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企业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5 05:25:03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1)

一、工作机制

成立山水城招税协税护税工作组,成员由财政局、经发局、招商局、建设局、行政服务中心、国税、地税、工商、物业等部门组成,工作组组长由周建宏同志担任,副组长分别由李南新同志和邹伟晨同志担任。其中李南新同志重点负责对注册、总部型税源企业兼顾园区载体型税源企业的招引;邹伟晨同志主要负责对入驻山水城科教园区企业占用土地、占用载体、载体及注册企业产出等情况进行排查。并设立两个工作小组,注册、总部型税源企业兼顾园区载体型税源企业招引工作小组成员为:李南新、周锡宏、杨耀进、王耀军、肖爱华、周萍、朱凯;入驻企业排查招税工作小组成员为:邹伟晨、顾杰、王维周、高飞、王琪。

二、职责要求

1、加强对注册型税源企业的招引力度。注册型税源企业是指在山水城区域范围内不占用任何载体,只进行注册挂靠的企业。对此类企业要充分依托对招引政策的有效制定和完善,突出山水城优势,尽最大程度提高吸引力。

2、加强对总部型税源企业的招引力度。总部型税源企业是指对占用山水城载体资源较少,但产出和纳税较高的总部型企业。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社会资源,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大力招引年税收在500万元以上,在山水城区域内只有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进驻的企业。

3、建立现有载体产出分析工作体系。通过这一体系,一是对已入驻载体企业进行全面跟踪、排查和筛选,在全面摸清各企业占地亩数、占有载体面积、近几年产出和缴税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对山水城载体入驻企业长期经济数据进行跟踪、分析和筛选的体系。重点排查那些占用土地及载体面积与年上缴税收严重不成比例的企业,并针对此类企业,制订具体对策,促使其提高产出水平;同时,研究形成退出机制,提高载体使用率和效益。二是对于空余载体进行合理补缺,引进符合山水城发展条件的载体企业,充分保证山水城载体的产出和税收水平。三是重点对注册企业产出情况分析,利用财政政策,使企业早开票早产出。

4、国、地税。对新办企业及时跟踪服务,对老企业产出进行监督检查;协同工作组开展协税护税工作,定期向工作组提供征管数据。

5、工商分局。按要求对新办企业、个体工商户及时办理营业执照;负责无证无照户清理及补办工商执照,协助国税、地税、工作组对漏征漏管户的清理;每月向工作组提供企业、个体工商户开业、变更、注销等信息。

6、行政服务中心。做好招引企业工商、税务两证代办及代办中其他事务;每月向工作组提供新办、变更企业情况(包括总部、入驻企业实际座落地),提供变更企业工商、税务副本复印件(并分清区区内、区外变更企业情况)。

7、招引企业地址、办理流程。招引注册、总部型企业注册地设在科教园区软件园6号楼3层,园区载体型企业注册地设在载体座落地。办理流程由:工作组(招引企业)行政服务中心(二证办理)工作组(登记上报信息、衔接税务服务)。

8、其他部局。财政审计局负责招引企业上报、衔接;对协税护税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方案、汇报、解决;负责招税协税护税工作组经费结算。经济发展局负责辖区内传统型经济产出分析及企业稳心留根工作;配合工作组做好科教产业园区域内载体型企业清理及协税护税工作。规划建设局定期提供建设工程项目开工时间、面积、造价、施工单位等情况;做好项目清理并配合做好项目登记。其他部局密切配合做好招税协税护税工作。

三、绩效考核

1、考核机制。对于工作组的绩效考核,由山水城财政审计局负责实施,并将考核结果报山水城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办公会议讨论审批。

2、考核内容。

(1)对于注册、总部型税源企业和园区载体型税源企业招引工作的考核内容主要为年招引注册、总部型企业家数、载体型企业家数;注册资本金额度;招引税收额度。

(2)已入驻企业排查招税工作的考核内容主要为确保原企业承诺产出;税收在目标任务上增量达20%以上。

3、考核结果。

(1)每年由山水城财政核拨给招税协税护税工作组工作经费5-10万元。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企业统计工作是企业财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它为企业日常经营提供有效的数据,因此企业统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做好企业统计工作,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成了统计人员面临的新难题。

1、企业统计工作的内容、意义和作用

1.1、企业统计工作的内容

1)制水总量

指城市供水设施和补压井生产的全部水量。包括水厂自用水量和供水量。

2)供水总量 指城市供水设施供出厂外的全部水量,包括有效供水量 及损失水量。

3)人均年供水量

指企业年供水总量与在册人数之比。

年供水总量:指按企业年度实际供水量加本年度实际节水量计算。

职工平均在册人数计算的范围,仅限和供水有关的户、 供销人员、设备及管网维护人员,各职能部门及水厂管理人 员,但不包括基本建设、第三产业人员、以及相对独立经营 的供水关系较小的公司所属的企业人员。

计算公式: 人均年供水量=年供水总量/年职工平均在册人数

4)有效供水总量

指城市供水设施将水供出厂外后,各类有用户实际使用到的水量,包括收费的(即售水量)和不收费的(即免费供水量)。

5)售水量

指收费供应的水量。包括生产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和其他用水量。

工业用水量:指用户在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水 量。包括基本建设单位的基建用水量、铁路机车用水量和科 学研究单位及大专院校的研究化验室、附属工厂、附属车间 所耗用的水量。自来水出厂后再送回水厂的生产自用水量和 冲洗厂外管道的用水量,也计算在内。

生活用水量:指居民日常生活与行政、 事业单位、 部队营区、商业及服务等行业的用水量。包括饮食店、旅 馆、理发店、浴室、游泳池、商店、学校、机关、部队等 单位,以及生产基本建设单位装有专用水表计量的生活用 水量(不能分开者,可计入生产用水量内) 。街道、里弄的 生产组织的生产用水,如不易分开时,亦可包括在生活用 水量内。

其他用水量:指不包括在生产用水量和生活用水 量以内的用水量。如农业灌溉用水、市政用水、消防用水、 娱乐用水等。 自备水的有效供水量也应按“售水量”指标的上述分 级统计。

1.2、、企业统计工作的意义

企业统计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具体来说,企业统计的统计信息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数量性。就是通过数字揭示事物的面貌和发展规律,数据客观形象,是决策者制定企业发展计划的主要依据。如通过供水总量、售水总量、年免费水量,可以计算出产销差水量、产销差率、管网漏损量、管网漏损率等,如果产销差过大,可能存在的原因,市政园林等公用设施用水量增大,自来水水管存在漏水的现象、用户用水量抄表工作未完成等;二是确定性。企业统计的具体数量关系是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客观反映,统计的量不是抽象的量,是真实的企业经营或市场数据。并以此对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如果任意更改,用一些不可靠的数据,就像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很难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 如在企业进行调水价时要考虑居民用水量、生活用水量的用水量结构,首先要保证生活用水量,分一阶二阶三阶,2005年12月1日德阳市物价局召开德阳市市区调整自来水价格听证会,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对水价调整的意见。同时,按照省政府《关于深化水价改革和加强节水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府函【2005】257号)文件中提出的“今年上半年内,凡是实行“一户一表”计量制的地区将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办法”的要求,结合听证代表的意见,市物价局于2006年2月14日又组织召开了德阳市区试行阶梯式水价的座谈会。按照《价格成本监审暂行办法》的规定,德阳市物价局对公司近三年的价格成本核算进行了监审,又有利于节约用水、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的调价调价原则,拟定了水价调事方案和阶梯式水价方案上报市政府,并经市政府五届三十三次常务会议审定同意德阳市自来水公司执行“阶梯水价”1:1.5:2。

微利,制定城市供水价格应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 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是净资产利润率8-10%。具体的利润水平由所在城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征求同级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根据其不同的资金来源确定。

