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18 19:43:58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篇(1)

Cycl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ay1966,190-207.),产品的成长过程可经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产品时期,第二阶段为成熟产品时期,第三阶段为标准化产品时期。在新产品时期,厂商仍处于开拓本地市场阶段;到成熟时期,由于本地市场趋于饱和,厂商必须进行出口扩张,进入开拓海外市场阶段;一旦进入标准化产品时期后,该产品便进入海外直接投资阶段,以直接供应当地市场或利用当地廉价生产因素降低生产成本。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有异曲同工之处的雁行产业发展理论,则将产业发展分为进口—自制—出口—产业没落—再进口几个阶段,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往往先进口某一产品,然后根据每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和比较利益的不同,顺次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失去比较利益的产业。

基本上,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雁行产业发展理论,可以解释战后国际产业分工的演变规迹,特别是产品生命周期较长的传统产业。在IT产业发展初期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长时,传统的国际产业分工理论仍基本适用。但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国际IT产业进入网络时代,个人电脑及传输设备不再作为独立的单元,成为网络的附属品。在网络时代,要求IT硬件产品价格要不断降低、技术要不断突破、功能要不断提高、容量也要不断扩大,这就使IT硬件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按照IT产业的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翻一番。而达维多定律也指出,网络时代的IT企业欲主导市场,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同时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否则就会很快被市场淘汰。

IT产品的低价化和生命周期的大大缩短,使国际IT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数IT跨国公司开始改变过去象传统产业那样继续以产品生命周期的时间序列进行投资,即通过由母国向海外依次扩散的投资模式,这种投资模式曾经是雁行式分工的重要动力。越来越多的IT国际跨国公司,开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同一时点的全球空间布局,根据公司全球分工区位安排,对价值链的各个部分同时进行投资和资源整合,包括研发、生产和市场营销的各个阶段。同时,越来越多的IT跨国企业尤其是美国跨国企业采用专业化投资模式,即公司致力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建立广泛的策略联盟。这种新的投资方式,要求IT业的跨国公司必须具有整合全球资源和协调全球价值链的能力。

于是,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应运而生,成为网络时代IT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新模式。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从研发、制造、组装、运输、存货管理、采购、配送、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加以细致的整合,将生产尽量推近市场,避免IT产品因运输周期或存储过剩,造成价值随着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而降低。供应链管理在80年代末提出,目前已有超过80%的国际跨国公司将供应链管理视为第一选择的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以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采用的专业化投资模式,使世界各地许多分散的制造业及销售厂商通过跨国公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紧密的全球供应链。

图1 Dell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

附图

资料来源:台湾“经建会”网站。

以戴尔(Dell)为例。Dell利用网络以接单生产(BTO)方式生产,并通过网络直销到顾客手中,这种通过应用信息与科技手段将传统上存在于供应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供应链界限模糊化的做法,被称作虚拟整合模式(Virtual Integration),它使Dell公司的电脑产品在各个环节都能够对全球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产品成本及库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图1显示的,Dell供给新加坡消费者的产品,由设在美国的总部进行全球调配,其主机的代工交由台湾,台湾代工所需的外壳等部件和印刷线路板分别由大陆和马来西亚供应,显示器由大陆直接输送到新加坡,同时在信息和资金流上进行密切的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

跨国公司是战后推动国际产业分工及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90年代中后期IT业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改变,促使IT产业全球分工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和外包业务上更注重空间分布和接近市场,更注重成本的节省和价格的降低,因此过去以生命周期理论及雁行分工模式为依据的分工方式被打破。美国所创新和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不再完全采取过去那样先由日本至四小龙再至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雁行扩散方式;而是大大压缩在日本或台湾停留的时间,甚至直接跳过日本或台湾转移至中国大陆、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就地生产。同时,在低价竞争策略主导下,生产制造资源将加速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IT产业链条中的生产制造乃至销售与服务环节,将进一步向市场潜力大、生产成本低、具群聚效应的地区集中,而中国大陆正具备这些优势。有岛内学者因此预测,祖国大陆迅速崛起的结果将可能改变整个供应链的形状或链结,进而使全球的生产制造资源以更快的速度向祖国大陆倾斜(注:周添诚,“全球新分工体系脱困”,(台)《联合报》2001年11月9日。)。

二、台湾IT代工模式面临的挑战

国际IT产业分工体系发生的深远变化,对以代工生产为主的台湾IT产业而言既是机会,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从机会来看,在跨国公司纷纷采用供应链管理的形势下,对于中下游的OEM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台湾传统的代工生产或设计(OEM/ODM)模式下,岛内厂商只需要接受跨国公司的采购订单,进行设计、生产然后交货,经营模式比较简单,厂商重点考虑的如何提高生产技术和降低生产成本,以争取更多的订单,不需要考虑销售、服务环节。同时,跨国公司在选择代工厂商时,成本和交货时间往往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如果OEM厂商生产成本发生变化,就可能失去订单,因此这种单纯的代工关系具有相对不稳定性。但是,在跨国公司实行供应链管理的情况下,受委托的代工厂商若被纳入跨国公司的供应链体系,在其供应链管理条件的苛刻要求下,不仅要担负生产制造的任务,同时还要担当起服务的角色,即要求代工厂商另外还须负责在当地组装、出货甚至提供售后服务。这种转变固然增加了台湾代工厂商的成本与风险,但也增 加了台湾厂商向附加价值更高的销售与服务转向的机会。同时,如果台湾厂商能够通过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被纳入跨国公司的供应链,就会产生品牌厂商与接单厂商互相锁定(Locked-in)效应,建立长久而牢固的关系,从而抬高竞争对手进入IT业的门槛,增强国际竞争力。(注:陈信宏,“全球运筹管理对台湾资讯电子业的影响”,来自台“经济部网站”,www.moea.gov.tw.)

岛内IT业的旗舰型企业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如台湾半导体产业的龙头之一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提出“虚拟工厂”的概念,将台积电视为客户的虚拟工厂,并通过网络同客户融为一体。台湾电脑业的龙头宏qí@①集团董事长施振荣也强调进行垂直分工整合,通过网络和策略联盟,强化厂商彼此间的连接关系,实现垂直分工基础上的整合。(注:吴思华,“追效率,更求创新”,载(台)《天下》,1999年5月1日,第43页。)2001年,宏qí@①集团又提出新的转型计划,将过去的强调产品导向转为以行动信息解决方案和服务为导向,力争在三年内使行动信息解决方案与服务创造的营业收入达到硬件产品收入比例的二成。(注:(台)《工商时报》,2001年6月4日)而在短短十年内迅速崛起,并在2001年跃升为台湾最大民营制造企业的鸿海集团,也不再满足于做专业3C电子系统代工厂商,其董事长郭台铭宣布要在未来6年内由“制造业集团”转型为“高科技集团”,即加强研发与销售服务,向“台湾研发、全球制造、世界行销”的方向发展。

但是,对于以生产制造见长的岛内多数厂商,要符合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苛刻条件显然有相当的难度。实际上,长期从事专业代工的台湾IT行业众多的中小企业,虽然依靠紧密的垂直整合分工赢得规模经济效应和整体竞争优势,但其只专精于制造生产,远离市场与消费者,而且本身也欠缺研发创新以及行销与服务的实力。这使得台湾在国际IT产业的价值链条上,所占据的只是附加价值最低、仅赚取“打工费”(OEM)和少量设计费(ODM)的生产制造环节。按照台宏qí@①集团董事长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图2),在整个IT产业价值链中,研发创新与品牌服务分居附加价值最高的两端,中间环节的生产制造附加价值最低。而在生产制造环节,软件、中央处理器(CPU)及半导体元件又处于附加价值较高的地位,而个人电脑系统则于整个价值链的最低端。微笑曲线形象的说明了目前台湾信息电子工业在整个国际IT产业价值链的地位,即: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IT产业虽然在生产制造环节的价值链上不断攀升,由最初的电脑组装发展到今天的半导体及关键零组件的代工,但仍集中在曲线的左下半部,右半部的品牌与服务方面十分薄弱,因此在整个价值链体系上仍处于低端环节。

在生产制造环节,低生产成本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由于这种跨国公司在委托或直接委托厂商代工生产时,成本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对于一般下游产品的生产,跨国公司往往会选择随成本进行转移,所谓“逐水草而居”,其海外生产基地或委托的OEM厂商不断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而对于关键零组件等生产上游环节,由于其沉积成本(sunk cost)较高,亦即必须在当地投入较高的成本或外移时须付出很大的代价,跨国公司在未实现供应链管理模式以前,在选择海外投资地或选择委托代工对象时,大多不是通过生产基地的不断转移来降低成本,而是通过提升当地技术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群聚优势等来抵消成本的上升,流动性相对较小。(注:肖静华,《IT业跨国投资与国家竞争力》,第85-86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但是,随着IT产品追求低价格的取向和跨国公司相应采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不仅加剧了生产下游端的流动性,而且对上游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也产生了新的冲击。这种变化,对台湾IT产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图2 施振荣的微笑曲线

附图

首先,台湾IT业一般中下游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持续削弱。在90年代中期以前,个人电脑系统(桌上型电脑为主)、主机板、监视器、扫描器乃至键盘、鼠标等是台湾IT产业的主力产品,这些产品均以台湾为生产基地,并单纯以成本作为主要竞争优势。但随着岛内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祖国大陆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台湾一般IT下游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不断丧失。比如,台商以每平方米400元-1600元新台币的价格就可以在大陆长江三角洲取得工业用地,但在岛内工业区取得相同的土地却要花费十倍的代价。台“经建会”委托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作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台湾以电子零件为主的产业结构,重视成本胜于附加价值,因此,当成本优势被大陆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取代时,原来的优点反而变成缺点。(注:(台)《经济日报》,2001年9月10日。)

其次,台湾擅长的OEM/ODM模式面临国际专业代工厂商(EMS,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的竞争压力。EMS与ODM模式的不同在于,前者不负责产品设计,专责接单生产,以生产效率与规模取胜。台湾ODM虽有具备设计能力的优势,但在规模、成本、行销和服务能力上却不如EMS。台湾大型电脑硬件厂商其年营业额最多只在30-60亿美元左右,但美国的大型EMS厂商往往在100-200亿美元左右。EMS具有的规模效应,使其具有极大的采购谈判能力和低价竞争优势,能够在最低的价格和最短的时间内大量为跨国公司供货。无疑,EMS所具备的优势,更符合低价格竞争时代跨国公司的需求。在EMS压力下,近来岛内大众、纬创、华硕等大型企业也纷纷建立“台式EMS”,以既有的设计优势,通过加强上下游供应链整合和扩大生产基地,来强化其代工地位。(注:(台)《工商时报》2002年1月14日。)但在岛内生产成本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在岛内扩大生产基地取得规模效应的路子显然难以为继。

第三,岛内上游关键零组件厂商和半导体产业,由于资本与技术密集程度高,人力与土地成本所占总成本比例很低,暂不存在成本上的压力;但在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下,这些企业在经营方式及投资布局上,也须加以大幅度调整。而其调整的重点方向之一,就是生产基地要更靠近市场。台湾半导体产业尤其是芯片制造业,是目前IT产业的核心与技术含量最高的产业,对于动辄十亿美元左右的芯片制造厂,劳力与土地所占成本无疑只占较小的比例。至少在上世纪90年代,台湾半导体制造业并不存在外移的压力,但进入21世纪台湾半导体厂商要求赴大陆投资的呼声却变得十分强烈。其重要原因,就是市场的诱因及上游客户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大陆IT产业发展产生的对IC产品需求的高速增长,大陆已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IC市场,即便在2001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大幅萎缩情况下,大陆IC市场仍维持高速增长态势。目前,由于大陆半导体产业起步较晚,无法满足国内对IC产品的需求,8成以上要依靠进口,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对台湾半导体制造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作为台湾半导体产业的龙头之一,台积电认为在大陆的客户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台积电如不能将制造版图延伸至大陆,就无法满足大陆及海外客户的需求。(注:(台)《经济日报》,2002年1月18日。)

因此,从90年代后半期,台湾IT产业依靠 以本岛作为生产基地、以低成本获得国际代工优势的发展模式面临空前挑战,不得不循传统产业的轨迹,加速生产基地的向外转移。

三、台湾IT产业的外移

在9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IT产业已开始对外投资,但这时岛内科技厂商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投资动机以获取技术与接近市场为导向,而非为成本节约。这时期的投资,还不能算是产业转移。台湾IT产业开始大规模外移,发生在90年代中期前后,其对外投资地区也转向东亚地区特别是大陆地区,而且转移速度呈加速趋势。

图3显示了经台当局核准的电子及电器制造业在上世纪90年代的对外投资趋势,可以发现90年代中期以后台电子产业对外投资的件数与金额均大幅度增加,而且逐渐替代传统产业,成为台湾对外投资的主力。在台当局核准的对外投资总额中,电子及电器工业在1991年所占比重仅6.8%;但到1999年,这一比重迅速上升到22.6%。

