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产业项目工作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01 11:34:09

扶贫产业项目工作

扶贫产业项目工作篇(1)

一是大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投入扶贫贷款3000万元,扶持塞飞亚集团建设2000万只肉鸭加工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在塞飞亚集团建设祖代种鸭场;投入扶贫贷款400万元,扶持康盛公司种兔繁育场建设;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0万元,扶持万利丰公司建设肉鹅繁育加工项目;投入30万元,扶持远大公司发展育肥牛项目。在扶贫资金项目的支持下,全市扶贫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增强了龙头企业对贫困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是大力扶持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全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10万元,用于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化基地项目。其中投资100万元用于扶持敖汉旗北山优质肉羊繁育中心,购进优质种羊1500只;投资50万元在宁城县头道营子乡建设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投资50万元在喀旗龙山镇建设色素万寿菊种植基地;投资50万元在林西县十二吐乡建设小尾寒羊杂交改良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投资50万元在右旗巴彦和硕镇建设杂交牛繁育推广示范基地;投资30万元在右旗建设中草药产业基地;投资30万元扶持敖汉旗黄羊洼草业基地建设;投资50万元扶持红山区城郊乡大三家花卉基地建设。通过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示范带动,提高了贫困地区农牧民的科技应用水平。

三是大力扶持贫困户大力发展肉羊、肉蛋鸡、肉鸭鹅、梨枣、山葡萄、食用菌等为主导产业的扶贫项目.利用扶贫资金扶持贫困户发展肉羊31.1万只、育肥牛35873头、奶牛3866头、肉蛋鸡735.9万只、肉鸭180.5万只、肉鹅53.5万只,食用菌577万袋、种草47万亩、种植山1790亩、梨枣3370亩。通过上述产业化扶贫项目扶持带动3.29万贫困户,15.6万贫困人口,其中有4.2万人解决温饱,9.5万人实现稳定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主要工作措施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是全市上下进一步提高了对产业化扶贫工作的认识,切实把产业化扶贫作为提高农牧民素质、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和实现贫困户收入跨越式增长的突破口。二是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对产业化扶贫工作的领导,将产业化扶贫工作纳入本地区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和总体规划,作为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来认真抓紧、抓实。三是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各贫困旗县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是产业化扶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扶贫办都指定一名副主任专抓产业化扶贫工作;市、旗两级社会扶贫单位都选派得力干部到定点帮扶的贫困嘎查村,帮助基层做好产业化扶贫工作。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参与产业化扶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年底考核各旗县区和扶贫单位的扶贫工作时,加大了对产业化扶贫工作的权重。

第二,科学选项,规模布局。一是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特点,依托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的辅射带动作用,科学合理地选定不同类型区产业化扶贫项目。按着“养鸡、兔起步,猪、羊上路,养牛致富”的基本思路,贫困农区和农牧结合区,主要依托龙头企业和市场大力发展牛、羊育肥,猪禽饲养等以舍饲和粮草转化、加工增殖及蔬菜、瓜果、药材等经济作物为主的产业化经营项目;贫困牧区主要以转变牧民生产经营方式为突破口,采取围封种草、种植饲料作物、青贮舍饲等多种途径,大力发展牛、羊短期育肥等产业化扶贫项目;贫困山区主要以扶持贫困户发展养羊、养兔、养肉鸡、蛋鸡、果树栽培、山葡萄种植等为主的产业化经营项目;二是按照全市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规划的要求,认真坚持“适度集中”的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基地化建设,防止盲目选项,分散布局。三是市、县两级扶贫办都建立产业化扶贫项目库。

扶贫产业项目工作篇(2)

1.全面谋划脱贫攻坚规划。规划是实施总体目标的行动计划,是开展扶贫工作落实具体措施的蓝本和指南。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脱贫攻坚工程,必须有一个既要落实中央脱贫攻坚的扶贫政策又要切合当地实际的精准扶贫规划。资溪县是山区林业县,生态资源是优势,林区面积广阔,从事林业产业群众多。我们从调查摸底着手,深入村组,全面摸清贫困群众致贫原因及发展方向,同时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和“良方”。规划内容为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技能培训、教育扶贫等七个方面。规划措施以生态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林区经济为主要经济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经济产业链,依托国家5A级景区大觉山等旅游企业,鼓励贫困群众兴办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旅游项目;重点扶持贫困群众种植养殖林下产品竹林鸡、生态蜂蜜、生态牛羊等短平快项目;支持有机白茶,有机油菜等有机产品的发展壮大。规划中要求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群众入股必须办理司法公证手续,从法律上保证贫困群众的经济利益。规划制定过程中各界人士参与集思广益,广纳良策,规划出台后,群众反映规划切合资溪实际,操作性强,贫困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

2.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准确识别贫困人口,做好建档立卡工作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事关精准扶贫的成效。2013年底按照省市扶贫部门的安排要求开展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工作,当时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人均年收入2736元,并明确全县贫困人口数额,再加上资溪县是人口小县面包产业大县,部分即贫又非贫的群众差距不是很明显,一些乡镇出现识别不准的现象。资溪县严格按照省扶贫部门“七个一票否决”、“四个严格甄别”的规定,学习瑞金先进经验做法,吸取广西马头县的教训,制定精准贫困户评估表,强化工作力度,以市县“四进四联四帮”小分队和乡村干部组成联合工作组严格按程序和要求开展“回头看”,重新评选真实贫困户。几年来,多次部署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共开展6次拉网式 “回头看”活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8025人精准到2016年初的4287人,贫困户的精准度提高了46个百分点。

3.精准实施扶贫措施。贯彻政策和落实扶贫措施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资溪县主要实施七大精准扶贫措施。一是产业扶贫,充分用好赣南原中央苏区每年产业扶贫资金1000万元,帮助和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快速脱贫。采取两种方式实施产业扶贫,即“专业合作社(实体企业)+贫困户”和“私定套餐”。“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方式就是能人带动贫困户学习产业技术发展生产,建立稳定产业经济增收渠道,家庭经济逐年稳定增收,实现真正致富脱贫,如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迦南生态观光园带动几十户贫困群众。“私定套餐”方式就是根据贫困户特长和自身条件不受任何限制,适合发展何种产业就扶持他发展哪种产业,愿意做何种产业就帮助他做哪种产业。目前87个产业实体带动969户贫困户致富,334贫困户分散发展50多种产业。二是安居扶贫,安居扶贫是中央提出“两不愁、三保障”扶贫的主要内容,是解决贫困群众安全居住的重要措施。资溪县扎实推进安居扶贫工作,上皇新村安置点成为省扶贫搬迁的示范点,几年来深山区移民搬迁扶贫解决6479人安全居住的问题。资溪县严格按照“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危旧房改造扶贫原则,在住房困难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按照贫困户类别进行拆房补助,全县已落实改造农村危旧房900户、确保3000余人的安全居住。三是教育扶贫,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重要因素就是智力不足,要脱贫必须实施智力扶贫,教育扶贫是智力扶贫的重要手段,实施教育扶贫能拓展其智力和思维,增强生产和就业能力,提高贫困群众孩子的素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贫内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读职业技术学校予以资助,其中“千百十”助学工程,扶持100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大学生30万元,每人一次性发放助学金3000元。四是保障扶贫,对于没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为了保障其正常生活经济来源,采取统一标准“兜底”的方式,这部分贫困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对象范围,享受低保待遇,保障他们基本日常生活水平,并推行资产收益扶贫以提高托底水平。五是电商扶贫。实施“村邮乐购*农村e邮”计划,在县城建设“村邮乐购*农村e邮”精准脱贫运营服务中心,乡级建设电商服务中心,村级建设电商服务站。目前建立县城电商运营中心1个,乡级电商服务中心6个,村级电商服务中心11个。电商旅游扶贫是资溪主攻方向,全国游客都可通过电商购买资溪门票及旅游业商品。六是“支部十”扶贫,以“支部十”为平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形成了支部引领发展,新型主体带领致富,贫困群众广泛参与基层党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格局。正在推进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等模式。七是结对帮扶。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是脱贫重要有效方式,资溪县实行“321”结对方式,县委县政府下发文件明确全县党员干部都要与挂点村的贫困户结对帮扶,县级干部结对3户、科级干部结对2户、科以下干部结对1户,结对帮扶不限内容和方式,只有要能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就行,实行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全县结对帮扶贫困群众1000多户。

