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25 02:03:45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1)

学习目标:

1. 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的重要内容。

2. 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期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的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 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他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中设计师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学法指导:

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P48-51,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画出知识要点,填写独立完成“自主学习,自求新知”的填空题,6——8分钟后,我们来展示自己的收获。

自主学习,自求新知: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

2、四项基本原则是:

3、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的确立

4.邓小平关于 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 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997年中共 通过党章,把它确立为党的指

自我展示,表达成果(3分钟)

小组讨论,深入探究:(5——8分钟)

知识梳理,巩固记忆(5分钟)

当堂训练,检测效果:(15分钟)

一、选择题

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中国共产党第三大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4.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针对(

)

A.资产阶级自由化

B.姓资姓无的问题

C.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D.姓资姓社的问题

二、填空

1.在党的“十三大”会议上,邓小平阐明了

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

步走的战略部署。

2.邓小平南方讲话情调,特区姓 不姓 ;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 。 才是硬道理。

3.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上,江泽民做出了《 》 的报告。

三.简答题

简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课后随记:

看了八年级下册历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的人还看:

1.2015年初二上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2.初二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复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2)

一、选择题?

1.明朝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

)?

A.1368年、1616年 B.1238年、1636年?

C.1238年、1644年 D.1368年、1644年?

2.废除在中国沿袭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将相权与皇权合而为一的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

3.下列人物中属于中华民族民族英雄的有(

)?

①岳飞 ②戚继光 ③俞大猷 ④郑成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4.关于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下面对其最恰当的表述是(

)?

A.废除丞相,避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设锦衣卫,开创了特务机构统治?

C.八股取士,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D.加强君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

5.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皇帝是(

)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主要后果是(

)?

A.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B.儒家思想的统治得到强化?

C.官僚机构更加臃肿 D.提高了官僚从政的能力?

7.明代之所以能实现郑和下西洋,其主要原因是(

)?

A.海路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8.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速度很缓慢,其根本原因是(

)?

A.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B.地主与商人不愿投资手工业?

C.清政府禁止海外贸易?

D.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9.下列各项不属于右图皇帝政绩的是(

)?

A.统一女真各部 B.创立八旗制度? C.建立后金政权 D.改女真为满洲??

二、非选择题?

10.连线题。

A.《本草纲目》 a.吴承恩?

B.《天工开物》 b.李时珍?

C.《三国演义》 c.施耐庵?

D.《水浒传》 d.罗贯中?

E.《西游记》 e.曹雪芹?

F.《红楼梦》 f.宋应星?

11.阅读下列材料:

“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见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对东南亚来说,“郑和崇拜”已从中国明朝的历史范畴演化成为具体本区域历史内涵的文化现象。?

请完成:

(1)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多少周年纪念?四大发明中的哪一项发明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技术支持?

(2)根据材料中郑和的活动,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试卷参考答案

1. 解析:此题考查对朝代起止时间的掌握。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答案:D

2. 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掌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答案:A

3. 解析:本题需要弄清“民族英雄”和“爱国将领”的区别。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而金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应排除①。答案:B

4. 解析:备选各项都是正确的,应选出最符合题意的,A、B、C三项是局部表现,只有D项才是突出特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答案:D

5. 解析:本题纯粹是考查记忆能力,要记住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是乾隆帝。?答案:D

6. 解析: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虽然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是,客观上也使儒家思想的统治得到强化。B项符合题?答案:B

7. 解析:要理解题目的要求,分析其主要原因。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这个航海壮举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故本题答案为B项。答案:B

8. 解析:要认识A、B、C三项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的具体表现。?答案:D

9. 解析:题目所给图中的皇帝为努尔哈赤,改女真为满洲,改金为清的是皇太极,即努尔哈赤的儿子?

答案:D

10. 答案:A—b B—f C—d D—cd E—a F—e

11.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第(1)问看似平淡,但考查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第(2)问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参考答案:(1)600周年。指南针或罗盘针。?

(2)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惯。

看了“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试卷”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单元复习题

2.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3)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一课的设置,就是对“学习”“生活”“生长”理念的最佳诠释。有关社会生活的内容,不同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都有提及,只是内容的表述、取材的角度、插图的运用、活动的设计都不尽相同。下面就以这节活动课为例,谈谈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设置。

初中历史教材既要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历史知识,又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还要兼顾不同地区、不同生源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我国地域广大,东部与西部、内地与沿海、城市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都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教材必须在统一课标的指导下实现多样化、多层次,既满足共同知识需求,也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需要。

对比不同版本教材,不难发现,每个版本教材,从指导思想到内容选择,从体例安排到文字表述,从插图选用到活动设置,都颇有新意,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究其原因,也是考虑到使用该版本教材的学生的生活环境。

1.人教版教材的使用范围是最广的,既有经济发达的城市,也有信息闭塞的农村,所以人教版教材的编写体例基本沿袭编年体通史体例,讲究时序性和整体性,在语言的表述上相对平和,重视概念和史实的阐述。插图的选择没有地区概念,活动的设计有选择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八年级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图片选择了富裕农村的住宅小区和高速公路,“活动与探究”有收集票证和访问长辈“二选一”,活动课安排为“家庭的照片”展示,这样的活动安排无论何时何地,都方便学生开展,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

2.北师大版教材的使用范围仅次于人教版,绝大部分是在城镇,所以北师大版教材的编写体例相对灵活,既有时序性的编排,也有专题史的呈现,语言表述尤其是课题和子目的表述非常优美新颖。很多材料的补充是原文(包括文言文、英文、原始文件等)和翻译同时并存,既考虑到历史材料的真实性,也考虑到不同程度学生的认知水平。八年级下册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通过活动课的安排来落实课标的内容标准,以不同方式的展示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活动对城镇的学生很有吸引力。

3.川教版教材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四川和一些西部地区,兼顾内地,所以川教版的教材在编排体例、语言表述上跟人教版教材比较接近。但是,川教版教材插图的选用则体现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并且引用大量数据说明问题,在几个版本教材中,这一点颇具特色。比如,八年级下次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一共引用了30多组数字来说明城乡居民改革开放前后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变化,并且选用了“摩托车进入普通牧民家”、“四川德阳市农民为孩子买回钢琴”、“山区农民在县城使用IC卡电话”等图片,这些都与四川和西部地区的生活有关。

