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19 03:40:00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篇(1)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指出: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由此可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深浅度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但现有的高职生就业创业工作机制,难以适应在校企合作教育下顺利运行。这需要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教育的全过程中,做到“共建、同管、互动、多赢”,并创新与之相配套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进毕业生充分而高质量就业创业,不断开创高职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局面。

一、在校企合作教育的共同目标中,形成就业毕业工作的新理念新机制

1.在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形成就业创业工作的新理念新机制。只有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就业创业工作机制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势必在内涵和外延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工作的创新,需要从转变观念开始,只有观念更新了,才能使就业创业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了实现“技文双馨、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形成了以“出口(就业创业)拉动进口(招生),就业创业引领培养培训,培养培训推进就业创业”的就业创业工作大格局,并以和谐理念创新高职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即把和谐发展、和谐团队、和谐环境、和谐文化、和谐管理等理念,贯穿于高职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全过程,形成指导系统、组织系统、服务系统和评价系统的运行机制。这既能提高高职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水平,又能保证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和质量。

2.在共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达到“供需匹配、人职匹配”目的。校企在探索和实践以“技文双馨、和谐发展”人才为目标的“一体两翼三同步”培养模式中,融专业入产业,引企业入校园。按照校企共建专业、共建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共建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机制等“五个共建”的总体要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基于职业发展导向,突出工学交替和校企合作培养途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理想信念、修身养德、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四大主题教育实践为抓手,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完善客观、公正、有效的社会评价信息反馈体系,以提高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我校对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质量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

二、在校企合作的教书育人中,创新高职生就业创业的指导机制

1.校企合作深化“流程式”的就业创业系统指导。对一年级学生,重点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我和对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步探索,逐步明确各自的就业创业定位。对二年级学生,重点是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养成的指导,帮助他们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对三年级学生,重点是就业创业“实战”指导,帮助他们尽可能缩短就业创业的适应期和磨合期,实现成功就业的目标。同时完善优化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系统,即以列入教学计划的系统化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为基础、以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为特色、以高水平的就业创业辅导讲座为补充、以多样化的就业创业实践环节为辅导、以专业化和兼职化的师资建设为保障、以多元的社会资源为支持、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就业创业指导系统。

2.校企完善“体验式”的就业创业实战指导。其核心内容是就业创业“三训体验”:一训为工学交替体验,即邀请企业行业管理人员、创业成功人士和学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与能力拓展训练”,让学生在体验式训练中成长,从而提高综合就业创业能力。二训为订单实训体验,根据用人单位订单就业计划和订单企业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开展真实或模拟的岗位职业素质和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订单就业签约率。三训为厂校轮训体验,把就业指导过程分为两大阶段,一个阶段在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训练,另一阶段在企业(工厂)对学生进行职业岗位实践操作训练。两个阶段不分先后,轮流训练,互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适应能力。这“三训”过程是递进式的,让学生逐层体验企业岗位实践环节,以了解不同岗位的职业要求和核心能力,进而明确就业创业定位,为就业创业成功做好充分准备。

三、在校企合作的管理育人中,创新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机制

1.校企共同组建并强化一个结构层次科学管理、高效运转自如的三级机构和一支数量足够、专兼结合、专业化和专家化程度高的就业创业工作队伍。“三级”机构和队伍是:一级是以学校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他们行使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领导职能,并把就业创业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同时聘请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负责人和企业界代表担任就业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作为就业创业工作的智囊团,定期研究就业创业工作重大问题,借此引进和利用社会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资源。二级是由学校招生就业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各系(分院)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小组。他们负责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三级是由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就业工作服务站、创业工作服务站、学生创业就业协会、实训实践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的工作小组。他们既是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导引员,又是毕业生择业创业的指导员;既是推荐扶持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介绍人,又是毕业生家长的人。这种工作机构既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重要作用和全员化,又保证了三级的和谐协调与互补性,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就业创业工作更有成效。

2.校企共同健全和完善与“三级”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相配套的运行机制。一是“三到位”长效的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就业创业工作的人员、经费、场所的到位,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具体,任务到人,配合默契,形成合力。二是“三级”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把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列入学校年度考核,视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分别行由行政线和教学线的考核小组考评,与岗位津贴和评优奖励挂钩。各系(分院)第一把手和分管负责人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大事来抓,按照校企共同下达的就业创业工作年度目标和流程式就业创业指导系统的要求,制订本系(分院)就业创业工作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分解任务,责任到人。举全系(分院)之力,又借力于企业职能部门,确保一、二、三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和就业辅导等工作落实到位,确保毕业生初次就业创业率与签约率指标顺利实现。

四、在校企合作教育的互动中,创新高职生就业创业的服务机制

1.校企共同完善“交互式”的就业创业服务。一是健全完善先进、便捷、交互的校企网络服务平台。就是企业协会网络和学校就业创业网页结合,实现跨区域、跨领域、跨时空的校企就业理念互通、就业信息共享,使之成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最便捷的服务窗口。二是校企共建就业创业工作多功能厅。该厅集“职业训练、企业培训、模拟面试、供需见面、就业洽谈、视频应聘”等多功能于一体,也可举办小型招聘会。三是建立校企考核机制和召回制。校企共同对学生进行素质考核,从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的第一天开始,对学生的考核就由学校转移到企业,并把企业考核标准纳入学生综合职业考核指标体系。另外,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针对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或需要新知识、新技术的毕业生,召回或欢迎回校继续进行职业训练与指导,安排相应的企业岗位和校内实训基地给予职业训练,直到该生可以胜任相应的职业岗位为止,以使毕业生成功就业并高质量就业。