4.精准安排扶贫资金。资溪县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精准评选扶贫项目,精准安排扶贫资金,规定两个“一律不安排”,即与精准扶贫无关的企业一律不安排扶贫资金,对贫困群众家庭经济增收没有帮助作用的项目一律不安排扶贫资金。精准扶贫资金分配安排采取自下而上逐级审核把关申报,程序为由贫困户和专业合作社等实体自愿申请,村委初选上报,乡级政府按扶贫要求评审项目,在当地进行公示,研究后统一汇总申报到县扶贫办,扶贫办组织相关人员再次调查审核评选进入扶贫项目库,根据当年项目资金计划拟选编制《资溪县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年度计划表》,经公示后,报请县政府研究,上报省市扶贫部门审批备案。2014年实施以来,安排产业扶贫资金2000万元,项目475个。

5.精心实施严格管理扶贫项目。

扶贫项目的实施是精准扶贫的主要环节,关系着扶贫效益的大与小。资溪县精心实施扶贫项目,严格执行项目施工程序和要求,从管理和技术等方面把好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扶贫项目实施,严格按照项目工程设计图建设,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在项目管理方面坚持四个严格执行,即:严格执行“先立项后实施”的原则,严格执行招投标制,严格执行开工报告制,严格执行结算评审制。防止旧项目、老项目、多部门安排资金等方式套取扶贫资金的行为,有效地杜绝各种违纪违规的现象发生,促进精准扶贫项目安全有序推进。

6.建立联合验收机制。项目验收是实施精准扶贫重要把关环节。资溪县实行多部门联合进行扶贫项目验收审查制,联合工作组检查验收精准扶贫项目,有效地确保扶贫项目合法合规。验收工作由相关的贫困户、项目所在地乡村干部、扶贫、财政部门、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把关。项目实施完工后,由施工方提出验收申请乡村进行初验合格后,由项目负责单位(业主)向扶贫部门申请验收,扶贫部门牵头组织财政、乡镇单位进行联合验收,验收合格后,办理请款手续,拨付资金。验收不合格的,提出整改意见,确保扶贫项目质量,保障贫困群众的利益,管理好扶贫资金不受损失。

7.制定多方把关请款制。请款是扶贫资金管理的关键工作,资溪县把请款环节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管理,请款由贫困户、村干部、乡镇领导、扶贫、财政等五方共同把关签署意见。首先,由贫困群众把好2道关,即在扶贫功能评估审核时把关该企业是否真正发挥扶贫作用,带动和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经济致富,贫困群众是否真正得到实惠;在项目验收时把关该项目施工质量是否过硬,达到相关要求;不达标或项目施工质量不合格的,均不能拨付扶贫资金。其次,参与验收的干部对项目请款意见要一致同意,方可办理请款手续,并出具《实施方案》、招投标、开工报告单、扶贫功能评估表,验收单等18个材料。把关请款制能更好地杜绝工作中的失职和个人套取资金等以不权谋私行为发生,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合规合法使用。

8.建设精干扶贫队伍。精准扶贫政策出台了,实施脱贫攻坚战成效如何,关键要有一支精干的扶贫工作队伍。资溪县把扶贫队伍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来抓,首先抓扶贫队伍的思想建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素质高,认识就深刻全面,队伍的战斗力就强。其次抓业务能力提升,精准扶贫是一项国家战略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攻克“短板”的新课题,必须要一支业务能力强敢打硬仗、敢闯新路的扶贫工作队伍。资溪县实行培训与外出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提高队伍综合素质,让每位都成为扶贫工作能手和标兵。再次抓法纪教育,聘请纪委、司法部门上法纪课,把纪律挺在前面,只有知法懂法才能大胆放心地工作,才会管好用好精准扶贫资金。四是增加人员壮大扶贫队伍,2015年,县政府在机构改革精编的形势下,增加扶贫办工作人员3名,提高扶贫队伍的战斗力。

二、以“三严三实”魄力破解扶贫工作难题

脱贫攻坚战是中央部署的国家战略工程,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具体战略措施,是新常态下的扶贫新课题,在工作中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要以“三严三实”的魄力去探索解决这些新难题,顺利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安全有效实施。

1.破解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难题。扶贫开发工作经历了30多年,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仍然认为扶贫开发工作难做,对彻底解决贫困群众脱贫信心不足,对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精神认识不深不透,对扶贫政策理解不全面,存在一支半解等现象。从深层次解决号“扶持谁”的认识问题,加强政策学习,加大培训力度,把扶贫政策措施作为党员干部学习必修课,从事扶贫领导工作和业务人员都要学会学懂,要融会贯通,只有真正懂政策、对贫困户富有爱心,才能重视扶贫工作,热爱扶贫事业,做实做好扶贫工作。

2.破解精准扶贫难度越来越大的难题。从八七扶贫以来,未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一些贫困家庭一穷二白,缺乏劳动、劳动工具和安全住房;一些贫困者非贫即病,劳动能力弱;一些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扶贫难以见成效。解决这些难题,必须采取一户一策,一村一策的精准扶贫措施,多个部门(或单位)联合起来整合资金,紧握“拳头”强攻猛打,有针对性地一个一个攻克难关,精准扶贫就不会越扶越难,而是呈现众志成城,众人推墙“墙易倒”的新局面。

3.破解精准扶贫“热”难题。推进扶贫开发成为“十三五”规划十个目标任务之一,脱贫攻坚战已经成为全党共识。一时间脱贫摘帽成了热议,精准扶贫成了热词,脱贫攻坚掀起热潮,扶贫工作一下子“热”了起来。一些地方热在口上,热在纸上,热在会上,却冷在行动上,工作落实不到位,措施办法不切合实际,与中央的要求差距明显。我们要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扶贫工作应该成各级党委政府永恒的课题;必须从思想上和管理措施等方面强化认识、增强主动扶贫的内生动力,加大考核监督力度,使各级领导干部和从事扶贫工作人员真正重视扶贫工作,把“要我做扶贫”提升到“我要到扶贫”,“贫困群众要我帮”转变为“我要帮贫困群众”这一更高的境界。

扶贫产业项目工作篇(3)

精准扶贫攻坚脱贫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通过对各地精准扶贫工作检查,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个别地方政府及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扶贫工作“精准”方面

(一)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设置不完善

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录入残疾人信息时,要求在身份证列中填写残疾证号码,致使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中贫困人口身份信息不准确。

(二)贫困人口信息录入不精准

1.个别乡(镇)在录入贫困人口信息时,将贫困人员身份证号码录入错误,没有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2.个别乡(镇)中录入贫困人员领取扶贫款物信息时,将贫困人员身份证号码录入错误,没有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

(三)非贫困人员进入扶贫开发信息系统

在鉴别贫困人员身份时,与财政、扶贫、民政、残联、殡葬、工商、交警、社保、工资统发办、住房公积金等有关部门信息进行比对,发现有车辆、工商执照、社保、县城中有房产等不符合贫困标准人员是该地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确认的贫困人员。

(四)贫困人口认定与退出机制不顺畅

在扶贫工作中或上级检查部门检查时,已发现部分人员不符合扶助对象,但因为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进入与退出权限在国家扶贫办,地方扶贫机构无法将符合贫困人口人员录入该系统,不符合贫困人口人员和已经脱困人员也无法从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清退出来。

二、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安全”方面

(一)未因地制宜认定贫困对象,致使贫困县虚报贫困人口数量

2002年,某地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按照省扶贫办下达指标,至2015年末该地贫困人口人数国家又下达了数量指标。国家扶贫办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认定贫困对象,致使该地虚报贫困人口数量,扩大了贫困人口的规模。

(二)非认定贫困人员领取扶贫款物6000.00元

个别乡镇有非建档立卡贫困户领取了扶贫款物。

(三)弄虚作假套取扶贫资金

近年来,个别乡镇有人是领取廉租住房补贴城镇居人,在领取扶贫款物时,弄虚作假,隐瞒是城市人口身份信息,套取扶贫款物。

(四)扶贫资金未专户核算管理

个别乡镇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中,财政局拨付的各项扶贫款项后,未进行专户管理,而是与其他各项专项资金在一个账户内进行核算,存在不良风险隐患。

(五)大型集中扶贫项目未进行监管存在风险和隐患

某大型集中扶贫项目未当地政府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存在风险和隐患,当地政府及相关各乡(镇)应密切关注该集团有限公司各项经营管理情况,防止出现扶贫资金的风险与隐患。

三、扶贫项目“绩效”方面

(一)虚报项目完成数,增加扶贫合作企业和部分扶贫干部负担

个别镇等五个乡(镇)为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扶贫项目对贫困户全履盖的任务,在扶贫项目未履行完程序,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要求扶贫项目合作企业及部分扶贫干部预先向贫困户发放扶贫效益款。

