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是课堂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17 06:07:33

生活处处是课堂

生活处处是课堂篇(1)

生活处处是课堂,不错,正是如此。连吃面,这么平常的事,我也能吃出真理来。

妈妈这几天出差了,爸爸有不怎么会下厨,我俩早餐只能顿顿吃面了。第一天早上,我洗漱后,爸爸便叫道,女儿,吃早餐了。叫到便到,我立马冲到餐桌旁。只见桌上有两碗面,一碗面上卧着蛋,另一碗面上却什么都没。爸爸见我疑惑之时,便问,女儿,要吃那碗啊。我毫不犹豫答道,这还要说吗,肯定是有蛋那碗。爸爸又追问说,孔丘四岁会让梨,你这么大,连碗面也不让啊。我 不紧不慢地说,不让,有蛋还不吃啊。说罢,便大大咧咧的吃起来。吃着吃着,我的目光移向了爸爸那碗,只见爸爸那碗中间也卧着蛋。爸爸笑笑说,明白了吧,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第二天早上,我吸取昨日的教顺来到餐桌边。爸爸便走过来端两碗面。这两碗面如昨日相同,一碗卧着蛋,另一碗没有。爸爸笑笑问到,要哪碗啊。我耷拉着脑袋说,做不后悔的事,要没卧蛋那碗。爸爸追问我确定后也吃起面来。眼看要见碗底了,怎么一个蛋也没啊,便问爸爸。爸爸说,心想着要占便宜的人,往往还会吃亏。

时间如流水,又到第三天了。我带着笑容来到餐桌边。今天的面如往常一样。爸爸也问道,要吃那碗。这回的我说到,孔丘四岁会让梨,那我就让面,你是大人,您是大人,您先吃。说后爸爸说,真的懂事了。爸爸情不自禁的吃起来。我也跟着津津有味吃着。哇塞,我的面中间竟然卧着两只蛋。爸爸随后便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然你吃亏。

生活处处有课堂,只要你留心注意,真理时时刻刻都存在。

生活处处是课堂篇(2)

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充满着知识。书上没有作者的名字,却人人都是读者。这一本书的名字就叫做——《生活》。生活还是一条路,成功人士的路是曲折的、多彩的、与众不同的;普通人的路则是平坦的、黑白的、毫无出彩之处。只有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的人才能够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前几天,我到同学家玩,并在他家小区的池塘里捕捉到了八只小青蛙和四五只小田螺。回到家中,我就迫不及待的把它们放入了鱼缸之中。

我在书中曾经看过描写青蛙的文章,书上说:“青蛙是跳远能手,有种青蛙跳三次就能蹦出12米远。青蛙是两栖动物,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但都不能太久。青蛙的眼睛很特别,只能看到活动的物体,不能看到静止的物体,还有,它一般是在夜间活动的。”我似信非信的,心想:现在有8只青蛙,我何不用它来验证一下书上的知识呢?于是,我就走到鱼缸前,仔细的观察着青蛙。只见:七只黑色的,隐约有着点花纹、黑白肚皮的小青蛙像七位随时要立定跳远的运动员那样,半蹲在我放在里面的木头上,身子都一动不动的。只有一只倒在了水中,四脚朝天,露出了雪白的肚皮,一动也不动,仔细一看,原来它已经一命呜呼了。于是,我明白了:青蛙确实不能在水中长时间停留。接着,我又故意抓了一只青蛙放在阳台上,用木头做障碍物,只见那只青蛙一跃跃到了木头上,距离足有3-4厘米,是它身长的2-3倍!然后,它又一跃,轻而易举地就跳过了障碍。最后,我又发现其中一只青蛙的眼睛随着木头下的小鱼转动,好像要跳下去捕捉一样。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又跑去观察青蛙,只见:七只青蛙死了两只,还剩一只,其余全在昨晚上跳走了。这一切,使我明白了:原来书上说的全都是真的呀!