三是综合性。企业的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原材料进入工厂、生产加工过程及销售等各个方面,以及其他相关的方面和环节。因此,企业统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决策的正确与否。

1.3、企业统计工作的作用

企业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是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部活动之中,在整个企业信息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一套完善的统计体制可以及时为企业提供满足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监督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

2、当前的城市供水企业在统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2.1、外部环境

1)、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干部的思想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式上,他们认为供水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凭经验加上工作惯性就可以了。在实际工作中认识不到统计信息的价值,这一价值已成为生产经营的一个要素,起着其它工作无法替代的作用。

2)、现行的统计报表指标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特点是统计调查专业化、统计整理格式化、统计成果指标化。从各种渠道向供水企业布置的报表数多,指标林立,但兼容性差。其结果是上级部门感到数据不够用,供水企业感到用处甚微

3)、供水企业所需信息得不到反馈。各级统计一机构、综合管理部门都直接向供水企业搜集统计资料,而企业所需信息得不到反馈。供水企业统计人员疲于填报表,无暇搜集企业所需资料和挖掘、整理已有资料。

2.2、内部因素

1)重定性,轻定量。供水企业的领导者对一统计一职能的认识简单化,满足于定性分析,轻定量分析,出现重专业管理,轻综合管理的现象,致使企业统计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利于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统计工作本身职能单一。供水企业统计人员除了在本职岗位上完成各类统计报表之外,基本上不在企业内外进行调查研究。这种统计活动方式,不仅使企业丧失了活力,而且还使统计信息只能是企业经营状况的事后记录。统计指标又是业务指标、会计指标的重复,这使统计信息失去了其导向与咨询作用。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差。有些人认为,统计工作会算加减乘除就可以了,供水企业的统计一机构很少有高、中级统计人员。从统计工作状况讲,简单的数据处理技术就已足够,抽样调查、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统计方法在实际中很少应用。统计人员所具备的预测能力和对数据的敏感性一也被日常琐事消磨殆尽。

3、对供水企业统计工作创新的思考

3.1、提高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完善指标体系

统计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统计工作提供的数据资料,企业的管理者所做的决策就没有数据支持,因而没有说服力。而现有的统计指标比如:国家和行业的报表现存的内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人员、劳资情况;能源损耗状况;这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还需增加能反应企业微观方面信息。比如能反应市场占有率的指标、反应产品获利能力的指标和反应产品用户满意程度的指标等等。以上的指标在企业中的设置率很低,但它却能客观的出反映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

3.2、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深对统计信息的分析

企业中的统计工作,需要一批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和扎实的统计学基础的统计人才来完成。对于上岗的统计人员要严格考核,保证质量。要定期开展统计方面的培训,包括管理、经济、财务和生产工艺等相关方面的知识。企业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管理和网络技术,加速对信息的整理、传送和分析。提高数据的质量,深度挖掘信息资料的利用价值。

3.3、统计技术创新

创新企业统计方法需要企业能够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信息化技术产品来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企业在采用信息技术时候,需要在统计部门大力的提倡计算机中数据库的各项功能,在统计人员中宣传数据库系统的优势之处,并且要努力的让数据库系统取代传统的统计方式。数据库系统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他在存储、统计的功能要远超于手工统计方式,所以得到了广大企业的认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时刻的了解企业外部环境变化,与时俱进的更新自己的技术和设备,特别是统计工作上,要利用先进的统计技术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让数据相比以往更加的真实、准确以及规范化。数据的真实性是统计工作根本追求,因此利用现代化统计技术可以有效的保证这一点,并且还可以让数据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来,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

3.4、调查方法创新

统计数据的作用在于调查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为是企业领导制定经营决策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形势逐渐复杂,统计人员仍然单一的采用统计报表的形式来调查市场和统计企业内部经济活动数据,这样做已经显得尤为的落后。因为市场环境变化莫测,统计报表的工作效率不高,并且由于人工手写或者输入,有时会无法避免的出现错误,这样就无法满足企业统计工作求精、求快的要求,所以改变调查方式已经迫在眉睫。这就需要企业需求新的调查方法,扩展信息的来源和渠道。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了解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变化,获知一些有利的消息。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采用抽样调查、项目调查以及报表调查等实用的方式来完场统计工作,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解决统计工作耗费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3.5、企业统计工作要关注外部信息管理

我国在新时期了统计相关信息与资料,企业必须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通过对新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将其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以便决策者利用统计数据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另外,由于企业内部信息与市场信息相脱节,无法满足信息化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因此,企业一定要第一时间掌握市场信息变化,根据市场变化要求,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结束语

统计的创新发展,能让企业更能看清行业本质,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而其超强的预测能力和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是发展统计工作在企业中运用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丽英.新经济时代企业统计工作的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01:14-15.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企业特征;意愿;影响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局课题“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支持研究”(项目编号:2014-2D18);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TJJX13-013)

作者简介:孙晓玲,女,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0-0019-06

校企合作可以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开展就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高职院校自身也在不断探索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笔者认为,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主体,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劳动力市场无序竞争的市场背景下,某些企业并不需要通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获取劳动力技能人才,且它们认为,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会存在较大的人才流失的风险。因此,许多企业并没有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本能意愿。这一问题多年来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如张俊珍、田东平等(2008)调查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因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企业的动因存在着显著差异[1],霍丽娟、刘新起等(2009)通过问卷调查,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冉云芳(2013)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意愿及其动因和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3]然而,当前是哪些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企业自身特征对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及具体内容有何影响?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深度了解当前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状况,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一、调研企业基本特征及参与校企合作意愿分析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重庆市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部分企业。对企业的问卷调查主要通过各职业院校实训就业处来联系完成,完成形式为电子问卷。本次调研一共发放电子问卷160份,回收了118份,回收率为73.75 %。在对数据进行处理过程中剔除了空白卷和相关不科学数据的样本,最终获得了有效问卷为104份,有效率为88.14%。

(一)企业基本特征

1.企业所属行业。从调研企业所属行业来看,问卷设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属行业,其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17(16.35%)、54(51.92%)、33(31.73%)。

2.企业所属性质。从调研企业所属性质来看,问卷主要涉及国有及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其他五大选项,其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13(12.5%)、56(53.85%)、10(9?62%)、22(21.15%)、3(2.88%)。可见,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以私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居多,两者占比为75%。

3.企业规模。针对调查问卷中的企业总员工数,笔者对具体员工数进行了区间划分:50人以下、50-99人、100-499人、500-999人、1 000-1 999人、2 000人及以上,其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6(5.77%)、10(9.62%)、71(68.27%)、7(6?73%)、3(2.88%)、7(6.73%)。可见,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员工规模大多在100-499人之间,占比达68.27%。

4.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问卷调查涉及中高职毕业生人数,笔者通过中高职毕业生人数除以企业总员工数,得到企业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从整理后的结果来看,将其比例分为10%以下、10%-30%、30%-50%、50%-80%、80%以上五个区间,中高职毕业生占企业总员工数的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21(20?19%)、39(37.5%)、30(28.85%)、7(6?73%)、7(6.73%),可见,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其中高职学历员工结构比例大多集中在10%-50%之间。

(二)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分析

1.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分析。针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调查,问卷设计了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一般、不太愿意、一点也不愿意五个选项,其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25(24.04%)、48(46.15%)、24(23.08%)、7(6.73%)、0(0.0%)。可见,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还有待提升。

2.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分析。针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具体意愿的调查,问卷设计了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一般、不太愿意、一点也不愿意五个选项,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1分。具体内容为: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提供外聘兼职教师、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企业参与具体校企合作意愿的均值越高,意味着企业越愿意参与某项具体内容,具体意愿程度如表1所示。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位于前三名的内容为: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开展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均值分别为4.6096、4?3340、4.2115,处于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之间。

