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输血前准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15 18:02:53

医生输血前准备

医生输血前准备篇(1)

正确地使用输血能挽救生命,反之则危害生命[1]。科学合理地执行输血措施, 使患者获得健康安全,是医务人员的职责,而输血科是新兴的,涉及到多学科的科室,已成为医院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输血科的管理,加强输血质量的管理,科学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是保障临床安全用血的关键[2]。随着医院管理年的不断深入, 推进了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对妇幼保健院临床输血管理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结合本科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下几点做法。

1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科室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科室管理,是保证输血质量,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 确保输血安全,促进输血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1.1完善管理制度:科室根据医院管理年和ISO的要求,结合妇幼医院输血科的特点,组织全科人员建立和完善输血科各项规章制度,如各级人员职责; 各种操作技术规程;各种查对制度;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及维护;血液成分的质量控正确地使用输血能挽救生命,反之则危害生命[1]。科学合理地执行输血措施, 使患者获得健康安全,是医务人员的职责,而输血科是新兴的,涉及到多学科的科室,已成为医院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输血科的管理,加强输血质量的管理,科学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是保障临床安全用血的关键[2]。随着医院管理年的不断深入, 推进了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对妇幼保健院临床输血管理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结合本科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下几点做法。

1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科室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科室管理,是保证输血质量,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 确保输血安全,促进输血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1.1完善管理制度:科室根据医院管理年和ISO的要求,结合妇幼医院输血科的特点,组织全科人员建立和完善输血科各项规章制度,如各级人员职责; 各种操作技术规程;各种查对制度;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及维护;血液成分的质量控制;标准血清及各种诊断试剂的质量控制。并制定了《输血科人员岗位说明书》、《输血科人员绩效考核评议表》、《输血安全全程的质量控制方案》等。开展了质量教育,提高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控制的意识和标准化观念,自觉规范工作行为,执行各项标准。每月对科室的质量情况进行督查和总结,进行月评讲,特别对“科室管理、诊疗技术规范、医疗设备管理、完成指令性任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持续改进;对问题的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并与奖惩挂钩,促进了科室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

1.2规范科室管理 以制度为准则,对科室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1.2.1用血管理:①坚持用血基本原则,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缺什么、补什么, 能用成分血的不用全血, 能输自体血的不输异体血, 能不输的就不输血, 禁止输安慰血,患者的血红蛋白低于80g/L以下才可以考虑输血。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以上的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前送交输血科备血。③红细胞悬液大于10单位,全血大于2000毫升,须报医务科批准。④成分输血是每一个医疗机构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3]。临床医师要更新输血知识,转变“ 全血”、“ 新鲜血” 比“ 库血”好,急性出血需要输全血的旧观念,病情需要输血时,应遵循用血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应用成份输血,以提高输血诊治水平。

1.2.2血液出入库管理:血液来源为指定的南宁市中心血站,血液入库严格执行查对度制度,查对血袋外观、包装及封口、采血日期、使用期限,查对献血员编号、血型,血液剂量、数量等。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量及血液成分类别、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血袋血液有质量问题时,一律不得发出,以确保输血的安全。

1.2.3血液贮存管理: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全血、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血液制品分类保存于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储血冰箱温度时时监控,每天每隔4小时记录1次,以保证血液的质量。

1.2.4交叉配血管理: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前及试验后必须做好查对工作,即查对病人的姓名、血型、标本联根号及献血员的血袋编号、血型。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患者Rh(D)血型,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配血试验统一采用盐水法+非盐水法(凝聚胺、抗人球蛋白、酶法、卡式微柱凝胶法等)配血。此外还需进行ABO以外的抗体筛查检测。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配血完成后,所有标本应存放在“已配血标本冰箱”内7 天以备复查,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2.5输血过程管理: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准确无误方可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2.6输血不良反应或输血传染疾病的管理: 监测输血不良反应以提高输血安全性[4],若输血过程出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症状,按制定的治疗及抢救的措施进行处理,并记录在受血者的病程录中。对无输血反应的也应注明无输血反应,填写输血反应卡送输血科保存备案,输血科根据回报情况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如果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后一段时期内出现输血传染病症状,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经治医师和科室应向输血科报告,经医务科核准向供血机构书面报告。输血传染病和意外的测报,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运用提供客观的依据,有助于提高采供血机构和用血医院的安全输血水平。

2 加强人员培训,注重内涵建设,确保临床输血质量

随着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输血医学已发展成为涉及多学科的边缘科学,加强输血医学理论知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做好输血科建设和质量管理的前提。

2.1加强输血科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输血医学系新兴的一门科学,涉及到医学、生物化学、遗传学, 免疫血液学等多种学科。因此,输血科的工作人员除必须具备优良的道德修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外,还必须有过硬的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各项实验技术操作技能,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由于原输血科工作人员均为护士转行“半路出家”,虽经自学或函受等接受再教育,但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针对这些情况,输血科实行了以下措施:经常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使大家养成爱岗敬业的精神;每人到中心血站学习1-2周,以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科内每月进行一次以上业务学习和“三基理论或操作技能”培训,以巩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每年派人员外出参加本省或全国性会议,以拓展工作人员视野,接收新的医学信息;邀请专家来作专题讲座,以更新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服务理念。通过加强学习,科室人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为做好输血的各项质量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转贴于

2.2加强科室规模建设 提高硬件水平

三年前输血科只负责贮血、配血、发血,为“供应型”血库。现由于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了输血科的规模建设:配备了专业管理人员, 增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如专用贮血冰箱、专用血型离心机、苏州产溶浆机、达亚美配血设备等。如今输血科有配血室、发血室、贮血室、资料室。为了适应输血医学的发展,科室不断开展新项目、引进新技术,由原来凝聚胺法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测,改进为卡式微柱凝胶法,在1.8万例检测中发现有46例阳性,提高了供受血者的相容性。

2.3做好室内、间质控,确保实验检测可靠

科室常规开展室内质控,实行标准血清及各种诊断试剂的质量控制等专人专管,如各种诊断试剂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标准血清的效价,亲合力,抗体的筛查及特异性测定等方面都必须在控范围,如有失控即进行查因、分析处理。对血液质量的保存、仪器的使用保养维修、储血冰箱等冰箱温度的监控和记录,各紫外灯消毒的实施和记录,储血冰箱内和各室间的细菌培养,都能全面落实。