并非只有在宽敞的教室,整齐的桌椅才算是课堂。只要你做一个留心生活的人,你就会发现,知识原来就蕴涵在生活中,生活其实就是一个最好的课堂!

生活处处是课堂篇(3)

语文在生活中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到处都可以寻找得到的。用心地去体会现实生活,细心地去体会人生社会,精心地去感受世界的变化……在感到和体会的过程中你就会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语文知识。我们既可以从语文课堂上学到知识,也可以在生活中获取到语文知识。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段话强调了学好语文也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这一狭小的天地中.而要走向无限广阔的课外生活,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让学生直接与文章对话,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学生走出教材,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使我们的语文课成为理论性、实践性、生动性、趣味性十足的展示平台,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1.重演生活故事,训练说话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而表演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故事,回归生活的真实,就更加乐此不疲了。“口语交际”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前提下进行说话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口语交际《学会做客》这一课,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做客经历,再让学生互相表演,互相补充。做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表演起来非常活跃,使用的语言也特别丰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变得更加生动。

2.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在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最后一句“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的低下了头”,教学中抓住“惭愧”一词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说说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会说什么?同学们联系日常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他们的见解,如:“谢谢风伯伯,是您让我明白,我能看的远,是大山的功劳啊!实际上,大松树比我高多了。”“大松树,对不起,我刚才太不礼貌了,我以后再也不能看不起别人了。”……通过表演,学生轻轻松松的就达到了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3.展示生活亮点,促进个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方法多样化、个性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都能学有所长,感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释放,这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的要求。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孩子喜欢用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钟情于用画画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喜欢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如布置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在教学《世界真美呀》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一次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小鸡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时所发出的感叹。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有的用画画来描绘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歌声来赞美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表演来表达自己对这个美丽的世界的热爱……同学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生活处处是课堂篇(4)

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就是我们的课堂;每一种东西,就是我们的教材。我们在这样的课堂上学到不少东西。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来到外婆家后面的田地玩耍。突然,在地上发现一只蜗牛。这只蜗牛大约长两三厘米,头上的两根触角,一根长一根短,在一厘米处的地方上有一个小壳子。我转念一想:这蜗牛是害虫还是益虫啊?一想到这个,我便满脸愁云。过了一会儿,我便把蜗牛抓进屋里。我拔了一片菜叶,弄了一头死苍蝇,还拿了一片树叶,把他们放在了蜗牛的面前。只见,它先用长触角在上面碰了几下,又用短触角碰了碰。最后,在菜叶上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我不看还不怎么样,一看吓一跳。蜗牛喜欢吃菜叶,照这样说,蜗牛是害虫。我又想;可是蜗牛为什么要用长触角碰了碰,再用短触角碰了碰,才选择菜叶吃了起来呢?我打开电脑,一查才知道。那根长触角是蜗牛的眼睛,短触角是蜗牛的鼻子。“哦,原来是这样啊!”我高兴地说……

一只小小的蜗牛,竟会引起一连串的“问号”。最后,我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道理在课堂上也不一定会明白,只有亲手试验了,才会明白,才会牢记于心!

生活处处是课堂篇(5)

我又坐上了自行车。我第二次开始骑的时候发现车子不东倒西歪了,回头一看,原来是爸爸在后面扶着我。这下我放心了,越骑越快,爸爸跟不上了,也顺势放开了我,不过我的车依然骑得像爸爸在后面扶着那样稳稳当当的。过了一会儿,不知道怎么回事,一车又摇晃起来,一不注意车又倒了。爸爸安慰我说:“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多练,熟能生巧,你多练练也就熟练了。”我心想也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生活处处是课堂篇(6)

有一位老师,你似乎无法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却时时刻刻给你传授知识,使你受益终生。这位老师就是生活。你会在生活中得到知识,受到启发。

我们小学生在忙碌学业的同时,也应在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里停留几步。我特地抽出时间,骑上我的单角车浏览街市风景,踏进深幽的丛林,体验大自然的魅力。

