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30 13:35:55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篇(1)

检查方法:院护理质量控制组每月对各护理单元进行重点检查,每季度完成全面质量考核;护理部每月根据护理管理的重点难点、医院的工作重点,对各护理单元的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检查,每季度发放《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夜值班护士长每天检查夜间护理工作完成质量;各护理单元质控小组每月对本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自查。评价方法:(1)护理部每月对于重点、难点、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检查结果在护士长例会上通报、反馈;每季度将院护理质量控制组、护理部、夜班护士长的检查结果和患者满意度调查情况,依据《临床科室护理质量目标管理考核表》及《特殊科室护理质量目标管理考核表》进行赋分,并计算出各护理单元的综合得分和排名,评价和考核各护理单元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2)护理部对每季度综合质量评分排名后3位的护理单元实施末位督导,帮助其寻找原因,找到症结,并提出整改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3)奖惩措施:护理部定期将护理质量考核成绩汇总报质控办,质控办将数据汇总审核后,报经管办与各护理单元奖金挂钩。对年度综合质量评分排名后3位的护理单元,取消护士长先进个人评选资格。

护理部将护理质量综合目标考核利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对护理质量考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反馈与总结,符合PDCA循环管理理论模式,体现了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护理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促进了我院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问题是全球医疗服务面临的重大问题,根据卫生部《2010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管理要求,将院内压疮、管路滑脱、跌倒/坠床的管理纳入护理质量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作为管理的重点。护理部每月在护士长例会上对全院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通报,共同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各护理单元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管理对策,有效降低了院内压疮、管路滑脱、跌倒/坠床的发生率。

护理部通过对护理质量与安全相关指标的收集、统计和分析,修订完善了身份识别制度、查对制度、各关键环节工作流程和各种风险评估表等,进一步优化了护士的工作流程,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以质量标准规范了护士行为,增强了护理人员主动参与、共同参与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识,促使科室护理人员共同针对问题、分析讨论、实施改进措施,保证了各项护理质量指标的有效落实。护理部每季度对各护理单元综合质量考核成绩进行排序公示,形成了激励效应,促进了护理单元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提高了护士长质量管理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护士长的管理潜能。综上所述,护理质量综合目标管理是提升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通过建立系统、规范的护理质量指标控制体系和评价办法,实施护理质量综合目标管理,加强了对临床护理质量的监督考核、动态监管和科学评价,促进了临床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本文作者:任雪莲刘怀英郭佳宁工作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护理部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篇(2)

【关键词】 状态巡视与维护 “四季图”管理可靠性评估预测性维护策略研究

0 引言

我国传统的输电设备维修工作是以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和按一定的周期进行维修的一套制度,互相制约性很强。按一定运行周期安排进行维修,而对设备的运行状态不加判断,因而这种维修管理模式造成了运行维护方面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而输电线路逐步实行状态维护则是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

开展线路“四季图”管理工作,是传统的线路定期巡视和集体巡视形式的进一步深化,根据一年四季节气的变化,总结线路的运行薄弱点,根据连续三年的缺陷形成的特点和故障跳闸原因进行分析,总结规律,掌握在不同季节、不同区段的缺陷形成规律,收集有关线路运行数据,研究制定线路因外力破坏、设备本体发生缺陷的防范措施,把状态巡视与状态检修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学化的管理手段,提高线路安全运行水平。

1 专业术语

线路巡视:线路巡视是线路运行人员对于线路设备、通道状况用观察、检查或者扫描方法进行的状态量采样的过程。线路巡视的目标是为了经常掌握线路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和隐患,为线路检修提供项目指导,以保证供电网络安全经济运行。

线路状态巡视:特指按线路的实际状况及运行经验,动态确定巡视周期并按之进行的线路巡视。状态巡视实现了以“线”为单位的固定周期巡视模式向以“点(段)”为单位的动态周期状态巡视模式的转变。

状态巡视的产生是一种依靠对设备熟知能力,根据不同环境下不同时间特殊区段进行的有效巡视。它是根据设备状态进行,不以月为周期的巡视,巡视地点、时间和巡视次数不受任何约束,它是对线路周期巡视中时效性的补充,弥补了周期巡视中的不足,减轻了巡视人员的劳动强度,状态巡视的推广,既抓住了巡视的重点区域,又适当解决了线路多、人员少的矛盾,它是一种更有效的更经济的运行管理的创新。

输电线路“四季图”:输电线路“四季图”管理,是传统的线路定期巡视和集体巡视形式的进一步深化,其特点是按照一年四季节气的变化,总结线路的运行薄弱点,根据连续三年的缺陷形成特点和故障跳闸原因进行分析,总结规律,掌握在不同季节、不同区段的缺陷形成规律,收集有关线路运行数据,研究制定线路因外力破坏、设备本体发生缺陷的防范措施,把状态巡视与状态检修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学化的管理手段,提高线路安全运行水平。

2 输电线路“四季图”运行维护的基本思路

电力网的可靠性取决于发、输、变设备的运行可靠性,而对这些设备可靠性的监测及评估是状态维修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状态维护技术,包涵可靠性评估和预测维护技术二个分支,而这两个技术领域是互相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

状态维护将涉及系统先进的传感传输技术,信息采集处理技术、故障严重性分析、寿命估计、可靠性评价等领域。

要开展全方位意义上的状态维修将需建立多系统组成的一整套实时监测和数据信号分析系统,研究完善各类监测技术。开发研究各种监测技术和仪器的同时分析、完善各类的测试标准。这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组织一批研究人员,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

2.1 预测性维护

预测性维护是根据对潜伏故障进行在线或离线测量的结果和其他信息来安排维修的技术。其关键是依靠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对潜伏故障进行分类和严重性分析判断,以决定设备(部件)评价等级和应及时采取的应对措施。

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首先决定于能否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的信息,这是数据处理和诊断决策的基础。开发研究各种新型监测仪器(含在线监测仪器),提高诊断水平和决策依据是实施状态维修的前提。

2.2 可靠性评估

可靠性评估是在对设备或元件的运行状态进行综合监测后,采用概率统计的手段,局部可能故障,对整个系统可靠性影响评估的基础上决定维修计划的一种维修策略。

可靠性评估有对具体设备或单一元件的运行寿命,可能发生故障的时间进行评估,也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寿命,可能产生故障的时间进行综合评估。对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是建立在对单一设备元件可靠性评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逐一对系统中每一设备元件的可靠性评估,才能进一步完成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因而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是一个综合的,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多元的结果。以输电线路为例,输电线路的可靠性评价应建立在杆塔、导线、绝缘子、基础、接地五大部件以及组成这些部件的元件的可靠性评估基础之上。

对供电设备检修的研究和探索,自从电的诞生之日起就没间断过。从事故维修、定期维修发展到状态检修,这是历史的必然。而且,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状态检修就是通过在线的和离线的监测手段,收集电气设备的运行工况信息,通过系统分析诊断,判断设备的健康状态,确定设备的检修对策,进行大修、小修或暂缓检修,可在设备检修周期到来之前根据设备状况提前进行检修,也可以根据设备的状况,延长检修周期,真正做到“应修必修”。实行“到期必须”的检修原则。实施状态巡视的目的是保证供电设备检修工作的先驱条件,能发现问题于萌芽状态,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合理降低设备运行维护费用。

