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2:32

扶贫工作意义

扶贫工作意义篇(1)

一、查摆出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通过同志间谈心谈话,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查摆出问题有2个:一是对于脱贫攻坚的扶贫政策认识还不够充分,了解还不够全面。生态脱贫工作开展以来,虽然我一直在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学习,在日常帮扶工作中,也尽可能去了解一些适合我的帮扶对象的扶贫政策,但是帮扶效果仍有限,究其原因,还是我在帮扶工作中,片面强调落实上级的政策,强调实用主义,对脱贫政策认识不够充分,了解不够全面。另一个问题是对贫困户关心不够,帮扶工作本是一项考验帮扶干部耐心细心、理想信念、群众情怀的工作,我在帮扶工作中,有时会产生一些烦躁情绪,尤其面对繁重工作压力时,会时有懈怠。分析原因,还是对帮扶工作信念不足,热心不够。

对于这2个问题,我会及时整改到位。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表现

(一)思想认识及学习方面

一是深入学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还不够到位。有时忙于业务经常下乡,没有利用闲暇空余时间,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学习脱贫攻坚知识和各项扶贫政策,导致学习仅停留在表面上,粗浅浏览的多、深度钻研的少,没有完全做到融会贯通、入脑入心,没有完全掌握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的丰富内涵。

二是贯彻落实脱贫政策还不够精准精细。脱贫政策涵盖了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 每一项都涉及贫困户切身利益,每一项都与贫困户生产生活脱贫息息相关。在具体工作中,因对脱贫攻坚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政策理解不够透彻,有时落实脱贫政策还不够迅速,在帮助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上还不够精准,落实政策不够及时。

  (二)攻坚责任方面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帮扶市委安排的贫困户身上,对乡镇和村子的脱贫攻坚工作关心不多,有时候就是去的时候顺便了解一下,没有仔细深入研究,更没有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刻探讨,提出有意义的脱贫攻坚措施。

同时,我对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性、严峻性认识不够到位,对存在突出问题思考研究的不够深入,还没有从深层次和从全局的高度看待脱贫攻坚工作,还没有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等问题。

(三)工作措施方面

创新举措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怎么安排怎么干,自己主动动脑思考不够,没有大胆创新工作思路、超前谋划工作,对更好做到扶智、扶志、扶德工作办法不多。

(四)任务推进方面

脱贫攻坚工作还不够扎实,工作质量需进一步提高,任务落实还不够到位,对贫困户关心还不够,我帮扶的贫困户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在他自己的努力下,生活上已经明显好转,但是在思想上及其他方面,我关心较少,该贫困户平时喜欢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喜欢热闹,我觉得这个与脱贫工作关系不大,一直抱着消极的态度,劝其尽量不要外出。

(五)纪律作风方面

在工作中不时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在帮扶贫困户过程,强调每项工作都要留下“痕迹”,收集材料以及“扶贫工作日”等应付检查,流于形式。对领导安排的任务照抄照搬,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思考的不够深,研究的不够透。

三、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针对自己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从思想深处去改,从一件一件具体事去改,真改、实改,彻底改,把整改的成效体现到帮扶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学讲话精神,坚定扶贫工作信念。

以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为契机,我将进一步深入学习在听取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情况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对陕西提出的“五个扎实”要求,进一步提高对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性和严峻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充分了解掌握省市脱贫攻坚、生态脱贫精神,联系实际真正学、深入学,进一步提高对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上来。

(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任务,真心实意帮扶贫困户。

通过对总书记脱贫攻坚系列讲话的学习,我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脱贫攻坚工作必须带着感情,带着热情,带着责任才能搞好,对于贫困户,要做到生产上关心,经济上资助,生活上照顾,精神上慰问。

对于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扶贫扶志工作有待提升的问题,我将进一步学习和贯彻落实全省“扶志六法”和榆林市“6+6”扶贫扶志工作法,进一步加强宣传党的脱贫政策,加强对中省市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脱贫的决心以及出台的相关扶农惠农政策的宣传,使贫困户全面了解政策,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引导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转变贫困户“等、靠、要”的懒惰思想,下一阶段,我将帮助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扶贫措施,彻底消除其习惯贫困的思想,实现精神脱贫。

(三)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针对脱贫攻坚工作中,注重走形式,不下真功夫的问题,我将进一步学习关于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下一阶段,我将继续深入基层调研,充分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和生态脱贫政策落地情况,对存在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对于我所帮扶贫困户,我将切实解决该贫困户在生产生活、就医等方面实际困难,解决其后顾之忧。