科室并积极参加室间质评活动,以提高输血技术水平:在首次参加卫生部的“2008年、2009年、2010年每次全国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活动”中,每项试验结果均取得满分100分的好成绩,体现了输血科的输血检验技术水平。

3 认真学习法律、加强危机管理、改变服务理念

3.1加强法律法规学习,规范医疗行为

科室实行“依法治血”、“依法管血”的管理,组织科室人员学习《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范了《输血治疗同意书》、《临床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等医疗文书的填写,将各种输血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责任管理范畴。科室人员从而增强了法制观念、法律意识,认真做好了各项书面纪录并归档备查,以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3.2加强危机管理,提高忧患意识,改变服务理念

医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且要有较强的忧患意识,许多差错事故、医患纠纷都来自医务人员危机意识淡薄和不尽人意的服务态度。针对妇幼医院的用血特点,制定了“临床应急用血预案”、“输血科危机管理预案”,强化科室员工的危机意识,提高居安思危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加强了对临床的沟通,热心服务于临床,针对部分临床医务人员未更新输血观念, 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如印发“关于输血的友情提示”发给临床等,并根据临床的需求及时配备血,改变了原来的“态度生硬、供血不及时”的现象。同时加强了对血站的沟通,把临床用血的不同需求报告中心血站,工作中注意每个环节,避免由于沟通不足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损失。有效地防范或减少危机所产生的危害和损失,营造一个“内和外顺、稳定有序”的环境,促进了科室的稳定和发展。

4 体会

加强医院输血科的管理,加强输血质量的管理,科学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是保障临床安全用血的关键。

4.1制定完善制度,规范科室管理,是输血工作的核心 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规范科室管理,才能使科室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注重抓好基础工作,强化人员的“三基”培训,就能增强全员质量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才能确保临床用血安全,使输血管理全面走向标准化和科学化[5]。

4.2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业务素质,输血安全就有保证 加强科室的内涵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接受继续再教育,才能提高人员素质水平。增添先进仪器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做好室内、室间质控,才能保证输血检验质量。做好用血管理,规范用血行为,才能科学用血、安全用血。

4.3执行制度,提高质量水平,才能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三年多来,纠正临床送错标本填错血型等错误27次,申请单及标本标签填写的不规范、内容不完整、患者姓名、病案号写错225次;退回血站送来的因有质量问题的血浆1400ml、悬浮红细胞直抗或抗筛阳性22单位;输血反应43例均为较轻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4例疑难配血(患者自身凝集过强或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等)成功配发;44例急大量输血抢救,均抢救成功。

三年多来,医院成分输血率>99%,超过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我科共向临床 发出血液6200单位,血浆285000毫升从未出现质量问题,实现了零投诉,达到了零差错,无输血纠纷发生,确保了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然而,在新形势下,对加强妇幼医院输血科管理规范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临床用血管理质量的工作更是长期和艰巨, 我们将继续努力。

参 考 文 献

[1] 刘利明,陈蓉.成分输血不合理现象浅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 (6):486-487.

[2] 李春华,任艳丽,陈金美等.加强临床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J].中华管理杂志,2007,23(5):358-359.

医生输血前准备篇(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大量出现是近几年我国医疗行业一个喜人的重大变化,已逐渐成为医疗市场不可轻视的有生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民营医院的临床检验、临床输血作为疾病诊疗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备受医护人员和患者关注。为此,对通辽地区26家已开展临床输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的检验人员及与输血相关的护士掌握输血基本知识、临床检验基本知识情况做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及《体检结果导读》等自行拟题[1~4]。

调查对象:护士与临床检验工作人员。

调查方法:每单位随意选出护士和检验人员各1人,现场发问卷调查题(多选题10题、单选题10题和10道是非判断题)。采用百分制,得分≥86分为良好,61~85分为一般,得分≤60为较差。发放52份,收回52份。

调查内容:检测样品留取、采集的基本知识及对检验的影响、常用项目检验结果如何解读;有关临床输血程序、你所了解的有关临床输血的国家法律法规及你单位哪些有关临床输血的规章制度;临床输血基本知识,查看输血前的安全检查[ABO血型正反定型、Rh(D)定型、ALT、HBsAg,HCV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的执行情况。

调查和评估标准的依据:主要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办法》及《体检结果导读》等有关法律法规文件。

结 果

不同调查单位护士、检验人员对输血、检验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

讨 论

随着疾病诊疗技术不断的发展,检验医学、临床输血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能否正确合理地使用血液及其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及熟练掌握临床检验、临床输血基本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表1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护士、检验人员对相关临床检验和临床输血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较差。临床检验基本知识和输血知识差主要体现在对《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等不熟悉,对临床输血、临床检验相关法规的知晓率低,输血概念较模糊或混乱,输血风险意识缺乏;对生理、标本采集、化学、物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了解不够。临床护士、检验人员除应该了解检验科常用项目的临床意义外,更应熟悉检验科对不同项目采集标本的具体要求,以使检测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

开展临床输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越来多,但输血量差异较大,年用血量较大近2万U,有的则不足10U,导致较多单位忽视对临床输血管理及输血前的安全检测,更不会主动投入临床输血所需的人力、物力,阻碍了临床输血的规范化建设。不管用血量多少,也要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加强软件建设,尤其要规范输血前的安全检测、规范输血医疗文书(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完善各种输血制度和各技术操作规程等最基本的工作。不能漏检输血前规定的检测项目,四项免疫检测项目,检测要求采用酶免疫法测定,酶标仪判读结果,对不能开展酶免疫检测的单位允许外送检测,但受委托检测机构硬是具备相应检测资格的医疗卫生单位,并索要和保留检测原始记录。

卫生行政部门尽快按照临检、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出适合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民营医院临床输血、输血前安全检测规范或标准,对规模小又需要输血的乡、社、民营医院,要求达到血液检验、贮血、配血等最基本硬件设施,并对检验、输血相关人员进行基础知识、技术培训,完善输血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乡、社、民营医院临床检验、临床输血才能得以保障,并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0.