3 现状分析

目前,国家对电气设备状态检修没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也没有具体的规程和标准,原因是各地区的电气设备有很大差别,状态检修是按照各地区自身设备的特点和运行状况、运行时间和在线检测设备及工作经验而定。相关设备状态检测手段还不成熟,从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的角度出发,具体的实施力度也不是很大。要实现设备的状态检修,就必须要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一才能确定设备的运行情况,从而确定是否检修。

4 输电线路危险点及特殊区域(区段)的确定

(1)根据每条线路的运行情况、通道状况和存在的缺陷等,按《架空输电线路评级管理办法》、 《输变电设备评价标准》的规定,确定各线路三年内缺陷形成的 规律和设备危险点,制订预控措施计划,并且每半年滚动修正一次,下一年重新进行分析评价和确定巡视、检修周期。

(2)根据线路沿线地形、地貌、环境、气象条件等特点,结合运行经验,摸清并划定特殊区域(区段),如:大跨越段线路或位于重污区、重冰区、多雷区、洪水冲刷区、不良地质区、采矿塌陷区、盗窃多发区、导线易舞动区、同类型多基缺陷区、易受外力破坏区、微气象区、鸟害多发区、跨越树(竹)林区、人口密集区等,并将其纳入危险点及预控措施管理体系。

(3)根据三年内设备一类障碍,如因雷击、风害、覆冰、外力破坏、违章建筑等引起的设备故障跳闸,总结分析故障原因和规律,结合《国家电网十八项反措》及大修技改有关管理办法,编制切实可行的科研报告,向上一级管理单位申报年度大修技改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线路的供电可靠性。

(4)根据各线路污秽区段划分,查找污秽比较严重的区段,建立污秽等级监控点,通过盐密和灰密监测,逐年根据测试结果修改线路的污秽等级,并为绘制省、地区污秽图提供有力依据。

(5)根据近年来大力推广的在线监测装置,对监控装置的运行数据进行监控统计,并建立相关台帐,结合每月运行分析,制定和修改状态巡视计划。

(6)根据三年内线路技改大修实施情况,总结和分析已经实施过的大修技改与设备可靠运行比率,为今后的重点大修项目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5 输电线路“四季图”的数据收集

(1)状态巡视,不论巡视周期长短,均应采取措施,确保巡视的到位率和巡视质量,使状态巡视工作有效进行。

(2)状态巡视“四季图”是结合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通过对于输电线路的运行分析研究,总结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因素、危险点和主要区段,通过各类运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确定需要巡视的周期和重点区段,提高状态巡视质量。

(3)状态巡视“四季图”要结合不同区段运行维护的需要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等,及时做好巡视和检测工作,并对搜集的数据和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适时采取有效措施。

(4)认真收集和分析线路运行数据,如避雷器指数分析、覆冰在线监测分析、泄露电流检测分析、红外测温分析、盐密测试分析等,制定和修改状态性巡视计划。

(5)根据季节性分析、缺陷分析、事故及异常情况分析、专题分析,建立危险点合帐、制定预控措施。确定各条线路特殊巡视、夜间巡视、诊断性巡视等的适时调整和动态调整。

6 输电线路“四季图”的绘制

(1)全面搜集和梳理,按照年进行统计分析在线路运行中发生的缺陷、危险点和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各种因素,并将这些缺陷和因素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特点进行权重统计分析。

(2)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不同季节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因素、发生的重点区段和应采取的措施。形成输电线路四季运行分析报告,并根据四季运行分析报告,绘制线路运行维护“四季图”。

(3)四季运行分析报告可包括三年缺陷统计分析(包括外力破坏、树障、水患、间隔棒滑移,断裂、防震锤滑移、导线舞动等)、设备异常分析(包括导线覆冰、违章建筑、塑料大棚、交叉跨越施工等)、线路故障分析(包括因雷害、风害、覆冰、雾闪、绝缘间隙等)、线路大修技改分析(根据往年开展的线路大修技改项目。分析对设备提高可靠运行的作用)、线路污秽监测分析(对制定的监控点,通过测试数据和往年数据进行比较,确定新的污秽等级)。

(4)在每年初要对四季运行分析报告重新统计分析,增加新的分析数据,根据结果建议修订状态巡视周期、状态检修周期、大修技改计划,提交上一级管理部门进行审定。

(5) “四季图”由线路运行维护的管理班站制作,工区职能部门进行技术配合,完成后提交公司级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审查和批准,最后由生技部备案批准后下发执行。

(6)运行班站根据审核下发的“四季图”管理规定,制定月度的巡视、消缺计划。

7 管理部门的审核

(1)地级管理部分根据各条线路的四季分析报告,对设备近三年内存在的隐患,制定防范措施,对需要大笔资金投入的项目,完善并修订大修技改科研报告,提交省级管理部门安排年度大修技改项目。

(2)对收集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完善修订状态检修周期和状态巡视周期,并下发基层执行,确保管理的闭环性,把四季分析纳入常态管理机制。

(3)根据全年的状态检修计划,结合电网停电计划,统一安排部署全年停电检修任务,减少电网少供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

8 输电线路运行“四季图”管理的应用成果

本公司经过1年的试验阶段,对7条220~330kV输电线路做为试点线路,从2008年2月1日开始推广实施,把传统的定期巡视转化为状态性巡视,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为全面推广状态运行打好基础。输电线路运行“四季图”管理,适用于110kV及以上交流架空输电线路,也适用于输电专业的生产技术管理。

(1)笔者认为输电线路状态巡视势在必行。随着企业深化改革、技术进步的发展,随着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随着提高设备可靠性水平和供电优质服务质量的要求,设备状态巡视与维护是电气设备状态检修的必由之路。必将成为电力企业状态维护的发展方向。

(2)线路运行维护“四季图”的实施,使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工作由原来的定期巡视转化为状态巡视,由原来的盲目性巡视转变为有目的、有重点的巡视。

(3)提高了输电线路的巡视质量,降低了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和运行维护成本,根据本公司一年来的试验执行情况统计,每年可降低运行维护成本约26%,人员劳动强度降低约23%,使输电线路的运行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

(4)缺陷要因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权重分析,按照不同的权重比例,更直观的统计出缺陷发生规律,容易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和实施方案。

(5)状态分析报告对滚动3年的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分析,为状态巡视提供有力依据,结合季节特点和线路运行情况全线巡视次数可降低到每年4次,尽量安排在季节交替和环境变化较为突出的月份。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水利工程的冬季混凝土施工中质量因素的控制工作具有最为重要的影响。故施工人员应当以施工技术和管理过程为控制手段来起到确保施工质量显著提升的效果,可以起到实现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对经济发展和水利建设的目标。

一、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现存问题

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现存诸多问题,以下从施工标准有待优化、温度变化难以控制、混凝土强度降低、混凝土溶解现象等方面出发,对于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施工标准有待优化

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标准还有待优化。众所周知水利工程的冬季混凝土施工需要遵循相应的原理,首先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冬季的标准应当根据建筑行业规范,并且还应当在气温连续数日低于5℃时通过外加剂和原料加热以及水化热积累等方式来进一步的提升混凝土的温度,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达到实现混凝土固结并且形成规范强度的效果。其次,施工标准有待优化主要还包括了施工过程中没有设置好温度控制细节和养护细节,最终导致了水利工程建设时间和周期的无故延长。【1】