推动台湾电子产业对外投资迅速增加的主力,是IT产业,特别是电脑硬件产业。在1994年,台湾信息硬件产业的海内外总产值为115.8亿美元,其中海外生产产值为30.03亿美元,占整体产值的20.6%;此后,台湾信息硬件产业的海外生产比重迅速上升,到2000年高达51.8%,首次超过台湾本土产值(参见表1);其中在祖国大陆生产值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14%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38.6%,成为台湾信息硬件产业在海外最主要的生产基地。2002年第一季,台湾信息硬件产业在大陆制造比重进一步扩大至49.4%,岛内制造比重迅速下降至38.4%,估计全年将有超过一半的信息硬件产值将在大陆生产。(注:(台)《经济日报》,2002年4月30日。)

图3 台湾当局核准电子及机电制造业对外投资状况

附图

资源来源:(台湾)“经济部投审会”,《台湾对外投资统计月报》,2001年8月。

表1 台湾信息硬件产业的海内外生产值

年别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海内外总产值(亿美元)

145.8  195.4 250.3 301.7 337.8 394.0 480.7 426.9

增长率(%)

28.1

34.0  28.1  20.5  11.9  18.1  20.5  -9.2

台湾本土产值(亿美元)

115.8  140.7 170.0 190.4 192.2 208.8 232.0 201.2

增长率(%)

19.5

21.5  20.8  12.0  1.0

8.6

10.4  -12.8

台湾本土产值比重(%)

79.4

72.0  67.9  62.6  57.3  53.0  48.2  47.1

在大陆产值比重(%)

-

14.0  16.8  22.8  28.9  33.0  38.6  36.9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日报》社编印,《经济年鉴》,2001年,第64页;2002年,第9页。

从具体产品的生产外移来看,在90年代中期曾经是台湾信息硬件产品主力的产品,在2000年已大部分转移至海外生产。台湾信息硬件产品在1997年国际市场占有率居世界第一位的主机板、监视器、扫描仪,第二位的笔记型电脑、CD-ROM,第三位的桌上型电脑等,到2000年其绝大部分都已移至海外生产,许多产品的海外生产比例高居8成以上。象独立电源(SPS)的海外生产比例甚至高达95%(参见图4)。而对于更早期的主力产品如鼠标、健盘等最下游产品,基本上在90年代初就已完全移至海外生产。

如果说9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IT产品的外移更多的是体现在中下游产品,或是在岛内已趋成熟的产品的话,那么在步入新世纪之后,台湾IT产业的主力或核心产品也开始出现加速外移的趋向。

笔记本电脑(NB)是台湾信息硬件产业在90年代后半期才确立的新的优势产品,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在1997年仅31.5%,但由于日本厂商大量释出代工订单,到2000年已迅速升高到52.5%,其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自1998年起高居首位。作为台湾IT产业新发展起来的主力产品,在发展初期其外移压力相对较小。因此,直到2000年,台湾笔记型电脑的海外生产比例仅6.4%,在祖国大陆的生产尚属空白。但从2001年开始,国际跨国公司要求岛内下游代工厂商加紧赴大陆投资就地供货,年底台官方也取消笔记本电脑赴大陆投资的禁令,使这种态势发生变化。如美国戴尔公司确定了要占领全球市场40%的目标,为此进一步采取低价策略、减少生产成本。作为台湾笔记型电脑代工厂商的主要客户,2002年戴尔委托岛内广达、仁宝及纬创等厂商的代工的总量达五百万台,而且要以“全数在大陆”规模生产为最高原则。同时索尼、康柏等公司也提出类似要求。在国际跨国公司的强力推动下,岛内厂商正加快在大陆进行投资与生产布局。据台湾资策会市场情报中心(MIC)的预估,2002年台湾笔记型电脑厂商自大陆生产出货规模将占总生产量的37%;而实际上根据各厂商的资料,2002年实际的笔记本电脑大陆生产比重很可能将超过50%,大陆产量将达到800万台(注:(台)《工商时报》,2002年4月1日。)。

图4 台湾信息硬件产品海外生产比例(产量) 单位:%

附图 台湾新兴起的液晶显示器产业亦复如此。在岛内笔记本电脑事业的带动下,以及日本厂商在国际不景气下向台湾进行的技术与订单转移,液晶显示器成为90年代后半期台湾新崛起的产品。从1997年到2000年,岛内厂商大举投资该产品的资金高达2000亿元新台币。2000年该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达14.6%,2001年更是迅速跃升至41.1%,排名居全球第一位,增速十分惊人。在市场与成本考虑下,台湾液晶显示器产业也开始在祖国大陆投资。从市场角度看,大陆对液晶显示器的巨大需求对台商产生强大的诱因,2001年大陆联想集团消息,将与包括韩国的LG公司、荷兰的菲利浦公司及台湾的中华映管、瀚宇彩晶、冠捷电子、及唯冠集团等六家厂商签订合作意向书,预计从签约起的半年内,将向六家合作厂商采购60万套液晶显示器,采购金额约在18亿人民币左右。联想公司已成为岛内部分厂商的重要客户,如瀚宇彩晶出货的液晶显示器面板中,给联想使用的比重大约占25%左右,与其最大的客户东芝的需求量相当(注:(台)《工商时报》,2001年7月10日。)。从成本考虑,岛内厂商也欲将其生产流程中的劳力密集部分移向大陆,以两岸分工生产增强竞争力。在未来二年内,岛内五大液晶显示器面板制造商将持续进行额度超过2000亿元新台币的第五代产品生产,并决定将劳力密集的后段模组厂移往长江三角洲。其中,友达苏州厂及华映吴江厂已实现规模生产(注:(台)《经济日报》,2002年8月5日。)。据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的估计,2002年液晶显示器外移大陆生产比重将由上年的28.4%增为69.4%(注:(台)《经济日报》,2002年4月30日。)。

与此同时,台湾IT产业的核心半导体产业也开始向外转移步伐。因此,从90年代中期后开始的岛内IT产业的外移,无论从规模、速度还是产品领域上看,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大范围的外移趋势意味着,在整个国际IT产业分工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台湾IT产业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与调整期,其发展模式与企业的经营方式都面临着新的考验。

四、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

台湾IT产业的大规模外移,对岛内IT产业的发展生态将造成重大的影响。从目前台湾IT产业外移的形式来看,基本上仍是生产线的外移,即将原来以岛内为主的代工生产基地转移至祖国大陆等低成本地区。这种生产基地的外移,其直接结果,就是岛内生产量的相对减少和台湾IT产业高速增长时代的结束。

从前面的表1可以看出,从1997年开始,台湾信息硬件产业的岛内生产值增长率开始趋缓。在1996年前,台湾岛内信息硬件产业基本保持着20%左右的高速增长,但1997年到2001年的5年间,1998年和2001年分别出现停滞和衰退状态,其余3个年份由于笔记本电脑产量的大幅提升,维持在10%左右

。产业增长率的放缓,说明台湾信息电子硬件产业已开始由高速增长期转入成熟期。从2000年开始,台湾信息硬件产业产值被大陆超过,在国际上的排名由全球第3位退据第4位。

从台湾主要信息硬件产品的岛内生产量看,除了笔记本电脑和芯片代工等半导体产品外,大部分产品由于生产基地的外移,其岛内生产量在90年代后半期均出现下滑趋势,像台式电脑、电脑终端机、扫描仪、监视器等产品,在2001年的岛内产量已降低至其生产最高峰的一半以下(参见表2)。与此相对应,已大量转移的IT产品在岛内的出口增长也趋缓。表3显示,从1997年开始台湾信息硬件产业的出口值增幅已大大趋缓,除2000年由于国际电子产业景气带动出现较高速度增长外,其余年份基本处于缓慢增长态势。尤其外移比例较大的产品,如监视器、终端机、资讯零组件等出口值均处于停滞或滑坡状况。

随着低价电脑时代的来临,台湾信息硬件产业的利润也越来越低。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坦承,今后岛内信息产业尤其是硬件产业,其未来利润的增长不仅是微利化,甚至将走向“纳米利化”,相当微薄(注:(台)《经济日报》,2002年7月25日。)。与岛内生产利润下滑相对比,岛内厂商在海外生产尤其是祖国大陆生产的获利则开始进入收获期,如2002年第一季,岛内零组件厂商台达电、鸿海在大陆的获利分别占其税后利润的82%和46.6%,成为公司获利的重要来源。(注:(台)《工商时报》,2002年5月20日。)

表2 台湾重要IT产品生产量

年份 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电脑终端机 监视器

扫描仪

网络连接器 主机板

代工晶圆

(万台)

(万台)

(万台) (万台) (万台)

(万个) (万片) (万片)

1991 247.3

53.4

184.5

919.2

67.7

-501.3

-

1992 238.2

86.2

141.7

1148.0

69.4

-

594.7

-

1993 277.3

97.8

120.6

1274.4

97.3

-

805.4

-

1994 349.0

134.2

111.6

1406.9

173.4

11.1

977.3

368.7

1995 476.6

227.0

96.8

1775.1

248.1

10.0

1595.3

380.4

1996 512.9

378.6

81.4

1866.9

425.5

11.6

2343.2

327.6

1997 524.0

465.7

60.2

2046.1

997.3

36.8

3065.3

392.1

1998 472.2

698.5

58.3

1640.6

1097.8

58.0

4266.3

320.1

1999 301.1

994.8

53.8

1094.2

591.2

52.3

5192.2

445.4

2000 350.1

1293.0

42.2

803.3

283.9

169.5

6031.1

756.0

2001 223.2

1419.7

46.9

774.2

132.2

449.7

5215.2

559.8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统计处”编印,《工业生产统计月报》,2002年5月。

表3 台湾主要信息硬件产品及零组件出口值 单位:亿元新台币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数位式自动资料处理机

1850.1

2240.5

3017.5

3840.5

2916.6

磁碟机

184.8

184.5

165.2

219.0

170.5

印表机

21.6

59.4

80.1

82.0

65.7

终端机

667.0

488.1

236.0

656.7

616.8

监视器

251.7

145.7

163.0

147.8

877.9

其他周边设备

891.8

948.9

699.0

866.4

915.8

未列名资料处理系统

66.5

53.5

74.9

62.7

20.0

资讯零组件

4109.0

3454.2

3661.1

3925.5

3868.9

总计

7978.1

7521.4

8024.9

9135.8

8047.9

资料来源:来自网站,.tw/infp2.asp

产业增长的趋缓和利润的下降,使岛内信息电子工业的投资意愿开始下降。据台“经济部”在2001年3月对岛内投资实况的调查,信息电子工业中只有28.8%的厂商表示将增加岛内投资,41.4%的厂商维持不变,29.8%的厂商表示将减少投资。厂商减少投资的原因,以营运和获利状况不佳(占40.65%)、劳动成本上涨(占32.37%)、同业竞争激烈(占30.58%)、目前设备已足够(占24.82%)最为主要(注:台“经济部”,《岛内制造业投资实况调查》(2001年调查),来自台“经济部”网站。)。而实际上,2001年台湾经济大幅滑坡,岛内投资衰退局面更为严重,整个民间投资衰退幅度高达26.7%,占民间投资比重越来越高的信息电子工业投资也不例外。目前,岛内IT产业除了液晶显示器产业在兴建中的12英寸芯片制造业外,缺乏足以吸引民间进行大规模投资的新机会。

可以说,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全球IT产业生产和供应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台湾IT产业也步入新一波调整和升级时期,产品生产线的大规模外移正是适应这一调整的需要,并由此对岛内IT产业的发展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产生的结果无非有两种,一是如岛内部分人士所担心的那样,导致“产业空洞化”,并由此产生新的结构性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二是如工商界特别是IT产业界所预期的那样,通过生产线的外移和全球布局加速产业升级,使台湾摆脱既有的代工生产模式,迈向“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创新与加值型服务。

实际上,对于岛内IT产业发展前景的判断,后者更体现了实务和积极的态度。2001年美国因特尔公司总载贝瑞特访台时指出,正如10年前美国将制造中心转移到台湾一样,因寻求竞争优势而不断转移供应链重心的国际产业变化趋势不会改变,也不是台湾以一己之力就能够抵抗的,与其自怨自艾,不如接受它并且致力提升自身产业地位(注:台《工商时报》2001年7月31日。)。台湾传统的代工生产模式,成本、规模、产业聚集效应是其主要竞争优势:但大陆这几个方面已急起直追,而且成本更低、市场规模更大、聚集效应更强。台湾IT产业正在进行的大规模转移,不应被视为产业出走,而应被视为其全球影响力的扩张。我们可以看到,象鸿海公司等大量将生产基地转移至大陆的企业,其实力迅速壮大,开始向国际型企业迈进。岛内IT产业不仅利用大陆及海外生产基地沿续了其代工生产模式的生命,而且企业力量的扩大和由以台湾为中心构筑的海外子生产网络的形成,为岛内IT产业摆脱单纯代工模式,向更高层次的研发、服务乃至全球运筹方向的升级奠定了强力基础。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二面性,如果台湾方面继续在大陆经贸政策方面采取限制政策,削弱或阻断两岸在IT产业已趋强化的产业分工关系,结局也可能是另一种方向。在这种结果下,移往大陆的岛内IT台商有可能逐步形成与台湾生产关系不大的独立代工体系,且由于接受大陆企业的代工订单,使其嫁接为大陆信息产业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注:陈文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台湾的经济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篇(2)

