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言论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18 04:44:03

读者言论

读者言论篇(1)

言论在报纸版面上一般采用楷体字,容易引起读者的在视觉上的注意力,但是,如何让读者注意到了之后,能够静下心来看进去,才是最重要的,读者不爱看,再重要的态度、再有用的论点,也无法走进读者的心里。

本报很久以来就非常重视言论了,无论是大型的评论员文章、“闻声”系列,媒体吹风,还是中型的“一孔之见”“万象品评”,甚至小型的编后,都很好地表达了编辑记者的态度。所以说,言论是表达态度的最好方式,并且言论采用的楷体字,在整个版面上属于“另类”字体,也能使版面活泼生动不死板。这样一举两得,言论还是多多益善的。

要写好言论,首先是个内容问题。如果没有典型的事实为论据,没有深刻的内涵为灵魂,没有新颖的角度和贴近职工的感情,那么小言论就成了无本之木,只能是矫揉造作,只能是花里胡哨的卖弄,而无从谈起质量和效果。

言论的“深”在于其针对性。关键是帮助读者能够看到暂时还没有看到的东西,把握形势的大方向。言论还要力求贴近生活,读来亲切。我们的职工都是普通老百姓,报纸面对的绝大多数读者也是一线职工,所以我们说话的方式,也要力求平民化,百姓化,用时下最时髦的语言讲,就是要“唠家常”。必须承认的是,报纸的言论不能全都是“唠家常”的风格,也要有阳春白雪,站在高处说点“高端”语言,表现出报纸站得高、看得远的层次感,但也要有“下里巴人”的感觉,才能让上至领导,下至一线职工,都能在这张报纸上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里我们主要说的是这种“下里巴人”风格的言论

言论能不能做到让职工,读者爱看,取决于言论中议论的事情、观点是否能贴近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这就要求作者要有新思想,用“生活”的视角去提出论点、并用贴近职工生活、工作的论据来支持论点。也就是把职工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说出来。你只有贴近了。如果只是单单从会议、从政策条文、从领导部门出发,议论的东西飘在空中,不能落地,也就失去了宣传的效果。

要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还有个文风问题。言论一定要敢于放下架子,同读者平等交流,一起研究探讨问题,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切莫居高临下板着面孔讲话,更不能盛气凌人。

我觉得能让人看得进去的言论重在“小”字,一个言论说一件事、一个道理,这就要求言论具体集中,短小而精粹,辞达而理举,最忌面面俱到,把论述的面铺得很开,有关这一问题的各个方面都去讲一讲,论一论。这样写出来的言论,由于不明确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常常是论点不集中,论题模模糊糊,文章拖沓冗长,讲了一大堆,读者却一头雾水。

读者言论篇(2)

养蚝、养鱼、建灯塔…无不向我们说明这样的事实:在产权明确界定,而且可以自由交换的条件下,如果产权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则产权的初始分配对资源的最优配置没有影响。并且交易的各方所得皆是其最优。养蚝者得到利益,环境得到保护;三文鱼放养者同样小本得大利,消费者获得实惠价钱;私塔建造者得到回报,过路船只买来航海安全…由于非市场的原因,产权很多终于还是模糊的,香港的海滩一片狼藉,三文鱼大都回不到“娘家”,灯塔终归收于国有…其中三文鱼,让我颇有感触。三文鱼由于天然的习性出生于河岸,放养于海洋,等到成年后再回游于河岸。但是大海的产权不是私有的,虽然河岸和鱼是私有的,一旦游入大海就不在私有,因而会遭到渔民围捕。姑且不说,仍有一些企业投资于此,说明仍是有利可图的。他们选的品种是不吃钓饵的三文鱼(却任人在海上网捕);自建鱼梯(不霸占河口):在鱼鳍上作记号;用私有的水道放鱼出海。换言之,他们的私产保障不多,也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在孵养小鱼的过程中,他们以暖水加速鱼的成长,给小鱼做过几种免疫手续。到后来,他们竟设计用大船浮于海,让回归的鱼游进船里去。 以少许的私产保障而养鱼千里,盈利大有可观;有两三家公司就也跟着在俄勒冈州打主意。这个可以肯定成功的渔业革命,却引起一场大官司。虽然渔民及船主会因这些私养的鱼群而增加网捕,但长此下去,鱼价的必然下降对他们是有害的。私养的成本要比在公海捕钓的费用低很多;就算是私养者任人在海中捕钓,但只要市价下降 1/3 左右,在公海捕钓的费用就会“禁止”捕钓的行为。所以渔民及船主群起而攻,反对私养。结果他们赢了官司,就阻止了私养三文鱼的继续发展。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产业,但由于非私产化的矛盾却无法实行下去。

“在任何经济制度下,决定一个人生活的境况,富贵贫贱的因素,始终脱离不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原则。无论在甚么主义下——不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这原则是不变的。”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是的,其实社会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好,只有自己成为了强者,才能更好地生存,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是这样,在资本主义的美国同样如此,因此,学会适应社会,不要抱怨,也不要真的就片面认识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毫无疑问中国还很落后,所以继续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事情,这也不是崇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保护私有财产,真心希望什么时候土地真正属于你自己而不是国家,企业是国有的又能如何,人民照样没有从中受益反而是那些老总们在喝茅台,住豪宅。所以,不要抱怨,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吧,市场经济中这些都是你的资本。

