二者所扮演的角色需要进一步的明晰。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要承担着感性的角色,即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而学校教育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承担着理性的角色,即通过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大量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司其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都非常重要。“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明确二者的角色地位后,在具体的数学教育中对二者进行协调,找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4.调动教师和家长合作教学的参与积极性

要构建高效率的“家校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家长必须积极参与,并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其中,调动教师和家长合作教学的参与积极性是构建高效率的“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学校要想办法让家长懂得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等,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增进学校和家长的相互了解,从而使家校合作更为融洽、高效。

初中数学的学习对每位学生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学习能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奠定基础。而在家校合作共同体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学习则不但提高了学生数学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精神,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勤于思索、乐于探究,可以说是受益终身的。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篇(5)

一、责任共担,

教育实践活动重焕生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由于安全压力太大,不少学校都取消了春游、秋游等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我校,由于有家长的广泛参与,我们将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舜友会”的组织下,学校四百多名学生和家长到山东省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了“舜耕小学试验田”揭牌仪式。从此,学生、家长、教师经常到试验田体验农耕的辛苦与快乐。农耕活动的成功开展坚定了学校和“舜友会”拓展校外实践活动的信心与决心。“舜友会”还经常组织开展摄影比赛,义务植树,舜康游戏,“汉藏一家亲”,走进博物馆、科技馆、拓展基地,游学等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这些得到家长支持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实施育人目标的有效载体,使各种教育资源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了高度融合,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资源共享,

家长资源全面融入学校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的多样性、选择性及社团活动的丰富多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些目标单靠教师根本无法实现。学校通过“舜友会”组织有专业背景的家长担任学校客座教师,使家长资源全面融入学校课程建设。

(一)文化课程资源的补充

在以“琴、棋、书、画、茶、食、歌、陶、艺、舞”及国学、刺绣等为代表的校级选修课中,“舜友会”分别邀请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省书法协会的会员、舜耕山庄酒店的大厨、舞蹈学院的老师等具有专业素质的家长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社会课程资源的补充

社会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较为缺乏的方面。为了让学生全面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发展,“舜友会”邀请相关职业的家长为学生们开设了礼仪、法制、安全、环保、台湾文化等方面的讲座。

(三)生活课程资源的补充

为了全面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舜友会”组织做医务工作的家长义务对学生进行体检,并进行用眼卫生、健康饮食、口腔保健等方面的讲座;邀请在银行工作的家长为学生做“零花钱的使用”的讲座。

对于我校的家长来说,他们与学校的关系不再局限于配合学校监督孩子学习,他们做的更多的是参与“育子沙龙”、“家校对对碰”等常态活动,是对学校理念提升、发展规划制定、德育活动实施、师生评价等学校的重要工作的参与。

三、创新模式,“舜友会”成为提高家长教育素养的重要阵地

“舜友会”挖掘出了家长身上的巨大教育潜能,也让学校有机会进一步发现家庭教育中的盲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互动活动。

(一)搭建学习教育理念的平台

学校邀请教育专家和教育局领导为家长介绍教育规律,普及教育常识,讲解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请优秀毕业生的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与心得;校刊《舜韵报》是向家长宣传教育理念的阵地。

(二)开展入校教育

针对新生家长的困惑,“舜友会”组织资深舜友组成“新生宣讲团”,就自身的经验与心得对新生家长进行“如何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的专题培训,并对“舜友会”作详细介绍。

(三)引领教育行为

针对现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角色的缺位,学校与“舜友会”共同筹划成立了“爸爸俱乐部”。俱乐部通过成立理事会、举办家庭教育研讨会等活动机制,通过开展“远足练意志”、“热心爸爸好书推荐”等富有特色的亲子活动,帮助父亲们学会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爸爸的角色。

四、健全机制,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者、实施者、监督者

学校与“舜友会”建立了一套家委会对学校工作的监督、协调、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尊重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监督权和话语权。

(一)建立家长监督学校工作的机制

“舜友会”通过常委会和代表大会,定期收集、反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搭建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有效平台。每年一次的代表大会,“舜友会”会长都会向全体家委会成员进行工作报告,只有当家长通过率达到90%以上时,工作方案才能得以实施。家长以年级为单位,将意见和建议以提案的方式提交,在代表大会闭幕时由学校和家委会进行解答。同时,“舜友会”还通过代表大会向全校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征集家长对学校和家委会工作的意见。

(二)建立家长协调学校工作的机制

每月月末的周六,“舜友会”常委会定期召开班级负责人会议,总结交流各班经验,汇集校刊《家校对对碰》中家长的意见及建议,并会同学校一起与家长沟通、交流。这种直接、快速、有效的沟通方式,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加深了他们对学校的理解与认同。

(三)建立家长评价学校工作的机制

家长每学期对教师师德、业务能力、家校沟通等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分值占教师考核分值的30%。家长的评价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学校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篇(6)

和乐校园:以美启善,以和达和

2016年6月2日,由《中国教育报》、新华社等十几家中央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在教育部新闻中心余冠仕执行副主任的带领下来到顺峰中学。

六月的广东已十分炎热,而绿树成荫、风景秀美的顺峰中学却格外怡人。采访团在蓝天、碧水、绿草组成的如诗画境中,漫步和心馆,徜徉艺美苑。那设计独特、别具一格的和美墙,从竹简、活字印刷、线装书到现代图书,展现出人类文明最精美的画卷。而在学校的“和美”主题场馆里,辞赋、雕塑、造型时钟、星光墙、熊猫外交、一带一路、桑基鱼塘、水乡龙舟,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融洽。走进学校和创美客空间,更是让人眼前一亮。那深邃的时光隧道、机器人、电子创客、3D打印,充满了现代科技的时尚气息。采访团一边观摩一边了解,不由得用相机定格下每一个精美的瞬间。余冠仕副主任情不自禁地赞叹:“真是特色学校有特色,普通学校不普通!”

场景中彰显的特色得益于我和团队成员们对“和乐”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无疑,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展现校长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

“一个学校要发展,一定要有一种校园文化的定位。”当前,人们对校园文化概念的阐述众说不一,但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理解,它都至少包括三部分,即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它们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以潜移默化而深刻久远的影响。这种文化是超越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方法渗透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自觉追求,是一种健康、和谐、积极、人文、向上和可持续发展的氛围营造,因此是学校的灵魂所在。

顺峰中学一向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引领,无论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围绕“和美”特色展开,实现了价值认同的共同投向;同时,我们注重物质文化的“隐性”教育,注重精神文化的“润化”教育,注重制度文化的“生活”教育,收到了“以美启善,以和达和”的教育效果。

以美启善的环境文化。学校的景观是静态的,建筑是固化的,但倘若为其赋予文化意义,所有建筑与景观就都会鲜活起来。顺峰中学创建时间不长,但她恰恰像一张白纸,我们相信,只要用心,就可以在上面画出美丽的图画。为此,从建校之初开始,我就带领老师们围绕“和美”理念,对校园文化和学校形象等进行了精心规划、设计和包装。毋庸讳言,视觉包装是最直观的宣传手段,因此,走进顺峰中学,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深受“和美”意味的淘沥,浸润在和美的氛围之中。

以善达和的组织文化。从接手创办顺峰中学起,我就倡导用“家”的理念来经营学校,因为“能达和者,莫过于家”。因而,顺峰中学在教师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家”;而教师之间也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家人”。既然是家,就要有家的形态、家的氛围、家的感觉,因此,在学校的每个办公室都有“顺峰家人”的集体照,有功能齐备的茶水间,有整洁有序的会议室。在这里,“顺峰家人”们交流沟通,教研学习,嘘寒问暖,互助互爱。学校成了和美、温情的家园。