二、企业特征对其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的影响分析

在分析企业特征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的相互影响时,文章主要采用统计学知识中的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多重比较分析(Multiple Comparison)、Pearson卡方检验三种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 数据分析软件,深入探讨企业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和具体意愿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特征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影响分析

文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企业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企业所示行业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之间并没显著相关性,而企业所属性质、企业规模、企业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三个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均有显著性影响。

具体来看,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三个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

校校企合作意愿的相互关系用多重比较分析方法来测算。表3为企业性质与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国有及集体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私营企业,而在0.01水平上显著低于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与其他性质的企业并无显著性差异。从均值差来看,外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最高,其次为合资企业。

表4为企业规模与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50人以下的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在0.01水平上显著低于50-99人、100-499人、500-999人、1 000-1 999人、2 000人以上的企业,从均值差来看,企业规模越大,均值差的绝对值越大,这表明:企业规模与企业参与职业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表5为中高职毕业生数占与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10%以下比例的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在0?05水平上显著低于10%-30%、30%-50%、50%-80%的企业,在0.01水平上显著低于80%以上比例的企业。从均值差来看,中高职毕业生人数所占比例在80%以上的企业,其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最高。

(二)企业特征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影响分析

文章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对企业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进行分析。表6为企业所属行业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结果:企业所属行业与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在在0.01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与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这几项具体内容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而在提供教师实践机会、开展订单培养、提供兼职教师上没有显著性相关关系。

表7为企业性质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结果:企业性质除了在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这一具体内容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在其他提供教师实践机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提供兼职教师、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这几项具体内容均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相关关系。

表8为企业规模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结果:企业规模在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相关关系,而在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提供教师实践机会、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方面并无显著性相关性。

表9为企业中高职毕业生所占总员工数的比例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结果:中高职毕业生占比在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提供兼职教师、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研发技术和产品方面都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在0.05水平上与提供教师实践机会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和具体意愿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具体来看,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中,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的比例为70.19%,一般的比例为23.08%,不太愿意的比例为6.73%;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中,最高意愿为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其次为开展订单培养,第三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其意愿范围均在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之间。[4,5]从合作总体意愿和具体意愿来看,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比例还有待提高,且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合作。

(二)企业所属行业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并无显著性影响,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有着显著性影响

从调研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私营企业占了53.85%,员工规模也大多集中在100-499人之间,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主要在50%以下。企业性质方面,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国有及集体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比私营企业要高;企业规模方面,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越高;从中高职毕业生所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来看,企业现有员工学历结构中,中高职毕业生比例越多,其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越高。私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体,在其参与意愿并不如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国有企业高的现实背景下,如何采取政策优惠、激励措施等手段,满足私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最终需求,提升私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显得非常重要。[6,7]

(三)企业特征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因不同合作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具体而言:(1)企业所属行业方面,第三产业所属企业更愿意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第一、二产业所属行业更愿意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笔者可以理解为,与第一、二产业对应的企业相比,第三产业所属企业在接受学生定岗实习期间花费的成本相对较少,获得的利益相对较多,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节约用工成本,故更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而相比第三产业对应的企业而言,第一、二产业对应的企业接收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会花费较多的材料损耗等成本,相对获得收益较小,他们更愿意在更深层次的内容上合作,如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技术和产品,以此获得收益。(2)企业性质方面,所有五大性质的企业在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机会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他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3)企业规模方面,企业规模越大,企业越愿意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4)中高职毕业生所占总员工数的比例方面,中高职毕业生所占总员工数的比例越大,企业越愿意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这表明,企业现有员工的学历结构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有着显著性影响。

总的来讲,企业校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和具体内容的意愿还有待提升。当然,企业自身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意愿和具体的内容,建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一方面,应加大对现有合作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政策,促进这部分企业深入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大型企业或行业标杆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来,提升校企合作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俊珍,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因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23-27.

[2]霍丽娟,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34):35-39.

[3]冉云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意愿、动因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职教论坛,2013(19):70-74.

[4]徐黎明.基于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80-83.

[5]李衔.构建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75-78.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4)

实施劳动定员工作旨在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建设,促进县供电企业优化生产组织模式,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实现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持续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现就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工作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定劳动员管理工作的意义

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是在综合考虑企业生产装备、技术水平、劳动组织等条件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劳动定员标准,并推进企业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的过程,主要包括标准管理、测算分析、自我评价等主要环节,是提高用工水平和劳动效率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实现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定员测算与评价工作,为县供电企业配置人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统筹优化用工配置,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劳动定员管理工作机制,结合县供电企业自身的实际,细化管理要求,强化劳动定员工作的组织实施,将劳动定员工作与解决县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部署、协同推进,全面、准确统计分析本单位用工情况和人员配置结构,客观反映工作评价结果,为县供电企业推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二、掌握原则,科学组织实施劳动定员管理工作

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筹规划,规范执行;优化配置,提升效率”的原则。在掌握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县供电企业应科学组织落实本企业的定员管理工作。在实施劳动定员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着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职责分工明确

为加强定员测算工作的管理及应用,保证测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管理职责,县供电企业应专门成立定员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劳动定员测算工作由定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工作小组根据台帐内容和设备管理权限将任务划分到各部门负责人。设备统计中产权归属及统计期间根据上级部门的通知要求确定。

2.确保测算基础数据的准确

县供电企业劳动管理专工应根据工作需要制订劳动定员工作计划,并下达数据的维护、采集工作任务。在下达工作任务时领会分析上级文件精神,分析指标用途,从而形成数据的统计口径、统计范围等要求,对数据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对认为有可能在日后分析过程中用到的数据,如历年配变容量增长率、售电量增长率、管辖区内gdp相关数据等,一并下达统计任务。任务下达是劳动定员贯标评价基础工作数据统计的前期工作,如果工作不够细致,将直接影响数据的质量,如果对扩展数据的采集不够全面将可能导致多次下达统计任务,影响工作效率。在实施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采取“双重关口”审核数据,相关责任部室对数据的审核工作,是第一次对数据进行把关,是杜绝数据错误的关键一步。为了提高数据的质量,对此前发现的错误,不予考核,但如果审核工作中出现问题,将列入经济责任制考核,这样有效提高了数据的正确性。第二次对数据把关应由县供电企业的生产、营销和企业管理职能部室共同负责数据。这样一来将大大弥补劳动管理专工在装备管理中的不足。

3.准确分析做好分析报告

县供电企业在准确采集数据后应以上级公司下发的统一测算标准进行核算。在定员测算基础上,做好定员分析工作,将分析工作的重点放在设备技术立平、机构设置和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形成质量保证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应对一定时期内定员测算、分析、应用、自我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全面分析,系统总结,将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阶段性工作的成果真实地体现出来,做好分析报告的编制,将大大提升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水平。目前在县供电企业中存在着重结果轻分析的现象,只是将分析滞留在测算人数与人数的简单对比的层面,不能更深入地去查找附近县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源,由此大大制约了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的持续发展。县供电企业应将定员分析与县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用工管理、体制建设等工作充分结合起来,严格分析报告的编写,确保报告质量。

4.做好劳动定员自我评价工作

县供电企业将定员分析报告与定员工作自我评价有机衔接,通过定员分析报告反映定员自我评价的结果,同时,加强定员报告分析结果的应用,从而增强工作措施的针对性,推动劳动定员标准贯彻实施工作深入开展。县供电企业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评价办法(试行)》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定员测算与分析评价工作,为县供电企业配置人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统筹优化用工配置,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劳动定员管理工作机制,结合县供电企业的实际,加强劳动定员工作的组织实施,推进劳动定员管理规范化。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5)

实施劳动定员工作旨在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建设,促进县供电企业优化生产组织模式,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实现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持续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现就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工作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定劳动员管理工作的意义