2.校企共同优化“互动式”的就业创业服务。校企与各级劳动人事、总工会和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就业公共服务机构合作,共建高职生就业创业服务支持平台。我校设立了台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台州市职工技能培训与就业援助中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校园工作站等,把公共就业市场建设、就业创业培训和就业帮困与法律援助等职能和功能引入校园。在开展服务的同时,也服务自己的毕业生,先后举办了企业职工和再就业人员技能培训考证、就业维权讲座和创业培训等活动,并举办了台州市人才战略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高峰论坛,保证了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有力地促进了“大互动”人才供需市场一体化建设。

五、在校企合作教育的共赢中,创新就业创业工作的评价机制

1.共抓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追踪工作。毕业生就业创业后往往有一个阶段的不适应期,如表现为对本职工作和创业岗位总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惶恐或对学非所用的迷茫,甚至有不思进取的消极情绪等,有的毕业生就业后仍面临换岗、跳槽、再就业或创业后需转业等问题。这都需要校企合作为就业创业后的毕业生排忧解难,提供继续服务。由此就形成了两种追踪机制:一是就业创业市场追踪机制。校企要及时掌握就业创业市场需求动态,再将用人单位的需求动态与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意向调查对接,制订相应的就业创业推荐与聘任及扶持计划。切实做到就业创业工作计划既追踪反映就业创业市场的变化,又适时指导校企有节有利对应。二是毕业生就业创业后信息追踪机制。校企通过召开用人单位与校友座谈会、个别走访、问卷等形式,进行毕业生就业创业稳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等方面的追踪。同时调研毕业生就业创业后的个性发展、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环境的和谐关系,并分析归纳他们在就业创业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这既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质量和稳定性,也有利于提高校企合作教育下就业创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篇(2)

2011年云南省有高校毕业生115 821人,其中研究生6 586人,本科生51 197人,专科生58 038人。毕业生离校时就业人数达到96 743人,其中研究生5 344人,本科生42 009人,专科生49 390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95.9%,比上一年同期递增0.8个百分点。

近年来,云南省高校毕业就业工作总体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连续4年以每年1万多人的规模递增,年增幅均超过11%,面临总量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挑战。同时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还面临在扩大就业总量的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就业质量的新课题。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落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的要求,将其列入推动云南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人才兴滇战略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省委秦光荣书记、省政府李纪恒省长、李江副省长、高峰副省长深入高校和人才市场,专题调研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各高校和用人单位认真落实责任,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共青团等部门加强指导服务,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对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早启动、早部署、早推进。各高校落实“一把手”责任制,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2011年在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教育部等相关部委举办的一系列招聘月和网上招聘活动的基础上,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高校举办了农林、师范、医学、财经、艺术等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校园招聘会2 000余场,为毕业生提供岗位需求信息超过14万条。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就业网站的建设,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均建立了就业服务网站,开展各种类型的网络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

二、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特色工作

落实、创新、质量、维稳是云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高校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关键环节。

一是以政策为引领,全面落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的要求。云南省认真贯彻国发16号文精神,结合实际,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文件的通知》(云政发〔2011〕159号),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和推进。在省委、省政府重视下,特别是在省委常委、李江副省长的直接关心下,200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若干意见》和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贷免扶补”政策,从贷款、财政扶持、税收、培训和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明确了鼓励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创业带动就业的优惠政策,2011年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省政府拨款50万元,设立“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已有20人获此殊荣,有40人获提名奖。省长奖获奖者中包括成功创业的大学生李孝轩和杨红卫,目前他们两位都是民办高校董事长。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工作意见》,提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平等就业、创业促进就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4项原则和20条具体措施,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指导毕业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1年,结合开展创先争优和“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各高校以健全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拓展项目范围和数量等措施,发挥对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高校工委、教育厅在与省人社厅合印15万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60问》基础上,2011年又印制了《云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80问》,免费发放到高校每一位毕业生、指导教师、工作人员手中。各高校在“一把手”责任制基础上,建立了责任落实机制,将“一校一策”的工作原则落实到“一院一策”、“一专业一策”。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和入伍预征工作得到有效推进,云南省430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全部落实岗位,省教育厅与省军区司令部联合组织了高校毕业生优秀现役士兵典型事迹报告团和政策宣讲报告团,深入高校开展巡回宣讲超过20场,参加的大学生超过3万人,各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了入伍预征报名,受到教育部表彰。省教育厅和高校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审核发放工作,数以千计的高校毕业生申领了创业证,他们在创业导师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的指导和政策扶持下成功实现创业就业。