(二)滞拨扶贫资金

扶贫资金未拨付到位,主要是项目管理费和绩效评价奖励等资金为及时到位,影响项目正常进度,效益受到影响。

(三)部分项目进展缓慢,致使项目资金滞留

个别乡(镇)实施危房改造扶贫项目,进展缓慢,至项目竣工年末尚有部分危房改造资金滞留在各乡(镇)。

四、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其他方面

(一)签订合作经营项目合同存在漏洞

个别乡(镇)在实施扶贫项目签订合同时,部分合同没有签订合同日期和法定代表人签名。

(二)合作经营扶贫项目操作环节管理不规范

个别乡(镇)在实施扶贫项目采购与验收环节时,采购人与验收人大部分是同一人,在验收环节中只有一人验收。

(三)项目立项、审批、实施前后不一致

有的乡镇一个扶贫项目,多次审批,审批内容重复,延迟了扶贫项目的及时实施。

(四)可持续性扶贫项目所占扶贫总项目比例低

某地共实施扶贫项目100个,覆盖全县各个乡镇,在实施的扶贫项目中除政策扶贫的项目和少数产业扶贫中项目及金融扶贫项目有可持续性,在大多数产业扶贫项目中的种植业,养殖业中的鸡、鹅等项目只在当年产生效益,对下一个年度扶贫脱贫没有可持续性。

五、几点建议

(一)要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和监管力度

要进一步增加财政对扶贫工作的投入,确保扶贫项目开发到位。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领导和部门管理目标责任、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相互应尽的职责、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逐步建立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二)要加强对产业扶贫项目的检查、验收和后续管理工作

对扶贫的重点村和重点项目的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实行全面监管和竣工验收,督促资金按期到位,防止挤占挪用,保证项目实施质量,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三)要加强项目运营管理

立足管理机制科学化、带动机制实效化、运行机制长效化,针对每个扶贫项目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经营模式,着力引导发展合作经营,通过合作化模式提高经营集约化、组织化程度和抗市场风险能力。为切实构建起贫困户与扶贫项目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建立合作组织与贫困户之间的严密契约关系,有效保障贫困户应得利益。鼓励收益丰厚的项目,变部分盈利为产业发展资本,支持适度扩大再生产,逐步做大做强扶贫产业项目,切实发挥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的“种子”效应,使贫困户真正在扶贫产业发展中持续受益、稳定脱贫。

扶贫产业项目工作篇(4)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 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 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3% ;现有贫困人口11.45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 。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14 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5 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紫阳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紫阳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 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 个贫困村、11.45 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1.79 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 一是完善规划体系。 为确保实现每年1.5 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 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2016 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 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 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71 个驻村工作队410 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 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 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 一是投入精准扶贫资金总量小。从2014 年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贫困村面上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得到了落实实施,而到户扶持项目除移民户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项目支持外,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微乎其微。二是扶贫到户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生产水平不相匹配。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如现行的产业奖励扶持政策要求养羊50 只以上、养鸡1000 只以上,魔芋种植20 亩以上等,这种标准无疑将贫困户排除在受扶持行列之外,难以获得产业发展扶持。三是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严重滞后。截止5 月中旬,贫困村项目计划、建设规模、扶持标准还未下达到镇村,时间过半,计划未下达,将会影响年度目标的实现。

(四)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 一是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认为做这项公益活动时间跨度长,见效慢、成效难以短时间内显现。二是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确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益事业可以通过申报争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而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才是开展扶贫工作最大短板。这一短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倾力支持。

三、几点建议

扶贫产业项目工作篇(5)

“十二五”以来,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7523.1万元,共实施完成:整乡推进项目2个,整村推进133个(行政村整村推进17个、自然村整村推进116个),安居工程1245户,易地搬迁1084人,产业扶贫20个,劳动力转移培训10300人,信贷扶贫贴息1__万元,村级互助资金项目2个,财政奖补项目3个,革命老区项目2个,太阳能热水器项目1个,溜索改造项目5个,绩效考评项目2个,雨露计划补助86人。各项扶贫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1、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十二五”期间,我县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实施完成:新建灌溉沟渠43条57.6公里,改灌2316亩,增灌1792亩;新建人饮工程28件,解决10238人 6935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新建进村水泥路65条58.5公里,村间水泥路215条150.5公里;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545亩;新建民间驿道桥5座,对居住环境恶劣的农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5户1084人。通过项目的实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和加强。

2、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协会联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短、平、快”相结合产业,完成高优茶园13163亩,泡核桃基地24763亩,林纸林化基地(竹子)11762亩,其它经济林果9265亩,经济作物4500亩;畜牧业圈舍改造 1310户45850平方米,扶持养猪大户1310户;进一步抓好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科技脱贫意识。良种推广率由“十一五”期间的85%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户均由当时的1人掌握一门适用技术提高到户均有2人掌握二门以上适用技术,贫困群众科学致富能力得到提升。

3、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显著进步。完成卫生室37间222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27间1620平方米,村民小组活动室10间460平方米,村民活动小广场2750平方米,行政村100%通电话和卫星电视接收,群众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4、扶贫开发影响日益扩大,社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开展全社会扶贫济困活动,发挥部门行业优势,资源优势,资金优势,为贫困户送思想、送技术、帮项目、帮门路,促进贫困村(户)经济发展。“十二五”以来,各单位、各部门共向扶贫点投入资金900多万元,引进资金200余万元,捐物折资102.4万元,举办培训班331期,组织培训74348人次,资助学生432人。同时,上海东航集团公司直接参与我县新家园建设,着力打造____“东航示范村”;云南省建设厅、云南民族大学等单位和部门关心支持____经济社会的发展,派出干部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努力为我县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5、新家园建设扎实推进,新风尚、新气象逐步形成。新家园建设启动实施以来,我县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示范带动、重点突破”的原则,围绕“二十字”方针和要求,按照“十个统一”的方法,重点打造民族风情村和特色民居建设,多方整合资金,目前,共完成安居房建设1245户,景亢、忙乐、垛火、忙品等民族风情村和特色民居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十二五”以来,我县扶贫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其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1、落实责任、聚焦扶贫。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把扶贫开发摆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战略高度,纳入全县重点工作之一,建立了领导小组统筹、县级领导联乡挂村、县扶贫办和牵头单位协调、行业部门支持、县级全力推进、乡镇抓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坚持每年年召开一次扶贫工作会议,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

总结研究和动员部署。出台了《____自治县扶贫开发工作县处级领导联乡挂村制度》,明确县处级40名领导直接挂钩联系4乡2镇76个村(社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完善全县各部门挂钩包村制度,建立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制度,为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2、多措并举、合力扶贫。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社会性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配合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形成合力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在资金使用上,始终坚持“统一规划、捆绑使用、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发挥不同渠道资金的“集聚效应”和财政扶贫资金的“黏合剂”作用,把发改、农、林、水、民政等部门的民生资金捆绑投入到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工作中,从“大水漫灌”改为“精确滴灌”,使有限的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效益,在“大扶贫”工作格局下,集中力量,共同攻坚克难。

3、积极对接、协同扶贫。出台了《____自治县关于中央省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扶贫工作表彰奖励办法》,积极加强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云南省民族大学、兴业银行昆明分行等定点帮扶单位的协调联系,争取对口帮扶单位参与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行业、群众、社会等各方面作用,截止今年5月底中央、省、市、县各级帮扶单位共派出挂职、驻村帮扶干部262人,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2477.125万元。

4、瞄准对象、精准扶贫。一是基础设施精准。以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产业扶持精准。以产业扶持到村到户为目标,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坚持种养并重,积极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烤烟、坚果、茶叶、甘蔗、林下经济、畜禽鱼牧等增收致富产业,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三是危房改造精准。以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为目标,以美丽家园建设为载体,结合“10.7”灾后重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保护民俗文化风貌,进一步完善农村住房功能,美化生活环境。四是教育培训精准。巩固好“两基”成果,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加大对农村贫困户子女九年义务教育入学扶持力度,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让有劳动力的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人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五是金融服务精准。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不断提高贫困农户的获贷率和受益率。