医生输血前准备篇(3)

护理是一门特殊的而又神圣的职业,她与医生的职能一致。但也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专科业务,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医生和护士是以一种特定的工作方式来为患者服务的。医生与护士的关系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也不是医护分离的关系,而是目标一致,相互协调,彼此平等的关系。医护关系是否协调,对整个医疗工作影响很大。特别是在医院的特殊科室——手术室。医护间配合的默契与否是显得由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手术能否顺利进行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收拾能否顺利完成的问题。

如何使手术室护士与医生配合的更加默契,医护关系更加和谐,更加有利于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我认为:首先是各自完成好各自的角色,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其次是相互协作与谅解;最后要相互尊重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

1 当好角色

1.1 医生是患者的主导者,他们肩负着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 医生要充分了解患者情况,责任心强,知识全面,专业技术水平高超。对于手术患者,手术技术精湛,对于手术解剖层次清晰,并尊重护工。

1.2 手术室护士的责任是 充分了解整个手术过程,手术程序,层次清晰,物品准备准备齐全,专业技术练好。对于手术责任心强,能够积极、主动、迅速、敏、准确的配合手术医生,传递手术器械。无菌观念强烈,查对认真仔细,坚守岗位,热爱工作。

2 相互协作与谅解

医生和护士的团结协作是医疗工作的基础。手术室是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手术室护士要面对麻醉医生和全院所有的外科医生,人员众多,个人习惯也不近相同,各不同种类也各不相同,这时如有准备的不充分的地方,就需要医生与护士互相协调与谅解。例如手术过程中医生提出的要求,巡回护士对于合理要求就应马上准备。如不合理要求就应该做好解释工作。以达到谅解。我们的任务和目标是一致的,要用积极的方法为对方排忧解难。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和护士都有可能在工作中出现一些错误,我们互相都需要善意的批评帮助,而不是互相指责,甚至袖手旁观幸灾乐祸。

3 尊重与信任

尊重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医护双方要充分认识对方的作用,承认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支持对方的工作。医生要体谅护工的辛勤劳动,尊重护工,现在不是那种“医生张张嘴,护士跳断腿”的年代。护士也要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积极主动协调工作!

手术室护士与医生的配合存在着角色的需求和适应。尊重与信任是配合好手术的关键。自觉、主动、准确的扮演好各自在工作中的角色,才能为医疗工作开创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手术室护士与医生之间存在着即微妙又广泛的关系,只有相互之间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协作与谅解,互相尊重与信任,才能使医护关系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有助于医疗工作的开展,才能为医疗水平进步提供更广泛的空间,才能更好更快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室护士更多要配合的医生就是麻醉医生。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的配合,全身麻醉的配合,输液、输血的配合,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抢救工作。下面我们重点说一下输液、输血的配合以及抢救工作。

4 输液、输血的配合

麻醉和手术中体液的纠正,是手术中循环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术前、术中、术后的合理输液也是保证手术病人安全的一个关键问题。尤其手术前有脱水,高烧病人,手术前需补充液体。手术麻醉中的病人,由于术前禁食,禁水,加之麻醉后被阻滞部位或器官血管扩张,相对性血容量不足,可能使血压下降。而麻醉手术中病人不断渗出蒸发和水代谢。因此,手术室护士应选好静脉进行穿刺,在麻醉医生指导下输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血容量稳定。对小儿或老年人及心功能不全者,一定要在麻醉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入量。

医生输血前准备篇(4)

输卵管异位妊娠常因输卵管破裂而导致盆腔内出血,失血量大的典型的病例可能因短时间内丢失大量血液而出现休克症状。此类失血性休克使机体有效循环急剧减少, 而引起全身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使多器官功能受到损害, 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和神经功能紊乱等[1]。其病情凶险,变化快,抢救稍不及时或措施不力,将导致死亡。我院2002至2007年共收治了86 例宫外孕所致的失血性休克患者, 现将急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康定县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输卵管异位妊娠致失血性休克患者86例,年龄18~42岁,平均28岁,所有病例均急诊入院,入院时均诊断为:1.输卵管异位妊娠,2.失血性休克。有明显的休克症状并需要立即手术治疗。入院后迅速送至手术室行剖腹探查术,手术室在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即刻进行急救准备工作,在患者进入手术间20~30分钟内完成准备工作开始手术。术中在开腹探查、止血的同时由麻醉医生进行休克的液体复苏及相关的治疗。术毕患者休克症状得以纠正,生命体征平稳,安返病房并痊愈出院。

2手术室内护理配合

2.1接诊

此类患者由于明显的休克症状,通常会得到妇产科医师的高度重视。妇科医师在考虑行手术治疗时,通常会在送手术通知单的同时以电话告知手术室的麻醉医生及护士。值班护士在接到此类电话时,首先应该简单询问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重点了解血压的情况,然后告知麻醉医生,并立即做好接病人的工作,而后迅速将患者接入手术间。

2.2手术前准备

巡回护士在接病人的过程中,手术护士则在手术间内准备相关的手术器械、输注的液体、血液回收装置等。此类患者通常在病房已经建立了静脉通道,在进入手术室后,检查该通道是否能够满足大量、快速输注的要求。患者进入手术间后于上肢再建立一条静脉通道,必要时由麻醉医师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深静脉导管。同时以全身麻醉的方式进行相关准备工作。

2.3术中配合

术中根据麻醉医生医嘱输注大量晶体液、胶体液、红细胞、 血浆等。有条件者及时准备好血液回收装置。准备加压、加温输液装置。调节环境温度、加垫电热毯等方式给患者保暖。准备急救车,预防可能发生的心跳骤停等危急情况。

2.4术后

患者于手术间内拔除气管导管,拔除气管导管前准备吸引器,送出手术间前再次检查生命体征,输液通道等。

3讨论

输卵管异位妊娠并输卵管破裂可引起严重的内出血,由于患者系盆腔内积血,早期常因仅有腹痛的表现而忽略了腹腔内的出血,部分患者甚至由于严重的低血压致晕厥后才送至医院就诊。救治的重点在于补充患者的有效循环容量,维持机体重要生命器官的组织灌注,从临床症状上来说最能体现特点的体征便是血压下降及心率增快。

建立通畅的输液通道是快速补液、扩容的根本保证。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来说,尤其是在手术室的急救过程中,其要求更高。通常建立至少两条输液通道,而对输卵管异位妊娠破裂的患者,其出血部位在盆腔,若将静脉通道建立在下肢,可能导致输注的液体经出血点流出血管外,达不到理想的容量补充效果。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将输液通道建立在上肢,有条件者可进行颈内经脉穿刺置入粗大的输液导管,在达到快速输液的同时又可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并指导输液量的控制。