问题不解决不收兵、整改不到位不罢休,我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严格遵守各项工作程序和保密纪律,切实按照整改措施完成整改工作。

以上是我个人对照检查出来的问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对照检查得不够全面、深刻、还有对照检查不到位的地方,敬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我将虚心接受,认真加以整改。

对领导班子的意见建议及对班子成员的批评意见

一、对领导班子的意见建议

1、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艰巨性、严峻性认识不足,建议以后将该项工作当做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常抓不懈。

2、建议以后多组织几次集体学习,学习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大讲话,特别是总书记在听取中央专项巡视、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情况汇报时的重要讲话,及在“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二、对班子成员的批评意见

1、***同志

扶贫工作意义篇(2)

开展挂钩扶贫工作以来,我们充分认识到,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有效载体,是落实“两个务必”和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我们政府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局党组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推进“十一五”扶贫攻坚规划,把帮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帮扶工作,强调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把手”亲自抓,亲自负责,对扶贫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日常扶贫工作的筹划和落实,为拓宽帮扶领域,深化帮扶内容,提高帮扶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深入实际,措施有力,增强帮扶意识

2011年以来,我局主要领导都要亲自带领机关相关同志到扶贫挂钩点考察,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同时明确了五项措施:一是把定点扶贫工作作为全局的一件大事来抓,局党组每年至少专题研究扶贫工作2次以上;二是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每人每年至少亲赴扶贫点一次,了解情况,搞好调研;三是掌握政策,了解信息,为村民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使扶贫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四是适时组织机关干部职工、一线工人向贫困村特困户献爱心;五是加大扶贫宣传力度,让机关干部职工、一线工人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形成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

为在节日期间更好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节日的问候及时送到贫困户家中,确保贫困家庭过上一个充满欢乐、祥和、安定、温暖气氛的节日。2011年1月7日,区环境卫生管理局在局长的带队下,对扶贫挂钩点七河忠义五组的贫困户和村社干部进行了慰问,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头,同时带去了大米、食用油以及棉被等生活用品,鼓励贫困群众在新的一年里克服困难、勤劳致富、早日脱贫。在这次活动中,受到帮扶的困难户2家,共支出资金2000余元,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是我局扶贫济困的有力举措,同时还给新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扶贫热情,前往扶贫挂钩点的干部职工同当地党政领导召开座谈会,深入交流,帮当地贫困农户出谋划策,想办法,并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措施,为继续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局为了继续做好2010年的扶贫挂钩点金山乡东江东风行政村的扶贫工作,进一步详细了解扶贫挂钩点的具体情况,掌握政策,为贫困农户想办法,出主意,切实为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排忧解难,真正为农户走出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出谋划策,我局领导班子于今年10月随同挂钩领导深入扶贫挂钩点了解了该村的详细情况。

三、认真组织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加扶贫济困活动

在认真搞好挂钩联系点扶贫工作的基础上,我局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的“送温暖、献爱心”、“慈善一日捐”、“爱心圆梦”等各种扶贫捐助活动。用实际行动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认真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参与各种捐款捐助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扶持,确保了扶贫攻坚工程的顺利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山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进一步抓好2011年的扶贫工作,我局在全体干部职工中继续开展“献爱心”扶贫捐款活动。今年6月份,由局领导积极带头捐款,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捐款金额共计7540元;9月份,在“爱心圆梦”捐助活动中,共捐款6160元,在爱心圆梦和金秋助学活动中,共帮助近30名职工子女;10月份,我局认真组织每年的“慈善一日”捐活动,在捐款活动中,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大力弘扬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中华美德,踊跃参与捐助活动为困难群众献爱心,共捐款3740元;11月份,我局在“送温暖,献爱心”捐款捐物活动中,共组织捐款3850元,衣物共计8件。年内共计捐款金额21290元。

扶贫捐款是一项政治性强、社会意义重大的工作,我局在扶贫工作上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做好宣传动员工作。10月10日下午,家住义尚街文林巷的我局清扫一队职工和晓昱家发生火灾,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原则,我局领导及时率领局机关管理人员到职工家里进行了慰问,详细了解了受损情况,对职工进行了安抚,要求职工加强重建家园的信心,同时发动全局干部职工开展捐款献爱心活动,共计捐款13000余元。另外工会也组织了看望慰问,并带去了急需的生活用品,为职工解决了迫在眉睫的困难,更为促进职工恢复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通过一系列的积极开展扶贫济困、献爱心等各种扶贫捐助活动,密切了党群关系与干群关系,让干部的心更加贴近群众。