在民主与市场这一章节中,我的大脑灵光一颤,哦原来经济学家也是这么想的呀,看来我没有想错啊。“私有产权的制度下,市场、民主投票及独裁决策,都可以因市民的自由选择而共存。民主投票是因交易费用而起,而独裁也是因交易费用而起的。单在作决策的问题上,因为市场要先定市价,所以它的交易费用是最高的。独裁作决策的交易费用最低,但独裁者可以滥用权力。市场不只是永远不会滥用权力,其反影民意的准确性,因为是基于市价的指引,是远较民主投票或独裁为高的。”我一直总是对于政府宣扬的所谓的“民主”不以为然,所谓的民主就是所谓的虚假投票。姑且不去理会这会产生的费用如何浪费,民众无知决策产生的后患性,就从社会层面上讲,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可靠性。就像当今的人大代表选举,上次我们都参与了投票,可所谓的候选人我们又都不认识,只是一场作秀和形式罢了,没有实质意义,浪费资源和时间。其实这里哪有什么绝对的公平啊,可是毕竟应该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能者多劳,但如果多劳了却不能多得,久而久之谁还会是能者呢。有时候一味的强调投票决策,所带来的无疑会使资源的重复,和决策的困难。最终使简单问题复杂化,试想当年邓小平改革时遭受着多大的压力,当时民众的思想还很局限于大公社,平均主义,计划分配如果当时投票表决该不该改革开放,结果可想而知吧。

最后,张教授也讲授了些读书学习的方法,在这里就不在多谈了。这本书确实在产权方面有着独特和深刻的见解,尤其在当今中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程化过程中解决出现的问题与矛盾有借鉴意义。

读者言论篇(3)

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事业也逐步实现了网络化。而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针对读者进馆率下降,图书馆主页的点击率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和服务。由此,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设立网上读者留言平台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高校图书馆网上读者留言平台的特点

1.自主性

虚拟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允许读者不受任何限制地随时向图书馆提意见、建议乃至批评和投诉。读者在咨询时不必特意去寻找馆员,也不会影响到其他读者的咨询,整个过程都处于自主、独立的状态。

2.开放性

允许任何读者进行在线留言,可以涉及图书馆的管理、馆舍环境、馆藏资源、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希望在图书馆得到的帮助等各个方面。由于读者签写的留言和工作人员的回复留言是公开的,而签写留言的读者信息是不公开的,所以,任何读者都可以在线留言,把自己想说的、想要的资源、甚至向图书馆提意见、建议,乃至批评和投诉都可畅所欲言,切实改进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工作。

3.经济性

用户留言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建立读者网上留言平台,进行一段时间积累后,就可形成常见问题库,读者直接访问该库便可获取答案,减轻了工作量;在提问者和解答者之间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咨询的效率和质量。

4.督促性

接受并公开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建议和批评,对图书馆了解自身不足、馆员加强自我约束等具有重要的督促作用,有利于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高校图书馆网上读者留言平台的功能

“读者至上”是图书馆工作的准则,不断提高读者满意度是图书馆不懈的追求。读者网上留言就是为加强图书馆和读者双方的互动沟通而服务的,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图书馆全面了解读者的需要,提高图书馆人员的工作质量

高校图书馆网上读者留言是了解读者需要最好的窗口,在读者网上留言中,读者反映的信息最全面、最具体,什么问题都可以反映,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工作中大大小小的许多问题,有利于我们工作的改进和发展,督促我们的工作。

2.有利于馆员自我约束,提高服务质量

读者网上留言有许多内容是针对少数馆员的服务态度而提出的,由于读者留言是开放性的,读者的任何留言都反映在网页上。因而大家对自己的言行非常的谨慎,自觉地提高了服务质量。馆员以如此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哪有不提高工作质量的道理呢?

3.有利于加强图书馆的采购采访工作,促进图书馆的馆藏建设

读者网上留言有许多内容关于文献采购方面的。此类留言中书籍种类、数量、质量是读者关注的焦点,说明采访工作是图书馆建设的关键环节。

4.有利于改进图书馆的随书光盘和磁带的利用和使用,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现代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很多都在利用图书馆借阅的书籍和随书光盘、磁带作为辅助教学和自学的工具。所以,由于访问申请制作的随书光盘量大,难免读者申请制作的光盘出现无法下载或者下载错误、找不到所需要的随书光盘资源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当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时,读者只要在网上随时留言,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及时查看、更正错误并回复读者留言,从而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三、重视网上读者留言,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网上读者留言的特点和功能,说明高校图书馆设立网上读者留言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们一定要重视读者网上留言,派专人专职负责,认真及时地回复和解答读者的疑问。

以我院图书馆为例,我院图书馆非常重视读者网上留言平台,派专人专职每天查看读者留言并做到认真及时地回复读者的问题,读者留言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多数留言是反映读者所需要的光盘下载不了、错误或是不知道去哪里申请所需要的光盘资源等问题;部分留言是希望图书馆引进采购哪些方面的文献资源;有些留言是关于图书馆某些部门的服务建议的;有些留言是关于图书馆各种规定的咨询及文献检索与导读等方面的。

总之,当看到读者的一句留言:“谢谢老师,我的问题已解决。”“我申请的光盘,可以下载了,谢谢了。”“老师,谢谢你的回复,我的问题已经解决。”我们图书馆人会从心里感到由衷的喜悦,也是对我们图书馆人工作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高校图书馆只有高度重视读者网上留言,吸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