5、加强监管、廉洁扶贫。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扶贫开发工作透明度,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扶贫活动,确保扶贫队伍风清气正。牢固树立扶贫资金“高压线、救命钱”意识,科学管理项目、合理使用资金,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效益到广大贫困农户。一是扶贫资金严格投向,不随意变更项目和改变资金投向,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认真进行扶贫项目及资金公告公示制度,把项目建设内容、投资情况、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向群众、向社会公开,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村到户;三是财政扶贫资金实行县级财政专户储存报账制管理;四是认真做好项目管理和跟踪监测。严格把好质量关,使项目实施一件,成功一件,发挥效益一件;五是坚持扶贫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察制度,强化监督,定期对资金进行全面严格的审计和督查,按照上级监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监督、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6道防线,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一)贫困面广程度深。____自治县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基础差、底子薄,集“边、山、少、穷”四位一体贫困面貌仍然没有改变,目前全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179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14%。贫困人口中四种主体少数民族有12162人,占贫困人口的57.42%,其中:拉祜族9500人,占44.86%;佤族1076人,占5.08%;布朗族1025人,占4.84%;傣族561人,占2.65%;全县贫困发生率为13.96%,比全省的15.5%低1.54个百分点,比全市的12.7%高1.26个百分点,全市贫困程度排位第三。受县情实际的限制,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比较突出,返贫情况比较多,扶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返贫现象突出。发展不够协调、不够均衡,坝区和山区、汉族和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劳动者素质仍然较低,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96年,各族群众计划生产、安排生活能力较弱,先进科技推广利用难度大。受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已解决温饱的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基础不牢固、收入不稳定,因灾、因病、因学致贫和返贫现象非常突出。

(三)产业量小质弱。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广大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还未根本打破,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因地制宜培育支撑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构建贫困群众长效增收机制,依然是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阻碍了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山区、半山区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村组道路路况差、等级低,通行难度大,缺水或水源质量较差,饮水困难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水利化程度低,贫困山区仍改变不了“靠天吃饭”的情况,农业生产相

对滞后。(一)工作思路、目标及任务

工作思路:以精准扶贫、科学扶贫为重点,认真实施“12355”工作思路,即:“1”:就是实现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确定的“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一扭转”目标任务;“2”就是同步推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两个重点,做到两个“轮子”一起转;“3”就是对贫困地区年轻一代着力加强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对留守人员着力培育产业增强发展能力推动脱贫,对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着力完善社保实施“托底”的“三个层次脱贫路径”;第一个“5”:就是“做大蛋糕、找准平台、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合力推进”的“五句话工作思路”;第二个“5”:就是围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基本队伍的要求,打造整乡推进、“雨露计划”、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安居工程“五大扶贫品牌”。

目标: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一起进入小康社会,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工作任务:____自治县扶贫办“十三五”期间计划争取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935万元。计划实施:1.整乡推进3个6000万元;2.行政村整村推进40个4000万元;3.自然村(组)整村推进90个5400万元;4.安居工程2000户2000万元;5.产业扶贫60个3600万元;6.易地搬迁1000人600万元;7.劳动力转移培训15000人(引导性培训5000人、技能性培训10000人)1100万元;8.到户贷款20000万元,贴息1000万元;9.扶贫专项贷款19500万元,贴息585万元;10.村级互助资金项目5个500万元;11.革命老区建设项目5个150万元;12.雨露计划补助学生5000人750万元;13.太阳能热水器建设项目5000台500万元;14.太阳能路灯建设项目1500台1050万元;15.溜索改造项目3个700万元;16.整族推进3个,3000万元。

(二)工作重点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特别是对云南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统筹推进“四个全面”中谋划布局,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以群众不富、饮食难安的责任感,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

1、整合项目资源,夯实发展基础。以整族、整乡、整村推进为重要平台和抓手,发挥“拼盘”效应,按照“各做一道菜、共坐一桌席”的原则,集中力量,从贫困群众最迫切、最急需、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农业、水利、交通和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次性破解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难题,为扶贫开发和区域发展奠定基础和条件。

2、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加快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举措,按照建设“万元山、万元田、万元人”的安排部署,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传统产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着力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以产业大发展带动农民大增收,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着力改造提升贫困地区甘蔗、茶叶、畜牧、蔬菜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壮大核桃、烤烟、咖啡、澳洲坚果、竹子、渔业等新兴特色产业,培育拓展生物药业、优质水果等特色产业,实现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近期增收有保障、远期发展有潜力的产业发展格局,为扶贫开发和区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快旧村改造,建设美丽家园。按照“村美、民富、人欢乐”的总体要求,以“治十乱”为切入点,扎实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围绕“秀美之村、富裕之村、魅力之村、幸福之村、活力之村”的要求,加强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一寨一特、一村一景、一家一品”为载体,着力打造一批“美丽村庄”。

4、培育绿色产业,推动绿色转型。努力转变工业发展的理念,注重绿色和高效,逐步实现绿色化、园区化。近年来,全县大力培育以林产业、生物药业、优质农产品深加工等为主的绿色工业,巩固提升糖、茶、酒等传统工业,绿色新型工业基础不断夯实。使县域经济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绿色新型工业逐步成为全县区域发展的重要推手。

5、繁荣本土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按照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彰显本土化、特色化、人文化的要求,结合“森林____”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

(三)工作措施

聚焦全县贫困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认真组织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创新扶贫战略,在坚持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的基础上,突出专项措施扶贫到村到户,打造扶贫开发工作“五个品牌”。

1、着力实施精准扶贫,“锁目标”。通过对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实行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引导扶贫项目、资金、措施、力量精确制导、精准“滴灌”,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2、着力实施整乡推进,“筑平台”。争取实施勐勐镇整乡推进,重点用于与解决贫困对象脱贫最直接相关的项目,为减少扶贫对象打牢基础。

3、着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拔穷根”。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作用,以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为重点,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4、着力发展产业扶贫,“换穷业”。立足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围绕特色农业发展,以连片特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着力建设群众增收致富产业。

5、着力创新金融扶贫,“增投入”。发挥好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切实创新信贷扶贫机制,增加金融对扶贫的投入,有效破解资金不足的矛盾。

6、着力实施安居工程,“治穷窝”。以加快推进美丽家园为契机,以扶贫安居工程和易地搬迁两个专项为引领,整合各部门资金,动员广大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积极投资投劳,强化农村危房改造,逐步改变贫困群众赖以生存的住房条件。

7、着力抓好责任落实,“促保障”。认真落实领导小组统筹、县级领导联乡挂村、县扶贫办和牵头单位协调、行业部门支持、县级全力推进、乡镇抓具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为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8、着力实施廉洁扶贫,“保安全”。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扶贫开发工作透明度,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扶贫活动,确保扶贫队伍风清气正。牢固树立扶贫资金“高压线、救命钱”意识,科学管理项目,严格资金使用,使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让广大贫困群众受益。

(四)工作保障

1、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建立起“精准瞄准、帮扶到户、考核问效”的工作机制,瞄准靶子、找准穷根、开对药方,扶真贫、真扶贫。要精确管理扶贫对象,完善贫困乡、贫困村认定纳入机制,锁定扶贫对象,加快扶贫信息化平台建设,对扶贫资金项目、重点工作以及贫困人口脱贫返贫等情况进行动态管理。要精准分析致贫原因,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要精准配置帮扶资源,把扶贫项目、资金、措施、力量瞄准特定人口、具体人口,精确制导、精准“滴灌”,让贫困群众有获得感、得到真实惠。要精准考核脱贫成效,对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化,科学合理评估各类扶贫开发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

2、建立组织保障工作机制。围绕《滇西边境片区____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建立领导小组统筹、县级领导联乡挂村、县扶贫办和牵头单位协调、行业部门支持、县级全力推进、乡镇抓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推行县、乡、村“一把手”负责制,层层明确任务和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运行机制。

3、优化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统筹整合美丽家园建设、基层党建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挂钩点以及定点挂钩扶贫的帮扶力量,制定统一的干部驻村帮扶实施办法,分期分批安排驻村工作队(组)。把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任务、目标、要求等,具体分配落实到县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引导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采取分片包干等方式参与定点帮扶,做到定单位、定人、定点、定责包干扶持,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4、改革资金管理机制。以扶贫攻坚规划和整乡推进试点等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逐年增加片区扶贫开发配套资金的投入,简化资金拨付流程,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着力解决贫困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以考评结果为导向的竞争性资金分配机制,专项扶贫资金优先支持积极性高、脱贫愿望强、扶贫工作好、资金使用规范的贫困乡(镇)、贫困村和扶贫项目。

5、健全金融扶贫机制。发挥好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切实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增加金融扶贫的投入,有效破解资金不足的矛盾。

扶贫产业项目工作篇(6)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及县委“四兴”发展战略的要求,确定“以产业化扶贫为重点,以农业龙头企业及合作社为带动,以设施建设和劳动力转移为抓手,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力度,实现脱贫致富促增收目标”的思路。通过争取项目和资金的扶持,加大产业化扶贫推进力度,促进村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成规模效益经济,进一步探索发展产业促脱贫的新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建设,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加快贫困村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步伐。