四、深入社区,开展好党内互助“八个一”活动

扶贫工作意义篇(3)

整村推进,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举措,是国务院扶贫办根据2003年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的情况,总结这些年来扶贫开况而提出来的。

1986年国务院确定以开发式扶贫作为农村扶贫政策的核心和基础,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鼓励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近20年来,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各方支持、合力攻坚,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我国原来数亿贫困人口已减少到了3,000万人,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国扶贫开发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速度明显趋缓,贫困人口与其他农民收入差距拉大,要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完全脱困问题,帮助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任务仍十分艰巨。为加快消除贫困的步伐,国务院扶贫办提出了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举措,将以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为切入点,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为切入点,提高贫困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发展扶贫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带动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

整村推进是一项综合性扶贫工程,是以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建设内容上以发展经济和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为中心,力求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教育、文化、卫生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来,将贫困人口的覆盖率以县为单位的70%提高到了80%,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人均投资比其他村多了30%。与2001年相比,贫困村绝对贫困人口下降了8.7%,低收入人口下降了4.5%,都快于未实施村级规划的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更得到了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为了更深入地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以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形势,笔者提出如下的建议。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深刻认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不能自然而然地解决少数地区的贫困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不能简单的只靠市场机制,必须实施直接针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政策,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公共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从保障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发展权的高度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促进贫困人口的充分就业,使他们真正成为扶贫开发的收益主体,得到实惠,共同享受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成果。

二、要让各级干部认识到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各级党委和政府不能只抓经济发展,而不重视扶贫工作,要抓好扶贫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坚持扶贫到村、落实到户,要研究扶贫开发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多为贫困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三、要加大舆论宣传,共同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去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精神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广电总局、林业部等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共同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在2010年前整村推进工作的总体目标,并要求有关部门从战略全局出发,将整村推进工作纳入本部门和本行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建设目标、任务、步骤和责任。这个《意见》的贯彻落实将有利于14.8万个贫困村扶贫规划的实施,有利于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建立和完善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利于贫困村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基本条件。

扶贫工作意义篇(4)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06-03

《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是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理时谈话的一部分。文章篇幅不长,却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摆脱贫穷的重要原则,第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对外开放;第二,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设定适当的发展目标;第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错误倾向的干扰,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在决定中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3]这些原则从其本质上是对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中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摆脱贫穷的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一、 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

邓小平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主张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摆脱贫穷的原则和方法,他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一文中提出的第一个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开展任何工作的根本,二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党领导的全局性两个方面。

(一) 坚持社会主义,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邓小平在总结“”经验时指出,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20世纪末,因为改革开放的门户大开,给国内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思想界也掀起了一场大的争论,有“左”的声音,也有“右”的倾向,“右”的干扰主要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他们主张全盘西化,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殊不知,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贫穷本就不是社会主义的属性。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P.222)按照马克思的基本设想,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使得生产力获得更快的发展,从而使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富裕。邓小平十分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符合社会主义要求。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2](P.172)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中提到,“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2](P.225)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同时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2](P.265)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共同富裕,只有社会主义才有凝聚力,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必须反对错误的思想倾向。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必须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坚定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必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摆脱贫穷。

(二) 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构建扶贫大格局

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到过渡时期的社会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也完美证明了这一点,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为人民带来福利,过去坚持了党的领导,我们胜利了,如今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邓小平说过,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和人口,应当帮助贫穷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现在正是先富者带动后富者的最好时机,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的指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如果没有共产党领导,不搞改革开放,就呜呼哀哉了,哪里能有现在的中国?”[2](P.327)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十分重视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核心作用,要强化政府责任,引领市场、和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助后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3]扶贫脱贫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而党和政府就是这个工程的总负责人,人民群众是扶贫工程的践行者,在扶贫工作中要实行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党中央、国务院要担负起统筹制定扶贫开发大政方针,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的重任,要按照部门职责落实扶贫开发责任,实现部门专项规划与脱贫攻坚规划有效衔接,充分运用行业资源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真正在五年之内完成脱贫任务,就必须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领导之下,紧紧跟随在政府的扶持下完成。

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搞社会主义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方面都刚刚起步,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困难重重。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中,邓小平指出,“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因此当时确定的发展目标是: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到本世纪末,花二十年的时间,翻两翻,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再花五十年的时间,再翻两翻。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2](P.224)显然,20世纪末的任务已经顺利完成,这正是因为发展目标是根据中国发展实际来制定的。制定一切政策,要从实际出发,这是邓小平的扶贫理论,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理论的重要成果。

