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3 01:39:23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篇(1)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具有人民代表的性质,在普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2、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规定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3、政治协商会议的重大决议:①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②把北平改为北京作首都;③采用公元纪年,本年为1949年;④五星红旗为国旗;⑤《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⑥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4、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10月1日为国庆纪念日。宣布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代表全国人民的合法政府。外交原则:遵守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使中国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也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6、历史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7、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标志西藏和平解放。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同时也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第2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新中国建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政权1、抗美援朝战争:①背景:美国对我国东北边境进行狂轰滥炸,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应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请求。②1950年10月,彭德怀为司令员。 1953年7月,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③意义: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野心,破除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④最可爱的人:a严守纪律、不暴露目标的烈火英雄:邱少云;b用胸膛堵机枪眼、为突击部队开辟道路的英雄:黄继光。2、土地改革: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②目的: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③依据: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④时间:1950年夏至1952年冬。⑤特点:保护富农经济。⑥意义:1952年冬,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外,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镇压反革命运动:①时间:1950年10月到1952年底。②内容: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③政策及重点:“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重点打击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头子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首要分子实行坚决镇压。④意义:到1952年底,镇压反革命运动胜利结束,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人民民主政权得以巩固。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第一个五年计划: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造相结合的总路线)②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主要任务: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③方针及措施: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广泛开展三大运动: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④“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鞍钢机械总厂青年刨工)。⑤从无到有的工业:飞机、汽车制造、电子、重型机械等工业。⑥影响: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时间:1954年9月;②地点:北京。③内容: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刘少奇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⑤特点(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民主原则、民族平等原则。3、“三大改造”:①时间:1953年开始,1956年底结束。②改造的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意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了绝对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4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①总路线: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②原因: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高指标、高速度。③主要表现:农业的“浮夸风”,工业的“全民大办钢铁”。④影响:积极方面: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表现了可贵的建设热情,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人民大会堂。消极方面: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大批农村劳动力投入大炼钢铁,使农田荒废,生产衰退,国家遭到重大损失;片面强调发展钢铁,使轻工业减产,市场供应困难,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2、人民公社化运动:①时间: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②性质: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把它作为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的基层单位。③主要内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平二调”----贫富拉平,平均分配物资,无偿调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④影响:人民公社制度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与发展:①时间: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②原因:a、“大跃进”运动的失误;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c、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d、苏联撕毁合同和取消科学技术合作项目,撤走专家等。③经济调整: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6年,我国完成了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第5课《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①“铁人”——王进喜:1960年打出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②两弹元勋——邓稼先: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④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第6课《十年“*”的内乱》1、“*”的发动:①原因:1966年5月,我国爆发了“*”,毛泽东对形势作了错误的判断。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直指邓小平、刘少奇。1968年10月,刘少奇被开除党籍,次年在河南含冤去世,这是“*”中的一起冤案。2、*集团与“四人帮”的覆灭:①1971年9月13日,*出逃,在温都尔汗机毁人亡;②“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③四五运动——悼念周总理、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的群众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③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④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等宣布对*、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实行隔离审查,并接着逮捕,从而粉碎*反革命集团。⑤粉碎四人帮的影响: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标志“*”的结束。3、“*”的影响: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十年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最重要、深远影响的成果是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性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目的: 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①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1977年4月,邓小平写信给党中央,成为真理标准讨论的先导。②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揭开了全国性大讨论的序幕。③意义: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①1978年12月在北京。②内容:a、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撤销错误文件、肯定四五运动的革命性质、纠正错误结论。) ③影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它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1978年,包干到户的典型: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②四川:包产到组。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④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向结合,客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⑤补充改革: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2、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②改革: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管理:放权让利、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利改税;经营方式:承包经营、合资经营、联合经营、租赁经营;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企业改组联合;股份制、公司制。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1、经济特区的建立:①1979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办特区。②1980年:深圳——对外开放的窗口、珠海、汕头(广东省);厦门(福建)1988年:海南岛(海南省)2、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长江三角洲等7个经济开放区(80年代)——(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扩大开放的窗口]——(1992年)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成都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3、对外开放的意义:①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②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③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1、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的奇迹。“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取得的成就。”2、把可持续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①1999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定。目的是:为了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边疆的稳定。②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③根本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西部: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广西、重庆)④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对策:2003年决定,a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支持的力度,b加快产业结构调整,c加快为失业人员建立社会保障体制,d吸收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等。2005年钢铁工业具备年产钢2000万吨的能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新航母”——鞍本钢铁集团。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篇(2)