二是以育人为支撑,深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高校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贯彻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出台了一个《决定》,三个《办法》。坚持以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中心,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围绕国家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立足校情,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各高校发挥办学特色优势,提高内在竞争力,在固本强基、人才强校、科学管理、开放办学、求实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云南农业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拓展市场、长效机制建立。云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培养、就业机制探索。云南民族大学通过“奖、助、贷、勤、减”等多种方法和同州县合作办学,帮助困难少数民族毕业顺利就业。曲靖师范学院的素质教育中心和开放式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校企合作、“双定生”培养模式。这些特点鲜明的经验和做法,有效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就业服务水平,也为云南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桥头堡”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省教育厅和高校积极探索建立云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共享预测预警机制,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发挥就业导向作用,目前这一工作已列入云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许多高校都开展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工作。如云南农业大学停招蜂学专业,限招草原科学专业等。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坚持以课题研究引领创业就业工作科学发展,以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工作创新,以理论指导促进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今年省教育厅还积极向教育部申报毕业生就业研究课题。

三是以创新为示范,努力提高毕业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就业能力。坚持内涵发展,推动基层创新。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高校注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着力搭建创业政策、创业实践和孵化平台。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学院等高校,积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业讲座、论坛、大赛等活动,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创办或联合创办大学生创业园,建立创业导师库,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就业能力。省委高校工委、教育厅评选出10所“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开展创业示范高校评选,组织了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入伍预征典型事迹报告团,深入高校巡回演讲,在高校毕业生中产生良好影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保障厅联合举办云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省委常委、副省长李江同志到会颁奖,并为大学生作了就业形势报告会,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据统计,2011年,全省各高校共举办创业大赛101场,参加学生超过2万人次。举办创业讲座和论坛427场,参加学生超过12万人次。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高校加大大学生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毕业就业努力营造支持创业、鼓励创业、保护创业的良好环境。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从首次大理学院入选后,到今年云南省又有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进入实地调研阶段。通过总结宣传,极大鼓舞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是以质量为核心,努力提升毕业生创业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努力实现人才市场的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积极发挥校园市场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和规范学生及用人单位诚信签约。教育部门和高校积极统筹部门职责,共同推进创业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做到了“三到位”、“一保障”,包括机构、人员、经费、场地。认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说课大赛和“就业指导名师”评选,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建立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毕业生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健全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就业供求信息共享机制。省教育厅设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积极为毕业生提供档案、户口托管、政策宣传、学籍管理和认证服务工作,办理户口托管。2011年接待各类咨询服务20万人次。按照教育部要求,省教育厅已深度嵌入“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许多高校也积极嵌入一体化系统,2012年7月全省所有高校将全面使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云南省注重强化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评机制,分层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目标责任考核,表彰先进,典型引路,努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各高校以质量为核心,大胆创新,云南大学“五个并重”、昆明理工大学“六套组合拳”、云南农业大学“强基础、重创新”、云南师范大学“两个巩固、三个拓展、四个加强”、曲靖师范学院“齐抓共管、上下联动”、云大滇池学院“三大保障,五个抓手”等,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实施严格的就业信息统计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四不准”,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就业签约挂钩,不准劝导毕业生签订虚假协议,不准将顶岗实习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和监测工作,对在统计工作上弄虚作假的高校和院系,实行一票否决制。

五是以维稳为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和督促检查工作。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社会、投身国防事业的热情。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走投身基层、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各高校采取通过举办毕业典礼等丰富多彩的文明离校宣传教育活动,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毕业生文明和谐离校,切实维护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各高校认真掌握特殊困难毕业生群体、特别是就业困难的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底数,建立责任到人、任务明确的帮扶台账,实行“一对一”帮扶,通过发放求职或生活补贴、优先推荐岗位、心理咨询辅导、重点组织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指导等措施,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2011年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加大学生资助力度,高等教育资助11.72亿元,资助学生28.34万人,全面为应征入伍学生发放代偿了经费,积极为赴边疆和藏区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学费补偿。各高校积极开展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需求,提高学校教学和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同时各高校还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列入重点,在离校前掌握情况,帮助毕业生了解离校后联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渠道和相关保障政策。重视媒体宣传,宣传促进就业政策和毕业生先进典型,营造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定期督察机制,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投入挂钩制度。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考虑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篇(3)

一、依据供需特点,加强就业指导

针对结构性供需过剩的特点,加强择业指导。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群体中最有知识、最具活力、最富热情的新生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在全社会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的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呢?分析原因,不是高校毕业生总量供给过剩,而是结构性供给过剩。针对高校毕业生供需结构性错位特点,在高校毕业生择业时,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高校毕业生比较容易就业,社会有一定需求的专业人才高校毕业生也能找到工作岗位,找工作难的往往是专业结构性供给过剩的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是需要重点加强指导的毕业生。因此,需要加强就业指导的主要是专业供需错位的毕业生,要认真分析供需特点,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着力针对专业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数量过剩的毕业生问题,帮助他们依据社会需求,转变就业观念,积极融入社会,不必一定追求专业对口,首要的是先找到工作。在工作中运用高校培养的学习能力和自己所掌握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实践,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尽快成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或技能人才。