安达森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由于办公室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段,租金较高,场地非常局促。狭小的空间里,操作人员面对拥有十几个不同模块的系统,很容易出现错跳线等误操作。”

安达森言及的这些误操作,正是经常造成企业IT系统不必要宕机的罪魁祸首。因此,如何在狭小的空间内解决这些问题,成为IT主管们另一个头痛的问题。

安达森们的烦恼

在南京西路上某顶尖媒体公司工作了5年的IT经理,也曾因为公司的IT基础架构状况而胸闷――机房的机架配的是水平理线器,由于在布线的国际标准中对于线缆的弯曲半径有要求,这台机架上布满了用于整理线缆的理线器;配线架上也密密麻麻地挂满了各种线,有电话线,也有电脑网线等,既不美观,又不利于线缆管理,而且线缆的弯曲半径也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

像百胜一样,IT投入总额不少,但布线等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的公司,即使在财富500强的大公司中,也不是个别现象。著名IT治理专家,美国泛达公司亚太区总经理Robert Kleischmidt强调:“无论你的网络应用层建筑设置得再好、服务器设置得再好、网络各项功能再好,靠什么东西来联系的?靠的是最基础的结构。遗憾的是,大部分用户觉得这太理所当然了,所以把它忽略了。

IT基础建设投入的科学

2004年10月,前文提到的某媒体公司IT经理得知即将迁址,感到压力重大:IT部门需要在2个月内,完成搬迁工作,还不能影响现有工作。

写字楼中适用高密度解决方案

在这家拥有近200名员工的媒体公司,有400多条线路,在以前传统的机架上,各种线交杂在一起,让人难于和具体的线路联接一一对应。现在公司新址员工扩充到300人,总的线路将达700至800条。重建还是保留原来的理线架?如果保留原来的机架和理线系统,就要增加一台机架。这意味着要增加面积,虽然一台理线架占面积仅0.5~0.8平方米,但在寸土寸金的写字楼,这是一个不得不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位IT经理最终选择了泛达公司的高密度机房解决方案。泛达是一家成立于1955年的美国企业,和其他公司主营业务是通信,布线是辅业相比,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布线系统。该解决方案的核心是角型配线架。仅仅是这一个功能,就使得每个线缆的弯曲半径得到了保证,线缆可以直接连入垂直的线缆管理器。这意味着机房的密度可以提高一倍!而泛达新的48端口1个机架空间角型配线架更可允许客户以常规线缆管理系统1/4的空间来管理高密度网络应用,这种人性化的设计为客户极大地节省了租金。

易用性和人性化是关键指标

安达森一筹莫展之际,获知为了配合百胜在中国的高速扩张,其坐落于上海市中心的百胜中国总部即将扩建。他决定利用这个契机,为百胜机房选用一个更好的布线系统。他去参观了一家软件公司的机房。“我觉得它们的机房整齐,布线设计得井井有条,立刻就决定要把百胜的机房也做成那样!”这是安达森在参观完机房后的第一感受。而当时该机房布线系统选用的就是泛达的产品,安达森因此联系上了泛达。

泛达提供的这个理线系统,一个U高度的配线架可以放48个模块。模块可以自由拆卸,操作起来非常方便。而公司以前使用的理线架是固定的,模块并不能拆卸。而且,泛达的整个理线系统纹路清晰,每根线如何走线,非常明了。最让IT经理欣慰的是理线这部分工作不再占用自己特别多的时间,半年做一次常规性的理线就可以了――回忆过去,因为不能影响白天公司的业务运作,每一次理线只能通过加班才能完成,而这通常要花一整夜的时间。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篇(3)

方中华现任方正集团高级副总裁、方正信息产业集团首席执行官、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方中华在方正集团任职期间,参与并主持了多项重大专业技术工作项目,包括“中华数字书苑”、数字报刊服务平台和文房阅读器等企业自主创新内容,通过前期调研和开发,解决了诸多技术难点,取得了众多成果。2009年,方正集团承担了国家数字复合系统工程总体设计和研发工作,方中华担任工程总体组组长,并在2009年8月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数字出版先进人物”表彰,同时在2009年获得该年度中国CEO高峰论坛年度人物奖。

作为多年IT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方中华管理的业务范围广、行业跨度大。在方中华的带领下,方正信息产业集团实现了重大转型,整合了方正旗下所有IT资源,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目前,方正信息产业集团拥有1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并有3家上市公司,下设遍布全国近30个省市的分支机构,员工1.5万人,技术研发人员4500多人。截至2010年,累计取得国内发明专利超过2000项,拥有国际PCT基础申请专利50多项,并且专利申请以平均每天两项的速度在递增。2010年,方正信息产业集团总资产达到144亿元、收入164亿元。

目前,方正信息产业集团业务涉及四大业务方向:软件及行业解决方案、移动互联网新业务、PCB及半导体、硬件及增值服务。方正信息产业集团的软件及行业解决方案业务为用户提供一流的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和ITO和BPO服务,涵盖媒体、交通、金融、医疗卫生、政府、企业信息化等多个领域。其中,媒体业务是方正信息产业集团的传统优势业务,在新闻出版、新媒体、广电、印刷等多个领域扮演着产业引领者的角色。此外,方正信息产业集团也是中国医疗卫生、政府、交通等IT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移动互联网业务板块借助方正提供的全媒体数字出版解决方案,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内容资源库,为全球读者提供一站式数字阅读和移动阅读服务;PCB及半导体制造业务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产品与服务,包括芯片制造及印刷线路板等,应用于通信系统、通信终端、IT、消费电子、军工等领域;硬件及增值服务为个人及机构用户提供PC、服务器、网络设备、宽带接入及其他增值服务。方中华正带领方正信息产业集团致力于成为技术领先、软硬结合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IT服务商。

获奖理由

在方中华的带领下,方正信息产业集团实现了重大转型,整合了方正旗下所有IT资源,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并致力于成为技术领先、软硬结合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IT服务商。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篇(4)

打造亚洲量大制造基地

惠普和重庆的缘分是从金融危机开始的。惠普要拓展新的市场,重庆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共同的发展意愿让双方迅速进入热恋阶段。而在整个不断考察和谈判的过程中,重庆市政府的诚意以及重庆市的优势打动了惠普。惠普高层在一次考察中提出,正在建设的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第二跑道设计长度是3200米,不能满足波音747全货机满载运行。重庆市高层当场拍板,立即修改设计规划,将跑道加长到3600米。

2009年8月,惠普公司在渝投资30亿美元设立了一个年产全部用于外销的20D0万台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2010年1月26日,第一台重庆生产下线的惠普笔记本电脑问世。惠普全球执行副总裁托德・布拉德利先生,非常风趣地把重庆与惠普的合作比喻成美满的婚姻,他更是把惠普全球结算中心也从新加坡搬到了重庆。而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在紧跟惠普之后,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IT巨头相继而来,“仅凭重庆的吸引力是不够的,惠普有一半的功劳。”

富士康是最先跟随惠普落户重庆的配套企业之一。由于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电脑零部件代工厂所以他们的产品几乎是和惠普直接挂钩,甚至还把自己的生产线放进了惠普的厂房。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在参观了惠普的生产线后大呼自己应该加快步伐了。

此后,据传因为全球笔记本电脑代工“老大”眼看大订单被做笔记本零配件的富士康抢走,不服气,因而在2009年10月中旬,由广达中国区总经理率队的5人团队到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考察。2010年1月18日傍晚,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代工厂我国台湾广达集团与重庆市政府签署协议,在此协议框架下,广达将把其在中国的第三制造基地放在重庆。

2月27日,英业达电脑生产基地奠基,还带来了73家业内知名厂商来渝出访,这些厂商大都是为惠普、富士康,英业达生产的产品做配套加工的企业。另外有微软,LG,AMD、飞利浦等厂商表示出对重庆的投资兴趣。“重庆在硬盘生产上有两个重要的优势,一个是技术工人,一个是消费市场。现在从中国西部来看,特别重庆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很快,所以和苏州和无锡比有很大优势。”希捷公司执行副总裁大卫・莫斯里这样说。

他们为何选择重庆?

预计,以上数家IT巨头为核心的重庆西永产业园区将形成8000万台以上的笔记本电脑生产能力,同时形成3500亿元的笔记本电脑整机,2000亿元的零部件,1500亿元的关联产品,共7000多亿元年产值的全球电子产业基地――也将是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然而,他们为何选择了重庆呢?

1 成本

可以说,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重庆的综合竞争力。劳动力成本比沿海低40%,煤、电、油、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低,西部大开发,城乡统筹试验区政策将降低财税成本。由于电子产品70 80%是通过航空运输,从重庆到欧美的距离与沿海基本持平,加上重庆拥有内陆唯一的保税港区的优势,所有零部件只要运到这里,就视同出口,可以退税,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

此外,国务院对于西永综合保税区的高效审批,也让入驻lT企业放下了心。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行封闭管理。和保税港区一样,是目前我国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它将打消国际企业的成本顾虑,届时西永园区进出口设备可实行提前报关、货到放行,将为企业节约近3%的物流成本。

2月份跟随英业达专门到重庆考察、从事模具设计制造的圣美工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和沿海25%的企业所得税相比,重庆的企业所得税率只有15%,而且还享受“两免三减半”的政策。

2 物流

电子信息产品多是通过航空运输,而从重庆到美国、欧洲的航空距离,其实与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差不多。”唯一的问题是,上海可能每天有30个航班飞美国,而重庆只有3个航班。航班太少就会影响企业产品的到达时间。”黄奇帆认为,过去,重庆国际货运航班少是因为本地国际货运需求不足。如今仅惠普2000万台笔记本所需的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进出口运输,每天就需要4架波音747-400全货机。有市场需求,航班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他还透露,目前重庆已得到铁道部支持,在将于明年建成投用的重庆沙坪坝团结村集装箱枢纽站,增加一趟集装箱专列,直接到达上海芦潮港,从那里转运至洋山港装船出海。届时,这些笔记本电脑从重庆经铁路运抵上海只需要1天,同时还将实现“铁海联运”。此外,重庆将打通和深圳的物流通道,今后重庆加工生产出来需要出口的货物可以直接从重庆运送到深圳,将比以往的物流成本低一半。

“重庆还有一大优势。”黄奇帆补充道,兰渝铁路3年后将建成,而重庆也将因此进入“欧亚大陆桥”快车道,从重庆到鹿特丹只需要12-13天时间,重庆到欧洲反而比沿海地区近了,“今后沿海地区的货物甚至要通过重庆运到欧洲。”

3 人才

东南沿海用工荒蔓延,不少工厂因招不到员工承担着货物延期的处罚,甚至无法开工,谈到英业达来渝设厂招工,现任英业达公司副总经理的简锦焰认为这是英业达今后与同行竞争的一个大优势。

简锦焰告诉记者,在上海等沿海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普遍有一个现象,由于80%的员工是外来人口,思乡之情浓重,导致上海员工流失率较高,据他观察,相关员工从业寿命只有三年。他举例说,比如像20来岁的女员工,因为婚嫁问题不少人就会回乡,这意味着每到三年,代工厂商又要重新招募新员工,并且进行重新的培训,这就造成了种无形的损失。

据了解,英业达上海工厂中,重庆员工就达到3000多人,目前,英业达已经在上海厂区内举办了动员会,鼓励这些重庆员工回到家乡,继续在英业达重庆工厂里就职,不仅满足新工厂的建设,还可以让这些英业达的老员工在重 庆对本地新进员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工厂开到重庆,这些员工就不必再担心返乡问题了。”简锦焰说,预计员工循环周期将超过沿海地区三年一换的情况,很可能在重庆增至五年。

而对于重庆来说,仅富士康一个项目,便可带动至少5万人就业,其中包括4万余名由中专,职高毕业生组成的“IT蓝领”,以及1万多名大学毕业生构成的“白领”。惠普2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同样如此。照此算来,未来3年内,仅这两个项目便可为本地提供约10万个就业岗位。

市长黄奇帆总结认为,重庆之所以能够吸引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前来投资设厂并非是重庆有什么“秘密武器”,而是因为重庆改变了以往沿海地区“两头在外”(即零部件、原材料和销售在外,加工在内)的水平加工模式,而重庆这种模式中,配套零部件本土化是一个重点。