2.温度变化难以控制

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难以对于温度的变化进行有效控制。通常来说能够影响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质量的因素多是因为温度变化的影响导致的。故在这一前提下多表现为温度越高水化作用越快,但是与之相反则是水化作用越慢,并且影响水化作用的继续进行,最终导致混凝土硬化速度的降低。其次,温度变化难以控制最终影响到混凝土强度和质量。其次,如果当混凝土中的自由水冻结后遇到低温,就会导致超过混凝土体积增加20%,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混凝土结构的损伤可能是严重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继续积累,将形成宏观裂纹混凝土,最终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稳定和功能。【2】

3.混凝土强度降低

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并不能确保混凝土强度的提高。一般而言在水利工程的混凝土浇筑和振动后,通常会形成一层水膜和水泥浆。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低温通常是由混凝土或水泥水膜浆固结引起的,严重的情况会使骨料和水泥失去了凝聚力,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强度,最终的结果是混凝土的强度和结构强度进一步下降的结果耐久性的降低。【3】

4.混凝土溶解现象

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需要对于溶解现象进行解决。混凝土是一种复合的各种原材料的溶解性,在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各种材料的作用下,水的调节水和原材料,和一些原材料的溶解现象的形成,当温度降低时,将沉淀物溶解在矿泉水,这是不利于形成功能和压缩技术在水利实践两表信息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混凝土冬季施工加载位置和消除佛水水利工程;混凝土相关防止温度裂缝和干缩裂缝的养护措施。【4】

二、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优化措施

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优化措施应当具有全面性,以下从做好混凝土原理制备、混凝土裂缝防治工作、合理使用外加、强化后期养护力度等方面出发,对于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优化措施进行了分析。

1.做好混凝土原理制备

优化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第一步。在工作人员的具体原则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具体准备工作,技术和技术相互交织,使控制人员做的关键要素和技术方面,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于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原料制备的全面控制。其次,工作人员在做好混凝土原理制备的过程中还应当确保其本身的和易性、流动保水性和黏聚性等主要参数可以得到全方位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易性属于混凝土的基本要求,以及工作性,可以发挥作用,在测量混凝土的制备和提高技术含量的效果。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做好混凝土原理制备的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到流动性是混凝土动态性能的真实反映,并且对于对于灌注和振捣环节有着重要的正面影响。

2.混凝土裂缝防治工作

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优化需要强化裂缝的防治工作。工作人员在混凝土裂缝防治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努力的避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经验来将混凝土的内外部分温差控制在25 ℃以内,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避免过大的的温度阶梯可以减少应力区的温度裂缝。其次,工作人员应采取相应的水泥水化热在混凝土裂缝控制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本规范的要求比其他原材料,可以减少热的水化热积累的影响,并可以进一步避免干缩裂缝的产生和扩大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3.合理使用外加剂

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优化的关键是合理使用外加剂。工作人员在合理使用外加剂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合理的提高制备的质量和速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外加剂的使用是经济的,它的整体速度快于加热法。因此,工作人员在预热的原料,以确保总温度低于60 ℃ 且水温≤80 ℃,最终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避免混凝土中水泥因高温出现的假凝问题。其次,工作人员在合理使用外加剂的过程中还应当确保混凝土入模的温度,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于混凝土表面的方式保证了岩棉毡的充分覆盖,达到了混凝土极限强度的养护要求,并能达到混凝土的顺利固结,并能避免自然冷侵入对凝固过程的影响。

4.强化后期养护力度

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优化离不开对后期养护力度的强化。工作人员在强化后期养护力度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确保更好的掺和计划,从而能够在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混凝土冻害带来的负面作用。其次,工作人员在强化后期养护力度的过程中还应当合理的掺加防冻剂,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使得混凝土可以在早期不被冻害以致带来一系列的质量问题,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加随着混凝土养护材料合理调整消费,并能保证良好的胶体水化水,最终能有效地降低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率,提高混凝土的密度,并能获得良好的抗渗性、抗冻性和耐久性,并最终实现基于冬季多目标水利工程建设。

三、结束语

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需要建立在施工人员的思考与分析前提下,故工作人员只有做好相应的施工技术分析,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切实的提升后期的施工养护效果。

参考文献:

[1]姚运昌; 谢敏.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若干思考[J].四川建材.2015,2(04):52-54.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篇(4)

关键词

PDCA循环法;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除了原有的对医疗效果的高要求,对临床的护理服务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已经是提升医院形象以及治疗效果的必然要求。PDCA循环管理是一套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其特点是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1-2]。笔者根据PDCA循环管理的原理及原则,结合医院的实际,于2014年2月起在外科规范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管理,达到了持续改进的目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2~8月外科住院患者708例为对照组,男390例,女318例;年龄1~92岁,平均(34±18)岁;平均住院5.44d。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外科住院患者644例为观察组,男353例,女291例;年龄1~93岁,平均(33±18.5)岁;平均住院4.89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外科护理常规管理,主要根据护理部制定的制度、职责,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按照病房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书写等职能分组进行质量管理。

1.2.2观察组

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管理,由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统筹,将病房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书写等小组职能整合,以追踪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全过程的模式,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管理,具体如下:

1.2.2.1计划(P)

(1)熟悉持续护理质量管理思路,调整检查方式。①按照等级医院评审的标准及临床护理服务全过程的要求,组织外科护理人员学习,明确持续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及方法,更注意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预见性的防范重于回顾性个案分析。②调整检查方式。取消每月按照病房管理、护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等分组只关注一个点的质控模式,改为由科室统一培训质控员4人,每季度进行现场检查的质控模式。(2)修订并确定2015年外科质控标准。①参照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要求,结合临床护理服务全过程的要求,找出重点的外科护理质量问题。②统计本专科于2013年收集、统计的护理质量数据及指标,查找并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及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确定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③参照2013年护理质量指标的相关本底数据拟定2014年的目标,制定“患者相关护理敏感性指标”。④针对主要原因制定措施,提出行动计划。明确5W1H的内容:为何制定这一措施?预计达到什么目标?在哪里执行?何时开始?何时完成?如何执行?⑤广泛征求意见,不断改进。

1.2.2.2实施(D)

(1)熟悉标准。按照JCI管理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护理部下发的制度、流程、指引、基础护理常规,进一步完善外科护理常规,让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自觉执行并有章可循。(2)统一培训。①按照标准对科内4个质控员进行统一培训,做到标准掌握一致、检查方法一致、问题判断一致、结果评价一致、改进建议一致。②每季度由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统筹,按照既定的计划实施。执行过程中没有特殊情况不得改变计划,遇有特殊情况可考虑审慎,及时修改计划。(3)建立护理质量考核激励机制。科室根据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的季度检查结果及科内人员的整改情况进行加减分,结果纳入护士个人绩效考核中,与护士的个人收入挂钩。(4)规范不良事件的管理。①全员培训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使用,并统一考核。②建立不良事件主动上报激励机制,鼓励护士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对于未对患者造成伤害且能主动上报并提出整改措施的护士,给予每例100元奖励。③护士长应用帕累特图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分析[3],对主要问题进行重点干预,必要时以项目改善的形式进行质量持续改进。(5)护理质量指标的监控。应用帕累特图、鱼骨图等对护理质量数据及指标进行汇总、归因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持续改进。

1.2.2.3检查(C)

(1)科内做到三级质控常态化。科室平时建立“责任护士-护理组长-护士长”三级质控网[4],随时收集科内护理质量存在问题,并记录于科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登记本,科内汇总,针对重点问题,及时分析,提出并落实整改措施,及时追踪。(2)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定期检查。遵循PDCA管理模式,每季度根据现场检查的结果,对存在问题连续2个月进行2~3次以上的循环检查、分析、评价,整改、追踪、再评价,体现持续改进,真正做到每一次循环解决一些实际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实现目标管理。