手术间内的急救,除维持有效循环容量外,及时、有效的手术止血也是救治措施中的重要环节,没有良好的止血,不但不能保证容量外,还会造成更多的血液丢失。有观点认为,在没有彻底止血前,尽量将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以防止因血压过高而引起出血量加大。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配合应该以尽早进行手术为原则,使得手术医师能尽快打开腹腔找到出血点并有效止血。对于出血量大、所出血液性质较为新鲜的患者,需要做好血液回收的准备,有条件者可采用自体血回收机进行回收,并立即输注。由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均有体温降低的表现,在进行容量复苏时还应考虑对所输注的液体进行加温,尤其的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时,低温保存的红细胞悬液输入体内后将导致体温进一步下降。此外还需要对患者的环境温度进行调节以达到保暖的目的。对于极其严重的休克及剧烈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常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补充大量液体,即使已经建立颈内静脉输液通道都不能满足短时间内的输液要求,为达到此类输液速度,需要准备简易输液加压装置,输注的晶体、胶体等溶液液应该采取软包装规格产品以达到加压输液的目的[2]。

在容量复苏的过程中,当止血彻底、血压回升、心率减慢等休克症状纠正的趋势出现后,即可适当控制输液速度,以防止过度输入过量的液体而造成心脏负荷过重。通常最初半小时输注1000ml液体,两小时内保证输入2000~2500ml液体,此后根据血压回升情况及出血量调整输液速度。在容量复苏的过程中,对于输注液体的成分也需要有所选择,做到晶体及胶体比例适中,大量丢失血液的患者在补充红细胞的基础上需要适当补充血浆等血液成分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凝血功能[3,4]。

总之,输卵管异位妊娠致失血性休克的救治过程中,快速、合理、有效地补液和及时、有效的彻底止血是救治关键。输液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输液途径,早期、足量的液体输入,严密的疗效观察可以确保在黄金时机挽救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 陈德俭.失血性休克早期急救要点和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6;(6):265.

医生输血前准备篇(5)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原料血浆,除批准的科研项目外,不得直接使用脐带血。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所辖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医疗机构开展的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除外。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第六条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输血科(血库),在本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储存血液,对本单位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第七条医疗机构要指定医务人员负责血液的收领、发放工作,要认真核查血袋包装,核查内容如下:

(一)血站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

(二)献血者的姓名(或条形码)、血型;

(三)血液品种;

(四)采血日期及时期;

(五)有效期及时间;

(六)血袋编号(或条形码);

(七)储存条件。

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应拒领拒收。

第八条医疗机构对验收合格的血液,应当认真作好入库登记,按不同品种、血型、规格和采血日期(或有效期),分别存放于专用冷藏设施内储存。经办人要签名和签署入库时间。

禁止接受不合格血液入库。

第九条医疗机构的储血设施应当保证完好,全血、红细胞、代浆血冷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应当控制在20-24℃(6小时内输注),储血保管人员应当作好血液冷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储血环境应当符合卫生学标准。

第十条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由卫生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凡患者血红蛋白低于100g/L和血球压积低于30%的属输血适应症。患者病情需要输血治疗时,经治医师应当根据医院规定履行申报手续,由上级医师核准签字后报输血科(血库)。

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手续,需经输血科(血库)医师会诊,由科室主任签名后报医务处(科)批准(急诊用血除外)。

急诊用血事后应当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第十二条经治工程师给患者实行输血治疗前,应当向患者或其家属告之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用血志愿书或输血治疗同意书。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的临床科室应当有专人持配血单(卡)领取临床用血。领血时,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认真核查,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拒绝领用。

输血科(血库)发血时,应当认真检查领血单(卡)的填写项目,合格后方可发血。未按第十一条规定办理申报手续的不得发血。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给患者输血前,应当认真检查血袋标签记录,经核对血型、品种、规格及采时间(有效期)无误后,方可进行输血治疗,并将输血情况详细记入病历。

第十五条对平诊患者和择期手术患者,经治医师应当动员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或者动员患者亲友献血。

医疗机构要把上述工作情况作为评价医生个人工作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

自身储血、自体输血由在治医疗机构采集血液。

患者亲友献血,由血站采集血液和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针对医疗实际需要积极推行血液成份输血。医疗机构临床成份输血比例,应当达到卫生部规定的要求。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临床所需成份血品种,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血站负责制备和供给。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科研用血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因应急用血需要临时采集血液的,必须符合以下情况:

(一)边远地区的医疗机构和所在地无血站(或中心血库);

(二)危及病人生命,急需输血,而其他医疗措施所不能替代;

(三)具备交叉配血及快速诊断方法检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条件。

医疗机构应当在临时采集血液后十日内将情况报告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医生输血前准备篇(6)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7(b)-127-02

输血是医院救治患者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上进行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治疗方法。输血科是负责临床诊治过程中用血的计划申报,和储存血液,以及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综合检查,并全面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1]。根据国家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全国各医院相继设置了独立的输血科。安全输血是输血科首先要达到的基本标准,由于血液所具有的特殊性,可能由于微小的差错造成严重的输血事故,严重者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笔者对输血科的建设和安全输血管理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探讨,现汇报如下:

1 输血科的建设

1.1依法规建设

输血科的建设应严格依法进行综合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和卫生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基础建设、管理和操作。杜绝任何违反法律和法规行为。

1.2输血科的规模建设

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才有能力保证血液质量。设置专门的病区与其他感染性或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的科室相隔开。设置标准化专一采供血内外室、血型参比室、净化分离室、血清检验室、储血发血室、艾滋病实验室、血液及其制品质量控制室。医疗仪器设备配置:血型血清学专用离心机,血浆专用融化箱,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大容量高速低温离心机,大型储血冰箱,超低温(-85℃)冰箱,F-820血球计数仪,Plus1cs-3000 血细胞分离机,量子化血液处理器,全自动高频热合机,电子采血称量仪,细胞培养箱。

1.3建立高素质医护人员队伍

目前很多医院的输血科医疗人员存在业务素质低下现象,随着输血医学的飞速发展,输血医学已经发展成为涉及多种学科的边缘科学,掌握现代输血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成分输血知识,输血科将直接参与临床科室疑难问题讨论,会诊, 指导临床合理用血等方面工作。应该分批对输血科工作人员和医院输血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是做好输血科安全和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按照医院分级管理要求[2],一级医院年用血量在500 000 ml左右则应配备2~3人。二级医院年用血量在1 000 000 ml左右,应配备6~8人,三级医院年用血量在2 000 000 ml左右,应配备8~12人。