读者言论篇(4)

阅读是外语学习的重要途径,怎样阅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国内外学者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图式建构、语境建构、元认知等阅读理论方法,其中相互作用阅读理论方法在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相互作用阅读理论内涵及影响因素

鲁姆哈特(Rumelhart)提出的相互作用阅读理论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语言材料和读者是相互作用的。语言文字含义并不是仅仅存在于文本中的符号,被动地等待读者吸收,阅读者必须积极投入其中,努力挖掘它的含义。文字含义既不存在于语篇之中,也不存在于读者之内,它产生于读者和语篇两者相互作用中。阅读理解是读者从语篇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作者将自己头脑中的信息编码,形成语篇,读者再把语篇解码,获取信息。阅读过程则是一个解码过程。作者要传达的信息进入读者头脑,交际过程随之完成。但是若在交际环节中出现“故障”,信息将无法传递。信息在从作者的头脑到达读者的头脑过程中,若干因素会影响读者接受信息,其中主要有三个:读者因素、语篇因素、作者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相互作用阅读理论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可以用图表进行描述,示意图如下:

完全意义阅读理解

1.作者因素

作者在写作之前,往往会对读者的特点进行了解,然后根据读者可接受的程度进行写作。这样,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才会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否则就会出现误解或不完全理解,失去文本交际的意义。

2.语篇因素

语篇因素是指句子的结构、长度、词汇密度、新概念的多寡、文章主题的难度和新颖度等。一个文本的难易程度跟读者和作者在以上几方面重合部分的大小有关。重合部分愈大,文本愈容易,反之愈难。事实上,读者对于文本达到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阅读理解的目的在于尽量挖掘文本含义,扩大重合面。语篇因素对阅读理解影响甚大。

3.读者因素

按照相互作用阅读理论,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角色是主动的,获取信息是在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在这过程中,读者的个人知识结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读者具备了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则不需费很大力气就能理解文本含义,否则只有摸索前进。由此可见,相同的文本对不同的读者难易程度不同,原因在于读者个人知识结构的差异。

二、影响阅读的作者因素、语篇因素和读者因素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根据相互作用阅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应用以上三个影响阅读因素,调整教学内容,收到了一定成效。

1.作者因素

在影响英语阅读的诸因素中,作者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不能要求作者的取材内容及写作方式。但是,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可以在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中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材料,以解决作者因素给阅读理解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筛选合适英语教学网络资源,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语言习得的五个假设,其中,语言材料假设已被多数研究者接受。他认为,英语学习者通过接触略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而习得语言,通过不断吸收语言材料,从而逐渐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材料题材广泛,以社会科学、热点事件为主,有的选自西方的报刊杂志,也有来自英美经济文化历史方面的报刊书籍,也有人民日报的文章。学生不仅学到了英语语言知识,提高了阅读水平,而且还获得了许多其它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

2.语篇因素

语篇因素应用包括语言方面和非语言方面的内容。句子结构、长度、语汇密度等属于语言因素,而新概念、文章主题、新颖度等则属于非语言因素,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如dog,cat,小孩子都知道这两个词,应该说没有语言问题了,但在句子、语篇中就要仔细分析其涵义。如:

I’m afraid in this line of work it’s a case of dog eat dog. (习语:残酷无情的竞争,相互残杀)。

He’s made a dog’s breakfast of these accounts. (英式非正式用语:一团糟)。

This firm’s gone to the dogs since the new management took over. (美式非正式用语:败落)。

She was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before her diving test.(英式用语:如坐针毡)。

When the cat’s away,the mice will play.(谚语:猫儿不在老鼠翻天)。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习语:下倾盆大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深入分析难句、难词,强化并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句、典故、风俗习惯等,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养成多查阅多积累的习惯,遇到新颖的感兴趣的表达方式,及时积累,与同学相互交流。

3.读者因素

对于读者因素,除前面提到了文化背景知识外,还应包括阅读水平、智力情况、学习动机等因素,其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首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克服某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读、逐字读、默读、指读和回读。其次,是在看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有随手做标记的习惯,边阅读边把文章中观点性的语言、转折性的语言或表示因果关系,比较关系等语言标注出来,这是把握整篇文章脉络的一个重要环节。再次,是阅读中视幅要宽,视时要短,意群要长,把尽可能多的词一眼“尽收眼底”。阅读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阅读速度,由于语篇体裁的难度不一样,阅读的速度也不同,而片面追求快速阅读也会使视觉器官和大脑不能集中于阅读过程本身,从而会影响阅读效果,因此,要保持良好心态,不要过分焦虑自己的阅读速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生僻词、难懂的句子,有的学生总想查阅清楚,导致阅读速度慢,即使读到最后,前面的内容也会忘记。针对这种情况,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坚持鼓励学生养成整体阅读的习惯,即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于整个篇章内容,而不是个别词语、句子,通过辨认某些关键性词语,头脑中展开对篇章内容的预测;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证实、修正、扩展最初的预测,或者对它否定而产生新的预测,最后达到对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

三、结束语

阅读理论研究揭示了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心理活动特征及思维活动规律,分析了影响阅读的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认真学习这些理论,对外语阅读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教学实际需求,认真领会理论的实质,灵活运用。本文只是笔者应用相互作用阅读理论进行英语教学的一点体会,希望能给英语阅读者以启迪。同时,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研究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阅读方法,使学生成为熟练的阅读者。