4.华师大版教材的使用范围并不广,但是该教材的特点却是最鲜明的。上海地区的学生相对内地学生,眼界开阔、知识丰富、思想新颖,所以华师大版教材也充分认识和考虑到这一点,在语言的表述上更讲究史料原文,更注重时代特征。插图的选用丰富全面,甚至是巨幅插图导入新课,气势磅礴,无不显示上海作为我国经济龙头的气概。比如,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共选用了14幅图片来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这在所有版本的教材中插图使用量是最多的。最后一幅合宁高速公路的图片占了整整一个版面,这在其他版本教材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华师大版活动的设计相对其他版本难度稍大。比如八年级下册第23课《“票证时代”的结束》,在人教版中是作为课后活动安排的,在北师大版中它是活动的一个方面,在川教版中只有少量文字提及,但是华师大版却将其作为一节活动课去处理,这样的活动安排显现的大气。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4)

2007年,苏州地区的历史教材有了一次较大的变动,从原来沪教版的《历史与社会》改为人教版的《历史》。2009年6月,最后一批使用沪教版《历史与社会》的学生中考结束,这也标志着沪教版向人教版过渡工作的基本完成。然而,从深层次而言,如何真正通过教材的转变实现教学的转变,如何深刻领悟新教材体系下教育教学的全新思路,这依然是苏州地区广大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笔者也试图通过对这两套教材的剖析对比,去寻求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人教版淡化农民起义

沪教版中的农民起义内容涉及较多,一方面,教材专门编排了《农民起义》的章节,详细介绍了陈胜、吴广起义、宋江农民军起义和李自成起义;另一方面,教材在通史篇目中也提到了很多农民起义,比如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等等。而人教版对此不仅没有设置篇章,而且也并未提及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之类。另外,沪教版用了整整两页篇幅介绍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中既有“读与思”,又有“知识窗”,还附有四幅插图和一幅地图;而人教版仅用了不到一页篇幅,并只附有一张照片。

虽然从整体而言,人教版的篇幅要远远比沪教版更为详尽和完整,然而它却省去了大量农民起义的内容,可见人教版对于农民起义的内容是相当淡化的。而这也似乎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关于农民起义的问题可以隐去或者是一笔带过,不必深挖细究。当然这不等于说农民起义不重要,相反,关于农民起义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之一,而人教版之所以要淡化农民起义,笔者认为这是符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的,因为农民起义的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太难了,它往往同时涉及到宗教思想的文化内容和土地制度的经济内容,而这两项内容恰恰是历史教学中最难理解的部分,如果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不清,就很容易把农民起义看作是打打杀杀的简单的造反行为,而这对学生形成科学、全面的历史观是不利的。所以,人教版的这种从实际出发的现实思路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这将避免我们初中教学过渡纠缠于农民起义,而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困惑。

二、人教版突出民族融合

沪教版中,民族融合的内容仅为一课,即八年级上册《和同为一家》,其中涵盖的篇幅十分有限。而综观人教版,几乎全部都是以民族融合的线索进行编排的。中华民族在秦汉时期基本形成,自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单元之后,整个中国古代史人教版一共编排了四个单元,而这四个单元中却有三个单元都是以民族融合为标题的,而另外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虽然看似与民族融合扯不上什么关系,但在这一单元中却也编排了相应的内容:一课叫做《和同为一家》,与沪教版的同名;还有一课是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而这是民族融合的重点内容之一。由此可见,沪教版的民族融合是蜻蜓点水,而人教版的民族融合是浓墨重彩。而在历史教学中,强调民族融合,不仅是符合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基本国情的,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手段。古为今用,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今天,人教版的编排是在有意引导这样一种趋势,我们不编造历史,但我们要认清历史,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当然也了解我们自己。

三、人教版强化课后评价

沪教版没有编排课后练习,只是在课文中穿插了一些“读与思”和“活动区”,而这些内容相对都比较开放,不太适合进行标准化考试,比如九年级全一册第93页的“读与思”提到:“归纳一下,发明家成功的‘诀窍’是什么?”,而这个问题基本上是脱离历史学科的,无法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历史知识。再如第67页的“活动区”要求学唱法国国歌《马赛曲》,并将《马赛曲》的歌词与《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进行比较,而这在实际教学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别说学生,即使是老师也很少有人能具备如此高的法语功底。而人教版的课后评价编排则更为全面,除了一些“动脑筋”之类的开放性内容,也设计了“练一练”这样的常规练习。虽然我们说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毕竟是现阶段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性学习和常规的基础练习应相互结合,不能一味地追求开放式模式,而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并且,做好常规的基础练习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保障,所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基础性的课后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历史功底是大有帮助的。

四、人教版提高双语要求

沪教版和人教版都比较注重历史的双语教学,但两者的程度明显有所不同。沪教版基本只是列举一些专有名词,并且其中语种还不统一,比如九年级全一册第70页“Kopernik”是波兰语,第85页“Bismark”是德语,这些不同的语种反而会给学生的双语学习造成一定的混乱。而人教版相对比较严谨,所编排的双语内容严格是指中英双语,并且在教材最后专门附有《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另外,在人教版的课文中,一些与历史有关的语言典故,教材也一一列举,比如九年级上册第10页的“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还有第39页的“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等等。当然,人教版不仅在双语内容上多于沪教版,在双语难度上也远远高于沪教版,比如九年级上册第112页的“动脑筋”,教材给出一张全英文的1769年拍卖黑奴的广告,要求学生读懂广告上的内容,而其中“cargo”、“negroes”等单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并非是常用词汇,这进一步体现了人教版对于双语教学的高要求和高标准。所以,进一步加强历史学科的双语教学,将是未来历史教学的必然。而历史双语教学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了解几个专有名词,它更要求我们通过一些原汁原味的英文史料来更加真实和深刻地接触和学习历史,这应该是世界史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努力的方向。

时代在进步,教材在更新,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紧跟节拍,与时俱进。沪教版向人教版的过渡,实际上暗含了某种教学理念的转变,我们应该深刻领悟其中的意义,在教学中及时纠正方向,提高要求,不断进取,让历史教学生机无限,魅力永存。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研制组.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003

[3] 国家基础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研制组.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5)

A.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B. 向贵族世袭制的过度

C.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D. 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2.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如琅城)与中国当时的城市的不同点是( )

A.商品经济发达 B.城市的规模大

C.一些城市拥有自治权 D.有强大的市民阶级

3.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聚集在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进行朝觐,此地应在( )

A.麦加 B.麦地那

C.耶路撒冷 D.巴格达

4.以下关于欧洲中古时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遍布西欧

B.教会垄断了教育,宣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顶峰

C.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对瓦解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D.希腊罗马文化继续繁荣发展

5.7世纪早期,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帝国,他们信奉的是( )

A.伊斯兰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佛教

6.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

A.明治维新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发动对外战争

7.“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这一内容出自( )

A.伯利克里改革 B.大化改新

C.查理•马特改革 D.明治维新

8.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的两次重要改革。两者的共同点是( )

①都促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②都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

③改革的背景都是内忧外患

④都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

⑤都成为日本历的重大转折点

A.①②③ B.②④⑤ C .②③④ D.③④⑤

9.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 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 )