2 输血科的规范化管理

临床安全输血已成为输血工作中备受关注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应该进行输血科的规范化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健全管理组织

建立临床输血委员监督指导机制,应由医院业务院长、医务科、输血科、血液科、检验科主任成立核心组织,直接监督、指导临床用血,加大管理力度。

2.2健全的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程序化、规范化,使资源优化组合,合理分配,充分保证管理工作高效、合理、有序运行,各室、各岗位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相互合作,使职工在工作中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可以充分避免不必要的冒险和相互推诿现象,能够积极促进工作人员的自觉性和规范性[3]。应建立血液入库制度、输血试验室工作制度、输血检验报告发放制度、交叉配血制度、血液出库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输血实验室质量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输血文书管理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业务培训考核制度等。

2.3加强工作人员法规和业务学习

对工作人员进行积极强化法律、法规学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4]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可使医护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与输血有关知识的学习,明确每个人员应承担的输血质量责任,使他们能够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制度相关要求进行细致工作,保证输血科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

2.4血液质量的管理

血液进行冷链保存是保障血液质量的关键[5],对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制度应明确规定,详细记录血液信息,有利于查找和追踪。血液贮存应按血型进行分别存放,挂立在冷藏冰箱内,随时进行查看血液外观变化,对血库内贮存血应以采血日期先入先发,避免血液存放过久或时间过长过期报废,血液到临床科室后尽快输用,以避免在室温内长时间放置引起血液变质。

2.5安全输血中配血、发血的质量管理

配血、发血的质量控制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每发出一袋血都要按SOP 进行严格细致的外观检查;血型鉴定必须严格进行ABO正反定型,Rh(D)定型[6]。临床上受血者和献血者以前鉴定的血型只能作为参考,仍要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必须进行盐水和不完全抗体交叉试验,并进行双审、双签制。

2.6微机化管理

输血科实施微机自动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杜绝人为造成的差错,可以使各项登记更加规范化、自动化、制度化,数据更加准确,查询更方便,并可以同时与中心血站进行联网,能够充分了解血液库存[7]。

总之,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输血科的重要性,加强基础设备的投入,完善相关仪器的构建,加强人员素质的培养,加大法规的学习,健全输血科管理队伍,全面合理的规章制度,认真执行操作流程,全面掌控血液的质量,对血液的细致管理会使输血科的建设和安全输血达到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梁文华,黄宗清,刘晓伟,等.协助医院落实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0):51.

[2]高国静.输血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1-421.

[3]林拥华,陈晓军.医院规章制度的制订和作用[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2(5):16-17.

[4]刘振北,刘凯.22家医院输血科(血库)现状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6)148.

[5]杨立华.输血科防范输血纠纷措施探讨[J].中国临床实验室,2002,14(3):126.

医生输血前准备篇(7)

患者女,28岁,因孕1产0,宫内妊娠38 w,头先露临产,胎儿宫内窘迫入院。入院时查一般体征、血常规及凝血四项结果正常。在连续硬膜外阻滞下行剖宫产术,取出一男活婴,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失血700 ml,输液1500 ml,送回病房。2 h后,产妇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子宫收缩差、阴道流出大量不凝固鲜血800 mL、肉眼血尿、伤口敷料血性渗湿,血压85/50 mmHg、脉搏120次/min、呼吸28次/min、凝血及生化结果示血红蛋白20 g/L、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112 s、凝血酶时间124 s、凝血酶原时间103 s、纤维蛋白原0.89 g/L、血小板数目31×109/L,确诊为急性DIC。紧急再次推入手术室急诊抢救,行子宫次全切除术,输入浓缩红细胞、血浆、应用肝素、抗感染等处理后,病情转危为安。住院9 d,母婴平安出院。

2护理

2.1术前准备

2.1.1人员分组 接到急诊手术通知单后,巡回护士首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后决定增派护士,通知护士到位,按照细化的职责进行分工抢救。共分为4组,各组1人,分别为手术配合组、输血输液组、联络组、器械组,共同完成对该患者的应急抢救。同时通知麻醉医生作好麻醉准备。

2.1.2手术间及仪器准备 立即准备好手术间,室温26℃~28℃,湿度40%~60%,检查室内固定设备(电源、无影灯、吸引器、电刀、麻醉机、中心吸氧、中心吸引)是否完善、安全、适用。

2.1.3物品及药品准备 根据手术的需要、落实、补充及完善一切物品(采血管、输血单、输血器、静脉留置针等);备好血源,急救车(车内备有常规抢救药品和专科抢救用药);另准备无菌热生理盐水、"1-0"可吸收线。

2.2术中配合

2.2.1手术配合组

2.2.1.1密切观察病情 对患者实施全面、连续的观察与护理。①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立即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每5~10 min观察神志,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和尿量的变化;有无心慌、胸闷、气促等自觉症状;②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有无瘀斑及出血点,及有无黄疸、溶血症状;③动态监测实验室各项检查结果,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含量等。以供医生判断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2.1.2清点 与器械护士在手术开始前、关腹前、关腹后、皮肤完全缝合后四个时间点共同清点台上所有物品数量,详细、准确、无误记录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手术结束时,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分别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签字确认。

2.2.1.3记录 患者用药繁多,经常更换,应严格记录。准确记录输血、输液种类、数量以及急救药品和急救措施,术毕医生补医嘱,执行护士签字。

2.2.2输血输液组

2.2.2.1迅速开放静脉通路 协助麻醉师进行颈静脉穿刺,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并同时选用16号留置针另开放2条静脉通路。一条专供输血,输入悬浮白细胞红细胞、冷沉淀血浆等;另一条供输液,静脉滴注或推注各类抗过敏、促宫缩、止血、解痉、利尿、纠酸、抗感染的药物。并根据中心静脉压来指导输液输血量及监测心功能,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及时纠正休克,改善缺氧状态,防止血压持续下降及DIC的进展。在测量中心静脉压时零点定位要准确,中心静脉压的输液管道应无菌。

2.2.2.2输血护理 DIC患者需输注大量血液制品,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按三查八对与麻醉师共同查对,并遵医嘱紧急为患者输血,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注意取血后立即输用,在室温搁置时间不超过30 min,每输4~8单位制剂,应重新更换输血器。