学校经常在学期末或学期初组织教师集会,以激发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通过各种活动和评比,联络老师们的感情,让他们树立共同的命运感和协作精神,由此而建立起了顺峰中学新型的同事关系,即同事=同志+家人。我相信,基于理想认同的关系是相对单纯的关系,基于家人互助的情感是相对持久的情感。这样,我们基于共同追求的教师文化就建立起来了。

以和达和的制度文化。两年前,顺峰中学被确定为区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试点学校。借助这一良机,我带领全体教职工搭建起“六会联动、和美共治”的学校治理新架构,将和美共治会作为学校最 高决策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让各权力站点通过发声渠道和议事渠道对学校管理实现有效监督。显然,依法治校、多方参与、民主监督带来的不仅是更为畅顺的管理,更是内外办学力量的激活。这是制度建设带给我们的“以和达和”。

和谐班级:美美与共,各美其美

2015年12月31日晚,顺峰中学初一(14)班迎新派对即将举行。当日下午,就有家长早早送来美食,准备和孩子们一同度过这欢乐的夜晚。

果不其然,节目一开始,熙堰同学就开始了他的“拿手绝活”――吉他演唱《年少有你》,清新的歌词,加上优美的乐曲,让人心情一下子舒畅起来。

乐希和嘉莉合作的歌曲《入戏太深》则让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尤其是乐希的尤克里里伴奏和嘉莉的深情演唱,让孩子们一下子沉浸在乐声里,心中的学习压力仿佛立时减少了大半。

接下来的小品《疯狂电视台》完美展示了廖宇同学的满腔才情。“哈哈哈!”节目开始没多久,全班同W就被他逗得前仰后合……晚会最后,同学们还抽取了礼物,每个收到礼物的同学都很开心。

晚会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十四班,一个多才多艺的班集体。同学个体的精彩,成就了这个班集体的多彩。

顺峰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素质和所处环境,都要求学校必须极度重视德育工作。而班级是学校德育的最重要阵地,班级既是师德的展示场,也是学德的形成场。因此可以说,一个学校的班级文化如何,直接决定着学校校园文化的走向。顺峰中学既以“和美”为办学理念,其班级文化自然要契合“和美”主题。无疑,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建设当“以和为贵”,因为只有“和”才能凝结同向动力,走向同一目的。同时,班级又是个性斑斓的文化聚合体,只有顾及个体生命诉求的建构,才能产生真正持久的向心力。

和馨家校:联合共治,协同育人

每逢周三、周五下午放学时段,顺峰中学门口就会准时出现一道闪着荧光的风景线――他们就是学校的交通志愿者队伍。无论风雨,他们都会准时来到,为学校办学保驾护航。在那一天,他们在不同的指挥点上,手拿鲜红指挥棒,尽心尽责地为顺峰学子奉献自己的力量。让人欣慰的是,在日复一日的奉献中,家长交通志愿者们渐渐产生心灵的默契,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不仅一起疏导交通,还互相帮忙接送孩子。他们在微信群里传送音乐相册,把大家在烈日下、风雨里执勤的身影留在大家的记忆里,成为大家心中的暖流。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基础性和个别性的特点,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而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角――家长,则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因而,忽视家长力量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事实上,实行家校联合教育,已是当今学校办学的世界流行趋势。

由于顺峰中学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大都年轻,缺乏经验,因此在建校之初我就打定主意,要办一所不一样的学校,并希望通过改变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方式,探索合理开发家长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协同育人的新路子。而今,办学八年,学校已成立七届家委,举办四次家长大讲坛活动,每学期多次真人图书“阅读”和一次家长会。如此把家长请进来,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推动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共进,建立了协同教育的科学体系,使学校、家庭的教育优势得到有效整合。同时,因为在家校合作中互帮互助,共同推进,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多了一份温暖的情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和谐温馨”的家校合作文化。

家长委员会成为协同共治的核心力量。学校每个年级都成立了家委会,M织了一批有较高素养、懂教育并热心学校工作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教育教学保驾护航。每逢开学,校长及全体行政人员都要和家委会代表展开对话,介绍学校办学理念、学期工作计划,邀请家长和家委会代表走进校园,熟悉学校生活,参与学校管理等。学校还经常组织家委们聚会,邀请家委参加学校各项大型活动,在学校重大决策问题和课程改革及突发事件处理上都要求家委献言献策、贡献智慧、共同担当。这些活动,加强了家校沟通,推动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使“顺峰家人”和美共建的教育理念得到彰显。

家长志愿者成为推进联合教育的中坚。办学以来,学校就探索开展各种各样的家校合作办学形式。其中的家长大讲坛尤为开阔学生视野,因为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其中高学历、高素质者居多,他们的人生经历、知识储备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学校把他们请进来,将行业知识带入课堂,以生动形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的窗口。

而家长真人图书则让学生们“体验”了不同的人生。学校创办的“顺峰和悦真人图书馆”,是区内第一家真人图书馆。学生们在“阅读”这些真人图书中,关注社会百态,体验人生百味。

篇(7)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战略主题,要靠这三大支柱共同支撑。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初始的、奠基的、长远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 纲要 》)提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

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千百万家长渴望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亿万孩子呼唤家长关爱和健康成长的科学指导,学校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家校共同推进素质教育,才能更好地落实《 纲要 》,提高民族素质。本着这一共识,许多学校在家长教育工作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本文以厦门外国语学校为例,就家长互助组这一家长教育的有效形式作些探讨,以期推进家长教育的深入和发展。

一、厦门外国语学校家长互助组的教育实践

厦门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厦外”)是伴随着厦门经济特区成长起来的一所优质特色学校,除鲜明的外语教学特色外,在德育方面,生命教育、心理教育、家长教育都有许多特色和亮点。在家长教育工作中,开展了家长委员会、家校互助组、家长义工团等活动,2011年11月,学校成立了家长互助组,边实践边探索,走出了一条家长教育的新路子。

缘起:家长互助组起源于一次为妈妈们开的讲座。厦外2009届高中毕业生蒋艺获当年福建省理科状元,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她不仅学业优异,还多才多艺,是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参加北京奥运会青年营活动。许多妈妈向蒋妈妈请教家教问题,有一次,蒋妈妈被一个孩子妈妈的哭诉所触动,由于该妈妈没有与孩子沟通的好方法,以至于孩子可以两个月不和她说话,并指着她的鼻子说:“这世界上我恨的就是你。”该妈妈痛苦、委屈、内疚,面对女儿束手无策,只有无助的眼泪。这件事触发了蒋妈妈想与妈妈们交流自己教育孩子的体会的想法。这一想法与校方一交谈,一个《 蒋艺的成长之路——我的家庭教育体会 》的讲座就敲定了。基于现实中许多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困惑与无助,需要学校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提供帮助,于是厦外家长互助组就呼之欲出了。

2011年11月23日,讲座向有意愿参加的妈妈们开放,并向与会的150名家长发出了家长互助小组的邀请。讲座非常成功,借蒋艺的成才之路,妈妈们看到了优秀孩子背后一个内心非常强大的母亲,看似不费心、实则很用心的妈妈形象。除了个别有特殊情况的家长,申请加入厦外家长互助团的家长达到142人。许多家长写下了非常真诚的感想与建议。

组建:在组建工作上,由德育处具体负责,着手做两件事,一是建立了家长互助团QQ群。由德育处负责人担任群主,群成员由家长互助团、学校相关负责人、家教专家组成。二是收集信息。设计互助组信息调查表,调查问卷有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家长个人基本信息;②关注或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有哪些;③家长的特长能为互助组提供哪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参加家长义工团、家长讲师团、家长读书会等;④对厦外家长互助组的建议。