1.2.2.4处理(A)

每月召开科内护理质量分析会,及时对护理质量进行点评。①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纳入相应的专科标准、程序,巩固成绩,克服缺点。②将有效的措施标准化并在科室推广实施。③将上一个循环没有解决的问题带入下一个循环。

1.3观察指标

(1)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满意度越高。(2)护理质量指标。统计外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压疮、使用药物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CAUTI)情况及口腔护理合格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2.2两组患者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评价情况比较

3小结

PDCA循环是一个阶梯式上升的过程[5],质量没有顶点,不能停留在一条水平线上,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质量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推行PDCA循环管理,首先要理念先行,明确医院质量与患者安全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全体员工要自主改进工作流程。第二,推动PDCA实践,成立专项小组,定期评价科室的质量改进情况,树立榜样,组织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对于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并广泛宣传,逐步推进。第三,值得注意的是PDCA的4个阶段是衔接连成一体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边计划、边实施、边检查、边总结、边调整计划,也就是说不能机械地去转动PDCA循环[6]。实践充分证明,PDCA循环法是一个科学的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我科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的管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质量指标均显著改善,值得推广。

作者:梁婉红 黄芳 陈玉侣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医院外科

参考文献

[1]唐淑蓉.PDCA护理模式在改善内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4(10):2601-2604.

[2]曾文莉.PDCA在急诊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4(7):1808-1810.

[3]黄碧云.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助产士门诊护理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4(8):2026-2028.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篇(5)

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理质量的重要性。护理服务的对象是病人,具有生物特点外,更具有社会和心理特点。在一切质量中,安全、健康和环境是全世界关心的三大质量。生命质量第一,人的安危第一、因此,护理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护理服务范围的拓宽,要求护理跟上时代的要求。护理服务的普遍性说明护理质量管理在提高医疗水平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治病与康复的关系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说明护理在医疗中的地位。 护理质量管理内涵的多样性和质量管理的复杂性,需要全面管理。病区管理、消毒隔离、安全管理等质量与患者的舒适、安全密切相关。由于临床护理人力长期配置不足,管理者弱化了护理质量的监控力度,致使临床护士逐渐忽略、淡化了护理质量所蕴涵的专业价值。为切实有效落实护理工作,持续改进护理质量,2009年我院护理部应用pdca循环强化护理质量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编制床位205张,其中监护床位6张。设有7个护理单元。临床护理人员80名,均为女性,年龄(34.2±6.5)岁。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2名,护师21名,护士31名,护理员5名。学历:本科21名,专科45名,中专14名。床位与护士比为1:0.39。

1.2 pdca循环管理方法

1.2.1计划阶段(plan)

1.2.1.1 现状调查

①对象,2008年4季度从每个病区随机抽查5个护理单元进行检查,结果内一科、内二科、外一科、外二科病区管理合格率分别为87%、89%、89%、88%,平均88.25%;消毒隔离合格率分别是92%、91%、93%、95%,平均92.75%;安全管理合格率为90%、90%、92%、93%,平均91.25%;基础护理合格率分别为85.9%、86.3%、84.4%、84.1%,平均85.18%;患者满意度89.5%。

②依据《山西省医院管理规范》要求自行设计病区管理质量评价标准100分(90分为合格)、消毒隔离质量评价标准100分(90分为合格)、安全管理质量评价标准100分(90分为合格)、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100分,(合格率≥90%为达标)。

1.2.1.2原因分析①护理质量意识淡漠。护理工作各个质量环节把关不严,质量控制组人员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管理者的管理力度不够。②部分护理人员制度掌握不好,导致工作不认真、护理质量滑坡。③部分临床护士、护士长对基础护理的职能、范畴界定不清,由家属、陪护倾倒引流液、记录尿量、翻身等均视平常,未意识到自身职责及其所蕴涵的专业技术。护理员岗位的设置,使相当多护理人员脱离晨晚间护理,甚至部分低年资护士对更换床单、卧床患者洗头等基础护理操作不熟练、不规范。部分高学历护士从事基础护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低,对临床重复性基础护理操作厌烦,重治疗,轻护理。②护理人力配置不足。举证倒置致使临床护理文书书写进一步增多,加之计价、收费等非护理工作,使护士从事基础护理时间、精力锐减。另外后勤支持系统薄弱,护理员大部分时间忙于领物、护送医技检查等外勤工作,落实基础护理的有效时数减少。③护士长日常质量监督以是否完成治疗措施、管道管理、压疮高危患者防护等保障安全方面的质量为主,降低基础护理、生活照护等软指标的要求。基础护理主要依靠督促检查及护士自觉性完成,管理被动、处罚无力、难以量化与计数,未认真列为常规工作监控。

1.2.2执行阶段(do)

1.2.2.1强化质量意识,实行无情制度,有情疏导。组织院内护士以《知识竞赛》的形式,使护理人员掌握护理核心制度及日常工作标准,引导护士正确认识护理专业内涵,明确护理质量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根本,是取得患者信任的砝码,激发护理人员主动服务好患者的积极性。

1.2.2.2强化护理技能培训,对全院责任护士进行护理技能强化培训,并直接在患者床边真人实地示教基础护理操作,应用护理程序挖掘、展示基础护理操作的科学内涵。强化护士操作前的护理评估意识与能力,训练护士执行操作的评判性思维,依据基础护理理论选择因人、因病、因时、因地的操作方式,强调基础护理操作的个性化、人性化、灵活性与舒适性,淡化操作流程,注重效果,避免僵化、刻板、简单流水式作业。

1.2.2.3建立健全护理工作制度,修订、完善病区管理、消毒隔离、安全管理、基础护理等护理质量标准,改进后的评价标准,扣分力度加大,制定护理缺陷责任追究办法,狠抓落实管理常规化、制度化。实行量化管理,做到“四定”,即定人员、定班次,定内容、定指标。对不同工作年限、技术职称、工作岗位的护士确定月、季、年需要完成的各项基础护理指标,并建立《护士专科宣教手册》,人手1册,每月如实记录执行基础护理的患者姓名、项目、时间,设见证人(患者或同事)签名栏,护士长每月审核,并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其中,对患者最满意的护士优先定级评优。

1.2.2.4 科学合理排班,高效利用人力资源全面落实各项护理工作,首先从时间上量化,确保实施各项护理工作的有效时数。对护士、护理员均按工时计算出勤,采取弹性排班,化整为零,整合应用岗位护理人力,以相对解决护理人力短缺的矛盾,提高护理质量。如内一科将2名护士排为a、b 2班,a班工作时间7:00~10:00、12:00~17:00,b班7:30~10:00、17:00~20:30,以加强中午、夜间时段人力,保证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工作的落实及延续。

1.2.3检查阶段(check) 责任护士、责任组长、护士长、护理部对护理做到日、月、季4级监控,结合科室日、护理部月、季度患者满意度调查监督基础护理工作落实。评估均采用问(询问患者或家属核实基础护理落实情况、患者对宣教内容的知晓程度、护士对患者病情及心理需求的了解程度等)、查(护士长手册、医嘱、基础护理卡、巡视记录、护士专科宣教手册记录等)、看(病室环境、物品摆放是否规范,床边实地查看患者基础护理效果等)三结合法,并注意把握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考评要客观、真实反应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