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是在综合考虑企业生产装备、技术水平、劳动组织等条件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劳动定员标准,并推进企业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的过程,主要包括标准管理、测算分析、自我评价等主要环节,是提高用工水平和劳动效率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实现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定员测算与评价工作,为县供电企业配置人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统筹优化用工配置,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劳动定员管理工作机制,结合县供电企业自身的实际,细化管理要求,强化劳动定员工作的组织实施,将劳动定员工作与解决县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部署、协同推进,全面、准确统计分析本单位用工情况和人员配置结构,客观反映工作评价结果,为县供电企业推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二、掌握原则,科学组织实施劳动定员管理工作

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筹规划,规范执行;优化配置,提升效率”的原则。在掌握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县供电企业应科学组织落实本企业的定员管理工作。在实施劳动定员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着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职责分工明确

为加强定员测算工作的管理及应用,保证测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管理职责,县供电企业应专门成立定员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劳动定员测算工作由定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工作小组根据台帐内容和设备管理权限将任务划分到各部门负责人。设备统计中产权归属及统计期间根据上级部门的通知要求确定。

2.确保测算基础数据的准确

县供电企业劳动管理专工应根据工作需要制订劳动定员工作计划,并下达数据的维护、采集工作任务。在下达工作任务时领会分析上级文件精神,分析指标用途,从而形成数据的统计口径、统计范围等要求,对数据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对认为有可能在日后分析过程中用到的数据,如历年配变容量增长率、售电量增长率、管辖区内GDP相关数据等,一并下达统计任务。任务下达是劳动定员贯标评价基础工作数据统计的前期工作,如果工作不够细致,将直接影响数据的质量,如果对扩展数据的采集不够全面将可能导致多次下达统计任务,影响工作效率。在实施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采取“双重关口”审核数据,相关责任部室对数据的审核工作,是第一次对数据进行把关,是杜绝数据错误的关键一步。为了提高数据的质量,对此前发现的错误,不予考核,但如果审核工作中出现问题,将列入经济责任制考核,这样有效提高了数据的正确性。第二次对数据把关应由县供电企业的生产、营销和企业管理职能部室共同负责数据。这样一来将大大弥补劳动管理专工在装备管理中的不足。

3.准确分析做好分析报告

县供电企业在准确采集数据后应以上级公司下发的统一测算标准进行核算。在定员测算基础上,做好定员分析工作,将分析工作的重点放在设备技术立平、机构设置和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形成质量保证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应对一定时期内定员测算、分析、应用、自我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全面分析,系统总结,将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阶段性工作的成果真实地体现出来,做好分析报告的编制,将大大提升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水平。目前在县供电企业中存在着重结果轻分析的现象,只是将分析滞留在测算人数与人数的简单对比的层面,不能更深入地去查找附近县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源,由此大大制约了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的持续发展。县供电企业应将定员分析与县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用工管理、体制建设等工作充分结合起来,严格分析报告的编写,确保报告质量。

4.做好劳动定员自我评价工作

县供电企业将定员分析报告与定员工作自我评价有机衔接,通过定员分析报告反映定员自我评价的结果,同时,加强定员报告分析结果的应用,从而增强工作措施的针对性,推动劳动定员标准贯彻实施工作深入开展。县供电企业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评价办法(试行)》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定员测算与分析评价工作,为县供电企业配置人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统筹优化用工配置,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劳动定员管理工作机制,结合县供电企业的实际,加强劳动定员工作的组织实施,推进劳动定员管理规范化。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6)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市供水是指城市公共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

第三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城市供水工作和使用城市供水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本市城市供水工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贯彻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本市城市供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市人民政府组织市建设、规划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本市城市供水发展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六条西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市供水的管理工作。

市规划、环保、水利、卫生、*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本市城市供水管理工作。

第二章供水水源管理

第七条城市供水水源是指用于城市供水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八条市人民政府组织市规划、水利、建设、地矿等行政主管部门按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工业用水和其他各项建设用水的原则共同编制本市供水水源开发利用规划,作为城市供水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

第九条城市供水企业应按有关部门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域设立水源防护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毁坏和移动。

第三章供水工程建设

第十条本办法所称城市供水工程,是指城市供水系统的水厂、泵站等建筑物、构筑物和管道、阀门及附属设施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

第十一条城市供水工程建设,由城市供水企业按照城市供水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建设计划,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有关手续,并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城市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施工单位承担,并遵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禁止无证或者超越资质承担城市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任务。

第十三条城市供水工程竣工后,应当按照规定组织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四章供水用水管理

第十四条城市供水企业,必须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城市供水企业资质证书》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方可从事城市供水生产经营。

第十五条城市供水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自来水生产管理制度和水质检测制度,确保其出厂水、管网水的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十六条城市供水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管网测压点,确保供水管网的压力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用水点超出公共供水高程的用户,必须建设二次供水设施,自行间接加压供水。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方案必须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方可施工。二次供水设计方案未经审查或二次供水设施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使用蓄水池蓄水必须夜间进行。

第十七条城市供水企业应保持24小时不间断供水,由于工程施工、设备检修等原因确需大面积停止供水的,应当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提前24小时通知用户;因发生灾害或紧急事故,不能提前通知的,应当在抢修的同时通知用户,尽快恢复正常供水,并报告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危及交通、房屋和其他财产安全的紧急事故,应在抢修的同时报*交通、市政等有关部门。供水设施抢修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配合,不得阻挠或者干扰抢修工作的进行。

第十八条城市供水企业的职工应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持证上岗。

第十九条新增城市公共供水的用户和增加用水量需改建供水设施(包括申请临时用水)的用户,必须向城市供水企业提出申请,并提供近、远期用水计划及有关资料。城市公共供水用户进户管道的设计方案,应经供水企业审核。

第二十条使用城市公共用水的用户需要更名、过户或改变用水性质,应当向城市供水企业申请办理有关手续,原用户应结清所欠水费。用户中止用水的,应向城市供水企业办理中止用水手续,结清所欠水费。中止用水后需要恢复用水的,应到城市供水企业申请办理恢复手续。中止用水超过一年未申请复装的,按自动销户处理。

第二十一条使用城市供水的用户,必须按定额计划用水。用水超计划部分,必须按水价的两倍按期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交纳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逾期不缴每日加收5‰滞纳金。

第二十二条禁止盗用或转供城市公共供水。

第二十三条;生活、生产、经营等用水实行分表计量收费。生活、生产、经营等混合用水的,按其中的最高水价计收水费。

第二十四条凡由城市供水企业安装,作为计算用水量标准的水表称为注册总表(以下简称总表)。用户为了内部核算和分摊水费,在总表后安装的水表称为内部分表(以下简称分表)。总表的安装,根据户籍门牌和使用性质,按有利于不同用水类别计费、有利于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原则由供水企业确定。供水企业抄总表时,应当按水表显示准确计量,不得随意估计。分表由用户自行抄表,总表和分表的水量误差,由用户分摊。用户应在水费通知单规定的时限内交纳水费。逾期每日加收5‰的滞纳金。

第二十五条因总表发生故障或者由于其他客观原因无法抄表计量时,按前三个月平均用水量计收水费。因用户的责任造成无法抄表计量的,除要求在一个月内纠正外,按水表额定流量计收水费,在限期内不纠正的,按水表额定流量加倍计收水费。

第二十六条城市供水水表应当经法定的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后安装使用,在用水表应按规定的周期定检,费用由产权所有者承担。用户对水表准确度有异议,可向城市供水企业提出申请检验。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快慢误差率超过规定误差的,检定费用由供水企业支付,并退还用户差额水费,误差未超过规定的,检定费用由用户承担。

第二十七条自来水价格按生活用水保本微利、生产和经营用水合理计价的原则由供水企业提出,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物价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五章城市供水设施的维护