参考文献:

读者言论篇(5)

目前,关于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是否符合要求、学术论文选题研究深度、摘要的语篇和语言特点是否符合规范、引言的研究状况是否准确等方面。因此,学术写作的研究关注的是语言、内容和深度之间的关联。高校教学中写作模型大多是描述非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缺乏在课堂中培养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学者Nunan指出,学术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探究过程,包括3个方面:(l)一个问题或假设;(2)数据;(3)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即研究要用证据、数据来支持观点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对象,设计研究工具)。因此,如何科学地思考并运用合适的语言和内容形式,才是学术写作的关键。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由三部分组成:学术语言、学术论文的结构和科学思维。在以上理论框架下建构出论文写作过程,用以解释教学环境下如何培养学术写作能力。

一、语言表达与论文写作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学术语言是科学思维能力的体现,科学思维通过学术语言来展现。科学思维指的是在科学研究中用到的对科学内容进行论证的过程。科学思维包括了很多认知活动,例如归纳、演绎、类比、因果论证等写作方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有:定义、解决问题、理论构建、检验假设、数据论证、因果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和综合论证。以上的科学思维都离不开准确的学术语言表达。

学术语言的特点体现了它在特定的学术语境下完成交际任务的要求,表达的信息内容复杂,涉及的概念抽象,理论性强,所需使用的语言相应地变得更加复杂。从交际的角度来看,学术语言之所以难,除了信息复杂之外,原因还在于交际情景不明析,读者对象不确定。学术语言中的人际立场是客观的和权威的。学术语言要求一个非对话体独立观点的构建,而且是“一个坚定自信的作者作为博学的专家提供客观信息”。学术语篇的信息量具有简明和高密度的特点,简洁明了地传递信息,避免无谓的重复。学术写作注重简洁、逻辑明晰,用很少的描述语言概括大量的信息。学术语言在信息组织上,语篇意识通过语篇和章节深入来实现。学术语言中信息的组织根据逐步的逻辑论证,在词语使用层面上,要求使用特定学科的精准术语。最后一个层面是表达一致性,或者说是语言和它所要表达的事实之间的对应。

二、阅读与论文写作关系

任何学术研究,无非都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其实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而“论文写作”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与“论文写作”密不可分。“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学习型阅读、娱乐型阅读、研究型阅读。学习型阅读的目的在于学习,在于知识记忆;娱乐型的阅读在于休闲、消遣;而研究型的阅读,它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区分了这三种阅读,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与“论文写作”直接相关的阅读便是研究型的阅读。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分析,所谓“研究型阅读”,就是要求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搜索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对比、鉴别、诠释,从而达到解决某个问题的阅读方式。在论文写作中,比较常用的“研究型阅读”有以下方式:

(一)疑问式阅读法。在学习型阅读阶段,阅读者往往把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和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质疑,尤其是对于经典的作品和权威学者的学术著作就更是如此。在学习知识的阶段,知识被看成是非常神圣的东西,这毫无疑问,在一个人建立自己的知识背景的时候,这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学生在阅读所有著作时应持有的态度。无论你所阅读著作的作者地位有多高,名气有多大,都不应该被置于疑问的眼光之外。特别是理论著作和研究型的论文,读的时候就要质疑它,他的结论有根据吗?他所采用的论据可靠吗?他所运用的推理合乎逻辑?

疑问式阅读对于学者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无非是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环节构成的,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有无提出质疑的眼光和能力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套用古人的话说叫“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宋・陆九渊)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怀疑是一种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而不是轻率地否定一切。

(二)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的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把知识归纳成条或要点,然后努力把它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说这一点和那一点之间,这本书和另一本书之间,这个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差别,一般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可以说这个阶段读书的目的还比较笼统,如果说有目的,那么增加知识就是主要目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这时候读书的目的性比较强,不仅读书的时候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他在遇到一种新的理论、一个新的观点、一条新的材料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些对解决其所研究的课题有什么用处和帮助,这就是联想式阅读。

进行联想式的阅读,有两个环节很重要:第一个环节是要建立学术基点。什么是学术基点呢?所谓的学术基点其实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或者是一个研究领域,或者是一个研究对象,或者是一种学术观点,总而言之,应该是自己相当熟悉、经常思考并试图解决的东西。当研究者阅读其他著作的时候,就会和自己所关注的学术基点产生学术性的联想,许多新见解就是在这种联想中萌发的。第二个环节是要具有比较敏锐的、触类旁通的感觉和能力。就是说通过联想,发现新现象与自己的学术基点的内在关联,体会它们在哪些方面是相通的,在哪些方面是相异的,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等等。具备了上述两点,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和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三、结语

学术论文写作的三要素即:学术语言、内容深度以及科学思维。这三者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思维是中介工具,语言表达准确和学术内容深度是规则。学习者通过科学思维的中介作用,依照学术语言和内容深度,达到学会写作学术论文的目的。学生学术论文习作中常出现语言和思维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作为教师,应当给出准确语言表达、内容深度以及科学思维三方面的建议和反馈。当学生知道如何论证,该写什么,选择怎样的语言形式后,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读者言论篇(6)

一、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

1932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F.C Barlette在其著作《记忆》中提出了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的图式理论。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存在于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单位,语言文字仅仅是一些物理符号,某一字和词的含义不在于这些符号本身,而在于使用这些文字符号的人在一定环境中对这些符号的理解。