1.2.4处理阶段(action) 护理部每季度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总结、反馈。针对重复、普遍出现的不合格项目,组织责任科室讨论分析不合格原因,拟订纠正、持续改进策略,并作为下一循环护理质量的监控焦点,由护理部在平时随机检查中追踪验证措施落实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价。

1.3评价方法比较内一科、内二科、外一科、外二科4个病区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2008年第4季度、2009年第4季度)护理质量合格率、患者满意率。4个病区床护比同前,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同1.2.1.1段的②。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

2 结果

4个病区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护理质量(病区管理、消毒隔离、安全管理、基础护理)总合格率及患者总满意率分别为88.25%、92.75%、91.25%、85.18%、89.5%,实施后分别为95.7%、99%、99%、96.8%、94.6%。实施前后比较。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经过统计学x2检验分析,2008年第四季度与2009年第四季度的护理质量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105.32,p<0.005),可以认为2009年第四季度的护理质量合格率及患者满意率较2008年有很大的提高。

3 讨论

实施pdca循环后患者满意率明显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在护理工作中逐步得以体现,护理人员在工作时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护理行为逐步规范,护理质量问题重复发生率明显减少,护理管理从经验型和控制服从型的管理转变成为积极参与和努力发挥创造力的管理模式,护理人员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加强,提高了护理质量,病人安全得到了保障。pdca循环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实践,使护理管理有的放矢、有始有终,既有基于现状的科学调查,又有具体的改进措施,并强化措施的追踪落实与效果评价,真正实现护理质量“软指标”转变为“硬指标”,使临床护理质量监控更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环环相扣,层层落实,反复循环,促进了管理效能的快速提高。护士岗位护理质量管理贯穿pdca小循环链,实现了护士分层管理,反映出护理质量是患者对护理工作评价的敏感点。基础护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1],切实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密切了护患关系,得到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可。质量缺陷只有15%的问题是个人不努力,而85%与组织管理不善有关,究其原因是缺乏监控及提升护理质量的科学管理。

参 考 文 献

[1]刘淑君.基础护理——护士的专业内涵[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43.

附:

设:h0:2008年四季度与2009年四季度护理质量合格率及患者满意率相同。

h1:2008年四季度与2009年四季度护理质量合格率及患者满意率不相同。

v=(5-1)(1-1)=4

α=0.005

x2=n(∑a2/nrnc-1)=p32.03[(88.252/183.95×446.93+95.72/183.95×485.1+92.752/191.75×446.93+992/191.75×485.1+91.252/190.25×446.95+992/190.25×485.1+85.182/181.98×446.93+96.82/181.98×485.1+89.52/184.1×446.93+94.62/184.1×485.1)-1]=105.31939≈105.32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混凝土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建筑物的修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混凝土的质量受施工环境与温度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混凝土冬季施工中,如何把握与控制温度变化将是施工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所以采用有效的冬季施工优化控制措施将更好的提高建筑企业施工质量水平,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存在的质量问题

因工期进度需要,必须在冬季进行混凝土施工。但是由于冬季气候的特殊性,混凝土施工对环境和温度要求较为严格,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应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并做足准备,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及运用复杂的施工工序与新技术,避免出现质量问题。然而,在冬季混凝土进行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极难被发现,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及时发现并修补,将给后续工作带来极大麻烦和困难,且造成难以计算的经济损失,所以这些问题一旦发现就必须及时处理解决。总体来看,冬季混凝土施工主要存在以下几点质量问题[1]。

一是砼裂缝的产生:产生原因具有多样性,锈蚀的钢筋造成砼体积增大,从而导致砼箍筋方向有大量裂缝出现;水在砼中的移动所产生的压力非常容易导致砼轴向开裂;此外,由于砼配制不当造成水灰比不均衡,早期砼强度较低,且失水速度极快也是导致砼出现不同程度裂缝的原因。二是砼结构不严密,当砼结构不严密时,会在外观上出现黄色的冰晶状体,且敲击声不够充实较为空洞。三砼水分散失严重,造成砼水分由边缘向中心转移的原因是温度差、湿度差与压力差等多重作用所造成的,从而导致内部空隙的出现。四是砼表面出现返霜,返霜也就是指砼表面的结晶腐蚀,是由于外加剂在混凝土硬化后渗出混凝土表面,随着混凝土表面水分的蒸发,而在表面形成结晶腐蚀。五是砼表面出现灰质。砼表面出现灰质的原因是因为砼配制时水灰比不均,导致出现泌水和离析的严重现象,最终造成骨料与砂浆的分开,致使骨料露出,从而出现灰质。

二、建筑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优化控制措施

(一)优化控制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通常情况下对于混凝土冬季施工的优化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平均气温持续五天稳定在<5℃或者是最低气温持续五天稳定在<3℃时,应按照低温季节情况进行施工。二是砼在早期能承受的受冻临界强度应满足以下两点:①砼应≥7.0MPa,②通常非大体积砼和钢筋砼应≥85%设计强度。三是尽量集中施工部位,混凝土在浇筑后,进入低温季节前,应在强度<10Mpa、成熟度≥1800℃·h时,做好保温措施,防治混凝土受冻造成开裂[2]。

(二)精心做好施工准备工作是优化控制的根本保障

在工程施工前应做好以下四点准备工作:一是结合工程实际准备充足的原材料,并做好防冻措施。二是在建筑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之前应加热混凝土拌和水。且平均温度<-5℃时,不进行施工。三是在建筑工程准备使用拌和混凝土之前,应将拌和机用热水冲洗,然后排出机器内部积水。四是应使用热风枪进行仓面清理。从而为建筑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优化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低温气候混凝土的施工方式

一是由于冬季夜晚温度极低,混凝土浇筑工作应尽可能的在白天。在混凝土浇筑工作完成后应采用防潮性能突出的保温材料及时进行覆盖保温。在孔洞与接头处应采用质量优质又较为严密的保温模板,使保温层搭接牢靠,确保施工质量。

二是在施工过程中,应保持浇筑温度,对混凝土的机口温度及时调节和控制,尽可能降低波动。应采取加热拌和用水的方法,来提高混凝土拌和物的温度。为避免假凝,应在拌和用水加热>60℃时,调整加料顺序,把水和骨料先行拌和,还可以加入水泥。混凝土拌和时间应具体经过试验而得出,通常是比常温季节时间长。对已经加热过的混凝土,应缩短运输距离,减少混凝土的倒运次数。

三是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外露表面应及时保温。新老混凝土边角处与结合处应做好保温,且保温层厚度是其他面保温层厚度的2倍,保温层搭接长度应≥30cm。

(四)低温拆除模板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在拆除非承重模板过程中,混凝土强度必须满足工程施工的需要。二是通过精确计算确定后拆除承重模板。三是拆除承重模板的时间和后续保护的必要条件是满足温控防裂要求,并且遵守内外温差≤20℃或者2d到3d内混凝土表面温降不得大于6℃。

(五)优化措施

第一,坚强混凝土质量检查,混凝土质量检查的方式多样,有规定成型试件检测,还有成熟度法和无损检测手段随时对混凝土早期强度进行检查[3]。

第二,切实做好温度检测工作,温度检测的几种方法:一是每天对外界气温进行4次人工测温测量。二是每小时对水、骨料和外加剂进行测量一次。三是埋设测温孔于已浇混凝土块体内部,且孔深不得小于l5cm,孔内应灌满液体介质,并使用玻璃温度计测量。四是在气温骤变期间,应多增加温度观测次数。

第三,加强表面保护,表面保护的几种方法:一是混凝土应定期进行早期表面保护,尤其是在气温骤降季节与低温季节。二是拆除模板的时间应避免在夜晚或者温度骤变时,其可根据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和混凝土强度进行确定。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混凝土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施工需要在冬季施工,由于冬季的特殊性,因而关键就是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而其更是建筑物的修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建筑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优化控制措施进行探析,具有是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建筑企业应采用有效的冬季施工优化控制措施以便更好的提高建筑企业施工质量水平,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翼江.混凝土季节施工及应注意事项初探[J].价值工程.2010,(09):150.