1、冤案:刘少奇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开除出党,不久含冤病逝。这是“*”中的冤案。2、袁隆平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大大提高了亩产量,被外国新闻媒体称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参见P65“袁隆平在田间工作”图)3、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4、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的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三铁路[集二、宝成、鹰厦])。(参阅书P21“第一个五年成就示意图”5、《共同纲领》1949年9月,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上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6、两弹一星(1)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参阅P42“原子弹爆炸成功”图)(2)1966年10月: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实现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3)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参阅P43“东方红1号”图)7、x藏和平解放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与x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x藏办法的协议。②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x藏和平解放。8、国两制(邓小平)(P70)(1)提出: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2)主要内容:“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3)实践: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4)提出者:邓小平9、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10、邓小平理论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这次大会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11、奥运会体育事业成就:① l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人实现了奥运历零的突破,共夺得金牌l5枚,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四。②2000年在悉尼第27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金牌28枚,名列金牌榜第三,实现了新的飞跃。③我国2008年举办29届奥运会成功。12、金字塔古代埃及文明最的历史遗产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最的是胡夫金字塔。13、悲剧之父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期——《被缚的普罗米修斯》14、骑士骑士在中古西欧指那些拥有封地的职业武士。对封君忠诚、尊重妇女、舍生取义是武士的道德。在中古西欧骑士是一个男人的梦想和荣耀。15、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原本是印度人发明的,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世界上人们共同使用的数字。16、伯里克利(1)雅典全盛时期的执行官伯里克利。此时期被称为“伯里克利时代”(2)伯里克利认为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17、大化改新(1)时间:646年 (2)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 18、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前苏美尔人创,是最早的文字。 19、三大宗教名 称 创立时间 创立地点 创始人 经典著作佛教 公元前6世纪 古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 基督教 公元1世纪 巴勒斯坦 耶稣 《圣经》伊斯兰教 7世纪初 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 《古兰经》20、罗马帝国皇帝屋大维公元前27年,罗马的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二、判断题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二)“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1958年全国范围发动起来,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追求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与此同时全国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3、《大字报》1966年8月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炮》,矛头指向国家主席刘少奇和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时期)4、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决议。5、科教兴国①目的:振兴科技、繁荣经济。 ②任务:大量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③措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6、APEC(亚太经合组织)1991年,我国作为主权国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它反映了当今中国经济开始走向世界。7、经济特区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深圳市的经济特区:海南省8、三大人种目前世界上主要有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三大人种,种族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较大的关系。9、《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一部歌颂英雄人物的史诗,是西方最早的史书。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作品。10、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庭),故称“拜占庭帝国”三、识图题(一)中美建交(图:P49【历史性的握手—周恩来与尼克松】)1、1972年2月,由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2、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3、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邦交正常化。(二)《汉莫拉比法典》(图:P91【汉莫拉比法典石柱】)1、位置: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2、制定: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3、内容:法典分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反映了在同等级内实行同态复仇法。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也稳定了社会秩序。4、意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四、材料解析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底地点:北京2、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3、历史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走向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二)马可•波罗(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1、《马可•波罗行记》成书: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随叔父来到中国元朝的上都,在中国当了17年的官,马可•波罗把他在中国的见闻口述成一本书,叫作《东方见闻录》(又译《马可•波罗行记》)2、《马可•波罗行记》内容:书中介绍了富庶的东方世界。3、《马可•波罗行记》影响:该书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五、拓展探究(三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1、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2、土地改革:(1)史实: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着土地改革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2)意义:①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②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3、抗美援朝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2、原因: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4、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5、英雄人物: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口。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5、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6、意义: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篇(3)

1.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不清,包括时间概念、重大事件、人物活动等含混不清,关键词抓不住。

2.阅读、提炼材料的能力欠缺,归纳、概括能力较差,照搬照抄原始材料的现象严重。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够。

3.审题不清,答题欠规范,表述不准确,条理性差,不能紧扣题意,针对性差。

4.错别字多,错得离奇。

二、解决的措施

(一)新课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每课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1.先制定每课的复习提纲,要依据教材、考试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等三个方面来确定。 首先从教材整体性出发,按每一课题内容,抓住重点与难点,其次要按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容、题型、答题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理清线索结构。复习提纲中重点部分用横线标注出来。

如: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的烽烟》设计提纲如下: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

(2)虎门销烟(①时间:1839年;②领导者:林则徐;③意义: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3)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

(4)《南京条约》的时间是1842年,内容是①赔2100万银元。② 割香港岛。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 ⑤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⑥影响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鸦片战争后睁眼看世界的爱国知识分子杰出代表是魏源,他编著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开学初第一节课就将每课复习提纲发给学生,每一节课开始,花五分钟时间背诵,然后发给学生横线内容去掉的默写提纲,让学生在上面默写。默好后同桌互批,订正。批的时候,严格要求,特别是错别字一律算错。这样就能做到每一节课堂的知识内容清。时间长了,学生就很习惯地在每节历史课前就拿出提纲来背,而且默写的时候错别字也少多了。