我在一棵茂盛的枫树下停住了,它的美丽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使我不得不多看上它几眼。它那婀娜的姿态,火红的色彩,顿时让我感受到了深秋的韵味。一阵凉风吹来,树上的叶子好似飞舞的蝴蝶,偏偏升腾起来,最终拥入了满怀秋意的大地的怀抱中。我顺手拿起了两片落叶,它们已经红透了。我把它们对起来做比较,发现它们虽然在一棵树上,但并不相同。我又捡了其它落叶来验证,发现每片树叶都有各不相同的形状。这时,我感慨万分。啊!亲爱的人们,一棵枫树哺育了千万片枫叶,枫叶的样子竟然会不雷同,不相仿。而是倔强的展示自己的风采。每一片枫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呀!多么个性的枫叶啊!我将一片枫叶轻轻夹在书里,作为自己最宝贵的珍品。我突然止住了脚步。如果我们像枫叶一样具有个性,那么我们的想法会与众不同,我们的理想颇具创意,我们的人生也就充满魅力。像蝴蝶飞入花丛,像泉水流进山谷。由此,我的心情像天空中欢腾的海鸥,悠然自在……

生活又为我添加了精彩的一页,枫叶给了我人生新的感悟

河南兰考第1小学五年级:&&&

生活处处是课堂篇(7)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现象中蕴涵着许多奇妙的物理规律,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现象.在备课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本章节的物理知识,然后进行课堂提问内容的设置.教师还要对设置的问题进行后处理,使得课堂提问与生活现象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新授课的课堂提问,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新知识的传授,因此后处理要将课堂提问变得富有启发性,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有趣的物理情境中引出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光的折射与散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生活中下雨之后彩虹出现的场景,并提出问题:雨后彩虹为什么这样美丽?让学生猜测,或者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问题提出前的情境铺垫与提问后的小组讨论,都是对课堂提问进行的后处理.这样的处理,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体会到物理的奥妙,懂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帮助学生形成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入手来探索物理知识的好习惯.同时,在与人交流、说出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热情,学会自主学习.

新授课教授的是物理新知识,大部分学生都会对知识怀有好奇心.心理学研究认为, 当人遇到问题需要解决而又没有现成的办法时, 思维才出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准备好课堂提问的大概内容后,对内容进行后处理.教师要掌握好问题的难度,力求问题具体与鲜明,并尽量设置探究性问题,使得课堂提问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学,然后围绕教材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会发现许多问题:物体在水中才受浮力吗? 浮力大小如何计算? 航空母舰那么大,水面能承受住吗? 飞机在空中飞行是浮力的作用吗? 橡皮泥可空心、可实心,用它做浮力实验行吗? 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很多与浮力相关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解决已经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复习课课堂提问的后处理艺术

复习课的课堂提问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为主,课堂提问主要围绕旧知识展开,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增加,视野不断开阔,传统的物理课堂提问已经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设置好复习课需要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要对问题进行修饰,使得课堂提问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处处是课堂篇(8)

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师往往过分强调体育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这种过分偏重学科世界、看重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单一模式,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不够、关系不融洽,学生的学习锻炼也似乎成了简单的服从和机械的练习,最终导致学生越学越没灵气和活力。如果课堂教学总是远离儿童的课余体育锻炼生活,那么,课堂教学便不能成为学生整个生活的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要求脱节,也不能为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服务。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日渐失去学习和生活的源动力,失去对学习和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因此,体育课堂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开放的课堂,更应该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堂,为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自主的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服务,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欣喜地感觉到素质教育的温馨和教学过程中人性的回归。新课程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发展,不仅关注到学生的生活化体育,同样关注学生体育化的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它倡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体育的主体、自主生活的主体和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在当今这个弘扬以人为本的时代,它使沉闷、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锻炼和谐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活力。这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所要极力倡导的生活化的体育和体育化的学生生活。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课余生活体育化和谐发展的理论支撑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和《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中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生活化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我们也要体育化的生活,体育化的生活让学生觉得生活是多姿多彩、丰富而美好的。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育课堂和课余体育锻炼原本就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应体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也应该做到“源于生活”“立足于学生生活”“服务于学生生活”。然而在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因过于追求竞技化,片面强调技能、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能力,也疏忽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更加忽视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需求,体育课上军事化、教条训练式的模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余体育锻炼。因此,生活化的体育课堂和体育化的学生生活和谐发展顺应了新课改需求,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课余生活体育化的涵义