第二十八条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和用户户内供水设施的划分以总表为界,总表前(含总表)属公共供水设施,产权属供水企业,由供水企业负责维修(属人为事故,维修费用由事故责任人负责)。总表后属用户户内供水设施,产权属用户,有户应负责维修管理。总表至表前第一个分支接管点距离大于20米,或进户管道与建设物的距离不符合国家设计规范规定的防护距离时,均以表前第一个分支接管点阀门为界。分支阀门以前(包括阀门和阀门井)由供水企业管理,阀门以后由用户管理维护。

第二十九条总水表由用户保管,不得在水表附近堆放障碍物影响抄表、换表工作,不得使用技术手段或其他方式使水表停行、逆行。

第三十条用户投资安装的户外连接城市公共供水的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必须经城市供水企业验收合格并交其统一管理后,方可使用。用户不得私自移动或拆除,在满足用户原申请用水量的情况下,城市供水企业可按需要进行改造和发展新用户。

第三十一条影响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向供水企业征询地下管线的情况。因施工影响供水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应与供水企业商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经供水企业同意后,由施工单位负责实施。因工程建设确需改装、拆除或迁移公共供水设施的,应经供水企业同意后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十二条城市供水用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产生或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将其生产用水管网系统与公共供水管网系统直接连接;

(二)自建设施供水管网系统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连接;

(三)用户高位水池、水塔的落水管,以及蒸气管、热水管与公共供水的管道直接连接;

(四)在城市公共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加压;

(五)擅自拆除、改装或迁移城市公共供水设施;

(六)在规定的城市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内,进行危害供水设施安全活动。

第三十三条用户、产权单位或物业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确保安全供水,二次供水水池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清洗保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各自职责对二次供水水质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四条城市消火栓是保障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除用于灭火及供水企业按规定使用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启用。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五条供水企业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并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给予500元的罚款:

(一)未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供水企业资质证书》而从事城市供水生产经营的;

(二)供水企业擅自使用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供水工程的;

(三)供水水质、水压不符合国家标准的;

(四)擅自停止供水或未履行停水通知义务的;

(五)不按水表显示计量,随意估计的。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或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属于非经营性活动的,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属于经营性活动的,可处以10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依法予以赔偿:

(一)使用技术手段或其它方式使水表停行、逆行的;

(二)违法开启消火栓用水的;

(三)私自开关公共供水阀门的;

(四)未按规定缴纳水费的;

(五)盗用或转供城市公共供水的;

(六)二次供水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即投入使用的;

(七)未按规定对二次供水水池清洁保洁的。

第三十七条用户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或者不按规定缴纳水费,盗用、转供城市公共供水,情节严重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在一定时间内停止供水。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7)

1 必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电力事业已经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攻坚时期,供电企业要想适应时展的需要,就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促进电力服务水平的提升。所以加强对其的岗位培训,不仅有助于其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还能更好地促进电力服务水平的提升。加强岗位培训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供电企业岗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对供电企业加强岗位培训工作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一工作的开展,就必须认真分析和总结供电企业在岗位培训中存在的不足,才能更好地针对存在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不断促进供电企业岗位培训工作成效的提升,着力提升供电企业的电力服务水平。

2.1 学员问题

供电企业岗位培训所针对的学员,一种是还没有上岗的新员工,他们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培训,也没有实践经验,在培训过程中能尽快掌握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运用能力,进行实践训练时就会感到吃力,也不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另一种是供电企业的老员工,他们虽然有一线的工作实践能力,但是他们不能及时地顺应新形势,对新的技术设备操作感觉吃力,在经过培训后,忘记的速度也快。学员的决策能力差,在培训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对学习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分析不了案例中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学员在培训过程中,急于求成,也不能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各学员的情况不同,由于培训时不能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会影响培训的效果。

2.2 培训方式问题

供电企业在实际的岗位培训中,往往把培训环节放在相关机构或学校,试图使学员在学校期间就能进行岗位培训,但是学校的培训与企业培训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区别,企业培训除理论授课外,还会在企业工作中进行实践学习,而实践锻炼是学校培训所缺少的,所以培训方式跟传统的讲课方式没有区别。

2.3 重视程度不够

供电企业的岗位培训是由供电企业的管理层进行培训指令的,但当指令下发到企业部门后,各部门的关注点都是本部门的业绩,对岗位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各部门就会随意派人去进行培训,往往造成培训人员负面情绪的产生,这会影响岗位培训工作的开展。

2.4 经济成本的增加

供电企业对一年内岗位培训的人员以及次数都有规定,每次培训都会消耗一笔费用,随着培训次数、人数的增加,这必定会给供电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工作的进程与效率。

3 完善供电企业岗位培训的相关措施

供电企业要想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在科学技术设备支撑的基础上,仍需要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作为后盾。因此,岗位培训在供电企业中起重要作用,供电企业进行岗位培训时,需要对岗位培训的目的进行转变,试图通过岗位培训实现供电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3.1 致力于培训策略的转变与培训重点的转移

供电企业在岗位培训开始前,应加强供电企业的管理层、各部门、各员工对岗位培训的重视程度,尤其需要对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才以及技术人员进行思想工作,转变他们的立场;供电企业需要对当今岗位培训的策略进行研究,培训工作应该由原本的战术性培训转变到新时期的战略性培训,并且转变岗位培训的内容,培训内容的关注点应该是供电企业在一定时期中的生产工作内容,这样才能促进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培训内容应关系供电企业的未来并应该有所超前;针对当前的培训情况,供电企业岗位培训的内容以技能培训为主,但是供电企业中的员工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需要对培训的重点有所转移。原本供电企业岗位培训的重点对象是供电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他们培训的内容大多是普通的管理知识,但现在需要把岗位培训扩展到生产一线中,让一线员工在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所掌握后再继续投入到工作中,这样才能促进一线员工的工作更顺利,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2 致力于培训内容的转变、培训模式的创新

对我国当前供电企业的岗位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反思过去的岗位培训内容,可以分析出过去的培训内容具备简单、涉及面窄的特点。当前供电企业岗位培训的内容变得相对广泛,也注重培训内容的一些细节之处。原本的岗位培训旨在员工能在培训后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使员工的技能更完善,但现今进行岗位培训需要把培训的内容转移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安全意识、抗压能力、人际关系以及组织能力等方面,并且把供电企业的企业文化、精神也渗透进培训的内容中。供电企业除转变培训内容,仍需要对培训模式、手段进行创新改革,尽可能地使用新颖的培训模式,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让员工去一线基层锻炼。通过培训内容与模式的转变,必能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例如当前很多供电企业的员工逐渐以90后年轻人为主,采取论坛、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QQ企业平台等新型交流平台进行培训和交流,及时地找出日常企业职工在自身岗位中面临的各种困惑和心得、经验的总结,以不断强化企业岗位培训方式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3.3 利用案例进行培训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8)

二、对供水企业带来的重要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计量进行了系统规定,重点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这也是会计改革的一大内容,公允价值的应用和计量是准则修改的一大环节,公允价值模式顺应发展的趋势,对反映供水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市场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会计准则采用后进先出法及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规定,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法,更好的反映企业长期经营的状况;新债务重组,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并将债务重组收益纳入营业外收入,对于用实物抵债的状况,可以将公允价值引进,作为计量的属性;新会计准则将原先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较为彻底的修改,直接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可以有效反映出其对未来的影响;新会计准则中《企业合并》准则改革的内容:合并报表的基本理论,其合并理论发生了变化,从母公司理论转向实体理论,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变化,中国的供水企业都是统一控制的合并企业,不代表公允价值,新准则的出台,对供水企业合并报表利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阻止个别供水企业利用若干分离子公司,将持股比例缩小,将经营不好的业务从合并中去除,进而粉饰企业集团的业绩的行为,阻断一些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伎俩。