2.在新课讲授过程中,课尾要注重对新课内容的巩固,主要指针对该堂内容的评价练习,落实到位,老师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努力做到“堂堂清”。课尾精选例题,加强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的训练力度,在训练和讲评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每节新课至少选择一组材料题,当堂训练、剖析,教给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加强问题的书面训练。训练学生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和表述的准确性。

(二)上好单元复习课和期末复习课。

1.单元复习力足于教科书中的一个章节的内容来复习。

(1)理清知识线索,整合知识结构

根据教材的内容,提纲挈领地把本单元的知识点编织起来,穿线结网,构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轮廓,使知识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知识点:鸦片战争、虎门销烟、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沙俄趁火打劫、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知识线:以上的知识点哪些属于列强的侵略,哪些属于中国人民的抗争。知识面: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签约国、内容、影响等。

复习知识的时候,有时可以编顺口溜,进行记忆总结。如《南京条约》的内容:哥赔五双鞋。即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篇(4)

一、文言文教材变化的影响因素:

1. 根本原因:文言文教材的编制受政治环境、时代思想文化潮流影响。

2. 直接原因:伴随着教学要求的变化,教学内容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文言文教学亦如此。随着文言文教学的教材随着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二、文言文教材的演变:

从清末明初开始梳理的原因:

因晚清政局动荡,文言文地位发生动摇,文言文教学目标因而改变,进而影响文言文教材的编撰。

演变历程:

(一) 白话文运动时期

【清末民国初期,即(1919)之前】

背景介绍之教学要求/目标(从政府颁布的政策中得出):

1、1903清政府颁布《学务纲要》――对于国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官私实用。但取理明辞达而止,以能多引经史为贵,不以雕琢藻丽为工。”

2、1912年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细则》的要求则是:“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国文首宜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

由此可见,该时期的教学目的即“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官私实用”,或“能自由发表思想,……兼以启发智德。”非常明显地可以看出,此时强调的是文言文工具性的作用。

背景介绍之学制:

1、壬卯学制(1904年,注:1905年废科举)

该学制的课程设置中,学堂语文分三科:“修身”科、“读经讲经”科、“中国文学”科。

其中,“中国文学”相对外国文学而言,它实际上包括文章、文学在内,不纯是文学课的内容,也不是后来语文课的内容,而是以文言文为主要内容的。显然,文言文教学此时仍然基延续着传统国学得内涵,即包括经学、诸子学、文学等内容,唯独把史学另列为历史一科。

“中国文学”中,较有影响的教材:吴增祺所编《中学国文教科书》。

2、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

1912年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立“国文”一科。国文学科仍是是文言文教学,教学内容是“中国文学”的继承。但是,其工具性发生了转变。从要求中“能自由发表思想”“兼以启发智德”可看出,文言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封建道德教育的工具,而成为培养人们应付日常生活所需的语文技能(尤其是写作技能)的载体。

这时,所使用的教材:除继续使用吴增祺所编《中学国文教科书》外,还有中华书局谢无量编的《国文教本评注》四册和商务印书馆徐国英编的《中学国文读本评注》。

文言文教材:

1、吴增祺所编《中学国文教科书》:特点(一)选文全部是文言文,数量达七百余篇之多,篇幅一般不长,平均每篇约八百字左右。(二)编排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根据文体,以类相从。清为第一集,金、元、明为第二集,五代、宋为第三集,自晋到唐为第四集,周、秦、汉、魏为第五集。

2、谢无量编的《国文教本评注》四册:这套教材也完全是文言,文体以散文为主;选文按文章体制分类编排,每类大致按时代先后排列。

3、中华书局谢无量编的《国文教本评注》四册和商务印书馆徐国英编的《中学国文读本评注》“略选经史子书的文章外,多数是古文。”

小结:

从癸卯学制到癸丑学制,“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由多元或二元变成了一元”,即文言文教学由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历史教学任务”“道德教育任务”等多元任务的载体变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技能。这不仅体现了文言文教学仍强调文言文的工具,还与上面说到的“工具性转变”相辅相成。这就导致文言文教材也发生转型。

(二) 时期

【(1919.5.4)后的20世纪20年代】

背景介绍:

这期间,总体呈现出语体文(即白话文)和新文学兴起,“国语教育与新闻学运动相互配合,形成汹涌澎湃的语文教育改革。” 这个时期,语体文进入了国文教材,但是比重小于文言文,约占百分之四十。

“五四”运动之后,1923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所规定的高中国文科涉及到文言的“教学要求”的四分之三:“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增加使用古书的能力”以及“继续练习用文言作文”。可见彼时文言文在课程标准以及教材中所占之统治地位。

教材:

总体来说,有的把语体文、文言文分编成两套教材,有的合编为一套教材; 编排体系同前一时期有所不同,按记叙、抒情、议论、说明分类,低年级多选记叙文,高年级多选议论文; 文学作品在课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还有学术论著,以灌输国学知识。

1、顾颇刚、叶绍钧等合编的新学制初中《国语教科书》六册(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2、沈星一编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古文读本》三册,《初级国语读本》三册(1925年中华书局出版)。

3、穆济波编的新中学教科书《高级古文读本》三册,《高级国语读本》三册(1925年中华书局出版)。高中国文分文言文与语体文教学,文学作品占较大比重,并增加了学术论著以灌输国学知识。

小结:

由于语体文进入教材,虽然仍未撼动文言文在教材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读经废止后,学生文言素质的下降和国文教师的难觅。由此可见,文言文教材的延续性第二表现在选文的多元化。

(三) 民国期间

政策背景:

1928-1949是统治时期,则此时的文言文教材的编撰从横向上来看,分为国统区和解放区。

1940年颁布的《修正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规定学生必须“养成了解一般文言文之能力”,并在“教材大纲”中规定了初中三年白话文与文言文教学所占比例依次为七比三、六比四及五与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②

在解放区,中学语文教学亦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进,据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审室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草案》可看出,没有从文体的角度对文言文之地位予以说明。从实际选文情况来看,比例过低。

教材:

国统区出版的语文课本很多,其中较为通行的有两种:

1、傅东华编的复兴初中教科书《国文》六册(1933至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2、宋文翰的《新编初中国文》六册、《新编高中国文》六册(1935至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这两套课本都是根据1933年政府教育部课程标准教材大纲的规定编辑的。

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选文篇幅和线索来看,初中国文选文篇幅较短。年级愈低,语体文愈多,年级愈高文言文愈多,篇幅也愈长。高中国文,第一学年以体制为纲,选文以能代表或说明各种体制为标准;第二学年以文学源流为纲,选文注意各个时期的文学派别及流变;第三学年以学术思想为纲,各授以代表作品。第二,两套课本编排顺序不同:宋本按由古到今的顺序;傅本按由近及远的逆序。第三,两套课本都注意灌输给学生以文学和国学知识,文言比例很大。③

3、夏丐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原定六册,实出了四册)。此教材中,白话文与文言文之比例约为4:6,这一比例从今天看来已具有先进水平,但文言依然占有很大比例。

解放区

1、陕甘宁边区教育厅主编的《中等国文》

2、晋察冀边区出版的《中级国文》

这两部教材体例基本相似,文言文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而且在第四、五册教材中才稍有触及,而且难度浅易。教材的单元安排也以白话文为重心,文言文的体例意识并不明显。④

小结

民国期间,即使文言文教材分别在国统区和解放区有所不同,且无论在哪一个党派领导下的教学中,语体文势头都越来越猛烈,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低,但是文言文选文仍然占据主导性地位。由此可见,文言文教材的延续性表现为对其自身发展的稳固态势。

(四) 建国(1949年)后

1、前17年受政治影响:文言文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现象几乎被遗忘了,它是现代文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没有真正的独立性。

在1956年的《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中才提到了“古典文学作品”,而且多是诗歌,少数作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因政治原因保留。

2、1963年政治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日盛,整个大纲中充满了浓重的说教特色。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教学要求”中没有对初中文言文学习提出任何要求,对高中生学习则要求“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如:在初中第一、二册教材中出现了《爱莲说》《为学》《学弈》《论语六则》《卖油翁》等共计20篇浅易文言。

3、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教学目的与要求'`中没有涉及文言文教学的相关要求,但在各年级训练要求中有所涉及。

如:初一阶段“开始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和简单的文言句式”。

4、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明确指出中学生须“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个明确“要求”的提出在文言文教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20世纪90年代后

特点:1)目标明确,且逐步提高。2)继承传统,加速语文学科的民族化进程。⑤

小结:

建国后,文言文教学及其教材的编撰起初严重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后随着政策的不断开放,目标的不断明晰,文言文的教学才逐步受到重视,但从教材的角度来看,其数目和内容变化基本不显著。由此可见,文言文教材的延续性表现在它一直处于从(与语体文比例)失衡(选文内容)混乱不断向平衡稳定发展的活动状态。

三、总结

文言文教材演变经历了白话文运动时期、时期、民国期间以及建国后四个发展阶段。纵观其沿革的历史,其延续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文言文工具的坚持和转变;第二,文言文教材选文的多元化;第三,文言文选文发展的稳固态势;第四,文言文教材一直处于从失衡混乱不断向平衡稳定发展的活动状态。我们不禁感叹:文言文教材在强大的政治影响下仍能够延续至今,其生命力及发展力何等之大。

参考文献

[1]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及革新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莫艺萍.文言文教学“三转变”――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浅见[J].中国教师,2010年,第125期.