课堂教学生活化、课余生活体育化是指以体育活动为形式和内容,以维护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自发需求和日常行为的过程。简言之,“体育生活化”就是说,体育是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生活化使体育积极溶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所需的体现,成为新的生存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它的发展对于人的素质提高、社会的稳定、经济的进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体育生活化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生活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学校体育教学只能为学生学习体育打基础、起好步,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课外养成自觉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生活体育化是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延伸,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在教学活动之余,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体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无处不在,运动无比精彩,并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生活体育,从而在课余生活中用体育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在体育锻炼中找到生活的快乐。

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课余生活体育化,是指体育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锻炼目标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体育锻炼的基本素质。

第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课余体育锻炼项目生活化。即体育课堂教育教学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易懂、易学。让学生感到体育与生活是无处不在,处处是生活、处处是体育。

第三,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方式生活化。即体育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多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

三、小学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生活化和谐发展的措施

1.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目标生活化,教学和锻炼目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体育课堂和课余锻炼生活化的目标就是在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中构建类似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教师以教材为桥梁,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利用“课堂生活”这个平台,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学习、在“课余生活”中玩乐、在“课堂生活”中练习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本领,在“课余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各种本领,从而让体育教育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体育回归生活。

体育课堂、课余锻炼教学是培养人的教学,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教育平台。课堂实践案例中就是以构建学生可能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这是给予学生生存和生活方式以人文的关怀,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课余锻炼目标的确立应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认识起点,以现实课堂生活为条件,以学生的可能锻炼生活为根本着眼点,从教育人、培养人的角度来构建教学和锻炼的目标。

2.教学内容和锻炼项目生活化

教学内容和锻炼项目生活化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内容是学生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学生的锻炼生活。即教育内容要和学生参与的社会生活、锻炼的兴趣、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可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生活化的锻炼情景场景,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学习乐起来、玩起来、在玩的活动中思考、积极锻炼,充分感悟体育所带来的兴趣和动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施体育课堂和课余锻炼生活化的关键是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构建课堂和课后生活的一种情境。在构建生活情境中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课余锻炼的联系,如果教学素材不和学生的课余锻炼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所以,构建生活情境时必须要贴近学生课余锻炼,让学生感兴趣;同时要体现时代生活的气息,让课余体育锻炼的构建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达到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和课余体育锻炼的和谐健康发展。

3.教学活动和锻炼方式生活化

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它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悟新知、感悟生活的过程。在整个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不是通过静听、静观、静练来接受体育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开拓进取、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已有的体育认识和经验,从而构建自己新的体育认知结构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去重演、再现知识,改进认知的生产过程,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生活实践中感悟、体验和掌握体育新技能,真正让终身体育伴随学生终身生活;使体育文化溶于学生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达到体育为健康、体育为生活的目的。

不论体育课堂教学还是课余体育锻炼必须以“健康第一”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活。让体育课堂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实践证明在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中开展生活化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和课余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课余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到体育生活化、生活锻炼化的大课堂中,提高学习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锻炼化、和谐发展研究有效地拓宽了教师教学的思维,让体育与学生的锻炼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体育课堂,课余锻炼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改科研水平,又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学有所感。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体育,体育处处融生活”。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课余锻炼生活化”研究,丰富校本课程内容,促进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