按照F.C Barlette提出的理论,Cook把图式分为三种类型:(1)语言图式,即读者对构成文章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要素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2)内容图式,即读者对语言的意义、文化背景知识、常识、世界知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行为的认知情况。(3)结构图式,也称形式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的体裁和篇章结构的了解程度。在这三种图式中,语言图式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内容图式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依据,形式图式则是调用内容的能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根据图式理论,读者在进行阅读理解时,首先是通过文字给头脑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与输入信息相关的图式,当这些图式被找到并得到激活时,读者就对文章产生了理解。因此,阅读是读者自己头脑中的图式即头脑中已有知识和篇章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利用已有的图式对阅读材料的一个不断地选择、检验、整理与加工并根据其图式对阅读策略进行选择和调整的过程。由此可见,读者获得的已有图式越丰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就越迅速和准确,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就越强。

二、图式理论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图式理论与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不能正确理解材料的原因有以下三种情况:(1)读者没有存储与材料主题有关的图式;(2)读者存储了与材料主题有关的图式,但读者的图式不能得到激活;(3)读者存储的图式与材料提供的关于同一事物的图式存在差异,导致对材料的意图做出了误解。根据读者不能正确理解材料的三个原因,本文提出了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合理利用图式理论,采用激活已有图式、扩大原图式并建立新图式、合理利用形式图式等渐进反馈式的阅读策略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图式理论的渐进反馈式阅读

(一)激活已有图式。

读者在阅读英语材料时,除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要素外,读者阅读材料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还受所掌握材料背景知识多少的影响,材料的内容会激活读者存储在头脑中的已有图式,建立起与材料有关的宗教观念、价值体系、风俗习惯和科技知识等方面的背景图式,所以读者的背景图式越丰富,就能利用已有图式快速有效同化材料中的信息,实现对材料的准确理解。因此,在面对英语学习基础和学习热情相对较差的中职生时,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应先把与阅读材料主题有关的图片、视频影像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然后逐步引入阅读话题,使学生初步了解话题内容,激活学生已有的与话题有关的背景图式,激发学生想要通过阅读以了解更多相关话题的兴趣,为下一步教学铺平道路。

(二)扩大原图式,建立新图式。

Cook的研究表明,读者掌握的语言图式越多、内容图式越丰富、形式图式运用得越熟练,对材料理解的帮助就越大,阅读的速度就越快,阅读的准确性也高。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合理利用图式理论,不断丰富扩充各种图式,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1. 重视语言能力,扩充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是指关于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要素的知识,是读者进行阅读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中职生的英语基础薄弱,掌握的语言图式很少,所以很难根据经验来推测新的语言知识,因此,当面对生词连篇的阅读材料时,中职生的语言图式无法激活,从而导致相应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也无法激活,最终不能正确理解材料。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识别英语词汇、英语习惯用法及语法结构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语言图式,为进行快速有效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2. 扩大阅读量,丰富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已经具有的与阅读材料相关的、有助于理解主题的各种知识,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常识、世界知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行为的认知知识,是读者理解材料的基础。图式理论认为,读者通过阅读材料首先建立语言图式,为了理解语言图式中所隐藏的含义,产生对语篇的理解知识,语言图式需要与内容图式互相作用,所以丰富的内容图式将有助于读者理解阅读材料。考虑到中职生知识的局限性,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1)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只有充分激发中职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才能建立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真正实现“要我读”向“我要读”,即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2)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据了解,有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语言词汇知识,但也不能真正理解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因此,许多阅读理解障碍的根源在于背景知识的欠缺,所以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介绍相关背景知识,鼓励他们更加广泛地接触英语。(3)加强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东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区别在语言文化上尤为突出,如字词句的构造、文章的布局、惯用表达等,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自发探索异国文化,从而激发起学习热情,使其内容图式变得越发丰富。

读者言论篇(7)

学生在阅读议论性文言文时,要树立整体意识,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

1.找论点,领会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议论性文言文的论点,一般出现在第一自然段(有的可能在文章中间或结尾)。而文中的材料、例子都是为了说明论点的。如《劝学》一文,作者开篇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下面的内容全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过秦论》一文,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才亮出了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所以,学生在阅读议论性文言文时,首先要着重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揣摩作者的观点。只有把握住作者的观点,文章的意思才更容易理解。

2.梳脉络,把握结构方式,理清文章思路框架。议论性的文言文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了解了这些知识,学生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加深对全文的理解。如《六国论》一文,作者先提出论点,然后以史实为依据进行分析论证,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然后对六国破灭的原因进行了论述,否定了“兵不利,战不善”的因素,对“弊在赂秦”予以充分肯定。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赂”字展开论述,观点鲜明,语言简洁,层层逼近,环环相扣,是按层进式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典范。在平常的阅读中,学生只有把握住议论性文言文的结构特点,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3.弄清文章的论据及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如《师说》一文,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是这篇文章出彩的地方,其中第二自然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论证有直接的关系。这一自然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经过对比,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古今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违背常理的做法,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也就不言自明。引用是议论性文言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如《师说》的第三自然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可信。