二、工作目标

三、重点工作

(一)产业化项目

1.以延大牧业为龙头,在6个贫困村每村新建1处肉鸡养殖小区。

2.以绿晨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在1个贫困村新建粗粮生产基地1000亩。

3.以亮珠集团为依托,在3个贫困村通过实施灌渠清淤、维修和架电等项目,新增旱改水3000亩。

4.以成德果蔬有限公司为依托,在3个贫困村发展葡萄、两瓜、蔬菜等产业。

5.以县食用菌协会为依托,在2个贫困村发展食用菌产业。

6.在3个贫困村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处,带动农民发展当地优势产业。

7.扶持1个龙头企业发展冷藏加工业。

(二)设施建设项目

1.完成6个村9公里屯内路硬化和新建有基涵80道。

2.完成2个村文化广场建设。

(三)“雨露”培训工作

全面实施贫困村入村培训、“雨露”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贫困子女职业教育补助项目。

(四)老区建设项目

投资1500万元,在10个村实施中央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按照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社会参与、合力推进以及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的原则,着力推进贫困地区扶贫攻坚,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政策体制机制,全力提高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水平。要加强同乡镇及贫困村的联系,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全面掌握基层群众的生产发展和生活需求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保证帮有效果、扶有实效。

扶贫产业项目工作篇(7)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 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 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3% ;现有贫困人口11.45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 。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14 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5 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紫阳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紫阳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 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 个贫困村、11.45 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1.79 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 一是完善规划体系。 为确保实现每年1.5 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 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2016 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 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 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71 个驻村工作队410 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 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 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 一是投入精准扶贫资金总量小。从2014 年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贫困村面上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得到了落实实施,而到户扶持项目除移民户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项目支持外,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微乎其微。二是扶贫到户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生产水平不相匹配。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如现行的产业奖励扶持政策要求养羊50 只以上、养鸡1000 只以上,魔芋种植20 亩以上等,这种标准无疑将贫困户排除在受扶持行列之外,难以获得产业发展扶持。三是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严重滞后。截止5 月中旬,贫困村项目计划、建设规模、扶持标准还未下达到镇村,时间过半,计划未下达,将会影响年度目标的实现。

(四)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 一是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认为做这项公益活动时间跨度长,见效慢、成效难以短时间内显现。二是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确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益事业可以通过申报争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而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才是开展扶贫工作最大短板。这一短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倾力支持。

三、几点建议

扶贫产业项目工作篇(8)

2020年的产业扶贫工作已近尾声,我局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领导下,认真落实《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9-2020)》,并按照产业扶贫相关政策规定,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指标。

(一)建档立卡贫困户对精准帮扶工作满意度100%。

2020年,全县实施“因户施策”项目批复扶贫资金855.6万元,发展贝母700余亩,发展蓝莓、蓝靛果、大果榛子438亩,发展食用菌近53万袋,带动贫困户2580户次,4332人次;实施“以奖代补”项目预计需要扶贫资金1780万元,发展平贝母560亩,发展蓝莓、蓝靛果、大果榛子等杂果类1600余亩,发展黑木耳、平菇、灵芝等菌类88万袋(椴),发展蒲公英、天麻、人参等中草药材1600余亩,发展牛羊猪等牲畜2280余头,预计带动贫困户3470余户次,14730余人次。通过今年7月下旬的脱贫攻坚普查工作及入户抽查了解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对产业精准帮扶工作满意度达100%。

(二)精准实施产业扶贫项目

1.贫困村产业覆盖达100%。我县原有贫困村55个,于2019年年末因达到了贫困村退出产业发展要求,最后15贫困村也退出了贫困村序列。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今年我们仍然将产业扶贫政策向原有贫困村倾斜。根据我们的统计,全县原有55个贫困村产业覆盖100%。

2.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均从扶贫产业中受益。据8个乡镇政府统计,各乡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结合自身发展条件,均参与到了“因户施策”“以奖代补”“一谷一城”项目发展中,并且从中受益。

3.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均可在产业中获得分红。据8个乡镇政府统计,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均可在光伏项目带动中获得每人1500元分红。镇政府的贫困村的贫困人口还可在村中的企业中入股分红。

(三)项目收益率达到了预期目标

1.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合作社超过预期目标。据统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情况如下:乡加入合作社数量889户,镇加入合作社数量317户,镇加入合作社数量632户,加入合作社数量212户,镇加入合作社数量568户,镇加入合作社数量987户,镇加入合作社数量238户,镇加入合作社1365户。全县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共计5208户,贫困户入社率达到72%,超出入社率50%的目标。

2.扶贫资金投向龙头企业收益率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投入到县五禾源生物有机肥项目扶贫资金105万元,按年投入10%分红,全县2019年年末未脱贫人口105人每人可获收益1000元,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

3.扶贫资金投向贫困村集体经济收益率达到了协议预期。全县共有六个乡镇的十二个贫困村用扶贫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其中:

(1)镇发展村集体经济涉及贫困村为靖安村,3个投资项目

①2019年以扶贫资金70万元投入明泰建筑有限公司,每年收取利息10万元,2020年已收息。

②用扶贫资金49万元购买可繁母牛发展靖安村产业扶贫项目,委托第三方进行养殖,每年收益项目资金2.3万元,分红到72户贫困户。2020年收益款2.3万元已收。

③国药集团为靖安村捐赠中药饮片加工设备作为贫困群众的“股份”,享受盈利分红。靖安村与省百盛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将可分配利润分给贫困户。2020年靖安村利润分红取得5万元。

(2)乡发展村集体经济涉及贫困村为村,1个投资项目

村利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10万元和省社保局帮扶资金8万元共计18万元投入到县乡兴邦牧业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肉猪饲养及繁殖项目,每年收取利润1.8万元,今年利润已收取。

(3)镇发展村集体经济涉及贫困村为村,1个承包项目

2020年村将国家扶贫资金100万元建设的村木耳大棚基地及省水务集团帮扶资金20万元购买的木耳菌椴承包出去,承包费为2万元。目前2万元承包费已收取。不再承包时20万元将归还给村。

(4)镇发展村集体经济涉及2个村

①镇村木耳大棚承包费

村由省省农委包保,2016年至2019年共投入141万元建设木耳大棚,2020年收到木耳大棚出租承包费共计30000元,目前收入已收到。

②镇村木耳大棚承包费

村由省省农委包保,2016年至2019年共投入72.95万元建设木耳大棚,2020年收到木耳大棚出租承包费共计18000元,目前收入已收到。

(5)镇发展村集体经济涉及贫困村3个

①2020年三0九村利用壮大集体经济资金14.89万元建成高速公路广告牌,将经营广告委托给四方广告发展有限公司,每年收取广告收益2.2万元。2020年已收取广告费2.2万元。

②2020村利用壮大集体经济资金3万元,种植大豆玉米,收益1.3736万元。

③2019年村将壮大集体经济资金15万元和帮扶资金10万元共计25万元投资到顺达建材商店经营建材,2020年收益分红款2万元。2020年继续将该笔资金投资到顺达建材商店经营建材。

(6)镇涉及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4个村

①2020年村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资金10万元投入到县洪武特产批发部,享受年度固定分红0.8万元,目前已收取分红款0.8万元。

②2020年村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资金10万元投入到县蓝缇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享受年度固定分红0.6万元,目前已收益分红款0.6万元。

③2020年护林村利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资金10万元建成的蓝莓地承包给个人五年,每年收取承包费1万元,目前已收取承包款1万元。

④2019年村利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资金10万元建成的蓝莓地承包给个人五年,2020年已收取承包费2.2万元。

综上,全县共有12个贫困村能够利用扶贫资金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2020年均能按协议获取收益。

4.较好完成就业创业各项任务指标。今年,按照相关贫困村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的任务指标,我局需培育55名创业致富带头人,我局已经开展培训2天,共计培育55名创业致富带头人,每名创业致富带头人带领3户贫困户共同致富,创业致富带头人能够发挥其带动作用。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所培育的创业致富带头人的能力水平。今年,我局又举办了一期提升其创业致富能力培训班。

(四)脱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1.主动参与筛查并提供预警信息。今年3月末,按照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的2019年扶贫产业相关制度,我们组织农业、畜牧、特产、工信等行业部门对各乡镇申报的扶贫产业畜牧进行可行性评审,为扶贫产业畜牧的精准实施把好第一道关;另外,我们与气象部门加强协作,进行了会商,双方就今年的气候条件及农作物生长物候期限制因子交换意见,最终达成共识。建立了气象应急减灾群,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早向种植业户气象预警信息,做好风险防范。每天气象服务信息一次,为产业发展指导员服务常态化,农业生产期间的技术指导服务提供了气象条件保障。