西进脚步改变产业格局

在成功引进惠普、富士康等IT巨头入驻的同时,重庆市政府还在不断地努力加速中国IT制造重心西移的步伐。包括高通公司三星电子、京东方尔必达、AMD仁宝集团,微创集团希捷公司,LG集团、威刚科技、海力士半导体在内的多家行业巨头,均受到了重庆市政府的热烈欢迎。

“签约仅短短两个月,我们的工厂就在西永动工了,重庆速度真让人吃惊。”英业达集团会长叶国一对于重庆市政府的积极态度感到惊喜。他说,在台湾省,很多厂商没有足够的胆量走出去,导致现在的颓势,这次来重庆是经过了10个月的认真思考做出的决定,就像他在20年前到上海的场景。当时的上海曾有一段漆黑不平的小路,路上没有一盏路灯,一眼望去除了一辆施工卡车外什么都看不到,而10年后那个地方修起了一座建筑,叫做东方明珠电视塔。“想一想上海的这种快速兴起,也不过10年吧。”叶国一感慨道,现在的重庆就像是10年前的上海那样。

IT产业专家,IDC中国副总经理万宁则把这次联手称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一场领跑。他表示说,每一次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肯定会出现一个企业进行重组或调整的一次绝佳机会,因为这个时候相对成本会比较低,由于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全球的经济或是生产制造这个领域里的一个大幅的调整,惠普可以利用这样调整的机会相应以低的成本来去完成这样一个结构性的动作。“像这样的一个产业因为它还有上游的零部件和组装厂的进入以及物流公司和相关的生产服务支持体系的进入,确实会对全球的PC的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我们也都知道,现在目前在PC整机的供应商里面,惠普在全球站在非常前的位置,因此它增荣扩产的新策略的确会对全球的PC生产的市场会带来一定影响。”

微型计算机

惠普、富士康、广达和英业达先后落户重庆。对于国内和国际IT产业而言不啻于一次地震。随着东部沿海城市客观因素(成本与人力等)的一些变化,中国IT制造重心已经慢慢不局限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重庆成功引入IT巨头,并借机渴望打造亚洲第一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将不仅对西部地区IT产品的制造业和市场消费产生积极意义,其打破传统的从零配件到成品一条龙的制造和组装产业园,也为中国的IT行业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对此,《微型计算机》将继续保持关注。

事件背景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成立,西部大开发由此拉开序幕。

2008年,重庆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4.3%,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

截至2009年11月,重庆市历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623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13家入驻重庆。

IT厂商看重庆

威刚科技董事长陈立白:看好重庆IT业的前景,并建议重庆可以适当再引进几家智能手机的龙头企业,以完善IT产业布局。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篇(5)

1 什么是it

it是信息技术的简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it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书上对此有不同解释。但一个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观点是,it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1)传感技术 这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与拓展,最明显的例子是条码阅读器; (2)通信技术 这是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与拓展,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 (3)计算机技术 这是人的大脑功能延伸与拓展,承担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在21世纪已成为各行业的公用技术,因为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对信息的信赖。 物质、能量、信息三方面构成系统,而信息是所有系统必备的要素。并不是电脑出现之后才有信息,我们能感觉到事物的存在,或想象出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由于有信息作用于我们,大千世界有不可枚举的各种原始的或隐藏信息,正是因为这些信息类型存在差别,我们才得以用感官来区分不同的物质。数字化是我们现实世界走向统一的、完成自动化的根本途径。 信息化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它改变我们的思想和处世哲学。事物的运动与变化,从信息上看,都是信息的产生、储存、传输、转换、处理、运算、更新、替换与交换的系统工程。能够顺利完成这个过程的手段就是信息流控制程序。 真正能做到“自动化”的,只能依赖于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系统(软硬兼施的工程)。 “数字化”是一种“自然趋势”,没有国界或“民族性”。不管谁发明它们,数字化规律性为科学所用,经过半个世纪的人类努力,它已经形成了“标准和轨道”,如同人的“手”是十个手指,用手我们可以创造世界,信息化也就是“全球化”。数字化对大众的好处,已是不言自明,它消除了信息、财富和身份面前的不平等,网络通信、远程教学、程序工具都给以均等的参与或创造的权利。 一种平民化的文化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正“姗姗而来”。导入it是一个什么过程? 从it的技术原理和技术规范来看,谁都不能将其居为己有,可是当我们走进这座it城堡时,发现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历史悠久的王国,这里的法律、城区、街道、交通和行政管理体制早已存在,我们的工作就是在不断地复制着这个“城堡”中的东西,我们也发现了一种自由的空间——“自定义”方式,但前后突围的空间有限,且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用已有工具进行工作。 每隔几年,这个城堡都有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工具推出,新的产品中,又增加了一些陌生的成份。it人和应用it的人,都在乐此不疲地跟着“时尚”潮流奔腾。这就是说,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向西方it的软、硬公司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迅速裁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支配的资本或资产数量会急骤上升,对复合型、高学历、白领人才的需求会逐年提高。如果一个十亿人口的国家面临如此的“数字化”,将面对严重人才短缺和人口过剩的问题。但“数字化”是不可回避的,文明层次上,它会提高生产效率;从利润上吃掉对手;军事上,意味着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

2 什么是it产业

it 这个名词,简要地说就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它涵盖的范围很广,凡处理或者应用到信息技术的产业,诸如银行,咨询,医院,出版,制造,影视等等,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依赖于信息和信息系统。计算机软硬件,因特网和其他各种来连接上述所有的东西的网络环境当然还有从事设计,维护,支持和管理的人员共同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it产业。中国生产的it产品或服务占世界it产品或服务的比重占绝对或主导地位,可称中国为it的“世界工厂”。中国生产的it产品或服务,出口到世界各国的数量或价值占世界各国it业出口总量或总额的比例占绝对或主导优势,则可称中国为it“世界工厂”。

3 it行业的现状

就中国来说,it产业在过去5年经历了年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国家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已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3年,我国it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000亿元,利税总额1000亿元,it产品出口额1421亿美元。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收入1600亿元,软件出口额20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it产业占全国工业比重达到12。3%,占gdp的9。1%,成为第一大产业。

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会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聚集各种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制约,在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现代移动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加强创新,促进it产品更新换代,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以,无论是从大的方向讲,还是从小的方面讲,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都显得非常重要。 岁末年初,前程无忧网()等国内专业的人才招聘网站纷纷针对2006年人才市场现状“求职指数”。昨日,记者从前程无忧网站获悉,2006年,在这些专业招聘网站登记的有效职位中,it职位需求量最大,it业就业前景令人看好。

(1)it人才荣登需求第一。

在这些需求职位中,it职位需求量最大。专业网站上全年新增职位排名靠前的大多为计算机信息服务行业,占总量近30%。除了需求量大,it人才的“薪情”也在节节上涨,高级it人才的年薪都在6万以上,有的甚至超过年薪10万。据专家称,根据以往经验,2006年的人才供求走势还会延续,因此预计it人才未来的就业形势不错。

(2)四类it人才最缺乏。

据“无忧指数”显示,it人才中最缺乏的是软件人才、实用技能型网络人才、系统集成工程师、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人才。

①it行业收入情况。

本次调查数据是从2004年5月1日到2005年1月18日通过互联网收集的,被调查者主要集中在北京(26%)、上海(17%)、深圳(6%)、广州(5%)以及天津等城市。统计结果显示,it业(包括电子、微电子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通讯、电信业和计算机业)的平均年薪为48337元。

从具体职位看,it业各职位的年薪均值同样颇具领先优势,属高薪行业。以项目管理职位为例,it业年薪均值比总体年薪均值高出了27.72%;工厂管理职位则高出了23.48%。上海、深圳、北京是it高薪城市。其中上海it业薪水水平最高,年薪均值达到了58907元,深圳紧随其后,为58886元,北京第三,为55608元。接着依次为杭州、成都、南京、广州、苏州等地。

②技术、管理高薪对垒项目管理收入最高。

在it业的各主要职位年薪排名中,技术、管理类职位高薪对垒,其中项目管理最高,其次是经营管理类和研发类。

4 it行业的发展前景

1999年中国it市场总额为110亿美元。上海地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it市场,1999年占整个中国it市场的26.1%。财务软件和电信市场是中国it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1999年此两方面的市场总额占到中国it市场总额的半数以上。idc公司预测,1999年到2004年,中国it市场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25.7%。目前,计算机硬件依然是it业的热点,但软件服务的市场份额呈增加趋势。电子商务尚在拓展市场阶段,尚未取代传统的行销渠道,此外,其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2000年上半年中国it市场的热点是:西部大开发意味着it业的巨大商机;加入wto后的市场状况留有悬念;与互联网有关的解决方案有增加的势头;网络(局域网和因特网)日渐流行。下半年增长速度会更快;asp和wap、宽带都是市场的新焦点。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235-02

1 什么是IT

IT是信息技术的简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IT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书上对此有不同解释。但一个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观点是,IT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1)传感技术 这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与拓展,最明显的例子是条码阅读器; (2)通信技术 这是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与拓展,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 (3)计算机技术 这是人的大脑功能延伸与拓展,承担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在21世纪已成为各行业的公用技术,因为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对信息的信赖。 物质、能量、信息三方面构成系统,而信息是所有系统必备的要素。并不是电脑出现之后才有信息,我们能感觉到事物的存在,或想象出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由于有信息作用于我们,大千世界有不可枚举的各种原始的或隐藏信息,正是因为这些信息类型存在差别,我们才得以用感官来区分不同的物质。数字化是我们现实世界走向统一的、完成自动化的根本途径。 信息化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它改变我们的思想和处世哲学。事物的运动与变化,从信息上看,都是信息的产生、储存、传输、转换、处理、运算、更新、替换与交换的系统工程。能够顺利完成这个过程的手段就是信息流控制程序。 真正能做到“自动化”的,只能依赖于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系统(软硬兼施的工程)。 “数字化”是一种“自然趋势”,没有国界或“民族性”。不管谁发明它们,数字化规律性为科学所用,经过半个世纪的人类努力,它已经形成了“标准和轨道”,如同人的“手”是十个手指,用手我们可以创造世界,信息化也就是“全球化”。数字化对大众的好处,已是不言自明,它消除了信息、财富和身份面前的不平等,网络通信、远程教学、程序工具都给以均等的参与或创造的权利。 一种平民化的文化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正“姗姗而来”。导入IT是一个什么过程? 从IT的技术原理和技术规范来看,谁都不能将其居为己有,可是当我们走进这座IT城堡时,发现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历史悠久的王国,这里的法律、城区、街道、交通和行政管理体制早已存在,我们的工作就是在不断地复制着这个“城堡”中的东西,我们也发现了一种自由的空间――“自定义”方式,但前后突围的空间有限,且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用已有工具进行工作。 每隔几年,这个城堡都有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工具推出,新的产品中,又增加了一些陌生的成份。IT人和应用IT的人,都在乐此不疲地跟着“时尚”潮流奔腾。这就是说,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向西方IT的软、硬公司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迅速裁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支配的资本或资产数量会急骤上升,对复合型、高学历、白领人才的需求会逐年提高。如果一个十亿人口的国家面临如此的“数字化”,将面对严重人才短缺和人口过剩的问题。但“数字化”是不可回避的,文明层次上,它会提高生产效率;从利润上吃掉对手;军事上,意味着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

2 什么是IT产业

IT 这个名词,简要地说就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它涵盖的范围很广,凡处理或者应用到信息技术的产业,诸如银行,咨询,医院,出版,制造,影视等等,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依赖于信息和信息系统。计算机软硬件,因特网和其他各种来连接上述所有的东西的网络环境当然还有从事设计,维护,支持和管理的人员共同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IT产业。中国生产的IT产品或服务占世界IT产品或服务的比重占绝对或主导地位,可称中国为IT的“世界工厂”。中国生产的IT产品或服务,出口到世界各国的数量或价值占世界各国IT业出口总量或总额的比例占绝对或主导优势,则可称中国为IT“世界工厂”。

3 IT行业的现状

就中国来说,IT产业在过去5年经历了年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国家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已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3年,我国IT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000亿元,利税总额1000亿元,IT产品出口额1421亿美元。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收入1600亿元,软件出口额20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IT产业占全国工业比重达到12。3%,占GDP的9。1%,成为第一大产业。

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会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聚集各种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制约,在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现代移动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加强创新,促进IT产品更新换代,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以,无论是从大的方向讲,还是从小的方面讲,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都显得非常重要。 岁末年初,前程无忧网(省略)等国内专业的人才招聘网站纷纷针对2006年人才市场现状“求职指数”。昨日,记者从前程无忧网站获悉,2006年,在这些专业招聘网站登记的有效职位中,IT职位需求量最大,IT业就业前景令人看好。

(1)IT人才荣登需求第一。

在这些需求职位中,IT职位需求量最大。专业网站上全年新增职位排名靠前的大多为计算机信息服务行业,占总量近30%。除了需求量大,IT人才的“薪情”也在节节上涨,高级IT人才的年薪都在6万以上,有的甚至超过年薪10万。据专家称,根据以往经验,2006年的人才供求走势还会延续,因此预计IT人才未来的就业形势不错。