为了到2020年保质保量完成扶贫工作,中共中央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作了详细的指示: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L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些目标都是根据中国现行实际和未来发展潜力制定的,都是提高人们生活要求的民生指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意义。

(二)因地制宜,精准扶贫

扶贫工作是一项精细工作,要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不能全国上下一刀切。因地制宜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要求,也是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原则。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各地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文化发展、不同的社会建设等,导致贫困的成因不尽相同,要不断悉心研究和深刻把握不同的区情、不同的致贫因素,形成精准扶贫策略和措施。明确要求精准扶贫要坚决消除扶贫的“灯下黑”,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努力推进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根本转变。精准扶贫要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就离不开“扶贫瞄准”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具体来说就是将过去的区域性瞄准转向贫困村与个体等特殊对象的瞄准,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并制定相应的扶贫对策。总之,精准扶贫要在党的领导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引领下、在法治框架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 坚持群众路线,发挥群众力量

(一)群策群力,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投入脱贫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我党也一贯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针。邓小平认为,我们党要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走群众路线,心系人民、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党的各项工作必须以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能否实现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一文中,邓小平虽然没有提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但是在他的脱贫致富和共同富裕思想中无不闪烁着群众的光芒,他说过,改革的总目标就是“为了使我国消灭贫穷,走向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邓小平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开展扶贫工作的时候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导作用,因为没有谁比人民群众更了解自己地区的发展情况,很多贫困地区的人民都渴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局面,只是很多时候有心无力、孤掌难鸣,很难具体实施,这一方面需要增强政府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就要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不仅仅是调动该地区人民的积极性,更是希望能够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希望更多的企业单位和爱心人士能够为脱贫出力,使之成为“第三种力量”,建立一个定点帮扶的体系,鼓励大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为脱贫攻坚添砖加瓦。

(二)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我国传统扶贫模式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单向行为,扶贫受众对象的主体性与话语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唤起,相关利益主体缺乏相互间的协商、沟通、合作与分享,因此,增强贫困地区人口的自我脱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一直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致力于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综合素质,包括其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脱贫的决心和毅力。另一方面,在扶贫工作中,也应该致力于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扶贫工作,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以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讲话中指出,必须从学前教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大学教育和毕业支持等方面实施教育扶贫计划。当前,我国的贫困状况呈现出由面积大、范围广、程度重逐步向碎片化、分散化、细小化的“贫困孤岛”状转变,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的历史时刻已经到来。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继承了邓小平的人民主体性思想,强调精准扶贫应该由单一的政府主导转向“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进而构建起一种由地方政府、生产企业、民间团体以及扶贫受众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首先,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贫困地区的特点一般表现在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人才的极度匮乏,如果能够引用一批科技人才到贫困地区做好情况调查和对策研究,根据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如养殖业和传统手工业等特色优势,规划该地区的发展方向,这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其次,很多贫困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常年在外务工,这也给当地发展建设带来劳动力方面的缺失,俗话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整体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也要特别重视贫困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把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在乡村地多做宣传和引导,逐渐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同时也激发贫困群众奋发脱贫的积极性。再次,扶贫受众应转换和适应自己的角色,积极由“局外人”转变为“当事者”,通过观念的更新、诉求的表达、行动的参与,真正成为反贫困的主体。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这是邓小平的信念,也是新一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的发展完善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的提高上,体现在全国人民小康生活的保障上,仰望星空的前提是脚踏实地,做好当下的扶贫工作才是关键,让我们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带领下朝着发达的社会主义道路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 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5-12-08.

扶贫工作意义篇(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1601414)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健康扶贫实施中的措施、保障

收录日期:2017年2月8日

一、贫困的定义

贫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有不同的涵义,它隶属于一个历史和社会范畴,1989年欧洲共同体定义贫困为:“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资源,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至于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处国家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贫困从狭义上讲,一般是指经济范畴,从广义上讲,它涵盖了社会所有的领域,包括经济、文化、历史、心理、生理、卫生等各个方面。贫困的实质一般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由于缺乏某种社会资源而处于一种整个社会不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二是指为摆脱上述状态而缺乏必要的能力、手段或者机会。