针对人才需求不均衡特点,加强就业指导。目前,一些亟需人才的地区,但工作岗位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很难有高校毕业生问津,其选择就业地点集中在省会、省辖市及其他经济发展较好地区。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同一工作岗位的工资收入差距较大,割裂了各地区、各部门间劳动供求的联系与科学匹配,遏制了高素质劳动力向低收入区域或部门的流动规模与速度。在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一方面要指导作毕业生理性面对竞争,指导他们到那里经受锻炼、建功立业,另一方面落实好吸引人才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避免造成地区间人才的“马太效应”和人才的“塌陷地带”。

二、加强市场建设,促进供需对接

加强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建设,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对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商品市场、金融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要素市场发展很快,但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源要素市场的建设不充分,人力资源要素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使各地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尚未真正形成;人力资源市场上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足,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还不适应经济社发展的需要,有关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网络信息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无法有效地指导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对接。

尽管目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学校以及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都建有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信息网站,但这些网站分散零乱,水平参差不齐,市场上缺乏统一就业信息的权威平台,使劳动供求信息以及招聘活动,存在着许多失真、虚假及陷阱等,直接造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的信息有效沟通不畅,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毕业生就业活动的顺利进行。要像建设其他要素市场一样,尽快建设好人力资源市场,更加有效地指导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对接。

三、加强校企合作,引导适应需求

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战略合作,不仅是增强毕业生适应性的有效措施,也是解决企业急需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机制不健全,许多企业不愿承担学生的实习责任,很少提供实习场所与机会。由于高校毕业生实习不足,造成了其实践经验及工作能力欠缺,远远满足不了当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要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亟需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校企合作,更好地引导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有效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问题。

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战略合作,也是增强高校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高校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强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的适应能力,改变毕业生过度依赖别人给予的工作机会。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增强毕业生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适应性,这是解决高校毕业生提高就业率的根本举措。

四、改变择业观念,积极投入“双创”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篇(4)

(一)李克强总理批示。5月22号李克强总理就本次会议作出重要批示。批示的内容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关系基本民生,也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20万人,促进就业任务更为繁重。各地区、各部门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落实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放在突出位置,认真细致的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大力拓宽就业生就业渠道。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营造更好营商环境,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加快成长,创造更多适应毕业生特点和成才需要的管理型、智能型、技术型、高质量就业岗位,充分释放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各方面形成合力,千方百计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总体稳定,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造作出更大贡献。

(二)人社部、教育部工作部署内容。人社部部长张纪南提出:一是着力抓好政策落实;二是着力推动创业引领;三是着力加强服务保障;四是着力强化、全力维护、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五是着力加大困难帮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一是推进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二是加强精准就业服务,广泛运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推进智慧平台建设,实现人岗精准对接;三是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四是推动形成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

(三)胡春华副总理讲话精神。他要求:一是认真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二是要充分认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复杂性。青年就业压力始终不减,失业水平有所升高;慢就业现象有所增多,青年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三是抓住主要矛盾,着力做好今年的重点工作。要大力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的产业;落实好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强和改进服务,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四是明确任务分工,狠抓工作落实。

(四)孙春兰副总理讲话精神。她强调: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我国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向好的态势,新产业成长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态势良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新起,就业工作基础更加扎实,为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同时全社会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招工难与就业难叠加的结构性矛盾仍未缓解,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的现象并存,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改观,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复杂。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引导高校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发光发热;推动毕业生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大显身手;鼓励毕业生到人民军队大熔炉锻炼成长;促进毕业生为民生改善贡献才智;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创新创业中成就梦想。三是抓住关键环节,扎扎实实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好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环境;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要优化服务,做好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类别;教育系统要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二、贯彻落实措施

(一)做好就业引导工作。一是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紧抓6月至10月高校毕业生离校求职的关键时期,大力开展就业指导,通过就业形势宣讲、就业政策咨询等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熟悉就业政策,理性看待就业形式,合理调整就业预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二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围绕大扶贫战略行动,鼓励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脱贫攻坚主战场工作。继续开展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基层项目的招募工作,根据基层人才需求,做好岗位设计和成长培育工作。贫困县各乡镇所属乡镇机关及事业单位拿出一定比例的招录名额定向招录本县户籍(生源)的高校毕业生。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工作。通过落实企业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保补贴、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奖励等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民营经济发挥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就业扶贫带动显著、创新创业示范性强、市场前景好的中小微企业项目,加大市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四是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强化思想上的教育引导,对毕业生、在校生、大学新生等不同群体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动员。进一步优化征兵工作流程,完善高校学生参军入伍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部队长期服役,视部队服役经历为基层工作经历。

(二)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工作。一是强化部门协作,人社、教育、高校等部门做好高校毕业生信息的交换,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根据毕业生需求,加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二是加密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丰富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月内容,搭建好供需平台,更好促进人岗匹配。三是积极主动开展就业见习工作,加强与见习生留用率较高的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按规定对就业见习补助予以足额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就业见习这一就业帮扶托底政策。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篇(5)

一、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地和各高校超常规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总书记和总理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并深入有关省市、高校视察,鼓励广大毕业生到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发挥才干;要求各地和高校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了解政策,掌握信息,疏通就业渠道,加强困难群体帮扶,使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年初,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大政策,推动各地和有关部门抓好政策落实。