(2)四类IT人才最缺乏。

据“无忧指数”显示,IT人才中最缺乏的是软件人才、实用技能型网络人才、系统集成工程师、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人才。

①IT行业收入情况。

本次调查数据是从2004年5月1日到2005年1月18日通过互联网收集的,被调查者主要集中在北京(26%)、上海(17%)、深圳(6%)、广州(5%)以及天津等城市。统计结果显示,IT业(包括电子、微电子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通讯、电信业和计算机业)的平均年薪为48337元。

从具体职位看,IT业各职位的年薪均值同样颇具领先优势,属高薪行业。以项目管理职位为例,IT业年薪均值比总体年薪均值高出了27.72%;工厂管理职位则高出了23.48%。上海、深圳、北京是IT高薪城市。其中上海IT业薪水水平最高,年薪均值达到了58907元,深圳紧随其后,为58886元,北京第三,为55608元。接着依次为杭州、成都、南京、广州、苏州等地。

②技术、管理高薪对垒项目管理收入最高。

在IT业的各主要职位年薪排名中,技术、管理类职位高薪对垒,其中项目管理最高,其次是经营管理类和研发类。

4 IT行业的发展前景

1999年中国IT市场总额为110亿美元。上海地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IT市场,1999年占整个中国IT市场的26.1%。财务软件和电信市场是中国IT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1999年此两方面的市场总额占到中国IT市场总额的半数以上。IDC公司预测,1999年到2004年,中国IT市场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25.7%。目前,计算机硬件依然是IT业的热点,但软件服务的市场份额呈增加趋势。电子商务尚在拓展市场阶段,尚未取代传统的行销渠道,此外,其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2000年上半年中国IT市场的热点是:西部大开发意味着IT业的巨大商机;加入WTO后的市场状况留有悬念;与互联网有关的解决方案有增加的势头;网络(局域网和因特网)日渐流行。下半年增长速度会更快;ASP和WAP、宽带都是市场的新焦点。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篇(7)

站在数字经济的潮头

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17年的报告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2.4万亿元,占我国GDP的比重达30.1%,总量超过日本和英国之和,位列全球第二位。未来,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比重还会进一步提升。我国已经迈入了数字经济新时代。

2016年,“新经济”一词首次被写入“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说,新经济与数字经济是可以划等号的,数字经济是对新经济特征的具体描述,它对信息化技术变革与应用的描述更为具体详细。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具体表现在城市管理、行业变革、民生服务等多个行业和领域。

在本次大会上,新华三首发《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通过对中国40个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数据和指标进行客观分析、研判,从城市信息基础、城市服铡⒊鞘兄卫怼⒉业融合等诸多角度进行打分,将中国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划分成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领先阶段,处于发展阶段的城市数量最多。新华三通过调研发现:数字化技术在民生、治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部分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民生的改善和城市治理的优化。

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虽然已经成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比如数字化手段主要还是用于提升效率,应用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再比如,很多城市存在“重规划,轻运营”的问题。

城市的管理者可以参考《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的研究结果,了解自身的问题,找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弯道超车,贵阳在大数据领域实现突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新华三专门成立了数字经济研究院,未来对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研究还将更加深入。新华三计划在2017年将100个城市纳入研究范围,2018年扩展到300个城市,覆盖国内80%~90%的人口。

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对全球产生影响,比如中国在3G、4G、5G网络方面的自主创新,中国的BAT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滴滴打车、大疆无人机、摩拜单车等引领全球的创新潮流。目前,中国数字经济正加速从消费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数字化成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和重要抓手。有机构预测,2020年,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将创造数十万亿元的大市场。

技术与应用双轮驱动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了技术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表示,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双轮”驱动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本次大会以“引领新IT,助推新经济”为主题,也试图更好地阐释新IT与新经济之间的联系。

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就是新IT。新华三提出的新IT,其实就是IT的“云”化,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大互联、大安全四大支柱,其目标是满足各行各业传统应用与新兴应用的需求。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云计算已经从以“应用‘云’化”为特征的“上半场”,进入了以“‘云’生应用”为特征的“下半场”。新华三的主要精力也转向支持原生云应用和相关业务模式的创新。

在本次大会上,新华三宣布了有关云的几个重要项目和新产品:“云筑百城”计划,将在3年内建设100个城市云、10个行业云,招募100家顶级合作伙伴,带动3000亿元投资;同时成立“新城市运营联盟”,赋能合作伙伴,打造新城市运营生态;H3Cloud OS 2.0,全面支持原生云应用和云的超大规模部署。

于英涛进一步解释说:“全面云化是指整个IT体系成为‘云’一般的结构,从IT基础设施的虚拟化、资源池化开始,与大数据平台紧密融合,同时囊括了由传统网络、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组成的大互联平台,再加上面向全局的大安全防护,并将创新的服务和模式纳入进来,最终构成新IT体系。”

新IT对传统IT是一种颠覆,它拓展了新的市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孕育着新的商机。新市场呼唤新的领军企业。新华三能否担起重任?

2016年5月6日,新华三正式启航,到现在近一年的时间。新华三希望以新IT领航者的角色,以“应用驱动,云领未来”为核心纲领,帮助客户实现IT云化。咨询机构数据显示,新华三在国内政务云市场排名第一,已经建成12个部委级政务云、18个省级政务云和200多个地市区县级政务云。另外,新华三还在行业云和云生态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技术方面,新华三连夺国产虚拟化软件和超融合架构市场份额第一,并且在不久前赢得了OpenStack黄金会员席位。

如今,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最主要的生产要素,而大数据产业也成了数字经济变革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于英涛表示,新华三致力于成为卓越的数据引擎提供商,为各行各业的开发者提供标准化、端到端的大数据平台。经测试,新华三DataEngine的采集速度是业界平均水平的3倍,开发大数据应用的时间缩短了30%,维护效率提升42%。于英涛强调,新华三是以研发和技术立足的公司,目前公司拥有研发人员5500多人,专利申请总量超过7200件,研发投入占公司总收入的15%,2017年公司研发投入的增长将达到34%。新华三将驾驭技术与应用的“双轮”,推动数字经济的增长。

新IT怎能没有新生态

数字经济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生态经济。无论从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是IT创新的维度和速度来看,没有任何一家厂商可以大小通吃,仅凭自己的力量就能提供齐全的产品线,或者不依靠合作伙伴而单打独斗。尤其是在云生态中,每个厂商与生态圈中上、下游的厂商其实都是互补关系,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竞争,但从大环境来看还是合作优先。

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合作伙伴最关心什么?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根据新华三给出的测算:到2020年,传统IT和CT产品市场的规模为1724亿元,云计算、大数据和大安全这三个新华三重点开拓的新产品领域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600亿元,而生态合作所能达到的市场规模是不可估量的。新华三如果依照原来的“准直销”模式,继续覆盖传统IT和CT产品市场也许不成问题;如果用在云计算、大数据和大安全这三项业务上,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如果想实现更大幅度的增长,就必须找到一种新的营销模式。

在大会上,新华三谈到了新经济、新IT、领航者,而实现这些“新”的最有力支撑是新生态。“我们要构建最完整的新IT生态解决方案,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增强OEM和转售的能力。”新华三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王景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自主营销的基础之上,我们更加突出伙伴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华三及合作伙伴在技术和业务上的互补优势,为客户提供应用驱动的IT解决方案,共迎新IT带来的新机遇。”

王景颇为新华三的新IT生态战略设立了一个“小目标”:建立完备的生态圈资源池,2017年在每个主要的行业发展5~10家深度融合的方案合作伙伴,与云计算、大数据、大安全领域最具实力的合作伙伴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在销售上,三年内生态合作比重逐步提升到30%。

为了将上述战略目标切实落地,新华三提出了四大行动纲领,可以概括为16个字:边界清晰、规则前置、组织保障、支撑到位。具体来说,边界清晰意味着客户群、营销模式、合作领域、管理边界都要明确,即“耕者有其田”,给合作伙伴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规则前置,遵循行业和市场规则,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组织保障,实现制度化管理,降低合作门槛,减少人为干预,成立专门的部门与生态伙伴对接;支撑到位,提供渠道自主营销支撑平台,制定全方位的激励政策,提供市场拓展资金和品牌方面的支持等。

王景颇特意谈到,新华三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式,为合作伙伴赋能。比如新华三成立了生态实验室,以及新华三大学合作伙伴学院。顾名思义,生态实验室就是向生态合作伙伴敞开大门,实现新华三在基础架构方案层面与合作伙伴的深度对接。

“做大市场,共享生态,共同成长,这是我们秉承的新生态合作理念。”王景颇强调说,“共享生态要优于共建生态。”共建生态是从解决方案的层面说,新华三自主研发的产品与合作伙伴的产品组合成整套解决方案并交付。有资金和技术实力,能够与新华三共建生态的合作伙伴可能只占所有合作伙伴的10%,还有90%的合作伙伴要如何覆盖呢?这就是共享生态的价值所在。大量的共享生态伙伴可以利用新华三的营销平台,以及他们自己的销售渠道,销售新华三与共建生态合作伙伴联合打造的解决方案,让这些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可以在行业中得到快速复制。共享生态的概念体现了伙伴优先的原则,也让新华三的方案销售事半功倍。

行业客户和合作伙伴为什么会选择新华三?“因为我们的创新投入,因为我们有深刻的行业洞察力,因为我们服务专业,因为我们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于英涛总结说。

遇到了数字经济这一新的时代机遇,新华三凭借深厚的研发积累、解决方案的沉淀、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能力、有魄力以新IT、新生态助力客户实现全面云化转型。让用户和合作伙伴更加信任和支持新华三的创新与颠覆。

赋能新城市云运营

云计算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也有人说,云计算步入了2.0时代。如果说云计算的“上半场”还是在谈概念、跑马圈地,那么“下半场”就必须来点真格的,在应用上多下下功夫。

新华三集团副总裁、云计算产品线总裁吴健归纳出云计算“下半场”的典型特征:第一,云原生应用越来越多,以前人们主要谈论的是将应用和数据迁移到云,而现在,更多的企业从一开始就生长在云上,这就要求云计算厂商必须具备更全面的能力,特别是强大的PaaS能力,包括中间件、容器、DevOps等;第二,云计算不是卖一大堆产品,也不是建一些基础设施,而是要真正的运营起来;第三,坚定地执行云优先战略,不论做任何事或采用何种新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都要先有“一朵云”,“云”就是基础设施,同时“云”与各类新技术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作用。

新华三正式启航不过一年时间,它正从容不迫地步入云计算的“下半场”。新华三在中国政务云市场排名第一,建设了数十个部委级政务云、省级政务云和地市级政务云;全面领先行业云市场,在政府、融媒体、电力、教育等众多领域都搭建了行业云平台;积极建设云生态体系,参与国家云计算相关标准的起草,并与腾讯、微软等合作推动混合云的发展,其实,新华三在云计算方面的家底儿很厚。在本次大会上,新华三提出了“应用驱动 云领未来”的响亮口号,再次表明了投入云计算的决心和信心。

进入云计算的“下半场”,围绕云生应用进行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是重中之重。新华三已经在技术和应用两个层面做好了时浮U饩褪切禄三反复强调的技术与应用“双轮”驱动的战略。

吴健归纳说:“从技术驱动的角度看,我们的云计算产品已经从底层到上层,全面升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大规模云计算应用和运营;从应用驱动的角度看,为了支持越来越多的云生应用,我们即将推出3个产品――H3Cloud AE应用引擎、H3Cloud CE容器引擎和H3Cloud OC云运维平台,它们都是围绕云生应用和云运营设计的。”吴健还特意谈到了新华三推出的“双模PaaS”,它既能支持传统应用,也能支持云生应用。

“我们之所以能在云计算领域攻城拔寨,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我们可以提供场景化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吴健表示,“针对不同行业,我们可以提供定制化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在本次大会上,新华三有两项重大:第一,“云筑百城”计划;第二,成立新城市运营联盟。新华三雄心勃勃,计划在未来3年内建设100个新城市云、10个行业云。

在新华三之前,国内也有一些公司将城市云作为发力点,与各地方政府合作,先在当地建设云数据中心,为政府相关部门或某些行业用户提供云服务,接下来进行招商引资,建立新经济发展产业链。新华三的“云筑百城”玩的是不是相同的套路?

记者猜测,既然新华三敢提出建设100个“新”城市云,成立“新”城市运营联盟,那么这个“新”字应该蕴含着新意吧!