在构建生活化情境时,课堂教学和课余锻炼氛围要民主、和谐、宽松、健康。学生在自主学习、锻炼、探究、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走许多弯路,出现许多教师意料之外的思维和想法。这时教师不可讽刺、挖苦学生,避免扼杀学生的探究热情。相反教师应“将微笑带进课堂、将尊重带进课堂、将宽容带进课堂、将民主带进课堂、将自主探究合作带进课堂”。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变以课本为唯一教学内容的传统做法。选生活化教学素材时,一定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课余体育锻炼习惯,掌握能与学生课余锻炼产生共鸣的素材,建立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介,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中找素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解决课余体育锻炼中问题。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服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和谐健康发展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没有体育的生活,它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没有生活的体育,它不是一种健全的体育。

参考文献:

[1]陈佩华,王家林.试论体育生活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2):87-90.

[2]李国华.谈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赤峰学院学报,2004(5):93-94.

[3]朱强.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2004(9):38-39.

生活处处是课堂篇(9)

一、中职课堂管理

近年来,教育者们研究提出了许多“课堂管理”的概念,其中有一种比较贴近中职课堂实际的管理模式界定,即: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笔者认为,中职课堂管理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为中介,根据学生个人和班级集体学习的需要,运用管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及各种组织和集体管理方法,对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进行组织、分配、激发和调控。

中职课堂管理的目的在于要达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需要。可分解为三个具体的目标,即增加学生的学业学习时间、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能力。

中职课堂管理的内容应当包含教师的自我管理(教德、教态、教言、教技)、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分析学生行为表现、维护课堂纪律、培养学生自律意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管理(备课、上课)以及教师对课堂环境的管理(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外部环境)等方面。

二、中职课堂问题行为及成因分析

1.课堂问题行为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且影响、妨碍并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外向性攻击型问题行为,如行为粗暴、上课捣乱等;另一类是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如过于沉默寡言、胆怯退缩等。不论哪一类型问题行为都会直接妨碍学生自身的学习,也干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课堂活动,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由于当前许多中职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差、基础差等原因,中职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较为普遍。根据对H中职校的调查,发现学生有以下课堂问题行为:⑴上课迟到;⑵向老师提出上厕所;⑶趴桌子上;⑷打瞌睡;⑸小声讲话;⑹私自给教师拍照;⑺吃东西;⑻顶嘴;⑼不做课堂练习;⑽看课外读物;⑾玩手机里面的游戏;⑿打手机;⒀听耳机;⒁写其他科目的作业;⒂鹦鹉学舌;⒃照镜子;⒄随意走动;⒅不带课本,等等。

2.成因分析

我们可从学生、教师、课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学生方面的缺失:(1)自卑茫然;(2)上进心缺失;(3)学习目的错位;(4)底薄厌学;(5)情感缺失;(6)行为轻率;(7)反叛自弃;(8)自控能力差;等等。

教师方面的缺失:(1)课堂管理观念淡泊;(2)堂管理策略与技能不足;(3)课堂管理低要求;(4)课堂管理行为简单化;(5)学生课堂问题处理不力;等等。

课堂方面的缺失:(1)学生注意力保持和转移的规律运用欠缺;(2)增进与教学有关的积极力量使用不足;(3)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动机缺失;(4)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够;(5)学生学习动机的生成和维持薄弱;(6)缺少学习激励策略;等等。

3.常用处方

针对常见课堂问题行为,可采取的课堂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⑴果断强力制止。此措施针对对课堂秩序负面影响比较大、或者屡教不改的常犯。⑵积极引导。此措施是针对尚有向学之心、学习目标不清、动力不足的学生。⑶冷处理。针对部分学生偶发的幼稚言行,当时可以不作处理,留待事后再与学生商榷。⑷行为合同。经你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也痛下决心,信誓旦旦地努力改正,可就是改不了,成为惯犯,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行为合同”法。