(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地方政府强力推动、全社会大力支持,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央有关部门多措并举、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形成了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地党委、政府以空前力度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办文件的配套措施,全力抓好政策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关社会团体和用人单位主动出项目、出资金、出岗位,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教育系统勇挑重担、全力以赴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成立了以志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提出“非常时期、非常决心、非常举措”的工作要求,牵头制定出台了落实国办文件精神的19个文件,包括九大方面、70多条新的政策措施;与往年相比,今年出台的政策文件之多、涉及方面之宽、措施力度之大、惠及学生之广都前所未有。

各省级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承担了最主要、最直接的责任,在落实“一把手”工程,出台配套政策,狠抓政策落实,千方百计开拓就业市场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进一步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了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

(四)应对危机、促进就业、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一方面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以应对危机为契机,着眼长远,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与创新。一是以启动科研项目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一支以合同制管理为基本模式的专职科研队伍。这是温总理在北航视察的时候提出来的,无论是对于学校的科研还是学生的就业都是有利的。二是以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培养模式改革。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地调整研究生专业结构,更多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三是以积极促进服务外包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为着力点,推动高等教育适应现代服务业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四是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基本政策体系,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入伍的规模,加快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是我国军队建设上的重大举措。五是以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为契机,创新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六是巩固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通过以上六项措施,直接解决70多万名应届毕业生就业,并在制度改革和创新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具有深远意义。

同志们,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积极进展,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得益于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作为、深入挖潜和狠抓各项政策落实;得益于教育系统以高度的责任感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抓实干和全力推动;得益于社会各界对毕业生就业的鼎力支持和倾情相助。借此机会,我代表教育部,向辛勤奋斗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向关心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全力以赴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上呈现企稳向好的势头,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据有关方面预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将延续,我国宏观就业形势仍很严峻。同时,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高校毕业生就业牵涉到很多方面,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怎么看待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关系到怎么看待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的工作以及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等等。为提早谋划好、部署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力争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确保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相关领域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通知》对做好2010年的工作提出了八方面要求,我想借此机会,着重强调以下六点。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的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具有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对此我们要准确把握,深刻领会。一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今后我国要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高等学校要适应和服务于这一转变,把各类人才及时输送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二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在600多万大学生身上,寄托着600多万乃至上千万个家庭的殷切希望。做好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就是我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表现。三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毕业生就业状况,事实说明,如果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多数难以就业,就不能说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是高的。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不会选择这样的高校,从而这样的高校也就不可能科学发展。四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高校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大,能否使他们较好地实现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

(二)巩固和完善政策,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一是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中央项目的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二是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三是要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这是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事情,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及早启动2010年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将国家和地方对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优惠政策及早传达到毕业班学生,力争高校毕业生参军人数比2009年有较大增长。四是各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出台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新政策。积极协调当地财政等部门加快制定地方性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办法。要统筹研究为农村基层输送大学生的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并尽快完善相关政策。五是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特别是充分考虑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作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探索实施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

(三)加强创业教育,优化政策环境,力争实现2010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全国就业群体中,高校毕业生无疑最具有创业的潜在优势。各地和高等学校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有关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努力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要大力加强创业教育,一方面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积极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二是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新政策。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并配合有关部门,力争出台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并在工商注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简化程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三是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新的支撑平台。各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资源,扶持大学生创业。各高等学校也要积极整合资源,特别注重依托大学科技园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教育培训、配备创业导师,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今后一个时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一是要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应努力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行业、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重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相关行业需要服务;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行业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各类院校都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二是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2010年将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积极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启动研究生、本专科生专业目录和专业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各省级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也要加大人才类型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入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的规律性研究,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采取措施予以调整。三是要大力开展就业实习实训,建立稳定的、能满足教学和就业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推进“双证书”制度和“订单式”培养,确保学生毕业前有半年的顶岗实习时间,也就是刚才发言同志讲的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四是要进一步把就业状况与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适度挂钩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对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估中,要进一步加大就业状况指标的权重。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篇(6)

【正文】

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20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的通知》,我市于2020年11月23日—12月6日在全市范围开展了“2020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

活动期间,全市共组织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24次,现场招聘会参加单位907家(网络招聘会464家),提供就业岗位20803个(网络招聘会9221个),参加现场招聘会毕业生数9778人;发放就业政策宣传资料5900份;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指导9场,参加毕业生总数1691人;开展企业HR经理进校园活动8场,企业HR经理参加110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加单位23家,提供就业岗位1980个。多渠道全方位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就业人才服务,不断优化改善就业生态环境。现将我市就业服务周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举办各种形式招聘活动。活动期间,全市共组织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24场,现场招聘会参加单位907家,提供就业岗位20803个,参加现场招聘会毕业生数9778人,达成初步意向1114人;网络招聘会参加单位464家,提供就业岗位9221个,投递简历数3421份,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188人;其中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加单位23家,提供就业岗位数1980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人数367人,开展直播带岗7次,观看17750人次。

(二)强化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各地都积极开展各类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主动将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延伸到高校。全面梳理2020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情况,准确获取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录入实名信息系统,同时利用现有分布在全市各个村、社区的人力社保专职员对辖区内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统一作一次全面的排摸,确保实名登记准确无误。对在服务周活动期间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及时做好后续跟踪服务并及时更新到数据库中,做到动态管理。