A.贵族世袭 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

10.8世纪前期的查理•马特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 )

A.日耳曼人的入侵 B.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C.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 D.拜占庭帝国被外族灭亡

1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D.查理•马特改革

12.下列关于中古西欧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

A.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封建主可以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C.国王是的土地所有者

D.伊斯兰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13.11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农奴逃出庄园 B.商业发展

C.手工业的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

14.在中古西欧,地位至高无上的是( )

A. 国王 B. 公爵

C. 罗马教皇 D. 皇帝

15.日本由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

A.大和统一日本 B.大化改新

C.幕府建立 D.壬辰战争16.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了近1000年。西欧奴隶制终结是以( )为标志的

A.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分裂

C.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D.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17.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 )

A.幕府政治统治的建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 天皇制度的建立 D.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8.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 )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B.提高了西欧的经济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C.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封建地主加紧了对市民的剥削

D.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19.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变了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这场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 )

A.日耳曼民族的大量入侵 B.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

C.拜占廷帝国被外族所灭 D.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20.大化改新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大贵族不得人心 B.奴隶制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

C.皇子的英勇 D.改革派势力大

21.伊斯兰教教历元年与下列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

A.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 B.穆罕默德病逝

C.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 D.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2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亚历山大东征 D.查理•马特改革

23.“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在

A.查理.马特改革之前 B.查理.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之前 D.大化改新之后

24.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一改革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D.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25.7世纪早期,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帝国。他们信奉的是

A.伊斯兰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佛教

26.如图反映的是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B.西周分封制度

C.雅典民主制度 D.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27.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A.《汉谟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

28.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西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C.保守狭隘的封闭心态 D.教皇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

29.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

①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②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

③出 走麦地那 ④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③②① D.①④③②

30.公元七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施一系列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次改革史称

A.查理•马特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二、填空题

31.改革,是机遇,更是挑战,它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4分)

(1)日本历改变其社会性质的两次改革-------( )

(2)俄国走向近代的转折-------( )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 )

(4)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 )

32.杰出人物往往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请写出以下历史人物:

(1)7世纪中期在日本颁布改新诏书的是

(2)公元前5世纪使雅典达到全盛时期的执政者是

(3)完成人类历的首次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担任“护国主”的是

(5)创立伊斯兰教,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是

世界历的第一。(每题1分,共4分)

33.世界历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34.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

35.阿拉伯半岛 上伊斯兰教第一大寺是

36.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 和三、问答题

37.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 他们收取赋税。

材料二: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⑴上述两则材料分别是哪两次改革的内容?(4分)

⑵请分别说出与材料中改革有关的人物各一位。((2分)

⑶这两次改革都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

⑷请你结合中国的改革谈一谈改革给你带来的启示?(2分)

38.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同时期北宋的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城市,有居民20万户。请试分析西欧和中国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提示可从布局、规模等方面入手)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化改新有关知识的识记。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日本曾经效仿隋唐进行过大化改新,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 渡。所以此题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大化改新

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的认识。依据已有知识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商品经济发达,有强大的市民阶级形成,最终引发了要求拥有自治权的斗争。中国当时的城市商品经济欠发达,这是两者的不同点。故此题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3.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伊斯兰教有关知识的认识。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地是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欧洲中古时代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欧洲中古时代基督教会宣扬封建神学,神学凌驾一切,希腊罗马文化继续繁荣发展受到阻碍。故说法有误的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伊斯兰教的相关内容。7世纪早期,穆罕默德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将分散的阿拉伯部落统一起来,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故选A。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 伊斯兰教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其中“汉化”是指古代日本历史的上的大化改新,这次改革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

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等”,这是日本大化改新内容方面的反映,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8.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共同点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的两次重要改革。两者的共同点有:都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的先进文化,明治维新学习欧美先进文化;都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都成为日本历的重大转折点,大化改新使由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 路,并且迅速成为亚洲的强国。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9.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天皇****的中央集权国家。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查理•马特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促进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1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在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很多国家,其中大的是法兰克王国,统治者欧洲中西部的大片土地。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也在不断发展起来。8世纪晚期,查理.马特人任宫相时,进行采邑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效忠和服兵役。封主则给予土地和保护。国王把土地和人口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也把土地和人口分给下属,下属又封给下属,这样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封建主。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制约关系。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不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只要附庸受封之后能够忠实地效忠封主就可以。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1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在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很多国家,其中大的是法兰克王国,统治者欧洲中西部的大片土地。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也在不断发展起来。8世纪晚期,查理.马特人任宫相时,进行采邑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效忠和服兵役。封主则给予土地和保护。国王把土地和人口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也把土地和人口分给下属,下属又封给下属,这样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封建主。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制约关系。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西欧 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不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只要附庸受封之后能够忠实地效忠封主就可以了。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西欧长期动乱的过程中,基督教会乘机扩大势力和影响。法兰克等国君主接受了基督教,并向教会大量赐赠地产。教会也巧取豪夺,最终成为了西欧的土地所有者。不仅如此,教皇和教会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故答案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1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1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在中古欧洲时期,教皇不仅是西欧的土地所有者而且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亚洲封建国家——日本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奴隶制终结的标志。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的封建国家。所以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的结束,西欧封建社会开始了。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古老帝国的悲剧•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7.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 意义。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故选D。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

1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查理•马特改革的影响。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变了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故选D。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查理•马特改革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大化改新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学习先进的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

2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伊斯兰教的相关内容。伊斯兰教教历元年是公元622年,这一年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在麦地那建立了历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伊斯兰教

2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我们知道查理马特改革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2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内容。题干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是由于查理.马特改革之后,产生了西欧封建制度,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2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 改新的内容。题干中的要求“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而四个选项中A、B、D、涉及的都是经济方面内容,可排除,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日出之国”。

2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伊斯兰教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三大宗教中只有默罕穆德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将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的帝国。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26.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该图,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是等级制,分为国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其中前三个为统治阶层,上下等级之间以土地为纽带,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结合所学可知,西欧查理马特改革,将无条件的土地分封改为有条件的土地分封,由此形成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2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是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7世纪时,为缓和统治危机,日本向中国隋唐学习,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属于“汉化”。“欧化”指的是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脱亚入欧。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28.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要求选出导致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的选项,联系所学知识,中古世纪欧洲罗马教廷和教会所掌握的神权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凌驾于一切文化之上,是人性和自由思想遭到扼杀的主要原因,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29.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组合时序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伊斯兰教的掌握情况。题文要求选出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的选项,,分析备选项,联系所学知识穆罕默德从事宗教和政治活动的顺序应是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出走麦地那,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立