二、健康扶贫的涵义

由上述困的定义可知,贫困不仅指物质上的匮乏,还指资源、机会、能力等方面的缺失,而健康不仅是指身体上的无疾病、无痛苦,还包括心理及社会权利等方面达到最优状态。“健康扶贫”是扶贫的广义范畴。在我国,“健康扶贫”的口号最早提出于2002年,是基金会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中央统战部、卫生部、文化部等国家党政部门支持下发起的。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公益服务项目,推动中国基层及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健康差距,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从而体现出“人人健康”的社会公平及公正,逐步消除家庭或个人因生病而致贫困和因生病而返贫的现象。因此,在我国,“健康扶贫”的涵义可以理解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既注重“输血”机制的构建,又注重“造血”功能的培育;既注重扶贫手段的针对性,又注重扶贫手段的系统性、综合性;既注重对贫困者从资源(主要是资金和物质)上予以支持,又注重从权利、机会、自助能力等方面予以支持;既注重对贫困地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服务建设、医疗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又注重在健康教育、科学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培育、社会保险、食品安全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予以支持;重视培养贫困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变对贫困者的生存支持为发展支持。

三、健康扶贫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档案立卡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7,000万的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的人约占42.4%。此外,根据我国832个贫困县的相关数据显示,这些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床位数人均数、执业医师人均占有数,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的健康扶贫工作十分紧迫,道路长远。

从宏观上讲,健康扶贫工作对于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2015年11月,同志在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对于扶贫,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要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要对贫困人口的倾斜。这次会议的召开,明确了健康扶贫的工作方向,对于我国到2020年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健康小康”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通过我国计生委及扶贫办的长期深入调研,于2016年6月21日了《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凝聚了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干部群众真知灼见,补齐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短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微观上讲,我国的“健康扶贫工程”是以“维护居民健康”为中心,以“坚持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的惠民工程,可以使基层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村的贫困群众受益,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善举。“健康扶贫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的压力,避免“病来如山倒”的现象以及给患病带来的一系列不好的连锁效应,从侧面看,健康扶贫工程的实施能够使家庭或个人缓解甚至摆脱“贫弱交加”的境况。

四、实施健康扶贫的措施保障

实施健康扶贫系统工程是我国“十三五”期间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扶贫开发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那么,针对我国健康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及难点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明确和加强健康扶贫的组织实施策略。对于健康扶贫的组织实施,我们一定要明确扶贫办及其他相关部门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首要部门,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职责分工;明确以中央作为统筹部门,省(直辖市)、市、县主抓落实的工作体制和实施方案;明确健康扶贫的路线图、时间表。此外,要层层落实责任,强调县一级政府要担负起主体责任,要做好政策衔接、人力调配、项目确定、资金统筹以及实施推进等工作,要切实将实施健康扶贫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想尽一切办法打赢这场攻坚战。

(二)将国家投入政策落实到位。《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的投入责任。因此,国家应继续加强对贫困地区与健康卫生相关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人员配置力度以及其他相关政策实施力度,建立健全东西部健康扶贫框架,应将省、市两级卫生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并逐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应继续加大对健康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推动健康扶贫横纵深方向的健康发展。

(三)制定严格的考评制度。将健康扶贫工作列为领导责任制并将其列入地方政府目标考核管理项目,国家卫计委、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应按期对各地的健康扶贫工作进行考核评估。而地方负责领导应在健康扶贫年度中制定具体的任务完成方案,对职责分工、任务要求、任务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任务完成效果和不足以及下一年度改进措施等方面作出书面说明,并向国家扶贫办及卫计委汇报,国家卫计委及扶贫办针对工作完成情况对相关领导及部门作出评价和相关奖惩措施。

(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康扶贫。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扶贫工程,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充分发挥其具有组织性、协调性的作用,发挥公民个人积极参与的作用,从而能够整合社会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此外,国家应相应地按照相关规定落实扶贫政策中关于税费减免政策及其他一些优惠措施,从而进一步拉动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扶贫工作中来。

(五)加强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首先,应培养能够吃得苦、住得下、扎得根的乡土人才。在本地选拔具有高学历或者愿意留在本地工作的医疗人才,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特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取得医师执业资格后上岗工作,从而更好地为本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其次,应通过对口帮扶方式实现提高现有人才的专业水平。各省市三级医院应采取对口帮扶的办法,向贫困地区派遣1名(副)院长,3~5名技g骨干,定期到实地帮助培训贫困地区的医疗人才,对现有的人员医护能力进行提升;最后,应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的报酬及待遇,用适当的待遇招引人才。本地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同时从工资待遇、津贴补贴、住房购买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分保证有感情、愿意奉献的专业人才在贫困地区扎下根来,为贫困地区打赢脱困攻坚战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继续摸索新的健康扶贫形式及途径。通过深化改革的力量继续推进健康扶贫工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困难,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制定与当地健康扶贫工作相适宜的扶贫形式及途径,同时,提高配套资金、人才、技术等的使用效率并形成合力,充分提高健康扶贫的实际效果。