根据调查表反馈的信息,学校制定了家长互助组的活动方案,活动逐一开展。

一年多来,厦外家长互助组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

一是开设家教讲座。家教讲座授课者有来自本市乃至全国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有来自台湾的生命教育专家,还有来自互助组内部的学生家长、本校教师等。

二是开办父母工作坊,启动对家长互助组骨干成员的培训工作。该父母工作坊是以小组座谈的形式组织拓展基于父母自我成长的培训内容,一个培训周期为一个月,集中研讨四次,每周一次。每期约20人,其中校方自己的教师或邀请嘉宾4~6人。

三是开设家长网上读书会。利用家长互助团QQ群这个平台,由学校家教专家推荐阅读书目,家长自行购买阅读,围绕教师提供的话题在QQ群上展开研讨。如心理咨询室黄老师推荐对雷夫的《 56号教室的奇迹 》进行研讨:“研讨话题一:如何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读雷夫对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解读有感。欢迎爸爸、妈妈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信这类深入思想心灵的思考和情感碰撞能较好地帮助大家消化理解并有效地调适自己的教育言行。”

四是组织家长在网上探讨教育问题。利用QQ群,家长可以提出问题,大家发表意见,专家、教师参与讨论,帮助理清观点,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科学地指导。例如,听完亲子专家吕金红老师的课后,有位妈妈在QQ群上提出了她的烦恼:“孩子进入青春期,感觉变化很大的。发觉他有时候特别不愿意说话,不愿意被父母过多关注!”吕金红老师就此问题和她展开对话,陆续有家长和教师参与进来,讨论十分热烈。经过讨论,一些模糊的问题得以澄清。

五是结合学校的相关主题教育开展活动。如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将家长互助组纳入其中,开展了“亲子生命共建”系列活动,有“书香生命”:母子(父子)共读一本生命主题的书(家长向孩子推荐并陪伴阅读),孩子写读后感想,家长以散文的形式记述整个阅读过程及感想。“培育生命”:母子(父子)共同养育一只小动物或者栽种花草、小树等,用相机拍下整个活动过程,鼓励孩子写观察日记,以绘画或照片的方式为日记配图,制作成精美的《 生命日记 》。“关爱生命”:母子(父子)共同去关注社区弱势群体,喂食流浪猫、流浪狗,去儿童福利院做义工,为边远山区孩子捐衣物等。由家长记录整个活动的过程和孩子的感想、感受。“亲子日记”:征集《 妈妈日记 》和《 爸爸日记 》,在“厦外博客圈”进行交流分享。

二、家长互助组教育实践的积极意义

透过厦外家长互助组的教育实践过程,我们能感受到它向上成长的生命力,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

(1)在教育学的视角里,家校之间是平等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言缺一不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因为不同的教育场所和不同的施教者,要求学校和家庭互动、沟通、合作;因为职能的独立性,及其教育的平等性,要求学校和家庭在合作中形成伙伴关系。沟通与合作需要平台,家长互助组的建立恰恰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其意义在于:整合家长、社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构建未成年人和谐的成长环境,共同进行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其工具意义在于:家校之间通过家长互助组这个平台直接传递有效信息和彼此的需求;在家长组织的运行过程中,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促进家长之间的互相教育。

(2)在管理学的视角里,家校之间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重要的专业特征。公共关系管理也就是学校与公众之间的信息管理或传播管理。其中,各类家长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在学校和公众之间的传播和沟通中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随着家长互助组的不断完善,收集来自家长、社区、学生、教师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增进家长之间的团结互助,促进家长和教师的相互交流,逐步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各项事务。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校和公众之间系统、连续、坦诚的双向交流。学校利用这一组织能有效地梳理家长的非理性情绪和需求,满足其合理需要,使学校教育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步与家长和公民建立起成熟的、系统的、理性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行政管理走向民主管理。

(3)在社会学的视角里,家校之间是参与协商的关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合格公民。在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了解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理念,了解学校的管理状况,了解学校的师资情况,并对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需要教师深入家庭教育,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氛围,从而有效实施学校教育。家长互助组的建立有利于学校和家庭的相互沟通,使双方利益得以合理表达,确保家长各项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有利于逐步提高家长和教师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并在参与过程中,培育公民思想,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协商。在对话过程中,让教师和家长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信任等美德,培育一个健康的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2.实践价值

(1)建立家长互助组有利于推动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机制的探索。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只依靠学校难以见效。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一种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建立家长互助组就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构建家校共育机制的有益尝试。

(2)发挥好家长互助组的作用,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拓展和整合。学生家长来自于各行各业,人才多,信息广,资源丰富。通过家长互助组这个桥梁纽带,挖掘利用家长中蕴藏着的巨大能量,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有效拓展和整合教育资源。

(3)培育好家长互助组,有助于推动家长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学校组织家长互助组开展相关教育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可提高互助组成员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并通过家长互助组辐射扩展到所有家长。家长互助组的服务奉献精神本身也在影响、感染着家长群体。这些都有利于家长群体形成共同的、科学的教育观,推动家长集体的发展。而家长队伍素质水平的整体提升,必然会带动家长和家庭教育的发展。

三、家长互助组教育实践中学校主导作用的思考

在家长互助组的实践中,家长是主体,学校是主导。学校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在学校的组织、指导、支持下,使互助组自身生长出成长的力量,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如何使学校主导下的家长互助组发挥出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建立学习共同体是促进家长互助组成长的首选策略。

学习共同体实质是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对一个学习共同体成员而言,其周围成员及其共同的实践活动、共同的话语、共同的工具资源等,就构成了一个学习的环境。这样的环境给成员的帮助可以是情感支持、学习方式的启示、学习目标的明确、助人自助的主体身份建立,从而促进个人智慧的提升和自我健康的成长。

1.学校应创生学习共同体的文化,为家长互助组的萌生提供良好的培养基

学习共同体的文化是让共同体成员拥有归属感、感受到爱与尊重,最好的学习是在一个民主、合作的共同学习环境中生成的,家长互助组的成员之间、学校与家长互助组之间越是相互关心、相互负责,越富有支持性,学习的潜力就越大。只有基于这样积极的关系,家长互助组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家长的学习共同体。

因此,在家长互助组的实践中,学校所要做的就是尊重、信任每一位家长,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适应性的互助组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动力,相信互助组成员能够主动建构、获取自己成长所需要的理念、知识和方法。

2.学校应激发学习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意识,为家长互助组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源

学习共同体的动力源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共同的愿景。愿景是一种关于未来的想象和理想,是组织中最具激励的因素。一个有效的组织愿景,应该清楚而明确并充满激情。在家长互助组的建设中,学校应发挥主要的影响作用,激发大家去想象和创造共同愿景,鼓励所有参与者进入合作的伙伴关系中,努力形成一种具有合作气息的互助组文化。②赋予权利。共同体产生之后,就要付出行动,行动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向共同体的成员授权。主体意味着不仅享受权利,而且还要承担责任。③有互惠的效益。学习共同体应当成为每位参与者的利益共同体。每位参与者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享用共同体内不同的资源,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理智的启迪和情感的愉悦。④有共享的规则。在学习共同体中要建立一种参与、分工与共享的机制或规则,规则的结构、方式要简约,这样才能使共同体成员操作起来清楚而便捷。

学习共同体的这些动力源或者说是核心要素,在厦外家长互助组的培育中都得到了落实。在总体方案和每学年的工作计划中,在每个具体项目和每次的活动中,共同愿景和活动规则都在不断强化、清晰。例如在父母工作坊中,制定了如下规则——原则:去专家化,非指导性;只说自己,不说别人。纪律:①准时=尊重,②保密=安全,③倾听=信任,④互助=友爱。誓词:说自己,真体验,我保密,我安全。 ——宣誓人:×××。