4.明特点,揣摩语言含义,推测作者写作意图。议论性文言文语言准确,严谨,加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阅读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认真琢磨其语言的深刻含义,才能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如《师说》一文,如果仔细品味它的语言技巧就会发现它的语言特色,韩愈的散文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而著称,具体体现在他的文章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类句式的运用,使全文形式整齐,气势恢弘,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重落实,激活多种思维,归纳答题要点。议论性文言文所选的题材比较广泛,学生在做题时,运用归纳的思维方式,应做到以下几点:(1)把握论点。不仅要把握全文的大论点,而且要明确每段的小论点,这些大小论点是解释词语、阐释句子的依据。(2)明确论点和材料的关系。对文中例子的作用的理解,要结合段内议论性的句子,着眼于整篇,从例子与观点一致性的角度去思考。(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文中关键的语句,往往是每一自然段的起始句、终结句以及抒情性较强的句子。这些句子,学生首先要对号入座,找准位置,结合时代背景、写作特点、写作意图来加以解答。

二、在阅读议论性文言文时,要有互助意识

读者言论篇(8)

两种读者中心论:一种是一般意义的读者中心论,即只要是读者,就必须从自己的心理图式出发去主动解读文本的读者中心论;一种是后现代的读者中心论,即解构主义的读者批评,具有反传统、反现代的特点。概言之,所谓读者中心沦,就是文本解读的主动权在读者,读者在阅读视角和意义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1.一般意义的读者中心论

实际上,不仅后现代文本解读强调读者中心,传统文论和现代文论也强调读者中心。因为不论何时,文本意义最终都是由读者确认的。因此,存在一个一般意义的读者中心论。一般意义的读者中心论,强调从不同学科视角来解读文学文本,并且从整体意义上来把握文本。不同学科视角,理论上指“百科视角”,包括科学视角;整体上把握文本,是说解读文本的视角不是局部的,而是需要贯穿文本始终的。比如,关于《祝福》的多元解读,起码有三个贯穿始终的整体视角,一是社会历史视角,探究祥林嫂之死的社会历史意义;二是文化视角,探究祝福的文化意义;三是女性视角,探究祥林嫂悲惨际遇的女权意义。文学文本多视角解读主要依据的就是一般意义的读者中心论。

2.后现代读者中心论

后现代读者中心沦,即解构主义的读者批评理论。解构主义的创立者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其思想核心是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具有反传统、反现代、解构一切的特点。解构主义读者批评理论,是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也具有反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解构文学传统和常规的特点。这种读者批评,强调文学的无客体性、边缘性、颠覆性,主张用“异延”“播撒”“增补”等新概念来解构文学文本,强调读者对文本意义的无上决定作用。新课改多元解读课堂所出现的诸多创新言论,如愚公移山破坏环境等,都是这种文学批评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学批评虽跟传统的文学批评有很大不同,颠覆了传统和现代文学批评的观念与原则,但也没有完全脱离文本,它只是没有整体性地观照文本,而是局部地断章取义地观照文本。

二、理想读者与多元视角

现实读者,由于自身兴趣爱好的不同和素质缺陷,解读文本的视角往往是残缺的;理想读者,是全知的读者,能用多元视角解读文学文本。因此,要倡导以读者为中心的文本解读就必须呼唤理想读者。

显然,一般读者难以成为理想读者,一切都在发展中的学生读者更是如此。尽管如此,不必忧虑中学文学文本解读没有理想读者,一个学生读者不是理想读者,千百个学生读者加起来可能就是理想读者。理想读者的任务就是发现文本的多元视角,然后去进行多视角解读。

视角,本是西方叙事学所研究的一个重要行文策略问题,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我们这里研究的视角不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也不是作者行文的角度,而是读者阅读文本的角度。读者到底可以从哪些视角来看文学文本呢?主要是人文社科的视角,因为文学是人学,是艺术,属于人文社科的范畴。当然,既然文学是人学,人有心理,也需要柄居自然,那么文学跟心理科学和自然科学也必然产生联系。只不过,文学只是描写和感受心理和自然现象,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研究心理和自然的本质。也就是说,大致说来,我们可以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心理科学这些多元视角来分析和鉴赏文学文本。

三、理想读者的多角解读

在中学文学文本解读实践中,因为文学阅读指导者和学生读者的观念错误与素质缺陷,产生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误读和乱读。比如,从《背影》中父亲爬月台看到“违反交通规则”,从《荷塘月色》“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看到朱自清“关心南方的民主革命”等。显然,这不是理想读者的多视角解读,因为这种解读是局部的、断章取义的、有违历史的,而理想读者的多视角解读应该是既兼顾局部又兼顾整体的,是科学可信的。

读者言论篇(9)

1 输入驱动假设理论

输入驱动假设理论是美国语言学教授克拉申创立的外语学习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语言输入是指学生能够从听到的内容中学习到有价值的语法知识。克拉申指出,外语学习主要包含两种因素:一是学生能够接受并理解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二是学生对语言输入内容接受效率。这里的“输入”是一个重要节点。

“可理解的输入”是指语言学习者听到并能够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难度稍微高于学习者当前语言掌握能力。克拉申将学习者当前语言能力表述为“i”,并将其下一个语言提升目标定义“十l”。这里的“1”就是语言学习者与下一个阶段语言能力的差距。因此,只有学习者能够接触到“+1”的内容时,才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2 如何让阅读成为有效的“可理解性输入”