为了维持教学秩序,中职教师也时常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以下手段:⑴作业。这里的作业是对学生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通称。这些活动让学生一直处于碌状态,从而可以减少干坏事的可能性。⑵监督。监督并不是简单片面地监督,而是采用温和与强硬相结合的手段才能既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又不伤害中职生的心灵。⑶威胁。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威胁的方法。要把威胁和疏导结合起来,威胁不能经常使用。⑷惩罚。作业、监督、威胁等手段未能有效时,不得不采用是手段是惩罚。对中职生的惩罚要适合过错,尤其不能使用那些具有伤害性的体罚。⑸权威和爱。为了弥补前面几种管理手段的不足,同时辅以“权威和爱”的手段。

三、中职课堂管理有效策略

在课堂管理中所采取的策略可称为课堂管理策略。课堂管理的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课堂管理目标而采用的管理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我们总结归纳了有效课堂管理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建设性策略。

1.基本策略

(1)创建积极课堂环境

积极的课堂环境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基础。课堂管理只有通过创建一个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课堂环境,才能确保学生作出积极的、教学目标导向的行为,形成良好纪律。

具体做法是:①创建和谐的教学生态。通过对学生情感、意见的真诚尊重、关注和移情理解,营造人性化的课堂心理氛围;通过情感化的教学、建设性的课堂环境、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等途径,营造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创建在情感上互相支持、教学上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中相互关注的课堂微观生态系统。②接纳学生,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归属感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素,而接纳是最有效的激发方式之一,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尊、适应及其它健康品质。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事都应注意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④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实现大多数学生所渴望的承担责任、自治和独立,让学生拥有与老师共享管理课堂的权力。

(2)运用有效沟通技能

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健康的有效的沟通技能不但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也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策略。

在课堂管理中运用有效沟通技能,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善于倾听。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并把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其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中。②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如:眼神接触、身体接近、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等。合理运用肢体语言有助于课堂秩序的建立。③正面诱导。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教师要向学生传递说他们是负责任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信息。

(3)实施健康课堂纪律

所谓健康课堂管理,就是通过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以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基础的愉快、健康、高效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强、自尊、自立的心理,促进学生心理、社会多层面的安康,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外过一种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实施健康课堂管理,教师应掌握健康有效的纪律实施技巧。如:①在强制与尊重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通过激发动机控制课堂。②有的放矢地矫治误设目标行为,通过认清错误目标、分析错误目标、改进错误目标,引发建设。③积极鼓励引导,恰当使用惩罚。在课堂管理中,奖励的矫治作用远远大于惩罚。

(4)开展有效教学管理

有效的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因此,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魅力。

有效课堂教学管理必须做到:①加强教学节奏、学生注意的管理调控;②合理创设课堂教学结构和情境结构,恰当调节师生焦虑水平;③改进课堂交往结构、提高学生参与比率;④让学生设置学习目标、体验成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⑤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内容和活动程序;⑥充分利用问题控制课堂行为;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⑧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⑨正确运用课堂教学应变技巧;⑩有效处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2.建设性策略

(1)走向心理管理策略

我们认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应当是摒弃单纯的行为管理、走向心理管理。

采取的方法是:①深入地分析了解学生,适时地满足学生合理的生活与心理的需要,进而积极引导发展高层次的需要。②教师应注意学生人格的塑造。要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注重个性的锻炼、消除心理障碍,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挫折,从而使学生自身的价值得以提高,促进师生的心理沟通,进而实现和谐的课堂管理。

(2)走向开放管理策略

我们认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应当是由封闭型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首先,管理理念开放。教师应改变在“规训”管理模式中的权威的管理作风,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并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进而调动其参与意识。其次,管理方式开放。应通过班会、班委会、座谈、个别了解等多种渠道,鼓励学生自主制订课堂管理规则。师生共同分享权力并进行问题决策,从而营造积极参与管理的班级氛围。

(3)走向自我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这也是课堂管理人性化的最终体现和目的。在课堂管理上必须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管理与参与管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同时也提高职校生将来的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采取的方法是:①强调自我的导向。帮助学生确立自我的发展目标,进而强化自我管理的动机,并帮助其认真实施自我的管理计划,并监督其执行的情况,从其不断的进步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②引导学生自我控制。包括让学生主动地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和评价自我,并进而达到监督自我,提高自我管理水平的目的。