五、实施健康扶贫的重要任务

我国当下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人类迄今为止覆盖人数最多的一种医疗保障体系,但由于其分母之大就显得我国医疗体系力量的单薄与乏力。国家卫生计生委王培安说:“健康脱贫简单说有四个目标:第一,要让贫困地区的人口能够看得起病;第二,要让他们看得好病;第三,要让他们看得上病;第四,让他们少生病。”由此可见,要达到这些要求,我们必须以提高贫困人口受益水平为着力点,整合现有的医疗资源、人才技术资源、资金项目资源,逐步加大对健康贫困地区的管理及支持力度,采取更加符合该贫困地区情况且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保障健康贫困人员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继续加强贫困人口参加医疗保险的工作力度。继续强化贫困人口登记工作,扩大贫困人口参加医疗保障范围,确保全部贫困人口都能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切实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群众的医疗负担。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出资,制定医疗费用分担比例,对参加基本医保的贫困人口的个人部分推行补助政策。降低、减免一些特定贫困人群的全部或部分治疗费用。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能否为贫困人口购买健康保险。

(二)继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及大病保险制度。政府采取调整财政投入分配比例的办法,逐步加大对医疗救助力度,增强医疗救助能力,提高医疗救助的“兜底”能力,预防城乡居民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区分基本医保制度延伸之外的大病二次报销、大病保险等制度,做好不同性质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继续探索其他可持续的医疗救助机制,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水平与其他健康保障风险防控能力同步提高。提高疾病保险经办机制整体工作效率,做到实时实地处理。逐渐扩大救助病种范围,努力实现救治病种的全覆盖。

(三)实施健康扶贫中的“精准”。要精准识别和确认健康扶贫的扶持对象,以基层政府为组织单位,对健康贫困人口进行普查并建立贫困人口信息档案,根据扶贫安排,在确定贫困患者的基层医疗救助医院后,对其进行健康检查,由医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实施救治后定档存储以备后用。对基层医院解决不了的疑难病人,要按照分级诊疗的要求,及时转入上一级医院,实行动态管理。

(四)开展对贫困地区和人群的疾病预防,实施健康干预。贫困地区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疾病的视而不见。国家应针对贫困地区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及普及,应下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在国家产业扶持中,要坚决取缔污染企业,防治慢性、传染性、地方性、职业性疾病的发生,应定期对贫困人群提供免费体检的机会以帮助人们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对当地人群的日常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进行干预、改善其健康状况。

(五)依法打击在健康扶贫中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在健康扶贫工作中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权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及渎职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哄抬药品及医疗产品物价的行为,警惕扶贫工作成为捐赠买卖。

扶贫工作意义篇(6)

一、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新时期扶贫开发脱贫攻坚重要战略思想,党中央就扶贫开发脱贫攻坚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开创了扶贫开发新局面。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我国组织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才能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展示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只有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为人民造福,执政基础才能坚不可摧。只有全体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必须坚持把扶贫脱贫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大踏步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对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扶贫开发的标准在提高,更加注重发展型的民生改善。“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不仅要在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上着力,更要注重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使他们跟上全面小康的步伐。只有让全体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二、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

扶贫工作意义篇(7)

《意见》的核心内容是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以及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等十项需要重点突破的工作。这些,是扶贫攻坚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着力点。

《意见》是扶贫开发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从的一系列话语中,能够读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扶贫”这一关键词的时代认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我们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扶贫工作意义篇(8)

二、深入实际,措施有力,增强帮扶意识

2009年以来,我局主要领导都要亲自带领机关相关同志到扶贫挂钩点考察,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同时明确了五项措施:一是把定点扶贫工作作为全局的一件大事来抓,局党组每年至少专题研究扶贫工作2次以上;二是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每人每年至少亲赴扶贫点一次,了解情况,搞好调研;三是掌握政策,了解信息,为村民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使扶贫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四是适时组织机关干部职工、一线工人向贫困村特困户献爱心;五是加大扶贫宣传力度,让机关干部职工、一线工人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形成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