吴健的回答证实了记者的猜测:“ 我们所说的‘新城市’不同于以往的智慧城市的概念。未来的‘新城市’应该有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最基础的云平台,可以实现数据共享,且拥有完备的合作伙伴生态,从而更好地支撑上层应用和新的商业模式。”

过去,一提到智慧城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盖新楼,兴建数据中心,跑一些应用。新城市云从应用出发,围绕云计算、大数据构建新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平时,人们能够看到的是地面上的各类城市建筑和设施,而支撑这些设施运转的就是新城市云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云,就是新城市基础设施。”吴健的话掷地有声。

从新华三的基因来看,它最擅长的还是基础架构,提供端到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和设备维护。但是,吴健反复强调,“云”最重要的不是建了多少数据中心,而是真正让“云”运营起来。

“云计算必须能够长久地运营,否则就有成为烂尾工程的可能。”吴健表示,“以前,新华三只是提供云基础设施,最多参与系统的运维,但是从来没有参与过云的运营。新华三现在要做的是通过自己的技术、平台和经验,赋能云运营的主体,可能是行业用户,也可能是合作伙伴。”

4月8日,新城市运营联盟刚刚宣布成立,便在当日举行了第一次闭门会议。据吴健透露,联盟伙伴讨论热烈,会议很有成效。新城市运营联盟的首批发起单位主要包括紫光集团、新华三、紫光云数、微软(中国)、科大讯飞、国美集团、东软集团等共16家。其中,紫光云数特别值得关注。众所周知,紫光集团正在逐步完善“从芯到云”的战略布局,新华三是紫光集团云网业务板块的核心,而紫光集团旗下的紫光云数同样是云板块的一颗重要棋子,其主要职能是为企业级用户提供融资、建设、运营的一体化新IT解决方案的运营服务。

紫光云数注册地在南京,注册资本10亿元。它将在IT投融资、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提供新IT运营服务,也将承担新华三的融资项目,为新华三提供新的运营类商业模式。“新华三负责建设城市云、行业云,提供基础的云平台,而紫光云数负责运营。这也是我们赋能云运营的一个具体体现。”吴健表示。

新华三通过开放自己的平台和能力,赋能云运营。作为新华三的合作伙伴,又要肩负起怎样的责任呢?“我们与合作伙伴之间其实是相互选择。首先,双方要有相同的战略目标和合作意愿,致力于新城市云的运营,从以前主要销售产品转型为服务和运营;其次,合作伙伴自身要有一定的运营能力。”吴健表示,“我们会给合作伙伴留出充足的空间。新华三不仅不会碰数据和应用,更不会直接参与运营。我们提供的是平台,协助合作伙伴进行运营。”

新华三提出赋能云运营,也是公司文化的一种延续和体现。“我们一直抱着合作、包容的心态,基于分享机制,愿意与合作伙伴一起做大市场,协调整个生态的发展。”吴健告诉记者。

新华三云计算产品线业绩每年翻番增长,去年带动其他产品线的销售收入总额达到40亿元左右。

新华三云计算的业务在快速成长,团队规模也在不断壮大。2016年12月12日,新华三与成都高新区签署了《成都高新区新华三集团云计算运营总部及研发中心投资合作协议》,其云计算运营总部和研发中心正式落户成都高新区。新华三将在当地建立云计算研究院,开展相关人才培训,打造百亿元云计算生态圈,项目规划总投资约50亿元,首期投资约10亿元。

吴健透露,新华三在成都设立的云计算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目前200多名员工已经到位,预计今年底将扩充至300人,明年达到五六百人,后年突破1000人。今年4月底,该公司将正式运营。

前不久,新华三获得了OpenStack黄金会员资格。吴健表示,新华三将积极拥抱开源,为OpenStack开源社区多做贡献。

“行业云+”金融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兴的技术似乎都具有一种魔力,在“+”后面的无论是哪个行业,都会带来旧貌换新颜的惊喜体验,零售业O2O带来消费的便捷,农业与互联网、大数据结合可以实现精准扶贫,医疗与大数据对接可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果是“行业云+”金融呢,又会产生怎样剧烈的化学反应?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业数金)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在IT圈,兴业数金经常被当成金融服务创新、云计算应用创新的样板来宣传,但是当笔者在4月8日举行的新华三Navigate 2017领航者峰会上听兴业数金总裁助理李山河介B,截至2017年3月底,兴业数金金融云业务已签约超过300家银行客户,主要包括村镇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以及民营银行。这一情况还是有些令人意外,毕竟兴业数金从2015年12月正式开业到现在只有大约一年半时间。

在OpenStack领域,兴业数金还拥有一个更闪耀的招牌――第一个OpenStack金融行业云。如此种种,到底是云计算成就了兴业数金,还是兴业数金让金融行业云名声在外?你是不是和笔者一样好奇,兴业数金是不是有独特的“炼金术”,它背后的“贵人”又会是谁?

在新华三Navigate 2017领航者峰会上,行业云、城市云是提及最多的名词。新华三在“云筑百城”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在未来3年内建成100个新城市云和10个行业云,金融行业赫然在列。

何为行业云?行业云是指由行业内或某个区域内起主导作用,或者掌握关键资源的组织建立和维护的,以内部或公开的方式,向行业内部组织和公众提供有偿或无偿服务的云计算平台。

作为兴业银行探索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排头兵,兴业数金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建设银行云、金融行业云,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的应用。兴业数金依托金融行业云、互联网和来源于兴业银行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等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和数据积累,为金融同业特别是广大的中小型金融企业提供服务。

兴业数金可以为同业提供IaaS、PaaS、SaaS等多种不同的服务,甚至还有容灾服务、针对非银机构的专属的虚拟数据中心(VDC),以及融合了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的云端服务等。“凭借我们的专业性,以及对IT风险的管理能力,我们可以帮助同业加快新业务上线的速度,降低IT成本,避免业务风险等。”李山河表示,“我们输出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金融管理能力和经验。背靠兴业银行多元化的业务,我们与中小型银行合作,将自身丰富的金融产品输出到二、三级城市和农村的金融机构。”兴业数金与新华三从2016年开始合作,看中的就是新华三在IT基础设施方面的能力,包括计算、存储、网络等,特别是网络方面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各行各业,基础设施云化都是大势所趋。行业云是金融行业未来几年主要的发展方向。”新华三中国区副总裁、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杨文胜告诉记者,“新华三非常重视行业云的建设与发展,但新华三自己并不参与行业云的运维,而是与战略伙伴合作,提供云的基础架构解决方案。”

兴业数金选择新华三帮其构建数金云平台网络,在保证业务安全、可靠的同时,还要满足业务快速迭代和应用创新的需求。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篇(8)

近10年来,信息化在中国企业应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CIO群体也日趋年轻化。中国信息主管网连续6年对中国CIO群体的年龄结构进行跟踪调查,发现30~40岁年龄阶段的CIO在这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2013年中国信息主管网调查数据显示,在所有参与调查的CIO中,30~39岁年龄阶段的CIO占总人数的比例达45%,与2012年的数据基本持平。占比居第二位的年龄阶段为29岁以下,这个年龄阶段的CIO占总人数的比例为29%。由此可见,70后仍然是CIO群体中的主力军,而80后也已经开始走向台前,成为企业技术核心。此外,根据调查发现,40~49岁的CIO占调查总人数的19%,50~59岁的CIO占比达6%,60岁以上的CIO占比为1%(见图1、图2)。

综合2013年中国信息主管网的集中调查可以发现,IT行业缺乏“头发花白的人”这一事实无法掩盖,年轻群体依然在CIO群体中占据主要位置。

CIO的受教育情况也是中国信息主管网历年来调查关注的一个方面,尽管CIO职位与专业背景关系不大,但是大多数CIO们认为“入行”靠的是学历和专业这两块“敲门砖”,综合历年的调查结果来看,中国CIO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并且学历一直在稳步提升。2012年,参与调查的CIO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超过89%,2013年也稍有提升,参与调查的CIO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达91%,其中,本科学历占62%,硕士研究生学历占27%,博士研究生学历占2%(见图3)。

缺乏统一、可行的标准

从目前来看,国内CIO还是一个与信息化有关的“热门名词”,一些企业进行了相应的尝试,也还沿用着“信息/计算中心主任”、“信息技术总监”、“信息管理部经理”、“信息技术部经理”、“IT经理”……这样的头衔。

综合中国信息主管网6年来的调查发现,在实际工作中,CIO的地位还远没有确定,更多的仍旧还停留在技术支持层面,目前在国内拥有CIO这个头衔的人并不是很多。同2012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在企业内部行使CIO管理职能人的大多都在沿用着“计算中心主任”、“信息中心主任”、“IT经理”这样的头衔。在参与调查的CIO中,拥有“信息中心主任”头衔的占比达20%。此外,24%的头衔是“IT经理”、7%是“IT总监”。

此外,调查数据显示为“其他”头衔的比例为3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真正被称为“CIO”头衔的仅占11%的比例,尽管这个数据比2012年的10%占比稍有增加,但是拥有“CIO”头衔的受调查者比例仍然比较低(见图4)。

经过中国信息主管网对业界数据采集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还没有真正地把CIO群体职业化,在国家和社会这个层面、企业管理体系中,均没有形成对CIO制度的定义和内行的统一认识,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健全的CIO机制。

尚未拥有管理阶层的实质权力

CIO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很多管理的职能,CIO应该是组织的高层管理者,决策的核心成员,但在现实中大多数CIO尚未进入决策层。在2013年中国信息主管网所做的调查中,我们继续关注了CIO是否拥有管理阶层的实质权力的问题,调查显示只有26%的CIO能够作为高管真正地主导企业战略的制定,仍有高达64%的CIO表示能够参与IT投资战略讨论但并无决策权,10%的CIO感觉自己只能行使实施权。这两个数据说明,中国企业的CIO的地位普遍还较低,企业里存在着CIO被空置、企业信息化的决策权被分散到其他部门的情况,作为信息技术方面的最高领导,CIO们能够直接进入企业高管层(即所谓“班子成员”)并参与高管决策的比例依然较低。不过相比2012年中国信息主管网调查结果,CIO参与到企业战略制定中的比例有所上升。(见图5、图6)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CIO在日常工作中仍然处于执行者的角色。在对CIO所做的日常工作的调查情况看,有高达58%的CIO在执行企业决策和负责项目运行,与2012年的57%基本持平;负责应急处理迫切需解决的IT问题的CIO占比达15%;负责与客户及合作伙伴沟通的占9%,这表明有82%的CIO仍然无法执行企业信息化的决策权力,CIO需要从技术角色提升到管理制度和战略角色等层面,这正是目前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和准备的(见图7)。

半数CIO年薪在11~50万元

2012年,中国信息主管网在对CIO年薪的调查中发现,在前几年调查中被认为“廉价”的年薪10万元以下的CIO占比较前几年有所下降,并将一直霸占的首位让给了年薪11~50万元的CIO的占比。2012年年薪达11~50万元的CIO占比首次达到50%。

2013年,中国信息主管网继续关注CIO年薪整体的变化情况,在调查中发现,年薪达到11~50万元的CIO占比达到52%,比2012年稍有提升,年薪达50万元以上的CIO占比也有所提高,达到7%。

参与调查的年薪10万元以下的CIO下降到41%,同去年的44%相比略有下降。由此可见,同历年来的调查相比,CIO的年薪保持小幅提升状态,但是提升情况并不明显(见图8、图9)。

通过调查可见,年薪在50万元以下的CIO占比达93%,总体而言,与企业高管团队中的其他成员相比,中国CIO们的薪酬待遇依然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

在职时间最多的仍为5~10年这一区间。在2013年中国信息主管网对CIO的调查中,参与调查的CIO在职时间分布最多的仍为5~10年这一区间,占参与调查CIO的47%,较2012年的36%有所增加。在职时间分布在1~4年的占比达23%,在IT行业从业10年以上的达到20%,较去年的19%有所上升。(见图10、图11)

调查结果表明,约六成参与调查的CIO都在现任岗位上就职长达5年以上,其中在IT行业从业10年以上的占比呈持续下降趋势。这说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多数是企业IT岗位的资深员工,他们既具有企业的业务运营知识,也具有丰富的IT知识,他们为本次调查报告提供了专业和可靠的数据。

职业发展目标明确

2013年,中国信息主管网对CIO职业发展预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调查的35%的CIO的职业发展目标是成为业务部门负责人;想要成为副总裁乃至更高职位的CIO占比为14%;而以企业咨询顾问为职业发展方向的CIO占比为16%。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CIO的职业发展定位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向业务层面扩展,争取进入企业的核心决策层。大多数CIO都有明确的职业发展定位,然而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仍有20%的CIO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并不明确(见图12、图13)。