30.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要求选出材料中所给的改革名称的选项。阅读题文材料,获取到 的关键信息是公元七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隋唐制度,改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日本大化改新,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立31.(1)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3)罗斯福“新政”

(4)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古代历,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由封建社会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2)本题考查的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领导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3)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为了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总统实施了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美国渡过了难关。这是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调节。

(4)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改革开放。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考点: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明治维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避免革命的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动荡与变革•大危机与新政•罗斯福新政;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32.(1)孝德天皇;(2)伯利克里;(3)麦哲伦;(4)克伦威尔;(5)穆罕默德。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日本的大化改新。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公元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

(2)本题考查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并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3)本题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1519—1522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麦哲伦率领的船队,从欧洲出发,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人类历的首次环球航行。

(4)本题考查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

(5)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6世纪末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人类文明的开端•西方文明之源;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33.《汉谟拉比法典》

34.《荷马史诗》

35.麦加清真寺

36.西班牙和葡萄牙

【解析】

33.试题分析:世界历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汉谟拉比法典》

点评:关于《汉谟拉比法典》,学生还要知道,它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期颁布的,宣扬了汉谟拉比受命于神,颂扬了汉谟拉比的功绩,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34.试题分析: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荷马史诗》。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荷马史诗》

点评:关于《荷马史诗》,学生还要知道,作者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是他在公元前9——前8世纪,根据口头流传的史诗和短歌编成的长篇叙事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作品。

35.试题分析:阿拉伯半岛上伊斯兰教第一大寺是麦加清真寺。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麦加清真寺

点评:关于麦加清真寺,学生还要知道,它闻名遐迩,其圆顶、尖塔和精巧的装饰,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

36.试题分析: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

点评:关于新航路的开辟,学生还要知道,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是欧洲人对黄金的追求;条件包括罗盘针、航海技术、造船术的进步;航海家有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影响: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西方国家开始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

37.(1)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

(2)中臣镰足、查理•马特

(3)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查理马特改革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4)略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依据材料一中“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部民转为国家公民”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依据“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是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改革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后成为天智天皇)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皇室夺取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646年元旦,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政治改革。而查理•马特改革的主人公即是查理•马特。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 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查理马特改革在封建社会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结合本题的材料及改革内容等方面可以归纳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

经验、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证明,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

38.

西欧城市 中国城市

规模 不大 大城市,有居民20万户。

布局 布局凌乱,建筑纵横交错 布局整齐,有规划

商业活动 白天商业活动多,夜晚沉寂 十分繁荣,还有夜市和娱乐场所

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山品经济的发展,诞生世俗文化和新兴的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制度的转变没有起到决定作用。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6)

A.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B. 向贵族世袭制的过度

C.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D. 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2.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如琅城)与中国当时的城市的不同点是( )

A.商品经济发达 B.城市的规模大

C.一些城市拥有自治权 D.有强大的市民阶级

3.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聚集在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进行朝觐,此地应在( )

A.麦加 B.麦地那

C.耶路撒冷 D.巴格达

4.以下关于欧洲中古时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遍布西欧

B.教会垄断了教育,宣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顶峰

C.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对瓦解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D.希腊罗马文化继续繁荣发展

5.7世纪早期,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帝国,他们信奉的是( )

A.伊斯兰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佛教

6.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

A.明治维新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发动对外战争

7.“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这一内容出自( )

A.伯利克里改革 B.大化改新

C.查理•马特改革 D.明治维新

8.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的两次重要改革。两者的共同点是( )

①都促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②都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

③改革的背景都是内忧外患

④都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

⑤都成为日本历的重大转折点

A.①②③ B.②④⑤ C .②③④ D.③④⑤

9.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 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 )

A.贵族世袭 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

10.8世纪前期的查理•马特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 )

A.日耳曼人的入侵 B.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C.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 D.拜占庭帝国被外族灭亡

1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D.查理•马特改革

12.下列关于中古西欧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

A.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封建主可以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C.国王是的土地所有者

D.伊斯兰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13.11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农奴逃出庄园 B.商业发展

C.手工业的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

14.在中古西欧,地位至高无上的是( )

A. 国王 B. 公爵

C. 罗马教皇 D. 皇帝

15.日本由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

A.大和统一日本 B.大化改新

C.幕府建立 D.壬辰战争16.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了近1000年。西欧奴隶制终结是以( )为标志的

A.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分裂

C.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D.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17.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 )

A.幕府政治统治的建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 天皇制度的建立 D.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8.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 )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B.提高了西欧的经济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C.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封建地主加紧了对市民的剥削

D.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19.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变了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这场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 )

A.日耳曼民族的大量入侵 B.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

C.拜占廷帝国被外族所灭 D.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20.大化改新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大贵族不得人心 B.奴隶制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

C.皇子的英勇 D.改革派势力大

21.伊斯兰教教历元年与下列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

A.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 B.穆罕默德病逝

C.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 D.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2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亚历山大东征 D.查理•马特改革

23.“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在

A.查理.马特改革之前 B.查理.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之前 D.大化改新之后

24.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一改革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D.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25.7世纪早期,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帝国。他们信奉的是

A.伊斯兰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佛教

26.如图反映的是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B.西周分封制度

C.雅典民主制度 D.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27.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A.《汉谟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

28.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西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C.保守狭隘的封闭心态 D.教皇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

29.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

①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②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

③出 走麦地那 ④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③②① D.①④③②

30.公元七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施一系列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次改革史称

A.查理•马特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二、填空题

31.改革,是机遇,更是挑战,它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4分)

(1)日本历改变其社会性质的两次改革-------( )

(2)俄国走向近代的转折-------( )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 )

(4)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 )

32.杰出人物往往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请写出以下历史人物:

(1)7世纪中期在日本颁布改新诏书的是

(2)公元前5世纪使雅典达到全盛时期的执政者是

(3)完成人类历的首次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担任“护国主”的是

(5)创立伊斯兰教,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是

世界历的第一。(每题1分,共4分)

33.世界历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34.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

35.阿拉伯半岛 上伊斯兰教第一大寺是

36.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 和

三、问答题

37.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 他们收取赋税。

材料二: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⑴上述两则材料分别是哪两次改革的内容?(4分)

⑵请分别说出与材料中改革有关的人物各一位。((2分)

⑶这两次改革都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

⑷请你结合中国的改革谈一谈改革给你带来的启示?(2分)

38.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同时期北宋的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城市,有居民20万户。请试分析西欧和中国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提示可从布局、规模等方面入手)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化改新有关知识的识记。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日本曾经效仿隋唐进行过大化改新,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 渡。所以此题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大化改新