2.2.2.3用药护理 ①正确、按时给药,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及速度,严格掌握剂量,使用途径和方法,熟知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及副作用,随时按医嘱调整剂量预防不良反应;严密观察治疗效果,视药物性质和病情调节滴速;当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首选中心静脉输入;②抗纤溶药物的应用。按医嘱给予抗凝剂。早期给予肝素抗凝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2],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必须在高凝期使用,应遵循个体化原则[3],一般按0.5~1 mg/kg给予。

2.2.3.联络组

2.2.3.1保暖 低温环境,手术暴露时间长,大量输入冷库血,麻醉后肌肉松弛机体产热少等上述原因均可导致患者体温低。体温过低会影响凝血功能,使伤口感染率及心血管并发症增加[4]。因此术中注意防止患者低体温的发生,保持患者体温恒定。具体措施包括:手术间的温度设定在26℃~28℃,手术开始后室温设定在22℃~24℃;不过多暴露患者的躯体并加盖敷料;血液制品和各种液体输入前加温等措施保温(30℃)。

2.2.3.2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吸痰时注意保持无菌,吸痰管定期更换。防止肺内感染。如患者有呼吸困难,氧分压降低时,应立即给予面罩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以尽快提高血氧饱和度,减少组织及心脑缺氧。吸氧浓度≤50%,氧流量为2~4 L/min,维持SaO2在95%以上。

2.2.3.3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发病突然、无心理准备以及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心里反应较为剧烈,但常常神志清醒,参加抢救的人员应做到镇定有序,用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安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2.4器械护士配合 手术开始前15~20 min洗手、做好器械桌的整理准备工作,检查器械性能及完整性,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熟悉手术的解剖部位,了解手术进程,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手术进展,向术者、助手主动、敏捷、准确传递器械、纱垫等物。并及时调整器械摆放位置,缩短手术时间。与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共同统计术中的失血情况,便于手术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全面评估,也有利于麻醉师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的调控。

3体会

3.1急诊手术时间不固定,患者病情紧急,传统的手术护理模式不能满足当前的急救医疗护理工作。医护的配合默契度及抢救效率、抢救秩序上显得尤为重要。本例抢救我们在不增加护理人员的情况下,迅速在短时间内完成现有4名护理人员分组,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共同完成抢救,职责分工明确,秩序规范有序,对各项抢救医嘱的执行更加到位、及时,实施后医生组的满意度明显增加。

3.2进行DIC抢救时,我们细化了手术应急抢救职责,将原来巡回护士分为手术配合组、输血输液组、器械组三组,主要界定为保证手术安全和抢救,遇有节假日三组人员可减少为1~2人。必须设立联络组,联络组为增援护士,可以减少前三组人员的外出机会,坚守在抢救现场,达到配合抢救的目的。

3.3手术室不仅是配合外科手术顺利进行的场所,更是一个需要随时应对急救的科室。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全科的基础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护士良好的操作技能和配合水平现,各组护士必须对手术前环境要求、抢救程序、摆放、专业用具准备,术上、台下配合的要点等做到全面掌握。

4结论

手术室应急抢救分组模式可以提高手术室人员应急抢救能力[5],使抢救准备充分化,抢救过程流程化,抢救人员职责明确化,抢救秩序有序规范化,提高抢救的工作质量。分组模式还解决了人员安排问题,达到合理配合抢救的目的。对各项抢救医嘱的执行更加到位、及时,为手术提供了抢救成功的安全保证。同时手术护理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充分认识DTC对孕产妇的危害,做到训练有素、态度严谨,思维敏捷,对抢救工作具有预见性,才能为手术医生、麻醉师抢救产妇赢得宝贵的时机。

参考文献:

[1]杨梦庚,陈蕾,高坚蓉,妊高征并发急性DIC26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10):74-75.

[2]施晓飞.65例胎盘早剥诊治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1352.

医生输血前准备篇(8)

2012年10月~2015年9月,本组患者70例,男59例,女11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8岁。肝硬化34例,原发性肝癌17例,重症肝炎6例,肝衰竭13例,肝功能均处于失代偿期。手术时间5.7~13.8h,平均为7.8h,术中输液量4970~10860ml,平均输液量约6500ml。

2术前准备的精细化管理

2.1成立肝移植输液小组,设立组长一名,制定肝移植手术输液的标准化流程。每次手术结束后为下一次肝移植手术所需的药品和液体准备到位,组长负责检查。

2.2接到肝移植手术通知单后,输液护士到病房访视手术患者,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血型配血,患者的全身皮肤情况,重点是静脉穿刺处血管的条件和皮肤情况。

2.3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为患者介绍有关肝移植手术参加的相关人员及分工情况,是一支非常优秀的移植手术团队,手术中必须使用的药物及作用,手术前为患者准备的相关仪器设备等;消除患者手术前的紧张情绪。

2.4输液护士回到手术室后,按照肝移植输液的标准化流程查看所有的药品、液体和相关用物,并准备到手术间。

3术中配合的精细化管理

3.1建立静脉通道

3.1.1选择适当的静脉血管 肝移植是难度较大的手术,包括输液在内的每一环节都必须准确到位,鉴于肝移植患者下肢不宜作为输液通道,应采取上肢输液法。为避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应选弹性好、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尽量避开关节部位,便于固定。

3.1.2实施稳妥的固定方法 穿刺成功后,使用专用的手术贴膜稳妥固定,并在穿刺针头和输液管之间连接三通,便于术中用药。根据病情,调整滴速。

3.1.3协助麻醉医生建立右侧锁骨下或颈内深静脉穿刺,完成三腔中心静脉导管和四腔漂浮导管的建立。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动脉嵌压和监测中心血温、鼻温。

3.1.4输液护士在患者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控,对所有输液穿刺点随时进行观察,防止输液外渗等情况发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麻醉医生。

3.2术殊药物使用管理

3.2.1肝移植手术使用的药物很多,输液护士要掌握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操作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现配先用,要注意观察使用药物后不良反应。

3.2.2术中输液根据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进行药物的使用。无肝前期给予凯斯抗感染,洛赛克保护胃黏膜,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减少出血。无肝期在门静脉开放之前输入甲强龙500mg和乙肝免疫球蛋白4000IU。新肝期在止血彻底的情况下,输入舒莱4mg,起到抗排斥的作用,必要时联合激素使用,手术时间超过8h的还要补充一组抗生素。