在每项活动中,都给互助组成员赋予权利和义务,给出具体的学习任务,给成员施展才华的机会。如家教讲座中安排了家长论坛,让互助组成员自告奋勇来担当主讲任务,不少家长纷纷报名到论坛上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和体会。无论哪种形式的活动都体现互助的思想,在互助的学习环境下,每个人都获得了互惠的效益。

3.学校应培育学习共同体的“对话协商”机制,促进家长互助组的自生成

共同体成员要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专长并成为能够为他人提供适当帮助的“专家”。应尊重其专家身份,鼓励其通过对话协商、建设性讨论、提问和批判质疑来形成知识的意义。在共同体成员形成并相互分享着各自的专长时,共同体就建构了新的理解,形成了共同的智慧和声音,以应对单凭个人无法解决的学习任务。与此同时,个体通过积极参与共同体的活动而占有集体的知识,由此又增强了个人的知识与专长。学习就在这种个体与共同体的持续对话中不断演进。

在厦外家长互助组的教育实践中,这种“对话协商”机制始终如一地贯彻着,无论是家教讲座中的互动,还是父母工作坊中的“三真会心”,或是网上的群体讨论,无不彰显着“对话协商—平等互助”的精神。以父母工作坊为例,该工作坊采用“三真会心”团体技术。“三真会心”即真实表达、真诚交流、真情展现、会谈目标,其目的是促进成员的自我完善。该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罗杰斯在美国推广的会心团体,其独特之处是“去专家化和非指导性”,在一个彼此尊重、以诚相待、感同身受、相互了解的环境下,“自我实现”也即“自我完善”的动力就会出现,从而由内而外促进个人的自我成长。厦外家长互助组正是在这种良好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实现团队的自我成长。

四、家长互助组教育实践的思考与展望

在厦外家长互助组的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学校,参与者都取得了经验,获得了成长;另一方面,成长道路上的问题和困惑又层出不穷,然而,正是在对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推动着家长互助组这一家教新事物的发展壮大。带着对家长互助组美好前景的期盼,我们思考着、探索着。

1.关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家长互助组的辐射作用问题

家长互助组作为家长教育的一种有益探索,目的是促进家长家教素质的提升,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的学生。从厦外家长互助组的情况看,运行一年以来,约有150位家长参加,全校(初中部)2 000名学生,每家有1位家长代表的话,相对于2 000位家长,也只占7.5%,其中骨干力量仅有20位左右家长,比例很小,受益面有限。因此,应及时总结实践经验,逐步扩大范围,逐步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三级的家长互助组,学校首批的家长互助组成员都将作为骨干力量对各级的家长互助组进行指导。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厦外家长互助组发展得更成熟、更稳健后,其模式经验也可供兄弟学校参考和借鉴,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受益,这才是教育者的美好愿景和追求。

2.关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家长互助组资源与学校其他教育资源的整合问题

家长互助组是学校主导下家长教育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将自身的教育资源赋予家长互助组,丰富家长互助组的实践内容。在厦外家长互助组的实践中,学校的教育资源主要有提供专家和教师培训与指导、网络互动平台、与主题教育相结合等。另一方面,家长互助组自身的资源也丰富着学校的教育内容。如何将二者的资源有机整合,是今后家长互助组实践努力的方向,如厦外家长互助组参与到学校各班的“家校互助小组活动”中,二者相得益彰。整合的过程也是凸显家长互助组的教育实践的本色,让家长互助组边学习、边实践,更多地投入到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来,在实践中更好地丰富和发展自己。

篇(8)

今年开学初我中心校就安排部署了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工作,结合教育和体育局实施方案和中心校实施方案,我们做了一些工作,现将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组织,健全制度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中心校成立以刘晓芹校长为组长的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工作领导小组,并开展了第一届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把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工作进行了细致地分工,使工作明确,各司其职,以确保家校共育工作有序地开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给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工作保驾护航,我们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有: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工作制度、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委员会工作职责、家长学校工作制度等等,并依据工作意见制订了本学期的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工作方案。

二、强化责任,落实培训

1.教师培训

我中心校一直特别重视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工作,但对于这项工作的有关事宜,教师不是很熟悉,也没有专业的引领,因而我们分别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了培训,讲解了家校共育工作的重要性、家校联系的方法和途径等专业知识,让全体教师学会方法,以便于家校共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家长的培训

我们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可能是某行业的精英人物,但不可能都是教育子女的行家里手,并且大多数家长缺乏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引领,他们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方法多是简单粗暴。针对这种情况我中心校于5月16日下午,召开了家校共育启动仪式暨家长培训会议。在会议上,刘晓芹校长介绍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对全体家长进行了动员,然后,又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老师对所有家长做了有关如何落实好家庭教育的相关培训,引领家长认同教育是为了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学会科学教子的方法。

三、深入调查,完善包保

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最有效形式,为了让家校沟通的桥梁更牢固,我校一直坚持家访制度。学校规定: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要轮访一次。我们要求教师家访时要做到“三不”和“三要”。“三不”是指:不告状、不苛求家长、不指责学生。“三要”是指:要主动家访、要有针对性、要与家长携手解决问题。做到“七个必访”:生病学生必访,学习、生活有困难学生必访,问题学生必访,思想波动的学生必访,新转入的学生必访,家庭有裂痕的学生必访。重点家访“两类学生”:“学困生”和“留守生”。家访前,老师对学生的在校表现、各科学习、兴趣爱好、习惯、优缺点等方面要全面了解,做到了如指掌。

今年4月末到5月初我中心校组织了学生大家访工作,让班主任、科任教师走到学生家中,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并筛选出了重点关注学生30人,其中包括学习困难生、生活困难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除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重点关注这些孩子以外,学校还建立了领导包保体系,每个领导包保5个学生,要保证这些孩子不能因为经济原因上不起,要保证这些孩子学习上有进步,要保证这些孩子思想上有修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这些受到重点关注的学生思想上乐观向上,学习上自信满满,已初见成效。

四、创新途径,建立网络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育也会面临新问题、新情况、新机遇、新挑战,为把家校共育的工作做好、做实,我们不断探索家校沟通的新途径。

一是通过“校讯通”与家长沟通。学校借助中国移动“校讯通”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操行评语、各种活动信息以短信形式通知家长,家长可给老师留言,实现家长、学校之间的双向互动。

二是利用QQ、微信或电话加强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学校要求每个班主任都建立家长QQ群或微信群,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每周最少要在QQ或微信上和全班家长联系一次。

三是鼓励每一位教师建自己的博客(空间),与家长进行网上互动。教师通过博客既可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丰富专业知识,了解外地教学信息,开阔视野,把教师从闲聊、打牌,钓鱼等娱乐活动中吸引过来,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还可以很好的实现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我们的老师经常在网上与家长(特别是外出打工的家长)联系,现在我们中心校大部分教师都建有自己的教育博客,除学习外、更多的是与家长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四是定期开展“家长接待日”活动,让合作更真心。家长开放日是学校常用的一种家校沟通方式。这种集体交流,会激发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意识。我们每班都安排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有的班级举行专题讲座;有的班级让家教有方的家长作经验介绍;有的班级让品学兼优的学生谈自己的成长历程;有的班级让学生干部评点班级管理工作。家长开放日都也常常邀请学生一块儿参加,让家长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解读父母的心愿。

五、关爱有家,关注成长

结合局关爱+活动,我中心校以“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暧、多一份感恩”为主题,依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机制,多措并举,温暖一颗童心,感动一个家庭,成就一个梦想,实施“一对一”的关心、关怀和关爱学生行动,并在学校里建立起了“关爱之家”,设立了专门的屋子,里面安装了爱心电话、爱心电脑,放置了爱心图书、爱心读物,给那些特殊群体的孩子提供一个慰藉心灵的港湾,在这里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馨。