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的认识。依据已有知识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商品经济发达,有强大的市民阶级形成,最终引发了要求拥有自治权的斗争。中国当时的城市商品经济欠发达,这是两者的不同点。故此题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3.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伊斯兰教有关知识的认识。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地是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欧洲中古时代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欧洲中古时代基督教会宣扬封建神学,神学凌驾一切,希腊罗马文化继续繁荣发展受到阻碍。故说法有误的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伊斯兰教的相关内容。7世纪早期,穆罕默德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将分散的阿拉伯部落统一起来,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故选A。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 伊斯兰教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其中“汉化”是指古代日本历史的上的大化改新,这次改革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

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等”,这是日本大化改新内容方面的反映,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8.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共同点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的两次重要改革。两者的共同点有:都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的先进文化,明治维新学习欧美先进文化;都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都成为日本历的重大转折点,大化改新使由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 路,并且迅速成为亚洲的强国。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9.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天皇****的中央集权国家。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查理•马特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促进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1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在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很多国家,其中大的是法兰克王国,统治者欧洲中西部的大片土地。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也在不断发展起来。8世纪晚期,查理.马特人任宫相时,进行采邑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效忠和服兵役。封主则给予土地和保护。国王把土地和人口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也把土地和人口分给下属,下属又封给下属,这样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封建主。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制约关系。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不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只要附庸受封之后能够忠实地效忠封主就可以。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1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在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很多国家,其中大的是法兰克王国,统治者欧洲中西部的大片土地。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也在不断发展起来。8世纪晚期,查理.马特人任宫相时,进行采邑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效忠和服兵役。封主则给予土地和保护。国王把土地和人口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也把土地和人口分给下属,下属又封给下属,这样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封建主。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制约关系。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西欧 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不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只要附庸受封之后能够忠实地效忠封主就可以了。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西欧长期动乱的过程中,基督教会乘机扩大势力和影响。法兰克等国君主接受了基督教,并向教会大量赐赠地产。教会也巧取豪夺,最终成为了西欧的土地所有者。不仅如此,教皇和教会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故答案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1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1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在中古欧洲时期,教皇不仅是西欧的土地所有者而且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亚洲封建国家——日本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奴隶制终结的标志。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的封建国家。所以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的结束,西欧封建社会开始了。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古老帝国的悲剧•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7.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 意义。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故选D。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

1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查理•马特改革的影响。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变了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故选D。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查理•马特改革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大化改新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学习先进的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

2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伊斯兰教的相关内容。伊斯兰教教历元年是公元622年,这一年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在麦地那建立了历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伊斯兰教

2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我们知道查理马特改革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2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内容。题干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是由于查理.马特改革之后,产生了西欧封建制度,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2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 改新的内容。题干中的要求“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而四个选项中A、B、D、涉及的都是经济方面内容,可排除,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日出之国”。

2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伊斯兰教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三大宗教中只有默罕穆德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将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的帝国。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26.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该图,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是等级制,分为国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其中前三个为统治阶层,上下等级之间以土地为纽带,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结合所学可知,西欧查理马特改革,将无条件的土地分封改为有条件的土地分封,由此形成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2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是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7世纪时,为缓和统治危机,日本向中国隋唐学习,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属于“汉化”。“欧化”指的是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脱亚入欧。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28.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要求选出导致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的选项,联系所学知识,中古世纪欧洲罗马教廷和教会所掌握的神权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凌驾于一切文化之上,是人性和自由思想遭到扼杀的主要原因,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29.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组合时序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伊斯兰教的掌握情况。题文要求选出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的选项,,分析备选项,联系所学知识穆罕默德从事宗教和政治活动的顺序应是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出走麦地那,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立

30.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要求选出材料中所给的改革名称的选项。阅读题文材料,获取到 的关键信息是公元七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隋唐制度,改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日本大化改新,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立

31.(1)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3)罗斯福“新政”

(4)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古代历,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由封建社会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2)本题考查的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领导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3)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为了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总统实施了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美国渡过了难关。这是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调节。

(4)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改革开放。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考点: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明治维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避免革命的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动荡与变革•大危机与新政•罗斯福新政;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32.(1)孝德天皇;(2)伯利克里;(3)麦哲伦;(4)克伦威尔;(5)穆罕默德。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日本的大化改新。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公元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

(2)本题考查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并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3)本题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1519—1522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麦哲伦率领的船队,从欧洲出发,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人类历的首次环球航行。

(4)本题考查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

(5)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6世纪末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人类文明的开端•西方文明之源;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33.《汉谟拉比法典》

34.《荷马史诗》

35.麦加清真寺

36.西班牙和葡萄牙

【解析】

33.试题分析:世界历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汉谟拉比法典》

点评:关于《汉谟拉比法典》,学生还要知道,它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期颁布的,宣扬了汉谟拉比受命于神,颂扬了汉谟拉比的功绩,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34.试题分析: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荷马史诗》。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荷马史诗》

点评:关于《荷马史诗》,学生还要知道,作者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是他在公元前9——前8世纪,根据口头流传的史诗和短歌编成的长篇叙事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作品。

35.试题分析:阿拉伯半岛上伊斯兰教第一大寺是麦加清真寺。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麦加清真寺

点评:关于麦加清真寺,学生还要知道,它闻名遐迩,其圆顶、尖塔和精巧的装饰,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

36.试题分析: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

点评:关于新航路的开辟,学生还要知道,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是欧洲人对黄金的追求;条件包括罗盘针、航海技术、造船术的进步;航海家有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影响: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西方国家开始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

37.(1)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

(2)中臣镰足、查理•马特

(3)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查理马特改革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4)略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依据材料一中“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部民转为国家公民”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依据“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是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改革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后成为天智天皇)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皇室夺取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646年元旦,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政治改革。而查理•马特改革的主人公即是查理•马特。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 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查理马特改革在封建社会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结合本题的材料及改革内容等方面可以归纳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

经验、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证明,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

38.

西欧城市 中国城市

规模 不大 大城市,有居民20万户。

布局 布局凌乱,建筑纵横交错 布局整齐,有规划

商业活动 白天商业活动多,夜晚沉寂 十分繁荣,还有夜市和娱乐场所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7)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掌握考点的基础知识是答好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第一关,因为基础知识是答好材料分析题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看懂材料,才能做好材料分析题。近几年中考历史试题的各类题型偏重基础,所以,如何落实基础知识是我们所有初三历史老师和毕业班学生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而,中考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吃透课本知识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

二、掌握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提问方式及解答技巧

如方式一:提问内容是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的。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原本本地出现在材料中,这就要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材料二:(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请回答: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8)

A.发明“侯氏制碱法” B.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成功研制原子弹 D.成功发射东方红l号卫星

2.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称是

A.长征1号 B.长征2号

C.东方红1号 D.神州5号

3.下图是一张反映20世纪30年代中国体育的电影剧照——《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从一个人的奥运到2008中国奥运,说明了