三、供水企业会计核算方法

1.分类核算成本费用项目。

现阶段的相关制度规定了供水单位的成本核算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经营,另一类是公益服务,供水企业的成本费用项目不能包括供水单位发生的所有成本,即不能将和供水经营不相关的费用纳入供水成本中,进行企业经营成本核算,要将成本项目费用和期间费用进行合理的划分,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要将真实且完整的原始成本资料作为依据,将发生的费用计入成本,应该计入的成本不能遗漏,不该计入的成本一定不允许计入,例如:固定资产折旧应该计入,而供水企业超编人员的费用则不应计入;会计核算人员要结合各种成本核算原则,进行严格成本核算,将供水企业生产成本费用进行归集,划分为制水成本、税金及期间费用三大项目,制水成本是合理的支出,一般分为直接工资、福利费、材料、修理费等六类明细项目;期间费用成本是合理的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税金是供水运行成本的税金,上述各供水项目之间不能混淆;公益服务成本采取一定方法进行合理分摊。综上所述,只有通过项目分类核算,才会获得准确的会计数据,进而总结财务管理经验,掌握水价成本费用的组成,形成完善的供水成本核算体系。

2.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

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要积极建立供水成本控制体系,并加强监督、分析和考核制度的建立。对供水成本开支要做到预测、控制和分析,分析出核算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偏差,对成本控制目标的业绩进行评价,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定出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案,管理人员要制定科学的考评奖惩制度,并将考核内容进行细化,例如:对于供水成本的分摊、单项工程的结束等要有明确的规定;制定的奖惩制度要结合企业实际,做到因地制宜,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像电话费、办公费等,要适当调整;对于企业内的维修材料、物资领料卡等的控制要计入本月月度考核中去,同时还要将财务评价指标纳入考核中,财务分析要遵循科学、实用、可比、全面性原则,凭借科学的分析方法,运用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动态、静态财务指标,反应供水企业的经营状况。

3.建立责任成本中心。

现阶段,我国供水企业的总成本呈上升趋势,因此,企业要想保证自身的发展和运营,就要从成本中收回运营成本,从利润中获得投资成本,所以,要以成本控制为中心,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人员要立足实际,建立责任成本中心,确定成本控制总目标,健全水价成本费用组成,做好企业总体规划,培训员工,提高员工成本核算意识,实现全员控制成本的目标。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9)

同时,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释放了三大信号:对内平衡供需两端,“供给侧改革”成政策重点;对外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化金融和房地产等热点领域的改革。

一、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主体

我们知道,每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在经济工作领域重要的、具有统领意义的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一般是对本年度的经济工作进行总结,根据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下一年经济工作任务。由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由党中央最高一层领导直接参与和主持的,会议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性质,对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风向标的指导作用,因而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国内外市场参与主体及新闻媒体的密切关注。

那么,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哪些亮点和关注点?

许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围绕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症下药、提出办法、解决问题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大亮点。另外值得关注的就是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提出了五大任务:一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二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三是化解房地产库存、四是扩大有效供给、五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保障这些工作有效开展,会议还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说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它的意义在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需求不足,而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匹配和错位。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在发生变化,而供给结构、生产能力却未能及时调整跟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障碍,引导资本、劳动、创新能力等要素资源配置到需求旺盛、效益更高的部门,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再平衡、再匹配创造制度条件。

另外,从明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可以看出,化解过剩产能排在2016年我国经济工作的第一位,是明年整体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认为,化解产能过剩这场战役打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结构性改革的成败,关系中国经济能否重拾升势、迈上中高端水平的关键一环。

前不久,人民日报公布的《2015・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十分严峻,其中产能过剩问题非常突出,调查数据显示,认为产能过剩“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74.7%,为近四年来最高值。

分行业看,采矿业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是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比例最高的行业,高达33.3%,认为“比较严重”的高达52.4%。此外,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钢铁、有色金属、汽车、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的企业超过八成。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好。

产能过剩带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明显加大。调查结果还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认为今年以来市场竞争压力“明显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8.3%,比2014年高了4.9个百分点;“有所增加”的占43.6%。以5分制计算,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方面的总体得分为4.17,明显高于中值3,也高于2014年的调查结果。

根据以上情况,专家分析认为,过去10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佳黄金期,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国有企业拉动的,特别是2003~2012年,国有企业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但是在高速增长下也慢慢出现了产能过剩等问题。过剩问题主要存在于国企,尤其是钢铁、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等行业,供需不对称问题非常严重。按照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毫无疑问,重点解决问题还在于国有企业。而让国有企业如何从过剩的产能中挣脱出来,从恶性竞争中挣脱出来,从地方政府的有形之手中挣脱出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让企业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和市场原则办事,这是企业应该积极探索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就是力求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也就是说,供给侧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激发企业活力和潜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从这点来讲,供给侧改革首先要从国企做起,企业是今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主体。

二、多行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5.9%。1~11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已连续45个月负增长。

财政部11月下旬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央企、地方国企两方面的利润数据都在下降。1~10月,央企的利润总额是13530.7亿元,同比下降11.3%;地方国企的利润总额5275.9亿元,同比下降6%。

我们还从多个协会取得的内部资料来看,以钢铁行业为例,2003年产能近3亿吨,2012年产能已经突破10亿吨,目前钢铁产能已经接近12亿吨。另一方面,全球需求低迷,预测2015年我国钢材实际消费量为6.68亿吨,同比下降4%,预测2016年我国钢材实际消费量为6.48亿吨,同比减少2000万吨,同比下降3%。

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已经进入“寒冬”,钢铁消费下降、供大于求矛盾突出、恶性竞争激烈、价格下跌、行业亏损严重,产能过剩形势已非常严峻。

另外煤炭行业自2006年以来,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6万亿元,新增产能30亿吨,而到今年全国煤炭产能逾40亿吨,在建项目规模超过10亿吨。一位煤炭分析师估计,“今年煤炭建成和在建产能超过50亿吨,至少有3亿至4亿吨过剩。”

我们还从山西、内蒙古、陕西、四川等多家煤企得知,对煤炭产业及其500多万煤矿职工来说,严酷的冬天还在后头。

在山西,为保增长,很多地方上了很多不该上的煤炭项目。这些项目科技含量低、安置人员多,结果成了低效、闲置资产。许多企业宁可让价格,也决不让市场,也决不让企业停下来,使得煤炭供给进一步过剩,价格进一步下跌,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山西一位企业管理者说,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煤焦冶电四大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85%以上,但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存在产能过剩。因为不生产以后就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原有的市场也怕被别的企业抢走,减产、停产、人员开支、社会稳定等问题都会接踵而来。产能严重过剩是煤炭产业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也更折射出当下中国企业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2015年以来,水泥产业陷入和钢铁、煤炭行业一样的困局,利润大幅下滑,部分企业已经开始“看谁赔得起”“看谁挺得住”的大比拼。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在连续两个月小幅回暖后,11月水泥产量再度大幅下滑。1至11月份累计产量21.47亿吨,同比下降5.1%,其中11月份水泥产量2.05亿吨,同比下降6.6%,降幅较10月再次扩大3.08个百分点,提前结束了旺季。

而在几年前钢铁、煤炭行业进入全面亏损之时,水泥产业还在享受市场红利,而现在也面临随意跌价、恶性竞争、全行业近半亏损、金融风险显现等一系列问题。

当前的水泥产业,实际产能利用率仅有65%,以前超高速发展使水泥需求被提前透支。产能过剩已导致许多企业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有川渝水泥企业负责人透露,现在卖一吨水泥,亏损15至35元,以产能200万吨为例,一年亏损额就达3000万元至7000万元。

中国水泥协会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水泥价格持续下滑,前三季度全国通用水泥平均出厂价格每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0%。9月全国通用水泥月平均出厂价格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目前,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水泥亏损企业数达到1339家(含粉磨站),占企业总数的40%。前三季度水泥企业亏损额高达170亿元,更为严重的是,在剩余保持微利的企业中,实际上很多处于隐性亏损状态。