2.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疫情灾情。(1)应对疫情灾情落实相关政策。①按照“六稳”、“六保”任务要求,全面扩大蔬菜生产,提高果蔬市场供应能力。今年疫情期间,我局结合实际我县农业生产情况,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广泛宣传政策、扩大蔬菜生产、努力增加市场供应等有利举措,极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②应对疫情,全力备春耕。今年,受疫情、台风等各项不利因素影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生产,我局提高政治站位,有序开展备春耕农业生产活动。今年全县共筹集备春耕资金14000万元,其中银行贷款3500万元,农民自筹10000万元。全县共用种子530吨,其中玉米种子160吨、大豆种子360吨;化肥3240吨,农药39吨,农膜100吨。③应对“三台叠加”,奋力保秋收。为积极应对“三台叠加”造成的农业影响,我局先后三次下发应对台风灾后恢复生产指导工作方案,迅速成立由局长担任组长的4个恢复生产指导服务组于第一时间深入受灾地块,深入到各地开展指导服务,竭力挽回农业受灾损失。秋忙时节成立了秋收及安全生产指导组,指导各乡镇积极开展秋收准备工作,分类做好秋收指导服务工作,确保颗粒归仓,做到“粮食一天不到手,指导一天不放松”。④认真抓好农业安全生产工作。深刻汲取松原扶余“10·04”重大交通事故教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免费为农业机械粘贴机身反光标识2000余贴,发放农机安全生产资料500余份,确保秋收安全生产。今年全县粮食增收已成定局,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1万亩,其中玉米16万亩,大豆9.3万亩,目前秋收工作已全部完成;粮食作物单产减产5%,但今年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较去年增加6.3万亩,粮食作物总产量同比去年增产2.32万吨。(2)鼓励扶贫产业项目复工复产。按照国家应对疫情灾情的相关举措及政策,我局积极鼓励扶贫产业项目复工复产。据统计,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73户,所有有带贫能力的企业均已复工复产;2016年至今实施的所有中长期扶贫产业项目均已复工复产。

3.认真落实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今年,我们对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实施了“因户施策”贝母、蓝莓、黑木耳等种植项目60户160人,实施“以奖代补”灰苏子、蒲公英、大榛子等种植业项目和养牛、猪、鸡等养殖业项目36户82人;其他部门组织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到外地打工3人,发疫情期间安置点“临时特岗”8人,安排其他公益岗位就业14人;另外,我局与县人社局一起,对易地搬迁群众开展了产业培训。确保了有劳动能力和弱劳动能力的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稳定就业。

(五)组织领导。

1.政策落实到位。今年,我局按照《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9-2020)》及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的相关政策,认证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精准扶贫。得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高度认可。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扶贫政策有获得感的达90%以上。

2.尽行业部门职责,做好扶贫工作。(1)履职尽责。我局作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行业扶贫职责。县产业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我局。我们积极协调畜牧、特产、工信、文旅等14个产业扶贫行业部门和8个乡镇党委政府,按时完成各项产业扶贫工作。组织8个乡镇制定了一部县级《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9-2020)》、8个乡镇级及111个行政村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9-2020),确保了产业扶贫项目的精准实施;组织畜牧、特产、工信、兴能源相关行业部门制定了《县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并组织落实,对我县扶贫产业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每年组织畜牧、特产、工信等行业部门对各乡镇申报的扶贫产业项目给予可行性论证,为扶贫产业的精准实施把好第一道关口。另外,我局对所包保的行政村---镇村给与了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总之,我局作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行业扶贫职责。(2)行业扶贫资金向扶贫对象倾斜。今年,按照县委县政府印发的《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加快农业绿色转型振兴•推进中国绿色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城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简称“一谷一城”)文件的相关规定,我局在组织实施“一谷一城”项目时,将扶贫资金向扶贫对象倾斜,加大了扶贫力度。今年,“一谷一城”项目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发展蓝莓、平贝母、返魂草等797亩,给予贫困户补贴84万余元。

(六)农业农村局包保村工作总结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扶贫办和镇脱贫攻坚具体工作要求,结合农业农村局和村实际,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农业农村局精心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包保帮扶镇村。我局今年加大帮扶力度,投入帮扶资金4.5万元,为村贫困户、边缘户实施庭院养殖项目,共有70户参与,每户发放36只鸡雏,预计户增收1000元。开展微心愿活动,爱心超市投入资金5000元,农户和贫困户以积分方式兑换日常用品,便民利民。开展重大节日走访慰问贫困户109户,边缘户3户,开展节日送温暖,为他们赠送米、油等慰问品共计3万元。协调镇庭院养殖项目投入资金1万元。我们帮助该村采取多种措施发展村集体经济,每年该村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

总之,通过以上举措,较圆满地完成了2020年各项产业扶贫工作指标。

二、关于2016-2019年产业扶贫开展情况的自查报告

自2016年以来,我县农业部门依据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等印发的产业扶贫政策,结合县情,在农业产业扶贫方面先后制定了《县2019年扶贫产业保险实施细则》、《县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振兴建设中国绿色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城实施方案》、《县农业产业化县级龙头企业认定、运行监测管理执行办法》、《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9-2020)》等重要政策。通过严格落实制定的相关政策,确保了我县产业扶贫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将我县2016-2019年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2016-2019年度产业扶贫项目落实情况

自2016-2019年度以来,种养殖业累计批复扶贫资金约1.2亿元,其中,2016年批复5465万元、2017年批复3412万元、2018年批复1562万元、2019年批复1479万元,实施了贝母、蓝莓、大果榛子、木耳、养牛等特色种植养殖和小型加工厂项目,累计受益贫困人口约4.9万人次。

1.2016年度产业扶贫项目落实情况

2016年投入扶贫资金总计5465万元,受益贫困户11859,户次,受益人口14290人次。

1.1种植业项目批复1384万元,实施了5个品种,主要有平贝母、蓝莓、食用菌等,受益贫困户2131户,受益贫困人口3957人。

1.2养殖业项目资金批复金额2432万元,实施了2个项目,即养殖大鹅和养牛项目,受益贫困户5057户,受益贫困人口9278人。

1.3加工业项目。批复扶贫资金总计229万元,建设了5个项目,即镇大煎饼项目三个、灰苏子油加工项目一个、镇5万公斤粉条加工项目一个,受益贫困户498户,受益贫困人口1091人。

1.4奖补项目在全县8个乡镇投入奖补扶贫资金总计1418万元,奖补贫困户4264户。

2.2017年度产业扶贫项目落实情况

2017年种养殖业项目批复扶贫资金总计3412万元。受益贫困户7063户次,受益贫困人口13526人次。

2.1.种植业项目批复3267万元,共实施了18个品种,主要有平贝母、黑木耳、蓝莓、天麻、大榛子等,受益贫困户6488户,受益贫困人口12339人。其中,以奖代补项目实施了16个品种,主要有平贝母、大榛子、灰苏子、蒲公英、天麻等,批复扶贫资金85万元,受益贫困户541户,受益贫困人口1206人。因户施策项目批复3182万元,受益贫困户5947户,受益贫困人口11133人。

2.2.养殖扶贫项目资金批复金额104万元,实施了9个项目,主要有鹅、牛、蜂等,受益贫困户417户,项目收益人口904人。其中,以奖代补项目实施了9个项目,主要有鹅、牛、蜂、鸡等,批复扶贫资金55万元,项目受益贫困户272户,项目收益人口629人。

2.3.其他项目批复40万元,实施了3个项目,即大棚维修、自动配肥机购置、食用菌晾晒架安装,受益贫困户160户,受益贫困人口278人。

3.2018年度产业扶贫项目落实情况

2018年种养殖业项目批复扶贫资金总计1562万元。受益贫困户5662户次,受益贫困人口10289人次,其中,因户施策批复资金950万元,受益贫困户2696户,受益贫困人口4377人;以奖代补批复资金611万元,受益贫困户2966户,受益贫困人口5556人。

3.1.种植业项目批复1369万元,共实施了31个品种,主要有平贝母、黑木耳、蓝莓、天麻、灰苏子、大榛子等,受益贫困户5099户,受益贫困人口9164人。其中,以奖代补项目实施了30个品种,主要有平贝母、大榛子、灰苏子、蓝莓、红小豆等,批复扶贫资金497万元,受益贫困户2478户,受益贫困人口4588人。因户施策项目实施7个品种,主要有平贝母、大果榛子、黑木耳、蓝莓等,批复资金873万元,受益贫困户2621户、受益贫困人口4576人。