3.2.3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和尿量指导补液量[2]。无肝前期仅补充蛋白液(白蛋白20g加入到500ml晶体)及大分子胶体液500ml,切肝时的出血以等量全血补充,血红蛋白

3.3保证输液安全

3.3.l预防液体进气,防止空气栓塞 肝移植手术患者输液输血量大,用药种类多,输液管腔粗,其滴速较快,输液护士必须及时更换液体,严防空气进入引起空气栓塞。输液输血加温仪适宜温度37℃,温度越高气泡越多,由于血液含氧和二氧化碳,加温后易产生气泡,所以加温不宜超过38℃。

3.3.2液体温度的控制 肝移植患者在短时间内大量输入液体时,体温会随之下降,使小静脉特e是微静脉毛细血管发生强烈收缩,可加剧微循环障碍;术中大量冰水的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手术切口较大,脏器长时间暴露都能使机体体温下降,加之术中大量使用库存血进一步使体温下降,术中体温降低可导致物代谢减慢、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心肌缺学、术后渗血量增多,术后切口感染等,故应提前备好加温毯及输液输血加温仪一套,然后排尽气体将输液连接管接好延长管并连接三通备用。

3.3.3防止输液意外脱管 在输液安全管理中,意外脱管成为临床输液中常见的输液安全问题,意外脱管可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如脱出的锐器可伤及人体[3]。肝移植手术需多条静脉与动脉通道,输液护士将不同管道分别用不同颜色标签贴上,进行有序管理。

4体会

4.1注意查对制度和执行口头医嘱的及时准确 肝移植手术输血输液量大、种类多,在经静脉给药时,必须严格遵守用药原则,执行三查五对制度,确保用药安全。在输血时,执行输血前的三查八对制度,防止输血差错。输液护士在执行麻醉医生的口头医嘱前,需复述一遍,经麻醉医师确认后,再执行。

4.2注意输液器材的使用 正确掌握输液三通的用法,确保给药剂量的准确。在输液过程中,护士的操作方法是影响输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肝移植的输液护士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4.3注意输液、输血反应 在输液、输血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变态反应、溶血反应等,发现异常,迅速报告,及时处理。

4.4液体量的记录 肝移植手术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精确记录液体量,输血量及回输血量。输液护士对输液总量、输液速度、开始用药时间、停止用药时间等相关内容,要做好详细记录。

4.5经过精细化管理,输液护士能提前熟悉手术输液方案,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对突发事件做到忙而不乱,准确及时地配合,保证患者安全度过手术,协助麻醉医师实施科学的输液管理。

4.6肝移植手术大多为急诊手术,护理人员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果断的判断力,娴熟的配合技巧和良好的医护沟通技能,才能促进手术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医生输血前准备篇(9)

①医嘱查对制度

(1)医嘱应做到班班查对、每日总对,包括医嘱单、执行卡、各种标识(饮食、护理级别、过敏、隔离等),设总查对登记本。单线班处理的医嘱,由下一班负责查对。

(2)各项医嘱处理后,应核对并签名。

(3)临时执行的医嘱,需经第二人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记录执行时间,执行者签名。

(4)抢救患者时医师下达的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大声复述一遍,经医师核实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完毕,医师补开医嘱并签名;安瓿留于抢救后再次核对。

(5)对有疑问的医嘱须经核实后,方可执行。

②发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1)发药、注射、输液等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

三查:备药时与备药后查,发药、注射、处置前查,发药、注射、处置后查。

八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药品有效期。

一注意: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2)备药时要检查药品是否在有效期内、标签是否清晰;水剂、片剂有无变质;安瓿、注射液瓶有无裂痕;密封铝盖有无松动;输液瓶(袋)有无漏水;药液有无浑浊和絮状物等。任意一项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3)备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行。

(4)医学专用药使用后须保留空安瓿备查,同时在毒、麻药品管理记录本上登记并签名。

(5)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6)发药、注射、输液时,患者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核查,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7)输液瓶加药后要在标签上注明床号、姓名、主要药名、剂量,并留下空安瓿,经另一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③输血查对制度

(1)抽交叉配血查对制度

1)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患者血型化验单上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2)抽血时要有2名护士(一名护士值班时,由值班医师协助)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3)抽血(交叉)前须在盛装血标本的试管上贴好写有病区(科室)、床号、住院号、患者姓名等的条形码,条形码字迹必须清晰无误。

4)抽血时对化验单与患者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师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如发现错误,应重新填写化验单和条形码,切勿在错误化验单和错误条形码上直接修改。

(2)取血查对制度 取血时,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编号、输血数量、血型等是否与交叉配血报告单相符,确保准确无误。检查血液有效期及外观,符合规范要求。

(3)输血过程查对制度

1)输血前患者查对:须由2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核对供血者与患者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查实相符后进行下一步程序。

2)输血前血液及用物查对:检查血袋上的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未过期、无溶血、无凝血、无变质后方可使用。检查所用的输血器及针头是否在有效期内。

3)输血时查对: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交叉配血单)到患者床旁核对床号,询问患者姓名,查看床头卡,询问血型,确认受血者后方可输血。

4)输血后查对:完成输血操作后,再次核对医嘱,患者床号、姓名、血型、配血报告单,血袋标签的血型、编号、供血者姓名、采血日期,确认无误后签名。将交叉配血报告单粘贴在病历中,将血袋冷藏保存24小时备查。

④无菌物品查对制度

(1)使用灭菌物品和一次性无菌物品前,应检查包装和容器是否严密、干燥、清洁,检查灭菌日期、有效期、灭菌效果指示标识是否符合要求。若发现物品过期、包装破损、不洁、潮湿、未达灭菌效果等,一律禁止使用。

(2)使用已启用的灭菌物品,应核查开启时间、物品质量、 包装是否严密、有无污染。

(3)消毒供应中心发放一次性无菌物品的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记录内容包括物品出库日期、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

(4)科室指定专人负责无菌物品的领取、保管。定期清点,分类保管,及时检查。确保产品外包装严密、清洁,无菌物品无潮湿、霉变、过期。

⑤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患者接入手术室前手术室接患者人员与病区当班护士核查患者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诊断、手术名称与手术部位、配血报告、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影像学资料等,手术患者均应佩戴身份识别标识(腕带),不能将贵重物品(如手机、戒指、项链、耳环)、假牙等带人手术室。