水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原因,人们普遍认为就是企业过于依赖扩大产能规模这条发展路径。因此,淘汰落后、多余产能已时不我待。

总之,钢铁、煤炭、水泥等上游产业无不存在产能过剩。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但浪费了大量资源,给自然环境带来了破坏,也带来了一些低产品的无序价格竞争,造成诸如钢铁行业的“白菜价”等现象不断发生,许多企业利润水平下滑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企业负债率高,也为金融安全和财政稳定带来了巨大隐患。

所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2016年结构性改革的首要目标。

三、去产能是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

当前,去除过剩产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严重过剩产能并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也不是一两件事促成的。从过去一段时间来看,去产能效果不好的原因有这样几项:首先,地方政府和企业管理者没有统一思想,行政干预过多,认为产能过剩行业许多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地方政府舍不得去,去了产能影响地方发展;其次,企业不愿意和不敢去产能,担心自己去产能会在将来经济企稳回升、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失去潜在的市场份额,损失经济效益;第三,去产能也会带来大量就业问题和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管理者政绩。

因此,目前钢铁、煤炭、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基本都是地方政府财政支柱企业,涉及当地的财政收入、就业、经济稳定等问题。另外,现在的过剩产能不仅仅是落后产能,还包括结构性无序发展产生的大量先进的产能,这些都是目前产能过剩政策调控无法根本解决的关键问题。

12月9日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要加强分类指导,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

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如何化解过剩产能提出了对策,在角色定位上做了明确界定和分工。会议指出,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这场化解产能过剩的主体是企业,引导者是市场,法律是保障,政府的角色则是制定政策推动改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发挥市场力量,靠行政和市场力量相结合,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和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应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靠途径。

具体来说,做好去产能可以遵循国家制定标准来进行,按照定性、定量、定标准、定时完成,避免刮“破产风”,多用“腾笼换鸟”的方式消化产能。去产能的主要对象是重工业行业,包括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这行业。

在去产能方式上,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去产能”。从而达到将增量甚至部分存量要素资源从传统行业引导到新兴行业,在整体上提高要素资源使用效率的目标。

因此,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建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去产能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体制改革,改变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降低GDP、财政收入等考核指标,增加生态环境、资源节约、能源效率、淘汰落后产能等考核指标。

其次,强调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通过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挤出过剩产能,鼓励企业把生产要素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从产品相对过剩的部门转移到相对稀缺的部门。

第三,建立产能退出补偿机制。包括形成退出通道,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因为产能退出而出现的人员安置、税收等方面问题,可将部分国有资本转入社保基金,避免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引发地方区域稳定问题。

第四,在化解产能过剩的同时,寻找并建立新的产业增长点,并通过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帮助地方经济实现转型,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这也是本轮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10)

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两权”的分离即产生了委托关系,作为委托方由于不能及时掌握方的信息,而委托方和方的利益目标、风险态度上并不完全一致,加之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非对称性,方很容易为追求自身收益而不惜牺牲委托方的利益。因此对经营者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是降低成本、维护所有者利益的有效途径。通过委派财务总监可以对经营者的重大经济行为如担保、举债、投资等活动实施监督,从而确保所有者的资产安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联系在一起。伴随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二十年来“放权让利”、“政企分开”等的历程,经营者逐步获得了充分的自,而政府在退出对国有企业直接管理的同时,也放弃了以所有者身份对人进行产权监督的职能,形成了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经营者越位的独特现象。以至于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那么,政府该如何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实施对人的监督与约束呢?财务总监委派制度与外部审计一样,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而财务总监能更侧重于对经理人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情况的全过程监控。国家作为所有者,不但需要外部审计人员对财务信息进行验证,进行事后控制,更需要财务总监利用其自身的会计专业知识,对经营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所有者与财务总监之间的关系,是以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为前提的,财务总监的存在,为维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保障。

二、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必要性

《会计法》第4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公司法》第50条规定“经理对董事会负责”,并在行使职权中规定“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求单位负责人对法律负责,单位其他人员对单位负责人负责;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及其他会计人员由单位负责人任用,属于企业内部人;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以提供财务信息的形式服务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他们在组织上、经济上依赖于经营者。因而,可以认为,会计人员不具备监督经营者的职能。

以会计人员为监督主体的内部会计监督,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经办人员行为的监督。要由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来监督其领导――经营者,并不具备有效的操作可行性。财务总监由国有资产所有者委派,属于企业外部人,受所有者的直接领导,工资福利待遇由所有者决定,业绩考核和评价由所有者负责,与企业经营者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企业中具备完全的独立性。因而,不存在受经理人控制的、与经理人“合谋”的动机,也不会处于受其胁迫的弱势地位。

三、完善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

1.明确财务总监的职权,防止政企不分

财务总监既然是代表所有者派驻国有企业,实施对国有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和控制,是否又回到了政府直接管理而有政企不分之嫌呢?因此,财务总监的职能应与企业的经营分离,不能阻碍企业经营者自的正常实施,必须合理界定财务总监的职责权限,正确处理财务总监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财务总监制度的核心是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防止企业弄虚作假,违规操作,不是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不会导致新的政企不分。一句话,委派财务总监在派驻企业主要采取重大事项与总经理实行联签制度及定期报告制度履行职责,对派驻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财务信息及其他情况享有知情权、检查权、建议权、报告权及评价权,一般不直接干预经营者的经营管理,以防止陷入政企不分的模式。

财务总监在实践中的定位应进一步明确。依照目前有关的文件规定,财务总监享受企业行政副职待遇,这种定位较为模糊。在财务总监进驻企业以后,不少企业仅从待遇出发,给予相应的待遇,使财务总监难以全面介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资产经营公司必须明确规定财务总监为企业行政副职,使财务总监更好地履行财务监督职责。

此外,从现行规定中可知,财务总监的职权仅定位在一级企业上,对二级企业的监管则没有具体的内容,并且财务总监没有一个具体的部门和个人供其管理,是单枪匹马在企业工作,工作难以细化,难以深入。为了使财务总监工作落在实处,加强对二级企业的监管,可通过董事会推荐财务总监分管内部审计工作。这样可以促使四方面的结合: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相结合; 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相结合;一级企业监督和二级企业监督相结合。

2.加强财务总监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财务总监委派制产生了新的委托关系,也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假设财务总监是完全的利他主义者,能够及时地掌握信息并反馈给委托人。从派出财务总监的资产经营公司角度看,要使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到位,必须对财务总监进行管理,促使财务总监认真履行职责,防止越权违规,。

要加强对财务总监的考核,通过审阅财务总监工作报告、联签专项抽查、所属企业调研等方式,掌握财务总监工作是否到位、是否履职、是否越权、是否违规等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主客观分析,既指出财务总监工作的不足,又积极为财务总监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保证财务总监到位履职。

要加强对财务总监的奖惩。应该根据财务总监述职报告、任职企业综合评价、年度审计报告等对财务总监进行奖励和惩罚。对财务总监也可以像对经营者一样实行年薪制。关键在于与解决其他问题一样,也要设计一套激励约束机制。财务总监的报酬宜采用固定工资加奖金的结构,不宜采用股票赠与及股票期权等形式。

另外,在法律法规中应明确规定,财务总监不得收受委派企业任何经济利益,以及失职的相应法律责任。此外,建立财务总监市场,也可提高财务总监声誉,并有助于降低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