六、亲子共读,携手同行

学校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地方,家庭是孩子栖息的港湾,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学校是孩子一生受教育的两个重要阵地。结合宽城满族自治县教育和体育局“建党百年,读红色经典”和“校园关爱+”相关活动要求,孟子岭乡中心校倡导在广大师生和家长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旨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孩子读书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5月24日部分学生家长、各校园班主任老师、中心校班子成员齐聚孟子岭中心小学,共同组织了“快乐阅读,幸福成长”亲子阅读启动仪式。后续的读书活动各校园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书香也伴随着孩子和家长一同成长。

篇(9)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020-04

生命教育资源平台即生命教育实施的环境和条件。为了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我们拓宽教育资源的空间和内涵,在学校、家庭生命教育资源开发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利用这些资源平台,选择和培育出自己的师资(教师和家长),设计出有生命教育标志(含有“活动要素”)的课型及内容,整合富有生命教育特色的活动,使之形成既独立运作又彼此相辅相成的生命教育资源体系。

一、开发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程资源

1. 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维度。生命教育课程资源是指广泛蕴藏于学科课程、文学作品、家庭社会、自然和网络之中,有利于培育学生生命意识、学习生存技能、提升生命品质,有利于学生生命健康、安全和幸福成长的相关教育资源,它既是生命教育的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生命教育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媒介。

学科渗透是学校生命教育中较为普及的一种方法,即借助学科课程中蕴含的生命教育资源,熏陶和影响学生的生命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教学方法。如,语文学科“生命主题”文学作品阅读课;历史学科“历史人物的生死观”研究性学习课;地理学科“强化灾难意识,珍爱生命”环保课;化学学科“不该在食品中完成化学扫盲”的拓展课;政治学科“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活动课;生物学科“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活动课等。

但生命教育课又不完全等同于学科渗透。生命教育课程应以体验教学、思考教学为主,多元设计活动,通过活动、游戏及绘本读书讨论的方式,启动主体思考,让学生在体验、互动、反思的过程中领悟生命意义和树立生命信念。因此,在探索生命教育课程模式方面,我们力求挖掘并有效利用学科资源,以“建立优质的生命信念”为教育落脚点,以生命教育四个目标维度――“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为切入点,开发多种课型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如学科拓展课、文学阅读课、心理活动课、德育班会课、动物保护课等。

2. 生命教育课的“活动要素”及课例。生命教育课应包含以下“活动要素”:以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故事或体验式活动作为“引子”;由引子的分享提炼出生命主题信念(可以是要构建的正确信念,也可以是相关的多元信念的辨析、澄清与选择);对“信念”的延伸、拓展、分享与反馈。

课例:“人与他人”单元《欣赏与赞美》。

课程目标:

1. 认识懂得欣赏美好事物和人们的美好特征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懂得欣赏与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

2. 培养善于欣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的审美心态和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培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欣赏美好事物的积极健康、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培养仁爱之心,完善自己的人格,建立正向的生命信念。

4. 目标维度:人与他人;主题信念:欣赏、尊重、爱。

5. 物资准备:多媒体设备、绘本故事素材、短片素材、彩色贴纸

课程设计:

一、绘本分享

(一)绘本故事《点》,作者〔加〕彼得・雷诺兹

(二)故事分享讨论

1. 威威为什么画不出来画?你觉得原因是什么?(关键词:不自信)

2. 威威的教师给你怎样的印象?(关键词:欣赏)

3. 你怎样理解教师说的“请签名”?(关键词:尊重)

4. 教师的欣赏与鼓励给威威带来哪些变化?(关键词:自信)

5. 如何理解故事的结尾?(关键词:传递)

6. 欣赏与赞美的力量何在?(关键词:生命力、创造力)

7. 给题目前后补充词语,说说你对故事的理解。(关键词:起点、小点变大点,美丽的点,自信的点,创造力的点、点燃、点化、点亮……)

8. 说说你的故事

提炼观点:

欣赏他人,就是怀着愉悦的心态,去发现、感受和吸纳他人所表现出来的优美和可爱之处;

欣赏,是审美能力的体现,也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引导要点:

美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表现;

有一种深刻的美,会超越我们感官的喜好,打动和丰富我们的心灵。(人性之美)

二、短片欣赏

(一)观看短片:《赞美的力量》

(二)讨论分享

1. 段片给你留下了什么美好的感觉?

2. 女职员为什么能留下来?愿意留下来?

3. 是什么使老板说出了令员工们意想不到的话?

4. 为什么说“那句话的效果也属于老板”?

5. 赞美的力量何在?

提炼观点:

能欣赏他人,是一种取之不尽的人生财富;

人性最深切的需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关怀――詹姆士。

三、游戏体验:“猜测Ta是谁”

(一)游戏活动:写明欣赏和赞美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写出欣赏和赞美的具体内容或事件。

(二)活动感悟

(三)活动延伸:赞美的艺术

结束:送出教师的赞美和感谢!

优秀的绘本故事能够传递真善美理念,直观形象又有感染力,因此本课程设计以绘本故事的方式引入教学;在分享讨论中以提炼关键词的方式归纳教学要点,以此达成图画与文字的互动与交织,增强学生的感悟力;再以观点提炼的方式将生命理念化为一句句人生格言。如,“欣赏就是怀着愉悦的心态发现、感受和吸纳他人身上的优美与可爱”、“欣赏不仅是审美能力,更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以短片欣赏及游戏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进入现实生活情境,定位自身角色,让生命信念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课程设计线索清晰,关注并尊重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二、创建促进家长生命成长的家校互助平台

从教育学角度看,家庭与学校之间是平等的教育合作关系,二者的不同之处是教育场所不同,施教者不同,因此双方的互动、沟通、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沟通与合作需要平台,家校互助就是非常好的一种建构模式。家校互助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意义在于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未成年人和谐的成长环境,共同进行对未成年人的教育。

“家校互助”是厦门外国语学校的德育品牌。由心理室和德育处联合筹建,意在构建基于父母亲子共同生命成长的研讨平台,促进家长的教育及自我教育。它的组建模式有三种,呈逐级递进的方式展开活动:

1. 成立家长互助团,启动家长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建QQ群的方式吸纳关注教育的、渴求指导的、需要帮助的家长加入群落,同时由富有德育经验并关注家庭教育的教师担任群主和管理员,也邀请家教专家、德育工作者、班主任教师加入。以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信息,了解家长关注或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网络讨论或开展各项活动。

(1)开设生命教育专题讲座。讲座者可以是资深的家庭教育专家,也可以是教育经验丰富的家长,还可以是本校做生命教育的教师等。选题可以是“青春期家庭教育探讨”,可以是“从‘心’开始的教育”,也可以是“树立孩子优质生命信念”,还可以是“亲子生命共建和理情教育”以及“绘本教学中的生命感动”等。(2)开办大型家长读书会。首先,由资深生命教育专家推荐阅读书目,家长们自行购买阅读,围绕教师提供的话题阅读思考并集中交流。如,我们曾向全校家长推荐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皇甫军伟的著作《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并多次将皇甫老师请到学校与家长们交流研讨,家长们以自身的教育经历和困惑与专家面对面沟通,效果很好。在自读、自学、自悟的读书中,在互动、交流、沟通、体会中,家长们切入真实生活情境的体验及深入心灵的思考和情感碰撞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消化和理解教育理念,并有效调适自己的教育言行。