2.1“输入驱动假设”与阅读理解能力

Brown(1983)认为,任何语言交流都需要用到四种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准确沟通的目的。其中听力和阅读能力是领会式技能,是语言感知过程;口语和写作能力是表达式技能,是语言形成过程。因此,听和读是将外部语言转换成内部语言的过程,是语言输入手段,而说与写是语言的输出手段。本文认为,语言输入与阅读教学联系紧密。学生阅读量越大、质量越高,就越能够提高语言能力。实践经验表明,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效果,还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有效“可理解输入”建立在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基础上

每个英语学习者有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和速度,阅读方法主要分以下四种:即精读、泛读、快读和批评性阅读。

(1)精读要求保证较高的阅读质量。读者要了解每句话的内容,能够准确分析其句法和结构,搞清楚每个语法难点和用法。

(2)泛读要求扩大阅读信息量。读者要通过阅读获取更多的信息,能够通过上下文猜测新词意思,通过泛读不断养成语言思维习惯。

(3)快读要求提高阅读速度。读者在掌握阅读内容和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4)批评性阅读是一种要求很高的阅读。要求读者能够对作者立场、文章论点等进行深度把握。

2.3有效的“可理解输入”需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其与学生词汇储备基本相当,文章形式以故事、新闻等通俗易懂的材料为主,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之后,可以再选择更高难度的阅读材料,保证其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特别是要将“可理解”作为第一原则。

(1)可理解性原则。根据前面分析可以得知,“可理解性输入”是指“稍高于学生现有语言能力的输入”,它不拘泥于语言形式,只要可以向学生传递语言信息,扩大学生语言信息量即可。

(2)粗调性原则。阅读是一种语言输入过程,阅读量越大,学生存储的信息量也就越大,越容易促进阅读水平提高;过细的语言理解要求会产生负面影响。大量广泛的阅读能够不断丰富学生语言知识储备和大脑思维方式。

(3)趣味性原则。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保证阅读材料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提高阅读训练效果。

(4)广泛性和多样性原则。选择阅读材料时,要尽量选择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语言知识和信息量,从天文地理到历史文化,再到生态环境,不断丰富学生语言背景文化知识,有效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积极性,保证阅读过程中实现有效“可理解输入”。

2.4有效的可理解输入需要降低情感过滤的作用

阅读过程是读者从书面内容中获取信息的心理活动过程。近年来,国外语言学家与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学习者心理对外语学习效果影响十分明显,其中感情因素最为突出。学生情感障碍越多,可获取和吸收的阅读信息就越少。克拉申指出,影响“可理解输人”的感情变量主要有学习动机、态度和焦虑。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范围,帮助学生减少情感因素干扰,以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输人驱动假设是克拉申外语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我们揭示了语言学习规律。 用克拉申的话来说,只要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包含“可理解的输入”,就有利于促进语言学习。国外学者普遍认为,输入驱动假设是目前外语学习理论中最权威的指导理论。虽然我国教育界对其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可理解输入”强调了输入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强语言沟通和运用,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在大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可输入驱动假设理论为指导思想,不断改进阅读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有效降低情感过滤,不断提高阅读过程中的“可理解性输入”效果。

【参考文献】

[1]Brown.H.D. 2002.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读者言论篇(10)

英语阅读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高校大学英语教师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探讨最为合理的阅读教学模式。语言学理论是他们进行研究的依托,而以心理语言学理论为依据进行的深入研究更是值得重视,从该角度揭示阅读的心理活动规律,可以使更多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更快更好地确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最佳模式。

一、心理语言学与阅读

“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集中讨论的话题,简言之,就是研究人们是如何理解语言的,其中包括言语感知、词汇提取、句子加工和语篇理解。而阅读正是将这四个过程进行综合运用的体现。

在语言感知条件的研究方面,“语境”是影响言语感知最为重要的条件。语言感知研究的另一个领域是“书面语言理解”的研究,这牵涉到“视觉感应”、“字母辨认”、“词意确定” 以及“信息记忆”和“信息组织”等方面的探索。在“词汇提取”的研究方面,其探索主要集中在“词的基本元素”、“心理词汇的研究方法”、“影响词汇提取和组织的因素”和“词汇提取模型”等四个方面。马斯伦(marslen)和威尔森(wilson)提出,当一个人听到一个词的时侯,该词所有的语音邻词都会被激活。无论是哪一种理论,都很难适用于解释语言理解复杂过程的全部,但是,每一种“模型”都强调“激活”理论。

句子理解是语言理解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心理语言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理解语言,是因为信息接收者和信息输出者的心目中有着共同的语法规则或“约定”。然而,句子理解研究并非如此简单,这里还牵涉到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问题,仅以a说的“it’s too warm here.”一句为例,如果b从该句的字面意思去理解,他很可能就没有理解a的真正指意。因此,句法加工便是心理语言学在语言理解方面所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句法加工的研究涉及到“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关系”、“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关系”、“句子结构的分解”和“从句的加工”共四个问题,主要探讨人们是如何通过句法加工来理解复合句及其指意的。 然而,要正确理解语句,句子记忆也是重要的一环。