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②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大国 ③旧中国贫穷落后 ④所有奥运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中国强项 ⑤中国不再是“东亚病夫”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这一战略中,作为奠基工程的是

A.学前教育 B.九年制义务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5.张爱玲曾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卡通《现代中国的辉煌科技》提供素材,可以入选的是

①“两弹”成功研制 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③籼型杂交水稻 ④“东方红一号”卫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2013年12月15日,“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下列政策措施中,与这些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的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863”计划

C.西部大开发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以下是对一位楷模的评价“他是一代巨匠,谱写中国强国之梦;又是两弹元勋,照亮世界历史天空。刻苦钻研敢探索,无私奉献独吃苦。他跨越国界,献身事业,亮过千颗太阳。”请你判断他是下列人物中的 ( )

A. 邓稼先 B. 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8.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下列图片中为此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9.近日,我国成功自主研制出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装备,这不仅是全球首创,还有望使我国科学家在一系列前沿探索中占据主动,更能推进我国尖端科研设备产业化。下列事件中与此项题材最不类同的是( )

A.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立新中国,1956年通过“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B.正是有王进喜等人不怕苦,不怕累的“铁人精神”,我们建成了一个个大油田。

C.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会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

D.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0.他甘做无名英雄,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我国国防科技战线上奋斗了28年,被誉为“两弹元勋”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

A.雷锋 B.邓稼先 C.袁隆平 D.黄继光

11.“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是中国第一个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座右铭。这位运动健将是

A.容国团 B.李宁 C.蔡振华 D.刘国良

12.30年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为勇夺第一块奥运金牌的中国选手颁奖。这位著名运动员的夺金项目是

A.体操 B.游泳 C.射击 D.乒乓球

13.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是指

A.幼儿教育 B.小学教育

C.小学初中九年教育 D.初中高中六年教育

14.题写“教育要三个面向”(如下图)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15.我国有关部门制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客观因素是

A.青少年上网的人太多

B.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健康的内容,也有不健康的内容

C.上网的人多数语言、行为不文明

D.青少年要以学业为主

16.谁抢占了高科技这个前沿阵地,谁就能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了

A.星球大战计划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三峡工程 D.863计划

17.《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历史图片展,最适合选用的科技成就是

A.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中国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 D.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18.“两弹功臣,……开创祖国核武器,他是领跑者;研制中国核导弹,他是探路者。”……以上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应献给

A.雷锋 B.邓稼先

C.王进喜 D.焦裕禄

19.2013年6月,“神十”成功发射,再次证明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历史上,我国在航天领域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是( )

A.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20. 2013年“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山东烟台籍的王亚平是本次航天发射任务中的唯一女航天员。高兴之余,同学们,请你指出我国航天事业喜报频传的原因有哪些?(

)

①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②科技人员钻研、探索

③综合国力的提高 ④国家的大力支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1971年,杨振宁来到北京,见到孩童时的好友,问:“谁是中国的奥本•海默?”其实“中国的奥本•海默”就是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的邓稼先,他被誉为(

)

A.“火箭之王” B.“杂交水稻之父”

C.“铁人” D.“两弹之父”

22.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许,“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号”在轨飞行15天,是中国迄今载人航天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飞行期间还将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1次自动交会对接和1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追溯历史,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 B.“神舟五号”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飞成功

23.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艺方针是

A.科教兴国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健康第一 D.共同发展

24.党 的十六大(2002年)召开以来我国取得了许多新成就,以下属于这一时期的新成就是

A.汪辜会谈 B.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C.首次成功举办亚运会 D.首次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

25.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

A.小学教育 B.义务教育

C.职业教育 D.高等教育

26.下图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发射时间是

A.1964年 B.1966年

C.1970年 D.1999年

27.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追溯历史,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1970年发射的( )

A.长征一号 B.天宫一号 C.东方红一号 D.红太阳一号

28.2009年10月31日 ,科学巨星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与钱学森一起成为我国“两弹一星”杰出功勋人物的还有( )

①雷锋 ②焦裕禄 ③邓稼先 ④钱三强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9.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放在“优先发展战略”的领域是( )

A.教育 B.高新科技 C.高等教育 D.电子产业

30.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袁隆平的重要贡献是( )

A.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B.率领农民参加人民公社化运动

C.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D.带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填空题

31.(6分)历史时空:在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让我们打开历史画卷,一起见证历史、了解人物。请根据下列信息在空格中填写历史人物和相关史实。

(1)《梦溪笔谈》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 (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3)恩格斯说:“蒸汽和新的工业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文中所指的工业机就是瓦特研制的

(4)1879年10月22日,在他的“发明工厂”里,爱迪生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白炽灯。他在一生中获得了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 ”。 (5)他在188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式的三轮汽车,并于1886年1月29日获得了世界第一项汽车发明专利。他就是 。 (6)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

”。

32.新中国成立后,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1)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2)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3)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____________________。

(4)1986年,我国发展高新科技的计划纲要是 。

33.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重要保证。

(1)19世纪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_______、南洋、福建三支近代化海军。

(2)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3)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_________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必须走______________的道路。

三、问答题

34.东西文明同时空。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1840年后的东西文明交流”为主题 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10分)

【望洋兴叹】

(1)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盛大开幕 ,当时的中国人把它翻译为“炫奇会”。那么,洋人“炫”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奇”?(2分)

【洋为中用】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2)文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华洋并进】

(3)1970年4月,中国取得的哪一科技成就标,标志着我国从此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行列?(2分)

【华洋交融】

(4)1980年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成为中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技专利。为该专利做出重大贡献的“杂交水稻之父”是谁?(1分)

【论从史出】

李大钊曾说,(东西文化)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

(5)围绕“1840年后的东西文明交流”这一主题,请再举三例史实论证李大钊的观点。(3分)

35.(10分)科技引领时代,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武器最早出现于哪一场世界大战?它的动力装置来自于哪次科技革命?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次科技革命中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并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图二采用了第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这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为紧跟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步伐,根据图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什么计划?请举一例说明我国在实施这一计划期间,航空领域取得的成就。进入90年代党和政府又实施了什么发展战略?(3分)

(4)根据上述信息,谈谈科学技术与国家综合实力之间的关系。(1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的主要科技贡献。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起进行水稻良种的培育,经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的科技成就。早在50年代,毛泽东就发生“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这五个选项,我们可以判断出:④所有奥运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中国强项,是不正确的,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奠基工 程指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四个选项,①“两弹”成功研制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③籼型杂交水稻④“东方红一号”卫星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成就,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1986年3月,为了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制定了863计划,所以我国航天技术能够居于世界前列,是因为863计划,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7.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十年探索时期的成就。属于基础题,考察的是学生对重要人物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题干中有明确的提示信息:他是一代巨匠,谱写中国强国之梦;又是“两弹元勋”。由“两弹元勋”结合课本就能确定答案选择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本题四个图片,A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B是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C是党的好干部焦裕禄;D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根据题意,本题答案选B。