2. 成立家长工作坊,启动骨干家长培训模式。工作坊的目的在于以心理小组的方式培养一批能够协助家校合作的骨干力量;搭建父母亲子共同成长的深度研讨平台。工作坊的运作模式借鉴于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推广的会心团体,这个团体与众不同之处是“去专家化和非指导性”。罗杰斯认为,在一个彼此尊重、以诚相待,感同身受、相互了解的环境下,“自我实现”也即“自我完善”的动力就会出现,从而由内而外促进个人的自我成长。

因此,骨干家长工作坊成员控制在16人以下,主要以小组会谈的形式进行基于父母自我成长的培训。会谈的基本原则是“去专家化,非指导性;只说自己,不说别人”。力求让每位家长能够真实、真诚、真情表达,在正向关系中彼此互动,自然交流,在自身与他人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生命教育的育人理念。培训有周期,有主题,有集中研讨。

3. 成立家庭教育互助小组,启动家庭亲子教育模式。家教小组也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特色组织。互助组的建构以班级为单位,以自愿为原则,由5~10个家庭组成一个小组。根据组内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家长的能力,利用双休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两代人共同参与、有益孩子身心健康且形式多样的活动。

小组活动功能主要有:(1)提供两代人自然交往的机会,有益于两代人共同面对活动情境自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从而增进相互的了解。(2)通过有主题的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有效拓展孩子们的社会视野,提高对时间及活动内容的统筹策划管理能力,尝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相联结。(3)能够根据小组学生及其所在家庭、班级的实际生活状态,适当地提取热点话题组织两代人共同参与的研讨活动,提升正确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理念和方法。(4)整合应用学校、家庭、社区和个人的良好教育资源,谋求较好的社会效应和教育效果。

家校互助平台的创建有利于推动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机制的探索。育人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只依靠学校是不行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密切配合,形成开放、灵活、互通、多样的生命教育局面。学校利用家校互助平台开展相关教育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可提高家长们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并通过互助组、工作坊、家委会等组织辐射扩展到所有家长。这些都有利于家长群体形成共同的、科学的教育观,推动家长集体的发展。而家长育人素质的整体提高,会提升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三、搭建促进教师生命成长的学习共同体平台

在学校生命教育中,教师是主导者和引领者,因而也是生命教育资源的开发主体。一个教师就是一个生命教育资源的源头,教师丰富的生命阅历、渊博的知识、独到的人生感悟以及人格魅力都将转化为“生命资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成长。

如何使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最大效用,关键在于教师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高。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资源正能量,使其在生命教育实践中能够生长出惊人的辐射力量,自身也获得了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在组织建设上,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促进生命教育者成长的首选策略。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对一个学习共同体成员而言,其周围成员及其共同的实践活动、共同的话语、共同的工具资源等,就构成了一个学习的环境。这样的环境给成员的帮助可以是情感支持、学习方式的启示、学习目标的明确、助人自助的主体身份建立,从而促进个人智慧提升和自我健康成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读书会。

1. 创造良好的、适应性的互助学习环境,为教师读书会提供正能量的培养基地。如,环境温馨优雅的读书室、工作坊和活动间让教师有归属感;充满自然生机的户外活动场地让教师身心得以休息和释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让教师感到爱与尊重;彼此关心,相互负责的学习组合激发教师的学习潜力。只有基于这样积极的环境和关系,教师读书会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如,我们组织的一次亲子读书会是在美丽的狐尾山荔枝园进行的,教师们先是带着自己的孩子爬山、奔跑、观察虫鸟、讲绘本故事,然后,在阳光、绿荫、鸟啼声中大家一起品读亲子教育书籍《非暴力沟通》,大家围绕着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学习并讨论了教师或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联系的途径与方式。一位参加活动的年轻教师评价这次读书会:“走在大自然中,与天真的孩子们相处,感受生命之美,这不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吗?”的确如此!只有教师自己的生命丰盈了,才会给我们的学生以更加饱满而热烈的爱与关怀。

2. 激发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自觉意识,为读书会的发展获取源头活水。教师读书会的动力源泉来自于:(1)有共同的生命愿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唤醒生命,无论是面对学生还是面对自己的孩子,教师自己对生命和谐发展的愿望和教育素养的提升,都将是更好地促进孩子们和学生们生命发展的最可靠的促进力量。(2)享受权利,也要承担责任。有明确具体的读书任务,给成员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如指定共读书目,轮流确立主讲人等。(3)分享、互惠、共赢。教师读书会的每位参与者为了实现生命愿景,充实丰富自己,还要懂得分享资源,贡献自己的经验体会,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愉悦。在彼此互助、彼此分享、彼此担当的学习环境下,每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如,关于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生忌死”,而因对死亡的禁忌和避讳,使得多数人(包括青少年和小孩子)对死有天生的恐惧和忧虑,心理学家也认为多数心理疾病的根源都与“死亡焦虑”有关。因此,课题组组织了《如何与孩子谈死亡》读书会,由心理教师主讲。心理教师先是与教师们分享了她近期阅读的关于死亡教育的书籍,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书中的生命理念进行了剖析和解读。她还与大家分享了生命自我救赎主题小说《奔向荒野》,陶国璋教授《死亡与不朽》生命课,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罗斯的死亡临终关怀演讲实录《你可以更靠近我》以及美国威尔・施瓦尔贝著的《生命最后的读书课》。丰富的分享内容引起在座很多教师的共鸣,大家都纷纷谈起自己面临亲人死亡以及父母老去的生命体会,分享的气氛很是浓厚。有个教师谈起她的外婆对于死亡的从容应对和坦然让大家感慨不已,另一个教师讲述的“女孩与枯死蝴蝶”的故事又令大家唏嘘不已。生命教育的宗旨即是如此,我们关注生命、关注死亡,不是为了去寻求一个答案,而是在寻求的过程中去分享彼此生命中或悲伤或沉重或精彩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看到生命的多种可能性,相互分享就是相互分担,在反思与探讨中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更多了一点对生命的理解。

3. 搭建学习共同体的校际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渠道互通,资源共享。校际交流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校际之间共同育人机制的探索。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拓展与整合,共同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可以提高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并将影响辐射扩展到各自的教学领域,释放出更巨大的能量,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如,我校“生命教育读书会”与湖滨中学“青年教师读书班”经常开展联谊活动,先后组织了以“教育的爱与幸福”为主题和以“叩响命运之门”为主题的大型读书会。两校教师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收获、成长,感悟教育的爱与幸福,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读书会形式多样,有生命教育课程的展示,有教师教育心路历程的分享,有读书的互动提问与解答,读书活动还会邀请心理专家及部分家长参加,一同探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四、生命教育资源平台开发的意义及未来延展

1. 全面系统地开发和利用生命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现有学校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零散,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够明确,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和生存能力的指导与训练缺乏系统性。关键是将生命教育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精心规划,建立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从而调动广大教师和社会团体更广泛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成效。

2. 有效开发和利用生命教育的资源平台是个体生命的心灵需求。搭建多元的生命教育资源平台可以让学生、家长、教师在亲子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助、社区服务等活动中启动思考、相互分享,全面渗透生命理念,整合多方资源,乐于资源共享,提升生命认识,体悟生命的美好并建构正向的价值,进而产生行为的改变,进而升华出生命的信念,实现共赢。

3. 积极探索开发和利用生命教育资源平台是教育创新的需要。我们生命教育的创新点是以“树立学生优质的生命信念”为切入点和落脚点,突破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物理保护层面,寻求生命教育更广阔和深刻的发展空间;以“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个维度为课程开发的教学目标,有序、有机地建构学生正向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人际关系;以灵活多样的课程设计和活动形式将抽象理念转变为活泼生动的心灵体验,使生命教育理念更深入人心。