我们的调查显示,在绝大多数的企业中,IT部门已经独立运作,成为企业内部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总体来说,近半的CIO在国内的地位还不高,确切点说还不是货真价实的CIO,只能算是“准CIO”,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么,在现实中,影响CIO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呢?在2013年中国信息主管网的调查中,21%的CIO表示自己对业务部门的知识了解不足是重要的职业发展制约因素,有20%的CIO表示技术更新速度远高于企业所需水平影响着职业发展,而有27%的CIO表示企业高管对IT部门的工作配合不足是影响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社会对CIO的作用认识不足、职业发展机会有限也是影响CIO职业发展的因素(见图14)。对于CIO应具备哪些能力,我们的调查主要从企业整体业务把握能力、IT专业知识、管理与领导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等几个角度入手。对此,在调查中排在最前面的的是领导能力,26%的CIO表示在工作中自己最需要具备管理和领导能力,23%的CIO表示整体业务把握能力非常重要,18%的CIO认为组织协调能力很重要。另外,我们发现现在很多的CIO并不是IT技术科班出身,很多都是从业务部门管理人员转来的,这部分受调查者对自己的业务知识普遍有信心,而对IT专业知识倍感不足;而IT出身的CIO对业务的认识自觉不足(见图15)。

总结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CIO与CEO的观点正在愈发趋向一致,均为高度重视受聘人员的洞察力、职业技能与客户,并将风险管理作为其首要任务。

同时,中国CIO格外高度重视数据的运用,尤其是主数据管理、数据仓储和客户分析,并相信商业智能和业务流程管理等应用对提升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中国CIO注重支持和促进业务创新和企业管理转型,快速响应不断复杂的外部环境,并相信不断提高的IT灵活性是有助于企业在快速变化和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获得成功的。

并且,他们正愈发认识到自身在企业业务创新与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寻求在业务中充分发挥IT价值的机会。相信随着中国CIO整体认知水平的快速提升,中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将越来越大,而未来中国企业与社会也将加速进入更加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

当然,在我国具有完整意义的CIO还不多,这样的现状不容回避。但令人欣慰的是CIO角色和职位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引起注意。

应该说目前国内业界对于CIO职责的认识正逐渐明晰化,业界普遍认为CIO应该担负的主要责任在逐步增多,在企业中的重要性逐年提升。其中包括:正确规划信息技术的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所需信息,参与制订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有效地管理信息技术部门;推进公司的知识管理;维持信息系统正常运转;了解业务部门需求。

在这些责任的基础上,CIO们迫切希望享有企业的战略决策权和IT投资权,遗憾的是现状不容乐观。CIO这样一个业务加IT的复合型人才确实对个人的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培养一支完全合格的CIO队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观点

■三一重工总裁助理兼流程信息化部副总监、CIO 何宗东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篇(9)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世界经济依然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影里,IT企业经历了太多考验,承受了太多压力,高管们有太多感受希望在业内交流。今年的年会嘉宾阵容一如既往地强大:思科全球副总裁、思科中国副董事长兼总裁林正刚、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邓元鍪、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顾问赵立威、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私人部北京分部总经理张爱民、中国移动山西分公司IT规划总经理陈钢、IBM公司副总裁周忆、富士通信息系统有限公司CTO周一平、BLackberry中国区市场总经理李彤、日立信息系统有限公司软件事业开发部市场课课长兰翎、汉王科技副总裁王红岗……

IBM、英特尔、思科、微软、联想、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HP、索尼爱立信、威盛电子、SAP、三星、Blackberry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市场总监、公关总监、产品经理也纷纷到场。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天极网等网络媒体对会议进行现场直播。

下午1点半,年会在《IT时代周刊》出品人兼总编辑,IT商业新闻网、传媒领袖网董事长曹健热情洋溢的致辞中拉开序幕。

思科总裁林正刚先生第一个做精彩演讲,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信息化在建设城市过程中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详实的事例和生动的解说让听众获益匪浅;充满激情的邓元]用形象的比喻告诉人们,一个属于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思维缜密的赵立威将云计算与绿色IT两个话题巧妙结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阐述了IT技术的发展趋势;沉稳的张爱民用大量生动的事例,阐述了IT技术在银行业务上的应用;曾服务于世界多家知名IT公司的陈钢以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站在rr从业者的角度对新时期IT产业的变化、创新与机遇做出了全新的阐释……

在分论坛中,围绕“利用IT技术。用‘绿色’理念推动企业发展”这―话题,富士通信息系统有限公司CTO周一平、Blackberry中国区市场总经理李彤、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顾问赵立威、日立信息系统有限公司软件事业开发部市场课课长兰翎、汉王科技副总裁王红岗等嘉宾展开了精彩而热烈的讨论。

《IT时代周刊》年会为何能如此吸引人?曹健道出其中原因:“我们举办论坛不图规模有多大,我们追求的是论坛有没有含金量;我们也不图赚钱有多少,考虑的是杂志品牌影响大不大。”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邓元]提前半小时就到达会场。他满面春风地对记者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参加《IT时代周刊》年会,每次来都有很大收获。作为《IT时代周刊》的忠实读者,我对这个杂志举办的活动一直非常重视,我喜爱它是因为它是一份观点独到、内容有深度的媒体,其内容值得我们每一个IT人参考。”

林正刚在演讲前表示:“多年来,《IT时代周刊》无论是对产业的发展趋势还是对行业人物的分析,都十分深刻。我觉得它对rr产业特别是中国IT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多很重要的贡献。现在,《ⅡI时代周刊》已经走过了10年路程,我相信它还会迎来30年、50年……的更大发展。”

中国移动山西分公司IT规划总经理陈钢认为,《IT时代周刊》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讲透了很多商业故事,它探讨的重点是与IT相关的商业问题,而不只是展现技术本身。

主持这次会议的赫然先生曾担任美中智库总干事。他说,以前对《IT时代周刊》的了解并不是很深。有一次,参加国家发改委的会议,发现有一个领导在发言的时候特别提到了这本杂志,才觉得这本杂志很牛。

IT在城市建设中将扮演核心角色

思科全球副总裁、思科中国副董事长兼总裁林正刚

最近,有人问我:未来IT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当时,我没经思考就脱口而出说“IT还没有开始”。说完后我有点后悔,我怕他骂我,因为IT已经发展了多年,怎么会还没开始呢?今天,希望大家听完我的演讲后同意这个说法。

过去一年,思科很幸运地参与了韩国仁川市的一个改建。这个城市是一个很老、很旧的工业城市。以前,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工业产品的集散地,很多码头的装置都很老。但是10年前,韩国政府制定了一个计划,希望能将它从一个工业化的小城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思科参与了这个项目后有很多感触,信息化和城市建设密不可分。

现在的仁川市,每一个公寓里面都有标准的网真。学生可以通过这套系统跟老师学钢琴,老师可以上很多课也不用出去,学生也不用出去,父母亲也不用出去。为什么很多城市还没有做到这类服务呢?如果一个城市里面的每一个居民都能享受到类似仁川市的服务,这是不是意味着IT还没开始?

要成为这类城市的首要因素是信息应该作为一种公共服务。第二个重要因素是要学会整合。经过30年的努力。信息化虽然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都是信息孤岛,互不相连,所以建设一个真正的城市,要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第三是建立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打造一个新的城市,很多时候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有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第四个因素是最重要的一点,和IT有直接的关系。有一次,我跟一个很出名的建筑设计师聊天,他设计了很多漂亮的楼宇,但他对IT一窍不通。我做了20多年的信息化项目,可以说现在我看到的信息化项目都是滞后的。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信息化还没开始。只有当所有的建筑师都开始用IT作为建筑元素,信息化才开始了。

将来,IT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将扮演一个更核心的角色。如果国家能抓紧这个契机,将会得到跨越式的进步,而IT业也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将改变世界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邓元]

互联网改变了世界,但我觉得移动互联网会将世界改变更大。

现在,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中国。在中国已经有超过3亿6000万人在使用互联网,并产生了很多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如腾讯、新浪、百度……市场价值非常高。

但现在互联网正在改变,互联网已经走向移动,有超过一半的互联网用户开始用手机来上网。这些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我们称为移动互联用户,它的增长速度比传 统的互联网用户快很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2008年,用手机上网的大部分都是学生,甚至是一些农民工。他们比较年轻,但收入比较低。今天,诺基亚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状况已经得到彻底改变。学生已经不是很大的一个用户群,很多公司白领都开始手机上网、手机办公。

虽然移动互联网在快速前进,但诺基亚觉得移动互联网市场刚刚起步,在未来几年它的增长速度将会更快。因为,原来用手机上网有各种因素制约。比如,网速太慢、资费太贵、手机屏幕耗电量大以及应用功能不够……但这些问题现在已经改变,一个属于移动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因为3G的到来而变得更好。有一点我要提出来的是,虽然中国目前已经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受欢迎的网站并不是传统的互联网公司,而是一些在移动互联网时展壮大起来的新公司。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带来很多商机,给更多的公司带来机会。

2009年,诺基亚推出了一个“互联网百万富翁”的比赛,创造了一个贫民的互联网百万富翁。我相信,移动互联网绝对会带来更多的百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豪。现在有很多创业公司都看准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商机,正在往成功的公司蜕变。诺基亚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一个核心战略是希望打造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产业链,跟全球、中国的公司来共同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全球,诺基亚已经和很多合作伙伴来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但互联网是本地的,互联网的应用一定要符合本地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跟更多本地公司合作,这些公司和诺基亚一起打造一个产业链。

限制3G发展的不是终端而是应用

中国移动山西分公司IT规划总经理陈钢

山西吕梁有个“王小邦”的故事:他曾经带着他老婆在北京打工,最穷的时候去捡菜吃,后来回到了山西。他把当地的一些土特产拿到网上去卖的同时,也发了一些自己的照片。有网友觉得他那张脸很搞笑,就把他那张脸跟施瓦辛格结合在一起,手里还抱着章子怡,这样他就出名了,同时他的网店也火了起来。一个恶搞的照片变成一个发财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个创新。

为什么能火?这是因为现在的电信产品、信息产品和IT已经开始使社会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个变化有好坏之分。如何监管?事实上,中国移动应该在SP和CP之间有一个更好的定位,不是去代替他们,也不是去摧毁他们,更不是鼓励他们往歪路上走,而应该是做一个更好的组织者。

3G时代,终端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在后台。一个好的平台并不是靠一个漂亮的终端,终端只是一部分而已。因为最终给用户提品需要经过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手机终端,第二个是后台平台,第三个是网络。网络跟平台结合只有运营商才能做。以3G为例,终端并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还是应用本身,今天的上网本也在为这方面寻找解决方案,最后怎么定义大家也都还在探讨。

现在,最需要关注的是信息。从关注应用到关注信息,怎样把应用体系和整体架构合在一起?整体运营架构和整体运维在这些体系里面又将如何结合,形成一个对各种商务的支持,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个支撑业务?

假如用户希望在王小邦店里面买一些东西,首先终端不是问题,而是你的应用跟网络的结合。现在,我们设想的场景是这样:小明在电子商城看到王小邦的土特产,就在网上下了订单。系统向小明的妈妈发出这个订单,他妈妈觉得可以买,于是从手机账号付款,最后王小邦的土特产就会直接发到小明的手上。

在这个过程中,终端不是决定因素,最关键的是应用怎样和网络进行结合。正因如此,中国移动才一直在研究怎么把平台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智慧,实现把IT产品、信息产品变得更聪明。在用户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用,不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关上不用。但实现这一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云计算推进绿色IT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顾问赵立威

什么时候对信息的使用,可以像我们使用资源一样方便、廉价?这是IT人不断追求的目标。而IT技术帮我们实现了这一切。

微软的愿景是希望借助互联网魔力、软件的力量为用户提供一种无缝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云计算技术是我们实现愿景的一个核心技术。目前,全世界有60亿人口,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PC的人大概只有10亿,还有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使用电脑。因此,我们希望可以降低信息使用的门槛,可以用个很简单的手机,或是其他的电子设备利用云计算的技术去访问来获取你所需要的信息。

何谓云计算技术?其实,云计算技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在IT技术不断演进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技术是数据中心技术。传统上,数据中心里面的计算资源利用率非常低,按照统计是15%左右。但也有另一个观点说IT行业其实是一个最浪费的行业,我们对IT的很多投资,比如很多硬件设备都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为什么说IT是一个很浪费的行业?传统上认为飞机是一个碳排放很高的行业。飞机在天上飞过以后,会排放出很多的废气,大大污染了环境。有一个报道说,全世界所有服务器所产生的碳排放跟航空业基本相当。

在减低碳排放的今天,如何构建一个绿色数据中心呢?IT技术可以实现这一切。在构建数据中心的时候,微软开始从减排、构建绿色IT方面考虑。在微软构建的绿色数据中心里,我们会考虑如何利用水力发电,或是在一些水坝旁边用可再生的电力。其中,包括我们怎么样用循环水做设备的冷却,怎样利用自然风的空气自然冷却服务器……除了电以外,包括耗材、水以及如何去制冷也都在我们构建绿色数据中心的考虑范畴里。这是我们在构建绿色IT、绿色数据中心时进行的一些基本思考。

大家可能会说,其实企业里最关注的不是有多少服务器,因为几十台服务器的耗电量非常少,这还不是我考虑的问题。但微软在芝加哥有10个足球场的厂房。里面布满了服务器。如果微软不能从一个绿色IT的理念或者技术角度出发,那带来的能耗将非常大。