考点:冀人版八年级下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9.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题干所给内容“我国成功自主研制出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装备”很明显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C. 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会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则属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此项题干最不类同。故答案选C。

考点:冀人版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迈向社会主义;冀人版八年级下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艰难时代的创业英雄;冀人版八年级下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

1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人物,题干中的人物就是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1.A

【解析】

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1959年,容国团首次获得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体育成就。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迅速发展,1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取得金牌,实现了中国人奥运会上零的突破。故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百花齐放 推 陈出新

13.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我国开始有计划的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在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制小学和初中的九年。故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4.B

【解析】

试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网络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网

络广泛而迅速的普及开来,但网络也是把双刃剑,青少年要学会甄别,故我国又制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6.D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目中的“20世纪80年代”,结合所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6年3月,我国政府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故选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17.A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本题的时间范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结合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分析选项,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于2003年,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1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邓稼先的贡献。本题考查的都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杰出人物,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的先进工人,焦裕禄领导兰考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邓稼先在核实验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科技成就的相关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A、B不属于航天领域,故排除,C早于D,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具有里程碑意义,所以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两弹一星”

20.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原因的认识。结合学过的知识,我们可知:我国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广大科技人才善于钻研,具有探索精神。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国家对教育和科研的支持。这些 因素共同促进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2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邓稼先贡献的识记。从题干中我们捕捉到“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的邓稼先”这一重要信息,我们知道:邓稼先对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之父”。所以此题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2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航天领域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属于航天成就。追溯历史,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所以此题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23.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艺方针。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艺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科教兴国属于教育发展战略,健康第一属于体育方面的要求,共同发展是党的民族政策。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24.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的成就。四个选项中,可以直接排除A、B、C三个选项,因为这三项成就取得时间分别为1993年、1999年和1990年,而我国于2008年首次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属于十六大以来的成就。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25.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26.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时间。1970年,我国用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2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送入太空轨道,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两弹一星

2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国防建设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解题时注意“两弹一星”,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雷锋与导弹研究无关,排除①,焦裕禄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 书记,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②与题意不合;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③符合题意;钱三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④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两弹一星

2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3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袁隆平的相关知识,袁隆平的重要贡献是培育成功过了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之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31.

(1)活字印刷术(2)杨利伟(3)蒸汽机(4)发明大王(5)卡尔•本茨(6)电气时代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术认识。特别注意“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句话。这里的“印”应指印刷,那么印刷极为神速的当属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航天技术成就的识记。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蒸汽和新的工业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正是英国瓦特和他的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爱迪生及其贡献的准确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1879年10月22日,美国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他发明了很多电器产品,在一生中获得了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发明大王”。

第(5)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卡尔•本茨及其贡献的准确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卡尔•本茨在188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式的三轮汽车,并且试车成功,对交通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第(6)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电气时代的准确识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蒸汽时代”的到来;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32.(1)原子弹(2)东方红一号(3)籼型杂交水稻(4)863计划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史实。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本题主要考查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东方红1号,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理卫星的国家。

(3)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的科技成就。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誉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本题主要考查863计划的相关史实。1986年,我国发展高科技的计划纲要是863计划,该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33.(1)北洋 (2)南昌起义 (3)原子弹 (4)科技强军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洋务派在中央有奕䜣、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实权派为代表,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国民党称南昌暴动、南昌兵变,它指的是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周恩来、叶挺、朱德、贺龙、刘伯承等人率领革命军举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3)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毛泽东在1955年发出号召,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等负责筹建核工业。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艰巨任务。1962年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专门领导机构,在邓稼先等 科技人员和国防建设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核试验终于取得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称,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同时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

(4)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经过八十年的奋斗,我们锻造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稳固的国防。我国的国防建设不断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推进。我们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 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我们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必须走科技强军的道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是加强军队质量建设的必由之路,核心内容就是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部队战斗力摆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位置,切实增强国家的军事科技实力,全面提高军队建设的科技含量。通过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发展,改进现有武器装备,形成系统配套的武器装备体系;创新和改进训练体制、方式和手段,推动军事训练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质;依靠国家科技发展,提高军费使用的整体效益,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道路。通过贯彻落实科技强军重大战略,努力提高军队的科技水平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吸纳和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以形成我军独特的军事科技优势。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而现代战争比的是科技含量,而不是数量。只有科技强军才能构筑起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才能起到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34.(1)第一次工业革命(2分)

(2)民主、科学(2分)

(3)“东方红一号”(“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或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分)

(4)袁隆平(1分)

(5)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改革开放等。(任举三例,得3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依据材料中的“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可以知道,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准确识记。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第(2)问,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其中“民主”一词的英文首字母是“D”,所以又被称为“德先生”;“科学”一词的英文首字母是“C”,被称为“赛先生”。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从此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行列。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准确认识,1980年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成为中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技专利。为该专利做出重大贡献的“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他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第(5)问,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本题主讲科学技术的成就,事实证明,按照李大钊的观点,东西文化、技术必须加强交流,并且要时时交流。例子有: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改革开放等。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的创办;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蒸汽时代”的到来•火车的诞生

35.

(1)①第一次世界大战;②第二次科技革命;③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①第三次科技革命;②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3)①“863”计划;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③科教兴国战略。

(4)科学技术是构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图片,获取有效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图一中的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它的动力装置来自于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动力机的发明。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掠夺原料和扩大海外市场,他们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导致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图片,获取有效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图三原子弹的制作运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9)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师生的双向交流仍是农村中学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进一步发展,使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能够较长时间地专注一件事,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喜欢进行奇特的幻想,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的见解。有效的发问技巧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成功教学的基础。陈龙安博士在《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一书中给我们综合归纳了创造性发问技巧有:假如、列举、比较、除了、可能、想象等六类。在此我谈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创造性发问技巧的运用与体会。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于“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采用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大变革的时代》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商鞅,你该如何进行变法?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

课堂中教师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软性的,即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概括、发散,是一种横向的思维。另一种是硬性问题,是一种封闭性的问题,答案是有一定的“对”“错”,趋向于逻辑、精确、判断、推理、分析,是一种纵向的思维。提出问题的内容应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源于课本,所问问题应有一部分是学生学习的知识,这样就有了用武之地,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高于课本是问题内容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思考。在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发问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现举例如下。

一、关于“假如”的问题

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以用人、地、事、时(现在、过去、未来)的假设发问。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劫难中的抗争》中“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子目时有学生发问:“假如太平天国不是定都天京,而是继续北上攻打清王朝,能不能清王朝的统治?”我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后得出一个认识:农民阶级由于受经济基础和阶级属性的制约,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但有助于学生学好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寻找问题的兴趣,也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关于“列举”的问题