在生命教育资源平台的开发与利用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参与者都取得了经验,获得了成长;另一方面,生命教育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都还有更大的挖掘空间,也希望更多的学生、教师和学校受益于生命教育。

首先,如何更好地发挥生命教育资源平台的辐射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有益探索,开发生命教育资源平台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家长、教师素质的提升,最终受益的是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生命教育的实践不应只局限于一校一地一市,而是应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待发展成熟后,逐步扩大范围,建立起校际交流和异地交流。同时建立网络平台,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及实验模式供更多的学校参考和借鉴,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以及教师受益,这才是教育者的美好愿景和追求。

其次,如何更好地实现生命教育资源与学校其它教育资源的整合?生命教育是学校主导下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可以提供专家指导和教师培训、支持建立网络互动平台、组织各级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等,而生命教育课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丰富生命教育的实践内容;另一方面,生命教育自身的资源也丰富着学校的教育内容。如何将二者的资源有机整合,是生命教育实践努力的方向,如生命教育资源平台开发与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整合,诞生“教师阳光工作坊”;如,生命教育资源平台开发与学校德育活动整合,衍生出“家校亲子互助活动”等。整合的过程也是凸显生命教育本色和特色的过程,实现共享、共赢,多方受益。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篇(10)

一、开发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程资源

1. 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维度。生命教育课程资源是指广泛蕴藏于学科课程、文学作品、家庭社会、自然和网络之中,有利于培育学生生命意识、学习生存技能、提升生命品质,有利于学生生命健康、安全和幸福成长的相关教育资源,它既是生命教育的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生命教育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媒介。

学科渗透是学校生命教育中较为普及的一种方法,即借助学科课程中蕴含的生命教育资源,熏陶和影响学生的生命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教学方法。如,语文学科“生命主题”文学作品阅读课;历史学科“历史人物的生死观”研究性学习课;地理学科“强化灾难意识,珍爱生命”环保课;化学学科“不该在食品中完成化学扫盲”的拓展课;政治学科“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活动课;生物学科“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活动课等。

但生命教育课又不完全等同于学科渗透。生命教育课程应以体验教学、思考教学为主,多元设计活动,通过活动、游戏及绘本读书讨论的方式,启动主体思考,让学生在体验、互动、反思的过程中领悟生命意义和树立生命信念。因此,在探索生命教育课程模式方面,我们力求挖掘并有效利用学科资源,以“建立优质的生命信念”为教育落脚点,以生命教育四个目标维度――“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为切入点,开发多种课型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如学科拓展课、文学阅读课、心理活动课、德育班会课、动物保护课等。

2. 生命教育课的“活动要素”及课例。生命教育课应包含以下“活动要素”:以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故事或体验式活动作为“引子”;由引子的分享提炼出生命主题信念(可以是要构建的正确信念,也可以是相关的多元信念的辨析、澄清与选择);对“信念”的延伸、拓展、分享与反馈。

课例:“人与他人”单元《欣赏与赞美》。

课程目标:

1. 认识懂得欣赏美好事物和人们的美好特征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懂得欣赏与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

2. 培养善于欣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的审美心态和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培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欣赏美好事物的积极健康、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培养仁爱之心,完善自己的人格,建立正向的生命信念。

4. 目标维度:人与他人;主题信念:欣赏、尊重、爱。

5. 物资准备:多媒体设备、绘本故事素材、短片素材、彩色贴纸

课程设计:

一、绘本分享

(一)绘本故事《点》,作者〔加〕彼得?雷诺兹

(二)故事分享讨论

1. 威威为什么画不出来画?你觉得原因是什么?(关键词:不自信)

2. 威威的教师给你怎样的印象?(关键词:欣赏)

3. 你怎样理解教师说的“请签名”?(关键词:尊重)

4. 教师的欣赏与鼓励给威威带来哪些变化?(关键词:自信)

5. 如何理解故事的结尾?(关键词:传递)

6. 欣赏与赞美的力量何在?(关键词:生命力、创造力)

7. 给题目前后补充词语,说说你对故事的理解。(关键词:起点、小点变大点,美丽的点,自信的点,创造力的点、点燃、点化、点亮……)

8. 说说你的故事

提炼观点:

欣赏他人,就是怀着愉悦的心态,去发现、感受和吸纳他人所表现出来的优美和可爱之处;

欣赏,是审美能力的体现,也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引导要点:

美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表现;

有一种深刻的美,会超越我们感官的喜好,打动和丰富我们的心灵。(人性之美)

二、短片欣赏

(一)观看短片:《赞美的力量》

(二)讨论分享

1. 段片给你留下了什么美好的感觉?

2. 女职员为什么能留下来?愿意留下来?

3. 是什么使老板说出了令员工们意想不到的话?

4. 为什么说“那句话的效果也属于老板”?

5. 赞美的力量何在?

提炼观点:

能欣赏他人,是一种取之不尽的人生财富;

人性最深切的需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关怀――詹姆士。

三、游戏体验:“猜测Ta是谁”

(一)游戏活动:写明欣赏和赞美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写出欣赏和赞美的具体内容或事件。

(二)活动感悟

(三)活动延伸:赞美的艺术

结束:送出教师的赞美和感谢!

优秀的绘本故事能够传递真善美理念,直观形象又有感染力,因此本课程设计以绘本故事的方式引入教学;在分享讨论中以提炼关键词的方式归纳教学要点,以此达成图画与文字的互动与交织,增强学生的感悟力;再以观点提炼的方式将生命理念化为一句句人生格言。如,“欣赏就是怀着愉悦的心态发现、感受和吸纳他人身上的优美与可爱”、“欣赏不仅是审美能力,更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以短片欣赏及游戏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进入现实生活情境,定位自身角色,让生命信念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课程设计线索清晰,关注并尊重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二、创建促进家长生命成长的家校互助平台

从教育学角度看,家庭与学校之间是平等的教育合作关系,二者的不同之处是教育场所不同,施教者不同,因此双方的互动、沟通、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沟通与合作需要平台,家校互助就是非常好的一种建构模式。家校互助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意义在于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未成年人和谐的成长环境,共同进行对未成年人的教育。

“家校互助”是厦门外国语学校的德育品牌。由心理室和德育处联合筹建,意在构建基于父母亲子共同生命成长的研讨平台,促进家长的教育及自我教育。它的组建模式有三种,呈逐级递进的方式展开活动:

1. 成立家长互助团,启动家长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建QQ群的方式吸纳关注教育的、渴求指导的、需要帮助的家长加入群落,同时由富有德育经验并关注家庭教育的教师担任群主和管理员,也邀请家教专家、德育工作者、班主任教师加入。以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信息,了解家长关注或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网络讨论或开展各项活动。

(1)开设生命教育专题讲座。讲座者可以是资深的家庭教育专家,也可以是教育经验丰富的家长,还可以是本校做生命教育的教师等。选题可以是“青春期家庭教育探讨”,可以是“从‘心’开始的教育”,也可以是“树立孩子优质生命信念”,还可以是“亲子生命共建和理情教育”以及“绘本教学中的生命感动”等。(2)开办大型家长读书会。首先,由资深生命教育专家推荐阅读书目,家长们自行购买阅读,围绕教师提供的话题阅读思考并集中交流。如,我们曾向全校家长推荐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皇甫军伟的著作《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并多次将皇甫老师请到学校与家长们交流研讨,家长们以自身的教育经历和困惑与专家面对面沟通,效果很好。在自读、自学、自悟的读书中,在互动、交流、沟通、体会中,家长们切入真实生活情境的体验及深入心灵的思考和情感碰撞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消化和理解教育理念,并有效调适自己的教育言行。