(三)加强宣传引导。利用新兴媒体各地区结合当地宣传平台,充分利用人事人才网、广播、电视、公告宣传栏、手机报、微博等途径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人才需求、招聘信息、服务政策、面试技巧等,深入解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开业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加便利地实现创业。南湖区、秀洲区等人力社保局组织50家企业分别在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嘉职院、嘉兴学院等高校举办现场招聘会,同时开展就业指导进校园宣传活动,发放嘉兴市就业创业政策E本通等宣传手册,为高校毕业生送政策、送指导、送信息,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篇(7)

2012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行了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阐述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意义,对落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六个着力推进”的明确要求。[1]会后,围绕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专访。

苗圩指出:当前我国工业规模很大,但总体水平较低。我国工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大而不强。要在制度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向工业经济。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业。[2]

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当前我国工业经济的基本现状。当今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的全球一体化经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使我们不得不长期扮演着为别人打工和做嫁衣的尴尬角色。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而经济转型的核心支撑是依赖于科技进步。采取切实措施,引导更多的人才等要素投向工业经济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国是一个高等教育的大国,高校聚集着大批从事教育、科技工作的精英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如何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让他们的聪明才智服务于工业经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工业经济发展需要更加重视人才要素投入

20世纪后期,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凸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2009年底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及其不断蔓延和恶化,对复苏过程中的全球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可能会让世界经济陷进衰退的泥潭。但危机同时也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好时机,因为这些危机往往都是我们的发展方式中间出现了问题,无论是国际,还是我们国内。

2012年06月12日,总理在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作报告时指出,“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不仅要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更要成为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主体。” [3]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面对各种危机,面对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浪潮,我国的企业必须紧紧扭住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努力转危为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最强的竞争力。在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递减趋势的情形下,人才要素投入和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家间、地区间和产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其核心则主要在于科技研发与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和人才竞争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地区的贫富和国家的兴衰。

未来工业经济的科学发展,必须依靠人才和科技资源,走自主创新之路,这已成为政府和企业家们的共识。企业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可持续的研发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以及节能减排的严峻挑战,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一直处于资金不足,研发经费和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的困难,只能通过简单再生产来维持局面。这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较少,科研条件差,经营管理水平低,信息不通畅,外部环境差,企业不能像高校和科研院所一样能够争取大量国家科技经费来进行科技研发,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产品核心技术,一部分企业只能作为加工工厂存在,对市场没有主动权,这成为了制约企业自身发展的瓶颈,更难以参与国际竞争。

新形势下,企业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就要采取切实措施,转变发展方式,加大人才要素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经济增长模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方面转变。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学、研、产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科技研发与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切实提高企业的科技研发与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广大企业必须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度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核心战略选择,在挖掘自身人才要素潜力的同时,更加重视谋求社会各方各类人才为我所用,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篇(8)

我省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年”,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实现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稳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的工作目标。结合国家和全省2010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高校今年要着重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继续挖掘潜力,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2009年,为了积极消除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全省教育系统一是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件实事”立足自身挖潜,向国家争取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在教育部下达3000个名额的基础上,争取达到5000个,经省政府同意,我省又追加了5000个名额,配套经费1亿元,仅此一项就为高校毕业生提供1万个就业岗位。二是适量增加研究生及专升本招生计划,总量为3.8万人,增幅达28%,满足了金融危机影响下广大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需求。三是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的联系,积极推进“大学生村干部”“选调生”“三支一扶”“志愿服务”“基层卫生医疗岗位”等项目,共组织7400多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今年,我省将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就业项目,努力扩大规模,各高校要认真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实际,积极组织学生报名参加。此外,各高校还要加强与有关方面的沟通联系,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台新的项目,在完成好各项任务的同时,大力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二、继续抓好关键环节,进一步做好入伍征集工作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征兵命令,国家从2009年开始征集应届高校毕业生入伍。去年,我省以超常规的力度推进这项工作,狠抓组织领导、沟通协调、宣传引导等关键环节,在全省教育系统形成了“省厅――高校――院系――辅导员――毕业生”联动的工作格局,借助报纸、电视、手机短信等信息平台发起高密度的宣传攻势,全年预征人数和最终入伍人数均走在全国前列。今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征集应届高校毕业生入伍的力度。各高校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健全措施,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一是把思想统一到国家和省里的要求上来。大规模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角度来看,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走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路子,推进实施人才强军、科技强军战略的重大举措;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的健康成长和锻炼成才。因此,各高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征集入伍工作。二是成立入伍征集工作领导协调机构。从去年的工作实践看,成立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征兵工作协调机构,对于加强与各级兵役机关的沟通联系、促进日常工作开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各高校要巩固原有成果,进一步理顺工作体制,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健全工作机制,狠抓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三是加大政策宣讲力度。要大力加强爱国主义和相关的政策宣传,特别是要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军营成长成才的先进典型,引导毕业生到部队建功立业。要举办高校毕业生入伍政策专场宣讲会,详细解读毕业生和家长关心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把政策讲深、讲透,让广大毕业生懂得应征入伍既是他们的光荣责任和义务,又是他们接受锻炼、茁壮成长的重要途径。对于在外地实习的毕业生,要通过各种手段把报名信息及时通知到他们。四是做好各方面的衔接工作。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环节多,一环紧扣一环。各高校要按照兵役部门的统一要求,把报名、政审、体检等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符合条件、有意向参加预征的毕业生,认真落实好每一个工作环节。要配合兵役部门把好身体初检、政治初审关,认真核实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申请表、预征登记表等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三、继续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信息支撑