为在节日期间更好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节日的问候及时送到贫困户家中,确保贫困家庭过上一个充满欢乐、祥和、安定、温暖气氛的节日。2009年1月7日,××区环境卫生管理局在局长的带队下,对扶贫挂钩点七河忠义五组的贫困户和村社干部进行了慰问,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头,同时带去了大米、食用油以及棉被等生活用品,鼓励贫困群众在新的一年里克服困难、勤劳致富、早日脱贫。在这次活动中,受到帮扶的困难户2家,共支出资金2000余元,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是我局扶贫济困的有力举措,同时还给新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扶贫热情,前往扶贫挂钩点的干部职工同当地党政领导召开座谈会,深入交流,帮当地贫困农户出谋划策,想办法,并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措施,为继续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局为了继续做好2010年的扶贫挂钩点金山乡东江东风行政村的扶贫工作,进一步详细了解扶贫挂钩点的具体情况,掌握政策,为贫困农户想办法,出主意,切实为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排忧解难,真正为农户走出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出谋划策,我局领导班子于今年10月随同挂钩领导深入扶贫挂钩点了解了该村的详细情况。

三、认真组织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加扶贫济困活动

在认真搞好挂钩联系点扶贫工作的基础上,我局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的“送温暖、献爱心”、“慈善一日捐”、“爱心圆梦”等各种扶贫捐助活动。用实际行动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认真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参与各种捐款捐助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扶持,确保了扶贫攻坚工程的顺利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山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进一步抓好2009年的扶贫工作,我局在全体干部职工中继续开展“献爱心”扶贫捐款活动。今年6月份,由局领导积极带头捐款,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捐款金额共计7540元;9月份,在“爱心圆梦”捐助活动中,共捐款6160元,在爱心圆梦和金秋助学活动中,共帮助近30名职工子女;10月份,我局认真组织每年的“慈善一日”捐活动,在捐款活动中,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大力弘扬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中华美德,踊跃参与捐助活动为困难群众献爱心,共捐款3740元;11月份,我局在“送温暖,献爱心”捐款捐物活动中,共组织捐款3850元,衣物共计8件。年内共计捐款金额21290元。

扶贫捐款是一项政治性强、社会意义重大的工作,我局在扶贫工作上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做好宣传动员工作。10月10日下午,家住义尚街文林巷的我局清扫一队职工和晓昱家发生火灾,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原则,我局领导及时率领局机关管理人员到职工家里进行了慰问,详细了解了受损情况,对职工进行了安抚,要求职工加强重建家园的信心,同时发动全局干部职工开展捐款献爱心活动,共计捐款13000余元。另外工会也组织了看望慰问,并带去了急需的生活用品,为职工解决了迫在眉睫的困难,更为促进职工恢复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通过一系列的积极开展扶贫济困、献爱心等各种扶贫捐助活动,密切了党群关系与干群关系,让干部的心更加贴近群众。

四、深入社区,开展好党内互助“八个一”活动

扶贫工作意义篇(9)

这些案例覆盖了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军队和企业参与扶贫及社会组织扶贫等各个方面,具有广泛性、代表性,体现了社会扶贫的诸多最新理念和创新性成果,不少已被社会所公认,在动员各类社会资源扶贫和专项、行业扶贫方面,有很好的思路和应用价值,可以为其他类似条件的区域提供借鉴意义和参考,有助于把握我国新时期社会扶贫工作的规律,进一步推动社会扶贫理论、政策和实践创新。

科学开展社会扶贫工作,必须认识到新阶段扶贫开发形势的变化。就扶贫工作本身而言,随着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方针出现了新的变化,扶贫标准有了新的提高,扶贫工作重点有了新的定位,扶贫格局有了新的拓展;就扶贫宏观环境而言,从过去封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抓扶贫转为现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抓扶贫,从过去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抓扶贫转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下抓扶贫。

社会扶贫是大扶贫格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潜力与活力,应该顺应整体扶贫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创新。这期专刊选编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创新是一条主线,突出体现了新时期我国社会扶贫工作的新特点和新亮点。

首先,社会扶贫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有传统意义上中央国家机关、派等开展的定点扶贫和东西部省区间的东西扶贫协作,以及大量企业以帮扶形式所开展的企业扶贫,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多元化,众多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也开始参与社会扶贫事业。

其次,社会扶贫工作机制的多重创新。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不再简单扮演扶贫项目被动接收者的角色,而是成为项目的参与者,参与到项目资金使用的决策和项目资金管理中来,显著激发和增强了贫困农民的发展意识以及贫困地区的组织化程度和集体行动能力。