(4)走向激励管理策略

有效的课堂管理手段应由惩罚转为激励。课堂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励和引导,能否极大地激励学生自律,同环境的建构和有效的沟通同等重要,成功的激励可以为师生战胜前进路径中的障碍和持续的课堂活力提供保证。

若仅仅通过惩罚实现学生的顺从,达成课堂的控制,实践证明这是极其低效的,常常还会适得其反。激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资源,激励是有效课堂管理的核心。良好的课堂集体和学生行为的培育方法是通过不断的鼓励和强化手段,激励学生的进步,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形成课堂中积极向上的气氛和学生专心投入的热情,学生会体会到成就感、归属感、认可感、自尊感等等。

(5)走向技巧管理策略

对学生发生在课堂上的错误行为,我们有四个等级的反应:口头警告、课后留堂、告知家长、上报学校主管人员。这些方法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但是,最好的调控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是以预防为主,引导和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适应课堂环境,逐渐减少问题的发生。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控制课堂的技巧。如:①暗示控制;②旁敲侧击;③巧用幽默;④问题解决于课堂之外;等等。

(6)走向机智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机智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素质,课堂管理机智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它是多能力综合表现的结果: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机智敏捷的反应力、迅速准难的判断力、坚定理智的自制力、灵活果断的应变力。具体有以下几种课堂管理机智:

①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课堂管理机智。

偶发事件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事先难以预料、出现频率较低,但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加以特殊处理的问题。处理偶发事件需要教师在短时间内寻找、筛选、确定一种最佳的教育方案。从时间上可以分为“热加工”和“冷处理”两种,要视偶发事件的成因灵活地加以处理。

偶发事件往往成为教育的契机,产生积极的效应,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理智感、责任感和巧妙的教育艺术,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灵魂的感化力量,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人格信赖。

②处理课堂教学失误的课堂管理机智。

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难以事先估计的非预期性教学“险情”或“失误”仍会发生。如果教师不能机智地处理这些“险情”或“失误”,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质量,甚至还会造成僵局,导致教学工作的挫折和失败。

教师处理自身的教学失误,首先要沉着冷静应对;其次要敢于大胆地承认失误;再次教师要学会自我监控,发现失误,及时纠正,避免一错再错、不可收拾;第四,要机智巧妙地处理问题,把出现的失误变成督促学生学习的动力。另外切记:对当堂失误的问题没有把握解决时,要如实告诉学生课后解决。

③处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课堂管理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果断处理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力争把每一种问题行为的影响缩小到最低限度,以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

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教师首先要采取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找原因,摆道理,用机智动之以情的方法去处理;其次要灵活不动声色地处理问题,尽可能不影响其他同学;再次要机智地把问题行为转变成有助于凝聚学生注意力,起到教育大多数学生,取得化险为夷的收获,教师可利用语言,声调的变化,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处理各种课堂问题行为。

④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的课堂管理机智。

课堂教学管理是课堂管理的核心。课堂教学节奏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主要有教学的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和激情度等。通过这些可比成分的有规律的交替和变化,教育者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可以有效组织教学和调控学生注意力。实践表明,良好的教学节奏可以把学生带入教学艺术的境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混乱失调的教学节奏则容易导致学生不满,并可能引发课堂问题行为。

参考文献:

[1]戚业国.课堂管理与沟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29.

[2]张叶翠,冯海英.从赫尔巴特管理论谈中职学校的课堂管理[J].科教文汇,2011(10):187-188.