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人物或历史事件,越多越好。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一课时发问:“(1)抗日战争中有哪些主要战役?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2)结合史实说明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情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一问一答中进行了思想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爱憎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关于“比较”的问题

就两项或多项资料事件的特征或关系比较其异同。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一课时发问:日本的明治维新同俄国的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中国的有何异同?想一想,同样都是改革,中日两国为什么会出现迥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力量对比、政策措施的实施、国际环境讨论等方面对比讨论,得出结论: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中国的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为以后更好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做好了铺垫。

四、关于“除了”的问题

针对原来的资料和答案,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寻找不同的观点,得出正确结论。如在学习完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后,“贞观之治”评价唐太宗是重点和难点。在学生学完本单元的基础上发问:“除了‘贞观之治’之外,唐太宗还采取哪些措施?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结论:唐太宗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对外交往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创造了盛世辉煌的唐帝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五、关于“可能”的问题

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前瞻的了解。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我提问:红军长征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学生在分组讨论后得出许多种困难和危险:军队的围追堵截;分裂红军的恶行;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缺医少药;民族隔阂,语言不通,等等。我在高度肯定学生的同时,再设问:“红军又是如何克服困难走向胜利的?举例说明。”学生的回答更加踊跃,答案角度也更加广泛,所举的例子更加具体生动,许多来自课外读物。学生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学会了知识的迁移,懂得了知识的重组学会了初步的创新,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有利于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关于“想象”的问题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未来的事件。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一课时,让学生想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状况,并用相关的影视资料描述出来,从而在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同学了解今天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时代在发展,新课标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历史教学的困境,教师的自觉实践至关重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更新,才能培养出具备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10)

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迈克尔・波兰尼首次提出,也称为内隐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隐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被人注意。根据前人的总结和对教材的理解,我认为隐性知识点的挖掘整理,须兼顾到学生成长中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应试的需要,同时增加多元的教学素材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教学的灵活性的多重需要。

一、从课本标题中挖掘隐性知识

课本标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隐性知识来源。在北师版教材中往往每个单元标题能较为完整地概况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就需要教师对

“繁荣与开放”本身隐含的知识加以解读。这样的标题资料也是学生在复习理解中的重要依据;再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国家?”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样的话就能同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阶级相联系,同时用具体事例来佐证,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军队、刑法、监狱等国家机器。通过讨论能使得学生明白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

二、从课文内容中挖掘隐性知识

有些知识在课本正文表述的不明确,需要教师给出明确的表述,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在阐述中共“一大”时,没有指出中共“一大”和此后一系列工人运动的不足,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清楚,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是无产阶级和革命军队暴力资产阶级政权,是没有认清国情,单纯依靠工人运动,而不联合农民,也是脱离国情,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等内容,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中共的革命历程是有成绩,但是也有失误。这样的隐性知识的挖掘能使得学生更好地认识此后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的重要意义。

再如,八年级上册《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第六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这样的安排符合专题史学习的要求,但从树立学生的时空观念上看,绝对是败笔。因此,近代工业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远远早于甲午中日战争,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将前后的知识相联系,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将两课的内容重新编排。这也能反映出现在学生历史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有知识,没观念(时空观念)”。引申到考试和作业中,许多选择题的答题技巧都是从时空概念出发,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导致很多失误。

再如,九年级上册《第4课 为民族独立而战》中关于“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的表述。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对这些隐性知识的解读也能非常好地补充我们的日常教学,如什么是民主政治?(即民主共和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构成?(“三权分立”的原则和联邦制)它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什么不用?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内容。在充实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古为今用,同时也能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三、从辅助资料中挖掘隐性知识

辅导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知识点,同时也能让课堂更加丰富有趣。辅导资料中的重要版块是贴近学生的乡土史料,如运用得当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西安学生在学习古代西汉、隋唐等朝历史时,文物遗迹就是活生生的历史;如,八年级上册《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中,可以运用“西安市革命公园”的具体事例来讲解;在讲解《第8课 辛亥革命》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使西安城的“勿幕门”“中山门”等历史遗存可以作为隐性知识来呈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在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伟大的开端》中关于五四精神的核心(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可以利用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资料,如1919年6月9日《长安日报》消息记载:“发生的消息传到陕西后,西安学生首先热烈响应。成德中学、省立一中、三中、西安师范、政法专门学校、圣公会中学等校学生义愤填膺,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纷纷自动集会,到南院门广场和其他街道上讲演。学生自动组织起来,进行请愿、游行、宣传,并联合商界抵制日货,通电支援北京学生的反帝斗争。西安成为全国的一个重要地区。”这些资料更加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今联系和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

四、从年表中挖掘隐性知识

充分挖掘年表中的隐性知识也是非常重要。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有编年史的传统,以《中国现代史》为例,这一时期时间短、内容多、知识点交叉多,如从新中国的建立、一届政协会议、抗美援朝、三大改造、一届人大的召开、一五计划、反右运动、、化、等内容,往往是交叉集中,学生很难理解记忆。所以就需要老师利用年表的记录,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化,指导学生完成“年代轴”的整理,能使学生对整体的知识框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五、从教材插图、地图中挖掘隐性知识

南宋史学家郑樵曾谈道:“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

书……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可见图对于历史的重要性。历史课本中许多历史插图。它们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或补充重要事实,而这些资料常常被忽视。它们也是隐形知识的重要来源。如,七年级上册《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与丝绸之路》中“丝绸之路示意图”中,显性知识只需要学生印证教材中“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大秦)”的内容,但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非常多,可以挖掘出路线信息、地名信息、方位信息等多方面的隐性知识。

路线信息上让学生找出丝绸之路的几条线路,分为三段,每

一段都可以分为北线、中线和南线三条线,总体上还能找出北线走远到达里海北岸;中线最远到大秦(即罗马帝国);南线主要到身毒(“古印度”)等等,培养学生对历史图的认识和分析的能力;地名信息上如对“身毒、大秦、安息”等地名、国名的解释,身度即古印度贵霜帝国;大秦即古罗马帝国和近东地区;安息即中亚的帕提亚帝国;方位信息上,对如大秦的位置等认知,比较和秦汉同期存在的东西方国家和政权的名称,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将中国史同世界史进行联系起来,培养大家总体史观意识。

综上来看,对于现在的历史教学来看,挖掘教材内外的隐性知识点同课本上的显性知识点一样重要,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发现,使教学过程更加丰满有趣,弥补教材显性知识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李瑞.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中的隐性知识研究[J].教学问题,2011(2).

上一篇: 会议主持词结束语 下一篇: 文学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