[2]姜海.建筑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优化控制策略分析[J].价值工程.2011,(09):121.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篇(7)

如何做好我国南部地区雨季历时长,是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一项严峻挑战。雨季施工对公路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路基、道路底基层和基层以及沥青混凝土路面层方面。为了严格控制雨季公路施工质量,必须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认识,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周密做好雨季施工准备工作,强化工程质量全过程控制。

我国受季风的影响,在每年的5月份开始从南到北渐次进入雨季,特别是在部分地区会伴有强降水和极端天气,对于公路施工来讲影响重大。雨季也是公路建设周期中施工量和工作难度最大的密集期,地基的开挖、路面的铺设和公路的养护往往在雨季进行。在雨季进行公路工程施工和维护,如果控制不好雨季的相关因素会导致公路质量不合格、增加公路运行成本,国家和建设企业的利益受到侵害。应该对影响雨季公路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到控制好雨季公路施工质量的办法,促进雨季公路工程质量的提高

1 雨季公路施工中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

1.1雨季公路路基对公路施工质量的影响

1.1.1 路基土壤近含水量过大引发“弹簧”现象

公路路基土壤含水量过大时,对路基的镇实施工会出现影响,容易导致公路路基出现“弹簧”现象。

1.1.2 雨季路基含水量过大引发公路病害

公路路基含水量过高,导致路基弯沉值偏大,路基强度低,引发公路病害。

1.1.3 雨季路基存在软土

雨季实际施工作业时,因路基含水量和填料很难控制,使得在路基层存在软弱土。尽管这层软土相对较薄,但强度非常低,且稳定性差,在路面弯沉时埋下了隐患,甚至很可能因为这个软土层造成整个路面质量不达标。

1.2 公路基层遇水发生性质变化

公路基层主要为无机的石灰石、沙砾和水泥稳定土等材料,这些无机材料在施工中如果遇到大量降水会会出现如下的情况。

1.2.1 无机材料遇水松散

在雨季无机材料处于一个整体的松散状态,粒子空隙体积也很大。雨季期间,水会即可侵入到粒子材料的内部,整合无机材料结构都被水浸泡。石灰遇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是材料内部变得松散。

1.2.2 无机材料遇水板结

当石灰与粉煤灰以及碎石、沙砾处于压实状态时,石灰的反应将直接对其他物质起作用,它与粉煤灰发生催化硬化作用,它与碎石以及沙砾发生板结作用,最后使混合料形成板体结构,降低基层的性质和质量。

1.3 雨季沥青混凝土性质的改变

降水会在沥青材料高温的状态下汽化形成水膜,影响沥青材料的粘附性,同时,水在蒸发的过程,带走了沥青混合料大量热量,引起混合料表面温度迅速下降,板体的粘聚力大打折扣造成沥青混合料解体,导致混凝土路的面层表面裂纹或破裂;还有部分降水会存于沥青路面下,在冬季形成反膨胀效应,对沥青路面造成破坏。

2 雨季公路施工质量的控制要点

2.1 建立雨季公路质量控制体系

2.1.1 树立公路质量观念

施工队伍正式进驻工地后,应对所有施工人员开展质量观念教育。依据工程的每个分项不同,明确每个人、每个工种的质量标准与要求,做到人人心中有数,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认识。

2.1.2 建立公路质量领导体系

建立由工程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和质量检验工程师组成的工程质量领导小组,负责质量承包责任制的考核。质量考核指标与每个施工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加强对工程质量的领导和全面管理。

2.2 做好公路施工准备工作

2.2.1 改善公路施工现场的工作条件

对施工现场条件以预制构件制作厂地进行巡查,疏通地表排水系统;尽量压实现场主要交通道路,铺筑砂石或碎石路面,确保道路路面状况良好;路旁两边的排水沟渠完备,以确保无堵塞,无地表水侵蚀的现象,在下雨时依然能够顺畅。

2.2.2 做好公路施工物资的准备

在设计阶段就应该准备足够的防雨塑料布,在雨天施工覆盖较大基坑开挖;配备足够抽水设备,及时排除基坑或路面积水,保证施工进度。

2.2.3 做好机电设备及材料的防护

机电设备的电闸或开关采取进盒和搭篷等防雨、防潮措施,并安装接地保护装置;对水泥、钢结构等雨淋后易受潮块结或变形的材料,分别采取进库存放或垫高保护的措施。要有充分足够的发电设备,确保自身发电能力,在突然停电情况下满足防洪工作需要。

2.3 做好公路施工全过程的管理

2.3.1 做好公路施工事前控制

在每项工程开工前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按规范和监理工程师的标准要求进行试验,确保拟用于各项工程的材料质量。

2.3.2 做好公路施工事中控制

其一,各分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既定的施工方案进行,严守操作规程,排除不合理工序,在天气恶劣时不安排施工或采用保护措施;施工时保证有备用设备,确保工序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二,施工方案中制定应急措施,施工前由技术工程师向施工人员解释。

2.3.3 做好公路施工事后控制

各分项工程完工后按规范要求的实测项目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分项工程按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要求进行补救。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的建设和维护中必不可少地会出现工期跨越雨季的情况,雨季的高温、高湿和强降水是影响公路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些不利因素会在公路路基和沥青路面铺设中影响施工质量,在实践中应该从准备和基础施工阶段控制好这些因素,改善施工条件,加强公路施工全过程的控制,做好公路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晏锡清.关于沥青混合料施工中应注意的几项问题[J].四川建材,2008,(6).

[2]商志成.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8).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篇(8)

质量管理工具是为实现质量目标借以使用的标准、制度、规范、方法等手段[1]。护理质量在医院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2-3]。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是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评价和持续改进危重患者护理质量一直是护理管理者重视的课题[4]。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单靠经验管理已不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必须注重科学管理,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本院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质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其中基础护理质控中常用的有检查表、排列图、鱼骨图、直方图等,能更直观地列举各科室基础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将每次检查数据进行排列,从诸多问题中找出全院各护理单元主要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分析讨论,整理改进措施[5],使整改更明确、更具目的性。而通过对本次检查结果与以往检查数据比较,可看出护理问题整改的有效率。本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0-12月,护理部质控组――检查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小组对全院8个护理单元的危重患者基础护理进行质控检查。小组成员固定,均为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由1名组长、3名成员组成。

1.2 方法

1.2.1 制定危重患者基础护理检查项目和评分标准 医院护理部对全院护士长、各护理单元护理质控组成员进行质量管理工具应用培训;护理部根据卫生部2011版《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0年版9号《住院患者基础护理项目试行》文件,按照三甲医院评审标准于2012年重新制定了《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考核评分标准》,经过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认真讨论,于2012年10月开始把质量管理工具应用到护理质控中。危重患者基础护理考核标准包括10个项目,考核内容30条,共计100分,包括床单位;头发胡须;口腔;皮肤会阴;指(趾)甲;各种导管;巡回工作;补液观察;基础护理记录;卧位。≥90分合格。