[3]孙建芳.略论职业学校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J].沧桑,2009(5):

生活处处是课堂篇(10)

在这一点上,杜郎口中学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一位外地教师曾这样描述过杜郎口中学的一节课:教师要学生爬黑板,全班60多个孩子几乎倾巢而动,写的学生和忙着修改的学生“狭路相逢”,教室过道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真像是来到了自由市场。而在黑板前,为了抢夺“领地”,许多学生蜂拥而至,挤成一团,有的学生甚至被挤得撞在地上,惹得一片哄笑。再看课堂讨论,学生们争论得面红耳赤,差一点都要打起来的样子……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老师这样解释道:“唯有让课堂活起来,效果才会好起来。”是的,只有先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学生也才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并最终爱上学习,取得课堂教学的最高效。

高效课堂要求学生“活”起来。上面提到的杜郎口中学的这节课,学生就“活”得了得。高效课堂要求学生“活”起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活”起来,教师的“教”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强烈“共振”,从而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和最高效地理解、接受知识,形成能力。

二、让学生“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之所以能成为大家,与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是分不开的,如他将上课不叫“上课”,而叫“和学生一起商量、探讨知识”。在这种“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个性的潜能便会被很好地激发出来,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活”起来,也是顺应学生天性的体现。学生本来就是活泼好动的,“牛不喝水硬压头”、“赶着鸭子上架”的做法违背自然规律,学生天性受到压制,怎么可能让他们在教学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呢?

让学生“活”起来,教师要敢于给学生“放胆”,不要怕学生的“活”不利于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而是要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让学生“活而不散,活而不乱”,让学生的“活”成为教师高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法宝。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活”起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太过于注重教师的权威性而轻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教学的效果肯定不会是高效的。因此上,要让课堂教学效果显著,除过让学生“活”起来,教师也必须“活”起来。

一要脑子“活”。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切实将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和以前一样将学生当做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者。在高效课堂的理念当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其“分工”有所不同罢了。所以,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现在的一些教师,嘴上虽说是在搞高效课堂实验,实际上在教学中仍然扮演的传统教学的教师“高高在上”的角色,甚至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现象应该不再出现了吧。

二要位置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优势”位置,即教师一般都是独立站在教室的最前方讲台的位置,学生相对处于教师下方的“劣势”位置。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不能只处在这个绝对的“优势”位置,而是大多数时间要求教师走进学生中间,如处在某学习小组,共同参与学生的讨论等。

三要教法活。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采取多种有用的办法促进课堂教学产生高效。如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将大容量的知识给学生进行新颖、形象的展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不符合常理的观点切记不要随意做出否定的评判,而是要尽可能地推敲此观点的合理性。即使学生提出的观点存在一些问题,也不能对学生批评指责,而是要对其敢于求异的思维进行鼓励。

高效课堂要求教材“活”起来。相对于传统课堂来说,高效课堂要求教材“活”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教材的处理要“活”。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法,确定重难点,确定教学目标,等等。如《范进中举》(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九上第19课)与《孔乙己》(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九下第5课)两篇课文虽然处于不同的两册教材中,但它们都是小说,且主旨都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的,因而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藩篱,将其放在一起进行高效的比较教学,使学生对这两课的知识有最为深刻的理解。像这样对教材的处理法就要比传统课堂按部就班地教学的处理法好得多。

二、对教材的解读要“活”。特别是对一些可从多个角度解读的课文,教师一定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只从一个角度对其进行片面的解读。如在教学《故事两则》(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九下第20课)中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则故事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既对庄子的辩论艺术做出肯定,又要对惠子的辩论艺术做出肯定。不然,学生学到的知识就只能是片面的,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就谈不上是高效的。

三、对教材的充实要“活”。“大语文”的语文教学理念同样适用于高效课堂,因而,我们也就不能将语文教学仅仅当做在课堂上阅读理解几篇教材上编排的课文,而是要将语文教学和整个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完全可以将所有能用的东西纳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如最新的一则时事新闻、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新鲜词汇,等等,以此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充实,让教材最大程度地成为我们实现课堂高效的桥梁。

总之,我认为只要能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一个“活”字,我们的课堂自然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分级教学法论文 下一篇: 村官工作小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