3.2.养殖扶贫项目资金批复113万元,实施项目9个,全部为以奖代补项目,主要有鹅、牛、蜂、鸡、羊、猪等,受益贫困户480户,收益人口962人。

3.3.其他项目投入扶贫资金79.5万元,实施了1个项目,即镇黄酒馆村蒲公英烘干厂配套项目,受益贫困户75户,受益贫困人口157人。

4.2019年度产业扶贫工作落实情况

2019年种养殖业项目批复扶贫资金总计1479万元。受益贫困户6216户次,受益贫困人口10839人次,

4.1种植业项目批复1070万元,共实施了34个品种,主要有平贝母、黑木耳、蓝莓、天麻、灰苏子、大榛子等,受益贫困户4053户,受益贫困人口7297人。其中,以奖代补项目实施了34个品种,主要有平贝母、大榛子、灰苏子、蓝莓、红小豆等,批复扶贫资金376万元,受益贫困户2057户,受益贫困人口3702人。因户施策项目共批复扶贫资金693.6万元,实施了5个品种,即实施了平贝母、大果榛子、蓝靛果、蓝莓、黑木耳,受益贫困户1996户、受益贫困人口3595人。

4.2养殖扶贫项目资金批复144万元,实施项目8个,全部为以奖代补项目,主要有牛、马、蜂、鸡、羊、猪等,受益贫困户602户,收益人口1042人。

4.3“一谷一城”项目。依据《县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振兴建设中国绿色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城实施方案》,在全县开展“一谷一城”工作中,向15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500贫困人口投入扶贫资金266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二)产业扶贫保险落实情况

扶贫产业项目工作篇(9)

一、切实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紧迫感,准确掌握形势。

县抢抓新阶段扶贫攻机遇、大干快上各类建设项目、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重要一年。各级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为重点,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呈现出力度加大、方法创新、效果显著的特点。一是抢抓机遇,主动反击,争取项目资金非常有效。被列为全省“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试点县和“整乡推进、集团帮扶”试点县,累计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4000万元。二是扎实工作创新方法,多措并举,整乡推进扶贫开发效果显著。以整乡推进为平台,聚合资金,整合项目,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扶持增收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为坚持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县扶贫开发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近年来,肯定成果的同时。随着农村低保政策全面实施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逐步加大,局部乡镇和部门认为扶贫工作压力减轻了思想上有所放松,工作力度上有所减弱,淡化、弱化扶贫工作的倾向有所抬头。二是对国家和省扶贫思路改变后学习不够,理解有差距,尤其是机改后,扶贫部门班子成员和工作人员来自方方面面,有的原来从事过扶贫工作,有的新手,对扶贫工作的重点、着力点、项目申报的顺序、项目监管和实施的要求不明确,急需强化培训。三是局部乡镇重扶贫项目争取、轻项目管理,有的乡镇虽然启动了建设项目,但推进速度缓慢,有些地方对已建成的项目管护利用措施落实的较差,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四是少数乡镇和部门无法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形势需要,工作的方式方法简单、老套,措施针对性不强,无法有效调动群众参与、支持扶贫工作的热情,扶贫效果不理想。五是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监管机制不完善,尤其是一些乡镇负责扶贫工作的领导和干部业务不熟,对项目资金的运作顺序缺乏了解,两眼一抹黑”致使资金报账拨款严重滞后,影响了项目的进度。

如何认识并定位我县十二五期间的扶贫开发工作,面对这些问题。个人觉得必需认真掌握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县的绝对贫困状况决定了扶贫工作在县的临时性、艰巨性和紧迫性。二是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县已进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列入山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这必将赢得国家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三是国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中央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国家投资将向西部民生工程领域倾斜,政策扶持力度将会越来越大,这必将为我更广的领域内获得更多的支持提供了历史机遇。四是省人大傅传耀主任挂帮我县,通过前期调研并向省长汇报,得到省长批示,将从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教育等方面给予我县倾斜扶持,这必将为我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证。五是实践中已经探索出一些有效措施和好的经验。整村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使用、农业综合开发和实施扶贫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及“大扶贫”格局的初步形成等方面都得到省市扶贫部门的认可与肯定,这必将为加快推进扶贫工作提供坚实的工作基础。六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加快脱贫作为十二五全县的主基调,这更是扶贫开发的主基调,扶贫开发目标是什么?就是加快脱贫。扶贫开发目标如何实现?就是高速发展。只要扶贫开发目标实现,就能做到也才能做到跨越进位。

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当前的扶贫开发工作,不只要干,而且要大干,快干,好干,丝毫不容懈怠。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全面抓好落实,基于以上理由。确保完成扶贫开发各项目标任务。

二、着力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努力开拓创新。

消除2万人绝对贫困现象。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今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完成“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和茶叶、野木瓜、方竹、核桃等产业化扶贫项目;加快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村建设;完成“雨露计划”培训3900人。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突出农田水利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重点,采取抓点示范、点面结合,齐头并进的方法,全面推进贫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想特别提醒大家的要抓住中央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有机对接,力争通过两三年的努力能基本解除水利设施的瓶颈制约。贫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要放在农户人居环境治理上,围绕县上提出的沼气“4321建设模式,下功夫解决主干道沿线和农户集居地环境脏乱差问题,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住建部门要依照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搞好村庄规划,国土部门要督促农户建新必须拆旧,严格执法,提高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同时,要抓紧做好2011年验收项目自查自验工作,关键是要抓紧整理和完善工程技术措施和档案资料、全力做好迎验准备,确保顺利通过省市达标验收。同时,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工程永续利用,正常发挥效益。

(二)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破解群众增收难题。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农业农村的各项工作都要突出增收、服务增收、保证增收。要把扶持产业发展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依照全县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布局,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扶持以茶叶、野木瓜、方竹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以肉牛、大鲵为主的畜牧水产业,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以白芨为主的中药材,积极发展烤烟、蔬菜等产业,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农户发展,不时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坚持把产业项目培育作为重点,县扶贫办要从小额信贷扶持、财政补贴扶持、互助资金协会扶持和技能培训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扶持方式上,要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产业园项目为重点,优选增收项目,尊重群众意愿,统一扶持到户;扶持形式上,要以财政贴息和财政补贴为主,进一步公开办事流程,简化扶贫贷款审批顺序。无偿扶持项目要以乡镇为单位控制规模、深入考察、严格审批,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放大效应。要扩大扶贫互助资金覆盖面,切实发挥贫困村“自助银行”助农增收上的积极作用。

(三)以技能培训为抓手。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以增强致富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完善机制,多措并举,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培训力度,增强其致富本领,不时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最近媒体报道不少地方又出现了民工荒”其实这种现象反映的一个方面就是民工的劳动技能问题,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提升群众劳动技能迫在眉睫。为此要充分利用职教平台,整合农培项目,结合我县优势产业发展项目和市场需求,合理确定培训专业,科学制定培训计划,严格落实培训补助,积极动员贫困群众参与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技能,为贫困群众贫困地区以及建设劳务经济强县打下基础。同时,要选择一些有条件的乡镇,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建设,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拓宽群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提高群众依靠科技致富的身手。

(四)以社会扶贫为平台。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积极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争取扶贫投入、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县在整合资源、集中使用”方面发明了不少成功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要继续坚持推广这种做法,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多方参与、多措并举的社会扶贫新格局。部门帮扶上,坚持实行县级领导和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联乡包村扶贫责任制,各参扶部门和单位要将扶贫工作列入本单位工作计划,认真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做到真帮扶、真投入,坚决杜绝“平时不管不问,过节走访慰问”走过场式的扶贫,给贫困户送钱、送物的同时,久远考虑协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方式方法,更多地在助农增收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为贫困群众出主意、想办法。企业扶贫上,各部门及相关乡镇一定要高度重视,主动加强与帮扶企业的衔接与联系,抓紧确定牵头责任人,共同商讨帮扶计划,积极争取帮扶项目,尽快推进落实到位。县扶贫办要切实发挥牵线搭桥作用,为帮扶企业提供工作便利条件,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援助。社会扶贫上,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扶贫工作、关注扶贫事业、投资扶贫开发。加强与在外工作的籍人士的联系,充分发挥其为家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出策、出资的积极性。进一步做好与国内外各类捐赠援建组织的工作协调,搞好牵线搭桥,吸引更多的扶贫资源流向,投入的扶贫开发事业。同时,县扶贫办要加强与考核办的沟通,进一步完善帮扶效果考核评估方法,加大对县级包扶部门单位联乡包村扶贫工作的考核力度,着力提高帮扶效果。