1.2.2 检查方法 在全院8个护理单元中随机选择30名病情危重患者,患者的基础护理不依赖家属。检查小组对患者的基础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评估,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质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连续3个月,每月检查一次,查房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将检查整改后结果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另外,随机询问8个护理单元40名护理人员在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前后对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视程度。

1.2.3 反馈总结 护理部质控组人员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记录并口头反馈给病区护士长,要求各护理单元将检查结果应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统计、分析,查找造成问题的原因及整改措施,上报护理部,护理部将全院各病区上报的材料进行汇总。

1.2.3.1 选择质量管理工具中的调查表 调查表又叫检查表法,是利用统计表来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粗略分析质量问题原因的一种方法,见表1。

1.2.3.2 选择质量管理工具中的排列图 排列图是通过找出影响基础护理不合格因素的主要问题,以便确定改进关键项目的图表。依据各护理单元上报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8个护理单元基础护理中共同存在的主要问题,见图1。

通过排列图显示,本院基础护理缺陷是由翻身卡签字不及时、晚间护理未做、床单元不洁这三项主要原因引起,而翻身卡签字不及时是主要问题的关键所在,需首先得到解决。

1.2.3.3 选择质量管理工具中的鱼骨图 鱼骨图是一种分析质量特性(结果)与可能影响质量特性的因素(原因)的一种工具,又称因果图。鱼骨图可以将影响质量的诸多原因一一找出,形成因果对应关系,使人一目了然,对于确定正确的对策方案有帮助。分析影响翻身卡签字不及时的各种其他原因,见图2。

根据鱼骨图显示2012年10-12月三个月全院影响各护理单元基础护理中翻身卡签字不及时等原因,护理部要求各科室对翻身卡签字不及时进行整改,为期一周。

1.2.3.4 选择质量管理工具中的柱状图 将2012年第四季度与2012年第三季度患者对基础护理满意度、护士对护理质控的重视程度、基础护理有效整改率的结果环比进行比较,可看出基础护理整体质量的提高。在使用质量管理工具统计分析第三季度结果:全院8个护理单元基础护理不合格项平均每月133项,患者对基础护理的满意度44%,护理人员对本科室基础护理质量重视程度32%,基础护理有效整改率22%。在使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统计分析第四季度,基础护理不合格项平均每月83项,患者对基础护理的满意度74%、基础护理有效整改率46%及护理人员对本科室基础护理质量重视程度66%,见图3。

2 结果

自2012年10月本院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质控统计分析后,本院基础护理质量指标的合格率均有显著提高,临床基础护理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对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均达标,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三个月连续使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数据,不合格项由之前每月平均133项减少到83项,有效整改率达46%,护理人员对质量管理工具重视程度由之前32%提高到66%。患者对基础护理的满意度由之前44%提高到74%。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责任意识、责任心等都有了积极评价。

3 讨论

在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质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前,对本院近1年来基础护理质控情况汇总,得出基础护理总不合格项1600项,每月平均不合格项133项,整改率平均每月22%,以往的护理质控反馈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口头反馈,没有统计分析,对质控结果难以表述清楚,也很难让每位护士了解科室基础护理质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护士对基础护理的重视度不够,从而导致每次对存在问题的有效整改率很低,基础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整改。质量管理工具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危重患者基础护理质量的动态观察和分析控制,通过过程控制和关键过程的监控,让每一处问题明了。检查表的使用可看出各病区每月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存在的情况;绘制柏拉图,可把当时查到的数据与以往数据进行对比,能看出存在问题的发展趋势;选择鱼骨图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集思广益,切身感受,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对问题的整改更具主动性,整改效率也更加提高;用柱状图对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可显示质量波动的状态,较直观地传递有关过程质量状况的信息。质量管理工具的运用,使护理质量明细化达到了用数据说话的目的[6],利于管理者对质量的动态观察和分析控制,优化了管理质量信息传递和质量记录可追溯性,确保每一个存在的问题具有可查性,以便追溯其发生原因。并且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充分调动了每位护士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其中的护士可以随时对护理工作进行观察,从中分析需改进的部分,并可反省自己的不足,主动思考[7]。因此,护士是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人员,也是护理质量的直接控制者[8]。质量管理工具的运用,把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贯穿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部过程中,持续有效地提升医院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尤建新.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于红梅,张红梅.临床护理质量管理的难点与困惑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211.

[3] 张端香,段秀卿.强化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护理研究,2007,21(增刊1):240-241.

[4] 张素珍,卢明.特、一级护理质量的量化控制与持续改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06,12(6): 75-76.

[5]林玉丹,沈秋凤,邱双双,等.临床科室组建治疗控制小组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研究,2012 ,26(2):166-167.

[6] 田春梅,张素珍,曹君玲.护理质量量化考评程序的设计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0):36.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篇(9)

建筑工程冬季施工的科学技术措施

1、1土方工程施工

建筑工程中土方工程环节应尽量避免在冬季施工,倘若遇到特殊情况必须在冬季施工,我们则应制定周密、详细施工计划,完善施工方案,并选取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措施,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该阶段施工。首先应确保施工场地道路平整、畅通,并对各材料、设备运输车辆以及行驶道路增设必要的防滑措施。在相邻建筑物的侧位进行土方开挖时,我们应合理采取防止地基土受冻的措施。在施工阶段中应做到尽量快挖、快填,降低地基受冻时间。对基坑内部应做好必要的排水措施,有效防止其内部产生积水,并造成土壁下方在多次上冻、融化循环后导致塌方的不良现象。对完成开挖的基坑底部我们应合理采取保温措施,例如保留脚泥、铺设草袋等。在回填土方阶段,我们应首先将其底部结冻的冰雪以及事先布设的保温材料予以清除。在室外基坑部位或管沟中我们可选用含冻土块进行回填,并严格控制其冻土体积不超出总填土量的百分之十五,而对室内的槽、坑及管沟则不能采用含冻土层进行回填。

1、2钢筋工程施工

对钢筋环节的施工控制在其负温冷拉环节我们可采用合理的控制应力方法或冷拉率方式,依据其伸长率随着温度下降而减小的原理,我们不应维持控制应力的不变以导致伸长率不足,而应在负温下控制冷拉应力较常温高一些。在钢筋的负温焊接环节要求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必须持证上岗,可合理采用闪光对焊、电弧焊、压力焊等方法。钢筋的焊接环节应尽量在室内进行,倘若必须在室外操作,则不应在室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进行,如果遇到风雪天气,我们应采取必要的遮蔽防护措施确保焊接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混凝土的施工环节,依据冬季低温特点我们应采用硅酸盐水泥进行建设,适度控制水泥标号不低于32.5且单位混凝土水泥用量不低于三百千克,水灰比应在0.6之下并合理加入早强剂进行调节。为有效降低冻害现象,我们应合理控制水量配比度在最低下限水平,控制其坍落度并合理加入减水剂。待混凝土完全冷却后我们才可实施模板及保温层的拆除工作。在混凝土拌制过程中我们应确保其骨料清洁,不应混入冻块及冰雪。在外加剂的添加环节如果其中包含钾、钠灯成分则不应再使用活性骨料。对掺有粉状外加剂混凝土的拌制,我们可直接将其撒在水泥表面与之一同混入。当外加剂为液体时,在使用之间我们应先依据规定将其配制为具有规定浓度的溶液,放置于明显标志容器内,防止与其他物品混淆。同时我们应依据现场温度控制早强剂加入的时间及用量,符合相关标准,并合理在添加前进行模拟试验的标准验证。另外在混凝土养护环节我们应依据冬季环境特点由正温转向负温保护,确保其抗压强度在设计强度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同时应合理选用保温材料确保其干燥性。在对模板外部进行保温处理时,对于基础以外的结构我们必须合理设置相应保温材料,可在钢模表面挂制草帘、麻袋等经济、环保的保温材料并扎实严密,而后才可进行浇注施工。在完成拆模后我们同样应对混凝土工程实施必要的保温措施,防止其在冬季温度骤降时发生冻裂现象。