要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积极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一是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和宣讲服务。各高校要采取措施,大力宣传毕业生就业政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服务,使每一个毕业生都了解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公务员考试录用、户籍人事档案管理、技能培训、失业登记、临时救助等方面的政策。二是提供信息服务。信息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各高校要主动出击,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多方面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方便、快捷的特点,在网上收集和鉴别需求信息,方便毕业生择业。三是提供就业指导服务。要针对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帮助其提高择业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要加大对长线专业、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指导工作,帮助其实现就业。

四、继续强化创业教育,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我省把推动全民创业作为发展之基、富民之本、活力之源,出台自主创业小额贷款担保、税费减免、免费创业培训指导、科技扶持、项目孵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加强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普及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理念,提高创业能力,取得了明显效果,2009年共帮助1.3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和实践仍处在为毕业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还没有被提高到经济发展“驱动力”的战略高度。因此,各高校要根据教育部和我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迸发出创业激情,推进创业实践活动。一是加强创业教育。各高校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加大创业教育的力度。二是加大对创业的技术支持力度。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一批人就业,因此,各高校要加大支持力度,为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要积极整合资源,注重依托大学科技园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和孵化基地,发挥创业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加大创业投入。有条件的高校要设立创业基金,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还要创造条件与社会有关组织合作,吸引社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和服务。

五、继续推进评估督察,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深入开展,省教育厅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开展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的通知》,对评估要求和评估内容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今年上半年,省里将抽调有关专家组成评估专家组,对申报高校分组进行评估。各高校要认真准备,积极开展评估督察工作。一是提高认识,积极开展自评整改。评估的目的是促进高校进一步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实现就业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因此,各高校要结合要求认真自评,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推动工作的原则,对照条件完善提高。二是认真准备,做好迎评工作。已经申报的高校要在自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落实好各项改进措施。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在人员编制、服务场地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做到就业工作常抓不懈、落实政策不折不扣、就业服务坚持到底,以最充分的准备迎接此轮评估。三是严格标准,量化使用评估结果。省教育厅将强化就业状况与高校发展相关工作挂钩制度。对评估不合格的高校,要减少其招生计划,取消评先进的资格,并建议有关部门取消其升格合并和专业设置调整等资格,在办学质量评估方面也要被降低等次。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91-01

近年来,国务院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文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地成效。以我院毕业生为例,不论是从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的时间还是就业数量、就业质量等方面,这两年都明显优于前几年。笔者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结合这几年就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从高校就业指导角度谈一下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第一,供求关系――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总量的大幅增加,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体。而国家同期经济发展所新增加的就业岗位数量基本保持稳定,高校毕业生总数已超过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半数。供大于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第二,就业结构――结构性矛盾持续存在。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大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熟悉某项操作技能。而事实上,大学生人力资本的供给却与这样的需求结构不相吻合。这种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表现为专业结构性失调,另一方面表现为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性失调。两种情况,造成了目前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状态。

第三,要求严、门槛高――就业障碍多。毕业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使得用人单位选择空间和挑选余地增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越来越严,设置的门槛越来越高,给大学生正常就业造成了过多的障碍,是对国家人力资源――大学生资源的一种浪费。

第四,区域经济市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失衡。大学生趋于中心城市、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就业,使得这些地区人满为患,岗位竞争激烈;相反,中小城市、偏远、落后地区,由于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相对艰苦,许多就业岗位却招不到毕业生。这就导致一个表面上量的过剩和实际上质的缺乏的矛盾。

二、高校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通过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我认为高校在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方面主要有以下经验和做法:

第一,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完成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社会责任的重要教育环节。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从低年级抓起,将就业指导工作与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切实有效地将该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第二,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学生在大学期间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否良好,在大学毕业择业时自我定位是否客观准确,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有效的引导机制和评估体系。这个有效的引导机制和评估体系就是一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可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培训、学习,借助职业测评软件、职业测评问卷等科学工具,客观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并通过职业生涯实现理想和目标。

第三,做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当今的人才竞争,是人才综合能力的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以及强健的体魄等。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综合素质的培养重在引导,可以将其渗透到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如提倡并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篇(10)

[摘要] 在深入把握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南京某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工作的现状,提出了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支持体系,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教育体系、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充分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和力量,形成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整体合力。

[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110?03

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决策[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改革目标[2]。总书记在致2013 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明确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3]。”李克强总理2014 年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多次到大学科技园、高校视察大学生创业工作。2014 年5 月9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4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 号),文件强调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求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4]。2014 年5 月22 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38 号)[5]。2014 年11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5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 号),首次将大学生“创业”纳入文件体系,特别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这一突破性政策[6]。综上所述,党和政府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空前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有效推动了大学生创业工作。