(五)以强化资金监管为重点。去年以来正在建设的项目和今年即将下达的财政扶贫项目资金总量将超过亿元。资金总量大、项目覆盖范围广,合理、规范、平安地管好用好这笔资金将直接关系到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效果。各乡镇、各部门和单位务必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资金监管。县扶贫办要按照县上的统一部署,会同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对我县2005年以来所有的财政扶贫项目和资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严肃查处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各类违纪违规行为,此项工作,既是对“十一五”期间全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一次全面清查,也是为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打牢保障基础。各乡镇务必要积极配合,确保专项检查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严格执行县委、县政府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法,按规定的顺序和要求管好项目、用好资金。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和人居环境治理项目由乡镇统一组织实施,扶持增收产业项目和贫困人口技能培训项目由县扶贫办统一组织实施。项目审批下达后,任何部门和乡镇村绝不能随意变卦调整项目。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的每一个扶贫项目,都要有实施方案、资金兑付公示、项目验收演讲和工程审计演讲。要严格按照“项目随着规划走,资金随着项目走”要求,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须报经项目主管部门批复同意后,方可实施。针对当前乡镇扶贫项目资金使用中存在报账滞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县扶贫办要加强与财政局的合作,采取乡镇财政所设立专户代管记账的同时,加强对扶贫专干的业务知识培训,尽快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继续坚持推行“阳光工程”实行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和投入效益“三公开”严把报账审查关和档案资料关,保证资金使用公开透明、账目资料规范完整,切实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以项目带动为推手。强化领导,安排经费,抽调专人,制订外乡镇的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具体工作在下午的培训会上将作安排。

三、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继续坚持县委、政府统一领导。乡镇实施,社会参与的扶贫协作机制。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扶贫项目,统筹干部力量,落实包抓责任,按设计标准、计划进度、工程质量要求推进到位。各乡镇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坚持扶贫工作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扶贫产业项目工作篇(10)

1、产业扶贫到户。一是对贫困户的直接扶持应以扶持发展种养加为主。通过初步算帐,种植业按户平发展4亩经济作物,养殖业户平养5—8头牲猪或500只土鸡,户平扶持额度3000—4000元比较合适,坚持连续扶持2—3年,五年可达到脱贫目标。二是实施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到户。鼓励龙头企业和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进厂务工,建立产业基地辐射带动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等形式,帮助扶贫对象实现就业,增加收入,并对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的企业和辐射带动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龙头企业给予项目贷款额度3%的贴息。三是实施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持到户。通过建立村级互助资金组织,鼓励动员扶贫对象农户参加扶贫互助社,扩大互助资金规模,为农户特别是扶贫对象解决生产发展资金困难,扶持“一村一品”项目,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如宁都县10个扶贫互助社376户贫困户免交入社基准金,146户贫困户获得借款并享受到户贷款贴息。四是采用以奖代补的方法,对参与产业发展的贫困农户实行“特惠制”,贫困农户奖补标准高于一般农户50%以上。如于都县参与主导产业脐橙种植的,一般农户的奖补标准是400元/亩,而贫困户则是600元/亩。五是尝试以股份制的形式把贫困户联成一个整体参与产业项目。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鼓励和引导贫困农户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加入农户专业合作组织。扩大产业基地,推进品牌整合,使扶贫对象通过参与产业开发中既有劳动报酬又有分红收入,实现贫困户有持续增收渠道、农业合作社持续增效、农业产业持续发展。

2、能力扶持到户。能力建设是贫困户致富的关键。着力抓好“雨露计划”是目前重要的手段。对于农村有转移愿望的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要继续实施“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人才培养计划,并扩大规模。对中年以上、在家务农的贫困劳力,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因为这类受训对象多半是成家立业的劳动力,这样做能使学习劳动两不误,所以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时间上一般在2个月以内,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贫困村致富带头人,按照实际帮扶的贫困人口,每脱贫一个贫困人口,给予带头人500-1000元的奖励。

3、居住条件扶持到户。对符合深山区、库区移民搬迁条件的扶贫对象,给予优先安排移民搬迁。对贫困农户进行危房改造或者建房的,按低保户、扶贫户的标准给予补助。扶贫搬迁是贫困户改善生存环境的一条途径,目前国家对农村有很多优惠政策,要有效整合这些优惠政策,使之更好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地就是对需要搬迁的贫困户要先摸清底子,整合民政部门的危房改造资金,发改部门的生态移民资金、扶贫部门的扶贫搬迁资金、移民后扶资金,分清轻重缓急,整合资金一般每户每人不少于5000元,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菜园、山场以及治安,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新搬迁农户要符合农村规划,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

4、结对帮扶到户。一是明确帮扶单位。以市、县直部门为主导,采取对口支援、部门(企业)帮扶、市、县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定向帮扶、乡(镇)村干部直接帮扶等形式,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档案为基准,分别与贫困户“联姻结缘”,承担帮扶任务。二是创新帮扶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因户制宜,实施项目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科技帮扶,充分调动帮扶单位(个人)和帮扶对象两个积极性。三是注重帮扶成效。对帮扶工作要一抓到底,不可半途而废。每年都要联系一批,帮扶一批,消化一批,脱贫一批,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四是强化帮扶责任。要把帮扶贫困户作为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行落实。帮扶情况登记造册,一定三年不变,贫困户不脱贫,党员干部不离开,并将此项工作列入选拔重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5、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到户。凡村级组织实施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如修路、人畜饮水、有线电视等,均让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按照建设公益项目村民均摊的资金,由村委会核实,贫困户可以劳抵资,剩余部分由扶贫资金直接补贴到贫困户,让贫困区域群众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6、教育、医疗等资助到户。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保险由扶贫资金补贴到贫困学生手中。为达到教育公平,对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如果学生有意愿,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校实际支出费用,再给予50%左右的财政补贴。三是医疗卫生单位目前为所有病人实施了大病救助,大病救助标准以外的部分,低保户由民政部门出,建议在大病救助解决70%费用的基础上,再为贫困户解决剩余部分的80%;对住院的贫困人口,除国家解决的部分外,再报销剩余部分的50%。

二、要加强到户项目资金的监测管理

1、项目管理:为创新产业扶贫机制,采取由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实施、管理项目,带动项目区贫困群众共同增收。县扶贫和移民办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督促、落实项目的实施及后续管理工作。

2、资金管理:扶贫到户投入资金要封闭运行,为保证扶贫到户资金的安全运行,应以县为单位先行试点。可先选择10-30个整村推进村作为扶贫到户的工作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再在所有整村推进村中铺开。对贫困户扶持的项目资金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县扶贫部门对所有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建立专帐,以“一卡通”的形式直接拨付到贫困户手中。建议省扶贫和移民办开发扶贫到户项目资金操作软件,对扶贫资金实施全程动态管理,封闭运行,确保安全。

3、监测管理:项目和资金的监测管理工作是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是为使项目能按质、按量如期完成,扶贫和移民办对产业项目资金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保证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二是项目管理人员参加合作组织的每年分红股东大会,对分红情况进行监督,并要求合作组织将分红情况进行张榜公示;三是项目周期结束时,将对农户重新选择入股的企业进行调查评价。

三、扶贫到户的组织体系要保障有力

一是要建立扶贫到户的运行机制。扶贫到户的工作网络,要覆盖所有扶贫到户区域,也就是说要把工作触角延伸到行政村。要配备工作人员,除县扶贫和移民办作为县级主管部门外,村要设扶贫工作员(兼职,可以是村文书),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要划拨工作经费,有人办事解决后,就要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扶贫到户工作开展后,涉及的工作范围扩大,工作量相应增加,原有的工作经费无法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增加工作经费非常有必要。二是坚持阳光操作。贫困户认定后,从扶贫到户项目的选择,项目的认定,到户资金的拨付,项目的进展,项目的效益评估等都要实行全程监督,公开公示,将扶贫到户的项目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三是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以县为单位,成立扶贫到户工作领导小组,对扶贫到户工作进行半年一考评,一年一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下年度的扶贫到户资金挂钩。对年度考评为“不合格”的乡(镇),取消下年度申报扶贫项目资金的资格,并在全县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转移、挪用、拖欠、挤占、贪污财政扶贫资金的,必须如数追回,并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四、几点建议

1、扶贫到户要以实施项目扶持为主。扶贫开发对象本身就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参与发展产业项目的能力,通过适当扶持,使他们增加收入。要建立扶贫到户专项基金,制订专项管理制度,让贫困户专享、专用、特惠、可持续地使用基金,杜绝扶贫到户资金对贫困村农户平均享有的现象。

上一篇: 军训鉴定表自我总结 下一篇: 幼儿园新学期工作安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