(2)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必须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医学专用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以下简称三方),分别在医学专用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并签名。由医学专用医师主持并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无医学专用医师参加的手术由手术医师主持并填写表格。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前,参加手术的手术医师、医学专用医师、巡回和/或洗手护士应全部到位,每一步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不得提前填写核查表。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如下:

1)医学专用实施前:按“手术安全核查表”的内容,三方共同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医学专用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此次核查由医学专用医师主持,医学专用医师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三方签名。

2)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医学专用医师报告。此次核查由主刀医师主持,三方签名。

3)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此次核查由巡回护士主持,三方签名。

(3)术中用药的核查 由手术医师或医学专用医师根据情况需要下达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由手术室护士负责核查。

(4)凡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手术前、关闭体腔前后查对纱垫、纱布、缝针、器械等数目是否与术前相符。

(5)手术取下的标本,由洗手护士与手术医师核对后,由手术医师填写病理检验单送检,并进行登记与交接。

(二)值班、交接班制度

1)值班人员应遵照医院规定的上班时数与护士长安排的班次值班,不得擅自减少或变动值班时间。

医生输血前准备篇(10)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75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90-02

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以及国家制定颁布相关献血的法制法规,促使输血事业的快速发展,致使血库工作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特别是输血疗法。它作为当前临床治疗方法中的一种,应用十分广泛。正确使用输血疗法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但若是用哪个不当,则会对病人造成严重危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应切实做好血库配血指导以及质量管理工作。

1做好医院血库管理工作

1.1血液保存与发放。确保血库中全血,悬浮红细胞及部分血的存放温度控制在4±2℃左右。而新鲜冰冻血浆以及冷沉绽放则应控制在-20°以下。此外用于贮血的专用冰箱一定装置报警设备,并安设专用温度计以对冰箱内部温度进行定时记录。对于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类型还有不同规格的血液应分类保存;贮血冰箱内部不宜放置其他物品。一般情况下ACD保养液全血的有效期约为21d,在有效期之内血液可放心安全使用。另外,除非得到指定必须征用新鲜血液之外,发血时相关管理人员应遵循“先发远期血,后发近期血”的准则实施血液发放。从管理角度来讲,医院在进行输血时应使用一次性设备,比如一次性输血器以及注射器。以防止和规避医源性感染。

1.2血库登记与统计。医院输血科应设置专用的预约用血登记本,在血液入库、出库以及相应的血液邻发登记本,差错事故登记本还有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登记本、设备仪器使用登记本、设备维修登记本、输血器材登记本、血液报废登记本、试剂质量登记本等等;另外还应做好血库相关的日、月年报表,以及各科室用血量以及用血比例统计表,输血反应统计表等等。上述所讲的统计表以及登记本还有记录表,必须要确保其填写内容完整、真实,相关负责人还需全名签名以确保其可靠性。

1.3对血型进行配合性试验以及鉴定。当前常规使用血液ABO定型一般分为正定型以及反定型,也就是使用抗A或者是抗B作为红细胞定型(即正定型)、使用A或者是B细胞作为血清定型(即反定型)。这两种定型结果可以相互验证,同时也可以进行自身对照,比如受血者红细胞对受血者血清。这样做的目的即将受血者抗球蛋白阳性以及红细胞缗钱状假阴性直接显示出来,这样才能确保血型鉴定结果相对准确。此外部分医院使用了聚凝胺试剂配血,该方法拥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以及重复性好等诸多优点。其要求为在实施交叉配血时,不应在任何环节中产生凝集或者是溶血结果,这样才能确保供血者血液给受血者输入。最好,还应做好实验结果的核对工作。

1.4做好输血前准备工作。在输血前,应对输血标本进行检查。当前输血安全的重点就是做好血液标本的检查工作。首先工作人员必须要对申请单上的内容进行认真查看,并核对病人姓名、年龄、住院号、床号以及性别等内容,同时要了解病人有无输血史、诊断还有妊娠史。在每次进行输血前都必须进行血样采集并做好相应标记,对于受血者应进行ABO以及Rh定型,以确保供血者还有受血者标本。对于书写不完整的输血申请单,尤其是缺少输血史以及已婚病人缺少妊娠史的申请单要退回至相应的临床科室进行重新填写,另外缺少主治医生签名的申请单也需重新退回至相应的临床科室。

2做好血库质量控制工作

质量管理是做好当前血库管理的重要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2.1完善规章制度。当前血库质量管理工作受科室文化管理规范程度、人员素质、技术操作熟练程度以及仪器设备还有试剂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在配血质控管理中,一定要做好输血科和临床科室的相互沟通工作,实现密切配合以有效的减少和降低检验误差。此外,相关科室成员还须掌握和了解血库工作制度,以及各级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争取做到层层人员把关,环环有人监控。在碰到各种疑难问题时,相应的负责人员应做好共同研究、认真总结。

2.2多参与质控。对室内室间质控一定要认真对待,对每次反馈的室间质控结果都要进行认真讨论与分析,不断总结学习。此外室内质控要做到有专人负责,并将质控过程以及质控结果进行认真记录,归档,以方便日后查询。

2.3试剂质量。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有效促进了商品试剂行业的发展。不同厂家、产品,甚至同一厂家的不同批号产品在灵敏度等方面存在高低之别。因此这就要求在配血质控管理中,应切实把好试剂质量关。购买时应选择正规厂家所生产的质控血清以及试剂。每一批试剂都要对其厂址、生产批号以及失效日期、许可正好、产品规格以及保存温度进行检查,以切实做好室内质控对比空座。争取选够最优的配套试剂以及校准品。

2.4做好技术操作,提高人员素质。当前,血库作业人员应定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以及医德医风教育,在工作树立以病人为人的思想,同时结合工作基础理论以及基本技能进行不断深化学习。在工作过程中严格各项规范与操作章程,遵循既定的血库规程制度,以确保检验质量。

3总结

近些年,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再加上输血事业的迅速发展,专家、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对血库配血的质控管理工作。文章就结合医院检验科,对血库配血质控管理进行简单介绍与讨论。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医院检验科血库配血质控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美兰,徐建华,林琳,张秀明.加强医院血库规范化管理确保临床输血安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7)

[2]庄立,张哲,王波定,蔡耀章,朱兴德.宁波地区医院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现状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9(01)

[3]方成江,王庆国.普洱市基层血库和临床输血管理现状[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09(06)

上一篇: 证券工作计划 下一篇: 医疗事故调查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