[3]李杏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注解

①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及革新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②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及革新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8.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篇(5)

毫无疑问,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疑”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启发其在积极思考中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的重要环节。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国共合作北伐》一课中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这一内容时,针对孙中山先生在中国的“一大”会议上重新诠释“三民主义”主张并将其升华成“新三民主义”,并将其作为国共两党以后加强进一步合作的政治基础这一节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疑问:

1.为什么孙中山先生要再次诠释“三民主义”

针对我的提问,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个学生回答道:(1)孙中山先生是在总结以往斗争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第二次“护法运动”惨败后,清楚地意识到仅仅靠军阀去打军阀看来是难以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于是对原有理论进行了修正。(2)中共直接参加到新纲领的制定中,而且孙中山先生也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2.何谓“新三民主义”之“新”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答道:(1)历史条件新。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不久,且孙中山先生在中共和苏共的帮助下,在1924年“一大”会议上通过宣言,改组中国并接受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在此背景下重新诠释“三民主义”理论。(2)文本新。我们知道,“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三民主义”新增加的三大政策内容。(3)性质新。“新三民主义”尽管是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主张,但这种思想体系应该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4)功能新。“新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3.为什么“新三民主义”会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基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因为一方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提出的,这三大政策具体内容已经写得很清楚,“联共”是其基本内容之一;另一方面,这与中共“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精神内涵是基本一致。

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教材阐述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针对这一内容设计提问:“新”在什么地方?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认识到:(1)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说明中国无产阶级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2)使中国人民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特别是中共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二大”会议上得到制定。(3)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大会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中心任务。(4)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前景,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迈进指明了方向。

二、“设疑”使历史知识化难为易

有些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学生觉得很困难,这就是难点。精心设疑使突破教学难点具有重要意义,使历史知识化难为易。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历史《鸦片战争》一课时,如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继续并扩大的时,学生有时会不明白。经过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继续并扩大的设疑,学生就会比较容易找到答案:(1)原因。各国列强为了扩大中国市场,进一步提高侵略权益,使鸦片贸易更加合法化而发动战争的。(2)侵华者。英、法是主谋,美、俄是帮凶。(3)时间。从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长达4年。(4)规模。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投入的兵力比第一次要多得很,最多时达到二万五千余人,战线也从南端的广州一直延伸到北方的北京。(5)结果。最终清政府战败并被迫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三、“设疑”可简化繁难的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包括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民族和对外关系,历史教学中采用什么方法能将纷繁的知识变得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便于学生掌握理解呢?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历史《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一课时,这节课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头绪繁多且复杂,空间跨度大,新的名词多,在教学时,我抓住唐政府执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即文的政策:册封、高机构、和亲、经济文化交流,武的政策:对威胁、扰乱唐的统治和安定,派兵打击。就回纥的情况设疑如下:1.唐初,我国北方色棱格河一带居住着什么民族?2.回纥中各部统一的任务是在什么时候,由谁来完成?它和唐的关系如何?3.回纥为什么在八世纪后期又改名?变迁情况怎样?4.它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怎样?在师生共同分析上面问题后,进而把整节内容设计为两个问题:1.唐朝边疆居住着哪些民族?它们分别是今天什么民族的祖先?同汉族的关系怎样?2.唐政府对边疆民族采取什么措施或政策?有什么影响?通过设疑,庞杂、多头绪的教材内容变得条理清晰,简洁明白,不仅便于学生掌握其中的知识,而且使学生明白唐和各民族关系的特点。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唐政府对周边各民族采取多样化政策措施,民族间愈来愈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流,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四、设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探究式教学,而其中精心设疑是着重点。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什么为代表的同意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笔者对这一内容设疑并引导学生探索:

1.“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共和日本侵略者的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教师启发学生回答道:“对日本的政策是‘绝对不抵抗’,对共产党的政策是‘攘外必先安内’,并对中共采取疯狂的军事进攻。”

2.“西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侵略者的政策又是什么?为什么?教师可让学生先阅读教材进而回答道:“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是被迫的。”

3.“七七事变”后,对日本侵略者的政策又变成了什么?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答道:“表示‘准备抗战’。”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篇(6)

3、教学目标: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4、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6、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期水平。

7、学生情况分析:本人所教的八年级1至4班多数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以八2班学生为代表。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8、教材分析: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9、教学措施: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10、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11、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12、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13、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14、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15、出好月考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16、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7、教学进度安排。

18、周次教学内容。

19、一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0、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1、三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2、四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篇(7)

各位领导、各县市志办的同仁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谈谈XX县志办学习贯彻《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  抓好《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