科技创新提升银行竞争力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私人部北京分部总经理张爱民

工商银行是北京市网点最多的一家银行。我在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做个人金融业务,对工商银行在IT上的一些个人金融业务方面合作的了解比较多。因此感触很多。

工商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科技兴行的战略,从一把算盘一支笔开始的手工操作,到现在业务处理自动化和金融服务网络化,以及经营管理信息化,成为国内银行业科技创新的一个领跑者。仅2008年,工商银行科技研发项目就有420多个,优化的原有项目也达到480多个,获得国家知识产权授权的专利有9项,拥有的专利数量达到72项,占到同业的55%。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篇(10)

图2 电子商务在渠道经营中的地位

运用电子商务,转向虚拟化经营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IT渠道商必须保持很高的运行效率,尤其是在商业模式迫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今天。Forrester Research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但是电子商务将继续发展”。该项调查还显示,一个电子销售系统的应用可以产生200%的投资回报率(ROI),因此表明“超过半数的制造商认为,因特网的运用使他们能更好地与渠道商合作。现在处于困境中的经济将加速远程协作解决方案的应用。

事实上,IT产品的柜台销售利润降低已经不可避免。因此,整个产业都要使花在这些产品上的平均时间和精力最小化。同时,整个渠道的竞争在不断升温,而产品的种类和产品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这些因素都使渠道商在制定他们的供应链管理战略的时候,必须最大程度地自动化他们的工作流程,产品信息有效迅速的将是这项新战略的基础。

那么,产品信息是怎样成为竞争关键因素的?信息管理处于渠道商业务模式的核心地位,即使从仓储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只有对现存商品仔细地进行实时监控,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大型渠道商,如联强、eSys等,一般情况下都与成百上千个不同的制造商合作,每个制造商都可能提供数百种产品。因此,渠道商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数据库里高效地查询这些产品,同时避免重复数据、实体出错和陈旧数据的发生。如果能拥有一个及时更新的数据库,渠道商就能更好地管理采购和物流配送,并预测零售商的需求。

准确定位制造商的商品条目,并将其与渠道商内部的商品条目对应起来,这是产品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然而,呼叫中心和电话销售等部门需要短时间内获得更广范围的数据。更进一步来说,深入的产品数据对于已经采用电子商务平台的渠道商更加关键。

积极拓展SMB市场

作为IT厂商和终端用户的中间环节,定位于中小企业(SMB)的渠道商在极为活跃的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有不同的专攻领域,被分别称作增值分销商(VAR)、系统集成商(SI)、网络集成商(NI)、独立软件厂商(ISV)、IT咨询机构、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沟通集成商。这些渠道供应商为IT终端用户提供广泛的产品和服务。另外,与终端用户的近距离接触和紧密的相互作用,使他们得以参与并影响其客户对于品牌的选择。因此,一方面,IT厂商需要他们帮助将产品和服务送达终端用户;另一方面,终端用户也希望通过他们了解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信息库。

以印度的渠道商为例,调查表明,印度渠道合作伙伴的客户来源很广泛,其中大部分是SMB。

当印度的SMB领域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时,大部分的主导IT卖主迫不及待要扩大他们在这一领域的份额。在这场争夺中,渠道合作伙伴将成为他们最重要的同盟军。这些渠道商不仅在增加对中小型商业客户的销售量上是得力助手,而且也能作为“中小型企业的心声”,为卖主提供关于中小型企业偏好与关注点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协助他们为这一领域定制特定的产品。VAR这一概念包括渠道合作伙伴体系中的大部分企业,也占有大部分的利润。这也进一步说明了SMB对他们的渠道合作伙伴的主要要求,是在计算机和网络领域里的准时销售和为基础IT产品提供支持。

印度渠道合作伙伴间的交易与印度本国的经济是紧密相连的。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印度渠道合作伙伴中有四分之三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平均收入都有增长。由于预期IT领域消费将增长,渠道合作伙伴们对他们将来的利润都保持乐观的态度,并预计未来的12个月之内将有19%的利润增长。

印度绝大多数的渠道合作伙伴利润都来自本地(同一个城市的客户)。只有5%的利润来自其他地区的客户。大约每5个在单一地区经营的渠道商中有4个认为本地即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而大型组织(多于50个员工)则有分散发展的倾向,平均在3~4个不同的地区经营。渠道合作伙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服务。一个典型的合作伙伴有46%的收益来自小型企业,超过五分之一的收益来自中型企业,另外不到五分之一来自消费者。大部分印度渠道合作伙伴对现有的客户进行推销,这说明渠道合作伙伴在努力建立与其客户的长期友好关系。

渠道合作伙伴在促进SMB进入IT领域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印度SMB在不同品牌的IT产品和服务间进行选择的时候,常会被渠道影响。总的来说,渠道合作伙伴在计算机硬件领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网络软硬件和服务与存储,而在因特网和软件领域的影响较小。系统和网络集成商是印度SMB最具影响力的合作伙伴,对非常广泛的IT产品的购买都具有影响。另外,在像印度这样正在成形的市场中,渠道商在为一些对IT行业不感冒的SMB进行关于IT产品的购买和使用方面内容的培训上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些企业缺乏IT领域知识,因此需要渠道商进行指导。绝大部分的渠道商经营的大多是简单而必要的计算机产品,如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打印机和设备、网络硬件、防病毒软件以及第三方软件包。但渠道商计划在未来的12个月内对SMB增加产品推销,新增的产品包括PDA、网络解决方案(如广域网解决方案)、外包的IT支持服务等。

渠道商在考虑了若干因素之后会对上游厂商进行评估。“渠道商愿意与拥有高质量的产品或技术的厂商建立长期关系”,AMI印度公司的研发部经理Swati Sasmal女士评论说,“大部分的渠道商还迫切地希望能得到卖主迅速的售前和售后支持。另外,是否有吸引人的毛利率和是否能为客户提供售前产品演示,也是渠道商选择某一上游厂商的重要因素。”

在众多的营销工具中,渠道商最青睐的是如文学宣传、广告、免费派送以及商品推介、厂商赞助等促销支持方式。他们也十分乐于与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品牌公正度的厂商使用同一品牌。

EMC是专注于提供智能化企业级存储解决方案的公司,是公认世界领先的智能存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在5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100个销售办事处和伙伴经销商。今年,EMC推出了与SMB渠道商的合作伙伴计划。EMC合作伙伴计划(即对EMC Velocity2 SMB合作伙伴项目的补充)的开展,标志着它在印度市场化战略的全力启动。这项计划将为EMC新开发的Insignia系列SMB产品的推广开路。作为在印度扩展战略的一部分,EMC指定Selected Technologies作为Insignia产品在印度的分销商。而在这些新举措推出之前的2006年6月,其刚刚宣布,到2010年将把在印度的投资增至5亿美元。

EMC Velocity2 的SMB合作伙伴项目包括增加返款、提升合作伙伴利润及附加培训机会以增加合作伙伴的服务收入。EMC公司高级副总裁及EMC亚太和日本地区总裁Steve Leonard说,“对EMC Velocity2 合作伙伴项目的补充将使合作伙伴与EMC的合作更为简便。换句话说,我们的合作伙伴可以更快地获得收益。”

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

如果说其他分销商是同盟军的话,供应商就是粮草供给。与供应商的长期友好合作能降低分销商的供货风险,提高周转以及风险应对能力。分销商深喑此理,在本年度与供应商的合作有所加强。

金喜来电子总公司 eSys Technologies 是目前全世界 IT 行业成长最快速的公司之一。2000 年成立于新加坡,至 2005 年度全球总营业额达到 20亿美元,并且在硬盘行业中,以总出货量25%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它还是亚洲和拉丁美洲最大的CPU和存储设备分销商之一,在它经营的各个领域都是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除了今年爆出的因审计问题与供货商Seagate决裂的新闻以外,eSys在与制造商的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多新进展。近期,eSys Technologies与全球数字消费电子和信息技术先锋企业三星电子签订了分销协议,在北美、加拿大、除巴西外的拉丁美洲、中欧、东欧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EMEA)其硬盘驱动器(HDD)。eSys的首席运营官Neeraj Chauhan评论说:“这一与三星的全球分销协议巩固了eSys Technologies在全球主要市场的关键地位。”至此,eSys Technologies已经与全球顶尖工业企业Maxtor,Western Digital,Intel, Hynix,HP,IBM,Lennovo,Toshiba,LG,Canon,Asus,Asrock,Microsoft,Viewsonic等结成长期友好关系。

Nu Horizons Electronics Corp. 是一家为各种商业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 和电子产品制造服务提供商 (EMS) 提供高技术主动组件和系统解决方案的全球顶级经销商。凭借着横跨北美和亚洲的销售机构以及遍及全球的区域物流中心,Nu Horizons 与几家顶级供应商合作,为客户提供全面深入的产品开发、定制物流和生命周期支持服务。Nu Horizons Electronics Asia Pte Ltd.是Nu Horizons Corp的全资子公司,是一家提供先进技术主动组件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的全球渠道商。它的总部设在新加坡,在澳大利亚、中国大陆、印度等17个地区设有销售中心。2006年6月13日,Nu Horizons Electronics Corp.与Micrel,Inc.签署了北美分销协议的补充协议,将分销范围延伸至中国。同年9月中旬,Nu Horizons Electronics Asia Pte Ltd.与系统互连领域的领头企业Tundra Semiconductor签订了泛亚洲合作伙伴协议,在先前的Tundra的RapidIO? Switches基础上增加Host Bridges和VME产品。范围从澳大利亚、中国、印度、韩国、马来西亚到新西兰、新加坡和泰国。

Attrix Technology是亚太区尖端、最佳通讯产品及无线解决方案的主要批发商。2006年6月16日,宽带无线基础设施供货商CableFree Solutions与Attrix Technology达成了关于共同拓展亚洲国际销售渠道的协议。19日,Attrix Technology加入标准宽带无线仪器的主要供货商Redline Communications的国际网络成为增值批发商。

印度主导分销商Redington今年8月签署了微软产品的协议,9月与Fujitsu结成伙伴关系。

同时,供应商也在寻求更好的与渠道商合作的方法。Xerox今年10月在印度开展了 “Momentum 2006”,一项为期两个月的旨在加强其与分销渠道联系的会议计划。就在同一时间,SanDisk与Ingram Micro和Rashi Peripherals签署了在印度分销其产品的协议。SAP、Red Hat、Vonexus、Xandros和AMD也开展了类似的计划。

启用“蓝海战略”

工业的发展导致了诸多变化的产生。“变化”意味着不断地运动而不停息。新产品和供求关系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或多或少影响着工业结构,有时新规则的产生也能引发市场结构重组。新产品和技术的引入使市场的变化与新的产品研发周期的发展相适应。随着某些大公司市场范围的拓展,小型企业的生存变得举步维艰。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企业必须能适应市场新环境。这时,厮杀的红海战略已经不是最好的发展战略了。在红海之外甚至红海之中开辟出的一片蓝海,才是企业生存壮大之道。

Uniquest、Silisand和GreenChips等半导体分销商今年3月设立了一个内部研究与发展中心进行半导体芯片及其应用的研发工作,开始了对“蓝海”的开辟。这些公司正在通过对有技术支持的特定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来开辟新市场。不同于其他分销企业只保持低利润业务结构的做法,他们一直都保护高利润业务。Uniquest是一家半导体销售公司。它近期投资10亿韩元建立了一所叫QuestLabs的研发支持中心,用来完善Uniquest的客户支持。GreenChips与Magnachip Semiconductor和Avago Technologies合作经营一个内部研发中心。而Silisand有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和无线研究中心两个内部研发中心。该公司称他们有60%的企业员工是研发工程师,专门从事芯片及其应用的研发和推广工作。

多元化发展

进行单一商品的分销,要做大做强,成为一方霸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才不会受到威胁。但是现在整个分销业竞争激烈,刀光剑影,暗箭难防,谁又能保证这一生命线似的产品供给不会被切断或抢走?危机意识使分销商不断拓宽经营领域。尤其在亚太地区,印度和中国的同类企业数量更多,想做强的渠道商开始朝全业务领域迈进。

世平集团成立于1980年,是亚洲最大半导体零件渠道商之一,分支机构遍布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近30个国家和地区。成立25年以来,随着渠道业和通讯产业(ICT)的演变,公司的组织及营运架构也不断的调整。目前,世平集团已从以往单纯的地区性贸易商逐渐转型,成为全球性完整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现在,世平集团经销品牌包括英特尔、德州仪器、飞利浦、海力士(Hynix)、威世半导体(Vishay)等,超过60个品牌,可以为客户提供研发、物流、资金流甚至信息流等增值服务。

开拓新市场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圈出的那一小片地自然不够其驰骋。渠道,这一具有明显规模效应的行业尤其如此。能圈到的地盘范围越大,发展空间才能越大,企业的利润来源也就越多,风险处理的能力才能越强。

上一篇: 实习体会 下一篇: 运动员实习生自我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