3、给予财务总监以理解和支持。

支持应是全方位的,主要是两个层面的:一是领导支持。领导在各种会议和场合强调委派财务总监的重要性,为财务总监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组织保证。二是基层配合。财务总监的工作离不开基层经营者的理解与配合。国有企业应该向财务总监提供联签事项、会计资料以及和生产经营管理有关的一切文件、合同等;接纳财务总监参加或列席监事会、总经理办公会以及经济、投资、财务和审计等会议;保证财务总监能够检查企业对外投资、对外担保、产权运作和资产重组等重大事项。不应该有意回避财务总监的监督,甚至设置重重障碍逃避监督;更不应该堵住财务总监的嘴,束住财务总监的手,使财务总监听命于企业,丧失监督。

4、提高财务总监的个人素质。

从财务总监本身角度看,要使工作到位,更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除了应具有坚持原则、奉公守法、客观公正、光明磊落、清正廉明、严以律己等基本素质外,还应具有熟练的财会技能、丰富的法规知识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委派财务总监的职责是产权代表在财务管理方面职责的体现,其职责定位具体有三:一是监督;二是服务;三是沟通。作为产权代表的派员,财务总监的主要作用是监督职能。通过对企业的重大经济事项如处理呆坏账等经济活动的监督,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确保所有者利益。财务总监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牢固树立服务宗旨的思想,既要对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坚决制止,对不合理的经营行为予以抵制,又要主动参与,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做局外人。实践中,委派财务总监作为财务方面的资深专业人士,完全可以在不干预企业经营的前提下为所派驻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作为其监督职能的拓展。比如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准确,对经营者提供高效的理财方案等,也是委派财务总监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方面的工作方向。作为产权者的派出代表,委派财务总监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十分了解,能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委派财务总监通过定期报告和重大事项报告,使所有者及时和经营者沟通,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状况。这就要求财务总监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及专业素质,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思想提高,培育拓展视野和拓宽思路的能力,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需要。

四、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实施的具体经验

某市自来水公司实施了基层财务总监委派制这一重要举措。一年来,财务总监按照总公司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对基层财务会计活动履行管理、监控职责,提升了财务管理层次,发挥了财务监管作用,为公司步入经济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1.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具体做法

首先,按条线分工,明确工作目标。根据供水企业的特点,结合财务总监的经验与特长,将公司所属基层单位划分为三条线。财务总监始终围绕着总公司的工作目标,对基层单位进行财务监管工作,特事特办,急事先办,灵活机动,使之纳入有序的轨道。

其次,制定计划,确立监管课题。财务总监根据分管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确立监管课题。主要内容有:(l)盘活水表厂资产存量,赋予企业生产活力;(2)阀门厂厂房搬迁资金的可行性研究;(3)制水系统除本增效,为公司步入良性循环作贡献;(4)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变泵站设备落后的现状;(5)降低产销差,提升管理层次等。

最后,深入调研,写出专题报告。深入调研是财务总监对会计活动履行管理和监管职能的基本做法,可用“听、看、问、写”来归纳。“听”:是深入基层听取企业法从会计人员及生产骨干对企业基本概况、生产经营活动现状以及财务状况的介绍和评价,主要形式有开座谈会、参加基层经济活动分析会议、个别谈心等;“看”:是查阅会计报表、账册、凭证等原始会计记录、内部控制制度及其他各项管理制度,从中分析会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性,评价企业经营和资产保值增值情况;“问”:是对“听、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从而理顺思路,“写”出专题报告。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以来,共向总公司提供了十几篇专题报告,为总公司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的成效

(一)盘活资产存量,增强企业活力。为盘活水表厂的资产存量,公司经理室委派财务总监对该厂的资产进行实地调研。水表厂拥有固定资产综合楼和办公楼的资产净值424万元,占总资产净值的52%。经济体制改革使水表厂的人员和生产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两幢大楼的利用率也随之逐年降低,每年还必须照提折旧,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占用了资金。鉴于上述状况,财务总监采取的方法是:将水表厂闲置的房屋有偿调拨给总公司,总公司物业部门再将其向外单位出租;水表厂则通过部分固定资产变现的方法,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投资外省市水表联营企业,另一部分资金用于再生产,从而盘活资产存量,增强企业活力。

(二)强化流动资金管理,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1)企业不但要想方设法开拓销售市场,更要千方百计及时收回销货款,产品既要满足市场需求,又要“压储”,才能保持企业经营活动的顺畅,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再生产,企业将会面临难以为继的困难。水表厂当年应收账款余额近700万元,存货近800万元,两项共占用流动资金1500万元。应收账款按账龄及分布地域分析,其金额之多,地域之大,加上水表积压,造成了水表厂资金严重匮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针对上述症结,财务总监提出了下列措施:(1)对应收账款进行信用分析和账龄分析,适当调整外省市的销售对象,将主要销售渠道定为各省市的供水企业及有信誉的集团公司,如长春一汽、大庆伊春等。(2)建立激励机制,销售人员的业绩与经济效益挂钩。(3)调整产品储备结构,抓紧对库存呆滞物资的处理。经努力,应收账款余额逐月下降,存货周转率加速。

(2)营业所是公司实现销售收入的窗口,上年底应收水费余额高达5900万元,巨额的应收水费严重地影响了公司正常资金周转。为了追回旧欠水费,营业所采取了下列措施:一是各办事处根据供水区域将500元以上欠费单位列出清单,摸清情况,落实到人,负责追回。二是与欠费在800元以上的单位签订欠费认定书,各办事处的签约比例不得低于80%。三是所长室不定期地到办事处抽查旧欠水费回收措施的落实情况。经营业所上下共同努力,第二年中应收水费余额已降低到3,300万元,以前年度旧欠水费回收近430万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3)管线工程公司工程结算周期过长、结算速度过于迟缓的弊端,影响了该企业利润的真实反映。当年在建工程项目达200余项,在高达19000万元的在建工程成本中,至少有60%是已竣工、待决算的项目。造成工程结算不及时的主要原因有:人员变动很大,影响竣工结算速度;审核人员人手紧,项目多,影响审核速度;施工企业竣工资料提供不及时。经财务总监调研分析,解决工程决算的关键是:企业内部必须提高编制竣工项目决算的速度和质量;对周期较长的工程实施按进度办理结算;公司专业部门应抓紧办理工程决算的审核工作;对四个区域性公司的排管资金进行清理,提请上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目前,四个区域性公司贴费排管工程项目的账已理清,资金已划转。管线工程公司半年进行竣工结算的项目共二十二项,实现利润201万元。

(三)降低产销差,提高管理质量。产销差是供水行业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方面。产销差居高不下,一直困扰着供水企业。财务总监对营业所的产销差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营业所售水量结构现状: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列售水量的前二位,占总售水量的85%,新建工房漏损水量和违章用水罚没水量列第三、四位,占总售水量的12.5%。分析水量漏损的主要原因发现加强表务管理和用水管理是降低产销差的重中之重。为降低产销差,财务总监提出公司在销售、输配等各个环节上,全方位落实降低产销差的措施:(l)拟订水表管理办法,实施水表“户籍”管理;(2)设立“抄表电话联系中心”,取消“贴条”抄表;(3)加强对绿化、消防、动拆迁等的用水管理,加大无表用水和私接水的查处力度;(4)全力以赴查堵管网漏损,对城市输水管网进行地毯式普查,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网漏损;(5)加大考核力度,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将水费收入、售水量、单位售价和水费回收率作为营业所的主要考核指标。半年共追补水量2466万立方米,计人民币918万元,产销差的实际完成数为17.31%,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58%,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综上所述,财务总监派出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对于改善会计信息失真、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健全企业内部约束机制起到了很大作用。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是对会计过程的监督,不仅可以提高会计监督的效果,进行实时控制,而且可以对经营者起到更大的监督约束作用。设置财务总监加强了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外部监督,而且财务总监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应该在国有企业中推广,在改革的过程中焕发国有企业的活力。

(作者单位:中能电力工业燃料公司)

上一篇: 毕业生个人鉴定 下一篇: 心理健康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