“语篇理解”的研究而论,基本上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语篇连贯和理解策略的研究、语篇记忆的研究和语篇处理的研究。就语篇连贯的研究而论,由韩礼德和海森(halliday & hasan) 提出的“上指”(anaphora) 和“下指”(cataphor) 成为语篇连贯研究的一大主题。但无论是“上指”,还是“下指”,讲的都是语句紧密连结与语篇连贯的关系。在语篇理解策略的研究方面,语篇信息的“已知或未知策略”、“直接匹配策略”、“搭桥策略”以及“回顾已知信息策略”成为讨论语篇理解的重要思考线索。有关语篇记忆方面的探索,由巴特莱特(bartlett) 提出的有关人类认知系统的“组织计划构架”仍影响着当今心理语言学有关语篇记忆的研究,他认为,记忆是活跃的、有创建性的,是有计划的。就语篇的记忆而言,“命题”和“推理”成为研究的中心。心理语言学家认为,不仅话题的辨认和句子的组合与语篇记忆密切相关,语篇理解也有助于语篇记忆。在语篇处理的研究方面,“语篇处理模型”成为研究语篇理解的中心内容,诸如“语境模型”、“连接主义模型”、“建构与结合模型”等,均从各个角度阐述了语篇理解的过程。

由以上的语言心理学对语言理解的相关理论分析中不难看出,“阅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是作者、语言信息和读者三方而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并非是读者单方面的’对号入座’式的单纯语言活动”。 语言学家古德曼(goodman)还曾把阅读的心理语言过程分为“体验”、“预测”、“验证”和“肯定或修正”等四个过程。这些过程构成了一个彼此相联的、周而复始的理解、消化和表达的循环过程。他所阐述的阅读心理活动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概念能力、背景知识和处理策略等三者互相作用的过程。

语言学家威德森(widson)教授1979年曾指出,“阅读不仅是获得信息的过程,而且是解释信息的过程。读者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取决于他原有的背景知识和语言信息的重要性”,“阅读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四方面意义的复杂的脑力劳动,那就是认字、释义、思考和贯通。” 这其实正是心理语言学观点对于阅读的总结和概括。归根到底,阅读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心理语言活动,通过赋予文字符号以意义,来达到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因此,我们往往把这种阅读活动认为是“视觉的谈话”,是阅读者与写作者之间未谋面的交流。

纵观有关语言学家对阅读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阅读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并不是读者不需要任何努力即可从阅读材料中了解到不曾了解过的东西,也并不是仅仅辨认出文字即可;相反,阅读是一个积极的心理过程,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之间相互交流的主动过程。读者不单纯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通过运用其所学的语言知识、文体辨认能力、以往的阅读经验以及已获得的阅读技能,来充分调动视觉、记忆和想象力等各种思维能力的积极活动者。因此,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读者不断运用头脑已有的知识,对读物所提供的文字信息及含义进行选择、推论、记忆,达到最后理解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阅读的真正意义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

二、心理语言学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依据心理语言学对阅读特点的研究,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诸多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可运用的方法,并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启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过多的讲解及其他的语言活动来代替学生自己阅读的心理过程。单纯的老师讲解、学生听的阅读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能投入更多的机会来实践阅读的心理语言学过程,因此违背了阅读的心理活动规律,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因此,他们必定要经历从“非自由阅读阶段”到“自由阅读阶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同时不仅要注重精读课的教学,也决不能忽略泛读和快读的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通读、略读、查阅、评读的能力,要为学生创造符合心理语言学模式的阅读环境,让学生真正经历阅读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

2、注重文化背景知识传播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背景知识是影响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一个人所赖以成长的文化语境将会直接影响他自己要说的话和对对方所讲的话的理解与解释。如果学生缺乏对这些背景知识的掌握,势必会影响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准确理解,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解。因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首先把与阅读材料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及本课文中呈现出来的背景信息解释清楚,要让学生知道这种语言的母语使用者是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的,要让学生了解母语使用者是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的,扫清阅读理解中文化知识方面的障碍,弄清历史背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3、鼓励学生提高自身潜力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把零星的信息升华为概念,也就是将阅读材料的感知输入转化为对阅读材料的最佳理解。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理解是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外语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利用所掌握的文化背景和外语语言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全面准确地理解文字中所表达的各种信息。由此可见,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充分发掘并发挥自身的各种潜能,加强从语篇水平上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辨证、分析、推论及综合理解的能力。

4、积极创建语境,加强学生阅读技巧的训练

在阅读过程中,语境对于将文中信息作为语篇理解的线索,综合运用阅读技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建语境,是指找出篇章的理解所依赖的各种语内境,把握篇章内新的语义联结网络。篇章内部的语义联结,体现在段落与文章中心、段落与段落、句子与段落中心、句子与句子、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并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将此种语境的建构程序运用在课内外的阅读训练中,例如,如果学生掌握了可根据阅读材料上下文的信息及词的前后缀来猜测词义这一阅读技巧的话,就不会因一词的障碍而使阅读的内容支离破碎、无法理解。在语境中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技巧可以达到获取不同信息的阅读目的。

5.、以阅读为切入点,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技能

在以往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阅读所能培养的英语应用能力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阅读即“读”的能力。而资深的英语学习者及英语教学者都十分清楚这样一个道理,即英语运用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技能的体现。只有将听、说、读、写、译之技能有机融合,综合运用,才能体现语言之娴熟,其中各项技能本身无一不体现了将人类的各个生理感官系统功能相结合的共同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他方面的能力割裂开,应以阅读技能为切入点,综合并全面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

综上所述,心理语言学从理论方面对语篇的理解和分析提供了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并从实践方面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给予了重要启示。笔者相信会有更多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加入到研究心理语言学对阅读教学影响的队伍中。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工程质量论文 下一篇: 申请转正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