9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XX县志办按照省州的要求和部署,迅速行动,认真落实,组织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学习领会《规划纲要》精神,研究部署XX县贯彻执行《规划纲要》措施,《规划纲要》当天,即要求全办人员自行学习并观看央视《新闻联播》有关报道。同时县政府办转发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要求全县各乡镇、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并在XX县电视台及县级新闻媒体上全面宣传《规划纲要》,大力营造舆论宣传氛围,扩大地方志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10月27日,XX县志办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原文传达学习了省州相关文件精神及《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围绕《规划纲要》,结合工作实际,畅谈学习体会,研究工作思路,一致认为:《规划纲要》的颁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志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为今后修志编鉴工作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明确了目标,限定了时间。《规划纲要》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制和组织保障。

二、今年的主要工作

(一)按照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XX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安排,通过几年的努力,根据《XX县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规划》,《XX县志》(1978—2005)已于2014年6月4日送云南民族出版社进行校对,9月送个旧印刷厂进行排版印刷 ;并于2015年7月24日出版并举行发行仪式。

(二)《XX县年鉴》(2015),全县所有承编单位已顺利完成供稿任务,年鉴编辑股认真进行修改编辑,于7月底形成初稿, 9月份编辑定稿,11月底出版发行。

(三)完成县情资料报送工作,按照《云南年鉴》、《云南小康年鉴》和《XX州年鉴》编辑部撰稿要求,安排办公室专职人员负责年鉴资料部份的收集撰稿工作。3月底完成撰稿任务,经审核后,于4月初完成报送工作任务。

(四)地情资料收集、整理及开发利用

1、收集部分家族撰写的家谱、族谱和XX县作家群撰写的小说、诗歌、杂文、画册以及XX发展历史及现状等地情资料,并对应该存档的资料和已收集的地情资料进行清理、整理,编号注册登记,实行归档保管。积极利用地情资料。

2、在县图书馆设立县志年鉴资料阅览室,面积20平方米,提供县志年鉴及地情资料书籍500余册入馆,方便广大人民群众查阅。

(五)为了更好的展示、宣传XX县悠久的马帮历史文化,传承马帮精神,我办于2014年底把流散在民间的具有代表性的珍贵马帮文物进行征集,在博物馆设立马帮文化陈列室,陈列内容包括有关马帮的书籍、马帮文物,编纂侨乡迤萨的历史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侨乡迤萨和马帮的文化历史,为人们提供一个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六)继续抓好部门志书修编工作,积极推进《县水利志》、《县民政志》政区大典(云南卷)XX县篇等部门志书编辑指导工作。

(七)推进地方志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充分利用《云南史志》、《云南地方志工作》、《XX经纬》、《侨乡XX》、《天下XX》等报刊、杂志、电台、网络的传媒手段,扩大对外对内宣传力度,基本形成网上有消息、报上有文章、电视有图像,继续利用电信10001短信平台,宣传地方志工作规定,信息11条,进一步加大了地方志工作的宣传力度,逐步提升了地方志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并且与全州12个县市进行志书、年鉴交流。

(八)积极主动向上争取资金。2015年,县委、县政府下达我办向上争取资金任务数为20万元,目前,到位资金5万元,完成任务数的25%.

(九)按时完成县委、政府安排的工作。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建设,随时更新内容,加强阳光政府建设工作,设立96128专线服务电话;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全面维护维稳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XX县党政数据库录入工作顺利进行。

(十)切实开展好“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全办共有8名职工共挂村一个,联系农户40户。目前已按要求开展第一轮遍访工作。

三、2016年工作计划

2016年,我办将按照省州县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1231”的工作思路,树立精品修志、依法修志意识,有序推进县志、部门志、乡镇志修编工作,并不断提高年鉴编辑质量,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要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开展县志“八进”活动,使各行各业参与到读志、用鉴中来;

(二)《XX县年鉴(2016)》力争7月底完成年鉴初稿,10月底前出版发行。

(三)积极主动申报,把地方志场馆建设纳入我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前项目可研性报告已上报县政府,并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实施。

(四)推动乡镇志、部门志的修编,已制定实施方案,正报县政府审批。

(五)继续开展好“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学习活动,重视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

(六)加大地方志理论研究力度。积极组织志鉴理论研讨,加强交流学习,营造志鉴理论研究的浓厚氛围,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开展志鉴理论研究,边学边干,提炼经验,并积极向《XX经纬》等各级刊物撰稿。

(七)加强培训,进一步加大干部队伍建设力度。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干部职工,重视修志干部的培养、引进,并主动向组织部门积极推荐,选派修志业务骨干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修志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人员、编制、经费缺乏;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篇(8)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1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1)、(2)班的历史与社会课,由于学生对本学科的不重视,学生基础较差,其中有几为男生调皮,爱说闲话,不讲学习,但课堂气氛活跃,布置作业及时完成,有15%的学生作业工整清晰,有15%的同学字迹潦草,书面不清晰,有一种蒙混过关的心理,总体比较好的。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1、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2、知道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改变了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4、收集与交流中外古代传说,从中找出反映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无数先民创作文明的传说、故事。