2、建筑工程冬季施工的质量管理

2、1完善建立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全面执行质量保障体系

为了有效提升建筑项目工程质量我们应科学利用行业相关系列标准与质量手册等纲领文件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同时相关项目管理人员应全面掌握各项程序文件的细节要求,强化质量控制环节,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奖惩机制、评价机制、分析总结机制,充分完善施工建设效果,从而广泛调动施工、建设、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令他们自主深入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展开行业交流,提升管控、实践能力。

2、2遵循建筑法标准、严格选材,实施行业选购监管

我国建筑法明确规定,在各类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构配件、材料、设备均需符合相关设计要求及产品质量标准,因此为了实现优质建设我们必须严把材料进场关,实施有效的采购管理、检测控制、运输保险及规范使用管理。基于目前市场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各个种类繁多、名目复杂的材料无不对采购人员的辨别能力造成了较大影响,因此我们更应该在此环节建立合理的管控机制、验收机制,构建统一标准并依据各个建筑工程的实际特点,冬季施工的环境特点做出适应性调节控制。

2、3激发质检人员效用,促进施工进度与质量诉求的平衡发展

依据防治结合原则,我们应在控制管理中以预防为主,努力推行科学适用的检查方式,本着对业主负责的态度进行各工序间的协调控制。同时相关质检人员应与一线施工人员建立长效合作关系,统一目标,杜绝各类矛盾的发生,避免一味的抢进度、抢工期而不注意质量的控制。应进行统筹规划,树立质检部门的权威性,有效建立等级评价制度并结合质量奖罚条例、与工程拨付紧密相连,从而令施工人员在确保施工进度的同时强化施工质量的全面提升。另外我们还应广泛促进企业内部的经验交流,技术总结,对质量管理综合体系的运行状况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在对优质工程的验收阶段时,我们可广泛组织其他部门人员深入现场参与观摩及学习,汲取创优经验并客观找出自我存在的差距,从而积极主动的进行全面整改。

3、结语

总之,建筑质量关乎到人们的生命及国家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只有本着质量优先、效率优先的原则在冬季施工中掌握科学技术措施,完善质量控制理念,遵循质量综合管理体系标准科学施工、创新管理,才能最终创建出更多优质的建筑工程,令建筑企业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前面发展。

护理质控季度分析总结篇(10)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9月,2013年6月~9月均在本科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30例肾功能衰竭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21~75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痛风肾2例,糖尿病肾病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多囊肾3例,高血压肾病4例。

1.2方法 了解患者的摄水量,摄食量,食物种类,对食物的偏忌。结合患者的病情、透析次数制定相应食谱。采取一对一口头宣教的方式讲解维持性血液透析饮食[1]。尤其夏季饮食注意要点,同时发放血液透析患者饮食资料。如有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以便进行必要的饮食调整。

2护理体会

2.1补充蛋白质 血液透析患者由于丢失了一部分氨基酸、多肽和少量血液,故血液透析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要比非血液透析患者多,但也不可过多摄入蛋白质以免加重氮质血症。根据每周的透析次数决定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蛋白质的摄入量一般以1.2~1.4 g/(kg・d)为宜,其中50%以上为优质蛋白。可选择的食物有鸡蛋、鱼、瘦肉、牛肉和虾等优质动物蛋白等,适当摄入豆制品。同时,夏季注意饮食清淡,禁食变质食物。

2.2热量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劳动强度和血脂浓度来适当增减总热量。对于消瘦和营养不良患者,采用高热量饮食,总热量为:33~35kcal/kg,以便恢复体力和进行活动。热量主要由糖类和脂肪来提供,主要食物来源有谷类、面包、米饭、糖、脂肪等。糖类摄入量一般为5~6 d,脂肪摄入量一般为1.3~1.7 g/d。鼓励患者多用植物油,可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以免加重动脉硬化。

2.3补钙限磷限钾 控制磷钾的摄入,增加钙、水溶性维生素的摄入。严密监测血清钙磷水平。透析患者应注意食物多样化,烹调时注意色香味,以增进食欲,进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锌和铁的食物。钙的摄入量为1500 mg/d,磷的摄入量为

2.4维持水平衡,限制食盐摄入 大多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少尿或无尿,严格控制水钠的摄入是预防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的重要环节。适当地限制钠盐,可避免口渴。含钠高的食物主要有熏制食物、罐头食物、快餐、味精、咸菜、咸鱼、腌肉等。每周透析2次的患者钠盐摄入量为3~4 g/d,水分为1 000mL/d(包括食物中的水分);每周透析3次的患者钠盐摄量为4~5 g/d,水分为1 200 mL/d(包括食物中的水分)。一般每日不超过5 g,无尿的患者应控制在1~2 g。控制液体摄入要求透析患者每日的体重增加≤lkg;透析间期体重增加≤5%体重,水分含量多的食物主要有饮料、汤、酒、果汁、粥、酸奶等,少食浓茶浓咖啡等易致口渴的食物。夏季气温较高,喝水量大,又喜空调等阴凉处,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较多,因此有效控制入水量尤其重要。控制水分的技巧:稍微口渴时指导其用湿棉签涂抹嘴唇或漱口来减轻口渴症状;口渴严重时将一日可饮用水量平均分配,用固定容器装好或将部分水混合柠檬汁结成冰块,口渴时含在口中,让冰块慢慢融化。对不能严格控制水分的患者,要耐心地进行交谈,耐心给予讲解,正确指导患者按照饮食、透析方案实施,使患者自觉地严格控制水钠摄入量。应有目的、有计划、及时地解答和帮助患者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及违反医疗原则的行为,使患者懂得容量负荷过重对心脏和血压的不利影响以及在透析中超滤过多会发生的并发症。应正确指导患者将饮食、透析方案及用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患者能自觉地严格控制水钠的摄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合理用药,充分透析,以促进早日康复。

2.5低脂低胆固醇饮食 尽量少吃油腻及油炸食品,避免食用动物内脏,烹调以植物油为主。

2.6避免坚硬食物 给予软饭吃,减少胃肠道的机械性刺激,降低消化道溃疡的发生率。

众所周知,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可会产生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而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患者的食欲,保证营养的消化和吸收。医护人员为患者和家属讲解营养要求,调整患者营养成分的摄入量,合理安排患者饮食,根据自身需要的不断变化,进行持续观察以便及时调节;为患者家属讲解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学会合理营养食物的烹饪方法,供患者正确使用。

上一篇: 项目部实习生自我总结 下一篇: 研究报告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