近年来,高校积极应对形势变化,认真落实政府要求,大学生创业实践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特别是创业课程建设、创业竞赛平台搭建、创业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但目前已有的工作基础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形势需要存在差距,工作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学校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体系不健全,资源和力量未能很好地整合,缺乏工作合力。本研究基于此,通过总结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和工作案例,提出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支持体系。

一、基于南京某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工作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将大学生创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不同步、与当前形势不够适应、与大学生创业需求不吻合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工作。

(一)大学生创业实践工作政策配套滞后

学校逐步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等政策和制度,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从运行效果看,当前已有政策和制度既有针对大学生创业工作实际而制定的,也有少数应景的成份,其针对性不强,指导大学生参与创业的作用不明显。同时,已有政策和制度的系统性不强,内容不够健全和与时俱进,没能很好地体现和反映当前党和政府关于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创业的利好政策,特别是支持大学生创业实实在在的举措少,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学校自2004 年开展创业教育课程以来,学校教务处、学工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必修课,同时开设《创业学》、KAB 课程以及《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课程,构建了初步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同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资源整合、选派学习等方式,现已形成近90 名专兼职、校企结合的师资队伍。从多年的教学效果看,当前的课程体系就大学生创业教育而言,重理论、轻实践,工作针对性不强。同时,没有形成必要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群,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现实需求。专职专业教师数量偏低,兼职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创业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缺乏。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载体单一

学校教务部门、学工等部门围绕服务大学生创业实践,开辟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和载体,成立了一批创业类社团,引导和服务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举办了大学生创业大赛,搭建实践平台,营造创业氛围。举办创业面对面、讲座报告等,以促进创业人才培养。一系列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当前创业实践平台载体从学生的参与和反馈看,效果不够理想,主要体现在平台载体单一,不够多元,不能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同时形式不够灵活多样,过于传统,活动的实效性不强、吸引力不够,导致学生参与面窄,进而影响整体活动效果。

(四)大学生创业实践缺乏必要的保障

学校通过建立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创业资金和场地支持、建立服务机构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保障。除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外,在校外与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知名企业等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54 个,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132 家。从实际运行的效果看,基地发挥了一定作用,弥补了学校创业实践基地紧缺的实际困难,为创业实践环节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资源。但实际的运行效果还不够理想,未能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的运行模式,学生参与率和使用率低,少数基地的作用没能很好地发挥,也存在“建而不用”的情况。同时学校大学生创业基金短缺,组织管理力度不够,不能解决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瓶颈问题。

二、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支持体系

高校对于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全国高校普遍十分重视大学生创业实践,通过创新举措大力推进工作,现有的基础,为今后进一步推动深入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撑。但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当前已有的基础需要进一步深化发展。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整合政策、教育、实践、保障等“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支持体系,以期形成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整体合力。

(一)健全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体系

高校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政策体系,事关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长远发展,也是管根本、管源头的工作。建议在当前已有政策基础上,进行梳理整合,开展立改废工作。完善政策体系,要立足当前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最新要求,立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立足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当前,学校应出台《关于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中应明确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践工作的领导小组,整合学校教务、学工、研工、科研、团委等部门的力量以及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践工作中的职责,应明确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工作的扶持政策,明确创业教育、实践、孵化、竞赛、基金等一系列举措,特别是出台大学生休学创业的政策规定。

(二)健全大学生创业的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综合素质和开创性个性得到培训和强化,现代创业意识与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的教育[7]。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推动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基础性工作。高校应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进程,将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工作纳入培养体系,将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明确创业课程的学分、师资安排。根据大学生创业的实践经验,大学生创业课程应安排在大学生二、三年级较为科学。二年级注重基础理论教育,三年级注重实践技能教育。具体课程安排中突出必修、选修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其次,要重视课程教材的选配,选择适合学校实际的教材,或组织专业教师编写教材。第三,将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体系。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注重资源整合,引入优秀企业家、创业导师和创业典型,发挥其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历的优势。

(三)健全大学生创业的实践体系

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起步在教育,深化在实践。打造丰富、多元、专业的实践平台是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参与创业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创业的实践体系侧重学校第二课堂的作用发挥。通过打造专业化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体系,服务大学生创业实践整体工作。大学生创业的实践体系构建要点面结合,分层次、分类别,突出针对性。既要有面上的宣传引导和大众化参与,也要有针对性的、服务高层次创业实践需要的高水平实践活动,形成循序渐进、基础性和专业性结合的参与机制。面上通过开展创业菁英培训班、创业面对面、论坛、沙龙以及创业大赛活动,突出活动的导向性和示范性,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意识,培养创业能力。要立足针对性,通过引导创业团队组建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实践基地孵化、培育和推荐优秀项目参与省级和全国创业竞赛、优秀创业项目一对一辅导等途径,助推项目落地。同时要发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优势,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大学生运用高校科研成果开展创业项目实践,引导市场前景广、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落地生根。

(四)健全大学生创业的保障体系

上一篇: 政治学习记录 下一篇: 大学生党员学习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