扶贫工作意义篇(1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我国扶贫工作发表了系列讲话,其中涉及到有关如何更好开展扶贫工作的相关战略,并且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在的扶贫观当中,不难看出其中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原型,这对我国扶贫开展和落实扶贫工作有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对积极有效实施扶贫工作也具有重大的意义[1]。由此可见,在我国扶贫工作中,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农村扶贫,以下就具体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及其中国化发展运用分析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当中,贫困理论主要提及的内容包括了贫困根源的分析、解决贫困的方法等。依据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导致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涉及到两大原因,即制度的贫困和阶级的贫困[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无产阶级贫困的具体分析当中,明确提出要打破和消灭无产阶级的贫困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只能通过消灭私有制才可以实现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时代变化发展每段时期出现新的矛盾、问题,其中关于如何解决贫困也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如毛泽东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中央领导人正面提出并承认社会主义存在贫困的问题,并将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进行了中国化的第一次尝试,力图通过不断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带动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其中“三大改造”“工业化”“土地改革”等均相继开展,我国社会逐步脱离贫困。到了邓小平时代,更是将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充分与我国国情结合,进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此时,我国进一步脱离贫困,经济得以飞速发展[3]。在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之下,现代社会解决贫困问题,则是以主席在十八大的系列讲话及扶贫观为主的,以实施精准扶贫开展和落实扶?工作。

从以上对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及其在我国发展运用的分析,扶贫是我国现代社会解决贫困重点和关键,尤其是针对我国农村的扶贫成为当下的重点内容。就此,“精准扶贫”也上升到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二、当下农村扶贫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社会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将其理论进行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扶贫方面有着深刻的体现。但是,从扶贫工作本身而言,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一)农村扶贫精准程度不足

目前针对农村扶贫,最为重要的是实现精准扶贫,提升扶贫的实际效果。但是在开展农村综合性扶贫方面,其精准程度仍有待提高。就该问题,其具体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点:(1)农村扶贫当中,扶贫对象标准、扶贫程序、扶贫资金等方面存在问题,由此带来真正贫困户的遗漏,降低精准扶贫的效果[4]。依据2011年我国农村扶贫监测报告的数据,农村贫困户户的受益率仅占17.6%,这也反映了扶贫精准程度还不是非常高。(2)在精准扶贫中,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在于为贫困户为提供无息或低息的贷款,但是在由于贫困户对这方面的支持并不是非常了解,真正参与其中的农户非常少,如此一来,该精准扶贫的方式和手段不能够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

(二)农村脱贫状况不稳定

农村脱贫存在不稳定的问题,具体指的是由于市场变化、家庭原因等各种因素造成已经脱贫的农民又回到贫困线以下的问题。该问题在农村扶贫工作当中是比较常见的,甚至在部分地区贫困户返贫的现象非常严重,如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市场变化为例,农村贫困户从事农业生产、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其收入,由此使得农户脱贫不稳定。如受到市场价格变化影响,如果洋葱、鸡蛋等农产品的价格降低,农户收入也会因此降低,甚至陷入新的贫困。

(三)精准扶贫机制不完善

精准扶贫工作有一套自上而下的扶贫机制作为基础保障,即以“委托-”为基础,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公共性扶贫机制。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这一机制当中的问题也逐一突显出来,例如机制中各部门、机构等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权责不明或者履行力度不足的问题,又例如扶贫机制在监督体系方面,存在监督主体不明、监督实施不到位、监督渠道不畅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下,扶贫工作的具体开展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对实现国家富裕、民族富强是不利的。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农村扶贫路径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现代社会农村扶贫工作开展及其效果的体现,需要依赖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需要进一步扶贫方法的优化。就此,以下则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出发,具体分析农村扶贫的路径。

(一)以精准扶贫对象实现农村扶贫

在农村扶贫当中,精准扶贫的开展首先需要进行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基于此,相关政府部门、机构应当从基层工作入手,依据农村排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等进行细致分类,并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相关政策具体将扶贫措施实施到真正的贫困户当中,实现有效的精准扶贫[5]。例如,将贫困户可具体分为丧失劳动能力、家庭人口结构等形成的贫困户,针对这些不同原因致贫的贫困户,相应地实施低保、扶贫贷款等相关扶贫工作。此外,在确定扶贫对象的过程中,合理评价标准衡量农户是否贫困非常重要。因此,不能单纯地依赖于农户的收入作为标准,而是以多元、自主性质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判,实现真正的贫困户识别,进而开展一区一策、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扶贫,以上措施,均能够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要求。

(二)以群众为基础实现农村扶贫

上一篇: 小学语文教研组计划 下一篇: 水产品调研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