2. 成立家长工作坊,启动骨干家长培训模式。工作坊的目的在于以心理小组的方式培养一批能够协助家校合作的骨干力量;搭建父母亲子共同成长的深度研讨平台。工作坊的运作模式借鉴于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推广的会心团体,这个团体与众不同之处是“去专家化和非指导性”。罗杰斯认为,在一个彼此尊重、以诚相待,感同身受、相互了解的环境下,“自我实现”也即“自我完善”的动力就会出现,从而由内而外促进个人的自我成长。

因此,骨干家长工作坊成员控制在16人以下,主要以小组会谈的形式进行基于父母自我成长的培训。会谈的基本原则是“去专家化,非指导性;只说自己,不说别人”。力求让每位家长能够真实、真诚、真情表达,在正向关系中彼此互动,自然交流,在自身与他人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生命教育的育人理念。培训有周期,有主题,有集中研讨。

3. 成立家庭教育互助小组,启动家庭亲子教育模式。家教小组也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特色组织。互助组的建构以班级为单位,以自愿为原则,由5~10个家庭组成一个小组。根据组内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家长的能力,利用双休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两代人共同参与、有益孩子身心健康且形式多样的活动。

小组活动功能主要有:(1)提供两代人自然交往的机会,有益于两代人共同面对活动情境自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从而增进相互的了解。(2)通过有主题的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有效拓展孩子们的社会视野,提高对时间及活动内容的统筹策划管理能力,尝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相联结。(3)能够根据小组学生及其所在家庭、班级的实际生活状态,适当地提取热点话题组织两代人共同参与的研讨活动,提升正确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理念和方法。(4)整合应用学校、家庭、社区和个人的良好教育资源,谋求较好的社会效应和教育效果。

家校互助平台的创建有利于推动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机制的探索。育人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只依靠学校是不行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密切配合,形成开放、灵活、互通、多样的生命教育局面。学校利用家校互助平台开展相关教育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可提高家长们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并通过互助组、工作坊、家委会等组织辐射扩展到所有家长。这些都有利于家长群体形成共同的、科学的教育观,推动家长集体的发展。而家长育人素质的整体提高,会提升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三、搭建促进教师生命成长的学习共同体平台

在学校生命教育中,教师是主导者和引领者,因而也是生命教育资源的开发主体。一个教师就是一个生命教育资源的源头,教师丰富的生命阅历、渊博的知识、独到的人生感悟以及人格魅力都将转化为“生命资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成长。

如何使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最大效用,关键在于教师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高。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资源正能量,使其在生命教育实践中能够生长出惊人的辐射力量,自身也获得了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在组织建设上,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促进生命教育者成长的首选策略。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对一个学习共同体成员而言,其周围成员及其共同的实践活动、共同的话语、共同的工具资源等,就构成了一个学习的环境。这样的环境给成员的帮助可以是情感支持、学习方式的启示、学习目标的明确、助人自助的主体身份建立,从而促进个人智慧提升和自我健康成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读书会。

1. 创造良好的、适应性的互助学习环境,为教师读书会提供正能量的培养基地。如,环境温馨优雅的读书室、工作坊和活动间让教师有归属感;充满自然生机的户外活动场地让教师身心得以休息和释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让教师感到爱与尊重;彼此关心,相互负责的学习组合激发教师的学习潜力。只有基于这样积极的环境和关系,教师读书会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如,我们组织的一次亲子读书会是在美丽的狐尾山荔枝园进行的,教师们先是带着自己的孩子爬山、奔跑、观察虫鸟、讲绘本故事,然后,在阳光、绿荫、鸟啼声中大家一起品读亲子教育书籍《非暴力沟通》,大家围绕着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学习并讨论了教师或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联系的途径与方式。一位参加活动的年轻教师评价这次读书会:“走在大自然中,与天真的孩子们相处,感受生命之美,这不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吗?”的确如此!只有教师自己的生命丰盈了,才会给我们的学生以更加饱满而热烈的爱与关怀。

2. 激发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自觉意识,为读书会的发展获取源头活水。教师读书会的动力源泉来自于:(1)有共同的生命愿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唤醒生命,无论是面对学生还是面对自己的孩子,教师自己对生命和谐发展的愿望和教育素养的提升,都将是更好地促进孩子们和学生们生命发展的最可靠的促进力量。(2)享受权利,也要承担责任。有明确具体的读书任务,给成员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如指定共读书目,轮流确立主讲人等。(3)分享、互惠、共赢。教师读书会的每位参与者为了实现生命愿景,充实丰富自己,还要懂得分享资源,贡献自己的经验体会,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愉悦。在彼此互助、彼此分享、彼此担当的学习环境下,每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如,关于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生忌死”,而因对死亡的禁忌和避讳,使得多数人(包括青少年和小孩子)对死有天生的恐惧和忧虑,心理学家也认为多数心理疾病的根源都与“死亡焦虑”有关。因此,课题组组织了《如何与孩子谈死亡》读书会,由心理教师主讲。心理教师先是与教师们分享了她近期阅读的关于死亡教育的书籍,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书中的生命理念进行了剖析和解读。她还与大家分享了生命自我救赎主题小说《奔向荒野》,陶国璋教授《死亡与不朽》生命课,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罗斯的死亡临终关怀演讲实录《你可以更靠近我》以及美国威尔?施瓦尔贝著的《生命最后的读书课》。丰富的分享内容引起在座很多教师的共鸣,大家都纷纷谈起自己面临亲人死亡以及父母老去的生命体会,分享的气氛很是浓厚。有个教师谈起她的外婆对于死亡的从容应对和坦然让大家感慨不已,另一个教师讲述的“女孩与枯死蝴蝶”的故事又令大家唏嘘不已。生命教育的宗旨即是如此,我们关注生命、关注死亡,不是为了去寻求一个答案,而是在寻求的过程中去分享彼此生命中或悲伤或沉重或精彩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看到生命的多种可能性,相互分享就是相互分担,在反思与探讨中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更多了一点对生命的理解。

3. 搭建学习共同体的校际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渠道互通,资源共享。校际交流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校际之间共同育人机制的探索。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拓展与整合,共同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可以提高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并将影响辐射扩展到各自的教学领域,释放出更巨大的能量,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如,我校“生命教育读书会”与湖滨中学“青年教师读书班”经常开展联谊活动,先后组织了以“教育的爱与幸福”为主题和以“叩响命运之门”为主题的大型读书会。两校教师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收获、成长,感悟教育的爱与幸福,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读书会形式多样,有生命教育课程的展示,有教师教育心路历程的分享,有读书的互动提问与解答,读书活动还会邀请心理专家及部分家长参加,一同探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四、生命教育资源平台开发的意义及未来延展

1. 全面系统地开发和利用生命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现有学校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零散,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够明确,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和生存能力的指导与训练缺乏系统性。关键是将生命教育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精心规划,建立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从而调动广大教师和社会团体更广泛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成效。

2. 有效开发和利用生命教育的资源平台是个体生命的心灵需求。搭建多元的生命教育资源平台可以让学生、家长、教师在亲子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助、社区服务等活动中启动思考、相互分享,全面渗透生命理念,整合多方资源,乐于资源共享,提升生命认识,体悟生命的美好并建构正向的价值,进而产生行为的改变,进而升华出生命的信念,实现共赢。

3. 积极探索开发和利用生命教育资源平台是教育创新的需要。我们生命教育的创新点是以“树立学生优质的生命信念”为切入点和落脚点,突破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物理保护层面,寻求生命教育更广阔和深刻的发展空间;以“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个维度为课程开发的教学目标,有序、有机地建构学生正向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人际关系;以灵活多样的课程设计和活动形式将抽象理念转变为活泼生动的心灵体验,使生命教育理念更深入人心。

上一篇: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下一篇: 税务法律顾问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