5、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1、通过了解大河流域的文明和早期国家河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2、从古代文明的起源特点,发现四大文明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理件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历史进程的影响。

3、通过观察图片发资料,掌握文字,城市遗址,青铜器等,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4、分析县体资料,理解等级制度及其存在的根源,认识军队和刑法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5、从蓝田人家园的变迁,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6、参与社会调查,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历史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历史现象。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1、依据资料,描述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兴衰和基本社会特点。

2、利用资料,说明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欧洲建庄园制度、等级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炼,说明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

4、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身边的文化现象,并能进行比较和鉴别。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研不绝的中华文明

1、通过本单元基本史实的学习和整合,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并能通过比较,发现每个时代各自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以及与世界文明的差别。

2、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树立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整合相关史实,认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4、养成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意识,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文化成就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教材主要内容概括

第一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国家;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第二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三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三课告别野蛮。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第三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文明;第三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种性。

第四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流天下;第二课汉唐盛世;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四、课时安排及措施

本教材授课42课时,复习6课时,测验6课时,机动6课时,总计60课时。

措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及时调整课程的浅,难程度,深入了种学习情况,按学习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难度适应,瞄准把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学有作用,尽量做到教学相长。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2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

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影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本学期八年级历史不仅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培养环保能力。

二、教学任务和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和增强学生素质,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第一到第二十二课的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

三、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总共分七单元,24节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课本按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

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内容:叙述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共22课及乡土教材的教授。

3、重点及难点:重点是中国现代史部分,难点是认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学生特点

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偏科现象,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发挥。

五、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

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

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

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

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

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

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

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四)培优辅差措施。

优生培养措施:

1、找学生谈心,提醒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激发对未来的斗志。

2、进一步加强学习目的,动机教育,培养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3、多方面收集资料,指导优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课堂上分层教学,对优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5、和学生搞好沟通,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学困生辅导措施:

1、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找自己的优点,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2、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3、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4、用优等生带动差生,以优促差,以实现“培优”和“辅差”。

5、适量地布置作业,定时进行检查,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4一、学生基本情况

初二4-6班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之间。我所教的3个班156名学生,基本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男女比例相当。学习态度端正,理解记忆的能力比较强,但个别同学心理素质较差,要提高他们的抗挫折力,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大多数学生在目标明确,思想上积极进取、热爱班级体,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及要求

通过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全面的评价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使之由“学会”变为“会学”,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锻炼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23课,教学中心是中国近代史,重点是教会学生爱国。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初二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措施

1、作为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并深刻领会思想历史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材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精心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3、讲究恰当的学习方法,精讲多练,采用多种方式,巩固练习。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优化课堂结构,做到在愉快和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5、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6、分期搞好单元测验。

以使对学生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本班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为89.88,合格率为98.40%,优秀率为57.14%.高于整个初二年级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

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一节课是四十五分种,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到十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篇(9)

中图分类号:C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1―0178―03

一、“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1986年4月12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育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就对课程和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形势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全国统一的教科书与我国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极不相符;再加上编审不分,导致教科书质量难以突破。1985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指出:今后中小学教材的建设,把编写和审查分开,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编写,各省市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专家可以编写;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审定,审定后的教材由教育部推荐,供各地选用。

1986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87年10月国家教委正式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和《中小学教材送审办法》3个文件,成为教科书审查的依据。从此,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开始从国定制到审定制,从编审合一到编审分开,教科书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走向多样化。

二、“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概况

1988年,国家教委制订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其中提出:根据现有条件,设想用四五年时间,逐步完成四类教材的编写工作:一是教材内容达到教学大纲要求,面向一般地区的“六三制”教材,二是教材内容达到教学大纲要求,面向一般地区的“五四制”教材,三是教学内容略高于教学大纲要求,面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和初中教材,四是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大纲要求,面向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学和初中教材。每个类型还可以编写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教材,四种类型中既可有成套的教材,也可有单科的教材。

据此,在国家教委的统筹规划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面向全国的“六三”和“五四”两个学制的教材各一套;北京师范大学编写一套“五四”学制的教材;广东省编写面向沿海地区的一套教材;四川省则编写一套面向内地和西部地区的教材。河北省编写一套农村小学复式班的教材,这套教材因为没有初中部分,因此被称为“半套”。八家师范院校联合编写一套要求较高的六三制教材。此外,受国家教委委托,上海编写面向发达城市地区的六三制教材;浙江省编写面向发达农村地区的六三制教材。由此,产生了“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

三、“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的总体特点

第一,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宗旨。各套教科书都注重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力求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要求,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第二,强调突出特色。各套教科书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情,突出各自的特色,各编写单位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的安排上允许有不同风格和不同层次。以适应各类地区、各类学校的需要。

第三,树立竞争意识。国家积极鼓励各地方、各单位乃至有条件的个人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希望通过竞争促进教材事业的繁荣和教材质量的提高。

一是编写队伍的多样性。第一种是由部级专业出版社组织编写,如人教版。第二种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即上海版、浙江版和河北版。第三种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合作编写,如广东沿海版、四川内地版。第四种是由高等院校单独或联合组织编写,如北师大版,八院校版。

二是人员构成的多元性。人民教育出版社参加九年制义务教材编写工作的有400余人,其中专职的编写人员和教材专家200余人,另外聘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学科专家200多人,各学科技主编、顾问。四川内地版则聘请了中小学高级教师、教育科研人员、高等师范院校专家教授共1250多人组成“三结合”编写队伍。浙江版则由浙江省成立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成员包括教研员、中小学教师,大专院校教师和编辑人员共160多人,并聘请了一批学科专家担任学科编委会顾问或审稿工作。

(三)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

一是思想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各套教科书在选择教材内容时,都力求结合该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和国情教育。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其课文选择从《我爱爸爸妈妈》、《我爱老师同学》、《我爱五星红旗》、《我爱万里长城》到《我最爱伟大的祖国》,通过从学生身边最亲近的人和物谈起,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各套教科书都注重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对教材结构和体系作相应调整,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上海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把彩页设计为绪论的形式,以连贯的画面,叙述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历史,以及怎样学历史。《大泽乡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开国大典》三幅彩图反映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奋斗历程。《黄帝陵》、《长城》等十一幅画面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灿烂文明。而由《孔子》、《屈原》等十二张人物邮票构成整幅彩页则显示我国人才辈出,各领。最后还以《老师讲课》、《参观殷墟》五张照片呈现了学习历史的各种途径。这样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及性。

三是关注“双基”,关注能力培养。各版本的教材都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等,注重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如:沿海版初中生物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物现象人手,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理解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得出科学结论。这样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大大提高。另外,这套教材共安排了38个实验,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灵活多样的编写形式

人教版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其教材内容的安排难易适度,富有弹性。如:其初中语文课文分为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类,练习题分必做和

选做两种。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把自读课文作为教读课文。条件差的学校,可以把自读课文改为课外阅读,其教学时间供教读课文使用。至于练习,可以只完成教读课文后的必做题,这也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沿海版教材开始追求从知识中心走向素质中心。如其初中生物教材以生命现象为主线安排知识内容,改变了过去将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分别讲授的传统,在全国率先实现学科内部的“小综合”,简化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整个学科的教学境界。

四、“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的意义

“八半套”义务教育教科书的出现,是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转变的尝试,在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建设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页。其意义如下:

第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从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变,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选用不同层次的教材,改变了我国不同地区的中小学生使用同一套统编教材的局面,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第二,教科书的审定制,增强了教科书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也会导致优胜劣汰的局面,客观上会促使教科书编写和出版质量的整体提高。

第三,教科书的多样化,需要众多的专家、学者、尤其是一线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参与编写,无形中壮大了教科书编写队伍,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编写教材的专家。

总之,“八半套”义务教育教科书提升了中小学教科书的品质,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开始真正走向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中国当代教育思潮(1949--1989)[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李虹霞,中小学教科书审定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田慧生曾天山,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与实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4]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两套教材[J].教育学报,1992,(6).

[5]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师范大学共同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J].教育学报,1992,(6).

[6]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四”学制教材[J].教育学报,1992,(6).

[7]刘善龄,历史教材编写的新思路――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上海版)《中国历史》第一册介绍[J].历史教学,1992.(1).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篇(10)

掌握考点的基础知识是答好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第一关,因为基础知识是答好材料分析题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看懂材料,才能做好材料分析题。近几年中考历史试题的各类题型偏重基础,所以,如何落实基础知识是我们所有初三历史老师和毕业班学生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而,中考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吃透课本知识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

二、掌握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提问方式及解答技巧

如方式一:提问内容是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的。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原本本地出现在材料中,这就要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材料二:(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指什么会议?(1分)请写出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2分)

(2)材料二是指哪次会议?(1分)这次会议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

(3)概括这两次会议在意义上的共同点。(2分)

【解题思路】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会议的历史意义。材料一是遵义会议,材料二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要答第(3)问,那就通过所给的两则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共同的历史意义。如遵义会议的意义有“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有“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从而得出两次会议在意义上的共同点是这两次会议在意义上都是党的历史转折点。

上一篇: 结核科实习个人总结 下一篇: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